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input
stringlengths
1
35
output
stringlengths
0
70.6k
用维基百科解释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通称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边疆的一个藏族自治区(省级民族自治地方)。位于青藏高原上,面积120.2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拉萨市康昂路1号。 名称. 汉语「西藏」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二年(1663)《清实录》。在此之前,清人先后用「土伯特」、「乌斯藏」、「乌思藏」、「图白忒」或「唐古特」来称呼西藏,特别是卫、藏地区。此后因藏文「卫藏」中的「卫」字与满文中的「西方」(wargi)一词读音相近,且卫藏又处在中国西南方向,因此「卫藏」一词先在满文中译为「Wargi Dzang」,即「西边的藏」,再从满文译成汉文的「西藏」一词。 历史. 旧石器时代晚期. 目前已知,青藏高原约在距今一万年至五万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有居民。 主流史学界认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有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衍化的完整考古证据证明西藏人在18,000年前左右已经有活动的证据。按照目前考古学上的证据,在距今14,000年和8,000年之间的中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开始在西藏居住。1978年,考古学家在昌都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骸骨和陶器,在进行研究以后,认定这些物件距今大约有7,000年之久。 上古时期. 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里面的传说,该族来自于阿尔泰山、西藏冈仁波齐峰和天山相邻地区最原始的六个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党}-、讷沃、韦达),是弥猴与罗刹女婚配而繁衍出来的后裔。在《隋书》中,也可以找到位于甘肃东部拉卜愣一带之-{党}-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称为弥猴种的记载。 最早的西藏王国可能是《史记》中记载的单同。但有证据显示古国象雄开始于铁器时代。 象雄兴旺时可能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区,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只是到了聂赤赞普时代,吐蕃部落兴起,逐渐脱离象雄王室脆弱的统治,加之苏毗的崛起,切断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 位于吐蕃的西北部。 唐旄是两支羌族人,也称为葱茈羌,原居住在天山南部,以葱岭一带藏北为中心。 象雄衰弱后,唐旄渐渐向东面和南面扩大,成为一大国,北界接于阗(今新疆和田),东北与苏毗(今青海玉树一带)接壤,西至天竺(今印度),南境山南地区。6世纪末,发羌后裔吐蕃部落渐渐崛起,自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向唐旄后期中心逻些(今拉萨)推进。 在6世纪以前,整个西藏高原都分布著很小国家和部族,多说藏语,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羌族的一支最为强大,统一诸邦,后来建立吐蕃王朝。根据西藏传说,大约在西元前127年的时候,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几位苯教领袖,曾经一起迎立聂赤赞布为王。后来的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宣称自己是聂赤赞布的后代。 中古时代. 唐时为吐蕃,西藏更早之前就和中原有联系,但在唐开始与官方交流而并无从属关系;一度是与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并称的亚洲三大帝国,后解体,13世纪被蒙古人所征服,之后在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后定国号为大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正式成为大元帝国的一部分,元朝属宣政院。 卫藏时代. 清初称卫藏,卫即藏语中央的意思,拉萨周边地区的统称,清朝称为前藏,藏是日喀则地区的统称,清朝称后藏。 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邀到北京会见清世祖顺治皇帝,他赠予顺治帝「文殊皇帝」的尊号,顺治帝赠予他「达赖喇嘛」的尊号(「达赖喇嘛」原为蒙古俺答汗给第三世达赖喇嘛的尊号),而后五世班禅又接受康熙皇帝赠予的尊号,建立了双方的。清朝由此正式承认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和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此后中国政府赠予历世达赖和班禅尊号遂成定制。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对藏事务。 近代西藏. 清末藏区推动改土归流,辛亥革命后清朝势力被驱逐出藏。但中华民国沿袭清朝版图,设立处理蒙藏事务的机构蒙藏事务局(1914年5月改称蒙藏院),并任命驻藏办事长官(未入藏),直属国务总理。国民政府成立后设置西康省和西藏地方,1929年蒙藏院改制为蒙藏委员会。1936年,英国在拉萨设立使团。国民政府代表参加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1940年4月,蒙藏委员会在拉萨设立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国政府在西藏的代表机构。但西藏的政府噶厦仍不服从中华民国政府命令,西康省金沙江以西地区和西藏地方处于事实上的独立状态,并与尼泊尔、英国等国往来。1949年国民政府代表被驱逐出藏。 1950年8月15日,墨脱县发生地震,即1950年墨脱地震。地震引发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墨脱大地面目全非。这次大地震中,在中国造成了约4,000人死亡,而在印度的死亡人数也达到了1,526人。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在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195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解放军进入拉萨。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正式成立。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59年3月10日,拉萨事件被镇压后,1959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宣布解散原西藏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委会行使西藏政府职权,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于1959年7月17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中央政府决定提前进行西藏土地改革运动(又称作「西藏民主改革」),政府推行土地公有制、废除农奴制、 收缴民间武器,摧毁寺院,基层建政等等,有些部落不接受「改革」反抗或逃跑,被政府定性成「叛乱」。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地理. 西藏东面和北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西面和南面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西藏为青藏高原的一部份;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距今两亿年前,本区原为一片汪洋大海,两千多万年前始在古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大幅崛起,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 西藏高原地区辽阔,拥有丰富的能源,其中尤以太阳能、水力、地热三者为最。西藏太阳能为全中国最丰富的地区。拉萨,即因年日照数在3000小时以上,而有「日光城」之称。高原之上,亦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大河流的发源地,如怒江等,水力蕴藏量为中国第一。高原上,日温差甚大,所谓「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正是形容年日温差变化最佳的写照。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 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月至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严重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藏南和藏北气候差异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 西藏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1500多个大小不一、景致各异的湖泊错落镶嵌于群山莽原之间,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西藏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类盐湖大约有251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盐湖的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西藏最为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班公湖、巴松错、森里错等。 2011年唯一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荣誉授予了《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该项目组织专家大范围调查了青藏高原矿产,补齐了以往的空白,首次发现念青唐古拉、冈底斯、班公湖-怒江三大巨型成矿带,发现驱龙、甲玛、雄村等7个超大型和25个大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3兆元人民币以上。驱龙铜矿储量1036万吨,规模跃居中国国内第一,甲玛多金属矿相当于10个标准大型铜矿、5个标准大型金矿。预计整个青藏高原矿产资源总量可达铜8000万吨,金2000吨,铅锌3000万吨。青藏高原特有永冻土带里蕴含着丰富的可燃冰,超过35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超过鄂尔多斯盆地含量。 行政区划. 西藏自治区现辖6个地级市、1个地区,下设8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64个县。 经济. 西藏是中国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省份之一,仅次于北京市,主要为旅游业的第三产业所占GDP总量的50.13%(2020年),总额达到953.84亿元。自治区政府财政长期依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拨款补助长期达到当地收入的95%左右,2020年降至85%。 2007年GDP总量342.1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55.33亿元,第二产业96.57亿元,第三产业190.29亿元;人均GDP达12,109元。 2012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0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36元。 2013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7.6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2.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7.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068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0.7%、36.3%、53.0%,与201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 2020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2.7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598元,比上年增长了12.7%。 农业. 西藏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带,其农业类型被称为“河谷农业”。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在复种区耕作土壤的潜在肥力和较大肥力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较强。到1998年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园田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按农业人口的劳动力平均,每人接近一亩。在土质改造方面,进行黏掺沙、沙掺粘,种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机肥料,使部分土壤质地得到改良。 2019年西藏自治区全区60个农业县(区)共有耕地663.37万亩,但其中“所处环境气候条件较恶劣,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被评为七等至十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6.58%。 素有“西藏粮仓”之称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起拉孜,东至桑日,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处达200公里,窄处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地、市的22个县和5个国营农场,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各省援助. 1984年中央发起各省政府对口支援西藏各地政府建设基础设施,称43项援藏工程。自1995年起,全国各省对口支援西藏常态化,各省区市长期无偿向西藏援助资金和物资,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各省还向西藏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即援藏干部),促进西藏人才建设和干部发展,以激活其经济自发动力。 旅游业. 西藏旅游资源丰富,其自然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旅游业已成为西藏发展战略之一。2015年西藏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达28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2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预计到2020年,西藏年接待游客将突破3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突破550亿元。但同时,西藏旅游资源也很脆弱,随着大量游客涌入西藏,西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难免受到影响和冲击。故现时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亦提倡进行数量限制和管理,保护本地风土的习俗。由于涉及领土争议地带,为保障西藏生态资源与边境安全,根据规定,外籍记者、外交官、专业摄影师、外国官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西藏,只有西藏外事办可以处理其入藏函申请。印度教徒不允许通过西藏旅行社前往西藏的阿里地区。除此之外,所有的外籍游客需通过西藏旅行社申请入藏函,方可在西藏旅游。挪威及不丹游客近年亦已经可以申请获得入藏函。 交通. 古时西藏对外来往仰赖的是兽力运输与西方的采矿建设协助,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实现县乡村全部通公路,通车里程11.88万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40条,通航城市66个。 人口. 概况.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6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的37.36%;乡村人口228万人,占总人口的62.64%。 人口出生率14.24‰,死亡率5.48‰,自然增长率8.76‰。 据《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为3,648,10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西藏常住人口增加645,934人,增长21.52%,年平均增长率为1.97%。其中城镇人口130.34万人,占总人口的35.73%;乡村人口234.47万人,占总人口的64.27%。 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3,137,901人,占86.01%;汉族人口为443,370人,占12.1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6,829人,占1.83%。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421,512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6,315人,汉族人口增加198,107人。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94,865人,占24.53%;15-59岁人口为2,442,251人,占66.95%;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0,984人,占8.52%。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1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85个百分点。在性别构成上,男性人口为1,913,588人,占52.45%;女性人口为1,734,512人,占47.5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69上升为110.32。 教育.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间西藏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85,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8,47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282人上升为5,507人,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由9,891人上升为17,21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0,441人上升为36,589人。 西藏全区除少数城镇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小学以汉语进行教学外,在农牧区和城镇绝大多数小学都把藏文作为学校的主课之一,语言课程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其它课程则均使用藏语授课。除此以外,西藏学生从初中开始,会有部分前往发达地区学校就读,建设的学校也越来越多,高等课程在国家的文化保护政策之下,藏民有受教育的额员优待等少数民族补助。西藏高等院校有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 文化. 宗教. 西藏的宗教主要由藏传佛教、苯教、民间宗教三种类别构成。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苯教寺庙约88座,僧人3000多,活佛93人,信教群众13万以上。藏传佛教和苯教长期以来既相互排斥、针锋相对,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导致了“佛中有苯”、“苯中有佛”的局面。除神学宗教外,民间宗教至今依然在民间特别是边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民间宗教相对缺少系统理论、没有专门活动场所及职业宗教者集团。 除此之外,西藏还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区内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众约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 遗址. 截至2019年西藏自治区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2015年—2019年,西藏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项目,涉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80个保护项目,投入资金达10.02亿元。四年间,西藏地方财政下达资金3.6亿元,用于6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工作。
用维基百科解释
台湾
-{zh: 台湾(俗字写作台湾);zh-hant: 台湾(俗字写作台湾);zh-hans:台湾}-,西方国家亦称福尔摩沙(Formosa),是位于东亚、太平洋西北侧的岛屿,地处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西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相望,海峡距离约130公里,周围海域从3点钟方向以顺时钟排序分别为太平洋(菲律宾海)、巴士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在当前全球各岛屿面积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岛上约七成面积之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最高点3952公尺。全岛被北回归线贯穿,气候炎热,夏季偏长,介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带之间,北回归线以北为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丰富多元。 台湾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在当前全球各岛屿面积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为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大陆岛,是东亚岛弧之一部分(由菲律宾板块潜入欧亚板块形成)。岛上约七成面积之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最高点3952公尺。全岛被北回归线贯穿,气候炎热,夏季偏长,介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带之间,北回归线以北为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丰富多元。人口约2300万人,超过七成集中于西部的五大都会区,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为核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约700万人。族群构成以汉族、原住民族为主:原住民族由多个属于南岛民族的部族组成,汉族则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为闽南(河洛)、客家与外省族群,其中闽南裔为台湾最大族群。 约三万年前冰河时期开始有人类迁移至台湾活动,自古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纪中叶以前一直居于主体民族地位;随著汉族不断从中国大陆移入与垦殖,汉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为台湾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记录以来,台湾历史上曾经历多个原住民联盟和政权、荷西时期、明郑时期、清治时期、日治时期等多次政权递嬗,最近一次为1945年进入战后时期由中华民国统治。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造成两岸分治的局面后,台湾成为中华民国有效统治领土的主要部分。随著1987年戒严时代结束,台湾逐渐淡化过往戒严时代形塑的中国史观,政治上走向自由化与民主化,以中国国民党及民主进步党两党为首的政党政治、统独议题、以及公民社会的形成,加之以东南亚新住民的定居,产生出多元文化主义,使得台湾文化呈现多元并立的面貌。而由此原因再加上一中原则,使得现今「台湾」成为中华民国的通称。 历经1860年台湾开港以来至日治时期所打下的现代化基础,以及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运用美援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加上国际上冷战对峙的格局,台湾自1960年代起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突飞猛进,缔造「台湾奇迹」,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之后在1990年代跻身已开发国家之列,目前无论人均所得或人类发展指数均具世界先进国家水准。台湾拥有蓬勃的制造业及尖端科技,在半导体、资讯科技、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执牛耳。贸易方面主要-{zh-hans:通过;zh-hant:透过;}-高科技产业赚取外汇,经济发展上以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为中心,亦朝向文化产业及观光业发展。台湾以移民为主的人文结构,亦带来多元的政治观点。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台湾文化就在明郑、清朝的统治与西方列强的冲击中经历多次大变动,并在近代开始产生台湾主体意识思想。 名称. 「台湾」名称来自南台湾的古地名大员,此名称位置即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一带。此名称最早为西拉雅族对台江内海对面外地人所在处的沙洲称呼,族语即为外地人或异邦人。荷兰人于此处建城后便接受此称呼,初译为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Taiyouhan,1675年荷兰制第一份清晰的台湾地图中定为「Tayouan」,中文以明朝漳泉海盗所用的闽南语音译为「大湾(Tāi-uân)」、「大员(Tāi-uân)」、「大苑(Tāi-uán)」、「台员(Tâi-uân)」等。还有一说为源自于大武垅族的自称,但明朝时尚有「东番」或「夷洲」,直至清朝时期就统一称为「台湾(Tâi-uân)」直到现在。 别称. 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台湾被称作「Tayouan」(大员),明郑舍弃荷治时期使用的「大员」名称,将台湾称为「东都」(郑成功时代)、「东宁」(郑经时代)。纳入大清版图后,清朝改以「台湾」设置台湾府,「台湾」遂成为此岛屿的称呼。台湾亦有「宝岛」、「鲲岛」、「蓬莱」、「福尔摩沙」、「福摩萨」、「高砂国」等别称。 台湾曾普遍称为「福尔摩沙」,源自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岛」。一说1544年葡萄牙船只经过台湾海面时,水手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 Formosa」,葡萄牙语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Ilha」指「岛屿」,故翻译为美丽岛,但此说法尚无直接与明确的证据。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对台湾的主要称呼。欧洲亦因此曾长期称台湾海峡为福尔摩沙海峡。 台湾物产丰富,故又称宝岛。《山海经》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岛蓬莱、瀛洲等常被作为对台湾的雅称。因平地地形之缘故,台湾又有「鲲岛」的别称。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称:黄龙二年春正月,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卫温、诸葛直到夷洲抓了数千人回到东吴。但并无任何证据显示以上所称夷洲是台湾,史学界对此有争议。 日本古代曾称呼台湾为「高砂」、「高砂国」或「高山国」。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转成「」。京都金地院所藏的《异国渡海御朱印帐》中,以「高砂国」称呼台湾,两者之片假名皆为「」。 朝鲜古代则曾把台湾称为「大樊」,此称呼应是来自「大员」的转音。 「-{台}-」与「-{台}-」. 在繁体字中,「台湾」的汉字正式书写为「-{台湾}-」,繁体字「-{台}-」与异体字「-{台}-」通用,「-{台湾}-」多见于民间与媒体,在中华民国的官方国书、文件中则使用正式的「-{台湾}-」。 长期以来,台湾各级政府机构对「-{台}-」与「-{台}-」两字对政府文书未有统一规定。2002年台北市政府在马英九担任市长推动「-{正}-体字运动」时,全面于相关机关的公文与文件使用「-{台}-」字;中华民国教育部在2010年考据字源后宣布,以后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台湾}-」用字,并建议中央其他部会跟进。 俗体字「-{台}-」原作为正字的发音为「ㄧˊ」(国音二式:yí),和「怡」字通用;而「ㄊㄞ」(国音二式:tāi),为浙江-{台}-州、天-{台}-山等部分地名的正音。 空间定位. 在1624年荷兰人统治台湾后,「台湾」一词的空间定位同时包含台湾岛与澎湖群岛,并历经明郑时期、清领时期、日治时期。到了1949年,中华民国实际统治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台湾」一词的空间定位扩及这些地区。且因为台湾与中国大陆属于不同政治实体,国际经常使用「台湾」指称中华民国。 历史. 史前时期. 台湾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在澎湖水道所发现的澎湖原人之生存时代则距今约45万至19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后的史前文化普遍认为属于南岛语系民族。主要的文化有旧石器时代的台东长滨文化、苗栗网形文化、台南左镇人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台北圆山文化、营埔文化、台东卑南文化、台北十三行文化。而马来-玻里尼西亚语族在也于13世纪以前就存在于台湾岛上,这些原住民族分布于台湾全岛,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亲族外婚、亲子连名制、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征,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虽《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孙吴曾派军登陆夷洲,《隋书》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但并无资料可证明这些中国古籍所载地名是今日的台湾。 10世纪时,宋朝的汉人开始在澎湖群岛开垦。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南宋正式占领澎湖群岛,划属福建路晋江县。1225年,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提到「泉有海岛,曰澎湖群岛,隶晋江县」,正式确认澎湖群岛为南宋所据。13世纪汉人开始在澎湖群岛定居,但因与原住民族部落的敌对,以及原住民贸易资源对汉人缺乏吸引力,双方少有互动,仅有少数汉族冒险家或渔民与原住民从事贸易,这样的情况维持到16世纪。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元军东征日本因台风失败,迂回琉求国,道经澎湖设澎湖巡检司,企图进取琉求国,作为征日本之准备,然使者仅至澎湖而返。随后占领澎湖,并划该地方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路,主官为澎湖寨巡检。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直至1384年因为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明太祖于《皇明祖训》载明正南偏东的「不征之国」包括大琉球(琉球国)与「不通往来,未尝入贡」的小琉球,后者是否指台湾或仍未明确。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据澎湖为止,1624年,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兵进攻澎湖,在澎湖之战中获胜,将荷兰共和国势力驱逐出澎湖,再度占领澎湖列岛。16世纪中期,包含倭寇在内的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并将台湾作为躲藏地点。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然后再到台湾,成为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福尔摩沙的位置及中日关系疏远的地缘政治使其成为一个对各国船只开放、不受官方扰乱或税收影响的中立港口,一个中日乃至邻近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清算所。万历朝鲜之役当年(1592)丰臣秀吉入侵朝鲜,长崎(Nagasaki)、京都(Kyoto)、堺(Sakai)的商人获得幕府将军许可进行海外贸易,设总部于福尔摩沙大员,与日本、中国、澳门、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爪哇(印尼)进行常规贸易。明朝因恐日军趁隙侵犯东南海域,当局首度在彭湖(澎湖旧名)布署兵力。到了1602、1622年台江内海仍为中日外商人的会船贸易点。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与殖民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于用鸦片和稻米来交换一些原住民族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 约在1617年,明朝水师军官赵秉鉴意图谋反,以东番为根据地,于赤崁首次筑城寨。1624年,颜思齐在魍港(另一说在笨港,今云林北港及嘉义新港地区)设立十寨作为据点,其继承人郑芝龙后来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海盗,并在1628年接受明朝招抚。同年闽南大旱,郑芝龙曾提议招募饥民移民、开垦台湾,亦有学者认为此提议从未执行。这段期间郑芝龙曾强力控制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船,以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 17世纪起,中台湾的原住民族曾出现一个跨部落王国,即后世所称的大肚王国,这也是台湾历史记录上最早出现的政权。大肚王国由巴布拉族、猫雾捒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等原住民部族的27个村社组成(后来只剩15至18个村社),共主称为「大肚王」,在鼎盛时期的领域范围南至今之鹿港、北至今之桃园,后期则仅限于大肚溪流域一带。该王国在1644年荷兰人武力入侵后降服,1645年4月荷兰人召开南部的地方会议,「大肚王」甘仔辖·阿拉米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订约,表示臣服,大肚王国失去部分主权,不过直到1662年荷兰人离开台湾为止,大肚王国都维持半独立状态。大肚王国归顺荷兰,但从未归顺明郑。1661年明郑统治台湾后实施「兵农合一」政策,派遣郑军分赴各地屯垦,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动空间,导致明郑和大肚王国发生数次武装冲突。 1683年明郑灭亡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虽然寥寥数语,却说明17世纪的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超部落」的王国。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官吏对原住民指派劳役过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发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遭镇压,各族人陆续逃离原居地,迁往埔里(南投县北部)一带,大肚王国终告瓦解。 荷西时期. 荷兰统治时期自1624年登陆大员(今台南安平)起,至1662年被明郑驱逐,共38年。 西班牙统治时期自1626年从三貂角登陆起,至1642年被荷兰驱逐而退出台湾,共16年。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试图将澎湖建立成一个贸易前哨站,但被明将沈有容击退。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商馆,同年于「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其行政中心「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为统治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福建沿海一带及澎湖居民迁往台湾开垦,其中许多人定居于台湾。1626年至1642年,台湾北部为西班牙占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并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之后又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今红毛城原址附近)。 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荷兰东印度公司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江户幕府的阴谋,使日本决定在对外贸易上执行锁国,只有大清(包括明郑)与荷兰例外。为了更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荷兰人于1642年攻占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统治当地16年的西班牙人。 荷兰所侵占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占领目的是作为对明朝、日本、朝鲜半岛与南洋贸易据点的枢纽,台湾据点成为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据点的第二名(仅次于日本),获利主要是配送给公司股东。 由于苛征与限制,原住民族在1629年与1636年分别发起麻豆溪事件与萧垄事件两次大型反抗。1652年,以郑芝龙旧部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移民,也对殖民者展开大规模的反抗。平息之后,荷兰人于「府城」(今台南中西)兴建商业中心「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1661年,由郑成功所领导的郑军围攻热兰遮城,占领台湾,1662年2月荷兰人接受条件开城投降,结束对台湾38年的统治。 明郑时期. 明郑治理时期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领兵渡海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军队起,经郑氏三代统治至1683年降清为止,共22年。 以反清复明为志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攻下「热兰遮城」,怀念故乡闽南的郑成功将它改称安平城,赓续的战役迫使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黄历十二月十三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南一带归为明郑治理,建立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 明郑改赤崁建都为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设承天府及二县(承天府以北为天兴县;以南为万年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于同年6月23日病逝。其子郑经在厦门起兵,打败叔父郑袭,回台南继位,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天兴县为天兴州、万年县为万年州。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明郑签订通商条约,允许英国在台设立商馆,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沙王国」。 在陈永华辅政下,明郑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设孔庙,行科举,境内大治。郑经死后,原要传位给长子郑克臧,但权臣冯锡范及刘国轩发动政变,郑克臧被杀,幼子郑克塽继位,1683年明郑水师在澎湖海战中被施琅和姚启圣所率领的清军水师打败,郑克塽被迫投降。清廷曾有官员建议放弃台湾,但康熙帝剖析利害不愿放弃,遂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与台湾、诸罗、凤山三县,归福建省管辖。 清治时期. 台湾清治时期始于清朝将领施琅于1683年攻占台湾,至1895年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帝国,虽从未完整统治全台湾,但名义上统治台湾主要区域的时间计212年。 清治前期(1683~1858). 1684年4月,台湾纳入大清版图,由福建省台湾府管辖。清廷在统治台湾之初采消极治台政策,治台政策尽量以较低的成本来经营建设,并视情况鼓励人民开垦,虽然1684年取消海禁期间迎来一波赴台移民潮,加速开垦,但不久因清廷再次实施海禁政策并颁布渡台禁令终止,先是将十几万在荷西时期居住在台湾的汉人强制遣返内地原籍,再对内地人移民台湾严格限制,禁止携带家眷,但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在拓殖台湾西部的历程上,挤压平埔族部落及原住民生存空间,并统治其土地。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初期为数不多。1719年施世榜在二水一带兴建水圳,引浊水溪灌溉,人称施厝圳或八堡圳,为早期台湾最大水利工程。1720年起成立「府城三郊」产商合一组织,而外销的增加,又促使农业生产量(米、糖等)的增加,奠定府城成为文化商业重镇。由于初期清廷派来的官吏素质良莠不齐、加之官民间语言的隔阂、以及清廷对台湾住民的高压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骚扰事件不断发生,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同治年间的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朝统治下台湾的三大「叛乱案」。 雍正二年增设一县(彰化)、二厅(淡水、澎湖),并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雍正十年首度开放凭证携眷渡台,大量汉人携眷渡台。乾隆年间,1760年5月清廷准台民可携眷入台,废止官员不可携眷规定。后期又进一步更改渡台措施,百姓不需凭证可举家迁徙入台。自乾隆开始出现大量开垦移民,携眷渡台者众,而此台湾移民又以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客家人仅约漳泉人士之四分之一居次。大量汉人举家移民,1784年设鹿港为新港口,鹿港开始成为台湾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重镇,与其他两大贸易港合称「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万华)」。由于先来后到的土地分配冲突及水源分配而相继发生分类械斗,进而影响日后台湾族群的分布,在此时,汉人不断侵占平埔族土地,迫使平埔族汉化或移往高山,接受山地的原住民的庇护。对于此一现象,清廷官衙控制力薄弱,无法禁绝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视泉漳之间、粤闽之间、客闽之间族群内外各方争斗与分化,造成两败俱伤以削减可能的叛乱力量。这种族群内外文化、生活、语言、地域的对立,造成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难。 清治后期(1858~1895). 19世纪中叶后,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自1841年9月起英国舰队数度出现台湾外海,试图占领北部基隆港与西海岸中部梧栖港,但都归于失败,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台湾第一次武装入侵的行动。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清廷被迫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开放部分台湾港口(鸡笼、淡水、安平、打狗)对外通商。1874年,日本以八瑶湾事件为由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这对清廷以往消极的台湾经营成为一种警讯。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后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台湾清朝统治区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在安平(亿载金城)、旗后(威震天南)等地修建砲台及开辟八通关古道等道路加强后山防御,并革新台湾行政、废除《渡台禁令》以补强政策使台湾发展。其继任者福建省巡抚丁日昌于1876年来台湾继续推行革新,任内设置招垦局,鼓励闽粤居民来台开垦,并开办矿业,以机器开采鸡笼煤矿,架设当时台湾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与法国因越南爆发中法战争,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刘铭传被清廷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刘铭传在台湾时多次击败法军登台的计划,在沪尾大捷中最终使法军放弃登台。1885年,清廷将台湾从福建分离出来升格设立台湾省,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到1891年为止刘铭传在台湾设立防御措施,整理军备,同时也在台湾开发和建立许多基础设施,他督台期间台湾的第一条从基隆到新竹铁路开通,他还建立电报局、煤务局、铁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机构,还成立西学堂、电报学堂等教育机构。但是刘铭传的新政并没有考虑到官吏的廉洁以及台湾本身财政负担的问题,导致台湾财政负担大幅增加,清朝官员贪污频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地区因为清田赋问题爆发「公道大王」施九缎事件。 光绪二十年(1894年)12月唐景崧就任台湾巡抚;清廷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加上日军1895年3月先占领澎湖,迫使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之主权割让给日本。梁启超及康有为等士人发起公车上书抗议清廷割让台湾之举,然清廷不为所动;台湾建立台湾民主国对抗日本,以蓝地黄虎的「黄虎旗」当作国旗,以唐景崧就任临时大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日军为接收台湾,于未完成台湾授受手续下,提前于1895年5月29日登陆澳底(新北市贡寮区三貂角附近),后遭遇台湾民主国正规军(五营栋军,廿营粤勇)和义军抵抗暴发乙未战争(1895年5月29日-11月18日),台湾民主国逐次节节抵抗,因武器落后和后援不继而让日本帝国武力占领台湾成功。 日治时期. 始政时期(1895~1918). 台湾日治时期自1895年6月17日台湾总督于台北城举行「始政式」起,至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计约50年。 日本接收台湾前,台湾本地官员士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于台北城成立台湾民主国,年号永清,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崧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于台南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全台防务由军务大臣李秉瑞指挥。之后3个月,民主国军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造成14,000名台湾兵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 乙未战争战事集中于台湾,日方投入包含近卫师团等正规军队的30,000余名兵力,而台湾抵抗力量主要有台湾人民等自发性组成的抗日军;合计正规军约有33,000余名,及民兵10万名。乙未战争是发生在台湾上,战斗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死伤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当时几乎是全民参与,其中尤以客家族群作战最慓悍善战。然日军有备而来,武器装备优势差距过大,台湾反抗军终究不敌,自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6月14日转进台北、10月21日攻入台南到10月23日日军控制全台湾为止,战事持续总时间约5个月。许多台湾商人如台北城辜显荣,为保全自身财产,选择和日军合作,甚至帮日军开路做间谍清除台湾反抗力量。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仕绅如苗栗烈士吴汤兴,却选择和日军作殊死战。吴与同袍虽身死,却留下风骨永为后世景仰。 初期反抗势力扫荡底定后,日本设台湾总督为殖民台湾最高长官,并设置台湾总督府作为在台的最高统治机关。初期,总督职务均由军人担任,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由于台湾人民的激烈反抗,日本每年为台湾倒贴许多钱,导致驻台总督乃木希典产生把台湾卖与法国的想法,最终遭到驳回。1898年,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治理政策。日本以警察制度及保甲制度管理台湾,后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渐趋转稳。 1908年,纵贯铁路全线贯通,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1919年日本派任田健治郎为台湾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为推动「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鼓励台湾农民种植蔗糖、稻米;并大量开采金、铜、煤矿、森林、食盐等台湾自然资源,以供应日本内地工业所需。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都市进行「市区改正」的工作,拟定都市计划,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风格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化或闽南与西洋风格共处,并规划全台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气工程、卫生机构、政府厅舍等。另一方面,出于殖民政策的考虑,日本对台湾人进行爱国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仍有差别待遇或歧视,日本人在山区设蕃人公学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设小学校与公学校,并没有规定台湾人不能到小学校上课,但因为小学校学费高,所以学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与台湾的富家门第的子弟。但日治时代的台湾人,除了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政府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 台湾人对于日本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如客家人罗福星主事的苗栗事件及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因死伤惨烈,后期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其中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动有以莫那鲁道为首的雾社事件。也有日军主动出击剿灭原住民的战争,如太鲁阁战争。 内地延长主义时期(1918~1937). 自1920年代开始,随著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如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等。但到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强压制而逐渐消沉。 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进而举行台湾首次选举。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与一规划监造的嘉南大圳及乌山头水库顺利通水使用,成为当时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大型水利工程设施,使嘉南平原多达150,000甲的土地拥有充沛水量。 皇民化运动时期(1937~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帝国推行皇民化运动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于「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家教育。并成立「町内会」、「部落会」组织管理人民。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鼓励」台湾人说日语并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信仰神道,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日本当局也于1945年全面实施征兵制,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征召慰安妇,投入东南亚战场。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台湾农工生产值于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 1945年,昭和天皇颁布《朝鲜及台湾住民政治参与相关诏书》,日本帝国同时通过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改正案,给予台湾人与日本内地相同的参政权及参战权。 1938年,约有309,000名日本人定居于台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多被遣返回日本。 战后时期. 战后初期.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代表于9月2日签署《降伏文书》。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发布的军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号》第1条规定:「在中国(满洲除外)、台湾,及北纬16度以北的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北部和寮国)境内的日军高阶司令官,及所有陆、海、空军及附属部队,应向蒋介石将军投降」,蒋中正委派陈仪将军于10月25日到台湾接受在台日军投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同盟国接管台湾,蒋介石并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 当时接管台湾的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施政错误、官员违法敛财严重、军警纪律败坏、双方在文化及语言上产生隔阂,台湾人民遭受种种歧视及各种差别待遇、政府滥印钞票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实施统制经济限制民间贸易造成大量民众失业、借由专卖局与贸易局垄断台湾经济命脉、掏空民生物资运往中国大陆,终至民不聊生、路有饿莩,各地反抗之声频传。在1947年初,因一起缉烟血案,以及前往抗议的群众遭行政长官公署卫兵开枪扫射,于是累积一年多以来的庞大民怨能量至此总爆发,各地发生军民冲突,国民政府调派大军镇压,后续还有清乡行动,许多与事件无关的台籍菁英与百姓无辜遇害,或逮捕之后不经审判而被监禁、处死或就此失踪,后来行政院官方调查报告死亡人数约18,000至28,000人,史称二二八事件。此事件造成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长期的族群对立,以及后来的政党对抗,影响至深且广,也埋下台湾独立运动的种子。 1949年1月1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宣告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李宗仁于1月21日正式接任中华民国代总统。中华民国政府因国共内战战况失利,蒋中正命令蒋经国、汤恩伯、桂永清将中央银行黄金、白银、外汇转运台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岸分治的格局开始形成。10月13日,解放军兵临广州,李宗仁于11月20日专机飞往香港就医,再于12月5日与家人飞往美国。12月7日,中华民国行政机关人员迁至台湾。 戒严时代. 1948年5月10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公布实施,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于1949年5月20日公布《台湾省戒严令》,为稳固政权、并防止中国共产党渗透,展开长期的戒严,称为白色恐怖时期。蒋中正于1950年3月1日在台宣告复行总统职权,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一方面运用美援,推行经济变革,稳定农业,扶植工业及中小企业;一方面-{zh-hans:通过;zh-hant:透过;}-前述两项法令,配合党、政府、军队、特务的结合掌控,持续政治与社会上的强势控制,巩固一党威权体制,压制许多反对言论或行动。 1950年起,台湾开始实行地方自治,首度普选出包括台北市长吴三连在内的县市级行政首长,县级与县级以下之民意代表及台湾省议会亦由公民直选产生。政府开始一系列扶植农业的政策,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稳定农业。在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民营企业和工商业发展,并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1953年,台湾经济已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准,由于日治时期的基础、台湾的资金人才与技术及美援等因素下,台湾经济逐步走向迅速成长,并开始兴建更多大型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如石门水库、横贯公路等)。 1951年9月4日至8日,日本与二战同盟国代表共49国签订《旧金山和约》,于1952年4月28日生效。该条约中明文日本放弃台湾主权,但无交代台湾主权交予之对象,因而成为现今台湾主权未定论的主要依据。 1960年代,台湾进口替代产业面临内部市场饱和问题,同时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工厂面临工资上涨等因素,纷纷搬迁到一些具工业基础又劳工成本低廉的地区,台湾的经济政策遂改为出口扩张。1966年,政府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区,这是亚洲第一个加工出口区。1963年,工业占台湾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逐渐超过农业。此后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台湾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经济成长率。此外,仿傚英国等实施区域分期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普及后,乌脚病逐渐不再发生。1968年,政府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对台湾社会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1970年代台湾进入经济起飞时代,由于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及十二大建设以稳定经济发展。蒋中正1975年4月5日病逝后,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1978年蒋经国经由第一届国民大会“选举”,担任第六、七任总统,并持续发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过仍有特务监控人民,并以军法审判平民。台湾产业形态也由以农渔业为主转型为以工业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为主,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所得与生活水准均有显著提升。 1971年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将「蒋介石的代表」──中华民国政府逐出联合国,此后两蒋坚持汉贼不两立,陆续与各国断交。1979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与美国断交,外交处境造成相当冲击。台湾的党外团体开始-{zh-hans:通过;zh-hant:透过;}-私下发行的政论杂志,对国民党执政的政府进行抗争,要求全面落实民主政治与言论自由。1979年12月,高雄市发生美丽岛事件,是台湾规模最大的民主抗争事件,之后对被逮捕相关人士的军事审判更引起国际瞩目。 1980年代,随著产业从农业发展到轻重工业、国民教育普及,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六千美元,台湾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股市指数曾高达万点,政府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积体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台湾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此时台湾个人电脑主机板产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台湾达到新兴工业国家(NIEs)水准。随著民主运动蓬勃展开,于1986年戒严状态下,中国国民党政府默许民主进步党成立。由于陈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等冤案与丑闻相继爆发、党外人士的抗争与民主诉求,一般认为这是导致1987年7月14日总统蒋经国宣布「解严」的主要原因,而强大的国际舆论带给国民党政府的压力也不容忽视。随后更进一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8年蒋经国去世,副总统李登辉继任,蒋家父子的威权统治随之结束。 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台湾进一步落实自由民主与中央层级之政治改革,街头抗争成为台湾日后自由民主社会的常见现象,著名的如五一九绿色运动、鹿港居民反杜邦设厂事件、五二〇农运、无壳蜗牛运动。李登辉于1990年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总统选举当选之后,仍持续推动民主化与台湾本土化政策,在任内陆续推动六次修宪。 1990年大学生发起三月学运,李登辉总统认同此学运并宣布修宪及改选国民大会,在1991年5月1日宣布结束「动员戡乱」,并结束「万年国会」的运作。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人称为“九二共识”。之后决定在1996年举行首次总统直选。1995年3月,全民健保正式实施,台湾福利制度的完善初见端倪。 1995年解放军在接近台湾的福建平潭岛屿上举行一连串攻岛军事演习与多次与在近台湾外海几哩外进行飞弹试射,让海峡两岸紧张关系陡升,使台湾人民忧虑与反感,意图使台湾无法进行总统选举,美国为此派航空母舰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域确保台湾海峡平静。 1996年3月23日,李登辉与连战获选为中华民国第9任正副总统,也是中华民国史上首次直接民选的正副元首。1998年,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行政区的过度重叠而通过了省虚级化(冻省)。1999年,李登辉总统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提出了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表示中华民国(R.O.C.)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在实际上为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岸关系更加紧张。1999年9月21日南投地区发生芮氏规模达7.3的大地震,此为20世纪下半叶台湾伤亡损失最大的天灾,被称作「九二一大地震」,后定此日为「国家防灾日」。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10任正副总统,写下首次政党轮替的新页。于2001年1月1日,厦门与金马小型三通实施,展开两岸小规模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邮。同年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2年8月,时任总统陈水扁公开表示中华民国(R.O.C.)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北京当局反弹。200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废除大学联考,以「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大学入学术科考试」作为大学多元入学的指标。2003年3月14日台湾首例非典型肺炎引发SARS风波,使得全台湾产生恐慌浪潮,创下台湾战后以来,医院封院、街坊封楼、医院外全面发烧筛检的首见景况。2003年底成为东亚第一个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权的地区。2004年3月19日,于总统大选前夕发生「三一九枪击事件」,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以来首次国家元首遭枪击事件,翌日,陈水扁及吕秀莲当选连任第11任正副总统。2005年6月立法院预算审核通过新十大建设。2006年8月12日起,针对陈水扁总统任内爆发的政治丑闻,由前民主进步党主席施明德于台湾发起「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要求陈水扁总统负起政治责任下台,又称「红衫军运动」。 2008年3月22日,由中国国民党提名的马英九、萧万长在第12任正副总统选举中胜出当选,是谓台湾民主政治第二次政党轮替。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侵袭台湾而发生严重水灾,使中南部与东部蒙受巨大损失。同年7月16日至26日,高雄市举办「世界运动会」;台北市亦于9月15到25日举办「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当年度台湾两大国际赛事。第三次江陈会谈提议将两岸包机转为两岸定期航线,并于2009年8月31日启航。2010年6月29日,第五次江陈会谈于重庆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同年8月17日立法院正式表决通过。同年12月25日,五都升格正式实施,乃1950年以来台湾地方制度的最大变革。其后,桃园县于2011年被赋予「准直辖市」地位,2014年底正式升格为直辖市,为台湾第六都。2012年马英九与吴敦义在第13任正副总统连任成功。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4月25日,台北市举办「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是台湾第一个正式获得国际园艺家协会及国际展览局认证授权举办的A2/B1级国际园艺博览会。2013年7月,发生「洪仲丘事件」,促使民间团体发起「白衫军运动」,要求政府重视军中人权,促成国军制度改革。2014年3月18日,由不满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审查程序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发起「太阳花学运」,并趁员警不备时,约400名学生攻占立法院。同年,3月23日,由于太阳花学运未获政府正面回应,部分学生于晚间7时35分由行政院正门攻入,是为「323占领行政院事件」。 2016年1月16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蔡英文、陈建仁在第14任正副总统选举中当选,为台湾民主政治第三次政党轮替,蔡英文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位女性总统。另外,国会也在这次第9届立法委员选举首次政党轮替,民主进步党首次席次过半完全执政。2020年1月11日,民主进步党推荐之蔡英文在第15任正副总统以8,170,231票、57.13%之得票率于总统选举胜选成功连任,并创下自总统直选以来得票数最高纪录。立法委员选举,民主进步党取得61席维持过半,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众党、时代力量、台湾基进等四党亦各有斩获,另有5席由无党籍候选人胜出。 2024年1月13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时任副总统赖清德、萧美琴在第16任正副总统选举中当选,打破了过往所谓的「八年魔咒」,首次三度执政。但立法委员选举则由中国国民党以52席成为国会最大党,民主进步党未得到过半席次。 地理. 位置地形. 台湾本岛西与西北临台湾海峡,距福建海岸平均距离约200公里,台湾海峡最窄之处为台湾侧的新竹县到福建侧的平潭岛,直线距离约130公里;北边隔东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北隔海与琉球群岛相望;西南边为南海,距广东省海岸直线距离约300公里;东边为太平洋,和与那国岛相邻约110公里;南边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在西太平洋由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等众多岛屿所形成的东亚岛弧中,台湾位于中枢位置,由地缘政治理论上来看居东北亚与东南亚交会处,为亚太经贸运输重要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北回归线横跨中南部。全岛山势高峻,地形海拔变化大,山脉大多呈东北偏北-西南偏南走向,平原狭窄,仅台湾西部与东部地区纵谷内有少量平原,地震频繁,温泉与火山皆多。气候属高温、多雨,春末夏初常因滞留锋影响而有梅雨季,夏季及秋季初期常有台风及西南季风侵袭,冬季则有东北季风吹拂。最冷月月均温都在15℃以上,年雨量达2,510毫米以上,大约是世界平均的三倍之多,是亚太地区最潮湿多雨的岛屿之一。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则集中在夏季降雨。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区的台湾,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相当丰富而多元。目前台湾使用东经120度的UTC+8时区(国家标准时间)。 台湾本岛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约1,151公里,含属岛面积约35,886.8623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台湾四面环海,孕育各种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为岬湾与岩岸,西部海岸多沙滩、沙丘、潟湖、泥质滩地,南部恒春半岛是珊瑚礁海岸,东部属断层海岸,坡度陡峻且多断崖。河流川短流急,不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舖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头湾,瀑布、壶穴、奇石,遍布台湾各条溪流上游。山脉大多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脉有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靠西侧的玉山山脉与阿里山山脉,北部的雪山山脉,以及紧邻东海岸海岸山脉。最高峰为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台湾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如新竹丘陵、苗栗丘陵。这些山地与丘陵共约占台湾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与盆地虽狭小分散且只占台湾地形的三分之一,却是人口稠密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以及东部地区的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南部的云林、嘉义、台南和高雄,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其他还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以及东部的花东纵谷平原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势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中华民国实际控制区域包括台湾本岛与附属的22座小岛,以及台湾海峡中澎湖群岛的90座岛屿。其中台湾岛约占总面积98%,其约位于东经120度至122度、北纬22度至25度之间,北回归线经过嘉义县水上乡与花莲县瑞穗乡、丰滨乡等地。台北市是中华民国首都,新北市是台湾人口最多也是最大的城市,高雄市是面积最大的城市。台湾的附属岛屿有:位于东侧外海的龟山岛、绿岛、兰屿,北部外海的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基隆屿以及钓鱼台列屿,西南沿海的小琉球,南部的七星岩。台湾海峡西侧的马祖、金门与乌坵隶属于福建省。南海上的东沙群岛,及南沙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太平岛和中洲礁属于南海诸岛,归高雄市管辖。 地质水文. 台湾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主要是由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聚合作用产生。板块聚合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海板块西边,欧亚板块隐没至菲律宾海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海板块隐没至欧亚板块下方。板块聚合作用使得台湾逐渐隆起,并且在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和吕宋岛弧,在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也使得台湾成为多断层的环境。台湾突出海面后形成许多山脉。以花东纵谷为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菲律宾海板块,东北部的宜兰、龟山岛一带属于冲绳弧后张裂的一部分,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则属于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后,由于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阿里山山脉。因降雨丰沛造就来自高山的大量沉积物,在山脉西侧诞生冲积平原。至今持续的板块运动,则产生频繁的地震也造成许多火山群的形成,如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台湾位处板块交界,孕育了各个断层产生。主要断层有921大地震的车笼埔断层,使台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的山脚断层,东部最长的池上断层,以及长达85公里的台湾最长断层潮州断层等。 台湾雨量丰沛,大、小河川密布。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分布位置偏东,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尚有头前溪、后龙溪、大安溪、大甲溪、乌溪、曾文溪等;而东半部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卑南溪等。台湾天然湖泊稀少,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经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嘉明湖等,其余多是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台湾的河川由于地势陡峻,河床坡降极大,易发生洪水干旱,因此早年即有水库之建设,至2006年底已完成水库堰坝109座,合计蓄水总容量有271,425万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万立方公尺,其中以曾文水库最大,总容量71,270万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万立方公尺。在离岛部分,澎湖县有8座,金门县13座以及连江县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库仍在规划与兴建阶段。台湾主要河川防洪工程,于日治时期起即有规划实施,政府于1950年至1957年间,逐步实施日人未完成及兴建中之计划,防洪工程的重要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并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十二项建设第9项纳入「修建台湾西岸海堤及全岛重要河堤计划」,并持续在1986年至1991年14项重要建设第9项列入「继续河海堤计划」,1992年至1997年推动之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列入「河海堤后续六年计划」。 气候生物. 台湾可分为两个气候区,大致以通过中南部嘉义县及花莲县的北回归线为界,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嘉义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大台北地区是盆地地形,以致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又加上都市热岛效应影响,因此夏季最高气温经常可达35℃及以上,7月的平均气温可接近30℃。台湾为海岛地形,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北方的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到海洋调和,所以即使在冬季,气温相对于同纬度的华南地区稍显温暖。冬季时,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有时会出现10℃以下的低温。日治时代的台湾,被日本人称作「常夏之岛」,意指台湾四季如夏。不过台湾冬季则相对凉爽,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5~17℃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7-21℃左右。而位处山区的合欢山、玉山、雪山等海拔超过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由于地势高,故11月~4月常有降雪。 由于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台湾各地区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台湾东北角火烧寮最适合降雨,也是东亚下雨日数最多的地方。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湾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压所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台湾经常有台风侵袭,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丰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台湾位于亚热带与热带,以及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演化成岛上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700公尺以下是亚热带阔叶林,海拔700-1800公尺是阔叶林,1800-2500公尺是混合林,2500-3500公尺则是针叶林,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苔藓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的栖息地。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与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等少数区域。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与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仅能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栖地破坏和外来种引入造成台湾部分原生物种负面影响,有些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如福寿螺、美国螯虾、澳洲淡水龙虾、吴郭鱼与非洲大蜗牛这五个外来种引进后,因欠缺天敌制衡,过度繁殖,导致台湾原生的田螺、螯虾和鲫鱼大为减少;17世纪时台湾梅花鹿曾经满山遍野,但因长期过度捕猎大量鹿皮外销,目前野生梅花鹿已经濒临灭绝。 为保护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内政部营建署自1982年起已公告成立9座国家公园。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1986年起也陆续公告22个自然保留区及20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域。 人文风光.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受制国际社会现实,以中华民国名义,台湾一直无法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因此台湾暂无任何地点或景观登录为世界遗产。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动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评估工作,分别于2002年、2009年评选出17处世界遗产潜力点,并在各地举办巡回讲座,推动社区认同、基础研究调查、保护措施等工作。2010年国际文化资产日研讨会发表乌山头水库及嘉南大圳成为台湾人心目中最佳的世界遗产潜力点。到2011年为止,台湾的世界遗产潜力点调整并增至为18处。 行政区划. " 台湾行政区划起始于17世纪的荷西统治时期,现今主要根据中华民国《地方制度法》,划分为1个省(即台湾省)、6个直辖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其中台湾省共划分为11个县(含澎湖群岛澎湖县)、3个市(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 政治. 法律. 台湾首部成文法实施于17世纪之荷兰统治时期,后经过以明律为纲的明郑严刑峻罚、台湾清治时期之大清律法、台湾日治时期的六三法等特别法,至中华民国政府开始统治之后则以大陆法系的中华民国法律为主轴。除了适用于台澎金马(即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宪法》及《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外,尚有法律和命令三个层级,其中,仍以中华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为基础,所有规范皆不可违背在其上位阶的规定。 主权. 台湾自17世纪开始有历史文字纪录以来,曾经历多个政权统治。最近一次更动为1945年10月25日起由中华民国接管。此外,未曾统辖台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声称拥有领土主权,视台湾为其尚未统一的领土。双方对此仍有争议。 中华民国政府在1949年12月后,因在国共内战中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将中央政府迁至台湾政经中心台北市,使得台湾成为中华民国现今实际控制的主要地区。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和本土化运动、1990年代以来的七次修宪、以及1996年开始的总统直选,中华民国原主要设计用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已逐渐与台湾社会结合;原本作为地理名词的「台湾」,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代称。 由于长期受到境外政权统治,台湾社会自194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要求成为完全之独立国家的呼声,其所代表的支持两岸统一的「统派」与支持台湾独立的「独派」并列为台湾当前的两大政治思想,所衍伸出来的「统独问题」影响台湾社会与未来发展甚深。 人权. 《中华民国宪法》第八条:「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第十条:“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第11条:“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台湾的人权状况在过去数十年间有长足的进步,在2004年自由之家的报告中,台湾在公民自由方面的分数为1,政治权利方面的分数为2(1为最高,7为最低),意即台湾在亚洲国家中属最自由国家之列。 近来台湾社会对于死刑存废、学生服仪、居住正义等问题出现一些争议;此外,近来同性婚姻在台湾也是个受关注的议题。 政府组织. 中华民国政府是当前台湾最高统治机构,其政府体制为半总统制混合的性质。根据现时《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总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为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与三军的最高统帅,对内负责政治上的最高责任,对外则代表国家行使国防外交国安等权责,对五院有协调争议权,并直接任命最高行政首长行政院院长。 「行政院」主要功能为协助行政院院长处理各项行政事务;广义上则涵盖各中央行政机关(即俗称之「部会」,均隶属行政院管辖)。行政院通常别称为该国之内阁(非法定名称),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发言人、政务委员与各部会首长为内阁阁员,其成员定期召开行政院会议。 自1990年代末期,中华民国政府采取台湾省虚级化措施之后,台湾省虽然依旧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辖机关皆会并入中央政府,因此行政作业实质上已无省的存在。 政党与选举. 中华民国总统由台湾地区符合资格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自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以及解除党禁之后,政府不限制人民团体成立政党与个人政治主张,因此台湾政党林立。现时主要政党为民主进步党、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众党以及时代力量。 台湾人民依宪法享有言论、出版、新闻、集会、结社组党等各种公民与政治自由,民主运动与公民社会活跃,人人均可持有不同政治主张、参与政治、并于成年后投票支持公职候选人。台湾广泛受到争论的政治问题是台海问题与统独问题,因而使人民支持的政治立场大致可划分为泛绿阵营、泛蓝阵营。基于外交情势及环境等综合考量,台湾人民自民主化以来长期而稳定的态度为持久维持现状高于支持独立或统一,支持独立多于倾向统一。 对外关系. 中华民国目前与12个邦交国保持正式外交关系,截至2022年12月止,为4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官方会员(包含亚太经合会(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并致力于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UN)等相关国际组织,兼且以体育、经济、学术、艺文活动、经济援助或人道救援方式进行交流。并以非营利机构与志愿服务团体等非政府组织(NGO)融入国际社会。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继转移外交承认。同一时期,由于台湾在经济发展上渐有成绩,因此与国际交流趋向以经济援助方式与一些小型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在李登辉政府时代借由务实外交强化与友邦及无邦交国家之双边关系,至民进党执政后,仍维持此经济援助导向。除此,自1993年起,台湾政府一直致力重返联合国,同时-{zh-hans:通过;zh-hant:透过;}-拥有联合国会员国身分的邦交国,以「中华民国」或「台湾」等名称尝试能重返联合国及其周围组织,不过因为台北与北京之间一直存在争议(即台湾海峡两岸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阻挠台湾以国家身份参与国际组织,并极力争取各国际组织的主导权,使中华民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卫组织)的交流上陷入极大困境。1991年以中华台北名义加入亚太经合会,2002年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名义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9年4月29日,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 根据2003年国际组织年鉴有2,074个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性活动,但其中以个人名义居多,而且实际参与的组织主要是以人道救援领域居多,例如台湾世界展望会、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国际佛光会、励馨基金会、慈济基金会等,投入国际性救援个案颇为可观,例如台湾路竹会长期远赴非洲、南美洲义诊,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输送物资关怀边远地区,而台湾医界联盟基金会等组织与政府长期合作推动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但是台湾非政府组织除了国际医疗、人道援助组织之外,大多仍缺乏国际活动的经验。 在体育方面有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中华台北的名称成为国际奥会的205个会员之一,主要任务筹组代表团参加奥、亚运等国际赛会及活动。而于1957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推动大专院校进行国际间赛事,并于1987年加入国际大学生体育联盟(FISU)成为会员国。另外还有中华民国残障体育运动总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及国际运动竞赛,近年来参与国际赛事有2006年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获得18金29银22铜;2007年世界轮椅运动会(IWAS),在台北举行获得34金26银30铜;2008年北京帕拉林匹克运动会,获得1金1铜。 在经济方面,有中华民国国际经济合作协会以结合企业界人士、团体与国外企业界人士、团体合作发展国际经济交流,主要任务为举办或出席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会议,举办或协办各国投资研讨会或市场说明会,组团或派员赴他国访问、签署双边经贸合作协定或备忘录。而还有台湾亚太发展基金会(前身为亚洲基金会之台湾分会)致力于促进台湾与美国、亚洲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各项发展援助计划,并帮助亚太地区提升政府治理与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推动经济制度的改善,并协助公民社会的发展。 在艺文方面,有于1995年创立的台湾文化基金会推动以台湾文化与国际交流,主要是进行城市节庆活动交流与访问,并以台湾文化行销城市,同时增进了台湾与国际的了解与交流。而到2011年10月8日,中华民国护照在全球免签证国家数已达到124个。联合国世界观光组织(UNWTO)报告指出,2013年世界旅游成长最快速地点,台湾排名第十。 经济. 经济发展. 在日治时期前期,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粮食生产与资源出口基地,仅有少数的食物储藏加工业和轻工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因战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为南进基地,因此在台湾南部的高雄一带发展军事工业。国民政府迁台后,将台湾视为武力反攻大陆的基地,奉行军事优先和稳定农业的经济政策。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到了蒋经国时代,为摆脱石油危机,政府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恰逢越战,美国向台湾订购大量物资,这些因素都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由于经济发展成功,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亦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准。之后政府注意到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在高雄建设大炼钢厂、大造船厂、大炼油厂等大型重工业基地,亦有美国华侨返回台湾设立电子厂,如联华电子、台积电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据十大建设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积体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民间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台湾的个人电脑主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台湾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于1995年2月国科会依行政院决议,设置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为接续蒋经国「十年经济建设计划」,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只维持近3年,但也率先开启台湾财政赤字之大门。之后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园区分布于台湾中部的台中市及云林县。其中以新竹科学园区最为成熟且最具规模,又加上邻近工业技术研究院、国立清华大学及国立交通大学,每年培育出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也奠定今日台湾「科技岛」的重要地位。过去八年(2016到2023年),台湾的经济持续成长,台湾的经济成长平均为3.1%,优于其他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也优于全球的平均成长速度。截至年,中华民国政府尚未完全解除台湾企业赴中国大陆投资的限制。此外,民进党政府提出新十大建设,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产业的养成。 经济结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台湾是全球中经济规模第27大的国家或地区。早年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经济结构已经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磁吸效应」)、高房价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由于台湾的电子工业多为ODM,除宏碁现为世界第四大电脑品牌、捷安特已成为世界知名高级脚踏车品牌外,华硕(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主机板制造商)、友讯、趋势科技、微星科技、长荣集团等未来仍有发展空间。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2006年进出口贸易国/地区前十名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沙乌地阿拉伯、澳大利亚,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也位列中国大陆、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重要投资来源,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中国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则有30至40万人之多。 人均GDP. 台湾是一个由政府当局主管投资、和逐渐减少的国外投资引导的动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政府在经济体系内扮演的角色逐步缩小。实施市场经济后,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国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过去30年内,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5。根据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显示,台湾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在1961年是153美元,2013年已成长至20,925美元。如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已达到41,539国际元,与世界主要先进国家相当。主计处公布资料,2012年台湾人民储蓄总额占GDP为28.8%,投资总额占GDP只有19.2%,超额储蓄高达9.6%。台湾人勤奋工作,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年报》指出台湾人平均一年工作时数是2,282小时,台湾工时世界排名第一。2012年CNN援引劳委会和OECD的数据指出,台湾人每年平均工作2,200小时,比日本、美国多出20%,和德国相比更高出35%。台湾的人均GDP在2020年突破3万美元;2023年,根据国际财经月刊《全球金融杂志》(Global Finance)公布的「2023 年全球最富裕国家」(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2023)排名,台湾人均 GDP 为 73,344 美元,排世界第 14 名,远高于日本(38 名)、韩国(30 名)。 铁道运输. 台湾早期的铁道运输,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轨道轻便台车,为日治时代所建造的,路线绵延全台,至今铁道和车体仍然沿用;目前台湾主要的铁路系统为台铁,由台湾铁路管理局负责营运。台铁的路线主要包括西部干线、北回铁路、南回铁路、东部干线。合计环岛一周。主要的列车型号包括负责长途客运的自强号及莒光号,以及负责城际通勤运输的区间车等。现在还有由倾斜式电联车所执行的「太鲁阁列车」以及「普悠玛列车」,主要服务台湾东部的运输需求。 除了台铁之外,另一个服务城际运输需求的铁路系统为台湾高速铁路(高铁),于2007年2月1日开始营运,是台湾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建设案。其技术主要采用日本的新干线系统,是此系统第一次将技术输出日本以外地区,但轨道等土建设施使用部分欧洲系统。高铁旅行全程只需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形成台湾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铁的出现强烈冲击台湾西部城际航线的生存与经营,亦使台铁从原本的中长程运输功能进行转型,例如台铁捷运化政策的推出。 台湾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系统,称为「捷运」,1996年3月28日开通第一条路线木栅线(今文湖线一部分)。目前有台北捷运、新北捷运、桃园捷运(桃园机场捷运)、台中捷运、高雄捷运等5个捷运系统,其中第一个及运量最大者为台北捷运。基隆捷运与台南捷运目前亦在规划中。 在台湾糖业,林业与矿业的繁盛期,还有专门铁路进行运输。台湾糖业铁路在1980年代后,因公路运输的兴盛,大部分都已经停止营运。而林业铁路还有阿里山森林铁路、太平山森林铁路以及乌来的台车线尚在动态运行。煤矿铁路绝大多数因矿场荒废而消失于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兴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动态运行的煤矿铁路是位于新北市平溪区的台湾煤矿博物馆。另外位于新北市金瓜石矿山于采金时期也拥有许多的台湾矿业铁道,但在1950年代后,由于采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矿脉枯竭,因此随著矿坑的关闭,矿业铁道也走入历史,目前仅剩仍然在运行中的矿业铁道为台阳合金公司所属的九号矿业铁道。 公路运输. 台湾有纵贯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国道1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3号),以及横跨东、西部的蒋渭水高速公路(国道5号)等三条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布全岛,许多客运公司专门经营台湾各大都市间的公路客运运输。过去这项工作是由公营的台湾汽车客运公司负责,1990年代开始,民营业者开始以低票价及豪华设备服务为号召,大量抢占原本由台汽一家独占的市场地位。为了提升竞争力,2001年后,台汽民营化,并更名为国光客运。目前台湾西部的长途公路运输以国光客运、统联客运及和欣客运为主。 航空运输. 台湾有桃园、高雄小港2个主要国际机场,以及台北松山、台中清泉岗2个次要国际机场,多数大城与多数离岛地区亦设有机场如花莲北埔、台东丰年、澎湖马公、金门、马祖南竿等。台湾本岛的各大都市间、以及和各离岛之间,皆有常态班机往来,形成便利的航空网,但联络本岛两大都市的北高航线已因不敌高铁竞争而停航。台湾最主要的航空业者是中华航空及长荣航空,前两者加上星宇航空被合称为「航空三雄」;除此之外,还有远东、立荣、华信、德安、虎航等航空公司。 海上运输. 台湾主要的国际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与花莲港,另外还有1970年代开辟的苏澳港、1990年代开辟的台北港、以及历史悠久的台南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负责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与75%以上的货柜装卸。目前在台湾与澎湖、金门等离岛之间,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台湾到澎湖列岛之间的船舶有台华轮(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满天星客轮(嘉义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东富冈港到兰屿和绿岛之间也有航班。台湾本岛到金门之间的航班则是从高雄港出发的金门快轮,到马祖之间,则有从基隆港出发的台马轮和合富快轮及台马之星。另外可以从金门与马祖以小三通方式直接搭船前往厦门。 人口. 台湾目前总人口约人(底统计),可分为5大族群:汉族闽南人(河洛人)、汉族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族、新住民。在台湾活动已有约八千年之久的原住民族(未纳入平埔族血统者)约占总人口2.36%(554,585人),其余绝大多数为汉人。其中又分为「本省人」以及「外省人」。本省人主要为闽南人(河洛人)(65.5%-70.5%)和客家人(17.5%-23.5%)。外省人是指1945~1949年跟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两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新竹县,苗栗县,中部的南投县,台中市,南部的高雄市,屏东县六堆及东部的花东纵谷等客家地区为主要分布地区。另外在北部的宜兰,中部的彰化云林,南部的嘉义、台南市丘陵地有零星客家聚落分布。闽南人则分布在台湾各县市。台湾的客家人口不如闽南人口,源于1684年,清朝康熙帝依施琅的建议,公布严格限制汉人渡台的「渡台禁令」,其中第三条禁令系因「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粤东人在明朝疆域内屡次帮助郑军对抗清军)而产生。「渡台禁令」时严时宽,直到1788年渡台禁令更改,不需凭证可举家迁徙入台大量开垦移民,携眷渡台的汉人大幅倍增。最终于1875年2月福建巡抚沈葆桢的提议废止。另外福建与台湾的距离比较接近,乘地利之便,闽南人因而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族群。 中华民国政府(主管机关为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沿袭历史上的称法将台湾原住民族粗略划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而传统所称的「高山族」实则包含至少16个部族,其中传统9族包含原统称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及兰屿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近年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由泰雅族划分出来、撒奇莱雅族由阿美族划分出来、拉阿鲁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由邹族划分出来。属于平埔族的则有邵族与噶玛兰族也获得承认。原民会在介绍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时表明「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1975年,施得乐和马尔克发表一篇论文,认为台湾是南岛语最有可能的发源地,是目前学界比较盛行的说法。南岛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分布地区西起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越过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南到纽西兰。台湾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台湾原住民族共有十九个部族,可略区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也正面临急速现代化的问题。平埔族则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语言和习俗。」 由于经济自由化以及国际贸易,近年东亚各地许多族群来台工作,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例如一些外籍劳工(如:菲律宾劳工、泰国劳工、印尼劳工、越南劳工)、帮佣看护(如:菲律宾帮佣、印尼帮佣、越南帮佣)等,还有一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偷渡者。近年来,部分台湾男子与东南亚或大陆女子通婚,她们在台湾一般被称呼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陆新娘、中国新娘(中国大陆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经隐然形成。因此这些女性希望社会能正视她们为新移民女性。现在无论官方或民间皆呼吁视之为第五大族群并以新住民称之。 遗传学. 根据林妈利教授关于台湾人血液成分之研究,台湾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在1万5000年前冰河时期结束之前,从东南亚岛屿等地迁徙至台湾,占全台91%的闽客族群中85%有原住民族血统,并推估90%以上的人有中国南方百越族血统,不是纯北方汉人的后代,反倒与东南亚较相近。所以台湾人可说是东亚大陆/中南半岛、原住民族、南方汉人,以及东南亚岛屿等地人种混血的结果。。 社会. 历法与节日. 台湾现行的政府机关文书均采用民国纪年,通用历法主要为国际惯用的公历,民间亦通行农历,并以民国纪年与西元纪年并行使用。民国元年即1912年(民国前一年为1911年)。 纪念日及节日依据《》并弹性实行「周休二日」。 语言文字. 台湾人大多使用传统的正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中华民国国语是目前台湾人之间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台语、客家话、阿美语、排湾语、泰雅语与其他台湾原住民族诸语,由于中华民国政府与民间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统治台湾的影响使部分年长者普遍能说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本土语言与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这些外来语,即使台湾人使用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相当不同差异。台湾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台湾原住民族各族的语言、台语、客家语以及战后移民和新住民所带来的各种汉语变体与其他语言,其中以台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 与其他华人区域的用字差异. 中华民国政府所推行的国语(1909年被清政府称为「官话」)是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华民国的官方语言,目前在华人世界均为通行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1945年以后,台湾住民(闽、客、原)在接受国民政府国语教育的过程中,国语深受台湾语言的影响,北京的卷舌音、地区语言和儿化韵在生活中逐渐消失,加上词语不同,因此台湾的「国语」与大陆使用的「普通话」约有10%的读音不同。 因地域的不同,台湾的“国语”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在语音与词汇上有差别,如台湾国语受台语音调影响,不过在官方的书写语法上仍多数相近。有部份中文辞汇与中国大陆有些不同,一些来自台湾本土语言或外来语的新辞汇(主要是台语、日语与英语),如「杠龟」(赌输、没有中)、「夯」(热烘烘、流行)与日语「欧吉桑」(男性长辈,おじさん)、黑轮(关东煮,日文:おでん)等皆融入台湾的国语字汇而与中国大陆用法不同,有些则是因为两岸分治后交流变少,造成了许多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中国大陆用词多用「圆珠-{}-笔」、「软-{件}-」、「硬-{}-盘」、「数-{}-码相机」、「-{打}-印」、「智-{}-能手机」,台湾用词多用「原-{}-子笔」、「软-{}-体」、「硬-{}-碟」、「数-{}-位-{}-相机」、「列-{}-印」、「智慧-{}-型手机」,于是有语言学家因此称之为台湾华语。但两地交流频繁与网路文化流行,也产生不少特殊字汇。 近半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由于政治上的隔阂各自发展,逐渐演变成各自独立的语言系统、语音系统。两者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语音方面。「普通话」与「国语」一些词语的声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 建筑. 台湾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浮脚楼式建筑,主要为南岛语族的建筑。 到了荷西时期基于殖民与传教活动各在台湾南北构筑要塞、教堂,明郑时期视台湾为反清复明基地,闽南式建筑就此引进,而清代时期的建筑主要走向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务运动对砲利的向往,砲台建筑更加兴盛,日治时期以闽南、日本、西洋的文化为主要建筑构想;且引进钢筋混泥土技术,由于殖民地时期过度西化的建筑;战后台湾出现中国古典风格的流行与引入国际主流的后现代设计风格。在现代,台湾的建筑走向多元化,各种风格的建筑都可普遍的看见。 截至2016年5月,全国已公告846处古迹,其中国定古迹92处。 媒体. 台湾的媒体产业发轫于日治时代,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896年的《台湾日日新报》(第一份中文报纸则是创刊于1923年的《台湾民报》),第一家广播电台则是创立于1931年的台湾放送协会,当时主要媒体均与官方有相当程度的关系。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后,台湾的主要报纸与电台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实施戒严后,官方实施报禁,出版品与电子媒体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1962年10月10日,台湾电视公司(台视)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1968年9月3日中国电视公司(中视)和1971年10月31日中华电视公司(华视)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政府机构与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国防部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政府宣导的工具。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八点档连续剧。1987年解除戒严后,报禁于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台湾的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份,绝大部份的资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因而得知。同时歌仔戏与布袋戏也纷纷登上萤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1993年,政府开放成立民间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台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公视、客家电视台与原住民族电视台。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形成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港都电台、KISS 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路也快速兴起,网路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 台湾主要宗教有:台湾民间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一贯道、儒教与伊斯兰教等。中华民国宪法保障全体国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人民可广泛接纳各类宗教信仰,政府为保行政中立,与宗教间实施政教分离并平等发展。就信仰人口而言,融合台湾佛教、台湾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台湾民间信仰,是台湾最大的信仰人口。若以宗教别划分,佛教、道教则是台湾的首两大宗教。大部分台湾人同时信仰佛教、道教与儒教与传统民间信仰混合的台湾民间信仰,约占台湾人口的77.8%。而如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一贯道、儒教等皆有具规模之教徒人口。此外,新兴宗教、气功法门等广义的宗教信仰,在台湾也各有不少信众,并常有相当活跃的传教活动。此外,原住民族部落以信仰天主教者居多,基督新教次之。而儒教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则被台湾人视为是人际伦理之基础观念,从古至今传承下来。每年在各大孔子庙举行完整的儒家释奠典礼。 台湾民间信仰普遍祭拜释迦牟尼佛、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孔子、观音佛祖、妈祖、关公、王爷、文昌帝君、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神农大帝、玄天上帝、中坛元帅、广泽尊王、法主真君、玄坛真君、月下老人、七星娘娘、三山国王、城隍爷、土地公、虎爷等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台湾的区分已经非常暧昧,三教合一相互影响融合,在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见的事;如艋舺龙山寺主祀佛教观音菩萨,也兼祀道教的妈祖、关圣帝君、文昌帝君、三官大帝、水仙王等。这种融合佛道的民间宗教对社会生活影响相当大,中台湾流行妈祖信仰,南台湾则以王爷信仰最热门;其余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如三峡的清水祖师寿辰庆典、艋舺的青山王祭典等。 丧葬. 在台湾,丧葬不只是一种仪式,也是民俗文化。随著都市化的演进,台湾各地的丧葬殡仪开始变得简单而慎重。尤其近几年来,台湾的各大学开始出现生死学系、礼仪师证照学分学程、生命教育学分等。台湾丧葬主要受三教佛教、道教及儒学影响之外,还有部分仪式或祭典是融和了平埔族的巫术文化。此外,台湾各地区不同的丧葬习俗和禁忌如:捡骨、观落阴、电子花车、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等习俗是台湾特有的特色。 教育. 台湾现行学制实施12年国教。各级学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一般大学4年制,部份大学法律系所、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6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的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台湾的高等教育相当发达,已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重理论的普通大学、与重实务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台湾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到7月3日的大学指考;九十九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十九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岁到6岁学前机构幼稚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路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路教育,以建构网路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路学习。 文化. 台湾人从出世、成年礼、婚礼、寿礼至丧礼与祭礼,伴随一套严谨的生命礼俗、祭仪与禁忌。顺应岁时节令,传承了以旧历、传统宗教信仰作为基础的正三大节:廿九暝、七月半与清明(亦或三月初三);而端午、中秋与重阳则为节庆三大节。台湾各地随著不种的移民与风俗,汇聚著深具特色的民俗祭礼与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北港三月十九、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栗龙、盐水蜂炮、王爷遶境仪式的东港迎王平安祭典、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庙宇文化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圣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在神祇诞辰则常出酬神戏如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乐队取代趋势。 传统民众颇盛行采信农民历,农民历又称黄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屋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为婚姻参考。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新春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文学艺术. 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怀乡文学,著名反共文学作家有王蓝(代表作《蓝与黑》)、姜贵(代表作《旋风》)和司马中原(代表作《狂风沙》)。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1977年引发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路兴起,网路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戒严时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呈现反共、传统、一元的特质。1987年,台湾解严后,多元文化思想受国内外许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逐渐兴起。1996年,开始出现本土化或去中国化浪潮。 台湾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艺术大学,分别是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立台南艺术大学。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现台湾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将、新港舞步、阵头),而台湾在现代舞的成就相当非凡,尤其林怀民先生所创立的云门舞集。 舞台表演. 台湾的美术在日治时代主要以在「帝展」、「台展」等官办美展中活跃的画家为主,日本文化和西洋画风是当时的主流。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治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戏剧方面在战前,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极受台湾百姓欢迎。日治中期以降,还有新剧等剧场表演出现。此外,也有日本传统艺能传入。二战之后,由于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大陆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著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日治时代,留声机和唱片传入台湾,1930年代台语流行歌曲形成。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配合「反共抗俄」的政策,基于对于马列主义的反谈,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此时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杨弦、李建复、施孝荣、邰肇玫、黄大城、叶佳修、苏来、包美圣、潘安邦等,之时唱红了许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华之爱、抓泥鳅、龙的传人、乡间的小路、如果、秋蝉、风中的早晨、让我们看云去、小草、风告诉我、再别康桥。而同一时期,台语流行乐坛受到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江蕙、黄乙玲等知名台语歌手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和金钟奖歌王费玉清,费玉清至今仍在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地区,演唱会连连满场深受青睐,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和费玉清的歌声。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份子一时引起的共鸣。1990年代以来,台语歌曲更为多元活泼,成为不分南北的主流,客家与原住民族歌手亦时有推广母语之作。由于台湾解严与社会风气渐开,造就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日本的歌手逐渐来台发展。除了台湾本土歌手,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其他华人地区的歌手大多来台发展,使台湾成为世界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也因如此成就了许多歌手,如台湾出身的-{王杰}-、张雨生、伍佰、张惠妹、周杰伦、蔡依林、萧亚轩、王心凌、张韶涵、杨丞琳、罗志祥、萧敬腾以及还有出身台湾的团体五月天、S.H.E外;也成就了来自香港的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郑秀文、李玟、Twins;中国大陆的王菲、丁当;以及来自新马的光良、梁静茹、孙燕姿、蔡健雅、林俊杰等。。 影视. 台湾电影起始于日治时期,二战后随著两岸的分治,台湾电影在官营制片厂的经营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其中不少都带有反共色彩。同时,闽南语电影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电影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1970年代,伴随著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捧红了双生(秦汉、秦祥林)双旦(林青霞、林凤娇),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比如: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以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为代表作,之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与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著美国电影为主的洋片的大举进入,加上台制电影以小众观赏的艺术电影为大宗,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虽偶有电影出现票房佳绩,且每年均有台制电影在国际的电影奖获奖,但台湾电影产业在整体上仍然呈现疲态。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低迷后,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5亿元的票房成绩,并带动同期上映其他台湾电影的票房上扬,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一剂强心针。自此,台湾自制电影开始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艺术电影占多数的状况,市场较大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产业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自该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连续8周跃居台北周末票房冠军,改写美国电影独占市场鳌头的局面,被视为台湾「国片复兴浪潮」的一个重要象征。2013年上映、以全高空拍摄画面、讲述台湾环境现况的《看见台湾》是台湾电影史上耗资最高的纪录片。 活动. 行政院新闻局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国家品牌」的一个起点,希望-{zh-hans:通过;zh-hant:透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路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依票选名次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樱花钩吻鲑、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原住民族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市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大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为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2000年代以来,台湾各领域的人物陆续在国际上以各种的奖赏、战绩、事迹、发声,进而引发全球目光对台湾的关注,让台湾一跃成为国际间瞩目的名字。台湾之光一词为近年才出现的,因台湾长期参与国际社会阻挠与政治上的两党分众;当陆续有台湾人以实力站上国际瞩目舞台往往会引起激励、团结国内社会;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认同并引发台湾认同。台湾的媒体与公众将许多台湾之最、台湾第一的人事物,陆续的冠以「台湾之光」的头衔,进而团结民心,产生民族正气、骄傲。其中不乏杰出的运动员、艺术家、学术界、NGO组织、市井小民、感动人物等领域。 饮食. 台湾饮食从最早期的台湾原住民饮食、荷兰及西班牙殖民者文化、到清治时期闽南、客家人的饮食,日治时期的日本料理与引进西方饮食、而后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带来中国大陆各省的饮食文化,发展出一套揉合大江南北与西餐的饮食文化。 台菜比较重视「鲜、香、清、淡」,臻于食材鲜美、原味的风格。台湾小吃的特色是就地取材。因为台湾四面环海且渔产丰富,因此海鲜是街头常见的料理之一。 1980年代崛起的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中较新的发展分支,带动各种连锁茶饮店及手摇饮店的成立,口味亦极为多变,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珍珠奶茶,已成为台湾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各族群文化. 台湾文化的原型由原住民文化与中国渡来汉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融合。而荷兰、西班牙、郑氏、清帝国与日本先后统治台湾,加上当代欧洲、美国与香港、东亚、东南亚文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其文化特色。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如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客家族群强调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劳、坚韧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的「硬颈」精神而著称的。客家族群从中原迁徙往南发展并保持了强大凝聚力,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 外来影响. 台湾除了受到南岛文化及中华文化影响之外,外来文化以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日式料理、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流行时尚等,目前台湾有三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和日本动画,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称为哈日族。根据2010年台日交流协会实施的民调结果显示,超过5成以上的台湾民众认为日本是最喜欢的国家,更有7成多的民众表示,对日本感到亲近。与韩国日渐仇日化相比,由于战后对亲日本省人长期大规模镇压,且台湾在日本时代的蓬勃发展,台湾历史文化中日本时代思想持有者具有一定的势力影响。再则,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由于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军队目无法纪无恶不作、民不聊生路有饿莩,政府接管一年多累积了庞大民怨能量,导致发生二二八事件,台湾人于是乎有了「国民党为外来政权」的说法,因此怀念日治时期,而有亲日的现象。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殖民和传教,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新教等基督教宗派,在台湾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扎根角色,如改编母语诗歌,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影响。 而从1990年代起进入台湾公众视野的东南亚籍移工及外籍配偶,带来的饮食和习俗也对台湾社会有著浸透性的影响。 体育. 国际赛事. 立国于台湾的中华民国囿于政治因素,多以「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名义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其国家队被称为中华队。目前台湾实力较强的项目有棒球、篮球、垒球、跆拳道、撞球、乒乓球、羽球、网球、软式网球、高尔夫球、巧固球、射箭、田径和射击运动以及排球等。2004年雅典奥运靠著跆拳道选手陈诗欣及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的两面金牌。2006年成棒队在杜哈亚运拿下了第一面亚运金牌。而巧固球则至1980年代以来数十次地在世界巧固球锦标赛以及洲际赛事中得到世界冠军。2009年于高雄市举办的世界运动会为台湾首次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以及成功申办2009年第21届台北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此赛事为第一次移师至亚洲举行。2010年底,跆拳道因为黑袜事件备受台湾舆论关注。2013年世界棒球经典赛B组赛事,在台湾举行,中华队打进前八强。之后台北市争取到2017世界大学运动会,是台湾历年来获得主办层级最高的国际体育赛事。 球类运动. 棒球是台湾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被称为「国球」,在日治时期由日本引进。199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棒球比赛获得银牌。1990年,中华职棒(CPBL)正式成立,使得台湾成为继日本和韩国之后,亚洲第三个拥有职业棒球联盟的国家。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再现棒球热潮。不过随著职棒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现大幅衰退,2008年又再度爆发黑道介入签赌案,导致多支球队解散,或因经营困难而转卖改名,至2010年代后期才逐渐好转。目前中华职棒有中信兄弟、统一7-ELEVEn狮、富邦悍将、乐天桃猿、味全龙等5支一军球队。早在日治时期就已有多位台湾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绰号「人间机关车」的吴昌征能投善打,于1995年进入野球殿堂。近年来则有许多球员赴美打拚,目前已有陈金锋、曹锦辉、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龙、倪福德、陈伟殷、林哲瑄、李振昌、罗嘉仁、王维中、胡智为、林子伟、曾仁和、黄暐杰、张育成等人曾经登上大联盟。2014年4月10日,爆米花夏季棒球联盟宣布成立。 台湾篮球在1994年到1999年间曾经有中华职业篮球联盟(CBA),后来演变为半职业性质的超级篮球联赛(SBL);2020及2021年,又成立了P. LEAGUE+、T1联盟等两个职篮联盟。 巧固球在台湾虽不如棒球或篮球等运动知名,台湾却拥有世界第一的球技,此纪录持续30多年至今。1977年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方瑞民引进,经过几年推广后,1980年第一次参加世界性比赛,1982年在法国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巧固球锦标赛中夺得男子组冠军,揭开台湾巧固球辉煌历史。2009年高雄世运,台湾亦拿下巧固球男女两组双料金牌。 台湾的花式撞球是少数曾夺得世界第一荣衔的运动项目之一。赵丰邦在1993年与1997年两度成为世界总排名第一,也在1993年及2000年获得世界花式撞球锦标赛冠军。吴珈庆则于2005年获得世界花式撞球锦标赛冠军,成为赛史最年轻球王。郭柏成则在2005年与2010年获得世界花式撞球锦标赛亚军。杨清顺于1990年代至2000年代间多次获得国际性重要花式撞球比赛的冠军。女子选手方面,陈纯甄在1999年排名高居世界第一。柳信美在1999年和2002年两度夺得世界锦标赛冠军,也是首位拿到世锦赛冠军的亚洲女子选手,她在2003年排名世界第一,次年即拿下安丽杯冠军。2008年林沅君亦拿下女子世锦赛冠军。近几年,男子选手张荣麟及张玉龙多次在大赛中获得极佳的名次,张荣麟甚至在2012年亦得到世界第一的荣衔,成为继赵丰邦以来第二位排名世界第一的台湾男子选手。2014年张玉龙在短短一个月内,勇夺中国公开赛男子组冠军及世界男子九号球锦标赛季军。而新生代选手柯秉逸及柯秉中两兄弟亦在国际上各赛事得过许多佳绩,柯秉中在2013年青少年世锦赛中夺得冠军。女子选手周婕妤更是自安丽杯改制以来夺得最多次冠军的女子选手,分别为2009、2012及2014年。2015年安丽杯改制回锦标赛模式,由林沅君两度夺冠。 电子竞技. 2012年由Riot Games所举办的英雄联盟S2世界大赛中,台港澳代表台北暗杀星(TPA)击败AZF与M5等强队,得到世界冠军。为参与2013年亚洲室内武艺运动会,台湾组成中华电子竞技代表队夺下13面铜牌。
用维基百科解释
鲁迅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字豫才,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作家、设计师、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鲁迅生前创作了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称他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在中国有「民族魂」之称。 生平. 早年. 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周家西门口西轴线上,今属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29号鲁迅故居西次间楼下,鲁迅纪念馆西侧)的书香门第,覆盆桥周氏家族,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1838—1904年),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县知县,捐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1861—1896),秀才出身。 鲁迅童年生活于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鲁迅颇受演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1892年(光绪18年),10岁就读于家乡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19年),周福清因为向浙江乡试主考官殷汝璋行贿,谋求其子周伯宜录取,被殷汝璋举报,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科举舞弊案判处了“斩监候”,周家为了使周福清得以活命,每年花费大笔资金疏通官府,直到八国联军事件之后,周福清才被赦免。但这八年的支出,周家家道衰落,同时期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8年,鲁迅后来在自叙传略写道:“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1898年4月,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无需学费的学校”: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因为远房的叔祖周庆蕃(号椒生)在这所学校教汉文,兼当管轮堂监督。并改名为周树人。“那时候考学堂本不难,只要有人去无不欢迎,所以鲁迅考入水师,本来并不靠什么情面,不过假如椒生不在那里,也未必老远的跑到南京去。”鲁迅后来这样回忆起当时离家的情景:“我要进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8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件事,终于到N进了K学堂了。”5月份入学,经过三个月的试读后补为正式生,分在管轮班。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对这一段经历有相当多的描述:“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教师思想太陈旧太迷信,只会照本宣科,有位汉文老师说地球有两个,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一个自动,一个被动,让鲁迅哭笑不得。海军学校学生按理应天天习水,学堂原有大游泳池,因为淹死了两个学生就被填平,还在上面造了个小小的关帝庙来镇邪。第一学期期末,学校新来一个派头十足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他总是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装成学者的架势。有次上课点名,他把学生“沈钊”的名字念成“沈钧”,引起一阵哄堂大笑。后来鲁迅和同学们都称这位教员叫“沈钧”。于是总办在两天之内宣布:给鲁迅和另外十几个同学记了两次小过,两次大过,再犯一次小过,就得开除了。1898年10月,转考入南京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 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于1899年2月开学。该学堂实际也就招生了一届(1898年10月至1902年1月共24人)。与陈衡恪结下友谊。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采煤,所以学校的功课以矿务为主,鲁迅感到非常新鲜。鲁迅自学了《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和先前父亲生病时医生的议论和方药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在该校三年学习,鲁迅掌握了德语,后来据此翻译了《死魂灵》;很刻苦的整本抄地质学的讲义,学了些科学知识;教员中有新党,喜欢看时务报,鲁迅也受到维新和革命的影响。 三年时间里鲁迅学了《矿学》、《地质学》、《测算学》和《测图学》等课程,考试成绩优秀。鲁迅散文《朝花夕拾》回忆:到第三年我们下矿井去的时候,情况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有点漏水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鬼一般工作着。1902年1月毕业时获得金质奖章。鲁迅的毕业执照(毕业证)写着:学生周树人,现年廿一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毕业后考取了“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奏奖五品顶戴”的官费对日留学生。鲁迅后来回忆说:“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留学日本.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均为留日派。1902年2月,二十岁的鲁迅赴日本,在写给弟弟周作人的信中,他说自己要入读成城学校——日本为留学生开设的一所陆军士官预备学校。当时凡进成城学校的留学生,均由中国留学生陆军监督审批,所以鲁迅未能进入。只好先入东京弘文学院(日本专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速成性质的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开办该校,普通科二至三年,速成科有六个月、八个月、一年、一年半不等),入编江南班(班次以学生省籍编排)。鲁迅是江南班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鲁迅在弘文书院除了学日语,也经常上嘉纳治五郎亲自教的柔术课。 鲁迅与许寿裳、陶成章等浙江籍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浙江同乡会,会上决定出版百科全书式的月刊《浙江潮》,成为留日学界宣传革命的重要刊物之一。鲁迅从创刊时起,就订购保存并积极撰稿支持。所撰稿子除了从德文版翻译各种欧美小说,还有矿物地质论文等。1903年,鲁迅参加了鼓吹革命的“浙学会”。在《浙江潮》上,鲁迅以笔名「索子」于1903年发表近万字的《中国地质略论》,是中国首次使用「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年代中文名称(从日文翻译),中文首次使用“猿人”、“化石”,明确提出地质学一词并下定义“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在前文基础上,1906年鲁迅与路矿学堂同学顾琅合著完成著作《中国矿产志》,此书被晚清、民国初期的教育部门指定推荐为「国民必读」和「中学堂参考书」。这两部作品是中国人写的最早地质专业论文之一(实际上在数月前已有地质文章发表)。1903年,鲁迅在《月界旅行》的序言中的《说鈤》一文,刊发于《浙江潮》刊物上;这里的“鈤”是指化学元素“镭”,距玛丽·居礼获诺贝尔奖只隔了半年。 习医. 1904年4月,从东京弘文学院毕业,获得“日本语及普通速成科”文凭。按清政府给予的官费资格,鲁迅应该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所属的采矿冶金科学习。但鲁迅决意学医,理由是: 因看不惯一些留日学生的吃喝玩乐,所以选择远离东京、地处东北偏僻小城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中国驻日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杨枢向该校校长发出照会,介绍鲁迅入校。鲁迅成了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学制四年,学校不收鲁迅学费。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鲁迅对医专生活的印象,第一是死记硬背:“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第二是课时太多,无暇译述:“而今而后,只能修死学问,不能旁及矣,恨事!恨事!” 1904年年底,鲁迅成为光复会第一批会员。 习文. 1906年鲁迅在医专课堂上观看老师播放的日俄战争的幻灯片,里面有中国人给沙俄当坐探,被日军逮捕以间谍罪枪毙砍头,大量本地中国人围观。鲁迅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3月,医专作为大二生退学。告诉许寿裳:“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再次旅日.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蹈海自尽,鲁迅参加了陈天华追悼会。 1906年,远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的鲁迅被母亲鲁瑞用“母病速归”的电报召回,在7月26日遵照母亲的意见而与时年28岁的朱安结婚,但一生几未与朱安有行夫妻之实(据荆有麟回忆,鲁迅称“多年来只有两三次”)。新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又和二弟周作人等东渡日本(相传为鲁迅住了三天就前往日本,但参照周作人日记,鲁迅当年并非婚后第四天东渡,而是住到秋天才动身的,八九月份之间)。鲁迅非常不喜欢这位传统的妻子,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浙江绍兴老家,鲁迅都尽力防止与朱安见面,而朱安大部分时间就是照顾鲁迅的母亲。1906年6月,鲁迅再次东渡日本之后,从仙台来到东京,将自己的学籍从仙台医专列入东京独逸语学会(现独协大学)下属的德语学校。1907年夏,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袁文薮、苏曼殊等人尝试创办文艺杂志《新生》但终未出版。在此期间与周作人合译英国哈兰德、兰格合著小说《红星佚史》,并于同年年末于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同时在《河南》杂志创刊号发表《人之历史》。 1908年,章太炎流亡东京,鲁迅在章太炎家听《说文解字》《庄子》《楚辞》等,成为章太炎的学生。1908年1月和6月,于《河南》杂志发表《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1908年8月,于《河南》杂志发表译著匈牙利籁息的《裴彖飞诗论》,同时发表《文化偏至论》。1908年12月,受章太炎影响,鲁迅于《河南》杂志发表《破恶声论》。 回国任职.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优级生理学、初级化学教员,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教员,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后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小说)。 1912年,鲁迅到中华民国教育部工作,1914年与其他章太炎弟子钱玄同、许寿裳促成教育部通过章太炎的记音方案,作为国语的标音符号,即今日仍在台湾通用之注音符号前身。 袁世凯做大总统后,他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他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后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1916年袁世凯病亡,国人“皆喜形于色”,鲁迅不畏流言,于6月15日随友前往吊唁。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鲁迅曾受许寿裳邀请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担任教授,但实际上许只在1923年7月聘鲁迅为兼任教员,也不曾在次年改聘鲁迅为教授。1925年8月12日,章士钊免去鲁迅教育部佥事之职,同月22日鲁迅赴平政院状告章士钊,次年3月23日鲁迅胜诉,在其互辩书和裁决书等官方文书中,均以女师大“兼任教员”(即“讲师”)身份出现。 1920年9月蔡元培签发《北京大学聘书》邀请鲁迅到北京大学后,其职务也是讲师。这是由于当时按照惯例一般只有专任教师才可聘为教授,兼课者为讲师。但鲁迅和女师大关系较深,女师大校务停办后曾任组校务维持会委员,也曾呼吁社会关注女师大。1926年2月1日,他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易培基破格聘请为国文系教授。 发表创作. 1918年,36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用现代形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在教育部.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公务员,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1925年4月章士钊受北洋政府任命成为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支持当时被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压制反对其校务施政的学界浪潮,鲁迅在当中是非常积极带领学界与章多次交锋抗争,而被章免职。 到8月章强令关停北京女子师大,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不过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蔡元培将教育部改革为大学院期间(1927年12月至1931年12月),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工资300圆。大学院改回教育部后,这笔工资名义改为「教育部编译费」,仍按月支付,4年鲁迅共领薪水14700圆大洋。1932年起,鲁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约编译」。 1919年11月,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卖掉绍兴的老宅,合力购置北京西城八道湾11号三进的四合院,全家居住于此。1923年7月18日,周作人写信与鲁迅绝交。据称兄弟失和的原因,是因为鲁迅调戏弟媳羽太信子,而另外的说法,是因为鲁迅对羽太信子持家奢侈不满。随后鲁迅搬到砖塔胡同居住。 在厦门和广州.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对北洋政府失望,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1927年1月16日,45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等人的陪伴下移入国立中山大学,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 当时是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请鲁迅到校,朱在中大欢迎会上尊称鲁迅为“战斗者,革命者”。不久,朱家骅又聘顾颉刚来中大。鲁迅认为,顾颉刚自北大毕业才6年就当研究教授,因而很不服气,声称只要顾来他便走人。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两场题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 在上海的晩年.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是谓四一二事件,几天后又发生了广州四一五事变。 1927年10月,鲁迅搬至上海,直至去世。当时他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并开始批判国民政府。鲁迅在虹口先后有三处寓所:横浜路景云里、拉摩斯公寓以及施高塔路大陆新村。 1927年到1929年,创造社与太阳社的左派成员和鲁迅展开了论战,他们批评鲁迅“开倒车”,“不再呐喊”,是“青年的绊脚石”,是“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郭沫若甚至称他是法西斯分子,鲁迅则认为他们“把宣传当文艺”、“技巧拙劣”、“极左倾”、“不敢正视革命自身的暴力和黑暗”,是才子加流氓,鲁迅进一步提出人的性格、感情等带有阶级性,但并不只有阶级性。鲁迅的论战文章主要收录于。 鲁迅认为以蒋介石为领导的国民政府不顾民众意愿肆意行事,1930年2月13日,鲁迅与其他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部分成员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批评过当时笔名为“狄克”的张春桥。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是为中国创作版画的先锋。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1月30日,鲁迅和周建人两家共十口人躲进鲁迅的密友内山完造创办的内山书店的三楼避难。2月6日,鲁迅和周建人一家以及仆人等十人又到英租界内的内山书店分店避难。淞沪抗战和榆关抗战、热河抗战失败后,鲁迅嘲讽国军“打是一定要打的,然而切不可打胜,而打死也不好,不多不少刚刚适宜的办法是失败。”继而讽刺当局:“战争,禁得起主持的人预定着打败仗的计划么?”尤其是榆关抗战失败后,鲁迅写诗冷嘲热讽:“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但事实是国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国民政府声称古物南运,是出于战略关系的考虑,“须暂时放弃北平,以便引敌深入。”鲁迅痛骂这是拱手奉送领土主权,镇压爱国运动的借口而已。并说政府搬运古物,“并非因为古物的‘古’,倒是为了它在失掉北平之后,还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淞沪停战协定》实质是出卖上海,与日本分赃。鲁迅赞同“正面文章反面看”的观点,认为国民政府高喊“长期抵抗”也即长期不抵抗,高喊“收回失地”也即不收回失地,国军将领“誓死杀敌,誓死抵抗”喊的其实是“男盗女娼”。 1933年4月,内山完造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替鲁迅租下大陆新村的住所(今上海鲁迅故居)。鲁迅自1933年4月11日至逝世前一直居住于此。 1935年,抗日形势更加迫切,中国共产党支持的周扬等人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1936年6月,胡风在鲁迅支持下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激发了中国文坛关于两个口号之争,鲁迅逝世以后,论争逐渐平息。 逝世.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终年55岁。当天清早,李允生(即冯雪峰)得到消息后,立即打电话报告给宋庆龄。二人一起赶到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家中。宋庆龄表示由她牵头办葬礼,立即到沈钧儒的律师事务处,请沈出面帮助在虹桥公墓买一块墓地,安葬鲁迅。青年画家司徒乔为鲁迅画了三张遗容速写;鲁迅的好友奥田杏花用特殊的技术,为其制作了一个石膏遗容;上海电影公司的摄影团队架好器材,将鲁迅最后的影像都一一记录下来。冯雪峰、宋庆龄与蔡元培、沈钧儒等紧急磋商,立即成立“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下设“治丧办事处”,具体负责操办鲁迅后事,并及时向报界发布讣告。见报的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前后出现了几个版本:最早在10月19日上海《大晚报》上刊登的讣告中,治丧委员会的名单有蔡元培、宋庆龄、内山完造、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萧三、曹靖华、许季茀、胡愈之、胡风、周作人、周建人等13人;接着日资《上海日日新闻》当天日文版和中文版刊载的“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名单”为蔡元培、马相伯(当时97岁高龄、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萧三共9人。10月20日,上海各报刊登的“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名单”中,都删除了毛泽东的名字。吕骥回忆:名单中原来有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人的名字,在登报时,上海的报纸不敢公布,才临时决定不公开见报的。“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立即研究决定:由吕骥、张庚、冼星海、任钧、任光、周钢鸣六位著名的年轻音乐家,突击创作三首挽歌,组织歌咏队教唱,悼念鲁迅;同时,还特别委托吕骥谱写一首准备在葬礼仪式上哀乐式的《安息歌》谱曲。在青年会,张庚作词、吕骥谱曲《鲁迅先生挽歌》,麦新抄写歌曲、刻写蜡纸、油印,分头送出去,让各个合唱队教唱。10月19日下午3时,鲁迅的遗体移入胶州路万国殡仪馆。10月19日晚,在殡仪馆为鲁迅守灵的是萧军、黄源、胡风、雨田、周文5位青年作家。萧军一直跪在灵前直至夜深。  鲁迅去世前一个多月,写了一篇题为《死》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立有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周树人先生的病逝发出3份通电:一、致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的慰问唁电;二、致南京国民政府的电文提出为鲁迅先生举行国葬等要求,遭国民政府拒绝。只是让上海市长吴铁城到灵堂致哀,并以他个人名义敬献花圈而已;三、《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的通电。 10月20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开始瞻仰鲁迅遗容。“治丧办事处”安排参加守灵的有胡风、黄源、田军(即萧军)等青年作家。这天到万国殡仪馆吊唁、瞻仰遗容的签名人就有4462人。还有上海46个团体集队前来。 10月21日上午9时至下午2时,仍为各界瞻仰鲁迅遗容的时间。这天自动前来的有各界人士包括文艺工作者、工人、店员、邮政人员、警察、士兵、学生、家庭妇女,还有苏联、日本、朝鲜、西欧各国的国际友人共2857人和68个团体。 10月21日下午3时入殓。万国殡仪馆灵堂上堆满了各界敬献的花圈、挽联。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送挽联:“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 10月21日下午16时,覆盖灵柩用的绸幛和出丧的乐队还没有准备好,沈钧儒嘱咐当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干事的姚士彦马上去办理:“绸幛应该怎样,乐队应该怎样,原都应由治丧委员会决定,现在来不及了,你一定去办好”,务必于第二天上午九时前办好。姚士彦决定用大幅白绸幛,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黑色大字。于是,立马就去汉口路申报馆隔壁一家礼品店赶制。绸幛送到治丧委员会后,沈钧儒看了“民族魂”三字,认为非常恰当,其他治丧委员们也都认为很合适。 10月22日是为鲁迅出殡送葬的日子。上午至中午,又来了北平、天津、济南、香港等地特地远道赶来的46个学生团体2100多人前来瞻仰。10月22日下午1时50分,举行隆重的“启灵祭”。宋庆龄、蔡元培等人肃立棺木前,行完礼后,棺盖被工作人员彻底封严,众人绕灵一周。葬仪的行列准备出发,青年蜂拥而上,争取着灵堂的挽联、悼词的轴子,高高举起,加入送葬队列。最后,灵堂里单单留下了上海市长吴铁城送的挽联。下午二时整,青年作家十六人抬起灵柩,蔡元培、宋庆龄等人扶灵。抬灵人员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李尧棠﹙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还有孟十还、陈白尘、萧干、聂绀弩、欧阳山。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灵柩被移至灵车内后,送殡队伍正式出发。原定的送葬路线是从殡仪馆出发,经过繁华热闹的市区,兜一圈,最后进入万国公墓的。由于上海市政府反对,只好改走比较冷清偏僻的街道,从胶州路殡仪馆出发,沿着静安寺路———极司非尔路(梵皇渡路)———地丰路(迪化北路)———大西路(中正西路)———哥伦比亚路(番禺路)———虹桥路,向万国公墓走去。当时沪西一带,所经马路两边,十几万群众在路边送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是欧阳山、蒋牧良等高举写着“鲁迅先生殡仪”六个大字的白布横幅。紧接着依次是长长的挽联队、花圈队、挽歌队、遗像、灵车、鲁迅亲人家属车、执绋仪仗队,最后面跟随的是自发随行送葬的群众队伍两万多人。挽歌队走在队伍中间,一边行进,一边在总指挥、年轻音乐家麦新的指挥下,流着热泪高唱着张庚作词、吕骥谱曲的《鲁迅先生挽歌》。鲁迅灵柩上覆盖长202厘米、宽103厘米,由沈钧儒书写着“民族魂”白绫大旗。 10月22日下午4时30分,在万国公墓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现场人山人海,约两万人。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等立在高台上。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内山完造、邹韬奋先后发表了安葬致辞。沈钧儒致辞:“高尔基前几个月死了,死后由苏联政府替他国葬。现在,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我们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国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们人民自己来葬,到的都是民众自己。这个,我想鲁迅先生一定很愿意!”田军(即萧军)代表“治丧办事处”同仁和《译文》等四个杂志社同仁作了简短的致词。许广平携着幼子海婴,肃然伫立墓前。吕骥指挥在场全体人士齐唱为鲁迅创作的《安息歌》。歌声中,由巴金等14个青年作家,将灵柩缓缓葬入墓穴。墓碑上“鲁迅先生之墓”六个稚嫩的字,是鲁迅年仅七岁的儿子周海婴题写。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 著作.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如《记念刘和珍君》,《祝福》,《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等,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说.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阿Q正传》。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 鲁迅后期小说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 鲁迅小说主题多是反封建、反礼教、反传统,反迷信,反映人性的阴暗面,善于讽刺,用笔深刻冷隽而富幽默感,善于创造典型人物,描写人物的面貌言语、心理和行动,并善于描写环境、场面及渲染气氛。 鲁迅深受日、俄文学作品影响,体裁新颖独创,句法简洁峭拔,故事多以故乡为背景,且多属有所本者。 杂文.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匕首投枪一说本于鲁迅《南腔北调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机》),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问题。 鲁迅杂文是匕首、是投鎗,「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题材广泛,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观察深刻。形式灵活多变,有多样风格和笔法,有的隐晦曲折,有的幽默诙谐,均能在使人会意的一笑中达到讽刺的效果。有的沉郁严峻,在似乎从容的叙述中,蕴藏著对敌人的无限愤懑。 鲁迅杂文感情炽热,汪洋恣肆,咄咄迫人,冷隽辛辣,说理透彻,结构严密,简炼含蓄,善用比喻,形象性强,富于逻辑性,气势恢宏凌厉。 鲁迅杂文多次批评中国人攀附满蒙战功。1929年7月中俄为东北铁路战斗时,清癯《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一文称,成吉思汗诸子陷莫斯科,有欧亚混一之势,是「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鲁迅回一篇杂文《》,认为当时中俄两国境遇正一样,都是被蒙古人征服,反问为何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满脸光彩地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倘照此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包有中国的版图。1934年9月鲁迅所写《》,讥讽「我们元朝是征服了欧洲的」之说法,「纸烟铺子的选举中国政界伟人投票,还是列成吉思汗为其中之一人」之做法,鲁迅之中秋愿望是「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同年《》、《》亦有蒙古西征非中国荣光之说法。 鲁迅杂文又指满清入关实乃中国人被歼灭、做奴隶。1925年《》说:中国虽完,自己的精神是不会苦的,——因为都能变出合式的态度来。倘有不信,请看清朝的汉人所做的颂扬武功的文章去,开口「大兵」,闭口「我军」,你能料得到被这「大兵」「我军」所败的就是汉人的么?你将以为汉人带了兵将别的一种什么野蛮腐败民族歼灭了。1934年《》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好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奴隶……只要尊孔而崇儒,便不妨向任何新朝俯首。对新朝的说法,就叫作「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 散文. 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在空虚失望之余以小品文吐露心声,反映时代。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 诗歌. 鲁迅并不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其诗作传世无多,主要以旧体的近体诗为主,多有佳句。早期诗歌深受古诗影响,多吟咏离情感伤。留学日本时作《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鲁迅为纪念遇害的《左联五烈士》做的《无题》一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写出乱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为之动容;赵聪《三十年代文坛点将录》说,时人称「三百年来无此作!」1922年创作《徬徨·题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描述文学创作路上呕心沥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 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是常被引用来表示国共和解,和海峡两岸和解的名句,如温家宝在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是否会对台湾释出更多的经贸优惠政策」,温家宝回答中引用这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常被引用以自况。鲁迅诗歌收于《集外集》等诗文集中。 学术研究.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译作. 鲁迅也以译作著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他在前期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他曾希望借引入欧式的长句,来增加汉语对复杂关系的表现力。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其他. 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语文素养. 鲁迅的古文、吴语、日本语水平很高,德语也相当不错,鲁迅是吴越绍兴人,母语是吴语,文章中有不少绍兴话和上海话,在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就已开始学德语,到了日本以后,旧日本帝国的现代医学流行用德语,德文是医学专业必修的外国语文。鲁迅在仙台1年半,德文从来没有放掉,时时有在看书。 鲁迅生前曾多次公开宣称「我不懂英文」。《〈阿Q正传〉的成因》里,鲁迅说完「英文的似乎译得很恳切,但我不懂英文,不能说什么。」又接著说「只是偶然看见还有可以商榷的两处:一是『三百大钱九二串』当译为『三百大钱,以九十二文作为一百』的意思;二是『柿油党』不如译音,因为原是『自由党』,乡下人不能懂,便讹成他们能懂的『柿油党』了。」从这里也就可以知道,鲁迅还是能看点英文的,只是水平不能和他掌握得较好的几个语种相比。《鲁迅日记》附载的《书帐》(图书采买纪录)里面可以看到鲁迅买的很多外国书名,有相当数量的英文书。 周作人《鲁迅与英文》一文说:「他是反对英文的。在光绪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进水师学堂,也曾学过英文,Question这字他当然是认识的,不久改进陆师附属的矿路学堂,便不学了,到了日本进了仙台医校之后改学德文,这才一直学习,利用了来译出好些的书。他深恶那高尔基说过的黄粪的美国,对于英文也没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伦、雪莱等诗人,觉得从英文译书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个英文字的作风是为他所最反对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不过据他自己说,便只为那Q字有个小辫子,觉得好玩罢了。如有人不相信这个说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鲁迅不赞成说话和文章夹杂英文,在文章中带有英文时常有讽刺性。 写作目的.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著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爱好. 虽然鲁迅一辈子十分珍惜时间,但他从来不把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视为浪费时间。他喜欢收集板画,石刻和书籍。他还热于种一些花花草草。 木刻版画. 鲁迅终生偏爱版画,尤其木刻,被称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1931年,鲁迅在上海创办了“木刻讲习会”,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从此开始。鲁迅收藏的新兴木刻版画作品有2000多件,当时很多新兴木刻版画的创作者在后来从军从政,无暇顾及这些作品,便转交给鲁迅保管。 他曾留学日本,日本是版画的国度,鲁迅的绘画品味或受求学环境之影响。 幼年喜爱《山海经》木版版画刻本;青壮年时迷恋西欧苏俄前卫版画,为木刻展览写前言,自费印制版画集,资助青年木刻家,培植左翼木刻;中年晚岁编印《北平笺谱》。 篆刻. 鲁迅年少时,其叔父周芹候钻研篆刻,鲁迅见闻习染就学会了篆刻。1899年,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期间曾刻过“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等印章。1916年,鲁迅与周作人合作为杜泽卿的印谱《蜕龛印存》作序,这篇序阐述了印章发展的历史,鲁迅在文中表示他十分欣赏汉朝印章风格的“自然之妙”。鲁迅在致李尹桑的书信中提到了对篆刻家的评论说:仆于西泠,差喜龙泓,余子圭角太甚,似伤和雅。皖派折心石如,白文为佳。若吾乡垢道人、巴予藉二公,非特开西泠之祖师,而且阐古玺之秘奥,能(早)于陈簠斋、王廉生诸子数百年前具此慧眼。在敝人坚持斯论,未免有齐人称仲之诮也。近贤如赵悲庵,亦推崇巴氏,真能不囿于畛域者也。流日篆刻之士,鉴于齐、鲁、吴、越,近年金石家新出土印谱,学风渐响,周秦古玺求奥窍。 评价. 对于鲁迅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澎金马地区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评价普遍都很高,在东亚地区尤甚。 负面评价. 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 台湾学者郑学稼著述的《鲁迅正传》对鲁迅的性格多有微词。 唐绍华认为,鲁迅「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 钱玄同曾总括他有三点短处:多疑,轻信,迁怒。 邵洵美在1935年续写小说《珰女士》下篇时,描写了个“不如他意他就恨你,一恨你就把你当成了死对头”的“周老头儿”,加以影射。在1938年,邵洵美回答斯诺夫人说:“鲁迅不能算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成就并不在于小说。”。 思想倾向和政治观点. 1926年前,鲁迅的思想倾向于个人无政府主义和人道主义。早在1908年8月,鲁迅便在《河南》杂志上发布《文化偏至论》一文,肯定了施蒂纳、尼采等人的个人主义思想。1925年5月30日,他更是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指出:“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有着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的无治主义”的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 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鲁迅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 鲁迅在其文集《且介亭杂文》的《答国际文学社问》一文中提到自己对苏联及其相关问题的一些看法。 据2001年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但毛泽东曾于1957年3月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怕什么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别人整不整,顶多没有饭吃,讨饭,挨整,坐班房,杀头,受冤枉。”秋石在《追寻历史的真相——毛泽东与鲁迅》一书中通过走访亲历者和查阅当年的文献,认为周海婴所记多处不确,1957年毛泽东对罗稷南回答应该是:“依我看,依鲁迅的性格,即使坐进了班房,他也还是要说要写的。” 曾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而入狱的作家牛汉写道,“1949年或1950年夏天,有读者向《人民日报》文艺部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收信人是编辑李离,几个友人会面时曾给我们看过这封信。此信后转请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郭沫若答复。郭沫若的回答是: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 由于鲁迅生前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官僚腐化,因而受到国民政府的严重打压。1949年后,鲁迅在台湾也一直被当作国民党的反面教材加以贬低。不过,近年台湾也有推动鲁迅作品的努力,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在1990年左右出版《鲁迅作品全集》,其出版小引说:「中国自有新文学以来,鲁迅当然是引起最多争议和震撼的作家……全世界以诠释鲁迅的某一作品而获得博士学位者,也早已不下百余位之多。」出版小引希望「还原历史的真貌,让鲁迅作品自己说话」。的确,鲁迅作品引起的正反两面评价之多、之极端,不但是新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蒋介石兼任教育部长期间,有人向蒋介石告密鲁迅隐匿在教育部做特约编辑,蒋介石回答:“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还有与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没有?应该派这样的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些时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 对于中国共产党,据李霁野回忆,鲁迅曾对冯雪峰说过“如果你们的革命胜利,我第一个要逃跑”冯雪峰听了这话,连忙摇头摆手说:那不会,那不会" 鲁迅1934年4月30日写给曹聚仁的信中曾有这句话:“倘当崩溃之际,竟尚幸存,当乞红背心扫上海马路耳”有观点认为是鲁迅预感到中共获得内战胜利之后他不一定有好下场的,因而这句话意思是:“如果旧社会崩溃了,我将穿着红背心,在上海马路上扫大街””“旧社会崩溃”,指国民政府倒台,那时他可能发配去扫马路,“红背心”则指清洁工人的工作服。但又有观点认为鲁迅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中国一天天更加沉入黑暗;特别是亲历了1927年4月国民党发起的四一二事件,所以鲁迅会拥护并站到了被镇压的中国共产党一边 曾用笔名. 自树、庚辰、索子、索士、树人、令飞、迅行、树、黄棘、周豫才、周树、唐俟、俟、神飞、迅、风声、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学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即鲁迅、L.S.、冥昭、杜斐、楮冠、楮冠病叟、华约瑟、中拉、葛何德、封余、许霞、EL、ELEF、许遐、L、洛文、令斐、豫才、豫、唐丰瑜、冬华、长庚、宴敖、隋洛文、乐贲、乐雯、它音、佩韦、阿二、丰瑜、明瑟、不堂、白舌、遐观、何家-{干}-、飞、罗怃、干、动轩、周动轩、-{干}-、何干、孺牛、丁萌、游光、丰之余、旅隼、苇索、越客、桃椎、虞明、荀继、家-{干}-、尤刚、符灵、余铭、元艮、白在宣、一尊、敬一尊、子明、张承禄、赵令仪、倪朔尔、栾廷石、张禄如、邓当世、韦士繇、士繇、翁隼、崇巽、常庚、燕客、白道、曼雪、梦文、孟弧、公汗、霍冲、莫朕、中头、史贲、董季荷、杜德机、朔尔、康伯度、焉于、越侨、张沛、华圉、仲度、茹莼、苗挺、及锋、直、隼、直入、阿法、史癖、且介、庚、敖、越山、康郁、洛、姜珂、越丁、旁、齐物论、乐文、周玉才、晓角、戛剑生、何家干。 以“记者”等或团体署名. 纂述者、编纂者、译者、编辑者、旅沪一记者、编者、旅沪记者、记者、奔流社同人、朝花社、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闲书屋、铁木艺术社、译文社同人。 纪念. 纪念鲁迅的方式通常以纪念地、发行纪念品以及举行各种公开纪念活动为主。还有以鲁迅冠名的街道名称。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中短篇小说和诗歌散文的最高文学奖项。1995年起每隔三年评一届。 太宰治生前接受委约,创作了一部描写鲁迅留学生活的小说《惜别》,1945年出版。 2016年,由李静编剧、王翀导演、赵立新主演的戏剧《大先生》在4个城市巡演,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佳华语戏剧。 纪念地. 当今大多数鲁迅曾居住过的地方(绍兴、厦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都保留了鲁迅故居,并建有鲁迅纪念馆、博物馆。上海的鲁迅公园内有鲁迅墓,日本宫城县亦有鲁迅故居。 2004年10月22日,日本仙台市和东北大学开展了“纪念鲁迅仙台留学100周年市民之会”活动,鲁迅的后人和藤野严九郎的后人都参加了该纪念活动。仙台市立有鲁迅纪念碑,并保留了当年鲁迅曾下宿过的木屋。东北大学也设立了“鲁迅奖”和“鲁迅纪念奖”。 社会关系. 家庭关系. 祖父周福清1871年(同治十年)中进士,曾入翰林,后因个性刚烈,在县令任内得罪当朝大官,宦途无望,故以捐纳得官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是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有三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椿寿(1893—1898)、一个妹妹:端姑(1888年,出生十月即早夭)。 鲁迅早年奉母命被迫与朱安包办结婚,但两人婚姻有名无实极少见面。 后鲁迅与其女学生许广平相恋同居并生下独子周海婴。周海婴之子为周令飞。周令飞在1980年代时与来自台湾的女同学张纯华相恋并移居台湾。90年代末又返回大陆工作。 人际关系. 鲁迅对青年人非常爱护,当作自己的子弟看待。受到鲁迅指点、教导、培养的学生非常多:孙伏园、增田涉、丁玲、萧红、萧军、黄源、魏建功、唐弢、周文、傅斯年、罗家伦、柔石、殷夫(白莽,兄徐培根是国民党将领)、许钦文、刘和珍、尚钺、许广平、胡风、李霁野、李何林、曹靖华、韦素园、韦丛芜、冯雪峰、章廷谦、台静农、金溟若、张我军、张秀哲、洪炎秋、李秉中、徐梵澄、吴耕民等。但若不受教者,鲁迅也不假辞色,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只要学生考不好,发考卷时,丢给学生。 鲁迅最好的朋友是许寿裳,曾密切交往的朋友也很多;例如郁达夫、瞿秋白、茅盾、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与记者曹聚仁、史沫特莱有过交往。教育部时期的同事常来往除了许寿裳还有钱稻孙、齐寿山(齐如山之弟)、马裕藻(即马幼渔,马珏之父),邻居俞芳等人。 影响.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承认他是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比较重要的当代鲁迅研究学者有王瑶、林辰、朱正、王得后、钱理群、李欧梵、周策纵、王富仁、陈漱渝、汪晖、张梦阳、徐麟、王乾坤等。学者严家炎、何满子、邵燕祥、林贤治、王元化等对鲁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为艺术家的张仃、吴冠中、陈丹青、范曾等对鲁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鲁迅的思想深刻描绘了中国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缺陷,民国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在文明变迁的十字路口给人类崇尚美好的本能引领了道路。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盏明灯。 在2019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科的阅读能力考试中,其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被选用为白话部份的文章。 在台湾. 日治时期台湾作家张我军曾在《台湾民报》介绍胡适、陈独秀的文学理念,并刊载鲁迅的文学作品。日本的鲁迅与台湾文学研究者中岛利郎对于张我军将中国文学、鲁迅文学引进台湾的史实,在〈鲁迅在台湾文坛的影响〉一文如此评论,他说:「张我军是最初的鲁迅文学在台湾的传入者是不会错的。但是他始终是中国文学的正式介绍者,给台湾介绍了鲁迅的文学。鲁迅的文学也是作为介绍中国的新文学的一环进行的,特别是既没有因受鲁迅文学的影响,而成为自己创作的血肉;也没有论述鲁迅文学的本质。不过,这是开启时代先端的启蒙家常背负的宿命,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中国的台湾文学研究者朱双一有不同的意见,他在〈台湾新文学运动的重挫:散文与戏剧创作〉一文中提出一个看法,认为张我军在文学创作方面确实有受鲁迅文学的影响,其年轻时代所写的「随感录」系列文章,无论是创作精神与艺术手法,明显与鲁迅的杂感一脉相承。 网络文化. 鲁迅的名言警句常改编为网络段子,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的作用。2017年,伪鲁迅名言在中文互联网流行。 相关事件. 自2007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地区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中逐渐被删除、删减,鲁迅的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尖锐批评是否还符合现代中国文化一度引起广泛且激烈的争议。
用维基百科解释
歌手
歌手是艺人的一种,对于歌曲和其他声乐作品演唱者的称呼,也作为职业名使用。在中国大陆则被定义为演员类的歌唱演员。那些符合关注度和知名度的歌手又被称作「歌星」。达到一定艺术造诣和成就者则尊称为「歌唱家(歌唱艺术家)」或乐队的「声乐家(声乐艺术家)」。根据唱法,歌手又分为美声、民族、流行等四大演唱派系。 美声歌手. 使用西洋美声唱法(Bel Canto)的技术来进行歌唱表演的专家称为「声乐家」(Vocalist, Opera Singer, Classical Singer)。然而,「美声歌手」一词,大都被使用在流行音乐中,并非古典音乐的领域。「歌手」或「歌星」的称呼用于流行音乐之中,「声乐家」一词多用于古典音乐的领域。 「声乐家」来自于义大利语Cantante,原意指的就是用歌唱来当成职业的音乐家,但是后来被广泛使用。于是,产生了另一个专用术语来称呼声乐家,就是义大利文的Vocalist,德文的Vokalist。 在西方古典音乐和歌剧中,人声(声乐)也被作为乐器的一种,可以按照音域的高低将其。人声通常划分为三大类。 民族歌手. 「民族歌手」一词广泛用于流行音乐领域,也就是说用方言演唱的歌星或歌手可称为「民族歌手」。 「民族唱腔」或称「民族唱法」皆正式被两岸三地的音乐学系以及音乐学院所使用。使用「民族唱腔」或称「民族唱法」的技术来进行歌唱表演的专家,不论使用官话或方言来进行演唱皆可称为「歌唱家」。 流行音乐歌手. 包括流行乐歌手、摇滚乐歌手、饶舌歌手、爵士乐歌手、乡村音乐歌手等等。 网络歌手. 指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翻唱、原创歌曲而走红,并且以唱歌作为主要职业的人。而互联网上流传的音乐作品则叫网络歌曲。
用维基百科解释
摩托车
摩托车(motorcycle 或 motorbike),又称为机车,是依据骑乘者重心来转向倾斜的机动车辆,由摩托化自行车衍化而来,以两轮为大宗(通常为两轮、三轮或倒三轮,但亦有单轮或四轮及以上甚至无轮设计者),为代步工具之一。其种类繁多,主要以脚排机车、速克达为主流。部分特殊用途的摩托车会加上外挂式的辅助轮,例如身心障碍用车;而在某些军事或警政用车上,则会加挂一个侧面车厢及辅助轮,成为特殊的三轮摩托车。 摩托车具有操纵简单、行动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因而在日常生活、运输、治安维护、军事中被广泛使用,在发展中国家也被普遍使用。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台摩托车,密度约为每1,000人中有33辆;大部分的摩托车集中于东南亚、东亚与南亚为主的亚洲国家(包含泰国、印尼、越南、台湾、马来西亚、中国与印度),约占世界摩托车数量58%(不包括日本)。 历史. 试验及发明. 在车辆历史上,脚踏车首先出现,之后是摩托车。世界机车的发源地在欧洲德国、法国、英国、义大利等国,以及美洲的美国。 第一款面向市场的摩托车设计是1884年,英国的设计的三轮摩托车Butler Petrol Cycle。这款摩托车由一具八分之五匹(466瓦)600 cc 水冷四冲程引擎驱动,并由Merryweather消防车辆制造公司生产。但由于巴特勒没有足够资金,该款摩托车没有得到成功。 另一款使用内燃机的摩托车,是1885年由德国发明家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设计并制造的戴姆勒摩托车。这款摩托车相当于将一具汽油四冲程引擎装在木制的两轮车上,但它不同于当时的自行车:不透过倾斜车辆的方式产生离心力,并使车辆转向,完全没有使用于70年前研制出的自行车原理,取而代之的是透过两根前叉的摆动来达到转向的目的。但这辆“摩托车”并非用作实际用途,而只作为两人研制内燃机的载体。 不过,在这两款摩托车发明之前,还有多款使用蒸气引擎的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及使用柴油引擎的二轮车。如将此三类车辆也算作摩托车,则第一辆摩托车应为1769年由法国人尼可拉斯·库纽制造的,使用蒸气引擎的摩托车。 第一家摩托车制造商. 1894年,德国的Hildebrand & Wolfmüller成为第一款公开发售的摩托车,并首次被称为“Motorrad(德语“摩托车”之意)”英国制造商Excelsior Motor Company于1896年开始制造一款自行研发的摩托车。 在摩托车发展历史的早期,不少自行车制造商都透过改造自家的自行车设计,以便于装上内燃机。随着引擎马力的加强及自行车设计的改变,摩托车制造商数量激增。同时,不少原先于19世纪研制摩托车的人士,例如戈特利布·戴姆勒、威廉·迈巴赫,大多开始研制汽车。 1903年,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成立,并开始制造摩托车。直至一战前夕,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为“印第安”(Indian)公司,每年生产超过20,000辆摩托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由于战争中摩托车在前线通讯上作用极大,欧洲各国军方对摩托车的需求增大,摩托车产量再次激增。战场上的情报员逐渐从骑马转为骑摩托车。美国哈雷摩托车公司生产的摩托车中,有50%为战需品。英国的凯旋公司在战争期间向三国协约售出超过30,000辆H型摩托车。H型摩托车搭载单缸风冷式四冲程引擎,后轮由皮带带动。这也是凯旋公司第一款不使用自行车踏板的摩托车。H型摩托车通常被认为是第一款现代摩托车。 战后发展. 到1920年为止,哈雷摩托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其制造的摩托车远销67国。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德国的DKW公司取代哈雷成为最大摩托车制造商。 1950年代,流线型设计在赛事摩托车行业中突飞猛进,具有大型整流罩的摩托车成为当时摩托车设计的一大特点,其中NSU和两家公司成为流线型摩托车的领导者。 NSU的先进设计最多,但在4名NSU赛车手在1954年–1956年世界摩托车锦标赛中丧生后,NSU停止该类摩托车的设计,并不再参加世界摩托车锦标赛。1958年,国际摩托车赛车协会以安全为由,禁止选手在比赛中使用全包围型整流罩的摩托车。 1960至1990年代,小型二冲程摩托车在全球开始流行起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东德的在1950年代发明的二冲程引擎。 日本的摩托车制造业源于1940年,由本田技研工业生产的“本田A型”机动脚-{}-踏车。1948年,本田公司正式开始生产摩托车。1950年代,日本摩托车制造业蓬勃发展,百余家厂商一拥而起,但这些厂商制造的摩托车基本全为仿造欧洲厂家的摩托车。1950年代,各家厂商逐渐发展出各自的风格,其中本田技研工业、雅马哈、川崎重工业、铃木汽车四家摩托车制造商逐渐在日本摩托车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四家公司制造的摩托车远销欧美、东南亚,逐渐使日本成为世界摩托车制造业的中心。目前,日本摩托车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 1960年代,台湾各行业逐渐兴起,机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整体需求一再扩大。惟因外汇短缺,难以进口足够多的摩托车。政府乃鼓励投资机车工业,并订定自制率,且逐年提高。1961年11月,台湾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本田合作,生产出台湾第一部摩托车。此后三阳工业开始产制50cc和150cc两种机车,成为台湾第一家机车制造公司。之后,台湾摩托车制造业兴起,最高峰时有超过40家制造商。从1988年开始,台湾生产的摩托车出口至中国大陆。1993年,三阳工业在中国大陆湖南省建设第一家合资厂。 中国大陆制造的第一批摩托车,是在1951年7月8日,由北京第六汽车制配厂制造出的“井冈山”牌摩托车。该款摩托车仿造自德国迅达普K500型,使用双缸对置型四冲程风冷式发动机,气缸容积498ml,发动机功率11.8Kw,最高车速110km/h,自重195kg。在此之后,中国多个汽车制造厂纷纷制造出多种摩托车,由于多为军用,带有边车的摩托车占主要部分。改革开放后,国内涌现出大量摩托车厂商,但多为合资企业,其中与日本厂商合资的企业居多(如豪爵铃木、五羊本田、建设雅马哈)。2000年12月15日,由重庆宗申集团制造的第一辆宗申750出厂,这是中国第一款大排量公路赛车。2020年5月6日,春风动力发布公务车CF1250J,这是中国第一款量产的公升级车型。目前,中国是全球制造的摩托车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今天. 在21世纪,摩托车行业主要由印度和日本的摩托车公司主导。除了大排量摩托车外,小排量(小于300 cc)摩托车市场也很大,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国家,由中国和印度生产。一个日本的例子是1958年的本田超级小巧摩托车(Honda Super Cub),它成为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车辆,到2008年4月已生产了6千万辆。 今天,这个领域主要由印度公司主导,Hero MotoCorp成为全球最大的两轮车制造商。它的Splendor型号至今已销售超过850万辆。 其他主要生产商包括Bajaj和TVS Motors。 主要结构. 摩托车主要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行驶部分、操纵部分和电力设备组成。 动力部分主要由引擎、燃料供给及排气装置、润滑装置、冷却装置、点火装置组成。 传动部分由离合器、变速器、传动链条等组成。 行驶部分由车架、前叉、避震器、轮胎组成。 操纵部分由转向装置、变速装置、制动装置组成。 摩托车上的电力设备较多,例如点火装置、行车信号灯具、照明灯具、喇叭、仪表盘等。部分摩托车的不同行车模式调节器、移动电台、二次循环装备、ABS、防盗装置等均属于电力设备。 车壳(常见于运动型摩托车)、坐垫、车厢 汽油、柴油、机油、齿轮油、煞车油 机车安全帽、手套、摩托靴、护具衣、护甲、皮衣 类型. 各国法律对摩托车的分类方式多以其排量(立方厘米(cc))、最高速度为分类标准。若根据摩托车的用途及外观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数种: 街车. 街车指适合在城市道路上日常驾驶的摩托车,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纵性。外观设计上,街车多装备一体式座椅和较高的把手,使驾驶姿势更为自然。车头用于整流的风镜相对少见,面积相对较小,部分款式甚至无车头整流装备。由于街车零部件常常裸露在外,故在日本有Naked(裸露的)之称呼,或简称NK车种。在中国大陆,随处可见的“跨骑车”便属街车。街车也有运动性能较强的款式,但在高速行驶中,由于风阻较大,驾驶者会较为不适。 1970年代,美国摩托车杂志《Cycle》创立术语“通用日本摩托车”(Universal Japanese Motorcycle),用于描述由日本厂商制造的经济型摩托车。通用日本摩托车是街车的一种,因其燃油经济性,而一直在世界各地盛行。 摩托化自行车. 又称为“原付车”(来自原动机付自転车,意为带有发动机的二轮脚踏车)、“助力车”,是一种轻便摩托车,排量及耗油量较低。由于此类摩托车的引擎只做为一种动力方式(另一种为脚踏动力),因此被译为“摩托化自行车”。 包厢车. 德国BMW公司于1990年代中开发出新款摩托车。附设塑钢车身壳、有车门之一人摩托车,内有空调,热天可于车内施放冷气,颇为舒适。 跑车. 又称为“仿赛”(Race Replica)、“趴赛”(中国大陆),是指在道路上拥有较高最大速度、加速度、制动性能、转弯性能的摩托车,其耐用度、环保性、驾驶舒适性低于街车。在外观设计上,跑车大多装有大面积的车壳,并装有面积较大的车头风镜。为减小风阻以增加速度,跑车驾驶者需将身体向前倾,或是完全靠在油箱上。因把手位置较低,在中国大陆也被称作“趴赛”。也有部分摩托车赛事用经改装的跑车来比赛,如超级摩托车锦标赛(WSBK)、美国超级摩托车锦标赛(AMA)。 亦有独立于市售车之外的纯种赛车竞赛:世界摩托车锦标赛 MOTO GP,该车辆坊间称为"厂车",该车造价超过一百万欧元,为各家制造商比拚技术力的结晶,各家厂商各有其独门造艺于此,是摩托车的最高殿堂,并有因排气量分为三种等级的锦标赛(1000c.c./765c.c./250c.c.)。 巡航车. 巡航车(Cruiser),又称为美式巡航车、美式机车或美式嘻皮车,是指于1930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排量较大、车重较大的摩托车。巡航车通常把手较高、踏板靠前,驾驶者通常需将手和脚向前伸,同时后背直立或向后仰。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为美国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美国新闻界常将此类摩托车称为地狱使者(Hell angels)、奔雷者(Thunder runners)。1980年代,巡航车被引入日本,多家厂商开始制造巡航车,并出口至世界各地。日本的部分摩托车制造商也将巡航车进行改造,改为排量较小、造价便宜的款式,这种摩托车马上在东南亚地区受到欢迎,在中国大陆被称作“太子车”。 在美国,巡航车通常被分为Bobber、Chopper、Bagger三种。 越野车. 越野车是指可在各种地形上行驶的摩托车。越野车通常较轻,设备较少,具有较长的避震行程、较高的离地间距(因而在中国大陆被俗称为“高赛”),轮胎常使用抓地力较大的深纹路胎(巧克力胎)。引擎排量较小,但由于车身轻便,其加速度较大,同时对低速扭矩要求较高。越野车适合行驶于野外及山区,为多国陆军、山区野外工作者、极限运动者使用。 越野摩托车可细分为场地越野车(Motocross)、林道越野车(Enduro)、长距离越野车(Rally raid)、障碍攀爬越野车(Trail)、场地滑胎车(Track racing)四种。 滑胎车. 滑胎车指将一般越野车前21吋后18吋或19吋深纹路胎(巧克力胎)改成前后17吋的公路用胎,并将后齿盘缩小,以利于公路上行走的车种。 滑胎是属于一种过弯技巧,利用越野车轻易操控的机动性及长冲程的避震,高速行驶并煞车,使车子重心改变,形成车尾摆动的过弯驾驶技术。驾驶者必须在进弯前用比其他车种更快速度进弯并重煞,让重心向前转移,并连续退档后快速倾斜车身,利用档位的速差并加上后煞及半离合控制后轮转速让后轮在路面滑行,最后再利用前轮反胎来修正出弯角度,进而达到更快的过弯的效果。 踏板式摩托车. -{zh-cn:踏板式摩托车(Scooter)是指一种拥有脚踏板的摩托车,在香港又名“绵羊仔”、“小绵羊”(50cc以下),在台湾被称为“速克达”(英文Scooter的音译),又名“塑胶车”。;zh-tw:速克达(Scooter,速克达之名为该英语单词之音译)是对一种拥有脚踏板的机车的特别称呼,在香港又名「绵羊仔」、「小绵羊」(50cc以下),在台湾又名「塑胶车」。;zh-hk:绵羊仔(Scooter)是对一种拥有脚踏板的电单车的特别称呼,在香港又名「绵羊仔」、「小绵羊」(50cc以下),在台湾被称为「速克达」(英文Scooter的音译),又名「塑胶车」。;}- 踏板式摩托车源于义大利伟士牌(Vespa)的踏板式摩托车,最大的特点是使用-{zh-cn:自动档;zh-tw:自动档;zh-hk:自动波}-,传动系统通常为无段自动变速器(CVT),因1950年代爱情文艺电影《罗马假期》,男影星葛雷哥莱·毕克载公主奥黛丽·赫本欢乐游玩罗马景点而声名大噪。 踏板式摩托车最大的优点在于所需的操控技术门槛较低,会骑脚踏车的人很快就能上手,大部分的车型座位底下设有置物箱,欧洲人喜欢在后方加装后置物箱增加置物空间。 由于速克达的机动性高和成本低,在东南亚地区是常见的代步工具。在台湾,由于人口密度高、平地不降雪不结霜、车辆拥挤、速克达机动性高、车辆税制等因素非常适合使用速克达。速克达早期在台湾问世原本是为女性设计的,因为操作相对-{zh-cn:手动档;zh-tw:手动档;zh-hk:手波}-简易,因此成为目前两轮燃油车辆主流形式。 速克达缺点是经过十年左右,内部机器套件容易损坏,但若档车内部机器套件钢性强保养得好可以骑到20年以上。 雪地摩托车. 又称为雪车,是专为雪地环境而开发出来的车型,其驱动方式为座下引擎运转带动下方履带与地面摩擦产生移动,且配合前面橇板机制,滑行于雪上。此车型之传动系统通常为CVT。雪地摩托车最早由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制造出来。 三轮车. 是指拥有三个车轮的摩托车。在东南亚地区,三轮车被普遍用于货运、客运。原产于印度的Bajaj和加拿大有一种三轮叫庞巴迪。 边车. 边车是指在现有二轮摩托车的车侧加装一个乘客座位的摩托车,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日本、苏联等国陆军使用的机械化交通运输工具,两人双并侧座,一为驾驶兵,另一为射击兵。 如今,边车常在陆军、巡警队中使用,以方便行动。边车亦被用于照顾身心障碍人士中行动不便者,他们的机车通常左右会各装一个边车,用来辅助他们,方便他们骑乘。 中国大陆制造的第一辆摩托车“长江750”即为边车。中国大陆称此类车为侧三轮摩托车,亦俗称“边三”、“挎子”或边三轮摩托车、挎斗摩托。 倒三轮车. 倒三轮车是指具有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三轮摩托车,源于意大利比亚乔公司制造的Piaggio MP3。倒三轮车利用平行四边形机构,保证与两轮摩托车一样的驾驶感受,同时提高摩托车安全性,同时亦可在低速行驶时锁定四连杆机构,使驾驶者不用脚触地也能平稳停车。典型倒三轮车如Can-am公司出品的SPYDER、比亚乔公司的mp3、庞巴迪的Spider。 复古车. 是指模仿旧式摩托车设计风格而设计并制造的摩托车。 电动车. 由电动机驱动的机车,通常配备高容量电池以利长途使用。 赛车. 又称为工厂赛车,是指摩托车制造商专门为比赛而特别生产的摩托车,注重性能,而不注重耐用度及环保,并不适合在一般道路上行驶。MOTO GP为一项以原装赛车来比赛的摩托车赛事。 摩托车的社会议题. 摩托车的数量. 根据在世界各国的机车数量分布,除了欧洲南部常见到机车之外,可明显发现亚洲国家就占五成以上,特别是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路上一定能看见机车的踪影。这点和各国的经济变迁发展以及气候带有极大的关联因素。 由于大多数的亚洲国家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经济与所得水平的快速变迁或变化,摩托车较汽车来得便宜而导致了社会民间普遍使用摩托车的情况。小排量摩托车是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最常见的机动车辆。 摩托车文化. 少部分使用摩托车,群聚在街道竞速者,又称为飙车族。他们为了追求速度感,常违法改造摩托车,或是拆除消音器来制造噪音。但更多的是机车的一般爱好者、研究者及假日出游车队,不可等同而论。一些摩托车手之间会展开社交活动,他们还会将摩托车视为自己身份的象征。 安全问题. 与一般轿车比较,摩托车缺乏车厢的保护,安全性较低,因此常被戏称为「肉包铁」或「皮包铁」。相对地,轿车则被称为「铁包肉」或「铁包皮」。在美国实际统计数字支持,摩托车的意外死亡率比一般汽车为高。但据统计资料显示,机车的事故与伤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汽车造成。 因机车车身较小、重量轻、引擎负荷较低,相对使引擎温度更容易控制下、NOx等因高温生成的污高污染废气成分较低,但较低的使用成本,容易导致使用者忽略保养而造成污染控制系统失效而造成污染。 2004年起,台湾修改环保法规,提高机车排气标准,二行程引擎摩托车虽然经过更精进的设计与制造、例如喷射化,仍可通过四期甚至五期的环保标准、但政策方向倾向于停售二行程机车,台湾目前已无二行程新车得以购买、但外销业务方面仍持续供应二行程机车。 2017年,KTM机车发表新一代喷射二行程引擎,独家开发TPI(Transfer Port Injection)喷射系统专利,包括了新的节气门以及EMS(Engine Management System)引擎管理系统,透过新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来控制,并且拥有多个传感器让电脑达到完美的点火以及喷射供油,让整辆车保有二行程独特的魅力,但也可以符合现代的环保法规。将搭载于新发表的越野用机车上,符合欧盟机车第四期环保法规。 禁摩. 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交通安全、环境污染与市容市貌考虑),中国大陆的部分城市于1985年开始实施禁止摩托车上路的地方性法规(中国大陆俗称禁摩)。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大陆约有190个地级市及直辖市实施禁摩政策。 但在通行效率逐年降低的今天,解除禁摩的呼声愈发高涨。 台湾机车路权议题. 台湾政府在民国64年 (1975年) 时提出机车专用道与禁行机车道的规划,透过车种分流的设计,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不过,以车种作为分流依据,真的能确保安全吗? 汽车与机车分流的概念,已经成为台湾道路交通规画的主流。在1990年代土木工程学知识也大量应用在汽车与机车分流的道路交通设计,包括独步全球的两段式左转等。再加上交通部于1999年提出的〈机车交通管理政策白皮书〉中,也明确订定汽机车分流的政策方向。在台湾主流的私人交通运具机车,就被推向了机车转用道、机车优先道、两段式左转待转区等专用、优先车道,并被禁止驶入部分道路的内侧车道与快车道。但对于台湾民众最主流的交通工具机车的路权而言,却是被以安全的名义而相对剥夺。 但根据运安会模拟路口行车路线交织的研究报告,机车待转区、汽车右转与直行机车的交错点是车祸发生热点。禁行机车与机车两段式左转有助增加机车安全性的说法,令人存疑。 环境影响. 摩托车和踏板车低燃油消耗吸引了美国的环保人士和受到燃油价格上涨影响的人们的兴趣。 Piaggio Group Americas以"Vespanomics"网站和平台的推出支持了这一兴趣,声称每英里的碳排放比普通汽车低0.4磅(113克/公里),减少65%,燃油经济性更好。 然而,摩托车的排气排放物中可能含有比同一年份的乘用车或SUV车辆的排气排放物多10到20倍的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和未燃烧碳氢化合物。 这是因为许多摩托车没有催化转化器,而且摩托车的排放标准比其他车辆更宽松。 尽管自1975年以来,大多数汽油动力汽车和卡车在美国都安装了催化转化器,但在摩托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可能存在安装和热量困难。 美国环境保护局对所有车辆和公路摩托车(包括踏板车)进行的2007年认证结果报告中,被测试的12,327辆车的平均认证排放水平为0.734。被测试的3,863辆摩托车的平均“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使用寿命末期排放量”为0.8531。54%的测试的2007年款摩托车配备了催化转化器。
用维基百科解释
淡江大学
淡江大学(英语:Tamkang University,台语白话字:Tām-kang Tāi-ha̍k),简称淡大、淡江、TKU,学校全衔为「淡江大学学校财团法人淡江大学」,英译名称以「淡江」之台语白话字「Tām-kang」作拼写 。是一所位于新北市淡水区的私立综合大学。淡江大学前身为1950年由居正伉俪、邹鲁、张鸣与张建邦父子共同创办的「淡江英语专科学校」,先后开设三年制及五年制课程;1958年改为四年制「淡江文理学院」,1980年获准升格为「淡江大学」。现为台湾欧洲联盟中心、优久大学联盟、清华五校联盟、泛太平洋大学联盟,以及国际大学协会之成员学校。 历史沿革. 奠基期(1950~1980). 1950年居正、张鸣与张建邦父子共同创办私立淡江英语专科学校,为台湾第一所私立高等学府。(5月15日,筹备委员会成立;5月25日,董事会成立;7月28日,举办首届新生入学考试;10月5日,淡江英语专科学校正式开学)。 1954年设立英文科。 1956年设立三年制国文科。 1957年设立商学科。 1958年改为四年制淡江文理学院;设立数学学系、化学学系;国文科更名为中国文学学系。 1960年设立五年制测量专科。 1962年设立西班牙语文学系。 1963年设立物理学系。 1964年设立灌溉工程与水土保持科。 1966年文学部、工学部、理学部成立;设立东方语文学系、历史学系。 1967年测量专科更名为土木工程学系,灌溉工程与水土保持科改为灌溉工程学系和水土保持学系。 1969年设立“电子计算机科学系”。 1970年数学学系新增硕士班;灌溉工程学系、水土保持学系合并为水利工程学系,分为「灌溉工程」和「水土保持」两组。 1971年设立教育资料科学学系。 1972年设立航空工程系。 1975年设立德国语文学系、法国语文学系。 1980年教育部准予改制为淡江大学。 定位期(1980~1996). 1981年设立土木工程学系硕士班。 1983年设立大众传播学系。 1984年设立水资源研究所硕士班。 1985年东方语文学系更名为日本语文学系。 1986年设立交通管理学系;水资源研究所硕士班新增「环境工程组」。 1988年中国文学系新增硕士班;水利工程学系更名为水资源及环境工程学系,水资源研究所并入。 1989年设立水资源及环境工程学研究所博士班。 1990年数学学系新增博士班。 1992年外语学院、国际研究学院成立。 1993年设立俄国语文学系。 1994年设立电机工程研究所、会计学研究所;大三学生出国修习学分计划(Junior Study Abroad Program)开始实施。 提升期(1996~2005). 1996年土木工程学系新增博士班;航空工程系更名为航空太空工程学系,并设立研究所硕士班。 1997年兰阳校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设立二年制营建工程技术系、建筑工程技术系、应用日语学系、进修学士班电机工程学系、资讯工程学系、会计学系、公共行政学系。 1998年设立资讯传播学系、财务金融学系金融研究所博士班、历史学系研究所硕士班;学术性期刊《淡江外语论丛》发行。 1999年设立机械工程学系博士班、中国文学系博士班、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班;交通管理学系更名为运输管理学系。 2000年教育学院成立;教育资料科学学系更名为资讯与图书馆学系。(后在2003年将资讯与图书馆学系,另设立教育科技学系) 2002年设立法国语文学系硕士班。 2003年设立汉语文化暨文献资源研究所硕士班。 2004年土木工程学系分为「工程设施组」与「营建企业组」两组招生。 2005年土木工程学系通过IEET第一周期工程认证;设立西藏研究中心;兰阳校区开始招生。 转变期(2005~2017). 2006年设立西班牙语文学系、日本语文学系硕士班、二年制应用日语学系在职专班;社区发展学院成立,并设立进修学士班休闲产业学系、服务业经营学系、景观建筑与管理学系。 2007年裁撤技术学院;资讯传播学系新增硕士班;大学部日本语文学系与技术学院应用日语学系合并。 2008年进修学士班休闲产业学系、服务业经营学系、景观建筑与管理学系停招。 2009年设立中等学校教师在职进修数学教学硕士班;历史学系硕士在职专班停招;汉语文化暨文献资源研究所硕士班并入中国文学系硕士班,分为「文学组」和「语言文化组」招生;张家宜校长代表学校获颁第19届国家品质奖。 2010年设立美洲研究所、亚洲研究所;国际贸易学系更名为国际企业学系。 2011年设立日本语文学系硕士在职专班;土木工程学系通过IEET第二周期工程认证。 2012年商学院及管理学院合并为商管学院。 2015年设立尖端材料科学学士学位学程、航空太空工程学系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 2016年数学学系硕士班更名为数学学系数学与数据科学硕士班;中等学校教师在职进修数学教学硕士学位班转型为数学学系在职专班。 超越期(2017~至今). 2017年土木工程学系通过IEET第三周期工程认证;守谦国际会议中心启用,以捐款金额最多者,管理科学研究所毕业的徐航健其父命名。 2018年国际研究学院更名为国际事务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取消分组;张家宜董事长代表学校获颁第25届国家品质奖之卓越经营奖。 2019年经校务会议决议,预计110学年将全球发展学院并入国际事务学院;设立应用科学博士班并裁撤理学院学士班。;进修学士班中国文学学系、会计学系停招 2020年AI创智学院成立,为淡大第九个学院。 2022年兰阳校园筹设精准健康学院,自112学年度(2023年)起新增「高龄健康管理学研究所」硕士班,并新增为「智慧经营组」、「精准健康组」2组,预计于2023年10月起开始招生,2023年入学。 历任董事长. 淡江英语专科学校时期 淡江文理学院时期 淡江大学时期 历任校长. 淡江英语专科学校时期 淡江文理学院时期 淡江大学时期 学校象征. 校徽. 淡大的校徽由台湾知名水彩画家蓝荫鼎设计,外观为一大铃,时人习称为钟。「钟铃」二字与创办人张惊声的稚年学名「钟铃」相同,以为纪念;同时现今的铃,古人亦用为铎,为施教而设,典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铎镌「淡江」二字,上端附以双翼,象征「振翼高飞,突飞猛进」的精神。 校园. 现况. 淡江大学目前共有三大校园,淡水校园为校本部。兰阳校园2023年筹设精准健康学院。 景观与建筑. 宫灯教室. 宫灯教室兴建于1954年间,是淡大淡水校园最早兴筑的永久校舍,其特色为仿中国传统的宫廷式建筑,和人行步道上悬挂的宫灯,也成为多部知名偶像剧的取景地。 宫灯教室也有著凄美的都市传说在学生间届届相传,据说有对情侣交往受到父母的反对,相约到此私奔,女方却迟未等到男方赴约而伤心结束了生命。从此学生们便称该名学姊为「宫灯姐姐」。 克难坡. 克难坡是早期尚未开发联外道路时,进入淡大淡水校区的必经交通要道,建于1953年。土地权目前不属于淡江大学学校财团法人,但由校方负责维护。 为让入学新生体验校园文化,每年开学典礼中都会办理「克难坡巡礼」活动,由校长、副校长、教学和行政一级主管带队,从校园内的惊声铜像出发,经学府路、英专路后步行上132阶的克难坡。 2015年,高姓地主希望校方支付因土地移转产生的20万余元土地增值税,但时任总务长罗孝贤表示,克难坡已提供不特定公众通行逾廿年,属既成道路,校方没有立场支付该费用,高姓地主对于未获校方善意回应表示遗憾,并考虑封路收回土地使用权。 书卷广场. 书卷广场1986年竣工,位于觉生纪念图书馆和惊声纪念大楼前,中央四片绕圈、象征古代简册之「竹卷」为其特色,也是校训「朴实刚毅」精神的体现。学生间则因外形酷似蛋卷便暱称其为「蛋卷广场」。 设计者为建筑系毕业之林贵荣,曾任台北县板桥市副市长,也是台湾国内第一位合法执业的建筑师。 李双泽纪念碑. 为纪念民歌歌手,同时也是淡大数学系毕业的李双泽而设置。李双泽有感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后国际地位险峻,学生间流行的却仍是西洋乐曲,而在1976年的校园演唱会上呼吁众人「唱自己的歌」,引发热烈讨论。与胡德夫、杨弦并列为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催生者。 碑体由雕塑家王秀杞设计,碑文由蒋勋题字。 雪山隧道雕塑. 雪山隧道雕塑原由胡泽民、杨英风受「北宜捷运系统促进会」委托创作,1990年赠予创办人之一张建邦博士留念,后为纪念国道五号顺利通车及淡大成功辟建兰阳校区,委请知名雕塑家杨奉琛将作品放大,并置于兰阳校区内强邦国际会议厅侧边草坪上。 作品为一不锈钢的「山」象形字,隧道则在左下方;金色太阳象征著光芒普照宜兰,也代表了淡江大学起始于淡水,系心兰阳、寄情雪山的情怀。 海豚吉祥物里程碑. 海豚是由同学们票选出的淡大吉祥物,此里程碑为雕塑家王秀杞创作,基座上刻有创办人之一张建邦勉励同学们的一段话:「立足淡江,放眼世界;掌握资讯,开创未来。」 五虎碑雕塑. 五虎岗是大屯火山群第一阶段喷发时所形成的丘陵,因状似虎爪而得名。五虎岗自淡水河口由西北往东南算起有五座山仑,皆具备制高点的优势;淡大淡水校区则坐落于第四山仑(旧称大田寮)。 五虎碑雕塑由雕塑家王秀杞创作,以五只老虎互相追逐为一圆,碑文《五虎岗记》为创办人之一张建邦作。目前置于绍谟纪念体育馆旁。 校园生活. 学生宿舍. 淡大校内设有女生宿舍松涛馆,校外则有与利挺建设以BOT模式兴建之淡江学园,为男女同学合宿。原为教职员宿舍的刚、毅栋宿舍目前改建中,预计2021年1月竣工 体育馆. 绍谟纪念体育馆是以荣誉董事长张姜文锱的父亲姜绍谟命名,地下一层地上八层,总楼地板面积为23794平方公尺,2004年6月动工,并于2006年6月竣工启用。为2017年夏季世界大学运动会举重比赛的赛事主场馆。 地下一楼为武术/柔道室,一楼为社团办公室,二楼为咨辅室和韵律室,三楼为桌球室和重量训练室,四楼为排球场和羽球场,五楼为教室,六楼为运动伤害防护室,七楼为篮球场和集会场地。 社团及自治组织. 学生社团总览、属性及相关资讯参见淡江大学课外活动辅导组网页。淡江大学全校性学生自治组织为淡江大学学生会,学生会分为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学生议会)及司法部门(学生评议会)。 文化周. 文化周为淡江大学其15个校友会所共同举办的大型活动,目的在于宣扬自己家乡的文化及小吃,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海报街上的摆摊、黑天鹅的展览、各个校友会的快闪和开幕、活动期前的宣传以及文化周之夜。 对外交流. 优久大学联盟. 原为东吴大学于2012年发起之北区私立大学交流平台,尔后陆续加入大同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中原大学、逢甲大学、静宜大学等校,遂于2018年更名为「优久大学联盟」。各校以其特色相互交流,共享教育资源、观念、策略,达到校际合作和资源节约之效益,并期望成为华人圈的常春藤盟校。 台湾欧盟中心. 2009年6月,欧盟择定淡大在内的7所台湾大专校院合组「台湾欧洲联盟中心」,第一期4年补助110万欧元,规划用于各校开设欧盟研究课程、欧盟相关研讨会、奖学金等。中心要职分属4所核心成员大学,主席为现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管中闵,主任为台大政治系欧盟莫内讲座教授苏宏达。
用维基百科解释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台师大、台湾师大或师大,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的国立综合型大学,也是台湾第一所师范大学,前身为日治时期创立的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后演变为台湾省立师范学校及台湾省立台北高级中学并共用校舍与师资。台北高中停办后接收其资源,逐步从学院改大学,省立师范学院时期,与国立台湾大学、省立农学院(今国立中兴大学)、省立工学院(今国立成功大学)是1940年代台湾省仅有的四所高等教育机构。2006年合并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近年与邻近之国立台湾大学及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合组国立台湾大学系统共享学术资源,目前并互开放跨校辅系及跨校双主修。 师大目前共有校本部、图书馆校区、公馆校区与林口校区四个校区,并为台湾三所师范大学之一,另为教育部大专校院学生双语化学习计划的重点培育学校之一。 校史沿革. 台湾日治时期. 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1922年—1945年).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的前身为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创立于1922年,为七年制之高等学校(含寻常科四年、高等科三年),是二战前全日本38所菁英养成高校之一,也是台湾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备帝国大学预科性质,原则上毕业生可申请免试直升台北帝国大学。台北高校创建初时,借用当时尚为中学的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今建国高级中学)校舍,1926年始迁移至古亭町(现址)。1945年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接收台北高校,11月依新学制将其改名为台湾省立台北高级中学。 2018年台师大校务会议决议,追溯校史自「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 台湾战后时期. 台湾省立台北高级中学(1945年—1949年). 1946年8月起,台湾省立台北高级中学校长一职,开始由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院长兼任。1949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 战后因急切需要培养大量中学与高中师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于1946年6月5日成立具大学位阶的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负责中等教育师资的人才培育。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创立时,与台北高级中学共同使用同一校地与设备,教职员亦相互支援流用。 1949年台北高级中学奉令停止招生,由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承继台北高级中学的校地、设备、图书等,以及蕴藏丰富历史的建筑,包括行政大楼、普字楼、礼堂、文荟厅等四栋市定古迹。 台湾省立师范大学. 1955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分设教育、文、理三学院。除师资的人才培育外,亦致力于研究的发展与新知的探索,提供教师更多元的进修管道与学习机会,以提升全国中等教育师资的优化与学术的深化,并视社会发展所需调整系所的建置,达成师范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任务。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967年7月1日升格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分设教育、文、理、艺术四学院。编制扩大后,经费增加,设备也日臻完善,不但提供更多元的师资培育与教学研究环境,并且在教学、研究、辅导以及行政支援进修等各方面,都更加充实与完备。 自1994年「师资培育法」实施后,台湾师资培育采多元化政策,亦因应时代潮流而积极转型发展为综合大学。除原有之师资培育相关系所外,更增设符合社会变迁并足以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系所。目前已拥有教育、理、文、艺术、运动与休闲、科技与工程、国际与社会科学、管理、音乐、跨域科技产业创新研究等10个学院,成为博、硕、学士班学生逾万人之多元化综合大学。 校园环境. 台师大校本部位于台北市大安区,紧邻永康商圈。并于台北市文山区(公馆校区)、新北市林口区(林口校区)设有校区,以及各地分布有单独之馆舍。 校区. 和平校区Ⅰ 原为「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所在地。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古庄里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和平校区Ⅱ 又称「图书馆校区」。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锦安里和平东路一段129号 公馆校区 旧称「师大分部」。 地址:台北市文山区万年-{里}-汀州路四段88号 林口校区 原为「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所在地,合并后因功能配置,又称「侨生先修部」。 地址:新北市林口区林口里仁爱路一段2号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三段143号 其他馆舍 建筑. 市定古迹「台湾师范大学原高等学校校舍」 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系为进入台北帝国大学之预备学校,建于1929年, 采用歌德建筑风格形式,屋顶女墙作城垛造型,门窗采用尖拱,并有凸出窗引入光线,讲堂后墙仍保存日治教育敕语的保险柜。台北市政府市定古迹指定范围包括「讲堂、行政大楼、文荟厅、普字楼」。 福州街11号日式宿舍(刘真故居):台北市中正区福州街11号,曾为师大校长刘真所居。 历史建筑「梁实秋故居」:西元1920-1932年,台北市大安区云和街11号,一楼木造独栋建筑,日治高等官舍第三种,为知名文人:梁实秋担任英语系系主任时之住所。 师大美术馆: 师大图书馆:前身为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图书馆。台湾战后时期开始后,于1946年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图书馆。最初设于本部校区行政大楼三楼。增设图书馆校区(现称校本部Ⅱ)后,于1949年兴建二层高的独立图书馆建筑。1980年兴建8层楼半圆形之图书馆今址,并于1985年迁入启用。公馆分馆原为理学院图书馆,1991年新建现时之馆舍。林口分馆原为为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图书馆,2006年并入总馆改称林口分馆,2020年接收林口校区博雅楼地下室作为书库。 本馆特藏丰富,图书馆收藏1949年教育部拨存之东北大学藏书、及陆续受赠之陈诚故副总统等私人藏书等共二万余册,其中颇多珍本。此外,征集并保存著名之亚洲研究学者Gernot Prunner私人图书馆之大量稀有藏书,为重要之亚洲研究资源。有鉴于马华文学相关资料仍付之阙如,与南方大学学院马华文学馆合作建置成「马华文学数位典藏系统」。2021年1月25日,庆祝高行健应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第十年,于总馆6楼原古典阅览室处改建成立「高行健资料中心」。 自由之钟:「自由之钟」是过去台北高校的精神象征,1929年由当时台北高校第二任校长三泽纠先生从美国农场购入,装设于学校本馆(现台师大行政大楼)三楼顶层。小钟于二次大战时遗失,大钟由于年岁已久,真品目前保存于图书馆校史展览区内。新制之自由之钟由台北高校校友会集资,于日本富山县重新铸造后所捐赠。基座写有「自由、自治」之语。 太极铜质雕像;台师大为学院派太极文化的发源地,传统杨家老架太极拳于1958年列入该校体育课程教学,经由发展演变之太极拳体系以「大师太极」为名在校内推广,1994年亦推广至北京大学。北大为此于2013年致赠北京奥运太极雕像,2017年再致赠铜制雕像作为71周年校庆贺礼。 学术单位. 文学院为创校三学院之一,相关学科的研究能量位居世界及台湾前列。现设有5个学系、2个独立研究所。 教育学院是台湾历史最悠久之教育学院,创校三学院之一。相关学科的研究能量位居世界前列,为台湾教育学科之龙头。现设有7个学系、3个独立研究所、2个硕士在职专班、1个院级学士班。此外,亦下辖有学习资讯专业学院。与日本东北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开设亚洲教育领导课程 (AEL)。 国际与社会科学学院由原国社会科学学院际侨教学院及原社会学学院整并成立,具有跨领域性质,现设有2个学系、4个独立研究所。 管理学院现设有1个学士班、2个独立研究所、2个硕士在职专班。该院为台湾师范高教体系第二间成立的管理学院,亦为亚洲师范高教体系中首间获得AACSB认证之学院。 音乐学院为台湾音乐人才培养及研究之重要高等学府。现设有1个学系、2个独立研究所、1个院级学士班。由原文学院分出设立。 艺术学院为台湾美术人才培养及研究之重要高等学府。现设有2个学系、1个独立研究所。由原学院分出设立。 理学院为创校三学院之一。设有5现个学系、3个独立研究所。此外,下辖有生命科学专业学院,亦与中央研究院合开设之博士课程。 科技与工程学院早期以科技与技职教育师资培育为主轴,近年则强调培养工程技术与研发人才。现设有5个学系、1个独立研究所、2个院级学士班、1个院级博士班。 运动与休闲学院为台湾体育人才培养及研究的重要高等学府,现设有2个学系、1个独立研究所、1个硕士在职专班。 跨域科技产业创新研究学院依据《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条例》设立,旨在呼应政府提出产业创新为重点策略方向。现设有2个独立研究所。 研究与教学中心. 师大的教学研究中心如下 : 台师大共有4个特色领域研究中心获「高教深耕计划」补助:学习科学跨国顶尖研究中心、华语文与科技研究中心、国际台湾学研究中心、社会情绪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与耶鲁大学哈斯金实验室共同成立「大脑发展与学习联合实验室」。 心理与教育测验研究发展中心负责举办国中教育会考。国语教学中心是台湾重要的华语第二语言学习机构。 校园活动. 重要活动. 师大艺术节: 师大国际文化节: 师大体育表演会:体育表演会是师大每年初夏最受欢迎的盛会,此为体育学系应届毕业生的成果展(自2005年开始,改为运动与休闲学院的体育学系、运动竞技学系合办,总干事由两系轮流交替担任),其内容由大学部四年级同学负责筹办,带领一、二、三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演出,节目企划、流程、演出人员完全由学生编排、操作。最早举办时间可追溯至1950年代。 师大音乐节:师大音乐节系列活动含括音乐、舞蹈、音乐剧等表演节目、大师讲座系列、论文发表会及歌唱大赛(阿勃勒杯学生歌唱比赛)等,为本校年度盛事之一。 师大人文季:该活动起始于2001年,旨在以相关艺文活动为台师大开启「人与人文的对话」,为师大文学院的年度盛事。 师大红楼现代文学奖:旨在提倡校内写作风气,提升文学创作水准,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分为「红楼现代文学奖」(国立台湾大学系统学生)与「全国高中红楼文学奖」两项。 梁实秋文学大师奖:梁实秋在师大历任英语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梁实秋文学奖由梁实秋弟子、作家余光中所创办,为台湾第一个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奖项分为翻译及散文两大类别,以纪念梁实秋先生其人以及其于此两方面的成就。 2022年第35届,新设「文学大师典范奖」,以奖励于翻译或散文领域具有卓越成就,且持续推动文学翻译或散文创作有特殊成就或重大贡献者。 社团与学系博览会(目前停办):黄金雨季与师驼晚会黄金雨季系列活动是师大社团界的年度盛事,每年从3月到6月分别举办「金雨周」、「社团评鉴指标说明暨资料整理培训」、「社团评鉴」及「校庆暨师驼晚会」。 台师大人文电影节:人文电影节每届各有不同的主题,并将放映影片区分为若干种议题,历届以来触及空间、环境、转型正义、教育、族群、犯罪、台湾史、家庭、情感、动保、性别、科技、人权、疾病、情欲等诸多议题,以借由电影让参与者接触社会议题为宗旨,配合映后座谈等活动。于2016年首度举办,其后每年举办,皆办理于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时间约坐落在每年冬季的11至12月左右。 黎明破晓前-四六事件纪念:台师大学生会举办四六事件纪念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1990年代学生会创立之初,当时诉求平反四六事件的受害学生并列入校史。及后,由于平反和列入校史的诉求均已达成,近年以记忆四六事件及白色恐怖历史、推动校园转型正义为宗旨。 举办于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约坐落在春夏之交的4至5月左右。 台师大西瓜节:早年师大小风含蓄,西瓜节为该校特有传递爱意之节日。当前由该校学生会以「西瓜节」为标志举办系列活动,皆办理于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约坐落在夏季的5至6月。 爱洛生活节:为师大年度盛大的性平月活动,借由音乐会、讲座、影展、摄影展、征文比赛、各式动态与静态活动等方式,传递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团体. 学生会.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之全校性学生自治组织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生会,于1996年成立,在每年7月1日交接。 过往学生会采三权分立,下设代表行政的「学生工作会」、代表立法的「学生议会」及代表司法的「学生评议会」,由全校学生直选产生的学生会会长及各院学生选举产生的学生议员等职务,任期均自7月1日至隔年6月30日,共一年。 自2021年以来,学生会改组为类理监事制度,全校学生选举出学生代表及不分区监事,再由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大会相互选举出理事及理事长,理事长即为改制过后的学生会会长。而学生会设有三大单位,分别为最高权力机构「学生代表大会」、执行机构「理事会」和监察及仲裁机构「监事会」。 学生代表及不分区监事的任期为两年,自7月1日至后年的6月30日理事会的成员的任期为一年,自7月1日至隔年的6月30日。 学生社团. 目前校内共有174个学生社团,包含学术性社团28个,艺文性社团24个,康乐性社团18个,体能性社团20个,服务性社团18个,联谊性社团19个,综合性社团(含各系所学会、毕联会、全人书院学生会)47个。 校际交流. 大学联盟. 国立台湾大学系统 主条目:国立台湾大学系统 全球产学未来人才培养策略联盟 主条目:全球产学未来人才培养策略联盟 东亚教师教育国际联盟 该联盟旨在推进教师教育的国际共同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志愿者间的国际交流,教师教育大学间的相互派遣,在东亚地区完善大学教师的互相派遣体系来充实各院校的教育内容。成员包括该校与香港教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岛大学、横滨国立大学、东京学艺大学、埼玉大学、首尔教育大学等。 国际师资培育学校网络、2030年永续发展教育框架 为促进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之达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师培教育重新导向永续发展小组 (UNESCO Chair in Reorienting Education towards Sustainability)、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学院 Charles A. Hopkins 教授领导之全球性计划,台师大于2018年6月27日签订合作备忘录。2020年12月19日续订备忘录,并加入「国际师资培育学校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TEI),以及「2030年永续发展教育框架」(ESD for 2030 Framework) 下之「原住民族永续发展教育 #IndigenousES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等学术社群。 台湾教育学术联盟 台师大于2017年配合教育部新南向计划,担任联盟召集学校,与台大、清大、交大、政大、成大组成「教育及人文学术型领域联盟」。为扩大国内教育领域学术交流,该校于2019年底再集结台湾12所大专院校教育学院系所成立该联盟,建立国内学术网络,提升台湾教育学术的国际能见度与竞争力。现有成员包括该校与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成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等。 台湾永续治理大学联盟 为强化台湾高等教育界在永续议题的合作,该校与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国立屏东科技大学以及国立东华大学共9所国立大学共同发起成立该联盟。以建立高等教育机构间的交流网络,共享台湾情境的大学永续治理相关资讯与知识,共同肩负起大学永续发展及社会责任,迈向永续发展目标。 台湾优华语计划 台师大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马里兰大学、关岛大学、普渡大学及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共同推动优华语计划,推动策略包括:创建台湾在美国与英国影响力最深远的华语文教学基地培育海外优质华语文教学师资人才提高台湾学生赴外实习机会开发具有台湾特色的语言与文化课程强化台湾英语教学人力资源。另与宾州州立大学共同设置海外华语教学中心。 亚太商学院联合会 亚太商学院联合会 (Association of Asia-Pacific Business Schools, AAPBS) 正式成立于2004年,其创立宗旨在于透过会员间研究、教学上的合作,提升亚太地区商管学院的教育品质。台师大于2015年正式加入。 台湾商管学院联合会 该会旨在促进台湾商管学院之交流。师大管院为创设会员之一,现有会员涵盖院校之商管学院。 姐妹校. 以下仅罗列部分姐妹校:
用维基百科解释
游戏编程
游戏编程指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如C编程语言、C++编程语言、汇编等,编制计算机或游戏机上的游戏。 目前流行的游戏编程语言为C++编程语言,目前流行的游戏编程接口为DirectX 9.0,还有OpenGL、SDL等。 游戏脚本. 游戏脚本是指在制作电子游戏的程序时,程序员为电子游戏程序编写的脚本语言。脚本语言是为了缩短传统的编写-编译-链接-运行过程而创建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而游戏脚本语言在电子游戏程序的编写中被广泛使用。 目前的电子游戏编程过程中大量使用游戏脚本来进行游戏程序的编写。例如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就使用了Lua脚本。一般游戏脚本是由开发电子游戏的程序员来编写,但也可能由一些其他的游戏开发人员编写简单的游戏脚本。 游戏工具编程. 游戏工具编程是指采用各种开发工具进行开发修改电脑、电视游戏的过程。主要的开发工具有以下几大类: 这类工具是将游戏必要的人物、道具以及场景绘制好后,由玩家自由调用组合,而很少甚至不需要制作者敲入一行代码就可完成整个游戏的制作过程。但是这种制作过程无法充分发挥制作人的创作才智,例如各种人物的设计就无法由创作者加以改变。
用维基百科解释
榕亚属
榕亚属(学名:"Ficus" subg. "Urostigma"),是桑科榕属(无花果属)的亚属之一,由于多为常绿乔木及细节分冶不易被人分辨,因此也统称榕树。分布于中国、日本、台湾、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热带、热带地区。 榕树为常绿大乔木,气根多数;叶互生,倒卵形或椭圆形,表面深绿色;隐花果,无柄单生或对生于叶腋,成熟时呈黄褐色、红褐色或黑紫色。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太守张伯玉移知福州,夏天酷热难耐,遂令编户浚沟七尺,种植榕树,后来“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福州又有“榕城”的美称。榕树也是福州市树、福建省树。全世界现有1000多种榕树,多集中在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植物中最大的木本树种之一,常高达20米。由于耐污性好、易栽植,也是常见的行道树。 榕树的名字. 榕树的英文为banyan,在西方这个名字多指来自印度及孟加拉等地的孟加拉榕("F. benghalensis");但在中国及亚洲等地则多指细叶榕("F. microcarpa")。由于它们同属榕亚属,并且有相近的生活周期及气根等特征,因此榕树现多作为桑科榕属下榕亚属的简称。
用维基百科解释
杜鹃花属
杜鹃花属(学名:"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的一个属,其下植物俗称杜鹃花、映山红、满山红、山踯躅、红踯躅、山石榴。全世界的杜鹃花属原种约1,000种,分为8个亚属。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属名"Rhododendron"源于希腊语rhodon(玫瑰花)和dendron(树木)的合成词,指属内某些种的花呈红色。 分布. 杜鹃花分布非常广泛,北半球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南半球分布于东南亚和北澳大利亚。中国横断山脉周围的云南、四川、西藏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锡金、印度北阿坎德邦等地分布种类最多的大形杜鹃。其它映山红亚属种类分布较多的地方有中国大陆南部、台湾、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及日本。而南下至东南亚,尤其以新畿内亚岛上蕴藏著约占杜鹃花属三分之一数量的著生杜鹃的族群。北美和欧洲分布较少。南美和非洲分布极少。 70%的杜鹃花种类生长在海拔1700~3700米的地区。 在中国的分布中,云南有245种,西藏有180种,四川有181种(其中贡嘎山地区共有80种,多数为特有种,是中国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广西有60余种,贵州有约60种。自19世纪中期以来,罗伯特·福琼、约瑟夫·虎克、乔治·福雷斯特、亨利·威尔逊、约瑟夫·洛克等西方人从中国大规模引种杜鹃种源,使得杜鹃花在欧美的分布大大增加,并进而遍布全世界的园林。 中国的川西、滇西和藏东南地区,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山地是杜鹃花属的分布中心。 台湾. 杜鹃花在台湾主要分布在北部,阳明山国家公园内多为日据时期引入的平户杜鹃、皋月杜鹃、西洋杜鹃等品种。目前宜兰等县市也广植杜鹃花。台湾南部的大武杜鹃及丁香杜鹃为原生种。及分布全岛生长于树上的著生杜鹃,另有原生种玉山杜鹃。 国立台湾大学校园有「杜鹃花城」的美称,每年3月中旬皆盛大举办杜鹃花节。2017年起,台北市政府为促进观光休闲,与台大合作,结合周边公馆、师大商圈,扩大办理杜鹃花节,包括邀请团体表演,以及商家举办活动等,改称「台北杜鹃花季」,吸引相当多游客。 台湾原生杜鹃有75%为台湾特有种,其中在新北市乌来区北势溪一带的乌来杜鹃因翡翠水库兴建,野外原生植株似已绝迹。现在仅剩栽培植株;当前有复育计划,欲于北势溪上游重新栽植乌来杜鹃。在合欢山东峰北峰也有高山杜鹃的生长。 新北市金山与万里地区,目前是台湾最大、品质最好的杜鹃花两大产区。 香港. 杜鹃花在香港不少地方都有栽种。在香港殖民地时期的港督府自1990年代起,每年杜鹃花开的时节,都会开放给公众去欣赏杜鹃花。而马鞍山就拥有香港原生的杜鹃品种香港杜鹃。 形态. 杜鹃花种间的特征差别很大。大多数杜鹃花为灌木,少数在喜玛拉雅区为乔木,最高可达20~30米。花顶生,花数不一,核花骨朵颜色丰富多彩。通常为5瓣花瓣,在中间的花瓣上有一些比花瓣略红的红点。通常在春、秋两季开花。 种植. 杜鹃花的生命力很强,既耐干旱又能抵抗潮湿,无论是大太阳或树荫下它都能适应。根浅,分布广,能固定在表层泥土上。最厉害的是它不怕都市污浊的空气,因为它长满了绒毛的叶片,既能调节水分,又能吸住灰尘,最适合种在人多车多空气污浊的大都市,可以发挥清净空气的功能。 喜欢疏松的微酸的土壤,不应该浇硬度较大的水。生长季(春、秋)应该多施氮肥。比较耐寒。气温较低地区可放在室内过冬。喜欢阴凉、湿润的环境。应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保持空气湿润,保证水的充足供应。 主要有播种、扦插和嫁接等繁殖方式。不同品种具体操作不同。 分类. 英语中 Azalea 指的是映山红亚属一类灌木或矮丛状杜鹃,Rhododendron 指的是大型或树形杜鹃,而 Vireya 指的是著生杜鹃类群。 使用. 毒性. 部分的杜鹃花品种对于草食动物具有毒性,因为其花粉及花蜜含有梫木毒素。食用采集杜鹃花之蜜蜂所产生的蜂蜜,会造成中毒现象。色诺芬描述了公元前 401 年万人雇佣军团行军时,希腊士兵在一个被黑海杜鹃丛环绕的村庄中,食用蜂蜜后的奇怪行为。公元前 67 年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时,庞培士兵回报其遭受了致命的伤亡,因食用了本都军队刻意留下、由杜鹃花制作的蜂蜜。之后,人们认识到这些植物所制作的蜂蜜有轻微的致幻及腹泻作用。杜鹃花对于马类有极强的毒性,有些动物在食用数小时内便会致死,不过大部分马类若能取得好的饲料都会选择避开它。 在中国云南,白族、彝族等民族会以杜鹃花为食,但仅食用毒性较低的花瓣及花萼。 文化. 杜鹃花属于中国境内有571种,其中特有种409种,映山红更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杜鹃花是尼泊尔的国花,是中国江西省的省花,也是无锡、镇江、三明、长沙、韶关、大理、嘉兴市花,以及台湾台北市、新竹市的市花。 中国神话望帝化杜鹃 中国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主题曲《映山红花开红军来》曾风靡一时。 2008年3月14日,香港邮政推出「香港花卉」特别邮票,其中二元五角的邮票图案为杜鹃花。 迎红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在朝鲜被称为金达莱,是朝鲜的国花。 2023年4月 亚马逊云端运算服务 以杜鹃花作为裁员计划的代号 - Project Azalea
用维基百科解释
台湾蓝鹊
台湾蓝鹊(学名:"Urocissa caerulea",Taiwan Blue Magpie 或 Formosan blue magpie),又称台湾暗蓝鹊、红嘴山鹊、长尾山娘或长尾阵仔等,为台湾特有种鸟类。该物种最初于约1862年经郇和等引介,被约翰·古尔德进行物种命名,并正式展开相关学术研究工作。 台湾蓝鹊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阔叶林里,除繁殖季外多成群行动,且有非常明显的保护领域倾向,以及伴随而来的驱赶行为(在繁殖季时特别明显)。牠们的繁殖季约在每年3月至7月,每年约生育二次,每次约产下3至8颗蛋。 国际鸟盟将台湾蓝鹊列为无须采取保育行动的鸟种,而中华民国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则将之列为保育类动物。 发现. 据台湾清领时期文献所载,当时在台湾活动的人群将台湾蓝鹊称为「长尾山娘」、「长尾三娘」或「长尾阵仔」等。《台湾通史》称之「翠翼朱喙,光彩照人」。1862年,英国博物学家兼外交官郇和因病回国休养,将在台湾采集的一批标本交给约翰·古尔德。古尔德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发表相关学术文章,命名并详述16个在台湾的物种,其中包含台湾蓝鹊。郇和如此描述他发现台湾蓝鹊的经过: 刚抵淡水不久,我雇用的猎人自内地(按:应指台湾山区地带)带回两根美丽的尾羽,而身躯则因天热肉易腐坏而被他们先吃了。他们称这种鸟为「Tung-bay Swanniun」(「长尾山娘」,带有泉州腔特征的)。我透过这两根尾羽的亮蓝色羽末端的白点判断这一定是只蓝鹊属("Urocissa")的新物种。兴奋之余,我重赏征求标本。(……)标本完全确定了我的假设:这是美丽的新物种。 郇和采集的台湾蓝鹊正模标本现被收藏於伦敦自然史博物馆。 学名含义及分类相近物种. "Urocissa" 指的是「有长尾的鹊」,而 "caerulea" 则意指「蔚蓝」。台湾蓝鹊与黄嘴蓝鹊(学名:"Urocissa flavirostris")及红嘴蓝鹊(学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等在生物分类学上被认定为相近的物种。。 分布. 台湾蓝鹊属台湾特有种。台湾蓝鹊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地区,而海拔1,8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阔叶林或次生林也有分布。但是,若山区环境开发过度或林相不够丰富,往往也不会有台湾蓝鹊栖息。近年来,台湾蓝鹊已逐渐适应当地都市环境,如台北市近山地区即有分布。 形态描述. 台湾蓝鹊成鸟全长63至68公分,其中尾羽长34至42公分,翼长18至21公分。成鸟体重254至260公克。成鸟的喙和脚呈红色,虹膜呈金黄色,头至颈、胸部呈黑色,翅膀末端呈白色,身体其余部分几乎皆呈蓝色,但尾下覆羽呈白色;两根中央尾羽较长,且末端呈白色,其他尾羽则是中段黑色、末段白色。 行为生物学. 台湾蓝鹊多成群行动,一群约3至12只,多由具亲属关系的个体组成。牠们的飞行时直线前进,且排列呈现出一定秩序。牠们的叫声为聒噪之「嘎、嘎、嘎」声,在群体中则以「迪笛——迪笛——」或「嘎嘎——穗」等叫声互相叫唤,叫声变化多端。牠们大多具有十分明显而强悍的保护领域倾向,并会主动驱赶进入其领域的活动物件,且会集体进行该类行为。牠们有可能生活于同一领域长达数年。 觅食. 台湾蓝鹊属杂食性动物,其食物包括植物的果实(如浆果、木瓜、香蕉等)或根茎、巢中的幼鸟或蛋、昆虫、蜥蜴、蚯蚓、蛇类、蛙类和小型哺乳类(如鼠类)等,甚至也会摄食厨余和腐肉。牠们也会吃下其死亡幼鸟。台湾蓝鹊会储存及分享食物。 繁殖. 《台湾鸟类志》称台湾蓝鹊的繁殖季在每年3月至7月,另有报导指为4月至9月。牠们会以叫声搭配飞舞行为进行求偶。在繁殖季,台湾蓝鹊的主要社会单位由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群体,转变为分别(通常)由两个异性个体组成的繁殖配对。,且选定对象后很少发生更换的现象。牠们倾向在稀疏的树林筑巢,树种不拘,但隐蔽程度要符合其需求。牠们多半选择于树高约4/5处筑巢,高度平均约10公尺。选好巢位后,组成繁殖配对的个体会一同前往地面寻取树枝作筑巢材料。筑巢时间平均长达约一星期,巢形通常似一浅碗。 台湾蓝鹊的子代存活率不高,因此牠们每年生两窝,每窝大约有3至8颗蛋,卵壳呈淡青色且带有褐斑。台湾蓝鹊的蛋约需17天孵化。其护巢行为十分积极,会主动驱赶进入其领域之活动物件;对此,动物保护机构呼吁大众切莫伤害之,表示牠们多是以翅膀挥击、驱离,应不会导致严重伤害。台湾蓝鹊的幼鸟孵出后约22天会离巢。离巢后的幼鸟会留在鸟群中与成鸟一同生活。同巢幼鸟会藉打斗决定彼此在群体中的地位。此外,台湾蓝鹊上一季孵出的幼鸟会留在巢边协助亲鸟寻找巢材、喂食雏鸟或共同御敌,属于特殊的「合作育雏」行为。此行为又称为巢边帮手制度。 生存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国际鸟盟将台湾蓝鹊列为无须采取保育行动的鸟种。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将台湾蓝鹊分为保育等级Ⅲ(意指其他应予保护之野生动物)的动物,任何捕捉或饲养行为皆违反相关法律。早年,台湾蓝鹊遭人大量猎捕,后来因保护妥善,数量有增加,但近年来,台湾蓝鹊在被网路票选为台湾非官方国鸟(见社会文化一段)后,因知名度提升而遭人大量猎捕,栖地也被外来种红嘴蓝鹊入侵,甚至还有台湾蓝鹊与红嘴蓝鹊同巢育雏的现象。 社会文化. 台湾蓝鹊是台湾原住民邹、邵、布农等族的神鸟,邹语称为tsu|teofsi'za、邵语称为ssf|fitfit、布农语称为bnn|lalinutaz(郡社群)/bnn|qaipis,另排湾语称pwn|tjikaikai。在南岛语族共有的大洪水神话中,很久以前族人因大洪水濒临灭族,台湾蓝鹊牺牲自己带回火种挽救族人(有些故事的版本则认为牺牲自己带回火种的神鸟是红嘴黑鹎)。2007年,台湾永续生态协会、台湾国际观鸟协会与立委推动为期4个月的非官方网路「国鸟选拔」,逾百万人投票。在帝雉、蓝腹鹇、黄山雀和台湾蓝鹊4种台湾特有鸟类中,台湾蓝鹊赢得初选。而台北市、云林县的市鸟、县鸟也是台湾蓝鹊。 2014年,中华民国足球协会选择台湾蓝鹊作为会徽象征。台北世大运的Logo也以台湾蓝鹊作为设计元素之一。2015年11月7日,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在马习会上将一件台湾蓝鹊的手工瓷器赠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当做见面礼。总统府表示,会选择送台湾蓝鹊瓷器是为了凸显台湾特色。 2016年,中华航空公司在其中一架新进的空中巴士A350上画上台湾蓝鹊,并将该机命名为「台湾蓝鹊号」。中华民国空军的新一代高教机「T-BE5A高级教练机」一度以台湾蓝鹊命名,取自台湾蓝鹊捍卫家园且团结的个性。2018年,中华民国电子竞技运动协会(CTeSA)公开了以台湾蓝鹊为主体的新标识,意象源于台湾蓝鹊「团结、敏捷、坚毅强悍」的特性。
用维基百科解释
松山区
松山区可以指:
用维基百科解释
大同区 (台湾)
大同区(;客家话:Tai-tungˇ-kiˊ)位于台湾台北市西部,西侧为淡水河,为台北市发展最早的区域。面积约为5.6815平方公里,是台北市面积最小的行政区。全区范围大致涵盖大稻埕与大龙峒等地,其中大稻埕曾繁华一时,有许多早期洋房,也是传统食材(南北货)、中药、纺织品及工业用品的集散地。境内的台北孔子庙与大龙峒保安宫为主要的观光景点。 2010年台北市举办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而制定区花,大同区为茶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别制作区花版门牌。 历史. 本区北部原名巴浪泵社,为台湾平埔凯达格兰族(巴赛族)的一支系部落。乾隆28年(1763年)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时,载有「大浪泵-{庄}-」。道光24年(1844年)之契字述及「大隆同四十四坎」,即称「大隆同」。南部则为圭武卒社(奎府聚社)活动范围。 清同治年间,本区北部属淡水厅大加腊堡「大隆同-{庄}-」,南部属「奎府聚-{庄}-」。 1879年,属台北府淡水县大加蜡堡大隆同-{庄}-、奎府聚-{庄}-。。 1895年,日治初期原台北府改设台北县,1901年台北县裁撤,改隶台北厅。 1909年,台北厅直辖地方分为艋舺、大稻埕、大龙峒、古亭村4区,其中大龙峒区横跨今大同、中山两区部分地区。战后大同区包含大龙峒区之大龙峒街、番仔沟-{庄}-,以及部分的牛埔-{庄}-、山子脚-{庄}-,部分大稻埕区之大稻埕。 1920年,施行市制,台北州及台北市设立,街-{庄}-改制为大字。1922年町名改正,市区大字改划为町,大龙峒町、河合町、蓬莱町及部分太平町、大桥町在战后大同区辖内。 1946年1月,战后被中华民国政府接管而改制省辖市时,台北市被重新划为十区。本区合并日治时代的大龙峒町、河合町、蓬莱町及部分太平町、大桥町,但因辖区内有台北孔庙及大同路(改名大同街,现已解编),为了纪念孔子礼运大同之精神,以旧地名「大龙峒」缩略命名为「大同区」。 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大同区合并大稻埕地区之建成区、延平区。 地理. 人口. 根据台北市大同区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大同区户数约5.3万户,人口约1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2.1万人,在全台湾所有乡镇市区中,人口密度高居全台第八。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双连里与景星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9,155人与2,357人。 大同区历年人口变化(1990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大同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大同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用维基百科解释
内湖区
内湖区,前身「内湖乡」,位于台湾台北市东部,因其境内多山丘,形成多处小盆地地貌,当地人台湾话称山坳地为「湖」,故内湖是「内部盆地」之义。台湾话「内面即湖」或「内面彼湖」之称谓;所指的盆地范围系以北侧自大金面山到碧湖国小的山陵,东缘从绿大地社区、成功公园到清白新村,南边从白鹭山延伸到公馆山之山丘北坡,西方是江南街处,在其中间形成一山坳型盆地。内湖区境内尚有「畚箕湖」、「北势湖」、「白石湖」和「牛稠湖」等老地名,命名方式,亦是依地形和先民开垦事迹有关连性,而非指有水的湖泊名称。工商活动部分,内湖科技园区有商办大楼及台湾部分媒体设于此处。2010年台北市举办花卉博览会而制定区花,内湖区为九重葛,民政局也特别制作区花版门牌。 历史. 清治时期. 何士兰于1741年,至港墘落籍,招佃开拓「内湖庄」;林秀俊在乾隆中叶,进入内湖「湾仔庄」,亦招佃拓垦「里族庄」 (日治时期改称新里族)。 地理. 位置. 北接士林区,东邻新北市汐止区,西边为松山区与中山区,南接南港区。 北界:五指山山脉文间山(剑南路)、大仑尾山、大仑头山、碧山,邻接士林区。 东界:碧山、白石湖山、大邱田山、老鹫尖山、内沟溪至基隆河,邻接新北市汐止区。 南界:主要以基隆河与南港区为界。 西界:以基隆河(三张犁拦水圳至港墘路口堤外)邻接松山区,堤顶大道二段、内湖路一段、剑南路邻接中山区大直地区。 人口. 根据台北市内湖区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内湖区户数约11.1万户,人口约27.6万人,每户人口约2.478人,是台北市每户人口数最高的行政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五分里与芦洲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11,107人与1,279人,其中五分里也是台北市人口第四大里,其他区内人口较多的里包括金湖-{里}-、宝湖-{里}-、港富里、港华里、西康里、周美里、康宁里。 内湖区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内湖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内湖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行政区划. 若按照一般地理粗略分区,则以成功路二段为界;东面为东湖,主要地标是美国在台协会与康宁大学,与南港相邻、成功路二段以西为西湖,主要都市计划分区为内湖科学园区。另可因高速公路的分隔将旧宗路、五期重划区一带分为另一个次分区。 文化. 内湖宗教文化. 农历二月二日各土地公庙恭祝福德正神圣诞。 农历八月十五日各土地公庙恭祝福德正神千秋。
用维基百科解释
士林区
士林区(;巴赛语:Pattsiran),旧称「八芝兰」,前身「士林镇」,位于台湾台北市北部,面积为62.3682平方公里,人口约有26.7万人,以面积是台北市第一大区,人口则居全市第三多。区内东北为大屯火山群,以七星山1,120公尺最高,东南部有大仑山及大直诸山,平原则分布在西南部磺溪、外双溪下游及基隆河、淡水河间。 士林区内有士林夜市、阳明山国家公园等景点,以及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台湾戏曲中心、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等文教设施与机构,天母地区外籍人士居多。士林区区花为玫瑰。 历史. 士林区旧名「八芝兰」(Pattsiran),为平埔族语「温泉」之义。在汉人尚未入垦之前,为平埔族「麻少翁社」居住地。清朝时期实施堡里制,简化其名为「芝兰堡」(稍后再划为芝兰一堡)。清末时因当地读书风气兴盛,科考人才辈出,遂改称「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义。 地理. 位置. 士林区与11个区相邻,是中华民国与最多三级行政区(乡、镇、县辖市、区)相邻的三级行政区。 人口. 根据台北市士林区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士林区户数约10.8万户,人口约26.7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天玉里与永福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8,889人与1,201人。 士林区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士林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士林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各里沿革. 资料来源:台北市志、台北市地名与路街沿革史、台北市区里界学说2010、台北市区里界学说2015、台北市行政区域图(1983年) 行政区. 士林区共辖51个里,其行政区域分布情形为: 旅游. 都市更新. 位于文林路士林桥、前街及后街一带的都市更新争议。事件始于王家不同意所拥有的两块土地和建物,包含在台北市政府核定的都市更新范围内,经由乐扬建设担任实施者规划都市更新事业计划兴建「文林苑」住宅大楼。2014年经过长期抗争与诉讼,反对户与建商乐扬建设达成和解,双方签字,乐扬建设同意撤销所有诉讼。文林苑于2016年9月完工交屋。 庙宇. 士林慈𫍯宫、士林神农宫与芝山岩惠济宫被称为士林地区的三大古庙。
用维基百科解释
信义区 (台北市)
信义区(;)位于台湾台北市中部,为台北市政府所在地。原为松山区的一部分,1990年台北市调整行政区划时将松南地区划出信义区,区名源自坐落境内的信义计划区,并有数家百货公司林立,以及企业总部、金融总部与台北101、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台北世界贸易中心等数个重要设施皆坐落于当地。 历史. 日治时期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实行街-{庄}-制,设「-{松山庄}-」,隶属台北州七星郡管辖,其中之中坡、五分埔、三张犁、兴雅等大字在今信义区辖内。1938年松山-{庄}-并入台北市,1946年成立松山区。80年代末期,当时的松山区人口已达四十五万余人,约占台北市五分之一,辖有九十八里,不但是台北市人口最多、编制人员最大的行政区,也是台闽地区最大建制的基层单位。因此1990年台北市16区改为12区时,分割纵贯铁路以南的松山区,约为中坡、五分埔、三张犁、兴雅等区域与大安区六张犁和平东路3段以北合并而成独立组成信义区,因此使得信义区数条道路都包括了「松」字,例如:松仁路、松智路、松德路等,松山车站、松山高中也被划入信义区内。 地理. 位置. 北接松山区,东面为南港区,西面为大安区,南接文山区。 人口. 根据台北市信义区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信义区户数约8.8万户,人口约20.7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安康里与黎安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10,630人与1,774人,其中安康里也是台北市人口第六大里。 信义区历年人口变化(1990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信义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信义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立法委员. 因自中华民国第七届立法委员改制,本区属于台北市第七选举区,与松山区南部共同选出一名立法委员。 交通. 铁路. 注:捷运松山站虽与台铁共构,不过其位于松山区。 捷运. 台北捷运 道路. 主要道路 依走向可分为: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万华区
万华区(;客家话:Van-faˇ-kiˊ),旧称「艋舺」,位于台湾台北市西部,是于1990年由原龙山区、双园区大部份区域及城中区、古亭区小部份区域合并而成的行政区。发展历史较早,境内拥有不少古迹,也有青少年与国际观光客喜爱前往的徒步商圈西门町,整体呈现新旧融合之发展景象。位于境内的果菜批发市场,是供应台北市新鲜食材果菜与肉类的重要运销中心。 地名考究. 「万华区」是个行政区名,若「万华」一词被指为地名,则是专指艋舺这一地区;万华又称为艋舺,日治时,因艋舺以台湾话发音(Báng-kah),与佛典中日语发音的「 」相似,「艋舺」因此易名为「万华」,今日台湾人犹称其为「艋舺」。艋舺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凯达格兰族语「独木舟」之意,因其为港口,多见独木舟。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经盛极一时,于清治时期,与台南府城、彰化鹿港并列为三大重要城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现则有城市结盟。同属南岛语系的菲律宾语bangka,亦有船之意。 历史沿革. 本区原是凯达格兰族(巴赛族)的雷里社、沙蔴厨社与里未社的活动范围。原名艋舺,为凯达格兰语独木舟的音译,因万华西侧为新店溪的港口,先民开发时有很多独木舟停靠,因而得名。大正9年(1920年),取万年繁华之意,改称万华。 地理位置. 万华区共有36个里,经过几次行政区重画后,目前的万华区南以新店溪与新北市中和区、永和区为界,西以淡水河、新店溪与新北市三重区、板桥区分隔,北边与大同区 中山区 以忠孝西路二段为界,东边则以中华路与中正区接壤。 万华区南北发展主轴为中华路、康定路及万大路、东西主轴为和平西路。在大众运输方面,除了台铁万华车站外,还有台北捷运板南线、松山线的西门站和龙山寺站,以及兴建中的万大线加蚋站,共3座捷运站。 分区发展. 万华区内可以分为几个小区: 人口. 根据台北市万华区户政事务所及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万华区户数约7.9万户,人口约17.4万人,其中男性人数为84,165人,女性人数为89,487人,性别比约为94.05,是台北市性别比最高的行政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华江里与腾云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8,001人与2,883人。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万华区南机场附近兴建了大量眷村,所以中华路二段至万大路间的外省人比率较高,除此之外多以本省人为主。而南机场夜市至青年公园之间,随后又新建了大量的国宅,也发展出万华区特有的国宅文化。 万华区历年人口变化(1990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万华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万华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观光旅游. 古迹. 万华区为台北市最早发展的区域,在西侧拥有大量古迹。 购物. 庙宇. 艋舺龙山寺、艋舺清水岩、艋舺青山宫与西门町天后宫(原艋舺新兴宫)合称「艋舺四大庙」。
用维基百科解释
大安区 (台北市)
大安区(;客家话:Tai-onˊ-kiˊ),得名自境内旧地名「大安庄」,位于台湾台北市南部,台北盆地东南侧,境内除东南部丘陵外,皆为平原地形。区内人口约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万人,为台北市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区,在全台湾所有三级行政区中人口密度高居第三。南侧的大型绿地大安森林公园为其著名景点。 历史. 大安名之由来,本于旧地名「大安庄」。 大安庄的辞源曾有「大安圳说」、「安溪说」、「大转弯说」三种说法,但经考证皆有瑕疵而不可信。 目前的考据是「大安庄」雅化自「大湾庄」,因庄内有半月弯状的水埤而得名,大水埤又称「湾」、「陂」,位于今日仁爱圆环-安和路-延吉街一带。 地理. 位置. 大安区面积11.3614平方公里,为台北市面积第七大区,全区共53个里、1026邻,均为台北市数量最多。 人口. 根据台北市大安区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大安区户数约12万户,人口约29.2万人,其中人瑞(100岁以上人口)有180人,是台湾人瑞最多的乡镇市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龙渊里与卧龙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9,770人与2,193人。 大安区历年人口变化(1990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大安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大安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行政区. 现大安区辖区可分为大安、古亭、林口、顶内埔、下内埔、六张犁、车层等传统地域名称。其中大安可细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车层可再分为上下两部分。 次分区为台北市政府自2000年开始施行的辅助行政划分,本身并非实际行政区。 立法委员. 大安区立法委员选举按中华民国现行选制,全区同属一个立法委员选区台北市第六选举区,得选出一位立法委员。
用维基百科解释
南港区
南港区,旧称「南港仔」,前身「南港镇」,位于台湾台北市东南部,台北盆地的东缘,人口约11.4万人,为台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区。区名系与基隆河对岸的汐止「北港」相对。清治时期称此地为南港仔-{庄}-及南港仔街,当时境内主要人口集中在今天南港、三重、中南等里之间,旧名南港三重埔,今日称为三重埔次分区。 2010年台北市举办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而制定区花,南港区为桂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别制作区花版门牌。 历史. 南港与「水转脚」、「水返脚」(今汐止),于基隆河的两岸形成交界处,自然造成的「港仔嘴」。最早的南港聚落,位于今台北捷运南港展览馆站侧,即南港路一段10巷(已拆除)至30巷间之间。昔日舟楫往来,河港的功能健全, 早在明郑时代已筑有基础公路。清朝光绪年间刘铭传开通台北-基隆间铁路,位于原公路南侧开纵贯铁路,成为东西交通干线。惟清治时期仍惯以水运,且南港人口有限、难有发达。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和魏静时来台,赴台北府淡水厅大内樟脑寮(今台北市南港区大坑一带),发现本地气温、雨量、土质等相当适合茶树的生长,于是引进茶树在该处种植,使南港成为台湾包种茶的发源地。 台湾日治时期南港划归为台北州七星郡-{内湖庄}-,1931年台北到基隆间的公路通车,南港仔嘴被纳入北基公路一环,完成水路、铁路和陆路的交通主干。 日治末期,南港茶业日渐没落,煤矿与砖瓦业正蓬勃兴起,煤矿区大致分布在大坑及四分子(今旧庄、九如里),砖瓦业分布在东新庄子(今玉成、西新里)。 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仍隶属台北县七星区内湖乡。 1946年7月6日与内湖乡分治,设立南港镇公所。 1950年行政区重编,七星区被一起撤销,直属于台北县。 1968年7月1日随临近之景美镇、内湖乡、木栅乡、暨归属于阳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镇、北投镇等乡镇划入升格后之院辖台北市,南港镇亦于1968年7月1日因划入台北市而改制为「南港区」。 1950年代,南港煤矿与砖瓦业逐渐没落;1956年,台湾省政府为振兴南港经济,指定南港为工业区,吸引许多厂商到南港投资设厂,有南港轮胎、台湾肥料公司南港厂、南隆铁工厂、侨泰兴企业南港面粉厂、联华实业面粉厂、国产实业建设、利百代国际实业、启业化工厂。工厂迁入带给南港繁荣,但也因工厂排放浓密黑烟,使南港成为人们口中的「黑乡」名遐北市。 1954年,经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多方奔走,同年开始进行中央研究院在台复院计划,首先「植物研究所」在台复所,次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筹备处。1986年,中国电视公司总部迁入南港,成为第一家在南港设置总部的电视台,带动南港产业转型。 2015年台北市政府公布东区门户计划,启动多项交通与重大建设,因为政府不断推动大型公共建设下,捷运板南线、南港软体园区、南港展览馆、高铁南港站、台北流行音乐中心等大型计划陆续改变南港风貌,未来还有国家生技研究园区,势将继续改善南港的轮廓。 随著政府重大建设投入,多项都市更新计划亦陆续启动,包括南港轮胎于2019年9月宣布启动世界明珠案,国泰人寿、国泰建设、国产实业、富邦人寿、华固建设等大型企业陆续宣布大型开发案将大幅改变南港的市容与环境,未来十年将成为台北市最大商办聚落。 2016年7月1日,高铁南港站随著台湾高速铁路「南港-台北」段正式通车而启用。 地理. 位置. 南港位于台北盆地的东缘,辖20里,454邻。清治时期地理位置刚好在基隆河下游南岸,南港地处台北市的东南方,基隆河下游南岸,南港山脉的北侧。南半部为丘陵,海拔400公尺上下。北半部基隆河,其南岸为小平原,呈东西走向,渐西渐阔,人口多分布于此。 相邻的行政区:北边为内湖区(以基隆河中心线为界),东边是新北市汐止区(以大坑溪为界),南边为文山区及新北市深坑区、石碇区(以大坪山(福寿)为界),西界以旧八张犁截水道至西部纵贯铁路与松山区为界、另以中坡南、北路接福德街至姆指山山脊与信义区为界。全区面积约21.8424平方公里。 人口. 根据台北市南港区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南港区户数约4.8万户,人口约11.4万人,是台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区,但随著区内高铁站的设立,以及2015年东区门户计划启动多项重大投资,并吸引许多大型企业陆续进驻,区内人口呈成长趋势。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中研里与中南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9,083人与3,370人。 南港区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南港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南港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用维基百科解释
北投区
北投区(;巴赛语:Ki-pataw),旧称「北投社」,前身「北投镇」,位于台湾台北市西北郊,东侧以磺溪上接中山楼右侧山脊至马槽桥沿山沟、南侧以磺溪与士林区相望,北侧邻新北市三芝区与金山区,西侧与新北市淡水区为邻。全境面积为56.8216平方公里,是台北市面积第二大的行政区。 北投区自然资源丰富,17世纪初西班牙文献即有北投社域盛产硫磺的记载,其为台湾温泉史的发源地,1896年由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此设立台湾第一家温泉旅馆「天狗庵」,著名的北投温泉即位于该区,其他著名的自然观光景点包括关渡风景区和阳明山国家公园。区内尚有台北荣总、北护大、马偕专校以及数所医疗中心,医疗资源丰富,也使开发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园区将以生技医药产业为主轴。2010年台北市政府举办花卉博览会而制定区花,北投区定樱花为其区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别制作区花版门牌。 历史. 北投区是全台湾面积第十二大的区。北投区的地名依伊能嘉矩的记载是因为早期巴赛族认为地热谷是女巫施法才会冒烟,以巴赛语里的女巫「PATAW(巴岛)」称之。因与北投的台语发音相像,故命名为「北投」。 人口. 根据台北市北投区户政事务所及内政部户政司统计,2023年底北投区户数约9.9万户,人口约24.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4,268人,是台北市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奇岩里与湖田-{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11,166人与854人,其中奇岩里也是台北市人口第二大里,其他区内人口较多的里包括关渡里、立农里、清江里、永和里,而湖田-{里}-同时也是台北市人口最少的里。 北投区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北投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北投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行政区. 北投区共辖42个里,其行政区域分布情形为: 交通. 主要道路. 东西向 南北向 公车客运. 大都会客运. 假日休闲公车 都市重划及都市更新. 关渡黄金城危楼事件. 于921地震后被列为红单危楼,直到2015年经重新评估,才改列黄单。2021年10月24日地震后,大楼虽经过修补,但仍有几处钢筋外露,住户皆表示地震无恙。台北市都市更新处企划科廖汉章科长表示,「关渡黄金城」现为公划更新区,表示政府已认定该区有一定危险性,只要达75%同意比例便可进行都更程序,不过民办都更采受理制,当时仍未收到该区申请。2021年12月30日,关渡黄金城,由富品建设成功整合进入都市更新。 北投区2号机关用地及P20道路用地都市计划. 本案占地约1.9公顷,土地持分包括北市府、第一银行、私地主。2005年通过都市计划划设为都更地区,但因为地主须回馈48%的土地,多年来迟迟未完成整合。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中正区 (台北市)
中正区位于台湾台北市西南侧,昔日建有台北府城,为台北市区较早开发的区域,辖内有包括中华民国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在内等多个重要中央政府机关,作为台北都会区交通枢纽的台北车站亦位于本区,确立其政经中心的特殊地位。2010年,台北市政府配合举办花博而制定各区区花,中正区花为木棉花,民政局也特别制作区花版门牌。 历史. 1990年,台北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城中区、古亭区及部分大安区(普爱、信爱、惠爱,即日后之三爱里、文光里)及双园区(厦安里)合并而成为中正区。 地理. 边界. 东界:自市民大道(原纵贯线铁路用地)北侧沿新生南路一段道路中心线转信义路二段接杭州南路二段,接罗斯福路二、三、四段与大安区为界。<br> 西界:以北平西路接中华路一段沿中华路二段至泉州街口,衔接水源快速道路顺地籍线跨堤防迄新店溪接市界止与万华区为界。<br> 南界:以新店溪河道中心线至福和桥,转基隆路四段中心线至罗斯福路四段与新北市永和区、台北市文山区为界。 <br> 北界:自市民大道(原纵贯线铁路)北侧地籍线与大同区、中山区为界。 人口. 根据台北市中正区户政事务所及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中正区户数约6.6万户,人口约15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南福里与建国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12,054人与1,837人,其中南福里也是台北市人口最多的里。 中正区历年人口变化(1990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中正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中正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以下单位。 旅游. 古迹. 由于中正区是清代就建立的台北府城所在地,发展时间早,因此区内古迹(含历史建筑)为全市之冠。 图集. 中正区拥有众多重要机构和西洋折衷主义等古迹建筑:
用维基百科解释
文山区
文山区位于台湾台北市最南边,北隔蟾蜍山、南港山系与台北市中正、大安、信义、南港区相望,东为新北市深坑、石碇区,南与新店区接壤,西以新店溪与中永和为界。文山区系于1990年,由景美、木栅两区合并而成。国立政治大学、世新大学、台湾警察专科学校、中国科技大学、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木栅校区、师大分部与考试院皆设于此,其中考试院是中华民国政府五院中唯一未设于台北城内博爱特区者。区内著名旅游景点有猫空、台北市立动物园、指南宫、仙迹岩。 2010年台北市举办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而制定区花,文山区区花为杏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别制作区花版门牌更换。 历史. 文山区原隶属于台北县文山区深坑乡,后自深坑乡拆分独立设置木栅乡、景美镇,后又将木栅、景美划入台北市改制为区,最后两区合并后复取名为「文山区」。文山之名源自本区与新北市深坑区等地在清领时期道光年间,因山型如拳,定名为拳山堡;后因名称不雅,取“文山秀气”之意改称为文山堡。 1723年,为台湾府淡水厅拳山堡辖区。1875年,为台北府淡水县拳山堡辖区,后拳山堡更名为文山堡。 日治时期1895年,隶属台北县文山堡(原由景尾辨务署管理、1900年改设深坑办务署)。1901年,改隶深坑厅景尾支厅。1909年,改隶台北厅新店支厅。1920年,改为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辖区分为深坑子、土库、升高坑、乌月、万顺寮、阿柔坑、万盛、兴福、内湖、坡内坑十个大字。 二战后,1945年隶属台北县文山区深坑乡。1947年,深坑乡行政区调整,原万盛、兴福之范围新设景美镇,内湖、坡内坑设木栅乡,其余仍为深坑乡。1968年7月1日,景美镇与木栅乡划入台北市,改制为区。1990年3月12日,景美区与木栅区合并成立文山区迄今。 地理. 地理位置. 景美位于文山区西北部,木栅位于文山区东南部,与新北市新店形成三角的地理区,其共同交界点位在木栅路一段景兴路口旁河堤外的河流中心线上。 西界:景美与新北市中和区、永和区以新店溪分界,木栅与新店区以景美溪分界 南界:景美与新店区以景美溪分界,木栅与新北市新店区以山区分界 东界:景美与木栅以景美山分界,木栅与新北市深坑区、石碇区以山区分界 气候. 文山区为台北市山区地形比例最高的一区,因此天气相对市区来说较为潮湿。 人口. 根据台北市文山区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文山区户数约10.9万户,人口约26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木新里与老泉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9,844人与870人。 文山区历年人口变化(1990年-2030年) 政治. 区政组织. 文山区公所是台北市政府在文山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 行政区. 现今文山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90年合并景美区与木栅区设立的文山区。文山区共辖43里,原行政区与现次分区的分布情形为: 都市计划及都市更新. 安康社区. 座落于文山区兴隆路上的平价住宅,曾是台北市最大的平宅社区,为提供低收入户免费借住的公有社会福利住宅(每户每月支付台币一千元以下的管理费),由台北市政府社会局主管。居住人口约有两千五百多人。由于房屋外观陈旧、内部拥挤,常被外界贴上污名化的标签。2012年台北市政府宣布将全面改建。兴隆公宅将于2024年三期全面完工。 劳金局. 国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预计于2024年对「台北市文山区劳金局公办都更案」公办都更案进行招商。 住二山限区. 文山区兴隆路二段旁的家家社区、兴家社区、兴隆社区、宝来社区,是1970年代于山限区政策实施后,较早开辟的坡地住宅区,属于大规模兴辟的4层楼公寓,户数超过1500户,集中於单一建照及使照。2024年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处委办「北市山限区都市更新先期规画」,办理都市规画更新评估,借由调查分析、意见收集及设计,评估都更可行性,并依结果拟定更新计划,加速推动社区整合都更意愿。 景美区景华街富品静心. 台北市景美区景华街三栋逾47年老公寓,于2022年6月举办拆除典礼,预计2026年后完工「富品静心」,符合第一级无障碍环境性能,并同时申请银级绿建筑标章。本案由16户地主共同出资委托富品建设全案管理,且另有2户合建、2户为富品建设购地自地自建的复合式开发案。
用维基百科解释
新竹
新竹是一个地名,可以指:
用维基百科解释
台湾话
台湾话(白话字:nan-tw|Tâi-oân-ōe;台罗:nan-tw|Tâi-uân-uē),通称台语(nan-tw|Tâi-gí / nan-tw|Tâi-gú),又称为台湾闽南语(nan|Tâi-uân Bân-lâm-gí)或台湾-{台}-语,是源自闽南语泉漳片、通行于台湾及澎湖群岛的语言,为闽南裔台湾人的母语,现并为中华民国国家语言之一。起源为荷治时期由荷兰当局召募至台湾开垦的福建移民,以及伴随着1661年明代末期郑成功率领泉漳乡亲军队自同安县之金门渡海出兵征服大员而传播至台湾,且自此始接连被明郑与清治台湾政府视为教育语言。其后之日治时代则命名为台湾语(台湾语),以同安话或厦门话为标准音,官方并授权或主编出版了许多与日语对译之作品。相对于闽南语发源地福建,台湾话主要特点是有日语借词,且整体而言声调相当统一,与福建之同安话声调相近,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现在个别韵母。 自17世纪中叶起,特别是在渡台禁令解除后,由于大量的闽南地区和粤东地区的移民入居台湾,使得其中来自于福建泉州府和漳州府的闽南民系移民的母语,伴随著居住领域的扩张而扩散至台湾各地,形成今日所知的台湾话,并成为台湾全境的通用语之一。尽管在日治及战后时期,官方先后推行日语与中华民国国语(华语),台湾话在现今的台湾依然普遍可闻。根据2009年《台湾年鉴》,台湾民众约有73%能够说台湾话。战后初期,小学是可以使用台湾话来教授汉文的,不过在历经国语政策后,华语成为台湾教育体制中绝对性的教学语言,并且由于书写上存有多种标准,导致台湾话面临传承危机。 名称. 「台语」一词于1849年台湾府儒学训导刘家谋的著作已使用。「台湾话」一词则在直隶总督李鸿章于1874年的信函中可以见到。1934年台湾总督府所实施的全台湾户籍调查中,福佬系台湾人口占台湾常住人口的8成,因此将在台湾人口数量占绝对多数族群的母语正式定名「台湾语」。 而「闽南语」一词最早出现于1935年上海《申报》,在中华民国政府发布戒严令且撤退到台湾、推行国语政策后,于1967年将当时一般人所习称之「台语」、「台湾话」字样,更改为「闽南语」、「闽南话」。而解严之后,到了2021年文化部长李永得表示将把台湾闽南语的名称改为「台湾台语」,并于2022年建议各机关应优先使用「台湾原住民族语、台湾客语、台湾台语、马祖语、台湾手语」为台湾固有族群语言的官方书面名称。 其他名称尚有「学佬话」、「鹤佬话」、「河佬话」、「河洛话」、「和乐话」、「福佬话」、「福建语」、「咱人话」及「福尔摩沙汉语」等。 在台湾的历史. 明清时期. 明朝末年,战乱频频,陆续有闽南、粤东籍移民渡海抵台。最初进行集体移民与农业开垦者,首推渡日海商颜思齐与郑芝龙。颜思齐于1622年,率领部下占据笨港(今云林县北港镇),进而开拓诸罗山(今嘉义市)。颜氏死后,郑芝龙继承头领地位,遂横行于台湾海峡。1628年,接受明朝招安。明思宗崇祯年间,福建地区连年饥荒,郑芝龙建议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民数万人并给予「三金一牛」(一人白银三两、三人耕牛一头),吸引至台湾开垦。 虽然不少人在经济改善后即返回家乡,但亦有一部分占据平原土地、落地生根,并将闽南语一并传播至台湾。 1624年及1626年,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及鸡笼(今基隆市)。在荷兰人统治台湾的40年中,曾召募更多泉、漳甚至客籍汉人开垦台湾。在长期与平埔原住民杂处与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来台的闽南语亦开始出现别于原乡的变化。 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1661年率大军攻占台湾、驱除荷人。郑家出身泉州,明郑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陈永华参军,是同安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在台湾的闽南语以泉州音为优势。 1683年,施琅攻台,明郑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12年间,闽人来台人数激增,其中又以泉漳最多,闽南语亦随移民传播至台湾各地。虽然不停地发生械斗,但日后由于交通发达、泉漳居民混居,使得泉漳两腔开始混合。除了宜兰(漳州腔)、鹿港与台西(泉州腔)等少数地区保存较纯正的口音以外,台湾各地多通用一种「不漳不泉」,或「亦漳亦泉」的新闽南语。洪惟仁等语言学家称为泉漳滥,即泉漳混合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1842年厦门港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逐渐成为闽南地区对外的门户。厦门港自古隶属于泉州同安县,位于同安县之西南端,而同安县位于泉州府最西边靠近漳州府,厦门话因其厦门港经济地位而取代泉州话成为闽南语代表腔。 近代. 甲午战争后,1895年战败的清政府将台湾割让予日本。在日治时期,教育方面推行日语为国语的政策,日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亦成为族际公用语之一。然而,台湾话、客家话、阿美语及泰雅语亦自日语大量吸收新词汇,例如厕所称「便所」(nan|piān-sóo)、面积单位「坪」(nan|pênn)等,甚至直接借用日语音如煤气称为、摩托车(Autobike)称为等,使得与原乡语言略有区别。 日治末期皇民化运动推行国语家庭政策,使得都市地区台湾人习操日语。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方言一度复兴,但台湾话及客家话已受到冲击,使得文读系统衰落,成为纯粹的生活语言。此后,一般人已难以台湾话读出诗词或古文,反之香港人至今仍能以粤语朗读。 194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因其在中国大陆的国共内战战败,带著大批军队与难民撤退至台湾,使得台湾人口由600万遽增至800万,为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其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语运动积极推行中华民国国语(为现代标准汉语,属官话),广泛使用于媒体及公共场所,并在校园里禁止其它非官话语言(包含原住民语言),借以同化年轻人,遂使台湾话渐渐式微。 现况. 依据学者预测,因近年来国语(官话)完全普及且占优势,加上经历台湾话断层的老一辈不常用它来与晚辈交谈,且在学校并未学得适当工具来表达,若无加强教育传承,该语言恐在21世纪末到22世纪初(甚至更早)便会消逝。教育部自2010年起开办台湾闽南语能力认证,累积超过4万6千多人报名,每年超过1万人报考。在2017年,20~30岁之间台语族群后代的年轻人在经过16年的母语教育,因与国语上课时数严重不对等、未能用台湾话教课全面落实在各科达成生活化目标,致使会流利讲的学生依然未增加。发音不对、词不达意的字仍时不时出现。台北市长柯文哲亦表示,他的儿女也慢慢不讲台湾话,台湾话作为母语,传承出现困难。在文化部拟定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时,其所召开的公听会中即有人呼吁成立使用全台湾话教育的公共性质台语电视台及台语发展委员会,希望占比高的台湾话人口能用自己的税收,也花在挽救自己后代的母语上,使政府资源在语言呈现上过去长期不成比例的现象能正常化。 2018年,教育部《本土语言资讯网》指出,1986年-1994年出生的台湾人说台湾话的比例已降到22.3%。台北医学大学兼任讲师张嘉䜩表示,大学生不擅长台湾话已不局限于台湾北部地区,连中部以南,包括云林、嘉义、台南和高雄的年轻一代的程度也很差。依照联合国LVA的标准,世代传承明显较接近第三级的「明确危险」。 主计总处于202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台主要沟通语言为台湾话者占31.7%,作为次要语言则占54.3%。各年龄层方面,65岁以上有 65.9% 人口将台湾话作为主要语言,但随年龄渐降,使用比例也渐降,其中6至14岁的族群仅7.4%将台湾话作为主要使用语言。 一些国家的台湾裔家庭有能力讲台语,如在美国长大的知名女主持人Janet能说台语和英语,回台之后主持旅游节目和儿童节目,她认为母语教育很重要。以及AI教父辉达创办人黄仁勋,2023年不仅在台大毕业致词中用记忆里的台语开场讲了一段才用英语,隔年面对记者以英语提问时,以台语问其它人:「伊袂晓讲台湾话乎」,期盼女记者能使用台语,因此让记者抢著答说:「会晓,会晓,我会晓讲」,他笑著回答了她一个问题。 与厦门话的关系. 形成差异. 在所有的闽南语语系当中,台湾话与厦门话在腔调上最为接近,这两种方言在方言形成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四种特征: 音调差异. 厦门话中,柳声母接近于浊齿龈塞音(鼻化韵母时作齿龈鼻音)和浊双唇塞音(鼻化韵母时作双唇鼻音)的对应。 词汇差异. 台湾话与厦门话在语音及语法上大同小异,而有差异主要是在个别有规律对应韵母和个别词汇,特别是日语借词, 表现在以下几点: 标准语问题. 自厦门港1842年后成为通商口岸以后,厦门话因其港口经济地位而逐渐成为闽南语的代表方言,取代了早期泉州话与漳州话的地位。而台湾在日治时期直到1940、50年代,也确实有把厦门话视为台湾话的标准语并加以倣效的倾向,但这种观念由于后来两岸分治,现在已经消失。当今台湾民间语言及媒体语言、字典词典及教科书的编辑,所使用的都是台湾实际通行腔,而非厦门话。 方言差. 台湾的汉人移民多来自明清的泉州府(44.8%)和漳州府(35.2%),由原乡带来的语音,便随移民传播至全台。而后交通逐渐发达,人口流动容易,致使台湾话趋向泉州口音、漳州口音混合,形成「漳泉滥」(洪惟仁,1987年)。而泉州口音又因为原乡所在县份不同,又细分三邑腔(40.3%)、同安腔(32.5%)、安溪腔(25.9%)等三种主要口音。由于各地漳泉裔移民多寡不同,混合程度亦不相同,因此有的地方略偏泉,有的地方略偏漳。以全台而言,一般来说辞汇和韵母泉州话和漳州话都兼具,调值则偏向同安腔。 大致上,偏漳腔流行于近山地带,故被称为「内埔腔」;偏泉腔流行于沿海地区,故被称为「海口腔」。台湾话的地方差异,其实就是漳泉滥比例的不同而已,是一条光谱上的不同位置,以鹿港口音为偏泉腔的极端,宜兰口音为偏漳腔的极端。而最年轻的高雄口音与台东口音是二度移民的结果,最接近「台湾优势腔」(通行腔 / 普通腔)。 中华民国教育部出版的《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选定最接近通行腔的「高雄音」做为主音读,另一个同样具优势地位的「台北音」则为第二优势腔。 语言学家洪惟仁将台湾话的腔调分为三大腔,并在其下细分。虽然台湾分为三大腔,但彼此间的差异并不像泉州话、漳州话间那么大,因此这三种腔彼此间沟通上困难度不高。而各大腔中的小腔调间,更只是词汇或是少部分发音差异,彼此沟通无大碍。 语音. 台湾话与其他汉语族语言同为声调语言,声调在语句中有辨义作用,亦有不少繁复的变调规则。台湾话继承闽南语文(文读)、白(白话)异读的音韵体系,亦即同一汉字常有文白发音不同的情形。白话音是日常生活语言的发音;文读音则是阅读汉语古文经典时的读音。目前在生活词汇使用上,文白交叠的情形所在多有,但不致造成沟通的困难。<br> 闽南语不能与闽东语、客家语、粤语对谈,与操官话者更全然无法理解,清代常以笔谈沟通。例如,在康熙年至雍正年间担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一职的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市)人黄叔璥,在其所撰之《台海使槎录》一书的记载台湾道习俗的章节中表示:其中,黄氏以官话拟音,亦有反切「无音」(「黄」,白话音读nan|n̂g)。 子音. 台湾话的子音(声母)包括以下语音,下排以中华民国教育部官方的两套标准「台罗拼音」(Tâi-Lô)与「台语方音符号」等拼写系统为例: 上表中以语音作区别,实际上若以音位来区别,[n, [ʨ, [ɕ, [l, [ʦ, [s, [n, [l, [ʨʰ, [ʥ为[ʦʰ, [ʣ后接介音时的音变。 浊塞音[d, [n, [d, [ŋg, </ref>,有时则毫无前鼻音,是纯浊音。有学者认为/b/声母有[b、、变体,/g/声母则有、、变体。 台罗拼音中/l/声母的发音有很多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浊齿龈塞音;或阻塞感极接近浊齿龈塞音的齿龈边音;或老派发齿龈塞音,新派发齿龈边音;或音韵地位是d,实际在前、高元音也念浊齿龈塞音,只有在低、后元音之前念成齿龈边音;或是齿龈闪音;或浊齿龈塞音、浊齿龈边音跟齿龈闪音都是/l/声母不同情况下的变体。 入、热在泉腔中发为]、],在漳腔中发为]、]。但在年轻一代,泉腔已多改发为;而漳腔则在部分福佬客聚集地区将](ㆢ)改发为,但](ㆡ)则保持原音。 母音. 台湾话在绝大多数的地区使用6个母音,仅有部分泉州腔较浓厚的地区保留泉州特有元音,以下以括号表示非优势腔使用的母音。台湾无纯漳腔或纯泉腔,均有混合,因此并非偏泉腔就一定没有漳腔音,也非偏漳腔就一定没有泉腔音。 歌韵(台罗:nan|o)在台湾话中原本只有(ㄛ)的读法;但在二十世纪后以台南为中心开始逐渐变为,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南台湾。而北台湾除了/o/继续发为外,亦有学者认为部分腔调已经并入。中华民国教育部的台罗拼音以高雄音为第一优势腔,歌韵采用了的说法。但要明确区分南北腔调时,歌韵会被标为nan|or,把nan|o留给北部腔。 央母音 (鱼韵)和[](火韵)仅存在泉腔较浓厚的地区。此两音在台湾已大量流失,在老年人有此两音的地区,其儿童发这类字用此两音的比率已是老年人的四分之一以下。 (家韵)仅存在漳腔较浓厚的地区,然今已残存不多,仅彰化永靖一带老一辈有存留。台罗的/ing/,当地老辈读作。「家」在优势腔文读音,白读音,在该地文白均读为。 台罗的/ing/、/ik/,偏漳腔的name="AutoS7-66"/>,[ə或[ɪəŋ、[ɪək̚]。 台罗的/ian/、/iat/,音读[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编辑说明->编辑凡例->音档说明)</ref> 泉腔无(/enn/)的音,发为(/inn/)。部分漳腔(主要是台南腔)无(/unn/)的音,发为(/onn/),分布于台南附近。 声调. 传统声调名称,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各分阴、阳,共八个声调,清音为阴调,浊音为阳调。今闽南语泉州话(不包括同安话)、台湾话偏泉鹿港腔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八声;而台湾话普通腔与偏漳腔、漳州话、同安话、厦门话只保留七个声调,将阳上声混入阴上声或阳去声(传统声韵学的说法是「浊上归去」,而剩余上声已不分阴、阳),因此基本上台湾只有七个声调。以下调值和调性描述以高雄腔和台北腔为准。为了列出保留阳上音的调值,另列鹿港腔,鹿港腔本调中虽然只有六种调值,但因为其中两调变调后会各产生两种不同的调值,所以仍视为有八个声调。。对于这七个声调,可使用口诀「衫短裤阔,人矮鼻直」来帮助记忆。 连读变调. 台湾话继承闽南语绝大多数特色,包括普遍出现的连读变调。一般连读变调遵循规律性,但也有一些特殊现象,偏泉腔的新一代使用者,其发音虽然仍保留偏泉音,但下表中的变调已慢慢不用,都变得与偏漳腔无异。而下表中的鹿港腔为老鹿港腔,新一代的鹿港腔变调也逐渐向优势腔变调方式靠拢。 书写系统. 台湾话有数种相异表记系统,大致可分为汉字、罗马拼音、自创文字等。其中教育部已针对汉字、罗马拼音制订标准: 外来语. 台湾为多族群、多语言社会,并历经过多次统治者官话转换。中华民国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辞典附录所收之外来词有172个。以下依影响深浅作为排列依据。 受日语的影响. 有些用语非台湾话对于该名词之定式用语,属于使用日语名词之读音作该名词的替代。有些是外语经日本转意之后再转译至台湾的单字或词,依使用者背景或环境因素而会有所不同,有的已较少人用。有部分词汇至今仍只有日语借词,例如「瓦斯」的台语「gasu」;而有些词汇仍绝大多数仍使用日语借音,例如「招牌」的台语「kha̋ng-páng」。 若是一些特殊的日本名词(如日本地名),于现代的台语大多会直接使用日语。 受平埔族原住民语影响. 主要源自台湾原住民语言的台湾地名,如「艋舺」这词即来自于北台湾原住民巴赛语的「Vanka / Banka」。 受现代标准汉语影响. 官话字汇. 持续引进的新事物之名称,如: 而如「整个」,台湾话原本使用同义辞「规-{R|个}-」(kui-ê),但现今也有使用「整个」直接改念台湾话发音(tsíng-kò/kô)使用于口语中。 穿插于台湾话句子中,如:谢谢(台语混杂时常发成:seh-seh)、遥控器、大家乐、麦当劳、汉堡、锅贴、硬碟、萤幕等词汇;或一句官话、一句台语,甚至一句话内有官话、台语夹杂混用,即俗称的「鸡母屎半乌白」,愈年轻的台湾人因对台湾话生疏而愈明显有此现象。 文学. 清治时期的1885年,由牧师汤玛斯·巴克礼所创办的台湾府城教会报,开辟了台湾人使用白话字(教会罗马字)创作的园地。许多白话文学作家如偕叡廉、柯设偕、林茂生、郑溪泮、赖仁声、蔡培火等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日治时期的台湾话文论战后,赖和、郭秋生等人开始以汉字从事「台湾话」创作。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接受盟军的委托接收并管理台湾。两年后,二二八事件爆发,事后宣布全台戒严。戒严时期,台语文学受到打压,不过仍然有一群作家以台语创作,例如:林宗源、向阳、宋泽莱、林央敏、黄劲连、陈明仁、胡民祥、陈雷等。1987年台湾解严后,台语文学作品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文类也由初期的诗开始往小说、散文、戏剧等各方面开拓,例如李勤岸、庄柏林、路寒袖、杨允言、蒋为文、蓝淑贞、方耀干、周定邦、张春凰、陈金顺、清文等。 谈到台语小说,最特别的就是「华台相杂」「台华相杂」的创作模式(类似年轻人说话华台语夹杂),作者描述的文字,以国语或台语为行文主体,或轻重不一,如萧丽红所著的《白水湖春梦》,其对话几乎皆为台语(以自创汉字书写)。蒋为文认为,这是一种类似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中介语现象,因作者缺乏台语文学主观意识及台语文书写的客观技术,故严格来说还不算是台语文学。 电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台湾社会中,于1945年至1949年间,在台湾省电影摄制场所拍摄的少量新闻片之外,并未有电影公司去摄制剧情片,而仅有数家来自于上海的电影公司前来拍摄外景。台湾人开拍的第一部闽南语电影,是上映于1955年由歌仔戏剧团所参加演出的《六才子西厢记》。同年,亦有第二部闽南语电影被拍摄,即是《薛平贵与王宝钗》。
用维基百科解释
4月1日
4月1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1天(闰年的第92天),也是4月的第一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4天。
用维基百科解释
后设
后设一词是英文 meta 字首单字的翻译,例如 metadata 便翻译为后设资料、metadrama 翻译为后设戏剧等。由于 meta 的观念翻译上相当困难,所以在翻译上也有许多不同译名,如前所述的 metadata,便有人翻译为诠释资料、-{zh-tw:元资料;zh-cn:后设资料}-。 前缀 "meta-" 源于希腊语前置词与前缀「」,意思是「之后」、「之外」、「之上」、「之间」(介词的一些意涵是以格做区分的),进而延伸出「有变化的」、「超出一般限制的」之意,以及自我参照、递归的涵义。 若物理上的现象是目前科技所无法理解的,便称为「形上学」,英文为「metaphysics」,是「physics」(物理学)的「后设」学问,也就是指“超越”物理学的学问。(详细请参考形上学)。 狭义的后设. 对某对象的描述,以及对某对象描述的内容,就称为「后设○○」。 例如,在网路上的文章主要为使用HTML所描述的,这时对于原本的文章,HTML就是后设语言。另外,HTML为使用英文所表述的,这时对于HTML,英文便是后设语言。 广义的后设. 广义上来说,后设的意思便是「超越什么的什么」、「关于什么的什么」。例如维基百科的索引列表,即是维基百科中索引的索引,就是一个后设索引。在资讯理论中,解释自己的资料相关的资料就称为后设资料。 在文艺创作上,后设的文体便是以同一文体讨论文体本身的问题,例如后设戏剧——「关於戏剧的戏剧」,也就是利用戏剧创作探讨戏剧本身的问题。后设戏剧常常使用剧中剧等手法,有名的例子是皮蓝德罗所做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物》,就利用了创造出六个鬼魂来到了某个正在排练的剧场,想请剧场演员演出他们的故事,但剧场演员虽然受过戏剧的职业训练,怎么演都无法演出鬼魂实际的过去,而讨论舞台上的真实是否可以反应生活中的真实。
用维基百科解释
喜剧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趣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浪漫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或滑稽剧。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16、17世纪以莎士比亚、莫里哀为代表;18世纪意大利的哥尔多尼及法国的博马舍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喜剧的代表;19世纪以俄国的果戈理为代表。西方的幽默文化传统根源于古希腊喜剧。 浪漫喜剧. 浪漫喜剧从爱情等浪漫题材取材,而使用例如误解与澄清等情节进行剧情的安排推展。 浪漫喜剧的英文为romantic comedy。 讽刺喜剧. 讽刺喜剧以时事取材,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在戏剧作品中表现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 讽刺喜剧的英文为satire。 疯狂喜剧. 疯狂喜剧(screwball comedy)源于美国,是以男女间针锋相对为特色的喜剧作品,在男女主角相遇展开浪漫追求或言归和好步入礼堂的这段过程中,出现一群古怪的人物角色且发生一连串快速又超乎寻常的事件。剧中对话通常是唇枪舌剑、诙谐机智,结局以浪漫圆满的爱情收场。疯狂喜剧的全盛时期为193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 中国喜剧类型. 相声、小品、电影、电视、滑稽戏 香港喜剧电影与电视. 香港电影、无厘头、综艺节目、栋笃笑 查瑞拉小歌剧. 喜剧的类型之一,为西班牙传统的流行音乐剧。此词汇应源于十七世纪早期第一次在马德里演出的作品「Real Sitio de la Zarzuela」。 义大利即兴喜剧. 十六至十八世纪于义大利的喜剧类型,由一群经过训练的演员,根据写好的统一情境和定型角色,即兴演出对白、姿势和动作的喜剧。
用维基百科解释
悲剧
悲剧是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戏剧题材。悲剧是包括死、痛苦等内容,且主要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传达哀伤和哀痛的戏曲或文学类型。 悲剧的经典题材是男女相恋却不能结合,英雄的悲壮人生,家庭破碎,社会问题和国家覆灭等。 以时间为序,悲剧大概经历了如下时期的演变: 发源: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是整个西方戏剧的起源,所以悲剧是最古老的戏剧题材。古希腊悲剧的概念和现代的不同,不在于悲,而在于严肃和对高尚行为的模仿的悲壮感受,因此古希腊悲剧结尾不一定是悲惨的;可以又天外救星给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依年代顺序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著名的古希腊悲剧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等 中世纪悲剧. 中世纪的人们被笼罩在基督教的统治下,他们要不是认为这是古朽的旧文化,就是几乎不知道有古希腊古罗马悲剧的存在。中世纪的戏剧主要是基督教宗教剧(礼仪剧), 神秘剧,道德剧具有浓厚的悲剧情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重新发掘古希腊古罗马悲剧。 传承: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继承了中世纪市民戏剧和宗教剧的传统。15世纪后半期,西班牙戏剧达到了比欧洲其他国家都要成熟发达的水平,代表人物包括胡安·德尔·恩西纳(1469年-1529年)和费尔南多·德尔·罗哈斯(1476年-1541年)等。前者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将中世纪简陋的宗教剧转变成具有文艺复兴特点的情节复杂的戏剧,而后者的代表作《塞莱斯蒂娜》是西班牙文学史上的名著,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 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悲剧,包括: 莎士比亚一共创作了10部悲剧,其中以上后四者被称为“莎翁四大悲剧”。这10部悲剧中,人们一般都以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但其实不然。 法国古典主义两位戏剧大师不可不提。第一位是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4),他的名作的名作《熙德》(Le Cid,1636年)是一出引起了轰动的佳作。他的竞争者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在他的Bérénice,因为首开悲剧中无人死亡的先河而广受批评。 走向当代:19世纪后期的悲剧.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的《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1879)是一部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也是一部标准的现当代悲剧作品,对欧美现当代剧坛都有示范性影响。 现代戏剧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关注个人悲剧,走向了通过人物来批判社会制度。悲剧的“悲剧核心”不再是古希腊的“人神矛盾”,而成了人与人之间种种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再现。 中国的传统悲剧. 中国戏曲中,也有一些堪与世界悲剧经典比肩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 但是亦有人认为以上(和一些古希腊悲剧)皆为喜剧也,理由是窦娥冤最后也成功申了冤,赵氏孤儿最后报了仇,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也成了仙而在天上相聚,这些悲剧情节过程虽然波折,但主角最终皆得以如愿。
用维基百科解释
剧场 (消歧义)
剧场可以指:
用维基百科解释
案头戏
案头戏意指只适宜放在案头阅读,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戏剧文本。有时又叫做书房戏或书斋剧。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好的剧本,能够具备适合阅读,也可能创造杰出舞台表演的双重价值。不过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比较著名的有王尔德的《莎乐美》。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也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六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内容大多记载东汉至东晋间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闻趣事,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编写而成。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门),全书共一千一百三三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有的很长,由此可见志人小说随手而记特性。 内容.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的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清楚地见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唐朝修《晋书》多采《世说新语》,引用的312条约占《世说新语》条目的三成左右。对此后世的史家常有批评。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比、譬喻、夸饰与摹写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唐语林》《续世说》《何氏语林》《今世说》《明语林》等都是仿《世说新语》之作,称之“世说体”。一说晏殊删并《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成书以后,敬胤、刘孝标等人皆为之作注,今仅存孝标注。 世说学. 明代王世懋嗜读《世说新语》,常能发前人未发之覆,他最早提出“世说学”之说。乔懋敬对于王世懋批注本《世说新语》,“亟相赏誉”,乃主持刊刻于豫章。 〈王蓝田食鸡子〉〈曹植七步成诗〉、晋明帝论日近远〉〈管宁割席绝交〉〈华歆、王朗乘船避难〉〈陈元方答客问〉〈王导骂新亭对泣〉〈石崇杀妓〉〈裴令公吊阮步兵〉〈王子猷访戴安道〉〈曹操、杨修过曹娥碑〉〈曹操捉刀〉〈曹操望梅止渴〉〈王敦出婢妾〉〈支道林养鹤〉〈顾恺之倒食甘蔗〉〈嵇康临刑索琴〉〈谢奕作剡令〉〈谢安听阮裕白马论〉〈谢安、王坦之赴宴〉〈谢道韫咏絮〉〈谢玄北征不为名〉〈谢万石雅量〉〈刘伶祷神戒酒〉〈王羲之坦腹东床〉〈王子敬人琴俱亡〉等篇曾收录于台湾中学阶段各版本课本或补充教材。今日有许多成语典故、汉晋文人轶事几出自此,亦可将《世说新语》视为古代短篇小小说合体。
用维基百科解释
史记
《史记》,最早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的司马迁(太史公)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包括本纪12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表10卷、书8卷,共130卷,52万6500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佚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为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刻《史记三家注》。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名由来. 《太史公书》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作者与成书.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吕思勉认为《史记》当中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极大部分并非司马迁所作,而是司马迁抄篡古书所得,《序》和《论赞》部分基本可以肯定是他自己所作,但仍然有可能为其父亲司马谈所作,无法加以考证。 内容. 《史记》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全书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卷(篇)。其中,〈本纪〉记载“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书〉的内容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世家〉描述影响深远的家系、周代的诸侯国和汉代的王侯贵族事迹,“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列传〉呈现的是历史上各类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样貌,“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至此以后,尚有《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该体,让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赵翼《廿二史劄记》-{-{云}-}-:「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史记》各篇结构大致由引言、正文和评论组成。〈书〉有引言、正文和评论,〈表〉只有引言和正文表格,〈本纪〉、〈世家〉和〈列传〉只有正文和评论:正文前是引言,记述写作动机;正文记述历史事件、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是评论,通常以“太史公曰”为开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史记》全文一百三十篇,自司马迁殁就有十篇散失。当时补缺而知其名者有十八家之多,但唯存西汉博士褚少孙之作。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后人补之,如《孝武本纪》摘抄于《封禅书》。 文学风格. 《史记》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不虚美、不隐恶」,善写奇节及壮采伟行,也善于讽刺和暴露现实,有所寄托,善写悲壮,笔锋带感情,抒发愤思,爱憎分明,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长于叙事,善于铺叙及渲染气氛,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故事化,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制造戏剧场面,气势雄奇,富于变化,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史记》善于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强化人物性格,选择历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善于细节描写,以琐事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史记》文词精炼,词汇丰富,语言精切浅白,有精粹的语言艺术特色,善用虚字,语气传神,并善用民歌与谚语。句式则灵活多变,长短错落,骈散并用,具参差之美。 司马迁为了让每篇传记避免重复、具备统一审美价值和更加完整,遂创造了崭新叙事手法「互见法」来撰写《史记》;「互见法」即是将一个重要人物的事迹透过不同地方分述,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事件分述于不同地方,但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版本. 现存最古老的《史记》残卷为日本藏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而最古老的完整版史记为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刻《史记三家注》。 白话文版则有韩兆琦译注的《新白话史记》(简体字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繁体字本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张烈等人译注的《史记》(简体字本由贵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繁体字本由台湾古籍出版社出版)。 其他工具书则有哈佛燕京社编《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编《史记索引》、李晓光、李波编《史记索引》、钟华编《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仓修良主编《史记辞典》等。 现罗列历代重要善本如下。 流传状况. 据《汉书》记载,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公开发表了《史记》,后因怨望被汉宣帝腰斩。司马迁的《史记》在汉朝、三国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即使是王公诸侯亦没有此权利,东汉明帝、魏明帝曹叡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马迁诽谤汉武帝。而且《史记》的《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10篇被删去,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今日《史记》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 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称,永平十七年某日,汉明帝曾在云龙门召见他、傅毅、贾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个宦官拿了篇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司马迁的史论有不对的地方,班固指司马迁引述贾谊过秦论:「假设子婴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还可以保住」,这番话相当有问题。汉明帝刘庄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其后派人召见班固,再次问他对司马迁的看法是否故意投其所好,班固否认。这时汉明帝指,司马迁这人思想很有问题,不是忠臣,汉武帝治过他的罪,他就在史书里把汉武帝写得很不堪;虽然别人都说司马相如浮薄无行,但总比司马迁强。 魏明帝曹叡亦曾批评过司马迁,认为司马迁因为受过宫刑而著《史记》贬损汉武帝,令人痛恨,但大臣王肃却肯定司马迁善于敍事,乃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王肃称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写了《史记》后,阅到《孝景本纪第十一》和《今上本纪第十二》后,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书简上的字,并把这些书简扔掉了。由于汉武帝的毁损,流传到曹魏时代的《史记》,其中的这两篇《本纪》,只有目录,而没有具体文字。王肃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撰写「不隐恶」,令汉武帝恼羞成怒,故迫害司马迁。 此外,自董卓死后文学家蔡邕因同情董卓被下狱,太尉马日䃅为此向王允求情,但王允指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司马迁却写下诽谤汉武帝的《史记》,流传后世,影响极坏。如今朝政不振,事态多变,类此蔡邕的士人绝不可让他们在皇帝身边记录重大事务,否则将来受到非议的,只会是那些反董的士人,由此可见时人对《史记》的看法。 注疏. 历代对《史记》的评注主要有三家,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常与《史记》共同刊行。 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是有清一代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近代有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较为著名。当代有韩兆琦的《史记笺证》,以三家注和《史记会注考证》为基础,是史记注释详尽之作。以下罗列历代部分重要注家。 影响. 文学方面,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三苏,明代归有光,清代桐城派的散文,均受《史记》影响。后世传记的体制,以及在传记之后用论赞表达作者见解的形式,都源于《史记》。而《史记》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成为后世小说、戏曲、诗词的写作素材。
用维基百科解释
台湾原住民族
台湾原住民族是指原居于台湾的民族,由17世纪汉族移民移入前就已经定居在此的数十个语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族群构成,属于南岛民族;其中台湾本岛的族群为南岛语系台湾南岛语群,兰屿的达悟族则属于南岛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族的巴丹语群。由于西方早期以「福尔摩沙」一词称呼台湾,在部份文献中又被称为「福尔摩沙人」,意即「福尔摩沙岛上的居民」。目前有16个民族被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官方承认,根据《》登记之户口统计至少约60万零3百多人(原民会2024年5月底统计资料),约占台湾人口的2.5%。在台湾目前的人口分布中,各原住民族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为中华民国政府认定的主要少数族群之一。 台湾原住民族各族是台湾的原住族群,17世纪后受外来移民数量的扩张以致居住领域逐渐缩小;这些区域现今主要位于台湾本岛东部、西部山区以及达悟族人居住的兰屿,并由官方划定为山地乡或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俗称「原乡」,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此外,原住民族长期以来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会区,现今已有四成六人口设籍于都会区,部分区域之族人甚至认同其现居地为原乡而形成部落。 起源. 台湾各原住民族拥有各自的起源传说,近年来依据语言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推断,在17世纪汉人移民台湾之前,台湾原住民族在台湾的活动已有大约8,000年之久。台湾原住民族在遗传学和语言学的分类上属于南岛民族和南岛语系,和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和大洋洲等的南岛民族族群有密切关联。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在介绍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时即表明「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民族,台湾是南岛民族分布的最北端。」 凌纯声认为百越人为台湾原住民族的先祖,也是南岛民族的祖先。李壬癸认为,从语言的关系看,古代汉民族、傣民族、南岛民族的地理:分布应该是汉民族在北,傣民族居中,南岛民族在南。换言之,汉语与傣语有密切的接触,傣语与南岛语也有密切的接触,但汉语与南岛语却没有直接接触的语言证据。李壬癸认为台湾原住民起源于中南半岛一带的可能性最大。 几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各族在与人口较多的各移民族群彼此冲突、交流的状况之下更被迫学习外来政权的语言,加上族群的迁徙与现代生活的影响,导致很大幅度的文化、语言和族群认同的消失。举例来说,在大约26种已知的台湾原住民族语言(统称为台湾南岛语言)中,至少有10种语言已经消亡,5种濒临消亡,其他多种语言则出现轻微程度的损害。自从语言学家认为台湾是南岛民族的发源地以来,这些语言已经有著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 史前时期. 台湾岛因地处南岛语族活动范围的最北边,也被认为是南岛民族在语言及遗传上可能的发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区域的最北端。 约前4000年前就有属于南岛语系的台湾原住民开始在台湾活动。 明代陈第撰述《东番记》为最早具体描述台湾原住民的文献,记述以台南赤崁沿岸的西拉雅族原住民生活习俗与地理风光。 在1603年,明朝陈第的著作《东番记》中,将台湾原住民族称为东番(字面上为「东方的未开化民族」);同一时期在台湾殖民的荷兰政府,则是依据先前在印度尼西亚殖民经验,将台湾原住民族称为Indias或Blacks。 17世纪前. 在17世纪前,台湾中部即由拍瀑拉族与巴布萨族、巴则海族、洪雅族所建立的大肚王国统治。 台湾南部率芒溪以南的恒春半岛,由大龟文与斯卡罗人建立的斯卡罗统治。 17世纪. 1626年荷兰占领台江内海作为根据地后,西班牙人亦占领北台湾,开启其统治。1644年荷兰军队进攻北台湾的凯达格兰族,事成后南下进攻大肚王国。 164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Pieter Boong上尉率兵偕商务员北上,再度进攻大肚王国,征服台南至淡水间剩余的各村社,并毁13个村社,大肚王与东印度公司签约,表示臣服,依约定要参加南部地方会议,同年牛骂社、沙辘社与Deredonsel社独立。 1648年大肚王甘仔辖·阿拉米(Camachat Aslamie)驾崩,由其外甥甘仔辖·马洛(Camacht Maloe)获选为继任人选。 发生于1635年11月23日荷兰人与台湾台南西拉雅族麻豆社之间发生的麻豆社之役后,麻豆社接受荷兰政府统治。又于圣诞节之役,击败了其他敌对村庄,如萧垄社、小台湾荷兰统治时期 琉球社等等,其他南部平原的部落也陆续臣服。这一连串的胜利确立了荷兰人的威势,共有57座原住民村庄服从荷兰人。 1645年1月,荷军进攻大肚王国内的反荷部落,大肚王国只得于4月正式降服,至此全西部平原皆服从荷兰人的统治。 直到1662年明郑驱逐荷兰人后,明郑于安平一带建承天府作为统治中心,辖有天兴县、万年县二县,直到1683年被清朝占领为止。 1661年(明永历15年)郑成功军队与大肚王国发生冲突,郑成功派部属诱杀大肚王阿德·狗让,战火遍及大肚社以及至Taurinap诸村。 1664年(明永历18年)郑经派刘国轩前往半线屯田,威胁到大肚王国。 1673年(明永历27年)沈光文设私塾教育平埔族人汉字。 1670年,明郑将领刘国轩前往半线屯田时对大肚王国平地原住民发起沙辘社之役,造成大肚王国境内原住民失去其传统生活领域,更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导致双方发生数次冲突。 18-19世纪. 台湾清治时期历经1683年-1895年。 明郑灭亡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说明17世纪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番长」存在,而其可能是跨部落联盟。 1716年(清康熙55年)平埔族原住民头目阿穆,指挥当地同族协助汉人开垦台中地方。 1729年(清雍正7年)广东客家人简岳一族至拳山(今中正区公馆及文山区)开垦,与当地凯达格兰族发生纠纷,造成汉人数百人死亡(淡水厅志),全族尽灭。 1731年(雍正九年),清廷官吏对原住民族指派劳役过多,引起原住民族群起反抗,发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翌年遭镇压,大肚王国终告瓦解。 1766年(清乾隆31年)南北两路理番同知设立,专门负责平埔族相关事务。 1804年(清嘉庆9年)平埔族第一次大规模迁徒行动,巴宰海族阿里史社头目潘贤文号召中部巴宰海族、巴布萨族、道卡斯族、洪雅族共千余人,移垦到东部兰阳平原。1804年潘贤文率领部分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布萨族、洪雅族、巴宰族人迁至宜兰。 1814年(嘉庆19年)到嘉庆20年(1815年)期间爆发郭百年事件,是汉人与「水沙连二十四社」埔里社原住民之间曾经发生过的大规模冲突事件。事后造成水沙连二十四社原住民的势力从此大幅衰落,西部各平埔族聚落的集体大规模迁徙,并使得原有部落逐渐消失。 1867年(清同治6年)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和原住民族长卓杞笃缔结灾难救助条约《南岬之盟》。1871年(清同治10年)原住民杀害船难漂流之琉球宫古岛居民(宫古岛民台湾遇害事件)。加拿大长老会的马偕抵达淡水,开始在北部传教。 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年发生牡丹社事件 ,日本以1871年八瑶湾事件杀害琉球人为由出兵攻打台湾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军事行动。 1887年汉人移民者及原住民(主要为大武垅族)争纷发生吕家望社之役,最后发展成为花东纵谷各庄社的大武垅族、阿美族、卑南族、客家垦民联合反抗清政府的战事。 日治时期. 1907年(日明治40年)11月14日新竹发生北埔事件,由赛夏族人与北埔汉人共150余人攻打北埔乡支厅各分遣所。由于当时对原住民采「怀柔政策」,对于赛夏族仅没收其枪械。 同年5月枕头山战役军警经枕头山时,遭泰雅族大嵙崁前山群及大豹群居民激烈抵抗,因而被困于该山之下,双方随后展开壕沟战。大嵙崁溪及角板山附近部落居民多遭歼灭或逃入深山,汉人随后进入开垦定居。 1930年10月27日,雾社地区原住民族因不满日本政府的统治,在莫那鲁道为代表,爆发雾社事件,砍杀了各地警察及雾杜公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的日本人136名,轻重伤百余人。日方随后进行武装镇压,杀害雾社原住民族近千人。而后日方的检讨报告显示,起事原因有对原住民族压榨劳力、一些日警对原住民族妇女始乱终弃及不当的男女关系、原住民族想要回到传统生活。时任台湾总督石冢英藏等官员因此而下台。 在雾社事件发生之后,日本政府对待台湾原住民态度就变得完全不一样,尤其在徵调高砂义勇队到南洋协助作战后,整个情况更大为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政府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约派出7次动员台湾原住民之高砂义勇队前往南洋丛林作战。 战后时期. 过去「番」、「蕃」等歧视性的称呼有碍于原住民族内部意识的觉醒、也不利于主流汉人社会对于过去刻板印象的扫除。1947年后,台湾省政府为表对台湾原住民族一视同仁,多次通令禁用「蕃族」、「高山族」、「高砂族」等歧视用语,改称「山地同胞」,以示平等。 但同期的台湾原住民族,包括台东卑南族领袖南志信和泰雅族领袖乐信·瓦旦在内,战后初期台湾各族原住民普遍以「台湾族」自称,以替代过去汉人及日本人在各个时期对他们亦或是出于歧视亦或是出于便宜行事所采用的他称,但由于政治因素不被当时的政府所接受。因此在1980年代原住民运动在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崛起后,1984年原住民运动正式兴起之初,早期原运领袖便改以原住民自称,以替代过去汉人及日本人在各个时期对他们亦或是出于歧视亦或是出于便宜行事所采用的他称,并成立原住民族权利促进会,做为领导早期原住民运动的先锋。 恢复传统姓名、恢复传统山川土地名称与原住民族还我土地运动分别于1988年展开第一次还我土地运动,于1989年第二次还我土地运动,于1993年展开第三次「反侵占、争生存、还我土地」运动。 1987年发生东埔布农族抗议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挖坟事件 1987年兰屿反核废料运动(兰屿驱逐恶灵(核废料)) 1988年台湾嘉义市原住民展开破除吴凤神话、吴凤铜像拆除事件, 屏东鲁凯反玛家水库 「原住民」一词在原运兴起后,逐渐为其他参与台湾社会改革的人士基于相互尊重的原则所接受,1994年的原住民文化会议,原住民一词第一次为官方(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所主办的会议所采用,而在会议中,当时的李登辉总统在致词中首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在正式场合中使用原住民一词,同年中华民国宪法修改,「原住民」正式取代「山胞」而在国家法律获得采纳。1997年立法院通过原住民族教育法,是第一部以「原住民族」为名称的法律, 1999年,陈水扁竞选总统时曾与各族原住民代表发表《原住民族与台湾新政府新的伙伴关系》条约,使得原住民族自治于2000年以后成为民进党政府选举时的主要口号, 但直至2000年中华民国宪法再度修改,具有民族权意义的「原住民族」一词方才正式取代原住民,并成为原住民族自治权的宪法基础。 2000年马告运动争取共管马告国家公园。 阿里山邹族达娜依谷等部落封溪护鱼运动 《中华民国宪法》于2000年第六次增修时,于增修第十条〈基本国策〉中,正式承认「原住民族」的民族权,于第十一项指出「国家肯定多元文化,并积极维护发展原住民族语言及文化」;第十二项更规定:「国家应依民族意愿,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参与,并对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医疗、经济土地及社会福利事业予以保障扶助并促其发展,其办法另以法律定之。」,成为原住民族自治权的宪法依据。 从2001年起,400位平埔族前往中华民国立法院召开公听会,要求回归原住民身份后,平埔族的正名运动于焉展开。 中华民国立法院则于2005年1月通过《原住民族基本法》,确认原住民自治权。其中,第四条明定:「政府应依原住民族意愿,保障原住民族之平等地位及自主发展,实行原住民族自治;其相关事项,另以法律定之。」 2016年原住民族日,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以国家元首身分代表政府向台湾原住民族道歉。 2017年2月23日原住民「凯道部落」抗议排除私有土地纳入台湾原住民族传统领域。 族群列表及认定状况. 早期研究和分类. 最早期的调查资料是在1624年的荷兰殖民时期,描述原住民族是居住在大小不同的独立部落当中。在这些部落之间常常会发生贸易、通婚、战争和为了防止外敌入侵而形成的结盟关系。根据当时和现代的民族学和语言学的标准,这些部落被人类学家分成20个族群,且被经常引用和讨论,其中巴布拉族与巴布萨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最晚于17世纪在台湾中部已建立大肚王国。不过有人怀疑这些族群是否联合成一个政体、王国或是真正的「族群」。 18世纪清政府统治台湾之后,当时的人们依据「强势文化」的适应和影响程度,大幅修改了对于台湾原住民族的定义,并且依据各族群对于清政府的服从程度,建立了一套系统定义了各原住民族族群的关联性。清朝文人使用生番这个名词定义非由清政府管理,而是自治或自有政权的原住民族族群,而熟番则是定义著这些原住民族族群服从清政府,并且履行缴付人头税的约定。根据乾隆皇帝时期和随后时期的标准,熟番等同于被满汉文化同化,并且服从于清朝政府生活在当下的原住民族族群,但是保留这个较轻蔑的名词,表示虽然此族群并非汉民族,但在文化程度上,比起非汉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名词反应著当时广泛的思想:在采用儒家社会规范之下,任何族群皆可以被同化或顺服。 在19世纪晚期,在清政府巩固台湾平原地区的统治力道,并积极进入台湾山区之下,平埔番和高山番这两个新名词出现并可以分别和熟番、生番交替使用。在将近50年的台湾日治时期,日本的人类学家仍然使用这个二元分类系统。但在1898年,人类学者伊能嘉矩首度提出了台湾原住民族的分类体系,将台湾原住民族分为「4群8族11部」,并说明各族的分布区域与文化特质;189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和政府修改之前的二元分类系统,以平埔族代换之前的平埔番、熟番,以及使用高砂族代换之前的生番;官方则在1935年后,在行政部门公文表示上完全改用「高砂族」之名称。对于高砂族的分类,不同学者有分为7族、9族、12族的见解,对于管辖蕃地事务的台湾总督府警务局则是以7族(泰雅族、布农族、邹族、赛夏族、排湾族、阿美族。雅美族(后来的达悟族))做为相关统计的基础。移川子之藏、马渊东一、宫本延人在1935年著作的《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の研究》则将卑南族、鲁凯族自排湾族中独立,确立了日后台湾原住民传统的9族的分类,是第一次具科学系统的分类;日治时期,在学术或一些官方使用上已有「原住种族」、「原住民族」的通称。 进入台湾日治时期后,日本学者土田滋是以语言作为主要的判准,将台湾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前者包括住在台湾山地和东部的9个族群: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和达悟族。后者则包括原居于台湾北部和西部平原,现已几近消失的10个族群:凯达格兰族、噶玛兰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则海族、噶哈巫族)、巴布拉族、巴布萨族、洪雅族、邵族(水沙连)、西拉雅族、和猴猴族。中华民国政府对原住民族群的认定,最初以移川子之藏的分类为基础,建立9族的族群分类。1998年原住民族委员会成立后,依原住民身分法执行。 族群认定方式. 原民会认为影响族群被完成认定的因素,通常包含了该族群的家谱搜集状况、历史相关纪录、和其具延续性质的语言和文化身份。随著传统文化非现代文明而缺乏的证明文件,或是族语因殖民国语言政策影响的消亡,等等许多因素都会使得族群被成功认定的机会很渺茫。但现在的民族复兴及民族自觉趋势,也促使很多原先生活在平地的原住民族,都开始企图推动他们的文化复兴。 其他还在推动政府认定的族群,都包含许多平埔族群。像是箕模族(Chimo)、噶哈巫族、马卡道族、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宰族和西拉雅族。过去在平埔族群申请认定的案件里,仅有原先被归类于平埔族群的噶玛兰族,和原本被错误归类于阿美族的撒奇莱雅族成功正名。 然而这些正名活动,是否也导致相关族群被不适当地分割,在学界则并没有形成共识。曾经太鲁阁族先于赛德克族从泰雅族里成功正名,使部分赛德克族人登记太鲁阁族,却在2008年11月22日时,约600名太鲁阁族人再度重新登记成为赛德克族。当时在「赛德克族」与「太鲁阁族」分别独立的与否之中,人类学者和族人内部间有著两极的声音,但最终两个独立的族群也相互正面祝福,彼此致力于文化发展。 拉阿鲁哇族与卡那卡那富族两族总数合计约近1000人,以往被政府归类为邹族的「南邹」。两族于2009年开始正名连署,2010年与2011年相继提出民族认定申请。后经行政院广邀学者专家与地方机关代表召开审查会,针对法定程序、学理支撑与民意表现三层面展开讨论。不但族人之间有著高度共识,也以原住民族基本法、政治大学研究报告作依据,终获得支持通过正名。 中华民国政府认定之族群. 原住民族族群列表如下: 另有其他尚未申报族别之原住民有8,868人。 文化危机. 荷兰文献中纪录了早期台湾西部平埔族人口数量,当时平埔族各社人口不多,1000人就是大社,如新竹地区最大的竹堑社人口也仅500余人,记录中最大的萧垅社也才2000人。根据清朝官员和日本台湾总督府的相关文献记载,从17世纪至20世纪前期,由于与汉人移民土地、交易等种种纠纷,台湾原住民时常对汉人出草,亦即袭杀并将之猎首,对此的回应,汉人也往往屠杀原住民,并有番膏一俗,因此使得台湾原住民人口增加不多。有关台湾平埔族群的人口统计,最早见于荷治时代其控制地区的户口调查表,当时的总数大约在4-6万之间。日治时代的几次调查,也约略在4-6万之间。 考古学、语言学和其他方面的证据显示,台湾原住民族经历了一连串的文化变迁,来面对因接触其他社会实体或是新科技所带来的压力。17世纪早期,在经由欧洲、亚洲殖民政权的竞争,将台湾纳入广阔的全球经济范畴之下,原住民族面对了文化上的变迁。在某些案例中,一些台湾原住民族群奋力抵抗外来殖民力量的影响,但其他的族群或个体则是和外来的殖民力量相结盟。这种结盟关系有可能是要获取个人或是部落全体的利益,而且结盟关系还远大于邻近部落的结盟关系,或是从不合时宜的社会风俗或是禁忌(如婚姻、年龄阶层或是出生等)之中获得自由。 在各个政权积极加强同化政策的影响力之下,原住民族找到了和其他文化更大的接触机会。这种同化和适应的过程有时会尾随著广泛的社会潮流,尤其是种族标记的变迁(例如裹脚、饮食习惯和衣著),而且这些过程也在以前的台湾有著识别族群的功能。而这种过程的更替和变迁引起了从以前被认定的「番」文化到有占强势地位之儒家「汉」文化的巨大变化。在大日本帝国和中华民国等中央集权式现代政府的政策之下,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被认为是有教养的指导教育,以及宗谱文化和其他关于种族同化的相关传统思想等概念,深耕其中。 目前,很多文化适应的形式仍然运作著。举例来说,中央集权政府实行单一语言政策时,会将该语言贴上经济和社会的优势语文的标签(如汉语和日语),使得人们纷纷去学习这一个语言;随著时间经过,本土语言逐渐被忽略,甚至消失。然而,有一些团体正在寻求复苏他们的本土身份。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则是向政府请愿,期望能获得官方认证,成为一个独立和可识别的新族群。 而在原住民族适应文化上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质,导致了对于台湾族群变迁上3种一般性的论述。最古老的论述紧抓著在17世纪从福建和广东两地迁居台湾的汉民族,迫使平地的原住民族迁居山地,成为今日的高山原住民族。比较近代的观点则声称,在17世纪到19世纪汉民族和原住民族的广泛通婚,使得原住民族彻底被汉化。最后,一项现代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显示,文化变迁的模式可以互相影响著汉民族和原住民族,最终形成了混合文化。现在台湾的汉族文化比起其他汉族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据自日治时期所沿袭下来的户籍资料显示,1960年代以前台湾原住民(含平埔族群)极少和汉人通婚 。 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了原住民的汉化。给予汉族名字是在台湾原住民族中慢慢灌输儒家价值的一种必须的步骤,而儒家价值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清政府辨认和操控一个完整人民的价值。在汉族社会的价值观里,姓氏凸显了从汉族神话当中,自黄帝和五帝以来,父系祖先连结的明显合法标记。因此,持有汉名可以得到比外族人身份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并轻视非汉族身份或混血者。在某些例子当中,原住民所采用的姓氏「潘」,可能和「番」同等为他们特定状态的一种变化。平埔族群之巴宰族的其中一个家族,透过福建省的血统,成为了地主绅士阶级的一员。在其他的例子当中,平埔族群采用平常的汉族姓氏,但也可以探讨出在台湾的祖先为何。 在许多例子当中,大型的移民汉人会和同姓氏的人结合,组成同宗团体。这种同宗团体曾经是防御方式的一种,因为许多宣誓成员,使用的是一种「血誓」的方式,宣誓在需要的时候,必须帮助其他的兄弟。而同宗团体利用这种姓氏的连结去形成家族树,本质上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血亲的系谱,代替了常见于中国的真正血亲组织。许多平埔族群加入了这种同宗团体,去获取团体的保护,例如得到保险证书去对抗地区性的斗争。 传统习俗. 原住民族相信万物皆有灵,通常由巫师负责和神灵沟通。其中祖灵被认为最能影响族人的吉凶祸福,原住民族人相信祖灵居住在山上,会保护族人的农作物收获丰盛,因此最受原住民敬畏。以西拉雅族为例,他们崇拜祖灵的场所,称为「公廨」。该族的「祀壶信仰」,就是将装有清水的壶、罐置于公廨里,象征祖灵的存在。各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祭典,例如:布农族的「打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十年举办一次的大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每五年举办一次「五年祭」(祖灵祭) 、(Maljeveq) ,每年举行「年祭」(收获祭) (Masalut) ;阿美族的「丰年祭」与「海神祭」。此外,卑南族重要的祭仪有「大猎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等。拉阿鲁哇族相信祖灵依附在收藏的贝珠中,因而有「贝神祭」;邹族则有「战祭」,鲁凯族则有「收获祭」。 原住民研究. 台湾原住民研究始于日治时期。1898年,人类学者伊能嘉矩首度提出了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体系,将台湾原住民分为「4群8族11部」,并说明各族的分布区域与文化特质。伊能嘉矩所建立的原住民分类体系,在历经若干修正之后,一直沿用到今日。 除了伊能嘉矩,战前尚有鸟居龙藏、森-{丑}-之助、鹿野忠雄、移川子之藏、宫本延人、马渊东一等学者在台湾各地从事原住民的调查与研究;原住民传统建筑家屋则以千千岩助太郎为先驱;语言学的研究则以小川尚义与浅井惠伦为先驱。 2006年6月29日,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主办、国立台湾大学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执行、国立台湾大学第二学生活动中心国际会议厅举行第一届台湾原住民族生物学志研讨会,揭橥「原住民族生物学志通论」、「台湾原住民的动物利用」与「台湾原住民族的植物利用」三个面向,是台湾原住民族与台湾本土其他物种互动研究、与强化台湾原住民传统智慧之法律保障诉求之论坛平台的起始点。 原住民运动. 1980年代以来,原住民运动也在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崛起,有鉴于过去「番」、「蕃」等歧视性的称呼有碍于原住民族内部意识的觉醒、也不利于主流汉人社会对于过去刻板印象的扫除,因此,包括台东卑南族领袖南志信和泰雅族领袖林瑞昌在内,战后初期台湾各族原住民普遍以「台湾族」自称,以替代过去汉人及日本人在各个时期对他们亦或是出于歧视亦或是出于便宜行事所采用的他称。 《中华民国宪法》于2000年第六次增修时,于增修第十条〈基本国策〉中,正式承认「原住民族」的民族权,于第十一项指出「国家肯定多元文化,并积极维护发展原住民族语言及文化」;第十二项更规定:「国家应依民族意愿,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参与,并对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医疗、经济土地及社会福利事业予以保障扶助并促其发展,其办法另以法律定之。」,成为原住民族自治权的宪法依据。 中华民国立法院则于2005年1月通过《原住民族基本法》,确认原住民自治权。其中,第四条明定:「政府应依原住民族意愿,保障原住民族之平等地位及自主发展,实行原住民族自治;其相关事项,另以法律定之。」2016年原住民族日,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以国家元首身分代表政府向台湾原住民族道歉。 原住民身份. 日治时期的平埔族群在伊能嘉矩调查后,被确认出来,户口上多注记为「熟」,即「熟蕃」,后为尊重,正名「平埔族」,与福(福建族,即闽南人)、广(广东族,即客家人)、汉(其他汉族)、高(高砂族)都列为「本岛人」。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沿袭日人的山地政策,但仅高砂族在法律上被归类为「山胞」,亦即今天的原住民人口。目前台湾具有原住民身份的原住民个人被区别为「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此种分类与「平埔族」与「高砂族」的划分不同。目前为官方所承认的十六族原住民族中,仅有噶玛兰族属于平埔族,且仅包含原本被日治时期人类学者误为阿美族而日后取得原住民身份的噶玛兰人及其子嗣,至于原本被日人划分为平埔族,而目前不具有原住民身份的族人并不因为噶玛兰族取得民族地位而改变其非原住民身份。2022年10月28日,中华民国宪法法庭针对西拉雅族正名案宣告现行的《原住民身分法》违宪,同属南岛语系民族的所有台湾原住民族,具有「民族文化特征」、「族群认同」及「客观历史纪录」三项判准,都可依民族意愿申请核定为「原住民族」,并要求相关机关于3年内完成修法。而在本土文化运动下,当代台湾平埔族人要求族群「复名」或「正名」声浪不断。。 原住民族电视台. 1997年,立法院通过《原住民族教育法》,明文要求政府应编列预算成立原住民族专属频道。2005年7月1日,原住民族电视台正式开播,定频于有线电视第16台频道,目的在于给予弱势的原住民族自主发声权,为亚太地区继澳洲之后成立的第二个原住民电视台。开播之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已于原住民部落家户免费设置卫星接收设备,同时委托公共电视与台视进行原住民电视人才培训。原住民族电视台先后曾委由台视文化公司及东森媒体集团营运。2007年,原住民电视台纳入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成为完全的公共服务频道,2014年1月1日脱离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由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接手营运管理。 统计. 人口统计. 2019年2月原住民人口数统计资料 参考文献. 来源. 2007年3月18日查阅。
用维基百科解释
昆明市
昆明市,简称昆,别称“春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省会,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素以“春城”著称,因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滇池,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21,013平方公里,2020年总人口846.01万,市人民政府驻呈贡区。 名称由来. 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而“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 “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昆明”一词的含义,东晋常璩解释说:“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历史. 早期. 史书上对昆明地区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279年, 楚国大将-{zh-hans:庄;zh-hant:庄}-跷远-{征}-到达滇池地区,由于秦国打败了楚国,无法回国,而被迫留在滇池以南地区,“变服从其俗”,建立了滇国。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加封常羌为滇王,赐给金印,称益州郡,下辖24县,辖区相当今云南大部,郡治滇池县(今昆明城南晋城、呈贡)。225年,诸葛亮南征也到达滇池地区,改为建宁郡,为爨氏所据。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怒江以东的保山市、昌宁、施甸等地)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南诏. 765年,南诏王阁罗凤决定向东拓展疆土,派其子凤伽异在今昆明市中心筑造拓东城,后改称鄯阐城(白语sit zaind 第二城之意),别称东都。是为昆明筑城之始。 元代. 125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派兵攻取鄯阐城。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蒙元设立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3行省之一,首府为中庆(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中心。 明清.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征伐云南,消灭了元梁王政权,次年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并筑砖城,周长九里三分(约合今4443米),高二丈九尺二寸(约合今9米),设六门。此后,沐英负责镇守云南。在明代,陆续有大批他地汉族向云南移民,改变了云南的人口结构。 南明永历帝一度入滇,昆明称滇都(或滇京),继续抗清。1659年,吴三桂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1662年6月1日(南明永历十六年或清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绞杀永历帝于昆明。吴三桂因追杀永历而被顺治封为平西王,驻扎云南,在五华山、翠湖一带扩建王府。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决定削藩,吴三桂在昆明出兵反清。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失败。 晚清时期,1858年到1868年,已经几乎占领云南全省的大理国苏丹杜文秀曾经数次围困昆明孤城。1910年,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今称昆河铁路)通车,从此昆明可以通过越南转经海路,到达中国其他省份。同年,商办耀龙电灯公司引进德国水轮发电机2台共480千瓦,聘请德国工程师,在滇池惟一出水口螳螂川石龙坝,修建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石龙坝水电站。1912年4月,电站正式向昆明供电。 近现代.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宣布云南独立。 1915年12月25日,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宣布云南起义(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编组护国军出师讨伐。 1927年-1945年,滇军首领、国民党人龙云控制云南18年之久,被称为“云南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昆明成为“抗日大后方”,外地的许多学校、工厂(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厂、军工光学厂、钢铁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银行、商号和难民辗转搬迁昆明。1937年昆明人口为14万多人,到1945年人口增至25万多人。1938年修筑的滇缅公路(长959千米),以及中印驼峰航线,使得昆明成为抗战期间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主要通道和物资转往全国各地的中转站,城市受到交通因素的推动,迅速近代化,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941年到1942年,美国空军援华飞虎队以昆明为基地,对日进行空中作战。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这三所著名大学也在战时内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大批著名教授云集昆明。1945年-1946年间,昆明学生反战运动高涨,国民党特务因此造成一二·一惨案、李闻惨案。 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的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在昆明宣布转投共产党,昆明市市长裴存藩逃往台湾,云南政权和平转移。1950年3月2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潘朔端任市长。1999年,昆明曾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4年3月1日晚21时12分,五名新疆独立运动恐怖分子持刀冲入昆明站砍杀路人。随后大批民警赶至现场,四名嫌犯被当场击毙,其余一名嫌犯被击伤。恐袭事件发生于21时12分,但直到23时还有人求救,警方起初没有估计到事件的严重性,未能及时以反恐级别安排警力处理事件。这次事件发生后造成31人死亡,142人受伤。“3·01”事件定性为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 2022年5月,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及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方区域)。 地理.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每年12月到来年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 昆明市域总面积约2147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约460平方公里。 政治. 行政区划. 昆明市下辖7个市辖区、3个县、3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昆明市托管玉溪市澄江市阳宗镇,与西双版纳州合作共建勐腊县磨憨镇。 除正式行政区划外,昆明市还设立以下行政管理区: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 人口. 2022年末,昆明市常住人口为860.0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9.8万人,增长1.2%。2022年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697.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16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1.1%,比2021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8,460,088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432,2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027,879人,增长31.53%,年平均增长率为2.78%。其中,男性人口为4,327,987人,占总人口的51.16%;女性人口为4,132,101人,占总人口的48.8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74。0-14岁的人口为1,267,713人,占总人口的14.98%;15-59岁的人口为5,974,188人,占总人口的70.62%;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18,187人,占总人口的14.4%,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7,222人,占总人口的10.49%。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740,458人,占总人口的79.6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19,630人,占总人口的20.33%。 民族. 全省的26个民族都有部分在昆明居住,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167,285人,占84.7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92,803人,占15.2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624,891人,增长29.32%,占总人口比例下降1.45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02,988人,增长45.29%,占总人口比例增加1.45个百分点。 交通.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交通枢纽,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口岸。 铁路. 昆明的第一条铁路是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今称昆河铁路),通往越南,1910年通车。铁轨宽度为一米,故为米轨铁路。直到1966年以前,这条铁路一直是昆明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昆明也成为中国唯一一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省会城市,被称为“云南十八怪”之一。昆河铁路目前是中国唯一一条米轨铁路,起点站昆明北站位于昆明市区北部,曾经每天有一班列车开往中越边境的河口,每周有两班列车开往越南首都河内。目前该铁路以货运为主,客运已基本停止,仅存王家营经昆明北至石咀的市郊列车,上午、下午各一趟。由于地铁四号线的修建,米轨列车8861/2/3/6/9/8870次停止运营。上午的列车由昆明北站发车,开往王家营,然后由王家营经昆明北开往石咀,而后返回昆明北站。下午的列车仅由昆明北往返王家营。 1966年以后,从昆明通往外省的数条铁路陆续通车,包括贵昆铁路(1966年通车,全长640公里)、成昆铁路(1970年通车,全长1100公里)、内昆铁路、南昆铁路(全长900公里)等;此外还修筑了省内线路如广通至大理的广大铁路、昆明到玉溪的昆玉铁路。并将在日后作为泛亚铁路南路终点。2016年12月28日,沪昆客运专线和南昆客运专线全线开通,标志著云南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航空. 2012年6月28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启用,同日昆明原机场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停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云南省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云南省二十项重点工程之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场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长水村附近,在昆明市东北方向,距市中心直线距离约24.5公里。近期规划为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5万吨、飞机起降30.3万架次的需求建设。远期规划控制用地约22.97平方公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本期新建两条长度平行跑道,长4000米,60米宽,机场飞行区等级为按照4F能够起降并停靠全球载客量最大的客机空客A380。长水机场有飞往曼谷、悉尼、新加坡、吉隆坡、首尔、河内、胡志明市、仰光、万象、清迈、迪拜、曼德勒、巴黎、温哥华、大阪、名古屋、达卡、科伦坡、马累等国际航线,通往香港、澳门、台北的地区际航线,以及通往国内各大中城市的数百条航线。数条省内航线分别可通往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昭通、芒市、普洱、文山、保山、腾冲、临沧、泸沽湖等。 公路. 昆明的公路系统由市区2环快速3环路及2013年底全线贯通的昆明绕城高速组成。此外还有、、、、、、、、、、、以及多条高速公路和省道构成。 公交. 昆明市区交通主要以公共汽车为主,公共汽车线路现已覆盖二环路内超过95%的地方,并且覆盖大多数二环以外的地方。线路数量超过200多条。昆明的公共汽车主要有两家巴士公司经营,即昆明公交公司和昆明城巴。城区拥有多条公交车道,如人民路,广福路,西福路等。 其中行驶在北京路公交车道上的由昆明公交和昆明城巴共同运营的236路车是昆明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线路配备多辆铰接式公共汽车。其实这条线路不完全是快速公交,因为它不具备快速公交的一些特点。但是此条线路在上下班高峰时平均每40多秒就有一辆车出发。该线路由北市区公交车场发车从北到南,贯穿整个昆明城,到达昆明站站前广场,来回行驶。237线行驶在人民路公交车道上,此外还有A1线从昆明世博园到云南民族村。其他重要的公交线路还有5路,1路,26路,52路,71路,84路,127路,129路,107路,170路等。 轨道交通. 昆明地铁6号线于2012年6月28日开通运营,昆明成为继重庆、成都、西安之后,中国西部地区第四座开通地铁的城市。昆明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连接昆明市区东部的东部汽车站至长水机场航站楼地下的机场中心站,站厅位于航站楼B2层。6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8.018公里,其中地下段长7.76公里,高架段长7.633公里。全线设站4座,其中高架车站1座,地下车站3座。其中大板桥站与机场前站暂不办客。一期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2年2月6日开始空载试运行。首末班时间为每天9:00至18:00,发车间隔时间约25分钟,单程运行时间23分钟,单程票价5元。于2020年9月23日开通运营二期工程(东部汽车站至塘子巷站),全线开通。 此外,昆明于2013年5月20日开通了昆明地铁1号线。并于2014年4月30日开通地铁2号线,地铁一二号线贯通主城南北成为西南地区和整个西部第二个同时有3条线路运营的城市。昆明也在2017年8月29日开通昆明地铁3号线(东部汽车站--西山公园)。2020年9月23日,昆明地铁4号线开通运营,其标识色为橙黄色。4号线西起普吉,南至昆明南火车站(高铁站),串联起西北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城中心区、主城东南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向南连接呈贡新城。昆明地铁4号线工程全长43.4千米,共设29座车站、2个停车场、1个车辆段,新建1个主变电站。2022年1月15日,昆明地铁5号线正式开启空载试运行。全长26.45千米,贯穿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滇池度假区和官渡区,途经世博园片区、圆通公园片区、会展中心片区。 经济. 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41.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增长3%,两年平均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9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413.39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4801.02亿元,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为4.3∶32∶63.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33.3%和59.5%,分别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028.7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4%,占GDP比重为40.2%。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02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占GDP比重为40.2%。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7.43万户,同比增加8.55万户,增长45.3%,其中企业新登记9.11万户,增长31.8%;个体工商户18.29万户,增长53.4%。市场主体总量达120.14万户,增长19.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0.6%,居住类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6.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9%,医疗保健类上涨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614.57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其中,税收收入503.46亿元,下降10.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81.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3.27亿元,下降7.0%。其中,民生支出634.91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73.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59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71万人次。 昆明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昆明区位独特,地处“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随着昆明至曼谷国际公路的通车,泛亚铁路的规划建设,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昆明国际空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实施,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日益凸现。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卷烟、机电、生物资源、信息、商贸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 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特色突出,“斗南花卉”、“呈贡蔬菜”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工业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烟草加工等为主的体系,是云南省的工业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商贸、旅游、信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 2008年昆明经济发展在全国发展势头迅猛,经济形势和效果得到了全国各界的肯定。2008年获得“全国十大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与成都、大连、包头、广州一起荣获“2008中国制造业最佳投资城市”等称号。 南屏街是位于昆明市中心的商业街。其他商圈还有青年路、白塔路、北京路北段、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大观商业城、小西门等。 媒体. 昆明的本地媒体包括《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信息报》、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和昆明人民广播电台等。 旅游. 昆明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因此昆明是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市内景点. 在昆明传统的城市中轴线——三市街、正义路上,有金马碧鸡坊、近日公园。金马碧鸡坊南面不远,高大的东西寺塔为南诏国遗物,是昆明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位于昆明市中心西北侧的翠湖占地面积352亩,环湖植柳,湖中多荷花,目前是一座免费开放的市民公园。1985年以来,每年冬天的12月到来年的3月,有成千上万只北方飞来的红嘴鸥在翠湖越冬,“翠湖观鸥”成为昆明热门的特色景观之一。周边聚集了一批五星级酒店、酒吧、茶馆、西餐馆。不远处有圆通山动物园。到了市中心,建设路有条小巷子,名叫文化巷。是年轻人的聚集地。 滇池周边有不少名胜古迹,其中大观楼以清朝名士孙髯翁长达180字的对联著称。之前滇池湖水受到蓝藻污染的问题近年来有了大幅度的缓解,可亲临湖畔或从西山森林公园远眺滇池风光。 昆明市区东北部的金殿是一座仿造武当山太和宫铜殿建造的金碧辉煌的明代建筑,园内拥有众多品种的茶花。毗邻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是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会址,占地达220公顷,植被覆盖良好。昆明市内及市郊拥有不少佛教寺庙,例如筇竹寺、圆通寺、昙华寺、西山华亭寺等;还有一些近代遗迹,如云南陆军讲武堂与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此外还有黑龙潭、云南民族村等公园。 外部交往. 总领事馆. 自1910年法国在昆明正式设立法国外交部驻云南府交涉员公署开始,义大利、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均曾经在昆明开设领事机构,均于1949年前关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5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在昆明开设领事馆,同年8月26日,缅甸也在昆明设立了总领事馆,因其国内财政问题于1963年闭馆,随著中越关系的恶化,越南驻昆明总领事馆也于1978年被勒令关闭,自寮国于1993年4月25日设立总领事馆以来,昆明现实际有外国领事机构7个。 友好城市. 截至2023年,昆明市与28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
用维基百科解释
傣族
傣族(傣仂语:khb|ᦺᦑ ;傣阮语:ᨴᩱ;傣那语:ᥖᥭᥰ ;ไทย或ไท;ໄຕ;),可以指称泰老民族,又可指称中国大陆境内的泰老民族。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称作泰族,经民族识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称呼被改为傣族。傣族是中国大陆跨境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坎底傣、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ไทย ),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系出同源。 中国大陆境内的傣族,包括有傣泐(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傣阮(云南西双版纳,有几个村寨是傣阮村寨,而傣阮的主体主要位于泰国北部,此外还有老挝北部、缅甸掸邦)、傣龙(即掸族,缅甸掸邦云南德宏)、黑泰(云南金平)、(云南普洱,傣痕的主体主要位于缅甸掸邦景栋)等等。佤族对傣族称呼为“Siam”。 泰老民族按照地区和文化的不同,有各自的称呼,可以划分为30多个群体,主要的是: 历史. 岭南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向岭南进发。经过几年的激烈战斗,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最后打败了西瓯的反抗,终于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进行统治。接著从中原流放了一些汉人罪犯到岭南地区「与越杂处」,壮族先民地区进入了短暂的郡县时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赵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绥百越」的政策,自称「蛮夷大长老」。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部相互倾轧,公元前112年西汉王朝重新出兵岭南,次年(前111年)打败南越国,将岭南重新划归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随著汉人到岭南参与开发的日渐增多,使得壮族东部各个部族逐渐汉化,岭南东部地区只留下了部分的壮语地名,只剩岭南西部仍居住有大量的壮族。结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傣族与壮族的分化也是在这个漫长的郡县时代开始的。 僚,在古书中,常用来指岭南(广东广西)一带的百越土著,同时僚也是壮傣语民族的自称,至今东南亚的寮国,仍以寮(僚)作为族名与国名,泰语中仍以僚(rau)为复数第一人称。 例如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本)卷157:「通典云,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教义,以富为雄。」 又隋书卷三十一:「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 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诸獠皆然。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来者有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至今广西壮族仍存有铜鼓习俗。 越南境内有地名,Lao Cai,意思为僚人通过的地方,Lao Phan 意思为僚人经过的地方,至今当地仍有泰傣民族居住。泰傣民族可能是从广西经过当地,前往中南半岛腹地。(G.E. Hall, A History of SEA (1981)) 壮傣走廊. 之后,壮族纷纷南迁,通过广西的西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然后又受到了早已经定居于此的越南京族的排挤,又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沿左江流域-红河流域-寮国高原-泰国中部平原等一条长线,形成了所谓的「壮傣走廊」。一部分进入云南,形成现在的西双版纳傣族。 在「壮泰走廊」形成并发展的漫长岁月当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彝语支民族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权的兴起,两者开始形成了对壮-泰族先民的钳状制约力量,壮泰民族从漫长的壮泰走廊分布变化为逐渐分离局面,也导致了现在壮族先民与现代傣族先民失去了紧密联系,终于产生了壮泰民族的最终分化。 从现在民族的分布图来看,壮族分布与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掸族等)分布呈一个葫芦状,壮族的分布区和泰族的分布区为葫芦的两大瓢,而两者之间唯一的连续点就是越南西北泰族地区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地区,可以窥视出壮泰迁徙历史的一些脉络。 独立建国. 12世纪,云南的傣族建立了勐泐(即车里宣慰司)国,首都在景洪,版图至兰纳、老挝与越南西北。国主叫叭真(帕雅真),有四子,小儿子管西双版纳,其他三人分别管泰国的清迈、越南西北、老挝的丰沙里省,他的王国生存至1950年。 西元1238年,进入中南半岛的泰族,建立了素可泰王国,取代了当地原有的孟高棉人政权,在同时代,周边地区也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权,例如澜沧王国与兰纳王国,形成现在的泰族和寮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族的影响,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长久信仰的上座部佛教的洗礼,泰-老民族开始形成了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局面。同时,泰傣民族也参考了土著孟族使用的婆罗米文字,替泰语创造了书写文字。 唐、宋的黑齿蛮、“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茫蛮、绣脚,“白衣”可能与傣族有关(但有争议)。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白夷”、“摆夷”、“百夷”即为傣族。 而德宏一带则有被称为麓川思氏的德宏傣族地方政权,由元末生存至明英宗时代。 在中国的分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内有傣族人口1,261,311(一百二十六万一千三百一十一)人,位列第19大民族。在中国内地,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新平、元江、景谷、金平、双江等县,在保山、镇沅、澜沧、元阳、弥勒、马关等地也有傣族民众散居。另外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新安乡也是傣族聚居地。一部分南下到越南、缅甸与老挝北部。 因需要暖湿气候种植水稻,其聚居地位于海拔二千米以下,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的河谷平原(大盈江、瑞丽江)。 文化. 语言文字.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分为四种形式:在西双版纳等地通行的称为傣仂文﹐又称西双版纳傣文﹔在德宏等地通行的称为傣哪文﹐又称德宏傣文﹔在瑞丽﹑澜沧﹑耿马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用的称为傣绷文﹔在金平使用的称为傣端文,又称金平傣文。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傣文书法是以傣文字体为表观内容,以最初时的火炭笔、白泥巴笔以及后来的“列占”(铁锥笔)、蕨笔、钢笔和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传统傣文书法有“多温暖斐”、“多勤搭毖”、“多法顸”、“多洛谷”、“多麻环折”、“多南帘夺”等六种书体,傣语把它们统称为“南赞贺折”,意即“六种技法”或“六大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出现的书法艺术有“折篾形”、“猫闭眼形”、“方体形”、“叠压形”、“鸡爪形”、“卷首甩尾形”、“金藤绕圈形”、“金花吐丝形”等众多流派、风格各异的优秀傣文书体。 文学戏曲. 傣族文学主要为叙事诗。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现在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网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传统傣戏:过去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较早的剧目有《公孙犁田》、《冒少对唱》、《十二马》等。到20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于是傣戏迅速风靡各地。傣剧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语,唱腔以男腔、女腔为主,剧本多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间武术为主,也借用其他剧种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戏曲风格。在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挥了表演者道具扇子或手帕的作用,同时借鉴京剧、滇剧和傣拳创造了傣戏的武打动作,脸谱的化装则由原来的红、黑、白三色发展为较为细致的“勾脸”,以表现人物性格。另外还根据剧情和角色的性格改进了曲调形式,音乐集傣族地区丰富的民间曲调而成,伴奏从以象脚鼓、铓锣、钹为主发展到使用多种乐器,并采用了滇剧不少以锣鼓经为主的伴奏手段。各地经常有剧团演出,每逢节庆日,村与村、坝与坝之间还举行巡回的交流演出。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傣族称舞蹈为“凡”。民间舞蹈有:凡婻诺、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诺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为道具而表演的兽类舞蹈,此外还有狮子舞、大象舞等。凡光为鼓舞,舞蹈者挎鼓或击鼓而舞,自己为自己伴奏,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间流传极广。常见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脚鼓舞、大鼓舞等。哈凡为边歌边舞的集体性舞蹈,常见的有《依拉贺》和放高升舞,多在节日期间结群表演。凡整为武术舞,其中包括拳术舞、棒术舞、刀术舞等。表演时常敲击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节奏应与鼓点协调,具有娱乐和自身防卫等特点。除了以上几种有统一名称的舞蹈外,民间还有一些反映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舞蹈,常见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环舞、花棍舞、蜡条舞、荷花舞等,其特点以舞蹈动作表现傣族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要表演孔雀舞。 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常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嘎腊萨是竹制、吊桥形的敲击体鸣乐器。玎是弹拨弦鸣乐器,傣族青年恋爱时经常弹奏,有“爱情乐器”之誉。 医药. 傣族医学相当发达。傣医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土、水、火“四塔”,而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四者平衡则身体健康,四者不平衡则生病。傣医将疾病分为四大类,即热病类、斑疹类、痹病类及毒病、血病类。傣医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同季节的疾病。傣医治疗疾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疗法外,还有一些独特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傣医常用成方有万应小药丸、五宝药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 傣医院校有: 武术. 武术,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戛拳”。过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中国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的内容,又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术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武术中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傣族人还善于把各种动物的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鹭鸶拳、猴拳等。 黑陶红陶. 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双版纳、普洱镇远等地是黑陶的主产地。黑陶器的原料是傣乡特有的一种黑土,经与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沤透后捶砸揉压制成。黑陶器均以手工拉坯制作,坯拉好后用刀刮或刻画出花纹,晾干后烧制即成。黑陶器一般皆为素色,表面光滑,质地细腻。 由于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而在炎热的傣乡,长时间用它蓄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能保持水的清凉感觉。还有一个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庙佛殿中的柱脚处通常会有一个落水小洞,根据滴水的情况占卜,若有不吉要请佛爷为其念经解除。 傣族红陶制作材料为当地一种红粘土,呈砖红色,配以一定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后,用自制的转盘手工拉坯。坯拉好后用有花纹的木拍拍上简单的花纹,放入棚下阴干,阴干后即行烧制。傣族红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语称为“莫丁”,一般较大,造型十分别致,用于盛水装饭,在炎热条件下能免除腐坏之虞,为所有傣族人家必备之器。 习俗. 服饰. 傣族妇女多数束发,着窄袖短衫和长筒裙,但在芒市等地婚前着短衫,束小围腰,婚后改为穿对襟短衫和黑色筒裙。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上着短衫,下穿长裤,冬天冷时披毛毯。过去傣族人有纹身的习俗。
用维基百科解释
白族
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4大民族。云南、贵州、湖南三省是现代白族聚居地,历史上曾建立大理国。 白族自称“白伙”(白语:Baipho,白族)、“白子”(白语剑川方言:Baipzix,白语大理方言:Baipzi,白族男人)、“白尼”(剑川:Baipyvnx,大理:Baipnivx,白族女人),或者说白语的人(剑川:Baipngvpzix ho ,大理:Baipngvzzi ho)。史书上称为“白蛮”、“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在云南的历史舞台上有过重要影响。唐宋元时期云南历史上一度曾经出现过白族化的过程。 族源与历史. 关于白族族源有两个方面:文化意义上的族源、考古意义上的族源。 文化意义上的族源,指白族人自己认为自己从哪里来的,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族源价值取向。 考古意义上的族源,则反映的是一个族群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是真实意义上的族源。 文化族源. 白族最早的文化族源是九隆传说。这个传说认为白族的先祖是哀牢山一个叫沙壹的圣母。沙壹在水里碰到一根沉木而怀孕,生下10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叫九隆,其后代就是白族人。所以明代保留下来的白族墓碑上常刻有“九隆族”的字样。 南诏开始白族受佛教影响很重。白族开始产生阿育王为白族祖先的说法。 明朝开始,白族人假冒是江南人后裔。产生了“南京人”的传说。 考古族源. 白族起源于泛洱海地带的古代人群。苍山马龙峰4000年之久的洞穴人遗址——马龙遗址,其居民马龙人就是考古能发现的最古老的白族先人。按照林谦一郎的说法,叫做“洱海人”。洱海人包括泛洱海地区的苍山马龙人,宾川白羊人,祥云大波那人和剑川海门口人。他们是白族的先人。他们创造了云南最早的青铜文明。 洱海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入了不少不同来源的人群。其中包括来自北方的氐羌系统的民族,也包括来自南方的濮人,以及自汉以来陆续迁入云南的汉人。这些不同来源的人群携带者他们本身的文化特点,丰富了白族文化。白族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在晋朝时期,于今天大理州弥渡县境内的一个叫白崖的地方产生了一个国家性质的联盟,称为白子国。“白族”的族称“白”即源于此。白子国延续了400多年传了17代国王,后被崛起的南诏取代。在南诏时期,国力强盛,大量与汉文化互动,再加上佛教在南诏中期传入,白族作为一个新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 白族分布. 白族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另外在云南的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楚雄州南华县,昆明市西山区、五华区与安宁市(太平镇),怒江州泸水县,保山市隆阳区、临沧市凤庆县与昭通市镇雄县(坡头镇)部分地区均有集聚地;白族也是贵州、湖南与湖北的世居民族,在贵州省分布于毕节市境内,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水城县,湖南省则集中分布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湖北省在分布于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白族人口1,861,89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77%,其中云南有1,505,644人,占白族人口的80.87%;贵州有187,362人,占10.06%;湖南有125,597人,占6.75%;湖北有7,173人,占0.39%。除世居地外,因工作、婚姻迁徙,各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白族人口分布。 支系. 南诏以前,白族支系众多。分布在泛洱海地带。不相从属。南诏开始,连绵近600年的云南白族化进程,整合了白民族的各个分支,部落被统一起来,语言和文化被均质化,所以白族内部差异非常小。在相近人口规模的民族中,白族的支系非常少。 白族在南诏大理时代结束后失去了云南的支配地位。从明朝开始,汉人成为云南事务的主导。汉语变成云南的共同语。在这个背景下,因为地理隔绝产生了白族支系的分化。最先分化出来的是拉玛支系。他们是泛洱海地带的白族人先人在数次战争中迁往澜沧江流域留下的后代。比较重要的几次迁徙包括: 勒墨人是从拉玛人中分化出来的。是在第四次大迁徙中从澜沧江流域中排木瓜邑迁到怒江流域的洛本卓一带。从语言上看,勒墨白语和拉玛白语非常接近。但是勒墨人受傈僳族影响很大,各方面呈现显著差异,所以他们被划为单独的分支。 当拉玛人和勒墨人从白族主体中分化出去以后,白族主体就被方便地称为民家人,以示区分。 95%的白族人属于民家支系。 云南省以外的白族都属于民家人。 贵州省的白族有18万左右人口(2000年),自称“民家”,汉族称其为“七姓民”,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威宁县,据认为是1090年大理时代驻扎边境白子军人的后裔。地方志资料证明,贵州白族迟至1940年代还在大量使用白语,但1949年后至今已经无人使用白语。贵州白族的民族身份于1982年获得政府承认,但同时有近一半来源可疑的“龙家人”被四舍五入划为的贵州白族。贵州与白族相关的族群除了龙家人外尚有蔡家人、卢人,他们的语言比较彼此接近,虽然与过去贵州白族所讲的白语无法沟通,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同源词,因此被一些专家划入汉白语族。但目前蔡家人属于未识别民族,卢人则被划入满族。 湖南省桑植县有白族人口12万多人(2000年),自称“白尼”,是700多年前由云南迁移过去的,1258年蒙古军灭了大理后,准备包抄攻打南宋。经过长途跋涉与战争后蒙军兵源不足,于是在年在当地征白族兵,史称“寸白军”(或作“爨白军”)。1261年战争结束后寸白军被遣返云南,有部分白族军人在这个过程中流散到洞庭湖周边地区。其中有姓谷、钟、王、熊和李的几个白族兵经江西最后流落到桑植,并定居下来,其后代繁衍至今。这些后裔一直到1984年才被识别为白族。湖南白族已不再使用白语,但其语言里保留了一些白语词汇。 语文.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大约124万居民操本族语言(占民族人口总数约68%),通用汉语文。 语言. 白语介乎藏缅语及汉语之间,一般将其归类入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由于其基本词语大都是汉语借词,所以有学者认为白语其实并非彝语的分支,而应该是汉语的分支。另外,亦有少数西方学者根据基本语序的类似认为白语与缅甸的克伦族的克伦语很相近。白语词存在从汉语借用以及同源两方面的造成的相似性。很多基本词都被汉语所替换,所以造成谱系分类学上的困难。 文字. 白族在历史上曾经仿造汉字创制过方块白文,并用方块白文编撰过大量的书籍。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白古通记》原本即用白文写成,后经四川人杨慎翻译为汉文流传至今。元末明初傅友德、沐英在云南对白族文化实行残酷的文化灭绝政策,焚毁了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藏书,以致于后世无法系统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字系统。从此白文基本上灭绝。流传于民间的白曲歌谱尚用汉字白读的方法来记录白语唱词,但是因为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而不能流传到其他领域。 1955年参照汉语拼音方案发明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白文。经过1992年的修订现在基本已经成形。白文书籍在部分地区流传,但由于许多白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淡漠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民俗. 婚姻制度. 实行一夫一妻制 白族入赘婚俗. 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人赘俗叫“上门”。有的白族人家还有意把儿子“嫁”出去,讨姑爷进门,故民间还有“打发儿子招姑爷”的俗话。男女在恋爱关系确定后,如果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门,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时,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数人邀请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请宾客时,长辈要当着众亲友的面为他改姓。从此他就随妻姓,不再使用原来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结婚后在女方家成了一员,同辈人之间只能互相称兄弟,禁忌把入赘的男子称为“姐夫”、“妹夫”或“姑爷”。 入赘婚姻的子女的姓氏,由于父亲改姓,所以子女的姓氏继承父姓,表面上看是子女随母姓,实质上是随父姓,这是由入赘男子地位较高而决定的。而在亲戚称谓上,母系(父亲的后姓)为族内,父系(父亲的原姓)为族外,故与聘娶婚的相反。 丧葬. 明朝以前白族同周围民族一样普遍使用火葬。明朝中叶以后白族被迫改为土葬。 文化艺术. 建筑. 白族民居多为庭院建筑群,依经济状况,有“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格局。白族人擅长木雕,建筑上使用很多木雕修饰,特别讲究门楼的装饰性。大宅多建有檐角上翘、斗拱重叠并具彩绘的精美门楼。 文艺. 白族歌曲分为“曲 kv”和“调 dia”“腔”三类。曲类似于京剧,唱腔比较固定,缺乏变化,常用于对歌。调类似于民歌,唱词和曲调因歌而异。最享有盛名的为《泥鳅调》(seit qiainl ngvl dia),有曲母之称。腔主要是由内地传入的吹吹腔。无论曲还是调都喜欢用山花体格率,即“七七七五”式。白族传统上喜欢用曲对歌。剑川有著名的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歌会起源于南诏时期。白族对歌都是即兴的表演,遵从格律,但不适合流传。也不容易通俗化。相比于曲,调比较容易流行。 白族音乐比较发达,与宗教联系密切,并受中原传统影响很深。 舞蹈,白语称“跳舞”为dap go tɑ42 ko44,白族民家人的舞蹈形式并不丰富。著名的有“霸王鞭”、,是一种带娱乐性质的集体群舞,不适合舞台表演。在农村节日人们除了打"霸王鞭"还会耍“板凳龙”、跳“草帽舞”等。白族拉玛人的代表性歌舞称为“开益”(kaix niif,kʰɛ33 ȵi35)。勒墨人喜欢跳舞,每逢节日则跳舞狂欢数日。 宗教信仰.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家人习俗跟传统汉族大致相同。文化上受佛教、本主教、道教和儒教影响较深。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尊老尊师爱幼。 佛教. 历史上白族是一个全民信佛的民族,是云南除了滇西北藏族以外最早信佛的民族。白民族的性格也受佛教影响极大极深。 早在8世纪佛教就已经传入白族当中。南诏王阁罗凤的弟弟阁陂就是一个佛教徒。元朝李京著《云南志略》记载: 由此记载可见当时白族全民信佛的盛况。云南的傣族是从明朝才开始信佛。 白族人最早信奉的佛教是大乘密宗佛教。由印度僧人赞陀崛多(Candra Gupta,月护)传入。与白族文化结合形成了特殊的佛教流派:阿咤力派(滇密),和缅甸阿利僧派同源。阿咤力一词是梵文阿阇梨的音译,意思为导师,僧人的白语尊称为Svl Zix Bol,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阿咤力派信奉阿嵯耶观音。 白族的阿咤力佛教在明初被礼遇过。当时明朝在云南设有阿咤力纲司,专门管理阿咤力佛教。但是密宗僧人历史上数次受战乱和造反牵连。吴三桂“三藩之乱”以后,被清朝旗帜鲜明地打压了下去。以后,白族的佛教信仰在明清被强行用汉传显宗置换。现代的阿咤力教主要活动中心在云南剑川,呈衰落状态。显宗和尚在白族民间被蔑称为Gonp Ded Bol。 佛教信仰在勒墨人中不存在,但他们祭拜一个以佛菩萨为原型的鬼:大维摩鬼。 拉玛人地缘上离民家近。受民家人的影响,拉玛人也有信佛的。 20世纪是大理国写本佛经的集中发现时期,崇圣寺千寻塔、凤仪北汤天法藏寺、崇圣寺三塔、下关佛图寺塔陆续有发现,其中包括《金刚经》、《妙法莲华经》、 《大般若经》、《维摩诘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自心印陀罗尼法》 等等。 《护国司南抄》是这批写经中对良贲《仁王经疏》的注释类书籍,其中全是汉地佛教的内容,证明汉地佛教也是构成南诏佛教的重要成份之一。周泳先提出写经中存在白文的观点, 关于大理国写经中是否存在白文的问题,在学者间并未达到共识。多数学者认为有,但杨延福、侯冲等学者否定。侯冲认为《护国司南抄》不存在白文,那些是以一些字的偏旁部首作注释之用。 道教. 道教传入白族比较早,但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晚近佛教信仰被淡化的情况下有所兴盛。常常和佛教信仰混杂。比如剑川白族传统节日“二月八太子会”盛典,佛教徒和道教徒都参与。 本主教. 白族的本土宗教是本主教。本主教本质上是一种原始的万物崇拜宗教。“本主”一词的含义是“本境土主”。白语称“ngel zex ”(字面义:我的主人),另称有ddaot baol。 白族村寨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的本主神像。据1990年统计,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共有本主庙986座。 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备”的护卫神, 渗入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本主作为神没有固定的身份和形象。很多本主是神话、传说、历史中的著名人物。有的本主是老虎。比如老君山的神叫“老君景帝” 还有的本主是白族的敌人,比如下关将军洞祭拜的本主是公元754年唐与南诏战争中丧生的唐将李宓.这种现象与白族古老信仰中的“祭恶”习俗有关。 白族本主是单个神祇,但大多也有谱系可寻。各地或各个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的几个村寨甚至几十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本主管的对象也不同,有管“阴间”和人间大小事务的,有管人间疾病的,有管牲畜的,等等。每年有两次按一套固定仪式祭祀本主的庙会。一次是春节期间迎送本主,另一次是庆祝本主诞辰或忌日。有祭祀礼仪和《本主经》,还有一套清规戒律和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忠于国家、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勤俭劳动、不做坏事等。 勒墨人不拜本主。 原始巫教. 白族在外来宗教的冲击下,仍然保留了很多古白族的原始信仰。尤其以怒江勒墨白族保留的最多。怒江勒墨白族保留的宗教叫朵兮教。勒墨人的祭师叫朵兮博(ddaot xil dol),白语意为“大祭司”。朵兮崇拜是白族最古老的精神生活之一。即便在佛教盛行的地区也存在朵西活动,包括大理、剑川地区。勒墨人不信本主,不信佛教。他们认为人生受各种鬼支配,因而比较消极厌世。勒墨人的生活是围绕着各种禁忌和敬鬼的仪式来展开的。在怒江八个世居民族中,勒墨白族是唯一不信基督的民族。这个现象被人称为奇观。 基督宗教. 白族信仰基督宗教的人不多。大理有基督教堂。 伊斯兰教. 白族人不信仰伊斯兰教。 有部分大理的回族人以白语为母语,即“白回”,主要分布在大理地区洱源县邓川坝子的士庞、鸡鸣、三枚三村,剑川县的桑岭、西凤村,人数约9800人。他们严格遵循穆斯林的生活习惯,而在住房建筑的形式、风格上,则是白族传统与伊斯兰特色相结合。 社会发展. 1949年后. 与云南汉区发展程度大抵相同。
用维基百科解释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际音标:,สิบสองปันนา ) ,简称西双版纳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南端。州境北面与普洱市毗邻,西南与缅甸相连,东南与老挝接壤。地处横断山脉南段,北面临哀牢山和无量山,东西两侧为山地,中部为谷地和盆地,澜沧江纵贯州境。全州面积19,09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30.14万人,汉族人口比例约33%,傣族人口比例约25%,自治州首府驻景洪市。 名称. “西双”(khb|ᦉᦲᧇᦉᦸᧂ,数字式为khb|᧑᧒)在傣仂语里意思为十二,可能来源自汉语“十双”,“版”(khb|ᦗᧃ)是千的意思(另有说法为“版”意为“村庄”,与泰语 บ้าน "bâan" 及老挝语 ບ້ານ "bān" 同源),“纳”(khb|ᦓᦱ)是一种田赋单位,“西双版纳”即一万两千块田地,或直译“十二千田”。故也有称呼“十双版纳”、“十二版纳”的,或简称“版纳”。 亦有十三版纳之称。 历史. 西双版纳古称勐泐,即傣仂居住的地方。据《泐西双邦》(khb|ᦟᦹᧉᦉᦲᧇᦉᦸᧂᦔᦱᧂ)记载,古代勐泐分为十二个邦(部落)。据《泐史》记载,1180年前后叭真(帕雅真)统一各部,建立“景昽金殿国”,成为第一世召片领。 西汉州境为哀牢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内附,汉朝析益州郡西置澜沧郡,后改永昌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年),永昌郡改属新置之宁州。元康九年(299年)于今景洪市境置南涪县。东晋末至南北朝年间,中原王朝渐失去境内管治,后地入濮部。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统一其它五诏,建立南诏国。南诏设银生节度,今境属茫乃道。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傣族首领帕雅桑目底把辖地划分为十二版纳,称“西双版纳”。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建立“景昽金殿国”,统治中心在勐泐,即今景洪市。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军入云南,“景昽国”内附。元贞二年(1296年)置彻里军民府(治今景洪市)。泰定四年(1327年)改彻里军民府为车里军民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景昽国”内附明朝,以其地置设车里军民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车里军民府为车里宣慰司,并册封召片领为宣慰使。隆庆四年(1570年)第二十四世召片领召应勐将三十多个“勐”合并成十二个“版纳”:景洪、勐遮、勐混、勐海、景洛、勐腊、勐很、勐拉、勐捧、勐乌、景董、勐龙(“景”是城市,“勐”是坝子)。清雍正七年(1729年)析车里宣慰司澜沧江以东六个“版纳”置普洱府。乾隆元年(1736年),普洱府增领澜沧江外六版纳各土司。其中勐乌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法《续议界务商务附章》为法国割占,并入法属印度支那,今属老挝丰沙里省。自此十二版纳仅余十一。 民国二年(1913年)析思茅厅置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治今景洪市,隶滇南道(1914年改普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一区置车里县(治今景洪市允景洪街道),第二区置五福县(治今勐海县勐遮镇),第三区置佛海县(治今勐海县勐海镇),第四区置临江行政区(治今勐海县勐往乡),第五区置镇越县(治今勐腊县勐捧镇,1930年迁治今易武乡),第六区置象明县(治今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倚邦村),第七区置普文县(治今景洪市普文镇),第八区置芦山县(今普洱市思茅区六顺乡),皆属普洱道;同年废道制。1929年芦山县改名六顺县,省象明县入镇越县;同年置第二殖边督办公署,各县、行政区属之。1932年省普文县入思茅县,改临江行政区为宁江设治局。1934年五福县改名南峤县。1938年撤销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置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2年改第四行政督察区,1946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各县属宁洱专区,次年改名普洱专区。1953年1月23日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委托普洱专区领导。1954年撤销各县,改设景洪、勐海、勐旺、易武、勐捧、勐混、勐遮、勐养、勐腊、勐龙、勐阿、曼敦十二版纳,均相当于区级,及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治今勐海县格朗和乡)、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治今勐海县勐满镇)与易武瑶族自治区(治今勐腊县易武乡)。1956年6月废除农奴制后,西双版纳自治区改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思茅专区领导。1957年7月,勐养、勐笼、勐旺3版纳并入版纳景洪,格朗和、布朗族2自治区与版纳勐混、勐阿2版纳并入版纳勐海,版纳曼敦并入版纳勐遮,版纳勐捧并入版纳勐腊,易武瑶族自治区并入版纳易武。1960年1月改各版纳为景洪、勐海、勐遮、勐腊、易武五县;同年9月将勐遮县并入勐海县,易武县并入勐腊县。1973年8月,西双版纳州与思茅地区分设,由云南省直接领导。1993年12月,撤销景洪县,改设景洪市。 原召景哈(外议事庭庭长)、召勐捧(勐捧土司)召存信(1928年—2015年)长期担任自治区主席(1953—1955年)、自治州州长(1955—1992年)。第44代召片领刀世勋(1928年—2017年)后来成为学者。 地理. 西双版纳是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植物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等美称,拥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气候.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干季从当年11月到次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全州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8.6~22.9℃之间。 河流. 澜沧江-湄公河被美誉为“东方多瑙河”,与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水路相连,是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和黄金水道,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植物. 全州森林面积154.63万公顷,有勐养、勐腊、勐仑、尚勇、曼稿、纳板河流域6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其中70万亩为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域内高等植物5000多种,其中特有植物153中,如望天树、红光树、云南肉豆蔻、四薮木、黄果木、胡桐、美登木、三尖杉等等。濒危植物134种,如西南紫微、铁力木、云南石梓、云南美登木等。众多的植物种属相互交错生长,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等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 在各种植物中,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州有中草药1724种,经过鉴定的有500多种。其中,有芳香健胃药砂仁,健胃驱虫药槟榔,有制造国产血竭的主要原料龙血树,制造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七叶一枝花,制造降压灵的萝芙木,制造奎宁的金鸡纳树等等。在西双版纳这个“植物王国”里,水果资源、花卉植物、油脂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蔬菜植物也十分丰富。西双版纳为亚洲大叶种茶原生地,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主要产地。 动物. 丰富的植物和温和的气候,是动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家园,西双版纳有脊椎动物762种(其中陆栖脊椎动物539种),占该国脊椎动物类1/4;无脊椎动物3000多种,鸟类427种,占该国鸟类种数36%;哺乳动物108种,爬行野生动物74种,鱼类100种,被誉为“动物王国”、“天然动物园”。在这些野生动物中,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多达109种,不仅保存着中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还较为集中地分布着野牛、印支虎(又称勐腊虎、孟加拉虎印支虎)、绿孔雀、巨蜥、蟒、黑冠长臂猿、犀鸟 及仅产于此地的鼷鹿等珍稀动物。 矿物. 西双版纳州矿产丰富,拥有岩盐、铁、铜、锰、钴、稀土(磷钇矿、独居石)、褐煤、油页岩、铅、锌、汞、钨、金、高岭土等矿产。 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的多样生物种群在云南和中国都占比很多。出于热带气候和偏远地区,许多物种直到最近才统计其中。除丰富的植物外,西双版纳还是最后几头仍在中国的亚洲象的家园,该物种甚至在几百年前就游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建立了保护区来保护大象,但这五十年来的天然橡胶种植园威胁了植物多样性并完全摧毁了热带雨林,取而代之的是单一耕作的巴西树。 版纳西番莲是最近发现的一个西番莲属的特有种。 政治. 行政区划. 西双版纳州下辖1个县级市、2个县。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为1,301,407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33,51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67,892人,增长14.81%,年平均增长率为1.39%。其中,男性人口为684,765人,占总人口的52.62%;女性人口为616,642人,占总人口的47.3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1.05。0-14岁的人口为228,963人,占总人口的17.59%;15-59岁的人口为906,398人,占总人口的69.65%;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046人,占总人口的12.7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5,021人,占总人口的8.0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12,550人,占总人口的47.0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88,857人,占总人口的52.93%。 民族和宗教. 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39,036人,占33.7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62,371人,占66.2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98,605人,增长28.96%,占总人口比例增加3.7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69,287人,增长8.74%,占总人口比例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傣族人口增加12,190人,增长3.86%,占总人口比例下降2.66个百分点;哈尼族人口增加18,875人,增长8.76%,占总人口比例下降1个百分点。 西双版纳傣族自称傣仂(ᦑᦺᦟᦹᧉ ),说傣仂语。 傣族人民世代居住在版纳,由于本地佛教传统历史悠久,并临近老挝、缅甸等佛教国家,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类似东南亚风情的佛寺、佛塔,傣族和布朗族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其他民族也有部分人信奉佛教。 文化. 位于该州的六大茶山生产了部分20世纪最受瞩目的普洱茶。 西双版纳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以其民俗、雨林、稀有植物和野生动物而知名。其主要旅游景点包括勐仑热带植物园、曼飞龙佛塔(曼飞龙白塔)、景真阁、野象沟、甘兰坝傣族村寨。 著名的传统节日是哈尼族“嘎汤帕”节、基诺族“特懋克”节、瑶族“盘王节”、彝族“百诗佳”节和傣族新年(又称泼水节)。而傣族新年每年的4月13日持续至15日,共3天。除了泼水节,它还有赛龙舟、孔明灯等其他活动。
用维基百科解释
佛教
佛教原为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印度边界间靠近尼泊尔)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于35岁达成了解脱生死的修行目标,且成为了相关能清晰教导众生佛法的佛陀后,对弟子开示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导内容。在佛灭后的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因缘际会(例如某些弟子因为对佛陀的思念而予以神化,以及婆罗门教内容渗透)趋于更明显的宗教化,至现代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对于世界上,尤其是东亚、中南半岛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此外对中亚、南亚、南洋群岛地区的文化亦曾具有广泛的影响,现则正向欧洲、非洲、北美洲发展。佛教经历史发展,通过南、北两条传播途径,现代存在南传佛教这支路径主要传播的是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这派以声闻乘的教法为主,但也有若干菩萨乘的教法,参见南传菩萨道)、北传佛教这支路径主要传播的是大乘佛教的教义,其中与北传佛教的传播路径所相应的大乘佛教的内容,又可再细分为汉传佛教(大乘佛教,或称显宗)以及藏传佛教(或称密宗);故也有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从大乘佛教之中再特别析分出秘密大乘佛教)三分法。佛教这几(不论依照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大教派内又各有诸多宗派;南传佛法体系主要以追求成为阿罗汉为修行目标,北传佛法体系则以追求成佛为修行目标。佛教各派并公认,修行人不论是证得佛或阿罗汉或辟支佛,皆能解脱生死轮回,皆属于达到涅槃的境界。 创教者为生于印度文化区的古人悉达多·乔达摩,是一位在证道后,通常在南传佛教称其佛号为乔达摩佛、在汉传佛教则尊称其佛号为释迦牟尼佛的「佛陀(佛)」,「释迦牟尼」的构词本身指涉悉达多·乔达摩的背景,意谓「释迦族的圣人」。至于「佛陀」义为觉者、觉悟者,在中文的广义上也包含三世诸佛。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原始佛教的概念中,并不崇拜天神,甚至反对迷信,佛陀认为不应该浪费时间思考对灭苦没有帮助的概念。「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来自欲望」,佛教徒即为「相信这条法则的人」,佛教「最高原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佛教的目标是克服欲望和无知造成的苦(duḥkha),需要了解无常(anicca)和无我(anattā)才能克服无知。现有佛教的诸佛菩萨均是由后来的教派发展而成。 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中的成就,是利益众生,不是一般理解的成就自我,以及拥有名声、掌握权力、累积财富等等。。 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和其他六道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轮转生死,惟有断除无明的人才能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佛教徒修习佛法的目的,即在于追随并实践悉达多所觉悟的四圣谛,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断尽一切烦恼,最终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结束六道轮回,得到究极解脱,进入涅槃的境界。 2010年普查显示全世界约有5亿佛教徒。21世纪世界佛教徒的人口分布是:汉传佛教地区67.3%(3.6亿人),南传佛教地区28%(1.5亿人),藏传佛教地区3.4%(1800万人信仰),亚洲以外地区1.3%(700万人)。 出现背景. 古印度的社会阶级制度. 佛教出现前的远古印度社会,婆罗门教信奉神灵——即三大主神:创造万有的梵天(Brahmā)、保护神毗湿奴(Viṣhṇu)以及破坏、再生和舞蹈神湿婆(Śiva),认为祂们主宰一切,通过对这些神灵进行祈祷,就可以获得现世的种种好处,于是渐渐出现各种祭祀,以及对各种神灵的赞咏,书写记录成为四种《吠陀》。 婆罗门教认为古印度社会所有种姓都由梵天身体所生;婆罗门由头部或嘴部生成,故地位最高;刹帝利由双臂生成,地位次于婆罗门;以此类推。由于种族等级森严,社会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长期巨大差异,古印度社会渐渐分化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等四种非常不平等的阶级,实际上是一套血统论社会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其中婆罗门主要从事祭祀,刹帝利世袭军政,吠舍经营工农商手工业等,首陀罗则为贫穷的自由民,从事更为低贱的职业。除此之外还有在四种姓外的“贱民”阶层,地位更低,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根据唐代玄奘法师的名著《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技能伎数,禁咒医方。” 种姓制度带来的诸多不幸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状革新的思潮,史称「沙门新思潮」(梵文:śramaṇa),其中就包含了宗教改革的佛教。 沙门思想. 在-{zh-hans:公元; zh-hant:西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印度社会生产力上升,足够支撑大量出家沙门不事生产,思考和追求宇宙真理,这些沙门由俗家民众供养饮食和用具;同时印度处在热带环境,蔬果较多且四季常有,容易取得,也为沙门的饮食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在这种条件下,“沙门新思潮”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非婆罗门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 历史. 释迦牟尼佛(佛陀)本名悉达多·乔达摩,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境内,属于印度文化圈的一部分,和其他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地方拥有相同的社会等级、宗教文化。因此关于悉达多太子的生年说法有二,佛教开始的时间也有两种不一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在-{zh-hans:公元; zh-hant:西元}-前543年5月的月圆之日,另一种则认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 悉达多·乔达摩甫一诞生,就被阿私陀仙人等八个婆罗门用神通观见并预言将成为一代转轮圣王,或者出家成道为最尊贵的悟道者。他的父王为了避免他出家,在王城中驱逐一切可以看见的痛苦、丑陋的事物,而留下欲乐、美好的事物。然而悉达多终究出游见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察觉到人世无常,又见到修行的沙门庄严相好,便决定放弃王室继承人身份和尊贵生活,出家禅修悟道。在经历辟谷苦行失败之后,认识到靠苦行和仅仅靠禅定都无法解脱,因此入四种三昧定中观十二因缘,又在大败魔军的滋扰后,最终于35岁时在毕钵罗树(后被信徒尊为菩提树)下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号称释迦牟尼佛。之后他走遍恒河两岸,向人们宣讲自己发现的甚深真理,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听取他的教法,并接受一些人出家跟随他,由此建立了僧团。这其中,当初跟随刚出家的悉达多修行的五位大臣接受了悉达多成为佛陀后的教导,成为首批比丘,亦即首批僧伽。佛陀认为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毫不吝啬地向社会各阶层和各身份的人宣讲妙法。他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四处游行,招收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张。佛陀在80岁的高龄时逝世(佛教称之为般涅槃)。依照佛教教义的观点,悉达多·乔达摩因为已经证道解脱生死,在他证道当世尚有余生的阶段称为他是在有余涅槃的状态,在成佛的当世寿尽逝世而归于寂静后,他已经不再有无尽轮回中余下的来生,则属于无余涅槃状态。 佛陀圆寂后,关于佛法的内容范围,在近代之前历经四次所谓的(佛教界僧团进行的)集结——然而获得佛教界全体各个宗派一致认同的仅为前两次,后两次集结的内容未获全体各个宗派一致接受。另外南传佛教界在近现代另有两次集结,就此而言,在佛教史上可合称六次集结,但近现代举行的这两次未得到北传佛教认可——由此佛教的经典基本成型。后僧团分裂为多个部派,各自发展,慢慢融合,大致有了从大众部演变的大乘佛教及上座部演变的南传佛教;从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南传佛教(现称为上座部佛教)经由锡兰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等地。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早在1世纪的东汉时佛教就传入中国,后又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北传佛教于8世纪正式传入印度北邻的西藏;至此,北传佛教再细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藏传佛教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后来又传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区。到16或17世纪,藏传佛教在远东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主要思想. 轮回. 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众生都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 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这六道里生死流转,而南传佛教只分五趣。因为众生贪嗔痴三毒不断,所以众生轮回无有止境,并认为无止尽的烦恼是苦。 开悟. 佛教的修行目的就是为了从轮回中解脱,指生命个体能够脱离世间生死轮回及其带来的各种苦,“从‘轮回’中‘涅槃’从而‘解脱’”是印度教、耆那教等印度诸宗教的共同概念,但具体内涵不同。 涅槃. 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的自体性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二乘佛教的见解是从此不再受后有。 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但在其生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而未来也将有佛出生,现在的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故佛教不以为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无数的佛陀,且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主要指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成为佛陀之可能。佛教相信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而众生则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人与圣人虽有所不同,但于佛性上是一律平等的,故佛教并不将佛陀当做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有另一个宇宙造物主之存在。所以佛陀以及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佛教的教理、教义深宏广博,言语只能譬喻,难以阐明,体验者自能深知真实不虚。对佛教教义作最简单的总结则是,佛陀的教育出发点只有一个——苦的止息,趣(趋)向涅槃寂静。就细而言,佛教的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为三法印(或三相)、四谛、八苦、十二因缘、四念处等,又有《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概括。在大乘佛教中,又有四法印的说法。 所谓苦,是因为一切有为法终将消亡,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的表现,缘起时则生存,缘尽时则消亡,故万物都是暂时的、可分离的、没有实体的,即所谓空性(并非空无不存在,而是性空,性质是空的),而一旦执著攀缘认为是永远的、不可分离的、有实体的,则终会在万物毁灭时感受到痛苦。众生因为一念无明,执著于虚幻,执著心如水流相续不息,故痛苦地沉沦在生死轮回不能出离。为了灭除苦的发生,脱离六道轮回,佛陀阐述了解脱道、菩萨道两大修行之道,解脱道修行的是不成佛的解脱生死之道,菩萨道修行的是成佛的解脱生死之道。解脱道包括声闻乘、缘觉乘,声闻乘是以修成声闻四果的阿罗汉为修行目标,缘觉乘是以未来在无佛之世修成辟支佛为修行目标。走菩萨道的菩萨乘修行者则需发愿未来在无佛之世成佛,愿意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时期长度,期间不断在六道生死轮回,以四摄六度普济众生,并逐渐累积达到足量的波罗蜜,最终证得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成为天人师佛世尊兼阿罗汉(参见如来十号)……等等资格于一身。北传佛法体系中有极为大量的菩萨道内容,南传佛法体系中亦有南传菩萨道,但内容比北传简单许多,两教派之间亦有不少说法存在不同。北传佛法体系中的菩萨乘之中还有一些分支内容,认为无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讲求顿悟成佛或即生成佛,这两种速成方法分别是汉传佛教禅宗或藏传佛教密宗(所谓的金刚乘)大圆满法中的主要法理、教义。 离苦的修行方法具体来说有很多,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八圣道和三十七道品。 三法印、三相.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北传佛教主张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南传佛教说诸行有三相,就是无常、苦、无我,而不说三法印,其实概念相差无几。涅槃不是诸行所以涅槃没有无常和苦,不过因为「诸法无我」所以涅槃也是无我。 四圣谛. 根据佛教传统,四圣谛(苦集灭道)学说是部派佛教的教义核心。这里的谛的意思是真谛、真实,即真理。 十二因缘. 十二缘起明确的讲述了三世因果的关系。 佛教认为,世间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存在。世上没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合和而成;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受其他事物的影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影响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后果,而这种因果关系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链条。且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也随著现象的生起,而损耗其赖之生起的因缘,是故世间一切皆无法恒常。十二因缘具体内容:“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其中: 修四念处修到断除无明后就会断除十二因缘,结束轮回。 四念处. 不管是要成为佛、辟支佛、佛的阿罗汉弟子都必须修四念处如实觉知五蕴的刹那生灭及无常、苦、无我才有办法证悟四道、四果、涅槃、断除所有烦恼脱离轮回,不修四念处就无法证悟四道、四果、涅槃、断除所有烦恼脱离轮回。 菩萨道. 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以六度(北传六波罗密)四摄为主,以三大阿僧祇劫时间累积福德、智慧,饶益众生,最终证得无上圆满的佛菩提。对于发心修大乘者,需勉励行持善法,令菩提心不退失。 佛教世界观. 佛教世界观沿革自婆罗门教,佛陀用一切知智观见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样貌,并向人们宣说。 世界. 众生无止息地造业,有因就有果,善业必有善报,恶业必有恶报,谓之业力和因果。因众生共同的业力(共业),形成了世间,因为众生各自造业情况不同(个业),受报和感受到的样子又各有不同。 世间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其中按环境和众生的心态行为特征又分为三界——欲界(有性欲)、色界(无性欲但有物质色身)、无色界(色身亦无只有意识存在)。有情世间即六道众生,通俗讲就是生命体,看得见看不见的都属于此。器世间即器物、山水、国土等非众生类。 所谓世界(梵语:lokadhatu)即世间。一个小世界里有一座须弥山,世界围绕须弥山而安立,周围有四大部洲和九山八海。须弥山下是地狱,往上及上部虚空是人间、欲界天、色界天。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并非说“三千个大千世界”,其中同时只有一尊佛陀出世。大乘佛教认为所有世界中有无数无量的佛陀在各自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出世和度化众生。 我们现在所居的地球位于娑婆世界的南方南赡部洲(又译为阎浮提洲)。 起源. 《起世经》中描述了世界的起源。 世界的起源并非由任何创世神所造,它是由众生共业感召而得。所有事物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又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意为生成、维持、崩坏、消亡,然后一次次轮回。我们的娑婆世界也是如此。无始劫来,娑婆世界毁灭后又重生,重生又毁灭。就时间来说,过去叫庄严劫,现在叫贤劫,未来叫星宿劫;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陀为迦佛,依次前推有过去七佛之称,之后的佛陀为弥勒佛——大乘佛教《弥勒上生经》认为弥勒菩萨目前住在兜率陀天内院净土等待下生成佛;每个小劫又有增劫、减劫之分,所谓增减,是谓人的寿命,以此推断时间。目前处在贤劫的住劫阶段的减劫。 世界当处在坏劫时开始毁坏,由火、水、风三大灾依次破坏。火灾时七轮太阳当空,欲界与色界初禅天悉烧成灰烬;水灾时雨水、“沸灰”(犹如硫酸可腐蚀)不断,洪水泛滥,二禅天悉被浸没;风灾时巨风旋刮,三禅天悉被飘散。四禅天以上则不受影响,而二禅天的光音天则不被火灾影响。当火灾开始时,众生见到大灾现前,悉皆忏悔过往恶业,开始修十善,因善业故悉皆往生到光音天。成劫时,世界初成,自三禅天而下次第生成,直至器世间成立风、水、金三元素(轮),于金轮上生成须弥山、七金山、四大部洲等。光音天人依次下生到各界,最后至人间。 最初,下生人间的天人尚有神通,可以飞天。因共业现前,地上自然长出叫「地肥」的味美之物,有人食之而喜,常来采食,故这些人身体逐渐粗厚,不复光明,神通消失,不再如天人以喜悦意念为食,而必须以地肥为食,久后面目变丑;有的光音天则因食用较少,仍保持天人的模样。这样就有了美丑之分,并有了嫉妒心和傲慢心。此后,地肥逐渐消失,地上又生出粳米,人们便以粳米为食。时间一长,有些欲望较重之人转生为女身,人间又有了男女之分,且男女间产生情欲。开始人们厌恶情爱之事,但凡有行欲者,人共驱逐,被逐者三个月过后才能返回群体中;后来,纵欲者渐多,人们建筑房屋以为遮蔽,不令人看见,女人此时开始怀孕,人类出生的方式从自然化生变为怀孕胎生。人类越生越多,粳米不够采食,人们争相囤积,粳米变少,地上生出了糠秕之米。人们为了长久有米可食,便划分田产用于种植。又有人蓄藏销售,有人抢夺,而必须靠义人裁断,另一些看到人性变恶生出厌离心,便出家修禅,也有不坐禅而喜好传讲经典,祭祀天地者。于是就有了商人、农人、长老、祭司等职业之别(经中用印度种姓来表述,当为譬喻),又由此成立王室和国家。又因为人类造业反复,又有了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生成。至此,世界终成。 佛教经典. 佛教典籍最初来自佛弟子的集结。集结成的「经藏」又名「素怛缆藏」。「律」音译为「毘尼」,故「律藏」也可称为「毘尼藏」;「论藏」音译为「阿毘达磨藏」。佛教各部派所传的早期经藏、律藏内容相似,而论藏则不同。 上座部佛教《巴利律藏》记载佛宣说论藏,巴利经藏记载佛世有「阿毘达磨、阿毘毘奈耶」的说法,小部本生经记载菩萨曾经追随憍陈如佛、弗沙佛、迦叶佛出家学习论藏阿毘达磨,菩萨成佛后第四七日后花了七天在菩提树之西北方的「宝之家」思考论藏阿毘达磨的内容。学术界对早期集结是否包括论藏并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阿毘达磨是对经藏教义的逐步发展,解释,进一步阐述,组织和系统化。经律中「阿毘达磨」经常与「阿毘毘奈耶」一起出现,但这个术语并不一定指现在标准化的论藏。学术界普遍认为初期佛教典籍可能包含了佛陀的话,也有学者主张其大部份内容是佛陀的话。 广义的佛教典籍包含了注疏、佛教史传、佛教目录、佛教著作等多方面内容,中国将这样的佛教广义佛教经典的汇总成为「大藏经」,或一切经。藏传佛教将经典划分为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南传佛教则使用三藏的名称。由于在称呼上各地不同,所指也有微妙差别,所以在翻译上中国习惯使用《大藏经》翻译其他系统佛教的经典,如称呼南传佛教经典为《巴利大藏经》等,而欧美学界经常使用三藏的称呼(也有采用日文「大藏经」的音译称呼者,但相对较少)。在佛典中明确说明,佛陀允许弟子使用方言传授佛法和记诵经典。学术界对于佛经历史版本的研究,著重于佛经在流传中的变化,以及哪些是佛陀时代的教法,哪些是后来的发展。 信徒与称谓. 信徒分类.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众和在家众。出家众再细分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称五众;在家众依照性别可分为优婆塞﹝男性﹞、优婆夷﹝女性﹞等二众。两者合称七众。 僧人形象. 衣著. 袈裟(梵语:kāṣāya; 巴利语:kasāva),意译坏色衣、不正色,因佛陀规定袈裟不能染为正色(亮色、纯色)而得名;又称为福田衣、田相衣,以袈裟上的分割方块似田界而得名,又喻众生见福田衣知是出家人,心生欢喜,愿意供养,培植福田。 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衣、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为不同场合所穿着,合称三衣,出家人的戒律中有「三衣不离身」之说,传统佛教的僧人要随身携带三衣。 袈裟沿革自印度,故继承了印度传统服装偏袒右肩的样式,是非常明显的特征,佛说三世诸佛都是穿着同样样式的袈裟而成佛的。现今南传佛教的袈裟仍为日常穿着,不同国家的传承略有样式上的区别。而佛教初入汉地时,汉人将其改良为和传统服装汉服相配合,袈裟逐渐成为表法,只有法会时才穿着;不过,宣化上人也批评出家人不着袈裟的现象,而在他的道场万佛城严厉推行袈裟不离身的祖制。在藏地,袈裟也根据当地风格有些变化,不同的教派的袈裟也有颜色上的区别;汉传袈裟传到日本后,因为历史原因,还发展出「半袈裟」这样纯粹表法而忽略了衣著意义的样式。 在汉地,发展出海青、三宝领、直裰等僧袍样式,为法师日常穿著,海清不涉及袈裟样式,不带田相,故居士在法会上也能穿著。在法会上,汉地僧还有五佛冠、千佛衣等穿著,历史上还有帝王御赐紫袈裟。 形象. 佛教僧人区别于人的形象最易辨认的特点是光头或短发。佛陀昔时用刀割断头发出家,就被婆罗门教沙门蔑称为「秃发者」;后来他成佛后头顶长出圣人三十二相之一的肉髻,便蓄有少量的头发用于遮挡肉髻。 佛教认为头发过多会让人生起对色相的执著(可以理解为热衷打扮,忘记修行要务),故称头发为「烦恼丝」,但一般可以留二指并拢的长度(约3厘米)。所以原始佛教的僧侣需要随身带戒刀,用于切割衣料制作袈裟,以及切割头发等。在藏传佛教中,由于太阳紫外线极强,一般都蓄有二指长的头发遮挡紫外线。在汉地,由于宋代的历史原因,曾有烫戒疤的习惯,现代已废除,只留有剃发光头这一特征。 法名、法号. 法名、法号为佛教徒的宗教称号。法名为出家人的名字,与俗名相对。法号义为教徒的称号,僧人可取,在俗居士也可取。 在大乘佛教中,佛教的信徒自谓佛弟子,义为佛的弟子;其中,佛教出家人也自谓佛子,义为佛的孩子。汉传佛教更是自东晋释道安法师起确立了以释迦牟尼佛之“释”字为姓氏的传统,僧人法名前均冠以“释”姓,如印光大师为释印光,越南一行禅师为释一行;但其他地区均无此俗,而以名表意。如达摩祖师的名“达摩”即是梵语dharma,“法”、“佛法”的意思,并不叫「释迦达摩」。 称谓. 出家众. 对于出家众,有多种称呼。因佛教诞生古印度于“沙门思潮”,故佛教出家人亦称沙门(śramaṇa,samaṇa);因是出家求道,故称出家人(anagarika);因是僧伽团体之一员,故称僧、僧伽(Saṅgha,Saṃgha)等。一般尊称为法师(梵语:dharma-bhāṇaka,巴利语:dhamma-kathika;原是一类僧职,义为说法教授的僧师,后成为僧人的尊称)、长老或上座(梵语:Sthavira,巴利语:Thera)、尊者或圣者(梵语:ārya,义为尊圣的)、大德(梵文 :bhadanta),这在各个佛教宗派都为常见称谓,尤其在南传上座部更为常用。 在汉地,也称和尚(本是教授师之意,现已变为僧人的代称)、师父(不作师傅)、出家人、僧人、僧侣,还有称呼如大师(原指佛陀,后指高僧,现代为俗称,不独用于佛教)、高僧、行者(谓修行人,一般指僧人,在俗居士也可自称)、道人(义为修道之人、上人等。在佛道相互吸收影响的过程中,也有僧人自称真人)等;另有被道教吸收的住持、方丈、执事、监院、知客、道士、道人等教职称呼。 在藏传佛教中,也有喇嘛(义为上师)、堪布(教授师的藏译,即等于汉地的阿阇梨本意,一般为寺院法师)、仁波切(宁波车,义为珍宝)、达赖、班禅、活佛、瑜伽师、瑜伽士等称呼。 在家众. 在家众分为优婆塞(Upāsaka)、优婆夷(Upāsikā)二者,又称迦罗越(gṛhapati),汉译居士、在家居士。 戒律. 作为出家众的比丘、比丘尼须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须受沙弥戒十条,式叉摩那则受六戒。出家众的戒律要比在家众详细得多,汉传佛教比丘的具足戒共250条,比丘尼则有348条;南传佛教比丘的具足戒为227条。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因为是向正式的比丘和比丘尼过渡的阶段,故戒条少得多。按照佛制,比丘和比丘尼当在每月的月初和月中举行布萨,学习戒律,若有犯戒律需要忏悔者则当众忏悔。 在家众的居士和女居士在皈依后可以遵守五戒;五戒分别是:(一)不杀生,不杀害任何一切动物或有情的生物。(二)不偷盗,不偷窃、诈骗或劫取别人银钱物品。(三)不邪淫,男人不和「别人守护的女人」性交。(四)不妄语,不说谎,不詈骂,不说夸大不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用非药酒的酒精饮料。不杀生是为了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偷盗和邪淫是世间法禁止的罪行,不饮酒不是为了避免酒精乱性而破坏团体生活的秩序,而是因为酒精麻醉的作用降低智慧。守五戒是为了得到持戒的功德和利益,就算暂时不能持戒,一样可以先信佛,先发愿、归依佛法僧、布施。 五戒之外还有更进一步的十善业,十善业中的善口业除了不妄语也包括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在家众可以持的戒律除了五戒、十善业外,还有八关斋戒。东南亚国家还有在家男众短期出家(持出家戒)以获得功德的习俗。 此外汉传佛教在家众可以持梵网经菩萨戒。藏传佛教有藏传菩萨戒。 佛教艺术. 音乐. 汉地称为梵音、梵乐,因佛教诞生于印度文明区,所运用的音乐形式和乐器也是印度式的,它们随著佛教在全球一同传播,又与当地音乐相融合。如吹奏乐器印度唢呐(shehnai,源自古波斯)传入汉地,变成了今天的唢呐,等等。藏地佛教乐器融合了印度式、苯教式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铜钦。 另外,印度诸宗教重视唱诵,它富于节奏感,方便记忆,这也被带入佛教传统中。汉地称之为梵呗,唱颂梵呗时多用木鱼、铃、磬伴奏,且各地有各地的风格,各成一派,如天津梵呗、重庆上江梵呗。 现代佛曲也有较大发展,和新世纪风格相融合,如台湾佛曲作者黄慧音等;也有部分轻柔舒缓的轻音乐,用以帮助瑜伽、冥想,另外还有与金属音乐风格相融合,成为佛教金属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如台湾的达摩乐团。 雕塑造像、绘画. 原始佛教没有雕塑绘画的习惯,多以佛陀的脚印、法轮作为礼拜目标,意义更多的是表法。 阿育王时期,佛教雕塑渐多,对于各种故事的塑画表现也较常见。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是希腊式的犍陀罗式样。随着佛教的全球传播,造像雕塑在各地都融合本地风格,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审美。如缅甸佛像多用玉雕,形象饱满;泰傣地区喜欢用黄金,有贴金的习惯,佛像头顶的发髻尖耸;藏地形象注重线条的柔美和手持法器的象征表现,菩萨造像通常腰部较细,并发展出佛像唐卡;汉地的雕塑绘画受佛教影响有了较大进步和改良,从写意转变向更加注重写实,并发展出经变等美术形式,宋明后佛像面相饱满富态,耳垂较长,僧衣的褶皱生动。 文学、戏剧. 佛教文学主要体现在佛经中。佛经有一般性的结构,如以“如是我闻”开头,以“流通分”结束;佛经用语朴素、简单,原始佛教多用巴利文等当地方言,后也用印度雅语梵语,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经典主要就来自梵语系佛经(但梵语原本多数已失传),故现存的三大传承也分为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佛教文学里最贴近民俗的是寓言故事集《百喻经》。 在佛教典籍的翻译上也能分出大致的脉络,汉语佛经即东汉至西晋,东晋至南北朝,隋代、唐代及宋代,这期间以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为「四大译师」,为佛经汉译和汉语言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尤其是玄奘法师,提出“五种不翻”,成为一种标准。 佛教的民俗文学主要聚焦于佛陀前世本生(如《佛所行赞》)和佛弟子前世本事,这在东南亚地区相当流行。一些佛经记载的佛世事迹也成为民俗文学再创作的一大源头,很多本土故事有和佛经故事合流的趋势,譬如在印度,佛教故事和印度教故事有相互吸收的倾向,如《婆罗摩诃多》;在藏地、汉地也较为明显,譬如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史诗《格萨尔王》就有许多佛教化、苯教化的故事情节,汉地的目连救母就是道教化、儒教化的佛经故事。 在中华文化圈内,佛教文化早已渗入中华文化和汉语文化当中,不仅很多佛教词语成为汉语常用词,并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广为流传,而且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唐诗、宋词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佛教文化,如诗佛王维的诗,很多意象是从佛教、道教而来;很多词牌名直接就来自佛教术语,如菩萨蛮。僧人在变相的基础上,发展出俗讲、变文,它们起到向不识字的民众普及佛教故事和教义的目的;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出(话本)、宝卷等民俗文学,已经不止讲述佛教故事,而是将视野放到历史典故和传说。唐朝时的“赞文”是佛偈的变形,武则天就写过著名的《开经偈》赞文。元朝时戏剧文学发展迅速,佛教故事在戏曲中也有展现。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叫「佛教文学化」和「文学佛教化」。 近现代以来,佛教文学更有大众化的发展态势,由于“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显露出现代化特征。 寺院等佛教建筑. 佛寺. 佛教早期僧团居住在树林中,称为阿兰若(Aranya),简称兰若,义为树林,引申为寂静处、远离世俗处。第一个供僧团居住的房舍为竹林精舍,第二个为位于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早期称为精舍(vihāra),义为精美的房舍;“精舍”一词原是儒家的讲经学舍的称谓,佛教传入后被拿来作为梵语vihāra的汉译;也称僧蓝摩(samghārāma),义为僧伽的园林,即寺院,简称伽蓝。 最早记载的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是汉代,朝廷命建白马寺供僧安居。寺原是朝廷的政事管理机构,共有九个,称为九寺;佛教传入后,渐渐将“寺”作为了佛寺的代名词,也称寺院。中国传统上将供奉佛菩萨、神祇、先祖的宗教场所均称为寺庙,甚至有的方言中还有“庙子”的称谓,实际上佛寺不应该称寺庙,因为寺专用于佛寺,而庙的本意是供奉祖宗先贤,如祖庙、太庙、孔庙,这些庙宇也不该称为“寺”。 在中国云南南部地区(北泰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聚居地),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也被称为奘房、缅寺。 佛塔. 卒塔婆,原是印度式的土坟,也用于装藏佛舍利、经典等圣物。 在中国简称塔,或称为浮屠塔(佛陀塔)、佛塔,是和中华式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变形。 佛历. 佛历有两种算法,一种是普遍流行于南传地区的佛灭纪年,即以释迦牟尼入灭(死亡)当年为元年;一种是汉地的佛诞纪年,即以释迦牟尼佛诞(出生)当年为元年。 南传、北传对于佛陀诞生、出家、成道、涅槃的记载有出入,实际上,各地关于佛陀事迹的具体年数的记载最保守估计也有数十种、相差千年。于1950年的斯里兰卡(锡兰)科伦坡(可伦坡)举办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上,全球佛教界做了共同规定:佛陀降生于前623年的5月月圆日;佛陀出家时是29岁,成道时是35岁;即前588年5月月圆日夜睹明星悟道;佛陀说法45年,80岁涅槃,即公元前543年5月月圆日夜半入灭;佛历是从佛陀涅槃时算起。 佛历的月、日有一套纪法,而汉地多以农历为准,即一种阴阳历。 在汉地,佛历通常会标注斋日,如地藏斋、观音斋、十斋日。受三教合流的影响,有的还会标注部分神仙(鬼神)、僧人的诞生日和忌日。 节庆和宗教仪式. 法事. 佛教仪式称为法事、法会等,其中的轨则规范称为仪轨。不同宗派均有集结僧人和信徒共同诵经的法会仪式,以及三皈依、授戒受戒的仪式,另有结夏安居、布萨等传统仪式。 南传佛教的宗教仪式较北传简单。如泰傣地区有请僧人到家中念经祈福的仪式。 北传佛教中更注重仪轨,本土化特征明显。如汉传佛教吸收了大量道教仪轨,仪式先后次序和仪式性礼仪较强,本土创造出水陆法会等法会仪式;也有一些印度传来的仪式如日本密宗流行护摩;藏传佛教吸收了苯教仪式,如煨桑(烟祭)等习俗。 宗教器具与标志象征物. 法器、宗教工具. 佛教常见法器有念珠(佛珠)、摩尼宝石、法轮、海螺、锡杖、金刚杵、戒刀等,法轮更像一种象征物、吉祥物,为佛教的象征之一。 汉传佛教另有木鱼、戒尺、咒轮、装有咒语的吊坠等;藏传佛教有骨器(人骨法器)、法鼓、嘎乌(如同吊坠,可以装宝石、咒语)等。 敬奉庄严佛法僧,可以用香、花、清水、灯烛、饮食、幢、幡等。 圣地和人物. 著名圣地. 佛教圣地较多,主要有: 著名人物. 佛教认为此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一直有佛陀出世,大乘佛教还认为他方世界也有无量无尽的佛陀出世,而在佛陀的教化下又有无量无尽的圣贤菩萨、声闻阿罗汉圣众,故此处无法悉数列举,只举出部分著名佛菩萨与从古至今部分出家在家圣贤。 其他人物或神祇. 佛教认为世界有诸天、地狱,与畜生、人等「物种」都属于六道众生。而有鬼神生活在诸天、人间、海洋、虚空中,作为护佑众生、护持佛法的护法鬼神,一般认为有八个部众,称为天龙八部。佛教在后来发展中,还会吸纳外道的神祇进入护法神体系中。 受佛教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人口分布. 佛教在亚洲国家的影响最深,佛教思想已经融入信仰佛教国家的人民的生活中。印度虽曾为佛教的兴盛之地,但现今已经式微,只有在靠近中国的边界处,佛教信仰才较为浓厚。 目前佛教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蒙古、越南、寮国、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文莱和澳属的圣诞岛,同时亦在印度、孟加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哈萨克等国境内有零星之分布,另外北韩因为当地北韩政府的压制,信仰佛教的人数变的十分稀少。99%的佛教徒住在亚洲。其中,佛教在泰国、柬埔寨和不丹被立为国教。近年来,佛教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也有发展。72%的佛教徒在其居住国家属于宗教少数群体,28%属于宗教多数群体,居住于7个国家(蒙古、不丹、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寨、斯里兰卡)。 近年佛教信仰的传播多数与慈善事业紧密结合,像是台湾佛教团体在世界各地积极传播佛教及发展慈善事业,使得佛教信仰人口不再局限亚洲地区,例如:知名慈济功德会长年资助加勒比海的海地、佛光山团体在巴西、阿根廷等地建立佛寺信仰据点。此外,ACC组织(阿弥陀佛关怀中心)在南非洲马拉威建立第一座佛寺,逐渐拓展至史瓦济兰与辛巴威,开启佛教信仰及慈善事业在非洲传播工作。 全球佛教徒达5亿人,佛教徒人数远少于基督教(约24亿信众)与伊斯兰教(约15亿信众) ,但是一般仍旧认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这是因为虽然印度教信仰人口统计达10亿人远高于佛教,但是印度教具有民族限制,集中特定国家(例如:印度或尼泊尔),而犹太教亦有民族限制(例如:教规导致外邦人不易入教),相较之下佛教提倡平等、和平与博爱的思想,较无民族性限制,因此普遍认为佛教更适合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印度. 佛教虽在古印度经历过无比的辉煌,其影响力也广传至亚洲各地,但在印度本土却逐渐衰微。 佛教在古印度建立了第一流的学术中心,如那烂陀寺等大学就是教授佛法和当时科学及各家哲学的最高学府。但由于古印度佛教特重对出家人的教育以应对上层贵族,且热衷于高深学术的思辨,而无形中相对忽视了对中下阶级的在家信徒的传播教育,僧团遂逐步成为与上层贵族在家信徒密切关系、疏远对中下阶级民众的精英集团。 因此佛教未能像婆罗门教(即现在的印度教)等其他宗教那样对上中下阶级大众建立为在家信徒的家庭传统,这样佛教在古印度就渐渐失去了民众基础。一旦失去国王们和贵族的支持就更加速了佛教在古印度的衰落。 从阿育王以来,佛教僧伽供养成习,12世纪晚期,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时,对佛教并不友善。那烂陀寺等佛教寺庙被穆斯林军队夷为平地。尤其是那烂陀寺的图书馆被付之一炬,致使佛教和古印度文明的大量典籍从此消失。这一时期古印度佛教的典章文物几乎丧失殆尽。不过有一批密宗僧侣逃到孟加拉地区得于幸免于难,从此这批僧侣改头换面平时服装跟平民一样,并娶妻生子,舍弃戒律避免回教徒的迫害,只有在信徒有婚丧喜庆才会恢复僧形做法事。印度残余佛教就这样苟延残喘保留下来,到上世纪时期缅甸僧王来孟加拉邦弘法,卡拉玛族全部改信上座部佛教。 劫后的佛教学者多携带典籍远走西藏等地。佛教圣地,例如佛陀出生地的蓝毗尼,也沦为废墟。到13世纪,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已差不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957年印度佛教徒组织了佛教的政党。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满共和党的政治路线另组了困豹党。该党在孟买等地有一定影响。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虽然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 1956年,BR安贝德卡 (阿姆倍伽尔 / B. R. Ambedkar)发起了达利特佛教运动,并以大约100万追随者信奉佛教。 安贝德卡(Ambedkar)是印度最伟大的领导人,人权活动家,《印度宪法》的作者和印度共和国的创建者。Ambedkar在印度复兴了佛教,他被称为菩萨。1951年,印度的佛教徒只有181,000名,此转变后,佛教徒从1600%增长到1961年的320万。 2011年,印度有8,500,000佛教徒,其中7,300,000(87%)是Ambedkar的支持者。 马拉地佛教社区是印度最大的佛教社区。2011年,马拉地佛教徒人数超过650万,在印度佛教徒总数中,仅马哈拉施特拉邦就有650万佛教徒(占77%)。 中国大陆. 汉代时期. 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莽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秦景宪)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教经典,汉史书称之为“浮屠经”,但未受到皇室信奉。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飞于大殿,大臣傅毅告诉他是“佛”,于是他派蔡愔等人去天竺,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将自己避暑的行宫改为精舍让僧人入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后来楚王刘英利用黄老(早期道教)和新来的浮屠(佛陀)制造谶言密谋造反失败,楚王流放自杀,皇帝下令禁止黄老道和佛教,但是黄老道和佛教在民间秘密流传。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敕令造了许多合祀黄帝老子,佛陀的祠堂。汉末许多西域僧侣如安世高等佛教翻译家已经开始将如何进行禅定修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安世高为佛教初期传入最有声望之译者,其所译禅籍多为声闻禅,包括《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阿毘昙五法四谛经》、《十二因缘经》、《八正道经》、《禅行法想经》等。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衰. 魏晋时期佛教在民间有了更深的普及 , 《隋书.经籍志四》记载:“魏黄初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发为僧”。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来华传教使得佛教得到大力弘扬。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思想,用它来教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僧领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 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缓发诏书,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宦官宗爱谋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可博真为帝,又杀可博真,大臣刘尼、源贺等迎立太武帝太孙拓跋濬继位,是为文成帝,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后来北魏分裂成北齐和北周,高洋曾下令灭道。北周一开始也尊奉佛教到了周武帝僧侣膨胀过多,于是为了一统天下有兴灭佛灭道,僧尼道士淘汰为平民或者充军,佛神像法器铸钱造成武器。后来武帝死后,隋文帝杨坚恢复佛教。 南梁王朝梁武帝萧衍提倡尊崇佛教,并曾多次舍身出家,除了自身奉佛,梁武帝还大力扶持佛教事业的发展。在梁武帝发表《断酒肉文》前汉传佛教「律中无有断肉法」 制旨问法超等三律师曰。古人云。止沸莫若去薪。息过莫若无言。弟子无言乃复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种相续与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会于大众前。求律中意。闻诸。 僧道。律中无有断肉法。又无忏悔食肉法。</ref>,梁武帝认为所有佛教僧侣都应该遵守大乘《大般涅槃经》不吃肉规定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ref>,因此颁布《断酒肉文》禁止僧众吃肉,自己也行素食,开启了汉传佛教素食的传统,之后汉传佛教僧团开始遵守梵网经菩萨戒不吃肉。 禅宗的崛起. 南朝自晋朝衣冠南渡,大量僧侣也随来传法,佛法兴盛一直到陈朝,最有名的就是净土宗、天台宗也是在南朝发展起来,历代皇帝大力建造佛寺,供养僧侣。 禅宗传说初祖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后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不知道这只是累积福报,并非内心的觉悟。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双方不契。 达摩深知梁武帝无法接受这样先进的思想,于是离开南方,「一苇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但是禅宗还是不普及,一直依附律宗,到了唐朝中期才有正式的禅寺。 唐代儒释冲突期. 唐祚初建,问题已一一浮显出来,但是朝任太史令的傅奕等人认为佛教与道教都是违背孔孟之道,对国家无益,于是下令曾敕令:“伪乱地僧,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余皆从俗”。武德九年四月,高祖又颁布沙汰僧道诏:“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太宗领兵攻入隋都时即命:“废诸道场,城中僧尼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余皆返初。”太宗继位后又几次三番沙汰僧尼。据《续高僧传·明导传》记载:贞观初,明导行抵陈州,逢敕简僧,唯留三十。又据《智实传》记载:贞观元年,敕遣诏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清肃非滥。《法冲传》记载:“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法向传》也有记载:“贞观三年,天下大括义宁私度,不出者斩,闻此咸畏。还有武后时的宰相狄仁杰、李峤、苏瓌,官至刺史、太子詹事的张廷珪;中宗朝的宰相桓彦范、韦嗣立、姚崇,御史辛替否,侍御史宋务光,清源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吕元泰;睿宗朝的宰相魏知古,中书舍人裴漼,侍郎李乂,太子洗马、谏议大夫宁原悌,太尉兼通事舍人韦凑;肃宗朝的宰相张镐;代宗朝的宰相常衮,高郢(德宗朝宰相),东川节度使李叔明;德宗朝的员外郎裴伯言(即宪宗朝宰相裴垍)、彭偃,及郎中李岩(岩)等人。武后营造大像,狄仁杰云:「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李峤则直截指出:「法王慈敏,菩萨护持,唯拟饶益众生,非要营修土木。」张廷珪更深入解释:「夫佛者,以觉知为义,因心而成,不可以诸相见也。」高郢〈谏造章敬寺书〉则兼及二教,他指出「佛本无相,不可以有相求;道本无为,不可以有为得。」因此反对德宗为先太后造章敬寺以兴福除祸。从佛道本来应有的面貌,讽刺现今所为皆失其真。 佛教普及后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让韩愈感觉到重症应下猛药医,他不先从佛教教义上来解决思想问题,外在问题以外在手段解决,上书《论佛骨表》 (《谏迎佛骨表》),佛教教义中固然不乏精湛的玄理,但是宗教形式的不同与了脱生死之苦的教义,确实也对以农立国、勤奋务实的民族性带来莫大的冲击与诱惑。《资治通鉴》卷二四〇记载:「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施舍,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奉者。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上得表大怒,出示宰相,将加愈极刑。」这桩公案虽然随著韩愈的被贬潮州而暂趋平息,但是经由他的学生李翱,站在儒家的立场,撷取佛学精华,理性地调和儒释冲突,「此后的儒家,一方面承袭了韩愈的道统思想,一方面依循著李翱所开辟的新路,生活在『静则禅,动则儒』的境界中,他们把人生解脱和社会事功调和了起来,就成为宋明的理学。」 宋代禅思时期. 宋朝时期因为经过唐朝武宗灭佛许多宗派都消失佛教元气大伤,到了五代十国北方周世宗柴荣为统一天下敕令灭佛道,佛神像法器铸钱铸造武器,僧侣道士还俗充军或者贬为平民,使得佛教更加雪上加霜。到了宋朝佛教只剩下禅宗和净土宗,还有微落的天台宗,大量佛教经文仪轨丧失,只得从印度重新翻译和高丽日本重输回来。此三宗以禅宗受到士大夫的青睐,净土宗深入广泛民众,天台宗也只是依附在禅宗之下毫无作为。虽然宋朝皇帝对佛教不错,当他们主要还是以道教为主;而佛教一直受到儒家和道教的攻击,而且佛教的禅宗主张明心见性反对僧侣信徒专研佛经,净土宗一门深入对许多经典也毫无精通,天台宗的传承早已断代后学者也只是靠自己的理解,面对儒家和道教的攻击只能尽力圆融三家以减少冲突。到了宋徽宗因为皇帝崇信道士林灵素,林灵素原本是沙弥因为偷喝酒被师傅教训,气愤去做道士据说修雷法有成,为了报复佛教请徽宗下令和尚改为德士,佛改天尊,菩萨改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的装扮要跟道士一样;此令一下有些和尚抗令自杀或者被流放。还是太子的钦宗请了一些西域修密宗胡僧跟林灵素斗法,约定如果胡僧赢了就把佛教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去除道教化。可是修密宗的胡僧都被林灵素的雷法打败。一直到发生水灾,林灵素无法禳水灾,太子登城门拜四方大水退,徽宗才下令佛教恢复原来面目,不必受道录司管辖。 南宋和金朝时期禅宗大兴,日本高丽的僧侣积极来华学习禅宗,但是佛教经过林灵素的道教化另两教在民间误认都是本来一家;僧侣只管打坐的习禅,一门深入的念佛,也不管这些。可是禅宗和净土宗内讧,禅宗看不起净土宗,禅僧认为无需去极乐世界,心净则净土所以不要去其他世界。净土宗斥责禅僧打坐无法了脱三界,更斥责禅宗不尊敬佛像经典,禅僧不礼佛不看诵经典;并举了禅宗高僧圆寂之后都是在轮回转世如五祖寺的主持戒禅师转为苏东坡,雁荡山僧转为秦桧等等的故事。净土宗和禅宗一直到明末的莲池大师主张禅净结合,两宗争论才结束。 明代以后的世俗化. 明朝的兴起与元末信奉明教与白莲教的红巾军息息相关再加朱元璋就是红巾军出身,所以明太祖建立明朝后对宗教采取抑制和利用兼并的政策,除了将考试自由发挥改成八股文,并修订佛教道教的教规法事仪轨。而且每位皇子出世都要剃度一名僧侣;确认三教平分的地位,主要希望借此打压摩尼教、白莲教与弥勒教等宗教组织再度变成反朝廷的起事军,并且希望利用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但是严禁僧道参政以及弘法遭到限制,于是得到「皇粮」全面保障的佛教与道教演变成缺乏精神上的创新追求,亦脱离广大信众,民众转而寻求民间宗教作为慰藉,而北直隶军人罗清则采用禅宗思想,开创了知名的罗教,罗教的无生父母之说,影响了所有的民间教派。 明朝中期以后,佛教受皇室宗教活动加强的刺激与儒家的矛盾尖锐起来。这种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强烈反对寺院修建并发表辟佛言论。集中体现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会理念并倚赖士大夫群体的努力。其变动因素和矛盾来源,则在诸教向国家政权机关的渗透、皇室特殊化行为、民间泛神论多元信仰倾向、部分士大夫的三教合流信仰综合主义,亦有一部分官员信仰天主教来寻找新的思想。大众(众生)求神拜佛拜泥菩萨的行为方式,本质上是对佛教的误解。 明朝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汉传佛教政策有同有异。其重要差异之一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西部边疆政策紧密相关,而对汉地佛教政策则于周边关系政策基本无关。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传佛教为「番教」,认同程度逊于内地佛教。明朝一些皇帝因藏传佛教的喇嘛多擅长某些「法术」,对其有特殊兴趣,并因而导致士大夫针对相关政策的批评。 台湾. 台湾佛教系统由大陆闽南地区传来,世俗化的信仰体系(其中代表为岩仔和高僧信仰)为其一大特色,与以出家僧侣为主的丛林体系(以四大法脉为代表)并立。台湾战后时期,中国大陆传入江浙系统的汉传佛教,盖过原有本土佛教势力,使得原有的本土佛教体系常遭误解。日治时代传来日本佛教,共有八宗十四派的日本佛教支派来台传教,战后,因政治因素影响撤出台湾,至解除戒严后,才又重回台湾弘法。此外,尚有藏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传入。台湾大约35%人口是佛教徒,不过,其信仰人数可能与道教、儒教或一贯道等其他台湾民间信仰,甚至与其他新兴宗教有重叠的情况。 日本. 由朝鲜半岛传入,曾经被本土神道教信仰者物部氏排斥,跟信仰佛教的苏我氏打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物部氏的领导人遭到射杀,佛教才得以传播。到了平安时代日本两位高僧空海和最澄前往中国学习密宗与天台宗,回到日本空海创立真言宗建立高野山为根本道场,最澄在比叡山建立天台密宗道场成为一直到现今仍然日本佛教的两大丛林。近代明治维新兴起废释毁佛,隔年新任的太政官下令恢复佛教,并允许僧侣可以娶妻生子吃肉喝酒,形成现今的日本佛教。但日本佛教至今仍有严持戒律的僧侣。日本有约70%至80%人口佛教徒,日本人去世的时候,通常会举行佛教葬仪,故今日许多日本佛教徒不过是形式上的佛教徒,只参与丧礼与祭祖仪式等。 韩国. 经中国传入,在三国和高丽时期佛教兴盛,到了李成桂建立朝鲜国时,因朱元璋斥责高丽王朝崇佛过度;李成桂采取崇儒抑佛政策,导致佛教遭到致命打击,甚至有时连出家都被视为非法,而且如无特许,僧侣不得入京,僧侣地位根本是社会底层。一直到倭寇入侵朝鲜时,妙香山普贤寺的方丈西山和尚组织三千名僧兵抵抗,得到朝廷褒奖,佛教才有喘息之机。进入朝鲜日治时期后,朝鲜总督府解除对佛教的种种禁制,佛教得以大力传播,总督府允许僧侣肉食与结婚。目前韩国人口中有逾两成的佛教徒,较基督徒少,现在「曹溪宗」属于禅门,是韩国25个佛教流派中最大、最权威的一支,各界均对其「敬而亲之」。「曹溪宗」在韩极具影响力,被视为有左右韩国选举的力量。总统候选人无论信佛与否,都一定会到「曹溪宗」的寺庙拜会,新任韩国总统就职后,也一定亲自拜访曹溪宗的寺庙。在朝鲜,由于官方提倡无神论的关系,佛教则遭到限制。 美国.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6年9月14日指出佛教在美国近年快速发展,已有信徒150万左右,是美国第四大宗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是后来改信佛教的。并指出「佛教最吸引西方人的地方之一在于,人们认为像达赖喇嘛和一行禅师这样的杰出佛教大师们在向社会贡献智慧,而不是在要求别人信奉什么。」据 Association of Statisticians of American Religious Bodies 2010年的调查,大部分美国佛教徒住在东西两岸,约75%的佛教徒住在人口超过一百万的都会区,而加州圣荷西是佛教徒人口比例最高的都会区,占1.25%。不少佛教徒是犹太人。 欧洲. 欧洲的知识份子自1870年代以来对佛教感兴趣,例如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和尼采以及神秘主义者如海伦娜·布拉瓦茨基都受到佛教影响。欧洲佛教联盟是欧洲最大的佛教组织,根据其估计欧洲佛教徒约有1-4百万。学术界的保守估计则是一百多万。 宗派.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是学术界对佛教的历史分期,指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佛教第一次分裂前的时期。 传说佛陀般涅槃三个月后,五百位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由优波离诵出律藏,阿难诵出经藏,以口头传诵的方式流传。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论藏是在部派分裂后才逐步完善建立。不过佛陀的时代可能已经有作为阿毗达摩雏型的论母(mātŗkā)出现。 部派佛教. 佛教教团经过二百年发展发生根本分裂,由于戒律、教义见解不同,造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代。之后又陆续分裂,最后形成20(或说18)个部派。 大乘佛教将兴起之前的传统佛教教义视为只求自身救度的小乘佛教。不过,没有自称为「小乘」的佛教教团,「小乘」是大乘佛教对于其他佛教宗派的教义加以优劣判定的称呼,其所破斥的对象尤指毗婆沙师,亦即说一切有部。(当时各佛教教派都有宗派教义优劣判定的用语,例如说一切有部批分别说部是无知果、是黑暗果,南传上座部的《岛史》称自己以外的部派是荆棘) 由于“小乘”一词含有贬谪或宗派教义优劣判定的意义在,故学术界已渐渐不用此词。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佛教宗派,现今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区等地,还有一些古印度传承残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区(以及尼泊尔和印度米佐拉姆邦、阿鲁纳恰尔邦),与极度推崇菩萨乘教义的大乘佛教并列为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教派。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文为圣典语言,因此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传至锡兰与东南亚一带,又称南传佛教;与北传至中亚、中国与东北亚的北传佛教相对。现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兰卡上座部分别说系赤铜鍱部大寺派(Mahāvihāra-nikāya),上座部佛教中的主要教义内容以及大多数成员的修行方向是解脱道,但上座部佛教中仍然有菩萨道的教义部份,参见南传菩萨道。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佛教宗派。初、中期的大乘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成为汉传佛教。中、后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蒙古和俄罗斯部分地区,成为藏传佛教,显密并行。 大众部佛教的修行目标为成佛,因此在修行方法上强调修持菩萨乘,在教典上遵奉大乘佛教版本的大藏经内容,教理求自利利他,圆满成佛,分为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或认为有如来藏学派)。其教义是以三皈五戒十善、四圣谛、十二因缘为基础,进学六度波罗蜜,以致圆满相关波罗蜜(以及综合达到佛法所说的其他要件)而成佛。 唯识宗. 为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传入中国,承传弥勒菩萨所创唯识无境的宗师依次为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为陕西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宗义. 法相宗基本教义为「法相唯识所现」,基于此观点而提出「三自性」。 禅宗. 传说释尊在灵山法会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将佛陀心印传给禅宗初祖摩诃迦叶尊者。尔后才由摩诃迦叶尊者创立禅宗门派,直至第28代禅宗祖师菩提达摩方传至中国。其祖庭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的五祖寺。 宗义. 在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创立了中国的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亦成为禅宗基本教义。禅宗认为解脱不在身外,也无须借助经典的指导。解脱之道就在人的内心,只要能够放下执著,放下自我,便是解脱。 教典. 禅宗会以《金刚经》、《六祖坛经》、《圆觉经》、《维摩诘经》作为依据。 修行方法. 其修行方法主要为四禅八定,包括为 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而第四禅是修行智慧最适合的禅定。 《大般涅盘经》敍述佛陀在拘尸那伽罗娑罗双树间入灭前,先进入九次第定,最后才入灭。 分支. 根据禅宗传说,菩提达摩为震旦(中国)的禅宗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涅槃后,有两大弟子神秀、惠能,两位禅师各据一方,都被尊称为六祖,分庭抗礼,有北秀南能之称,这两个传承分别被称为北宗禅和南宗禅。经历了一系列的辩论交锋最终以惠能之徒神会在滑台大会中辩论胜利为标志性事件,以惠能为六祖的南宗后来居上,成为了中国禅宗的主流,「六祖」一词才定于惠能一身。惠能不再将衣钵独传,让各大弟子自由发挥,其宗派发展到五家七派的规模,蔚为大观。五家七派,主要出于石头、洪州二宗。沩仰、临济二宗出于洪州道一门下,曹洞、云门、法眼皆出于石头希迁门下: 自唐代以降,禅宗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兴旺,禅宗思想本身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并对中国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传入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地区。 净土宗. 广义的净土信仰主要包括西方净土信仰、弥勒净土信仰、不动净土信仰、药师净土信仰等等,其共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从这个世界(浊土)死后可以进入诸佛菩萨所在的净土。因此,净土信仰是佛教中特殊提倡他力的信仰形态。在诸多净土的信仰中,以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最为兴盛,并发展为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净土宗”。净土宗因提倡净土法门而得名。净土法门主要是对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其初祖被认为为东晋慧远或昙鸾,并经道绰、善导等人发挥,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而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其祖庭则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神禾原的香积寺。 净土思想源头虽在印度,而其成为宗派是在中国。其主要内容为依靠阿弥陀佛在修行时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通过“念佛”而往生西方净土,成为阿弥陀佛的眷属。关于念佛,包括“观想念佛”(念佛三昧)和“持名念佛”(即诵阿弥陀佛名号)二种,学界一般认为观想念佛为早期净土宗的修行方式,而持名念佛则流行于道绰之后。 净土宗对日本佛教有重大的影响,不仅传入了净土宗,并衍生出了称为净土真宗的重要宗派。对日莲宗、真言宗等宗派的思想亦有影响。 宗义. 净土宗义可概括为:「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意即为「信」、「愿」、「行」。相信有阿弥陀佛,并且相信他发了四十八大愿,并经已圆满,这是为信。然后依据《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生到西方净土,这是为愿。由于有临终三随,包括「随重」、「随习」及「随念」,为了确保临终得以往生,因此每天都会一心不乱称阿弥陀佛的圣号,这是为「行」。 教典. 净土宗亦会专依净土五经一论:《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作为教典。 修行方法. 净土宗依据《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可分为上、中、下生三辈,而各辈中又有上、中、下三品,因此可以称为三辈九品。 而净空法师亦提出,净土宗修行需依净业三福作为基础,包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金刚乘佛教. 现代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6、7世纪,密教兴起。有人认为密教是大乘佛教吸收印度原始婆罗门教和性力派的一些思想理论和修行方法后产生的。其教义与大小乘佛教同样是建立在三法印之上,为了希望迅速成佛,所以在修习大小乘共同道,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以「持咒」、「观想」等来修习止观,从而迅速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 目前,汉传佛教的密宗只保留在日本,在中国已经失传。而在藏传佛教中密宗则占主流。
用维基百科解释
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列表
各国家和地区人口列表按照各国人口从多至少排列,数据主要来自各国官方人口统计、人口预计或人口普查,缺乏官方数据的则采用第三方人口时钟预计数。 列表. 表中各项列出了现时世界各主权国家、各邦联组成国、未受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属地、海外领土等政治实体。 国家用粗体字表示(例如: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其中对联合国会员国、观察员国等争议较少的国家实体以人口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非联合国会员国序号为斜体,例如:"196" | 库克群岛、"199" | 纽埃)。 海外领地、自治政体等非国家单位以底线表示(例如:香港、波多黎各等)。
用维基百科解释
国际电话区号列表
这里是一张全球国际电话服务的区号列表。所有的区号都是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E.123和E.164标准所分配的。所有的号码都是前缀号,也就是说这些号码是用来“拨到”目的国家的。每一个国家还有一个前缀来“拨出”自所处的国家,这个前缀叫国际冠码。简言之,国际冠码就是下列国际电话区号前的“+”前缀。同时,“+”也可以用“00”来代替。因此拨打国际电话的一般顺序是:国际冠码(+或者00)-国际电话区号-封闭电话号码;或者:国际冠码-国际电话区号-国内电话区号-开放电话号码。例如,00 86 21 56789012。说明:此处的“00”是国际电信联盟推荐的国际冠码,被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多数国家所采用,但是仍然有许多国家使用其它的国际冠码,详见:国际冠码列表。(如美国使用011,若从美国本土拨打上面的中国大陆电话,则实际拨号为:011 86 XXX XXXXXXXX) 按区号排序. 区域主要是按地理位置归类,但也有因政治和历史因素而在排列上存在的例外。因此,下面的地理指标只是近似值。 区域1 北美电话编号计划. 以下国家及地区统一使用“北美电话编号计划”(North American Numbering Plan),号码格式相同皆为:+1 XXX XXX XXXX,其中第2~4位为该方案之地区码。 大多数(但非全部)加勒比海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部分原荷属安的列斯和英国海外领地: 区域2 大部分非洲国家. (其中还包含不属于非洲的阿鲁巴、法罗群岛、格陵兰和英属印度洋领地) 区域3-4 欧洲. 起初,两位数的区号会分配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人口较多的国家,以弥补他们国内较长的电话号码;三位数的区号则分配给人口较小的国家如冰岛。自1980年之后,无论国家的人口数量有多少,新分配的区号均为三位数。 (其中也包含了西亚的亚美尼亚) 区域8 东亚及特殊服务. (其中也包含了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南亚的孟加拉国) 区域9 中东和南亚的部分地区. (其中也包括了东亚的蒙古以及欧洲的土耳其及北塞浦路斯以及东南亚的缅甸) 没有国家电话区号的地点. 在所使用的电话区号取决于每个基地的所属国家。 其他虽然区号被预留,但没有使用国际电话区号的地方:
用维基百科解释
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廷、慰庭或慰亭,号容庵,又被称作袁宫保、袁大炮、袁老四和袁大帅,另因出身河南项城亦被称为袁项城,曾任清朝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中华帝国非正式皇帝(没有正式登基)等,是北洋政府最高领导人、北洋军创始人兼领导者。 1884年,他率领清军平定朝鲜王国的甲申政变,因而开始受清政府重用并参与其中。随后,他被清政府授权从事新军的建立事务,同时协助于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等政策推行事务。他在清朝政府中,官至总理大臣等职位,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武汉新军结合革命党的起义导致辛亥革命爆发并扩散至中国各地后,他被清朝政府再次重用以镇压革命党势力,但之后他在与革命党的谈判中威胁、利诱,驱使革命党人支持自己担任新国家的领导人。1912年,他让手下段祺瑞等五十个将领联名支持共和,迫使宣统皇帝逊位,随后接手组建政府并被临时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后转为正任大总统,成为当时掌握中国的最高权力者。当时,他借由自己先前培养的武装势力,以及清朝政府遗留下来的官僚系统,有效的以专制手段继承清朝,并获得政权的合法性。他一度试图将中国的国体改回世袭君主制,但遭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强烈抵抗,被迫在短暂时间内结束该体制,并放弃其原先掌握的政治权力。不久他过世之后,中国境内的政治势力开始陷入分裂状态。 因他意图恢复帝制等行为,中国国民党以及大多数中国学者长期对他持以相对负面的评价。但亦有研究者肯定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诸多贡献。 生平. 早年生涯. 1859年9月16日,袁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袁张营(今项城市千佛阁办事处袁张营村)一个官宦家族。父祖多为地方名流,祖先可追溯至汝南袁氏。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并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为淮军重要将领。他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正好寄信至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他的父亲因此将他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族谱的谱名字辈“保世克家启文绍武”,给他命名“世凯”。 祖父袁澍三乃地方名绅,曾任陈留训导,父袁保中官至候补同知。叔父袁保庆曾在袁甲三的军中带兵,官至二品江南盐道道台。生母刘氏是项城县南顿人,袁保中的妾室。袁自幼过继给袁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金陵等地读书。袁保庆病故后,1873年冬,堂叔袁保恒获同治帝三个月假期返回项城,与侄子袁会面,袁获得赴京念书的机会。 1874年农历新年过后,袁与弟弟袁世廉在家中男仆的保护下来到北京,投奔在京任内阁中书的叔父袁保龄,袁保龄对二人的教育极为重视,聘请严师谢子龄管教二人,但袁保龄初见二人后对他们评价不高,认为袁“资分并不高,而浮动非常”。11月,袁生父袁保中病逝,据说袁听闻“哀病失血,咽喉溃烂如蜂房,久不愈”。因为袁已经出嗣,袁保龄未允许他回乡料理后事,只允许他回籍守孝。此后,袁开始努力读书,有一定进步,袁保龄很高兴“凯侄八韵颇长进,文章尚不入门”。同年冬,袁保恒回到北京,开始更加严厉督促他。袁愈加勤勉,学习十分投入。 1876年秋,袁赴陈州参加乡试不中,一般认为袁学术不精,致乡试不第。不过其落榜原因也有其他说法:袁考得“项城县之府案首”,但河南学政瞿鸿禨在考陈州府时,不尊重知府吴重熹,吴重熹为此针锋相对两人结怨,瞿鸿禨于是取消了陈州各府属的府首,袁因此成为牺牲品,虽然未能及第,但袁于同年年底与沈丘于氏结婚,两年后诞下唯一嫡子袁克定,不过袁与于氏关系并不融洽。袁保恒见袁完婚,频繁招袁回北京继续学习以考取功名,袁最初也极为重视“然虽多病,亦不敢自弃。每当卧病,思己之功名不就,无不攘背而起,展书味读,但不知老天负我不负我乎”。1877年初,袁回到北京,一度想外出谋职户口,袁保恒知道袁的想法后断然否定。 1875年至1878年间,河南发生特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1877年4月30日,慈禧太后命身为刑部左侍郎的袁保恒前往河南赈灾,袁保恒于是偕袁前往河南,12月30日出发,途中经过保定,袁保恒与李鸿章会面,请求帮助,李鸿章当即拨米三万石,但此时李鸿章是否见过袁则不得而知。1878年1月16日,二人抵达开封。当时正值隆冬,大雪纷飞,十分寒冷,袁冒着恶劣气候办公,为避免流言住在开封城外。在此期间,袁目睹了饥民惨状,官军残杀,赈款不敷,曾感慨道“赈务实属万难”,但也下决心“尽此赤心,捐此腐躯,上以报国,下以报叔父”。当时开封流行瘟疫,5月,袁保恒认为自己身体强壮冒险前往检查粥厂,感染瘟疫,不久病逝。在接任的到达之前,袁出色完成了交接任务。此后,袁返回项城,移住陈州并在此与家人共同居住三年时间。期间,袁家在袁保龄的主持下召开会议讨论分家,但分家的结果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在此期间,袁“家居多暇,嗜酒好骑马,日饮数斗,驰骋郊原”,其性格“喜为人鸣不平,慷慨好施予,以善为乐”,袁与知府吴重熹成为“诗酒友”,“雅敬爱之”。此外,袁意外结交当时正在陈州授馆从事文牍工作,前往袁甲三祠园林游玩的徐世昌。相见第二天,二人拜为金兰,徐世昌为兄。袁资助徐世昌兄弟二人赴顺天乡试,二人双双中举。 1879年秋,袁在给三哥袁世廉的信中发誓:“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未料再次乡试不中,因此将所学书籍付之一炬,并表示“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1880年,袁决定弃文就武,投靠吴长庆,加入庆军,吴长庆为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出身淮军,为庆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袁从陈州出发,先前往上海,准备之后再前往山东登州即吴长庆大本营所在地。抵达上海后,袁很喜欢这座城市,在一家旅店安顿下来,后四处寻找工作机会无果。在此困顿之际,袁去了一家妓院,在此结识苏州籍妓女沈氏,二人相交甚欢,无话不谈。沈氏阅人无数,得知袁身世后劝其尽快前往登州,投奔吴长庆,并用私房钱资助袁。袁发誓安定下来后回来迎娶沈氏,沈氏也表示袁走后会自己出钱赎身并等他回来。后来袁将沈氏接到朝鲜生活。沈氏终身未育,袁将次子袁克文过继给她为嗣子,北上途中,袁结识阮忠枢,一见如故。袁慷慨资助阮,阮后成为其终生心腹。 1881年5月,袁至山东登州,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对袁照顾十分周到,优待至极。由于袁尚未通过乡试,吴召来营中最好的老师张謇、周家禄、朱铭盘等人,向他们引见袁,特意强调“今留慰亭读书,所以报笃臣也”。张謇、周家禄、朱铭盘等人于是每天督促袁功课,袁再度备考科举。此间,袁称“近日作文太多,且盼家信,因呕血”。但是,他的作文在张謇眼里却是“文字芜秽,不能成篇”。由于张謇严厉直率,导致二人疏远。而周家禄则点到为止,以鼓励赞扬为主,袁“更喜周公”,后任直隶总督时请周入幕府,礼遇有加。 崭露头角. 1882年,袁23岁,藩属国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李昰应兵变夺权;亲中的朝鲜事大党请求清片廷出兵平乱,袁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前往协助,吴长庆的幕僚马建忠设谋,要袁将李昰应拘捕,李昰应被掳后,袁世凯以「通商大臣」身份驻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建亲军与镇抚军,并控制税务。 1884年,朝鲜分化为新旧两派势力。一派是以闵妃为首的外戚集团,另一派则是要求改革的士大夫激进派。以金玉均激进派为代表的「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被「事大党」及闵妃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袁世凯当机立断,指挥军队击退日本军,日本人对袁恨之入骨。1885年,袁被封为“清朝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合法权益,并以宗主国代表身分保护朝鲜安全。1887年8月开始,朝鲜政府先后向日本和欧美各国派遣使节,以对国际社会宣示其外交自主。然而大规模的独立外交活动违背藩属义务,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形势紧张,朝鲜国王向中国借兵镇压,李鸿章同意出兵,6月4日清军开赴朝鲜。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相关条款,6月7日清廷将出兵事宜知照日本,同日,日本驻北京公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清廷称日本也已出兵。6月11日,日本公使大鸟圭介率军到达朝鲜京城。获悉清廷出兵后,起义军6月11日与朝鲜政府签订《全州和约》,朝鲜内乱有所缓和。6月12日大鸟圭介主动与袁会晤,商谈共同撤兵,但日本内部对此不满,在没有达到全部目的前拒绝撤兵,中日双方对此相持不下,7月25日,日本军队在丰岛海面对清军发动袭击,挑起丰岛海战,进而引爆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10月24日,日军第一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侵入中国。袁唯恐奉天危急,以筹粮为口实,躲到新民厅。遭李鸿章的训斥,令速到前线,袁才赶到九连城,不久又逃至新民厅。 小站练兵.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海陆皆败收场,袁奉命随军撤回天津。两江总督张之洞聘请德国教官,在吴淞练德式「自强军」;北洋胡燏棻聘德国人汉纳根为教官,在天津小站编练德式「定武军」10营;不久胡燏棻调职,奕劻、翁同龢、李鸿章、荣禄联名保荐袁练兵有功接办。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命袁世凯接替胡燏棻练兵。1895年11月19日,袁奉旨督练新建陆军。袁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军。新军练成后,作战兵力达7,000人,另有长夫、伙夫、马吏3,800人;设有步兵5营、炮兵1营、工程兵半营;有重炮18门、快炮24门、马炮18门;是中国近代首先采用西方陆军编制的军队。袁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的练兵,史称“小站练兵”,这股兵力后来成为清末陆军主力及日后北洋军阀的前身。 袁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以及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军、淮军的旧制。在军事装备上,袁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小站练兵培养了一大批近代新军事人才,加快了旧军队的淘汰,促进了清军的近代化。 袁极善笼络人心,他不像旧式将领般依赖幕僚处理军务,反而事必躬亲,亲自监督发饷,避免贪污舞弊,重视军备、后勤、福利、军纪等细节,士兵均非常爱戴感念。但他同时亦喜好个人崇拜,特别强调「事事以本督办为心」,更滥用洗脑手段将军队去国家化及私兵化,成为日后政治军事化、军阀割据的滥觞。据说其麾下军官每日操课前后都有「三问」,一问「我们吃谁家的饭?」士兵齐答「袁宫保的饭!」;二问「我们穿谁家的衣?」齐答「袁宫保的衣!」三问「那我们为谁家死,为谁家出力?」齐答「为袁宫保死,为袁宫保出力!」众北洋官兵皆将袁视为衣食父母,敬若神明,竟达到了只有袁宫保、不知大清国,甚至于营内为袁供奉长生牌位的程度。 清末政局. 1895年,袁与徐世昌、张之洞等都列名参加康有为建立的强学会,并出资赞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近臣康有为与慈禧太后发生激烈争斗。手握重兵的袁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听从康有为建议,召见袁,赏候补侍郎,责成专讲练兵事务,并随时具奏应办事宜。17日,康有为接到光绪帝密诏,密诏中光绪帝认为自己皇位不保。于是康有为派谭嗣同游说袁世凯,要他举事以勤王。当晚,谭嗣同与袁秘密在京郊法华寺见面,谭嗣同要求袁率领敢死将士数百,拥光绪帝登上午门,杀荣禄,除旧党。袁表示誓死效忠皇上,但表示立即举兵勤王有困难,“杀荣禄乃一狗耳,然吾营官皆旧人,枪弹火药皆在荣禄处,且小站去京二百余里,隔于铁路,虑不达事泄。若天津阅兵时,上驰入吾营,则可以上命诛贼臣矣。”谭嗣同无奈同意。 根据史料记载,戊戌时袁倾向维新派,并未主动告密,袁的亲信张一麐所著《心太平室集》和荣禄亲信陈夔龙所记《梦蕉亭杂记》,其真实情况是9月21日(八月初六)晚袁听到杨崇伊从北京带来的政变消息,袁世凯以为密谋已经泄露,为避免自己被牵扯上罪责为族灭的叛国罪,于是将情况告知荣禄,这只是脱身之举。 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在20日,袁世凯向光绪帝辞行后乘火车回天津,立刻向荣禄告密,二人商议对策(一说袁世凯离京前密告给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荣禄即日回京密奏慈禧太后,慈禧于翌日宣布训政,囚禁光绪帝。 1898年9月28日,清廷命荣禄节制宋庆、董福祥、聂士成、袁、直隶淮军练军绿营等约5万人。 庚子拳乱. 义和团在山东排教,以私刑方式杀死许多外国和中国基督徒,引发欧洲各国不满。1897年11月山东曹州府爆发「曹州教案」,两名德国神父被杀。由于此地的天主教圣言会受德国庇护,11月6日德国以此冲突为借口出兵山东,武装侵占胶澳地区。后引起连锁反应,俄、英、法等竞相效尤,纷纷争占租借地。在此期间,袁考虑到既要防止德国等列强继续入侵,又要防止民众因生计而继起反抗,进而引发教案,使列强乘机宣战,先后向山东巡抚张汝梅、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代理营务的徐世昌出谋划策,预筹战备。袁提出的建议促使清廷认识到山东局势的严重性。 1899年3月31日,荣禄上奏成立「武卫军」,辖前军聂士成武毅军、后军黄福祥甘军、左军宋庆毅军、右军袁新建陆军、中军荣禄自募万人,共7万人。5月1日,荣禄命令袁和聂士成各率所部,开往山东境内演习。袁此行的目的,公开宣布的是“借以弹压匪类,保护教民”,实则是遏制德军。 义和团兴起于山东后,历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汝梅和毓贤在不同程度上同情义和团,并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拳民,其中毓贤态度尤为明显,甚至煽动民众闹事袭扰洋人。这引起列强对他的不满。1899年12月5日,美国公使康格径向总理衙门提出,要求撤换毓贤,以平息山东民教纠纷,美国公使称:“假如没有足够武力的话,可把天津操练得很好的军队调去协助”,不点名的推荐袁代替毓贤。此意见亦符合慈禧太后及荣禄罢免毓贤,任命袁的想法。12月6日,袁被任命为署理山东巡抚。但而后义和团团民进入北京,并在慈禧太后同意之下开始杀害外国人,造成了庚子拳乱,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爆发,山东省在袁治下得以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 镇压景廷宾起义. 义和团遭镇压后,清政府需向各国缴纳庚子赔款,各地抗捐抗税的事件频发,终于1902年爆发景廷宾起义。起义农民“所有地丁捐款均概不缴纳。”1902年3月3日,袁部正定、大名两练袭击景廷宾所在东召村。景廷宾汲取了义和团失败的教训,改倡“扫清灭洋”口号,发动了冀鲁豫平原24县的大起义,并歼减了袁部武卫左军的一部。袁乃派干将段祺瑞、倪嗣冲等率刚刚编成的北洋军步马炮兵2,000多人,由保定南下,又抽调武卫右军先锋队数营,两路合围起义军。至1902年5月间,广宗、钜鹿、威县、南宫等地相继易手,起义军向山东和河南边境转移。6月12日,倪嗣冲率军抵成安,景廷宾撤入河南,途中遭倪军捕捉,当即遇害。 清末新政. 李鸿章临终前推荐袁继任,1901年11月7日诏旨:「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1902年6月9日,袁实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6月25日,袁上奏《北洋创练常备军营制饷章》。袁创设直隶军政司,袁兼军政司督办。同年他顺利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天津。 1903年12月4日,京师成立练兵处,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为会办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综理全国练兵事务。 然而,景廷宾起义遭镇压之后,直隶又有1903年玉田县农民起义;1904年,滋州、元氏一带“在元会”以“仇教灭洋”为宗旨活动;1906年,祁口、大沽渔民为抗苛捐杂税,群起捣毁税局;1907年,平山、灵寿、冀州等地爆发反对征收警捐的风潮。由于清政府与各国立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的条款,袁为保证天津租界地区稳定,乃创办巡警制度,“以警代军”。正如他说:“备军所以御外侮,警兵所以清内匪。”不久组成天津侦探队,又创办天津巡警学堂,逐渐将警察网络推广全省。据当时报纸批评:“北洋侦探因贪功之故,偶有可疑之人,不问平日操业若何,即指为秘密党,拘之于狱。既入狱后,又闻有用刑迫其供认者,生死不明,殊骇人观听。” 但是,袁任直隶总督期间,也有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督办新军、发展实业、奖设工商等的成绩。1901年上奏呈请建立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前身),后来参与到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工艺学堂(今河北工业大学前身)的建设中,他一手创办的北洋军医学堂成为今天中华民国最高层级的军医学校国防医学院。由他倡导的北洋新区,是中国地区率先采用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而建成的城市新区。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10月23日,陆军在河间府会操,共有二镇四协计3.32万余人,清廷派阅操大臣袁、铁良前往校阅;10月25日会操结束。为中国地区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现代化正式野战演习。 1906年2月5日,直隶总督袁、署两江总督周馥、署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广总督张之洞电请外务部转商驻京英公使萨道义,减少进口印度鸦片;2月6日,英公使萨道义答复限制印度鸦片事,须俟中国自限栽种罂粟有效,始允照办。2月11日,袁奏设高等师范学堂于天津,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奉天等省均可派生附学。2月17日,袁奏设矿务总局于天津,严禁私售矿产于外人。4月27日,袁派武备学生分赴德、奥学习陆军。5月25日,清廷电饬袁、赵尔巽、程德全等协力进剿马贼。6月13日,直隶总督袁派马队1,200人剿办马贼。6月28日,直隶总督袁批准北洋银圆局立案开办劝业铁工厂。7月22日,直隶总督袁奏称,法国撤减直隶驻兵,交还廊坊、杨村、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各处兵营。8月6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端方到达天津,同袁讨论筹备立宪及改革官制等事。8月9日,袁会商两大臣奏改官制,并饬办学各绅商会议地方自治制度。8月23日,袁委周学熙、孙多鑫收回唐山洋灰公司。10月22日,新建陆军在河南彰德举行秋操大典,袁、铁良为总校阅官,10月25日举行阅兵仪式。11月18日,袁片请开去参预政务等项兼差,又请将陆军第一、三、五、六各镇归陆军部统辖,直境第二、四两镇由其统辖督练。11月20日,清廷准袁片,开去各项兼差,并谕全国陆军均归陆军部统辖,第二、四两镇暂由该督调遣训练。12月21日,端方奏称已商请袁先后调拨「海圻」、「海筹」、「海容」、「海琛」、「飞鹰」五舰入江,以资镇慑。 1898年的戊戌维新因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未能推行。《辛丑和约》后,立宪声浪日涨,慈禧太后宣布预备立宪,领导者正是掌握北洋大权的袁。1906年8月26日,清廷谕派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奕劻、政务处大臣张百熙、大学士孙家鼐等暨参预政务大臣袁世凯,公同阅看考察各国政治大臣条陈各折件,请旨办理。8月27日,慈禧太后召见袁,袁面奏先组织内阁,从改革官制入手。8月28日,清廷帝后召见大学士、军机大臣、直督袁等,讨论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条陈各折件,商讨实施立宪事宜。9月2日,清廷为厘定官制,派载泽、世续、戴鸿慈及袁等14人公同编纂,并命端方、张之洞等六总督派员至京随同参议,由奕劻、孙家鼐、瞿鸿禨总司核定;是日至10月7日,编纂诸大臣接连在朗润园会议官制。9月13日,清廷据袁奏请于奉天省安东县大东沟设海关分卡,归安东关兼辖。9月26日,袁刊刻各国官制大略及组织之用意,分送各王大臣及政界中人。9月30日,户部尚书铁良反对改革官制,与袁大起冲突,镇国公载泽严劾铁良阻挠立宪。10月9日,内阁学士文海奏,欲去军机大臣,设大总理,是欲学从前之日本权在大将军,请即行裁撤厘定官制馆,并请饬袁速回本任。10月17日,袁编刊《立宪纲要》,颁发直隶各属。由袁主导的官制改革方案出炉,因对满清亲贵不利,又遭反对。慈禧又改换其他大臣继续制定方案,最终形成对满人官员有利的方案。 1907年1月13日,清廷谕军机大臣着直督袁迅饬提督夏辛西统带原统队伍,前往山东督办兖(州)曹(州)剿匪事宜。3月13日,盛京将军赵尔巽、直隶总督袁联电外务部,请与日使议订《满韩陆路通商详细专章》。3月29日,都察院代表直隶、江苏、山东三省京官筹款自建津镇铁路,清廷谕军机大臣着袁、张之洞妥商办理。5月17日,袁派蔡廷干统带军舰「海容」、「海圻」两艘游历南洋,借以保护华侨。6月17日,清廷以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徇私溺职」命开缺回籍,朝野为之震动,是为清末「丁未政潮」。党争中林绍年请辞。7月10日,外务部以中俄北满洲税关章程业已互换,咨南洋大臣端方、北洋大臣袁,北满洲税关定期开关。7月12日,御史赵炳麟奏劾袁权重势高,并引年羹尧为比。7月28日,袁奏请赶紧实行预备立宪,条陈管见十事,其要旨为:建政府、设资政院、办地方自治、普及教育、融化满汉界限;袁奏请简派明达治体之大臣,分赴德国日本会同出使大臣考察宪法,并请简择王公近支聪颖特出者遣赴英国德国学习政治兵备,助预备立宪之施行。 1907年8月18日,天津县议事会成立,选出正、副议长。8月24日,清廷电召直隶总督袁入京陛见,8月30日袁入京。8月30日,袁奏请以天津为模范,计划全省自治办法,期以三年一律告成,以为预备立宪之基。9月4日,清廷命外务部尚书吕海寰开缺,充会办税务大臣,以直隶总督袁为外务部尚书;任大学士张之洞、外务部尚书袁为军机大臣。9月5日,袁请收回成命,命毋庸议。10月26日,湖北按察使梁鼎芬奏劾奕劻、袁贪私误国,徐世昌、杨士骧、陈夔龙等夤缘比附,清廷诏以其摭拾空言,有意沽名,传旨申斥。同时也使袁氏疏远军事,有明升暗降之嫌。同年,在袁世凯的运作下,中国第一支新式地方警察队伍及最早的近代地方议会组织(天津议会),均正式成立于天津;同时,袁又下令直隶各州试验地方选举、地方自治和司法独立。 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因溥仪年幼而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3月9日,康有为致书梁启超,力主联络肃亲王善耆以打击袁。 1909年1月2日,明降上谕:「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彰德府洹上村(今河南省安阳市)。在此期间,袁韬光养晦,隐居时仍关心政事。 东山再起. 1911年10月10日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引爆武昌起义,并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后相继有多个省宣布独立,支持反清;为取得交战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势力均主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清政府内部清楚知道中国国内,仅有北洋军可以抵抗叛军,于是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但荫昌无力驾驭北洋军。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公使也建议起用袁,载沣见内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唯有于10月14日任袁为湖广总督,派其南下镇压起义。 镇压革命. 由于海军全体昄依革命党,北洋军渡河受阻。袁坐镇北方,铁腕镇压长江以北的起义,以确保自身地位的稳固。 1911年10月27日,袁接任钦差大臣,任命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立即对湖北革命军展开攻势。30日,冯国璋纵火焚烧汉口,迫使革命军退守汉阳,11月27日又攻占汉阳,革命军撤入武昌。11月12日,山东宣布独立,袁任命张广建为山东布政使、吴炳湘为巡警道,赴济南迫使都督孙宝琦取消独立。 吴禄贞遇刺后,燕晋联军破产,袁派北洋军第三镇开赴山西,兵迫娘子关。1911年12月12日,北洋军炮轰娘子关,革命军弃关退走。12月,淮上军欲西征驰援河南,袁调北洋第三镇两千多人南下阻击,又派河南布政使倪嗣冲率武右军进入安徽,于12月10日攻陷太和,继则扑向颍州。于15日破城,“以剪发为革命军符号,杀之无遗。” 1911年12月18日,耿世昌率领五百余革命党人,发动任丘县起义。袁闻讯,从保定调动两营淮军前来围剿,最终将其彻底剿灭。12月29日起,陕西革命军陆续东征,袁令第二镇统制王占元、第六镇协统周符麟集中兵力,挟野炮山炮五六十门向民军进攻,又增调毅军十营,将革命军击退至陕西潼关。又将革命党人刘纯仁、纪宗义、刘建中三人杀害。 1912年1月3日,滦州起义军在知府衙门宣布起义,成立北方军政府,声明从属中华民国,议和期内“袁氏不得派兵来攻”。袁则拘禁冯玉祥在海阳,令其无法与之会师。1月,蓝天蔚筹划组织北伐军两千人在烟台登陆。26日,袁电告赵尔巽:“蓝天蔚现暂驻烟台为根据地,拟日内派一支队于貔子窝附近登岸,其余大队于日本租界域外之地点登岸,进攻奉天、牵制北方各军,希饬严密探访。”又派人到沈阳跟赵尔巽和咨议局议定办法五条,其中第三条是严搜民党,第四条是驱逐“急进会”会长张榕。 南北议和. 随着战事延长,部分革命党人、相继独立的各省、海外华侨希望袁赞助共和,他们中有的希望袁能反正倒戈对付清廷,有的发出推举其担任筹备中的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的邀请。如10月27日,黎元洪劝袁率部下健儿回旗北向;11月2日,伦敦和芝加哥华侨电报,称袁资格,适于总统;11月9日,革命党人黄兴以南方民军司令名义亲自致电袁,将袁与拿破仑和华盛顿做类比,表示若袁能直捣黄龙,南北各省都会听命于他;11月12日,黎元洪又向袁表示,只要袁“能来归”,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国大总统就非袁莫属。 另一方面,10月29日张绍曾等将领联名向朝廷施压,请求清廷尽快立宪,以政治变革回应南方独立各省立宪派的诉求,史称滦州兵谏。兵谏次日,清廷便宣布特赦国事犯(即政治犯),解除党禁。11月1日清政府又宣布解散满人皇族内阁,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资政院于11月8日推举袁为内阁总理大臣,期间其居住于锡拉胡同19号四合院,原为慈禧之故居。11月13日袁从南方抵京组建组阁,11月16日以汉人为主的袁内阁名单公布。11月26日,北洋军一举攻克汉阳,这样既能给清政府内部主战派有所交代,又能迫使黎元洪谈判。同时,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有意调停战事,愿意促成袁内阁与黎元洪停战议和。在起义军节节失利的情况下,黎元洪通过英国驻汉口总领事与袁联络,有意停战,并于11月30日达成停战协议。12月2日,《时报》发表袁的政见,他呼吁各方以大局为重,满汉两族冰释前嫌,主张清廷君主立宪,以避免国家分裂,他会与进步党中的民主共和派和君主立宪派通力合作,使各事都能处置妥当。他说: 大清帝国覆灭. 在南方独立各省为组建中央临时政府召开的联合会中,1911年12月2日《汉口会议》确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12月4日的《上海会议》根据《汉口会议》的精神,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以虚位待袁,同时决定大总统职权暂由大元帅行使,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对。《南京会议》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让黄兴代职。而黄兴力辞不就,组建中央临时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凯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体、清皇室善后、大总统的确立等问题展开讨论,南北达成共识,召开国民会议表决相关议题,根据当时的形势,袁无疑将当选民国首任总统。这样的结果是同盟会不愿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并选出孙中山为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12月31出版的《纽约时报》报道指出参加这次选举的代表未经各省民意正式授权,仅持有各省督军或领导人信函。孙中山致电袁,解释原因称东南各省久缺统一机关,行动困难,总统之职只是暂时担任。 1912年1月11日,北洋军全体将领通电清廷,称军情紧急,请求王公大臣捐献私财,毁家纾难,共济时艰。这其实是袁压制清廷主战派的手段。1月12日,奕劻配合袁世凯在宫廷会议上提出皇帝退位和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件。1月16日袁亲自上奏隆裕太后,说自古无不亡之国,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号,享受岁费。在当日上午退朝回家路上,袁遭到中国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侍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袁后来称病休息,但继续让他的亲信代他逼宫。1月18日,孙中山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摊牌,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以公诸报端的方式将幕后谈判全部曝光,势同最后通牒,这不但令袁极其尴尬和不满,也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尽失颜面。袁以孙中山提出的条件与南北双方协商的内容不一致为由拒绝接受,袁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对付外人。如果孙中山一定坚持己见,他不得不作废先前谈妥之事。期间,革命党孙中山黄兴与陈其美等人同时推动向英日俄等外国势力借款,以筹备与袁决战,但未能如愿。袁为少生枝节,屡屡向孙妥协,同意同盟会多人进入总长之列,同盟会最终如愿以偿。袁于是加快了逼宫的脚步,1912年1月26日,在袁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军五十位将领发布了《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向隆裕太后逼宫,不久,段祺瑞又发表《乞共和第二电》,直接挑明「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直接以武力恐吓隆裕太后,隆裕于2月12日颁降懿旨,接受《优待清室条件》,幼帝溥仪退位,清帝国把政权交给袁世凯,让他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清朝统治宣告终止。她在《宣统帝退位诏书》中说: 中华民国总统. 临时大总统. 南北议和后,1912年2月13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2月14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批准。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 袁迫使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防范袁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孙中山辞职时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袁在复电中称自己“德薄能鲜,不敢承担总统一职;如今北方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目前不便南下;自己经反复思量后,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电报公布后,各方舆论纷纷反对定都南京。孙中山随后与临时参议院讨论投票决定定都地点,结果参议院以20票的压倒多数反对定都南京,但孙仍坚持主张,最后在黄兴的威胁及吴玉章等人的疏通下,临时参议院又重新投票,并以19票比17票的结果通过定都南京。2月29日,北京兵变后,袁决定在北京就职,成立北洋政府。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表示拥护《临时约法》。唐绍仪内阁在施政上反映了同盟会约束袁的要求,引发袁的强烈不满。6月间,国务总理唐绍仪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为直隶总督,袁原本同意,后指使北洋将领通电反对,并不经内阁副署发表了改任王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破坏责任内阁制,唐绍仪及四位同盟会阁员被迫于6月16日辞职并离开北京。袁先提出了无党派的陆征祥组阁,参议院因其发言不当新提阁员全部被否决而流产。北京军警指参议院挟持私见,黎元洪责违背共和精神,章炳麟斥责为“奸府”,请袁便宜行事,盛传将解散参议院,参议院迫于形势,通过了袁提出的阁员,次日弹劾陆征祥失职,陆称病请假,袁任命赵秉钧代理,至此内阁被袁直接控制。 孙中山让位总统后,从事国家建设,宣传民生主义、事业发展、铁路计划,黄兴请辞南京留守,表示没有割据的意思。内阁问题发生后,袁邀请孙中山、黄兴前往北京,消除争端。应黎元洪的请求,袁召集了武昌起义首义者之一,被尊为共和元勋的张振武和方维,以“图谋不轨”于8月16日在北京杀害,引发临时参议院和黄兴的言辞责问。袁为离间黎元洪和同盟会,将黎元洪的来电公布,使得黎元洪无法辩驳而只能依附袁。8月下旬,孙中山和黄兴北上,孙在北京停留20多天,与袁会面13次,希望袁作正式总统,十年内练陆军百万,建筑铁路十万里,袁授予计划全权。为了让袁放手作为,孙、黄同意由赵秉钧出任内阁总理。9月25日,袁发表八大政纲。10月,梁启超得到袁的谅解,从日本返国,在北京受到袁的隆重欢迎,颇受感动。 镇压二次革命. 在1913年2月举行的民国首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多数议席,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国务总理,不料宋于3月20日在上海被暗杀。时人普遍认为袁授意暗杀,引发全国声讨。《民权报》发表《胆大妄为之袁世凯》、《大总统之叛逆》等文,称袁为“专制魔王”,提出“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为改造”的口号。3月26日,孙中山抵达上海,与黄兴会晤,号召武力讨伐袁,但遭到党内人士反对,经过3个月未能组织起讨伐袁的力量。4月26日,袁未经国会同意,以全部盐税收入作为抵押,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4月7日,袁发布秘密动员令,5月1日起用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开始军事部署。 5月6日和15日,袁召开军事会议,规定:“有攻击南方敌军任务之北军,第1期对于湘、赣、皖、苏作战,利用京汉、津浦两路线集中,以鄂省为主要策源地,并以海军策应沿岸,兼妨害敌军之集中。”又以段芝贵为第1军军长,率2、6两师及毅军驻豫、鄂边境,以冯国璋为第2军军长,率第3师及张勋、雷震春、倪嗣冲各部,分别由津浦路与河南两路向宁、皖推进。并先后收买了黎元洪和海军。 5月21日,袁发最后通牒,“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自信政治军事经验,外交信用,不下于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尝不愿,然今日诚未敢多让。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及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并派兵南下。 7月12日,李烈钧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随后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上海和重庆相继宣告独立。9月,冯国璋与张勋攻占南京,各省相继取消独立,北洋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孙中山、黄兴、李烈钧和胡汉民逃亡日本。袁则在国内逮捕杀害大量国民党员,查封亲国民党报纸。 正式大总统. 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过程中,袁派手下伪装组成的公民团数千人包围国会,打着“公民团”的旗帜,叫喊「今日非将公民所瞩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从早上8时到晚10时,议员忍饥挨饿,连续投票3次。然而,在前两轮投票中,袁世凯仍然分别只得到了471票和497票,未达到法定四分之三的票数规定。最后,议员被迫选袁为正式大总统。10月10日,袁在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就职演说中,谈及个人从政生涯及共和国成立后,法律、道德、教育和实业发展等方面问题。10月14日,由国会编制的《天坛宪法草案》脱稿,乃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增订版。袁10月16日在《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中指出临时约法限制过苛,而临时约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大总统有提议增修约注之权,所以为了政务统一,要求国会扩大总统职权。但国会将大总统的提案置于勿庸讨论之境地,并在此后再三拒绝听取袁的陈述。袁的意见遭国会堵塞后,他向全国各省军民长官发出通电,公开陈述自己对宪法草案的意见,以争取国会外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各省军民长官在电复中均支持袁的意见。 1913年11月4日,袁根据警备司令官查获赣省起事(即二次革命组成部分)领导者李烈钧与国民党本部及国民党籍国会议员有密电来往勾结之实,遂发布《解散国民党通令》,并取消国民党籍议员的资格,内中指出: 国民党籍议员的资格取消后,国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休会,袁派员组织中央政治会议作为临时替代机构,在召开的首次政治会议上,袁指出内政紊乱是因部分人错误理解平等、自由和共和的内涵所致,还声明乱党人员失败后卷公款而逃,并谈及外交及司法独立问题。1914年1月,袁根据黎元洪等人及政治会议的意见,将国会解散。1914年3月31日,袁颁布了以“民告官”为特色的《平政院编制令》。1914年5月,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12月29日,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 与日条约. 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政府要求德国把侵占的山东半岛权益交还中国,遭拒。当时美国注意力已转移至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的盟友,日本于是在8月23日以英日同盟(协约国)为理由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和山东胶济铁路沿线地带。袁政府分别在1914年11月18日和1915年1月7日两次要求日本政府从中国撤军。 其时日本政治派系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提出,应采取主动外交政策,以果决态度,使中国投入日本怀抱,与之订立防御同盟。他还向内阁及元老提出一套详尽的“对华问题解决意见书”。 此外,日本陆军省拟定“中日交涉事项觉书”,参谋本部提出“中国问题处理大纲”。 11月11日,日本内阁根据以上计划,形成决议二十一条。12月初,外相加藤高明将其交付奉召返国听训,命其尽速向袁世凯交涉。 民国初期,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所主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为从日本获取资金,打算与日本军部关系密切的三井物产森恪签订近乎出卖中国主权的《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合同》。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际,秘密向袁提出了五号共计二十一个条款(简称《二十一条》)的无理要求,而其中部分条款就是以孙中山早前提出的若干出让中国主权的条款为底本,如有关汉冶萍公司的条款及孙中山与森恪之间达成的以租借满洲给日本为条件的秘密借款案。日本还逼迫袁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及蒙古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本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等同于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美国闻讯虽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日方并没有收回其主要要求。 经过. 从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历时105天,袁政府与日方谈判20多次。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对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袁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并向社会各界透漏日本之无理要求,以期国际社会-{干}-涉此案,并唤起国内舆论讨伐日本,国内民众反对《二十一条》的呼声日渐高涨,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后修正案,做出一些小让步。5月1日中国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坚持自己的立场,于是日本政府删除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要求。5月6日,袁在《大总统袁世凯致各省电》中称: 日本政府终于恼羞成怒于5月7日向袁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5月9日下午6点前答复,否则将执行必要之手段。此时的日本摆出大战一场的姿态,军舰在渤海一带游弋,山东、奉天兵力增加,关东戒严,日侨纷纷回国。5月8日袁召集政府要员开会,袁认为日本已收回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各条款,其他条款已非亡国条件,为避免开战,所以接受日本条件。他说: 在日本的胁迫下,袁政府5月9日在回应了日方的最后通牒后将当日定为中国国耻日,史称五九国耻。此后,双方分别准备签约事宜,在条约文字内容上仍有不少折冲,最后于5月25日在北京签署《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13件换文,总称《中日民四条约》,与《二十一条》原案比较,中国损失相较于原案已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近年来一些新资料表明,条约签订之前袁政府还有另一重压力,当时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面递《二十一条》时曾说: 筹建中华帝国. 君主立宪背景. 1915年夏,北京政局动荡不定,共和政体以来乱象不断,《二十一条》刚交涉结束,“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言论不断在社会上传播。8月3日,由通晓中国事务的前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为袁安排宪法顾问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称:“……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如一时不即扑灭,或驯至败坏中国之独立……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从世界形势看,当时采用君主立宪政体的强国亦不在少数。 8月14日,有十三太保之称的杨度和孙毓筠等人成立筹安会,发文支持施行君宪。杨度认为,国家须一元领导才能安定,在安定环境中才能立宪,并逐渐富强。他指出,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其一:中国人文化程度低,共和难以立宪,只有君主才能立宪;其二,共和国选举总统时易动乱。8月23日,筹安会召集各省文武官吏和商团进京商讨国体事宜,除少数表示拥护共和外,大都表示必须改变国体。8月25日,蔡锷等北洋军人请愿帝制。袁克定亦伪造《顺天时报》,营造日本支持袁称帝的氛围。 9月1日,参政院开幕,请愿团纷纷向参政院请愿施行君宪制。蔡锷、沈云沛、周家彦等人也在同日请愿改变国体。袁世凯在9月6日说:“本大总统所见,改革国体,经纬万端,极应审慎,如急遽轻举,恐多窒碍。本大总统有保持大局之责,认为不合事宜”。梁士诒又在9月19日成立全国请愿联合会,向参政院呈上二次请愿书,要求召开国民会议,票决国体。10月6日,参议院收到建议改国体为君宪制的各省代表请愿书83件。依参政院起草的《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由全国选出的国民代表共计1993人于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时就国体变更问题投票,结果全票通过君宪制。当日,各省代表请袁接受推戴书,袁以“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为由婉拒。当晚,孙毓筠等人又以参政院总代表的名义呈递二次推戴书,称: 12月12日,袁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即皇帝位当日早上,袁申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袁接受第二次推戴后,袁的外国顾问团仿照《日本皇室典范》拟定《新皇室规范》: 此后,中华帝国进入筹备阶段,欲改年号为洪宪,意为洪扬宪法,总统府改为新华宫。然而蔡锷、唐继尧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举行护国运动,西南爆发反袁运动。袁得知消息后,于12月29日下令免去蔡锷等人职务,称蔡锷讨论国体问题时,曾联合北京的高级军官首先署名主张君主立宪,后请假出国就医,怎会秘密回到云南,袁不相信蔡锷欺骗自己,但无论宣布云南独立的通电是否受人胁迫或被他人捏造,唐继尧、任可澄都应承担地方之责,蔡锷行迹诡秘,不知远嫌,所以将他们三人免职,听候查办。原令如下: 中华帝国结束. 蔡锷当初多次劝进袁君主立宪制,后来却又起兵讨袁,袁才明白自己被蔡锷欺骗了。1915年12月云南起义爆发后,袁组织北洋军征伐滇军,互有胜负。与此同时,中华革命党和大日本帝国也趁机活动,日本早在1916年初就开始密切关注中国动向,袁政权并不符合日本在华利益,因此日本在背后以各种手段支持反袁势力。虽然部分官员及参政院奏请袁世凯早日登基,但随着战势的加剧,人心不稳,黔、蜀、粤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冯国璋于1916年3月18日联合5名将军发密电致各省将军,就迅速取消帝制、惩办祸首、停战议和等征求各省将军同意。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之下,于1916年3月22日召秘书张一麟起草文告宣布取消君主立宪国体,退回各省区推戴书,所有筹备事宜停止,中华帝国随之流产,张一麟忆述当时情形: 袁世凯在《撤销帝制令》中申明,民国建立以来变故纷乘,忧国人士多主张恢复帝制以结束争端。1913年后,主张帝制的声音不绝于耳,每次都遭他呵斥。1915年形势有变,多数人都说若不施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能救亡图存。且看墨西哥革命后的内战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成立后,越南、缅甸一定会步其后尘。帝制论者言之有理,各界纷陈来电呼吁帝制。而自己一再声明有维护国体之责,但主张帝制者依然坚持,所以他决定由国会解散国体,大家一致赞成君主立宪。他说,数千年来帝王子孙之祸不断,而主张帝制者本意是巩固国基,然爱国误入歧途足以害国。反帝制者也发表了政见,但不能矫枉过正,危及国家。他望各方摒弃异见、同心协力,神州华裔不应同室操戈。并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己,不怪罪他人。 1916年5月4日,梁启超电劝段祺瑞出以果断,劝袁退位。5月6日,袁通电陈宧,同意自大总统之职退位,但需要先商定善后。冯国璋联络各省于5月17日组织召开《南京会议》,因各省区将军代表谋略不一,会议无果而终。 早在3月27日,袁的身体即出现病状,报载袁病失音,疑系尿毒症。5月16日,袁的腰和枕骨出现疼痛症状,饮食锐减,不能入寐。5月28日袁病重,颜色憔悴。6月3日病笃,饮食即吐,小便癃闭。6月5日中午袁猝晕,6月6日上午10时15分袁逝世,享年56岁。袁谢世之日,他的书案上有他亲笔书写的一句话“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身后. 袁氏于1916年6月8日在怀仁堂入殓。据袁之女袁静雪回忆,对于以何种殓服入葬的问题,尽管袁世凯“孩子们的主张不一”,但袁妻于氏找到徐世昌,提议以龙袍入殓,说袁世凯虽因称帝败亡,“但他是喜欢这一套的”,“不枉他搞了一场”,“让他死也瞑目”。徐觉得“冕服在棺内”,“外人看不见”,因而同意。又据袁之孙袁家宾回忆,“因为天气热,又过这么久才入殓,因此除了他的尸体还在继续散发臭味外,他那原本就很胖的躯体更加臃肿起来,家中所有的衣服都穿不上了。有人就建议,衣库里还存有龙袍,非常肥大,何不取出穿上。袁克定说,等与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商量一下再说。后经黎、徐、段等同意,才穿龙袍入殓。龙袍是紫红色,上绣九条平金线金龙,龙眼上各嵌大珍珠一颗,龙头各部镶有小珍珠,龙麟处缀有珊瑚断片。”入殓时,袁世凯“身服十二章之祭服”,头戴天平冠,“足穿方头靴”,“几如大行皇帝”。 尽管他在遗嘱中说“余之死骸勿付国葬,由袁家自行料理”,继任总统黎元洪则以“民国肇兴,由于辛亥之役,前大总统,赞成共和,奠定大局,苦心擘画,昕夕勤劳,天不假年,遘疾长逝……所有丧葬典礼……务极优隆,用符国家崇德报功之至意”除了命国务院为袁世凯举办一场集古今中外皇庶官民新旧典章于一举的国葬,又特派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齐三人承办。令各官署、军营、军舰、海关下半旗二十七日,6月28日出殡日全国下半旗一日,鸣砲108响,京师学校当日停课。出殡当日,仿德国皇帝出丧,“将灵榇置于炮车上,特由卫侍武官及卫士以人力推挽而行,并派段芝贵及李进才为保护灵车长官。”灵柩扛夫“系仿前清亲王制用八十人”,用红杠、红绳(按清制,皇帝棺柩用黄色,亲王用红色),举行祖奠礼、启奠礼、孝子服饰、殡前执事仪仗等礼,“大半袭中国古代帝王梓宫奉安之旧习”。时人评价,袁世凯出殡“典礼备极崇隆”,“仪仗之矞皇,装潢之华丽”,不论是“未成君之皇帝”,还是“已解职之总统”,“其资格亦不过一平民而已”,“以平民而上拟帝、-{后}-大丧,以民国而摹效奉移大典”,如此不足“昭示来兹”,承办丧礼诸人本意“欲尊项城”,结果“反以重项城泉下之罪”。 袁世凯墓园的命名,袁克定原本欲取“袁陵”,但徐世昌以时局不安,不如取名“袁公林”,因二字谐音,且据《说文解字》,二字“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北洋政府根据其「葬吾洹上」的遗愿,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赶赴河南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最终选定洹水北岸,工程持续近两年,由北洋政府拨款50余万银元,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8人募捐25万余银元建成。 任内施政. 党狱方面.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利用军政执法处杀害的人即“数以千计”;其中较为著名者有:四川会党领袖张百祥,密谋刺杀袁的程泽湘,辛亥南京革命军正参谋曹锡圭,山东同盟会支部长徐镜心,四川民政长张培爵,北京《民主报》总编辑仇亮,江苏第三师旅长张秀全,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司长林逸民,湖北军政府北伐学生军队长方亚凡,辛亥山东烟台民军营长左宪章,河南革命军参谋余国桢等。1913年9月黎元洪捕杀革命党人宁调元、熊樾山。次年段芝贵在湖北全省进行“清乡”,从6月至11月破获“乱党之案百数十起”。1914年6月汤芗铭破坏“长沙革命党机关”,逮捕四十多人,其中二十九人被惨杀。倪嗣冲于安庆设探访局,任命王之纲为局长,人称王为“活阎王”,在两年之中竟杀害革命党人五百七十余人。1914年3月,龙济光派兵“清乡”,迭次破获乱党机关,“厥功甚著”,袁特赠他一等嘉禾章。 社会方面. 1913年8月,北京《爱国报》编辑丁葆臣(桢)作“时评”说:“军人为国家卖命,非为个人卖命者。为个人可谋生计之处甚多,何必从军。”便被军政执法处逮捕,以“迹近通匪、煽惑军心”的罪名,加以杀害。1914年4月2日,袁公布《报纸条例》,警察机关可以用“妨害治安”等理由,任意查封报社,禁止报纸发行,以致逮捕编辑、记者,判处徒刑。 1914年3月2日,袁公布《治安警察条例》,规定“严禁秘密结社”和“同盟罢工”等。5月20日又公布了《地方保卫团条例》,命令各县建立“保卫团”,负责“清查户口”、“搜捕盗匪”。11月又先后公布恢复肉刑的《易笞条例》和《惩办盗匪法》。 文化方面. 清朝入主中原后,虽然实行剃发易服政策和文字狱,但同时也尊崇儒学与孔子。袁逼宣统帝退位之后,延续清朝的尊孔,1912年9月20日,袁颁布《尊崇伦常文》,提倡国民尊崇儒家伦常,他在《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中说: 1913年6月22日,袁颁布《尊崇孔圣文》,并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里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1914年8月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这是一部以明代祭服制度为主体,结合“周制”概念拟订的祭祀冠服条例,恢复汉服式祭服,并于同年冬至在北京天坛举办具有汉人政权特色的祭天典礼。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又颁布《祭孔令》,明令中央和各地方须在孔子诞辰之日举行祭孔活动,并于28日举行中华民国官方首次“官祭孔子”活动,又令财政部拨款修缮北京孔庙。1914年11月3日,袁世凯在《箴规世道人心告令》中称“忠孝节义”为国粹,指责乱党破坏中国社会秩序: 另外,华人四大节日与春节的设立也与袁世凯有关。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上溯至4000多年前,而现行的春节历史却很短。1913年,袁批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例行放假;而元旦改为国历一月一日,从1914年开始实行并延续至今。 军事方面. 1903年起,袁开始着手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工作,在中国军制改革、军事教育、建军治军、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做出大量有益尝试。在华北组建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雇佣德军教官,创办警、步、马、砲、工、辎等兵科,设立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先后有5人当上中华民国总统或总理。至接掌北洋,裁撤旧军改编警察,令中国军警分离,清末巡警制度的创立是中国警察制度近代化的开始。 对外军事方面,袁在1884年朝鲜王朝的甲申政变中,在无法得到国内指示的危机时刻,当机立断,率军击退日军,瓦解了朝鲜亲日派和日军颠覆朝鲜政权的图谋。之后,在袁任清朝驻朝鲜大臣期间,他尽一切可能扩大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力,成为朝鲜王朝内最有权势的人物,全面掌握朝鲜的商业、外交事务和内政。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在山东的袁世凯与两广的李鸿章、湖广的张之洞,两江的刘坤一,一起组织了东南自保运动,反对朝廷对于义和团的支持、也反对朝廷对外国的宣战,并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镇压拳民,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安全。虽然这一政策对于民族主义者来说具有反动性,但是也正是这一政策使得经济昌盛的东南地区,避免了义和团运动带来的社会混乱与外国武力的入侵。 经济方面. 工业方面,他积极发展实业经济,1905年,他出面筹钱,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自1912年到1914年这3年间,新开的工厂为4,000多家,民族资本兴建的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采煤、冶炼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袁世凯在遭谴归隐之后还说出“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的话。袁当政时期,颁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扶持弱势的民族工商业,提倡国货,增加进口税并减少出口税,加强国货竞争力,扩大国货销售市场。 农业方面,袁在兴办农业教育、创设农业基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方面做出尝试。 财政金融方面,袁筹公债、整顿税收、开办银行、疏通金融、改革币制,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也促进了中国近代财政金融的现代化。 在对外经济交往方面,袁主动对外开放,开通商埠,这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袁主张引进外资和侨资,前后素志不移,这在苏杭甬铁路、文辞协议、中美轮船公司等问题上即有体现。经过袁的治理,中央财政也有很大改观,从民国初年的借债度日到每年库存可余两千万元。 教育方面. 袁世凯兴学重教,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积极倡导学子留洋。他与张之洞在1905年建议清廷废除了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推广免费的新式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国家之繁荣昌盛,实系于国民之品德、知识和体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强化公民教育。袁曾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折稿》获光绪皇帝批准,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正式成立,为山东高等教育写下浓重一笔。袁任直隶总督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另外,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教育设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体系,从而使河北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政治方面. 袁在政治层面的成果体现在清末政体、官制改革、近代法律、地方自治、维护领土完整等方面。袁积极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袁在晚清时期高举“立宪”大旗,几乎是孤军奋战请求立宪,对晚清宪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逼宫下,清朝皇帝退位,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得以确立。袁作为编纂官制大臣,直接参与官制改革的讨论与决策,在官制改革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对文官的等级、任用、考试、惩戒、保障、甄别、恤金、待遇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管理制度,其中文官候选人考试,以考察行政能力与一般知识为主。并建立廉政机构,设置平议院,专门审理官员犯罪案。在法律建设上,袁大力提拔、举荐和重用新式法律人才,改革和完善近代司法制度,对引进西律、修订旧律,加强中国法制现代化起到重要作用。袁还是地方自治制度的积极参与者,在天津推行地方自治、试行普选制开全国先河,其成效影响深远,直隶省(今河北省)也因此成为当时的模范省。全国各地借鉴天津地方自治的成功经验,地方自治之花遍地开放。 禁毒禁赌. 禁毒禁赌也是袁的一贯主张。清末的烟馆是重要的社交场所,风气败坏,直隶总督袁在1907年5月19日上奏的《预筹革除鸦片折》中表示:「鸦片之害,荼毒生灵,虚糜金银,不可胜计,实为中国贫弱之源」,袁所领导的直隶省设立了200余个戒烟分所,先后铲除烟馆800多个,查获秘密贩烟案1300起,在禁止种植罂粟方面,他多次颁布晓谕,倘有偷种之户,立将烟苗划去,地亩充公。当选民国总统后,袁更规定吸鸦片者立即戒除,贩者分别停歇,种植者若不将烟田改种他物则一律治罪,凡官员故纵者,按情节轻重予以惩治,期间颁布的《禁烟令》至少有七次之多。在禁赌方面,袁自小站练兵时期就禁止军队赌博,在其制定的《简明军律二十条》中有两条为罚律,其中之一即是关于赌博,犯者插箭责罚。直隶总督时期,在直隶师范学堂和小学堂《学堂条规》中规定学堂上下人等一概严禁赌博,违者由总办分别责饬开革。任职民国总统后,袁世凯则以法令的方式禁赌,1912年6月颁发的《暂行新刑律》对赌博者、开设赌场者规定有不同的刑罚。 著作. 《袁世凯全集》共36卷,2013-11河南大学出版社。内容有章奏、文告、律令、公牍、函电、诗文、题词以及著作。 轶闻. 1876年夏,清末状元张謇与袁同为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吴长庆命袁对张謇执弟子之礼,故袁每次写信给张謇都尊称“夫子大人”,面见时则称“季直师”(张謇字季直)。吴长庆病逝后,张謇和袁各奔东西。不过,等到袁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在给张謇的书信电报里,却改称张謇为“张老先生”或“季直先生”。袁决定恢复帝制后,准备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此时的称呼又从“先生”改为“季直兄”或“仁兄”,张謇则回信说:“夫子尊称不敢,先生之称不必,我兄之称不像。”不久,袁自封皇帝,“特聘”张謇为他的“嵩山四友”之一,还派“钦差”专送一幅《嵩謇山四友图》给张謇,但张謇却闭门拒收,并调侃说:“今昔犹是一人耳”,“足下之官位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矣”。 民国著名报人陶菊隐于1934年出版的《政海轶闻》中,记载了一则袁行贿慈禧而得欢心的故事。慈禧垂帘听政时,袁充任北洋总督,极意结交阉宦,使侦慈禧意向以投其所好,因之宠眷逾固。其时值慈禧诞辰,疆吏搜珍选异,各出心裁。某日,慈禧巡视珍品,啧啧称赏,最后目注四睹,无语而出。宦者以告,袁猛醒曰:“得之矣。”他即搜集名画若干帧,盛饰以进。慈禧大悦:“蔚亭实获我心,吾正思此物,此物来矣。”袁所费最少,独邀青睐,其善窥上意,诚不可及也。 袁的六姨太太叶氏,本是南京钓鱼巷的妓女,嫁给袁世凯纯粹是“误会”。袁做直隶总督时,派其次子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克文在钓鱼巷认识了妓女叶氏,两人互订嫁娶盟约,叶氏并将其玉照赠袁。克文回去向父亲磕头复命时,一不小心叶的照片掉在地上,袁世凯连声问:“是什么?那是什么?”袁克文不敢向父亲谈自己的儿女私情,便说:“在南京给父亲物色了一个好看的姑娘,所以带回来这张照片,看父亲是否喜欢?”袁接过照片一看,连声说:“好!好!”于是派人去南京将叶氏接了回来。洞房花烛之时,叶氏才发现她的意中人竟变成了一个五短身材鬓发斑白的半老头子。 民国作家侯毅著《洪宪旧闻》内有一篇《项城就任秘闻》,记述了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时的三怪件事。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此前数十天,天天晴丽,独就职之日垂雨浇注。那时染色工艺不佳,太和殿前所悬五色旗色彩尽褪,模糊斑点有如泪流。袁世凯乘八抬大轿,行至太和门时,忽然窜出一犬,惊扰队列,众卫士急拔剑刺毙,死犬肝肠涂地。就任礼毕,袁世凯乘驷车回府,未出午门,石道雨滑,一匹骖马倒地,遭断木刺死,袁世凯换乘他车而归。民间有谶纬家为其占字,说“袁”姓乃“吉头哀尾”,预言袁世凯不得善终。 1915年,洪宪议起,适值袁寿辰,群下欲取悦主上,尽招在京有名伶官入南海供奉,乃取《国贼孙文》一书,谱为《新安天会》,化孙文为猴、黄兴为猪、李烈钧为狗,排演成于袁生日寿筵。艺人谭鑫培名盛一时,清末曾受内廷供为慈禧唱戏,故被选为《新安天会》主角。不料谭氏严拒,又找到著名老生演员孙菊仙,再遭严拒。九门提督江朝宗亲率城厢驻兵,将二人挟持而行。演毕,人赐二百银元。谭氏不辞而去,大笑出门,将二百银元沿途撒落,至新华门,而二百元尽矣。 1916年袁帝制自为,改民国五年元旦为“洪宪”元年元旦,阎锡山令太原举行庆祝“洪宪登极”大会。大会结束时,台上“司仪”呼“洪宪万岁”,台下有一青年则喊“洪宪半岁”,会场上很多人响应了;接着“司仪”提高嗓门喊“洪宪万万岁”,台下多人便不约而同大喊“洪宪半半岁”。有趣的是,“洪宪”的存在时间,后来竟与此口号巧合,“洪宪登极”83天垮台,严格地说还不足半个半岁(3个月)。 曾任天津袁府总管的陶树德回忆,袁擅长笼络人心。某日,陈光远呈袁一报销单,为数一万八千元,袁阅后,即在“一”字上加了一竖,改成“十”字,变成了十万八千元。陈取款后,不敢收用,向袁请示,所余九万元作何开支。袁说:“嗨,你带着吧!买些地,买些股票。你也够辛苦了。”另有一例,热河都统姜桂题在北京设有大规模烟土庄,销售鸦片烟土。一日,姜谒袁说:“我来到了一点几烟土,要进东直门。到城里我怕步兵统领和警察总监要查抄没收,诮总统打个德律风叫他们放行。”姜所谓的“一点儿烟土”,是以大队骆驼载运,由大队步兵保护的驮运烟土行列。袁说:“大总统下令禁烟,我只能叫他们查抄没牧。”姜说:“那可不行,总统!那么着,我毅军(姜系毅军军长)就发不了饷。”袁说:“我不能保护你”,但忽然说:“你应该去找吴炳湘(警察总监)、江朝宗(步兵统颁),以老朋友地位同他们商量商量。”姜领会其意,安心退出,即上车离去。 袁筹划帝制期间,有一名叫崔启勋的警官,心怀愤懑。某日提笔信手在纸条上写道:“匹夫创共和,孙中山不愧中华先觉;总统做皇帝,袁项城真乃民国罪人。”纸条为另一警官捡得,乃投书告密。军政执法处立即将崔某捕去。不几天,经袁世凯批准处决。当囚车抵刑场时,观者如堵,崔某大声疾呼:“奉劝诸位同胞,当今之世有子弟者,千万莫教他读书,千万莫教他写字。我这是读书写字的结果!”其言词悲惨,观者多为落泪。 袁女袁静雪(叔祯)回忆,袁世凯有诸多怪癖。袁擤鼻涕的时候,如果无人在旁伺候,袁就用衣袖一擦了事,所以衣服上有很多污渍。为了袁的仪容,姨太太们将毛巾沾湿,帮袁擦拭干净,袁自己是从不动手的。袁除了每年过年时洗一次澡以外,其余时间从不洗澡,而是让姨太太们给他擦背。袁爱吃参、茸等补品,常常将人参、鹿茸放在嘴里嚼着吃,西药只吃苏打片之类帮助消化的药。此外,袁还雇用着两个奶妈,每天吃这两个奶妈所挤出的奶。袁喜欢缠足的女人,所娶的太太和姨太太,除了朝鲜籍的几个姨太太是天足外,其余都是缠足的。特别是袁所喜爱的五姨太太,其得宠原因之一,就是她有着一双缠得很小的“金莲”。注:袁世凯的女儿静雪最早写这些文章时是在60年代,那时对袁世凯的态度是全面否定,所以该文章可能是她自保而作,真实性存疑。 家族. 袁世凯出自汝南袁氏。据《驻马店文史资料》第四辑载袁晓州著《海内外袁姓到汝南寻根谒祖概述》一文记述:“清末袁世凯在任山东巡抚时回项城葬母,路过汝南下轿步行到这里祭祖。” 另据《百家姓书库》记述: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 袁一妻九妾,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二十八个孙子、三十一个孙女,儿孙总和达九十一人。
用维基百科解释
彝族
族(ꆈꌠ),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900多万人(2010年)。中国大陆现有彝族9830327人(2020年),为中国第七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在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靠近中越边境的河江、高平和老街。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少量彝族人,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凉山彝族,纳苏颇)、“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倮倮”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族称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㑩㑩」、「濮」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据明代类书《天中记》:「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 。又《南诏野史》:「爨蛮,卢鹿之裔,猓猡其讹音也。以五月为春,信鬼尚巫,巫有大觋皤、拜祃、白马之号。卜用雄鸡两髀骨,骨有细窍,刺以竹签,视多寡向背之势,定吉凶。其部长妻曰耐得,勇士曰苴可。每岁六月廿四日,名火把节,燃松炬,照村砦、田庐。男椎髻,镊须,耳环,佩刀;妇披发,短衣,桶裙,披羊皮。」 张其昀(1929 年)的《中国民族志》记载㑩㑩又称为爨蛮(爨为彝族历史上之一的外族氏族名),四川建昌南部为居住中心,尚巫鬼。以是否纳粮缴税,区分为生夷、熟夷,而生夷所指为四川大凉山地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资料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历史. 彝族为藏缅语族的一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西南,主要源自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羌人,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冯时认为,龙山文化发现的丁公陶文属于古彝文系统,殷商甲骨文中的人方,以及西周所称的东夷,即为彝族。 史书上说的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汉朝称“西南夷”。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转向具有统治阶级的社会型态。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社会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年),南诏王朝覆灭。 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骑兵自四川、云南、贵州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了反蒙联盟,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而蒙古贵族也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司)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罗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被认为有歧视之意,后废止。 明朝时,地跨云、贵、川三省的彝族土司相互联合,大体实行相同的社会阶级制度,基本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天启年间,土司举兵反明,彝族称为阿哲起兵。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土司、土目等部落首领遭到打击。国民政府时期曾在西康省的彝族自治区设立政治指导区。 1840年鸦片战争后,鸦片在彝区大肆泛滥。凉山彝族的统治阶级利用鸦片换得大批枪支、白银,有了枪支,他们又进一步向四周扩展势力,掳掠各族人民。由于有了枪支,彝族内部的冤家械斗日益频繁,许多彝族被迫背井离乡,向安宁河以西至丽江地区迁移。 清咸丰年间,哀牢山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声势浩大,坚持达23年之久(1853—1876年)。19世纪末,金平、元阳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反抗入侵中国边疆地区的法国侵略者。滇南的彝、汉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对修筑滇越铁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发了彝民杨自元带头火烧法国“海关”的事件。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许多彝族志士参加了推翻帝制的革命。1913年至1916年间,在凉山州的冕宁、越雟一带爆发了彝族人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彝族分成兹莫、诺和、曲伙、阿加与呷西五个等级。兹莫为土司,相当于首领,诺和为黑彝,相当于贵族,两者为统治阶级。曲伙为白彝,相当于平民,阿加为仆役,呷西为奴隶。)。由于起义的高潮在1914年,这一年为彝历的虎年(彝语称虎为拉,称年为库),故史称“拉库起义”。 1927年,蒙自县五六百汉、彝族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并在山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方面军两次经过彝区,在滇东北、滇北和凉山彝区宣传其民族政策,许多彝族人参加了红军。在冕宁,红军打开监狱,放出“坐质换班”的彝民。冕宁拖乌彝族果基家头人小叶丹,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在冕宁彝海结盟,使得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居住区。 分布. 中国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少数分布于广西。彝族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包括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彝族也是云南和四川的第二大、贵州第六大、广西第十二大民族。海外彝族大约有百万,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中国彝族人口分布. 2000年.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彝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 文化. 语言. 彝族人说彝族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宁蒗等县,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和云南东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其余3个方言分布在云南。 凉山州的彝族在和汉族等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彝族语言发音、词汇和语法影响的西南官话口音,被称为“团结话”。 文字. 彝族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经由对于丁公陶文与龙山文化的研究,中国学者冯时认为,丁公陶文属于古彝文系统。 关于爨文的来源也有其传说,其一:在贵州彝族文献《西南彝志》中说是一位名为伊阿武的人发明了彝族文字,他是一位极为聪明、知天象地理的人,他创造了文字,并撰写了很多书籍。但在同一书中,又记载了一位恒本阿鲁,他创造了供奉祖先、彝族的象形文字。其二:彝文《帝王世纪‧人类历史》中提到,创造文字的是一名祭司─密阿叠者,他造文字、立典章,文化由他开始。而在贵州毕节的彝族传说认为是一位吉禄老人从刻划六种家禽、六种野兽的形象中得到启示,进而演化成了彝文。其三:云南红河县彝族则认为,有个叫做尼莳的天上人,他种了两棵树木,分别是银树与金树,待花开了,金树开了3,500朵花,成了3,500个彝文字,银树也开了3,500朵花,也成了彝文字。于是,7,000个彝文字便如此诞生了。 还有一种说法,云南元江、新平等哀牢山彝家山寨中,有智慧老人伯博耿根据鸟兽的足迹和形象来造字。 为使彝文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1975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以“圣乍”话为基础方言,制订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文字,并设计出“彝语拼音符号”,便于注音学习。1980年国务院批准该方案。已在四川彝族地区推广使用。 迎宾.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杀鸡”迎宾待客之习。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若悔婚,提出悔婚方需付出一定代价。以前彝族分黑白两种,以黑为贵,互不通婚。彝族人通婚要求比较严格,多为本民族内通婚。彝族男女经过成人礼后,便具有婚恋的权利,而婚嫁前后都有相应的宗教仪式。男女联姻组成新家庭,需要得到祖先的同意,否则将得不到保佑。为了确保男女关系上的合法性、稳定性,以及后代繁衍的健康,彝族拥有许多婚俗上的禁忌:在彝族的观念中,阿姨等同母亲,姨表兄妹、姊弟则等于亲兄妹、亲姐弟,因此严禁姨表兄妹、姊弟间通婚;辈分不同的亲戚禁婚,通常姊妹不能嫁给辈分不同的两个男子。 云南大理州彝族在说亲、订亲、接亲时都要祭祖。男方聘请的媒人初到女方家提亲时,要带上香火与茶酒,进门后第一件事为敬拜女方神堂上的祖灵;订亲时要将男方带来的大公鸡拿到祖灵前献祭;迎亲时,男方要带祭祖饭箩,供于女方家的祖堂;举行婚礼的第一天晚上,男女双方要在各自祖宗神堂前拜祖。 彝族婚姻尤其注重生辰八字,若生辰相克则禁止结婚。云南小凉山彝族忌讳女子于偶数年龄结婚,尤其是二十二岁结婚会给男方带来不祥。同时也忌讳在每月的十三和十九日结婚,此时被认为是「虎口日」,将会有较多的灾难。 云南巍山县彝族认为穿白衣等于穿孝服,因此结婚的新人不能穿白衣,新婚妇女被禁止爬上楼上的月台。 川滇彝族认为在接新娘的途中,新娘会附上鬼,因此衍生出独特的为新娘消灾免难仪式。新娘到夫家后,毕摩会为新娘除邪,取树枝和茅草扎成人形代表新娘,彝语称其「锅日」或「恶日」,将人形插于地,用醋汤蒸熏后念经诵咒,同时取数粒豆子放在主人家打死的猪上。当新娘进屋,毕摩令家中男子以一根红线栓在头上、女性用蓝线栓头、小孩用红线栓手,毕摩割断栓于所有人身上的线,改系在「锅日」头上,将其抛于荒野外。送走时需开枪逐鬼,经过此仪式后,由新娘带来的鬼邪就会由「锅日」带走,保全家中平安。 饮食.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豆类多为黄豆、胡豆、碗豆等,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 调料类主要采集三种野生植物,一为“哈拉古”树叶,一为乔木“穆库”的根和花,一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这三种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饮料类主要为酒,彝族待客以酒为主,彝族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又称咂酒)、桶酒、水酒等。 凉山彝族喜吸兰花烟,其它地区彝族喜吸叶子烟。许多彝族地区有饮茶的习惯,茶从汉区输入,但也有自种的,如贵州水城玉舍一带彝族就擅长种茶,饮前将茶放在一个小罐中烤香,而后再放水煮开食用,称为“烤茶”。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金豌豆(即小扁豆)淀粉制成。 节庆.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彝历使用十月太阳历。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彝族年、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二月八年节、祭龙(祈雨)等。 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此外,黔西、滇东彝族在农历的三月三要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在夏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称“赔龙”,意为感谢龙王爷的雨露之恩;云南楚雄的彝族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要举行插花节,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的彝族在农历四月要举办跳弓节,农历三月三为广西隆林彝族的护林节。 姓名. 彝族历史上曾使用父子连名制,后来发展成姓名制。传统文化中,彝族姓名遵循“姓、名、性别标志词”的结构。其中姓和名多为两个或以上音节,其中姓氏的来源包括祖先名字、祖先职业、祖先社会等级。其中名又分为“本名”和“尊名”两部分,本名主要用于族谱、宗教仪式和长辈的称呼;尊名又称作雅名,则用于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命宫、生肖、族名、器具、五谷、数量、家庭排行、星座都可成为彝族姓名命名的依据。而性别标志词具体体现为男性为“惹”、女性为“莫”。 中国境内的彝族需将其姓名基于普通话读音音译转写为汉字,此类转写通常采用记音为主的原则而忽略其汉字音译名在汉字中的含义。近年来有汉语水平较高彝族人在汉译姓名时会考虑其汉字含义,如彝族作家琼梦石加的姓“琼梦”通常被汉译为“曲木”或“邱莫”;亦有彝族选择将自己姓名冠汉姓、汉名或完全使用汉名:如琼梦石加的汉名为邱志忠。
用维基百科解释
六艺
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六艺有两种的含义,分别是《周礼》的古六艺(礼教、音乐、射箭、驾马车、书法、数学)和孔子提出春秋后的六艺。 《周礼》的六艺是西周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礼、乐(诗)、射、御、书、数。其中礼分五礼(吉、凶、宾、军、嘉);乐分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有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 汉代以来六艺亦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汉武帝兴太学,立五经博士,专以六艺设教。《论语》、《孝经》、《尔雅》则同附六艺略之后。 六艺.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诗)、射、御、书、数。《五经述解》:「六艺数家或以【诗】代【乐】,缘古人诗以合乐者,实【乐】方正宗也。」凡此六艺,都是当时贵族阶级日常事务中所必需历练的几项才干。故贵族及民间俊秀,必先习此六艺,乃能在贵族圈中服务。西周时期,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国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前者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都城,教学对象是大贵族的子弟。而后者设在各地,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当时非贵族的百姓都未有机会得到教育。当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 礼. 「礼」,简单来说,就是礼节。 礼有「五礼」: 孔子对儿子孔鲤有两次的叮咛告诫,其中一次说道: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礼节、规矩,则必然会手足无措,无以立足于社会,是失礼无道的行为。故身为一个人,首先必须要学礼。 乐. 此皆天地的和谐之音,可以陶冶性情,并可以柔和礼之别异,使礼刚中带柔,相辅相成。 射. 射箭技术。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射箭时在空中观若一白线,表示箭速快而准(直线射击) 地上置一靶,于远处射击,为抛物线射击(抛射) 在远处依序射击四矢,于同一时间到达目标(参考现代自走榴弹砲射击) 射箭除了是一种技能之外,同时也是表现君子风范的一种技术。孟子说,当箭无法正中目标,不是别人的问题,要反省是自己的问题。这种精神能充分表现孔子在修身上常言的:「凡事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御. 驾驶马车的技术。 书. 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 算术知识。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提倡继承周代礼乐文化,大力推行六艺教育。《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一般都解释为六艺。孔子自己早年受过良好的六艺教育,也十分擅长驾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创设了儒家学派。三千弟子当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将它们作为教材教授弟子。孔子之后,六艺教育与六经教育成为儒家教育两大传统。 六艺的教育. 中国. 六艺教授可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到了汉朝,以六经为尊,中央设太学,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代沿袭旧制,在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称为“六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并且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外国学生前来留学。 以书取人始于汉代,置书学博士始于晋代,而专门设置书学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国子监书学馆的教科书包括《石经》、《说文》、《字林》等等,专门讲授书法。算学馆教课书包括《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等等。国子监生员唯弹琴、习射不禁。因为乐、射两项属于儒家"六艺"范畴,不但不可禁止,还应大力提倡。唐代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成均馆,后又恢复原名。 宋初,学制上仍沿唐旧制,承袭了庙学制的精神。惟国子监中,只设有国子学及太学。洪武初年规定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 设科分教。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精通,朔望又须学射于射圃,每日习书500字,数学须通《九章算术》。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国子生及县学生员皆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国子监修建了射圃,给监生分发了弓箭,供监生练武习射。孔庙、国子监西侧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员习射水平的射圃。此外,府学、县学也都修建了射圃。 明代杭州文庙之东设有射圃,是用来教学生练习射箭及武艺的地方。文庙生员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员习武之所。武生员属教官管理,除骑射外,教以五经七书,晨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在射圃内,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射。明代武学创设于洪武年间,开始仅在大宁等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子弟。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建立两京武学,分别设教授1人,训导6人,教习幼官及子弟未袭职者,储养训习以备任用。 北宋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胡瑗主教,主张诸生习射游息,曾举行乡射。宋儒胡瑗、明儒颜元在自己主持的书院中推行六艺教育,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颜元针对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主张把“六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有真本领的经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复“周孔正学”,主张以“六德、六行、六艺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之类,教其门人”,尤重六艺之学。 日本. 日本模仿唐朝国子监,按照《养老律令》学令规定,统一了六学,建立了以培养官吏为目的的大学寮。日本大学寮的科目有明经道、算道、书道、音道等。明经道研究九经,即三经,三传,三礼:《诗经》,《书经》,《易经》;《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算经条规定的教科书也包括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六章、缀术、三开重差、周髀、九司。也同样规定不得作乐及杂戏唯弹琴习射不禁。而在各地方藩国设立“国学”。至江户时期,德川幕府实行“文治”政策,中央设昌平坂“学问所”,各藩国设“藩校”,有的地方在藩校下还有“乡校”。幕府在藩士教育上贯彻了朱元璋“文武兼备”的教育理念。藩校以六艺教育为基础,包括礼法、音乐、弓术、马术、习字、算术。 日本最大的藩校弘道馆还保留了“游于艺”的扁额。宫本武藏提出了“十能七艺”的说法,除了剑・枪・弓・马・柔・砲六艺以外,又增加了兵法。各藩在各自藩校中设置武道场,并聘请师范。明治维新以后,1872年《学制令》颁布,一些藩校与私塾被改建为中等学校,六艺作为武士教育的一部分也延续了下去。 朝鲜国. 朝鲜国学名成均馆,始建于1358年。朝鲜时代儒教界提倡文武双全,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礼”。六礼中的“射”,是儒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儒教经典和修身养性等学问,读经典都有时间限定,如《大学》1个月,《中庸》2个月,《论语》、《孟子》各4个月,《书经》、《诗经》、《春秋》各6个月,《周易》、《礼记》各7个月等;儒生书写以工整的楷书为基础。 外部连结. 中华百科全书:六艺
用维基百科解释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战国时原有「六经」的说法,为《诗》《书》《礼》《乐》《易》和《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项羽火烧咸阳宫,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礼》《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乐经》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汉书·艺文志》中无此书的记载。 “四书五经”的由来. 五经. 战国时已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的说法。《庄子·天运》:“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时间很长了。’”当时称为“经”的不仅是儒家著作。《庄子·天下》说墨家弟子都读《墨经》,《荀子》中引有《道经》。经也并非都是孔子所著。后来“经”字神秘化,各宗教经典都称为“经”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其他五种著作就称为“五经”。唐朝时因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定本》,令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其孔撰官修的《礼记正义》的颁行,突出了《三礼》中《礼记》的地位(参与《礼记正义》编撰的贾公彦,还主持完成了《仪礼正义》的撰作)。 四书. 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孟轲所撰写的《孟子》合为「四书」,依照其想法,《中庸》出自子思、《大学》源于曾子;因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统整这四部书,予以集注,在福建漳州刊刻《四书章句集注》。他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同时《孟子》也成为经书的一部分,合称十三经。 四书五经的顺序. 《庄子》《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礼记》和《史记》中提到五经时的顺序都是《诗》《书》《礼》《易》《春秋》,到东汉时《汉书》《说文解字》都变成了《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的顺序最初也不确定,最终由朱熹确定为《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四书简介.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后学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单篇流传可考者,《汉书‧艺文志》载有《中庸说》二篇,《隋书‧经籍志》则载有梁武帝撰《中庸讲疏》一卷。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经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后来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讨论内容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简介. 《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春秋中期前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认为是由孔子所编定。但学者认为是由鲁国乐官所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时有鲁、齐、韩三家言《诗》,后来又有《毛诗》,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是记言记事的简册泛称,主要记载帝王言论及活动。到孔子时代,《书》大约只残存百余篇,诸子百家多有引用,孔子作了整理。秦朝时民间所藏的《书》基本上被焚毁,国家所藏的《书》也毁于战火。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讲授保存下来的28篇《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尚书》的称谓中“尚”便指“上古”,记载上起尧舜,下至东周,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拆除孔子的旧宅,从墙壁夹层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西晋后,《尚书》全部散佚。东晋时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包括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但析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传至今。现认为《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书。 《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共49篇,是先秦到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最初为西汉的戴圣所纂,但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戴圣本是今文《仪礼》博士,《仪礼》仅17篇,所记大多为士礼,故汉朝的儒家学者杂采当时能见到的各种文献以为己用。其内容较为驳杂,大致有记述礼节、记述政令、解释《仪礼》、记孔子言论、记述孔门及时人事、礼节考证、通论礼意或学术、记述制度、记述掌故、杂记等十种。东汉时郑玄为之作注,其文字较为通畅易读,流传较广。唐朝时取代《仪礼》的地位。 《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本是古代占卜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经》的编订在商末周初,《传》作于春秋战国,非一人一时之作。古人认为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历代圣人编定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春秋》. 《春秋》本是记事史书的通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其编者一般认为是孔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获麟,于是孔子有感于自己的主张不行于天下,于是取鲁国《春秋》进行加工编撰。全书纪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共242年。后人因此称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其书用鲁国纪元兼记各诸侯国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记事的目的是提倡道义和“礼”。而春秋本身的文字极为精简,所以后世流传有《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传来解释原文。 影响. 自西汉以来,经书被确立为国家经典,宋代以来又被定为科举用书,成为读书人之必读。故其地位崇高,影响巨大。十三经不过65万字,而关于它们的注解达到三亿字左右,为原文的四、五百倍。 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南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元仁宗延祐二年时确定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试范畴,从此以后中国的科举考试便在《四书集注》的范围内出题。虞集称将朱学“定为国是”使“学者尊信,无敢疑贰。”(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9〈跋济宁李璋所刻《九经》《四书》〉)明成祖敕胡广纂修《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主攻朱子之学。《明史》卷70〈选举志.二〉载:明初“颁科举定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朱彝尊《经义考》称四书如“日星丽天,万象昭著”。陈确〈与黄太冲书〉云:“惟是世儒习气,敢于诬孔、孟,必不敢倍程、朱”。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根据世界各国或者地区实际行政区域(包括被国际普遍承认国家,也包括了未被国际普遍承认国家、海外属地、自治区、其他特殊政区)总面积大小所排列,列表内数值单位均为平方公里(数据或者因为计算方式不同而有差异)。非主权国家实体或未被国际普遍承认国家用"斜体"标示。 图表. 以下图表基于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制作,数据截至2005年2月15日。表中以绿色显示的为面积大于100,000平方公里主权国家。此外,为便于比较,图表还列出了非主权地区,并以灰色显示。面积包括内陆水体(湖泊、水库、河流),不包括各国对南极洲部分地区声称的主权。
用维基百科解释
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Cynicism)(又称“犬儒学派”、“昔尼克主义(学派)”或“西尼克主义(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学派,信奉犬儒主义并将其实践者被称为犬儒(,Cynicus,Cynic)。对于犬儒来说,生活的目的是活在美德中并符合自然。犬儒认为人是理性动物,可以通过严格训练并按照自然来幸福地生活,同时应该摒弃财富、权力、名利等传统欲望,甚至可以在公共场合公然蔑视传统规范,转而追求一种没有任何财产的简单生活。 最先描述犬儒主义主要思想的哲学家是安提西尼,他在公元前5世纪末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之一。随后的第欧根尼,他住在雅典街头的一个浴缸里,他将犬儒主义推向了逻辑上的极端,也被视为犬儒主义的典型人物。随后的克拉特斯,受到安提西尼的影响,捐出了自己的大量财产,从而在雅典过上了犬儒的贫困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犬儒主义的重要地位逐渐消退,但在1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犬儒主义又经历了一次复兴。犬儒会在整个罗马帝国的城市中乞讨和宣讲,与其思想类似的禁欲主义和修辞思想也出现在同时期的早期基督教中。到19世纪,人们较强调犬儒主义的消极面向,导致犬儒主义在现代理解成普遍不信任他人动机和行为的态度。 名字由来. 英语“Cynic”的词根来自古希腊语 “κῠ́ων”,意为“像狗一样”。。古代称犬儒为“狗”可能是因为最早的犬儒安提西尼在快犬(英语:Cynosarges,希腊语:Κυνόσαργες)任教,而学校名字的意思是“白狗的地方”。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狗”这个词还是对于最早的犬儒无耻地拒绝传统举止并决定流浪街头的一种羞辱,特别是对于第欧根尼,他被称为“狗”。第欧根尼似乎很喜欢这个称号,他说道“别的狗咬他们的敌人,我通过咬我朋友们来拯救他们”。后来的犬儒也试图将这个词变成他们的优势,正如后来评论家解释道: 汉语“犬儒”一词是“犬”和“儒”二字的结合,民国时期可见于下面文字: 哲学. 犬儒主义在希腊化哲学中为人注目。它声称可以在不确定的时代里为人们谋幸福,让支持者有较大机会免于痛苦。虽然犬儒主义学说从来没有一套权威版本,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如下: 因此,犬儒没有财产,且拒绝一切金钱、权力、名誉等传统价值。顺应自然的生活只需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必需品,一个人可以通过摆脱任何因规范而产生的需求的束缚,从而获得自由。犬儒把赫拉克勒斯视为他们榜样和英雄。社会学家解释道,赫拉克勒斯“从地下世界带来了冥府的猎犬刻耳柏洛斯,这是对被称为“狗”的第欧根尼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根据琉善的说法,“刻耳柏洛斯和犬儒肯定是因为狗而联系到一起的。” 犬儒的生活方式需要持续锻炼,不仅仅要锻炼判断力和内心,也要锻炼身体:(第欧根尼)曾经说过,有两种锻炼:一种是头脑的锻炼,一种是身体的锻炼;在用头脑的时候,后者会令其思维更迅速而敏捷,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美德实践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前者,只有后者是不完美的,因为明辨所必需的健康和活力同时取决于身体和头脑。这不意味着犬儒脱离社会。犬儒通过对抗性的、常常是挑衅性的举止来宣扬自身的存在,犬儒生活在公众的注视之下,面对公众对其不规范的行为的任何侮辱,他们毫不在意。世界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犬儒:当有人问第欧根尼来自哪里时,他回答说他是“世界公民(希腊语:κοσμοπολίτης)”。 犬儒主义是一种激进的传教主义;作为人类的侦察兵,他们必须探索人类的处境。犬儒用在生活中所得的例证(包括对犬儒的尖刻讽刺),去挖掘并揭露在日常惯例中的虚饰。 虽然犬儒主义主要集中在伦理学上,但一些犬儒,如摩尼穆斯(Μόνιμος),提出了认识论,即关于tuphos(τῦφος)的怀疑论。 历史. 古典时期希腊和罗马的犬儒认为美德是幸福的唯一必要条件,并认为有美德便完全足以获得幸福。古典时期的犬儒遵循这一哲学思想,甚至忽视不能促进他们美德的完善和幸福的实现的一切事物。犬儒的称号源自希腊语κύων(意思是“狗”),据称是因为他们忽视了社会、卫生、家庭、金钱等规范,让那时的人认为他们像狗一样。犬儒试图使自己摆脱规范,变得自给自足,并且只按照自然生活。他们拒绝任何涉及金钱、权力、名誉等传统幸福观念,过完全道德上的幸福生活。 古代的犬儒拒绝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并且会批评贪婪等他们认为会造成痛苦的行为。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人们较强调他们这一方面的教义,导致现代人将犬儒主义理解为“一种轻蔑或厌倦的消极态度,尤其是不信任他人的正直或动机良善」。这种犬儒主义的现代定义与古代强调“从欲望中解放出来的美德和道德上的自由”的犬儒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前期哲学的影响. 在犬儒主义出现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各种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主义,都提倡过简单生活。公元前6世纪初,斯基泰人阿那卡尔西将简单生活与对希腊社会规范的批评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后来成为了犬儒践行的标准。也许一些印度哲学家也对犬儒产生过影响,被希腊人叫做,他们是严格的禁欲主义者。苏格拉底明确表示了热爱美德,也对财富漠不关心,并且蔑视普遍的见解。 象征. 在伊壁鸠鲁的著作中,犬儒的服饰是一件旧斗篷和一根手杖,手杖则是象征赫拉克勒斯的棍棒。 在从古风时期到古典时代的社会演进中,公众不再携带武器进入城邦。最初在城里应当是带着剑的,然而,习惯从带长矛转向带长杖,直到最后,在城市中携带任何武器成为一种愚蠢的旧习俗。因此,携带手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禁忌。根据现代理论家的说法,手杖既象征着一种工具,又表明使用者与体力劳动分离,即作为炫耀空闲的表现,同时它也与运动相关,并且通常是狩猎和运动服装的一部分。因此,它显示出积极好战的品质,而不是弱者需要养活自己的象征。 安提西尼. 习惯上,犬儒主义的历史始于安提西尼(公元前445-公元前365年),他是柏拉图的年长者以及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西尼比苏格拉底小25岁,是苏格拉底最重要的门徒之一。尽管后来的古典的著者毫不怀疑地将他作为犬儒主义的创始人,但他的哲学观点似乎比后来简单而纯粹的犬儒主义更为复杂。在第欧根尼·拉尔修归纳的安提西尼作品中,关于语言、对话和文学的作品远远超过伦理或政治著作,虽然这些作品可能反映了他的哲学兴趣是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的。但可以确定他鼓吹一种贫穷的生活:我有足够的食物满足我的饥饿,有足够的饮料满足我的口渴;也给自己穿衣服;而在户外,像,甚至只用带着他所有的钱财,都能比我更安全地免于瑟瑟发抖;而当我发现自己在室内时,难道我还需要比裸露的墙壁更暖和的衬衫吗? 第欧根尼. 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12年-公元前323年)在犬儒主义历史中是十分独特的一位。最初在他和他负责锡诺普造币厂的父亲因伪造货币而惹上麻烦之后,他去了雅典,逃离了家乡。据说后来第欧根尼成为了安提西尼的门徒,但也不能确定他们曾经见过。然而第欧根尼事实上采取了安提西尼的教义和禁欲主义生活方式。追求自给自足、艰苦和无耻。有很多关于他的传闻:极端禁欲主义(睡在浴缸里)、无耻的行为(吃生肉、演说后当众排泄)、他对传统社会的批判(他说,“坏人服从他们的欲望,就像仆人服从主人一样”)等,虽然无法判断这些故事中哪些是真实的,但它们确实描绘了他所拥有的广泛的特征,包括道德上的严肃性。 克拉特斯. 克拉特斯(公元前365年-公元前285年)是犬儒主义历史上第三位重要人物。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放弃了一大笔财产,在雅典过着犬儒的贫困生活。据说他是第欧根尼的学生,但这也是不确定的。克拉特斯爱上了希帕嘉,婚后他们一起在雅典街头乞讨,在那他们受到了尊重。克拉特斯之后的成名(除了他不合规范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后来成为了斯多葛主义的创始人芝诺的老师。 其他犬儒. 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还有许多其他犬儒主义者,包括欧奈西克瑞塔斯(与亚历山大大帝一起航行到印度)、怀疑论者、道德讽刺家(Βίων)、(διατριβή)(Τέλης)和梅尼普斯。然而,随着公元前3世纪斯多葛主义的兴起,犬儒主义作为一种严肃的哲学活动经历了衰落,直到公元1世纪的罗马时代,犬儒主义才开始复兴。 罗马时期.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世纪几乎没有犬儒主义的记载;对希腊化哲学非常感兴趣的西塞罗(约公元前50年)对犬儒主义只字未提,只是说“应该回避它,因为它与谦虚相反,没有谦虚就没有权利和荣誉”。然而,到了公元1世纪,犬儒主义又全面卷土重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就像三个世纪前希腊人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的统治下失去自主一样,这可能导致了当时许多人产生了无力感和沮丧感,就使得强调自给自足和内心幸福的哲学一度再次盛行。犬儒遍布整个帝国,站在街角宣扬美德。琉善抱怨说:“每个城市都充满了这样的自命不凡的人,尤其是那些以第欧根尼、安提西尼和克拉特斯的名字作为赞助人并加入‘狗’军的人”。观察到“他们经常光顾门口,与看门人交谈的次数比与主人交谈的次数更多,用厚颜无耻来弥补他们卑微的地位”。公元1世纪最著名的犬儒主义的代表是,塞内卡赞誉他为“一个拥有绝顶智慧的人,尽管他自己否认了这一点,而他坚持他所宣称的原则,并且他的雄辩足以应付最强大的话题。”罗马的犬儒主义既是讽刺作家的笑柄,也是思想家的理想。在公元2世纪,琉善在对犬儒哲学家嗤之以鼻的同时,却在对话中称赞了他自己的犬儒导师泽莫纳克斯。 根据爱比克泰德的说法,理想的犬儒主义者“必须知道,他是宙斯派来的使者,去向人们传达关于好事和坏事的信息,以向人们表明他已在四处流浪。”不幸的是,对于爱比克泰德来说,那个时代的许多犬儒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想想现在的犬儒,他们是在餐桌旁等候的狗,在任何方面都不会模仿以前的犬儒,除了会偶尔放屁。”与公元2世纪后作为一种独立哲学衰落的斯多葛主义不同,犬儒主义似乎在公元4世纪蓬勃发展。尤利安皇帝(361-363年在位)与爱比克泰德一样,赞扬理想的犬儒主义,并抱怨当时犬儒主义的实际实践者。古代最后一位犬儒是5世纪末的。 影响和评价. 与基督教的关系. 耶稣作为一个犹太犬儒. 一些历史学家注意到耶稣的教义与犬儒主义者的教义之间的相似之处。一些学者认为,Q文件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共同的假设来源,与犬儒主义的教义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寻求历史耶稣的学者,例如和耶稣研究会的约翰·克罗森,认为公元1世纪的加利利是一个希腊化思想与犹太思想和传统规范发生冲突的世界。作为犬儒主义的中心尤其引人注目,其距离耶稣的出生地拿撒勒只有一天的步行路程。伯顿·L·麦克将耶稣描述为“相当正常的犬儒类型人物”。对于约翰·克罗森来说,耶稣更像是来自传统的犬儒的圣人,而不是替罪而死的基督或想要建立独立的以色列犹太国的弥赛亚。一些其他学者怀疑耶稣深受犬儒的影响,并认为犬儒主义比犹太的先知传统更为重要。 犬儒主义对早期基督教的影响. 犬儒主义的许多关于禁欲主义实践可能已被早期基督徒采用,并且基督徒经常采用与犬儒主义者相同的修辞方法。一些犬儒因为公开反对当局而殉难。是一位犬儒主义者,在皈依犬儒主义之前作为基督徒生活了一段时间,而在公元4世纪的亚历山大的,虽然他是基督徒,但由于他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也被称为犬儒。基督教著者经常赞美犬儒主义的贫穷,尽管他们蔑视犬儒主义的无耻,奥古斯丁声称他们“违背了人类谦虚的本能,夸耀地宣告了他们不洁而无耻的意见,这些意见确实配得上‘狗’。”基督教的苦行者(即禁欲主义者,如)也与犬儒主义有直接联系,这可以从早期教会的流浪托钵僧身上看出,他们在外表和许多实践上与早期的犬儒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学者Leif E. Vaage比较了Q文件和犬儒文本(如《》)之间的共性。《犬儒书信》包含了智慧学问和犬儒所宣扬的他们各自的纯洁感和禁欲主义实践道德观(内容通常以辩论为主)。 在公元2世纪,犬儒与殉道者游斯丁发生冲突,在记载中,犬儒称基督徒是“最没有神灵的”(grc|ἀθεωτάτος),意指的是他们拒绝异教神灵,又没有神庙、雕像或祭品。这些对基督徒的普遍批评一直持续到公元4世纪结束。 与斯多葛主义的关系. 犬儒主义哲学对斯多葛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2世纪,斯多葛学派的阿波罗多罗斯指出,“犬儒主义是通向美德的捷径”。犬儒克拉特斯是斯多葛主义创始人季蒂昂的芝诺的老师。罗马时期,犬儒主义逐渐被斯多葛主义的爱比克泰德视为一种理想化形式,这种观点使其用长篇论述颂扬了理想的犬儒主义。在早期斯多葛主义中发现的犬儒主义倾向(例如芝诺在他的《共和国》中阐述的关于两性平等的激进观点)可以归因于犬儒克拉特斯的影响。斯多葛主义的塞内卡倾佩,也是他的学生。 伯特兰·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 中批评犬儒主义和并赞扬斯多葛主义,指出的犬儒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关系: 犬儒哲学家列表. 以下列出了部分犬儒哲学家:
用维基百科解释
国立台湾大学
国立台湾大学,简称台湾大学、台大、NTU,1928年创立于台湾台北市,是台湾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台湾学生人数最多的大专院校。前身为大日本帝国九所帝国大学之一的「台北帝国大学」,1945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经改制与易名始用现名。现设有11个学院、3个专业学院,下分56个学系、111个研究所与18个学位学程;另设有超过50余个各学术领域之国家级或校级研究中心以及进修推广部、台大医院等附属机构,是全台唯一学生人数超过三万的高等教育学校。其拥有台北市境内的3大校区、以及多处散布于全台的分支校区与校地,总面积超过340平方千米(3万4千公顷),占台湾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一。 台大为中华民国政府的高等教育深耕计划中参与全球链结全校型计划的4所学校之一,现时亦属于「QS世界百强大学」,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第69名,在2021年的CWUR位居第90名,在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则位居第113名,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第184名,在莱顿大学的世界大学论文引用排名(CWTS)中,台大排名在全台湾第1名(2021年)。 台大以自由主义学风著称,并在台湾各高等院校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校友涵盖5名中华民国总统、6名中华民国副总统、诺贝尔奖台湾两名得主、图灵奖华人唯一得主、沃尔夫奖台湾两名得主、20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内含5名外籍院士)与143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职员则有多位各国科学或工程学院的院士。除了学术桂冠得主外,台大师生、校友亦包括五院院长、部会首长、立法委员、县市首长、县市议员等数百位的政界人士,对于台湾社会具高度影响力。在另一方面,校内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台北市及新北市;逾90%的学生来自家庭年收入位居台湾前30%的家庭。 在2015年,台大与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三校结盟合组国立台湾大学联盟,于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为国立台湾大学系统,台大系统三校维持校行事历同步并开放跨校辅系及跨校双主修。 学校象征. 校训. 「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系由第四任校长傅斯年所订定。 校歌. 旧校歌由许寿裳教授所作,刊于《国立台湾大学校刊》第1期(1947年10月1日),并于第6期(1947年12月16日)刊出蔡继琨先生的曲谱。新校歌是1963年沈刚伯教授所作新词,并请赵元任先生谱曲。 校徽. 校徽完成于虞兆中校长任内,1981年12月展开校徽选图竞赛,于1982年校庆时公布,共眭澔平、谢镇源、姚克毅三位得奖人,获选图案经游光义与三位得奖人修改,正式成为校徽。校徽主要图样由傅钟与椰子树所构成:傅钟代表作息定时,生活有序,俾闻声惕厉,精进不已;椰树代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校徽增加了椰树抽芽的意象,象征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图案中之梅花布局,蓝白色及雷纹边缘,是融合立国精神与文化传统之精髓,庶「台大人」之三复斯义焉。 椰林大道. 连接校门与总图书馆的主要干道,因道侧两边种有大王椰子树而得名,早期校舍大多沿椰林大道兴建,傅钟亦位于此道正中。 校史. 台湾总督府附属学校时期. 1897年,日本人山口秀高在台北病院开设了「医学讲习所」又称「土人医师养成所」,到了1899年改建为「台湾总督府医学校」,1918年改制为「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专门部」,1922年专门部与「台湾总督府医学专门学校」(1919年创立)合并。1927年,改名「台湾总督府台北医学专门学校」。1936年并入「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成为「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 1909年,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制药所检查课,扩张为「台湾总督府研究所」,下设2部,1916年增设3部,1918年「台湾总督府殖产局附属糖检局」并入研究所。1921年,与台湾总督府辖下六单位合并为「台湾总督府中央研究所」,下设农业部、林业部、工业部和卫生部。1939年,中央研究所废止,卫生部划入台北帝国大学,改称「热带医学研究所」,今台大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医学与工业卫生研究所」、台大医院内科第一组风土病研究室。 1919年,「台湾总督府农林专门学校」创立(位于校总区),1922年改制「台湾总督府高等农林学校」,1927年改名「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农林学校」,1928年成为「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农林专门部」。1942年4月,脱离帝大改为「台湾总督府台中高等农林学校」,10月迁台中市,1943年改名「台湾总督府台中农林专门学校」,今「国立中兴大学」。 1919年,「台湾总督府高等商业学校」创立,1926年更名「台北高等商业学校」,1944年更名「台北经济专门学校」,1945年改隶「台湾省立台北商业专科学校」,1946年9月升格为「台湾省立法商学院」,1947年1月7日并入台大法学院,是为「台湾大学法学院商学系」。台大商学系于1985年分为工商管理学系、会计学系、财务金融学系、国际贸易学系,此四系于1987年组建为台大管理学院。 帝国大学时期. 1928年,台湾总督府成立台北帝国大学,设「文政学部」、「理农学部」,首任校长为币原坦。1936年设「医学部」。1939年设「热带医学研究所」。1941年4月4日设立大学预科(毕业后只能就读台北帝国大学) ,1943年设立「工学部」,1943年附设「南方人文研究所」、「南方资源科学研究所」。1943年理农学部分为「理学部」、「农学部」。至日治末期,台北帝大有文政、理、农、医、工共5个学部。 台北帝国大学成立之初,仅定位为医学和农学的实业大学,之后由台湾总督伊泽多喜男改变办学方针而成为综合大学。 国立大学时期. 1945年8月日本二战投降,10月25日台湾由中华民国接管,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易名「国立台北大学」。当时与省立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前身)、省立农学院(中兴大学前身)、省立工学院(成功大学前身)并列为台湾省仅有的4所高等教育机构。 1945年12月15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院会决议,教育部令国立台北大学正式定名为「国立台湾大学」,同时依中华民国大学制度,将帝大时期各「学部」改称「学院」,并将文政学部划分为文学院及法学院,加上理、医、工、农共6个学院、22学系。 台大也是全台湾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目前有11个学院、3个专业学院、56个学系、96个研究所(其中包含84个博士班),以及进修学士班(含夜间部),学生达三万余人。 2015年1月,台大与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三校结盟合组国立台湾大学联盟,2016年3月31日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核定改组为国立台湾大学系统。 2020年,行政院通过《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条例》,台大依据此条例,于2021年增设「重点科技研究学院」,下分为积体电路设计与自动化硕博士学位学程、元件材料与异质整合硕博士学位学程及奈米工程与科学硕士学位学程,并与台积电、联发科技等台湾半导体科技公司产学合作。 2021年,成立「国际学院」,招收外国籍国际学生为主,采全英文授课。 排名及声誉. 台大是接受中华民国教育部「迈向顶尖大学计划」5年500亿新台币补助的研究型大学。 2022-2023年度中,国立台湾大学于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HE)位列全球第187名。 2023-2024年度中,国立台湾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69名。 2022-2023年度中,国立台湾大学在USNEWS排名全球第203名。 2019-2020年度中,国立台湾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位列全球201-300名。 2020-2021年度中,国立台湾大学于CWUR排名全球第86名。 2022-2023年度中,国立台湾大学于CWUR排名全球第96名。 组织. 博物馆群. 目前总共有十个博物馆:包括校史馆、人类学博物馆、地质标本馆、物理文物厅、昆虫标本室、农业陈列馆、植物标本馆、动物博物馆、档案展览室、医学人文博物馆等。另外,台大图书馆亦在总图三楼设有台大人文库,用以陈列历届台大校友与教职员的相关著作,还设有总图特藏室。 校区. 台大校地面积约为34,164公顷,约占台湾的0.94%,校区分布台北市、新竹县、云林县、南投县等地。校总区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并有水源校区、城中校区(医学院、公卫学院)、农业试验林场等机构。 校总区. 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占地115.49公顷,是台北帝国大学旧址,涵盖众多行政单位及教学单位,如总办公处、总图书馆文、理、工、生物资源暨农、管理、生科、法律、社会科学、电机资讯等院系所、夜间部、等,以及农业陈列馆、农业试验场、动物医院、渔业生物试验所、水工试验所、女生宿舍六栋、研究生宿舍二栋,另外四周尚有男生宿舍八栋及部份教职员宿舍。 2004年3月总务长在校园规划会议中提议,将校总区内主要道路命名,这是由于台大在1980年代开始,规定校内建筑必须要有一些共同的设计,造成相似性过高使人不易辨识,经过讨论在2005年4月决议道路名称,以道路中较具代表性的植物作为命名,延续原「椰林大道、小椰林道」之命名特色。此外,自铭传国小到基隆辛亥路口这段道路,原属于台北市舟山路,与台北市政府长期交涉之后,于1999年收回为校内用地。 为因应社会科学院兴建工程,穿越资讯系馆与社会社工系馆间之临时替代道路于2010年4月落成,但该处于校园规划中为永久绿地,将于社会科学院完工后由总务处检讨评估该道路之存废问题。 位于台湾大学校门口前的空地,自日治时期到1978年,都是一个能自由发表言论的园地,尤其在1970年间为戒严时期唯一能发表自由言论却不会被政府逮捕的广场。1978年中央民代增额选举后,党外运动蓬勃发展,校方为避免群众聚集,在年底,在校门口广场中央搭起三角形花坛,筑起围墙,使原本开放的校前空地,变成封闭空间。台大正门就从罗斯福路,改由新生南路进出。2002年1月,拆除栏杆,围墙高度下降。2003年12月,校方进一步决定回复1970年代之初样式。2004年11月,与台湾电力公司认养人行道暨地下道整修工程同步施工。2005年3月完工,在3月19日台湾大学杜鹃花节当天,举行启用仪式,完工后的广场,重新命名为「大学广场」。 台北水源校区. 水源校区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占地6.78 公顷,正门位于思源街上的自来水博物馆对面,原为国防医学院旧址。国防医学院迁往内湖新院区后,于1999年并入台大校地,交由护理系使用;后来护理系亦迁出,校区呈现几近荒废状态。校园草坪中间有阴阳太极水池,草坪绘有八卦线条;在校内违规停放的脚踏车会被拖吊至此,集中放置于原国防医学院文华馆与学生餐厅附近空地待车主领回,同时不定期举行拍卖会,将以废车零件拼装而成、或堪用但长期无人认领的自行车卖出。 目前台大已经逐步拆除长年荒废之旧有建物,并新建校舍。大门东侧旧有建物与运动场已改建为太子学舍水源舍区与修齐会馆,大门西侧(靠永福桥侧)旧有建物保存较完整。原国防医学院图书馆改名为饮水楼,做为台大档案室使用;健康中心、中正楼、人文系大楼分别成为创新育成中心之A、B、C栋,其中C栋先后由大学光学与创控科技使用,于2021年改由捷能动力科技公司进驻;行政大楼目前交由哲学系与人类学系做为洞洞馆拆除后的临时系馆;理化大楼经整理后改名为思源楼;勤务楼在2010年重新整修,并改名为澄思楼,交由台大出版中心使用;学生餐厅前半段改为脚踏车修理场,后半段则被分割成数个隔间供机械系等系所做为工厂及实验室使用,目前设有先进动力研发中心;车辆集用场一楼局部空间改为自行车拖吊移置场办公室,供学生办理被拖吊车辆领回、识别证领取等手续;文华馆于2012年拆除,原址并入自行车拖吊移置场;木造的旧被服库与学生餐厅后方的福利社仍呈现荒废状态;长年废弃的教育大楼、介寿堂、5号宿舍、6号宿舍(美生楼)、洗衣部与锅炉房已于2010年左右拆除,生化大楼亦已于2020年底夷为平地。已拆除之护理系、药学系大楼旧址原欲兴建卓越二期大楼,但因发现十三行文化遗址而暂时停工。5号及6号宿舍原址于2011年起兴建卓越研究大楼,2015年初完工启用,目前设有创新设计学院(D-School)与实作中心。 台北城中校区. 城中校区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占地14.55公顷,由台大医院西址(常德街1号)、台大医院东址(中山南路7号)、医学院(仁爱路一段1号)及公卫学院(徐州路17号,系利用政治学系及经济学系学生宿舍球场改建)所构成。 原位于本校区法学院旧址的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及经济学系,已于2014年9月迁入校总区新社科院大楼。原址徐州路21号曾规划转交国家级研究中心使用,但并未定案。2022年李登辉基金会董事长李安妮表示,基金会已与校方确立合作方向,计划在此修建总统图书馆。 云林虎尾校区. 云林校区位于云林县虎尾镇,占地57.03公顷,其中台大医院云林分院虎尾院区占地5公顷,校区中第一栋建筑农业创新及教育推广中心于2016年4月21日举行动工典礼。 2018年12月6日,与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国立虎尾科技大学二所大学共同签署备忘录,成立「云林国立大学联盟」,提升云林地区的学术研究风气和竞争力。 新竹竹北校区. 台湾大学竹北校区位于新竹县竹北市光明六路东一段、庄敬北路路口,占地22.08公顷,为一开发中校区,校区内第一栋建筑为碧祯馆。 景观与建筑. 台大的校园规划及建筑特色奠定于帝大时期,为当时的总督府营缮科所设计,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大量使用「拱门」、「门庭」等设计元素,展现空间层次及强调入口位置,而建筑内部也采用回廊式的设计。建于帝大时期的建筑包括一号馆、二号馆、三号馆、四号馆、五号馆、文学院、旧总图书馆(今校史馆)等,建筑外墙贴有13沟面砖,其中一号馆的拱门入口有两个,有别于他栋建筑,文学院的拱型窗为四个一组,且在建筑两端有收头的设计。 校园空间方面,从正门进入校总区后,即是巴洛克式建筑轴线风格、两侧种植大王椰子的椰林大道,椰林大道在帝大时期即存在,但当时终点只到四号馆。椰林大道两侧植栽为杜鹃花,是台大的校花,每年3月会举行杜鹃花节,而椰林两侧和校舍间常见的植物有樟树和龙柏,主要为国民政府来台湾后种植的植物。然而台大因历史因素,导致许多建筑物无申请建照、或是后来加盖违反建筑法规的违章建筑,目前是台湾最多违建的国立大学,占所有案件的50%。 台大十二景. 2005年台大举办全校票选活动,票选出「台大十二景」,分别为 校园生活. 学生宿舍. 台大共设有八栋男生宿舍、九栋女生宿舍、两栋研究生专用宿舍,以及与太子建设以BOT模式兴建的太子学舍台大长兴舍区、太子学舍台大水源舍区。宿舍分布于校总区、水源校区、城中校区三地。 校园活动. 台大官方将中华民国接收改制的日期11月15日做为台大的校庆纪念日,但建校时间依然以1928年台北帝大的建立视为台大的起始。历年校庆庆祝大会会颁发各年度名誉博士学位、表扬杰出校友及优秀青年当选人。 1949年11月21日傅斯年校长曾在《国立台湾大学校刊》上发表对校庆问题的个人看法,「拿这个日子(1945年11月15日)作校庆,对吗?……拿接收的日子作为校庆,心中不无惭愧!……这个大学在物质上虽然是二十多年了,在精神上却只有四年,自然应该拿今天作我们的校庆。」自此校庆日就被确立下来为1945年11月15日,并作为官方看法至少延续到1985年,但关于校庆日期及时间的认定在1985年仍有颇多争议。 从1988年解严开始,台大已然以1928年帝大创校作为庆祝的对象,于1988年11月台大出版了《荣耀与分享 : 台大创校六十周年特刊》、1990年《欢聚与期勉 : 台大创校六十大庆活动纪实》两书,虽然1995年又出版了《台大五十年》让人有些错乱。也许政治敏感性的确影响计算校龄的方式。在2007年,帝大校史获得台大校方追认,台大的起点从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前推至1928年(昭和三年,民国十七年),举办80周年校庆。 杜鹃花是校园内广泛种植的花卉,也是公认的校花。种植杜鹃的起源是在1958年至1959年间,由于当时阳明山上进行工程,园艺学系杜赓甡教授接手原植于阳明山上大量的杜鹃花移植至校园内。从1997年开始,校方利用每年3月杜鹃花盛开之际举行杜鹃花节。活动中除了学系博览会之外也有社团联展、校内博物馆的参观以及各项表演活动。 台大艺术季自1995年开始举办,选于每年的5月期间,持续将近一个月。艺术季的内容包括了电影节、静态展览、装置艺术等活动项目。 社团及自治组织. 学生社团资料参见国立台湾大学课外活动组。台湾大学全校性学生自治组织为国立台湾大学学生会,学生会分为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学生代表大会)、司法部门(学生法院)。同时另设有国立台湾大学研究生协会。 运动校队. 台湾大学总共有二十项体育活动有校队,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棒球、橄榄球、羽球、垒球、桌球、网球、软网、 手球、柔道、跆拳道、剑道、射箭、击剑、国术、高尔夫二十项运动,男、女校队共37队,由学校体育老师担任教练指导。 104年全大运成绩:台大勇夺19面金牌、21面银牌及20面铜牌,合计共60面奖牌。在参赛163所大专校院中排名第5名,更是前五名之中唯一没有体育运动系所的学校。 107年全大运成绩:台大荣获13金26银19铜佳绩,在所有参赛学校排名第6,非体育校院第1名。。 108年全大运成绩:台大荣获29金23银32铜佳绩,在所有参赛学校排名第5,非体育校院第1名(赢过有体育科系的辅仁大学)。。 112年全大运成绩:台大荣获32金21银34铜佳绩,在所有参赛学校排名第6,非体育校院第1名。。 相关事件. 台大医院罢诊事件. 1946年2月9日,罗代理校长因公(向国民政府述职)离台,陈建功教务长代理校长,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师争取聘书,3月19日到校长室陈情,与留守的周主任秘书发生冲突,于是提出〈要求书〉:「编制内员额补足」、「编制外无给职者发出委任状」。 3月22日早上起,台大医院停止门诊,3月27日提出「限大学于28日发出委任状」、「大学当局应改正其官僚态度」2项新诉求。 4月9日,罗代理校长回到台北,4月10日下午会见医师代表,接受发委任状和大学民主化的诉求。 反对续招转学生事件. 反对续招转学生事件为台大学生反对校方招收转学生的抗争。1948年10月上旬,由学生自治联合会组织「反对续招插班生委员会」,反对不经考试即能入学台大。由于国共内战国民党失利,统治区域日渐缩小。大批其他大学转学生前来台湾。许多台大学生担心特务会趁机进入台大,向校方施压。由于庄长恭校长处于政府与反对学生之间,导致辞职离台。但学生自治会干部赶在飞机起飞前将庄校长拦下来。10月29日台大举办新招插班生入学考试。台大学生自治会联合会动员学生前往考场,向应试者说明考试只是形式,录取人早已内定。大部分考生听了说明而离开考场。最后在台大校方以教授评卷转学考试,向反对学生妥协。 设立陈文成事件纪念广场. 陈文成事件是发生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台大陈文成教授的死亡案件。1981年7月2日,陈文成被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约谈,7月3日清晨被发现陈尸于台湾大学研究生图书馆旁(今图书资讯学系系馆)。陈文成具有美国籍,且在美国大学任教,故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2012年开始,陈文成的友人要求在他身亡之处,为他树立小型纪念碑,而台大校方当时便将此付诸讨论,并于2年后设立相关纪念物件。 2014年6月14日,台大学生会在校务会议提案将命案事发地点命名为「陈文成纪念广场」,获得与会师生支持,最后决议「原则同意」。陈文成博士纪念基金会则声明表示肯定,也强调「历史不能遗忘,以免重蹈覆辙」。时任台大校长杨泮池也表示,在正式命名完成前,支持学生举办纪念活动,「想称什么就称什么。」并且,他愿意出席校内举办纪念陈文成的活动;至于校内开放空间的命名,应有原则性规范,会请校规小组邀请学生代表加入,讨论命名相关办法及事项。最终于2015年3月校务会议定名为「陈文成事件纪念广场」。并举行设计构思竞图及设立临时立牌。 2021年2月2日,「陈文成事件纪念广场」启用。广场上的纪念碑文「纪念一位坚决抵抗国家暴力的勇者」在启用不久后即因校内争议拆除。同年6月19日经台大校务会议讨论表决,以74票同意票对上64票不同意票,正式通过「陈文成事件纪念广场上『三一矮墙』设置说明性文字『纪念一位坚决抵抗国家暴力的勇者』」案。在校务会议支持碑文设立的台大经济系王道一教授表示:「很强烈的文字确实不应该存在,但这些强烈的文字是来自本来就不应该存在的陈文成坠楼事件」。 台大0218超级军刀机保存事件. 台大0218超级军刀机保存事件是台湾大学的校景保存事件,学生自发行动,与学校交涉军刀机在校园的保存安排。2011年以前,台大公馆校区靠近辛亥路的草坪有一台编号0218的F-100超级军刀机。 台大工会的成立. 2010年,由于不满台大校方无预警减薪、迟发薪资、剥削劳动权益,主要由拥有兼任助理身份的台大研究生发起组织工会。于2013年4月1日经台北市政府核准成立,为台湾第一个以大学专任研究助理、约用人员、校内工读生为主要发起人,依《工会法》以大专院校为事业单位而成立的企业工会。 论文门事件. 2022年8月9日,民主进步党前新竹市长林智坚在该校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的论文涉及抄袭,引发争议。台湾大学发出声明表示此事已对校誉造成损害,决议申请撤销其硕士论文,并要求今后研究生须完成学术论文原创比对才可离校,影响台大日后的学术规范。 马远先人遗骨案. 民国49年(1960年)间,台湾大学医学院体质人类学研究团队于马远部落Lilieq公墓,未经同意挖掘数十具布农族先人遗骨带回研究,2017年马远村子孙族人辗转得知便成立自救会,要求台大归还先人遗骨,并设立「花莲县万荣乡马远村布农族骨骸遭不公义取掘事件」基金会,随后经监察院副院长孙大川申请自动调查。经清查盘点,因当初资料记载不确实产生落差,马远自救会已同意台大折衷归还马远布农族先人遗骨计43具,惟至2023年尚未归还,自救会于11月15日前往行政院陈情。 对外交流. 台湾大学和全球许多大学均有合作,,共与64个国家的619所高等教育机构有姊妹校关系。 国立台湾大学系统. 由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等三所比邻同处台北市大安区公馆地区的公立大学,于2014年6月10日倡议共组的大学系统,于2015年1月正式签约,2016年3月改为现今名称。 台湾欧盟中心. 2009年6月,欧洲联盟选定中台大在内的7所台湾高等教育学府联合组成「台湾欧洲联盟中心」,第一期4年补助110万欧元,规划用于各校开设欧盟研究课程、欧盟相关研讨会、奖学金等。中心要职分属4所核心成员大学,主席为台大校长杨泮池,主任为台大政治学系欧盟莫内讲座教授苏宏达。 社区关系. 台大植栽覆盖率高,宛如自然公园,自然生态丰富。对缺乏游憩场所、公园绿地的台北居民是个天堂,常见到社区居民,老人出来散步,小孩骑著小脚踏车。台北鸟会也常到台大赏鸟。步道协会亦在台大校区设计自然步道与数学步道,提供儿童趣味学习的资源。 台大周边非政府组织密度颇高,与台大本身资源丰富有关,许多台大教授甚至是组织的主持人。丰富的文史资源,芳兰三块厝、宝藏岩、台铁新店线(1965年停驶)及铁路宿舍、自来水博物馆、紫藤庐、温州街、青田街日式宿舍,见证大时代的一切。其中温州、青田街日式宿舍还是台大的教职员宿舍。 2000年起,台大校方意识到社区与学校之间需要互动,让社区民众更亲近校园,于是先将大门广场的围墙降低,再将新生南路侧围墙上铁栏杆撤除,留下大约1公尺高的钢筋混泥土围墙,举办大型活动时亦会邀请社区民众参观,甚至参与。另外台大亦设有访客中心,首任干事为许家豪先生,建立访客中心志工系统、开设首届英文导览培训课程。第二任干事为杨松翰先生,第三任干事为洪若绫小姐,第四任干事为张淇惠小姐。
用维基百科解释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Ἐπίκουρο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爱琴海的萨摩斯岛,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柏拉图的弟子首先向他传授了哲学。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在随后的政治冲突中,伊壁鸠鲁和家人被迫迁往科洛芬(Colophon )(今土耳其境内)。在那里,他跟随德谟克利特的学徒瑙西法尼斯(Nausiphanes)继续学习。公元前307年,他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坐落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而真正的快乐来自简单的生活,没有恐惧和焦虑。相较之下,追求财富、权力和名声只会带来痛苦和折磨。伊壁鸠鲁区分了动态的快乐和静态的快乐,前者是指正在满足一种欲望时产生的快乐(例如享用美食时的快乐),后者则指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平静之乐(例如饱餐一顿后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静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伊壁鸠鲁又提出,享受平静之乐( the peace of a tranquil mind)的障碍之一是对死亡的恐惧,且这种恐惧又被宗教信仰加剧:也就是说如果你招致神明的愤怒,你就会在来世受到严惩。但伊壁鸠鲁并不打算通过提出一种不朽的替代状态来对抗这种恐惧,而是试图解释死亡的本质。他首先提出,当我们死去时,我们对自己的死亡毫不知情,因为我们的意识(或我们的灵魂)在死亡时就不复存在。为了解释这一点,伊壁鸠鲁认为整个宇宙要么由原子或者空间组成,这也正是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那所主张的。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伊壁鸠鲁认为当人不受任何痛苦折磨、欲望也都得到满足后,就会进入「毫无纷扰」(Ataraxia)的最高境界。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悖论是其著名遗产之一。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死亡的认识只能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在他的晚年,伊壁鸠鲁遭受着肾结石、胃病和眼疾等疾病,健康状况时常不佳,经常忍受着巨大的病痛,但他还是活到了 72 岁。他忠于自己的信仰,将生命的最后一天描述为真正快乐的一天。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只追求感官享乐的人们。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历史年表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指的是1911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行政中央位于中国大陆的时期。1949年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仅管辖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东沙群岛和南沙太平岛等岛屿。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本列表旨在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1949年10月1日起)上的重大事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在任时期划分。
用维基百科解释
GTK
GTK(原名GTK+)最初是GIMP的专用开发库(GIMP Toolkit),后来发展为Unix-like系统下开发图形界面的应用程序的主流开发工具之一。GTK是自由软件,并且是GNU计划的一部分。自2019年2月6日起,GTK+改名为GTK。 软件架构. GTK 包含了一组图形控制元素(部件);版本3.22.16包含了186个活跃的和36个废弃的部件。 GTK是用C语言编写的一个面向对象的部件工具;它使用GObject,即GLib对象系统,来实现面向对象。虽然GTK主要是为基于X11和Wayland的窗口系统设计的,但它也可以在其他平台上运行,包括Microsoft Windows(与Windows API接口),和macOS(与Quartz接口)。还有一个名为Broadway的HTML5后端。 GTK可以配置不同的显示引擎来改变绘制部件的外观。有几种显示引擎可以模仿所使用平台上的原生部件的外观。 从2005年发布的版本2.8开始,GTK开始使用Cairo来渲染大多数图形控制元素(部件)。自从GTK版本3.0开始,所有的渲染都是使用Cairo完成的。 在2018年1月26日的DevConf.cz上,GTK重要开发者Matthias Clasen介绍了GTK 4开发的当前状态,包括对GTK 3中渲染和输入工作方式的高层次解释,GTK 4 (>3.90)中正在进行的变化以及原因。在2019年2月6日,宣布GTK 4将从项目名称中去掉“+”号。 GTK绘图工具包(GDK). GDK是对底层窗口系统和图形系统提供的低级函数的封装。 GTK场景图工具包(GSK). GSK是GTK的渲染和场景图API。GSK位于图形控制元素(部件)和渲染之间。GSK最终在2017年3月发布的GTK版本3.90中合并。 GtkInspector. GtkInspector在版本3.14中引入。 GtkInspector只能在安装了开发包libgtk-3-dev/gtk±devel后调用。 GUI设计器. 有几个GUI设计器可用于GTK。以下项目截至2011年7月仍在活跃: GtkBuilder. GtkBuilder允许在不编写代码的情况下设计用户界面。界面在XML文件中描述,然后在运行时加载并自动创建对象。Glade界面设计器允许以“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方式创建用户界面。用户界面的描述与使用的编程语言无关。 编程语言. GTK使用C语言开发,但是其设计者使用面向对象技术。也提供了Vala、C++(gtkmm)、Perl、Ruby、Java和Python(PyGObject)绑定,其他的绑定有Ada、D、Haskell、PHP和所有的.NET编程语言。 与其他很多部件工具箱不同,GTK并不基于Xt。这一决策优劣互见:优点是GTK可以应用于其他系统,其灵活性也很强;而缺点就是它无法利用以传统方法为X11定制的X资源数据库。GTK最早应用于X Window System,如今已移植至其他平台,诸如Microsoft Windows、DirectFB,以及Mac OS X平台上的Quartz. Glade是一个界面设计工具,但是它也包含了一种描述GUI界面的XML语言,它和libglade一起工作就可以直接使用GTK和GNOME控件;新的Glade-3不再直接支持生成编程语言源代码。 外观和视觉. 提供不同的显示引擎使得最终用户可以定制外观和视觉。目前已经有一些可以模仿其他流行的平台或者工具箱(例如Windows 95、Motif、Qt或者NEXTSTEP)的引擎。 使用. 这只是一部分,另外,GTK也可以运行在KDE的环境下。而且GTK也可以在Microsoft Windows运行,另外还有DirectFB和ncurses。 GTK应用程序. 以下程序都是使用GTK开发、属于开源软件,可以运行于Linux/Unix,Windows,macOS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 图形无关代码. 最初GTK包括一些和图形无关的常规功能,如链表和二叉树等数据结构。这些基本功能和对象系统GObject已经合并到独立的库Glib,它被程序员专门用于开发不需要图形界面的代码。 GTK 2. 2002年3月11日,GTK2.0版正式发布。GTK 2是GTK后继版本,其新特性包括使用Pango改进的文本渲染、新主题引擎、使用ATK改进的可达性、完全转换到使用UTF-8的Unicode和更灵活的API。但是它和GTK 1不完全兼容,因此必须由程序员做移植工作。由于GTK 1更快、相对更简单或更加适合嵌入式应用,所以还被继续使用。 从GTK 2的2.8版起,它依靠程式库Cairo完成渲染,而这引入了矢量图形的支持。 发展. Ridley项目正在尝试统一一系列和GTK相关的库,包括libgnome、libgnomeui、libgnomeprint、libgnomeprintui、libglade、libgnomecanvas、libegg、libeel和gtkglext。 GTK hello world. GTK hello world以C撰写,本程序含有窗口,标题是"Hello, World". <syntaxhighlight lang="c"> </syntaxhighlight> GTK Runtime Environment for Windows. 由于GTK主要是作为Unix-like系统底下的介面,在Windows使用该系统所开发的软体时就需要用到GTK执行环境,即GTK Runtime Environment for Windows。这个软体与GTK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仅仅是为了执行软体用途而制作,以解决Windows没有内建GTK函式库的问题。
用维基百科解释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狭义907年-960年,广义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由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大部分汉地为止。五代十国实质上是晚唐政治与藩镇割据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较强,自命承继大统的中央政权鼎革五朝,故统称为「五代」。除了首末两代后梁、后周由汉人建立以外,中间三代后唐、后晋与后汉则由沙陀所建立。虽然「五代」实力似乎较为强大,但仍无力控制整个汉地;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或自立为帝、或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其中十个国祚较长、国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十国」。这个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大员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火连年不休,统治者多重武抑文。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此一时期也是唐、宋之间的地缘关系重整时期。 从唐朝灭亡至北宋建立半个多世纪期间,中原地区依次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7年梁王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开始。之后,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灭后梁,建国后唐。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其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日渐强盛,但因后来发生内乱,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随后后晋建立。不久,石敬瑭死后,契丹与晋的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府称帝建立后汉,收复中原。之后,后汉枢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并将皇位传给其养子柴荣,柴荣苦心经营,使得后周日渐拥有有统一中原的能力,但其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以吴国最强,而后被齐王李昪夺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国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较盛,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曾被后周所败。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北汉是唯一在北方的十国,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赵光义相继扫荡其他中原诸国及地区,最后于979年统一汉地大部分地区,十国结束。 五代十国大体上延续唐朝后期的政治体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置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其中一些政权臣服于五代,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强干弱枝和重文抑武的国策。外交方面,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一些外族国家,如汉化的沙陀建立五代后唐、后晋与后汉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国,南下灭后晋后建立辽朝。还有党项的定难军,于北宋时建国西夏、西南白族建立的大理国与逐渐脱离中原政权的越南大瞿越。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深远影响。 由于北方战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十国为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海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被外族统治影响宋朝的军事与经济。 文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乃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 历史. 藩镇割据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陆续出现许多不受控制的藩镇。虽然藩镇在唐宪宗时期大致臣服,但直到唐朝中后期,唐廷仍然因为宦官专政与牛李党争而无法根除藩镇问题。由于河北被藩镇控制、中原战乱不堪,唐廷十分依赖江南的财富。然而江南地区在庞勋之变和黄巢之乱中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朝廷经济收入,唐朝逐渐走向灭亡。唐朝后期出现三个重要的藩镇:沙陀人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因平乱有功受封河东节度使,治所为太原;原黄巢部将朱全忠(原名朱温)因平乱有功,受封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封岐王)、护国军节度使王重盈与镇国军节度使韩建为首的关中藩镇势力盛大,时常威胁唐廷。黄巢之乱平定后,黄巢降将秦宗权叛变,率军在中原地区四处攻掠,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造成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梁(朱全忠)、晋(李克用)与岐(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朱全忠与李克用因故不合,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朱全忠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护国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关中的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全忠的干涉而失败。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招唤朱全忠入援,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机掌控朝中大权,派兵控制长安,还屠杀宦官数百人。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的威胁,于是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但被朱全忠察觉。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位,建国后梁,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后梁改革与梁晋对峙. 五代各朝虽然掌控中原与关中地区,但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华北地区,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各地藩镇在唐朝灭亡后,有的奉五代为宗主、有些依旧拥护唐室,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不管他们的外交策略是如何,这些藩镇都已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具代表性(并非同时出现)的国家被史家称为十国。中原地区归附后梁的有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成德军节度使-赵王王镕等,半独立的有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卢龙军节度使燕王刘守光,独立的是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蜀地方面,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广一带,占据江陵周围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后唐时建荆南,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建楚国,两广(岭南)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建南汉;江南地区,占据两淮吴地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吴国,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建吴越国,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建闽国。另外,交趾地区,静海节度使曲承裕自立,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历史的开端。党项族组成的定难军也在陕北夏州一带割据自立。位于河西瓜州的归义军一度建立西汉金山国。 后梁太祖针对唐朝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偏激改革。他极度厌恶宦官,曾拒绝在南方避难的宦官返回京城;讨厌唐廷高级官员,启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并且听从李振建议,屠杀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名高官,史称白马驿之祸。这些失意士人重现实而轻名义,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十分严厉,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然而后梁太祖晚年荒淫无度,甚至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王李克用更是后梁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后梁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今山西长治)与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称潞州之战。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勗在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910年后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倒向李存勗。李存勗率军于柏乡(今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柏乡之战。北方之雄刘守光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三年后称帝建国燕国。隔年,李存勗派周德威攻打刘守光,后梁太祖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刘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勗攻灭。 后梁太祖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满后梁太祖有意立义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刺杀父皇而继位。然而朱友珪荒淫无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节度使(即魏博军)杨师厚进伐夺位,史称后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918年李存勗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卢龙军节度使周德威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921年张文礼杀成德军节度使王镕,控制成德军,联合契丹国与后梁,对抗晋国。然而李存勗率军于镇州击溃赵梁联军,又夺得河北三镇后。923年,李存勗在魏州称帝(即后唐庄宗),以光复唐朝为由建国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北面招讨使王彦章采取牵制郓州(今河南东平)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杨刘(今河南东阿)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户部尚书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后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开封府。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无奈命控鹤军都指挥使皇甫麟杀死他,后梁亡。 后唐拓土与内乱. 后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后唐国力强盛。岐国李茂贞对后唐称臣,后唐庄宗封他为秦王。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担任凤翔节度使,吞并了岐国。前蜀王建在建国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经济与军事都十分强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李继岌率军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后唐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后唐庄宗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任用李袭吉等保守派,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后唐庄宗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进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刘皇后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后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不久,天雄军士兵皇甫晖因赌博输钱而煽动士兵造反,杀主帅杨仁晸,立偏将赵在礼为留后,是为邺城之变,唐将李绍荣平定失败,后唐庄宗只好派养兄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于魏州受部众与叛军拥护,反而率军南征后唐庄宗。各地唐军不愿为后唐庄宗作战,汴州被陷,后唐庄宗因洛阳内乱中流箭而死。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杀尽叛臣而称帝,即后唐明宗,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自杀于长安。 后唐明宗执政期间革除后唐庄宗时的弊政,朝政逐渐安定。他诛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销不少冗余机关,建立三司等财政机关;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加强中央军力,建立侍卫亲军以压制藩镇。这是五代少见的稳定时期之一,史家称后唐明宗是五代时期仅次于后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继承。然而到晚年后唐再度走入内乱。933年后唐明宗重病,其子李从荣夺位被杀,幼子李从厚继位,即后唐闵帝。此时后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称帝,即后唐末帝。内乱期间发生后蜀独立之事。原来在前蜀灭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四川节度使。不久后唐明宗叛变夺位,孟知祥练兵意图独立。932年孟知祥在并吞东川军后被后唐明宗封为蜀王,并于后唐末帝发动内乱时称帝建国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励精图治,扩展疆土,让后蜀维持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 后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在后唐明宗时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继位后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惧而怀有叛变之心。936年后唐末帝把石敬瑭调任天平军,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国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闻知叛变之事后,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坚守不下。当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谋中原,石敬瑭大为惊惧,急令桑维翰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跪于契丹帐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弃与赵德钧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军解围,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即后晋高祖。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诸镇陆续投降。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高祖定都汴州,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国,此后契丹国对五代的影响力达到最大。 江南的扩张. 五代进入后晋时期,国力大不如前,时常被契丹国威胁。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五代的一大威胁。吴国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属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在抗敌过程中发展割据势力,最后建立吴国。902年杨行密被唐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称江都府。执政期间鼓励农桑,稳定经济,使江淮地区逐渐复苏。对外则拥护唐室,与宣武军朱全忠(后梁建立者)敌对。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隔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乱,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然而杨渥喜好玩乐,又猜忌功臣,大臣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908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主,除掉想自立的张颢,彻底掌握吴国大权。 徐温掌握大权后屡次攻伐吴越国未果,至后梁末期才和谈。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宗主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年号,直到919年吴国改元,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对内则逐步翦除杨氏旧将以稳固其势力,然而专政的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曾因欺负吴王杨隆演而引来兵变,最后被部下朱瑾杀死。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乱事,而徐知诰事徐温甚孝谨,最后成为徐温政权的继承者。923年,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并于927年称帝,即吴睿帝。927年徐温去世,追封齐王,养子徐知诰继位,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吴帝和将领而颇得民心。937年徐知诰夺吴睿帝之位,吴亡,建国齐,都金陵,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同年后唐灭亡,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建国南唐,即南唐烈祖。李昪建国后采取与民休息、与邻国友好的政策,使国力持续强盛。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国力仍然强盛,对外联合辽朝压制后周,对四周国家也采取见机入侵的方式,陆续灭闽国与楚国。 在南唐东南方有吴越国与闽国。吴越国的建立者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都杭州,其疆域约同今浙江省。907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即吴越太祖。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中原五代为宗主国,与吴和南唐为死对头,这个策略一直维持到亡国为止。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闽国是由福建观察使王潮所建立,其与其弟王审知控制福州一带,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其疆域约同今福建省。王审知执政后于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即闽太祖。在位期间也是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并向中原王朝称臣,使闽国迅速发展。925年闽太祖去世后,其继位者与宗室、大臣互相猜忌、斗争而使闽国逐渐衰弱。 闽国的内乱引来南唐与吴越的觊觎。943年闽景宗王延羲之弟王延政于建州(今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清源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国的关系持续恶化。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内乱之际于951年派边镐攻灭,但隔年因楚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南唐连年用兵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再加上南唐元宗为人柔和、好谀恶直,以是群小竞进,政事日非。后周趁机于957年发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战败,割让江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唐国主,南唐元气大伤。而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图夺位的叔父李景遂后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五子李煜为太子,但是李煜的书生气质较重。南唐元宗为了避周军与吴越军联合入侵金陵而迁都洪州,即南昌府(今江西南昌)。961年唐元宗去世后,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后主,还都金陵府。至此南唐无力威胁五代,只能保境安民。 湖广的内乱. 而湖广一带有荆南、楚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北楚,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兴为后梁太祖的将领,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首府为江陵。荆南地小国弱,因而向四周各国称臣。其国君高季兴和高从诲贪图各国贡品而拦截抢夺,遭各国发兵威胁才愿归还,被称为「高赖子」。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924年被后唐唐庄宗封为南平王,即武信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后唐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荆南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文献王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 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立。秦宗权之乱时,秦的部署孙儒攻打两淮杨行密,孙儒部将马殷带部分人马经江西至湖南割据。907年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即武穆王。其势力涵盖今湖南与广西省北部,对外臣服五代各朝,对内平定乱军、强藩,并且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即长沙府。楚文昭王马希范时期扩地至今广西省东北部,国势颇盛。然而马希范在947年去世后国势大乱,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即楚恭孝王。然而马希萼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楚国。他们拥护马殷嫡长孙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率军占据朗州(今湖南常德)。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至衡山。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廖偃、彭师暠拥立为衡山王,楚国分裂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史称众驹争槽。最后,马光惠被王逵以懦弱为由废除,改立辰州刺史刘言为武平军留后;再来南唐元宗于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南唐领有全湖南地区,楚国亡;同时南汉中宗北取桂州(今广西桂林)一带,领有全岭南地区。952年据有朗州的武平军留后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驱除南唐收复湖南地区,并被后周正式封为武平节度使。而拥立刘言的王逵与他不合,就联合周行逢废除并处死刘言。王逵领有湖南后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为止。 南汉是由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907年被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被封为南平王,最后911年为南海王,同年去世。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䶮继位。刘䶮在统一岭南后于917年称帝,即南汉高祖。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隔年改国号为汉,即南汉。南汉高祖与邻国和好,推广科举制度。然而本身残酷奢侈,每视杀人则喜,宠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宁。942年南汉高祖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南汉殇帝贪图享乐,当时有张遇贤叛乱,隔年被其兄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虽然夺取楚国容州(今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是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屠杀皇族和大臣将领,南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958年去世后,由其子刘鋹继位,即南汉后主。其间越南开始脱离中国统治。 契丹入侵.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也因为契丹国的威胁而屡屡不安。当时后晋新立,财政匮乏,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后晋高祖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虽然契丹国得以安抚,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员如吴峦、郭崇威耻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国以夺位,此时有赖杜重威、李守贞等人平定。937年天雄军(即魏博军)范延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乱的张从宾也向他投降,并且杀后晋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后在范张联军逼近开封时,有赖侯益与杜重威率军击溃而平定。杨光远自恃重兵而干预朝政,后晋高祖常屈从之,后来勾结契丹国叛变而被李守贞打败而死。942年成德军安重荣指斥后晋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讨伐契丹国。但实际上却是暗通契丹,联手忠义军安从进叛变,意图夺位。后晋高祖派杜重威率军击斩安重荣,史称宗城之战,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国。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国,首领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国派使问罪。后晋高祖最后在这些忧愤之中去世,其大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以侄子石重贵继位于邺都(今河北大名),即后晋出帝。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后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此举引来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944年率军南征。当时河北大旱,蝗虫侵袭,契丹军攻掠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后晋出帝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最后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后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络公行,朝政败坏。946年后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后晋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此时尚有晋臣河东军刘知远、府州折从阮、雄武军何重建与泾原军史匡威拒绝投降辽国。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国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听从张彦威的建议,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后汉高祖。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他命萧翰留守开封,杜重威留守邺都。最后于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继位,即辽世宗。 后汉高祖在辽军北返后开始收复中原。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后汉高祖闻之派使杀李从益以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与慕容彦超在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948年后汉高祖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国大臣。当时永兴军(长安)赵思绾、凤翔军王景崇与河中军李守贞先后发动叛乱,关中危及,有赖郭从义、郭威分别平定永兴军与河中军。后汉隐帝年长后猜忌辅国大臣,与郭允明协议后于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史与王等大臣,又杀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后汉隐帝最后为郭允明等所杀。郭威本有意立刘崇子徐州军刘赟为帝,先以李太后临朝。当时恰巧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后周太祖,后汉亡。 后周崛起与北宋统一. 后周太祖登基后减除若干苛政,励行节俭,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倾向。然而刘赟被杀,使后汉旧将不服周廷。河东军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得知郭威称帝后,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旧汉将徐州巩廷美与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叛变,有赖后周太祖陆续平定。 954年后周太祖去世,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明君,于继位之初遭遇北汉帝刘崇与辽将杨衮联合南下。当时周廷惊恐,大多主张稳重行事,然而后周世宗亲自击溃汉辽联军,并斩临阵后退的无能将领,史称高平之战。此后改革军事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内政方面,他招抚流亡,减少赋税,稳定国内经济。整顿吏治,延聘文人,打压武人政治,使后周政治清明。955年又废天下佛寺,获取大量铜器以整顿经济。军事与经济的提升都为日后基本统一汉地而建立重要的基础。 后周世宗在稳定国内后即意图统一天下,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955年率军击溃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956年率兵击溃南唐,获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称臣。959年后周世宗率军北伐辽朝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周军陆续攻陷瀛洲、莫州等地。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生病,被迫班师。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960年,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而后在开封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 宋太祖继位之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除后蜀、北汉、南汉称帝外,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对辽朝的威胁,采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962年周行逢、荆南主高保勗去世,两国新主周保权、高继冲年幼无能。宋太祖趁机于隔年以平湖南之乱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荆南。后蜀后主孟昶闻知荆南与湖南被并吞后,联合北汉以拒宋师。然而其晚年奢侈逸乐,朝政不修,军队皆无战斗力。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彦进出凤州(今陕西凤县)、刘光义、曹彬出归州(今湖北秭归),北东两路同时入蜀。结果不出六十多日,后蜀帝孟昶投降,后蜀亡。其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后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南汉后主刘鋹将政事交给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由于只信宦官,官员都需阉割才能进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汉,由于南汉将领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领军,隔年南汉帝刘鋹投降,南汉亡。 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坛高手,却终日以外患为忧。当时有赖其弟李从善、大臣潘佑与将领林仁肇等人,尚且与后周得以对峙。宋朝建立后,李煜终日与臣酣宴、愁思悲歌。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称病不入朝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吴越军为辅夹攻。最后李煜投降,南唐亡。吴越国方面,虽然忠献王钱弘佐时趁闽国内乱获得福州,但是本身课税繁重,民不堪苦。到忠懿王钱俶时,因为对宋朝十分恭顺,宋太祖没有夺取地。而闽南清源军留从效割据一方,去世后多人争位,最后由陈洪进夺得。978年钱俶与陈洪进纳土归顺宋朝,吴越国与清源军(964年改名为平海军)亡。而十国最后一个国家北汉的末主是英武帝刘继元。979年北宋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正式进入宋朝时期。然而,尚有燕云十六州还未收复。宋太宗灭亡北汉后不久,他不顾大臣反对,于979年从太原北伐辽朝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起初宋军攻下易州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战惨败而退。而定难军虽于982年李继捧奉土归并北宋,但李继迁持续于陕北发展势力。至此进入宋朝与辽朝、西夏、金朝、蒙古等诸国对峙的多元民族竞争时代。 疆域与行政区划. 五代十国的疆域大抵区分成五代与十国。五代诸朝的领土大抵是华北地区与关中地区,一度领有燕云十六州、河东(今山西省)、蜀地(四川省)与淮北地区。十国与其他藩镇大多分布在五代的周围如华南、湖广、蜀地、甘肃、河东与河北等地区,其中江南、湖广地区分裂为六国,这显示江南地区远较三国时期更为开化,故已可以用小地域形成自立的地盘。五代十国的各国疆域在宋朝统一后仍然被沿用为路的行政区划,现在则成为省界。而且,被细分化的疆域仍然不能自给自足,各国只能发展自身产业,并越界进行经济交流以互通有无,最后促使宋朝商业的发达。 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政治核心因为战乱与经济因素,由长安、洛阳过渡到开封。当时关中因战乱而荒废,较强的藩镇只有岐国李茂贞与定难军,而河陇地区也持续衰退,回鹘、吐蕃等外族纷纷割据河西走廊;而华中、华南地区经济强盛,所以割据藩镇繁多,是十国势力范围。而开封处于隋唐大运河中枢地位,负责转运河北、关中、江南与湖广地区的货物,是天下粮食、货物的转运站。当关中因战乱而荒废时,聚集天下财富的开封就成为五代的首选地位,这也促使宋朝之后的中国朝代选择以大运河城市如北京、开封、南京与杭州等为首都。另外,五代的战争大多以开封的宣武节度使与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对峙为主,例如李克用的晋与后梁、后晋与后唐、后汉与占据中原的辽朝、北汉与后周等都是如此。 五代十国的范围与唐朝后期相比,萎缩明显,比汉地的范围略小,外族大举占领汉地的周围,最后建立辽朝与西夏。河西地区被归义军、甘州回鹘与吐蕃诸部所占领。燕云十六州在938年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国(后为辽朝),使汉、唐以来北方的国防线全部后退,黄河北岸几乎没有屏障。再加上中国政治核心东移,使得五代、宋朝备受辽朝的压力。而安南地区被静海军的曲家所割据,并在吴权于白藤江之战击败南汉军后,使越南地区正式脱离中国历史。而在陕北夏州割据的定难军,虽于982年李继捧奉土归并北宋,但在李继迁努力下于宋朝时独立成西夏。 五代十国的行政区划继承唐朝后期的形式,即道(节度使)、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五代注重对地方官的考课,令其忠于职守,后梁、后唐皇帝都诏谕吏部注意州县官不得“姑徇私情,靡求才实”。 节度使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是由唐朝中期才开始设置的,又称藩镇,主管地方军事、行政与财政,位高权重。安史之乱期间,唐廷成立许多地方节度使以围堵叛军。平乱后,唐廷也册封大量降将为地方节度使以安抚,造就这些拥兵自重,割据为王的藩镇,形成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时节度使的授任更为冗滥,有的节度使以亲王遥领,如后唐末帝之子李重美遥领成德军节度使,后汉高祖之弟刘勋领山南西道节度使;或以宰相遥领,如后唐庄宗时以侍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的节度使往往专横至极,为所欲为。其中,权重者称节度使、权轻者称防御使(后称观察使),安史之乱后的道,即是节度使的辖区。当藩主有异心时,往往趁机举兵以图推翻中央,这个现象自唐朝后期开始出现,五代各朝或地方十国的内部也时常发生,这是五代十国动荡不安的起因。此外还在某些地方设“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如907年后梁在辉州砀山县置崇德军,939年后晋改旧威州为清远军,954年后周以莱芜监为广利军等,其军使委命本道差补。到宋朝时,节度使被路行政区取代,并且分割地方的行政、财政与军事权以防止拥兵自重的局势出现。 第二行政区为州,州设刺史,第三行政区县则设县令。部分州因首都地位或地势重要而升级为府、例如五代在汴州设有东京开封府、长安设有西京京兆府、魏州设有大名府,有些重要的府在宋朝形成五京制。而十国与各地藩镇也在其首都或重要州设府,如吴国的扬州江都府、南唐的升州金陵府与洪州南昌府、楚国的潭州长沙府、南汉的广州兴王府、北汉的太原府、前蜀与后蜀的成都府与兴元府、荆南的江陵府等等。并于军事要地设大都督府,如后梁在宋州、福州均设大都督府。后唐在全国设十大都督府。本时期南方的州县数量,因为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而增加。《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 政治体制.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拢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烦多的源头。 中央行政机构有三省六部。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与中书省,下设六部尚书,并分司办事。后梁重新设置唐朝空置的尚书令,并且定为正一品,改唐朝的尚书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后唐时恢复唐朝旧制,并多设左右仆射,与尚书左右丞均为正四品。后梁又设中书门下省,置“中书门下平章事”,改司政殿为金銮殿,设大学士一员,以崇政院使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中书省和门下省方面,其官员品级也比唐朝高,其长官侍中在唐代宗以前均为正三品,后晋时中书令和侍中均为正二品,左右常侍从三品升为正三品,门下侍郎从正四品升为正三品。十国方面,有设有等同宰相的官职,如吴国的大丞相,楚、吴的左右丞相,吴、南汉的参知政事,吴越的参相府事等都等同宰相的职称。 三司使专管财务,至五代时才确定。早在唐朝时就有户部、度支、盐铁等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唐昭宗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至此出现三司使。后唐曾设置租庸使以管辖三司,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以管理朝廷财务,地方财政也需听从三司使的命令。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宋朝设置的三司就是缘自五代的。 五代十国还设有枢密院以掌管军事,又大多为武将。枢密使掌握军事,其实权往往超过宰相,可直接下令任免藩镇。所以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有时又以宰臣兼任枢密使。例如959年后周世宗命司徒平章事范质与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参知枢密院事,借此以加强文人官僚制度。早在唐代宗时就以宦官掌枢密,所统领的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共称「四贵」。此后宦官往往侵夺相权,甚至废立皇帝。唐朝后期,朱温大杀宦官,至此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朱晃建立后梁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923年后唐庄宗又复称枢密院,并设枢密使与副使。后晋曾以宣徽使代之,但不久又恢复。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的方式,最后由宋朝所继承之。而十国等各国或地方藩镇也大抵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沿用唐朝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957年后周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律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外交. 早在唐朝时因为外族纷纷进入中原内附定居,在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陕北与河西走廊陆续成为外族的势力范围,使得中原政局更容易受外族的影响。例如沙陀族、党项族受唐朝册封为节度使,而沙陀领有的河东军于五代建立后唐、后晋与后汉。而契丹族的影响最大,多次成为篡立者的外援。建立契丹国后于946年入主中原,建国辽朝。虽然辽朝最后返回燕云地区,但仍然对中原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五代时,北方以契丹最强。契丹族原唐朝受封为松漠都督府。唐朝后期,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崛起并征服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征服漠北地区奚、室韦、黠嘎斯、阻卜、鞑靼、克烈等部落,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城,于隔年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契丹国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争而逃亡的流民,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25年东征渤海国后即有意南下中原。辽太宗继位后趁后唐发生内乱之际,接受石敬瑭的请求,出兵协助攻灭后唐,扶持儿皇帝建国后晋,并且获得燕云十六州。石重贵继位后不愿称臣,并滥杀契丹商人。辽太宗为此多次出兵南征未果,后来有赖后晋大将杜重威投降,而攻陷汴州,建辽朝。而后因为辽军打草谷滥杀汉人,使中原人人举兵抗辽,辽太宗也在北返之际于杀胡林去世,辽朝政局动荡不安。虽然辽廷扶持北汉,但最后于959年被后周世宗夺下瀛洲、莫州等地。宋朝建立并灭北汉基本统一汉地后,于同年北伐辽朝。此时有赖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与宋军大战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此时也进入宋辽对峙时期。 五代时北方与东北还有奚、吐谷浑、室韦、渤海国、女真、黑水靺鞨等国。奚国于唐朝受封为饶乐都督府,于唐朝中后期多次入侵边疆。辽朝建立后,奚国被契丹征服,契丹还建立辽中京以统治之,并且逐步同化奚族。而唐朝后期的另一强国渤海国,也在926年亡于契丹,并于原地成立东丹国,以契丹太子耶律倍任人皇王。辽太宗继位后废除东丹国,建立辽东京以管理之。而吐谷浑部,原本定居青海一带,被吐蕃攻灭后,东迁到朔方、河东一带。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936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国,使得部分吐谷浑臣服于契丹,但仍有不少逃回太原,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唐朝后期,西方吐蕃最强,但因内部分裂而衰。五代时,河西走廊被回鹘、吐蕃与党项等许多民族所割据,有甘州回鹘、肃州龙家(焉耆人)、凉州嗢末、吐蕃六谷部、黄头回鹘、位于兰州一带的党项族、陕北的定难军(党项统领)等。此时汉人政权只有沙洲、瓜州的归义节度使与五代属地的朔方节度使与河西节度使(管制凉州、兰州等)。而定难节度使是西夏的前身,本体是陕北夏州的党项族。其领袖拓跋思恭因平乱有功,被唐僖宗所册封。虽然定难军独立自主,对外仍然臣服五代各朝与北汉。五代时,后唐明宗意图并吞定难军,将庭州军安从进与定难军李彝超对调,最后有赖李彝超成功击退安重进的唐军才稳固之。最后在宋朝时吞并灵州、河西等地,建国西夏。 西域地区则有西州回鹘、高昌回鹘、龟兹回鹘、于阗、仲云国与喀喇汗国等。其中于阗和喀喇汗国是西域大国,其范围涵盖整个西域地区。拥有塔里木南部广大领土的于阗是盛行佛教的塞种人国度,统治者尉迟家族自汉朝起就掌握该国的政权。唐朝时,于阗属于毗沙都督府,由当时的国王尉迟伏阇雄兼任都督。五代时的于阗趋于汉化,国王李圣天自称“唐之宗属”,国内实行唐朝旧俗,并派人向中原朝廷进贡,后晋封其为大宝于阗国王。喀喇汗国则为伊斯兰势力东进的主要势力,同于阗多次发生战争,但皆以失败告终。十一世纪初,于阗与归义军在喀喇汗国和西夏夹攻中相继灭亡。1212年时,喀剌汗国亡于由耶律大石率领的契丹族,后者建国西辽。 南方有交趾国、大理国、牂柯蛮、彭氏土司与昆明部落。曲承裕担任静海节度使后,曲家长期割据交趾,907年去世后由曲颢继位。930年曲主曲承美被南汉高祖攻灭,不久杨廷艺举兵并攻下大罗城,静海军再度建立。937年矫公羡夺位并向南汉称臣,隔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自爱州举兵,南汉高祖派其子刘弘操率军入援。吴权在杀死矫公羡后于白藤江之战击溃刘弘操率领的汉军,至此南汉再也没有南征交趾的意愿。939年吴权称王,建立吴朝,都城古螺,越南地区开始脱离中国历史,至968年丁部领统一十二使君后建立丁朝,越南正式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大理国源自唐朝时的强国南诏,由于长期与唐朝战争,国力日趋衰弱,于南诏末年多次发生权臣篡位事件。902年,世袭清平官的权臣郑买嗣迫南诏帝蒙舜化贞退位,建国大长和。928年大长和的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和清平官赵善政杀死大长和帝郑隆亶,赵善政建国大天兴。次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建国大义宁,而杨干贞之弟杨诏认为海通节度使段思平有异心,促使杨干贞派兵追杀。段思平即向高方寻求庇护。而后,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借兵,与其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举兵反抗。937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 军事制度. 五代十国的军事制度继承唐朝后期节度使的制度,当时地方藩镇时常举兵意图推翻中央朝廷。为了解决此问题,朝廷逐渐加强中央禁军以打压地方,到宋朝更发展成强干弱枝的政策。而五代十国最高的中央单位是枢密院,大多为武将担任。由于五代重军事、轻文人,为了巩固政权也以宰相兼任枢密使。 唐朝中期开始,节度使拥有强大兵力,掌握地方军事、民政、财政。他们位高权重、专横至极,时常发生举兵意图推翻朝廷之事,史称藩镇割据。而唐朝最后也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篡,五代十国的建国者也大多是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到五代十国时,举兵篡位之事更多,在后晋高祖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更加剧烈。也使得五代君王时常替换,最后形成九姓十五君之多的乱世。为此君主纷纷采行建立禁军、调动地方节度使等强干弱枝的政策,以削弱地方实力派。禁军负责守卫首都与皇宫,有时会驻防各地以压制地方藩镇,例如后梁、后唐就以禁军压制、削弱河北三镇。后来宋朝宋太祖更以禁军「殿前诸班」统一天下。此外,朝廷还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而五代各朝时常扩充禁军,军事官制也繁多易变。后梁太祖最亲近的军队是「厅子都」,此军装备精良,凶悍异常,太原晋军十分畏惧。立国后扩编宣武军为禁军,取禁军的精锐以成立侍卫亲军。在首都设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均以亲王为军使,后来名称时有变动。后唐禁军的前身是河东军,李克用以众多养子为骨干建立「义儿军」,是其最精锐的军队。征战的主力部队是915年收编的魏博银枪效节军,在灭梁时发挥重大作用。建国后在首都设立严卫左右军、捧圣左右军等。在后唐明宗时成立侍卫亲军为禁军,以其邺都起事的兵士为骨干,又称随驾军。其中石敬塘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都卫副使。后晋又在首都设护圣左右军,其本部军源自石敬塘在河东起事的军队,其部属刘知远还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军制沿袭后晋,没有很大的改变。后周在首都设龙捷左右军、虎捷左右军。后周世宗时改革军事制度,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设有殿前都指挥使、水陆都部署、殿前都点检等高级军官,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其中殿前都点检掌握军事实权,后来担任此职的赵匡胤在后周世宗去世后发动陈桥兵变,篡位建国宋朝。其次是严明军纪,命兵部尚书张昭远制定新的军法。最后是限制藩镇权力,例如禁止造军器、干预民政等等。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后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征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刘仁恭在幽燕征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除了兵役,还有各种名目的土木修建劳役。后唐庄宗盛暑修建营楼,「日役万人」。荆南修理江陵外郭,驱兵民万余人从役。闽主建筑寺观宫殿,「百役繁兴」。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人口.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黄巢之乱后,长达六七十年内,大小战事不停。华北地区的兵役和各种劳役异常繁重。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无辜群众常遭惨杀。战争破坏和苛重赋役促使人民数以万计饿死或流徙他处。例如唐朝后期蔡州秦宗权四处肆虐,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形成「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情况。朱温与徐州时溥的战争,破坏徐、泗、濠三州的农业。朱温与河北刘仁恭的战争又破坏魏州至沧州之地,于定州之战更死伤六万多人。唐朝原本的精华区长安、洛阳一带也在朱温东迁唐昭宗期间,被强制迁移人民,并且拆毁房屋,焚烧一切,以至生灵涂炭,在籍民户不满百户。而后梁与晋的战事,使晋南豫北不少地方「里无麦禾,邑无烟火」。为了抵挡晋军,后梁数度决开黄河,使得河南、山东一带洪水泛滥不堪。到后唐、后晋期间,华北地区被受契丹国袭扰,卢龙、燕州之地屡次被契丹骑兵焚掠一空,千里内「民物殆尽」。尤其在契丹军南下攻陷汴州后,开封至洛阳数百里间人烟稀少,相州百姓有十余万人被杀死。而后河中与凤翔等镇在后汉时发动叛乱,战死饿死的尸体有二十万具以上。北汉的十二州,盛唐时有二十八万户,而在北汉亡国时仅有三万余户,约为盛唐时户口的八分之一。839年唐文宗时期,户口有4,990,000户,到宋朝再度统一时,全国户口只剩3,790,000户,在这一百四十年间减少达一百二十万户,可以想见唐末五代战乱的剧烈和民生的痛苦。 虽然唐朝后期南方也受到庞勋之变与黄巢之乱的影响,但在十国时期,重大战事较少,政局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唐朝中衰以后,中原动荡不安,不少人纷纷南下江南、湖广与巴蜀一带,最远达两广之地,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都减少很多。而南方如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襄州、郢州、唐州、衡州、广州等都大幅提升。据说当时的苏州户口中,自北方迁来的占原来人数的三分之一,武昌在两年内户口增加了三倍,这都反映了南徙人口的众多,使得人口分布则以南方地区比较密集。长期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发展生产,使得十国府库逐渐充实。五代十国末期,后周与北汉的户口不过一百万户,南方诸国则多达两百七十余万户。在这些国家中,以南唐的六十五万户最多,其次是吴越的五十五万户居次;再次为后蜀的五十三万余户。这三国的人口总合,差不多是当时中国地区总人口的一半。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三十万户。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态势至此已经定型,北宋年初的南北人口比例大约是6:4。 经济.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熄,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到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南方十国国家林立,摆脱北方经济负担,而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 农业.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天灾而残破不堪,河北、河南、山东与关中一带都是战乱区。例如943年后晋出帝时,春夏里有早灾,秋冬有水灾,蝗虫大起,境内竹木叶都被蝗虫吃光;再加上军事上人为的决黄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相对的,自汉魏六朝以来,比较平稳的江南、湖广与巴蜀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而十分兴盛,成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在加上华南地区被细划分数国,各国为了提升经济力莫不细心经营,这使得十国的经济力远胜于重武力的五代。 虽然五代战乱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经济。后梁太祖称帝后重视农业,他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河南地区的生产。908年又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后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到后周时,后周太祖郭威为了减轻农民压力,于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田赐给佃户,以提升税收;并且废除后梁太祖朱温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负担。到后周世祖时,建立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田亩征税。这不同于隋唐前期的旧制,而是同两税法之后普遍实行税产是一致的。 南方十国提倡经济发展,并且重视兴修水利,防水治害。例如吴越、南唐奖励农桑;闽及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亦能发展农耕丝织,此均能令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巴蜀地区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国之誉称。经历战乱后,在前蜀王建与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经营下,政治相对稳定。他们又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垦,在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使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后蜀时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钱」,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钱。而两广地区也让不少人迁居,五十年来,南岭以南无事,使得南汉府库逐渐充实。 吴与南唐、吴越所在的两淮、江南与太湖地区在隋唐时期十分繁荣,是唐朝的粮食重镇。历经庞勋之变与黄巢之乱后也逐渐回复,当地朝廷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并且修筑水道。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顷,多者溉田万顷以上。吴越王钱镠在钱塘江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并且疏浚西湖、太湖和鉴湖等,又募民开垦荒田,免征田税,使杭州一带成为江南富裕之城。而福建地区在唐朝后期经济力不强,王潮、王审知兄弟领有闽国后,他们劝民农桑,在连江县车湖周围筑堤,可溉田四万余顷。南唐和吴越的农民还修建了一种圩田,即围田。旱则开闸引水灌田,涝则关闸拒水,把低洼的涝地变成良好的耕田。而湖广之地,在东晋南朝以来也十分兴盛。马殷据湖南建国楚国后,不断提升湘中、湘西的粮食产量。在周行逢据有湖南时,人民「率务稼穑,四五年间,仓廪充实」。这些都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成为「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余粮区,到宋朝更有「苏常(或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方除了粮食作物兴盛之外,茶叶、丝绸与棉花等经济作物也十分兴盛,且进入专业化的地步。当时茶叶除了种于山区之外,也有建立于平地丘陵制之上。根据《四时纂要》记载当时江南茶园十分发达。楚国发展茶叶、植桑养蚕与棉花十分兴盛,闽国发展经济产物茶叶,又奖励海上贸易,大举提升当地的经济。 手工业.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太祖建国初期和后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而南方十国的纺织业更是凌驾在北方之上。 雕版印刷最初是在民间流行,在五代十国时期尤为突出,其中以江南和巴蜀两地比较发达,不仅有民间书肆出售的佛经和日用各书,而且士大夫阶级所读的儒家经典也用雕版印刷发行。雕版印刷较发达的前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到后蜀时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932年后唐宰相冯道提议官方采行雕版印制《诗经》、《书经》、《礼记》等等九经,出现官方大规模印刷。这个计划由国子监实现,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止,直到953年后周时期才刻印完毕,共二十二年。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此后朝廷刊印经书的数量增加,这个任务也交给国子监负责,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内,被称为「监本」。 五代亦为陶艺的重要蜕变期,也是由民间走向官方制窑。民窑与官窑分道扬镳,争奇斗艳,成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时期。官方创设官窑,专门供应皇室和官员所用。在北方有后唐、后周的御窑,在南方有吴越国的秘色窑,西南方有前蜀、后蜀的官窑。而民间也保持优良的传统,例如位于河北的定窑即十分兴盛。而吴越国的越器,其烧制技术优良,十分有名。五代的陶瓷匠师更是创造出「雨过天青」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制窑技术也远传国外,918年后梁时期时,高丽便学会中国的造瓷技术,并在康津设立了窑厂,此后又陆续传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国。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五代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商业. 商业方面,由于北方五代战乱不断,农业遭受破坏,连带商业也难以发展。而华南经济未遭受很大破坏,南方十国的政局相对于北方也比较稳定,除了盛产粮食之外,部分国家还大量出产茶叶、丝绸与棉花等经济作物。由于国家林立,长江水运与海上运输都很便利。各国纷纷互通有无,有的还与外国贸易,使得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华北需要大量的茶叶,而楚国、南唐与闽国等南方茶商也需要运送至河南、河北等地,使得荆南成为茶叶转运中心,商人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而江南所需的食盐一部分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五代与北汉、燕、岐等势力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前后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诸臣服国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南唐、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东自高丽、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等都有商业往来。当时有不少贸易大港如扬州、明州、广州等等,其中杭州、福州与泉州都是这个时期扩建成长。例如吴越钱镠扩建杭州城、闽国王审知扩建福州城、闽南留从效扩建泉州城等。吴越、吴国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辽朝。从全国范围来说,由于政治不统一导致交通阻隔,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如前蜀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仍然十分兴盛。 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处于分裂时代、政治不统一,商贸才能有如此长足的发展。大一统的政权满足于农业的收益,倾向于重农抑商、将治下民众束缚于土地上,统治者对政治稳定的考量往往压倒经济利益,并忌惮沿海城市发展商业而导致的政治离心力。分裂时代则不同,摆脱了中央控制的不同的割据政权,在面临土地有限、难以单独依靠农业支撑统治时,无不以商贾为重,作为地方政权的财政之源、立国之本;甚至为了能在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中生存,更不得不加大海外贸易的比重。譬如,东南沿海的南汉、吴越、闽国三国都十分注重外贸,各国鼓励外商进驻的同时也鼓励本土商人去东洋、南洋发展。即便是深居内陆的小国荆南,也十分注重和仰仗河运商业,甚至到了以商业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程度。这种政治分裂形成的对商贸、航海的重视,不仅在割据时期支撑著地方政权的生存,更在长远的时期看来第一次致使了有别于唐及以前点对点式贸易的、遍布东亚的、完善而庞大的贸易网络的形成。此外,出海行商而富贾一方的思潮在往后的时代中发挥著长远的影响,形成了商贾为先的风气和传统,并鼓舞著一代代逐利的商人冒险远航。所以,五代十国时期也标志著东南沿海自主发展海外贸易和中国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转变的开始。 文化. 五代于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印刷事业的发展、火药在战场上的出现、词的兴起等几个方面。由于南方较北方富庶安定,因此,文学、绘画、金属工艺、浮雕、纺织、陶艺等均盛行于南方。 学术思想. 五代儒家学说虽然还是国政的基本依据,但是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已经大大降低。因为儒学对于官方及正常秩序的依赖,要比佛、道二家大得多。当五代政权屡变,儒学备遭破坏,其思想影响大大降低。后唐明宗在敕旨中指出了学校多废、典籍罕传的状况。后周世宗时,更做了一些恢复儒学的努力,使儒学的传统不至于中断。而民间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很盛行,培育了不少的儒学人才,这都成为宋代儒学兴发的重要养分。 由于社会动荡和时代短促的缘故,时常发生叛变弑君事,而君王大多重武轻文,士人也重实轻虚,使得本时期比较少有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有名的儒者只有冯道。冯道为五代政治家,大规模官刻儒学《九经》,侍奉九姓十五君,「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其行为事君不忠,但是事亲济民、其主政提携贤良,在五代有著「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晚年著有《长乐老自叙》。 由于乱世灾祸,人们对前途深感无从把握,大多采行消极避世的思想,部分儒者与百姓转向佛教与道教。有研读道籍者,也有隐遁山林者,名利之心淡漠,注重个人养生,而有「五季之乱,避世宜多」。其中道教学者谭峭继承老子「道」为世界本源的说法。他认为天地间万物均是由道演化而来,而道的本质则是虚,许多观点蕴含著人民性、民主性因素。谭峭著有《化书》,其中《道化篇》云:「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唐朝后期的皮日休继承王充以来的「气」一元论,将气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他不认同相命术数等迷信,也不认为有「天」,主张无神论。并且具有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生活,批评唐廷政治腐败无能。 文学与史学. [[File:Li Yu Lidai Junchen Huaxiang.GIF|thumb|200px|南唐李后主李煜是五代十国中最重要的词人 ,其著名之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五代的文人饱经沧桑,诗文也透露着沉痛的气息。其中以吴越国诗人罗隐的五七言诗比较优秀,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五代前期时期流亡四方的文人学士颇多,司空图、韦庄、杜光庭等,都是非常有文学成就的人物。 然而五代十国的文学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词风的前期继承晚唐风格,主要描写皇室贵族的享乐生活。其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以花间派的作品为代表。到后期出现清晰深沉的描述,情感生动,使人回味无穷,对宋词的影响极大。花间派起源于晚唐温庭筠、晚唐前蜀的韦庄,其中温庭筠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有名的有〈菩萨蛮〉、〈梦江南〉等,而韦庄有〈女冠子〉、〈菩萨蛮〉等,其风格较为清新。而后繁荣于五代,以蜀地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蜀地有晚唐前蜀的韦庄与后蜀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收入《花间集》。欧阳炯词作风极委婉之致,有名的有〈南乡子〉。 另一个中心的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冯延巳的作品有〈采桑子〉、〈谒金门〉等,词风细腻深沉,影响北宋词人晏殊、欧阳修等,遗有《阳春集》。李璟的作品以〈摊破浣溪纱〉最具代表,内容深动,没有艳丽虚浮感,李璟父子的作品被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五代十国中最重要的词人。其前期的作品也是如同花间派,以〈玉楼春〉、〈菩萨蛮〉等宫廷艳丽生活为主。但在国亡被俘后所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像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以〈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最具代表。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史学早在唐朝就十分兴盛,到五代十国时仍然盛行,并且重视唐朝史料的部分。其中,以《旧唐书》和《唐会要》最有名,对于记述唐代史事、人物、典制、兴亡盛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旧唐书》即《唐书》。为了累积丰厚的资料,早在后梁末帝即下诏征集唐代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到后唐明宗又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碑碣。最后后晋高祖在914年后晋天福六年下令撰写,到945年开运二年完成。本书先后由张昭远、贾纬、赵熙等等人撰写,监修一开始是赵熙,最后是刘昫。《旧唐书》保存丰富的人物、事件等原始史料,例如李密的〈讨隋炀帝檄文〉,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但是成书仓促,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所以到宋朝又出现《新唐书》。 五代另一个巨作《唐会要》是由后周的王溥所著,其分门别类的叙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与文物的沿革变迁,再现唐代风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五代的历史笔记也十分兴盛,主要也是叙述唐代事物。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的《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士人逸事等。这些笔记内容真切,在时代特点与社会风貌方面的叙述也比史书多元。 宗教. 唐朝后期、五代时期政局混乱、战乱不堪,使得儒学衰退、许多士人百姓纷纷寻求宗教上的抚慰。宗教方面依旧延续唐朝中期以来的政策,趋向崇道贬佛,但是佛教在南方逐渐生根发展。五代各朝推行限制赏赐名僧和度僧人数的政策以限制佛教。但是南方十国崇尚佛教,并没有强制限制,而南方又以中国化的禅宗为主。道教在五代十国时期所受限制较少,许多五代皇帝推崇道教,使得道教比较兴盛。然而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仍然胜过道教。 武宗灭佛后,佛教各宗陆续衰退,只有禅宗南宗逐渐兴盛,并且在唐朝后期开始分为五宗。禅宗在南顿北渐后分成神秀的北宗与惠能的南宗。惠能主张顿悟、见性成佛,在南迁岭南后广为流传。其弟子神会北返洛阳,并在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击败北宗,使禅宗南宗成为禅宗主流。禅宗南宗而后分成神会的荷泽宗、行思的青原宗与怀让的南岳宗。南岳宗至百丈怀海时,其弟子灵佑、慧济创建沩仰宗,在五代时期十分兴盛,至北宋四代而亡。百丈怀海的弟子希连、义玄创建临济宗,到北宋成为禅宗最兴盛的派系。文偃创立云门宗,其思想可概括为三句,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文益开创法眼宗,认为「三界唯心,万物唯识」,所以主张「不著他求,尽由心造」。青原宗至曹山本寂时创建曹洞宗,在唐末五代时期形成五宗七派,即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岐两派等。然而禅宗到后期过度推广顿悟,反而流于形式与神秘主义,甚至出现「呵佛骂祖」之事。使得佛教走向世俗化、制度解体化。 佛教其他宗在武宗灭佛后大半衰亡,天台宗、唯识宗的典籍亡失。五代十国时,十国吴国皇帝邀请高丽谛观应携天台典籍,谛观著《四教仪》,使得天台宗因而复兴。而净土宗渗入民间,并且向上流传至士人,到后期与禅宗融合,一度有「禅净一致」的思潮。佛教在后周时又发生大规模排佛运动,后周世宗以寺僧浮滥,直接影响国家赋税、兵役为由整饬寺院,沙汰僧尼,与前次灭佛运动合称三武一宗。至此中国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继续发展。 唐末五代的道教仍然十分兴盛,逐渐以外丹道走向内丹道。五代十国时有不少崇道的君王,例如后周世宗就是抑佛扬道。而道教则在五代多朝皇帝的扶持下,以此较盛行的势态延续至宋朝,为道教在宋朝的鼎盛奠定基础。五代有名的道士有杜光庭、谭峭、彭晓、谭紫霞与刘海等。杜光庭主张以道为本,纳儒、佛入道,著有《道德真经广圣义》、《常清静经住》等等。他主张修道之人都要「因元气而成」,其方法是「安神去欲、保守三元」。他继承唐玄宗时道士吴筠的作法,认为三教应该融合无别。他说:「凡学仙之士,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为尊,亦不以象教为异,亦不以儒宗为别也。三教圣人,所说各异,其理一也」。杜光庭的清净之道,可以说是道教融合佛儒的典型代表。此外,他还将茅山宗和天师道两派的斋醮仪式统一起来,并加以规范与制度化,广受后世道教所采用。 谭峭自幼爱好黄老、诸子及列仙传记,立志修道学仙。擅长辟谷养气之术,著有《化书》(《谭子化书》),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后复归于虚,「其化无穷」。彭晓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都比较有影响力。 摩尼教、景教与祅教等宗教也因武宗灭佛而大半衰退,其中摩尼教走入地下化,并在五代复受五代朝廷礼遇。摩尼教化为民间秘密宗教后,成为农民起事的凝聚力量来源。例如920年后梁时期的陈州毋乙、董乙等人就利用摩尼教起事。而伊斯兰教没有在武宗灭佛被取缔,其主要以侨寓中国沿海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后裔为主,这些人大都沿习父辈的信仰。在西域一带的民族也因为伊斯兰教的东传而逐渐放弃原本的摩尼教、景教、祅教、萨满教与佛教,成为新一代的穆斯林。 艺术. 五代十国的绘画主要继承唐朝绘画,并且有所创新。南唐、前蜀后蜀与吴越等国经济强盛,皇室和士人生活优裕,产生宫廷画院,使绘画艺术走向观赏性、集中性,其中还产生许多以家族为单位的创作群体。935年后蜀创设翰林图画院,这是中国有正式的宫廷画院之始,而后南唐也设立图画院。图画院聚集了一批著名画家,互相讨论研究,造就一批颇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有一定的发展,特别山水画和花鸟画对宋代的画风影响很大。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中原战乱不堪,许多画家由中原转向西南和东南,并隐居深山,造成山水画的迅速发展以及花鸟画的兴起。水墨山水画在五代进入成熟阶段,画家体味生活,将所见自然环境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现,形成北方荆关与南方董巨两派。北方山水画以后梁的荆浩、关仝师徒最有名,荆浩陶情林泉,寄趣丹青,人称「洪谷子」。他擅长画崇山峻岭,其所绘的《匡庐图》有「全景山水」之称。关仝擅长画关河之势,雄浑之中平添北方山水萧索苍凉之气,绘有《关山行旅图》、《秋山晚翠图》等。南方山水画以南唐的董源、巨然师徒著称,他们皆擅用水墨描绘江南景色。董源擅长用披麻皴,好以淡墨轻岚写出江南平淡天真之趣,以《洞天山堂》、《寒林重汀图》最有名。巨然直接承袭董源的画法,更在山顶上常钩画一些明净的卵石,即「矾头」。以《萧翼赚兰亭图》、《层岩丛树图》等著称。而花鸟画以南唐的徐熙与后蜀的黄筌等人最有名。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有名的有《写生珍禽图》、《雪竹图》等。人物画皆继承唐朝周昉和张萱的宫廷人物画风,有名的有顾闳中、周文矩与石恪。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线条细腻,色彩华丽鲜艳,为传世的艺术珍品。周文矩对人物的刻画表情生动,对形体与姿势掌握的深厚功力,绘有《苏李别意》与《按乐宫女图》等。而后蜀石恪擅绘人物鬼神,形象多作丑怪奇诡之状,绘有《二祖调心图》。五代时的道士张素卿擅长道画,「曾于青城山丈人观,画五岳四渎真形,并十二溪女数壁,笔迹遒健,神彩欲活。见之者心惊神悸,足不能进,实画之极至者也」。 五代杨凝式兼具颜柳的专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以《夏热帖》、《神仙起居法》、《草堂十志图跋》传世。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科技. 由于战乱与天灾,五代十国的科技发展不如唐朝,而南方十国的科技发展较北方五代兴盛。然而整体而言,在制瓷雕版、农业水利与火器方面仍有发展的地方。朝廷的历书因为藩镇割据不能遍及全国,人民为了能有历书使用,纷纷采用民间历书。其中唐朝曹士所编的《符天历》流行于唐朝后期、五代与北宋民间,有好几百年之久。《符天历》是以显庆五年为历元,以雨水为气首,以一万为基本天文数据的分母,从而大大减轻了计算工作。由于不是官方颁布的历书,被贬称为小历。在医学方面,五代出现了官方医官,后唐于清泰年间增设翰林医官之职。北宋后改太医署为太医局,并设翰林医官院。后蜀的韩保升是本草学家,他详察药品,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在后蜀帝孟昶的支持下,他以唐朝《新修本草》为蓝本,重新编著成《蜀重广英公本草》,史称《蜀本草》,后散失。 在农业与水利方面,五代也有很高的发展。韩鄂一般被认为是唐末五代人,他参考唐朝以前的农书如《齐民要术》等,撰写出《四时纂要》,是继《齐民要术》之后,又一本重要的农书。书中采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编排农民每月应作的事宜,其中以农业为主体。此外也记录许多当代的农业技术,其中还首次记载茶树、棉花、香菇和薯蓣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人工养蜂。唐朝的茶叶研究到五代时仍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锡著有《茶谱》等。由于五代时期的河患增多,治河规模和次数都较前代为多。再加上南方十国极力发展经济,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积极建设。五代时已有遥堤出现。924年后唐时修筑酸枣河堤,于隔年由符习成功修复。五代还使用「帚工」来护岸、堵口、护堤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将薪柴、竹木、软草等夹以土石捆扎成帚捆,然后连接起来,具有很好的抗水冲击作用。最后在宋朝成熟并被普遍推广使用。五代时,江南吴国、吴越国与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济运,持续发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统,并且还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五代的吴国、南唐常将火药、猛火油等使用在战争上。904年杨行密军围攻洪州﹙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975年北宋大军南征南唐,南唐将领朱全赟用猛火油纵火攻宋军,但最后因为风向改变,火焰反燃己军而大溃。 君主年表. 十国. 现今十国的定义为《新五代史·世家》收录的十国,该书为欧阳修于1053年成书(宋仁宗皇祐五年)。在此之前,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成书的《五代会要》(北宋王溥编撰)只收录中央政府五国为五代,前一年(960年)赵匡胤刚建立北宋。974年(宋太祖开宝六年)成书的《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监修)开始记载地方割据势力十六家,收录于《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这一年地方割据势力尚有南唐、吴越、北汉、闽南清源军与夏州定难军。1014年成书的《九国志》(北宋路振书未修成而卒),只记载荆南以外的九国,该年已是澶渊之盟后宋辽南北朝对峙时期。收录标准可能以称帝封国王为主,但已称帝的燕未收录,可能与根据地是北宋未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有关。直到1053年欧阳修成书的《新五代史》才把荆南列入成十国,该年已是西夏崛起,宋辽西夏三国对峙时期。收录荆南可能与此北宋时期南平王(安南国前黎朝)升格安南国王、西平王(西夏)升格为夏国王,最后称帝建国西夏,使得平王地位上升有关。 其他藩镇势力. 902年-979年唐末五代独立藩镇势力,奉唐朝、五代、十国或北宋为正朔,或称帝但仍行中国典章制度并认同汉文化者,皆收录于此。
用维基百科解释
宋朝
宋朝(中古汉语IPA读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细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共经历18任皇帝的统治,国祚共历319年。宋朝是中国建立皇帝制度后,国祚最长的一个中国朝代(汉朝因被新朝及更始帝时期隔断而非国祚延续最长)。因国君姓赵,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因而也被称为“火宋”、“炎宋”。北方政权辽和金两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五代时期后周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赵匡胤的部下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夺后周恭帝柴宗训帝位而改元自立,史称宋太祖。宋朝由此而立。建国之初,太祖因陈桥兵变而意识到武人执政的危险性,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归于中央,并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到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并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这一国策影响之深远,使得北宋自成立之初便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等有中央政府的北方国家,用兵则屡遭挫败,不过透过澶渊之盟的岁币外交手段,两方维持了大体的和平,贸易的进展也使得中原文化向北方申延。 公元1127年,金朝侵略北宋,徽宗、钦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上,北宋灭亡。其后,徽宗之子康王赵构南下称帝,是为宋高宗,经过一连串战争后,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与金达成绍兴和议,向金称臣,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后维持至江南偏安统治的局面。公元1234年起,蒙古帝国取代金国成为宋朝的最大威胁,此后便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宋元战争。公元1276年,元军突破长江防线,南宋都城临安随后亦陷落,领土多被元军所侵占。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以宋军全军覆灭告终,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标志着宋朝的正式灭亡。 两宋时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时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没有出现唐朝中晚期时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宋朝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繁盛,中国历史学家邓广铭和漆侠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自宋朝,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道之风;商业经济发达,科技发展非常进步(详见宋朝科技),四大发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宽容,虽压制民变,但对忤旨或党争失势的官员鲜有刑罚;宋太祖立下祖训要求其子孙不得杀害文人及上书谏议之人,文人的地位得以提升,有说法认为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至南宋光宗邵熙三年(1192年)间的小冰期气候,很可能对其社会变化造成了显著影响。 北宋历史. 陈桥兵变. 与宋以前的朝代不同,宋朝与隋朝一样,是通过军事政变而非武力攻夺建立的。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原任后周一朝殿前都点检(即禁军统领),由于战功卓著,受后周世宗信任,成为其左右手。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崩,年仅7岁的恭帝继位,赵匡胤有了代立之心,打算效仿后周太祖的「黄旗加身」。显德七年(960年)春节之际,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南下的假情报,时后周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出城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驻扎,当天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将卒加黄袍于身(黄袍加身),高呼“万岁”,被拥为天子,时年33岁,是为宋太祖。后周廷臣得知时城内空虚,只得承认现实。后周恭帝被迫逊位,「禅让」帝位予赵匡胤。赵匡胤曾为归德军节度使,驻于宋州,春秋时期宋州为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故定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后周的「木」德之后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为五行德运,并取红色为王朝正色。 建隆元年,赵匡胤平定南北李筠、李重进二人的叛军。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开宝二年(969年)十月,他听从赵普的意见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瓌等和地方武将的军事指挥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改以文官治军,并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两宋因此得以避免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然而,这项国策也导致地方军事资源减少,使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一统中原. 政权稳固后,赵匡胤著手扫除五代残余割据,一统天下。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战略顺序,先取经济富庶的南方六国以巩固国力,再掉头北伐契丹附庸北汉。他先行假虞灭虢之计,攻灭荆南和湖南割据政权,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赵匡胤一心希望恢复唐时北方领土,设立封桩库储蓄钱财布匹,以期日后从辽人手中赎回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 太祖驾崩. 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宋太祖再度派兵北伐,却于当年十月十九日深夜突然去世,留下千古谜团,统一大业被迫暂停。其弟赵光义自称奉母亲昭宪太后遗命《金匮之盟》而登皇帝位,是为宋太宗。此后,大宋天子皆为太宗后代,至南宋孝宗皇帝时才由太祖子孙回归皇位。 太宗稳固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其后,割据福建漳泉两州的陈洪进、割据吴越钱氏相继归降。太宗遣大将潘美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安史之乱后近二百年藩镇割据的局面。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太宗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未果。七年后的雍熙三年(986年),太宗遣曹彬、田重进、潘美兵分三路进行北伐。中、西两路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贪功冒进,在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被迫撤军。西路军在撤军后接到将已攻占的云、应、朔、寰州四州百姓内迁的命令,副将杨业中伏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叛乱。乱军所到之处调发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财产于众,得到蜀地农民呼应。次年正月,乱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太宗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乱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叛乱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收复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太宗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铜钱淳化元宝也是太宗亲自题写的。 宋太宗即位之事甚为蹊跷,是为「烛影斧声」之事,朝野相传赵光义谋杀宋太祖而得位,为确保政权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称要宋太祖死后先传其弟赵光义(即宋太宗),再传赵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赵德昭(太祖赵匡胤长子),而宋太祖同意。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然而,宋太宗却先后逼死宋太祖之子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赵廷美到房州,两年后赵廷美死于谪所。太宗长子赵元佐因为同情赵廷美被废,另一子赵元僖暴死,最后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赵元佐为帝。时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顺利即位,庙号宋真宗。宋朝始步入安稳守成时期。 北御辽夏. 宋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避免介入军事。自雍熙北伐后,辽国就经常在宋辽交界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历代观点以批评者为主,认为真宗并无收回燕云十六州,且军事胜利者却要年年向战败者赎巨款买和平,甚为屈辱。惟另一种分析认为,击退南侵本身已是胜利,宋时经济发达合约负担并非巨大,难以说成城下之盟,辽朝此后数十年不敢再南侵,宋朝亦没有割地,不像南宋时割地求和的局面。 之后,寇准渐渐失宠,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佞臣王钦若。王钦若长于逢迎,深知真宗希望天下呈现一派祥和的气象,于是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于各地制造「祥瑞」之象,极力鼓吹真宗封禅,深得真宗之意。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年内先后三次封禅,并开始兴建玉清昭应宫,严重损耗民力。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真宗偶尔一次临幸刘氏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就是后来的仁宗。而后,刘氏与另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改名赵祯。-{干}-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刘太后十一年的垂帘听政时代。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 ( 后人京戏以此取材编为「貍猫换太子」、「打龙袍」)。 夏景宗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持续数年的战争,宋军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宋夏战争主要经历五个时期,即宋仁宗-夏景宗时期,宋英宗-夏毅宗时期,宋神宗-夏惠宗时期,宋哲宗-夏崇宗时期,宋徽宗-夏崇宗时期。宋军的失利使辽国趁机施压,导致重熙增币的发生。宋夏战争不利后,仁宗罢免宰相吕夷简,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推行庆历新政,任用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 ( 此时期即为包青天戏剧题材的主要背景 ),取得良好效果。在边疆上,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南蛮壮族侬智高叛乱和西夏的挑衅。然而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为朋党。仁宗一向厌恶廷臣结党营私,这些新政官员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 仁宗死后,英宗赵曙即位。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以后英宗始才亲政。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就爆发濮议,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英宗生父名分的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一派认为该称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皇考,才平息这场争论。总体来说,英宗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便是英宗发起的。 变法党争. 英宗死后,其长子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初制订的制度已产生诸多流弊,民生出现倒退,北方辽与西夏又虎视眈眈。因此,神宗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任其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弹。加之天灾不断,神宗实行新法的决心有所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官员郑侠向神宗呈上流民图一幅,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受到极大震撼。次日,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新法。尽管这些法令不久后被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首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复职回京,但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也是王安石主持新法的主要助手王雱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罢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后人对熙宁新法的看法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的是,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预期。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平民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立意求新,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的十余项改革措施于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欲速不达的困境。且新法实施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偏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品性饱受争议之人,以致被视作小人。对于历史上这次改革,黄仁宇曾评论道:「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王安石被罢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新法施行数年,宋朝国力渐强,神宗逐步将重点转移到外患上,熙宁年间西征吐蕃、西夏取得了数次军事胜利,元丰改制之后神宗决心一举消灭西夏,以绝外患。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取得大捷,大大鼓舞神宗的信心。9年后的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征西夏,不想遭遇惨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短暂地被其母高太后废,但不久又陆续恢复,其中不少沿用到南宋时期。 神宗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哲宗赵煦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冷落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此阶段以旧党胜利,新法几乎尽废告终,是为元祐更化。更化期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核心不仅对新党进行远超前代报复性打击(首开贬官岭南之例,而非往日闲置西京),甚至连诸如苏轼这类旧党中的新法同情者也都排挤出朝廷。然而元祐年间,朝廷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建树,反而重新陷入新法前边事败坏财政紧张的状况。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恢复熙丰新法,史称“绍圣绍述”,“绍述”意为继承,“绍圣”的年号更表明了宋哲宗“绍述先圣”,亦即继承宋神宗变法事业的意图。尽管与王安石主持的熙宁新法相比,绍述之法更着重于朝廷聚敛而非厚养民生,但因为旧党被得势的新党报复性地彻底打击,一些旧党所反对的养民之法得以确实执行,民生也稍有恢复。更重要的是,绍述扭转了元祐以来财政边事败坏的状况,宋廷财政收入重新丰裕,并因此取得了对西夏多次军事胜利,更在元符年间尽取横山,对西夏形成了彻底的战略优势。 靖康之祸. 元符三年(1100年),年仅23岁的哲宗驾崩,并没有留下子嗣,故死后由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徽宗即位第一年由向太后垂帘听政,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向太后去世,徽宗亲政。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曾被章惇批评“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即位后徽宗愈加生活奢侈迷醉,喜逛青楼,徽宗还崇信道教,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听信道士之言大兴土木,在开封东北角修万岁山,后名为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芙蓉池、慈溪等胜地,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在两浙路苏杭地区设立应奉局与造作局,专在南方搜集奇花异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 徽宗既疏于理政,而又爱好佞言逢迎,尽管属意易于聚财的新法,但即位之初便将当初直言反对其即位的绍述主持者章惇逐出朝廷,而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奸佞廷臣,时称六贼。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蔡京当政次日,就下达禁止元祐法的诏书,即谓元祐奸党案,正直的大臣,即便并非旧党拥趸,也全被排出政治中心,甚至于当年新党的干将,诸如曾布、吕惠卿等也皆逐于外州。由于徽宗的穷奢极欲和蔡京的曲意逢迎,厚养民生的熙宁新法演变为盘剥黎民的崇宁新法,各类苛捐杂税,以及蔡京肆意发行“当十大钱”所造成的货币贬值与币制混乱,均造成民众极为沉重的负担。尽管徽宗朝也有诸如《皇宋政典》、《政和五礼新仪》的编撰以及崇宁教育改革等文化教育以及法律制度上的善政,但仍然无法弥补经济民生层面上已经形成的严重破坏,最终引发北宋末年的诸多民变。重和元年(1118年),黄河泛滥,河北、京东四路遭受水灾,流民失所、无可谋生,淮南宋江发动民变,起义军一度占居京东、淮南、河北数县。两年后的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等三十六名起义首领接受朝廷招安,起义结束。同年十月初九(11月1日),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西北)举义,各地农民闻风响应,不久发展至万人。三个月内,义军占领两浙六州五十余县城。次年正月,徽宗派童贯南下征讨,屡败义军,终于七月生擒方腊。 由于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加之对西夏的战事一路凯歌高奏,平靖西寇似乎已近在咫尺,所以当他看到辽朝被金朝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双方商议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辽南京西京二道之域(即燕云十六州之域);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给辽的岁币改缴金国。此即海上之盟。然而与势如破竹的攻辽金军相比,宋军在攻辽过程中,屡遭败绩,甚至于攻略幽州时虽一度攻入燕京(辽国称南京,今北京市)内,却因志得意满而再遭辽国残兵痛击而溃退出城,最终还得借助金兵才得破城。虽然金太祖在占领幽州十六州中的幽州等七州后如约交割给宋,但目睹宋军大都腐败残弱的金兵不再视宋为不可战胜的天朝上国,便乘胜掠去燕京人口北返,更生南下攻宋之意。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以平州知州张觉背金投宋为由,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朝杀张觉求和,却导致留守幽州的原辽将郭药师离心。尽管西路军因面对善战的河东禁军而受滞于太原不得南下,但面对荒废兵事的河北禁军,东路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逼近东京城,期间郭药师更献幽州投降,由幽云降卒新组建成的义胜军也降金。徽宗大惊失色,后依李纲建议传位其子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逃到江南。钦宗在啼哭中登上皇位,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保卫东京。李纲暂时抵挡金军。金军退兵后,钦宗软硬兼施将太上皇迎回东京软禁,诛杀以蔡京、童贯为首的奸臣“六贼”。金人以为宋朝要中兴,一度想就此作罢,但郭药师说宋朝外强中干。 金军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次南下。休战之间仍不曾解围的太原终因内外交困,坚守近一年后于该年九月陷落,而京畿禁军主力却又在朝廷政争的掣肘下以添油战术援晋,结果白白消耗并造成名将种师中阵亡、姚古、种师道兵败,至此开封已彻底暴露在金军兵锋之下,而诸路勤王兵马也难以急援京师。开封城被金军围困期间,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闰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尽管开封城实际仍能稍守,但慌张失措的钦宗及宰相何栗、枢密使孙傅竟迷信郭京“六甲神兵”的愚蠢把戏,致使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与诸将破外城,要挟钦宗亲赴金营求和及勒索金银乃至劫持钦宗,宋将范琼也变节,将太上皇及皇族男女都押赴金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人以抵债为名,掳妃嫔公主贵戚及宗妇、族妇、歌女等数千人到金国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史称靖康之变。被掳走的女眷或被金兵轮流蹂躏致死,或被打入洗衣院(金国官妓院)终身为妓,或被金人霸占为妾。金人在五国城侮辱徽钦二帝,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最后二人皆客死异乡。金朝攻灭北宋后,先后扶持张邦昌、刘豫,建立「大楚」和「大齐」两个傀儡政权。 南宋历史. 建炎南渡. 金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得以幸免。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运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之后高宗一路南行,过淮河渡长江,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为行都,称「东都」。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今杭州市)作为「行在」,绍兴八年正式定临安为行都,建康改为留都。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撤兵北返,在北撤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截断退路,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八千兵力围困金兵十万之众,竟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北撤,途中金军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不敢渡江。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者当推岳飞。通过北伐,南宋夺回金扶植的伪齐政权之部分土地。 南北对峙. 宋高宗在苗刘之变后,为了防范及避免将领因北伐成功提升威望威胁其地位,决定一心议和,只希望偏安江南的统治。宋金在1138年首次议和,南宋一度收回河南与陕西。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快速攻下河南与陕西,并往南深入。由于宋朝军民抗战英勇,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七月,金将兀术南攻不利,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颖昌,又为岳飞败。岳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兀术出逃开封,北方各地义军纷纷响应,以至于金人南望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在此时,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今杭州)。《绍兴和议》达成后,宋高宗生父徽宗的灵柩和生母韦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钦宗则因为金人反悔而未能如约南归。 高宗任用秦桧为相。秦桧在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主和政策,与高宗之意甚合。秦桧归朝仅三月就成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为右丞相。由于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当时尚与高宗相左,一年后被高宗罢免。绍兴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复任秦桧为右丞相。秦桧迫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官员,联姻外戚,结交内臣。高宗对于秦桧的行为采取默许,但同时牵制其权力。秦桧后来权势巨大,引起高宗警觉。高宗亲下命令,使秦桧的孙儿失去状元。秦桧的权势日渐下降。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病重,策划让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决,不久后一命呜呼。秦桧死后,高宗一方面打击其余党,一方面重用主和派官员,继续主导政事。 高宗在南渡后失去生育能力,因此他从太祖的两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选择继承人。最后赵瑗胜出。绍兴卅二年(1162年),赵瑗被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绍兴卅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击退。此时金国发生内乱,金帝海陵王被杀,金军北返。议和失败让高宗萌生退意。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孝宗。自称太上皇,居德寿宫。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进入相对复兴时期,孝宗平反岳飞,打击秦桧余党,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之轻敌,历时仅廿日就告失败。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隆兴和议。内政上,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高宗死后,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淡,最后在守孝三年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惇,也就是光宗。光宗即位不久就患精神疾病,对孝宗十分不敬。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孝宗朝的大臣,因此即位两年后日渐疯癫。绍熙五年七月孝宗病逝后,光宗不服丧。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不稳。宗室赵汝愚和赵彦逾秘密策划另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诏,光宗被奉为太上皇。其子赵扩即位,是为宁宗,改元庆元。六年后,光宗去世。宁宗一朝被韩侂胄和史弥远两名权臣操控。 内忧外患. 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宋朝皇室任职宰相无先例不合礼,加上韩侂胄煽风点火,最后被罢去相位。南宋民间依然十分怀念他,临安城门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诗文。韩侂胄为了彻底清除赵汝愚的影响,假借学术之名,制造庆元党禁,将理学称为「伪学」。当时朝中信仰理学的大臣大多反对韩侂胄,韩侂胄借此将这批士大夫全部赶出朝廷。庆元六年(1200年)间,韩侂胄见理学已不成威胁,解除了党禁。党禁不得人心,为了笼络士人,韩侂胄又借北伐的名义蛊惑人心。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开禧北伐,很快就遭到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结成联盟,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从此之后开始史弥远专政时期。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大权独揽。 宁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赵竑对史弥远专政非常不满,因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三日,宁宗去世,赵昀即位,是为理宗。理宗即位,史弥远继续专政,赵昀也就奉行韬晦之策。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理宗终于摆脱史弥远,次年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改观。其时,金朝在蒙古帝国步步紧逼下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和海上之盟的教训,援金抗蒙,使金成为宋的藩屏。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由于金国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战」被蒙古军歼灭,呈亡国之态,宋廷当朝大臣大多赞同联蒙灭金,只有赵范反对。理宗答应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但是蒙宋口头协定没有留下书面文件,埋下后患。金哀宗得知,也派使节来宋陈述利害,希望联合抗蒙,被理宗拒绝。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抵御蒙军. 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于此役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 端平二年(1235年),三路蒙军分别大举入侵川陕四路,荆湖北路和淮南西路,都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再次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前锋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占领川陕四路从而渡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曹友闻、王坚、孟珙、孟瑛、余玠、张钰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绕道而行。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流矢所伤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蒙哥死讯,又得知幼弟阿里不哥准备在和林称汗,准备撤军以争大汗之位,宋臣贾似道借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忽必烈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理宗两子早夭,因此择其弟赵与芮之子赵禥为皇储。由于其母曾在怀孕期间服过堕胎草药,因此赵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诏立赵禥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度宗。赵禥即位后不理朝政,右丞相贾似道因此擅权。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由于他好斗蟋蟀,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他禁止让度宗了解前线战事。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市)建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咸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度宗去世,终年35岁。 崖山亡国. 宋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㬎即位。当时,宋朝已进入瘫痪状态。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沦陷,元军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举行受降仪式,赵㬎退位。但赵㬎之兄赵-{昰}-和弟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 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昰}-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将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史称崖山海战,据估计,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宋朝到此彻底灭亡。张弘范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 疆域与行政区划.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依旧建都于开封。太平兴国四年,北宋攻灭北汉,结束自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然而,宋朝与辽国的疆界已经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在宋辽间的战争中,辽军曾多次南下,最远到达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宋军也曾推进到此线以北。由于没有燕云十六州以北的冀北山地作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作为界线。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党项人、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虽一度向宋朝投降,并献出银州、夏州、绥州、宥州四州之地,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在三年后就占据银州,以后又不断进攻夏、灵、麟等州,一直没有真正臣服宋朝的统治。 景佑元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正式建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朝的西北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宣和三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在西北,是从吐蕃夺取唐朝后期以来的失地。 熙宁四年,宋廷任命王韶为新置的洮河安抚使,开始对河湟一带用兵。最后收复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宋朝的进展是恢复对大理以外西南地区的控制。经过多次的军事征伐和「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正式州县或羁縻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熙宁五年,宋神宗派章惇开「梅山蛮」。梅山即今湖南中部新化、安化一带,是瑶族聚居地区,从此设县建城,编户籍,定赋税,与汉族地区同样设置正式行政区。宣和四年,为北宋疆域极盛时期,共拥有二十六路、二百五十四州、三十府、五十五军、四监。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掳北迁,北宋覆灭。1127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在金兵的进逼下,高宗不断南迁,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建为行在所(临时首都)。建炎南渡之后,南宋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南宋初,金兵一度进到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 1138年后,宋金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及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 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宋朝与大理交界处设立黎、叙、泸、黔、邕等州。至宋徽宗时期,版图最为辽阔,其南至思陵州(今广西宁明)、东至登州(今山东蓬莱)、北至代州(今山西代县)、西及西宁州(今青海西宁)。据赵汝适于1226年所写的《诸蕃志》一书记载,当时澎湖列岛已为福建路的晋江县所占,但无涉及台湾岛。 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路、州(府、军、监)、县虚三实二级制。宋朝虽沿袭唐制,在州县两级保留稳定的区划建制,但又汲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从固定的方镇(道),改为按需要功能随时变更的「路」。宋立国之初,承唐之制,分天下为十道。开宝八年,改道为路,各置转运使以司财赋转运,又别置他使分掌刑法军事,诸使路名虽同,但辖区不一定相同。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转运司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十五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但宣和七年正式置路后不足一年即逢靖康之变,旋即丢失。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北宋时期,各路设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总称监司,号称「外台」,具有监察职能,权任颇重。路的划分上,则惯常以转运司路为基准进行户口财赋统计,在其基础上按行政军事需要再划分其余诸司路,所谓“至道十五路”“天禧十八路”“宣和廿六路”皆指转运司路。 安抚司俗称「帅司」,设安抚使一人,俗称「帅臣」,职权有“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以知州事兼充,太中大夫以上者称安抚使,位卑者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真宗景德年间始设于河北、河东路。北宋时,边事繁重之河北、河东、陕西等路,少数民族聚居的荆湖北、广南东西等路,以及副翼京畿的京东京西等路安抚使较为常设。南宋时期,十六转运司路皆设安抚使,但凡任者二品以上,称安抚大使。 转运司俗称「漕司」,主管所领州县的水陆转运和财政税收,兼管司法和民政等,每路设转运使一人,俗称「漕臣」,以朝官以上并知州以上官员者充任,如以两省五品以上充任或掌管两路以上者称「都转运使」,资历浅者称「权转运使」、「权发遣转运使」。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一路的司法,兼管财政等,设提点刑狱公事一人,简称「提点刑狱」或「提刑」,一般情况下一漕司路范围内设一宪司,但刑事繁重之路常划分为两宪司路。宋神宗时,增设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本路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事,一般情况下一漕司路范围内设一仓司,但仓事繁重之路常划分为两仓司路,南宋时与提举茶盐司合并,增管茶盐。四监司以外,又设提举坑冶、茶马、市舶等司处理专务。 路以下设州、府、军、监,其中州府之设为唐朝旧制,军监之设为唐末五代发展而来的新型政区。州是宋代最主要的中层政区,其按户口多少分为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共七等,又按地位高低划为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和刺史州(军事州)五等,都督州、节度州除州名外另有军额。宋初革五代之弊,召诸镇节帅与其支郡牧守上京,赐宅邸留之,至是自节度州以下五等州之牧守官成为高等武官的转迁之阶,而都督州之都督唯授亲王遥领。而各州郡的实际管理,由朝廷命京朝臣出守,每州设知州事一人,号“知某州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若所知州为都督州,则号“知某州军府事”。凡二品以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院使职事者任州长官称“判某州军州(府)事”,资浅者任州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府)事”或“权发遣某州军州(府)事”。除知州事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府)事”为副贰,简称“通判”,大州设两三人,小州一人,而原本的州郡副贰,如节度副使、团练副使、州长史、州司马等,沦为被贬文臣所带恶衔。 府分两类,北宋四京与南宋临安府这类首都或陪都政区称“京府”,其他为“次府”,次府实际上只是是等级较高的州,且大部分次府均为皇帝登基前所领亲王封邑的州,皇帝登基后升格为次府。京府中,东京开封府的令制长官牧、尹不常置,以皇太子和亲王兼,皆为虚衔,实际长官以侍制(从四品)或少卿(从六品)以上文臣充任,称“权知开封府事”,因系京师民事繁重故谓“权知”,军事总决于枢府三衙故不知军事;南宋时期,以皇太子兼临安府尹,俗称“判临安府”;实际长官号“知临安军府事”,以侍从官、卿监官以上文臣充。次府建制与一般州郡相似,名义长官为武官、宗室转迁之阶,实际长官设知府事一人,称“知某府军府事”,简称“知府”,以文臣朝官以上、武臣刺史以上者充任,北宋前期官至尚书左、右仆射及使相以上领府事者称“判某府军府事”,俗称“判府”;府之副贰为“通判某府军府事”,俗称“通判”或“府判”。 军、监均是唐末以来发展的新行政区。唐末五代时,在战事繁重或军事要冲之地常设置“军”作为军队驻地,在矿冶、铸钱、煮盐之所设置“监”处理专务。当时这些专务区划俱不领县,也不管民政户口,以州县所改者,撤销其县级建制。进入宋代以后,“地要不成州,而当会津”的部分州郡,因其军事重要性而不省并入他州,只是降改为军,同时不撤销其属县建制,因而除陕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部分以边垒为军者因无涉民政仍旧不领县外,宋代大部分军俱“领县同下州”,兼管户口与民政,但领县一般甚少;监与军类似,在太宗朝以后的辖区调整中出现领县监,亦同下州。领县同下州的军、监各设知军事或知监事一人,称“知某军事”和“知某监事”,俗称“知军”和“知监”。同时,唐末五代以来的不领县而只负责专务的军监依然存在,这些军监一般隶属于州甚至隶属于县,长官分别称“某军使”和“监某监”。 州、府、同下州之军及监下设县,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三年升降县一次。京都所治之地为赤县,京城旁县为畿县,其余县等,按建隆元年十一月所定: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下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凡大县或驻有兵马的县, 朝廷派文臣京朝官或武臣三班使臣充任“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小县以选人赴任,称“县令”或“县尉”(长官为“县尉”者惯称“尉司”而不称县),每两三年一任。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北宋初期体制大体沿袭唐朝和五代的政治制度,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专任,品位尊崇的尚书令和中书令为名誉职务,不实授,侍中则授予少数位高权重的大臣。一般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者充任,通常设两员,有时设一员或三员,宰相还兼馆、殿大学士之职。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官者充任,亦无常员,通常设两员,有时设一员、三员或四员。宰相与副宰相、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为东、西「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这使得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财政和军政的大权。。 中书门下设于禁中,又称政事堂或都堂,是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关。其宰相称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为「参知政事」。设置副宰相是为了分散正宰相权力以及扩充处理政务,这是是宋代政治的特色之一。宋神宗时元丰改制将中书门下恢复为门下、中书与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徽宗时,权臣蔡京为太师,统领三省事务,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作为宰相。南宋宋高宗时,为了集中政务以应付军政急务,将三省合并为一,宋孝宗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以三省长官或副长官为宰相。宋哲宗时设平章军国重事或同平章军国事,以处「老臣硕德」,位居宰相之上,每数日一朝,非朝日不到都堂。宋宁宗时,韩侂胄任「平章军国事」,每三日一朝,宰相不再掌印。南宋末年,贾似道专权,任「平章军国重事」,左、右丞相实际上屈居于类似副宰相的地位。 枢密院作为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以谏议大夫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副长官为枢密副使或同知知枢密院事,以起居舍人以上至尚书左右丞等官充任。资历浅者,称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不常置。为了防止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频繁发生的禁军哗变篡位等事重演,此职务大多由文官担任。枢密院掌管全国军马调度权力与高级武官考选奖惩,而全国禁军兵员的管理、训练、防御、升迁、赏罚等则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与侍卫亲军步军司等三衙联合管理。枢密院长官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相等统称执政,宰相与执政官合称宰执。 三司是北宋初期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即盐铁部、度支部、户部三司,号曰计省,位亚执政,号称「计相」。其长官称三司使,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杂学士、学士充。副手称三司副使,以员外郎以上历三路转运及六路发运使充。元丰改制时裁撤三司,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南宋时兵役军费繁重,故又增设总领所作为户部的派出机构,专门负责数路或一路各军之钱粮征收供应,并参预军政。总领所共四处,分别为: 总领所长官称「总领某处等路财赋军马钱粮」,简称总领。 中央行政执行机构方面,宋朝早期,六部九寺五监被一些新设一些机构取代职权,如审官院与流内铨分别代行吏部考校京朝官和选人的职权,枢密院和三班院代行兵部考校武官的职权,太常礼院和礼仪院代行礼部与太常寺的礼仪之权,三司代行户、工部及司农太府两寺的大部分职权,审刑院代行刑部复审大理寺所定案牍之事等。直到元丰改制时,撤销朝廷的诸多令外机关,以三省代替中书门下,六部各设尚书和侍郎,主管本部事务,省部寺监才行使相应的职权。但实际上,元丰新官制与《唐六典》所载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制仍有相当差别:三省合署办公,两尚书仆射分兼中书门下两省台长,故名为三省实为一省,至建炎正式合并;六部多由原有的令外机构合并重组而成,故而改制后多兼理本应由寺监管理的庶事杂务,而规模变得空前庞大;寺监事权为六部所侵,导致除大理寺外皆不治京外之事,故建炎时一度全部裁并入六部,绍兴后虽有所复置,但也不复九寺五监之设,如以太常寺兼管宗正寺事、光禄寺并入鸿胪寺、太仆卫尉两寺与少府都水两监自此罢置不复。 中央监察机构主要有御史台和谏院。御史台专管监察,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台官有弹劾权,可以上疏言事,评论朝政,弹劾官员,还准许「风闻」论事。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下设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宋仁宗时始单独置院,其长官称知谏院事或左、右谏议大夫,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可谏正。台、谏官都以言事弹劾为责,其职权本无多大差别,这一状况导致后世台、谏的合流。 最后,为皇帝起草制诰、国书和宫廷内所用文书的机构是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侍读学士、直学士院等。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或知-{制}-诰分掌「内-{制}-」和「外-{制}-」,总称「两-{制}-」,翰林学士等还侍奉皇帝,充当顾问。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宋太宗设置有「审刑院」,其长官称知审刑院事,官属有详议官。各地奏案先经大理寺裁决,报告审刑院复查,写出奏稿,上呈中书。中书申奏皇帝论决,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审刑院并入刑部。。 官员管理制度. 宋代实行官、职和差遣分离的制度,此乃承晚唐五季遗绪之由。安史之乱后散官因滥授而不为人所荣,导致以职事官为实权,散官为号的制度遭到破坏,唐中后期出现了以使职为实权,职事官为号的新制度,职事官因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不掌管实务、闲简无事,或为外官所领而阶官化,有些品秩低的职事官因属清选,成为士人及第后供职于藩镇的起家之选或初转之资而阶官化,也有些职事官因职司清要,被授予藩府立功将佐有功者而阶官化。五代时期,使职之间也逐步系统化和严密化,最后形成等级化,发展成年考成资,依资迁转的阶官化制度。宋代早期没有扭转这个趋势,反而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宋代极为复杂的官员管理制度。 官为官员的待遇等级,分文武两类,列班序迁之制不尽相同,其中,文官以朝官、京官、选人序阶,武官以正任、遥郡、内使和军职列班。北宋初期至中期用唐朝中央政府的三省六部、九寺五院等官司之正副官组合而成文官官阶,称为“本官”或“正官”,虽具官名,但无实职,只用以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因此又称为「阶官」或「寄禄官」,领有本官者位高称“朝官”,位卑称“京官”,是为宋朝的中高级文官。京朝官外,由地方州郡的幕职吏僚和县之长贰官员构成低级文官官阶,号为“选人”,少数选人得任本职,但大多数同样徒具虚名。武官方面,以内使三班借职至内客省使或禁军军职构成武官官阶。“内使”又称“武选”,名义上为禁中供应侍从的使臣,但与文官本官相似,并非常直禁中处理宫中事务,实际职务另有差遣;“军职”则是职事与官名相称,专门负责禁军各级单位的训练管理。武选至诸司正使或横行官以上,军职至军都指挥使或厢都指挥使,因军功再晋升则加刺史、团练使、防御使、观察使、节度观察留后(徽宗改为承宣使)五等州郡牧守官,品秩俸禄仍视内阶军职,号曰“遥郡”,尊为“美官”,至是方可得任一方统兵大将。遥郡武官因功再晋,则落去内阶军职,仅留牧守官号,品秩始视牧守官,号曰“正任”,尊为“贵官”,最高可晋任正任第六阶从二品节度使。按宋制,武官欲入西府执政之列则必须先晋正任,三衙管军亦唯任正任武官。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朝廷有意通过恢复《唐六典》模式的律令官制,以扭转中央政府冗官冗费的现状,乃废文武散官,制《元丰寄禄格》,以散官名号的新制寄禄官阶取代前期京朝官迁转官阶,自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共二十五阶文阶寄禄官。宋徽宗时增为三十七阶(包括选人),还改定武官内班官为五十二阶武阶寄禄官。绍兴把略显混乱的武阶官厘清以后,文武寄禄官制度基本定型,一直延续到宋亡。 职又称阁职,指三馆秘阁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集贤院学士)、诸殿(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保和殿)大学士、诸殿学士、枢密直学士、诸阁(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学士、诸阁侍制、直阁等诸殿阁图书馆官员。这些官职名义上是禁中诸多图书馆的长贰官员,但实际上不厘馆阁事务,仅为内外差遣所带加衔,以标文学高选。 差遣是指官员临时委任的职务名,故又称「职事官」,带有“判、知、勾当、管勾、权、直、提举、提点、提辖、签书、监”等动词。北宋初年鉴于唐末和五代“君弱臣强、藩镇割据、武臣擅权”等弊端,委派京朝官充任知州事和知县事,以接管节度使等武臣所掌地方之政事、司法、财政等权,而割据一方的地方武将被剥夺事权,原先的刺史、团练使、防御使、观察使、节度观察留后、节度使等常由地方武将担任的六等州郡长官成为武臣迁转之阶,此后“知事”“同知”“通判”取代了以往“刺史”“长史”“司马”“令”“丞”“尉”等地方官名,成为宋、元、明、清四朝地方官的正式官号。元丰改制之前,中央朝廷沿袭唐末五代差遣令外官治事的制度,事务官员也基本上以差遣为本职,但元丰改制以后,绝大部分差遣官按照《唐六典》的模式与本官进行统合,中央的文职差遣官基本消失。 北宋前期的官品沿袭唐、五代之制,文官共九品,有正、从,自正四品以下,又分为上、下,共三十阶。但官品和官职多不相称。元丰改制正名责实,减少官品的等级,改为九品正、从十八阶,同时职事官和差遣统一。朝廷对各级官员制订磨勘(考核劳绩过失)、叙迁、荫补、碍止(中级官员至某级别时停止通过定期磨勘晋升,而必须因大功或才能得皇帝特旨简拔晋升的规定)等法。对于中、上级官员的待遇比较优厚,有俸禄、职田、祠禄、恩赏等。宋神宗后,一些下台的或势将下台的官员有的还被授予或自请担任宫观官、监岳庙等祠禄官,坐领「祠禄」。此外,朝廷的各种临时赏赐,也成为官员的又一重要经济收入。官、职和差遣的分离,导致大批冗员的出现。 军事. 宋朝军队实施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军队构成,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并且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作为一项传统的国策,有社会福利性质,起到稳定政权作用。北宋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其中禁军厢军为募兵,乡兵藩兵为征兵。禁军是直属朝廷的正规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虽名禁军,实际上奉皇命出戍八方,分守天下要紧之处,而非仅仅戍守京师。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但在重内轻外的国策下,精干兵员均被抽调至禁军,因此厢军战斗力低下,实际上只负责地方治安与后勤杂役,军事任务均交予同驻地的禁军。此外,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则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靖康之变以后,原有的禁军战力遭受毁灭性破坏,故开始依赖诸如岳家军这样的武将自建军队。绍兴以后,朝廷重新收拢兵权,岳家军等“行营护军”逐步演化为直属中央,戍守固定区域,由武将直接统领的地方正规军,号称“御前诸军”,俗谓“屯驻大兵”,取代了原本禁军的主力地位。 禁军方面,北宋初年沿袭后周制度,设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以统率,合称两司,设有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侯、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侯、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军都虞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步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步军都虞侯等高级军职。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殿前司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军职。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军权,同时废除殿前司副都点检一职,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长时间不置,真宗景德二年废置侍卫亲军司都虞侯,侍卫亲军司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前两者和殿前司并称三衙,至此完成了从两司到三衙门的演变,三衙分别由殿前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衙虽有掌兵之实,却无发兵之权,具体的军事谋划与武官奖惩任命由枢密院负责。 宋朝在三衙以外,另设枢密院以司符节边备、武官铨选等战略规划事务,与三衙并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太祖、太宗之时,其他任何官员,即便是宰相,未得皇帝许可都不得过问枢密院事务。该项规定后来逐渐松弛,南宋时由宰相兼枢密使渐成惯例。而枢密院虽能发兵,且掌统兵官任免之权,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宋朝又实行更戍法,经常更换统兵将领,同时打散禁军的番号军、厢、厢下军等高级编制,调配军力时以满编五百人的“指挥”(营)为单位进行调动,作战时经常将来自不同军厢的指挥交予未曾管理过这些兵士的武官指挥。如是,使将不得专其兵,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此外战争时战区最高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对宋朝战力有负面影响。宋朝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真宗朝以后,枢密院使和枢密院副使多由文臣出身者担任,少数武臣曾入枢密院,但都遭到文臣以祖宗成法反对,都遭到罢黜。真宗以后,以文官任统兵官,督率武将,渐成惯例;安抚使、经略安抚使由文官担任,武将担任都部署(都总管)、副都部署、部署(总管)、副部署、钤辖、巡检、都监,号为将官,领兵马,受指挥。宋朝的建国兵力部署“守内虚外”,但在熙宁年后首都驻军减少。 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 同时,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张演评说:“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王夫之指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宠之文士也”。针对以上弊端,熙丰变法后开始实行置将法,将禁军分为“繋将禁军”与“不繋将禁军”,“不繋将禁军”诸指挥(营)仍如旧法,“繋将禁军”诸指挥(营)则被组织为固定的大编制单位“将”,不行更戍法,一般驻扎在固定的地域,由固定的将司长贰官员正将与副将负责管理与指挥。各地置将法实施状况不同,其中边事繁重的陕西、河东实施较为彻底,东南诸路禁军则仍以不繋将禁军为主。 南宋军队的主力为屯驻大兵以及三衙。屯驻大兵战斗力较强,原本是武将自行召募部队,如岳家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这时朝廷控制军队的能力已经弱化,枢密院的权责也逐渐缩小。绍兴十一年,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相继被削减,屯驻大兵逐渐演变为中央统管的正规地方军,与禁军三衙平行。 宋代军事技术的巨大进步,宋朝以前仍处于冷兵器时代,从宋朝开始火器登上战争舞台,使用霹雳炮、震天雷、引火毬、铁火砲、火箭、火毬、火枪、火炮等火器,逐步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水战装具的发展,舟师仍在江河、濒海地区发展,南宋时还尚有车船。投石机方面有车行砲、单梢砲、七梢砲与旋风砲等。各代中央和地方多设立兵器制造与管理机构,严格控制兵器的制造和发放,还规定有兵器查验、维修和授予制度。 在兵种结构上,步兵为主要兵种,并配有少量骑兵,车兵则逐步消失。然而有记载称宋初掌握的马匹曾超过20万匹,天禧年间甚至马多到估直出卖,并且欧阳修指出河东路适宜养马。 城防设施发展出城制、弩台、敌楼等设施。其中以山城防御体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将余玠于四川防御蒙军,为了巩固川西地区,他采用「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方针,修筑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东)、大获(今四川苍溪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云顶(今四川金堂南)、神臂(今四川合江西北)、天生(今重庆万县西)等十余城,形成一个防御网,成功抵御蒙军攻击。 外交. 宋朝外敌频繁,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针对不同的外交对象,给予不同的馆待礼遇,并使之专门化。辽与金都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外交对等,其外交事务主要由枢密院的礼院负责,包括文书往来、使节派遣和一切接待事宜等。元丰年间,枢密院改置北面房,掌北界国信,南宋沿袭之。此外,宋朝专门设置主管往来国信所,作为负责与辽、金交往的具体事务机构。而西夏、高丽、越南(宋朝先称之为「交趾」,后改称「安南」。宋时越南历经丁、前黎、李、陈等王朝统治)等国,由于宋朝视他们为藩属国,所以发出的外交文书和礼物等皆称「制诏」或「赐」,对其国家的外交承认被称为「册封」。宋朝在京城设置许多外交接待馆驿,作为国家接待各国使节的地方。辽国在都亭驿,西夏在都亭西驿,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回鹘、于阗在礼宾院,三佛齐、真腊、大理、大食等国家在瞻云馆或怀远驿。 宋朝奉行朝贡体制,然而将重心放在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也就是「来则不拒,去则不追」。宋代朝贡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有较固定的管理机构,明确规定贡期,严格贡使的证明,回赐的制度化等。南宋时,还将海外贸易作为朝廷的财政收入预算之一,对于朝贡物并非照单全收,而是只接受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按市舶贸易的规则进行抽买。免税贡物的减少,意味著税收的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外交往来,又给朝廷带来实惠,使外交和经济获得双赢。 宋朝有名的外交家有富弼、沈括与洪皓。富弼在外交上面对大军压境的辽国时屡立奇功。他以理挫败自傲的辽使,迫使辽使行参拜之礼,后又两次出使辽国,挫败辽国割地要求。富弼分析宋、辽、西夏三国的关系,认为辽与西夏强盛的原因是获得中国的资源与人力而至,并且协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沈括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分,出使辽国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完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宋史》称:沈括「使契丹。凡六会,敌人环而听者千辈,无以驳其议。」洪皓在南宋危难之时出使金国,被拘15年,但仍不愿投降金国。洪皓曾屡次派人向被囚禁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的宋徽宗、宋钦宗及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宋高宗秘密传递消息。归国后,宋高宗称他「虽苏武不能过」。 人口. 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99,145户,人口约3250万。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全国有户1,600万。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全国有户1,730万。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户数达20,882,258户,人口约1亿1275万;估计宣和二年(1120年)有户二千二百万。人口1亿1880万。靖康之祸后,中国再次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徙的现象。这次南迁有两波。第一个高潮是从「靖康之难」到《绍兴和议》;第二个高峰则是在金主完颜亮南侵期间。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根据估计,南宋人口峰值是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户口达到1360万。若以绍兴卅二年(1162年)与崇宁元年比较,两浙路户口增加26万户、江南西路增加42万户、福建路增加33万户、潼川府路增加24万户,夔州府路增加14万户。宋代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万户以上的城市有50个,其中临安人口过120万(1274年),汴梁人口过180万(1125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 在人口分布上。宋徽宗崇宁年间,华北各路中以京畿路人口最集中,元丰六年有户23万,崇宁元年有户26万。而永兴军路则有户100万。以长安为中心的京兆府也有户23万。这两路人口集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宋朝与西夏的战争中这些地方处于前线有关。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两浙、江南东西、福建、川陕四路。这五路户口达到571万户,占南方户口的一半。其中两浙路最多,达到197万户。江南西路户口则有166万、江南东路则有户101万。福建路有户106万。淮南东西路共计达到130万户。川峡四路总计有200万户(1231年有500万户.)、荆湖南北路总计有140—150万户,广南东西路仅80余万户,京西南路有40万户。 经济. 宋太祖建国时就确立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买卖自由,并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租佃契约期满后佃农可以自由决定终止或续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r> 宋代大量开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在宋代煤炭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进入了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领域,汴京家家户户都以煤作为家庭燃料,形成“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的社会风貌。在生产上,煤应用于冶炼工业也大大提高了铜、铅、钖的产量。冶铸、切削和加工技术的长足进步又为陶瓷、纺织、造船、井盐等行业的成长提供了燃料、工具等必要条件。 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各地也出现了各种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同时也进口原料,加工制造成商品出售到各地。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洋、南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地区总计58个国家通商。 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文化高度繁荣。而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农业. 在宋朝,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与商业化。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为提高耕种效率,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宋廷掌握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达到耕地面积顶点四百六十余万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代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华北的麦地田每年可亩收二石到三石半,江淮、两浙、福建、川陕、荆湖等地区一年可达到三至七石。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两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宋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南宋中期,棉花盛行种植于川陕、江淮、两浙、荆湖、闽、广(即粤)地区,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茶叶在北宋时遍及淮南、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这些地区每年上缴给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达一千四、五百万斤,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远销国外。当时以福建所产最为著名,其它名茶尚有两浙的日经茶,江西的双井白茶,广西容州的竹茶等。南宋时,南方的注茶地比北宋更多,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日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称为“绝品”。。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粤)、等省,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 手工业.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仁宗在位时代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盛唐年间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而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兴盛。到南宋时,广东的雷州半岛地区和广南西路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则为丝织业,朝廷在丝织业密集的地区设立织锦院,即是官办的丝织作坊,也同时造福相关的印染业。1295年前后,黄道婆把海南岛黎族的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府的乌泥泾,并改进纺织工具与技术,在推广棉纺织方面的历史功绩是很突出的。。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窑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东南亚、南亚、中西亚等地。 北宋时,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蜀地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及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制品。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之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口碑最佳,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的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顶尖。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运输业. 宋朝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转移,东南地区河道发达,水网密布,是天然的交通网络。宋朝又注重疏浚河道,建造桥梁,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南宋时期,海上交通的发展也格外兴旺。 宋代造船技术水准处于当时世界极度先进的状态。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在船出海航行过程之中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有多大危险。宋代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宋太宗至道年间(995年—997年),全国年船量均超过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南宋初年还出现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舰船。 金融商业. 货币. 宋代是工业革命之前,站在世界发展巅峰的超大规模经济体;有学者认为宋代在经济上乃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旷古空前的伟大年代。宋代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铁钱、白银与黄金。黄金是用以保值、跨洲贸易的最佳首选,铜钱、白银是作为中远距离交易通货,铁钱则是作为零钱于在地市集、做小额交易使用。宋政府每年铸造的货币量来衡量,其中个别年分所生产的货币数,就超过有唐一代发行货币的总额。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每年铸币83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506万贯;在工业革命以前的货币发行规模仅此一例,且远远超过世界各国。尽管如此,宋货币的供给仍无法应付增长的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每年的朝议都将「钱荒」列为讨论议题。加上商品入口,宋代大量铜钱、白银外流。另一方面宋代货币精良信用稳定,东南亚、日本、朝鲜、金、辽(东北亚)等区域经济体一致通行宋货币,至于其他地区,如西亚、欧洲和非洲并非如此,如在20世纪50年代,丹麦考古队在中东仅发现两枚宋钱;宋钱在南洋、日本、金国、辽国、朝鲜等国取代本国货币,成为当地主要通行货币。作为一级东亚货币,宋代的铜钱大量外流东亚地区,帝国内部铜矿稀缺,造成硬通货短缺。 为应付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真宗时期,成都民间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信用本位的兑换纸钞,代替铜钱仅仅在四川使用的一种地方货币,是为交子(按照纸币的经济学定义,只有国家发行的才算真正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与五百文小面额钞票。-{干}-道五年(1169年)定为三年一界,每界发行一千万贯,以旧换新。熙宁十年(1077年)岁入7070万贯,农业的两税为2162万贯,占30% ;工商税为4911万贯,占70%。工商税收入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主体。 会子危机. 第一界会子的发行额仅三百万贯。到-{干}-道四年(1168年)仅七年的时间,发行额增加到七百万贯。之后固定在一千万贯。尽管会子的加印与隆兴北伐有关,但是由于作为本位的金属货币没有相应追加,币值增长指数已经达到300%以上。到理宗淳祐六年,会子发行额增加六十五倍。会子虽与铜钱可自由兑换,但由于会子不断贬值,两者汇率也急遽走低。 南宋对维持会子的稳定与信用进行过一定的努力,除了制定数年一界的换新旧会子兑换制度控制流通量外,宋孝宗时期还制定了「中半纳入(地方上缴的税赋可以有一半用会子缴纳,并且不计贬值、依其面值计价)」的制度来确保其信用;然而1205年北伐失败造成的财政恶化导致了会子制度逐步走向破产,自宁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会子同时流通后,会子之多犹如决堤之水,物价飞涨犹如脱缰野马,出现会子挤兑铜钱的现象。嘉定二年(1209年),会子换界。政府规定新旧会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兑换,同时严禁不按比例兑换会子,否则抄家,并鼓励打小报告互相揭发。这种以行政权力而非经济政策强制确保会子价值的手段无异于宣告会子信用破产。反而导致拒收会子与贬值的浪潮越演越烈。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社会无论中下层都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政府发还抄没的家产,并筹措一千四百万贯来回收旧会子。嘉定五年后危机才渐渐平息。从此之后,会子换界已无法正常进行。政府一旦发生财政危机,就会以滥印钞票饮鸩止渴。理宗亲政后,由于十六及十七界会子数量巨大,险些再度造成通货膨胀。端平入洛之后,会子与铜钱的汇率从端平初年暴跌25%。十八界会子发行量更加大,白米涨到每斗米三贯四百文钱,是孝宗年间(1162年—1189年)的十一倍。淳祐七年,理宗颁诏,十七、十八界会子永远使用,希望借此来抑制物价上涨。但是两百文的十八界会子却连一双草鞋都买不到,会子已与废纸无异。景定五年(1264年),贾似道规定十七界会子须在一月之内全部换成十八界会子,并将会子改为「金银见钱关子」,宣布关子与会子的兑换比例为1:3,但通货膨胀更恶性发作。不过,南宋的会子虽然一路贬值,但与元、明两朝的彻底失败相比仍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流通与信用,故可视为近代前较为成功的纸币实验。 海外贸易. 由于西夏阻隔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代时全国仅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在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代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庆元府(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板桥镇(今胶州营海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今江阴)、嘉兴府(秀州)澉浦镇(今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今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后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大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北宋朝廷制定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而各个外贸港口还在城市里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朝廷还专门制定蕃商犯罪决罚条。现在广州和泉州城内仍然有许多藩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与宋王朝通商的国家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欧亚地区五十八个国家。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从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的53万贯,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63万贯,到了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已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的繁荣起重要作用。南宋时代,宋朝在与金和大理的交界处设立榷场来互通有无。宋朝出口药材、茶叶、棉花、犀角等,进口北珠、人参、毛皮、马匹等货物。民间也有大量的走私贸易。由于宋朝铜钱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东南亚和西亚,而当时的辽国、金国、西夏、越南、朝鲜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货,改用宋钱。 赋税制度. 宋朝税收制度特点是赋重役轻。 首先,兵役基本消失。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破坏,府兵制解体,兵农分离的募兵制逐渐取代兵农合一的调兵制。南宋人王栐说:北宋“兵农既分,军制大异于古。”募兵制已占居主导地位。兵源既不像唐代前期那样调集世袭军户,也不像南唐那样差调全国农民,而主要是来自招募和雇佣的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饥民。府兵制虽有残留,诸如存在于某些特定地区的弓箭手之类的乡兵,但也不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北宋的基本状况是:职业士兵“以起军旅”,普通农民“无预征役”。政府一般不再“籍农民之身以为兵”,转而“赋敛农民之粟帛以赡正军”。北宋人韩琦在比较汉唐调兵和北宋养兵的优劣时说:“杜甫诗中《石壕吏》一首,读之殆可悲泣,调兵之害乃至此”,进而得出养兵“自有利民处不少”的结论。苏辙也曾将北宋兵制同前代兵制作对照,称:“古者兵出于民”,“民之于兵,可谓劳矣”;“近世兵民既分”,“民可谓逸,而兵可谓习矣。”从当时人这些前后对比和劳逸、利害之论,都是北宋农民大体摆脱兵役负担的确证。其次,厢军分担夫役。北宋农民的主要徭役负担是包括春夫和急夫在内的夫役。第三,夫役雇法推行。人们通常所称王安石的免役法或雇役法,指的是差役即职役雇法。 宋代的杂税名目众多,“经制、折帛钱为诸州之害,板帐、月桩为诸县之害”,此外还有二税盐钱、蚕盐钱、丁绢、丁盐钱、僧道免丁钱、秤提钱、市例钱、折估钱、折布钱、布估钱、畸零绢估钱等,“不可以遍举,亦不能遍知”。其征敛赋税的手段,诚如朱熹所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俱备。”宋人的类似说法颇多,诸如:“正税之外,杂赋至繁,诡制异科,丑名暴敛”;“其色不一,其名不同。”以致世人“不能尽举”;“当官者不能悉其详”。蔡戡又言:“其赋敛繁重,可谓数倍于古矣。”各人的具体说法虽然不尽一致,但共同之处是肯定赋税的名目繁多。赋税倍增的结果是:“民间苦赋重。”。其赋税之重导致宋朝的杀婴风俗盛行。 政府又通过将税收大量投入到军队里,利用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的政策辅以一系列常设的社会救济政策(特别是对老人和儿童)。 宋代的农才赋役制度,名称和中唐之后的两税法一样,但内容不同,宋两税是单纯以土地为征收对象的土地税,标准是按各户所占有田地的数量和质量收取。而唐两税却是要综合每户的人丁和资产包括土地、桑、居宅、牲畜和钱财等定户等再以户等计算本户之两税。可知唐两税的范围远较宋两税为广,唐两税包括田亩税、户税、力役,而宋两税只是纯田亩税而不包括户税、力役。在宋,户税、力役是另算的,按各户人丁收的税称丁税,也就是户税,按户等财产分级别收的税称役钱,也就是力役的内容。也就是说,宋的两税加丁税再加役钱才约等于唐的两税。宋朝的税制是「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户别,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划为不同户等,按户等财产分级,高资产户纳税多,低资产户纳税少,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役钱则是宋制规定,凡应服劳役者可输钱免役,也就是付朝廷募兵制的费用。 宋商税主要有住税和过税。住税即买卖交易税,税率3%,过税即商品流通税,税率2%。宋公布商税则例,把应纳税的商品名目颁布于税务、官署、交通要道,使商人了然。税务按照则例收税,商旅按照则例纳税,非则例所载(即假如税务私增收税条目),商旅可以拒纳并越级上诉。另一项税收是海关税。主要对商品进出口和流通收税。外船来经商先经市舶检查,抽取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的税。宋朝鼓励海上贸易,将制造的产品销往外地,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密州、秀州、温州、江阴军、澉浦等九处设置市舶机构,赚取大量收入。 文化.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宋真宗时,状元出身的陈尧咨拒绝出任官级更高的武职。在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优秀文人辈出,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史尧弼在《策问》中认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 学术思想. 儒学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复兴,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产生新的儒学思想—理学。理学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在建构儒家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代表人物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和「气」是并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后之分。理是万物之源。「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之根源,应当去人欲、存天理。经过二程与朱熹的发展,理学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南宋末年理宗时成为官方哲学。之后,陆九渊又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到达清明寡欲的境界,陆九渊之思想经过之后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继承发展,成为新的哲学体系—心学,在明朝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理学与心学之外,宋朝晚期还出现第三种学术势力—浙东事功学派,其由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所组成。 史学. 与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学特别发达。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古今罕匹」。宋朝有多个官方修史机构,如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等。最著名的史学著作当属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长达十九年(加上《通志》超过二十年),共二百九十四卷,敍事上起周烈王廿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采用编年体方法书写,为后人提供一本系统广博的史书。随后,另一史学家袁枢又对《资治通鉴》进行全面的整理,写成《通鉴纪事本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可谓《资治通鉴》的简略版。史学家郑樵写成《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此外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编修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会要》和《五代会要》。著名的地方志有《太平寰宇记》、范成大《吴郡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等。由于金石学和考古学快速兴起,也有一些相关史书诞生,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等」。 此外宋代编修不少与史学相关的类书,著名的「宋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文学. 宋朝文学空前发达,秉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颇有出息,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廌号称「苏门六君子」。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苏辙的文章疏于敍事而长于议论。曾巩忠实的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敍文和议论文为主。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目前正在编撰的《全宋诗》收录宋诗作品达十六万多首之巨。与散文相同,欧阳修也开创宋朝的诗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诗风工练,比欧阳修更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其吸收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并长于各种诗体,尤其是古体与七言近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袤,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根据《全宋词》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继承先唐五代花间词的风格,其词和婉明丽。欧阳修的词也具类似词风。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长调的地位,充实词的形式,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广为大众喜爱以至于当时人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其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革新,创立豪放派,扩大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基础。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在靖康之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词大放异采。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也有另一派词人姜夔、吴文英等延续先周邦彦的风格,继续发展婉约的词风。。 此外,宋代「说话」(评书)非常流行,说话的内容就是话本。最著名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也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 宗教. 与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与汉化。后周时,周世宗下令限制佛教,废除各地非敕额的寺院,又贬斥儒学,废除孔子后代的免税权。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致力于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在一些方面继承和发展周世宗的政策。宋太宗任用文臣执政,儒学随之逐渐兴起,佛教也渐流行。宋真宗自称「礼乐并举,儒术化成」,大力提倡儒术,同时又提倡佛教,信奉道教,建立起儒佛道的思想统治。然而整体来说,宋朝宗教以道教较为兴盛,北宋许多帝王如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都信道教,政府支持提倡,使北宋道教大盛,南宋较衰,但余风仍在民间。佛教在后周周世宗时,曾受打击,宋初渐复,但宋徽宗崇道抑佛,又略受打击,南渡后又复,在佛学研究上比之唐代要黯然消沉。此外,民间尚有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 佛教在五代十国时期,于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各国流行。宋初,宋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李蔼作《灭邪集》反佛,宋太祖说他是「非毁佛教,诳惑西姓」,把他发配沙门岛。宋太宗进而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处修建寺庙,在开封设译经院翻译佛经。宋太祖开宝年间,开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经,宋太宗时雕版完成。这是第一部印行的佛经总集。宋真宗更加大力提倡佛教,撰写《崇儒术论》的同时,又作《崇释论》,说佛教与孔孟「迹异而道同」。宋真宗继续建寺译经,并亲自作佛经注释。宋真宗统治时期,成为宋朝僧徒最多,佛学最盛的时期。当时管理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左右街僧录事,隶属于鸿胪寺。各州府或大刹设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务。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当于出家许可证,没有度牒就属于不合法的「私度」。度牒制度原本是为控制僧尼人数,限制寺院的规模。但是自神宗朝起,为解决财政短缺,政府开始将度牒货币化,度牒沦为国家的敛财手段。其后度牒买卖始终参与国家财政运转,徽宗时期和绍兴年间尤为严重。佛教宗派以禅宗和净土宗最为兴盛。而禅宗之中又以临济、云门二宗最为繁茂。净土宗相对禅宗而言更为俗化。原先艰深的理论被阐释的更加简单化与口号化。 道教在宋朝变化繁多,十分兴旺。宋朝管理道教的机构是礼部所属的祠部。宋朝道教出现内丹派南宗、正一天师道(参见正一道、天师道)、忠孝净明道(即净明道)和全真道等新的道教教派。最后全国形成真大道教、正一天师道和全真教三足鼎立的局面。宋太祖时,道士们进见,劝他「无为无欲」「恬淡寡欲」,太祖不予理睬。宋太宗召见华山道士陈抟,赐给封号,命南唐降臣徐铉校正道书,又在东京、苏州等地修建道观,道教逐渐得到朝廷的提倡。宋真宗是道教的狂热的信奉者,对人说:「释道二门,有补世教」,又说:「三教(儒、道、释)之设,其旨一也」。宋真宗和道士们编造神话,说玉皇在他梦中传告赵氏始祖是轩辕帝。宋真宗尊玉皇为玉皇大天帝,赵氏始祖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参知政事丁谓等制定礼仪,大事祭祀。并且在东京修建玉清昭应宫,表明他是道教的忠实信徒。宋真宗又命王钦若主持续修道藏,搜编道书四千三百多卷。全国各地大修道观。道教得以广泛流行。 祆教、摩尼教与景教被称为「三夷教」,于晚唐时先后被禁。祆教在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摩尼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北宋的方腊和钟相起义都与摩尼教有关。伊斯兰教方面,唐朝时,穆斯林开始到中国进行贸易,宋朝伊斯兰教的影响更大。穆斯林在西洋与南洋贸易中占优势,他们负责市舶司,最著名的是蒲寿庚。犹太教徒主要分布在宋朝开封一带,当时被称为「蓝帽回回」、「天竺教」等。他们自称「一赐乐业」教徒,极有可能是以色列的音译。他们是现今开封犹太人的祖先。 教育. 宋朝政府对文人之待遇在中国史上属于最高水准,由于宋代非常重视考生质素,教育事业也得到政府的支援。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宋代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在路设立学官。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五经为主。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制订太学三舍法(内舍、外舍、上舍)。学校会于每年按成绩升舍,在上舍成绩优秀时,可免州试和礼部考试,并特赐及第。有宋一代,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以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另外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书院式私学的威望。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宋朝政府还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三次进行兴学运动,以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人文品质,这三次运动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宋代改良科举制度也促成教育的发展,新的措施包括殿试的设立,防弊措施的增加,放宽应考条件,并增加取士数量等等。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通过者在宫内由皇帝主持殿试,在宋代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考试的公平使得平民的机会均等,因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技. 科学技术史学者李约瑟认为,对科技史来讲,唐朝不如宋朝有意义。宋朝也可谓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科技进步最快的时代,四大发明之中的胶泥活字印刷术诞生于宋朝,不过,一直到1440年德国谷登堡的铅字活字印刷术出现和印刷术开始在欧洲传播以后(1833年传入中国),世界各地居民的识字率才开始攀升。 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由于宋朝的经济未能在改革社会上发挥作用,导致科学技术无法系统地演进。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活字印刷术。这种印刷术成本较低,省功省力,快速就得到推广。不久就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指南针的系统应用也是在宋朝,特别是用于航海导航“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有四种:一是水浮法,即将指南针放到盛水的容器中指示方向;二是置指甲法,即将指南针置于手指指甲上指示方向;三是置碗唇法,即将指南针放在碗唇边上指示方向;四是缕悬法,既将指南针用丝线悬空指示方向。后来第一种方法演化成水罗盘,第二种演化为旱罗盘,而第三、四种由于精密度低而被淘汰。火药发明于唐末。北宋初年,曾用以制作火箭、火球等。后来又出现带爆炸性的霹雳炮。南宋时期更出现铁火炮、突火枪枪、火铳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威力巨大,被广泛使用在对蒙战争中。《武经总要》是仁宗时期官方编修的一部详细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的巨著,其中就有大量的火器介绍与火药的配制方法。后来在蒙古人西征时,火药又被传到西方。 传统数学在宋朝取得很大成就与进步,贾宪、秦九韶和杨辉都是出众的数学家。著名的成果有「杨辉三角形」等,数学著作则有《数书九章》和《杨辉算法》。宋朝的历法一共更改了十九次,是中国历史上历法改革非常频繁的时代。在神宗之前,使用的是楚衍所编制的崇天历。神宗到徽宗期间,改采以姚舜辅编制的纪元历。南宋的历法是以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为主。它定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比实际周期仅差廿六秒。与目前所用的西历格里历完全一致。但比格里历要早四百年。在天文仪器上,燕肃在天圣八年(1030年)发明的莲花漏首次使用漫流系统,记时的精准性因此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苏颂在元祐七年(1092年)研制成功的水运仪象台实现浑仪、浑象和报时的三位一体,并且具有近世天文台的开启式圆顶等工具。景德三年(1006年)对豺狼座超新星的观察记录和至和元年(1054年)的天关客星观察记录是宝贵的天文资料。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设有太医局与翰林医官院,官修医方有《太平圣惠方》等,官修本草有《开宝本草》等。中医的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成形。针灸学、解剖学与法医学进步尤大,最著名的法医著作是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宋朝最重要的科技著作是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共计达卅卷,六百零九条,全面总结当时宋朝的科技成就。 建筑.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宋代的建筑明显瘦长单薄,有弧形的屋顶以及宋代特有的尖塔。 虽然宋朝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但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柔弱纤秀,曲线柔和,注重装饰,华丽而繁细。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的大量使用,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虽然数千年来,建筑智慧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相传下来,关于建筑的文献却早已存在。历史学家通过水墨画中所描绘的建筑物了解宋朝建筑的配搭。此外李诫所著之《营造法式》是宋朝建筑学的重要文献,它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也对后世中国建筑设计,影响深远。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来掌管宫室建筑,让建筑智慧有系统地流传下来。 艺术. 宋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顶峰期,宋朝皇帝特别重视书画事业,在宫廷设立翰林画艺局,翰林图画院与画学。宋画主要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分类。中国山水画到宋朝为一多方发展之时期,派别之分演既多,画家亦彬彬辈出。宋朝初期中国山水画承袭五代荆浩、关仝、董源与巨然等人,使中国山水画推向高峰。北宋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最为卓越,他们成功的将文人画与山水画风格相融合,后人难以企及。其他山水画名家还有北宋的范宽、郭熙。范宽的《谿山行旅图》中峰鼎立的构图方式,表现出山的气势雄伟,前景作一巨石与主峰取得平衡,并以山腰的一线飞瀑,连贯上下气势。到了宋代南渡以后,山水画风大变,崇尚水墨。有名的有号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等。李唐、刘松年等画家的笔法细润,色彩富丽,精丽巧整,世称院体。后来的马远与夏珪学习唐朝画法并参以南宋水墨之法。。 文人画与花鸟画互相融合,让宋朝花鸟画显得格外清丽脱俗。花鸟画自从五代黄筌与徐熙分道扬辉之后,到了宋朝,纯綷审美之风气盛行起来,以致于花鸟画与山水画更加兴盛,几乎取代人物画的中心地位。宋初名家有黄居采和徐崇嗣二人并起,其情形颇兴北宗山水发展于院内,南宗山水发展于院外者相似。除了黄徐二人之外,还有崔白和宋徽宗擅长花鸟画。徽宗的书法和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提拔。其子赵构也受到薰陶,成为杰出书法家。徽宗时期,院体画中的花鸟画大盛,徽宗本人就是个花鸟画大家。宋朝人物画的宗师是李公麟,他绘画体裁广泛,无所不工无所不能。以建筑物比例构图的界画在宋朝勃兴,郭忠恕和张择端是其代表。南渡以后,历史人物题材画开始兴起。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画中的两个小孩推枣磨时的精神和眼神,就令人叹为观止。道释人物画在宋代不甚盛行,不过确有一些重要画家出现,包括武宗元、李公麟、梁楷等人。其中以《八十七神仙卷》最为出名,众多仙人仙女,飘然列队而行,行如流水,极为生动。 宋朝是中国历代当中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其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宋瓷经学者研究归纳,以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最为出名。定窑以白瓷浅刻见长;汝窑、官窑与哥窑则以青瓷为主,青瓷系以氧化铁为发色剂,先在坏体上施以浅浮雕,再施釉,烧成翠绿,影青等等;钧窑位于钧州,作品特色为用铁、铜、钛等金属氧化物,经烧成后在土坏表面形成各种红、绿、紫、白,多采多姿的效果。官窑,顾名思义,即专门为皇室烧制的陶瓷。南宋时由于许多北方名窑的工匠避难来到南方,为南宋的青瓷、白瓷工艺带来新的技术,加上海上丝瓷之路的便利,使中国瓷器开始-{zh-hans:畅销; zh-hant:畅销; zh-tw:行销;}-到世界各地。 宋朝书法主张尚意,注重在哲理性、书卷气、风格化与意境表现,同时也提倡个性化和独创性。宋朝书法跳脱唐朝的风格而开创新局。隋唐五代的书法注重在「工」的体现,而宋朝书法主张尚意抒情的部分,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的部分。苏轼提出「我书意造」的口号,他的笔法内紧外松,险竣多变。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蔡”原指蔡京,为北宋误国六贼之一,后世以其“人品奸恶”,遂改为蔡襄)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而南宋的吴说、宋徽宗、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延伸,其中宋徽宗特殊的书法风格被称作瘦金体,然而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 宋朝时,油画较有发展,作品有如易元吉《寒梅雀兔图》、赵大年《雪犬》、陈公储《画龙》、龚吉《兔》册、宋澥山水画册等。时油画多为绢帛油画。北宋《营造法式》记载了桐油炼制法。有说中国油画在元代传入欧洲,其说待订。 社会. 由于晚唐五代时期门阀士族已经没落,科举考试制度到宋代真正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真正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使大量过去贫寒的读书人一跃成为士大夫阶级,使政府与社会有了紧密的联系,也打开平民入仕为官的管道。透过科举入仕的知识阶级在宋朝时已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各方面取得十分全面的优势地位,在法律上也拥有许多特权,因而社会大众以中举任官做为读书的首要目标,社会也就衍生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尚。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透过社会、乡约、族规、家礼等各种方式深入民间,推广于全社会。中国自宋代以后也得以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普及的文化社会族群。而基层知识分子,构成基层乡绅,并成为村镇百姓与官府的桥梁。他们指导公共工程、支援学校与书院、编纂地方地志、参加地方祭典、纠集赈灾工作、招募地方自卫武力、提供村镇行为规范。两宋时期,透过科举孕育而成的士大夫阶级,是一个同时拥有政治权力、经济优势、学术文化素养的新兴族群。 瓦舍是重要的庶民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内容呈现商业化、专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趋势。演出的内容主要包括说唱、戏剧、杂技和武术等。其形式多样,深受大众的好评。而在农村,宗族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的主因。廿世纪之前,中国的政权只向下延伸到县衙,其下完全通过「乡保」与「族长」进行管理。在理学的教化下与士人的影响下,官方办理社会救助;透过理学薰陶,商人阶级出资办理社会救助。救助内容除了办书院、订乡约以激励品德外,还普遍办理义庄,以救贫恤孤,资助教育;办社仓,以备荒歉 ;办保甲,以补地方之武装而保民。这种由士人自发的救助工作,成为自南宋以降中国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会救助活动多属临时性质;宋代开始,各州县普遍设立各种社会救助的永久性机构。族长通过订立乡约乡规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地方绅士通过办学、救济事业、修桥铺路等手段造福乡里。 学者柳诒征认为宋朝的会社企业、集会集市以及行业协会组织十分发达。例如,吴自牧《梦粱录》记录了文化、艺术、宗教、娱乐、食品餐饮、商业、制作、服务等各行业各种社会团行,诸如踏弩社、蹴鞠社、打球社、赌钱社、灵宝会、茶汤会、花团、菜行、鱼行、酒行、食饭行、布行、销金行、香水行、腰带作、油作、木作、竹作、香烛作、裱褙作、装銮作、裁缝作等各种企业,以及斗宝会、米市、肉市、药市、花市、珠子市等各种集会集市。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十分活跃。公共慈善事业,有米场、柴场、药局、养济坊、安济局、慈幼局、居养院等机构,由官府举办或平民捐助,用以救助遇灾或贫病幼老无告之人家。政府和民间无不认为慈善事业为公共事业之最要者,其风实自宋启之。 君主年表. 注:宋太祖黄袍加身后所追谥之其祖宗从未称帝、掌权,故不收录,可见宋朝君主列表一文
用维基百科解释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语:,现代蒙古语:,1260年或1271年-1368年9月14日),国号大元(详见国号一节),又称蒙元、皇元,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大蒙古国皇帝」,后于至元八年(1271年)取儒士刘秉忠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汉文国号为「大元」,改蒙古语国号「大蒙古国」为「大元大蒙古国」,定都于汉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自此,蒙古大汗同时也被尊为中国皇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余势力,征服整个中国,共11位皇帝,国祚97年。 元朝的基础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国。早年漠北诸部向金朝称臣纳贡,然而此后金朝与西夏均走向衰落,铁木真于1206年被诸部尊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8月)七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1234年2月9日)攻灭金朝,取得中国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西征,形成称霸欧亚大陆的国家,通称蒙古帝国(Mongol Empire)。 元宪宗九年(1259年),第四代蒙古大汗蒙哥(拖雷长子)于征伐南宋的战争中在四川合州钓鱼城去世后,领有汉地、主张汉化、陪同主持对南宋战争的忽必烈(拖雷第四子)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阿里不哥(拖雷第七子)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忽必烈于1264年获胜,而蒙古帝国也趋向分裂出四大汗国,时而完全独立自理,时而承认宗主自治。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召集拥护自己的蒙古宗王,在开平府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位大汗,建号「中统」,意即「中原正统」。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乾元”之语,公布《建国号诏》,建立汉语国号为大元,史称元朝,忽必烈即元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统治全中国地区,结束自窝阔台攻宋以来40多年的蒙宋战争。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元朝国力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中舰队遇上“神风”而战败。元中期皇位之争愈演愈烈、政治动荡不安,诸帝施政亦不甚如意。元顺帝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北元后主天元十年(1388年)去大元国号(一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鞑靼而去号,这些明代蒙古残余势力被明朝称为「北虏」),北元亡。 元朝建立后,承袭了蒙古帝国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的领土,但蒙古帝国西征而来的土地大多不在元朝实际控制的统治范围之内,而是由其家族各自组建的四大汗国独立掌握。元朝领土经过多次扩展后,于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时期达到全盛,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东到日本海,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被誉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其藩属国涵盖高丽与东南亚各国。另外在元朝至元成宗时,经过一系列战争和协商,获得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承认为宗主国,并认同元朝皇帝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的继任者。 元朝在经济方面仍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向前发展,尤其是边陲地区的经济发展最为显著,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仍然取得一定进步。过往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攻灭金朝后,在耶律楚材劝谏下,窝阔台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元世祖即位之后,实行了鼓励生产、安抚流民的措施。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限制。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皇室对于宗教兴趣浓厚,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并支持伊斯兰教和景教的传播,对中华文化则采取与中亚和西亚文化并重的模式进行发展。在政治上,政府大量使用色目人。虽然元朝前期没有系统性举办科举,但对儒家文化有着应有的尊重,并且将儒家推广至边远地区,元朝创建了24,400所各级官学,使全国平均每2,600人即拥有一所学校的政绩,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显贵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底下,属于中下层的庶民文化反而有机会迅速的抬头并普及。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国号. 元朝的汉文国号「大元」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为“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统贯于天道运行之中”。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宣布国号为大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统一王朝,此前除了仅统治了华北地区的辽朝、金朝外,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 关于元朝的蒙古文国号,考古并未发现有完全统一的用法,而是有多种称呼: 历史. 对中国人来说,蒙古民族与蒙古草原的历史,既有构成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那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属于世界史范围。所以它包含着既互相交织、又在性质上互有区别的两个组成部分。根据这样的“两分法”,蒙古帝国(1206—1259)的历史,应该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蒙古帝国曾经统治过华北、西北、西藏与云南的事实,只能意味着当代中国的相当部分疆域在历史上曾有过一个被蒙古帝国占领的时期。处于蒙古帝国占领时期的这部分国土的历史,无疑仍然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可以因此便把蒙古帝国的历史径直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自忽必烈按照汉制称帝,元朝(1260—1368)作为从蒙古帝国的分裂中产生的一系列继承国家之一,它的历史,自然就不能当作中国被一个外在于中国的政权所统治的一段殖民史来看待。 元朝历史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到三个阶段: 蒙古崛起. 辽朝时期,蒙古草原上的诸部归于辽朝统辖。金灭辽后,草原各部归属不一,汪古部等成为金朝的臣属,而乞颜部的合不勒汗乘金军大举南下而无暇北顾之机,建立了早期的蒙古国家,即蒙兀国,此后一直侵袭金朝的边境。合不勒汗死后,俺巴孩汗成为新的可汗。由于塔塔儿人的出卖,俺巴孩汗被金朝皇帝金熙宗钉在木驴上致死,此事件埋下了蒙古对金朝复仇的种子。 金章宗死后,蒙古逐渐兴盛。13世纪初,金朝在卫绍王完颜永济的统治下走向衰落,乞颜部在首领铁木真率领下开始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征程。先后在克烈部首领王罕以及他的安达扎答兰部首领札木合的军事援助下,打败了蔑儿乞人,夺回了被蔑儿乞人夺取的众多部众(以及其妻孛儿帖),力量逐渐壮大。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经过激烈的争夺之后,铁木真被乞颜贵族推举为部落的可汗。然而,铁木真部族的逐渐强大,危及了援助他的札木合在蒙古草原上的地位,于是札木合联合泰赤乌等部,合兵三万余人,向铁木真发起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札木合,铁木真将自己的部众3万人组成十三翼。在战斗中铁木真暂时战败,为保存实力退至斡难河上游的哲列捏山峡,扼险而守。史称“十三翼之战”。札木合虽然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札木合的暴虐受到了其所属部落首领的不满,而铁木真对部众进行笼络,故部众归心于铁木真。于是畏答儿、赤老温、术赤台、晃豁坛等族人纷纷来附。此后,铁木真力量进一步壮大。 金明昌七年(1196年),从属于金朝的蒙古部族塔塔儿部叛金,完颜永济派丞相完颜襄率军征讨。铁木真联合克烈部,以“为父亲报仇”的名义,在,使塔塔儿一蹶不振。战后,金朝授铁木真,使他可以用金朝属官名义号令蒙古部众。金承安五年(1200年),铁木真与王汗会于萨里川(今蒙古国克鲁伦、土拉两河上游之间,克鲁伦县西南),大败泰赤乌与蔑儿乞的联军,首领塔里忽台等被杀。 金承安六年(1201年),铁木真又在呼伦贝尔的海剌尔河支流帖尼河之野,击败以札木合为首的塔塔儿、弘吉剌、合答斤等十一部联军,史称“帖尼河之战”。金承安七年(1202年),铁木真与王汗联军又在阔亦田击败了札木合同乃蛮、泰赤乌、塔塔儿、蔑儿乞等联军,取得了阔亦田之战的胜利。接着招降了呼伦贝尔一带的弘吉剌惕等部。至此,蒙古高原都被铁木真控制了。最后平定蒙古高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丙寅虎年,金泰和六年/元太祖元年)春,蒙古贵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蒙古部铁木真得到成吉思汗称号,大蒙古国建立,即“蒙古帝国”,后成吉思汗被元朝尊为“元太祖”。 伐金与扩张. 金朝与蒙古为世仇,成吉思汗有意伐金复仇,然而西南的西夏与金朝联盟,为了避免被西夏牵制,先后三次率军(1205年、1207年与1209年—1210年)进攻之,迫使西夏夏襄宗称臣。元太祖五年(1210年),成吉思汗与金断交,隔年发动蒙金战争,于野狐岭战役大破四十万金军,随后攻入华北地区并四处屠杀。 元太祖九年(1214年)蒙军包围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被迫求和称臣,并在蒙古退兵后迁都北宋故都汴京。隔年5月31日蒙军南下攻占金中都,并且获得名相耶律楚材,这对于巩固华北地区有很大的帮助。 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为了西征花剌子模,命木华黎统领汉地,封为“太师国王”,命他持续进攻金朝。木华黎为了巩度汉地,收降地方自卫势力如真定史天泽、满城张柔、东平严实与济南张宏,史称汉族四大世侯,后来他们也扶佐忽必烈建立元朝。木华黎除了对金朝的战争让金朝疆域萎缩剩河南与关中地区之外,并于元太宗三年(1231年)派兵进攻高丽,使高丽退到江华岛以南(即今日南韩)。 西域方面,为了建立通往西方的道路,早在1209年—1210年就让新疆东部的畏兀儿与伊犁河谷的哈剌鲁先后归顺。当金朝迁都并将要灭亡之际,中亚新兴大国花剌子模在沙阿摩诃末时期崛起,该国讹答剌地方大臣海儿汗亦纳勒术前后两次屠杀蒙古商队并侮辱蒙古使臣,成吉思汗遂决心发动第一次西征。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蒙将哲别杀死占领西辽并称辽帝的屈出律,攻占塔里木地区,史称蒙古攻西辽之战。隔年六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主力军十万西征花剌子模。由于沙阿摩诃末抵挡不了蒙军攻势,畏惧而逃,在屠杀掉花剌子模的40个城镇之后,花剌子模也于太祖十六年(1221年)亡国。成吉思汗命速不台和哲别追杀摩诃末,摩诃末最后死于里海。其子札兰丁于八鲁湾之战英勇抗敌,最后南逃印度,并于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复国于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 元太宗元年(1230年),札兰丁被蒙古将军绰儿马罕攻灭。速不台和哲别最后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从撒马尔罕出发经过今伊朗高原北部,进攻杀掠高加索三国(亚美尼亚王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之后,并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脉),抵达钦察(位于俄南),期间攻占不少国家。于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的迦勒迦河之战(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更是击溃基辅罗斯诸国与钦察忽炭汗的联军,并向西进军到今乌克兰西部的德涅斯特河,折转围攻基辅后东返,并于1223年9月攻击伏尔加河中上游的河谷伏尔加保加利亚,最后渡过伏尔加河东返中亚。成吉思汗将新拓展的疆土分封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领有蒙古本土,三子窝阔台成为大汗继承人。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蒙古回师后,因西夏不配合西征,成吉思汗又率归师灭西夏。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拖雷监国,后尊称元睿宗。 汗系转移. 拖雷监国两年后于1229年举办库里尔台大会,窝阔台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后尊称元太宗。1231年窝阔台汗率军南征金朝,并命四弟拖雷自汉中借宋道沿汉水攻打汴京,隔年拖雷在河南三峰山之战击溃金军。1234年蒙宋联军联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朝亡。南宋虽然发起端平入洛以收复河南地,但是华北地区最后全由蒙古占领。 1235年,窝阔台汗定都哈拉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后,借此率军南征南宋以报复之,掠夺两淮地区后北返。蒙古为了防止华北的汉人世侯叛变,派探马赤军(振戍军)进驻汉地;进行两次人口调查,将半数汉人分封给蒙古功臣。由于需要人才治理国家,窝阔台汗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于1238年命术忽德和刘中举办科举,史称戊戌选试。这次考试录取东平杨奂等名士,为统治华北带来不少人才,但后来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 西线方面,1235年窝阔台汗命术赤次子拔都、贵由与蒙哥、速不台等第二代蒙古王子发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史称拔都西征,总指挥为拔都与速不台。1236年至1242年间攻占钦察草原、基辅罗斯等各公国并进犯匈牙利、摩尔达维亚、波兰、立陶宛大公国、摩拉维亚原南斯拉夫地区、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拉什卡等中东欧各国。1241年11月窝阔台汗去世,由皇后乃马真脱列哥那监国,1246年3月的库里尔台大会由其子贵由即位,后追尊称元定宗。1247年吐蕃诸部归附大蒙古,史称凉州会盟。1248年8月贵由汗在远征拔都的途中去世,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立孙子失烈门并监国。然而在1251年7月的大会,因为拔都与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系的蒙哥,使得窝阔台系的失烈失去汗位。蒙哥继承汗位,后尊称元宪宗。 1252年蒙哥即位后,推行中央集权化,在汉地、中亚与伊朗等直辖地设置行尚书省,分遣拖雷系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为总领的“漠南汉地大总督”。忽必烈统治汉地期间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巩固了华北地区,并且与兀良合台迂回南灭大理,扩大南宋防线缺口。1258年高丽崔氏政权跨台,高丽成为藩属国。同年蒙哥汗宣布兵分三路南征南宋,蒙哥汗率军攻打四川合州(今重庆)、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由云南晏当(今云南丽江北部)直攻经过安南,进攻宋广南西路而直攻荆湖南路,并兵临潭州(今长沙),三军意图在华中会合,再大举下长江围攻临安。隔年蒙哥汗在合州的钓鱼城之战战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夺位。西线方面,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亚,史称蒙古第三次西征,1256年旭烈兀攻灭伊斯兰教的暗杀组织木剌夷。1258年西征军攻占阿拔斯王朝最后领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达。1260年占领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然而当旭烈兀得知蒙哥于南征南宋时去世的消息后,立即率大军回师争位。留下的蒙军也在今以色列加利利的阿音札鲁特战役败于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第三次西征结束。 大哉-{干}-元. 蒙哥汗去世后,身在战事的忽必烈立即与南宋和谈,返回华北与留守蒙古本土的七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汉大臣的拥立下于开平(即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自立为皇帝,年号中统。几乎同时(《元史》称忽必烈称帝在先,而《史集》则称阿里不哥率先称汗),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库里尔台大会,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选立蒙古大汗,并获得钦察、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的支持。争夺汗位战争最后于1264年8月21日由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稳固其位。 忽必烈汗为了成为中国皇帝而推行汉法,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中都(今北京市),并命刘秉忠兴建中都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又称汗八里),将上都作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采纳汉人儒士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干}-元”之意,宣布新王朝为继承历代中原王朝的中华正统王朝,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1260年设立中书省,1263年设立枢密院,1268年设立御史台等等国家机构;设置大司农司并且提倡农业;尊孔崇儒并大力发展儒学等推行汉法的政策。然而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后形成蒙汉两元政治。元世祖虽然于争夺汗位战争获得蒙古大汗的汗位,并且最后成为中国皇帝,但由于汗位取得不合法与崇尚汉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国有三国不奉忽必烈的命令,使蒙古帝国呈现解体。最后引发窝阔台系的海都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 早在元世祖在与阿里不哥作战与整顿国内之际,因为无暇对付南宋,于是派郝经对南宋提出议和。当时南宋大权由谎称击退蒙古军的贾似道掌握,然而贾似道由于畏惧谎言被击破幽禁郝经。南宋并于1262年拉拢山东汉人世侯李璮,发起李璮叛乱。元军平定叛乱后,元世祖断然废止汉人世侯,以蒙古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且准备南征南宋。1268年元世祖发起宋元战争,首先派刘整与阿术率军攻打襄阳府,史称襄樊之战。1274年元军攻下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随后中书丞相史天泽和枢密院枢密使伯颜率军顺汉水南下长江,目标建康。1275年降将吕文焕率元水陆联军于芜湖击溃贾似道的南宋水军,史称丁家洲之战。隔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谢太后与宋恭帝投降元军。然而陆秀夫等人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张世杰与陈宜中等大臣持续在江西、福建与广东等地抗元。元军陆续攻下华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广东崖山。隔年3月,张弘范在崖门海战攻灭南宋海军,陆秀夫带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地区,结束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 在此前后,元朝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元世祖于是出兵攻打这些国家,其中以入侵日本的元日战争最为著名,因为范文虎指挥不当与台风来袭而失败。由于元朝廷需要赏赐大量财宝予宗室贵族,加上开支繁重,财政日渐紧张,朝臣为了财政问题发生争执,分裂成以许衡等汉人与汉化蒙古人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卢世荣与桑哥等色目人与汉人为首的理财派。儒臣派认为元廷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理财派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由于元世祖信任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与阿合马抗衡。最后阿合马被刺杀,太子真金也因为得病而死。然而元世祖不信任儒臣派,依旧任用理财派官员来解决财政问题,导致财政恶化。 平定西北. 1294年元世祖驾崩后,虽然太子真金早死,但是元世祖曾赐真金的三子铁穆尔「皇太子宝」并且让他镇守和林。随后,铁穆尔在库里尔台大会中获得重臣伯颜与玉昔帖木儿等人支持,其声望胜于真金的长子甘麻剌及1292年已故次子答剌麻八剌遗下的后裔等人而继位,即元成宗。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时期的成宪,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镇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乱,奠定其后取得四大汗国认同的基础,并且下令停止征讨日本与安南。在内政方面专力整顿国内政治,减免江南部分赋税。然而,由于元成宗过度赏赐,入不敷出,使国库资财匮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由于太子德寿早逝,左丞相阿忽台拥护皇后卜鲁罕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监国,并有意让阿难答称帝。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大都政变。他们斩杀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势,拥护率军南下的海山称帝,即元武宗。皇后与阿难答被元武宗斩杀,其回回部下退入西域吐鲁番地区。 元武宗因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功,册封他为皇太弟(即未来的元仁宗),相约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称帝,即武仁之约。元武宗时期,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给予孔子的家族与弟子一些称号。为了解决元成宗时期的财政危机,元武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下令印制至大银钞,然而反而使银钞严重贬值。此外他将中书省宣敕与用人权划归给尚书省。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乐、酗酒过度而逝,由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继承帝位。 西北地区方面,早在元世祖时期,由于他的大汗之位不受四大汗国的承认,使得当时窝阔台汗海都有意夺回蒙古汗位。海都统辖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且与钦察汗国友好。元世祖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时被海都背刺,遂扶持八剌获得察合台汗位以牵制海都。然而在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忙哥帖木儿以元世祖过度汉化、违背祖宗成法为由,在塔拉斯河招开库里尔台大会结盟反元。他们以海都为盟主,共同瓜分中亚行省,联合对抗元朝与伊儿汗国,史称海都之乱。元世祖派伯颜北上平乱,海都与新任察合台汗笃哇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回避决战。1287年海都联军伙同镇守辽东的东道诸王乃颜与哈丹袭击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元世祖亲率大军击败之,派伯颜、玉昔帖木儿与李庭平定东北乃颜,主持西北军事。1289年海都再犯和林,最后其势力被驱出阿尔泰山以西。而哈丹于辽东高丽一带游击,至1292年败亡。 元成宗即位后,任命其侄海山(后继位为元武宗)总领漠北诸军。1301年海都和笃哇联军被海山和晋王甘麻剌击溃,史称铁坚古山之役。海都于战后去世,窝阔台汗由其子察八儿继位,但被察合台汗笃哇掌控。1303年由于笃哇被与元朝结盟的钦察汗脱脱汗击溃,便与察八儿共同派使者向元廷请和,而脱脱汗亦向元廷请和,加上伊儿汗从一开始就支持元廷,至此四大汗国皆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双方广设驿路,解除封禁。不久之后,窝阔台汗国于1309年被察合台汗笃哇和元武宗先后攻灭而亡,察八儿投降元朝。 汉化与政变. 元仁宗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他曾令王约将《大学衍义》译为蒙文,赐臣下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并将《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等书摘译为蒙文,令蒙古人与色目人诵习。1312年元仁宗将其儒师王约特拜集贤大学士并将王约“兴科举”的建议“著为令甲”,至此恢复科举制度。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史称延祐复科,最后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56人为进士。他还倚重汉人文臣,处死蒙丞相脱虎脱等,排除朝中异己。财政方面,仁宗取消武宗的经济措施,并且于1314年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查清地方田产,史称延祐经理。任用床兀儿统军,击败察合台汗王也先不花以平定西北地区。然而元仁宗未能制止太后答己干预朝政,也无力制裁备受太后重用的重臣铁木迭儿贪赃枉法。在继承问题方面,元仁宗以王约辅助皇太子硕德八剌,并且听从铁木迭儿的建议,废除武仁之约。他将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外放镇守云南、次子图帖睦尔放逐海南岛。同年冬天,元武宗旧臣皆感愤怒而拥护和世琜叛变,最后败走漠北,依附察合台汗国。1320年元仁宗驾崩后,皇太子硕德八剌即位为元英宗。 元英宗继续实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政策,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拔除权臣铁木迭儿在朝廷的势力。然而支持铁木迭儿的蒙古与色目保守派厌恶英宗的新政,有意发动政变。1323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趁英宗去上都避暑之际,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杀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夺得皇位。晋王甘麻剌的长子,镇守和林的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并称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召回被放逐到海南岛的元武宗系图帖睦尔为怀王。泰定帝于1328年七月崩于上都,丞相倒剌沙拥立七岁的皇太子阿剌吉八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镇守大都的燕帖木儿与伯颜拥立周王和世琜于漠北、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同年图帖睦尔先至大都继位,是为元文宗。燕帖木儿率军攻入上都,天顺帝不知所终。隔年和世琜于漠北和林称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弃帝位,派燕帖木儿迎元明宗继位,并且被立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儿毒死元明宗,元文宗复位,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元文宗时期大兴文治,1329年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于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朝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然而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朝政更加腐败。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为洗刷毒死元明宗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懽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顺帝,又称元惠宗。元朝在二十六年内,换了八个皇帝。 顺帝失国. 元顺帝(元惠宗)在位之初,1335年燕帖木儿的儿子唐其势阴谋推翻,另立元文宗义子答剌海。幸右丞相伯颜粉碎叛乱,但属于保守派的他掌握朝政,权力盛大。他禁止汉人参政并取消科举,这些都与元顺帝发生冲突。1340年元顺帝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终于废黜伯颜。脱脱为相与元顺帝亲政前期时,元廷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颁行《至正条格》法规,使得革新政治,社会矛盾缓和,史称至正新政。1343年元顺帝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两年后修成。然而元顺帝后期怠于政事,以至于在1350年发生天灾人祸后引来民变。 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干旱、瘟疫(黑死病传至中国)与水灾时常发生,且自北宋末年杜充挖开黄河大堤以致夺淮入海后,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与此同时,元廷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严重,不断收取各种赋税,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苦,使得白莲教逐渐流行,并成为对抗元廷的势力。早在1325年就发生过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武装起事。1338年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彭和尚、周子旺等白莲教徒起事失败,彭和尚逃至淮西。1350年元廷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导致物价迅速上涨。隔年元顺帝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伕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再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于安徽濠州起事,芝麻李等人占领徐州,此为东系红巾军。西系红巾军方面,彭莹玉、邹普胜与徐寿辉在湖北蕲州起事,国号天完。红巾军势力遍布河南江北、江南、两湖与四川等地,还有非红巾军的张士诚等部的起事,民变揭开元朝灭亡的序幕。于元末民变期间,士人多不屑参加叛军,叛军也很少利用士人。 元廷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丞相脱脱亲自率军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军,一度压制民变军。然而脱脱在1354年南攻高邮张士诚军之际,被元廷大臣弹劾而功亏一篑。徐寿辉部最后分裂成两湖的陈友谅与四川的明玉珍。两淮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扩充地盘;1363年与据有两湖的陈友谅作战,最后于鄱阳湖之战获得胜利;1365年占领两湖后于同年冬东进攻打据有江苏沿海的张士诚;1367年平定张士诚后,继续南下压制浙江的方国珍,至此江南无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于1357年至1366年间发生亦思巴奚兵乱。福建地方为抵御反元势力筹建民团自守,但色目商人雇用的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向福建各地扩大势力,最后被元将陈友定平定。与此同时,元朝在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等率领元军反击北方红巾军,1363年北方红巾军最后在安丰之役中败给降元后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统一江南后于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分别攻打山东与河南,并且封锁潼关以防止关中元军进援中原。明军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史书称此为元朝结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后史书称之为北元。而明廷认为他顺天明命,谥号为元顺帝。 元明之际有士人奉元朝为正朔,对元朝皆有故国之情,对于张士诚则有深厚的同情,而对于平民朱元璋则多表厌恶,当时江南士人,不论是否参加张吴政权,或参加朱明政权,乃至独立人士,都相当怀念元朝。元明之际,由于元代的汉化色彩,汉人文士的华夷之辨观念极为淡薄,而他们又不满朱明所为,因而呈现强烈的遗民情结。朱明统治者凭借红巾武装取得政权,在当时正统士大夫看来是“取天下非其道”,难逃僭伪之名,而且元末红巾运动还带有浓重迷信色彩,正统士人不仅视其为“贼”、“寇”,而且视之为“妖”。正如红巾军于汝阳起事,时人郑元祐作诗称“近者汝阳妖贼起,挥刀杀人丹汝水”,1359年,朱元璋部攻杭州,时人陈基记称“妖寇犯杭”,洪武元年,明军克大都,戴良作诗感慨“王气幽州歇,妖氛国步屯”。 明初,不愿仕官和不愿效忠新朝廷的地主文人为了逃避征辟而采取自杀、自残、逃往漠北、 隐居深山等方法,誓不出仕(中国古代铨选,有「身言书判」四方面标准,身体有残疾者不能任官)。为应对元遗民对明政权的鄙夷与漠视,朱元璋设立深受后人诟病的新刑罚,宣告「士大夫不为君用」律,大规模征辟前朝遗老、搜罗岩穴隐士,并且杀害许多不愿效忠明朝以及为新朝当官的学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导致「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 而居于中原的蒙古人则大量留于中原,在明代做官或参军,史称「达官」和「达军」。 北元时期. 1368年元廷退回蒙古草原,元顺帝退至上都,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当时北方除了元顺帝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王保保驻守甘肃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明太祖为了占领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个击破的方式,此即第一次北伐。元顺帝战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将冯胜夺取了甘肃地区。然而元将王保保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战。明太祖曾多次写信招降,但王保保从不理会,被朱元璋称为「当世奇男子」。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 至于北元领有的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方面: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朝占领辽宁南部。然而其余东北地区仍由元朝太尉纳哈出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辽宁省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自持畜牧丰盛,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朝的招抚。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发动第五次北伐,目标是攻占纳哈出的金山。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纳哈出投降蓝玉,明朝占领东北地区,最后还成立了兀良哈三卫。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忠效之。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明玉珍,并且劝降梁王未果。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并自杀,随后明军攻克大理,明军平定云南地区。 明太祖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于1388年5月命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北伐。明军横跨戈壁至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击溃元军,俘虏八万余人,元天元帝和他的长子天保奴逃走,但是幼子地保奴被明军擒住,至此北元国势大衰。1388年元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此后废除大元旧制去年号,恢复蒙古传统,一说1402年鬼力赤杀坤帖木儿后去国号),明人称为鞑靼,北元亡。 疆域. 元朝的前身为蒙古帝国,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成立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今贝加尔湖一带)。经由成吉思汗等蒙古诸汗的经营,以及三次西征之后,蒙古帝国东达日本海与高丽、北达贝加尔湖、南与南宋对峙、西达东欧、黑海与伊拉克地区。成吉思汗时期分疆裂土给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很高。西道诸王是成吉思汗的儿子,独立性很好,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成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蒙古本部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蒙古大汗直辖。至于又称汉地的华北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伊朗地区与吐蕃由蒙古大汗直辖。1252年拖雷系的蒙哥即位后,命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亚,最后建立伊儿汗国,与其他西道诸王合称四大汗国。命忽必烈经营汉地、最后南灭大理。然而蒙哥于攻宋之役去世,随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引发争位使四大汗国纷纷不受蒙古大汗管制,蒙古帝国至此分裂。 元世祖忽必烈有鉴于其他三个汗国不服于他,于是将西亚地区大汗直辖地割让给旭烈兀使其建立伊儿汗国,河中地区大汗直辖地割让给察合台汗阿鲁忽,以换取他们的支持。1279年元世祖在建立元朝后南灭南宋,一统中国地区,当时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总面积达1100万平方公里。自灭亡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与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09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后攻灭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北部和东部的部分领土,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如果将各汗国一并列入则为2400万平方公里)。元朝的藩属国有高丽、缅甸、安南、占城、爪哇及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国。北有漠北诸部、南有南洋诸国、西有四大汗国。其中有两个直属的藩属国,即高丽王朝与缅甸蒲甘王朝,分别建立征东行省与缅中行省。 西北方面的情势,1268年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意图夺回汗位而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反元,史称海都之乱。直到1304年元成宗时期,元廷与这三大汗国达成和议,使之与伊儿汗国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而元朝设立的行政机构(如行中书省和宣政院)也未包括这些领土。而且元成宗并赐伊儿汗国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实质上也承认其独立性。到1309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后攻灭窝阔台汗国,于元文宗年间编纂《经世大典》时,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儿汗国作为元朝的藩属国。 行政区划. 元朝行政区划大致上承袭金朝与宋朝制度,然而有两个不同之处:元朝时的路统辖的面积减少,一路仅辖二州;元廷在路上设有行省等中书省外派单位,最后行省取代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形成行省制,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式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行政区划由高至低依序分为行省、路、府、州与县,另有等同行省的宣政院辖地、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等同州的土司。 腹里是由中书省直辖的路府,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辖地主管吐蕃地区。行政首长以蒙古人为主、汉人为副。每省设置丞相一员,其下有平章、左右丞相即参知政事官,名称大略与中书省相同。元代在行省以下各行政区均设置达鲁花赤作(断事官)为地方首长,并以汉人或当地土人为副,以利蒙古人控制地方区域。每路以达鲁花赤为主、总管为副各一员。而府州县均以达鲁花赤为主、尹为副。州、县均分上中下三等,中下州改州尹为知州。土司分有宣慰使、宣抚使与安抚使,于湖广行省境内设置十五个安抚司,又于湖广、四川行省分至四个军。边区的安抚司和军,约当内地的下州,也置达鲁花赤为主,其副为地方人士。县以下基层行政区划设有城关的坊里制与农村的村社制。坊里制于城内分若干片,名曰隅(如东西隅、西南隅之类)。隅下设坊,置坊官、坊司。坊下设里或社,置里正、社长;有的设巷而不设里,置巷长。村社制又称村疃制度,于县下设乡,置乡长,有的改设里正。乡之下设都,置主首。都之下设村社,社设社长。 行中书省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源自金朝的行尚书省。这是基于新征服之地的文化差异太大,所以中央政府就专门设置外派单位来管辖之。由于战争等需求,行省除了负责行政之外也负责军事,最后逐渐形成一级行政区。早在蒙古时期就设有燕京(华北汉地)、别失八里(西辽等今新疆地区)、阿母河(中亚河中地区)等三断事官或行尚书省。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主要由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1260年,元世祖于国内设置十路宣抚司,次年罢之。隔年改设十路宣慰司,渐成定制,并且设置陕西四川行省。往后直到灭宋为止,大多采行宣慰司与行省并行的制度。行省大多依据西夏、大理疆域与南宋新失之地设置,称为「中书省臣出行省事」,灭南宋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辖地与十多个行中书省,并设置专司征讨外国的行省。1321年元英宗时期共设置十一个行省(包含在藩属国高丽设置的征东行省)。至元朝末年,行省增至十五个。 另外元末民变的群雄也设置行省以便于统治,如天完之江南行省、汴梁行省、陇蜀行省、江西行省,韩宋之江南行省、益都行省,以及朱元璋所置江西行省、湖广行省、江淮行省、江浙行省等。 元代行省之下的政区划分十分复杂且时常变化,简单时只存在行省、府州、县三级,复杂时则会出现行省、道(宣慰司)、路(总管府)、府州、县五级的情况。这跟元代“投下封邑”制度息息相关,具体政区分级可能有: 元代的道的直接来源即宋金的道路制度。中统三年李璮之乱爆发后,元廷为监察境内汉族世侯,开始仿照宋制设立临时且辖区不定的宣慰司,此时宣慰司多数兼行省相副衔。随着中国的统一,过于庞大的行省已经无法有效处理省内事务,且也有外重内轻之嫌,故至元十五年以后,对宣慰司进行大量的改革,裁撤了宣慰使相副衔并改任行省下属,使之成为辖区固定的行省分支机构及分管区域,其辖区划分也大致与宋金的道路级政区重合。同时由于行省首府附近的地域不设宣慰司,因此产生了直属省部的路州以及分属诸道的路州,但性质上这些都属于“直隶路州”。 元代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道的路州中存在大量的投下封邑型政区,这也是造成元代行政区划层级严重混乱的主要原因。基本上,直隶省部或宣慰司道的路州政区除少数冲要繁盛之地外,都是分封予汉族世侯和蒙古宗室的投下封邑。根据其规模户口的大小,可以分为总管府路、府、州三类,其关系则可参考吴澄所云“皇元因前代郡县之制损益之。郡之大者曰路。其次曰府若州……府若州,如古次国、小国。路设总管府,如古大国之为连率”。 封邑型政区与其他直隶路州的最大区别在于达鲁花赤的设置,封邑型政区的达鲁花赤最早不由中央简任,而是由封君选任,作为封君在其封邑的代理人,行使最高决策权,保证封君在封邑的利益,而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一般上实际负责路州行政的总管、知府等为朝廷选任。 统县型政区即直接统领县级政区的中层政区,同样分为路(实质上为总管府路之首府即总府,总府所辖县在史料中多记述为直辖于路)、府、州三类,这些政区或作为投下封邑的一部分隶属于总管府路或部分直隶府(称为属府、属州),或作为独立的封邑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道。其中属府的数量非常少,主要的统县型政区依然是属州。 政治制度. 元朝与蒙古帝国的皇位继承异于中国历代王朝,采取库力台大会推举的制度,由王室贵族公推大家的领袖。而元朝皇帝也是兼任蒙古帝国的可汗,由于元世祖的汗位没有经过库力台大会的认可,使得四大汗国纷纷不奉正朔,直到元成宗方恢复宗主关系。元世祖建立元朝后,有意立真金为太子,定传子之局,可惜真金早死而使继承问题又浮现。元朝而后常因皇太子早死或兄弟争位而动荡不安,中期又有武仁之约的协定,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继承皇位,然而又因元仁宗废除协定而再度混乱。元朝的继承问题直到元顺帝方稳定,但也进入元朝末期。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已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朝不设置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中书省统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其组织架构继承南宋体制,宰相的称呼共有中书令、司统率百官与总理政务等,常以皇太子兼任。下分左右丞相,中书令缺则总领中书事务。平章政事又居次,凡军国重事,无不参决。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参政等。六部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与工部,内有尚书、侍郎。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与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设有行中书省、行枢密院与行御史台。此外又有掌管学校的集贤院、掌管御膳的宣徽院、掌管驿传的通政院,其他还有太常礼仪院、太史院、太医院与将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诸监。最后新成立的是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负责佛教及吐蕃(今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元朝在推行汉人的典章制度与维护蒙古旧法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并且分裂成守旧派与崇汉派。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攻占汉地后,有赖耶律楚材与木华黎推行汉法以维护其典章制度。当时近臣别迭建议将汉人驱赶并把中原变成大牧场以收取财富,遭到耶律楚材的反对,他认为可用征税的方式获得财富,因此保留了汉地的典章制度。他积极改变蒙古军以往「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的作风,努力兴科祟儒、整顿吏治,实为汉法推行之祖。木华黎为了便于管理汉地,也于汉族四大世侯合作,逐渐巩固了对河北、山西等地的治理。 后来管理汉地的元世祖忽必烈也积极推动汉法,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等创设典章制度,如刘秉忠、许衡和姚枢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积极推动了学习汉文的热潮。如元世祖就非常熟悉汉文典籍、礼仪制度,并能用汉文创作诗歌,并且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太子必须学习汉文。接受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提议的「儒教大宗师」称号。忽必烈最后在大都建元称帝,创建中国式的元朝,建立了一套以传统中国中央集权作蓝本的政治体制,例如设立了三省六部和司农司等一系列专司机构,使用中原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任刘秉忠等人的规划建立首都大都。然而,元世祖在李璮叛乱后,对汉人的信任下降。而四大汗国以及守旧派蒙古王室都不满元世祖行汉法的举动,或叛变或疏远之。元世祖晚年也渐与儒臣疏远,任用阿合马、卢世荣与桑哥等色目人与汉人为首的理财派,汉法最后未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后来的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与元顺帝等人更是可以纯熟地运用汉文进行创作。一些入居中原的蒙古贵族,羡慕汉文化,还请了儒生当家庭教师教育子女。为了学习方便还翻译了许多汉文典籍,诸如《通鉴节要》、《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礼》、《春秋》、《孝经》等。但崇汉派与守旧派时常发生冲突与政变,例如南坡之变等。 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虽然许多制度都沿袭了宋朝,但关于科举,元朝前期并没有常态化的定期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务员)升进为官僚的方式,这与宋朝制度大异。宋朝官与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为终,然而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屛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科举选材方面,窝阔台汗听从耶律楚材建议,召集名儒讲经于东宫,率大臣子弟听讲。又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倡导学习汉族古代文化,又在1234年设“经书国子学”,以冯志常为总教习,命侍臣子弟 18人入学,学习汉文化。并且于1238年以术忽德和刘中举办戊戌选试,此次科举取士录取4030人,并且建立儒户以保护士大夫。但最后仍废除科举,改采推举制度,往后于1252年与1276年两次共入选3890儒户。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以河南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择蒙古子弟使教之,遍学儒家经典文史,培养统治人才。1289年元世祖下诏登记江南人口户籍,次年正式施行推举制度,此次登记成为后来户计的依据。直到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元仁宗恢复科举,由程钜夫、李孟、许师敬拟定元朝科举制度。1314年八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1315年二月和三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榜分左右两榜,官位相同,第一名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进士三甲以下都能授正八品官员,如1238年戊戌选试的状元杨奂,1315年的乙卯科左榜状元张起岩。元朝前后共举行过16次,选举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进士约1100余人。蒙古、色目人应举者远远少于汉人、南人。然而为了保障蒙古人与色目人的名额,实行难度不同的「分榜取士」,并且给蒙古人与色目人保留了超过其应举比例的名额,这也让蒙古与色目子弟失去了学习汉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元统元年进士录》的记载称四等人名额相等,各25人,但读书人总数确实南人、汉人要远多于蒙古、色目,因此也有破例,如延佑首科的录取名额给左榜的要远多于右榜。虽然是聊胜于无的科举,但在形式上已经恢复,且持续坚持下去。原来放弃科举的士子重新获得了入仕机会,因此汉族士大夫莫不对元廷忠心耿耿。在元朝灭亡之际,舍身殉国的就有很多是科举出身者,可见科举复办对怀柔汉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 元朝行政特点是使用大量公式化的公文格式和断例,称条格。 外交. 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日战争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东北亚诸国. 东北方面有高丽王朝与日本镰仓幕府。高丽王朝领有朝鲜半岛,之后被崔氏政权统治,高丽王变成傀儡。高丽先后臣服于辽朝与金朝,蒙古兴起后与高丽共同伐金,并约为兄弟之国。1225年蒙古要求高丽向其朝贡,蒙古使节抵达义州边境时,被高丽所害,当时蒙古忙于西征,无暇征讨。1231年窝阔台汗派撒礼塔率兵入侵高丽,崔氏政权领袖崔瑀抵御失败,高丽首都松都(今开城)被攻陷,史称高丽蒙古战争。蒙军设置多位达鲁花赤以监督高丽政事。隔年崔瑀杀死达鲁花赤,拥护高丽王高丽高宗从松都迁往江华岛,并且长期抗蒙,另外三别抄军抵抗蒙军至1273年。然而高丽朝廷分裂成反战的文派,与抗蒙的崔氏政权。贵由、蒙哥时又四次讨伐掠夺高丽地,1258年崔氏政权被颠覆后,高丽高宗遣子称臣,正式成为蒙古的藩属国。1283年元世祖为了讨伐日本,于高丽国设置征东行省,高丽王为行省的左丞相,内政受蒙古人控制。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后,元世祖六次遣使者要求日本朝贡,均告失败,于是发起元日战争。1274年元军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为“文永之役”,元廷派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最后因为台风侵袭而伤亡惨重。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为“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到达壹岐、志贺等岛,因日军积极抵抗,且元军又遇到台风,最后再度惨败。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与元军不擅水战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另一方面,据称高丽和南宋工匠故意制作式样错误的战船)。而后元世祖又准备第三次东征,因大臣劝阻,再加上出兵安南的缘故而罢。而后元世祖多次遣使均遭日本拒绝,通使关系一直未能建立,但是元朝与日本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仍然十分繁盛,来元日本人以商人与禅僧最多。元廷令沿海官司通日本国人市舶,主要港口是庆元(今宁波)。 南洋诸国. 南洋诸国有安南(陈朝)、占城与爪哇(满者伯夷)等国。安南国据有今越南北部,于五代北宋时期独立于中华。蒙古大汗蒙哥于1257年派兀良哈台南攻安南,蒙越战争爆发。越南陈太宗被蒙军击败,上表称臣,蒙哥封为安南国王,而越南陈圣宗继位后不愿向元朝称臣。当时在安南南方还有占城国,1282年占城国王因陀罗跋摩六世遣使朝贡,元世祖因此设置荆湖占城行中书省,以阿里海牙为该行省的平章政事。由于占城王扣留元使,元世祖借此发兵分水陆攻打占城与安南。他以唆都率水军由广州渡海攻打占城。隔年蒙古水军攻下占城国王据守的木城,占城国王因陀罗跋摩六世求和,但于蒙古退军后杀使者。1284年元世祖再派镇南王脱欢、阿里海牙与唆都率陆军借道安南南征占城,被时任太上皇的陈圣宗反抗而爆发战争。元军大举入侵,占领安南国都。但陈圣宗、陈兴道率领的陈军积极抵抗,并且瘟疫四窜。最后元军于1285年撤退,途中遭安南军袭击,损失过半。而后1288年又南征失败,随后安南请和。这场战争至元成宗才废止,安南与占城相继入贡元廷。当时南洋群岛诸国,也多贡于元朝。有名的有马兰丹(今马六甲)、苏木都拉(今苏门答腊)等。1292年元世祖命亦黑迷失、史弼与高兴率福建水军南征爪哇满者伯夷王国,并降其邻国葛郎(爪哇岛以东),但中计受突击,战败而还,以后爪哇仍然派使朝贡。另外自元世祖起亦曾派使者招降泉州和澎湖外海的瑠求,但探访未果,其在东南外海的统治所及仅至设立巡检司的澎湖。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有大理国、吐蕃、缅甸(蒲甘王朝)、八百媳妇国(兰纳泰王国)与暹逻。大理源自唐朝的南诏,937年由段思平灭南诏建国,占有现今云南地区,后由高升泰等高氏政权掌控。1252年蒙哥汗命忽必烈与兀良合台自四川迂回南灭大理,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吐蕃自晚唐就走向分裂,但其境内藏传佛教(又被汉人贬称为喇嘛教)在经历过一次毁灭的打击之后复苏。1247年窝阔台汗次子阔端召请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来凉州,史称凉州会盟,此后萨迦派与蒙古大汗形成了布施关系(详见元朝治藏历史)。元世祖忽必烈封贡嘎坚赞的侄子八思巴为「帝师」,兼任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院使,取得了统治吐蕃地区的权力,再由萨迦法王往下分封土地。缅甸为唐朝的骠国,宋朝以后称缅,国内部落称甸,所以又称缅甸。元朝初期缅甸为蒲甘王朝,其王朝西并阿剌干(今孟加拉湾一带),南并勃固(今仰光以北),并进占暹罗。元世祖派使招降不从,缅甸反派军入侵云南,元缅战争爆发,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缅甸。1283年元世祖派军入侵缅甸,两年后缅甸王请和。1287年缅甸内乱,元军乘机进攻缅甸,蒲甘城破,缅甸成为元朝的藩属,缅甸王那罗梯诃波帝失去王位,元廷建缅中行省,而后以蒲甘国王任行省左丞相,成为元朝傀儡。1368年掸族于缅甸东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国,首领为阿散哥。孟族建都于马达班,1369年迁都勃固,建立勃固王朝,二王国南北交战。掸族阿散哥挟持缅甸王,使元成宗派元军讨伐,最后迫使阿散哥派使朝贡。兰纳泰王国(元人称八百媳妇国)位于掸族东边的金三角,曾联合阿散哥抵抗元军,元廷多次讨伐未果,直到元泰定帝时才内附。暹罗地区原有素可泰王朝(元人称暹国)、大城王国(元人称罗斛)以及其他小国。暹国曾扩张其势力于马来半岛,元成宗后遣使进贡八次。罗斛自元世祖末年就开始进贡,并于元末时期并吞暹国等小国,统一为暹罗国。 欧洲与非洲诸国. 在蒙古帝国进行三次西征的同时,正值教宗提倡十字军东征进军西亚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以收复耶路撒冷;由于教宗急需外援以抗衡伊斯兰教徒,同时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刚经历过蒙古第二次西征不久,再加上东西交通十分便利,纷纷派使者东行了解这个东方大国。教宗于1245年曾派柏郎嘉宾经钦察汗国到和林谒见贵由汗,返国著成《柏朗嘉宾蒙古行纪》。1253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鲁不鲁乞以传教为名到和林进见蒙哥汗,返国著有《鲁不鲁乞东游记》。元朝建立后,与欧洲国家的往来仍旧频繁。最著名的是义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他随经商的父亲、叔父于1275年到元朝进见元世祖,直至1291年才离去。他担任元廷官吏,历游元朝各地,其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对元朝进行多角度反映,吸引欧洲人东行中国。1316年义大利人鄂多立克经海路至元大都,参加了元泰定帝的宫廷庆典,回国著成《鄂多立克东游录》,范围远达西藏,对元大都及宫廷的描写较细。另外元朝与非洲地区诸国也有来往,时人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飘洋过海亲身经历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个地方的地理、风土、物产,最后著成《岛夷志略》,影响明代初期的郑和下西洋。 军事. 元朝军队按照亲疏关系分成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与新附军等四个等级。蒙古军与探马赤军主要是骑兵。汉军、新附军大多为步军,也配有部分骑兵。水军编有水军万户府、水军千户所等。炮军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组成,编有炮手万户府、炮手千户所,设有炮手总管等。一部分侍卫亲军中,还专置弩军千户所,管领禁卫军中的弓箭手。 蒙古军是元朝军队的骨干,主要由蒙古族组成。蒙古军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即创立,平时分布在草原上驻牧,战时临时招集。采用兵民合一的万户制,按十进制编组成十户、百户、千户。只要是十五岁至七十以内的人皆服兵役,其童子稍微年长者也组成「渐丁军」。元朝时期在汉地和江南军户中签发丁男应役。探马赤军又名签军,随着战争的发展,统治者需要一支蒙古军队长期留守被征服地区,于是从蒙古各部中“签发”了部分士兵,组成专门用于镇戍的探马赤军。自1217年木华黎讨伐金朝时建立,由弘吉剌、兀鲁兀、忙兀、札剌亦儿及亦乞烈思五部组成,西征花剌子模后回族、维吾尔族与突厥族等族成为探马赤军的一部分。探马赤军精于火砲与西方的回回砲,攻城力强。「下马则屯聚牧养,上马则备战」。 汉军是蒙古帝国占领汉地后发民为兵,主要由金朝女真与契丹降军、早期降蒙的南宋军、汉地的地方汉族武装势力与签发汉地百姓等所组成。窝阔台汗于1229年收编金朝女真与契丹降军,在汉地民户中大规模签发士兵,补充汉军兵员,将蒙古军的编制和官称用于汉军系统强。各汉军万户统军人数不等,「大者五、六万,小者不下二、三万」。汉军有「旧军」与「新军」的区别。旧军主要指敌国降军和地方武装势力,新军指从汉地百姓签发的新兵。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蒙元帝国的统治重心由漠北草原移到了中原汉地。元世祖对军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成中央宿卫军和地方镇戍军两大系统,确定了元军的编制和隶属关系,在元朝对外战争中,汉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附军主要是元朝南征南宋期间收边的降军,又被称为新附汉军、南军等。新附军内名号繁杂,而是元廷因士兵所具不同特点而起的名称,如券军、手号军与盐军等等。估计当时新附军的数量在二十万人上下,元帝将新附军分编到元军的侍卫军和镇戌军中;或以蒙古、汉人、南人建立新的军府,管领新附军人。每当有战事发生,首先调发各军中的新附军出征,其余则从事屯田和工役造作。经过多年的战争消耗和自然减员,新附军数量日益减少,最后式微。 元朝的防卫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宿卫军由怯薛和侍卫亲军构成,其中怯薛军保留自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番直宿卫」,常额在万人以上,元朝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或其后人充任怯薛长。在战争中,怯薛则是全军的中坚力量,被称之为「也客豁勒」(大中军);侍卫亲军则是忽必烈在华北汉人世侯的建议下所置,在初期蒙制怯薛未形成战斗力之时负责宿卫之职以及与阿里不哥争夺权力。其后,侍卫亲军用于保卫大都,卫设都指挥史或率史,隶属于枢密院。镇戍军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守卫靠近京畿的要地,华北、陕西、四川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由各地的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共同驻守,防御重点是江淮地区,隶属于各行省。镇戍诸军,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则归属枢密院决定。 元朝水军原是为了元灭宋之战而准备,1270年命刘整建造大量水军。襄樊之战时元朝水军与陆军协同包围襄阳,攻下后降将吕文焕又率元水军与河岸陆军协同于丁家洲之战击溃南宋水军精锐,至此领有全部长江水域。而后张弘范又率元朝水军(平底船)渡海南下追击南宋海军,最后于崖山海战包围歼灭之,元朝水军在灭宋之战有重要的功能。元朝融合了南宋和阿拉伯航海技术,使海军技术更加成熟,然而在对外战事中,元日战争与元爪战争均以失败结束,而且对日战争两次均被台风所毁,只有对占城的战役获胜而已。 人口. 早在蒙古时期,北方人口就不断的南逃,总人数约占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这种现象到惠宗时都还持续发生,元廷屡禁而不能止。在大蒙古国征服金朝期间在战地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和掠夺。随后的瘟疫与饥荒导致东亚地区大量人口消失,其中又以金朝的华北和南宋的川陕四路十分严重。这是导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发生的重大原因。 1234年3月9日金灭亡后,华北地区约有110万户与600万人,只有1208年的金朝人口5353万的13%。蒙古宋战争期间,南宋境内因战争总计消灭了大约1500万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陕四路地区。1279年元军完全剿灭四川的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9万余户与50万余人,只有1231年蒙古入侵川陕四路地区前的4%。大蒙古国时期有过两次户口统计,先有1235年窝阔台汗推行的乙未籍户,获得华北地区如燕京(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资料,后有1252年蒙哥汗完成的壬子籍户,显示华北人口略有增加。1271年元世祖建国号为大元。虽然在元成宗到元顺帝至正初年期间政治动荡不安,尽管每年也成百上千次人民起义,但社会上基本处于安定状态,经济大体上也是呈现增长的状态,这些都促使人口增长,大约在惠宗至正十年(1351年)达到高峰。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红巾军起义之后又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明太祖建国后论到:「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 元代户口统计并不是准确,无法涵盖的人口包括逃户、因土地兼并而荫蔽的隐户、流民以及私属人口等。朝廷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口包括:岭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西南土司地区和宣政院辖地的居民;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大量私属人口(驱口、投下户,怯怜口、打捕鹰房人户);独立于州县以外的诸色户计(军户、站户、匠户、民屯户、释、道、儒户、游食者)等。现在历史学者只能根据史书的原始数据与他们掌握的历史资料的来推断,所以差异甚大,仅作参考。人口逃亡的现象很严重,如1241年,忽都虎等元籍诸路民户1,004,656户,逃户即达280,746户,占全部人户的28%。另外,随著民族关系日益密切,往来与杂居也相当普遍。从蒙金战争时期就陆续有大批汉人被迁往蒙古草原以及天山南北、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与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各地;蒙古与色目官员、军户、商人等也大量移居中原内地;云南地区居住的蒙古人约十万人左右;大都、上都等政治城市及杭州、泉州、镇江等商业城市都居住许多蒙古人、畏兀儿(维吾尔祖先)、穆斯林、党项人、女真人与契丹人等,促成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四等人制」. 有说法认为由于蒙古人与汉人的人数比例极不平均,元廷为了保护蒙古人地位,主张蒙古至上主义,对于不同族群之间形成相对礼遇或相对受限的不同待遇,其优先顺位的排序先后为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原金朝统治下人民)、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等四类人,组成了四等人制的阶级制度,虽然该制度并不见于官方文告及档案。有学者认为,元廷给蒙古人与色目人极大的权利,并让汉人与南人负担较大的赋税与劳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十分沉重。尽管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有把臣民明确划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元廷对于各民族的不平等态度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怯薛需要偿命,而怯薛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原文为怯薛歹蒙古人,怯薛歹为元代一特权阶级)。元朝科举中,蒙古人与色目人列为一榜,称为「右榜」,他们只用考2场乡试,会试及500字以上「策问一道」,但汉人和南人是「左榜」,要考3场乡试,会试及1000字以上「策问一道」。此外汉人做官大多只能做副贰,只有少数汉人能为官高等,如元初的史天泽、元末的贺惟一等曾官拜丞相)。 「九儒十丐」. 有说法认为「九儒十丐」是元朝的定制,显示出在蒙古统治下儒士在社会的下等地位。此「九儒十丐」的说法来自南宋遗民谢枋得,其〈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云:「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及同样是南宋遗民的郑思肖〈大义略序〉曰:「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但因其政治立场,并不能完全尽信,或作为元朝儒士社会地位低下的佐证。中外史学界已有学者对元代儒士的地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否定了元代儒人地位低落的说法。 经济. 元代经济呈现多元格局,经济活跃发达,大致上以农业为主,有学者认为其整体生产力虽然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金战争时期,大臣耶律楚材建议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以提供财政上的收入来源,这个建议受到铁木真的采纳。窝阔台之后,为了巩固对汉地统治,实行了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棉花及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种植和运销都在南宋基础上有所增加。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农业. 农业方面,宋真宗时推行的占城稻在元朝时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 1260年(中统元年),朝廷下令各路命各自所属的宣抚司选择当地一些通晓农事的人,充任随处「劝农官」。公元1261年(中统二年),设立劝农司,并任命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公元1270年(至元七年),进一步设立专掌农桑水利的「司农司」,并任命左丞张文谦为卿。 1289年,元廷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布十万匹。1296年复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反映出棉花种植的普遍及棉纺织业的发达。 到了公元1329年,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南粮北运已多达三百五十多万石,说明这一阶段粮食生产的丰富,经济作物也获得较大发展。江南地区早在南宋时已盛产棉花,北方陕甘一带又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在当时,茶叶、棉花与甘蔗成为重要的三大经济作物。 元朝水利设施以华中、华南地区比较发达。元初曾设立了都水监和河渠司,专掌水利,逐步修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陕西三白渠工程到元朝后期仍可溉田七万余顷。所修复的浙江海塘,对保护农业生产也起了较大作用。元朝农业技术继承宋朝,南方人民曾采用了圩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梯田等扩大耕地的种植方法,对于生产工具又有改进。关于元朝的农具,在王祯的《农书》中有不少详细的叙述。 元世祖为了清查土地征收赋税曾实行过土地所有者自报田地的经理法,由于未能确实执行,1314年元仁宗又派大臣往江浙、江西、河南三地实施经理法,但实施结果仍然弊端极多,人民纷起反抗,以至仁宗不得不下诏免三省自实田租二年,最后不了了之。 元朝土地仍可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官田主要来自宋、金的官田,两朝皇亲国戚、权贵、豪右的土地,掠夺的民田,以及经过长期战乱所形成的无主荒地。元廷把所掌握的官田一部分作为屯田,一部分赏赐王公贵族和寺院僧侣,余下的则由政府直接招民耕种,收取地租。其屯田的数量极大,遍及全国,其中以河北、河南两省最多。其中民屯是役使汉人屯垦收租,军屯则分给各军户,强迫相当于奴隶的“驱丁”耕种。私田是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占地以及少量自耕农所有的田地。元朝以大量土地赏赐寺院,例如1316年元仁宗曾赐给上都开元寺江浙田二百顷、华严寺百顷。元朝也有一定数量的自耕农,然而地位很低下,生活十分困苦。 畜牧业. 元朝的畜牧政策以开辟牧场,扩大牲畜的牧养繁殖为主,尤其是孳息马群。畜牧业发展趋势不稳定,由元世祖时的盛况渐渐趋向衰退,到了元顺帝时,畜牧业的衰败更为严重,其原因最大的是自然灾害。元朝完善了养马的管道,设立太仆寺、尚乘寺、群牧都转运司和买马制度等制度。元朝在全国设立了14个官马道,所有水草丰美的地方都用来牧放马群,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元朝牧场广阔,西抵流沙,北际沙漠,东及辽海,凡属地气高寒,水甘草美,无非牧养之地。当时,大漠南北和西南地区的优良牧场,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江南和辽东诸处亦散满了牧场,早已打破了国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饲于南者的界线。内地各郡县亦有牧场。除作为官田者以外,这些牧场的部分地段往往由夺取民田而得。 牧场分为官牧场与私人牧场。官牧场是12世纪形成的大畜群所有制的高度发展形态,也是大汗和各级蒙古贵族的财产。大汗和贵族们通过战争掠夺,对所属牧民征收贡赋,收买和没收所谓无主牲畜等方式进行大规模的畜牧业生产。元朝诸王分地都有王府的私有牧场,安西王忙哥剌,占领大量田地进行牧马,又扩占旁近世业民田30万顷为牧场。云南王忽哥赤的王府畜马繁多,悉纵之郊,败民禾稼,而牧人又在农家宿食,室无宁居。1331年以河间路清池、南皮县牧地赐斡罗思驻冬。元世祖时,东平布衣赵天麟上《太平金镜策》,云: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可见,当时蒙古贵族的私人牧场所占面积之大。 岭北行省作为元朝皇室的祖宗根本之地,为了维护诸王、贵族的利益和保持国族的强盛,元帝对这个地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畜牧业是岭北行省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遇有自然灾害发生,元朝就从中原调拨大量粮食、布帛进行赈济,或赐银、钞,或购买羊马分给灾民;其灾民,也常由元廷发给资粮,遣送回居本部。元帝对诸王、公主、后妃、勋臣给予巨额赏赐,其目的在于巩固贵族、官僚集团之间的团结,以维持自己的皇权统治。皇帝对蒙古本土的巨额赏赐,无形中是对这一地区畜牧业生产的投资。 手工业. 元朝手工业生产也有些进步,丝织业的发展以南方为主,长江下游的绢,在产量上居于首位,超过了黄河流域。元朝的加金丝织物称为「纳石矢」金锦,当时的织金锦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用片金法织成的,用这种方法织成的金锦,金光夺目。另一类是用圆金法织成的,牢固耐用,但其金光色彩比较暗淡。棉纺织业到宋末元初起了变化,棉花由西北和东南两路迅速传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关中平原。加上元朝在五个省区设置了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棉)十万匹”,可见长江流域的棉布产量已相当可观。但当时由于工具简陋,技术低下,成品尚比较粗糙。1295年前后,妇女黄道婆把海南岛黎族的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府的乌泥泾,提升了纺织技术,被尊称为黄娘娘。 元朝的瓷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进步,著名的青花瓷就是元代的新产品。青花瓷器,造型优美,色彩清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造船业十分发达,还有起碇用的轮车,并已经使用罗盘针导航。元朝的印刷技术,又比宋朝更有进步。活字印刷术不断改进,陆续发明了锡活字和木活字,并用来排印蒙文和汉文书籍。自1276年以来,已使用小块铜版铸印小型的蒙文和汉文印刷品,如纸币“至元通行宝钞”。套色版印刷术应用于刻书,如中兴路刊印的无闻和尚注《金刚经》。1298年王祯用木活字来印他所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不到一月百部齐成,其效率很高。他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架,使用简单的机械,提高排字的效率。最后他总结成《造活字印书法》。 元朝行会组织还有应付官府需索、维护同业利益的作用,其组织的内部还更日趋周密。在元朝,“和雇”及“和买”,名义上是给价的,实际上却给价很少,常成为非法需索。虽然各行会多由豪商把持,对中小户进行剥削,但是由于官府科索繁重,同业需要共同来应付官府的需求,同时官府也要利用行会来控制手工业的各个行业。 商业. 元朝透过专卖政策控制盐、酒、茶、农具、竹木等一切日用必需品的贸易,影响国内商业的发展。可是元朝幅员广阔,交通发达,所以往往鼓励对外贸易政策,因而终元之世对外贸易颇为繁盛。元朝的对外贸易主要采取官营政策,并禁止汉人往海外经商。但实际上私商入海贸易的仍然很多,政府始终无法禁绝。元代海外贸易输出入商品,大体上与宋代相同。但奴隶贸易却有相当规模,贩运进口的有“黑厮”和“高丽奴”。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物资交流频繁,从而促进了商业城市的发展。元朝时临安仍改名杭州,其繁荣并不因南宋覆灭而衰退多少。由于北方人纷纷南迁,城厢内外人口更加稠密,商业繁荣。杭州是江浙行省的省会,地位重要,水陆交通便利,驿站最多,不但是南方国内商业中心,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江浙行中书省居各行中书省征收的商税和酒醋课的第一位,城内中外商民荟萃,住有不少埃及人和突厥人,还有古印度等国富商所建的大厦。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东方第一大港,货物的运输量十分巨大,泉州的税收仅次于前朝首都杭州。然而在元朝末年色目军爆发亦思巴奚兵乱,导致外侨大量撤离,对外贸易中断而衰。大都(今北京)是元朝的首都,在原来中都城的东北方建立新城,规模宏大,是全国政治、军事中心,也是陆路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多在此聚居,人口稠密,城厢内外街道纵横,商肆栉比鳞次,工商业很繁荣,是世界闻名的大城市。州县以上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的还有: 货币制度. 元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统制,因此以使用纸币为主,铸造钱币比其他朝代要少。1260年元世祖发行了以丝为本位的「交钞」与以白银或金为本位的「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或宝钞),中统钞没有设定流通期限,其纸币持有者可以到官库按照法令比价兑换银或金等流通物资,但官库会酌收工墨费,然而将此类物资向官府兑换成纸币时则无须工墨费,其目的是确保宝钞的货币地位以及让官库更容易收购物资。虽然蒙古帝国曾一度废除纸币,但在建立元朝之后再度启用纸币并持续到元朝末期,而且纸币成为了元朝货币的核心。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兑换基金充足,准许兑现,兑换的时候征收两到三分的手续费(工墨钞)。1276年,元廷大肆搜括物资而增发纸币,并将各路准备金的金银运往大都,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1280年纸币贬值为原来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价已经「相去几十余倍」了,元廷为了稳定物价在该年发行「至元宝钞」,和既有的中统钞并行,对应比率为一比五。1350年元顺帝又发行「至正宝钞」,但是至正钞在发行不久后就因发行过量严重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物价暴涨。而民间的日常交易、借贷、商品标价等仍惯用白银,这时使用的白银主要是银锭和元宝。 赋税与徭役. 元代的赋税依旧包括田赋、开采矿产的岁课、盐税等。但由于元代商业发达,商税亦成为了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 关于元朝的田赋,《元史·食货志一》说:「元之取民,大率以唐为法。其取于内郡者曰丁税,曰地税,此仿唐之租庸调也;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唐之两税也。」这段话虽然并不确切,但至少说明了南北田赋制度的差异。中原田赋的征收大概始于耶律楚材辅政以后。在这之前蒙古帝国根本没有赋税之制。元朝行于江南的田赋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两税制。 元朝人民还有一项很沉重的财政负担,即科差,是徭役向赋税转化的一种形式。 文化. 元朝统治中原,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像辽朝、金朝与西夏等征服王朝,他们为了提升本国文化,积极的吸收中华文化,进而逐渐汉化,然而蒙元对汉文化却不甚积极。他们主要是为了维护本身文化,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汉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来防止被汉化。例如他们提倡藏传佛教高过于中原的佛教与道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低下,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思想.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然而元廷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儒学,特别是于宋朝形成的理学,更是尊为官学,使得理学得以北传。元仁宗初年恢复科举,史称延祐复科,在「明经」、「经疑」和「经义」的考试都规定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注释,影响后来明朝的科举考试皆采用朱熹注释。理学在元朝还有一些变化,南宋时期即有调和程朱理学的朱熹与心学的陆九龄等两家学派的思想,元代理学家大多舍弃两派其短而综汇所长,最后「合会朱陆」成为元代理学的重要特点。当时有名的理学家有黄震、许衡与刘因与调和朱陆学的吴澄、郑玉与赵偕。朱学的后继者为了配合元帝的需求,更注重在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其道德蒙昧主义的特征日趋明显。从而把注意力由学问思变的道问学转向对道德实践的尊德性的重视,这也促成朱、陆思想的合流。元代理学的发展,也为明朝朱学与阳明心学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开端。 江南统一后,元朝崇尚儒学的政策有新发展,汉蒙官员上书建议兴举和重视学校,于是元政府在推广有关儒学教育政策的同时,亦更加注意优待和勉励儒学。从元世祖到元世宗时期,元朝的重视、勉励学改的政策已经完备。元成宗以后,这些政策基本上得到历代皇帝的实行。例如为了维护儒学的正常运行,元世祖于至元二十五年下圣旨:「(江淮等处)仍禁约使臣人等勿得于庙学安下,非礼骚扰」,此后元政府两次重申这一禁令,对元朝儒学教育的正常运作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元朝亦实行宋朝以来的学田政策,允许学校支配学田收入。元朝政府还将儒学推广至边远地区,在云南、两广、海南、西部地区如原西夏政权控制的范围和原宋朝和吐蕃的边境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建立、推广和发展儒学。元朝的统一对儒学教育向中国边远地区的扩散作出了推动作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由于元朝由蒙古人所统治,汉族士大夫基于异族统治的考量,在蒙元初期大多分成合作派与抵抗派。合作一派是华北儒者如耶律楚材、杨奂、郝经与许衡等人。他们主张与蒙古统治者和平共存,认为华、夷并非固定不变,如果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如果蒙古统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他们提倡安定社会,保护百姓,将中华的典章制度带进蒙元,以教感化蒙古人。另一派是江南南宋遗民的儒者如谢访、郑思肖、王应麟、胡三省、邓牧、马端临等人。他们缅怀南宋故国,为了消极抵抗元廷,采取隐遁乡里,终生不愿意出仕的方式。并且以著述书籍为业,将思想化为书中主旨。到元朝后期,由于元仁宗实行延祐复科,恢复科举,及第者都感谢天子的恩宠,纷纷愿意为元廷解忧。元朝后期国势大坠,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使得当时士大夫如赵天麟、郑介夫、张养皓与刘基等人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或从弊端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大多提倡勤政爱民、廉洁公正、任用贤才等措施。元末民变的爆发使得南方有不少士大夫出于卫身、保乡、勤王之目的,纷纷组织义兵护国,有些士大夫甚至舍身殉国。在明朝建立后,部分元朝遗老纷纷归隐不出。 文学、史学与语文. 元朝文学以元曲与小说为主,对于史学研究也十分兴盛。相对的元朝的诗词成就较少,内容比较贫乏,但文以虞集为长,诗以刘因为著。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但叙事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有主导地位。元朝使华北诞生元曲,江南则出现以浙江为中心的文人阶层,孕育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杨维桢、倪瓒等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经济兴盛,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南戏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恁阑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白朴、王实甫与郑光祖,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与《倩女离魂》,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元朝长篇小说源自戏曲说白的平话,这些话本最后写成书的即是小说,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最有名,与明朝的《西游记》、清朝的《红楼梦 》合称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叙述三国时期曹操、刘备与诸葛亮等人物,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虽与史实多有出入,仍誉之「中国谋略全书」;《水浒传》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而罗贯中负责整理。其内容讲述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现存宋元平话共约八种,包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元代的历史研究也十分兴盛。胡三省潜心研究历史巨著《资治通鉴》,1286年《资治通鉴音注》全部成编,公认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最佳者。马端临在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有《文献通考》,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苏天爵、欧阳玄、虞集与赵世延一同编写的《经世大典》。脱脱主编,由欧阳玄等人编写《辽史》、《宋史》与《金史》。元朝还有记述大蒙古国立国至窝阔台汗时期的《蒙古秘史》。 元朝的文字与语言方面,一般是通用蒙古语与汉语,然而一些说法认为入声字最早被认为在元朝官话消失。文字通用汉文与蒙古的八思巴字。八思巴文是元世祖时由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种文字,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粟特语蒙古文字。然而此时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析为元朝和四大汗国:蒙古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因此八思巴文一直只有元朝采用,并主要用作为汉字标音符号。元朝灭亡后,仍然推行于北元,到了16世纪末期,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受其他蒙古民族同化,转而重新采用蒙古文字。 宗教. 元朝与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其疆土内的种族也十分繁多,这些都使得元朝的宗教呈现多元化,各类佛教(含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道教、白莲教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东西方的商旅、教士亦来往频繁,自西方传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含景教和天主教)与犹太教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由于元朝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信仰宗教的问题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甚且优容礼遇之,这种环境自然有利于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元朝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甚至干预诉讼,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不过,元世祖曾在礼节上歧视伊斯兰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伊斯兰教徒被逼吃死肉,此法令亦适用于基督教徒。元朝对宗教管制较为宽松,使得民间如白莲教、明教等借此建立秘密组织,进行抗元起事。 各类佛教中以藏传佛教最为兴盛. 藏传佛教约唐中期自吐蕃传入唐朝,专以祈祷禁咒为事。汉传佛教在唐武宗时遭受打击,宋朝时只剩禅宗慢慢恢复,然敌不过道教与理学。藏传佛教中,萨迦派(花教)自窝阔台汗至元世祖期间逐渐获得蒙元朝廷的尊重。忽必烈早在攻击吐蕃时即于萨迦派的喇嘛扮底达讲和,而后扮底达的继承人八思巴被元世祖奉为国师(后升为帝师),赐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统天下佛教,并兼任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使来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务,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西藏地区之始。八思巴还为元朝建立八思巴文。藏传佛教在元朝皇帝的推崇下,在社会与政治上均有极高的地位。诸位元朝皇帝均受藏传佛教的戒律,藏传佛教也逐渐推广到蒙古各部。然而皇室用于佛事之钱要占国家财政支出一半(皇帝即位前要灌顶),寺院也拥有庞大的产业,部分喇嘛也骄纵不法,危害社会。例如元世祖时,江南佛教总统喇嘛杨琏真珈喜好掘墓,曾挖掘宋朝诸陵与诸大臣坟墓百余所;包庇平民不输租赋者,达两万三千户,其余如夺人产业,奸污妇女等类之事,更为常见。 道教自宋朝即十分兴盛,金朝与南宋时期即有全真教、太一教与大道教三派。全真教由王喆创立,主张修孝仅存一之德,然后学道。成吉思汗于西征时邀请全真教道士丘处机西行中亚,十分礼遇他,并且他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后来与其弟子李志常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大道教主张苦节危行,不妄取于人,不苟奢于自,从创教教主刘德仁五传至郦希诚,被蒙哥册封为太玄真人,掌管教务。太一教以传授太一三元法箓之术为主,从创教教主萧抱珍五传至李居寿时,元世祖兴建太一宫,并让他居之,获得太一掌教宗师印。然而元朝以藏传佛教为国教,元世祖曾命烧去一些「捏合不实」的道经如《老子化胡经》等,然而仍然册封各派宗师以安抚之。 元朝的基督教(即天主教)称为也里可温教,唐朝时基督教的分支景教(聂斯脱里派)因唐武宗的禁止而式微,到元朝时基督教再度传入中国。当蒙古人数度西征时,欧洲频繁发动数次十字军东征,征伐西亚的伊斯兰教徒,因此欧洲人有意和蒙古结盟,共抗伊斯兰教徒。贵由汗时,教宗曾派使者到和林见贵由汗;元世祖时圣座又派方济各会教主由海道抵大都,元世祖同意其传教,而景教教徒分布在扬州、杭州、镇江与泉州等地,最后分布到华北、西北与西南。然而基督教时常与佛道两教冲突,方聂两派也自相牵制。元朝晚期,教宗有意派主教来华整顿教务,然而主事者漠不关心,元朝灭亡后东西交通断绝,基督教再度式微。犹太教称为术忽或主吾,犹太人大多定居开封、杭州、大都与和林等城市。由于犹太商人擅长理财,元廷视为财政来源之一。 元朝的伊斯兰教(又称回教)称为木速蛮教,也是于唐武宗后式微于中国,而后流行于西域中亚各国如畏吾儿、花剌子模等国。成吉思汗西征时降服许多西域回教国家,使得伊斯兰教徒仕于蒙古朝廷甚多。由于色目人(即西域各族)擅长理财,元世祖统一中国后更任用色目人,给予极大的权力。这些都使得伊斯兰教盛行于中国西部、云南地区等,部分色目商人也有定居于沿海广州、泉州、杭州与扬州等地区,渐渐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几乎覆盖全国。1357年至1366年间更在福建发生色目军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当时蒙古王公大臣也有信奉伊斯兰教,其中安西王阿难答更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于元成宗驾崩后担任监国,并且很有机会继承为皇帝。如果他担任皇帝,可能使元朝国教改为伊斯兰教。 艺术. 元朝经济发达,城市文化兴起,又因为交通发达,东西文化交流,使得元朝艺术呈现多元化。绘画方面,文人画成为主流,著重个人及书法表现,风格与元代强调装饰的宫廷绘画迥然不同。元初赵孟𫖯、高克恭等人提倡复古,回归唐朝和北宋的风格,并且将书法入画,创造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格。元朝中晚期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元代四大家为主,其中又以黄公望为冠。他们寄托清高人格的理念于绘画上,以隐逸山水与梅、兰、竹、菊、松、石等为象征。黄公望创始「浅降山水」,先以水墨钩勒皴染为基础,加上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由于元人以较干的笔法在纸上作画,这不同于宋人绘于绢上。山水画除了皴法以外,增多擦的效果,犹如中国书法一样。为了使画面的上方可以题上诗句,所以故意留出一角,题上自己作的诗句,使诗、书、画三者合成一体,影响明清国画至今。元代的花鸟,以钱选最为有名,他学习宋人赵昌的画风,具有宋人厚重典雅的趣味。其他如赵孟、赵雍、陈琳与刘贯道等均以兼善花鸟出名。 元朝书法的核心人物是赵孟𫖯,他的书法深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影响,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与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鲜于枢与赵孟𫖯齐名,但影响略小,尤其擅长行、草书。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邓文原则擅长章草,是研习这种古书体不多见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于赵孟𫖯,也以草书名世,是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代表人物。   元朝的工艺美术十分发达,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上吸收了藏族等其他民族文化,对元代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最明显的如陶瓷工艺、织绣工艺等。元朝瓷器及漆器等实用艺术常有创新。元朝是景德镇真正驰名的时期,最著名的瓷器即为青花瓷和釉里红。受到中东文化影响,瓷器有丰富的蓝白色装饰,中东商人也会订制大量的龙泉青瓷。元朝也完成许多佛教雕刻,其中,密宗多手佛像显示蒙古人对尼泊尔、西藏地区藏传佛教艺术的爱好。银器工艺家朱碧山知名的银器的雕造技术也是在此时发展。此外元代也制作生产雕漆工艺品。 科技. 由于元朝朝廷与社会提倡思想多元,经济发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交通发达与中外交往空前活跃又为吸收世界各地科技创造条件,使得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农牧业、医药学与地理学等方面。中国古代的发明印刷术及火药等出现了印刷活字盘与火铳等技术,西传西方后促进欧洲国家的进步。波斯、阿拉伯素称发达的天文、医学等成就,也在元朝被大量传至中国。由于东西贸易的兴旺,西域的玉石、纺织品、食品及珍禽异兽等也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中外的科技交流,促进了各自的科技进步,元朝正好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比以前历代都优越的条件。 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十分发达,元世祖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学的技术,并且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延用了400多年,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扎马鲁丁与后来的郭守敬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闚几、正方案、候极仪、立运仪、证理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当时在天文台里工作的还有阿拉伯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回回司天台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修定历数。元朝数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数学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朱世杰及其《算学启蒙》、《四元玉鉴》;李冶提出的天元术(即立方程的方法)及朱世杰提出的四元术(即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的解法),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成就。算盘在元代也初具规模。 元代的农业技术主要可见于《农桑辑要》、《王祯农书》与《农桑衣食撮要》等三部书。《农桑辑要》由元廷主持编纂,全书分七卷十篇,对元及其以前的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做了总结,并保存了大量古农书资料,对推广农牧业技术,指导农牧业生产有重要作用。《农书》为著名农学家王祯所著,,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总结了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又介绍了当时的新技术,是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认为要不违农时、适时播种、因地制宜、及时施肥、兴修水利才是取得农业丰收的保证,其中关于棉桑种植具有现实意义。《农桑衣食撮要》为鲁明善所著,此书重在实用,按月记载农事活动,特别还涉及到游牧生产,可补《农桑辑要》及其它古农书之不足。 医药学方面,史称金元四大家中有两位生活在蒙元时期。李杲师承张元素,强调补脾胃,创立了“补土派”,著有《脾胃论》、《伤寒会要》等。朱震亨拜罗知悌为师,发展刘完素火热学说,主张以补阴为主,多用滋阴降火之剂,后人称其为“滋阴派”,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等书。外科骨伤科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危亦林在麻醉与骨折复位手术上有创新。萨德弥实的《瑞竹堂经验方》很注意北方的寒冷气候及蒙古族游牧生活实际,有不少治疗骨伤及风寒湿痹的方剂,有的时至今日仍为医家所使用。元廷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反映了当时国内各少数民族及中外人民的饮食文化交流。 地理学方面《元一统志》的编纂、河源的探索、《舆地图》的问世及大批游记类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元一统志》由政府主持,扎马鲁丁、虞应龙具体负责。该书对全国各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城郭乡镇、山川里至、土产风俗、古迹人物均有详细描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1280年元世祖命女真人都实探求黄河河源,认为星宿海(火敦脑儿)即河源,比较接近实际。潘昂霄还据此撰成《河源志》。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华北、华东、中南等广大地区地理形势,参阅《元一统志》等地理学著作,以“计里划方”法,绘制成《舆地图》,成为元朝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游记类地理学著作有耶律楚材《西游录》,李志常整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汪大渊《岛夷志略》等,对元朝国内外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贸易来往等颇多描绘。 交通. 元代水陆交通的发达,使中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当时,东西方使臣、商旅的往来非常方便。元人形容说:“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同时代的欧洲商人也说,从里海沿岸城市到中国各地,沿途十分安全。这对发展中外各国之间,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是十分有利的。元朝与中亚、西亚地区的蒙古势力保持著来往关系,东西方海运及陆路交通十分畅通,使得西方与元朝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其中主要分陆路和水路两部分。 陆路有发达的驿道,主要递送朝廷、郡县的文书。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在西域地区新添了许多驿站。著名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在兴都库什山觐见成吉思汗时,即曾经过这些驿站。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在辽阔的国土上,建立了严密的驿传制度(蒙古语“站赤”),使邮驿通信十分有效地发挥效能。元朝的驿路分为三种:一称帖里干道,蒙古语意为车道;二称木怜道,蒙语意为马道;三为纳怜道,蒙语意为小道。从地区讲,帖里干和木怜道,多用于岭北至上都、大都间的邮驿;纳怜道仅用于西北军务,大部分驿站在今甘肃省境内,所以亦称“甘肃纳怜驿”。驿道国内可达吐蕃、大理、天山南北路、蒙古草原,国外远及波斯、叙利亚、俄罗斯及欧洲其它地区。 水路主要指河运和海运。元代在河运方面凿通了南起镇江、北达大都的大运河,其中从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段,从淮安经扬州入长江的扬州运河段,大体是隋代运河旧道。元世祖忽必烈以郭守时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其后被忽必烈命名通惠河),再加上修建济州河、会通河等其它几项重大工程,这使得连接大都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海运方面,当时元朝的船只已经航行于印度洋各地,包括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达到非洲的索马里亚。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期随从他的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在其口述并由鲁斯蒂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出元朝中国的繁华景象。 社会. 元代社会因思想多元化、商业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使得元帝国的强盛,是东亚地区的富裕大国,在欧洲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盛况。随著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以至王恽对宣扬礼教的做法,发出了「终无分寸之效者,徒具虚名而已」的慨叹。孔齐言道:「浙间妇女,虽有夫在,亦如无夫,有子亦如无子,非理处事,习以成风。」。在此说明元朝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变化,说明元代文学作品出现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物,有著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元帝对科举的轻忽,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从而也就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他们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而存在,通过向社会出卖自己的智力创造谋取生活资料,因而既加强了个人的独立意识,也加强了同一般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联系,他们的人生观念、审美情趣,由此发生了与以往所谓「士人」明显不同的变化。至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原本纯粹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早期社会中的婚姻以外婚、仇家禁婚、无伦理上限制为主。他们有传统的婚礼习俗,但在统一中国后,由于蒙汉通婚,以及汉化的影响,部分也采汉礼。
用维基百科解释
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encyclopedia)是概要介绍人类全部知识或某一特定领域或学科的工具书或摘要(compendium)。百科全书按照字典顺序或专题类别划分条目。百科全书条目比大多数词典中的词条更长、更详细。一般来说,不同于专注于词汇的语言学信息(如其意思、发音、用法和语法形式)的词典词条,百科全书条目侧重于条目标题中命名的主题的事实信息。 百科全书已经存在了2,000年左右,自那时以来,百科全书的语言(用国际性主要语言编写还是用本土语言)、规模(很小还是多卷)、意图(呈现全球还是有限范围的知识)、文化观念(权威、意识形态、说教、功利)、编者群(资格、风格)、读者群(教育程度、背景、兴趣、能力)以及用于制作和分发的技术(手写手稿、少量或大量印刷、互联网制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专家汇编的可靠信息的重要来源,可以在图书馆、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明显位置找到。 20世纪数字和开源版本的出现大大扩展了可访问性、作者群、读者群和百科全书条目的多样性,也引起了对百科全书是什么,以及把传统组装、评价纸质百科全书的标准用于如今这种动态制作模式是否适当的质疑。 词源. “Encyclopædia”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ἐνκύκλιoς”(拉丁转写:"enkyklios",意为“循环的,周期性,平常的”)和“παιδεία”("paideia",指“教育”)。含义是“普通教育,从字面上说就是一个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应该学习的艺术和科学知识”。古罗马学者昆体良在其《演说术教程》("Institutio oratoria")中用该词表示综合教育。在抄录过程中谬传为新拉丁语词"encyclopædia",随后又进入英语,最先记载于1531年。在新拉丁语中该词被选中作为一本覆盖各科知识的参考著作的书名。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一般文学作品的记录见于1532年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巨人传》,仍然是教育之意。1559年保罗·斯卡利杰在巴塞尔出版的《百科全书,或神与世俗学科知识》("Encyclopaedia seu orbis disciplinarum tam sacrarum quam prophanarum epistemon")中首次使用“百科全书”作为书名。但是这本书知者甚少,因此也有人认为是拿骚的阿斯特德(Johann Heinrich Alsted)在1630年出版的《七卷本简明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Septem Tomis Distincta")是第一个把“百科全书”用作书名的书籍。 历史. 时间线. 古代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最早把知识进行分类,并编写了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这些讲义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萌芽。也由此被西方比较多的学者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才是“百科全书之父”。还有人认为留下了记述各种学问的残篇的斯彪西波是“百科全书之父”。俄国学者则认为德谟克利特是“百科全书之父”。 百科全书型的作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古罗马瓦洛《学科要义九书》(Disciplinarum libri IX)和《圣俗事物古迹》(Antiquitates rerum humanarum et divinarum)、罗马时代老普林尼《博物志》皆为西方具有百科性质之著作。 中世纪. 中世纪时的百科全书大多是修道院的神父们编写的教科书性质的大部头作品。到了后期,百科全书的编纂受到培根科学分类法的影响,书的作者也逐渐演变成多人合作的形式。 中世纪有法国神学家编撰的《世界宝鉴》(Imago mundi)、圣依西多禄编著的《词源》、博韦的樊尚(Vincent de Beauvais)编著的《大宝鉴》(Speculum majus),其中大宝鉴是18世纪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共有80卷。但直到16世纪的西方,才开始出现“百科全书”这个名词。最早将“百科全书”用于书名的,是德国人,在巴塞尔出版。17-18世纪培根所著的《伟大的复兴》(Instauratio magna)影响了后世百科全书的分类和编纂。 现代百科全书. 古代的许多作家都曾经试图全面地记录人类的所有知识。但是,约翰·哈里斯才被认为是第一个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书要属法国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由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编写,并于1772年完成,共28卷,71, 818条条目,2,885张插图。也因此狄德罗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而在此前比较受欢迎的一部百科全书——英国的伊弗雷姆·钱伯斯的《百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字典》则开创了百科全书的“参见”系统。法国19世纪后出版的拉鲁斯百科全书系列影响颇大。 18世纪法国学者阿莱兹(Alletz)在1766年编纂出版了一部4.5x7.5英寸的袖珍本《小百科全书》(Petite Encyclopédie),是当时最小的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早时也十分朴素:从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 19世纪德国的布罗克豪斯开创了社交词典派百科全书,其编纂方法影响了欧洲很多国家百科全书的编写。此外,德国比较有名的百科全书还有《迈耶百科词典》和《赫德尔大百科全书》。 俄国19世纪的百科全书受到德国布罗克豪斯的影响就很大。1891年加尔别尔出版公司出版了8卷本《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的俄文版《案头百科词典》,后几经改变成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1890-1907年俄国印刷业者艾弗隆与德国布罗克豪斯合作推出了《布罗克豪斯-艾弗隆百科词典》,共82卷和4卷补编,由俄国学者撰写。 意大利的现代百科全书以《意大利百科全书》为代表。其他还有《UTET百科大词典》和《伊诺第百科全书》。西班牙的百科全书历史只有100多年,比较出名的有《欧美插图大百科全书》,《萨尔瓦特百科词典》、《拉沃尔百科全书》以及《里亚尔普百科全书》。 随着百科全书的发展,现代百科全书具有完备的检索系统,包括索引、参见和分类系统等,条目内容更加趋向于图文并茂,计算机的应用则使百科全书更加方便检索和查阅。 国家线. 中国. 中国汉朝初年的《尔雅》,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渊源。 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第一部类书《皇览》是西元220年魏文帝主编,已散失。历代的类书还有杜公瞻《编珠》、欧阳询《艺文类聚》(100卷)、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李昉奉宋太宗之命而主编之《太平御览》、1267年南宋王应麟编《玉海》,共240卷。明朝初期的《永乐大典》共有22937卷,另说22877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但大部分已散失。清朝康熙开始,由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到了雍正初年,又由蒋廷锡继续。民国初年陆尔奎的《辞源》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的百科辞典。1930年,杨家骆编辑《中国学术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8年至1993年耗时15年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全套共分74册,涵盖66个学门领域,8万多个条目。其总编辑姜椿芳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1981年,中华民国出版了《中华百科全书》,总计十册,分三十八种类别,约一万五千余条条目。 日本. 日本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平安时代开始也出现了类书。第一本是源顺在934年编写的《和名类聚抄》。1446年出版了《壒囊钞》,汇集了日本和中国的佛教与世俗事物知识。江户时代有寺岛良安模仿中国的《三才图会》所撰的《和汉三才图会》。 19世纪编成的类书《古今要览稿》已经具有近代百科性质,1914年完成的《古事类苑》则更加接近于百科全书。1916年后有现代的百科出现,《广文库》可能是第一部,其后三省堂出版了《日本百科大辞典》10卷。此后还有《大百科事典》、《国民百科大辞典》(18-{卷}-)、《世界大百科事典》、《不列颠国际大百科事典》、《儿童世界百科》(17-{卷}-)、《阿波罗百科事典》(3-{卷}-) 、和汉三才图会(105卷81册)等。 阿拉伯. 阿拉伯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是《传统菁华》(كتاب عيون الاخبار,),由伊拉克的伊本·古泰拜(,Ibn Qutaybah,826年-889年)主编,后由伊本·阿卜德改编为《珠练》。975年至997年,波斯学者花剌子模(,)编了《科学之钥》。其后一个宗教团体精诚兄弟会编著了一本《精诚兄弟会典》。13世纪时埃及历史学家阿尔努韦利(al-Nuwairi)用20年时间编成《文化智慧之的》。 现代阿拉伯百科全书发端于19世纪黎巴嫩学者布斯塔尼(,Butrus al-Bustani)与其儿子编写的《百科全书》。阿伯特·里哈尼的《阿拉伯百科全书》于1955年出版,单卷本。 体例. 在古代,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可以由一个人全部编辑完成。但是到了现代,由于信息爆炸,一个人或几个人已经不可能完成一部规模浩大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样就需要制定体例,确定编纂的准则,以解决众多编纂者之间的矛盾。 百科全书的体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条目名称设计、条目编写提纲、撰稿人书写格式、配图要求、外文书写和翻译规则、成书格式等。其中《苏联大百科全书》是现有百科全书中体例最为详尽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编写体例周详而细致,十分全面,总共折合汉字有20万字上下。例如医学大类下分疾病条目、病理学条目、治疗方法条目、药物类条目、药剂类条目、医疗器械条目、疗养地条目、医疗机械条目、医学职业条目等。 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纂受到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论》的影响很深。框架设计按照知识体系结构进行分类。而中世纪时的百科全书则多是按照七艺或上帝创世的方式分类。 与其他工具书的区别. 百科全书不同于词典等其他的工具书。词典等是对词语条目进行释义,而百科全书是对条目作知识的介绍。因此百科全书比其他工具书使用更多的图像来辅助知识的介绍。而且百科全书对条目的阐释也比其他工具书详细,常需要分成许多的小标题。 编排方式. 西方现代百科全书大多按字母顺序编排。注重检索功能的话,一般采用小条目的编纂思想。注重百科全书教育功能的则采用大条目的方式。修订的方式有再版制、补卷制、出版年鉴和连续修订制4种。 百科全书中常见的一些编排方式: 百科全书的条目. 百科全书的条目包括标题、正文内容和图表等。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中,条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应该便于检索,有学者认为条目应该都是独立的主题,应以方便读者的检索为准则。另外,条目的主题应该是客观形成的,而不是人为拟定的。例如海湾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狗的神话”则是人为拟定的主题 条目的命名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难界定“新型”的划分。 百科全书条目的选择有一些共通性的原则: 电子化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的分类结构以及不断更新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在线或-{zh-hans:断线; zh-hant:离线;}-的电脑格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主要的百科全书现在都已经不同程度的电子化了。基于光碟(CD、DVD等)出版物拥有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同时电子百科全书还可以包含各种传统媒体无法承载的多媒体格式,例如动画、音像或视像。概念有关联的文章之间的相互动态链接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线的百科全书则拥有动态的优点:新的信息几乎可以立即被呈现,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历史. 使用一台自动机器来编写一部百科全书的想法可以追溯到H·G·威尔斯(H. G. Wells)的短篇小说《大脑世界》("World Brain",1937年)以及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科学文章《我们也许会想》("As We May Think",1945年)。之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泰德·尼尔森的世外桃源计划(1960年)。 利用国际互联网来编写一部免费百科全书的构想则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这些活动的一个分支是旧版本的百科全书的电子化。1995年1月,古登堡计划开始出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11年第11版的ASCII版本,但是由于方法上的分歧,在第一卷出版后整个计划就终止了。2002年,另一方出版了整套28卷的1911年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子版,发表在1911 Encyclopedia Britannica网站上;版本中加入了版权声明,但是该声明应无法律效力。其他的电子化计划则出版了许多其他的百科全书,例如由基督教经典图书馆出版的电子Easton圣经辞典(1981年)。 另一个更有趣的分支则是编写全新的、自由免费的百科全书。1991年,讨论群组alt.fan.douglas-adams的参与者开始了一个以出版真正的《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Galaxy")百科全书的计划。该百科全书是出现在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小说中的一个虚构的百科全书。该计划就是星系指导计划(Project Galactic Guide)。尽管最初的宗旨是百科全书只能包括真实的条目,但之后政策改变,允许并鼓励半真实及虚构的条目出现。星系指导计划包含了超过1700条条目,但从2000年起就没有新条目加入。 1993年,一个叫做Interpedia的计划开始被广泛讨论;它的计划是编写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互联网百科全书。但该计划为还未开始就夭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立一个有效的搜索引擎似乎成为更紧迫的任务。 2001年初,基于Wiki技术的互联网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线,这是一个自由、多语言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维基百科创立之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跻身世界流量前十大网站之列,是当前最为成功的网络百科全书计划。同时Wiki技术亦为人熟知,并为其他网络百科全书计划所使用和借鉴。
用维基百科解释
李敖
李敖,字敖之、幼名安辰,台湾历史学家、文学家、电视主持人、政治评论人、政治人物、台湾文化批评者。1935年生于哈尔滨特别市,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李敖一生多数时间在台湾度过,他公开活动常身著一件自称是价值12000元新台币的名牌红色夹克,成为他的象征。 李敖少时曾在北平接受教育,成名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在《文星》杂志上为胡适辩护,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力主全盘西化,掀起中西文化论战。早年少谈当代政治议题;后来才逐渐反对国民党在台湾的一党专政威权统治以及个人崇拜宣传;李敖反对承认中华民国在台湾统治的合法性;20世纪70年代参与推动民主化的党外运动,曾因推动台湾的言论自由,反抗中国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对党外异议人士的迫害,而成为政治犯两度入狱。1987年台湾省戒严解除后,多次参选,2000年代表新党参选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曾于2004至2008年于立法院任无党籍立法委员,卸任后逐渐转向台湾以外的华人观众读者发展,除学术研究、写作、教学外,积极从事评论与思想传播,主持《李敖有话说》、《李敖语妙天下》等多个文化政治评论节目。 李敖有浓厚的自由主义、中华民族主义思想,李敖反对蒋家及中国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成为台湾党外运动的主要人物,积极推动了台湾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民主化。1990年代台湾实现民主化后,他也反对民进党以及台湾独立的主张、李敖支持台海两岸统一、反美以及反日。晚年曾赞美中国共产党和其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但同时也批评和讽刺共产党打压言论自由的问题。 2018年3月18日上午10时59分,李敖在台湾台北荣民总医院因脑瘤病逝,享寿83岁。 家世. 李敖的父亲李鼎彝,幼年资质颖异,能背诵《论语》与《道德经》,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任东北大学讲师,吉林六中校长,本来的籍贯是山东,因李鼎彝就读北京大学时获得吉林省的公费,冒籍吉林省扶余县,但其他亲人包括李敖,都以山东省潍县为籍贯,后来国民政府将李家全家籍贯统一改为「吉林省扶余县」。1937年,李鼎彝迁居北平,考取公务员。中华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以国民政府军统局特务身分潜伏于汪精卫政府,任司法部科员,1940年出任太原禁烟局局长。1941年被政敌以贪污罪起诉,不久无罪释放,但愤而退隐。李敖的母亲张桂贞,为师范学校毕业。 李敖祖先来自滇黔省界上的乌撒卫(今贵州威宁县),可能是于明朝洪武14年(1381年)随征的山东军户,在明军攻占贵州、攻占云南后驻防。建文及永乐年间,为应对胶东地区日益严重的倭乱,乌撒卫的军户又多被调防回山东。李敖自己则考据认为,其祖先可能为苗族,是被明朝征南将军傅友德强制迁徙来的,但明初山东是仅次于山西的人口大省,洪武二十一年户部郎中刘九皋更向明太祖上疏称:「山东、山西人口众多,宜于迁出」,不可能再千里迢迢迁至苦于人口稠密,年年向外输送移民的山东地区。李敖另外考据,祖父李凤亭生于山东,闯关东落脚关外,曾经做过马贼,后为银楼老板。 早年. 1935年4月,李敖出生于满洲国的黑龙江省哈尔滨,李敖在八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两岁时全家迁居中华民国北平市,在北平就读于新鲜胡同小学。1948年,李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公立第四中学校,因第二次国共内战正炽,李敖随著亲人从北平市逃到上海市,就读缉规中学。1949年,李敖随父母从上海乘船迁至台湾,在台中落脚后,进入省立台中第一中学高中二年级就读,由于对于学校教育体制反感,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休学,在家自修。曾与其恩师严侨(中共地下党员)密谋投奔中国大陆,李敖三年级时严侨被捕,李敖则因年纪尚轻,加上其师长各方奔走而获得缓刑。因此还是学生的李敖省下家里给的零用钱救济落魄的师母和三个小孩。 1954年,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取国立台湾大学法律专修科(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司法组前身),因兴趣不合,主动休学,重考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59年毕业后服兵役,担任预官。1961年退伍后,李敖又考取台大历史研究所。 文星杂志时期. 1957年,原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之子萧孟能创办自由主义月刊《文星》。胡适去世时,《文星》杂志纪念胡适的专号卖了三版,从那时起,《文星》就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文化刊物之一;1961年,26岁的李敖以中华民国国军预官退伍,萧大胆启用,委以重任。当年萧孟能、朱婉坚、李敖三人可称为文星铁三角。当时,李敖的文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强调反封建和西化,其《老年人和棒子》、《传统下的独白》等颇有影响,开始闻名于台湾,在学生圈造成很大的震撼,也对时人的思想形成冲击。李敖自1961年《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始,与立法委员胡秋原所创办的《中华杂志》、文化大学教授史紫忱发行的《阳明》及导演邹郎所发行的《文化旗》等杂志长期笔战,以一个初出茅庐青年的形象偕同《联合报》、中央研究院学者、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多名学者、媒体人力抗多位学者,从此成为文化界的知名人物;1963年,李敖接掌《文星》总编辑。1965年,《文星》杂志及李敖卷入卖国控诉事件,此事件涉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的亲共阴谋;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萧同兹自请文星书店停业,债权人盈门,萧孟能不得不逃往岛外暂避。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殷海光被迫离职、中央研究院院长王世杰为此屡提辞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廷以赴美不归,及《联合报》之备受抨击。 入狱服刑. 第一次入狱(1971年3月—1976年11月). 台湾时值戒严时期,言论肃杀,1966年,李敖发表《历史与人像》、《教育与脸谱》、《上下古今谈》、《乌鸦又叫了》、《孙悟空和我》等书,为国民党当局所查禁,虽未因此坐牢,但1953年与严侨合谋偷渡中国大陆一事被当局发觉,并于1967年4月8日以妨碍公务提起公诉;后被法庭判刑1年,但由其大学师长多方奔走,获得缓刑。白色恐怖期间,李敖为护人权协助台独人士彭明敏逃亡,避免其受迫害;1970年彭外逃后,遭谢聪敏和魏廷朝供出。另外,李敖由孟绝子手上拿到台湾受迫害被关的政治犯名单(内有中共、台独人士等等),并要把这份名单送到联合国与人权组织去告发。李敖把名单转给国际特赦组织马汀;但在日本被台独人士拿走,并且在未得李敖同意之下,将其刊登在台独刊物上,以致李敖亦被牵连判刑。1971年3月19日,李敖被捕,并于1972年2月28日因「台独」罪名被以中华民国刑法第一百条之「内乱罪」判处十年徒刑、褫夺公权6年;法庭一审判决后,李敖没有提出上诉;后逢蒋介石逝世大赦,改为八年六个月。1976年11月19日,李敖被释放。实际被监禁日期,总计五年零八个月。 第二次入狱(1981年8月—1982年2月). 因为普通刑事案件,即「李敖侵占萧孟能家产」与「萧孟能诬告李敖」案。一开始,台北地方法院法官判李敖无罪;到了台湾高等法院后,改判李敖入狱半年定谳。 李敖出狱后,开始追究并报复萧孟能。终得最高法院六件判决书,胜诉。另一方面,萧孟能且以诬告罪入狱。1987年1月14日,在高等法院法庭上,萧孟能当庭同意愿以「自承怀疑之错误,并向老友李敖表示道歉」等文字登报。 1980年代,李敖已然成为台湾知名的党外政论家,不但与党外人士合作,以批评时政的杂志文章活跃于文界,试图挑战国民党政府当时的言论限制政策,还把党外杂志汇集成的文章出版一系列书籍,批评国民党政权或讲述历史。不过因触犯《出版法》等法令,因此通常为禁书。这一段时间长达十年,李敖称为“笔伐”时期,主要作品是《李敖千秋评论丛书》、《万岁评论丛书》。 名嘴生涯. 李敖自1980年代开始尝试公开演说,但直至蒋经国于1987年解严,解除党禁与报禁后才真正展开其公众演说生涯。随着1990年代台湾电视媒体产业开展,李敖开始与电视台合作,受邀制作个人演说节目,成为一时名嘴。 2004年至2006年,李敖与凤凰卫视合作的节目《李敖有话说》面向香港与中国大陆,并促成他于2005年访问中国大陆。2005年9月19日,李敖展开「神州文化之旅」,行程包括香港、北京和上海。过程中,分别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进行了演讲,他主张演讲的目的不在于政治,而是文化与思想的活动。虽然此行程受到了香港与台湾媒体的重视并以“李敖旋风”为头版,但因其提倡言论自由而在大陆各地高校与机构的内部演说在大陆均无法得到官方媒体的直播和详细报导,不过其演讲稿及演讲片段仍透过网路上的非官方管道传播。2011年5月13日,李敖在年代新闻台节目《新闻面对面》回批刘晓波,暗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连上台骂中共的资格都没有。 李敖曾经多次在其主持的节目中提到自己与女儿(长女)李文的故事,说李文是最像他六亲不认,仗义,“善霸”精神的子女。也是第一个李家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她在大陆是“维权女皇“,也是大家知道的”李文现象。” 父亲时常在他的节目上帮她出气和打抱不平。 政治生涯. 参选总统. 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面临泡沫化危机的新党提出奇招,邀请并非新党党员的李敖代表新党竞选总统,以拉抬新党的声势。副总统候选人则由新党立委冯沪祥担任。在两岸问题上,李支持统一,主张两岸举行和平谈判,实行一国两制。在选举公报上,李敖填写的学经历资料只有两行: 在选举的最后阶段,李敖呼吁支持者转投票给宋楚瑜。选举结果揭晓,宋楚瑜以三十多万票差距败给陈水扁,李敖自己的得票则仅剩16,782票,得票率0.13%,甚至不如无党籍参选的许信良(得票率0.63%),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直选以来最低得票率。 立法委员. 2004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李敖采用「不插旗、不拜票、不发传单、不做广告、没有竞选总部」的方式,凭其高知名度以得票数33922,得票率5.77%,成为台北市第二选区得票数最低的当选人;任内问政,不时脱序演出。 李敖在立法委员任期内的主要活动是反对民主进步党陈水扁政府时期行政院提出的价值新台币6108亿元对美军购案。在国民党反对态度因美方压力而软化时,李敖与亲民党合作推迟了军购案的进程。2005年3月17日,李敖在立法院程序委员会质询国防部长李杰时,拿出狗链,直指台湾作为美国的看门狗却要自费购买武器,并亮出小刀,建议李杰「割掉卵葩算了」。 2006年10月24日,李敖为了抗议朝野各政党议程,以个人实际行动来阻挡当日程序进行。他先指出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内定要让军购案过关,再戴上V怪客面具造型的防毒面罩,表示不畏后果要求立法院程序委员会本次会议中止,希望在场委员离席;并出示电击棒、防狼喷雾,对空喷射催泪弹,中断议事约二十分钟,导致许多立委吸入「催泪瓦斯」,一身狼狈夺门而出。11月10日,为了抗议军购案通过,李敖在总质询中秀出了自己26岁当预官时所拍的的裸照大海报,由于照片露出阳具,是「全裸遛鸟」,吓坏或笑坏在场立委及议事人员,也让阁揆苏贞昌在台上哭笑不得。 后续选举. 2006年底,李敖还以参选台北市长的方式宣扬其政治理念,但仅获7795票,得票率0.61%。 2007年9月20日,李敖表示将投入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及组织政党。他将户籍由台北市大安区迁至文山区,准备参与文山区的立法委员选举,而同区的候选人包括中国国民党提名的赖士葆。9月30日,李敖以宣布成立政党「中国智慧党」的方式,提出十点政治理念,但不成功。两个月后,李敖发表新书《李敖议坛哀思录》,宣布告别政坛,专职写作。 2011年8月10日,李敖宣布代表亲民党于台北市第八选举区投入2012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与中国国民党时任立法委员赖士葆对垒,声称特别选择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的故乡(文山区),希望借由参选使特定媒体无法再封锁其言论。此次选举,李敖和2004年一样,不进行传统的竞选活动。他对记者坦言此次当选机会渺茫,是「玩票性质的牺牲打」,主要目的是帮助亲民党越过政党得票百分之五门槛,得到不分区立委席位。 最终李敖以9,436得票数(得票率5.08%)惨败给赖士葆的117,892得票数(得票率63.43%),但亲民党取得了不分区5.49%得票率,勉强到达不分区立委门槛。 其它活动. 捐款. 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李敖常不定时捐款给党外杂志与党外人士,并帮助老师殷海光及其遗孀。 1994年,由于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的促成,李敖至东吴大学历史学系任客座教授,并与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结为好友。当时李敖开的课大受欢迎,一大堆学生排队抢著修。章孝慈是前总统蒋经国的私生子,在白色恐怖时代,李敖一直在骂蒋介石、骂蒋经国,却被蒋介石与蒋经国的子孙章孝慈聘任为客座教授,充满戏剧般的冲突。章孝慈在1994年8月15日的一场公开演讲中说:「李敖是备受争议的作家,有人说他是疯狗、有人说他是流氓、有人说他打手、有人说他天才,但我们很单纯,就是让任何角度的学者,都可在东吴发展一个看法、一个见解。」后章孝慈脑溢血卧病在床,李敖拍卖生平珍藏字画所得新台币700余万元,由黄宏成与张美珍一同送往东吴大学,由教授王伟勇代收,作为章孝慈医疗费用。 1997年,李敖为抵制日本政府藉亚洲妇女基金会来与慰安妇私了之举,故公开发起义卖,拍卖自己收藏的字画古董,包括胡适送的书法作品等来义助台湾慰安妇,总共义卖新台币3,800万元,轰动一时。并曾捐新台币一百万元给高金素梅,支持她去联合国总部抗议,要求日本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暴行。 2005年访问北京大学时,李敖捐出人民币35万元,希望于北京大学校园内塑立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的中国著名思想家胡适铜像;李敖表示,当年他穷,胡适借了新台币1,000元给他,现在他捐人民币35万给北京大学,也算是还了1,500倍给胡适。不过北京大学直至李敖辞世都未实现此事。 诉讼. 李敖虽然未从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但他在狱中精研法学,颇有所成。后来他每每与名人发生法律纠纷,对簿公堂,一生出庭超过三百次。传言李敖是「法庭上的常胜军」,但其实不然,他多半「败多胜少」,他并不考虑胜败,「我打官司输的机率还是很高,不过,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整个诉讼过程,其实是很有趣的。」他控告别人时,一旦败诉,就会又再提起另一个案件,继续控告,即使被告赢了官司,却也被漫长的诉讼过程搞得精疲力竭,这就是李敖要达成的目的。冗长与繁复的诉讼过程,往往使对方不堪其扰,最后只好寻求和解,故李敖时常被称为「讼棍」。 1981年6月李敖因与萧孟能的财务纠纷,被台湾高等法院判决为“李敖连续意图为自己不法之所有而侵占自己持有他人之物,处有期徒刑陆月”。李敖怀疑此事背后有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干预,他花了八年的时间自力进行司法救济,终获中华民国最高法院撤销原判。李虽耗费近八年半的时间,但也因此「一战致富」。 1983年《秋海棠杂志》刊登一篇攻击李敖的文章,李敖得知后,一状把当时《秋海棠杂志》发行人郁慕明告上法庭。但两人感情还不错,时常约出来喝茶、喝咖啡。郁慕明想要和解,李敖给郁慕明两个条件选择,一是郁慕明退出国民党,二是要郁慕明以新台币360万元买下他台北市敦化南路林肯大厦的一间套房(当时市价不到新台币180万元);郁慕明不愿退党,只好买下房子。不过几年后房价大涨,套房价值超过新台币1000万元,郁慕明因此赚了不少,而他们也因此成为好友。 1988年1月,李敖以「遗嘱上的见证人签名是到灵堂才签的」为由,向台北地检处告发时任总统李登辉与五院院长俞国华、倪文亚、林洋港、孔德成、黄尊秋等人伪造蒋经国遗嘱,涉嫌伪造文书罪。同年3月,台北地检处侦查终结,认为没有犯罪的刑责,予以结案。 有一次《自由时报》报导「李敖开车闯红灯」,这其实只是李敖上邱彰节目说的笑话,李敖因此状告《自由时报》负责人林荣三诽谤罪,法院判赔李敖新台币十万元;李敖上诉,还对法官说,「你判十万,不是看不起我,是看不起『大土蛋』林荣三:他这么有钱欸,才赔十万?」法官于是判赔李敖新台币五十万元。 2013年,李敖控告许倬云,因为他得知许倬云出书,称李敖是打手、说谎、偷书变卖、背叛朋友,而且因为偷窃而未能毕业,被李敖一状告到台北地方法院,一审判许倬云败诉,必须赔李敖新台币200万元,并要在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六家传媒登报道歉。 观点及立场. 对党外运动及人士的看法. 李敖:「没坐过牢的人,没有资格批评施明德。当年政治犯的求饶信或自白书,都是人家帮你写的,强迫签名,若不签就硬压你画押。那些求饶信的文笔及那么漂亮的毛笔字,施明德写得出来吗?」 李敖:「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争取言论自由,其中我有一个小老弟,叫做陈水扁,所以在杂志上面,我是总监,他是发行人。」甚至在民进党创党之前,李敖与陈水扁就曾经密谋要组个政党。李敖:「我们到陈水扁家里,他那时候在外面演讲,还没回来,过了不久,他就回来了,我就提议我们组党,他说组党,这会抓人的啊,最好的证人,就是现在的许荣淑。」 李敖:「我跟陈水扁认识久,他算是我的小老弟,陈水扁是假党外、陈水扁是假台独,重点是他还不聪明。谢长廷比较聪明。」 李敖:「谢长廷是党外最聪明的男人,陈文茜是党外最聪明的女人。」担任立法委员,质询行政院长谢长廷时,一度“拉谢打扁”,声声呼唤“长廷”悬崖勒马,“勇敢摆脱”陈水扁,以“长廷”的智慧,给台湾人一个希望:「长廷,勇敢地脱离陈水扁!告诉聪明的台湾人,甚么是我们的方向!」 对两蒋的看法. 李敖:「蒋介石不如崇祯,蒋经国不如阿斗。」 李敖:「蒋介石真的彻彻底底是王八蛋,但他也有一些优点,就是他死掉了可以减刑,我本来判十年,变坐牢五年多。我岳母,前妻(胡茵梦)的母亲,应该说是前岳母,还说国民党真伟大呀,居然把李敖放了。」 李敖:「中正纪念堂就是卡在台北正中心的一座死人灵堂,民进党只是小鼻子小眼睛,我问民进党敢不敢玩真的?为甚么要改名?应该要铲平,应该要打掉、砸掉、拆掉。​​」还大酸民进党:「勇敢的台湾人、有种的民进党,就把它炸掉嘛!搞个遮羞布干甚么呢?每次都像贼一样遮来遮去的,没出息!」消遣陈水扁「没种」,“中正纪念堂”盖得像个灵堂,简直丑死了,为何不直接将中正纪念堂炸掉。 李敖:「二二八事件确实是个悲剧,以责任来看,蒋介石派兵是要负全责,应该要被你们台湾人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但他内战都打得焦头烂额,还管你杀人不杀人?蒋介石不给你们谈论『二二八事件』,但他枪毙了陈仪,那意思是说,有错误,但这个错误不是我,是他,所以我把他干掉了。就像杀了岳飞,找了一个替罪羊解决一切,宋高宗没问题,找了个秦桧负全责一样。这个方法是有效的,现在台湾民进党或国民党都骂陈仪,这说明了蒋介石归罪陈仪的方法,绝对有效的。」但是最后,他提到「民进党一直利用二二八事件催本省人的票,心里就生气。」1997年,李敖与陈境圳合著、新新闻文化出版《你不知道的228》,提出二二八事件相关的一千个问答;2007年,李敖出版社发行该书新版,李敖在新版感言中讽刺,刻意夸大与扭曲二二八事件者「以歪曲行公义,以杀伐行和平,以斗倒斗臭行和解,以『一个也不饶』行宽恕」。 2005年3月18日,在《李敖有话说》第270集中说,那些人用二二八事件制造悲情与族群冲突,一边制造悲情、一边说「我们不要陷入悲情」,一边制造族群冲突、一边说「我们要维护公义与和平」;他们还用二二八事件做了错误的历史解读,把二二八事件栽在新的外省人的头上,把台独理论架构在二二八事件之上,从而要求外省族群「你们要给我乖乖的」,这就是「旧账新栽」。 李敖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华民国已经“灭亡”,并曾以蒋介石提及“中华民国亡了”的言论以印证其观点。 对中共的看法. 李敖于神州文化之旅中直言:「我支持共产党」。共产党真正使中国大陆富国强兵;但李敖也曾对中共的某些政策加以讽刺。李敖曾说:「我李敖就是要保护共产党。文革、三反五反、大饥荒,很多事件,五千万人死了,这我承认。但也要看到从1949年到90年,共产党使整体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增加了三十年;最近十年又达到了四十年,整体中国人长寿多活了四十年。共产党做的好事,不能被抹掉。但共产党得有个大国的样子。连我这么拥护共产党的人,它都要得罪。我希望它能改变,它也在改变,但改得太慢了。」 李敖于《李敖有话说》以及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坦言,六四天安门事件是不幸的事件;但他同时指出,类似共产党清场的作法,历史上在多个国家也曾多次出现,很多法制国家皆不允许人民在中央广场盘踞不去,“任何政府在这个时候都是王八蛋”。李敖特别举出,1930年代美国在华盛顿广场镇压一次大战退伍老兵,以及1970年代美军进入肯特州立大学杀害反越战大学生的例子。 李敖赞同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参选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时甚至直接表示,自己参选的是「中国台湾地区的领导人」。2007年9月,李敖筹组中国智慧党之时,亦提出相信中华民国之存在者就是「笨蛋」之言论,还说「智慧使我们不相信中华民国是一个国家、不相信台独、不相信以台湾之名进联合国、不相信共产党是敌人、不相信军购、不相信固守保台、不相信美国来救我们、不相信美国是我们朋友、不相信自己不是中国、不相信蓝绿」。 对宗教的看法. 李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对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宗教等各种宗教都很有研究,他说佛教太洞悉女人,「《大般涅槃经》里竟说『女人大魔王,能食一切人』,无情翻我们底牌如此」,「回教据说也不坏,可是这种宗教太剧烈了,穆罕默德传教时动不动就把明晃晃的宝刀一亮,不信就有被杀的可能,青龙偃月之下,只好信了,可是信了又容易自杀」,「道教是进步的宗教,当年张天师登坛作法、炼汞烧丹,可是现代的张天师却走到广播电台,用科学方法布起道来了」。对于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他说:「信这两种教,都容易被人误会是为了交男友、学英文和领奶粉。」 李敖曾提到以前的基督宗教传教士有高明的宣传技巧,表面上教人修身养性,却把百分之一的基督教福音,放入百分之九十九的一般世俗文化中,让人在研读时不知不觉被潜移默化。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说:「原始的佛教与现代的佛教是有冲突的,我今天参观法源寺,看到很多了佛像、很多神,这些东西在宗教史和艺术史上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在信仰上,总有一个声音在我脑子里打转。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里是没有神的,但是发展到后来,佛教变得有神,而且是多神。我要说释迦牟尼不是神!」李敖尤其批评藏传佛教,在其著作《李敖大全集》中收录有批评西藏历史上神权统治的文章。他提出证据揭露西藏运用神权统治的黑暗面,除了痛骂林云用藏传佛教骗人,是妖僧之外,还曾经消遣信奉密宗的世交晚辈王菲,讽刺:「王菲大可当个女活佛,说不定还得个诺贝尔奖。」 个人生活. 感情及婚姻. 李敖情史非常丰富,自称交过数十个女友、情妇,每次受访,对情人的实际数目,多答以「不计其数」 。 李敖十八岁那年交往第一任女友罗君若,在台中一中休学之后,每天写情书给她,终于获得佳人芳心,但一公开两人关系,女方家长就立刻反对两人交往,原因是李敖家境太差。李敖悲戚之余,吞了一瓶安眠药自杀,室友翁松燃紧急将他送医急救,才捡回一命。 早年李敖曾与作家王尚义胞妹王尚勤同居,当时王尚勤号称「台湾大学水仙花」,两人浓情密意,未婚生下女儿,但王尚勤怀孕时,李敖已经又有了另外一个女友吴海蒂,王尚勤虽然一度回到李敖怀抱,但因李敖外面女友太多,最后依旧分手,生下女儿李文后,李敖与其弟李放偷偷把李文抱回家中,请自己的母亲张桂贞抚养。王尚勤回忆其旧情人:「爱钱,没世界观」。 李敖1980年在萧孟能介绍下,与当时红极一时的演员「台湾第一美人」胡茵梦结婚,由高上秦和孟绝子证婚,婚姻关系仅维持了一百多天,离婚协议书也很简便,由胡茵梦起草,主文只写上「我俩同意离婚,今后有关财产问题,无任何关系。男婚女嫁,各不相干」。被媒体利用百日维新的谐音双关语,戏称李、胡二人为「百日维姻」,闪电离婚时,李敖宣称是因与胡茵梦「因理解而结合,因误解而分手」。 李敖也痛批萧孟能诱骗胡茵梦出庭作伪证,导致李敖因被诬败诉,入狱半年。。 李敖第二任妻子王志慧是李敖在公车站牌前相遇的,当年王志慧是护专学生,有著一双美腿的她吸引了李敖的目光,李敖于是前往搭讪,发现她在公车站牌前看李敖的书,李敖浪漫地默写了昔年的狱中作品《忘了我是谁》送给她,两人交往,李敖为她取下爱的暱称「小屯」,两人论及婚嫁时,王志慧父母严厉反对,认为李敖不但比她年长三十岁,足够当她父亲,而且还花名在外,非常不可靠。她誓言:「如果不嫁给李敖,我就一辈子不嫁!」王志慧的父母只好同意两人成婚。两人育有儿子李戡,女儿李谌。 轶闻. 李敖的嗜好是观赏日本成人影片,欣赏的AV女优为小泽圆。 李敖是知名的政治犯,故在狱中被禁止看报纸,但他为了得知外界的资讯,向管理员要求看报。该管理员欣赏李敖的文采,愿意冒险帮他,但要李敖写诗相赠,李敖于是写下了新诗〈忘了我是谁〉,向管理员交换报纸,这首新诗后来在许瀚君谱曲之后,成为著名的民歌。 李敖说:「刘德华不能说不帅,缺点是脸长得太『苦情』了一点,金城武帅多了,但金城武的缺点是他拥有「可恶的日本人」血统。」但李敖在《鲁豫有约》时,又说他觉得刘德华「不好看」,因为脸太「苦相」,陈鲁豫则说刘德华很英俊,惊呼连连。李敖也在微博上开金城武玩笑,说他长得「奸夫相」。 李敖公开支持驻外的新闻局官员郭冠英,郭冠英是李敖的好友,以笔名范兰钦发表辱台言论,后因旷职、渎职、而遭免职。李敖说:「郭冠英很有才,被台独人士害惨了。」于是包了一个1,000美元的红包予郭冠英。郭冠英表示:「我很不高兴,因为李敖跟我的交情,这个钱太少了!他的应该是以10万美元起价。」 李敖在2013年4月1日愚人节曾爆出乌龙死讯,但随后证实该日死去的是其好友陈文茜的一条狗,该狗名为「李敖大哥大」。 李敖曾公开爆料,曾收到中国国民党籍立法院院长王金平私下的新台币两百万元现金,并提出自己赠与超过市价新台币两百万元的名画给王。 李敖与艺人小S闹官司时,以小S邀请他上《康熙来了》五次,作为撤销告诉之条件,并宣称要帮《康熙来了》冲收视率。然而因收视率并没有提升,结果只来了该节目两次。 李敖著作《北京法源寺》报载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他表示:“那根本不算甚么,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都有提名资格,瑞典学院每年都会收到数百个提名,但最终还是要看被提名的小说到底怎么样。”他同时也评价到:“在历史上,诺贝尔奖的颁发经常不公正,托尔斯泰没有当选是遗憾,毫无资格的赛珍珠当选是错选。而且,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历来不给中国人文学奖,不承认语言隔阂的原因,只认定我们没有世界级的作品,这是有偏见的。” 逝世. 2017年初李敖被诊断出罹患脑肿瘤,该年五月底因接受放射性治疗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而感染急性肺炎,一度病危,所幸最后康复。李敖的经纪人郑乃嘉在2017年6月13日公开一封「李敖亲笔信」,信中表示想在人生最后时间,和家人、友人与仇人再见一面做个告别;但李敖逝世后,郑乃嘉承认当时李敖因病重无力写信,信件内容是他和李敖讨论后由他代笔。 2018年3月18日上午10时59分,病逝于台北市北投区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寿83岁。李敖病逝后,文化部部长郑丽君表示李敖是党外运动时代对抗两蒋威权统治的重要人物,呈请总统府颁发褒扬令。李敖长子李戡对外表示:「后事务求从简,婉谢褒扬」,声称依照李敖遗愿。3月21日举行简易的家祭仪式后,遗体火化,骨灰安放新北市三芝区的龙岩白沙湾安乐园。 评价. 公众及各界人士对李敖的评价不一。李敖备受争议的地方包括他透过提告别人来谋利一事、他所发表的偏激言论及其政治立场。 中立评价. 逝世后所受到的中立评价. 作家富察延贺于李敖逝世一天后的2018年3月19日撰文表示:「很多人提及早年启蒙于李敖大师的故事。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虽然他在一九六零年代的台湾接续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继续反传统丶拥抱西化。然而骨子里他一直具有某种传统中国文人的特质,才子风流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机智圆熟的无根游士,游刃有余地周旋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 他被视为大师,恰恰是不出产思想家、而盛产游士的中华土壤之果实;他能够影响一两代人,反过来说明今日的华夏世界在思想方面依旧不可救药的孱弱和苍白;他是民主自由的启蒙家,凸显了华夏世界古老专制威权传统的厚重和凝固。」 负面评价. 在生时所受到的负面评价. 2005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运动人士刘晓波批评李敖和抨击神州文化之旅:「李敖是个患有畸形自恋狂的戏子文人,无论走到哪、也无论讲什么,他都忘不了贬低别人和抬高自己;那种自我炫耀的无耻劲头,真是世所罕见。然而,骂遍天下的李敖,独独对中共及其领袖不骂反夸,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胡锦涛,从第一代夸到第四代;在《凤凰卫视》上夸还不算,来到大陆也要继续夸……李敖在台上向中南海的新旧权贵撒娇,清华学生在台下向李大师撒娇,李敖的表演就在台上台下的互媚中结束,堪称『超级圆满』……向权势者和名流献媚,早已变成中国人的第二本能了……更令我作呕的是他近于无赖式的精明:为了让肆无忌惮的媚相不太难看,他又在独裁爱国主义的煽情中撒上点自由主义的味精。」 2005年12月27日,《黄花岗杂志》发表一篇署名任诠的文章,批驳了李敖在位于中国大陆的数间知名大学演讲期间所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并且指责李敖经常自吹自擂,而且言谈虚伪,又不敢正面回应复旦大学师生所提出的质疑等等,作者亦引用某个不知名人士所说的说话,表示:「李敖在北大关于中共的表态是『拥抱专制』。他的言论是不是应该受到那么大的重视?我表示很大的质疑。因为以我在台湾的经验,李敖的言论在台湾社会根本没有什么影响。至少在知识界,没有人把他的言论当成值得回应的言论去看待。」 同一天,《黄花岗杂志》刊登了著名学者辛灏年所发表的演说文,文中尾段声称:「因为李敖一旦遇上了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制度,一个高度文明的自由民主制度,他就根本没有市场了,这个『五胎俱全』的祸胎,就一定会死的。他只是威权民主制度下的一个令人恶心的记录,是大陆共产专制统治下一个令人生恨的玩偶,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一个最坏的典型,却必将成为真正自由民主制度下的一个死胎,并且永远不再有『投胎』的机会。倘能如此,那才是中华文明之福。」 逝世后所受到的负面评价. 2018年3月18日,李敖逝世后不久,政评家曹长青在《民报》上发表文章,表示他曾经很欣赏李敖的个性,原因是李敖以前拥护自由主义、以亲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胡适为榜样和敢于与实行威权民主制的台湾中华共和国作对等等,但他声称李敖后来沦为「没有良心、没有道德底线、没有任何做人基本规矩的『非人』」,为了自身利益,不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唱赞歌和声称中国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由美国所造成的等等,又故作高深地写了很多没有深度的作品,而且把重视个体价值、自由及责任的个体主义曲解为只重视自己的利益及风头的个人主义,成为了一个毫无责任感的放荡主义者,以提告别人这种行为为赚钱的方式,并且对此毫不感到羞耻,甚至以此为荣,最后因失去公众对他的尊重一事而逐渐不再被社会重视,最后曹长青总结道:「一个人辛辛苦苦努力了一辈子,写了上千万文字,就想要风光,要得意,甚至想在文化人中当『王』的人,结果落到不仅被遗弃,更落到被正常文化人(无论哪个阵营)当小丑看的地步。李敖其实是非常可怜的。归根结底,我认为最根本的是中国文化里面的毒素害了他。能把汉武帝之后的十几个皇帝倒背如流的李敖,下了太多功夫研习怎样毒死自己。在这点上,他成功了。」 虽然对李敖的机智表达欣赏之意,但是富察延贺表示李敖并非真正的思想家,仅仅只是一个传媒家:「他的有名,实际上和电视大众媒体的兴起有关,而电视更洞见了他是媒体人而非思想或文化大师的本质。」他进一步表示李敖是一个乘旧文明逐渐衰败之机获取名气的网红:「按照刘仲敬的说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置。李敖在台湾,扮演的是日治时代已经积累出的土豪社会,在土崩瓦解的同时,游士突然占据了舞台的中心。『游士的存在是旧文明毁灭的标志,但不是原因。他们没有再造文明的能力,却一再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对于已经去世的人,上述这些看法并非不敬。反而,为尊者讳的糟糕传统会制造出虚假而伟大的祖先偶像。 」最后富察延贺于文章的结尾提出一个关于李敖的问题:「嬉笑怒骂的人生,他的心灵真的自由吗?就像他的思想是否自由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2018年3月19日,李敖逝世后一天,周报《看中国》发表文章,提及了李敖一生中的各种具争议性的言行,包括因明星徐熙娣所开的一个玩笑而提告和侮辱她、无故批评歌星蔡依林和仅因明星林青霞嫁给企业家邢李㷧一事而故意嘲讽她,作者亦引述了其前妻胡茵梦在其所写的书籍中的部份内容来批评李敖,胡茵梦在书中表示她认为李敖的品格差劣,并且指责李敖经常羞辱她,胡茵梦这样评价李敖:「人即使拥有再多无知的支持者,终场熄灯时面对的,仍然是孤独的自我以及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 2018年3月22日,李敖逝世后几天,社评人彭振宣撰文指出李敖以中国传统士大夫价值观来评价美国和台独派一事反映出他从未真正理解西方与东方在思想上的差异:「李敖拿了中国历代评价王朝开创的价值观套在台湾头上,认为只有透过流血战争得来的政权才叫『得国最正』,所以他认为不敢发动流血革命的台独,就跟历朝那些谋朝篡位的窃国小人没什么不同。但李敖似乎没注意到,很多具有台独理想的人追求的不只是政治上的独立,更是希望跳脱中国传统的政治价值跟游戏规则。」彭振宣认为李敖本质上与以自由民主主义价值观评价中华传统文化的著名作家柏杨相似,然而,柏杨所提出的意见虽然不够客观,但是他比李敖更受台湾人欢迎:「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人在乎传统中国政治在意的问题,更多是接受西方的共和、自由;左派、右派等政治脉络的问题意识。'小中华'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李敖的主张越来越激不起台湾年轻人的兴趣……相反的一个例子,是有阵子在台湾社会时常被拿来跟李敖并称的柏杨。柏杨晚年潜心翻译《资治通鉴》,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史事有些心得的时候,会写作《柏杨曰》。但柏杨的史论时常被学术界诟病的地方,就在于柏杨拿的往往是当代社会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标准,去衡量古人作为的得失。这一点往往会被批评,柏杨拿古人根本没有的观念来苛责古人,是对古人不够尊重……他的论述反而容易得到台湾社会的共鸣……相对的,李敖谈自由民主只是一个手段,目的反而是希望能重新发扬中国古老的政治价值。」彭振宣认为由于李敖只把民主当作选贤的手段而非目的,因此晚年才会投向他眼中成功治理中国的共产党:「对李敖来说,如果共产党的威权可以出现贤能的领袖丶能够肃清政府的贪腐,那威权有甚么不好呢?如果威权可以达成民主这个工具达不到的效果,那自然可以换一个工具。」 彭振宣又引用了李敖在《传统下的独白》中所写的一段文字:「好像愈是在青年时代前进的人,愈是在老年到来冥顽不灵的人。」最后彭振宣以对于李敖的偏向中立的负面评价作结:「李敖究竟是不是落伍,要看你站在哪种立场,就像我们也难以简单评价民国后的康有为是不是落伍一样。李敖在思想上(现实生活我不知道)大概无愧于一个坚持中国国族认同、传统士大夫道德价值、中国本位问题意识的中国知识份子。但要是他今日回看自己的这段文字,不知道是不是更能体会康有为晚年的感受?」 旅美华人作家何清涟及著名异见人士余杰曾称李敖为「制度套利者」,余杰在其所写的出版于2019年8月21日的书籍《今生不做中国人》中提到他曾经是李敖的粉丝,但后来已经超越了他,并且表示他认为 曾经声称一辈子不离开台湾的李敖在于2005年开展的神州文化之旅结束后,由反对国民党的斗士沦为谄媚共产党的奴才,他亦在书中对李敖作出了详细的批评。 著作. 李敖著作等身,曾于1999年出版40巨册的《李敖大全集》。晚年原拟整理后期著作,编为《李敖大全集》第41-85册,未成而逝。 奖项荣誉. 李敖曾获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校颁授荣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也获得新浪微博「2011年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奖」。
用维基百科解释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根据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缅甸也有少量分布,掸邦称蒙撒族(မိုင်းသာ|muing: sa,也讹译“曼达族”),克钦邦称峨昌族,2000年统计全缅甸境内有35000人。 历史与源流. 不同地区阿昌族的自称有所不同,如“蒙撒”、“衬撒”(户撒地区),“汉撒”、“峨昌”(梁河地区)等。在汉文史籍中,阿昌族曾被称为“峨昌”、“娥昌”、“莪昌”、“阿昌”、“萼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阿昌族。 值得注意的是片马的景颇族茶山支系和梁河阿昌族自称都是“峨昌”,故中国已不再使用「峨昌」称呼阿昌族。 阿昌族与中国古代的氐羌族群有渊源关系。唐宋时期,由南诏、大理政权统治;元代归属云南行省金齿宣抚司的镇西路、平缅路、柔远路等;明清时期由土司管理。 分布. 阿昌族主要集中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在潞西、盈江以及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等地也有分布。 各地阿昌族人口. 阿昌族历年人口 语言文字. 阿昌族的语言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的缅语群,其中又分为陇川、梁河、潞西3个方言。无文字,书面交流使用汉文。 文化与民俗. 文艺. 阿昌族民间文学形式题材多样。有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以及丰富的民间故事。 族人能歌善舞,有独特的歌舞形式“蹬窝罗”。平时喜欢进行“对歌”活动。乐器主要有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锣等。 建筑. 阿昌族人一般居住在砖瓦、木石搭建的四合院二层楼房中,正屋住人,厢房楼上堆放杂物,楼下养殖牲畜。 饮食. 阿昌族人饮食以大米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薯类、玉米、蔬菜、肉类等,嗜食酸性食品。特色食品有过手米线、苏子粑粑等。 服饰. 阿昌族的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已婚妇女则要戴上“屋摆”(高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 0.3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阿昌族人喜欢用花作饰物,因为花被阿昌族视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头上、胸前、腰部小腿处基本都有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 体育活动. 阿昌族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荡秋千、赛马、赛马、射击、武阿昌刀等项目颇为盛行。 礼仪. 阿昌族人讲究礼貌,尤其是对老年人非常尊敬。 宗教信仰.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有地区性的差异:户撒地区的阿昌族人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则仍然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相信万物有灵。 经济发展. 阿昌族居住于云南西部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梁河地区的“毫安公”被称为“水稻之王”。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用维基百科解释
数学家
数学家是指一群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并且将其知识运用于其工作上(特别是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家专注于数、数据、逻辑、集合、结构 (数学)、空间、变化。专注于解决纯数学(基础数学)领域以外的问题的数学家称为应用数学家,他们运用他们的特殊数学知识与专业的方法解决许多在科学领域的显著问题。因为专注于广泛领域的问题、理论系统、定点结构。应用数学家经常研究与制定数学模型。 数学家的工作. 所谓的数学研究工作,不仅是了解及整理已知的结果,还包含著创造新的数学成果与理论。会强调这点是因为许多人误解数学是一个已经被研究完的领域。事实上,数学上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待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有大量新的数学成果发表。这些数学成果有些是新的数学知识,有些是新的应用方式。 所以心算家、珠算家不是数学家,数学家也不见得能够快速的做出各种计算。 动机. 数学家通常在数论、拓扑学、近世代数、微分拓扑、泛函分析等领域进行研究工作。数学的多数问题来自数学本身,其它一些则来源于理论物理;除此以外,尚有少量问题来源于经济学、决策(games),以及计算机科学。某些数学问题仅仅是因为解决它们的困难而提出的。 数千年以来,数学挑战著人们的思维,并使人们沉迷于其中。今天,数学已经成为学习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以及其它诸多自然科学的必备基础。 诺贝尔奖没有给数学设立单独的奖项;在数学界,菲尔兹奖通常被视为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有时被称作「诺贝尔数学奖」,每四年颁发一次;获奖人最多四名,且均是年轻(40岁以下)的数学家。其它主要的数学奖项还包括阿贝尔奖、Nemmers数学奖(Nemmers Prize in Mathematics)、沃尔夫奖(Wolf Prize)、罗尔夫朔奖(Rolf Schock Prize),以及内万林纳奖(Nevanlinna Prize)。 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一般有两种思维方式。代数型数学家往往将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字或者方程式进行思考;几何型数学家则常常把问题转化成图形来思考。 差异. 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在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理论是通过实验测试的,而数学语句则是由数学证明支撑的,而这些证明可以被数学家“客观”地加以验证。如果数学家相信(通常是因为其某些特例已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证实)某一语句为真,但该语句尚未被证明为真或证明为假,则称该语句为猜想,而非一个已被证明为真的定理。 即使是在理论物理学中,一旦人们发现了有关物理世界的新的信息,其理论就有可能发生改变。相比之下,数学则以另一种方式改变:新观点并非否定旧观点,而是被用来将既有的观念推广,以便解释更多现像。例如,单变量微积分被推广为多变量微积分,再被推广为流形上的分析。代数几何从经典到现代形式的发展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观点发生重大的转变,而既有的证明则丝毫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尽管一个定理一旦被证明就永远是正确的,我们对一个定理的真正意义的理解之深度,则是伴随著围绕著该定理的数学理论的进步而增长的。一旦一个定理的使用范围被扩大,数学家们便感到它被更好地理解了。例如,关于非零整数对素数模同余的费马小定理被推广到关于不可逆数对非零整数模同余的欧拉定理,后者又被推广为有限群的拉格朗日定理。
用维基百科解释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11世纪,该岛开始被受重视是14世纪三佛齐王子拜里米苏拉建立马六甲苏丹王朝将其建设成港口,并于1613年被焚毁。新加坡现代历史要追溯至1819年英国人-{zh-hans:斯坦福·莱佛士; zh-hant:斯坦福·莱佛士; zh-tw:史丹福·莱佛士; zh-sg:史丹福·莱佛士;}-把该岛建设成港口,在英国治下该地茁壮为重要的转口港,负责印度-中国以及东南亚间之贸易,进使该地成为主要的海港城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加坡在1942年到1945年被大日本帝国所占领,当战争接近尾声之际新加坡重新为英国统治也开始让新加坡自治,新加坡渴望加入马来亚联合邦并在1963年和该国一起建立马来西亚,然而源于种族以及殖民地等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快社会内部矛盾被各方激化,促使人民行动党和掌握马来西亚政权的巫统产生歧见,最后马来西亚将新加坡逐出联邦,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在面临失业率高以及住屋不足的压力下,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现代化过程,建立起轻工业、发展大型国宅以及重金投资在公共教育上,从独立后新加坡每年经济成长率高达9%以上,在1990年代该地成为世界最为繁荣的国家之列,伴随而来的是高度经济发展的自由市场经济、国际贸易,以及在亚洲仅次于西亚的国民平均所得。 早期历史. 新加坡早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Pulau Ujong”,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东吴孙权时期交广刺史吕岱于243年派遣朱应、康泰南宣国化。康泰于归国后著《吴时外国传》记录出使南国时的经历的一百数十国的见闻,其中蒲罗中国就是Pulau Ujong的对音,是新加坡最早的中文名称。后来,新加坡又被赋予“Negeri Selat”(海峡之邦)的别誉,因而先有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后有士大夫在编撰相关书籍时,于《新唐书》中称“萨庐都”,在《宋史》中作“柴历亭”。 三佛齐时期. 据史料记载,1320年,元朝派人到“龙牙门”(Selat Panikam)寻找大象;1325年,龙牙门派使臣到中国。而“龙牙门”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位于新加坡南岸的海峡中。 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显然,无论是“单马锡”、“淡马锡”、还是“Tamusik”,都是爪哇语Temasek”(海城)的对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黄金)。直到14世纪末,其梵文名字“Singh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满者伯夷时期. 暹罗(今泰国)以及位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Madjapahit)曾争夺着新加坡的控制权。根据马来文献《马来纪年》的记载,新加坡在一次与满者伯夷的战争中失败。因而于14世纪末被满者伯夷统治数十载。 马六甲时期. 当时三佛齐被满者伯夷国攻占,三佛齐王子拜里米苏拉由巨港逃至淡马锡,杀了当地的暹罗摄政王,并自己宣布成为新加坡的新统治者。五年后,他因暹罗的威胁而逃亡马来半岛上的麻坡,然后到了马六甲,建立马六甲苏丹王朝。新加坡自始成为该苏丹国中重要的一部分,于15世纪初至16世纪初被马六甲统治。 柔佛王朝时期. 在1511年以前,柔佛是马六甲王朝领土的一部份。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柔佛王朝因此而成立,新加坡属其统治。1613年,亚齐苏丹国入侵柔佛,焚毁新加坡河河口的据点。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 开埠.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他们于1786年和1819年分别在槟城和新加坡建立贸易站。 1818年末,印度总督哈斯丁勋爵(Lord Hastings),决定授权明古连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在考察附近岛屿后登陆新加坡。第二天,他就与天猛公签订初步的协定,在当地建立一个贸易港。虽然天猛公是实际的统治者,新加坡仍是柔佛-廖内-龙牙马来苏丹国的一部分。柔佛苏丹阿都拉曼在前一年已经和荷兰人签订条约,他的王国其实已经处于荷兰的统治之下。显然莱佛士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但是,莱佛士知道柔佛内部对这位新苏丹的合法性有很大的分歧。阿都拉曼只是前一位苏丹的小儿子。莱佛士成功地将被流放的长子东姑胡申偷渡回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莱佛士宣布东姑胡申成为受大英帝国所承认的柔佛苏丹。一份新的正式条约签署,授权英国在新加坡合法地设立工厂,被视为正式开埠。该举动遭到荷兰的马六甲以及爪哇总督的强烈抗议。 在1819年8月之前,英国政府并不知道莱佛士与荷兰人的冲突。而当他们知晓时,新加坡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一块殖民地。而且,英国曾经在拿破仑战争中对荷兰施与援助。到1820年时,新加坡开始为英帝国产生利润,三年后,新加坡的贸易额已经超过槟城。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地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 第一个是1824年3月的《英荷条约》。根据此条约,荷兰撤销所有对英国占领马来半岛、新加坡的反对意见,并将他们在马来半岛和印度的所有殖民地让给英国人。作为回报,英国同意将其在苏门答腊的明古连让给荷兰。两国在马六甲海峡中划出一条分界线,两国各自取其南北两端。英国也依此条约从荷兰手中获得马六甲。该条约也有效地削减柔佛苏丹国的影响力,它的国土被分成三份:位于马来半岛的柔佛(仍属苏丹管辖),新加坡(已经正式属于英国),和廖内群岛(由荷兰控制,今为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第二个条约是8月与新苏丹东姑胡申和天猛公签订的,两个人同意将岛屿的管辖权让给英国,而因此他们获得更多的现金回报。 英属时期(1819-1942). 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这三个英国位于马来半岛的殖民地,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受到英属印度当局的管辖。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海峡殖民地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 随着1860年代中蒸汽船的发展以及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成为航行于东亚和欧洲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后,随着当地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新加坡也成为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纪末,新加坡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1873年到1913年间,当地的贸易增长八倍。经济的发展也吸引区域内的移民。到1860年,人口已经增长到80,792,其中华人占到61.9%,马来人和印度人分别占13.5%和16.05%,其他人种,包括欧洲人,则占到8.5%。 殖民政府采取许多措施来解决新加坡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于1877年委派威廉·必麒麟出任华人保护府,照顾新加坡华族社群的需要,尤其是控制苦力(俗称“猪仔”)的非法贸易和阻止妇女沦为妓女。1889年,总督史密斯禁止所有的私会党。虽然如此,许多社会问题,如住屋短缺和卫生水平低下,一直到二战时仍未改善。1906年,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新加坡设立南洋分会;一时间,南洋华侨踊跃的捐款,间接支持该会的革命活动。 新加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唯一一起事件是1915年的印度兵起义。驻扎在新加坡的印度穆斯林士兵听说将被派去攻打奥斯曼帝国后,他们将兵营里的英国军官全部杀害,准备起义。殖民政府从缅甸和柔佛调来军队,才镇压起义。一战结束后,英国在新加坡斥资五亿修建一个海军基地。这个海军基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船坞,并储存着能够支持整个大英帝国海军六个月的油库。之后,政府又建一个空军基地,协助保护海军基地。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可惜的是,这个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战舰。英国的策略是将英国皇家海军全部驻扎在欧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时才遣航过来。 日占时期(1942-1945). 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开启。日本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以应付自身的战争需要,而马来半岛是块富产资源的土地(盛产锡、橡胶)。另外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军必须要拿下新加坡才可以彻底把英国赶出东南亚。在日军发动马来亚战役前,英国参谋认为日军无法穿过马来半岛浓密的森林,所以日军会选择从南部海域攻击新加坡;同时,英军也坚信新加坡是座堡垒,能够承受日军的攻击。 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为珍珠港事件隔天)开始入侵马来半岛(史称马来亚战役),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暹罗领地北大年府登陆并且击退驻守该地的暹罗宪兵,目标是向西南越过马来—暹罗边境进攻马来半岛西部地区,同年12月11日亦有一支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这与日军在暹罗的北大年府及宋卡港所实施的登陆行动相配合。英国皇家海军派来Z舰队包括航空母舰不挠号、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却敌号、及4艘驱逐舰,该舰队在战争爆发前已到达该区并由海军上将汤马鄞·菲利浦斯指挥,目的是拦截准备登陆哥打峇鲁的日军,但是不幸地该舰队航空母舰不挠号在途中搁浅,不得不回航,由于日军拥有空中优势,导致英国皇家海军于1941年12月10日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被日军轰炸机在彭亨、关丹外海击沉,这使得英属马来半岛的东海岸门户大开,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经此役后更无力对抗日军的登陆行动。 日军利用快报废老旧轻型坦克快速地突破驻守在丛林里面的英军伞兵坑防线,因为在马来半岛上英军连一台坦克都没有,坦克被英军参谋认为不适合在丛林地形作战,故英军在马来半岛上没有配置坦克。当时拥有9万余人占人数优势的马来半岛驻守英军却持续败退,最后不得已只能撤至新加坡岛,撤退时英军顺势将连接马来半岛和新加坡两地的柔佛长堤炸毁、隔绝两地,让整个新加坡岛瞬间变成一座要塞方便防守。1942年1月31日,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占领整个马来亚半岛。 1942年2月1日,负责指挥日军的陆军中将山下奉文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派一部队在新加坡岛东北部假装进攻,成功吸引驻守在该岛上英军的注意力,然后在新加坡岛西北部的日军趁机用充气皮艇渡过柔佛海峡并在裕廊登陆。日军受到星华义勇军和盟军的联手抵抗,揭开新加坡保卫战的序幕。1942年2月13日,日军第18师以猛烈火力攻打鸦片山,爆发鸦片山战役,是为日军攻打新加坡最激烈的一次战斗。由于日军第一次攻击失败,战亡400人,所以决定乔装成英国印度兵。守军于鸦片山上、仅剩42人的第一马来军团的阿南·宾·赛迪上士识破敌人的诈术,对日军展开攻击。最后,马来军团寡不敌众,全部阵亡,阿南上士遭俘虏。日军为了泄愤,把阿南的四肢砍掉,并将他用麻袋装起来倒挂在树上,用刺刀朝他刺了几十刀。阿南死时仅27岁。 1942年2月15日(时值农历新年),英国陆军白思华中将向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山下奉文中将签署无条件投降同意书。新加坡岛上总数约12万余人的英军顿时成为俘虏,负责进攻的3万人日军却只有9千6百余人战死或失踪,日军以大约8个星期的时间就成功占领马来亚半岛跟新加坡,当中许多被俘英军士兵遭遣送到缅甸、日本、朝鲜、满洲国等地修盖铁路。之后,日本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新加坡华侨,日军开展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并分别在大坡、小坡、芽笼、后港、裕廊等几个区域进行。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都被带到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暹罗做苦工、建造“死亡铁路”。 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日本人成立南洋华侨协会,要七十多岁的华侨长老林文庆博士担任会长,并要他以协会的名义去筹钱。新加坡要负责一千万元。 由于资源严重缺乏,米价从一斤五元涨到五千元。于是,日本军政府定量供应粮食,成人每月可领4.8公斤,儿童2.4公斤,致使许多民众不得不在自家花园里种植木薯、番薯、香蕉等农作物。同时,政府也发行新的军用票(俗称“香蕉票”),使其与殖民地时代的叻币同值使用。可是随着军政府的滥印钞票,其价值贬到100叻币可换2380元军用票。讽刺的是,日军投降日是华人的中元节,许多人索性将军用票当作冥纸,烧给先人鬼魂。 随着日本投降,新加坡人民无不高兴。由于英军尚未抵达新加坡,这里仍由日军管理。但是日本的战败导致这些原本作威作福的士兵失去威信,新加坡已经差不多进入无政府状态。仇杀事件多发;商店遭洗劫一空;日本军营遭焚。最终,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厦举行受降仪式。代表新加坡的是东南亚联军总司令路易斯·蒙巴顿将军,日方则本来是由南方日军总司令寺内寿一签字,但是因为他在西贡病倒,所以改由马来亚区总司令坂垣征四郎代替。 迈向自治与合并(1945-1963). 1945年9月,英军重返新加坡,英国开始实行军事管治。1946年3月,军管结束,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而槟城和马六甲则成为马来亚联盟的一部分。1948年,槟城和马六甲成为马来亚联合邦的一部分。 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虽然总督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人民已经有权选出立法会议中的6名成员。 1948年6月,由于马来亚共产党企图使用武力夺取马来亚及新加坡的政权,新加坡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持续长达12年。到1953年底,英国政府任命一个由蓝带尔爵士率领的考察组重新评估新加坡的宪法地位,并提供相关建议。政府最后接受蓝带尔的建议,并最终修改新加坡的宪法,赋予新加坡更大程度的自治。 1955年的选举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新的登记制度使原本只有75,000人的合格选民增加到三十万人。而且华人选民的数量首次大幅度增加。最后,劳工阵线取得10个席位。大卫·马绍尔于1955年4月6日成为新加坡的首任首席部长。他领导的劳工阵线与巫统及马华公会组成联合政府。 马绍尔在作为首席部长期间受到许多困难。1955年5月,福利车厂事件爆发。林清祥和方水双等工会领袖要求福利巴士公司加薪,在公司拒绝后开始暴乱,焚烧车厂内的巴士。这场暴乱还获得新加坡的华校的支持。最后政府动用水炮和催泪弹才驱走暴民。在1955年期间,共产党人共发动275起示威活动和暴乱。 在与伦敦政府关于新加坡完全自治的宪制谈判破裂后,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由劳工部长林有福出任新的首席部长。1957年3月由林有福组成代表团,成功在伦敦与英国达成协议:英国政府同意让新加坡作为一个自治邦,在大英国协之内实行自治,和给予新加坡更多权力等。1958年5月28日,双方在伦敦正式签字。 1959年,新加坡取得完全自治。同年5月30日,新加坡第一次举行大选,选举第一届完全民选的立法会的51名成员。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得43席,成为最大党。同年6月3日,新加坡宣布实行内部自治。同年6月5日,新加坡最后一任总督顾德爵士宣布新宪法生效,新加坡成为自治领,他本人续任首任自治邦元首,李光耀则是成为自治邦总理。 新政府成立后,李光耀决定释放被林有福政府关在樟宜监狱的亲共政治犯,如林清祥、蒂凡那、方水双等人。他们在出狱后,都表明接受行动党现任中央委员会的领导。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沙巴)联合起来组成联邦。这是因为随着新加坡政局不稳定,东姑害怕新加坡有朝一日会被共产党人占据,利用新加坡作为基地对马来亚展开行动,使马来亚之前对抗马来亚共产党成果功亏一篑。 人民行动党支持合并,但是党内亲共人士怕合并会对他们不利,所以林清祥等13人脱离行动党,成立社会主义阵线,反对合并。对此,李光耀决定在1962年9月1日举行全民投票。选票上有三个选项: 选票上没有反对合并的选项,社阵只能要求人民投空白票。最后71%的人支持第一个选项,只有26%的人响应社阵号召,投空白票。1963年2月,李光耀在英国及马来西亚支持下,发动冷藏行动,多位社会主义阵线人士遭逮捕下狱。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领土包括新加坡、马来亚、砂拉越和沙巴。文莱因为国内发生叛乱活动而拒绝合并献议。 印尼和菲律宾反对合并。印尼总统苏卡诺对北婆罗洲地区有野心,同时认为马来西亚的成立是英国帝国主义的表现。1963年1月20日,苏卡诺开始对马来西亚展开“对抗”。菲律宾政府认为沙巴是属于苏禄管辖,因此应该是菲律宾的领土。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后来承认沙巴是马国的。但是印尼的对抗活动到1966年8月苏卡诺被推翻后才结束。 英国1956年主张在远东部署核武对抗共产势力,1958年决定在新加坡秘密兴建核武库,1962年送原子弹到新加坡,次年投掷训练。军事评论员黄东认为,60年代印尼总统苏卡诺亲共,英国在新加坡部署核武制衡印尼。 马来西亚时期(1963-1965).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联邦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1963年12月21日,新马政府之间第一次发生公开矛盾。首席部长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在合并前,和马来亚政府谈判时,就提到设立单一市场。马来亚政府当时也同意在合并后逐步实行单一市场政策,条件是新加坡要给砂拉越和沙巴贷款一亿五千万元,在15年内还清。新加坡因此希望在合并后能够加强贸易。但是,由于印尼实行对抗,使得新加坡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联邦政府也没有实行单一市场的进展,于是新加坡决定延迟贷款。双方都称对方在拖延时间,不遵守承诺。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联邦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 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联邦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联邦的税收从40%增加到60%后升温。当时马国财政部长陈修信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新加坡则认为这对自己不公平,因为其他州属并没有因此增加缴税。 同月,联邦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由于该银行对新中贸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新加坡极力反对。但是,联邦政府还是宣布要在1965年7月关闭银行。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参加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不仅未添一席,原本控制的芽笼士乃、甘榜景万岸和南部岛屿这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事实上,这场大选不像是联盟和行动党的竞争,更像是社阵和行动党的竞争。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对此表示非常失望,甚至亲自来新加坡表达不满。联盟原先以为新加坡的马来人会支持他们,结果大失所望。 1964年,行动党参加联邦选举。他们认为既然联盟可以在泛马来亚的名义下参选,行动党应该也可以这么做。从一开始,行动党只表达对马华的挑战,而不是巫统。行动党认为他们如果在联盟内会比马华更有作为。然而,巫统把行动党的参选看成对国内马来人的统治地位的挑战。最后,行动党由蒂凡那赢得一席,成为马国会最大反对党(行动党在新加坡州议席有12个,总共有13个议席)。巫统和行动党的冲突加深。而此时期在马来西亚其他州属的行动党党部,正是今日民主行动党的前身。 巫统内部一些激进的领袖开始抹黑行动党,说行动党的政策导致许多马来人流离失所,贫困和低教育,是个华族政党。新加坡的华人和马来人原来的和睦也开始淡化,种族冲突最后于1964年7月21日,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在芽笼爆发。当天,25000名马来族游行者本来是要沿着芽笼路走到一所清真寺,路上由于有一群人走散,华族警员于是叫他们归队。那群马来人不满,就将他痛殴一顿。消息传出去后,华人开始在街上殴打马来人,种族暴乱开始。政府开始从联邦政府请来镇暴警察,但是由于警察偏袒马来人,当解严后,有23人死亡,454人受伤。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新加坡州首席部长李光耀、马来西亚副首相敦阿都拉萨都来新加坡巡视,安抚民心。 然而,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种族暴乱。印尼特务将一名马来族三轮车夫谋害后逃走,马来人认为是华人干下的,所以展开报复行动。共有12人死亡,109人受伤。巫统内的极端分子将李光耀比喻成马来西亚的公敌。双边关系持续恶化。 新加坡独立. 1965年5月,行动党和其他主要的反对党成立马来西亚人民团结总机构,要求建立“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巫统党内激进人士非常不满李光耀的行为,甚至要求东姑将他逮捕。东姑阿都拉曼怕纷争将会进一步恶化,决定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李光耀为此落泪。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李光耀为总-{}-理,尤索夫·伊萨为总统。 新加坡共和国(1965至今). 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后,由于担忧印马对抗中印尼可能进行攻击,以及马来西亚内部巫统保守派反对分离协议而使得新加坡沦为傀儡国或以不利的协议再度融入联邦的威胁,新加坡积极寻求国际承认,并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协助成立东盟组织。 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短缺。失业率当时高达12%。社会主义阵线当时也宣布进行民主抗争,抵制议会,动乱随时会发生。 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新加坡的制造业。裕廊工业区于1968年成立,除此之外在加冷、红山和大巴窑等地也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作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如壳牌公司和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为了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工作团队,新加坡教育部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住房问题被放在首位。1961年,河水山的平民窟发生大火,多达16000人流离失所。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组屋,廉价提供给民众。直到今天,建屋发展局仍然为新加坡建造组屋和新镇,超过80%以上的居民居住在组屋里。 进入1980年代的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政局稳定。失业率低至3%,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8%。这时的新加坡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晶片制造业以及其它高科技产物以和邻国的廉价劳动力抗衡。樟宜机场于1981年开幕,新航也成为区域主要航空公司。旅游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 然而新加坡政治舞台却被人民行动党所主宰。从1966年到1981年,人民行动党甚至占据整个国会。执政党经常利用各种司法程序,压制反对派的声音。比较著名的反对党政治人物包括J.B.惹耶勒南和徐顺全(同样也因诽谤被判破产)。 八十年代,总理李光耀以年青一代选民在投票时,往往不太重视在国会里维持少数种族代表的重要性为由,提出集选区的构想,把原有单议席单票制的选举制度,改为两种选区的选举制度,一种为单议席单票制选区,一种为中选区有四至六席,候选人中必须至少有一人属于少数族群,以名单投票制,赢者全取该选区所有议席。这就是所谓集选区制度。有人认为,集选区制度对反对党不利,集选区制度从1988年选举集选区设立至2011年选举,反对党没有从集选区得到席次。同时,李光耀政府设立「非选区议员(即委任议员)」的制度,如国会内反对党民选议员少于某个数字,可以委任反对党的人出任非选区议员,补足这个数字,但非选区议员在国会中可以自由发言,不能对宪法修正案、拨款法案或补充拨款法案、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法案以及对政府提出不信任等的动议,投票作出表决。以上两种制度,被视为人民行动党进一步压缩反对党空间的政策。 1990年李光耀卸下总理职务,由吴作栋继任总理,2004年吴作栋卸下总理职务,由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继任总理。 2006年5月6日,由总理李显龙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胜利,在总共84个议席中获得82席,另外2个议席仍被新加坡工人党和新加坡民主联盟所保留。 2011年由总理李显龙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胜利,保住执政权,而新加坡工人党既保存自己现有的一个单议席选区的席次,现任议员刘程强转跑道出战阿裕尼集选区,成功击败人民行动党外交部长杨荣文的团队,攻下一个集选区。为新加坡史上第一个由反对党当选的集选区。
用维基百科解释
温家宝
温家宝,天津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学家及前政治人物,原正国级领导人。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本科与硕士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为第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六、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曾出任中国副总理(1998—2003)、总理(2003—2013)等职务,是胡锦涛执政时期的中央人民政府首脑。 温家宝出生于天津,曾就读于天津市南开中学,1960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学习,1968年研究生毕业后赴甘肃省地质局从事地质力学勘探等工作,后进入领导岗位,官至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1982年,上调国家地质矿产部,从事政策法规研究工作并在之后升任该部副部长。1985年,乘中国国内干部“四化”之东风,被发掘进入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并在不久后升任主任。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并被任命领导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工作。1992年于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兼中央书记处书记,开始参与中央的经济和农业工作并广泛赴地方调研。1997年中共十五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处书记。1998年,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进入中央政府,在朱镕基内阁中分管农业和金融等工作。副总理任内,曾赴湖北前线指挥应对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 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大上当选为排名第三的政治局常委,仅次于总书记胡锦涛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进入国家权力中枢,成为胡温体制的主要成员。2003年3月,当选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政下全面领导政府工作。在此期间,温家宝还曾兼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等职。2008年3月,获得连任,至2013年3月两届总理任期届满后退休,由李克强继任。温家宝在总理任内曾亲自参与组织或处置过SARS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2007-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青海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及事件。 夫人张培莉,从事珠宝领域工作。两人有一子一女。卸任退隐后,曾整理出版过《温家宝地质笔记》、《温家宝谈教育》等书籍。温家宝爱好运动,擅长篮球,曾是学校篮球队员。 生平. 早年经历. 1942年,温家宝出生于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镇温家胡同8号的住所中。他出身于教育世家,其祖父温瀛士是民国时期教育家,曾开办学校并任校长。父亲温刚及母亲杨秀安(曾用名杨志云)亦均为中小学教员。温家宝年少时曾上过祖父办的私立小学,后来搬至天津市内后就读鼓楼西小学。1954至1960年就读于天津市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1965年4月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了地质学院造反派组织“地院东方红”。温家宝打篮球、乒乓球等惯用左手,是左利手。 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68年赴甘肃,相继任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技术员、政治干事、队政治处负责人、队党委常委及副队长。1979年起,历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处级干部、工程师和副局长,逐渐进入政界开始担任领导职务。 1982年,乘国家干部“四化”之东风,经时任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举荐,赴京担任地矿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后升任地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及政治部主任,成为省部级干部。 进入中央. 1985年春天,温家宝作为党工干部,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任内出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一年后,接替王兆国晋升为主任进入中共中央高层,任内历经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三任总书记。1987年,45岁的温家宝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温家宝先后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身份,仍兼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及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六四事件. 1989年5月(八九民运中期),部分学生于天安门前开始绝食抗议。据《李鹏六四日记》记载,在李鹏宣布戒严(5月19日晚),温家宝表态支持中央的决定。5月19日凌晨4时许,温家宝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身份,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赵紫阳到天安门广场要求学生停止绝食活动。学运不久后演变为六四事件,赵紫阳因为在这场学生运动中的表现受到了党内谴责并被撤职;而温家宝并没有受到影响,继续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直到1993年。1992年10月,温家宝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93年,开始负责农业和农村工作,出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成为两任组长朱镕基和姜春云的副手。 第九届副总理任期. 1997年,温家宝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连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98年在朱镕基任职总理期间,出任主管农业和金融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金融工委书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农业、金融、科学技术、防汛救灾、城镇建设等工作。1998年中国水灾,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担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在湖北前线抗灾。2002年11月,在中共第十六届一中全会上,60岁的温家宝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三),进入最高领导层,2007年10月获得连任。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2008年3月,获得连任。此外,还曾兼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等职。 第十届总理任期. 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温家宝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正值SARS事件期间,温家宝主持国务院进行救灾抢救。其曾亲自访问过当时被视为重灾区的香港淘大花园E座以及一些病人。2003年,温家宝推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收拢土地放贷,抬高土地价格。他颁布国务院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房地产业规划成“支柱产业”,导致中国房地产泡沫滋长,仅仅几年内,房价暴涨5到10倍。截至2009年年底,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均价已从其初任上的4,000元左右涨到了2万人民币一平米。 2004年1月23日,温家宝正式批准了中国探月工程。2004和2005年,全国范围出现“电荒”现象,之后温家宝采取了措施,最终“电荒”现象有所缓解。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有制经济三十六条”),保护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2005年温家宝访问印度,宣布与印度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应温家宝邀请,印度总理辛格于2008年1月回访中国。 温家宝就任总理以后,对中国经济制定、修改了大量政策,其中包括取消农业税;并将农业生产回归首要支柱地位。自2004年至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次聚焦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2006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并在贫困地区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及相应农村改革。然而,温家宝当政时期,中国大陆的物价在不断上涨,但粮价一直保持平稳,一斤小麦的价格还不如矿泉水值钱,即便中国国务院有粮食直补政策,但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飙升使农民很少能从直补政策和免税政策中受益。 2006年,温家宝就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借“违规动用社保基金投资”为名罢免并惩处了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并宣称“社保基金是高压线”。2007年,国务院将社保基金投入目前高速红利中的京沪高铁,试点成功,并以此推广。在成功扳倒陈良宇之后,温家宝的经济政策才勉强走得出中南海,然而地方势力过于庞杂,利益集团相互交织,多数改革未得到落实。 2007年2月26日,新华社发表以他个人名义署名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5000字政策性宣示文章,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但遭到全国政协副主席、社科院院长陈奎元在社科院改革座谈会上的批评。2007年4月10日至13日,他到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是次行动被称为“融冰之旅”,并在日本立命馆大学切磋棒球技艺,发表了中日两国承认彼此为“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新闻公报,并首次与明仁天皇进行会谈。 第十一届总理任期. 温家宝被2008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连任国务院总理。任期内中国大陆的物价普遍上涨,但粮价一直保持平稳。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温家宝慰问灾区。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台湾媒体就两岸经贸往来和即将举行的台湾领导人选举,询问温总「是否会对台湾释出更多的经贸优惠政策」。温家宝再次提到了尽快实现直接「三通」对于两岸经贸往来的意义,并表示「为了台湾同胞的利益,我们甚至愿意作出必要的牺牲」。他最后充满感情地说:「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中,温家宝探视北京医院病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69,227死17,923失踪。温家宝赴灾区指挥,在学校黑板写下“多难兴邦”成为著名一幕。9月30日,温家宝在世界经济论坛受访,记者拿出当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于1989年天安门事件中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看望学生的照片,并询问温家宝从中学到了什么时,温家宝回答:“中国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亦需要政治改革,因为我们的发展需要全面的发展,改革亦需要全方位的改革。”。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用于应对2008国际经济危机、稳定经济的一系列财政,货币等政策(大体分为十个大类),总规模约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860亿美元,被称为四万亿投资计划。 2009年10月4日至6日,访问朝鲜,是自1991年李鹏后,中国政府总理十八年来的首次访问。温家宝在抵朝首日即签订多项经济援助协议。韩联社认为,这次援朝项目大约价值2,000万美元。 2010年3月,温家宝说:“一个三鹿奶粉,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网民们大概不知道。我们普查了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国家花了20亿。同时,给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上了保险,为期20年。这个教训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地方,是我们整个民族应该汲取的。”8月21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温家宝讲话:“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40死172伤,温家宝慰问家属:“跟大家说句心里话,我刚才听到有人为理赔款而争执感到非常难受,因为人的生命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遇难者家属还是讲道理的,说我们要命,不要钱,应该说我们无言以对。”9月14日,温家宝在达沃斯论坛表示:“一个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并且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需要改变以党代政,把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为此,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2012年3月人大记者会上温家宝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温家宝在记者会对王立军事件表态:“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事件中吸取教训……”。这是王立军事件发生后,中共最高层领导人的表态。次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职。 退休生活. 2012年11月15日,温家宝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后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1月20日,温家宝在泰国华人商会总部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他还有几个月即退休了,归隐林泉,但“总觉得似乎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办好”;并引用屈原在《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达心声,说明:为了追求真理,即使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 2013年3月17日,70岁的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卸任国务院总理退休,由李克强接任。10月16日,因习仲勋在胡耀邦下台时力挺胡耀邦,而温家宝是胡耀邦任总书记时期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因此在央视推出的纪录片《习仲勋》中露面回忆习仲勋。10月24日,温家宝以老朋友的身份宴请了访华的时任印度总理辛格。 2014年7月8日,温家宝与来华访问的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共进早餐。 2015年5月12日,温家宝在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听课参观,中午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进入学校餐厅就餐。9月3日,温家宝出席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 2016年9月18日,温家宝抵达孝感北站,随后前往湖北省大悟县第一中学访问。9月27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作题为《我的大学》的新生讲座。 2017年4月,到山西省吕梁市地方中学,为学生们作地理讲座。7月5日至6日,温家宝到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站作地质讲座,并与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10月,温家宝在北京出席中共十九大。 2018年,温家宝前往医院看望前中共中央统战部长阎明复,并向他祝寿。 2019年春节前,中国地质大学党委书记马俊杰、校长邓军等人看望温家宝,并向他拜年。同年汶川大地震十一周年前夕,温家宝重返灾区探望群众。9月30日晚,温家宝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务院招待会。10月1日,温家宝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2020年6月27日,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校长严纯华、校长助理李鹏杰、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院长孟兴民等人前往北京看望温家宝,温家宝替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题写院训。 2021年4月,温家宝在澳门报纸《澳门导报》上分四部分发表了回忆母亲的长篇文章《我的母亲》。在文章中,温家宝称任职中南海期间自己“奉命唯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受事之始,即常作归计。”“我同情穷人、同情弱者,反对欺侮和压迫。我心目中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国家,那里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永远有青春、自由、奋斗的气质。我为此呐喊过、奋斗过。”该文章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凤凰网等中国大陆媒体进行了转载,不过随后遭删除,微信上的文章也无法分享。7月1日,温家宝出席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7月9日,温家宝出席了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的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高尚全的遗体告别仪式。 2022年10月,温家宝在北京出席了中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温家宝在北京出席了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火化仪式和追悼大会。 评价. 批评意见指,温家宝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而推动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造成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巨额地方债务等问题,“使中国错失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造成“长期型结构性破坏”。此外,温家宝的家族财富问题也饱受争议。 2016年4月27日,台湾民间公司「九井广告」内部评选「台湾英雄」并为其树立雕像,评选出的「台湾英雄」是中国大陆前总理温家宝。温家宝全身立像高1.7米左右,铜像赤脚,右手持一双皮鞋。据称鞋子的谐音寓意为两岸「和谐」。与人像几乎等高的基座上方刻有「台湾英雄」的金字,正面两个大字为「和谐」。左右两侧则刻有「开放陆客观光,对台政策友善」,「维持两岸和平,扩大经贸交流」的字样。铜像只设立了一天后,移送收藏馆里保管。「九井广告」公司经理林坤明说,铜像揭幕后公司收到了来电抗议,有人表达不满。不过他个人认为,竖立温家宝铜像强调的是和谐,台湾人有包容心,只要对台湾有贡献的人都应该感激。 家庭. 温氏家族世居天津市郊北辰区宜兴埠镇的温家胡同8号,相传温家先祖6代人都居住在此。1948年底,温家宝一家迁往天津市区。温家宝的名字是其祖父温瀛士起的。宜兴埠温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在清代中叶合族300余口,名人有咸丰三年(1853)武状元温长涌,山东登州总兵温长溥,新疆都督温世霖,日伪天津特别市市长温世珍等。温祖上是从山西移居并认祖归宗投靠天津宜兴埠温家,但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温世霖资助温瀛士开办“宜兴埠普育女学堂”,并亲任董事长,这些费用全部出自温世霖家。
用维基百科解释
秦始皇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时称赵政(或称赵正),史书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祖籍嬴城(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是秦庄襄王及赵姬之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出土《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中称其为赵正。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为赵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后世通称嬴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为「祖龙」。他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十三岁即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并重用李斯、尉缭,三十九岁时灭亡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中国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国政治史上两千余年之专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过重,是秦朝在他死后3年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称呼.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过去「皇」、「帝」、「王」等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因而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自称「始皇帝」: 自称“皇帝”,是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受命于天”,反映了他并不满足仅仅做一个人间的统治者。 「秦始皇帝」和「始皇帝」的称谓,首见于西汉太史公司马迁著作的《太史公书》,即《史记》,其中「秦始皇帝」出自《秦本纪》,而「始皇帝」则出自《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由于秦始皇首度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故此秦始皇的正式称谓应为「秦始皇帝」。 早年生活. 人质之子. 嬴政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父亲是秦公子异人(有一说其真实生父为吕不韦),母亲是赵姬。 由于秦昭襄王采用了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将近攻的对象选定为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停战。按照当时的惯例,秦赵两国需要互换人质(质子)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又名子楚,即秦庄襄王),异人当时是被秦昭襄王立为太子的安国君(即秦孝文王)的其中一个庶子。异人有20多个兄弟,加上他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因此他继承王位的机会很低。更不幸的是,由于秦赵两国已发生数次的军事冲突,因此异人在赵国的待遇并不好。 异人就这样成为赵国的人质,但是濮阳大商人吕不韦却改变他晚年的命运。吕不韦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很快成了异人的朋友。当时异人的父亲安国君是储君,华阳夫人是储君的正室,但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便亲自游说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指秦王年事已高,子傒也可能登位,一登位必重用士仓,阳泉君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阳泉君大惊下问计于吕,吕不韦指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华阳夫人若能说动安国君立异人为太子,异人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 阳泉君被吕不韦说服,同意游说华阳夫人,她便要求赵国将异人遣返秦国。 安然返秦. 异人的返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赵国不允异人返国,吕不韦不得不亲自游说赵孝成王,指秦国不会因为一个质子而放弃攻赵,但若厚礼相送异人返秦登上王位,便可以赢得未来秦王的友谊,而且吕不韦更称现时秦孝文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赵国尽管以异人为质,秦国也随时可以另立秦王,赵国只会一无所得,最终赵王同意异人返国。 自返秦后,吕不韦便让异人穿着楚服拜见王后,王后大悦并替异人改名为“楚”,史称「子楚」。其后子楚在秦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秦孝文王大悦,在丞相面前称儿子们没人比得上子楚,同时在华阳王后劝说下将子楚立为太子。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享年54岁。随后太子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兼封文信侯,赐食邑蓝田十二县,并继续秉承「远交近攻」的国策,对三晋(韩赵魏三国)开战,以确立秦国的强势地位。不过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享年35岁,时年13岁的嬴政因而正式坐上秦王的宝座。 身世之谜. 据《》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秦王政是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所生。但《》却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吕不韦将赵姬餽赠给子楚时,已经知道她怀孕,亦即是说嬴政很有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东汉史家班固亦引用此说法,在他的著作《汉书》中称嬴政为吕不韦之私生子。 「奇货可居」的故事是作为秦始皇嬴政身世的主要证明,分别记载在《战国策》及《史记·吕不韦列传》中,但即使是同一个故事,在细节上仍有不少出入,现摘录下表如下: 历代史家均相信《史记》所载,其中以清人梁玉绳为之辩论最力,但梁却跟很多文人,包括明人王世贞及汤聘尹一样,质疑「不韦献匿身姬」的说法;在他所著的《史记志疑》中,根据唐初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所-{云}-:「十月而产,妇人大期」,但《史记》却以十二月作大期,此外亦指出若赵姬未足月就生下嬴政,子楚绝无不知的道理,而且修史很多时候服务于政治,为了证明本朝得位「顺天应人」,对前朝故事总有曲笔、污蔑之辞,可信性存疑,由于汉承秦祚、恶尽归秦,司马迁总不能公然在史书中翻案,故此特意记下生秦始皇的年月,至于一般人相信「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应为误读《史记》的缘故。翻译《吕氏春秋》的外国学者约翰·诺伯洛克("John Knoblock")教授及杰弗瑞·瑞杰尔("Jeffrey Riegel")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是用以诽谤秦始皇及吕不韦,而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吕不韦生父论”中所谓的赵姬“怀胎十二个月”,根本就不可能成立,这是因为人类的妊娠时间只有266天(不足九个月)。 近代治先秦史名家马非百不但质疑「不韦献匿身姬」,更指《史记》中「奇货可居」的版本实属伪造,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吕不韦封邑的记载。据《汉书·地理志》所言,秦代并无河南之名,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至汉高祖时,始改名河南郡。吕不韦之采邑显然不会是河南郡,而是《战国策》所记载的「蓝田十二县」。此外,马非百指司马迁在记述六国史事时,多数引用《战国策》,惟独「奇货可居」一事别据他说,令人奇怪。此外,「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只在《史记》记载,并没有其他同时代的文献记录,按照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的说法,在史学上属于「孤证」,可信性成疑。 另一方面,郭沫若亦在《十批判书》提及其他疑点: 即位. 嬴政即位当年,晋阳发生叛乱,后被秦将蒙骜迅速平定。 由于年龄尚幼的关系,嬴政尊称相国吕不韦为仲父主持国政,以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当时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都会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门下的,皆收留下来并供养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一般称为「食客」,供养食客众多名扬天下的,则以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及楚国春申君)为首。吕不韦自地位巩固后,感叹以秦国之强,居然在养士方面不如战国四公子,因此亦大力招揽食客,并重金礼聘许多有学问的人,其门下食客一度达三千人。他更授意自己的食客编撰《吕氏春秋》,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 据日本就实大学综合历史学系李开元教授的分析,当时秦国的国政,完全掌握在三大外戚势力手中,分别是以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夫人为代表的楚系外戚,嬴政真正祖母夏姬为代表的韩系外戚,以及嬴政生母赵姬为代表的赵系外戚,这三大外戚势力的倾轧,深刻地影响嬴政即位初期的历史。 成𫊸叛变. 成𫊸为秦庄襄王之子,嬴政之弟,其生母有可能是祖母夏姬为代表的韩国系外戚的族人,被封为长安君。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嬴政命成𫊸率军攻打赵国,成𫊸在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叛秦降赵。秦军攻占屯留后,成𫊸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今甘肃省岷县)。成𫊸投降赵国后,被赵悼襄王封于饶(今河北省饶阳县东北)。 对于成𫊸叛变的原因,据李开元分析,有可能因为其主要靠山,韩系外戚的夏姬于秦王政七年去世,嫪毐在赵姬授意下,彻底清洗韩系外戚势力,领兵在外的成𫊸被迫叛乱。吴裕垂、黄式三等认为是饶是成𫊸生前所受封,也可作为其通赵的证据,更怀疑其系在叔父们支持下认为兄长秦王政非亲生而投靠赵国意欲在叔父们支持下夺位,但辛德勇结合了钱大昕、许宗彦、李慈铭的部分观点,指成𫊸在深受兄长倚重的情况下,没有理由为了饶这个封地放弃长安这个封地并背弃家国,故认为被赵悼襄王封以饶的是另一个长安君,即赵悼襄王的叔父。辛德勇认为“反”应作“返”解,即成𫊸是在出征时突然染病不得不班师,途中在屯留去世;成𫊸死于军营中后,因屯留原属韩国,不乐属秦,故屯留卒“蒲鶮”趁机作乱并获得一定支持,失败后遭清算,即成𫊸是没有叛秦的,这也就能解释他为何没得到赵国接应、死后也没有作为罪魁被戮尸。 有一说法指秦朝末代君主子婴是成𫊸的后裔。 嫪毐之乱. 自秦庄襄王亡故后,吕不韦跟太后赵姬(嬴政的母亲)的关系一直藕断丝连,不过这段不伦关系似乎是赵姬主动单方面展开的。随著嬴政年龄渐长,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阳具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音涝矮,粤音路蔼)作为门客,并借机让嫪毐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表演阳具驱使桐木车轮转动的把戏,故意传到太后赵姬耳中。 正如吕不韦所料,太后果然对嫪毐大感兴趣,于是吕不韦假装不知情地将嫪毐带进宫中,并找人假意告发嫪毐有犯腐罪之嫌。另一方面,吕不韦又暗中教唆太后,替嫪毐安排「给事中」的职务留在宫中。太后深以为然,暗中收买行腐刑的役人,不对嫪毐执行腐刑,但要他们对外宣称嫪毐已受刑,并将嫪毐的胡须拔除。嫪毐就这样成为服侍太后赵姬身边的侍宦。 太后完全为嫪毐的「巨阴」而痴狂,其间竟意外怀孕。为了避人耳目,太后与嫪毐捏造卜辞,指居于咸阳不利,双双移至秦国旧都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其间太后与嫪毐诞下两子。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嫪毐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为其封田。嫪毐门下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希望做官而自愿成为嫪毐门客的,也达到千余人。 不过按照秦国的规矩,封侯可谓相当困难,例如王翦在灭楚前,曾向嬴政提到自己为将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赏,而王翦当时已经有消灭赵国,重创燕国的战绩。令人讶异的是,《史记》也没有提到嫪毐封侯的原因。有学者推断,嫪毐封侯不外乎军功或告奸(商鞅法:告奸者与杀敌同赏),正是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成𫊸与蒲鶮在屯留发动叛乱,有可能是嫪毐平定成𫊸之乱有功,他才有封侯的资格。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岁的嬴政按照惯例到秦国旧都雍举行冠礼,其间有人向嬴政告发嫪毐为假宦,并与太后赵姬淫乱,甚至还试图以其与太后所生之子为秦王,嬴政下令彻查。嫪毐决心孤注一掷,先发制人,遂伪造秦王与太后印信,引导其童仆门客和少数受骗军队发动政变,攻击蕲年宫。 嬴政令相国吕不韦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平叛。嫪毐军本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击溃。在悬红铜钱百万的重赏下,嫪毐被生擒,被送至咸阳后,处以车裂之刑,「夷三族」,其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其童仆门客皆被流放蜀地,太后赵姬则被囚在雍都。 可是在当时,禁锢亲母始终有悖孝道,嬴政余怒未消,下令凡为太后求情的,先用蒺藜责打,然后杀掉,为此有27位进谏者被杀。这时齐国人茅焦劝说嬴政,指出幽禁母亲有损嬴政声名,难以让天下人信服;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会寒了天下人才之心,对收买六国人心、统一天下大业不利。嬴政顿时茅塞顿开,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厚葬被杀的大臣,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阳,复居甘泉宫,母子关系得以恢复。茅焦因此事被尊为上卿。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茅焦的一番话未足于令嬴政改变初衷,真正让嬴政担忧的,是赵系外戚势力在嫪毐之乱中几乎烟消云散,让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出于帝王平衡的需要,嬴政才宽大对待嫪毐流放蜀地的门客,以及将赵姬迎归咸阳,避免楚系外戚独霸朝堂。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九年),太后赵姬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茝阳。 吕不韦失势. 嫪毐叛乱最终牵连到相国吕不韦,嬴政打算诛杀吕不韦,但吕不韦毕竟令嬴政父亲得以登上秦王之位,有拥立之功,而且有众多吕不韦门客求情,于是打消了判处吕不韦死刑的念头。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嬴政以失职为名罢免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并把吕不韦放逐到其领地。 不过一年过后,吕不韦仍然名声显赫,有不少来自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专程拜访吕不韦。嬴政惟恐吕不韦发动叛乱,在公元前235年(秦王政12年)向他赐下一封指责他的敕书,大致内容如下: 吕不韦被下诏,命他与其族人迁往蜀地,想到嬴政不会放过自己,惟有服毒酒自杀,遗体被其食客偷偷安葬在洛邑北邙山。 嬴政对于吕不韦的旧部,与参加吕不韦葬礼的宾客,采取下列措施: 自嫪毐及吕不韦相继死去后,嬴政怒气稍歛,就让流放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咸阳,并警告其臣下若胆敢像吕不韦、嫪毐等人不遵从正道处理国事的话,就会剥夺其官职,家人充当为奴。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忠夫推测,在嫪毐叛乱事件当中,嬴政查出背后跟吕不韦有关,实际已出乎嬴政的预料。至于陈舜臣则推测少年嬴政早有铲除吕不韦,独揽大权的念头。另一方面,从嬴政在嫪毐叛乱之后三年,才对吕不韦作出较严厉处分,以及对出席吕不韦葬礼宾客的不同处分,都显示嬴政在政治上的慎重。 至此,嬴政彻底扫清了威胁自己王位的因素,大权独揽,成为秦国实权在手的君主。 歼灭六国. 灭六国前的预备. 尽管嬴政即位初年年龄尚幼,但其麾下秦军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例如秦国将领蒙骜分别在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韩国十三城,以及在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攻取魏国二十城,并在该地设置东郡。 郑国渠. 郑国渠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建造,位于今日中国陕西省泾阳县上然村泾出口一带。建议者为来自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其真正身份是韩国的细作。 当时三晋之一的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法向东用兵,韩国便让水工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让秦国凿通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工程进行途中,郑国的阴谋被发觉,嬴政打算杀掉郑国。郑国指自己虽然是为韩国做细作而来,但建渠不会为韩国延续多少国祚,而渠建成以后的确会对秦国大为有利。 实际上以秦国之强,也免不了受到自然灾害的烕胁,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蝗灾严重导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嬴政下诏鼓励老百姓纳粟受爵,在某程度上说明在关中地区建渠,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因此嬴政最终命令郑国继续把渠修成。 自渠成后,淤积混浊的泾河水被引至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面积达四万多顷,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饥荒年份,为并吞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该渠也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 谏逐客书与李斯. 虽然郑国渠的建设本身对秦国利大于弊,但其企图疲弊秦国的意图,郤引起秦国本土大臣的警觉,认为山东六国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在他们的怂恿下,嬴政颁布「逐客令」,驱逐一切出身六国的客卿。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颁布「逐客令」的时间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吕不韦因嫪毐之乱被罢免的时间,因此「逐客令」很有可能针对的是「养士三千」的相国吕不韦,以削弱吕不韦的势力。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出身自楚国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为了避免被逐的命运,李斯主动向嬴政上书,这就是著名的「」,内容大致如下: 嬴政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逐客令”,命人追回李斯,并恢复其官职。 征辟韩非. 韩非出身韩国公族,有口吃的毛病,与李斯都是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他们都信奉「性恶论」,认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左右。 自商鞅变法后使秦国强大后,秦国的统治阶级便相当重视法家思想,并用之作为治国方针。另一方面,韩非自荀子处学成归来后,多次上书韩王,但不为所用,于是写下《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著作。 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后,嬴政相当欣赏其所阐述的治国思想,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当从李斯口中得知作者为韩非后,即以战争作要胁,逼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韩非出使秦国,受到嬴政的欣赏,准备加以重用,李斯与姚贾怕嬴政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既然不能为嬴政所用,那就是一个祸患,劝嬴政把韩非禁锢在云阳,嬴政深以为然。不过李姚两人害怕嬴政反悔,为免夜长梦多,于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嬴政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后来嬴政后悔,命人赦了韩非的罪名,但为时已晚,韩非已死。 在众多韩非著作中,嬴政则比较欣赏韩非在《孤愤》、《五蠹》的理论阐述,例如韩非在《》中称有才有谋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之人,一定性格坚毅并且为人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另一方面,韩非亦在《五蠹》论述,指作为明君,应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指诗经、书经),而该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吏为师;不提倡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才能奠定称王天下的资本 韩非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徵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嬴政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 歼灭六国. 自郑国渠建成后,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国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嬴政因而发动了历时十年的统一六国战争。 总方针. 李斯早在担任吕不韦门客的时候,很快就得到面见嬴政的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嬴政献上消灭六国之策,指现时正是吞并六国最好的时候,如果不把握这个时机的话,一旦六国中兴,订立合纵的盟约对抗秦国的时候,秦国要席卷中原,吞并六国就要付上相当沉重的代价。另一方面,魏国大梁人尉缭亦指六国与秦国相比,六国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但六国合纵对付秦国却是一桩大麻烦,为免重蹈智伯、夫差、齐湣王因敌手联合攻击而亡的覆辙,希望嬴政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受贿的大臣,打乱六国诸侯的合纵计划,这样虽然损失些许财物,但却可以消灭所有诸侯。 嬴政深以为然,听从了尉缭的计谋,为了显示恩宠,嬴政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并任命李斯为长史,负责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能收买的六国权贵大臣,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把他们杀掉;成功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后,嬴政随即派良将随后攻打。由于秦军战胜所付出的代价甚少,故嬴政任命李斯为客卿。 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削弱赵国. 嬴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韩国,因为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是韩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三晋唇齿相依,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所以在灭韩之前,必需大幅削弱赵国。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11年),赵军将领庞煖率领主力北上攻打燕国,想胁迫燕国一起进攻秦国。嬴政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以救援燕国为由,派王翦、桓齮、杨端和率军两路攻打赵国,拉开了消灭六国的序幕。 当赵军攻取了赵燕边境的勺梁(今河北省定州市北)时,王翦出兵攻打赵国的上党郡;当赵军攻取了燕国的貍(今河北省任丘市东北)时,王翦已攻克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橑杨(今山西省左权县)等六座城池。王翦统率军队十八天,让军中年俸禄不满百石的小官回家,每十人当中挑选二人留在军队。当赵军攻取了燕国的阳城(今河北省保定市西南)时,桓齮攻克了赵国的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和安阳(即新宁中,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当庞煖闻讯挥师南下救援时,秦军已经将漳水流域全数吞并。秦军与赵军同步行动,赵国只夺得北方边境的几座城池,却丢失了南方、西方的九座城池,实力大减。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13年),秦军再度进攻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这次攻击后,国力大衰,仅能退守邯郸自保。 不过秦军并没有打算罢手,同年十月,秦将桓齮又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葶城西南)。公元前233年初(秦王政14年),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奔回秦国,史称「肥之战」。赵国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李牧因此战受封为「武安君」。 灭韩赵两国. 尽管李牧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赵国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赵国援韩的可能,秦国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赵国国力被大幅削弱后,韩王安被逼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向秦国称臣。公元前232年(秦王政15年),秦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军至邺城,一军至太原,取狼孟,但其后在番吾再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 秦国虽然进攻赵国失败,但并不能挽回韩国危如累卵的形势。秦王政16年,韩国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秦国。当年九月,嬴政派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由他代理南阳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秦国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征发兵卒、徭役,为大规模的灭国战争作好准备。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17年),嬴政借著赵国发生大地震与饥荒,无力援助韩国的大好机会,命内史腾攻打韩国,并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但嬴政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于南阳的举措,却造成韩国故地局势不稳,秦国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嬴政不因灭韩而满足,赵国同时发生大地震与饥荒,可说是消灭赵国的大好机会,于是大举出兵,命王翦、杨端和为将,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两军相持。 吸取了番吾之战失败的教训,秦国遂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郭开离间李牧和赵王。郭开其后向赵王迁进言,指李牧、司马尚欲谋反。赵王迁乃使赵葱及齐国出身的将领颜聚,取代李牧为将。李牧拒不受命,更使赵王迁倍加相信李牧试图谋反,因此使人暗中拘捕李牧并将他处决,并免除司马尚的将军之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国王翦军破赵军,杀赵葱,俘颜聚,占邯郸,赵王迁被俘虏,赵国灭亡。赵公子嘉在邯郸被攻占后,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并自立为代王,向东与燕国的军队会合。至于秦军则暂停军事行动,驻扎在中山,做好攻打燕国的准备。 王翦攻占邯郸后,嬴政亲自到邯郸,找到当初与他在赵国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太原、上郡返回都城咸阳。 新郑骚乱. 韩国遗民并未因为韩国沦亡而变得安于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著反秦的余波。 虽然韩王安自被虏后,嬴政并没有将他流放至蛮荒之地,目的是显示宽容态度,以此怀柔韩国遗民,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有利于秦国各个击破,但自从荆轲刺秦事件后,嬴政对山东六国的态度大变,韩王安也被牵连,在秦王政二十年被迫离开韩国本土,以割断他和韩国遗民之间的联系。同时由于韩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嬴政只是将韩王安迁徙至附近的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留下了温和的余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嬴政的预料相反,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秦王政二十一年),韩国遗民愤于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韩王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 灭魏国. 早在秦王政16年韩国献南阳地的时候,迫于秦国强大的军力,魏国亦主动向秦国献地求和,秦国在该地设置丽邑。此时嬴政正调集主力全力攻赵,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使魏国苟延残喘。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嬴政借口楚王背弃献出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土地的承诺,并袭击秦国南郡为理由,派王贲率大军出函谷关,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在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王贲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大梁居于睢水、颍水、鸿沟的交汇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贲竟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大梁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墙崩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嬴政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昌平君叛秦.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不过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尽管如此,三晋灭亡后,仅存的楚燕齐三国当中,以楚国最为强大。楚国亦随之成为继赵国后,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秦灭楚国的战争,史记记载得十分简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从《云梦秦简》(亦称睡虎地秦简)的《编年记》的记载来看,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至少秦灭楚之战是相当艰难的,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庶子,名启,其父熊元返楚即位为楚王后,他与其生母滞留在秦国。由于他与华阳夫人同属楚国王族,故此成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跃于秦国政坛,更与嬴政联手平定嫪毐之乱。吕不韦去相后,昌平君继任为丞相。 当嬴政决定消灭楚国后,随即召开廷议,参与者为秦国主要大臣,包括昌平君、李信及王翦,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见(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不过对于灭楚所需兵力,李信与王翦却产生分歧。李信认为需二十万人灭楚,但王翦却称灭楚需要六十万人。嬴政倾向采用李信的方略,这是因为王贲灭魏国前,曾试探式攻击楚国,轻易地取得楚国十余城,让嬴政得出灭楚不难的结论。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称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另一方面,昌平君因对攻楚颇有微辞,故在秦王政21年被贬至郢陈。 郢陈原属陈国国都,被楚国所灭后称为陈县。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29年),秦国名将白起攻陷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在该地设置南郡。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县,故此亦称为郢陈。由于郢陈以西与韩国国境相连,故此郢陈一旦发生纠葛,往往牵动秦韩楚三国。 郢陈一地虽然最终被秦国所占,但其楚人势力并没有被消灭,反而一直成为楚人反秦的温床,从秦灭楚之战至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楚人反秦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郢陈之地有关。因此嬴政将昌平君贬至郢陈,是有深刻的政治用意。由于昌平君长年仕秦,并协助平定嫪毐之乱,加上他没有跟故国楚国联系,因而得到嬴政的信任。昌平君徙至郢陈的表面理由是负责监管韩王安,但实际上,嬴政却希望利用昌平君楚国公子的身份,安抚郢陈地区的楚人,为灭楚作准备。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嬴政遣李信、蒙武等将兵二十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楚国腹地,攻击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大胜楚军,兵锋指向楚国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但是昌平君却在这个时候据郢陈叛秦归楚,截断了南征秦军的后路,郢陈楚人纷纷响应,而颍川郡的韩国遗民亦闻风而叛,秦军形势危急。 李信的征楚大军随即引兵向西攻占鄢郢(即郢陈),然后接到颍川郡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告急的消息,于是李信、蒙武相约会师父城,以平韩人之叛。昌平君叛军虽未能守住郢陈,但实力未损,他们紧紧追击秦军,连着三天三夜不休息,结果在父城附近与韩人叛军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李信之败,主要是因为王贲灭魏前,对楚国进行的军事行动过于容易,让他产生误判,以为郢陈地区及附近郡县的反秦力量已被消灭,没有考虑到郢陈地区的楚人仍有相当可观的反抗力量,虽然寿春楚王负刍的楚军力量薄弱,容易攻取,但长年事秦的昌平君在关键时刻叛秦,却给予李信军致命一击,终至一败涂地。 王翦灭楚. 楚国收复楚国故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再加上李信惨败的消息,都令嬴政感到惊恐,更感大失面子,因为启用李信及贬斥昌平君出京都是由他作决定。他不得不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强行征召王翦攻楚。王翦本来以自己年老多病拒绝攻楚,但见嬴政面色不豫,担心自己重蹈武安君白起的覆辙,不得已答应嬴政的请求,并称攻楚需六十万人,他要求全权指挥六十万兵力,嬴政一一答应,并亲自到到灞上为王翦的大军送行。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王翦称自己征战多年仍未得以封侯,故希望嬴政赐予数量众多的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为子孙挣下一份家业,大军出征期间,又不厌其烦地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沿著之前李信攻楚的行军路线,直扑郢陈,苦战久攻不下。秦王政23年4月,与昌平君一样同为楚国公子而仕于秦的昌文君战死。同年另一路秦军南至平舆,攻陷寿春,俘楚王负刍。 秦王政24年约3月,王翦军攻破郢陈,嬴政亲自出巡郢陈,以镇慑反秦势力,而昌平君在收到楚王负刍被俘的消息后,撤出郢陈,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在淮南地区继续进行反秦事业。王翦和蒙武统领秦军消灭楚军余孽,昌平君战死,项燕在淮北的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蕲县镇)兵败自杀。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翦大军平定了长江以南一带,降服了越族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楚国彻底灭亡。该年五月,秦国为庆祝灭掉楚国而下令特许天下聚饮。 荆轲刺秦与灭燕. 燕太子丹为燕王喜之子,过去曾在赵国作质子,由于嬴政幼时在赵国生活,故与太子丹相当要好。其后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质子,但嬴政苛待太子丹,太子丹心生怨恨,最终逃归燕国。 太子丹逃返燕国后,打算报复嬴政对他的无礼,但燕国弱小,力不能及。他的太傅鞠武指秦国国土辽阔,敢战之士众多,且有山川之固,劝诫太子丹不要因为自己被嬴政欺侮的怨恨,而去触动嬴政的逆鳞。 正在此时,秦将樊於期(即桓齮)得罪了嬴政,逃到燕国,被太子丹收留。不过鞠武十分反对太子丹收留樊於期,他指嬴政肯定会借此事大造文章,迁怒于燕国,为了避免给嬴政借词攻燕,应该让樊於期流亡匈奴,他提倡六国合纵,与北面的匈奴和好,才有对付秦国的可能。不过太子丹认为这个策略所需的时间太长,而且樊於期已走投无路,让他投奔匈奴即是让他送死,自己总不能够因为害怕秦国,而摒弃樊於期的投奔,因此不接纳鞠武的建议。 鞠武认为太子丹过于短视,为了结交樊於期而不顾国家大祸,心灰意冷下向太子丹推荐田光,而田光亦接受了鞠武的游说,亲自面见太子丹,再向太子丹推荐卫国人荆轲,最后田光自戕以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卖命。 知道田光自戕的太子丹表现得相当悲痛,当时秦军已经消灭赵国,驻兵中山,兵锋直指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因而与逃至代地的赵公子嘉结盟,共同防御秦国。太子丹认为魏楚齐燕四国合纵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打算派勇士前往秦国,像曹沫劫持齐桓公般,逼嬴政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若不答应则将嬴政杀死,使秦国国内陷入混乱。荆轲正是执行这件事的最佳人选,因此太子丹尊奉荆轲为上卿。 荆轲帮助太子丹完善刺杀嬴政的计划,知道嬴政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於期的脑袋,就劝樊於期自杀。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燕国以荆轲为正使,秦舞阳为副使,带同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出使秦国献给嬴政。 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嬴政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在嬴政面前说尽好话,令嬴政大为高兴,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亲自在咸阳宫接见荆轲与秦舞阳两人。荆轲捧着樊于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的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以「秦舞阳为蛮夷,因未见过天子威严而心生恐惧」作解释。嬴政令荆轲递上秦舞阳的地图,荆轲展开地图尽头,一把淬毒的匕首露出来。 荆轲左手抓住嬴政袖子,右手用匕首刺向嬴政。嬴政大惊,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想要拔剑,却因为剑身太长,拔不出来。荆轲追赶嬴政,嬴政绕柱奔跑。由于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大臣们吓得发呆,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武士都在殿下,没有诏谕不能上殿。这时侍医夏无且把一个药囊向荆轲扔去,荆轲伸手挡了一下。嬴政趁这时把剑转到背后拔出,回头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将匕首扔向嬴政,惜撞在铜柱。嬴政向荆轲连砍八剑,武士冲上殿来,杀掉荆轲。事后嬴政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罪官都各有差别,其中以夏无且拦截荆轲有功,赏赐黄金二百镒。 嬴政大发雷霆,于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命令王翦、辛胜的军队跨过易水,大败燕、代两军于易水之西。其后一年,秦军攻陷燕国都城蓟。燕王喜、太子丹、代王嘉等人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王翦以称病为由归秦。秦将李信紧紧追击燕王与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代王嘉则建议燕王喜杀掉太子丹,以求嬴政的宽恕。燕王喜接纳代王嘉的建议,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嬴政。当时秦军主力几乎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燕王喜、代王嘉两人得以在辽东苟延残喘。 不过嬴政并未因而罢手,五年后(秦王政廿五年),王贲奉嬴政之命,扫除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虏了燕王喜及代王嘉,燕国彻底灭亡。 灭齐国. 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即位,在位达44年,即位初期由母亲君王后辅佐。 齐国因处在东部海滨,秦国频频进攻三晋及楚国,这四国面对秦国的进攻只有分别谋求自救,因此齐王建在位时期,齐国境内并没有遭受太大战祸,但这种和平却是建基于其余四国的牺牲,因为有这四国为田齐阻挡强秦,田齐才可以享有和平。另一方面,君王后生前对秦国处处忍让,对四国不施以援手,甚至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也没有劝诫齐王建及时援助赵国,结果随后秦军轻易地包围邯郸,赵国国力大削,为六国灭亡种下远因。 君王后逝世后,秦国重金收买了齐国丞相,出身自君王后家族的-{后}-胜,使齐国既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甚至在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亲自到秦国朝拜,嬴政在咸阳设酒宴款待。 秦国灭五国后,齐王建才顿感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并断绝和秦国的来往,但为时已晚。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嬴政以齐国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在灭燕之后率军南下攻齐,而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刚担任秦国的将军,亦有参与灭齐战事,作战胜利后被授予内史。 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燕国南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抵抗,大军直抵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措手不及。齐王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后被迁到共城。秦军攻入临淄后,百姓居然没人敢反抗。不过事后齐国百姓反而埋怨齐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仅对秦国言听计从,以致亡国,讽刺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齐国的灭亡也标志著战国时代的落幕,结束500多年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秦帝国。这一年秦王嬴政为三十九岁。 卫君角解国.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秦军并吞魏地二十城,在该地设置东郡,第二年(秦王政6年),韩、魏、赵、卫、楚五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继而攻下卫国,卫君角惟有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而魏国的河内郡因山势险阻而得以保全,但朝歌却被秦国攻占,至于卫国原本的首都濮阳则合并至秦国的东郡。 秦灭六国后,卫国仍然被嬴政保留。直至秦二世元年,才下令将其解国,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从而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关东国家。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连系著秦始皇皇后身分的历史之谜,也就是说,嬴政的皇后(或王后)有可能出自姬姓卫国公族,而公子扶苏有可能为卫国来的皇后(或王后)姬氏所生(有另一说指扶苏生母为楚国公主),这也解释了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立即废掉卫君角的原因,即秦二世矫诏杀死其兄扶苏后,剪除东方起义军利用扶苏和其外戚卫国的影响上的威胁。 也有一说卫国早在公元前221年已经亡国,卫国亡于秦二世元年是纪年方法解读分歧导致的错误。 分析. 历代不少文人都曾经探讨过六国被秦国所灭的原因,其中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较为著名。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苏轼则认为秦国因养士而轻易地灭六国,而统一后又因视养士无用而速亡,大概是出于宋朝士子张元、吴昊两人因累试不第而叛宋投夏的感慨。至于苏辙则以地理战略的角度著手,指山东六国必需保有韩魏两国作屏障,韩魏两国位处中原,当两国不保,其余四国只能被秦国各个击破。 事实上,六国之亡是主要受到内因外因等多个因素影响,三苏的论点合起来,才比较接近秦能统一六国的真相,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秦人能做到足食、足兵、国人信服这三点,只要上台的不是昏君,自然能兼并六国。例如秦人有关中沃野之利,又有巴蜀的盐铁之利,不惧山东六国的盐铁封锁,北有郑国渠,南有都江堰,已做到「足食」一点;军功授爵,首级易功,士卒敢战,已做到「足兵」一点,而商鞅徙木示信,则做到「国人信服」一点,因此才对山东六国造成压倒性优势。 除此之外,秦国武器制造的流程与制度十分严谨,每一件兵器从生产工人、仓库保管、工场的责任人,一直到中央政府的总监制者,都要实名在产品上记录。这种制度称为「勒名工官」,既是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也是产品流通监管制度,可以从头到尾追踪每一件武器产品的行踪,因此秦国兵器精良无比,1982年发现的秦代铜戈「十七年丞相启状戈」正是具体例子(现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馆)。 此外,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其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大,或者是势均力敌的敌人,故可专心一致向东方扩张。即使征东失败,有崤山、函谷关之固,亦可足以自守,休养生息,坐待山东六国互相攻伐。相比起三晋的地狭人众来说,秦国可说是地广人稀,故此秦国经常招徕三晋百姓到秦国种地,并赐田宅,免兵役,专事耕织,这样秦国本土百姓就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作战。 史书记载当时秦国百姓勇悍,却甚为单纯,以兵戎来说则秦最强悍,三晋次之,齐人最怯。秦国为免民风变得柔弱,故采取措施以尽量减少秦国百姓与关东百姓的接触。如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取魏国陕县后,即将当地人遣回魏国。秦国即使招徕三晋百姓开垦,也只把他们安置在新辟地方,不与秦国百姓接触。保持强悍民风,亦是秦国消灭六国的主要因素。 史家杜正胜在其著作指出,战国时代各国都透过税制及户籍制度对百姓直接支配,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农民),承担国家赋税,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到了战国后期,六国农民朝不保夕,经济破产,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征召,六国的赋税基础受到破坏,因而败亡。 六国合纵本是嬴政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本身各怀鬼胎,且山东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燕王喜因赵国长期遭受秦国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魏国,燕王喜不但没有打算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赵国。出征前燕王喜曾询问剧辛关于庞煖的情况,剧辛说庞煖容易对付。燕王喜于是以剧辛为将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燕国两万人,剧辛被擒杀。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系十分脆弱,终被秦国逐一轻易击破。 政治措施. 嬴政用武力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均对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 初并天下诏和称皇帝.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王」,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帝」之名开始形成。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帝王谱系。如战国后期齐湣王及秦昭襄王互称东西两帝。 嬴政统一六国后,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议说,五帝的土地虽然广阔,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是否觐见不由天子控制,不少诸侯更加是听宣不听调,嬴政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称谓,以泰皇最尊贵,因此向嬴政献上「泰皇」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印章称「玺」,所说的话称「谕」,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改称为「朕」。但仅自称朕九年,后自称真人。 嬴政接受王绾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于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泰皇」,则将其泰字去掉,采用上古「帝」一字,称为「皇帝」,并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代则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百姓则称为「黔首」。 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将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玉玺大小为四寸方形,由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玉玺上方雕著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史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五德终始说. 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黄龙和大蚯蚓出现。夏朝得木德,有青龙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商朝得金德,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周朝属火德,所以出现赤乌的祥端。秦继周而兴,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文公在出猎时遇上黑龙,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并更改黄河的名称为「德水」。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 三公九卿. 由于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于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著《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于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的记载。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关于「三公」一词出现的时间,应在春秋之末。至于「九卿」则自周初至战国初期,未曾发现各国采用此官制的证据,但可以确定「九卿」一词出现在春秋鲁定公、鲁哀公在位期间,且与‘三公’连在一起。先秦文献中关于九卿之说的确切记载是《吕氏春秋》,另外《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也有类似的制度描述,可以视为‘九卿’一词的最早出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纠察和监察工作,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掌控宫廷事务,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仆(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但因为文献记载的缺乏,故未能确定太尉及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实务。至于九卿的数目开始时只是象征式,只是观念上之官制,并未尝为「九」之数字所拘。直至东汉才将观念上之九卿,坐实为事实上之九卿。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设博士七十二人,以备咨询,又设将军(掌征讨)、将作少府(治宫室),所有官员都由朝廷委任,随时调动任免,并须每年考绩。秦始皇建立的官僚制度,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典范。 采用郡县制. 自秦国消灭六国后,朝堂上对于如何管治六国故地,究竟是采用沿用已久的郡县制,还是复行封建展开讨论。当时丞相王绾认为,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无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议秦始皇分封诸子,以屏藩皇室。这个建议尽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 李斯以周王室作例子,指周王室亦分封不少姬姓公族,但他们的后代却因为血缘疏远,纷纷割据,互视对方为-{寇仇}-,周天子根本无力阻止诸候之间的争端,而且诸侯根本不再将王室放在眼内,最终周朝分崩离析。分封诸子只会导致日后诸侯割据,兵甲不息。要使天下安宁,只能推行郡县制,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才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 秦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指诸侯王才是扰乱天下的祸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天下人才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渴求和平。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春秋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汇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以下是秦代初期三十六郡的资枓: 据刘宋裴骃《史记集解》记载,秦初三十六郡分别是: 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治理上采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县之下实行「乡亭制」(亦称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和征税,「游徼」侦缉盗贼。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制度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萨特拉庇)和县作为行政区划机构。。 除此之外,历来盘踞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泗夷早已变为民户,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由于秦始皇认为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地酋长无诸及驺摇的王号,改称他们为「君长」,并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志著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汉高祖刘邦认为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于孤立而亡;又害怕诸侯王太强盛,造成皇室的衰弱,于是推行郡国并行制,施行郡县制,但也封刘氏宗室子弟在各大要地为王,作为折衷。刘邦的作为,导致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销毁兵器. 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钟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放置在宫廷里。 去险阻,坠城廓.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至于拆除原关东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这是由于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孟子·告子篇》的记载,魏国著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孟子却不以为然,指责白圭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 此外,据《汉书·沟洫志》的记载,当时齐国和赵魏两国是以黄河为界,赵魏两国位处黄河上游,地势较高,齐国的地势低下,黄河泛滥时齐国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齐国首先沿着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黄河的泛滥。自从齐国沿黄河筑了堤防,令黄河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于是赵魏两国也沿着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从以上记载可见,战国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为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秦始皇才强调采取「决通川防」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徙置富豪.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关东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咸阳,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为主。齐鲁儒生亦有讥讽秦始皇封禅。不过相比起齐国来说,秦始皇更为担心楚国故地,例如他往楚国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楚人强烈的复仇欲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本地兼并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咸阳,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 统一文字. 秦始皇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大造天神,统一文字,强行教化。使小篆和隶书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中国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文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书同文」政策,按照当时任廷尉的李斯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文字,将史籀大篆演化而来的小篆(亦称秦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但现时世人皆称李斯为小篆的鼻祖,其相传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西汉时期,闾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合并为《苍颉篇》,共五十五章。西汉时期又称《仓颉》、《爰历》、《博学》为三苍,但因多种原因,《苍颉篇》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唐朝张怀瓘所著《书断》记载,秦朝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隶书,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为御史。由于小篆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程邈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为程邈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但正史没有关于程邈的生平记载。 经济措施. 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重量单位的统称。度是用来计算长短,量是用来测量体积,衡则用来计算物件重量。战国时代,各国都采用不同的度量衡标准,致令在换算过程中显得十分混乱。 以计算物件体积的「量」来说,各国都有计算「量」的标准,例如魏国的量制以益、斗、斛为单位,齐国的量制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据《左传》记载,姜齐的定制为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齐国田氏门阀为了夺取姜氏的齐国政权,收买民心,故改变量制,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另一方面,以量度物件重量的「衡」来说,赵国的衡制以釿、镒为单位。楚国以铢、两、斤为单位。据楚墓出土的砝码测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 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显然不利统一,故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为标准,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升,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每件标准度量衡器具均刻上以小篆写成的铭文: 不过秦始皇也明白,要在短时间内推广单一的度量衡标准,可说是相当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场大混乱。因此一般推断,秦始皇会在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下达前,先设立一个过渡期,暂时承认各地的度量衡标准,并制定严格的换算率作为折衷办法。 货币. 统一货币可说是秦始皇在经济领域方面的重大举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发行钱币,把原来的圆形方孔钱推广全国,废除原来全国各地相异的货币,克服过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换算的困难,使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储蓄的价值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无论在形状、价值都不尽相同。当时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态,布币是三晋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镈(bó,博);此外,齐燕赵三国亦流行使用呈小刀状的「刀币」,有些刀币更可长达十六公分;秦地、西周东周、赵魏沿河(靠近秦国)之地则流行「圆钱」;至于郢爰与铜贝,则只在楚国流通。当时货币经济仍未确立,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货币价值则取决于其中的含铜量,含铜量愈高,货币的价值愈高。 秦始皇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关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秦国铜钱的统称,不是指铜钱的实际重量。据《》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秦始皇首创,班固《》记载秦钱「质如周钱」,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货币设计。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铜钱设计可以用绳索捆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为东亚各国货币的原形。 重农抑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瑯琊台刻石明白写著:「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为首先「谪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地及桂林、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征召有罪吏、赘婿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征召曾为商贾的人;再其次征召祖父母或父母曾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闾右」,最后才征召贫弱人家,称「发闾左」。 不过秦始皇并非鄙视商人本身,相反他对某些富商大贾,他仍给予一定的尊重,例如当时有个经营畜牧业的大亨乌氏倮,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诏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另一方面,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其先祖自得到朱砂矿后,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到不计其数,更以弱女子之身守住先人的家业。秦始皇认为寡妇清是个贞妇,除了对她以客礼相待外,为了表扬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使黔首自实田. 据刘宋裴驷《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敍述,指在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但对于此诏令的真正意思,史学界众说纷芸。有学者在其著作称,此诏令是指按国家规定数额,让黔首自己设法占有足额土地,不再保证按规定或阶级授田,并认为这是战国授田制的崩溃,此外更指西汉初年的「名田制」正是「使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延续。 除此以外,秦始皇31年时的粮价高得离奇,米价每石为一千六百钱(平常年份粮价为每石30钱),但该年却没有任何大型自然灾害的记载。由于史料缺乏,故无从得知粮价高昂与「使黔首自实田」的因果关系。 另一方意见则指,秦始皇不太可能让百姓自行占有土地,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以授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土地原则上是国有的,由国家授田给百姓耕种。从控制百姓的角度来说,给予百姓自行占有土地的自由,即等于削弱自身对百姓的控制力,而控制力一旦削弱,国家就会引发动乱,这恰恰是秦始皇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使黔首自实田」一句未必指废弃秦国原有的土地制度(国家授田制),土地国有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该诏令可能是要求新近得到授田的百姓,去「充实」从国家领到的土地,努力垦荒,专心农耕,不要弃农经商。 军事建设.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主要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但也给当时百姓带来繁重的徭役负担。 修筑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秦始皇下令将秦赵燕三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成为“万里长城”的前身。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点在汉乐浪郡遂城县(今朝鲜清川江入海处)。与现代留存的明长城相比,秦长城的工程规模远远不及。现时靠近九原的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内,便残存著秦朝建造的长城遗迹。 不过后世不少人都质疑秦始皇修长城的意义。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侵入至燕郡、代郡。可见长城本身在抵御匈奴的作用并不若想象中大。 筑驰道与车同轨. 秦始皇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开始,大幅修筑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将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李斯正是其中一名负责驰道修筑工程的大臣。 驰道本来是天子专用的道路,修筑驰道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始皇巡游,军事用途不过是附带的功能。据《》记载,秦驰道宽50步(合今6.9米),约隔三丈(合今7米)载一颗树,用来计算道路的里程。驰道两边根据当地情况,种植杨,柳,槐,榆等树。驰道的路基加厚,呈“龟背形”,形成一个缓坡,有利于排水,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西方道、秦栈道及秦直道。 在众多驰道中,以秦直道最为著名。据《史记》记述,秦始皇下令修秦直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巡游天下,故在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任命蒙恬兴建由甘泉宫(位于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直达大漠深处的九原郡直道,达一千八百里,工程相当浩大,堪称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不但要削平高山,还需要劈山填谷,而且所经之处地势险恶、人迹罕至,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而不回避,然而这条直道没能完成,但在今天陕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遗迹依旧清晰可见。 据考证,秦直道是完全纯人工打造,以每六至七厘米为单位,将黄土固定打硬后,再舖上一层相同厚度的黄土,然后将之又打硬,这种建筑方法称为「版筑法」,以版筑法打硬过的土壤,会变得非常坚实,植物无法在这种土壤上发芽生根。以每六至七厘米打硬黄土,从而成为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可以想像耗用的人力及钱粮必然是十分惊人。 可是,秦代道路并不像后世的水泥路般坚实,下雨时道路即成为一片泥泞,战车会在泥泞地面留下车辙的痕迹,天晴后路面就会留下坚硬的车轮沟痕。车轮相距(即车轨)不同的战车,会因与道路上留下的沟痕不同,而有行进困难的情况,这正是秦始皇推行「车同轨」(统一车距)的背景。 开凿灵渠. 秦始皇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下令开凿南通百越的运河。经过实地检查,发现流往东北注入长江水系的湘江,及由桂林往南注入南海的漓江,二条河川之间距离很短,以现时单位计算只有约四十公里。如果将这二条河川凿通,长江水系便可与南海相通。 然而,湘江与漓江之间的水位差距甚大,工程接连失败,直到秦始皇命使监「禄」(史书称史禄)开凿运河,终于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以三十六道水门,完成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工程,被称为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澪渠。唐代以后,方改名为灵渠,俗称陡河。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公里,宽十米,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门等子工程组成。铧嘴是灵渠最主要的分水设施,位于兴安县城东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建造时以长石叠砌四周,中间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约6米,宽23米,长90米,前锐后钝,状似犁铧。铧嘴将湘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七分水被分水垻所阻,因而沿著大天平,经北渠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即所谓的「湘七漓三」。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项工程在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近代以来,随着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的通车,灵渠内的航运逐渐停止,但直至现在,灵渠仍被当地居民用作生活用水及灌溉用途。另一方面,现时不再以水门,而以作「堰」的方式,提高湘江的水位,以解决漓江与湘江之间水位高低差的问题。 大兴土木. 秦始皇时期建造的宫殿.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便已开始为自己的宫室大兴土木,每逢灭掉一个诸侯,都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仿造该诸侯国的宫室,范围从雍门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会处,殿屋之间有天桥和环行长廊互相连接起来,并把虏来的美人和钟鼓乐器放在里面。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建造阿房宫期间,秦始皇已打算在关中建造三百座宫殿,关外建四百座宫殿。另一方面,史记亦记载在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时,咸阳城方圆二百里内已经有二百七十座宫观,以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并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 以下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宫殿: 阿房宫. 阿房宫亦称阿城,位于渭水南岸,雍州长安县(今西安市)西北十四里,本来在秦惠文王统治期间建造,但惠文王逝世却令宫殿的建造搁置。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认为现时所居的宫殿狭小,不符合自己皇帝的身份,而且位于渭水北岸的咸阳人烟稠密,扩展宫殿规模受到限制。当得悉周文王、周武王分别建都的丰、镐两城,都是位于渭水南岸后,认为该地才是所谓的帝王之都,故打算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建造「朝宫」,首先建造前殿,称为「阿房」,这正是「阿房宫」的名称由来。 不过以上只是阿房宫名称由来的其中一种说法,唐朝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指「阿房」指宫殿之四阿,皆称为「房」。另有说法指「阿房宫」座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大陵若阿」,亦是阿房宫名称的由来。除此之外,「阿」有「近」的意思,「房」与「旁」相通,「阿房」即近旁之意,因该宫靠近咸阳,所以称为阿房宫。另有人指「阿房」一词乃秦始皇宠妾的名字。可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指当时秦始皇对这个名称并不满意,准备等阿房宫修成后,改为更好的名称,结果未能如愿,阿房宫这个名称便一直沿用下来。 对于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史记》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开始建造阿房宫的时间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但同书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却记载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较合理的解释是,秦始皇28年是嬴政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时间,到秦始皇35年才下令动工。 阿房宫的建造规模相当宏大,虽然阿房宫实际上只是渭南「朝宫」的其中一个部分(即前殿),但据《史记》所述,其面积达东西五百步(693米),南北五十丈(116.5米),高数十仞(约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下可建为五丈旗,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此外亦修造天桥,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另据《三辅旧事》所述,阿房宫的宫门以磁石制造,亦称「却胡门」,四夷朝拜时若有兵刃藏身,必然被发现。 为了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秦始皇下令征集隐官刑徒70余万人,并从渭北山岳开采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分别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为此迁徙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由于覆土骊山的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徵调到骊山陵。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但当年冬天(公元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可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仅是完成地基而已,而项羽入关中后,焚烧的是位于渭水北岸的秦咸阳宫,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阿房宫(位于渭水南岸),考古学家在发掘原咸阳宫遗址时,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和红焦土,证明项羽确实曾纵火焚烧过咸阳宫。 骊山陵. 秦始皇的另一个宏大工程就是花了三十余年时间,修建自己的陵墓,后世称为秦始皇陵(亦称骊山陵),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一起,共动员了近七十万人,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从渭水北岸的山岳运取石料。由于骊山一带盛产黄金,南面的蓝田以盛产美玉闻名,故此被秦始皇视为风水宝地,因而定此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自秦以后,秦始皇陵即被人认识到其特异性,东汉蔡邕在其著作《》一书中,指古时并没有祭拜坟墓的风俗,因为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仍永远存在宇宙间,所以并不将灵魂脱离后的遗体视为祭拜的对象。对死者的祭拜是在「宗庙」内举行,直到秦始皇将「寝」从宗庙脱离,改置在陵墓旁,世人才有在陵墓外祭拜的风俗。汉承秦制,也在陵墓旁安置寝殿,还准备了让死者生活舒适的各式各样设备。 据《》记载,秦始皇嬴政自从登基为王开始,便已著手在骊山营造陵墓,统一天下后,即征召天下罪犯为他营造帝陵。凿穿三泉,以铜制外椁(棺),墓内设计有如宫中一样,表现出百官就位的模样,至于绝品器皿及珍禽异兽等也从宫中移至墓室。墓室内点燃著以人鱼油脂制成的蜡烛,祈愿其永远明亮不灭。 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秦始皇下令工匠在墓室中装设可自动发射的弩弓,并以水银模拟天下河川及大海,以机关使之流动,如真实世界一样。据推断,由于水银易挥发的特性,在墓室内注入水银,弥漫的水银蒸气不但可令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水银蒸气具剧毒,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除此以外,《》亦记载秦二世命人在秦始皇墓外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并下令凡没有子女的先帝(秦始皇)后宫妃嫔,都要殉葬;为了防止工匠盗墓,贪取墓室财宝,所有参与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墓门,被活埋在陵墓里。据考证,秦陵西侧发现大量暴露在外的修墓人骸骨。 《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述史料《汉旧仪》指,李斯是秦始皇陵工程的主持者,他曾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关于「旁行三百丈」的意思,专家作出解释,指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2006年,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率领一众考古学家,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对秦始皇陵进行探测,查明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与墓室均呈矩形状。至于墓室则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周围建了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长约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此外,考古学家亦发现秦始皇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大到难以想象。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过程期间遇到水淹,所以才修建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墓室不遭水浸。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但考古学家发现,秦始皇陵只有东、西两条墓道,这出乎考古学家的意料之外。 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体积庞大,堪称国内之最,但封土从何而来则尚无定论。尽管有文献记载指封土堆「取土鱼池」,但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质疑这个说法,指封土堆的土壤样本含杂大量沙石,但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粘性甚强,极少含有沙石,而且认为秦陵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从山下的鱼池取土显然要费力的多。因此,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 另有专家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复土骊山」的说法,指封土堆其实是从墓穴中挖来,但经秦陵陵区高光谱遥感探测,在秦陵南部的骊山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经实地勘查,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迹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这也是对封土堆由来的新推断。 另一方面,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指,秦始皇地宫内水银含量的确存在异常,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正好与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若查明属实,正好说明秦朝时期已经有对中国地理作出调查和研究,可说是新的历史发现。 目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对秦始皇陵动土发掘的计划,主要考虑到著手发掘后,极有可能出土庞大数量的历史文物,而在尚未完全确立妥善的保存方法下,实在不宜发掘。 兵马俑. 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其中一部分。 兵马俑是在1974年3月29日被陕西省临潼县村民杨志发、杨彦信、杨泉义等人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此遗迹规不会太大,但很快发现兵马俑的规模比想象中要大得多。专家推测兵马俑遗址呈长方形状,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长六十二米,约埋藏七千多座与实物等身的兵马俑。不过超乎预期的发掘成果,却引来保存兵马俑文物方面的困难。 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得悉发现兵马俑坑的消息,即指示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政府合作,迅速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文物。因此挖掘工程暂时中止,在不损及遗迹的前提下,耗费近两年时间在遗迹上矗立著一座椭圆形的巨蛋建筑,并在1979年10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命名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按照中国古代建筑讲求的对称原则,在陵园的西门、北门和南门应也有兵马俑坑,但考古人员多番实地勘查,一无所获,对于兵马俑坑置于陵园东侧的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现摘录如下,但以下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开疆拓土.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河套和阴山,南至南越(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及朝鲜。 北伐匈奴.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燕国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本名为《录图书》的预言书,上面写著「亡秦者胡」。根据这个「预言」,秦始皇认为最终灭亡大秦帝国的,是北方的胡人。当时北方草原的胡人当中,月氏和东胡都比匈奴强大,但因匈奴人的聚居之地是河套地区,对定都咸阳的秦帝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决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过李斯却指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也从来不储蓄粮食,极难征服。如果派兵轻装前进,容易导致军粮断绝而全军覆没;如果携带大量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对秦国而言,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只会令中原百姓疲惫。遇到匈奴百姓,亦因担心他们的忠诚而不敢役使他们。如果杀掉全部匈奴百姓,这又与君父自许的「君王」作为相悖,表明反对征伐匈奴。 秦始皇没有接纳李斯的意见,他下令将领蒙恬率兵三十万人,沿著今日兰州市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黄河,北伐匈奴,企图夺取黄河河套以南之地。次年蒙恬攻占河套以南地区,从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著黄河修筑长城,于险阻设置要塞。 其后,秦始皇又遣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即阴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逐次向北推进势力。当时的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迁,秦军在外奔波达十余年,并屯驻在上郡一地,蒙恬之名威震匈奴。 据考证,秦军迅速取胜的最大原因,就是普遍使用弩弓作远程武器。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比拟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著名的兵书经典《武经七书》指出,弩是对付古代游牧民族的最有效武器。由于弩的结构过于复杂,对匈奴人来说,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为了充实河套以南新设郡县的人口,秦始皇下令将罪犯迁移至新郡县,当地被称为「新秦」。当年(秦始皇33年下半年)在西方出现彗星,为不吉之兆,故此秦始皇再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往新辟之地,以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 据主父偃在《諌伐匈奴书》所言,蒙恬所戍之地地势低洼,而且是无法种植五谷的盐碱地,实在未能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故此必须仰赖内地的补给。为了从黄腄(今山东省烟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运送粮食至北方的黄河,原本仅一石的东西,必须花费三十钟(192石)。正因如此,秦朝百姓迫不得已肩负著沉重的负担。即使男子拚命耕种,也生产不及军役所需的食粮;女子日以继夜纺织,也无法满足军用帐幕所需。百姓疲惫,孤儿寡妇及老弱病残者无法生活,倒在道路两旁死去的人,屡见不鲜。直到蒙恬死后,在河套以南戍边的劳役因陈胜起义,关东大乱而军心不稳,很快散去,从而迫使秦帝国放弃河套以南之地。 南征百越. 现存史料提及有关秦国南征百越的历史,可说是相当简略。对于秦军南征百越的经过,军事部署、作战环境以及秦军面对的军事困难,《史记》的记载甚至可以用「一鳞半爪」来形容,但可以肯定南征百越的时间,实际上远比北伐匈奴要早。 根据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王赵佗所述,他已经在岭南地区生活了49年。由于《史记》记载赵佗籍贯真定,并非岭南当地人,故此可以参考他在岭南生活的时间,从而推算出秦始皇何时开始南征百越。自文帝元年往上推朔49年,为秦王政20年(公元前227年),正值赵国被消灭的次年,可见在赵国灭亡后不久,赵佗随即因为赵人的身份而被征召入伍,成为征越大军的其中一名士兵。因此可以肯定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的同时,便开始进行征服五岭以南的军事行动,而且更持续了十多年之久。 岭南自古属于「瘴疠之地」,亦称「百越」,意指当地生活著众多部落。汉初文学家贾谊自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亦听闻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汉人畏长沙如此,比长沙更南的岭南,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即使是驰骋疆场半生,未尝言苦的伏波将军马援,自受命讨伐在交阯地区发动叛乱的征氏姐妹以来,在平定叛乱后亦自言后悔未有听从弟弟少游的话,做个平民百姓,反而从军平越。当时汉朝已统治岭南地区达百余年,土地半垦,道路粗通,郡、县、乡、里四级政权已建立,已有不少越人汉化,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已有巨大变化。马援在提及征越之战时,仍犹有余悸,恐怕客死异乡,可以想像到秦朝时期,岭南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较二百年后的马援时代恶劣十倍,而现存的史料均指,秦始皇对号称「瘴疠之地」的岭南采取军事行动的最大目的,是看中当地出产的犀角、象牙、翡翠及珠玑等物,以及扬威海外。 秦征百越的经过,综合现存史料可分为四个阶段: 深入岭南. 约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征发“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沿湘江水道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越人纷纷逃入深山密林,逃避秦人的统治。 越人反攻. 秦征百越之前,由于百越地区的部落们已经矛盾重重,甚至多数相互攻击,难以共同抵御秦军的攻势,但问题是百越地区部族众多,尽管各自为战,但越人逃入深山丛林的举措,令秦军难以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加上秦军水土不服,当地瘴疠横行,致使军中大疫,非战斗减员情况日益严重,战事陷入长期化,正如《淮南子》记载的「三年不解甲弛弩」。 在战事中期,秦军击杀了当地最大部落的首领,西瓯国首领译吁宋,但越人并未屈服,反而推举桀骏为新的首领,这个新推举的首领在一次夜袭中大破秦人,并击杀征越秦军最高统帅屠睢。 战事僵持. 秦灭六国,百战百胜,但在百越地区的征战居然令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人间训》语),甚至连主帅也被击毙。秦始皇大怒,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惟有下令对百越增兵,而楚国之亡又让秦军兵力得到释放,秦始皇乃「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州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五路并进,企图一举攻下百越全境。 不过兵力的增加,再加上越人反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秦军勉强维持的补给线,令秦军几乎陷于崩溃,因此秦始皇下令使监禄(即史禄)负责转运粮饷。 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资消耗,史禄决定派遣士兵,开凿连接湘江与漓江之间的运河,后世称为灵渠,使中原和五岭以北地区之兵员和粮草,能通过水运进入百越地区。由于开凿灵渠属于庞大工程,按当时技术条件,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故此战事陷入僵持。 移民戍边. “灵渠”的建成只是为战争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秦征南越统帅尉屠睢战死后,继任统帅尉任嚣,起初亦无良策对付越人之丛林战,最后才想出了军队屯垦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之持久战和移民同化的策略。 屯垦和移民战术是控制百越地区最有效的方法,但见效慢,至少须五六年时间才能初见成效。由于当时秦始皇已消灭六国,故有充分条件迁移关东六国的「新黔首」(即所谓「中县之民」)往百越地区「移民戍边」。对于这些“新黔首”,秦始皇及秦国官吏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留在百越地区,与“越人杂居”,对秦始皇说有双重好处:一是消灭了六国“乱民”或“惰民”;二是稳定了百越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自下诏征发尝逋亡人、赘婿及贾人等(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万加上原先剩下的20万秦军部队,秦军再次集中了30万大军向西瓯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往百越地区后,秦始皇认为岭南「粗定」,故在当地设置桂林、南海及象郡三郡。次年(秦始皇34年)始皇又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戌守百越地区。自秦王政20年令屠睢攻百越,至秦始皇33年岭南「粗定」,对百越地区的战事共进行了十三年。 尽管百越地区粗定,令岭南地区自此纳入秦国版图,但秦国却为此付出极其沉重代价,长期的征越战事导致百姓靡敝,民不聊生,而时任南海尉的任嚣得悉朝廷因对越战事的缘故,中原疲敝已极,就留居南越,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征集无婆家的妇女三万人,来替士兵缝补衣裳。秦始皇只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于是百姓人心离散、土崩瓦解,密谋造反的十家有七。 另一方面,移民「戍越」的黔首,多数出身自六国故地,他们为了逃避「戍越」,纷纷逃入深山密林,沦为盗贼,从而成为始皇崩后,六国故地相继叛乱的导火线。 天下巡游. 秦始皇一统天下,十年期间六次巡游近全土三分之一,以示强、威服海内,但亦采怀柔手段舒缓昔六国反抗未平之情绪;如袭齐、鲁之礼行封禅,依齐人八神信仰登成山祭日主。《峄山刻石》曰:「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追求长生. 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随后的记载「...三十二年,...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显示秦始皇深信不疑且陆续遣人寻求不死之药。三十三年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始皇去世前一年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表明确方士徐市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且无功归返。次一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遭遇暗杀事件.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引起无数人的仇视,故遭到暗杀并不罕见,除了荆轲刺秦较为人所熟悉外,《史记》还记载三宗针对秦始皇的暗杀事件。 高渐离暗杀未遂. 战国末燕国人高渐离,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是荆轲好友。荆轲死后,秦始皇下令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遂改名换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过了不久,高渐离考虑到长久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恐怕没有尽头,就不再隐藏自己的身份,应邀往宋子城里人家轮流作客,表演击-{筑}-,听众都赞不绝口,并向高渐离赐酒以示赞赏。后来因高渐离击-{筑}-技艺高超,被秦始皇传进宫中表演。被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发后,秦始皇虽然特赦他的死罪,但让人先弄瞎他的双眼以防其行刺。不想高渐离双目虽瞎,却灌铅于-{筑}-中,在始皇听其击-{筑}-着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始皇。高渐离暗杀秦始皇最终失败,并以身殉,自此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以前曾为东方六国的百姓。 博浪沙行刺事件.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在第3次巡游途中途经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随行车队突然遭到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重的大铁椎撞击,但大铁椎砸在了另一辆车上,行刺失败,秦始皇没有受伤。 张良是博浪沙行刺事件的主谋,他的家族五代仕韩,出于灭韩之恨,几乎散尽家财寻求勇士谋划刺杀秦始皇,后来找到一个大力士,以大铁椎撞击秦始皇的车驾,惜误中副车,秦始皇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张良惟有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咸阳暗杀事件.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一个晚上,秦始皇与四名武士一起,在咸阳一带微服出行,但在兰池宫附近遇上一众强盗袭击,情势危急,幸而最终击毙企图袭击秦始皇的强盗。由于怀疑事件另有主谋,故在关中地区大索二十天。 焚书坑儒. 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方法。 秦始皇的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各种指责纷纷而来,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种种学说不绝于耳。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丞相李斯认为这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主张严厉镇压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并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史记·儒林列传》中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六艺从此缺失。不过,如博士之廷议制度,或前述行封禅之礼,即召鲁儒士议之。 祖龙之死. 凶兆出现.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1年(秦始皇36年)的一年之内,连续发生三件怪事。 首先是当年出现「荧惑守心」的天文现象,古人把「火星」称作「荧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的「天蝎座」,而荧惑守心的出现则被称为大凶之兆,轻者天子要失位,严重的情况就是皇帝驾崩。 同年有一块陨石在东郡地区(今河南省濮阳市)坠落,其间有人在陨石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字,传入秦始皇耳中。秦始皇大怒,下令御史前去挨家查问,但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并焚毁了那块陨石。这次事件让秦始皇心情不快,故此他让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人诗》,等到巡行天下时,走到一处就传令乐师弹奏唱歌。 同年秋天,有一位使者从关东走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其间有人手持玉璧拦住使者,要求使者将王璧送至滈池君,并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他缘由,那人随即失去踪影,并留下玉璧,使者惟有捧回玉璧,向秦始皇敍述自己的奇遇。秦始皇沉默了好一会,称山鬼最多只能预知一年的事,并轻描淡写地指现时已是秋季,这话未必能应验。他在遣退使者后,又称「祖龙」的意思是「人的祖先」,(意指「祖龙死」与他无关)。 其后,秦始皇让御府察看那块玉璧,竟发现该玉璧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视渡江时,沉入水中祭拜水神的那块,故为此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迁徙才吉利(史记记载的卜辞称「游徙吉」),因而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每户授给二十等爵一级,而秦始皇则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37年)进行第五次巡游,亦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巡游。 最后的巡游. 公元前210年年初(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踏上第四次全国巡游之旅,随行的包括他的幼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及执掌中车府令的赵高,右丞相冯去疾则负责留守京师,其具体巡行路线如下: 秦始皇一行在该年十一月到达云梦,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经丹阳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最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碑文除了颂扬秦朝的功德外,还有整顿吴越之地风俗的用意。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载,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反击吴国,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因此养成吴越地区百姓不重贞节的风气,故命人在碑文刻下「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一段。碑文全篇如下: 秦始皇之后从会稽山折回,途经吴地,声势浩大,避居当地的项梁、项籍(即项羽)叔侄也看到,项籍更称「吾可取而代之」。尽管项梁担心项籍祸从口出,惹来族诛之祸,立即叫项籍噤声,但自此项梁对项籍开始另眼相看。 横渡长江后,秦始皇沿海岸北上到达琅琊台。这是秦始皇第三次到达琅琊台,并在当地召见方士徐巿(或作徐福),距离他初会徐巿的时间,已经有九年的时光。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描述,徐巿当时仍未渡海向东求取仙药,故推断与秦始皇会面后,徐巿随即东渡大海。由于徐巿在寻找仙丹的过程中花费大量钱财,害怕面对秦始皇的雷霆之怒,故托辞称蓬莱仙药虽可能取得,却总被大鲛鱼阻挡,因此无法抵达仙人岛,要求增派神箭手及装备连弩对付鲛鱼。不久秦始皇在晚上梦见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像人,大惑不解下邀请某博士解梦,博士指海神一向以大鱼蛟龙作斥侯,一般人是不会梦见海神的,不过秦始皇在祭祀方面对神灵恭敬周到,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才会迎来。 因此秦始皇应允徐巿的要求,派遣射手捕杀鲛鱼。从琅琊向北直到荣成山(今山东省荣成市),都不曾遇见鲛鱼,直到到达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时候,才射杀了一头大鱼,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 沿著山东半岛沿岸绕行,秦始皇在抵逹黄河下游的平原津(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时,突发重病倒下。群臣知道秦始皇忌讳「死」一字,因此不敢将死字挂在嘴边,但秦始皇的病情仍没有好转。 秦始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故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当时正在上郡(今陕西榆林附近)监督蒙恬部队的长子扶苏,命扶苏回咸阳参与丧事,但是这封遗书却存放在中车府令兼掌印玺事务赵高的办公处,没有送达扶苏手上。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逝世,巧合的是,秦始皇的出生地点与逝世地点,仅相距一百多公里。 《史记·秦本纪》载:「始皇帝立十一年而崩。」但因后来版本传抄将「立」错写「五」,造成后世以为秦始皇活到五十一岁,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错误,但没有找到相关证据,直到南京师范大学团队在日本高山寺所藏抄本中找到版本依据,再加上旁证材料,才将错误改过。 身后. 沙丘之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开始最后一次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平台,秦始皇驾崩。而秦始皇崩日有二条文献记录,如下: 另有一说「七月丙寅」是依殷历日期记载,换算成秦历实际是八月丙寅,八月丙午朔,丙寅二十一日(儒历9月10日)。中国学者辛德勇则认为,月份无误而日期有误。世人只知丙寅日为发丧日,却不知秦始皇死之具体日期。由于秦末战火,秦代史料多亡佚,司马迁多方寻访,得知秦始皇死于七月丙寅,将其写入《史记》。 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所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宦者五六人知。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于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赐死。是为沙丘之变。该年秋季,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天下始知秦始皇驾崩。九月,葬始皇帝于郦山。 秦始皇本作书命在上郡(今陕西榆林附近)监军的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但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伪造了遗诏立胡亥为皇帝,是为秦二世,并赐死扶苏。 秦始皇三十七年五月,有彗星有大角星区的位置出现,长度目视大约七尺,行经上空东北,最后消失于女御星区。古代天文学书《五星占》解释出现此特征将天下大乱,国家改朝换代,时间短则3年,多则7年。 秦朝灭亡. 秦二世即位后不久,前209年七月,庶民陈胜、吴广率领戍卒在大泽乡起事反秦并迅速壮大。随后,天下大乱。尽管陈胜、吴广攻打关中失利,被秦军反扑击败,但原东方六国相继复国,秦朝走向崩溃。前207年,秦始皇驾崩后三年,楚将项燕之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将章邯统帅的秦军主力。同年九月,赵高杀秦二世,欲自立为帝,但遭到大臣反对,遂立子婴为秦王。即位当日,子婴即设计诛杀赵高,但对秦朝灭亡于事无补。十月,秦王子婴在灞上向楚将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随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爆发了持续五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建立汉朝而告终。 赵佗独立. 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南海尉任嚣病重,临终前把时任龙川令的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赵佗召来,向赵佗指南海郡虽位处偏僻,远离中原,但占地数千里,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凭此成为一州之主,并提到自己有切断通往中原道路的打算,以抵抗中原流寇的侵犯。由于信任赵佗的能力,除了赵佗外,任嚣并没有将他的打算告诉他人,其后更将任命文书交给赵佗,让他代行南海郡郡尉的职务。 任嚣不久病亡,继任为南海尉的赵佗向岭南的横浦关(今广东省南雄市北)、阳山关(今广东省阳山县北)、湟溪关(今广东省英德县境内连江入北江处)等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此时桂林和象两郡的越人也趁机纷纷独立,古蜀王族后裔蜀泮在象郡击败其它骆越族的部落首领,以螺城(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内)为都城建立了瓯骆国,自称「安阳王」。随后赵佗出兵攻打安阳王并将其赶走,接着还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赵佗考虑到象郡越人部落势力过大,将象郡分拆为交趾、九真两郡,仅派两使者管理重大事务,日常事务仍由各部落首领自己管理。约公元前203年(汉高祖三年),赵佗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轶事. 秦始皇的身高.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国使者荆轲企图行刺嬴政时,嬴政由于不能及时拔出其佩剑,结果弄到要绕柱奔逃,十分狼狈。 在一般的认知中,嬴政佩带的应属青铜剑,而青铜剑容易折断,故此一般青铜剑都是短剑,最负盛名的青铜剑——越王勾践剑全长仅55.6厘米,这种长度的剑随手就可以拔出。对于司马迁这段记载,历史学家一直都显得很困惑。 1974年,考古学家发现一把接近1米的青铜长剑,现收藏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次考古发现推翻了以往「青铜剑不能铸得太长」的认知。可以推断,当年嬴政就是佩带这种加长版的青铜剑,所以在被行刺时因剑身过长,而不能及时拔出佩剑,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历史学家发现拔剑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盖因战国时期,帝王及官员都习惯将佩剑「负」在身后。他们做过实验:身高在1.90米以上的人才能自行拔出背在身后达1米的青铜剑。根据这个实验,秦始皇的身高应该低于1.90米,因此秦始皇才无法及时拔出身后的佩剑。 秦始皇的佩剑. 据《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一书所述,随身佩剑是亲政的重要标志,因此有说法指秦始皇在亲政后曾经让人打造两柄青铜剑,并在剑上刻了两个字「定秦」。一柄随身携带,一柄埋在观台下。秦始皇死后,随身佩剑很有可能与主人一同入葬。 秦始皇讨论禅让. 此外,西汉刘向所著的《》亦记载,秦始皇曾经与博士们讨论「禅让」的问题: 事缘六国破灭之后,秦始皇在某日召开廷议,以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武王)行世袭制,而五帝行禅让制,询问群臣何者为优,然后择而从之。由于这涉及皇位继承的敏感议题,博士们都对此保持缄默,只有博士鲍白令之称五帝让贤,是视天下为官天下;三王世袭,是视天下为家天下。 秦始皇认为自己德行继承自五帝,故欲「官天下」,将天下留给贤德之人,并反问鲍白令之,何人能承继自己的事业。鲍白令之当堂向秦始皇浇了冷水,指秦始皇行「桀纣之道」,在任期间推行多项工程,滥用民力过甚,与五帝的德行相比差得远。面对鲍白令之的一番话,秦始皇沉默了好一会,面露惭色,最终打消了「禅让」的念头。 事实上,由于战国时早有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的前科,而且秦始皇又自认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有「禅让」的念头也不足为奇。只不过《史记》是研究秦始皇生平的最权威资料,《史记》没有记载该事,意味著「秦始皇谈禅让」一事只能作为轶事参考。 徐福东渡. 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女6,000人渡东海求神仙。《楚义六帖》记载,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瀛洲(即今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秦氏为其后代,但是有后代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 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秦始皇因实施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制度,也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因素。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 家庭. 后妃. 后宫列女万余人 子女. 公子. 秦始皇诸子据史可查者二十四人,但只有五人名字流传至今 公主. 十名女儿,皆称公主,但封号与姓名、出生顺序等不详(皆被矺死于杜)。根据一处女性墓穴发现一枚戒指,其中一名公主的名字被认为叫「阳滋」。 李斯诸子李由等皆娶秦始皇女。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世界语语法
基本规则. 世界语是一种人工语言,因此,世界语的语法是规则的。世界语只有16条语法规则。 性别语法改革. 在《高级世界语语法手册》(PMEG)的新版本中,对性别语法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更新。这些更新包括:
用维基百科解释
Delphi
Delphi,是Windows平台下Object Pascal语言集成开发环境,支持应用程序快速开发(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简称RAD)。最初版本由美国Borland公司于1995年开发,用于接替DOS时代盛行一时的「Turbo Pascal」。主创者为安德斯·海尔斯伯格。经过数年发展,此产品已转移至Embarcadero Technologies公司旗下。 从产品名称上就可以知道,Turbo Pascal使用的是Pascal语言。从Turbo Pascal 5.5版开始,Borland公司在传统Pascal的基础上加入了物件导向的功能。 Delphi所用语言是由传统Pascal语言发展而来的Object Pascal,以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简称GUI)为开发环境,透过IDE、图形界面库Visual Component Library (VCL)工具与编译器,配合连结资料库的功能,构成一个以物件导向程式设计为中心的应用程式开发工具。Delphi所编译的可执行档,虽然容量较大,但因为产生的是真正的原生机器码,效能上比较快速。除了使用资料库的程式之外,不需安装即可执行,在使用上相当方便。 Delphi在本质上为软体开发工具,并非程式语言,但由于Delphi几乎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使用Pascal,并持续推出新版本的商业产品。因此,有时人们会把Delphi视为Object Pascal的代名词。Borland公司因而把Object Pascal改称为Delphi。2006年,Borland把开发工具产品线独立出来,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CodeGear,并把产品线交由此公司负责。原本的Delphi,亦曾一度因此被命名为Turbo Delphi。但是在新的版本中,除了Delphi for Win32(原有的Delphi版本)之外,还有一个新产品「Delphi for PHP」。在CodeGear的发展规划中,或许“Delphi”不再是Object Pascal的专属IDE名称,而是将之提升到通用IDE品牌的层次。2008年5月7日,Embarcadero Technologies(易博龙)公司宣布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CodeGear公司,从而把Delphi收入囊中。2009年5月6日,Micro Focus宣布以7500万美元收购Borland。 Delphi目前的最新版本是Delphi 12 Athens。 技术特点. VCL. 每一种开发工具,仅有程式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完备的函数库/类库。Delphi使用的类库是可视元件类别馆VCL(Visual Component Library)。同MFC、OWL一样,VCL也是一种开发架构(Framework),采用了物件导向技术对Windows应用程式的开发进行了封装,使用PME(Property/Method/Event)的开发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开发效率。 跨平台开发. 在Delphi 7之后,开始支援Linux下的Kylix,目前Kylix的最新版本为3。Borland公司为了支援Delphi的跨平台开发,从Delphi 6.0开始加入了另外一个开发架构CLX。开发人员可以使用CLX架构开发出可以在Kylix中编译的程式。但是从Delphi 8开始,其后续版本并不再对CLX提供支援。 2003年推出的Delphi从8.0,开始正式支援微软公司的.NET平台。Delphi9 或 Delphi 2005,亦将Delphi整合在一个IDE环境中(同时也支援C#)。由于提供了.Net Framework的CLR,因此可用Delphi的程式码,编译成和.NET相同的执行码,也可使用.NET的各项类库,使得程式设计上更富有弹性。 跨平台开发(Delphi XE2). 通过Delphi XE2所带的FireMonkey平台,Delphi可以开发跨平台应用程序,并原生编译到Windows和Mac OS X平台。FireMonkey还可以为iPhone、iPod Touch和iPad创建iOS应用,并分发到苹果公司的应用商店。Delphi的FireMonkey应用程序拥有完全的硬件加速。 分散式应用系统. 应用程式开发团队的每位成员,不见得会使用同一套开发工具,因此Delphi支援COM/DCOM与CORBA,可供Delphi设计人员使用Visual C++、Visual Basic的ActiveX元件,或使用DCOM、CORBA的功能让Java应用程式取用其共享功能。 市场状况. Delphi本身是极其优秀的编译器,比C++易学,比VB强大,曾经在国际市场上风靡一时。“真正的程序员用C,聪明的程序员用Delphi”,这句话是对其最经典、最实在的描述。由于Borland公司连续决策失误,以及Microsoft与Java的冲击,使得Delphi衰落。在中国大陆,又由于公司商业策略的考量,Delphi的市占率越来越少。现在大部分的Delphi使用者,多为旧版本培养出来的老客户,而后来的Delphi使用者则是逐渐减少。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除了微软与Java两大阵营的竞争效应,以及Delphi本身就缺乏中文教材的因素之外,在程式设计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此开发工具亦非主流学科。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Delphi得不到强大的软件公司作为后台来重点开发它,就很难再次崛起。免费软件Lazarus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Delphi的互补品。 历史演变. Delphi发展一直到Windows 98出现时候,当时推出的Delphi 5.0才成熟稳定,当时同类型的最大对手是Microsoft的资料库软体Visual FoxPro与老牌视觉化的Visual Basic,这时是BDE(Borland Database Engine)与Delphi做资料库配搭最全盛的时候,之后版本支援ADO、SQL、dbExpress等等都是要取代16位元的BDE资料库,在Visual Basic大量推行下,视觉化的Delphi又有新程式语言Java可选择,开Pascal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少,市面上愿意出版Delphi的参考书本也越来越少,相对的找不到参考书籍的使用群也减少了。
用维基百科解释
C♯
C#是微软推出的一种基于.NET框架和后来的.NET的、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C#是一种由C和C++衍生出来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在继承C和C++强大功能的同时去掉了一些它们的复杂特性,使其成为C语言家族中的一种高效强大的编程语言。C#以.NET框架类库作为基础,拥有类似Visual Basic的快速开发能力。C#由安德斯·海尔斯伯格主持开发,微软在2000年发布了这种语言,希望借助这种语言来取代Java。C#已经成为Ecma国际和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规范。 命名. C#的发音为“C sharp”,“#”读作“sharp”,命名启发于音乐上的音名“C♯”,在音乐中“C♯”表示C升半音,为比C高一点的音节,且“#”形似4个加号,微软借助这样的命名,以表示C#在一些语言特性方面对C++的提升的意思。 由于显示器(标准字体、浏览器等)的技术限制,且大部分的键盘配置上不存在升记号(♯),所以井号(#)被用于此程式语言的名称中,约定在ECMA-334 C#语言规范中。 设计目标. ECMA标准列出的C#设计目标: 历史. 原Borland公司的首席研发设计师安德斯·海尔斯伯格(Anders Hejlsberg)在微软开发了Visual J++ 1.0,很快的Visual J++由1.1版本升级到6.0版。SUN公司认为Visual J++ 违反了Java开发平台的中立性,对微软提出了诉讼。2000年6月26日微软在奥兰多举行的“职业开发人员技术大会”(PDC 2000)上,发表新的语言C#。C#语言取代了Visual J++,语言本身深受Visual Basic、Java、C和C++ 的影响。 语言特性. 相对于C和C++,这个语言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限制和增强: C# 2.0的特性. 针对于.NET SDK 2.0(相对应于ECMA-334标准第三版),C# 的新特性有: 部分类. 分部类别将类别的实现分在多个文件中。该概念于C# 中首次出现,除了能将一个类别的成员分开存放,还使ASP.NET中的代码后置得以实现。代码后置实现了HTML代码和后台交互代码的分离。 file1.cs: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ublic partial class MyClass1 </syntaxhighlight> file2.cs: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ublic partial class MyClass1 </syntaxhighlight> 分部类别这个特性允许将一个类别的编写工作分配给多个人,一人写一个文件,便于版本控制。它又可以隔离自动生成的代码和人工书写的代码,例如设计窗体应用程序时。 泛型. 泛型,或参数化类型,是被C#支持的.NET 2.0特性。不同于C++模版,.NET参数化类型是在运行时被实例化,而不是编译时,因此它可以跨语言,而C++模版却不行。C#泛型类在编译时,先生成中间代码IL,通用类型符号T只是一个占位符;在实例化类时,根据实际数据类型代替T并由即时编译器(JIT)生成本地代码,其中使用了实际的数据类型,等同于用实际类型写的普通的类。 它支持的一些特性并不被C++模版直接支持,比如约束泛型参数实现一个接口。另一方面,C# 不支持无类型的泛型参数。不像Java中的泛型,在CLI虚拟机中,.NET generics使用具化生成泛型参数,它允许优化和保存类型信息。 泛型类中,可以用where关键字对参数类型实现约束。例如: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class Node<T, V> </syntaxhighlight> 上述表示T和V必须是Stack类或其派生类,T必须继承了IComparable接口、有无参构造函数、是引用类型;V必须是值类型。 泛型不仅能作用在类上,也可单独用在类的方法上,称为“泛型方法”。 泛型类的静态成员变量在相同封闭类间共享,不同的封闭类间不共享。 泛型类中的方法重载,参数类型T和V在运行时确定,不影响这个类通过编译。C#的泛型是在实例的方法被调用时检查重载是否产生混淆,而不是在泛型类本身编译时检查。特别地,当一般方法与泛型方法具有相同的签名时,会覆盖泛型方法。 静态类别. 静态类别它不能被实例化,并且只能有静态成员。这同很多过程语言中的模块概念相类似。 迭代器. 一种新形式的迭代器它提供了函数式编程中的generator,使用codice_1 类似于Python中使用的codice_2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 Method that takes an iterable input (possibly an array) // and returns all even numbers. public static IEnumerable<int> GetEven(IEnumerable<int> numbers) </syntaxhighlight> 注意事项: 匿名方法. 匿名方法类似于函数式编程中的闭包。匿名方法是通过使用 delegate 关键字创建委托实例来声明的。例如: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delegate void NumberChanger(int n); NumberChanger nc = delegate(int x) public void Foo(object parameter) </syntaxhighlight> 委托的协变和逆变. 委托签名的协变和逆变。 属性访问器可以被单独设置访问级别. 例子: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string status = string.Empty; public string Status </syntaxhighlight> 可空类型. 可空类型(跟个问号,如codice_3)允许设置codice_4给任何类类型。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int? i = null; object o = i; if(o == null) else </syntaxhighlight> ??运算子. (codice_5):如果左运算数表达式的值不为空值时回传该值,如果为空值则返回右运算数表达式的值。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object nullObj = null; object obj = new Object(); return nullObj ?? obj; // returns obj </syntaxhighlight> 主要用作将一个可空类型赋值给不可空类型的简便语法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int? i = null; int j = i ?? 0; // Unless i is null, initialize j to i. Else (if i is null), initialize j to 0. </syntaxhighlight> C# 3.0的特性. C# 3.0发布于2007年10月17日,是.NET Framework 3.5的一部分,它的新特性灵感来自于函数式编程语言,如:Haskell和ML,并广泛地引入了Language Integrated Query(LINQ)模式到通用语言运行库中e. Linq. 语言集成查询(Language Integrated Query,缩写:LINQ): 上下文相关关键字"codice_6, codice_7, codice_8"可用于查询SQL、XML、集合等。这些标识符在LINQ上下文中被作为关键字,但是它们的增加不会破坏原有的名为codice_6、codice_7或codice_8的变量。 类型初始化器.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Customer c = new Customer(); c.Name = "James"; </syntaxhighlight> 可写作: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Customer c = new Customer() { Name = "James" }; </syntaxhighlight> 集合初始化器.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MyList list = new MyList(); list.Add(1); list.Add(2);</syntaxhighlight> 可写作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MyList list = new MyList { 1, 2 };</syntaxhighlight> 假设codice_12实现了codice_13且有一个codice_14方法method 匿名类型.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var x = new { Name = "James" };</syntaxhighlight> 局部变量类型推断. 局部变量类型推断:<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var x = new Dictionary<string, List<float»();</syntaxhighlight> 等同于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Dictionary<string, List<float» x = new Dictionary<string, List<float»();</syntaxhighlight> 它只是一个语法糖,这个特性被匿名类型声明时所需要 Lambda表达式. Lambda表达式(无函式名称的物件方法在程式语言中的表达语法):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listOfFoo.Where( )</syntaxhighlight>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listOfFoo.Where(x => x.Size > 10);</syntaxhighlight> 编译器翻译Lambda表达式为强类型委托或强类型表达式树。 注意事项: 自动化属性. 编译器将自动生成私有变量和适当的getter(get访问器)和setter(set访问器),如: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ublic string Name </syntaxhighlight> 扩展方法. 扩展方法能够使现有的类型添加方法,而无需创建新的派生类型、重新编译或以其它方式修改原始类型。 使用拓展方法,必须在一个非嵌套、非泛型的静态类中定义一个静态方法,方法第一个参数必须附加this关键字作为前缀,第一个参数不能有其它修饰符(如ref或者out),这个方法将被编译器添加到该this的类型中。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ublic static class IntExtensions int foo = 0; foo.PrintPlusOne(); </syntaxhighlight> 注意事项: 分部方法. 允许代码生成器生成方法声明作为扩展点,如果有人在另一个部分类实现了它才会被包含于原代码编译。 例子: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artial class C partial class C </syntaxhighlight> C# 4.0的特性. dynamic类型. C# 4.0新增dynamic关键字,提供动态编程(dynamic programming),把既有的静态物件标记为动态物件,类似javascript, Python或Ruby。 dynamic关键字标记的实例被处理成一个特殊包装的object对象,取消了CLI的编译时类型检查,编译时被假定支持任何操作,但如果并不实际支持则运行时报错。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dynamic calc = GetCalculator(); int sum = calc.Add(10, 20); </syntaxhighlight> 具名参数与可选参数.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ublic StreamReader OpenFile(string path, int bufferSize = 1024) </syntaxhighlight> 呼叫OpenFile时,顺序可以完全颠倒: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OpenFile(bufferSize: 4096, path: "foo.txt"); </syntaxhighlight> 与COM组件互动. 在C#中打开一个Word文件: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ntaxhighlight> 在C#中指定Excel的某一格文字: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excelObj.Cells5.Value = "This is sample text"; </syntaxhighlight> 泛型的协变和逆变. C# 4.0支援协变和逆变,例如在泛型介面可以加上in、out-{zh:修饰字;zh-hk:修饰字;zh-cn:关键字}-。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ublic interface IComparer<in T> public interface IEnumerable<out T> : IEnumerable </syntaxhighlight> C# 6.0的特性. 表达式主体(Expression-bodied)用于类的方法和只读属性.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using System; public class Person </syntaxhighlight> C# 7.0的特性. out 变数. 能够直接宣告一个变数在它要传入的地方,当成一个 out 的引数 弃元. 元组/对象的解构:<syntaxhighlight lang="c#"> var tuple = (1, 2, 3, 4, 5); (_, _, _, _, var fifth) = tuple; </syntaxhighlight>使用 is/switch 的模式匹配:<syntaxhighlight lang="c#"> var obj = CultureInfo.CurrentCulture.DateTimeFormat; switch (obj) case IFormatProvider fmt: case null: case object _: </syntaxhighlight>对具有 out 参数的方法的调用:<syntaxhighlight lang="c#"> var point = new Point(10, 10); // 只要 x, 不关心 y point.GetCoordinates(out int x, out _); </syntaxhighlight>作用域内独立使用场景:<syntaxhighlight lang="c#"> void Test(Dto dto) </syntaxhighlight> 表达式主体(Expression-bodied)用于类的属性、构造器、终结器、索引器.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using System; public class Location </syntaxhighlight> C# 9的特性. 新的「Record」类型. 记录类型, 是一种引用类型, 默认是不可变的。 记录类型的相等判断可以通过引用或者结构进行判断的。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line="1"> // 默认不可变的记录类型 public record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可变记录类型 public record Mutable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var person1 = new Person("Alice", 40); var person2 = new Person("Alice", 40); Console.WriteLine(person1 == person2); // True 结构相同 Console.WriteLine(person1.Equals(person2)); // True 结构相同 Console.WriteLine(ReferenceEquals(person1, person2)); // False, 引用不同 // 改变默认的记录! --> 创建一个新的记录。 var person3 = person1 with { Age = 43 }; Console.WriteLine(person3 == person1); // False 结构不同 // 解构 (Destruct) 一个记录, 将记录的属性提取为本地变量 var (name, age) = person3; var person4 = new MutablePerson("Alice", 40); person4.Age = 43; // 记录类型也可以被继承 public record Citizen(string Name, int Age, string Country) : Person(Name, Age); var citizen = new Citizen("Alice", 40, "China"); Console.WriteLine(person1 == citizen); // False 类型不同; </syntaxhighlight> 「init」存取子. init存取子表示该属性所属类型仅能在建构函式(Constructor)中或是属性初始化式子中赋予其值,如果尝试在其他地方设定该属性的值,在编译时便会遭编译器阻止。 范例如下:在这个范例中,建立了一个codice_15类型,并且属性codice_16与codice_17只能在初始化时赋予其值。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ublic class Student public Student() public Student(string studentName,string studentID) StudentName = studentName; StudentID = studentID; public string StudentName { get; init; } = "Default Name"; public string StudentID { get; init; } = "00000000"; </syntaxhighlight> 如果在此时撰写以下程式码: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Student DemoStudent = new Student(); DemoStudent.StudentName = "Test Name"; </syntaxhighlight> 编译器便会无法编译并且掷回错误。 而如果要建立学生名称为「Test Name」,学生ID为「0001」的学生,则需要写成: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Student DemoStudent = new Student() //物件初始化运算式 </syntaxhighlight> 或是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Student DemoStudent = new Student("Test Name","0001"); //借由类型的建构式初始化StudentName以及StudentID。 </syntaxhighlight> 最上层陈述式或称顶级语句. 在以前的版本,开发者在撰写最上层陈述式(如Program.cs)程式码时,需要包含完整的namespace与class架构,因此如果要撰写Hello World程式时,程式码就会是: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using System; namespace ConsoleApp1 </syntaxhighlight> 但是在C# 9之后,最上层陈述式的程式码不需要包含namespace以及class,可将其简化为: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using System; Console.WriteLine("Hello World!"); //或者简化为一行语句: System.Console.WriteLine("Hello World!"); </syntaxhighlight> 注意, 一个程序中, 只能有一个文件使用顶级语句, 并且顶级语句必须位于命名空间或类型定义之前。 lambda弃元参数. <syntaxhighlight lang="c#"> Func<int, int, int> zero = (_, _) => 0; Func<int, int, int> func = delegate (int _, int _) { return 0; }; </syntaxhighlight>在 C# 9 之前,即便不使用的 Lambda 参数也需要给它命名。C# 9 支持弃元参数一方面简化了命名,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内存分配。更重要的是它使得编程的意图更明确,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参数是不用的,增强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只能初始化的设置器. Init only setters,只能通过对象初始化进行赋值的属性。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ublic class InitDemo // initDemo.Start = "Now"; // Error // initDemo.End = "Tomorrow"; // Error var initDemo = new InitDemo </syntaxhighlight> 函数指针. 使用 delegate* 可以声明函数指针。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unsafe class FunctionPointer { public void Test() { </syntaxhighlight> 跳过本地初始化.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System.Runtime.CompilerServices.SkipLocalsInit] static unsafe void DemoLocalsInit() { </syntaxhighlight> 原生整数类型. 两个新的整数类型 nint 和 nunit , 依赖宿主机以及编译设定。 协变返回类型. 协变返回类型为重写方法的返回类型提供了灵活性。覆盖方法可以返回从被覆盖的基础方法的返回类型派生的类型。<syntaxhighlight lang="c#"> class Person class Student : Person </syntaxhighlight> 模块初始化代码. ModuleInitializerAttribute 为组件 (assembly) 定义初始化代码, 当初始化/加载时执行, 可以类比类的静态构造函数, 但是是组件级别的。 静态 lambda 表达式. static 修饰符添加到 lambda 表达式或匿名方法 。这将无法捕获局部变量或实例状态,从而防止意外捕获其他变量。 分部方法扩展. 移除了分部方法的下述限制: 初始化表达式的简化. 如果创建对象的类型已知时,可以在new表达式中省略该类型。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Point p = new(1, 1); Dictionary<string, int> dict = new(); Point[] points = { new(1, 1), new (2, 2), new (3, 3) }; var list = new List<Point> { new(1, 1), new(2, 2), new(3, 3)}; </syntaxhighlight> 在本地函数上添加标记.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using System.Diagnostics; using System.Diagnostics.CodeAnalysis; namespace CoreApp2 </syntaxhighlight> GetEnumerator 扩展. 可以为任意类型添加一个 GetEnumerator 扩展方法, 返回一个 IEnumerator 或者 IAsyncEnumerator 实例, 从而在 foreach 循环中使用。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Collections.ObjectModel; namespace CoreApp2 }</syntaxhighlight> 模式匹配增强. Type patterns 类型匹配,判断一个变量的类型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object obj = new int(); var type = obj switch }; Console.WriteLine(type); // int </syntaxhighlight> Relational patterns 关系匹配: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class Person class Program </syntaxhighlight> Conjunctive and patterns 逻辑合取匹配: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 And pattern var person1 = new Person("Alice", 40); var ageInRange = person1 switch Console.WriteLine(ageInRange); // Alice is greater than 18 </syntaxhighlight> Disjunctive or patterns 逻辑析取匹配: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 Or pattern var person1 = new Person("Alice", 40); var ageInRange = person1 switch Console.WriteLine(ageInRange); // 18 or greater </syntaxhighlight> Negated not patterns 逻辑非匹配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 Not pattern var person1 = new Person("Alice", 40); var meOrNot = person1 switch Console.WriteLine(meOrNot); // Me :-) </syntaxhighlight> Parenthesized patterns 带括号的优先级匹配: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 Parenthesized patterns var is10 = new IsNumber(true, 10); var n10 = is10 switch Console.WriteLine(n10); // 10 </syntaxhighlight> C# 10的特性. record struct. 解决了 record 只能给 class 而不能给 struct 用的问题:<syntaxhighlight lang="c#"> record struct Point(int X, int Y); </syntaxhighlight> sealed record ToString 方法. 可以把 record 里的 ToString 方法标记成 sealed struct 无参构造函数. 无参构造函数使得new struct() 和 default(struct) 的语义不一样 用with创建新的匿名类型对象. <syntaxhighlight lang="c#"> var x = new { A = 1, B = 2 }; var y = x with { A = 3 }; </syntaxhighlight>这里 y.A 将会是 3 。 全局的 using. 可以给整个项目启用 using,不需要每个文件都写一份。 文件范围的 namespace. 以前写 namespace 还得带一层大括号。现在如果一个文件里只有一个 namespace 的话,直接在文件开头写:codice_18 常量字符串插值. <syntaxhighlight lang="c#"> const string x = "hello"; const string y = $"{x}, world!"; </syntaxhighlight> lambda的改进. lambda 可以带 attributes. <syntaxhighlight lang="c#"> f = (x) => x; // 给 lambda 设置 f = Foo (x) => x; // 给 lambda 返回值设置 f = ( x) => x; // 给 lambda 参数设置 </syntaxhighlight> 指定返回值类型. 此前 C# 的 lambda 返回值类型靠推导,C# 10允许在参数列表之前显式指定 lambda 返回值类型: 头等函数. 函数可以隐式转换到 delegate,于是函数上升为头等函数(first function):<syntaxhighlight lang="c#"> var x = Foo; x(); // hello </syntaxhighlight> 自然委托类型. lambda 可自动创建自然委托类型,于是不再需要写出类型:<syntaxhighlight lang="c#"> var f = () => 1; // Func<int> var g = string (int x, string y) => $"{y}{x}"; // Func<int, string, string> var h = "test".GetHashCode; // Func<int> </syntaxhighlight> CallerArgumentExpression. 使用CallerArgumentExpression这个attribute,编译器会自动填充调用参数的表达式字符串,例如:<syntaxhighlight lang="c#"> void Foo(int value, [CallerArgumentExpression("value")] string? expression = null) </syntaxhighlight>当你调用 Foo(4 + 5) 时,会输出 4 + 5 = 9。这对测试框架极其有用 tuple 的混合定义和使用. <syntaxhighlight lang="c#"> int y = 0; (var x, y, var z) = (1, 2, 3); </syntaxhighlight>于是 y 就变成 2 了,同时还创建了两个变量 x 和 z,分别是 1 和 3 。 接口支持抽象静态方法. .NET 6中这个特性为preview特性。 在方法上指定 AsyncMethodBuilder. 在方法上用 [AsyncMethodBuilder(...)],来使用自己实现的 async method builder,代替自带的 Task 或者 ValueTask 的异步方法构造器。有助于实现零开销的异步方法。 line 指示器支持行列和范围. 以前 #line 只能用来指定一个文件中的某一行,现在可以指定行列和范围:<syntaxhighlight lang="c#"> // 比如 #line (1, 1) - (2, 2) 3 "test.cs" </syntaxhighlight> 嵌套属性模式匹配改进. 以前在匹配嵌套属性的时候需要这么写: 现在只需要简单的: 改进的字符串插值. 实现接近零开销的字符串插值。 Source Generator v2. 包括强类型的代码构建器,以及增量编译的支持等 C# 11的特性. 泛型属性. C# 11 开始支持属性(attribute)为泛型类,即允许声明基类为codice_19的泛型类: <syntaxhighlight lang="c#"> </syntaxhighlight> 静态接口方法. C# 11 开始允许接口中定义静态方法(包括运算符重载方法),实现该接口的类必须包含该静态方法: <syntaxhighlight lang="c#"> public interface IGetNext<T> where T : IGetNext<T> </syntaxhighlight> 无符号右移运算符 codice_20. 新增无符号右移运算符 codice_20,用于对带符号数进行逻辑右移。 泛型数学支持. 对泛型及其对象进行数学操作的支持。基于静态接口方法特性,自 .NET 8.0 起,在codice_22命名空间中提供数学运算相关泛型接口,以支持泛型的运算操作: <syntaxhighlight lang="c#"> public static TResult Sum<T, TResult>(IEnumerable<T> values) </syntaxhighlight> 字符串内插中的换行符. 允许内插字符串中codice_23与codice_24内的文本跨多个行 原始字符串文本. 原始字符串文本以 codice_25 开始并以 codice_25 结束,允许多行字符串,若为多行字符串则以单独的一行 codice_25 结束,且字符串的缩进以末尾的 codice_25 的起始位置为基准。原始字符串文本不进行任何转义操作,但允许字符串内插(开头的 $ 数量代表内插所需要的花括号数): <syntaxhighlight lang="c#"> var x = 1; var y = 2; var code1 = """int i = 0;"""; var code2 = $"""int x = {x};"""; var code3 = $$""" Console.WriteLine($"code1:\n{code1}\n"); Console.WriteLine($"code2:\n{code2}\n"); Console.WriteLine($"code3:\n{code3}\n"); </syntaxhighlight> UTF-8 字符串字面量. 可以对字符串字面量指定 codice_29 后缀来指定 UTF-8 字符编码的字符串字面量,其类型为codice_30: 列表模式. 使用codice_31和codice_32可以定义列表模式,用于模式匹配: <syntaxhighlight lang="c#"> int[] numbers = { 1, 2, 3 }; Console.WriteLine(numbers is 2, 3); // True Console.WriteLine(numbers is 2, 4); // False Console.WriteLine(numbers is 2, 3, 4); // False Console.WriteLine(numbers is or 1, <= 2, >= 3); // True </syntaxhighlight> 数值 codice_33 和 codice_34. C# 11 起 codice_35 和 codice_36 类型的别名分别为 codice_33 和 codice_34(C# 9 中它们仅被认为是“相似”的)。 改进了方法组向委托的转换. 优化了方法组向委托转换的性能。例如下述代码中,在 C# 11 前,codice_39 比 codice_40 性能更高: <syntaxhighlight lang="c#"> static readonly List<int> Numbers = Enumberable.Range(0, 100).ToList(); public int Sum() public int SumMethodGroup() static bool Filter(int number) </syntaxhighlight> 程序的执行. C#通常不被编译成为能够直接在计算机上执行的二进制本地代码。与Java类似,它被编译成为中间代码(Microsoft Intermediate Language),然后通过.NET Framework的虚拟机——被称为-{zh-hans:通用语言运行库;zh-hant:通用语言执行层}-——执行。 所有的.Net编程语言都被编译成这种被称为通用中间语言的中间代码。因此虽然最终的程序在表面上仍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可执行文件都具有“.exe”的后缀名。如果计算机上没有安装.Net Framework,那么这些程序会弹出对话框,要求用户下载.net framework。 在程序执行时,.Net Framework将中间代码翻译成为二进制机器码,从而使它得到正确的运行。最终的二进制代码被存储在一个缓冲区(Buffer)中。所以一旦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代码,那么将会调用缓冲区中的版本。这样如果一个.Net程序第二次被运行,那么这种翻译不需要进行第二次,速度明显加快。 标准化. 微软公司已经向ECMA申请将C#作为一种标准。在2001年12月,ECMA发布了ECMA-334 C#语言规范。C#在2003年成为一个ISO标准(ISO/IEC 23270)。现在有一些独立的实现正在进行,包括: 示例. C# 的Hello World程式. 下面是一个在-{zh:命令列;zh-hans:命令行;zh-hant:命令提示字元}-上输出Hello World的小-{zh:程序;zh-hans:程序;zh-hant:程式}-,这种-{zh:程序;zh-hans:程序;zh-hant:程式}-通常作为开始学习-{zh:程序;zh-hans:程序;zh-hant:程式}-语言的第一个步骤: <syntaxhighlight lang="csharp"> using System; namespace ConsoleApp1 </syntaxhighlight> 实现. 微软正在引领开源参考 C# 编译器和工具集的开发。 第一个编译器 Roslyn编译成中间语言(IL),第二个编译器 RyuJIT, 是一个 JIT(即时)编译器,它是动态的,进行动态优化并编译将 IL 转换为 CPU 前端的本机代码。 RyuJIT 是开源的,用 C++ 编写。 Roslyn 完全是用 托管代码 (C#)编写的,已经开放并且功能以 API 的形式出现。因此,它使开发人员能够创建重构和诊断工具。 官方实现的两个分支是 .NET Framework(闭源,仅限 Windows)和 .NET Core(开源,跨平台);它们最终融合为一个开源实现:.NET 5.0。 在 .NET Framework 4.6 中,新的 JIT 编译器取代了前者。 其他 C# 编译器(其中一些包括公共语言基础结构和 .NET 类库的实现): 游戏引擎 Unity 使用C# 作为其主要脚本语言。由于Microsoft 捐赠了 24,000 美元, Godot 游戏引擎实现了一个可选的 C# 模块。
用维基百科解释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通称西班牙,是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马德里。其大部分领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占到了伊比利亚半岛总面积之六分之五。西班牙其他领土还包括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群岛以及非洲的休达和梅利利亚。该国大陆南部与直布罗陀接壤;东南部靠地中海;北倚法国、安道尔和比斯开湾;西边是葡萄牙和大西洋。按面积算,西班牙为欧洲联盟的第二大国家,也是人口第四多的欧盟成员国。 大约42,000年前,现代人类首次抵达伊比利亚半岛。古老的伊比利亚和凯尔特部落以及其他当地民族居住在该地区,与外国地中海文化保持联系。古时盛产银矿,在迦太基征服伊利比亚后是汉尼拔远征罗马的重要助力。第二次布匿战争后为罗马统治,建立西班牙行省。西罗马帝国衰亡后,中欧和北欧部落向伊比利亚半岛迁移,西哥特人在五世纪成为半岛的主导力量,建立西哥特王国。八世纪初,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被倭马亚哈里发征服,在伊斯兰统治早期,安达卢斯成为以科尔多瓦为中心的半岛主导力量。公元732年,在图尔战役中铁锤查理阻挡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倭马亚王朝对法兰克王国的侵袭,终结了穆斯林势力在欧洲的扩张。之后在法国等国家的扶植下,伊比利亚北部出现了几个基督教王国,其中主要是莱昂、卡斯蒂利亚、阿拉贡、葡萄牙和纳瓦拉向南进行了断断续续的军事扩张,被称为收复失地运动,使得伊利比亚再次皈依基督教,这场战争最终以基督教国家击灭格拉纳达酋长国而告终。 1492年,西班牙王国建立,随后其开始殖民扩张,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并于1581年吞并葡萄牙王国后达到极盛。帝国广袤的疆域使得现今全球有5亿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令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语人数第二多的语言。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开始衰弱,之后被法国,英国,荷兰数次击败,沦为欧洲二流国家。1898年,美西战争中的西班牙丧失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国内对于王室的专制愈发不满。1931年西班牙爆发骚乱,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被迫退位,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然而由于左右翼矛盾极为尖锐,西班牙内战于5年之后爆发。1939年,右翼势力取得全面胜利,共和国政府倒台,独裁者佛朗哥执政。佛朗哥在位期间,用巧妙的外交手段避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冷战中倒向美国。1955年西班牙加入联合国,进入全球市场,其经济发展与工业化速度大大加快,1975年时已成为一个较为富裕的工业国家。1977年,在胡安·卡洛斯的推动之下,西班牙民主化并加入欧盟,经历了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 今天的西班牙是议会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费利佩六世为国家元首。它是混合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以名义GDP和购买力平价计算,为世界第十六大经济体。 西班牙还是联合国、欧盟、欧元区、欧洲委员会(CoE) 、二十国集团(G20)、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组织(OEI)、地中海联盟、北约(NATO)(实际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OSCE)、世界贸易组织(WTO) 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成员。近些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在发达国家里失业率偏高。 此外,西班牙在古籍译为「日斯巴尼亚」、「以西巴尼亚」、「以西把你亚」,《圣经》曾译为「士班雅」。 历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时期,其间经历了全球帝国──西班牙帝国兴衰,如今为主权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欧盟成员国。 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们为摩尔人)入侵,并征服了几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之中,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天主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对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土运动。随着1492年取下格拉纳达,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土运动使伊比利半岛形成了众多基督教王国,为首的是卡斯提尔王国、阿拉贡王国、纳瓦尔王国、葡萄牙王国。除上述四国外,还有卡斯提尔国王兼任君主的莱昂王国、加里西亚王国、托雷多王国、穆尔西亚王国、科尔多瓦王国、哈恩王国、塞维利亚王国、格拉纳达王国、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国、阿拉瓦侯国、比斯开庄园、莫利纳庄园(以上诸国与卡斯提尔王国形成卡斯提尔联合王国);阿拉贡国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国、瓦伦西亚王国、马略卡王国(以上诸国与阿拉贡王国形成阿拉贡联合王国)。 1469年,卡斯提尔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子费迪南联姻,1474年,伊莎贝拉即位为卡斯提尔女王伊莎贝拉一世,1479年,费迪南即位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两人的联姻使两人得以共同统治绝大部分西班牙领土,史称天主教双王。直到费迪南二世强行兼并上纳瓦拉地区,成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从而使西班牙达成统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内的众多王公各据一方,并未正式形成为单一主权国家。 1492年,天主教双王拿下格拉纳达的同一年,双王也资助冒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了西班牙殖民帝国兴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伊莎贝拉和费迪南分别于1504年和1516年驾崩后,他们的女儿胡安娜和胡安娜的长子卡尔继承两国王位,称胡安娜女王和卡洛斯一世国王,母子共治,西班牙实现了事实上的统一。事实上胡安娜因被怀疑精神失常而被关在一家修道院里,实际掌权的君主只有卡洛斯一人。胡安娜于1555年驾崩后,卡洛斯成为唯一君主,特拉斯塔马拉王朝灭亡。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里,西班牙诸国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势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最强大的海权国家。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诸国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诸国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纷争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了广阔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后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了战争,并让尼德兰在八十年战争后获得独立国家的地位。在腓力四世的统治下,西班牙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了数场战争。西班牙和诸国在欧洲的众多战争导致西班牙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败的统治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衰落。衰败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它仍然是个具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于大部分的阿拉贡王冠诸国贵族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对波旁王朝出身的费利佩五世,因此费利佩五世继承西班牙诸国的王位后颁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间相继取消阿拉贡、加泰隆尼亚、瓦伦西亚、马略卡等国的议会与自治立法权,使上述诸国纳入卡斯提尔王冠的管辖,阿拉贡王冠消灭。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了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了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了混乱,1808年,半岛战争爆发,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让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为西班牙国王,颁布巴约讷规约,使「西班牙王国」第一次成为这个国家的正式称呼,但战争的失败使这个新生政权迅速覆灭。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的斯议会所通过的「1812年西班牙宪法」,亦沿用「西班牙诸国」作为国号,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复辟后,费迪南七世却废除「1812年西班牙宪法」。 半岛战争使得西班牙本土对于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减弱,使得西班牙诸国于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宪法使得伊莎贝拉二世成为西班牙诸国女王,此后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国号,未再变动。1869年宪法授与阿玛迪奥一世成为西班牙国王,从「西班牙诸国」到「西班牙王国」的转变,象征这个国家进一步的统一。然而半岛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了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了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废除,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而后1936年爆发了血腥的西班牙内战。内战最后使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国被废除,并掌握着西班牙政权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时作为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了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是还发生了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运动),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在前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在位期间实行了民主改革与现代化,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之一。现今西班牙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主办过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2020年8月因胡安·卡洛斯一世涉贪流亡海外,引发民众上街示威要求废除君主制。 地理. 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地形多山,梅塞塔高原是构成高原与多山地的主干,西班牙的最高峰是泰德峰,海拔3,718米。北有庇里牛斯山与法国为界。东有地中海。北有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地中海式气候,阳光充足,春秋多雨,年平均降水500-1500毫米。 西班牙气候可分作下列四环: 行政区划. 西班牙的二级行政区划为自治区,位阶相当于美国的州。西班牙的自治区共有17个,自治区之下共划分为50个省,其中有7个是辖区内仅有一省的「单省自治区」;自治市则有2个(休达、梅利利亚),均位于邻接摩洛哥的地中海沿岸。省及自治市内辖有若干市镇,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8124个。西班牙另在地中海拥有3个主权地(Plazas de soberanía),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治。 领土纠纷. 西班牙政府至今要求英国交还西班牙南部一个面积极小的半岛即直布罗陀。1704年,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征服了直布罗陀。由于战争失利,西班牙遂于1713年签订的《乌得勒支和约》中将直布罗陀永远割让予英国。战后多年来,直布罗陀的人民一直希望继续接受英国统治,并在多次公投中以绝对多票支持英国的统治。联合国于方案2231(XXI)及方案2353(XXII)中要求英国及西班牙就直布罗陀问题达成协议以结束殖民状态。西班牙政府宣称联合国的解决方案凌驾于《乌得勒支和约》之上,因此作出了收回领土的要求。除统治权问题外,疆界划分亦令两国争议不断。目前联合国承认直布罗陀为非自治领土。 目前也因为2016年的英国去留欧盟公投,直布罗陀96%选民选择留在欧盟,引发西班牙再次对其主权申索主张,也是英国脱欧谈判卡关的原因之一,因为西班牙邻近直布罗陀的地区之人一部分至此工作、旅游,英国脱欧后可能使这些更不方便。 其他国家声称在西班牙拥有主权的地区. 摩洛哥声称拥有非洲北部的休达、梅利利亚及无人居住地区戈梅拉岛、胡塞马群岛、舍法林群岛及佩雷希尔岛等岛屿。摩洛哥指上述地区是由西班牙于摩洛哥无法自我保护时夺去,在此之前摩洛哥未与西班牙签定任何条约割让该等土地。西班牙则称上述土地乃在回教势力入侵,即公元711年前西班牙王国的一部分。西班牙亦指摩洛哥只为地理原因要求得到该批土地。埃及对西奈半岛的主权与土耳其对伊斯坦堡的拥有权常被视为西班牙主张的支持论点。 葡萄牙从未认可西班牙于奥利文萨的主权,原因是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规定西班牙需将该土地还予葡萄牙,西班牙则指维也纳会议决策的先决条件是要维持巴达荷兹条约的完整。 独立运动. 加泰隆尼亚独立运动是西班牙境内的独立运动,其目标是将加泰隆尼亚独立出西班牙成为主权国家。今日相对于西班牙其他地区,加泰隆尼亚在文化发展上更独立自主。作为当地第一母语的加泰隆尼亚语,与西班牙语同为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两者虽然同是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却有明显的差异。加泰隆尼亚是西班牙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独立意识也是比较鲜明的地区,多数人认为其他地区在免费分享他们的经济成果。2014年9月11日,数十万人在加泰隆尼亚自治区首府巴塞隆纳游行,要求举行独立公投。 2014年11月9日加泰隆尼亚举办无法律效力的独立公投,因属违宪公投,投票所没有投票权人名册,只要拿身份证就可以到任何一个投票所投票,最后,共有两百二十万人上街投票(投票率约40%)。其中,80.7%赞成完全脱离西班牙独立,11.1%赞成与西班牙组成联邦,4.6%赞成维持统一。西班牙政府表示,公投违法。宪法法院在9月29日做出裁决说,宪法法院将审查这项公投的合法性,这事实上等于是技术性阻止和搁置了公投计划直到永远。 2017年10月27日,经加泰罗尼亚地方议会表决,以70票赞成、10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单方面宣布加泰罗尼亚从西班牙独立。并由政府主席普伊格德蒙特签署独立宣言,正式建立“加泰罗尼亚共和国”。但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加泰罗尼亚独立宣言通过的数小时内,西班牙参议院便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启动宪法155条议案,强行接管加泰隆尼亚地区并强制解散加泰隆尼亚地方议会。此次寻求独立的行为也引发西班牙宪政危机及政治动荡并持续至今。 经济. 西班牙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发达的工业国,属于东扩前的旧已开发欧盟内部较贫穷的国家。不过和东欧的欧盟新成员相比,如匈牙利(中欧)、波兰、罗马尼亚等,西班牙要更富裕先进。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毛额在30,697美元,属于世界上高度发展的欧洲先进工业国家之列。 工业. 西班牙的制造业发达。西班牙是世界造船国,也是汽车生产大国,但仅拥有少量的民族品牌。西班牙比较广为人知的轿车品牌是西亚特。 著名皮具及时装品牌罗意威于1846年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创立。平价时装品牌飒拉,全球7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3100家分店,为欧洲最大的时装零售商。和飒拉属于同一个集团的Massimo Dutti创办于1985年,飒拉和Massimo Dutti都属于西班牙著名集团印地纺。 观光业. 西班牙在欧洲和世界上是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有着很舒适的地中海气候并且阳光充足,是很多旅行者的度假天堂。在2010年西班牙的观光人口数量达到了5千3百万,排到在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第一位的法国、第二位的美国和第三位的中国,在2010年观光业在西班牙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8.9%,并且在观光业上的年收入总值世界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世界经济论坛(WEF)每两年公布一次《全球旅游与观光竞争力报告》,2015年西班牙首次登上「全球最具旅游竞争力」国家的冠军宝座,更是专家认为对观光客最友善的国家。 失业率. 西班牙近年来的经济改革效果卓越,不过失业率持续高升。根据统计,到2013年3月底,西班牙共有62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7.2%,为近19年来最高,也是17个欧元区国家中最高失业率,在2017年12月失业率为16.4%。 社会福利. 西班牙实行12年免费教育,大专院校众多,一方面因为国家设立奖学金令一般大众的后代就学普及,另一方面为了接受大量的外籍学生。社会福民接受教育的权利,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儿女上学完全免费。 西班牙的医疗费用在一般的情况下完全免费,例如西班牙公民或者是持有西班牙本地合法有效证件并有合法工作(留学生签证不包括在内)的人都可以免费享受医疗保险,包括他们的子女。购买药物的时候政府会与病人共同承担药费。 在多人口家庭(指的是一家人里面人数多于5个人,也就是说父母算2个人在加上3个孩子)国家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补助。除了像普通家庭一样的免费教育以外,到了大学,普通家庭还是要交一小部分的学费(西班牙称作注册费),然而多人口家庭就可以享用到独特的价格。 货币. 西班牙使用欧元;欧元面世前使用比塞塔,硬币面额有1、5、25、100和500比塞塔,纸钞面值有200、500、1000、2000、5000、10000比塞塔。欧元对比塞塔的兑换率为1:166.386。 交通运输. 水运. 西班牙内河不利航行,海运却很发达,与世界各大港口之间,都有忙碌的货运。11个海港年货运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阿尔赫西拉斯吞吐量4000多万吨。阿尔赫西拉斯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客运港,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旅客从这里乘船,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非洲。 航空. 西班牙的航空事业非常发达。共有民航机场47个,26个为国际机场。15个机场的客运量在200万人次以上。马德里的巴拉哈斯机场每年客运量3000多万人次,与巴塞罗那的埃尔普拉特机场、马略卡岛上的帕尔马机场是全国三大机场。西班牙不仅国际航线密集,国内航班也很频繁。马德里到巴塞罗那每半小时就有一航班,便捷的航空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 铁路. 西班牙的铁路主要为1,668毫米的宽轨线路,由国营的西班牙国家铁道网公司(RENFE)运营。1992年,马德里到塞维利亚之间的高速铁路投入运行。2008年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之间也开通了高速铁路。目前高速铁路1636.2千米,普通铁路17074千米,客运量50亿人次,货运3090万吨。 公路. 截至2015年,总长达16.6万公里,约1.7万公里。公路网覆盖全国,客运量13.08亿人次,货运能力6956万吨,货运车辆530万辆。 政治. 西班牙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有世袭的君主和两院。国王为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宗教领袖。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掌握立法权。首相(正式名称为政府主席)领导的政府行使行政权。首相由国王提名,并由国王任命。 目前西班牙实行的是1978年西班牙宪法,这是西班牙的第一部民主宪法,内容由时任议长兰德里诺·拉维莱·阿西纳等法律界专家起草,于1978年实施,结束了将近40年的佛朗哥独裁时期,是西班牙向民主体制转变的重要里程碑。该部宪法规定西班牙的国家主权属于全体西班牙人民,政体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西班牙君主是虚位元首,君主代表国家但不享有实权,行政权由首相掌理,立法权则由国会参、众议院掌理。然而,西班牙宪法在落实后遇到多次挑战。例如20世纪末的巴斯克分离主义,以及历史悠久的加泰隆尼亚分离主义所导致的宪政危机,使《西班牙宪法》第155条的认受性受到挑战。 行政区划. 西班牙全国划分为17个自治区及2个自治市,下设50个省。 人口. 截至2016年7月,西班牙人口为46,468,102;根据2015年7月统计,拥有西班牙国籍人数为41,996,253。永久居留西班牙外籍人士(移民及难民)约为4,426,811,占总人口的9.54%。 语言. 西班牙有四种主要的语言,除了西班牙语为全国的官方语言外,其余三种为地区级官方语言: 加泰罗尼亚语、加利西亚语和卡斯蒂利亚语(后者通常被称为“西班牙语”)都来源于拉丁语,并有各自的方言。而巴斯克语则与其余三种语言有不同的起源,现在认为巴斯克语是已经消亡的伊比利亚语族的最后火种,在罗马人到达伊比利亚半岛前被广泛使用。同时还存在还有其它一些现在仍在使用的罗曼语族方言,如在阿斯图里亚斯和部分莱昂地区使用的阿斯图里亚斯语或称Bable,在部分阿拉贡地区使用的阿拉贡语,在加泰罗尼亚西北角的阿兰山谷使用的奥克语(阿兰方言)。在美国的西班牙人使用的是在西班牙西南部的方言。 宗教. 西班牙人主要信仰天主教,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是吉普赛人。现代也有大量无信仰人士和其他宗教信徒。 城市. 西班牙有许多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如马德里、巴塞隆纳、瓦伦西亚等。以下为西班牙前二十大城市: 文化. 除了对音乐世界有庞大贡献(弗拉明戈舞和吉他),西班牙各地拥有五花八门的文化表现如塞尔特传统与举世有名的料理与建筑。曾经一致地受欢迎的斗牛却于今日却颇受争议。西班牙民风可说是奔放热情。在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为全球第三个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 教育. 一般说来,西班牙的教育是五育均衡的。西班牙是由17个自治区组成的王国,每个自治区是独立的,所以全国没有统一的各学科计划和大纲,有意思的是,西班牙政府严格规定了各科的教时。 西班牙的老师有权根据学校的条件、学生的水平、当地的特点,决定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没有统一大纲,只有规定时数的做法,既保证了各科教学的时间,又让各科的教学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在西班牙1992年颁布的规定里,学校规定义务教育下,每班学生不得多于25人,而且每周总学习时数25小时,其中体育必须占3小时。 西班牙学校每周3小时的体育课,根据学校地理环境的差别,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舞蹈、足球、篮球、排球、艺术体操、体操、田径、游泳、拳术、柔道。 在西班牙,从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到几百人口的小山村,学校都有著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设施,体操馆、健身房等,城乡学校都有。 除了正式的体育课程,西班牙学校的课外活动里,学生每学期可以选择学习一个运动项目。4年下来,学生就能学会8个运动项目。 孩子们从10岁起就进入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周六参加学校所在地区组织的校际比赛。这些比赛只在周末举行,持续时间长,往往持续整个学年。 知名大学包括马德里理工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巴塞隆纳大学、巴塞隆纳自治大学、庞培法布拉大学、ESADE商学院、IE商学院、IESE商学院。 体育. 西班牙于1982和1992年先后举行世界杯和奥林匹克运动会。 足球. 西班牙国家足球队是1964,2008,2012和2024四届欧洲杯冠军,并于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首度夺冠,培养了阿尔弗雷多·迪斯蒂法诺,路易斯·苏亚雷斯·米拉蒙特斯,布达坚奴,米歇尔,路易斯·恩里克,塞尔希奥·布斯克茨,哈维,伊涅斯塔等世界级球星,西班牙国家女子足球队也取得成功,她们在2023年澳新女子世界杯取得首座国际赛事。俱乐部层面,有着众多百年俱乐部如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马德里竞技,塞维利亚以及西班牙人等世界顶级足球俱乐部,在欧洲冠军联赛中也都经常会取得出色的成绩。 网球. 西班牙是网球大国,从90年代就出现了不少网坛名将,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与其他红土赛事,有杰出的表现,如阿兰查·桑切斯·维卡里奥、康奇塔·马丁内斯、塞尔希·布鲁格拉、卡洛斯·莫亚、阿尔韦特·科斯塔、胡安·卡洛斯·费雷罗、红土之王的拉斐尔·纳达尔和加碧妮·穆古鲁扎等等。 篮球. 西班牙也是篮球大国,从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不少篮坛名将,在2006年世界篮球锦标赛中西班牙击败希腊队夺下冠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西班牙在决赛中败于美国梦之队获得亚军。 羽毛球. 西班牙进入90年代开始迎来热潮,从90年代就出现第一位女子羽坛名将,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卡罗列娜·马琳击败印度的普萨拉·文卡塔·辛德胡夺下冠军,成为西班牙首位“双料冠军”的女子选手。 治安情形. 近年来因大批来自北非、中南美及东欧国家之移民先以各种渠道偷渡入境西班牙,复以西班牙为桥头堡转进欧盟其他国家,或迳于西班牙非法居留沦为无合法居留证件之「非法移民」,并以打黑工或行窃、抢劫、贩毒等方式谋生;再者由于西班牙警力不足及缺乏具吓阻力的法律制裁以及遣返困难等因素,导致西班牙治安急剧恶化。主要大城如马德里、巴塞隆纳、塞维利亚、巴伦西亚治安皆急速恶化,抢窃案件频传。歹徒多以外国游客为首要偷抢目标,受害者尤以身怀巨额现金的旅游团体及自助旅行者成为主要被害对象。 西班牙抢窃集团犯案率最高、最猖獗之城市为马德里、巴塞罗那与塞维利亚,歹徒一般都在观光景点附近伺机犯案,如马德里市区的丽池公园、阿托查火车站附近、太阳门、主广场、加泰罗尼亚议会大道、普拉多美术馆、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哥伦布广场、西班牙广场及跳蚤市场(El Rastro)等以及巴塞隆纳桑斯车站、哥特区、加泰罗尼亚广场、圣家族大教堂及毕加索博物馆附近等。外国人最易遭窃或被抢之地点为:观光胜地、广场、机场、车站(火车、地下铁、公车)、车厢、餐厅及娱乐场所等地。 歹徒犯案手法多数皆系遭数名歹徒(一般约3至6人)以下列方式趁当事人不备伺机下手: 近年西班牙经济严重衰退,为降低财政赤字,活络劳动市场,政府厉行包括劳工法改革、冻结调涨退休金、缩减社福及教育支出等,引起诸多民众反弹,抗议集会时有可闻。该等集会多属和平集会,惟偶有场面失控之情。 恐怖活动. 西班牙巴斯克地区从事分离运动之恐怖组织“埃塔”(ETA)系南欧地区制造恐怖事件最活跃者之一,该组织自1959年成立以来,共计杀死近2000名西班牙政、军、警界人士及无辜民众。该组织前后曾于1988年、1992年、1998年、2005年、2006年多次宣布停火,寻求与西班牙政府展开对话,后因不耐谈判进程缓慢,再度进行暴力攻击,以期迫使西班牙政府迅与之进行和谈。后于2011年9月5日再次以「开启民主进程」为由宣布无限期停火,迄今尚无暴力活动迹象,但西班牙政府对该组织确否放弃采暴力措施仍持怀疑态度。最终埃塔于2018年宣布解除武装,并与中央政府达成和解,当地恐怖活动才得以平息。 交通安全. 当地人驾车习惯欠佳,经常超速及酒后开车。主管交通当局为减低层出不穷之车祸事件及所导致之人员伤亡,自2006年夏季开始实施「点数法」并加重处罚,并于高速公路(时速限制120公里)及隧道内加装控速摄影系统,目前交通情况已有改善。
用维基百科解释
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是公元3世纪由亚历山大城的普罗提诺发展出的哲学派别,是古希腊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流派主要基于柏拉图的学说,再加上斯多葛学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融合为一个体系。但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新的诠释。在《新约圣经》时代的哲学本身包含一种宗教态度,这就是基督教涉及哲学的缘故。这种宗教哲学就称新柏拉图主义,也就是以希腊思想为基础而创建的宗教哲学。主义主张所有存在皆来自一源,借此个别灵魂能神秘地重返为一;亦强调存在层级的多重性,只能被感官所感知的物体世界处于最低层级。 历史沿革. 新柏拉图主义最早产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175-242),没有留下著作。不过最重要的人物则是他的学生普罗提诺(204-270)。普罗提诺早年在亚历山大学习、研究,直到西元243年到罗马定居。普罗提诺的作品主要都是他晚年的讲课笔记,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神秘主义色彩。普罗提诺发展了这哲学体系。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人物还有普罗提诺的学生菲波利(234-305)、卡尔基斯的杨布里科斯(330以前)、(350-430)和普罗克洛(412-485)。 重要性与影响力. 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并使知识更充实,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哲学融合。而在早期基督教时期(公元2-5世纪)的教父思想,由于是根据《圣经》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一般称为「教父哲学」。 新柏拉图主义相当重要,不只是因为它影响了提出第一个神学体系的俄利根,它还借由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影响了之后一切的基督教神秘主义形式,以及大多数的古典基督教神学形式,特别是关于上帝、世界和灵魂的学说。普罗提诺认为它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净化(Katharsis)灵魂的宗教体系。 主要思想. 普罗提诺认为上帝是超越的The One(太一、元一、一),是至高的善,他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不能说他是什么只能说他不是什么。这无限者是任何事物的根源。他是永恒的、不改变的。普罗提诺比喻,上帝像无限的喷泉,并永不枯竭。又像是太阳,从中辐射光芒,而无损于太阳。宇宙是出自上帝的流射物,是祂无限全能不可避免的漫溢,流射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纯粹的思想或精神(nous)、或译为心灵(mind),第二个阶段是灵魂(soul)和第三阶段是物质(matter)。而流射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原因。纯粹思想是现象世界的模型或标准,不占时间、空间;是完美、永恒又和谐的;是可以用智力理解的世界。上帝在nous中显出他自己。nous就是柏拉图所称为理念的一切形式和结构。任何真的、美的都包含在其中,是一个永恒的普遍本质。灵魂起源于纯粹思想,只要有理念或目的,他就力图实现自己,产生某种东西。他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趋向纯粹思想,是一个拥有「观念」的灵魂。一方面又趋向感官世界,是一个怀有欲望的灵魂。灵魂产生了物质。物质的本身,既没有形式、性质、权能,他是绝对的贫乏,是邪恶的基质,离上帝最远。恶不是一种肯定的力量,它是精神的东西的否定,当灵魂趋向到非存在就产生了恶。恶不是一种本体论的实在,而是一种「非存在」(non-being)。当灵魂追求到来源本身,达到最后目的,他变成与上帝合而为一。这个道路是艰辛的,是一种藉著禁欲主义的进化过程。在最高的出神入迷的状态时,就是普罗提诺所谓的飞向元一,什么是人存在的目的(telos),这个问题柏拉图已经给予了回答:尽可能变得与上帝相似。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而为一。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新柏拉图主义与柏拉图之上帝观有些不同之处。 柏拉图的上帝就是至善的理型(the Form of the God),这样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另有一造物者称为巨匠造物主,按照至善理型将世界造出来。 普罗提诺的上帝则是太一(the One),是绝对超验的(transcendent),任何描述都不适合他。即使太一与至善也只能算是类比的描述。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上帝,当然也是非人格化的,但比起柏拉图更把上帝的超越性推到极点。 普罗提诺又认为太一流溢(emanates)出心智(Mind)与世界魂(World Soul)。但柏拉图从来没有用过发散这个词,也没有明说众理型是如何从太一而出(Copleston, 1946, p.177)。
用维基百科解释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通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于中西欧的议会民主制联邦共和国,由16个-{zh:邦;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322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日本。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德语是欧盟境内使用人数最多的母语。德国文化的丰富层次和对世界的影响表现在其建筑、美术、音乐、哲学、电影等,文化遗产主要以老城为代表,而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共计上百处。 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海德堡人及其后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国中部。自古典时代以来各日耳曼部族开始定居于今德国北部地区。1世纪时,有罗马人著作的关于“日耳曼尼亚”的历史记载。在4到7世纪的民族迁徙期时,日耳曼部族逐渐向欧洲南部扩张。10世纪起,德意志领土组成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部分。16世纪时,德意志北部地区成为宗教改革中心。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莱茵邦联和日耳曼邦联先后建立。在普鲁士王国主导之下,1871年,多数德意志邦国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开始作为国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8-1919年德国革命后,德意志帝国解体,议会制的威玛共和国取而代之。1933年纳粹党获取政权并建立独裁统治,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系统性种族灭绝的发生。在战败并经历同盟国军事占领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90年10月3日重新统一成为现在的德国。其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则为联邦总理。 德国是世界大国之一,亦是已开发国家当中较为先进的,其国内生产总值以国际汇率计居世界第三,以购买力平价计居世界第五。其诸多工业工程和科技部门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驰名的德国车厂、精密部件等,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德国为发达国家,生活水准居世界前列。 德国是再生能源大国,绿化率极高,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样板。除了强调环境保护与自然生态保育,在人为饲养活体的态度也十分严谨,不但获得大量外汇和资讯优势,其动物保护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准也是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方面,提供免费大学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体系完善,催生出拜尔等大药厂。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国名. 德意志最初是单指脱离加洛林王朝独立,并于10世纪初建立德意志王国的四个日耳曼民族施瓦本人、巴伐利亚人、撒克逊人和法兰克尼亚人,源自一本约1080年写成、关于科隆总主教的德语传记作品。 中文“德意志”一词是德语Deutsch的音译,而越南也参照中文“德意志”,称德国为“德”。 日韩对德国的称呼汉字写法则都是「独逸(独逸,Doitsu)」,日文写作「ドイツ(独逸,Doitsu)」,韩文写作「독일(独逸,Dogil)」,而朝鲜的文化语则依照德文音译成“도이췰란드”。而日耳曼一词是来自于拉丁语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东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后来英语单词的德国(Germany)由此演变而来。而德语中的德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或"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语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 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þiudiskaz"(大众的),þiudiskaz又来自于þeudō,þ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德国的名词变迁为Theodiscus(8世纪开始,意指加洛林王朝领土内的日耳曼民族)和Teutonicus(10世纪开始德意志王国成立后的德意志名称,又可称“条顿”)演变成Teutsch(16世纪开始的德意志名称),最后变成Deutsch(19世纪开始至今的德国名称)。 欧洲人对德国的称谓甚多,词源分别代表过去不同的日耳曼部落,如法语、西班牙语的“阿勒芒”(Allemagne)、“阿拉曼尼亚”(Alemania)源自阿勒曼尼部(Alemanni);芬兰语、爱沙尼亚语中的“萨沙”(Saksa)、“萨沙玛”(Saksamaa)源自撒克逊部(Saxons);匈牙利语中的“涅米多萨”(Németország)则源自涅米特部(Nemetes)。 历史. 下颌骨化石的发掘表明至少600,000年前在德国即有古人类活动。自舍宁根的煤矿中亦出土三支380,000年前的标枪,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狩猎武器。在尼安德河谷发现史上第一枚非现代人类化石,这一物种被称为尼安德特人。化石具有近40,000年的历史。乌尔姆附近施瓦本汝拉山洞穴中亦有同一时期的现代人类生存迹象,包括42,000年前的鸟骨和猛犸象牙笛,为至今出土的最早乐器;40,000年前大冰期的狮子人为世界已知无争议的最古老雕塑品;距今35,000年前的则为无争议的最古老人类雕塑。内布拉星象盘于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内布拉附近出土,为一欧洲青铜时代铜制文物,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名录。 日耳曼部落及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部落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17至前5世纪)或者最晚是(西元前5~4世纪至西元前1世纪)。西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的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日耳曼地区,该地区约为莱茵河至-{zh-hans:乌拉尔山脉; zh-hant:乌拉山脉}-之间,西元9年时,部落主阿尔米尼乌斯击败由瓦卢斯领导的三个罗马军团,使奥古斯都放弃将罗马帝国边界扩张至易北河的意图。塔西佗于西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亚志时,日耳曼部落已在莱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据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而奥地利、巴伐利亚南部及莱茵兰西部则为罗马帝国所管辖。 3世纪时出现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兰克人、、撒克逊人、、和等。日耳曼人约于西元260年进入罗马帝国控制地区。匈人于375年西移至罗马帝国统治地区后,罗马帝国势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进一步向西南方迁移,同时,今日德国境内出现较大的部落取代或吸收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区大片土地(即墨洛温王朝时所称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利亚和阿基坦一带)为法兰克人所占领,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并向东征服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今德国东部地区则由西斯拉夫民族(包括索布人、和奥博特人)定居。 东法兰克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大帝于800年圣诞节于罗马接受教宗利奥三世加冕,并建立卡洛林帝国,后于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分裂,分裂后出现的东法兰克王国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型,领土西至莱茵河,东至易北河,北至北海,南至阿尔卑斯山。 在奥托王朝(919年-1024年)统治期间,由各公国推举间推举共主,王位虽非世袭,但仍多为父死子继的情形,而形成王室家族。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于962年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萨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统治期间,义大利北部及勃艮第并入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叙任权斗争,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12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统治期间,德意志诸侯的影响力向南方和东方扩张至斯拉夫人定居地区;他们鼓励德意志人向这些区域移居,称东向移民运动。多数由北部德意志城镇组成的汉萨同盟由于贸易的扩张而繁荣。南部的大拉芬斯堡贸易组织(Große Ravensburger Handelsgesellschaft)起到类似的作用。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立帝国的基础政治结构,规定七个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或大主教为选帝侯,通过多数制选举皇帝。 14世纪上半叶,德意志人口大幅减少。1315年发生大饥荒,黑死病则于1348年至1350年流行。即便如此,德意志的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这一时期发展一系列的技术,与同一时期在意大利诸城邦使用的科技类似。德意志诸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培养、其子小汉斯·霍尔拜因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约翰内斯·谷登堡将活字印刷术引入欧洲,为日后知识的大众化创造条件。 1517年,维滕贝格教士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挑战天主教会(罗马公教会)并引发宗教改革。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宣告路德宗为可接受的天主教替代信仰,但还规定诸侯的信仰应为其子民的信仰,这一原则称“教随君定”(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和约未涉及其他信仰,由此归正宗仍为异端,而其原则亦未涉及神权领袖改信的状况(如1583年科隆选侯国的情形)。自科隆战争至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一系列宗教战事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后者导致诸邦国总人口减少近百分之三十,而在一些地区人口减少高达百分之八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终结德意志诸国的宗教战事。1648年后,德意志诸侯可选择天主教、路德宗及归正宗为其国教。 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由近1,800个领地所组成。由帝国改革(1450–1555年)推动的法律体系建立帝国政治体,并在其神权、世俗及世袭邦国中确定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由帝国议会代表。哈布斯堡王朝自1438年起保有帝国皇权。1740年查理六世过世;其生前无嗣,由此说服各选帝侯接受《国事遗诏》以确保王朝统治。这一问题通过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得到解决:《亚琛和约》规定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将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而特蕾西亚将以皇后之名统治帝国。自1740年起,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同普鲁士王国的二元之争主导德意志地区的局势。法国大革命战争及帝国议会最终会议之后,多数世俗的帝国自由城市均为各王朝吞并,而神权领土则被世俗化并吞并。1806年帝国终结,多数德意志邦国(尤其是莱茵河畔诸国)为法国所统治。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俄罗斯、普鲁士及哈布斯堡对德意志地区的霸权展开争夺。 德意志邦联及德意志帝国. 拿破仑一世失败后,欧洲各国于1814年召开维也纳会议,并建立由39个主权邦组成的松散联盟-德意志邦联。对欧洲协调政治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遭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梅特涅所镇压。于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则促成日耳曼邦国的经济整合。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广泛传播,建立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观点在德意志人,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中日渐流行。受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建立共和国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革命,国民议会决议由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担任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认为其权力将受限而拒绝,使革命运动暂时遭遇挫败。 威廉四世的继任者——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渐生冲突,就军事预算有相当歧异,于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后,并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排除过去曾主导日耳曼地区事务的奥地利势力。俾斯麦欲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达姆施塔特等地并入北德意志邦联,与法国冲突渐增,遂于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德国取胜,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统合奥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国家,即采「小德意志」路线。普鲁士约占帝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及人口,主导帝国事务,德意志帝国由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首都柏林。 德意志统一后,作为威廉一世治下德国总理的俾斯麦在外交上试图巩固德国的大国地位,与外国结盟,孤立法国,避免战争。但在威廉二世治下,德国同其他欧洲列强一样逐渐朝帝国主义方向发展,同周边国家时有冲突。先前的同盟关系多数终止,由此德国同奥匈帝国结盟,保证一定程度中立并获得军事支持。1882年的三国同盟将意大利揽入,这也反映德、奥、意三国对法国、俄国的担忧。同时,英国、法国、俄国亦各自结盟,以防奥地利对巴尔干半岛(俄罗斯利益)、德国对法国的干预。 1884年的柏林会议中,德国对东非、西南非、多哥和喀麦隆等殖民地提出宣称。此后德国进一步扩张,将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和萨摩亚纳入其殖民地范围。德国殖民政府在西南非(今纳米比亚)对当地的赫雷罗人和纳马人展开灭绝行动,以报复其反抗运动,日后被称为「二十世纪首次种族灭绝」。近十万人(80%的赫雷罗人和50%的)死于集中营内,多数死于疾病、虐待、积劳、脱水和饥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遇刺,奥地利借此对塞尔维亚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四年的战事中,德意志帝国损失严重,超过200万名军人死亡。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署,德军士兵返回国内。同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及各邦国统治者被迫逊位。1919年6月28日新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作为同盟国成员,德国接受其为协约国所败。德国民众认为条约不公且使德国蒙羞,史学家日后称这一态度最终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魏玛共和国.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初期,德国宣布改行共和制。1919年8月11日,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签署《魏玛宪法》。在此后的权力斗争中,左翼激进共产主义者在巴伐利亚夺权,而德国其他地区的保守派则试图通过卡普政变推翻共和国。后者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防卫军、保守主义、民族主义、保皇主义的支持。此后的德国经历工业中心的血腥街道战、比利时和法国军队对鲁尔区的占领、1922年至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债务重组计划及1924年新货币的引入。此后黄金二十年代到来,德国进入一段文化及艺术的自由繁荣期。即便如此,对《凡尔赛条约》的恨意仍旧存在,刀刺在背传说广泛流传,为此后二十年的反犹潮提供基础。经济仍然持续动荡,史学家仅称1924年至1929年间为“局部稳定期”。1929年大萧条对德国造成冲击。1930年联邦选举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授权海因里希·布吕宁领导的政府不经议会批准采取举措。布吕宁政府采取财政紧缩和通货紧缩政策,导致大幅度的失业;1932年失业率高达30%。 1932年特别联邦选举中纳粹党获胜。在一系列失败内阁后,1933年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纳粹德国. 国会纵火案后,《国会纵火法令》取消民众的基本权利。在数周之内首个纳粹集中营于达豪开始运作。《1933年授权法》授予希特勒无限立法权,由此其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极权主义国家,通过全民投票,并开始重新武装化。 通过赤字财政政策,由政府支持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始实施,主要着重于公共工程领域。1934年的公共工程项目中,170万德国民众投入工作,由此获得收入和社会福利。最为著名的工程项目为全国高速公路。其他重要建设项目包括水力发电项目、供水项目如及交通枢纽如。此后五年内,失业率大幅度下跌,时均和周均薪酬上升。 1935年,当局宣布不再履行《凡尔赛条约》,并颁布纽伦堡法案,针对犹太人及其他少数族群。德国亦于1935年收回萨尔,于1938年吞并奥地利,并于1939年初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希特勒政府同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条约签署后,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展开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作为回应,英、法亦对德国宣战。1940年春,德国攻克丹麦及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并在德军近乎占领法国全境后迫使其签订停战协定。同年,英国抵御德国的空中攻势。1941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及苏联。至1942年,德国及其他轴心国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但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获胜,盟军夺回北非并入侵意大利,德国连续遭遇失败。1944年6月,西方盟军在法国登陆,法国复国,并且加入反击德国的行动。苏联向东欧推进;年末,西方盟军已进入德国境内,德军最后一次反攻未果。在希特勒于柏林战役中自杀身亡后,1945年5月8日,美、英、法、苏攻入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终结。 在日后称犹太人大屠杀中,纳粹对少数族裔进行迫害,并通过集中营和灭绝营对其所称劣等种族进行种族灭绝。超过1,000万平民被系统性杀害,包括600万犹太人、220,000至1,500,000罗姆人、275,000身心障碍者、数千耶和华见证人、数千同性恋者及成千上万政治和宗教异见者。在占领区内的政策导致270万波兰人死亡、130万乌克兰人、及近280万苏联战俘。德国约有320万至530万士兵阵亡,近200万平民死亡。前东部领土的损失导致近1,200万德意志裔人被由东欧驱逐。其战前领土损失近四分之一。战略轰炸及地面战事导致许多城市及文化遗产被摧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纳粹政权参与者于纽伦堡审判中接受战争罪审判。 东西德分裂时期. 于德国投降后,德国领土及柏林由同盟国中的四强美、英、法、苏分区占领,这些地区接受650万名来自东部领土的德意志人。1949年5月23日,法国、英国及美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般也以西德及东德称之。东德首都设于柏林,西德将波恩设为临时首都,以强调两国分治仅为暂时性的现状。 西德为议会民主制共和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自1948年起,西德成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受援国之一,通过援助重建其工业基础。1949年康拉德·阿登纳当选为首任联邦总理,并任至1963年。在他和路德维希·艾哈德领导之下,西德自1950年代起经历长期的经济增长,被称为经济奇迹。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为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 东德为一东方集团国家,苏联通过其军力和华沙条约组织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其进行控制。虽然其名义上为民主国家,政治权力仅由德国统一社会党高官(政治局成员)行使,并由控制社会诸多领域的秘密机构斯塔西支持。民主德国采行苏联式统治经济,后成为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虽然东德官方对其社会政策进行大规模宣传,并鼓吹西德入侵威胁,诸多东德公民仍然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及经济繁荣。1961年建成的柏林墙旨在阻止东德人逃亡西德,成为冷战的象征之一。在此罗纳德·里根于1987年6月12日发表《推倒这堵墙!》演说,与约翰·肯尼迪于1963年6月26日的《我是柏林人》演讲相应合。1989年柏林墙倒塌成为共产主义垮台、两德统一和东德转型的象征 东、西德间的紧张关系在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于1970年代初期通过东方政策稍获缓解。1989年夏,匈牙利放弃铁幕并开放边界,数千名东德国民经匈牙利成功进入西德,事件也对东德造成冲击,大型抗议活动获得更多支持。东德当局放松边境限制,使东德居民能自由前往西德旅游,以维持东德的国家地位,而实际上此举加速了转向改革的进程。1990年9月12日,四个占领国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放弃其在投降书中获得的权力,德国重获完整主权。由此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前东德五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重新建立并加入德国。 两德统一与欧盟. 两德统一以来的德国被认为是西德的扩大延续而非改朝换代,由此其获得西德在所有国际组织中的成员资格。根据1994年《柏林-波恩法案》,柏林重新成为统一德国首都,而波恩则获得“联邦城市”(Bundesstadt)这一独有地位,保有一些联邦机关。政府迁移于1999年全部完成。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政治家格哈特·施罗德当选首位红绿联盟德国总理,与联盟90/绿党共同组建政府。 东德经济的现代化及集合为一长期过程,计划至少持续至2019年,每年由西部向东部转移金额近800亿欧元。 自统一后,德国在欧洲联盟中日渐扮演重要角色。1992年德国与其欧洲伙伴共同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9年建立欧元区,2007年签署《里斯本条约》。德国派出维和部队以稳定巴尔干地区局势,并在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以北约成员身份派出军队维护阿富汗安全局势。由于国内法律规定德国只能部署军队进行国防行动,这些举措产生一定的争议。 2005年选举后,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安格拉·梅克尔成为首位女性德国总理。2009年德国政府批准一项总额达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保护其产业免受经济危机冲击。 2009年,的自由-保守联盟当政。2013年,组建大联合政府。21世纪的德国主要政治目标包括推进欧洲统合、向可持续能源进行转移(Energiewende)、平衡预算、提升生育率及高科技主导的德国经济未来转型(“工业4.0”)。 2015年德国受到欧洲移民危机的影响,其为多数进入欧盟移民的最终目的地。其接受超过一百万难民,并通过配额机制将移民根据税收及人口密度分配至各-{zh-hans:州; zh-hant:邦}-。 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后社民党取得多数席次。同年12月8日,社民党政治家奥拉夫·朔尔茨于宣誓就任德国总理,并与绿党及自由民主党共组中间偏左的。 2022年2月13日,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再次当选德国联邦总统,成为首位连任的社民党总统。 地理. 在地区分类上德国属于西欧或中欧,北与丹麦相连,东面与波兰和捷克接壤,东南临奥地利,西南偏南为瑞士,西同法国、卢森堡和比利时相界,西北毗荷兰。其领土大部分位于北纬47至55度,东经5至16度间。德国北濒北海,东北偏北临波罗的海,于奥地利及瑞士边界同中欧第三大湖博登湖相邻。德国国土面积为,包括陆地及水域,为欧洲面积第7大国家及世界面积第62大国家。 德国地势总体南高北低,高度由位于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向位于西北的北海海岸及东北的波罗的海海岸递减。其最高点为楚格峰(阿尔卑斯山),海拔,最低点为(北德低地),海拔为海平面以下。莱茵河、多瑙河及易北河等大河穿流而过德国中部的森林高地及北部低地。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正逐渐经历消退。德国重要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煤矿、草木灰、木材、褐煤、铀、铜、天然气、盐、镍、耕地及水。 气候. 德国大多数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此地区气候因墨西哥湾暖流向北延伸的北大西洋漂流而较为温和,而该暖流较温暖的海水影响北海周边区域。 德国年均降水量为,无稳定的干燥期。冬季温和,夏季温暖,气温可超。 德国东部偏向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较常出现长时间的干燥。德国中部及南部地区为海洋性气候及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最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气温较低,德国中部的高地属山地气候,气温较低且降雨较多。 生态. 德国国土可分为两个生态区域,分别为及生态系。于2008年,德国土地利用以耕地(34%)、林地(30.1%)为主,其次为永久放牧区(13.4%)及居住区、街道(10.8%)。 动植物为中欧地区常见的物种,山毛榉、橡树及其他落叶林构成森林的三分之一,松柏则因重新造林而增加,云杉及冷杉为高山地区主要林相,松及落叶松多生长于砂质土壤。另存在多种蕨类、花、真菌、苔藓类。主要野生动物包括鹿、野猪、、狐、獾、野兔、河狸。 德国国家公园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瓦登海国家公园、亚斯蒙德国家公园、西波美拉尼亚潟湖地区国家公园、米利茨国家公园、下奥得河河谷国家公园、哈尔茨国家公园、萨克森小瑞士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等。德国境内共有超过400家动物园及动物公园,数量居世界之冠。柏林动物园为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展示物种超过1,500种,为世界上展示物种最多的动物园。 城市. 德国有诸多大型城市,共有11个官方认定的德国大都会区。其中最大的为莱茵-鲁尔都会区,2008年人口达1,170万,包括杜塞尔多夫(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科隆、波恩、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波鸿。 政治. 德国为采行议会制、代议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其政治体制于1949年的《基本法》架构下运行,修改基本法通常须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基本法的核心原则包括人性尊严、权力分立、联邦组织架构及依循法治。 联邦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2017年3月19日就任)为国家元首,仅具象征性,权利及责任由联邦大会选举产生;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全体议员及各邦议会选出与联邦议院同等数量的代表组成,其中各邦代表数量依人口比例分配。地位仅次于联邦总统,由联邦议院选举产生,负责议院日常事务。总理为政府首脑及位阶第三高者,由联邦议院选任后经联邦总统任命。 联邦总理(奥拉夫·朔尔茨,2021年12月8日就任)为政府首脑并行使行政权,其职责类似于其他采行议会民主制国家的首相。联邦立法权则由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行使,两院共同组成国家立法机关。联邦议院代表由比例代表制(联立制)直接选举产生;联邦参议院代表则由各邦政府成员代表出任,代表各邦利益。 自1949年起,基督教民主联盟及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主导政党,至今总理皆由这两党党员出任,但规模较小的自由民主党(1949年至2013年在议会中拥有席位)及联盟90/绿党(自1983年在议会中拥有席位)亦为议院中重要力量。 德国在2010年达到最高(80.3%),在此后逐渐下降。根据欧洲统计局数据,2015年德国政府净债规模达到2.152万亿欧元,占其GDP的71.9%。2015年联邦政府预算盈余达121亿欧元(131亿美元)。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等信用评级机构对德国评级为最高的AAA级,2016年展望为稳定。 法律. 德国为欧陆法系国家,其法律体系以罗马法为基础,具有一定成分。联邦宪法法院为德国最高法院,负责宪政事宜,拥有司法复核权。德国的最高法院系统(Oberste Gerichtshöfe des Bundes)分工明确,其中联邦最高法院为民事与刑事案件终审法院,而联邦最高劳工法院、联邦最高社会法院、和联邦最高行政法院则为其他类型案件的终审法院。 在国家层面,刑法及私法分别编著为《德国刑法典》及《德国民法典》。德国刑罚制度以矫正罪犯及保护公众为目标。除轻微犯罪(由单一职业法官审判)及严重政治犯罪外,所有案件均采用混合审判制,由公民陪审团同职业法官一同审案。行政法的许多部分由各-{zh-hans:州; zh-hant:邦}-自行负责。 德国现行的宪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最初是联邦德国的宪法,在东、西德统一后成为德国的正式宪法;而德国基本法是少数不以「宪法」命名的国家根本大法。 德国没有死刑,基本法第102条中明文规定废除死刑;而有证据显示,联邦德国的废死,最早来自右翼政党的提案,原先目的并非是一般罪行的凶手,而是企图阻碍盟军对战犯执行死刑;但实际上废死并无影响战犯的处决,也被认为无法对其法院有拘束力,所以相关处决则持续到1951年。详情可见德国死刑制度一文。 行政区划. 德国由16个-{zh-hans:州; zh-hant:邦}-组成,16个-{zh-hans:州; zh-hant:邦}-共同组成国家(德语:Länder)整体。各-{zh-hans:州; zh-hant:邦}-拥有其-{zh-hans:州; zh-hant:邦}-宪法,并对其内部事务有相当大的自治权限。由于各-{zh-hans:州; zh-hant:邦}-在领土面积及人口数量上具有差异,尤其是城邦(Stadtstaaten)与具较大领土的-{zh-hans:州; zh-hant:邦}-(Flächenländer)间的差异,而于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黑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及萨克森设有22个一级行政区,管理地方事务。截至2013年,德国共分为402个县市级行政区,包括295个县行政区及107个市行政区。 国际关系. 德国于全球设有229个驻外代表机构并与196个国家维持邦交关系。2011年,德国为欧盟第一大预算出资国(占20%)及联合国第三大预算出资国(占8%)。德国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八大工业国组织、二十国集团、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法国保持紧密结盟,并为欧盟重要成员,德国亦致力于促进欧洲各国政治、防御及安全机构整合。 德国的援助发展政策独立于外交政策,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及发展部规划,并由执行机构执行,德国政府将援助发展政策视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德国的援助总额仅次于美国及法国。 冷战期间,德国被铁幕分割,象征东、西势力于紧张关系并成为欧洲的政治战场。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在1970年代的缓和政策中相当重要。1999年,由总理格哈特·施罗德领导的政府对德国的国际政策重新定义,并派遣德国军队参与北约组织于科索沃的行动,为德国军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进行作战。德国政府与美国紧密政治结盟,1948年的马歇尔计划及文化联系促成德、美两国紧密关系,但施罗德口头反对伊拉克战争暗示著大西洋主义的结束,德美关系也较为低荡;而德国与美国间互为重要经济伙伴,德国出口品中8.8%输往美国,进口品中来自美国者占6.6%。梅克尔就任总理后提出强调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的「价值观外交」。 2021年,驻德美军人数为33,900人,美军在德国境内有119个军事基地。 军事. 德国的武装部队为「联邦国防军」,由陆军(包括特种部队)、海军、空军三大军种及、基础军(含后勤、防谍及宪兵等部队)两大跨军种部队组成。德国军费总支出为世界第9高,2015年这一数额为329亿欧元,约占其GDP的1.2%,远低于北约要求的2.0%。 截至2015年12月,联邦国防军现役人数约为178,000人,其中包括9,500名志愿者。预备役军人可参加国防演习和海外部署。自2001年起,女性可参与国防军,不限部门。近19,000名女性正在服役。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2014年德国为世界第四大主要军备出口国。 和平时期,联邦国防军由国防部长指挥;战争时期,联邦总理则成为其最高指挥官。 根据德国宪法,联邦国防军仅具国防职责,但1994年联邦宪法法院裁定“国防”一词不仅包括保卫德国国境,还包括危机应对及冲突预防,广至保卫世界范围内德国的安全。截至2015年1月,德国军队约有2,370人在海外进行国际维和任务,包括北约主导的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850人部署于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670人部署于科索沃,120人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部署于黎巴嫩 2011年以前,年满18岁男性须服6个月义务役,基于宗教或道德因素不愿服兵役者得参加与役期等长的公共服务,或志愿参与志愿消防局或红十字会等急救机构6年。2011年后,义务兵役停止,改为志愿兵役制。 经济. 德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工业基础坚固,拥有高技术的劳工、庞大股本,较低的腐败程度,及高创新能力。德国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及欧洲第一大经济体;按国际汇率计算,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 服务业(包括通讯产业)对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71%,工业和农业则分别贡献28%和1%。根据欧洲统计局2015年1月数据,德国失业率为4.7%,为28个欧盟成员国中最低;其青年失业率为7.1%,亦为欧盟最低。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德国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德国为欧洲单一市场(消费者数量超过5.08亿)的组成部分。多项国内商业政策通过欧盟成员国协定及欧盟立法协调制订。2002年德国推行欧洲共同货币欧元。作为欧元区成员国(总人口近3.38亿),德国的货币政策由总部设于欧洲大陆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制订。 德国是近代汽车的发源国,拥有全球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汽车产业之一,汽车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出口量最大的十种货品为汽车、机械、化学品、电子产品、机电设备、医药品、运输设备、基础金属、食品、橡胶及塑胶。 企业. 2014年,以上市公司营业额排名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28家企业的总部设在德国。德国DAX指数则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国公司组成。著名国际品牌包括梅赛德斯-宾士、BMW、PUMA、SAP、福斯汽车、奥迪、西门子、安联、爱迪达、保时捷和DHL。 德国亦有大量具备专业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其模式称Mittelstand)。约有1,000家此类企业在各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被称为隐形冠军企业。柏林为创业公司的重要枢纽,亦为欧盟诸多风险投资支持公司的所在地。 如下为2014年最大的德国企业: 交通.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位置,为欧洲大陆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稠密的道路交通网。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高速公路的国家,已有80多年的历史,总里程约1.3万公里,居世界第六,而且有约70%高速路段无速度限制。德国的普通公路分为联邦级、-{zh-hans:州; zh-hant:邦}-级和乡镇级三等,一般规定的最高车速为100公里/小时,市区内为50公里/小时,住宅区内一般只允许30公里/小时。德国获准行驶的机动车约4,000多万辆,人均0.63辆(2008年)。近年来,德国政府大力推行一系列优惠措施,公众巴士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和接受。此后自行车也悄悄进入城市交通,许多城市有自行车路线,并修建自行车高速公路。 德国的铁路总长度近5万公里,居世界前十位。德国亦建立起多中心的高速铁路网,联通德国主要城市及周边国家,其营运速度最高达300公里每小时。1994年,德国联邦铁路和德国国营铁路合并,实现私有化,成为德国铁路股份公司(DB)。2014年,德国政府对德国铁路公司补贴170亿欧元。 汉莎航空是德国最大的航空企业。法兰克福机场和慕尼黑机场为德国最大机场,二者均为汉莎航空的枢纽机场,其中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是欧洲第三、世界第八大机场,也是欧洲货运量和起降量第二大机场;柏林-泰格尔机场和杜塞尔多夫机场则为柏林航空枢纽机场。 目前德国的内河年货运量在2亿吨以上,约占全国货运总量的1/4。其中莱茵河承担约2/3的水路运量,被称为「欧洲黄金水道」。基尔运河它是世界上运量最大的人工水道之一,方便波罗的海与北海间的航运。德国的主要港口有汉堡、不来梅哈芬、威廉港、吕贝克和罗斯托克。其中汉堡港,是欧洲第三大、世界第九大港口,有“德国通向世界的门户”之称。2012年落成的威廉港集装箱港区是德国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水深达18米,与汉堡港作为传统的通商口岸形成良好的互补。 能源. 于2008年,德国能源消耗居世界第6位,其中六成的主要能源依赖进口。2014年,德国的能源来源为石油(35.0%)、煤及褐煤(24.6%)、天然气(20.5%)、核能(8.1%)、水力及可再生能源(11.1%)。德国政府及德国核能产业同意在2021年前逐步除役全部核电站。政府亦推动能源节约、绿色能源和减排活动,并计划在2020年前使全国发电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40%。德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及其他条约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减少排放、管理水资源及可再生能源商业化。德国的家庭回收率为近65%,为世界最高之一。即便如此,2010年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旧为欧盟最高。德国能源转型(Energiewende)计划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动德国经济向可持续化发展。 科技. 20世纪初至今德国共有10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优势明显。 德国拥有一整套结构完善、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科研体系。高等院校、独立研究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是德国科研体系的三大支柱。德国共有300余所大学及专科学院和众多独立科研机构,如马普学会拥有79个研究所、弗劳恩霍夫协会拥有48个研究所,此外还有亥姆霍兹联合会、16个国家研究中心以及84个“蓝名单”科研机构。德国研究开发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之外还有企业、非盈利机构、高校、国外投资等,2013年共计797亿欧元,占德国国内生产毛额的2.84%。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每年颁予10名科学家或学术研究者,奖金最高为250万欧元,为世界上资助研究奖金最高者之一。德国目前重点科技领域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信息及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卫生、环保、新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地球科学、国防等。不过,经济咨询公司BDO及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德国在高科技研究领域开始落伍,2012年至2014年,德国每百万人口申请专利数量为916个,在百万人口专利数量方面世界排名第五。 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奠基者,维尔纳·海森堡及马克斯·玻恩并进一步发展。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并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奥托·哈恩为放射及放射化学领域的先驱,并发现核裂变。费迪南德·科恩及-{zh-hans:罗伯特·科赫; zh-hant:罗伯·柯霍}-建立微生物学。德国还有高斯、莱布尼茨等数学家。德国也有许多著名发明家及工程师,如汉斯·盖革发明盖革计数器;康拉德·楚泽建造首部全自动数位电脑。斐迪南·冯·齐柏林、奥托·李林塔尔、戈特利布·戴姆勒、鲁道夫·狄塞尔、胡戈·容克斯及卡尔·本茨等人形塑现代汽车及航空运输科技。航空航天工程家沃纳·冯·布劳恩开发第一枚太空火箭,而后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土星5号运载火箭,使阿波罗计划得以实现。海因里希·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对现代电信发展相当重要。位于格赖夫斯瓦尔德的文德尔施泰因7-X具有一研究聚变能的设施。 旅游. 德国是世界入境游客数量第7多的国家,2012年到访过夜游客数量达到4.07亿人次,其中包括6,883万外国游客。2012年,超过3,040万国际游客到访德国。柏林为欧洲访客数量第三高的城市。此外,超过30%的德国国民在本国度假,国内访客最多的-{zh-hans:州; zh-hant:邦}-为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德国11,116个乡镇中在旅游局登记的约有4000个,其中310个获得疗养地或海水浴场的认证。德国国内及国际旅游对GDP的直接贡献数额达到432亿欧元;将间接因素包括在内后,旅游业贡献4.5%的GDP,并提供两百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就业的4.8%)。 德国以其多元的旅游线路闻名,包括南部从维尔茨堡到菲森的浪漫之路;西部穿越普法尔茨葡萄酒产区葡萄酒之路;从曼海姆经海尔布隆、纽伦堡一直延伸到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城堡之路;从波罗的海到博登湖纵贯德国南北长达2900公里的;还有从德国北部的易北河到瑞士边境博登湖的,将桁架这一建筑形式的重要代表串联起来。另外德国还有6.135个博物馆、366剧院、34主题公园、4万5千个网球场、648个高尔夫球场、122个自然公园,徒步旅行的线路达19万公里,自行车线路4万公里。 德国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包括雷根斯堡、班贝格、吕贝克、奎德林堡、魏玛、施特拉尔松德和维斯马的历史城区等38项文化遗产和麦塞尔化石坑、瓦登海、古山毛榉森林等3项自然遗产。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包括新天鹅堡、科隆主教座堂、德国国会大厦、皇家宫廷啤酒屋、海德堡城堡、茨温格宫、柏林电视塔及亚琛主教座堂。位于弗莱堡的是欧洲第二受欢迎的主题公园。 社会. 人口.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德国人口约为8,020万,而至2015年6月30日这一数字上升至8,150万,到2015年12月31日至少达到8,190万。德国为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欧洲则为第2位(居俄罗斯之后),世界第16位。其人口密度为227人/平方千米(588人/平方英里)。总预期寿命为80.19岁(男性77.93岁;女性82.58岁)。总和生育率为每名妇女生育1.41名子女(2011年估计),即年增长率约千分之8.33,为世界最低之一。自1970年代起,德国的死亡率持续高于其生育率,但自2010年代以来其生育率和移民率有一定提升,受优良教育的移民数量尤有提升。 四个颇具规模的族群因其祖先在相应区域长期定居,被称为“国家少数民族”。在北端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zh-hans:州; zh-hant:邦}-有近50,000名丹麦裔;在萨克森和勃兰登堡的卢萨蒂亚地区有近60,000名斯拉夫裔索布人;罗姆人和辛提人生活于联邦全境;弗里斯兰人则生活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西岸及下萨克森西北部。近500万德国人生活在海外。 移民. 2014年,德国8,100万居民中有近700万无德国国籍,其中96%生活在德国西部,大多数居于城市区域内。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德国政府邀请“”移居德国。许多企业在这些工人完成培训后将其留在德国国内继续工作,由此德国的移民人口稳固提升。截至2011年,近600万外国公民(占总人口7.7%)在德国注册登记。 德国联邦统计局将其公民根据移民背景分类。2009年,全国20%居民(超过1,600万人)具有移民或部分移民背景(包括被遣返的德意志裔)。2010年,在拥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29%至少父母有一方具有移民背景。 2015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分部统计德国共有1,200万国际移民,约占全球2.44亿移民的5%,居世界第二位。在移民占总人口数量百分比方面,德国位居欧盟第7位,世界第37位。截至2014年,最大的移民族群来自土耳其(2,859,000),其次为波兰(1,617,000)、俄罗斯(1,188,000)和意大利(764,000)。自1987年来,近300万德意志人(多数来自前东方集团国家领土)行使其回归权移居德国。 宗教. 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国以来,德国即有近三分之二的新教徒和三分之一的罗马天主教徒,并有为数显著的少数犹太裔。其他宗教信仰者亦存在,但数量非常有限。在1945年后,德国分为东德与西德,宗教局势逐渐变化,西德由于移民逐渐多元化,而东德则由于公家的马列主义而整体趋于无神论。在两德统一后,多元化趋势得到延续。 根据2011年德国人口普查,基督宗教为德国第一大宗教,信徒占总人口66.8%。总人口中31.7%宣称其信仰新教,包括德国信义会与归正宗联合的(30.8%)及独立教会(0.9%),而31.2%则信仰罗马天主教。东方正教会信徒占1.3%,犹太教信徒占0.1%,其他宗教信徒占2.7%。2014年,天主教会成员人数达2,390万(总人口的29.5%),福音会人数为2,260万(总人口的27.9%)。两大教会近年信徒流失数量均颇为显著。 地理上,新教主要集中于德国北部、中部和东部,信徒多属福音会,囊括路德宗、改革宗及二者的联合(可追溯至1817年的普鲁士联合教会)。罗马天主教主要集中于南部和西部。 2011年,33%的德国民众不属于任何官方认可的特别宗教组织。无宗教状况在前东德地区及大都市区域相对普遍。 伊斯兰教为德国第二大宗教。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1.9%的德国人称其为穆斯林。近年估计有210万至400万穆斯林生活于德国。多数穆斯林为来自土耳其的逊尼派和阿列维派,但亦有一定数量的什叶派、阿赫迈底亚派及其他宗派 其他宗教信仰者占德国总人口比率低于1.0%,信仰佛教(250,000人,0.3%)和印度教(约100,000人,0.1%)。其他宗教社群人数均少于50,000人。 语言. 德语为德国的官方语言及主要通行语言,为24个欧盟官方语言之一,并为3个欧洲联盟委员会的工作语言之一。德语是欧洲联盟中第一语言使用者最多的语言,母语者数量约达1亿。 德国所承认的少数语言包括丹麦语、低地德语、索布语、罗姆语及弗里西语,并受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保护。最受广泛使用的移民语言为土耳其语、库尔德语、波兰语、巴尔干地区语言及俄语。调查显示67%的德国公民能以1种外语沟通,而27%能运用2种或以上外语。 标准德语与英语、低地德语、荷兰语及弗里西语较为相近,同属西日耳曼语支,该语支与东日耳曼语支(绝灭)与北日耳曼语支同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该语族也是多数德语词汇的来源;部分词汇来自拉丁语及希腊语,另有一小部分来自法语,近来多来自英语。德文以拉丁字母书写。德语方言差异可追溯至日耳曼部落时期,并能从与标准德语在词汇、音韵、语法等语言变体而分辨。 教育. 德国教育的监管主要由各-{zh-hans:州; zh-hant:邦}-政府负责。非强制性的幼儿园教育向所有三至六岁的儿童开放,而此后的义务教育必须持续至少九年。基础教育一般持续四至六年。中等教育根据不同教育级别分为三类传统学校:文理中学,为具有天赋的儿童提供教育并为其准备大学教育;为中等程度学生就读,为期六年;则提供职业教育。综合中学(Gesamtschule)整合中等教育。 双轨教育(Duale Ausbildung)系统之下的技术资格证明与学术学历几乎相当。在此机制下,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可在公司或国营的学校中学习。这一模式受到好评,并在世界其他地方得到使用 德国大学多为公共机构,传统上学生可免学费学习。进入大学一般需要经过中学会考(Abitur),但根据-{zh-hans:州; zh-hant:邦}-、学校及学生亦有其他方式。免费教育亦对国际学生开放,这一状况日渐普遍。根据2014年OECD报告,德国为国际学习的第三大目的国。 德国具有相当长的高等教育历史,反映其作为现代经济体的全球地位。一些德国大学历史十分悠久,最古老的为海德堡大学(1386年建立),其后为莱比锡大学(1409年)、罗斯托克大学(1419年)和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1456年)。1810年自由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其办学模式为诸多欧洲及西方大学借鉴。当代德国产生十一所卓越大学,包括柏林洪堡大学、不来梅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蒂宾根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海德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慕尼黑大学及慕尼黑工业大学。 医疗卫生. 德国的护理所系统可追溯至中世纪。现今的德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全民医疗保健体系,其始于1880年代奥托·冯·俾斯麦的社会立法。自1880年代起,改革与立法保证医保体系的平衡。现今德国人口的健康保险由法定的医保方案覆盖,而其特别条款使一些群体可选择使用私人医保方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13年,德国的医保系统77%由政府负担,23%由个人出资。2015年,医疗支出占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德国男性与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为77岁及82岁,居世界第20位;其婴儿死亡率较低,约为千分之四。 2010年,德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占41%,其次为恶性肿瘤,占26%。2008年,约有82,000感染艾滋病,自1982年起共有26,000人因此死亡。2013年调查表明15岁以上的德国人吸烟率为24.5%。肥胖问题在德国逐渐严重。2007年研究表明德国肥胖率为欧洲最高。 文化. 德国文化在宗教和世俗层面均受欧洲主要思潮及群众运动的塑造。由于其文学家及哲学家对西方文化思想贡献巨大,德国在历史上也被称作“诗人与思想家之国”(Das Land der Dichter und Denker)。 德国民间节日传统颇具名望,如慕尼黑啤酒节和,包括将临花圈、圣诞剧、圣诞树、圣诞蛋糕及其他习俗。截至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德国40项遗产列入其世界遗产名录。每个-{zh-hans:州; zh-hant:邦}-自行指定其公共节日,而自1990年以来,10月3日即为德国国庆日,称德国统一日。 21世纪的柏林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文化中心之一。根据安霍尔特-捷孚凯国家品牌指数,2014年德国列50个全球最受尊重国家之首(位于美国、英国及法国之前)。英国广播公司于2013年及2014年的全球民意调查均显示德国为正面影响力最高的国家。 音乐. 诸多世界著名古典音乐作曲家来自德国。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创作管风琴清唱剧,影响日后包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在内的巴洛克时期重要作曲家。生于奥格斯堡的利奥波德·莫扎特在其于萨尔茨堡担任小提琴手和教师期间培养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期间的重要人物。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在浪漫主义早期扮演重要的角色。罗伯特·舒曼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则将浪漫主义音乐发扬光大。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颇具名望。理查德·施特劳斯是浪漫主义晚期和现代早期的领衔人物之一。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和汉斯·季默则为20世纪和21世纪的重要作曲家 德国是全欧洲第二大及世界第四大音乐市场。20世纪及21世纪德国流行音乐形式与运动包括、流行、东方摇滚、重金属/摇滚里最有影响力的乐队是德国战车(Rammstein)、朋克、流行摇滚、独立及等。德国电子音乐在发电厂乐团和橘梦乐团引领之下产生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德国铁克诺和浩室领域的DJ和音乐家亦获得广泛的声望(如罗宾·舒尔茨、保罗·范迪克、和等)。 美术. 德国画家对西方美术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小汉斯·霍尔拜因、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和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是文艺复兴期间重要的德国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和约翰·巴普蒂斯特·齐默尔曼(巴洛克)、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和卡尔·施皮茨韦格(浪漫主义)、马克斯·利伯曼(印象派)及马克斯·恩斯特(超现实主义)亦在其各自时期具有重要地位。、和等雕塑家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德国艺术史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多个艺术集团在德国建立起来,包括、桥社及瓦西里·康定斯基领衔的蓝骑士。这些团体影响慕尼黑和柏林表现主义的发展。作为对应艺术形式,新即物主义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发展起来。战后的德国艺术趋势可大致分为新表现主义、行为艺术及观念艺术。知名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包括格奥尔格·巴泽利茨、安塞姆·基弗、、、马库斯·吕佩尔茨、和。其他传统媒体或人像领域的艺术家还包括、格哈德·里希特、西格玛尔·波尔克和。德国著名概念艺术家有、、、、约瑟夫·博伊斯、、阿里斯·卡莱泽、尼奥·劳赫和安德烈斯·古尔斯基。卡塞尔文献展、、和为德国的主要艺术展和艺术节。 建筑. 德国在建筑方面作出的贡献包括和风格,这二者为罗曼式建筑的先导。中世纪风格亦发源于德国。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德国亦发展出相应的地方性风格(如和德累斯顿巴洛克)。巴洛克时期的著名建筑师包括、巴塔萨·纽曼、和。主导18世纪南德的灰泥建筑风格。途中,雕塑家、灰泥匠兄弟约翰·巴普蒂斯特·齐默尔曼和多米尼库斯·齐默尔曼的贡献一览无遗。德国民居建筑以其木骨架(Fachwerk)传统闻名,不同地区风格各有不同。 欧洲工业化时期,古典主义和历史主义风格在德国发展起来,因19世纪的经济繁荣而时被称作奠基时代风格。区域性历史主义风格包括、纽伦堡风格及德累斯顿森佩尔-派。新天鹅堡为最著名的德国建筑之一和罗曼复兴式建筑的代表。18世纪一些亚风格在德国的矿泉疗养地及海水浴场中发展起来。德国艺术家、作家和画廊家如、和亦为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1910年代的德国发展起来,并影响装饰风艺术等其他现代风格,、埃瑞许·孟德尔松、和为其代表人物。德国在现代主义运动早期地位十分重要,在此创立德意志工艺联盟(新即物主义),而沃尔特·格罗佩斯则创立包豪斯运动。由此德国也时常被认为是现代艺术和设计的摇篮。20世纪下半叶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提出玻璃摩天大楼这一概念。其他知名当代德国建筑师和建筑商还包括、、、赫尔穆特·扬、、GMP、奥雷·舍人、J·迈尔·H、O·M·翁格尔斯、哥特佛伊德·波姆和弗莱·奥托(后两人为普利兹克奖得主)。 文学及哲学. 德国文学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是时作家包括瓦尔特·冯·德·福格尔魏德和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知名德国作家有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及台奥多尔·冯塔纳。格林兄弟收集并出版各路民间故事,也将德国民间传说推向世界。两人同时还以历史为基础收集和编纂各地不同形式的德语,其《德语词典》(Deutsches Wörterbuch;亦称《格林词典》)始于1833年,第一版于1854年出版。 20世纪具影响力的德国作家包括格哈特·霍普特曼、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德语出版商年均出版量约达7亿册,书目近80,000种,其中新出版书目近60,000种。在书籍出版总数上,德语书目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语和汉语。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图书贸易展之一,具有长达500年的历史。 德国哲学在历史上相当重要: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主张理性主义;伊曼努尔·康德宣扬启蒙哲学;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和弗里德里希·谢林创立古典德国唯心主义;阿图尔·叔本华开创形而上悲观主义;卡尔·马克思及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理论;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观点主义;戈特洛布·弗雷格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马丁·海德格尔研究存在主义;麦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尤尔根·哈贝马斯发展的法兰克福学派亦颇具影响力;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则推行历史哲学。 媒体. 德国最大的国际媒体企业为贝塔斯曼、阿克塞尔·斯普林格集团和。德新社亦为重要的媒体机构。德国的电视市场为欧洲最大约3,800万家庭拥有电视,近90%的德国家庭拥有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可接收公共免费电视及商业电视频道。德国有超过500个公共和私人广播电台,德国之声为最主要的德国外语电视和广播商。德国国家广播为德国广播,德国公共广播联盟则负责地方服务。 诸多欧洲销量最高的报纸和杂志在德国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或网络媒体)为《图片报》《时代周报》《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和《世界报》,杂志则为《明镜》《亮点》和《焦点》。 德国的游戏市场亦为世界最大之一。于科隆举行的Gamescom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游戏展之一。来自德国的流行游戏包括《Turrican》、《纪元》系列、《工人物语》系列、《》系列、《》系列、《孤岛惊魂》系列及《孤岛危机》系列。重要游戏制作商和发行商包括Blue Byte、Crytek、Deep Silver、、Piranha Bytes和,社交网络游戏商则包括、、和。 电影. 德国电影对其领域在技术和艺术上都作出巨大的贡献。的作品在1895年首映。位于柏林市郊波茨坦著名的巴贝尔堡摄影棚于1912年建立,为世界首个大型电影制作室,现今为欧洲最大制作室。早年德国电影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显著影响,其代表包括罗伯特·威恩和弗里德里希·威廉·穆尔瑙。弗里茨·朗的《大都会》(1927年)被认为是第一部重要科幻电影。1930年约瑟夫·冯·斯坦伯格执导首部德语有声电影《蓝天使》,由玛琳·黛德丽出任主演。莱尼·里芬斯塔尔的电影开创电影美学的新层面,其代表作为《意志的胜利》。 1945年后,许多战后时期的电影被称作“废墟电影”(Trümmerfilm),如的《》(1946年)。知名东德电影包括施多德的《》(1951年)、的《》(1964年)及的《》(1975年)。1950年代西德电影的主导类型为“乡土电影”(Heimatfilm),描绘美丽的河山以及其正直的居民。 1970年代和1980年代,德国新浪潮导演如沃克·施隆多夫、维尔纳·赫尔佐格、维姆·文德斯和宁那·华纳·法斯宾德提高西德作者电影的国际地位。包括《从海底出击》(1981年)、《大魔域》(1984年)、《再见列宁!》(2003年)、《爱无止尽》(2004年)、《白丝带》(2009年)、《动物总动员》(2010年)和《云图》(2012年)等德国电影亦在国际上获得成功。197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授予德国电影《铁皮鼓》,同一奖项在2002年授予《何处是我家》,2007年授予《窃听风暴》。 年度欧洲电影奖每隔一年在所在地柏林举行。柏林国际电影节颁发金熊奖,自1951年起每年举行,为世界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德国电影奖颁发罗拉奖,自1951年起每年于柏林举行。 饮食. 德国饮食根据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异,但相邻的区域时常有共同之处(如南部的巴伐利亚和施瓦本饮食文化同瑞士和奥地利相近)。国际食品如披萨、寿司、中国菜、希腊菜、印度菜和土耳其烤肉亦因不同民族社群的存在而可以获得,颇受大众欢迎。 面包是德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出产近600种面包和1,200种糕点和圆面包。德国奶酪的生产数量占到全欧洲的近三分之一。2012年,超过99%在德国生产的肉类为猪肉、鸡肉和牛肉。香肠在德国极为普遍,生产种类近1,500种,包括油煎香肠、白香肠和咖喱香肠等。2012年,有机食品销量占到食品总销量的3.9%。 葡萄酒在德国许多地方逐渐开始流行,但最受欢迎的国家酒精饮品仍旧为啤酒。2012年德国啤酒饮用量为每人,在世界位居前列。德国对于啤酒纯度的规定可追溯至15世纪。 2015年《米其林指南》指定11家德国餐厅为最高的三星级,38家餐厅则获得二星评价,233家餐厅获得一星评价,总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法国。 体育. 近二千七百万德国人为体育俱乐部成员,此外亦有一千二百万人独立参与体育活动。 足球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德国足球协会会员人数达650万人,在同类组织中为世界最大,其顶级赛事德国足球甲级联赛平均到场观众人数在全球职业体育联赛中位居第二。德国国家足球队于1954年、1974年、1990年和2014年夺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1972年、1980年和1996年夺得欧洲足球锦标赛冠军。德国于1974年和2006年举办世界杯,于1988年、2024年举办欧锦赛。 其他热门运动包括冬季体育、拳击、篮球、手球、排球、冰球、网球、马术和高尔夫球。水类运动诸如帆船、赛艇和游泳亦颇受欢迎。 德国为世界赛车大国。宝马和梅赛德斯为重要的赛车制造商。截至2015年,保时捷曾17次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夺魁,奥迪亦13次取胜。迈克尔·舒马赫在其赛车生涯中创造一系列记录,并七次夺得一级方程式世界车手冠军,为史上最多,并同时为史上收入最高的运动员之一。塞巴斯蒂安·维特尔亦为史上最为成功的三名一级方程式车手之一。 德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优异表现,总奖牌数居世界第三(包括东西德)。德国是最后一个在同年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国家——1936年于柏林举办夏季奥运会,在加尔米施-帕滕基兴举办冬季奥运会。此外慕尼黑亦举办1972年的夏季奥运会。 时尚和设计. 德国设计师在现代产品设计领域声名显赫,其中包豪斯设计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博朗设计师迪特·拉姆斯为杰出代表。 德国亦为时尚产业领先国家之一。2010年德国纺织业共有近1,300家企业,雇佣超过130,000人,营收达280亿欧元。其产品的44%用于出口。柏林时装周和每年举办两次。 慕尼黑、汉堡和杜塞尔多夫及其他一些城镇亦为德国国内时尚产业的设计、生产和贸易中心。来自德国的著名设计师包括卡尔·拉格斐、、、菲利浦·普莱因和迈克尔·米夏尔斯基。主要时尚品牌包括雨果博斯、、爱迪达、PUMA和黛安芬。德国的超级名模诸如克劳蒂亚·雪佛、海蒂·克鲁姆、和娜嘉·奥尔曼亦获得国际名望。
用维基百科解释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亚语(Castellano),指的是一种起源于西班牙卡斯提亚地方的语言,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发源地的西班牙以外,其母语人士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 西班牙语的使用人口众多,全球共有近五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为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汉语。加上第二语言人口,总使用人数排名则为世界第二,仅次于汉语。西班牙语是除英语、法语和阿拉伯语之外最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同时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全世界有超过五亿九千五百万人的母语或第二语言是西班牙语,另外有二千四百万的学生将西班牙语当作外语学习。 历史. 西班牙语是从通俗拉丁语中发展而来的,同时受到巴斯克语的影响。西班牙语音的典型特征是辅音弱化、腭音化。相同的现象也可以在大部分的罗曼语族的语言中发现。 中世纪的辅音系统在「犹太-西班牙语」中得到更好的保留。这种语言使用于在15世纪被驱逐出西班牙的犹太人后裔中。 从十六世纪起,西班牙的美洲殖民运动将西班牙语带到了美洲和西属东印度群岛。二十世纪,西班牙语传播到了赤道几内亚和西撒哈拉。与此同时,由于来自拉美移民的影响,西班牙语也开始在不属于昔日西班牙帝国的地区传播开来,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美国纽约市的东哈莱姆地区。 在西班牙语的发展历程中,作家塞万提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西班牙语经常被人们称为“塞万提斯的语言”。 分布. 西班牙语是联合国的六大官方语言之一,同时也是非洲联盟,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的官方语言。 在21世纪使用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有: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波多黎各、西班牙、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在美国虽仅有新墨西哥州列为该州官方语言,但美国联邦政府、部分州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网站、文件和商店、产品说明以及公共场所等大多也会提供西班牙文。 除此之外,西班牙语也在安道尔、贝里斯、加拿大、直布罗陀、以色列、摩洛哥、荷兰、菲律宾、千里达及托巴哥以及西撒哈拉使用。 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拥有很多不同的西班牙语方言,但西班牙语没有标准语。在美洲,第一批西班牙人带来他们的地方口音,今天仍然可以发现在美洲的不同地方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方言口音。 字母表. 此外,还有重音标志的字母"á"、"é"、"í"、"ó"、"ú"。字母"ü"用于字母组合"güe"和"güi"来表示"u"是发音的,因为其他的组合"gue"、"gui"中,"u"是不发音的。 根据1994年西班牙皇家学院的决定,「CH」跟「LL」不再作为单独的字母出现在字母表中。但是不受该院管辖的美洲西班牙语则依然将这两个字母列在字母表内。 注意:字母 "W" 和 "K" 平常时一般不被使用。它们只出现于外来词汇,比如 "kilogramo"(公斤)或 "wáter"(厕所,也可写做"váter")。 语法. 相对而言,西班牙语是一种屈折语,依靠词形变化表明语素的联系,名词分为阴性和阳性,每个动词有约五十种变位形式,有人称和单复数的区别,并依时态、语气、体和语态而变。且形容词和限定词随名词的性、数变化而变。但与古典拉丁语和俄语这样的强屈折语相比,西班牙语没有名词变格,且更多地借助前置词来建立受词与句子中其他部分的联系。西班牙语倾向于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语之后,但如需表达特定语义,形容词也会位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如同其它罗曼语,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但常常不限于此。西班牙语的主语可以省略,因为人称可以由动词变位体现,只要不引起歧义且不强调主语,表明主语就是没有必要的。西班牙语还是一种动词框架语言,以动词来表明路径,而不是像日耳曼语言那样用小品词或词缀。例如西班牙语的“subir corriendo”(向上跑)和“salir volando”(飞出),译为英语就是“to run up”和“to fly out”。 西班牙语的一般疑问句可不将主语和动词倒装,更不靠语气词,分辨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有时全靠语调。 性. 西班牙语的名词和形容词分为阳性和阴性。通常以-o结尾的名词或形容词为阳性,以-a结尾的名词或形容词为阴性。(例如: pelo-头发chica-女孩[阴性,和葡萄牙语相同),-dad,-tad,-ción,-sión,tión结尾的名词多数也是阴性。(例如:ciudad-城市、universidad-大学、dificultad-困难 situación-局势,televisión-电视,gestión-办事处)也有一些例外,(比如:carne-肉poema-诗歌[阳性, día-天)。 数. 名词和形容词都有单复数两种形式。通常为在词根后面加-s(结尾是元音字母的单词)或-es(结尾是辅音字母的单词)。句子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的性、数要一致。 动词. 西班牙语的动词体系复杂而规律,有很多不同的时态。在不同的时态中根据不同的动词和人称有不同的变位方式。通常西班牙语的动词分为三类:以-ar结尾的动词、以-er结尾的动词和以-ir结尾的动词。 以现在时为例: 西班牙语的陈述语序通常是主谓宾结构。西班牙语的感叹句、疑问句分别要在前加上倒感叹号及倒问号,后面加上感叹号、问号。例如:¿Qué es esto?(这是什么?),¡No es verdad!(那不是真的!) 有些动词并不规则,例如estar(状态~,~在~)和ser(是~): 副词. 在西班牙语的形容词后加上"mente"会变成副词,o结尾的形容词则要换成a,例如: 如果两个副词连续,mente只会在后面的副词用一次。如果前面本身的形容词为o结尾,也要把o改为a。 参见. (和葡萄牙语一部分一样)
用维基百科解释
C语言
C语言(英语:C Language)是一种通用的、过程式编程程式语言,支持结构化编程、词法作用域和递归,使用静态类型系统,并且广泛用于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开发。 C语言于1969年至1973年间,为了移植与开发UNIX作业系统,由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以B语言为基础,在贝尔实验室设计、开发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语言应用日渐广泛。为了避免各开发厂商用的C语言的语法产生差异,美国国家标准局为C语言订定了一套完整的国际标准语法,称为ANSI C,作为C语言的标准。与此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接受该标准为国际标准。因此,ANSI C也同时被称为ISO C。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有关程式开发工具,一般都支持符合ANSI C的语法。 C语言具有高效、灵活、功能丰富、表达力强和较高的可移植性等特点,在程式设计中备受青睐,成为最近25年使用最为广泛的编程语言。目前,C语言编译器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中,例如Microsoft Windows、macOS、Linux、Unix等。C语言的设计影响了众多后来的程式语言,例如C++、Objective-C、Java、C#等。现行的许多软件都是由C语言或者其影响和衍生的编程语言开发出来的。 概述. 与ALGOL一族的大多数过程式编程语言类似,C语言是一个有结构化程式设计、具有变量作用域(variable scope)以及递回功能的程序式语言。其采用的静态类型系统可以防止无意的程序设计操作。C语言中所有的可执行代码都被包含在子程序(函数)里。其传递参数均是以值传递(pass by value),另外也可以传递指针(a pointer passed by value)。C语言是自由形式语言,即其源代码的缩进并不影响程序的功能,而是使用分号作为语句的结尾,花括号来表示代码块。 由于C语言的语言规模较小,若干高层的机制需要使用定义的函数来提供。比如,C语言并没有直接处理复合对象(例如字符串、集合、列表、数组等)的操作,也没有对于存储器分配工具和内存回收工具的直接定义,同时也本身不具有输入和输出以及文件访问的方法。然而,用户定义的函数和C语言标准库中的函数为这些高层的机制提供了可能性。 C语言也具有以下的特性: 历史. 20世纪70年代,肯·汤姆森为了使其设计的Unix系统更加高效,使用B语言的变种(即C语言)在DEC PDP-7计算机上重写了Unix。C语言中许多重要概念来源于BCPL语言,其对C语言的影响也间接地来源于B语言。在1978年,丹尼斯·里奇和布莱恩·柯林汉合作出版了《C程序设计语言》第一版,事实上即为K&R C标准。1983年,为了制定一个独立于具体机器且无歧义的C语言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并在1988年完成了该标准的制定,即ANSI C。此标准同时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纳,也被称作ISO C。 其后,C语言至今经历了几次标准更新,诞生了C99、C11和目前最新的标准C18。C语言标准的下一次更新C2x目前正在起草中。 语法. C语言的语法相对简洁而直接。C语言的形式文法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简单来说,C语言包括如下文法: int numbers = {1, 2, 3, 4, 5}; </syntaxhighlight> int *array = (int *)malloc(5 * sizeof(int)); // 分配一个包含五个整数的数组 free(array); // 释放使用malloc分配的内存 </syntaxhighlight> Hello World 程序. 现在广泛被编程初学者使用的"hello, world"程序实例最初就是出现在《C程序设计语言》第一版中。下面是一个在标准输出设备(stdout)上打印出 "Hello, world!" 字串的简单程式。类似的程式,通常作为初学程式语言时的第一个程式: <syntaxhighlight lang="c" line="1o"> int main(void) { </syntaxhighlight> 其中只有int,void,return为C语言的关键字,预处理器会将codice_20替换为stdio.h文件的内容。 main函数是C语言程序的入口点。 codice_21中的codice_22是一个转义字符,形式为codice_23加上一个字符。所起的作用在ASCII码中规定。 printf是声明于stdio.h的函数,关于printf的更多细节,参见printf; 关于格式化字符串的更多信息,参见格式化字符串。 内存管理. C语言的特色之一是:程序员必须亲自处理内存的分配细节。语言不负责内存边界检查,这是因为在运行时进行内存边界检查会造成性能问题,与UNIX哲学不符。此特性容易导致缓冲区溢出问题。然而,部分编译器(如英特尔编译器)会出于安全性的考量,提供方法以进行运行时内存边界检查。 大多数C语言实现使用栈(Stack)来保存函数返回地址/栈帧基址、完成函数的参数传递和函数局部变量的存储。然而,在部分极特殊的平台上,使用栈并不能获得最大效率。此时的实现由编译器决定。 如果程序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动态分配内存,可以利用堆(Heap)来实现。 基本上C程序的元素存储在内存的时候有3种分配策略: 如果一个变量声明为全局变量或者是函数的静态变量,这个变量的存储将使用静态分配方式。静态分配的内存一般会被编译器放在数据段或代码段来存储,具体取决于实现。这样做的前提是,在编译时就必须确定变量的大小。 以IA32的x86平台及gcc编译器为例,全局及静态变量放在数据段的低端;全局及静态常量放在代码段的高端。 函数的自动局部变量应该随着函数的返回会自动释放(失效),这个要求在一般的体系中都是利用栈(Stack)来满足的。相比于静态分配,这时候,就不必绝对要求这个变量在编译时就必须确定变量的大小,运行时才决定也不迟,但是C89仍然要求在编译时就要确定,而C99放松了这个限制。但无论是C89还是C99,都不允许一个已经分配的自动变量运行时改变大小。 所以说C函数永远不应该返回一个局部变量的地址。 要指出的是,自动分配也属于动态分配,甚至可以用alloca函数来像分配堆(Heap)一样进行分配,而且释放是自动的。 还有一种更加特殊的情况,变量的大小在运行时有可能改变,或者虽然单个变量大小不变,变量的数目却有很大弹性,不能静态分配或者自动分配,这时候可以使用堆(Heap)来满足要求。ANSI C定义的堆操作函数是malloc、calloc、realloc和free。 使用堆(Heap)内存将带来额外的开销和风险。 库. C语言的标准文档要求了一个平台移植C语言的时候至少要实现的一些功能和封装的集合,称为“标准库”,标准库的声明头部通过预处理器命令#include进行引用。 在C89标准中: 在94年的修正版中 在C99中增加了六个函式库 以上是C语言的标准。各个系统各自又对C库函数进行的各种扩充,就浩如烟海了。如POSIX C、GNU C等。 工具软体. 工具软体可以帮助程式设计者避免一些程式中潜藏或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常会造成程式未预期动作或是执行期错误的程式码。 许多语言都有自动源代码检查及审计工具,C语言也有类似工具,像是Lint。可以在程式刚写好时用Lint找出可能有问题的程式,通过Lint后再用C编译器进行编译,许多编译器也可以设定是否要针对一些可能有问题的程式码提出警告。MISRA C是一套针对嵌入式系统的法则,可主要也是避免一些可能有问题的程式码。 也有一些编译器、程式库或作业系统可以处理一些非标准C语言的功能,例如边界值检查、缓存溢出侦测、序列化及自动垃圾回收功能。 使用像Valgrind或等软体工具,或者连结有特别malloc函式的程式库,有助于找出一些运行期记忆体使用的问题。 经典错误. “void main()”的用法并不是任何标准制定的。 C语言标准语法是“int main()”,任何实现都必须支持codice_24和codice_25。 在 C++ 标准中,main的标准型态应是int,否则类型是由实现定义的。任何实现都必须支持codice_26和codice_25。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行不同于中国内地的政治制度。 依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世界上少数由共产党执政、且宣扬共产主义的国家,而且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指导思想,遵循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闭会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行大部分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政府重大施政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主导,闭会期间则由中央政治局及常务委员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导及行使职权。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各级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与宗教团体等组织。国家主席是象征性和礼仪性的虚位国家元首,主席没有独大决定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集体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设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并监督行政机关(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军事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等机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中国最高领导层,目前由七人组成,包括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与此同时,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削弱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决策职能 历史. 毛泽东时期. 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进入尾声。9月,中国共产党已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北京市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称为新中国。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占领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迫使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同年12月撤往台湾地区,两岸分治。而此时中国大陆由毛泽东以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统辖,主要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所建立。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半岛参与朝鲜战争,直至1953年朝韩双方签署停火协议。中国共产党在1951年时发起三反五反运动,并且在隔年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推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过到了1957年发起了整顿思想的反右运动,并因为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而被严重扩大,大批知识分子因而被划成右派成员。1958年至1960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主张「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反而造成国民经济的倒退和三年困难时期。其中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因为彭德怀等人的异议而下令发动反右倾运动,进而造成社会经济陷入困顿,并且一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开后才得以制止。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因为意识形态差异而宣告分裂。此时期毛泽东主张尽管社会主义革命似乎获得成功,但是社会内部的阶级敌人仍然持续存在,进而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之观点。1966年2月3日,中国共产党透过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发表《二月提纲》,文化大革命正式展开。在这之后引起长达10年激烈的一系列政治斗争,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人受迫害致死,并且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古迹造成严重破坏。这时期也因为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陷入困苦,最终文化大革命一直到1976年四人帮遭到瓦解而结束。 改革开放. 1976年毛泽东逝世并且公审四人帮成员后,华国锋和邓小平为了取得党内最高领导权而爆发权力斗争,最后由邓小平赢得斗争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其中邓小平联合陈云和李先念等中共元老推动改革开放政策,并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为了扭转毛泽东极左派政策所带来的影响,邓小平认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排除资本主义思想而采纳其市场经济政策,并且在中国共产党仍维持其自身政治权力的情况下,透过政策的转变带来显著的经济增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放弃阶级斗争方式而转向改革开放,并且逐步建立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之领导地位。1979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边境问题而与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爆发中越战争。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华国锋被迫辞去中国共产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邓小平在中共党内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不过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资深党员安排问题,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设立了2届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 邓小平所提出的新思想很快遭到毛泽东思想支持者与政治自由化支持者质疑,同时改革开放政策也引发许多社会问题。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的巨大差距,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产生怀疑。部分知识分子认为效仿西式民主、全盘西化是中国未来唯一的出路。中国共产党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全盘西化的思潮所带来的挑战,在1986年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试图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同一年,八六学潮爆发。支持学潮的党内民主派、知识分子领袖——方励之和刘宾雁、王若望由邓小平亲自点名,开除出党。1987年初,三人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的反面典型在全党公开批判。同时,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职的胡耀邦因为被批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辞职。 1989年4月15日,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的逝世引发学生和群众的悼念活动,进而促使大规模学生示威活动。面对示威中出现的骚乱行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于4月26日发布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指责此次事件为「动乱」并且表示应该采取坚硬措施以制止动乱,随后部分激进学生绝食抗议使局势升级。5月19日晚间,中国共产党高层决定在首都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了戒严令,不过戒严部队被许多北京市市民阻拦而未能入城。最终中国共产党高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决定于6月3日晚间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天安门广场实行武力清场。途中军方与群众和学生爆发流血冲突,并且引来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1989年六四事件结束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一切职务,进而选举江泽民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并确立其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并且建立包括李鹏、李瑞环等人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尽管六四事件一度让改革开放政策暂缓,199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政策重新获得施行,这让邓小平的经济学观点重新获得重视。此时,中国经济已渡过1980年代末的危机,持续高速发展,促成新的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崛起。进入21世纪后,这一新的思潮构建完成。同时,有赖于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全盘西化思潮消退,对中国民众可能因国力差距巨大而“投向西方的怀抱”的担忧解除,中国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得以稳固。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所提出的观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与原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同样列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继承邓小平「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并延续后者绝大部分政策。随后江泽民则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张中国共产党应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要众多人民的基本利益;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三个代表思想获得批准并修订至《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并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在三个代表思想中,透过制定理论的方式让民营企业家和入境资产阶级分子得以合法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胡锦涛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而接替江泽民最高领导人位置,并且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人组建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 胡锦涛把重点放在集体领导上,而反对单一个人在政治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要注重经济增长,反而促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发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胡锦涛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这两个主要思想。其中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10月2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版中,但一直到2012年11月14日的中共十八大上才视为指导方针。 习近平时期. 胡锦涛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卸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并且由新选出的习近平接替这两个职位,之后与李克强等人组建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上任后不久便展开数十年来最为积极的反腐败工作,但与此同时开始整合党总书记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权力,这使得《经济学人》认为其破坏集体领导制度、而朝向毛泽东的一人统治方式。习近平执政后,改变了原来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其外交思想非常强硬,甚至发动了具有争议性的“战狼外交”。 201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开始推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部分国务院机构虚级化,由中共的党内机构承担实际职责。有学者认为本次机构改革是中国政治回归改革开放前“党政合一”的体制,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国务院权力被削弱,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和常委被规定每年向总书记述职一次。2018年3月,习近平首次审阅各中央政治局委员提交的报告,并对各政治局委员提出重要要求。同时中共中央推行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国家的行政权力进一步集中在以总书记为首的中央政治局手上,使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党政分离”再次回归“党政合一”。习近平也多次重提毛泽东时代的“党领导一切”,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句毛时代的口号在中共十九大上被写入党章 。 2022年10月的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再次连任并开始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第三任期,开启改革开放以来史无前例的最高领导人第三任期,习近平亲信基本上占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部席位。 2023年3月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在2018年修宪废除任期限制的法律背景下,以2952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获全票再次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实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任期超过十年、开展第三个任期的国家主席。 中国共产党. 政治体制. 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便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为榜样,采取了苏联共产党的组织模式,后来也接纳了列宁的「党的领导体制」和斯大林的「无产阶级专政体制」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基本上则是采纳了斯大林主义,也就是在每个非共产党机关内部都设有严格服从共产党的组织,并且建立了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上国家中央机关的一元化领导制度。其中在1949年11月时,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内部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1958年时,更成立直属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的财经、政法、外事、科学与文教小组,小组组长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担任。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今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政府各机关、地方政府各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中国共产党党组织领导机关中设立有中国共产党党组,并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央政府一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中的党组领导直属单位的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则负责管理干部和审批所属单位干部的任免资格。 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采取民主集中制,并且基于民主和两个原则而成,其中官方所指称的民主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或者是「党内民主」。而有关民主集中制的讨论,自从192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便一直视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其中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到:「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而毛泽东曾经表示民主集中制是「将民主和集中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认为借此结合能够处理民主和集中之间的内部矛盾,同时民主集中制在自由和纪律协调上更具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到:「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当前中国共产党表示民主同时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与社会主义重要的生命线,但是认为要实现且正常运作民主,可行的方法唯有实施集中制度。中国共产党主张民主得以使用包括集中制度等任何形式展开,并且认为如果没有集中制度就将会失去秩序。对此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对于民主集中制的观点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这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 集体领导. 当前中国共产党理想上认为应当透过集体领导以尽可能削减个人权力,经由一致协商的方式而做出决定。这概念最早缘起则可以回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派系,主张共产党的领导高层是由多人共同决策而成。其中,作为实际最高权力机关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体成员都处于平等地位,每位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往往作为一个部门的非正式权力代表,然而他们所拥有的决策权力皆相同。在毛泽东统治时期便是由他控制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另外分别还有掌握情报调查机关的康生以及掌握国务院与外交部的周恩来。 不过尽管每个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理论上的权力关系相同,但实际上仍然会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排列其名次。同时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张并没有选出正式的领导人领导,但是每个领导集体中仍然会有重要的领导人物带领其他核心成员;同时掌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两个最重要职位的人,往往便是该领导集体最为重要的领导人物。在过去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前,中国共产党内部核心成员和领导集体并没有明显区别,而在实际情况下核心人物往往不参与集体领导制度。然而集体领导制度发展到江泽民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大力推广责任制度,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声明中改称作「集体领导核心」,但胡锦涛开始,最高领导人改称为「以XXX同志为总书记」。2016年,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被认为象征着“习核心”正式确立,开始回归毛泽东时代的个人集权模式。 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订定数个指导自身全部活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在《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到中国共产党会坚持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循马克斯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四项基本原则,并且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官方意识形态,内容结合了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由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所提出的列宁主义思想。对此中国共产党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社会的一个未来愿景,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性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而第二个加入的毛泽东思想则被视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其中毛泽东思想的内容除了由毛泽东主导外,还包括其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物共同发想而成。 邓小平理论则是在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章程》,其概念包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论点。邓小平理论大体上可以视为一种理论总结,认为社会主义的定义中并不包括国有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等制度安排,同时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中立的运作方式。此外他还提到中国共产党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动态,并且要透过「实事求是」的方式来确认某一政策过时与否,进而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与相应的口号。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重申邓小平的口号而认为没有必要质问事情是属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因为重要的判别标准是它的工作模式。之后他更提出适应中国条件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三个代表」,并且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党内的部分人士批评「三个代表」并非属于马克思主义、甚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的背叛,然而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江泽民则主张早期共产党成员认为共产主义应当实现的生产模式,发展到了今日已经更为复杂而难以体现,同时试图强制生产方式的改变作为并没有效果,因为其背后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规律而有自然的发展。该理论最为显著的影响是允许资本家以「新社会阶层」身分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了鼓励其从事「诚实劳动和工作」外,并透过自己的劳动贡献为中国共产党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在胡锦涛所主导下,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同样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同时为了因应中国国情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与应用,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央组织. 非常设机关.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全国代表大会经常不定期召开,之后实行每5年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制度,而每次大会将会持续数天。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除特别情况外,全国代表大会日程不得延期。《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全国代表大会6项职权: 在实际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时,绝大部分时间与会代表很少讨论重大问题;而比较具影响力的讨论则是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的准备期,将酝酿下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人选,并提交全国代表大会差额选举。而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后,则是由全国代表大会所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担任最高执行机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监督、执纪、问责,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对党员履行职责进行监督;而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新当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除了之后会在不同党政机关、地方行政区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外,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会分别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选出作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另外还会选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通过中央书记处成员,批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为期2天至3天。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务委员会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负责党的经常工作。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和领导机关,承担中共中央经常工作。所有重大的政治、思想、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都必须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采取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原则,各级党组织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一般要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本级党组织和党员如有不同意见,则必须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声明保留或向上级党委反映。 常设机关.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行使中央政治局的职权,成为党内最高决策机构。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制度是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重新建立,用以取代原本担任政策决定角色的中央书记处。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每周至少召开1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领导机构。借由闭会制度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权力集中至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会议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同时还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工作。 而自江泽民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也兼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一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同时也是中央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中央书记处除了可以在中央政治局确定的政策框架下自行做出决定外,同时也负责指导中央委员会部门工作、经费工作、出版物与报告起草等工作。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负责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还会选举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书记处的组成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是中共中央的核心联系部门,负责包括日常通讯、协议、安排会议议程等党务行政工作。中共中央目前设置中央职能部门5个,这包括负责干部工作与人事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宣传思想、文化和公共传播工作的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中国共产党与各国政党和国际组织联系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负责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以及负责协调政法机关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共中央设置办事机构8个,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中国共产党还设立有提供高级干部培训与政治教育的中共中央党校,负责党史研究、文献出版发行与外文编译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而在新闻媒体对外传播方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直接管理《人民日报》社,而中共中央党校则发行有作为理论杂志的《求是》和《学习时报》。另外中央委员会还设立多个中央议事协调机构,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等,在全体会议期间将向中央委员会提交报告。 地方组织. 中国共产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旗)、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成立地方代表大会,并且由这些代表大会自行选出本级行政区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应该每5年举行一次,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由上一级党委委员会决定提前或者延后进行。本级党委的人数和选举程序由地方代表大会决定,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地方各级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的代表大会每隔五年召开,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党委委员、候补委员由党代会选举产生,任期为5年,县级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必须拥有3年以上党龄。本级党委与本级党代会的任期相同。各级党委负责人必须向上级党委负责。上级地方党委可以决定下级地方代表大会委员会正式委员和候补委员人数。当党委委员出缺时,则由候补委员按照得票数依次递补。各级地方委员会每年至少要召开2次全体会议,且应当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以及同级代表大会的决议。 地方各级党代会闭会时,由本级党委领导本级党组织的工作,对外代表本级党组织。其中地方党委常委的人选由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党的经常工作。各级党委的干部管理权限下算一级。例如,中共中央管理副省部级以上干部的任免,省级党委管理副地厅级以上干部的任免。 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采取议行合一制度。全国人大会议闭会时,则由其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为行使其大部分职权。 目前,全国人大的全体会议一般在每年3月召开。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对外交往上扮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会角色,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与国家主席共同行使国家元首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般性法律由国务院或其他有关部门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三读审查后批准。基本法律在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读审查后交由全国人大会议批准。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成员兼任)主持全国人大的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等法律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间接选举产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则由全国人大会议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五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楼的万人大礼堂和二楼的常委会会议厅召开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八十五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第一百二十八条另外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同时,全国人大还拥有对其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因此,在中国的宪法框架中,各级国家机关最终都应向全国人大负责,不存在行政、立法、司法、检察机关制衡全国人大的情形。 此外,全国人大有权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中央国家机构,包括行政(国务院)、监察(国家监察委员会)、司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国家军委)机关和常设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同时产生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家主席、副主席。 国家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没有国家元首的规定。全国人大可以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礼仪性”和“象征性”的国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是国家机构之一,处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地位,形式上是国家的最高代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联合行使中国国家元首的职权,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主要从事国事活动和负责外交礼节,但不负责包括行政和军事等具体工作。如果中国国家主席出现丧失工作能力、死亡或遭罢免的情况下,国家主席的职责由国家副主席代理。国家副主席不能履行职权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代行职权。国家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五年,自2018年修宪后无连任次数限制。作为副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职务是非中共党员实际能够担任的最高官职,历史上有宋庆龄和荣毅仁两位民主党派人士曾经出任国家副主席。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均依法设立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地方人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与受人民监督。选举采分阶段进行,在乡镇级、区县级举办直接选举。当选的乡镇级、区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再选出更高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并由这些代表选出全国人大代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其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常务委员会行使的职权是: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罢免和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个别代表。 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并经全国人大任命,是最高国家行政首长。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代表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并与国务院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一起对总理负责。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理具有最后决策权。 国务院总理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行使行政职能。国家基本计划和政府一般政策,不论是对外政策、国际条约、法律和国务院令,重要财政事项,还是荣誉称号、人民警察警衔和海关关衔的授予,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任命等重要事项都由国务院及其总理进行。目前,国务院下设国务院办公厅和25个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1个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6个直属机构,4个办事机构和若干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均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1954年颁布的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75年颁布的宪法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78年颁布的宪法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人民公社的人民代表大会和革命委员会是基层政权组织,又是集体经济的领导机构。1982年颁布的现行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监察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监察机关,依据宪法及相关的法律负责监督、调查、处置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问题。国家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后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 国家司法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系。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第一部法律《婚姻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1年,中国政府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体制由公安部、检察院、人民法院三大系统组成,三者分工并互相配合与制约,中国共产党各级政法委员会则主导协调。重大案件发生后,由政法委员会组织公安机关、检察部门和法院联合办案,由公安机关抓捕、检察部门搜集证据、法院配合审判。 各级人民法院. 中国司法实行二审终审制。基层人民法院为一审法院,对大多数案件进行初判。在一审法院败诉的当事人可以上诉于上级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各级人民法院均设立对应的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管理国家审判系统的机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设立六个巡回法庭接受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的上诉案件。有时也有大法官巡回庭或特别法庭独立审判国家和社会的特别重大案件或特殊的上诉抗诉案、死刑案。 高级人民法院是受理中级人民法院或其他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的上诉案件的第三级法院,按省级行政区划设立,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管理,行使高级人民法院职权。 中级人民法院是受理基层人民法院或其他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的上诉案件的第二级法院,按地级行政区划设立,包括省、自治区下设的(设区的)市、州、盟、地区、应当设立中级人民法院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师级地方的中级人民法院和直辖市设置的若干个中级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是第一级法院,按县域行政区划设立,包括县、旗、(不设区的)市、自治县、自治旗、(设区的市)市辖区、工矿区、应当设立基层人民法院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团级地方的人民法院。 除普通人民法院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门法院包括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海事法院、林业法院、农垦法院、石油法院、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金融法院等。其中,军事法院分解放军、战区、基层三级。铁路运输法院设中级、基层两级。海事法院不分级,层级相当于中级人民法院,全称冠以国号,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院。此外,还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管辖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知识产权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上诉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审理。 其他国家机关.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委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率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奉行“党指挥枪”指导原则。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基本相同,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产生或罢免。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或罢免,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目前,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设中央军委办公厅和6个部、2个委员会、3个办公室、审计署和机关事务管理总局。 政治制度. 法律体系. 中国的法律体系,一般被认为属于欧陆法系中的民法法系。1980年开始实施新的法律体系,198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刑法和民法,许多法律还在不断改善中。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82年12月4日,此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经五次修正。2003年对宪法进行了一次重大修改,首次将保护私有财产明文写入宪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政党制度.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8个民主党派合作和协商,进而组成统一战线。 人民政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主要参与成员还包括有群众组织、民主党派以及各个行业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致力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层面基本政策进行讨论,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互动关系主要建立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基础上。这一协商过程在政制发展进程中被制度化、长期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非权力机关,亦非决策机构,不在国家机构之列。《》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选举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举制度,狭义上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所规范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制度;广义上也可以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所规范的各级人大代表选举、国家公职人员选举以及村居民自治组织选举的总称。 中国内地的9亿适龄选民可以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县级、乡级和不设区地级市的人大代表,每次选举间隔为五年。而设区的地级市及更高级别的人大代表、地方行政长官则由下一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属于间接选举。 国际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下列国际组织的成员:
用维基百科解释
Hello World
“Hello, World!”程序通常指一类输出或显示「Hello, World!」(你好,世界!)字串的电脑程式。在大多数通用编程语言中,这样的程序只有一小段代码,因此可以用来展示该编程语言的基本。“Hello, World!”往往是初学者学习某种编程语言所接触的第一个程序内容,同时它也是用来确认源代码编译器、程序开发或运行环境是否已经安装妥当并被操作者理解的常用手段。 历史. 1972年,在贝尔实验室成员布莱恩·柯林汉撰写的内部技术文件《A Tutorial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B》中首次提到了Hello World这一字串。当时,他使用B语言撰写了一个用于演示外部变量的示例程序: <syntaxhighlight lang="c" class="skin-invert"> main( ) { a 'hell'; b 'o, w'; c 'orld'; </syntaxhighlight> 这个程序将在终端打印出“”,然后附上一个换行符。之所以这一短语被拆分成多个变量记录,是因为B语言中的每个字符常量只能容纳四个ASCII字符。 1974年,时值C语言取代B语言,在贝尔实验室的又一内部备忘录《Programming in C: A Tutorial》中,柯林汉用C语言再次编写了一个Hello World程序作为教学示例。这一程序在他和丹尼斯·里奇于1978年出版的《C程序设计语言》中得到继承: <syntaxhighlight lang="c" class=skin-invert> main( ) { </syntaxhighlight> 在上例中,函数定义了程序开始执行的位置。其主体由一条语句组成,即对函数的调用,意思是“打印格式化”("print f"ormatted)。这个函数将使程序输出以参数传递给它的任何内容,在本例中是字符串。 自此,Hello World成为了电脑程序员学习新的程式语言的传统。但是,也有些人认为 "hello, world" 的字串早于1966年的BCPL语言出现的时候已经出现。虽然相关的字词确实在发明者记录的文件出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Hello World在当时确实没有流行。因此,人们公认为布莱恩·柯林汉是令该字串走进公众目光的人。 衍生影响. 对电脑文化的影响. Debian以及系统的进阶包装工具当中包含了「hello, world」安装工具。用户只需要于终端(Linux 系统的Terminal)输入「apt-get install hello」便能够安装此工具及其相关部件。虽然看似没用,但却可作为测试工具使用。同时,这亦能够向新用户展示安装工具的方法。对开发者来说,这个工具展现了建立.deb安装工具的方法。这个工具,连同GNU Hello便成为了撰写GNU程式的教学软件。 对其他电子产品的影响. 虽然Hello World在单晶片微电脑、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及复杂可程式逻辑装置中不能展现出来,一盏细小的微型LED灯会代替Hello World的作用,以表示安装成功、相关程式功能已实现。 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Hello World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以Hello World命名首个运用纯人工智慧完成的专辑。 虚拟YouTuber公司hololive production在Hololive Alternative企划预告PV末使用"//Hello,Δlternative World"来致敬此文化。同时,亦有若干公司以Hello World命名,例如位于澳洲的Helloworld旅游公司、Hello World Consulting等。 到Hello World的时间. “到Hello World的时间”(Time to hello world,TTHW)是指用给定的编程语言编写一个“Hello, World!”程序所需的时间,这是衡量一个编程语言易用性的标准之一。由于“Hello, World!”程序主要的介绍对象是不熟悉该语言的人,“Hello, World!”程序越复杂可能越表明该编程语言不太容易接近。这个概念现已不限于编程语言,在API层面同样适用,成为衡量一个新开发者使一个基本示例运作的难易程度。时间越短,说明开发者越容易采用该API。
用维基百科解释
数据压缩
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论中,数据压缩或者源编码是按照特定的编码机制用比未经编码少的数据位元(或者其它信息相关的单位)表示信息的过程。例如,若将「compression」编码为「comp」,则这篇文章可以用较少的数据位元表示。常见的例子是ZIP文件格式,此格式不仅仅提供压缩功能,还可作为归档工具(Archiver),能够将许多文件存储到同一个文件中。 可利用资料的一致性(可用信息熵,entropy来表示),规则性,与可预测性去实现资料压缩。人类最先发展的压缩技术实为自然语言,一般来说,若可以用比较精简的自然语言来描述一样事物,那么也就越能够对这样事物做压缩。资料越一致,亦代表其统计特性越集中。以影像压缩为例,其集中代表有傅立叶变换的时域及频域,直方图,特征值。 概要. 数据压缩能够实现是因为多数现实世界的数据都有统计冗余。例如,字母「e」在英语中比字母「z」更加常用,字母「q」后面是「z」的可能性非常小。非破坏性资料压缩通常利用了统计冗余,这样就能更加简练地、但仍然是完整地表示发送方的数据。 非破坏性资料压缩的压缩率不足以处理庞大体积的音视频数据,但如果允许一定程度的保真度损失,那么还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压缩。例如,人们看图画或者电视画面的时候可能并不会注意到一些细节并不完善。同样,两个音频录音采样序列可能听起来一样,但实际上并不完全一样。破坏性资料压缩在可以接受或无法察觉的情况下使用较少的位数表示图像、视频或者音频。 然而,经常有一些文件不能被破坏性资料压缩压缩,实际上对于不含可以辨别样式的数据任何压缩算法都不能压缩。另外,试图压缩已经经过压缩的数据通常得到的结果实际上是增加数据。 实际上,破坏性资料压缩也会最终达到不能工作的地步。例如一个极端的例子:压缩算法每次去掉文件最后一个字节,那么经过这个算法不断的压缩直至文件变空,压缩算法将不能继续工作。 由于可以帮助减少如硬盘空间与连接带宽这样的昂贵资源的消耗,所以压缩非常重要,然而压缩需要消耗信息处理资源,这也可能是费用昂贵的。所以数据压缩机制的设计需要在压缩能力、失真度、所需计算资源以及其它需要考虑的不同因素之间进行折衷。 对于任何形式的通信来说,只有当信息的发送方和接受方都能够理解编码机制的时候压缩数据通信才能够工作。例如,只有当接受方知道这篇文章需要用汉语字符解释的时候这篇文章才有意义。同样,只有当接受方知道编码方法的时候他才能够理解压缩数据。 应用. 一种非常简单的压缩方法是行程长度编码,这种方法使用数据及数据长度这样简单的编码代替同样的连续数据,这是无损数据压缩的一个实例。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办公计算机以更好地利用磁盘空间、或者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带宽。对于电子-{表格}-、文本、可执行文件等这样的符号数据来说,无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求,因为除了一些有限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一个数据位的变化都是无法接受的。 对于视频和音频数据,只要不损失数据的重要部分一定程度的质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通过利用人类感知系统的局限,能够大幅度的节约存储空间并且得到的结果质量与原始数据质量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这些有损数据压缩方法通常需要在压缩速度、压缩数据大小以及质量损失这三者之间进行折衷。 有损图像压缩用于数码相机中,大幅度地提高了存储能力,同时图像质量几乎没有降低。用于DVD的有损MPEG-2编解码视频压缩也实现了类似的功能。 在有损音频压缩中,心理声学的方法用来去除信号中听不见或者很难听见的成分。人类语音的压缩经常使用更加专业的技术,因此人们有时也将“语音压缩”或者“语音编码”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与“音频压缩”区分开来。不同的音频和语音压缩标准都属于音频编解码范畴。例如语音压缩用于因特网电话,而音频压缩被用于CD翻录并且使用MP3播放器解码。 理论. 压缩的理论(它与算法信息论密切相关)以及率失真理论,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美国学者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奠定的,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及五十年代早期发表了这方面的基础性的论文。Doyle和Carlson在2000年写到数据压缩“是所有的工程领域最简单、最优美的设计理论之一”。密码学与编码理论也是密切相关的学科,数据压缩的思想与统计推断也有很深的渊源。 许多无损数据压缩系统都可以看作是四步模型,有损数据压缩系统通常包含更多的步骤,例如它包括预测、频率变换以及量化。 Lempel-Ziv(LZ)压缩方法是流行的无损存储算法之一。DEFLATE是LZ的一个变体,它针对解压速度与压缩率进行了优化,虽然它的压缩速度可能非常缓慢,PKZIP、gzip以及PNG都在使用DEFLATE。LZW(Lempel-Ziv-Welch)是Unisys的专利,直到2003年6月专利到期限,这种方法用于GIF图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LZR (LZ-Renau) 方法,它是Zip方法的基础。LZ方法使用基于表格的压缩模型,其中表格中的条目用重复的数据串替换。对于大多数的LZ方法来说,这个表格是从最初的输入数据动态生成的。这个表格经常采用霍夫曼编码维护(例如SHRI、LZX)。 目前一个性能良好基于LZ的编码机制是LZX,它用于微软公司的CAB格式。 最好的压缩工具将概率模型预测结果用于算术编码。算术编码由芬兰信息理论学家Jorma Rissanen发明,并且由Witten、Neal以及Cleary将它转变成一个实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实现比众人皆知的哈夫曼算法更好的压缩,并且它本身非常适合于自适应数据压缩,自适应数据压缩的预测与上下文密切相关。算术编码已经用于二值图像压缩标准JBIG、文档压缩标准DejaVu。文本输入系统Dasher是一个逆算术编码器。
用维基百科解释
巴斯克语
巴斯克语(Euskara|link=no),是一种使用于巴斯克地区(西班牙东北部的巴斯克和纳瓦拉两个自治州,以及法国西南部)的孤立语言。该语言在西班牙语称作vasco,在法语称作Basque,而巴斯克语里则称为euskara或euskera。巴斯克语的起源与系属争议很大。作为欧洲唯一的孤立语言,巴斯克语与现存的任何语言没有发生学关系。 历史. 起源. 巴斯克人的祖先可能是欧洲远古时代的居民(克罗马侬人)。巴斯克语的由来到目前仍然是个谜,有些人认为这种语言可能源自高加索、或是非洲北部,也有人类学家和语言学者认为它本来就诞生在伊比利亚半岛,是已消亡的伊比利亚语系的最后火种。尽管如此,大部分学者将巴斯克语归类为孤立语言,并认为在罗马人将拉丁语带到伊比利亚半岛时,这种古老的语言已经在那里使用了很久(有一点比较肯定,巴斯克人比其他欧洲民族更早在欧洲定居)。有部份语言学家认为巴斯克语源于石器时代,理由是该语言中的斧头(aizkora)和石头(haitz)词根相同。 在法国西南部阿基坦使用的语言(阿基坦语)的拉丁注解中,找到了一些与原始巴斯克语的同源词,如在现代巴斯克语中分别解作女子和男人的“neskato”和“gizon”,在阿基坦语的标音被写作“xaq|nescato”和“在xaq|cison”。而语言学者曾尝试把巴斯克语与伊比利亚语、格鲁吉亚语、高加索诸语言如车臣语,或尝试设立德内-高加索语系或独立成为单独的瓦斯科尼亚语系,以使巴斯克语与其他语言联系起来。但这些假设还未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发展. 直至2017年数据,约有70万人正在使用巴斯克语,占巴斯克地区人口的35%。巴斯克语也曾是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攻击的目标。在弗朗哥统治期间(1939-1975 年),他强行推广西班牙语,禁止使用包括巴斯克语在内的其他语言。 书写. 现代巴斯克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但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物,可找到罗马化之前使用伊比利字母铭刻在器皿上的巴斯克语,而在纳瓦拉则有中世纪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巴斯克语的纪录。 巴斯克语字母如下: 巴斯克语在外来词中才有使用c, q, v, w, y。它们并不计在上述的字母表中。另外,古旧的巴斯克语文字纪录还包括以下六个字母:ñ, ü, ŕ, d̄, l̄, t̄,而后三个字母现时仍未被Unicode收录。 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由于和邻近地区人们交流的关系,巴斯克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拉丁语、西班牙语、法语甚至阿拉伯语的影响,从它们当中借了些词汇。相对的,也向周边的语言输出词汇。 巴斯克语大量使用格变化,以及复杂的动词变化。而这样的语言特性在临近地区只有巴斯克语和有些高加索语言才具备。 日常词汇. Kaixo 你好 Egun on 早安 Arratsalde on 午安 Gabon 晚安 Agur 再会 分类. 根据Louis-Lucien Bonaparte的分类,巴斯克语可以区别出八种方言,但并不与行政辖区重合。现时在学校教育中使用规范化的「标准巴斯克语」(euskara batua)则是以吉普斯夸省的方言为基础。 地位. 巴斯克语在西班牙的巴斯克自治区、纳瓦拉自治区具有官方语言地位。
用维基百科解释
病毒
病毒是仅能在生物体活细胞内复制繁衍的亚显微病原体。它由核酸分子(DNA或RNA)与保护性外壳(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类生物结构(bio-like structure),无法自行表现出生命现象,是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生化结构,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却是寄生性自我复制物(self-replicator)。借由感染机制侵入有机体后,这些简单的生化结构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尽管学界对于病毒是否为一种生物仍有争议,病毒学(研究病毒的科学)也被归为微生物学的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分组成: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体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体形到复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千分之一。病毒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于不同的机制:部分病毒可能起源于-{zh-tw:质体;zh-cn:质粒}-(环状DNA,可以在细胞内复制并在细胞间转移),而其他某些则可能起源于细菌。 病毒有各式各样的传播方式,不同类型的病毒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透过以植物汁液为生的昆虫,如蚜虫,来在植物间进行传播;而动物病毒可以透过蚊虫叮咬而得以传播。这些携带病毒的生物体称为“载体”。流感病毒可以经由咳嗽和打喷嚏来传播;诺罗病毒则可以透过手足口途径来传播,即透过接触带有病毒的手、食物和水;轮状病毒常常是透过接触受感染的儿童而直接传播的;此外,艾滋病毒则可以透过体液接触来传播。 并非所有的病毒都会导致疾病,因为许多病毒的复制并不会对受感染的器官产生明显的伤害。某些病毒,如艾滋病毒,可以与人体长时间共存,并且依然能保持感染性而不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即“病毒持续感染”(viral persistence)。但在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能够引发免疫反应,消灭入侵的病毒。而这些免疫反应能够透过注射疫苗来产生,进而使接种疫苗的人或动物能够终生对相应的病毒免疫。像细菌这样的微生物也具有抵御病毒感染的机制,如限制修饰系统。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但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已经研发出来。 比起病毒更微小,结构更简单的致病生物原,包括有朊毒体。朊毒体是仅由蛋白质构成的致病因子。它虽然不含核酸,但可自我复制且具有感染性。狂牛症及包括羊搔痒症、狂牛症、慢性消耗病,以及人类的克雅二氏病,是由朊毒体引致的疾病之一。 历史. 关于病毒所导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3世纪的印度和中国就有了关于天花的记录。但直到19世纪末,病毒才开始逐渐得以发现和鉴定。188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查理斯·尚柏朗发明了一种细菌无法通过的过滤器(尚柏朗过滤器,其滤孔孔径小于细菌的大小),他利用这一过滤器就可以将液体中存在的细菌除去。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德米特里·伊凡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将感染了花叶病的烟草叶的提取液用烛形滤器过滤后,依然能够感染其他烟草。于是他提出这种感染性物质可能是细菌所分泌的一种毒素,但他并未深入研究下去。当时,人们认为所有的感染性物质都能够借由过滤除去并且能够在培养基中生长,这也是疾病的细菌理论(germ theory)的一部分。1899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并相信这是一种新的感染性物质。他还观察到这种病原只在分裂细胞中复制,由于他的实验没有显示这种病原的颗粒形态,因此他称之"contagium vivum fluidum"(可溶的活菌)并进一步命名为"filterable virus"(滤过性病毒)。贝杰林克认为病毒是以液态形式存在的(但这一看法后来由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推翻,他证明了病毒是颗粒状的)。同样在1899年,弗雷德里希·勒夫勒(Friedrich Loeffler)和保罗·弗罗施(Paul Frosch)发现患口蹄疫动物淋巴液中含有能通过滤器的感染性物质,由于经过了高度的稀释,排除了其为毒素的可能性;他们推论这种感染性物质能够自我复制。 20世纪早期,英国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图尔特发现了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并称之为噬菌体。随后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费利克斯·德雷勒(Félix d'Herelle)描述了噬菌体的特性:将其加入长满细菌的琼脂固体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由于细菌死亡而留下的噬斑(plaque,又称蚀斑)。高浓度的病毒悬液会使培养基上的细菌全部死亡,但透过精确的稀释,可以产生可辨认的噬斑。透过计算噬斑的数量,再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得出溶液中病毒的个数。他们的工作揭开了现代病毒学研究的序幕。 在19世纪末,认为病毒的特性是感染性、具滤过性和需要活的宿主,也就意味着病毒只能在动物或植物体内生长。1906年,哈里森发明在淋巴液中进行组织生长的方法;接着在1913年,E·斯坦哈特(E. Steinhardt)、C·伊斯雷利(C. Israeli)和R·A·兰伯特(R. A. Lambert)利用这一方法在豚鼠角膜组织中成功培养牛痘苗病毒,突破了病毒需要体内生长的限制。1928年,H·B·梅特兰(H. B. Maitland)和M·C·梅特兰(M. C. Maitland)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他们利用切碎的母鸡肾脏的悬液对牛痘苗病毒进行了培养。他们的方法在1950年代得以广泛应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大规模生产。 另一项研究突破发生在1931年,美国病理学家欧内斯特·古巴斯捷(Ernest William Goodpasture)在受精的鸡蛋中培养流感病毒。1949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利用人的胚胎细胞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了培养,这是首次在没有固体动物组织或卵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的成功培养。乔纳斯·索尔克利用此一研究成果来有效生产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1931年,德国工程师恩斯特·鲁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使得研究者首次得到病毒形态的照片。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和病毒学家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大部分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并得到病毒晶体。随后,他将病毒成功地分离为蛋白质部分和RNA部分。温德尔·斯坦利也因为他的这些发现而获得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烟草花叶病毒是第一个结晶的病毒,进而可以透过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来得到其结构细节。第一张病毒的X射线衍射照片是由贝纳(Bernal)和范库肯(Fankuchen)于1941年所拍摄的。1955年,透过分析病毒的衍射照片,罗莎琳·富兰克林揭示了病毒的整体结构。同年,海因茨·弗罗伦克-卡纳特(Heinz Fraenkel-Conrat)和罗布利·威廉姆斯发现将分离纯化的烟草花叶病毒RNA和衣壳蛋白混合在一起后,可以重新组装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这也揭示了这一简单的机制很可能就是病毒在它们的宿主细胞内的组装过程。 20世纪的下半叶是发现病毒的黄金时代,大多数能够感染动物、植物或细菌的病毒在这数十年间发现。1957年,马动脉炎病毒和导致牛病毒性腹泻的病毒(一种瘟病毒)正式发现;1963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1965年,霍华德·马丁·特明发现并描述了第一种逆转录病毒;这类病毒将RNA逆转录为DNA的关键酶,即逆转录酶,在1970年由霍华德·马丁·特明和戴维·巴尔的摩分别独立鉴定出来。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吕克·蒙塔尼耶和他的同事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首次分离得到了一种逆转录病毒,也就是现在世人皆知的艾滋病毒(HIV)。其二人也因此与发现了能够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起源. 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存在;病毒很可能在第一个细胞进化出来时就存在了。病毒起源于何时尚不清楚,因为病毒不形成化石,也就没有外部参照物来研究其进化过程,同时病毒的多样性显示它们的进化很可能是多条线路的而非单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目前可用的揭示病毒起源的方法;但这些技术需要获得远古时期病毒DNA或RNA的样品,而目前储存在实验室中最早的病毒样品也不过90年。有三种流行的关于病毒起源的理论: 利用计算机来分析病毒和宿主DNA的序列信息,可以对不同病毒之间的进化关系有更好的了解,而且可以有助于发现现代病毒的祖先。至今这类分析还没有能够决定哪一种理论是正确的。而且不大可能所有的病毒都来自同一祖先,不同的病毒很可能是透过一种或多种机制在不同的时期产生。 对于病毒到底是一种生命形式,还是仅仅是一种能够与生物体作用的有机结构,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人将病毒描述为处于“生命边缘的生物体”,因为它们像其它生物体一样拥有基因、能够透过自然选择而进化并且能够透过自行组装来完成复制。然而,虽然病毒含有基因,但它们没有细胞结构,而细胞被认为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且,病毒没有自身的代谢机制(不自带酶系统、无胞器、不能独立代谢),需要透过宿主细胞来帮它们完成复制繁殖,因此它们不能够在宿主细胞外进行繁殖(虽然属于细菌的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也具有同样的缺陷);可接受的生命形式是利用细胞分裂来进行繁殖的,而病毒是自发地在细胞内进行组装的,类似于晶体的自发生长过程。虽然病毒是否是一种生命形式,目前还没有定论,但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自组装方式对于研究生命起源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有一种假说就认为生命是起始于有机分子的自组装。 结构. 病毒的形状和大小(统称形态)各异。大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300纳米(nm)。某些丝状病毒的长度可达1400nm,但其宽度却只有约80nm。大多数的病毒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扫描或穿透式电子显微镜是观察病毒颗粒形态的主要工具,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负染色法。 一个完整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又称病毒颗粒、病毒粒子),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保护功能的“衣壳”(capsid,又称壳体、蛋白质外壳)和衣壳所包住的核酸组成。构成衣壳的单一蛋白质亚基称为“壳粒”(capsomere,又称次蛋白衣),而壳粒的类型取决于衣壳中的位置。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由蛋白质、多糖和脂类构成的膜叫做“包膜”(envelope,又称套膜、外套膜),包膜上生有“刺突”(spike,又称棘突),如流感病毒。衣壳是由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质组成的,它的形状可以作为区分病毒形态的基础。通常只需要存在病毒基因组,衣壳蛋白就可以自组装成为衣壳。但结构复杂的病毒还会编码某些帮助构建衣壳的蛋白质。与核酸结合的蛋白质称为核蛋白,核蛋白与核酸结合形成核糖核蛋白,再与衣壳蛋白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核衣壳”。病毒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螺旋形. 螺旋形的衣壳是由壳粒绕着同一个中心轴排列堆积起来,以形成一个中空的棒状结构。这种棒状的病毒体可以是短而刚性的,也可以是长而柔性的。具有这种形态的病毒一般为单股RNA病毒,研究得最多的就是烟草花叶病毒,但也有少量单股DNA病毒也为螺旋形;无论是哪一种病毒,其核酸都透过静电相互作用与衣壳蛋白结合(核酸带负电而衣壳蛋白朝向中心的部分带正电)。一般来说,棒状病毒体的长度取决于内部核酸的长度,而半径取决于壳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用于定义这种螺旋形态的参数有两个:amplitude和pitch,前者即直径,而后者是指壳粒环绕一周后所前进的距离。 正二十面体形. 大多数的动物病毒为正二十面体或具有正二十面体对称的近球形结构。二十面体具有5-3-2对称,即每个顶点为5重对称,每个面的中心为3重对称,每条边的中心为2重对称。病毒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可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规则的二十面体是相同壳粒形成封闭空间的一个最优途径,可以使所需的能量最小化。形成二十面体所需的最少的等同的壳粒的数量为12,每个壳粒含有5个等同的亚基。但很少有病毒只含有60个衣壳蛋白亚基,多数正二十面体形病毒的亚基数量大于60,为60的倍数,倍数可以是3、4、7、9、12或更多。由于二十面体的对称性,位于顶点的壳粒周围有五个壳粒环绕,称为“penton”;而位于三角形面中心的壳粒周围有六个壳粒环绕,称为“hexon”。 包膜型. 某些病毒可以利用改造后的宿主的细胞膜(来自细胞表面的质膜或细胞内部的膜,如核膜及内质网膜)环绕在病毒体周围,形成一层脂质的包膜。包膜上既镶嵌有来自宿主的膜蛋白也有来自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膜蛋白;而脂质膜本身和其中的糖类则都来自宿主细胞。包膜型病毒位于包膜内的病毒体可以是螺旋形或正二十面体形的。 无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后,需要宿主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逸出并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常常造成大量非成熟细胞死亡,反而降低了对宿主细胞的利用率。而有了包膜之后,病毒可以透过包膜与宿主的细胞膜融合来出入细胞,而不需要造成细胞死亡。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就采用的是这种策略。大多数的包膜型病毒的感染性都依赖于包膜。 复合型. 与以上三类病毒形态相比,复合型病毒的结构复杂得多,它们的衣壳既非完全的螺旋形又非完全的正二十面体形,可以有附加的结构,如蛋白质组成的尾巴或复杂的外壁。有尾噬菌体和痘病毒都是比较典型的复合型病毒。 有尾噬菌体在噬菌体中数量最多,其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头部和尾部之间透过颈部相连。此外噬菌体的尾部还附着有一些尾鞘、尾丝和尾钉等。其头壳中包裹着噬菌体的基因组,而尾部的各个组件则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痘病毒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体形较大的复合型病毒。其病毒基因组与结合蛋白位于称为拟核的一个中心区域。拟核围绕在一层膜和两个未知功能的侧体中。痘病毒具有外层包膜,包膜外有一层厚的蛋白质外壳布满整个表面。痘病毒的形态有轻微的多态性,从卵状到砖块状都有。 拟菌病毒(mimivirus)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病毒,其衣壳直径达400nm,体积接近小型细菌,且表面布满长达100nm的蛋白质纤维丝。在电镜下观察到的拟菌病毒呈六边形,因此推测其衣壳应为二十面体对称。 遗传物质. 与一般的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为双股DNA不同的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即病毒基因组)可以为DNA或RNA,可以为单股或双股。从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来看,更多的是RNA病毒;其中,植物病毒多为单股RNA病毒,而噬菌体多为双股DNA病毒。不同病毒的遗传物质中的基因结构也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比动物、植物或细菌中任何一个生物域内物种间的差异性都要大。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环状的,如多瘤病毒,或线状的,如腺病毒。核酸的种类与其所呈现的形状无关。在RNA病毒中,病毒体中的核酸常可以分裂为多个节段,这种状态称为“分节”("segmented")。其中的每一节段常常编码一个蛋白质,并且这些节段通常位于同一个衣壳中。但每一个节段并不一定要在同一个病毒体中才能使病毒整体具有感染性,雀麦花叶病毒(Brome mosaic virus)就是一个例子。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单股或双股,也与核酸的种类无关。双股的病毒核酸是由两条互补配对的核酸链所组成,如同一个梯子。而单股的病毒核酸是一条没有配对的核酸链,如同一个梯子从中间分成两边的其中一边。某些病毒,如肝病毒科中的部分病毒,其核酸部分为单股,部分为双股。 其核酸为RNA或单股DNA的病毒,其核酸链可以分为正义链或反义链,这种划分取决于其与病毒mRNA是否互补。正义病毒RNA与病毒mRNA等同,宿主细胞因此可以直接用其来翻译。反义病毒RNA与病毒mRNA互补,必须透过RNA聚合酶合成正义病毒RNA后,才能够进行翻译。单股DNA的情况与RNA相似,“编码链”(与病毒mRNA互补)为反义链(−),而“非编码链”为正义链(+)。 不同病毒的核酸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病毒基因组分子量只有106道尔顿,编码4个蛋白质;最大的病毒基因组则有108道尔顿,编码超过100个蛋白质。RNA病毒的基因组通常比DNA病毒来的小,这是由于其复制过程有更高的错误率,使得RNA病毒的大小有上限。如果超出这一上限,复制后的RNA病毒基因组会出现错误,使得导致病毒无功能或无竞争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RNA病毒通常将自己的核酸分成多个分子,每一个分子就是一段基因组,这样也就降低了复制过程中的错误率。相比而言,由于DNA病毒具有保真度较高的复制酶,降低了复制的错误几率,因而其基因组也就更大。 遗传变异. 病毒的遗传变异可以有多种机制。抗原漂变(antigenic drift)是其中之一,即病毒DNA或RNA上单个碱基的突变。大多数这样的单点突变是无义的(或者说是沉默的),因为它们没有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变化;但有一小部分突变可能会引起进化上的优势,如产生对抗病毒药物的抵抗力。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则是病毒基因组的较重大变化,其为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或基因重配(reassortment)的结果。当流感病毒发生抗原转变后,可能会导致瘟疫。 RNA病毒常常以准种(quasispecies)的形式或大量同种但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存在微小差异的病毒的形式存在。这样的准种是自然选择的主要目标。 生命周期.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即其结构属“非细胞性”),无法透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来完成数量增长;它们利用宿主细胞内的代谢工具来合成自身的拷贝,并完成病毒组装。不同的病毒之间生命周期的差异很大,但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DNA病毒. 大多数DNA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内。只要细胞表面有合适的受体,这些病毒就能够透过胞吞或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多数DNA病毒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DNA和RNA的合成工具以及RNA的加工工具。而病毒基因组必须穿过核膜来获得对这些工具的控制。 RNA病毒. RNA病毒的复制过程比较独特,由于其遗传信息保存在RNA上,因此复制过程通常发生在细胞质中。根据复制方式的不同,RNA病毒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组别(见分类一节)。RNA病毒的极性(即病毒RNA能否直接用于蛋白质合成)以及RNA是单股还是双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复制机制。RNA病毒是用它们自己的RNA复制酶来对基因组进行复制。 反转录病毒. 反转录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是采用反转录的方式来完成的,即利用RNA模板来合成DNA。遗传物质为RNA的反转录病毒以DNA为中间物来复制其基因组,而遗传物质为DNA的反转录病毒则以RNA为中间物来复制。两类病毒都需要用到反转录酶。反转录病毒常常可以将透过反转录合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能够抑制反转录酶活性的抗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地对抗反转录病毒(如艾滋病毒和包括乙肝病毒在内的肝病毒科病毒)。 命名. 病毒的命名并无绝对的规则,常依病毒的型态、感染对象、最初发现地点,也可能会由WHO进行官方命名。例如感染动植物的病毒可能依感染的对象、病征来命名,例如麻疹病毒、狂犬病毒,以发现地点命名的包括伊波拉病毒。噬菌体的命名常依实验室内编号命名,例如T1噬菌体。 分类. 由于病毒并不像其他生物能借由交配产生后代,因此在种别的定义上与一般生物有所不同。 ICTV分类法.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简称ICTV)在1966年建立起了一个病毒分类的通用系统和统一的命名法则。其七届ICTV会议首次规范化了病毒物种的概念,即病毒分类的分支层次中的最低分类单元。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病毒颗粒的特性、抗原特性与生物特性。ICTV是国际微生物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gical Societies)发展、改进和维护通用病毒分类的唯一机构。该系统与细胞生物分类系统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分类单元结构。但也存在某些差异,比如所有分类名称都使用斜体,这与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和国际动物命名法不同。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小部分的病毒得到了研究,从来自人体的病毒样品中发现有20%的序列是未曾发现过的,而来自环境中(如海水、大洋沉积物等)的病毒样品则大部分的序列都是全新的。 病毒分类从域开始,结构如下,分类后缀在括号中: 物种名称通常以病毒的形式出现,尤其是高等动植物。 ICTV 2023版分类表中总共有6个域、10个界、18个门、2个亚门、41个纲、81个目、11个亚目、314个科、200个亚科、3522个属、84个亚属与14690个种。除亚域、亚界和亚纲外,其他级别的分类单元都被使用。共有6个域、1个地位未定纲、22个地位未定科及2个地位未定属被承认。 域: 地位未定纲: 地位未定科: 地位未定属: 基于结构的病毒分类. 有些研究认为,从不同生态环境感染宿主的某些病毒群(如细菌顶盖病毒和真核腺病毒、原核有尾噬菌体和真核疱疹病毒)观察到的病毒粒子组装和结构的相似性反映了这些病毒之间的进化关系。 因此,病毒之间的结构关系被认为是定义更高分类级别(基于结构的病毒谱系)的基础,可以补充现有的ICTV分类方案。 巴尔的摩分类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物学家戴维·巴尔的摩在1970年代提出了巴尔的摩分类系统。巴尔的摩分类法与ICTV分类法一起用于现代病毒的分类。 巴尔的摩分类法是基于病毒mRNA的生成机制。在从病毒基因组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必须要生成mRNA来完成蛋白质合成和基因组的复制,但每一个病毒家族都采用不同的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病毒基因组可以是单股或双股的RNA或DNA,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反转录酶。而且,单股RNA病毒可以是正义(+)或反义(-)。这一分类法将病毒分为7类: 举一个病毒分类的例子:水痘病毒,即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目,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水疱病毒属;同时,带状疱疹病毒是巴尔的摩分类法中的第一类,因为它是双股DNA病毒,且不含有反转录酶。 病毒与人类疾病. 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已经确定的如,感冒、流感、水痘等一般疾病,以及天花、艾滋病、SARS、禽流感和2019冠状病毒疾病等严重疾病,还有某些疾病可能是以病毒为致病因子;例如:人疱疹病毒6型与某些神经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慢性疲劳症候群之间可能相关。此外,原本认为是马类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子的玻那病毒,现在发现其可能足以引起人类精神疾病。病毒能够导致疾病的能力称为病毒性(virulence)。 不同的病毒有着不同的致病机制,主要取决于病毒的种类。在细胞水平上,病毒主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细胞裂解,进而引起细胞死亡。在多细胞生物中,一旦机体内有足够多的细胞死亡,就会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虽然病毒可以引发疾病,却也可以无害地存在于机体内。例如,能够引起唇疱疹的单纯疱疹病毒可以在人体内保持休眠状态;这种状态又称为“潜伏”(latency),这也是所有疱疹病毒(包括能够导致腺热的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能够导致水痘的)的特点。进入潜伏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苏醒”后,能够引起带状疱疹。 某些病毒能够引起慢性感染,可以在机体内不断复制而不受宿主防御系统的影响。这类病毒包括乙肝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受到慢性感染的人群即是病毒携带者,因为他们相当于储存了保持感染性的病毒。当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携带者时,这一疾病就可以发展为流行病。 流行病学. 病毒的流行病学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基于人的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病毒感染的控制方法。病毒的传播可以是垂直方式,如从母亲到婴儿,或者是水平方式,即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例子包括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婴儿一出生就会从母亲处感染病毒;另一个少见的例子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虽然只会引起较温和的感染反应,但对于胎儿或刚出生的婴儿却是致命的。是最普遍的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交换或性行为,如艾滋病毒、乙肝和丙肝病毒;口部的唾液交换,如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含病毒的食物或饮用水,如诺罗病毒;呼吸入以气溶胶形式存在的病毒,如流感病毒;以蚊虫为载体,透过蚊虫叮咬注入人体,如登革热病毒。病毒感染的传播速率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易感染个体(例如缺乏对该病毒的免疫力)的数量、医疗和天气条件等。 流行病学研究是用于在病毒性疾病爆发时及时切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染链。防治措施是针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控制。发现病毒源和鉴定病毒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一旦鉴定了病毒,其传播就可以透过注射疫苗来阻断。当没有可用的疫苗时,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采取消毒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传播。通常受感染的病人需要与其他健康人群隔离开,而对有接触过病毒的人需要进行隔离检疫。大多数人和动物的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一期间,不会有患病的迹象和症状。病毒性疾病的潜伏期从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但多数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已经得以确定。在潜伏期之后,会有一段“可传染期”,即此期间受感染的个体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个体。对于了解可传染期和潜伏期的长短对于控制疾病的爆发也非常重要。当疾病爆发导致一个人群、社区或地区中有反常的高比例患病者时,这一疾病就称为流行病;如果疾病传播到世界范围则称为瘟疫。 流行病和瘟疫. 美洲原住民的人口曾经由于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天花的蔓延而大量减少。没有详细的数据显示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有多少原住民死于外来的疾病,但估计接近总人口的70%。这一破坏性影响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欧洲殖民者对原住民进行驱赶和征服。这在当时对美洲原住民带来了极大的恐惧。 瘟疫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1918年的流感大爆发,即通常所说的西班牙流感,就是一种级别最高(第五级)的大规模流行病,是由一种特殊的严重致死性流感A型病毒;这一流感的感染者通常是健康的青壮年,而其他大多数流感则多发生在青少年、老人或体弱多病者中。西班牙流感持续时间从1918年到1919年,过去估计死亡人数在四千万到五千万人,而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瘟疫可能导致一亿人死亡,死亡人口占1918年全球总人口的5%。 多数研究者相信艾滋病来源于二十世纪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现在,艾滋病已经发展成为瘟疫,全球大约有386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自1981年6月5日发现首个病例至今,已有超过两千五百万人死于艾滋病,这使得艾滋病成为有史以来最具伤害性的瘟疫之一。2007年全年总共有270万新的艾滋病感染者和两百万艾滋病相关的死亡案例。 数种高致死性病毒菌株是丝状病毒科成员。丝状病毒是一类纤维状的病毒,可以引起病毒性出血热,其成员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马尔堡病毒引起全世界的广泛注意是在2005年4月,安哥拉发生的一次疾病爆发。这次爆发从2004年10月一直持续到2005年。伊波拉出血热则首度出现于1976年,后造成间歇性爆发及高致死率。最近且最严重的一次爆发,为西非伊波拉病毒疫症。 癌症. 病毒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与人类癌症相关的主要病毒有人类乳突病毒、乙肝病毒、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肝炎病毒可以诱发慢性病毒感染进而导致肝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可以导致热带痉挛性瘫痪(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人类乳突病毒是子宫颈癌、皮肤癌、肝门癌和阴茎癌的成因。在疱疹病毒科中,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能够导致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和体腔淋巴瘤(body cavity lymphoma),而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可以导致伯奇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B淋巴扩增紊乱(B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和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宿主防御机制. 人体抵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是先天性免疫系统。这一免疫系统由能够抵御非特异性病毒感染的细胞和其他机制组成,即以一种通用方式来对入侵的病原体做出识别和反应,但不同于获得性免疫系统,这一免疫系统并不产生持久的或保护性的免疫。 RNA干扰是对抗病毒的一种重要的先天性防御机制。许多病毒需要合成双股RNA来进行复制。当这些病毒感染细胞时,它们会释放出其RNA分子,这些RNA分子立即与一种称为的蛋白质复合物结合,随后Dicer酶将这些RNA切为多个小的片段。一种称为RISC复合物的生化途径受到激活,开始降解病毒mRNA,使得细胞能够从病毒感染中存活下来。轮状病毒可以逃过这层防御,一方面它进入细胞后并不完全脱壳,另一方面它可以透过病毒颗粒内衣壳上的孔洞来释放新合成的mRNA,这样其病毒基因组(为双股RNA)依然保护在病毒体内部而不会受到破坏。 当人体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探测到病毒时,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来与病毒结合并使其失去感染性,这种作用称为体液免疫。其中,有两类抗体非常重要。第一类称为IgM(免疫球蛋白M),它能高效地使病毒失去活性,但免疫系统的细胞产生IgM的时间只有几个星期。第二类称为IgG(免疫球蛋白G),它能够透过免疫系统不停地制造出来。IgM存在于宿主的血液中是用于急性感染的情况,而IgG的存在则表明过去曾经受到某种感染(用于防御以后的同类感染)。进行免疫性测试时,通常是对体内的IgG型抗体进行测量。 人体对抗病毒的第二道防线是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包括了称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人体中的细胞不断地将其内部蛋白质的片断展示在细胞表面(抗原呈递)供T细胞来进行检查,一旦T细胞识别出可能的病毒片断,那么对应的细胞就会由T杀手细胞和病毒特异性T细胞扩增所消灭。诸如巨噬细胞在内的某些细胞专门负责抗原呈递。制造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宿主防御机制。干扰素是病毒感染之后由机体所产生的一种激素,它在免疫中的作用较为复杂,可以确定的是它能够透过杀死受感染细胞及其邻近细胞来逐步阻止病毒的复制。 并非所有的病毒感染都会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例如,艾滋病毒可以透过不断地变换其病毒体表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打击。这些顽固的病毒采用多种方式来逃脱免疫系统的控制,如隔离、阻断抗原呈递、产生细胞因子抗性、逃避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逃脱细胞凋亡以及抗原转移。其他某些病毒,如向神经病毒(neurotropic virus),可以透过神经来传播,而在神经系统中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接触到它们。 预防与治疗. 因为病毒使用了宿主细胞来进行复制并且寄居其内,因此很难用不破坏细胞的方法来杀灭病毒。现在最积极的对付病毒疾病的方法是疫苗接种来预防病毒感染或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病毒的活性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疫苗. 疫苗接种是一种廉价而又有效的防止病毒感染的方法。早在发现病毒之前,疫苗就已经为人们用于预防病毒感染。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病毒感染相关的某些疾病(如小儿麻痺、痲疹、腮腺炎和风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而曾经是致命疾病的天花已经绝迹。目前各类疫苗可以预防超过30种对人体的病毒感染,而有更多的疫苗用于防止动物受到的病毒感染。疫苗的成分可以是活性减弱的或完全无活性(去活性)的病毒,也可以是病毒蛋白质(抗原)。活疫苗包含了活性减弱的可致病的病毒,这样的病毒称为“减毒”病毒。虽然活性减弱,但活疫苗对于那些免疫力较弱或免疫缺陷的人可能是危险的,对他们注射活疫苗可能反而会导致疾病。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用于改造病毒疫苗,改造后的疫苗(即亚单位疫苗)只含有病毒的衣壳蛋白,如乙肝疫苗。由于不含有病毒核酸,因此亚单位疫苗对于免疫缺陷的病人是安全的。 对于活疫苗的安全性也有某些例外,如黄热病毒疫苗,虽然是一种减毒病毒株(称为17D),却可能是目前所有疫苗中最安全和最有效的。 抗病毒药物.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抗病毒药物的发展非常迅速。艾滋病的不断蔓延推动了对抗病毒药物的需求。抗病毒药物常是核苷类似物,当病毒复制时如果将这些类似物当作核苷用于合成其基因组就会产生没有活性的病毒基因组(因为这些类似物缺少与磷相连能够相互连接形成DNA“骨架”的羟基,会造成DNA的链终止),进而抑制病毒的增殖。核苷类似物作为抗病毒药物的例子包括阿昔洛韦,可用于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拉米夫定,可用于治疗艾滋病和乙型肝炎。阿昔洛韦是最早出现也是最经常指定使用的抗病毒药物。 其他使用中的抗病毒药物是针对病毒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艾滋病毒需要依赖一种称为HIV-1蛋白酶的作用来获得完整的感染能力;而透过使用大量的蛋白酶抑制剂类的药物可以使这种酶失活。 丙型肝炎是由一种RNA病毒引起的。80%的受感染者都会形成慢性肝炎,如果不加以治疗,受感染者会一直保持感染的状态。之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将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与干扰素一起使用。现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直接作用于丙肝病毒蛋白酶、RNA聚合酶等病毒复制重要环节小分子药物(DAAs)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的治疗方法也采用类似的策略。 其他物种中的病毒感染.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物种,少数病毒(如mimivirus)甚至也会受到其他特定病毒的感染;但特定的病毒感染物种的范围是有限的。例如,植物病毒不会感染动物,而噬菌体只能感染细菌。 动物. 对家畜来说,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够导致的疾病包括口蹄疫、蓝舌病等。作为人类宠物的猫、狗、马等,如果没有接种疫苗,会感染某些致命病毒。例如犬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一种小DNA病毒,其感染是导致幼犬死亡的重要原因。所有的无脊椎动物都会感染病毒。例如蜜蜂会受到多种病毒的感染。幸运的是,大多数病毒能够与宿主和平相处而不引起任何损害,也不导致任何疾病。 植物. 植物病毒的种类繁多,能够影响受感染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病毒的传播常常是由称为“载体”的生物来完成。这些载体一般为昆虫,也有部分情况下为真菌、线虫动物以及某些单细胞生物。控制针对植物的病毒感染,通常是采用消灭载体生物以及除去其他可能的病毒宿主,如杂草。对于人类及其他动物来说,植物病毒是无害的,因为它们只能够在活的植物细胞内进行复制。 植物具备精巧而有效的防御机制来抵抗病毒感染。其中,最为有效的机制是“抵抗基因”(R基因)。每个R基因能够抵抗一种特定病毒,主要是透过触发受感染细胞的附近细胞的死亡而产生肉眼可见的空点,进而阻止感染的扩散。植物中的RNA干扰也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当受到感染,植物常常就能够产生天然消毒剂(如水杨酸、一氧化氮和活性氧分子)来杀灭病毒。 细菌. 噬菌体是病毒中最为普遍和分布最广的群体。例如,噬菌体是水体中最普遍的生物个体,在海洋中其数量可达细菌数量的十多倍,1毫升的海水中可含有约2亿5千万个噬菌体。噬菌体是透过结合细菌表面的受体来感染特定的细菌。在进入细菌后的很短的时间内,有时仅仅为几分钟,细菌的聚合酶就开始将病毒mRNA翻译为蛋白质。这些病毒蛋白质有些在细菌细胞内组装成新的病毒体,有些为辅助蛋白可以帮助病毒体的组装,有些则参与细胞裂解(病毒可以产生一些酶来帮助裂解细胞膜)。噬菌体的整个感染过程非常迅速;以T4噬菌体为例,从注入病毒核酸到释放出超过300个新合成的病毒,所需的时间仅为20多分钟。 细菌防御噬菌体的主要方法是合成能够降解外来DNA的酶。这些酶称为限制性内切酶,它们能够剪切噬菌体注入细菌细胞的病毒DNA。细菌还含有另一个防御系统,这一系统利用CRISPR序列来保留其过去曾经遇到过的病毒的基因组片断,进而使得它们能够透过RNA干扰的方式来阻断病毒的复制。这种遗传系统为细菌提供了一个类似于获得性免疫的机制来对抗病毒感染。 古菌. 古菌也会受到某些病毒感染,主要是双股DNA病毒。这些病毒明显与其他病毒无相关性,它们具有多种特别的外形,如瓶状、钩杆状或泪滴状。在嗜热古菌,特别是硫化叶菌(Sulfolobales)和热变形菌(Thermoproteales)中的这类病毒已经获得了细致的研究。古菌的病毒防御体系可能包括了RNA干扰(利用古菌基因组中所含的与病毒基因相关的重复DNA序列来进行)。 应用. 生命科学与医学. 病毒对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提供了能够用于改造和研究细胞功能的简单系统。研究和利用病毒为细胞生物学的各方面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病毒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使用可用于协助人们了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机制,包括DNA复制、转录、RNA加工、翻译、蛋白质转运以及免疫学等。 遗传学家常常用病毒作为载体将需要研究的特定基因引入细胞。这一方法对于细胞生产外源蛋白质,或是研究引入的新基因对于细胞的影响,都是非常有用的。病毒疗法(virotherapy)也采用类似的策略,即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引入基因来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好处是可以定靶于特定的细胞和DNA。这一方法在癌症治疗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某些科学家已经利用噬菌体来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由于某些病菌的抗生素抗性的加强,人们对于这一替代方法的兴趣也不断增长。 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 目前纳米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多用途的病毒。从材料科学的观点来看,病毒可以视同有机纳米颗粒:它们的表面携带特定的工具用于穿过宿主细胞的壁垒。病毒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它们表面的功能基团的数量和性质,是经过精确地定义的。正因为如此,病毒在材料科学中普遍用作支架来共价连接表面修饰。病毒的一个特点是它们能够透过直接进化来改动。从生命科学发展而来的这些强大技术正在成为纳米材料制造方法的基础,远远超越了它们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而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中。 由于具有合适的大小、形状和明确的化学结构,病毒在纳米量级上的组织材料作为模板使用。最近的一个应用例子是利用豇豆花叶病毒颗粒来放大DNA微阵列上感应器的讯号;在该应用中,病毒颗粒将用于显示讯号的荧光染料分离开,进而阻止能够导致荧光淬灭的非荧光二聚体的形成。另一个例子是利用豇豆花叶病毒作为纳米量级的分子电器的面板。在实验室中,病毒还可以用于制造可充电电池。 武器. 病毒能够引起瘟疫而导致人类社会的恐慌,这种能力使得某些人企图利用病毒作为生化武器来达到常规武器所不能获得的效果。而随着臭名昭著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在实验室中获得成功复原,对于病毒成为武器的担心不断增加。另一个可能成为武器的病毒是天花病毒。天花病毒在绝迹之前曾经引起无数次的社会恐慌。目前天花病毒存在于世界上的数个安全实验室中,对于其可能成为生化武器的恐惧并非是毫无理由的。天花病毒疫苗是不安全的,在天花绝迹前,由于注射天花疫苗而患病的人数比一般患病的人数还要多,而且天花疫苗目前也不再广泛生产。因此,在存在如此多对于天花没有免疫力的现代人的情况下,一旦天花病毒被释放出来,在病毒得到控制之前,将会有无数人患病死去。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东部,具有地理及文化层面上的双重意义。东亚地区通常包括中国大陆、日本列岛、台湾岛、朝鲜半岛、海南岛、琉球群岛和蒙古高原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公里。东亚地区居住有16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亦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达到133人每平方公里,约是世界平均水准的三倍。台北、东京、香港、釜山、广州、北京、首尔、上海、深圳、大阪、名古屋等世界范围内人口稠密的城市皆位于东亚。 东亚地区是文明摇篮,黄河和长江流域较早产生人口稠密的农业社会,孕育出古老的中华文明。汉字文化为东亚文明共同瑰宝,包括中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文化,形成于东亚的东亚文化圈。源于古典汉语的词汇广泛流传于当代日语、朝鲜语、越南语;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外来语翻译中参考汉字古籍,成为和制汉语;而中国在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在外来词汇及白话文结构上曾大量参照基于和制汉语的翻译及文法,故形成东亚文化圈内的相互交融。源自中国的夏历和汉字至今仍影响汉字文化圈,可见东亚文明间的交流十分密切。当下东亚流行的主要宗教为佛教,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理念实则为构建东亚人传统观念的核心。 东亚部分经济体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该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日本最早成功实行现代化、工业化,实现国力增长,为全球最富裕发达的国家之一;韩国、台湾和香港在1960至1990年代实现经济腾飞,为亚洲四小龙中的三者,被列为发达经济体。中国大陆经济自20世纪末起亦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大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如今已被视为潜在超级大国之一。东亚在政治和经济上具有较大影响力,但现存的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台列屿问题和独岛问题等仍是影响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安全隐患。 定义. 广义. 东亚范围最广可以被界定为传统意义上的远东,即广义的东北亚(包括俄罗斯远东部分、蒙古高原、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台湾岛、海南岛)和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印尼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南海诸岛)的总和。 此外,广义的东亚亦可以由狭义的东亚延伸至在地理或文化上与之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比如: 地理. 东亚大陆. 东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总面积约12,500,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9%。地形西高东低,在传统上有三级阶梯之分:第一级为青藏高原,该般达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一系列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西部内陆地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青藏高原地势高亢,为高地气候区,空气稀薄缺氧,太阳辐射强烈。 东亚岛弧. 东亚岛弧在地理上是地球上绵延最长的一串火山岛屿,从北极圈附近的阿留申群岛一直向南延伸到赤道边缘的菲律宾群岛。它们是由于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所致。由于位处两块板块之间,因此东亚岛弧也是全球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分布了大量火山与火山群。 历史. 上古史. 中华文明由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融合而成。战国末期,秦统一六国。经历了汉、唐盛世。虽然有外族入侵,但由于汉族人口较多,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文化。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经常充满残酷的杀戮,但最终扩张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正所谓容纳百川汇大海正是此意,亦即现在的中华文化就融合了56个民族的文化柔为一体产生的新的文化体系即是现在的中华文化。 台湾岛公元前六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到了一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发源于今日台湾中部地区由台湾原住民的巴布拉族与巴布萨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组成的「跨族群准王国」的大肚王国、屏东地区由排湾族与箕模族所组成的大龟文酋邦,和恒春半岛的瑯峤十八社皆在17世纪时已存在。此外,东亚其他许多定居的农耕民族,如朝鲜族、越族、大和族等,曾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使用汉字是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最为显著的共同点,因此这些民族活动的领域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 朝鲜半岛在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就是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汉四郡,此后「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古中国典籍中。公元4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早期蒙古是各突厥蒙古民族游牧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部从此蒙古各草原民族一律称为蒙古。 中世史. 中国与日本两个文化体的影响力介于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之间,在前现代史上曾几度于此兵戎相见,直到十五世纪海外拓殖及贸易兴盛起来以前,两个古代文明的历史轨迹呈现平行发展的态势。 十六世纪,自欧洲渡海东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势力开始直接与东亚文明交流;海上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西洋作物和热兵器的输入,相当程度影响了中、日双方的食物供应能力和战争型态,间接对尔后的历史轨迹造成虽不明显、实极重大的影响。例如,海上贸易和「铁砲」(火枪)的引进及运用,相当大程度影响了十六世纪日本内部地区势力的消长,相当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战国时代群豪争霸的结果。又例如蕃薯等新作物的种植虽缓和了汉民族领域可耕地开发饱和的问题,却因食物供给的改变造成明朝人口自十八世纪起暴增的结果;尔后,过多的人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与「远东(The Far East)」贸易的需求,提供了欧洲势力在美洲、非洲、亚洲各地大力发展殖民主义的诱因;影响所及,给其晚近资本主义及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与此同时,台湾因地理位置居于中国大陆、日本与东南亚间,为便利的船只停泊及货物转运地,故与欧洲各国有频繁的交流,以西班牙与荷兰的影响力尤甚,分别以台湾西北部及西南部为其重要贸易据点;后者将西班牙人驱逐并扩展其在台湾西部的势力。荷兰区域性殖民期间,已有资料显示台湾中部有超越部落统治范围的大肚王国。 明朝末年,郑成功为抵挡北方异族入侵(后者灭明朝成为清朝),以厦门为反女真异族据点。此时原已在台湾贸易多年的荷兰人与当时的日本发生贸易冲突。滨田弥兵卫事件及郭怀一事件为日荷两国贸易冲突直接及间接引发的相关事件。1661年4月,郑成功率军围攻荷台首府热兰遮城,次年2月1日荷兰签约投降,进入明郑统治时期。1683年,施琅率清朝攻台,郑克塽投降,台湾进入清统治时期。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割让予日本,台湾进入日本殖民时期。 近现代. 十九世纪,经过前述发展的长期影响,欧洲与东亚之间形成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差距。受到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压迫,此时东亚的三个传统「王国」——大清、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和朝鲜王朝——均被迫接受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及贸易体系,并步入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新阶段。受到欧洲民族国家概念的冲击,以及同时代义大利、德意志建国成功的刺激,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东亚政治史,可是说就是一部在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形塑各自国族的「建国史」。 经过明治维新改革,日本在十九世纪末转型成一个现代化国家,并在当时新帝国主义的浪潮下开始其海外扩张,将势力伸入朝鲜半岛和台湾等地区,后来更与清朝爆发甲午战争,决定性地改变了东亚的历史轨迹。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步上军国主义之途。二战后的日本政体依联合国理念改组,实施代议民主及实质内阁制。 政治. 协商与合作. 在政治体制上,日本、大韩民国、中华民国和蒙古都采用西方式普选多党制政体,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由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由朝鲜劳动党一党执政并由金氏家族世袭国家领导人。 东亚区域内部存在相当程度的政治歧见,以及潜在的战略竞争意识。除了朝鲜半岛和海峡两岸间的政治问题以外,中、日、韩三国因为二战的历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绪磨擦,也是影响区域政治稳定的一个不利因素。 另外,即使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和俄罗斯作为战略大国,在本区域的国际事务中仍保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此一层关系更是将区域事务与全球战略局势整个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网络。 东亚地区16个国家每年举行一次东亚峰会。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 物种. 东亚北部地区属于古北界,约北纬28度以南地区属于东洋界。汉地和日本南部比邻接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温暖潮湿,原有丰富的温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合林,由于人口密集的低地和河谷地区已转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现在大多在山区才有森林。冰河时代的冰川作用对东亚的影响不大。从中国和日本古北界的温带森林,到东洋界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营造出东亚丰富多样的植物群和动物群。中国西南部的山区被列为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例如喜马拉雅山含有世界上约8%的鸟类。在东南亚,缅甸北部和中国南部高山山脉形成古北界植物群和动物群的舌部区。孤立的天空岛存在于南至缅甸中部,北越和台湾的高山。 经济. 东亚部分经济体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本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中国大陆已取得经贸世界第二的地位,科技领域也位于东亚前列;日本在经贸和科技方面占有东亚重要地位;台湾和南韩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几个经济体间的分工合作和贸易整合,更在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日趋紧密。依此趋势,二十一世纪的东亚,有成为世界一个新经贸核心的潜力。 经济体. 台湾. 台湾的经济水准和生活条件已达发达国家定义之标准。台湾经济自1963年至1996年平均年经济成长率超过9%。以农业发展工业、进口替代、加工出口、产业结构转型一路发展至今。台湾近年来的主力产业为高科技、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的代工生产;尤其以电脑零组件在全球供应链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与中国大陆、日本、美国经贸往来密切。 中国大陆. 1978年改革开放,及后来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劳动力出现十亿以上的贫穷人口,劳动力的大幅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机遇,可承载发达国家对低技术劳动力的需求。19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世界发达国家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将其大部分劳力密集工业及低技术产业转移至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经济体。由于全球产业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以生产出口导向的制品为主的中国大陆经济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1996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鼓励各成员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合作。后来,在2001年被接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经贸发展与世界更为紧密的合作。现时中国东部沿海及内陆部分城市已发展成发达和准发达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性)及人均国民收入也显著提升。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体国内生产毛额成为世界第二。2020年中国大陆GDP更是超过15万亿美元,是亚洲下一个最有潜力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 香港. 在英国殖民地时期,香港历经转口港、工业城市80年代开始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商业、金融活动汇聚的国际要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顺势成为中国大陆迎接国际投资以及原物料产品转运的最主要窗口。随著香港回归,与中国大陆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高度开发。香港当前的经济活动以航运、物流、金融、旅游和服务业为主。香港以一个城市型经济创造的GDP高于众多亚洲经济体,是亚洲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 澳门. 澳门在197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一个世界级博彩旅游城市,经济亦属发达之列。1999年澳门回归后,经济以旅游和服务业为主。2019年澳门的人均GDP为81,151美元,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日本. 日本在战后首先利用供应韩战前线的军需品的契机重建其经济。19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得以累积大量的资本。1970年代以后,日本资本、技术密集的精密制造业已十分发达,外销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类产品销售至全球市场,经济快速成长。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城市是世界规模最为庞大(无论人口或富有程度)的都会区。日本的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性)于197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近乎领先全世界发达地区,包括美国。这段时期日本制造业在技术改进和产品外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日本雄厚的经济基础。虽然经历美日贸易摩擦、泡沫经济破灭等打击,导致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停滞甚至是倒退,但是今日的日本仍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全世界最发达生活水平极高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毛额排名世界第三。然而日本的生产性已不及以往。当前日本的产业以服务业、航运、金融、高科技研发等为主。日本的战略两难:后冷战时期的美日安保条约与日中关系政治摩擦。 2007年,日本关东地方的GDP达203兆7486亿日圆,高于当时的俄罗斯和印度,是世界一个庞大的经济区域。 北韩.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执政党为朝鲜劳动党,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六方会谈、导弹试射、核武器试爆和人权等议题上受到世界关注,施行计划经济,经济活动以传统农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同时发展小规模的民用工业及旅游业。 南韩. 大韩民国在二战结束时还是世界最贫穷的经济体之一,因为良好的政治环境和顺利的外交策略使得韩国与台湾、新加坡、香港并称「亚洲四小龙」;经济现代化自1980年代以来取得显著的成功并于近年被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近年来的主力产业为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制造业;尤其液晶显示器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2006年开始韩国已经被世界银行以及IMF列为发达国家,2019年韩国人均GDP超过三万美元,为世界第12大经济体。 蒙古. 蒙古国缺乏现代化工业基础,经济仍以矿业为主。蒙古经济相对落后,人均GDP(2011年)在世界上排名第118。苏联解体前,蒙古接受苏联大量援助。苏联解体后,蒙古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严重、基础建设不足等问题浮现。近年来,自2002年起,蒙古的经济持续发展,每年的GDP成长6%左右;2007年GDP成长有9%。与此同时,约36%的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目前高居不下。近年来随著矿产的开发,经济成长快速。2011年经济成长率达17%,高居世界第一,但随着煤炭价格下跌,经济濒临崩溃。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大陆。在2006年,蒙古的出口有68.4%是到中国大陆,而来自中国大陆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的29.8%。主要出口畜产品、矿产,进口机器设备、燃料、工业原料和生活日用品等。蒙古国的石油产品进口80%以上来自俄国。在蒙古投资和帮助蒙古建设的国家多为其周边国家,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国等。 经济产业. 南方地区由于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平原种植水稻、养殖蚕丝,丘陵种植茶叶等均为重要营生。北方地区的温带则较多种植麦、黍、高粱等作物。而西北部内陆地区地势高,气候干旱,农业较不发达,人口相对稀少;不过在内外蒙古辽阔的草原地带,畜牧业相当兴盛。长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和哈萨克等地之间的边境贸易也十分发达,互易有无,延续中古以来「丝绸之路」贸易的传统。19世纪下半叶,台湾出产的樟脑曾是世界主要的供应源;后来茶叶、砂糖陆续成为重要的出口品。二十世纪下半叶,随著整体经济转型,台湾农业逐渐往精致方向发展,香蕉、莲雾、芭乐等品项出口成绩不俗,赢得「水果王国」的称号。朝鲜半岛自古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多种粮食蔬果,一直以白菜、萝卜和高丽菜最具代表性,发展出丰富的泡菜文化,延续至今。日本自古已种水稻,由于耕地不足,海鲜自古即为大和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甚至发展出独特的刺身,日本渔业至今仍相当发达。蒙古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 民族. 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五族共和与民族融合的口号广为流传以及随著诸多学者的提倡,使得「中华民族」而广为人知。中华民族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一个政治词汇,是生活在大中华地区境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中国大陆官方定义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台湾,有台湾原住民族(目前官方认定有16族)和汉族存在,其中汉族占多数。2010年台湾的国族认同调查显示,八成的民众认同自己是「全球华人的一份子」。 大和民族. 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古人类,日本列岛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原始人类可大致分为绳文人和外来的弥生人两大族群。绳文人得名于其制作的绳文图案的陶器。绳文人的特征是,眉间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浓重,大眼睛,双眼皮,嘴唇稍厚,颚骨发达。弥生人则主要来自亚洲大陆(主要经过朝鲜半岛),与绳文人相比,弥生人脸型较长,鼻根较低,牙齿比绳文人略大。日本原始社会的居民自公元4世纪开始移居至全岛,势力最远至北陆与出羽。 在上世纪初,曾有人类学家论证日本人的祖先是上古民族图兰人,图兰人来自中亚阿姆河以北,他们其中一支向东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日本人的祖先,这一说法在战前得到了日本领导阶级的支持和和应。 二战前,日本人在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北方四岛、中国东北、夏威夷、关岛及德国在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地也有所分布。二战后,在美国和苏联主导下,原日本占领区的日本国民、日军战俘大都被遣返回日本本土,总人数超过六百万。其中,苏联更趁日本局势混乱时趁机强占库页岛和北方四岛,将岛上的大和族和一些日本原住民全赶到北海道。在中国东北则由于日本军队的仓皇撤退,有上百万人被滞留。与朝鲜人不同,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不承认遗华日侨拥有中华民国国籍,为中华民国国民。包括东北在内,国民政府通过数年集体遣返,将大部分、近四百万日本侨俘遣返回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再度集体遣返遗日华侨。中国东北当地家庭收留的数千日本人则留居于中国,又被称为日本遗孤。1970年代起,日本遗孤大都选择回到日本。留于中国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者是为极少数。日本裔不是官方认可的中国少数民族。 2016年,大和族的人口约1亿2511万7千人,主要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世界各地亦有少量分布。 朝鲜民族. 朝鲜民族(韩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半岛的主体民族,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民族,此外朝鲜民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人口均在两百万以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官方认定的中国少数民族,也被称为朝鲜族。 蒙古族. 蒙古族约有1000万人,其中600万人居住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其余分布在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蒙古族所使用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当前蒙古国的国土是古代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生活和建立政权过的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经常在边境与明朝发生冲突。16到17世纪起蒙古人开始受到藏传佛教影响, 琉球族. 琉球人是琉球群岛的主要民族,历史上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包括今冲绳县和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另有部分人生活在日本列岛和台湾岛等地。由于琉球群岛在近代从独立的民族国家成为日本的一部份,因而强调出身地的「冲绳人」、「先岛人」和「奄美人」,在意义上不同于血统及文化论的「琉球族」。琉球族的原生语言是琉球语,如今有些琉球人已不会说琉球语,今日较通用的语言为日语或冲縄辩(琉球式日语) 南岛民族. 南岛民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考古学证据表明,说南岛语言的民族都和东南中国、马来西亚的稻米农业有文化交流。这种农业文明的农业技术最早被发现的考古倾向在中国大陆,而文化及民族源流最早依语言学和人类学证据则指向台湾,同时各种明确的证据都指出:南岛民族的发源地在台湾岛、婆罗洲或中国大陆南部。以福建发掘的昙石山遗址,漳州东山大帽山遗址,宁德霞浦县黄瓜山贝丘遗址,泉州晋江庵山沙丘遗址,福州平潭壳丘头遗址,据考证都跟南岛语族起源有渊源,举例而言在福建出土石锛、石戈以及石叉等物品,在波利尼西亚仍常见,说明中国东南与南岛民族极可能有文化移植的现象,双方存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而就生物学证据,Shutler and Marck于1975年发表论文,认为台湾是南岛语最有可能的发源地以后,国际遗传学界即接受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Peter Bellwood于1991年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发表以后,「南岛语的发源地在台湾」这一个陈述,就几乎已经是多数学者的共识;后来他再提出,南岛民族由亚洲大陆而来,于西元前8000年左右到达台湾,此后发展出卓越的航海能力,不断分批移民至海外岛屿,另见;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后,曾一时暂止,然后又持续移民,而无论是择居于大岛或小岛,多遍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一大特点。 语言. 东亚语言分布大致可分为八大语系:汉藏语系、日本-琉球语系、韩语系和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侗台语系、苗瑶语系、阿尔泰语系。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包含汉语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缅甸、新加坡等各地区。在中华地区被广泛使用的汉语,或称国语,或称普通话,是以北京音系为基础的官话。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是一个语言学家提出的假说,主要包含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三个分支,分布地在蒙古、中亚、西伯利亚与中国大陆,有时也包括韩语系、日本-琉球语系或是和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侗台语系. 侗台语系分布地主要在中国大陆广西、海南、贵州、云南与东南亚。 苗瑶语系. 苗瑶语系分布地主要在中国大陆贵州、广西、云南与东南亚。 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是主要由南岛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共有1257种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岛屿上。 种族与遗传学. 参见: 父系基因研究. 东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东亚人的四个主要父系单倍群为O-M175、N-M231、C-M130和D-M174,约占东亚全部男性的93%。Y染色体解析显示,东亚地区的现代人起源于7.4万年前的非洲,在旧石器时代由南方进入东亚,而后向北方迁。O-M175 是东亚最大的单倍群,约75%的中国-东南亚人以及超过50%的日本人都是这一类型。其下三个主要的单倍群、O2-M268以及O3-M122,总数约占东亚男性的60%。其中,O1a-M119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侗傣族群、台湾原住民中。O1b下的一支O1b1a1-M95在华南、南方少数民族、中南半岛及印度蒙达人群中较多,另一支O1b2-M176最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朝鲜族和日本弥生人。O2-M122(2.3万年共祖)是中国最常见的单倍群,也广泛分布于韩国、东南亚、日本,占汉族50-60%左右。O2a-M117曾被认为汉藏语系民族早期携带的父系单倍群之一,汉族人中O2a普遍高于49%,部分地区高于70%。 体育. 2013年5月,东亚运动会总会决议将东亚运动会转型为东亚青年运动会,2013年东亚运动会成为最后一届东亚运动会,而2017年东亚运动会不再续办。第1届东亚青年运动会原定在2019年8月24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台中举行,不过因为台湾出现为中华台北正名的公投而遭到在北京召开临时理事会的东亚奥协理事会表决取消。 东亚足球锦标赛每两年举行一次,由东亚足球协会的属会派队角逐。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东南亚
东南亚(,缩写SEA),即华人传统所称之南洋,位于亚洲东南部,由中国以南、印度以东、新几内亚以西与澳洲以北的多个国家、地区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地区名称。东南亚分为两个区域,陆域为中南半岛,包括柬埔寨、寮国、缅甸、越南、泰国与马来半岛,海域大致为马来群岛包括马来西亚的砂拉越、沙巴、汶莱、东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与新加坡。不过,东南亚国家往往也被西方学者、传媒纳入东亚的范围。此区地处板块交界,地震、火山、海啸活动频繁。东南亚民族以南岛民族占主导位置,其中尤以马来族占多数,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泛灵论相关宗教等也存在于此区域内。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菲律宾则是东半球最多天主教徒的国家。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区域内10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即「东-{}-盟」、「东-{}-协」或「 亚细-{}-安」)组织。 区域范围. 东南亚在20世纪前也被欧洲人称为东印度。中国历史上则称该地区为“南洋”。由于中国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地理位置和邻近地区的文化影响,东南亚大陆部分被欧洲地理学家称为印度支那。然而在20世纪,这个词更加局限于前法属印度支那领土(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至于“东南亚”一词在1839年由美国牧师霍华德·马尔科姆(Howard Malcolm)在他的“东南亚旅行”一书中首次使用。马尔科姆的定义只包括大陆部分,排除了海洋部分。二战时期,盟军于1943年成立东南亚司令部(SEAC)。“东南亚”一词因此被广泛使用。 SEAC推广使用该术语“东南亚”,然而东南亚早期构成的概念却不是固定的,例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被SEAC排除在外。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东南亚”一词的大致标准用法及其所包含的领土已经出现。 政治实体. “东南亚”现在最常见的定义包括下面列出的政治实体所在区域。 地理划分. 东南亚从自然地理上可分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东南亚的海洋方面也被称为马来群岛,这个术语来源于欧洲对南岛语族的马来族概念。 海洋东南亚的另一个术语是东印度群岛,用于描述中南半岛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区域。 参见:海洋东南亚、大陆东南亚 两部分分别包括下列地区: 另外,广义上从自然地理来看,华南地区一带的海南、广西、广东、香港、澳门、福建和云南南部与台湾都被视为东南亚地区,这些地方都属于亚热带气候;而在历史文化上,广西和云南的少数族群所使用的语言与中南半岛国家所用的语言都是同一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或苗瑶语系)。台湾原住民与菲律宾、印尼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同属南岛语系,人种上属东亚人种,台湾亦是东南亚南岛语族的起源。;宗教上,云南的傣族与中南半岛上不少国家都是信奉上座部佛教,地理上则位处东北亚与东南亚交接的东亚岛弧中心位置,因而有时会被视为东南亚的一部分;从生物地理的角度,西藏南部的部分地区也算作东南亚的一部分。印度的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也是如此,七姐妹州的曼尼普尔邦有时亦然。而地理位置属大洋洲的巴布亚新畿内亚也因为文化和风俗皆与印度尼西亚相似而被视为东南亚国家之一。反而东南亚国家之一的越南,因文化和历史上都受中华文化影响,有时也会把其列为东亚地区。 在生物地理学上,东南亚通常分为四个亚区: 此外,华莱士线从华莱士区东界穿过。 历史. 东南亚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狩猎采集时代的和平文化。西元前两千年以后,农业开始传入东南亚。 高棉帝国是中南半岛最早兴起的文明,高棉帝国的前身扶南在一世纪时便已存在于今柬埔寨一带,主要受印度文明影响,现代高棉帝国的继承者为柬埔寨。 在十二世纪以后,现代泰国的前身素可泰王国、寮国的前身澜沧王国、缅甸的前身蒲甘王国亦纷纷兴起于中南半岛,这三个国家都受到早年高棉文明影响,奉行上座部佛教。同年代,越南亦已从中国独立,逐渐向南扩张,最终并吞了越南南部曾经存在的国家占城,并占据了原属高棉人的湄公河三角洲。 在马来群岛(包含今马来西亚与印尼一带),最早兴起的王国是印度教与佛教王国,受印度文化影响,例如印尼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王国,爪哇岛的马打兰王国,盛行于七到十世纪。在十三世纪以后,伊斯兰教传入并逐渐盛行于马来群岛,多个伊斯兰苏丹国先后兴起于马来群岛,例如麻六甲苏丹国。 在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殖民势力逐渐进入东南亚,菲律宾与印尼前后受到西班牙与荷兰的殖民。到了十九世纪,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入中南半岛,缅甸受到英国的殖民,被并入英属印度,越南、寮国与柬埔寨则受到法国的殖民,成为法属印度支那。暹罗(泰国)则借由王室的外交手段,成为东南亚唯一未被欧洲人殖民的国家。到了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原先荷属东印度独立成印尼共和国,英国在马来群岛的殖民地则成为了马来西亚联邦。 经济.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差异很大: 城市经济总量. 以下为东南亚境内经济总量前十的城市:<br> 印尼计有4座;马来西亚为2座;新加坡1座,参考自。 全球百大海港. 以下为2020年东南亚境内全球百大海港:<br> 越南计有3座;马来西亚及印尼为2座;新加坡、泰国及菲律宾各1座。 最高建筑. 以下为东南亚境内前十最高建筑物:<br> 马来西亚计有4座;越南及泰国皆为2座;菲律宾及印尼各1座,唯新加坡未入围前十。 外籍劳工. 东南亚及南亚许多国家,供应劳力至邻近较富裕地区。整体而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致可由该地区为劳工输出、输入地来判断。 人口. 整个东南亚面积为450万平方公里。2018年,该区域人口共有6.55亿人,当中有五分之一生活在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岛屿——爪哇岛。印度尼西亚人口多达2.68亿,乃全球第四。东南亚的宗教和民族情况复杂。除此之外,目前有近3000万华人生活在东南亚,主要分布在圣诞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以及越南。 民族. 东南亚人口最庞大的民族为爪哇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人口过亿,约占印尼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其次为京族,越南的主体民族,人口高达8,600万,主要分布在越南,但在邻国柬埔寨及老挝亦是重要的少数民族。泰族则有超过6,000万人口,是泰国的主体民族,与寮国的主体民族寮族文化语言相近。缅甸是一个民族相当多元的国家,人口最庞大的民族是缅族,人口有3,000多万,占该国人口的三分之二。 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两支民族为爪哇族和巽他族(4,000万),其他较大的族群还有马都拉族(800万)、米南佳部人(800万)、布吉人(700万)、峇里人(400万)、达雅族(630万)、巴塔克人(850万)、印尼马来人(870万)等。 新加坡最大的民族为华族(75.9%),其次为马来族(15.0%)与印度裔(以坦米尔人居多)占7.5%,其他民族占1.6%。 马来西亚人口最大的民族分别是马来族(55%)、华族(23%)、印度族(7%)。但在东马,民族构成则与西马有很大不同,达雅族和达山-杜顺人分别是砂捞越州和沙巴州的最大民族。东南亚的马来族是跨国民族,除了是西马和文莱是主要民族外,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南部、新加坡都是重要的少数民族。 占族并没有自己的国家,曾经是越南南部的主要人群,目前是现代越南中部和南部,及柬埔寨中部的少数民族。柬埔寨是一个民族较单一的国家,主体民族是高棉族,在越南南部和泰国都有分布。苗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和中国的交界处,主要是近三百年内才移居至东南亚。 菲律宾的民族亦十分多元,人口较多的民族有他加禄人和比萨亚人,绝大多数菲律宾民族属于菲律宾语族。 宗教. 东南亚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宗教,当中,伊斯兰教是最大的宗教,东南亚共有2.4亿人(40%的当地人口)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汶莱、马来西亚、泰国南部和菲律宾南部,印度尼西亚更是全球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为穆斯林。 之后为佛教,全东南亚拥有2.05亿佛教徒,位居东南亚第二(38%的当地人口),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和新加坡。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流行的佛教,以印度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为主。新加坡及越南亦相当流行儒教。 基督教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部、马来西亚东部及和东帝汶的强势宗教。当中菲律宾拥有全亚洲最大的罗马天主教人口,而东帝汶则由于是长年受葡萄牙殖民而成为基督教国家。 印度教是印尼巴厘岛的主要宗教,但由于融合了当地原生的泛灵信仰而与其他地区的印度教有所不同。由于庞大的印度裔人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亦有不少印度教徒。另外在东马沙捞越州、菲律宾的高地地区、 新几内亚及老挝的偏远地区,至今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生泛灵信仰。 语言. 以下列表为东南亚各国的官方语言及主要语言。 政治与外交. 东盟与欧盟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东盟坚持奉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成员国之间互相尊重彼此采取的政体,同时在对待区域外国家的外交政策方面也不奉行统一的路线方针,但在南海问题上则采取彼此忍让、互不争斗的政策。 教育. 以下为东南亚境内据2022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前十的大学: 体育. 以下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统计:
用维基百科解释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荷西·安东尼奥·多明奎斯·班德拉斯(José Antonio Domínguez Banderas,),是一名西班牙演员及歌手。他最早以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作品中之角色引起观众和评论界注意是。进军好莱坞之后,班德拉斯成为拉丁情人的代名词,且影片的票房都不错。2019年,班德拉斯在《痛苦与荣耀》再次与阿尔莫多瓦尔合作,他也凭此夺得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奖,以及提名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香水品牌,该品牌由西班牙公司普伊格经营。 生平. 班德拉斯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省贝纳尔马德纳,本名何塞·安东尼奥·多明奎斯·班德拉斯(José Antonio Domínguez Banderas),父亲何塞·多明奎斯(José Domínguez)是警察,母亲安娜·班德拉斯·加列戈(Ana Banderas Gallego)则是老师。他有一个弟弟哈维尔(Javier)。其艺名随母姓。 少年时曾想要成为足球运动员,但在十四岁时因脚伤而放弃。在马拉加的戏剧学校学习时展现出对表演艺术的兴趣。 2020年8月10日,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在个人INSTEGRAM庆祝自己生日同时,宣布自己证实确诊2019冠状病毒病。 演员生涯. 1982年参演当地电影《》(Laberinto de pasiones),正式投身影圈。 1991年获玛丹娜介绍进军好莱坞,并于1993年参演《费城故事》成功打响名堂。 1996年与玛丹娜合演歌舞电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电影)》。 其后领衔主演《黑侠梭罗》,上映首周就已成票房冠军,并获第71届奥斯卡奖音效剪接、音效两项提名。影片在西班牙上映时还得到了国王、王后、公主共同出席首映式的礼遇。成为他的代表作。 感情生活. 班德拉斯本在西班牙有妻子Ana Leza,但1995年外遇美国女星梅拉尼·格里菲思。班德拉斯因此与Ana Leza离婚,改娶格里菲思。1996年9月班德拉斯与格里菲思生有一女斯蒂拉(Stella)。 2014年班德拉斯与格里菲思宣布二人和平签字离婚。
用维基百科解释
南亚
南亚(South Asia)是术语,以替换百年老词「印度次大陆」,这老词用来代表亚洲大陆的南部地区,主要是位于印度板块和向南投射到印度洋的地方,当中包括8个主权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丹、尼泊尔、阿富汗(阿富汗有时会被认为是中亚国家)。是亚洲的一个亚区(subregion),泛指喜玛拉雅山脉以南的地域,有时亦包括东西部邻近的周边国家,总面积达495万平方公里(含阿富汗)。从测绘学来看,南亚以印度板块为主体,从海平面升起成为印度次大陆及兴都库什地区。按顺时针方向,环绕南亚的,从西到东,有西亚、南亚西部包括阿富汗、中亚、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印度次大陆包含了亚洲四成、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达19亿左右,主要由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贡献,使其成为世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但同时也是继非洲撒哈拉地区后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由于政治及宗教上的分别,当地的政局都不太稳定。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亦因为这些理由和喀什米尔的主权争议而曾多次开战,阿富汗、孟加拉、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境内也因宗教冲突和政治斗争而不平静。现时区内有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主理区内经济合作。 定义. 通用定义. 南亚这个区域内的国家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丹、尼泊尔、阿富汗。 印度次大陆定义. 狭义南亚专指印度次大陆,但是较少使用。 人口. 族群. 南亚裔族群是一个由二千多个不同种族构成的多元族群。南亚裔人口的组成主要有来自以下地区的人口: 这二千多个种族包括有小至数十人的部落,又或多至上亿人的庞大族裔。这很可能与这地区历史上多次受到邻近的外族入侵有关。这地区上最早的民族都属于达罗毗荼人,之后受到雅利安人和伊朗人的入侵,并与当地的土著民族混和成为多个新的混血族群,继承了各自的传统及信仰。
用维基百科解释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通称艾滋病(AIDS),ICD-11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isease),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造成的疾病。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一旦感染艾滋病毒,就会终生携带,但通过妥善治疗,艾滋病毒可得到控制。 HIV以人体的免疫系统作为攻击目标,在没有任何治疗手段介入的情况下,艾滋病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将逐渐被HIV摧毁,直至丧失几乎所有免疫能力。 临床上一般将艾滋病分为四个阶段:急性感染期、潜伏期、症状期,以及典型AIDS发病期。在HIV的急性感染期,大部分感染者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感染者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HIV急性感染阶段后,艾滋病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感染者仍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艾滋病的潜伏期长度介于数月到20年之间。根据统计,艾滋病潜伏期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年。最后,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几乎被HIV摧毁,艾滋病进入症状期(发病期)。几乎失去所有免疫力的患者将很快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一般将病程处于急性感染期与潜伏期的感染者称为“HIV携带者”,而将进入症状期(发病期)的感染者称为“艾滋病人”。 引发艾滋病的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HIV暴露在空气中之后会在几秒钟到几分钟之内全部死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一些体液,如唾液、汗液和泪液,不会传播HIV。 20世纪初期至中期,在非洲中西部,HIV由其他灵长类动物传给人类。1981年,美国确认了首例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状况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不乐观。至今艾滋病的传播仍未受到有效控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384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2021年度新增感染者约150万人、死亡约65万人,其中,有约2,060万名HIV感染者生活在东部和南部非洲。自艾滋病毒流行以来,已有约8,42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约4,01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艾滋病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 艾滋病作为一种疾病以及以及许多歧视的根源,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艾滋病也有很大的。 人们对艾滋病有很多,例如认为它可以通过偶然的非性接触传播。艾滋病已经成为许多涉及宗教的争议的对象,包括天主教会不支持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立场。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它已经吸引了国际医学和政治上的关注,以及大规模的资金。 目前,随着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在得到妥善治疗的前提下,艾滋病感染者的预期生存期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长。目前的治疗方案能将艾滋病毒的数量控制在很低水平。根据估计,如果一个20岁的青年人在1996年患上艾滋病,他只能活到大约39岁。如果一个同样的20岁青年在2011年患上艾滋病,他可以活到大约70岁。 历史. [[File:HIV-AIDS world map - DALY - WHO2004.svg|thumb|2004年每10万人因为艾滋病导致的失能调整生命年 经溯源研究,发现爱滋病毒最早出现在约1920年代的非洲比属刚果金沙萨,由西非中部的黑猩猩传给人类,后来爱滋病毒由此处开始蔓延全球。 1981年5月18日,同性恋报纸《》首次报道了具有艾滋病症状的病例,不过该报纸没有确认他们患有的疾病是艾滋病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通报全球首5宗爱滋病毒感染案例 ,这5起病例是一群毒品注射者和男同性恋者,当时医学界没有弄清他们免疫力受损的原因,但这5例患者都出现了肺炎患者才有的症状。此后不久,又有大量的同性恋男性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皮肤癌,即卡波西肉瘤。随著更多的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病例的出现,使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所警觉,他们为此特地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来监测疫情。自此人类便展开了与这头号传染病的漫长抗争。在爱滋病发现之初,医学界对其了解甚少,苦无医治对策,染病者只好受折磨至死。直至1995年终首现曙光,鸡尾酒疗法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均延缓了大多数感染者的发病时间,使死亡率开始大幅下降。及至2010年代,科学家仍在进行大量研究与临床实验,以尽快找出彻底根治的方法。多数学者认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纪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蔓延开来,至今已成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而艾滋病在2005年造成约300万人死亡,当中约57万是儿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发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间接造成经济发展迟缓以及人力资本的匮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层次,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使得社会议题更加棘手。根据统计,每天有1,800名新生儿一出生就感染上艾滋病毒,45%的感染儿童在2岁之前死亡。尽管目前研制的药物能够抑制病毒的活性及减缓病程发展,间接减少感染后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但副作用及局限仍很明显,且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能力取得这些药物,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当地却同时是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病率较严重的地区,且事实上仍未有任何药物获得证实能根治爱滋病,因此爱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政府也透过立法试图控制传染的规模,并借由各种教育宣传手段,增加全人类对该疾病的认识。 HIV分为两种:HIV-1型与HIV-2型。 HIV-1型依病毒演化分析分为M(major)group、N(non-M, non-O)group及O(outlier)group。其中的M group病毒已遍布世界而造成全球性流行病毒。而N group及O group则相当少见,多见于中西非,美国及欧洲则有少数案例,亚洲尚未发现。若深入分析,可发现HIV-1型的次亚型共有10种之多,分别为M group的(A, B, C, D, F, G, H, J, K)与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s)组成。HIV-2型由于病毒效价较低及水平和垂直感染的比率较低,目前仅流行于西非,因此HIV-1型的毒性与传染性均高于HIV-2。 HIV-1型和其它在很多灵长类动物中发生的引起类似艾滋病的病毒有密切关系,并曾一度被认为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尽管有一些证据表明在更早的一些个别案例中可能已经有艾滋病在传播了。但是传播的具体动物源、时间和地点(或者有多少传播来源)都是未知的。与人类相同的HIV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发现,但这并不能证明人类身上的HIV最早来源于黑猩猩,或人类和黑猩猩的HIV是从第三方获得的。 2007年与2008年,“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在接受两次骨髓移植与干细胞移植后,其体内的艾滋病毒被免疫系统清除,而被认定为全球首位艾滋病痊愈患者。2016年,“伦敦病人”亦经成体干细胞移植后被治愈,被认定为全球第二位艾滋病痊愈患者。2022年2月,据《细胞》期刊载,一位混血女性于2017年8月接受脐带血移植后,在停止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的14个月内未发生艾滋病毒反弹。2023年2月,据《自然-医学》期刊载,罹患HIV-1型的杜塞尔多夫患者于2013年移植了和“柏林病人”、“伦敦病人”一样的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CCR5Δ32/Δ32后被治愈,其中断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四年后,未出现病毒反弹。 ,全球仅有五位艾滋病患者被确诊治愈,同时,2021年全球有15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毒,约有3,84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3,670万人是成年人,170万人是小于15岁的儿童,妇女和女童占比54%。2021年全年,全世界约有65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004年该数字为200万人,2010年为140万人。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有2,870万HIV感染者 (75%) 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已有约4,01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病因. 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常也俗称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及/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属于一种反转录病毒,主要针对人类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进行感染并改变其运作模式,包括辅助型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坏细胞膜上具有CD4辨识蛋白特征的T细胞(简写作CD4+T细胞)的结果最为严重,因为CD4+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辨识外来物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细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现CD4辨识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种细胞死亡,导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细胞数量低于200时,细胞免疫就几乎完全失去功能,进而导致平时不易感染健康人类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 由于受HIV感染个体无法有效分辨敌我,最后导致严重的各种感染症,总称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所遭遇严重的病理呈现,主要源自于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未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现症状的潜伏过程的中位数约为9至10年,自正式出现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起算,存活时间的中位数亦仅有9.2个月 然而,临床观察到的疾病进程速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在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变异,短则两周、长可达20年。这些因素甚至也包含了爱滋病毒所攻击的免疫系统总体状况,因此从感染开始到发病,甚至其变化程度,都一直受到感染者免疫力和病毒活动之间的互动所影响。举例而言,一般年长者免疫力较差,因此相对于年轻患者而言,病程发展迅速的风险较高;医疗的品质和同时存在的感染症(如结核)也会使得HIV感染者处于较为不利的状态。 此外,遗传也左右了感染过程和感染后的状况,有些人因带有编号为的突变基因,对特定的HIV株具有抵抗力。更有研究指出,罗马帝国子民后代更易感染HIV: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这些长期处于罗马帝国核心的地方,他们的CCR5-Δ32基因出现率为0%-6%。而在罗马帝国边疆地区、比如英格兰和德国,这种基因出现率则是8%-11%。那些从来没有被罗马占领过的国家,CCR5-Δ32基因出现率更高。该基因变异的频繁度,正与古罗马版图的变迁吻合。此外,由于HIV本身在演化过程中亦会产生变异,不同品系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一般患者会发热,头痛以及后颈痛得像被火烧一样等感觉。 诊断. 爱滋病毒属滤过性病毒,由于其体积极为微小,现有的检测方法不能准确检出病毒存在,但身体会自然产生抗体对抗病毒,抗体增长在一段期间后将达至可被验出的程度,这段期间称为空窗期(或窗口期),由11天(最快)至三个月不等,亦有个别例子长达六个月,世卫及多数国家政府则采用三个月为准。在空窗期间接受爱滋抗体测试,有机会呈假阴性反应,因此必须等待怀疑受感染日起计最少三个月后接受测试,才可得出较准确结果。亦有少数发达国家(如日本)采用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方法并规定此方法的空窗期为两个月(60日)。爱滋病毒抗体测试一般以抽取血液为主,有个别机构则采用尿液样本化验。以往,血液测试报告需等候一天至数天不等,自从民间团体引入新兴的快速测试后,爱滋抗体血液结果缩短至几分钟至十多分钟不等。除到指定政府机构、民间志愿团体或私立化验所接受爱滋病抗体测试外,亦可自行到医疗网站订购价钱大众化的爱滋病自我检测器。若测试结果证实为阳性,则必须尽快到政府爱滋病专科就诊及定时服药。 自1981年发现爱滋病以来,流行病学专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的定义,以监测疾病扩散情况,例如1985年的和,然而临床上对病人的分级诊断却因为该定义的检测效果不佳,因而未能大量采用。在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采用临床表现和实验数据作为分级依据,而在已开发国家中,则主要采用美国的分类系统。 病程与表现. 若以伺机性感染而言,肺囊虫肺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肺结核、沙门氏菌感染等比较常见;若以症状来看,其体重减轻、慢性咳嗽、慢性腹泻是常见的症状。 染上爱滋病毒后至病发的潜伏期由几个月(最快)至10年或以上不等,根据临床表现,将其病程分为四期: 急性感染期. 爱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感染后1周内,最早受感染的细胞在局部增殖,使病毒进一步扩散、感染次级淋巴器官。感染第2周时,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复制达到高峰,在感染后4周,血浆病毒载量下降到一个相对稳定水平。 病毒在快速繁殖期间,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可达数百万,同时CD4+细胞数量也会显著下降。随后,CD8+细胞开始活动,杀死被感染的细胞,免疫系统也开始产生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抗体。CD8+细胞的活动被认为是控制病毒水平的要素之一。如果它们反应强劲,就可以延缓病程,但是并不能清除所有病毒。CD8+细胞活动逐渐减弱消失后,CD4+细胞的水平也恢复到每微升800左右(正常值是1200左右)。在这个阶段(通常是感染后的2~4周),大多数病例都会产生类似流感或者单核血球增多症的病症,这被称作急性HIV感染。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烧,淋巴结病症,咽炎,皮疹,肌肉疼痛,疲乏,口腔溃疡,还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肝/脾肿大,体重下降,鹅口疮,神经系统病变等。每个病例的具体症状各有不同,每种症状是否发生皆有可能。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8天,通常至少要有一周。因为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所以经常未被认为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征兆。甚至病人就医时医生亦可能误诊为有相似症状的,其他更常见传染病。因此,这些症状并不能作为确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依据。但是遇到这些症状时仍然需要格外小心。因为病人此时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很高,他们的传染性非常强。而通常发热、周身不适症状等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 爱滋病急性期症状至少高危行为后的第三天才会有部分出现,而这种症状不会发生在高危的10周以后,绝大部分人出现急性症状的时间是在10-14天,持续时间1到2周,而需要知道的是有50%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初期是不出现急性期症状的。 艾滋病感染者出现初期症状的比例: 临床潜伏期. 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抑制病毒活动,并能减少血液中的病毒数量。在临床潜伏期内,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内病毒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人体的安全期,病毒会在人体内持续复制,不断破坏免疫细胞。潜伏期的长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2年、3年到最长可达20年,平均约8年。在临床潜伏期的早期,病毒通常藏身于淋巴结内。由于CD4+细胞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靶细胞之一,同时亦在免疫系统中占有关键地位,因此除了病毒含量,CD4+细胞数也是监测病程的重要指标。通常一旦每微升血液中的CD4+细胞数少于200时,或者CD4+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少于14%时,细胞免疫机能已经难以维持,病人即将进入艾滋病前期。 艾滋病前期. 病人出现腹股沟淋巴结以外的两处以上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持续3个月以上,并出现全身症状,如无故发热、疲劳、食欲不振、消瘦、体重下降、睡眠时冒汗等症状。从潜伏期后开始出现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意味着病人从潜伏期进入到艾滋病前期,对这一病程的症状与疾病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这一病程的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 典型的艾滋病期. 这一病期又被称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时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少于200个/µL,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突出表现为致病性感染,其中包括原虫、真菌、病毒、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等,根据香港卫生署的数字显示,最常见可被界定为爱滋病发的并发症依次序为肺囊虫肺炎、结核病、真菌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卡波西氏肉瘤、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等。进入这阶段的病人一般不会存活超过九个月,然而医学的进步,存活的时间也可能延长。 预防. 艾滋病毒其实脆弱,一旦暴露于空气中(离开人体)便会很快死亡,因此艾滋病可以通过下面的措施来部分预防。已知的艾滋病感染途径就是体液交换及没有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带有艾滋病血液(针筒上的血液)在空气中不能立即死亡,浓度愈高生存时间愈长,长的则可达三日,即使浸在酒精消毒也能生存十分钟。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因此可通过下列途径预防艾滋病: 相关事项. 基于以上,各国虽限制标准不一,但是有些地区会限制或禁止以下人士捐血标准。 治疗. 虽然对于爱滋病治疗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研究,但医学界目前没有任何可以治愈爱滋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方法,也没有可行的疫苗,多数研究突破也没办法成为正规疗法(药物研究成功率极低)。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二十多个药物用于AIDS的治疗,但所有的治疗方法都只能减慢或抑制病毒在体内的扩散,并不能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些药物也不能将传染性降到极低,而且这些药物价格昂贵,且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会诱发病毒耐药株的产生。 爱滋疫苗. 2011年9月,英国研究人员移除爱滋病毒外套膜内的胆固醇后,发现病毒失去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人员估计可依循此方向,研究能预防病毒的疫苗。 2013年5月,香港大学研究出一种新型疫苗,成功令带有爱滋病的小老鼠产生大量及有效针对爱滋病病毒的CD8+T细胞,以清除体内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并产生保护作用。此疫苗暂时只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预计最快于5年后进行人体测试。 2014年3月,华裔美籍爱滋病研究专家何大一,在《科学》杂志刊登的研究指出,其医学团队研发一种新的注射药物,在猕猴身上注射后,猕猴3个月内不受爱滋病毒入侵,为治疗爱滋病带来新的突破。新药有助减低高危人士感染爱滋病的机会,并指出未研发爱滋病疫苗前,注射新药物的方案可用于「中间的过渡期」。他又指药物需要每季注射一次才能保持效用,但目前仍未在人体身上进行试验,他们将与药厂在美国展开临床试验,预计2015年获得新药的安全数据,并计划于高危人士中展开类似临床研究。 2020年,美国HVTN 702疫苗在泰国进行RV144临床试验三年多后宣布失败,实验结果是没有显著效果。 借抗癌药杀爱滋. 2013年4月,距离根治爱滋病迈进一大步,丹麦研究人员使用抗癌特效药物「」(Panobinostat)将爱滋病毒逼出去氧核糖核酸至细胞表面,人体免疫系统之后与特制疫苗联手合作,把爱滋病毒彻底消灭。现进行人体测试,若研发成功,爱滋病或因此正式从绝症名单中剔除。然而在2014年的实验中证实,停止帕比司他投药后2-8周爱滋病毒将恢复运作,治愈爱滋的梦想暂时宣告失败。 鸡尾酒疗法. 美国于1981年发现新型疫症爱滋病之初,没有一种药物或疗法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每年全球的死亡人数有增无减。但到1995年,华裔美籍科学家何大一博士发明了鸡尾酒疗法,虽然并非彻底根治,但成功大幅减低死亡率,将发病时间无限期推迟,也使感染者血液的病毒数可以降低至无法验出的状况,从而大幅改善带原者的健康、并降低其传染性,不过鸡尾酒疗法不但成本高昂、对忘记服药的忍受性低、许多感染者服药后会有严重的副作用、而且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无法抑制慢性发炎而提早罹患老人病、服药后肠胃组织、大脑、生殖器官及精液仍有较高量的病毒、治疗后的传染风险仍高),医学界均认为艾滋病尚不能称之为可以治愈的疾病。 这项研发使何大一以「爱滋病研究者」(AIDS Researcher)的身分荣获1996年的《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 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仍在研制中,但进展很慢。至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完全治愈艾滋病,每年仍有大量的病患死于艾滋病,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疗法和药物的第三世界国家(如非洲)。现在昂贵的艾滋病治疗方法主要针对HIV,目前仍未证实在治愈方面有效。艾滋病发病期产生的各种机会感染,有些可以对症下药进行治疗,或者在感染发生前就进行预防性治疗,但也有些机会感染很难治疗。在台湾,亦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何大一,则与台大医院进行长期临床医疗研究,进一步与全台湾各教学级医院进行人体临床实验,以期加速进展台湾的HIV治疗现况。原鸡尾酒疗法需要至少每日一次且服用多颗的状况,已于2014年12月1日获得改善;台大医院、高雄荣民总医院皆已提供每日一次一颗的治疗方针。然而这仍非普遍性用法,主要在于新药虽以鸡尾酒疗法将多种药物合而为一,但与其他HIV药品一样,至少10年的研究尚未诞生,对于副作用的症状说明仍较模糊,无明确的叙述。 伦敦病人、柏林病人和纽约病人事件. 2005年11月,据英国广播公司及一些报章称:一名25岁的伦敦男性居民安德鲁·斯丁普森曾在2002年5月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在2003年10月检查时发现病毒已经消失。但负责治疗斯廷普森的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全民保健系统基金仍要求斯廷普森接受进一步检查,他有可能是第一位自己痊愈的HIV感染者。 另据美国媒体2008年11月12日报道,一名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患者蒂莫西·雷·布朗在接受干细胞骨髓移植手术后,体内的HIV居然也全部消失了。蒂莫西·布朗早在1995年就感染爱滋病毒。治愈蒂莫西·布朗的是血液学专家,而非艾滋病专家。他在准备骨髓移植手术的过程中想起一篇论文,文中称一些人携带的一种让CCR5有缺陷的突变基因似乎能让他们先天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能力,因为艾滋病毒进入免疫系统,必须同时结合免疫细胞表面的两种物质CD4和CCR5。这种自双亲遗传的基因称为“”,能够阻碍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健康细胞的侵袭。吉罗·胡特便开始寻找携带这种基因、且能与患者骨髓相配型的捐献者。结果在80名骨髓配型成功的捐献者中,第61人被检测出带有“CCR5-Δ32”突变基因。找到合适的配型者后,患者还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了一系列准备。他服用了一些效力强劲的药物,接受了放射性治疗,目的在于消灭其自身受到感染的骨髓细胞,使其免疫系统丧失功能。此外手术结束后,吉罗·胡特还停止给患者蒂莫西·布朗服用抗艾滋病的药物,因为研究小组担心,这些药物会干扰新骨髓细胞的生长。美国全国免疫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福奇博士表示,这种手术如果用作临床治疗的话费用太高,而且风险过大,但还是值得鼓励。吉罗·胡特则表示目前不能过于乐观。他说:“藏匿于体内的艾滋病毒有时很狡猾,未被杀清的病毒伙粒就会找机会再冒出来。”同时找到有让CCR5有缺陷的基因又适合移植给某人的骨髓也不容易。 2008年1月,瑞士科学家认为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压制住血液中的病毒后,可能不会通过性途径继续传播病毒。 2012年7月,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员发现,两名患淋巴瘤的HIV带原者,接受压抑HIV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期间,移植骨髓后,两人体内血液细胞的HIV基因竟开始消失,逐渐被捐赠者的健康细胞杀死和取代,完全消灭。两人情况与全球首名藉骨髓移植根治HIV的病人蒂莫西·布朗相似,但两人移植的是正常细胞,有别于蒂莫西·布朗的经挑选可抵抗HIV的基因突变细胞。 2022年2月15日,第29届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会议(CROI)上,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团队表示纽约一名感染艾滋病毒且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女性在接受了干细胞移植后痊愈,成为全球第一位女性和第三位艾滋病治愈患者。 相关事件.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事发时因“外出创业”而处于停薪留职状态)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型试管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贺建奎称,这一对婴儿因CCR5基因被敲除,具有对艾滋病的免疫力。这对双胞胎基因组中的CCR5基因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其中一人是杂合敲除(只有一个基因座位上的CCR5基因被敲除)、一人是纯合敲除(一对CCR5基因都被敲除)。此事很快就引发巨大伦理学争议。《自然》杂志将贺建奎列入2018年十大人物,将贺建奎称为“基因编辑流氓”。 2019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以非法行医罪判处贺建奎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万元。 B细胞基因疗法. 2022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通过CRISPR等基因工程技术在小鼠体内对B型白细胞进行改造,以将艾滋病的编码抗体基因带入B细胞,进而使其产生所需的抗体、中和HIV病毒,研究人员预期采取这种创新治疗方法,可通过一次性注射击败病毒,该论文于2022年6月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学术期刊上。领导该项研究的Adi Barzel博士表示,在未来几年内,将能以这种方式生产治疗艾滋病、其他传染病和某些由病毒引起的癌症(如宫颈癌、头颈癌)的药物。 全球科研结果. 此外,媒体曾多次报道全球的科研人员已发现多种可能有效医治、甚至根治爱滋病的方法,现正进行一连串临床测试,可算是给爱滋病携带者的一线曙光,包括: 2007年:. 6月德国科学家宣布成功从人类细胞中分离出爱滋病毒(HIV),令细胞再次变得健康。爱滋病毒可被一种叫Tre的酶「剪走」,然后恢复健康,2010年前会在老鼠身上进行试验,原本预计2017年前会找出根治爱滋病的方法但最终未成功。 2009年:. 6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则发现或可彻底治愈爱滋病的方法,使用现时治疗癌症的化学疗法,可将藏在免疫系统记忆T细胞内的爱滋病毒一并杀死,故建议结合化疗及鸡尾酒疗法同时对付爱滋病。 9月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共同宣布,双方合作开发试验的一种“联合疫苗”RV144有希望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而2020年RV144专案在泰国宣布实验失败,用于高危人群试验者的人体实验后证明没有显著效果能降低感染。 12月 2010年:. 2月 3月 12月德国研究员正研发一种针剂名为「」的高效爱滋病药物,试验证实能减少患者血液内95%的爱滋病毒。该药原理是先行占据了爱滋病毒用作依靠的蛋白质肽,不让病毒潜藏,从而避免病毒进一步入侵人体免疫细胞。 2011年:. 5月美国研究人员研制爱滋病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员给24只恒河猴注射实验性疫苗,疫苗含有一种大部份人体内都有的巨细胞病毒(CMV),它的作用是当爱滋病毒最初进入体内,处于最脆弱的时候,立即启动免疫系统攻击病毒。猴子注射疫苗后,有效控制体内爱滋病毒逾一年,而且病毒更逐渐被清除,研究人员希望3年内研制出用于人体测试的爱滋病疫苗。 2013年:. 3月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蜜蜂毒液可以杀死爱滋病毒。这项发现为研发预防爱滋涂剂,甚至是爱滋疫苗铺路。 9月美国奥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动物实验发现,利用新型疫苗、可以有效杀死「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而这种病毒比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还要毒十倍,为人类爱滋病治疗带来一线希望。以巨细胞病毒CMV当载具、做成SIV抗原疫苗,并以模拟性行为方式,先给16只猕猴接种疫苗,再让牠们感染SIV病毒,然后观察24到30周后,人道毁灭后解剖发现有九只猕猴完全验不出SIV病毒,显示疫苗可以清除SIV病毒。 2019年:. 10月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生科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研究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研究组合作发表期刊论文,世界首次以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的尝试获得突破,该计划由“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现象得到启示,认为敲除CCR5受体就能治愈爱滋,问题在于如何敲除,因此CRISPR基因编辑法被纳入一种路径思维,先运用此技术在成体造血干细胞上敲除CCR5基因,结合已经在临床上成熟应用的干细胞移植技术移植给患者,改造过的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增殖最后也许能起治疗效果,2017年起此专案开始推动,多种尝试研发可能的基因工程技巧,之后为期19个月的临床观察发现CCR5基因编辑的T细胞表现出一定程度抵御HIV感染的能力,且效用长期存在,至此揭开了新一种治愈爱滋病的可能方案,此论文刊登于2019年下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两种理论. 少数科学家继续质疑HIV和艾滋病之间的关系,或HIV的存在。诺贝尔奖得主,聚合酶链反应的发明者,被誉为具有“近乎狂人创造者”的凯利·穆利斯,声明HIV并不引起艾滋病。有一些组织,例如包括了上百的“艾滋病不同意见者”的“重新评估HIV和AIDS理论科学团体(Scientific Group for Reappraising the HIV-AIDS hypothesis)”。他们通常拒绝参加艾滋病的会议。持这种意见的科学家从怀疑逆转录酶或艾滋病的的存在到流行学结论的测试方法,他们怀疑艾滋病作为一种独立疾病的存在以及批评常规艾滋病研究人员的方法,是为艾滋病重估运动。 现状. 到2002年为止,爱滋病这种全球性的传染病没有显示出感染减慢的趋势。据估计,全球有四千万的爱滋病带原者,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已经死于与爱滋病有关的疾病,主要是肺结核。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估计全球爱滋病的死亡数字将达到像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的死亡数字。 在西方国家,由于对安全性行为的教育,爱滋病病毒的感染率开始有减慢的迹象。但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感染率有再次升高的迹象。例如,在英国,诊断为爱滋病的人数从2000年到2001年上升了26%。主要涉及到公众健康工作者,伴随著非法的性工作者和毒品注射者,爱滋病将仍然是一个问题。爱滋病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为有了被证明能有效的压制爱滋病毒的用于治疗爱滋病的药物(目前公认最佳的疗法为“鸡尾酒疗法”)。 在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次发现爱滋病是在1985年6月,从一名阿根廷游客身上发现,最后这位病人在北京协和医院因并发症死亡。截止到1989年底,中国大陆已经发现爱滋病感染者172名,其中大部分是吸毒人士。当年在云南吸毒人群中发现爱滋病标志著中国爱滋病开始流行。中国政府近年来也积极对公众进行爱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向性工作者和同性恋者间进行安全性行为的教育,但收效甚微,至2006年1月25日,中国卫生部、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公布,至2005年底中国爱滋病感染者65万人,其中发病患者约7.5万人。2007年11月29日,国务院防治爱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爱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举行《中国爱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2007爱滋病最新资料,截至2007年底中国现存爱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爱滋病病人8.5万人,2007年新发爱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因爱滋病死亡2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同性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1%。虽然爱滋病教育在中国已逐步展开,但社会上仍然普遍对爱滋病及其感染者认识不足且带有歧视。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2021年4月(2021年4月1日0时至4月30日24时),中国大陆地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01558例,死亡1549人,其中艾滋病报告5283例,死亡1363例。 在台湾,1984年12月首次发现爱滋病个案,在一名外籍过境旅客验出,并在1986年2月底首次发现台湾人感染案例。1988年起规定捐血者所捐血液要经过检验确定无病毒后才可使用,1990年公布《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条例》。为增加可能罹患HIV的人筛检的意愿,政府在一些指定医院开办“匿名筛检”。台湾籍的爱滋病感染者及病患在台湾可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由政府负担相关医疗费用。但2006年1月1日起,爱滋病不再列入台湾全民健康保险重大伤病范围,另由政府编列公务预算;但由于爱滋病患人数上升,对其它疾病及公卫预算产生排挤效应。截至西元2019年11月30日,台湾累计感染人数为39,533人,其中男性占37,444 (94.72% ),而累计全死因死亡人数为6,749人。 在香港,1984年发现的首例受爱滋病病毒感染个案;并于1985年发现首宗爱滋病发个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香港卫生署的爱滋病病毒感染累积个案统计:自1984年以来,累积发现5,783人 受爱滋病病毒感染。自1985年以来,累积发现1,353宗 爱滋病个案。在2011年第一季,肺囊虫肺炎是最常见的爱滋病并发症。卫生署提供免费及身份保密的爱滋病抗体检测,多年来性行为都是爱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截至2008年9月统计,自1984年首宗病毒感染个案起,经由性接触感染的爱滋病病毒感染案例占74%;由性接触感染的爱滋病患者占85%。香港的爱滋病活动由政府和多个志愿组织主理。政府主要负责爱滋病感染的监控和政策的制定,并与其他非政府机构一同为社区提供预防或治疗教育和推广工作。 澳门卫生局自1986年首次发现外地输入的爱滋病毒感染个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总计有508人 感染爱滋病毒,当中73人 已病发。45% 染病者为从事娱乐行业的外籍人。性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66%),当中以异性性接触感染最多(56%),同性性接触感染占9%;静脉注射吸毒的感染率占感染个案的14%;其余则为母婴传播、输血感染及不详。 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状况以及缺乏性教育都得感染率维持在很高的比例。一些非洲国家有高达25%的成人劳动力人口是HIV携带者。当中,在非洲中部及东部的十多国的部落传统有为第一次来经、丧夫、流产或堕胎之妇女进行的性清洁习俗,也被认为与爱滋病的传播与成长有关系,肯尼亚霍马湾郡有逾30%人口是爱滋病病毒携带者,据当地一名日本义工所说,是因为当地人盛行滥交甚至直接走进草丛发生性行为,但少用保险套所致,当这些人口表现出爱滋病的病症时,他们将失去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医疗保护。这很可能引起本地区社会和国家的衰退,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必须面对的困难。这个地区的很多政府多年来一直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直到现在才开始对这种情况进行工作。缺乏医疗保护,对疾病及其起因的无知,以及教育和治疗的资金问题是第三世界爱滋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公布资料(2020年) 世界纪念日. 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这天旨在提高公众对HIV引起的爱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订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爱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从此,爱滋病已造成超过两千五百万人死亡。即使最近世界许多地区的治疗管道已经改善,2005年仍有310万左右(280万到360万之间)人死于爱滋病,其中约有57万人是儿童。 爱滋病日的概念来源于1988年,由全球卫生部长在关于爱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的。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世界爱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表示对HIV阳性者及与他们共同生活者的关怀与接纳,并团结一致对抗爱滋。
用维基百科解释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又称爱滋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及/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爱滋病毒起源于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自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疾病。人类免疫缺乏病毒通常也俗称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作为反转录病毒,在感染后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将病毒根除。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3670万名爱滋病毒感染者,流行状况最为严重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成长幅度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欧及中亚。 在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时期,特别是早期及末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会存在于含有免疫细胞、血浆、淋巴液或组织液的某些体液中,如血液、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液、乳汁或伤口分泌液;另一方面,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极不稳定。因此,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不安全性行为、静脉注射、输血、分娩、哺乳等;而通常的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庭接触,比如完整皮肤间的接触、共用坐便器、接触汗液等,不会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唾液或泪液的通常接触(如社交吻礼或短暂接吻)也未有导致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报告;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说已感染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透过先嚼过的食物(唾液内含血液)传给孩子。 与爱滋病的差异. 虽然HIV与爱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简称AIDS,又称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常一起提到,但是两者是不同的概念。简单来说,HIV指的是「病毒」,但是爱滋病指的是因免疫系统能力下降而出现的「感染」, HIV感染者不会马上发病,而是要呈现发病的状况才会称为爱滋病。 历史与现状. 起源. 病毒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由非洲中西部的灵长类动物传给人类,后来爱滋病毒由此处开始蔓延全球。 发现. 艾滋病最早是于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受到当时-{zh-hans:里根; zh-tw:雷根; zh-hk:列根;}-保守政府的忽视。但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及有识的医生与科学家的持续工作下,累积了信服性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艾滋病有一定的传染性致因。 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及其研究组于1983年首次从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爱滋病人(首字缩写LAI)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到一种的新的反转录病毒;他们发现这种病毒不同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而是一种慢病毒,他们将之命名为「免疫缺陷相关病毒」(Immune Deficiency-Associated Virus, IDAV)。大西洋另一边,蒙塔尼埃当时的合作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及属下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到新病毒,并将之命名为「IIIB/H9型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IIIB/H9, HTLV-IIIB/H9);加罗小组首次于1984年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论证了这种新病毒与艾滋病的病原关系。 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以更明确的反映出病毒导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导致癌症的性质。 全球大流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HIV/AIDS统计报告 ,在2004年,全球估计有四千万人(3590至4430万人)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伴生存(被感染),其中五百万人(430至640万人)属于新发感染病例,另外,有三百万人(280至350万人)死于艾滋病。这些数字并在不断增长中,其中,东亚、东欧、中亚等地区涨幅最快。感染最严重的地区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 U=U. 测不到(undetectable)=不具传染力(untransmittable) 2016年7月,由感染者与相关领域专家发起的共识声明。 有来自100个国家的760 组织认同,佐证文献来源包含美国疾控中心(CDC)、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H)、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柳叶刀杂志(Lancet),中文版声明由社团法人台湾露德协会翻译。 HIV 90-90-90. 2014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防治目标「HIV 90-90-90」:2020年,90%感染者知道自己病况、90%知道病况者服用药物、90%服用药物者病毒量成功抑制 201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已达成此防治目标,数据为:94-93-95 2018年8月台湾的防治进度:79-87-90。 阴谋论. 冷战时期,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为了诋毁美国,精心策划了一场宣传运动,指称HIV病毒是美国实验室制造出来的生化武器。此假说由生物学家同时也是KGB特工的提出,称爱滋病由两种不同的病毒混合而成。 生物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于慢病毒属,是一种潜伏期极长的逆转录病毒。HIV分为两型:HIV-1与HIV-2。多数国家的HIV感染是由HIV-1造成的,并且感染HIV-1后超过90%的患者会在10-12年内发病成为艾滋病;HIV-2主要分布在西部非洲,其感染往往没有相关的病症。 演化史. HIV-1与HIV-2两者都来自非洲中西部,并从灵长类动物传到人类。HIV-1可能是从黑猩猩的猴免疫缺陷病毒跨种感染演化而来;HIV-2则可能是从几内亚比索的乌白眉猴(Sooty Mangabey, "Cercocebus atys")的另一种猴免疫缺陷病毒跨种感染而来。 结构. 纳米,呈二十面体。病毒外膜是磷脂双分子层,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基因组及其表达与调控. 病毒基因组是两条相同的正股RNA,每条RNA长约9.2-9.8kb。两端是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含顺式调控序列,控制前病毒的表达。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区。LTR之间的序列编码了至少9个蛋白,可分为三类:结构蛋白、调控蛋白、辅助蛋白。 医学. 传播途径. 爱滋病毒是透过交换体液来传播的,具体是指: 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是:进行阴道或肛门性交,共用沾污了的针筒,受病毒感染的母亲传播给婴儿 (怀孕、分娩或哺乳)。 相反,以下途径不传播病毒: 预防. 正确的避孕套可大幅降低感染HIV的机率,但亦非天衣无缝。 暴露爱滋病毒「后」预防性投药(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暴露于感染风险后(如发生危险性行为、针扎或其他血液体液交换接触),72小时内服用抗爱滋病毒药物(每次疗程28天)可有效降低爱滋病毒感染机率。 治疗作为预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已感染者服用爱滋病药物对预防传播的效果极佳,血清相异伴侣中之血清阳性一方可经由稳定服药,避免将病毒传染给阴性之一方。 暴露爱滋病毒「前」预防性投药(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于暴露爱滋病毒之风险行为前使用抗爱滋病毒药物也可大幅减少服用期间的感染机率。目前针对PrEP的药物,仅有舒发泰一款,分为每日服用(daily)或有可能感染前先服用(event-driven)。针对爱滋病毒血清相异伴侣而言,阴性之一方若每日服用,其避免感染爱滋病毒的效果可达100%。 治疗. 今天病人通过服用不同的药物攻击在不同的阶段艾滋病病毒。这些药物包括: 建立对HIV疗法的课题面临很多困难。每一种有效的药物都有副作用,通常是严重的或是致命的。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严重的恶心、腹泻、肝脏的损毁和衰竭、黄疸、高血脂、糖尿病、脂肪组织移位、贫血、肾结石。致命的副作用包含史蒂芬斯-强森症候群、猛爆性肝炎、胰脏炎、乳酸血症。每一种疗法都要求经常性的血液检查以确定疗效和肝脏功能。 目前台湾单药锭(Single-Tablet Regimens)抗爱滋病毒药物组合:
用维基百科解释
'(Lithium;源于λίθος,转写为「Lithos」,直译「石头」),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原子序为3。中文名源于“"Lithos”"的第一音节发音“里”,而且是金属,在左方加上部首“钅”。锂是软的银白色碱金属。三粒电子中两粒分布在K层,另一粒在L层。锂是碱金属中最轻的一种。锂常呈+1或0氧化态,是否有-1氧化态则尚未证实。但锂和其化合物并不像其他的碱金属那么典型,锂的电荷密度很大并且有稳定的氦型双电子层,使锂易极化其他分子或离子,自己却不易受到极化。这点影响到它和其化合物的稳定。 在标准条件,它是最轻的金属和最轻的固体元素。同其他碱金属,锂很活泼和易燃,应储存在矿物油中。切割时展现出金属光泽,但水气会快速潮解之,变成暗银灰色,接著变成黑色的氧化物。它不以元素状态存在自然界,而只能于(通常是离子)伟晶岩矿物等化合物中出现,它们曾是锂的主要来源。由于其离子的溶解度,它存在于海水中并通常从盐水中获得。从氯化锂和氯化钾的混合物中电解分离锂金属。 在自然界中发现的两种稳定锂同位素中,每粒核子的结合能是所有稳定核素中最低的,因此锂原子核相较于其他稳定核素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也因为其核子的相对不稳定性,锂在太阳系中的含量排名第26。由于以上因素,锂在核物理学具重要用途。1932年锂原子向氦的核分裂是第一次完全人为的核反应,而氘化锂用作热核武器的燃料。 锂及其化合物具多种工业用途,包括耐热玻璃、陶瓷、锂润滑脂润滑剂,用于生产铁、钢和铝的助焊剂添加剂、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这些用途消耗超过四分之三的锂生产量。 在生物系统内有微量的锂,但其功能不明。已知锂盐可作治疗人类躁郁症的情绪稳定药物。 历史. 1800年,巴西化学及政治家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在的一个矿坑中发现(LiAlSi4O10)。不过直到1817年约翰·奥古斯特·阿韦德松(Johann Arfvedson)在化学家永斯·贝吉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的实验室中分析透锂长石矿物时才发现这个新元素的存在。这个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跟钠和钾的化合物相似,但其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小,碱性也较低。贝采利乌斯将这个碱金属命名为「lithion/lithina」,来自希腊语单词λιθoς(音译为lithos,意为「石头」),来反映它是在固体矿物中发现,而不是在植物灰烬中发现的钾,或是部分因在动物血液中有高丰度而知名的钠。他将材料中的金属命名为「锂」。阿韦德松后来发现,锂辉石和矿物都有这种相同的元素。1818年,首次发现锂盐燃烧的焰色为鲜红色,但阿韦德松和Gmelin都未能将纯元素与其盐分离。直到1821年威廉·托马斯·布兰德电解氧化锂才得到元素锂,而这一个过程过去曾被化学家汉弗里·戴维(Humphry Davy)用来分离碱金属钾和钠。布兰德还描述了一些纯锂盐,如氯化物,估计氧化锂含有约55%的金属,并估计锂的原子量大约为9.8克/莫耳(现代值约6.94克/莫耳)。1855年,罗伯特·威廉·本生和电解氯化锂生产了更多锂。这程序发现后德国公司于1923年藉电解熔融氯化锂和氯化钾的混合物在商业生产锂。锂的生产和使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剧烈变化。 锂的第一种主要用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之后不久用于飞机引擎的高温及类似用途。这用途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锂基皂有比其他碱皂更高的熔点,并且比钙基皂有更低的腐蚀性。对锂皂和润滑脂的需求得到了几家小型采矿企业的支持,其中大部分企业是在美国。随著核熔合武器的生产,冷战时期对锂的需求急剧增加。当被中子照射时,锂6和锂7都会产生氚,可用于自身产生氚,以及在氢化锂形式的氢弹内使用的一种固体聚变燃料。美国在195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之间成为锂的主要生产国。最后,锂储存量约为42000吨氢氧化锂。储存的锂在锂6中耗尽了75%,这足以影响许多标准化学品中锂的原子量,甚至一些「天然来源」中锂的原子量已被从同位素分离设施排入地下水的锂盐污染。当使用霍尔-埃鲁法工艺时,锂用于降低玻璃的熔化温度并改善氧化铝的熔化行为。这两种用途在1990年代中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核军备竞赛结束后,对锂的需求下降,公开市场上能源库存的出售进一步降低了价格。1990年代中期,几家公司开始从中提取锂,比在地下或露天采矿更便宜。大多数矿山关闭或转移到其他材料,因为只有来自分区伟晶岩的矿石才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开采。例如,北卡罗来纳州附近的美国矿山在21世纪初之前关闭。 发展锂离子电池增加了对锂的需求,并在2007年成为主要用途。随著2000年代锂电池锂需求激增,新公司扩大了盐水开采工。有人认为,锂在可再生能源和依赖电池的世界中将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主要对象之一,但这种观点也被低估了经济激励对扩大生产的影响力。 存在与分布. 天文上. 虽然它在大爆炸中合成,但锂(和铍及硼)在宇宙中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低原子序元素。破坏锂所需的恒星温度较低,以及缺乏常见生产锂的过程。根据现代天文学,锂的稳定同位素(锂6和锂7)是三种在大霹雳产生的元素之一。虽然大爆炸核合成产生的锂量取决于每粒重子的光子数,但有可接受的值,所以可以计算锂丰度,而且宇宙中存在「宇宙学锂差异」:老恒星的锂含量似乎比应有的少,而一些年轻的恒星则有更多。老恒星中缺锂显然是由于锂「混合」到恒星内部并被破坏,而锂则在年轻恒星中产生。虽然它在高于摄氏240万度(大多数恒星内部容易达到)时会因和质子碰撞而转变为两粒氦原子,但锂含量仍比目前计算预测出在后代恒星中的要多。在棕矮星和某些异常的橙色恒星中也发现了锂。锂存在于较冷、质量较小的棕矮星中,但在较热的红矮星中被破坏,它在恒星光谱中的存在可用于「锂试验」,以区分皆比太阳小的棕矮星及红矮星。某些橙色恒星也可能含有高浓度的锂。那些有高于平均锂浓度的橙色恒星(如Centaurus X-4)绕著大质量的物体(中子星或黑洞)转,它们的重力明显将较重的锂吸引到氢氦星的表面,导致我们观测到更多的锂。2015年2月19日,日本国立天文台研究团队从观察2013年海豚座新星发现,新星爆炸制成了大量锂元素,这意味著经典新星爆炸可能是宇宙制造锂元素的主要机制。 陆地上. 锂在自然界丰度居第27位,地壳约含0.0065%,尽管锂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但锂活性高,在大自然不以元素形式存在。锂的矿物有30余种,主要在锂辉石(<chem>LiAlSi2O6</chem>)、以及(<chem>(LiNa)AlSi4O10</chem>)和中。在人和动物的有机体、土壤和矿泉水、可可粉、烟叶、海藻中都有锂存在。锂在海水中的总含量非常大,估计为2300亿吨,其中元素存在的相对恒定浓度为0.14至0.25百万分之一浓度(ppm),或25微莫耳;而在海底热泉附近,可以发现接近7 ppm的较高浓度。在地球,锂含量估计占地壳重量的20至70 ppm。锂占火成岩的一小部分,其中在花岗岩中的浓度最大。花岗岩伟晶岩也提供最丰富的含锂矿物,锂辉石是商业上最可行的来源。另一种重要的锂矿物来源是,它是由一系列的聚苯硫磷矿和三锂铁矿所形成,如今已成为一个过时的称号。锂的新来源是,目前只有美国的Western Lithium公司积极开发。在地壳中,锂是第25位丰富的元素,每千克地壳含有20毫克的锂。根据锂和天然钙的指南:「锂是一种较稀有的元素,虽然它存在于许多岩石和一些盐水中,但浓度总是非常低。锂矿物和盐水沉积物相当多,但是有实际或潜在的商业价值的,相对较少。很多价值非常小,其余的则等级太低。」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2010年,智利拥有最大的储量(目前750万吨),而且年产量最高(8,800吨)。锂最大储备基地位于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地区,该地区有540万吨。其他主要供应者包括澳大利亚、阿根廷和中国。截至2015年,捷克地质调查局将捷克共和国的整个厄尔士山脉视为锂的矿区。注册了五张矿床,其中一张靠近Cínovec的有16万吨锂,被认为是潜在的经济矿床。 2010年6月,纽约时报报导说,美国地质学家正在调查阿富汗西部干盐湖的地质,相信那里有大量的锂沉积物。五角大厦的官员表示,他们在一个位于加兹尼省的地方初步分析后,显示此处与玻利维亚的锂矿床潜力一样大,而玻利维亚现今为世界上已知的最大锂储备地。这些预测主要根据旧数据,大部分在1979-1989年间被聚集,此时为苏联人占领阿富汗的期间。美国地质调查局中阿富汗矿业项目的负责人斯蒂芬·彼得斯说,过去两年,他没有意识到美国地质勘探局参与任何新的阿富汗矿产调查。他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锂的发现。」与英格兰康瓦尔郡的锡矿区相关,目前考虑在400米深的测试钻孔中评估项目。如果成功,热盐水的地热能也将提供为锂提取和精炼过程中的动力。按美国地质调查局推算,2016年时锂矿的世界蕴藏量1400万吨,总生产量约3万5000吨,其中智利的储量达世界总储量的52%,中国22%居次,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分别占14%和11%。生产方面澳大利亚通过矿石精制,南美洲则以费时的晾晒法提取盐湖中锂,所以前者生产效率比较高而生产量居世界之首,占41%,智利居次34%,及阿根廷16%、中国6%。 生物上. 在许多植物、浮游生物和无脊椎动物中能发现微量的锂,浓度为69至5760 ppb。在脊椎动物中,锂浓度略低,几乎所有脊椎动物组织和体液都含有21至763 ppb的锂。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更容易将锂生物累积。而锂是否在这些生物体中有生理作用尚不清楚。 单质性质. 概述. 锂是一种极易反应的柔软的银白色碱金属。它在金属中比重最轻。锂在空气中易氧化,所以须贮存于固体石蜡、煤油或惰性气体中。它能与水和酸作用放出氢气,易与氧、氮、硫等化合。锂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与镁盐类似,而不同于其他的碱金属盐。 原子及物理性质. 就像其他碱金属一般,锂有一粒价电子而易失去而形成阳离子,是热和电的良导体且为极易反应的元素,但其价电子和原子核很近(剩下的在1s轨域中,能量低且不参与化学键结),故此在碱金属中反应性最低。然而,液态锂的反应性较固态锂高许多。锂金属性质柔软,可用刀切开,在切开的同时,银白色切面会快速氧化为灰色的氧化锂。虽然锂的熔点在金属中甚低(180°C,453 K),但却是碱金族中熔点及沸点最高的元素。锂金属有极低密度(0.534 g/cm3)和松木相当,为所有固体元素在室温下密度最低的,第二低的钠(0.862 g/cm3)比它密度高60%以上。且除了氢和氦之外,固体锂的密度比任何其他液体元素还低,只有液氮(0.808 g/cm3)的三分之二倍。 锂可以漂浮于最轻的烃油,也是三种可在水上漂浮的金属之一,另外两种则是钠和钾。锂的热膨胀系数是铝的两倍也几乎是铁的四倍。在400 标准压力下,或在较高温度(9K以上)极大压力(20GPa以上)下,锂有超导现象。在70K以下时,锂像钠一样有发生。在4.2K时,晶体为六方晶系(九层重复堆积),温度升高后转变为面心结构,再变为体心结构。六方晶系在液氦温度(4K)很常见。锂也在高压有多种同素异形体的结构。锂的比热容为3.58KJ/kg-k,是所有固体中最高,常用来当作热传导应用的冷却剂。 化学性质与化合物. 锂很易与水反应,但活性却比其他碱金属小许多。该反应在水溶液中会形成氢气和氢氧化锂。通常会和一起存放在碳氢化合物构成的密封罐中。虽然其他更重的碱金属可以存放在密度更大的物质中,像是矿物油,但锂密度太小,无法完好浸至这些物质之中。在潮湿的空气之中,锂会快速失去光泽,外表会形成黑色的氢氧化锂(LiOH和LiOH·H2O)、氮化锂(Li3N)和碳酸锂(Li2CO3,LiOH和CO2反应的结果。)接近火时,锂化合物会发出强烈的深红色,然而当锂燃烧很旺盛时,火焰会转为银白色的亮光。暴露在水或水蒸气中时,氧气会点燃锂并燃烧。锂是易燃的,暴露在空气中尤其是水中,可能会爆炸,但可能性较其他碱金属低。在常温,锂和水反应是活泼但非剧烈,反应产生的氢通常不会自燃。锂生成的火很难熄灭,锂与所有碱金属都需要干粉灭火器(D类)。而在标准状况下,锂是少数能与氮反应的金属。锂与镁有对角线规则,它们有相似的原子和离子半径。而它们相似的化学性质包括,与氮气反应形成氮化物,在氧气中燃烧时形成氧化物 (Li2O)和过氧化物(Li2O2),有相似溶解度的盐,以及碳酸盐 和氮化物的热不稳定性。 锂在高温下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锂(LiH)。其他已知的二元化合物包括卤化物(氟化锂LiF、氯化锂LiCl、溴化锂LiBr、碘化锂LiI),硫化物(硫化锂Li2S),超氧化物(超氧化锂LiO2)和碳化物(碳化锂Li2C2)。而对于其他许多的无机化合物,锂会与阴离子结合而形成盐:、酰胺、碳酸锂、硝酸锂或硼氢化物(硼氢化锂LiBH4)。氢化铝锂(LiAlH4)通常用作有机合成中的还原剂。是一种相互作用非常弱的,已在非常低温中检测到。与第一族中其他元素不同的是,锂的无机化合物遵循偶体法则,而不是八隅体法则。 同位素与核性质. 锂在自然界以两种同位素6Li和7Li组成,后者较丰富(在自然界丰度约92.5%)。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相邻的元素——氦和铍相比,两者皆有极低的核结合能。锂是唯一可藉核分裂产生净能的低原子序元素。两种锂原子核皆有较低的束缚能,低于除了氕、氘及氦-3以外的稳定核素,因此,虽然它的原子量很小,但锂在太阳系中的含量低于前32个元素中的25个。锂有7种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是半衰期838毫秒的8Li和半衰期178毫秒的9Li。其它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皆短于10毫秒。半衰期最短的锂同位素为通过质子发射衰变的4Li,半衰期仅有7.6×10−23秒。6Li是五种质子数和中子数皆为奇数的稳定核素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氘、硼-10、氮-14和钽-180m。 7Li是太初核合成时产生的其中一种(或称初始核素),少量6Li和7Li产生于恒星,可是之后又会被烧掉。7Li也可以在碳星中产生。太阳风、宇宙射线以及早期太阳系的7Be衰变也能产生少量的6Li和7Li。 很多自然过程都能分馏锂的同位素,如矿物形成(化学沉淀)、代谢和离子交换。锂离子(尤其是6Li)可以取代黏土矿物中的镁和铁,这导致在超微过滤和岩石蚀变过程中会逐渐浓缩6Li。奇特的11Li有,有2粒中子围绕着剩下3粒质子和6粒中子转。原子蒸气雷射同位素分离可用于分离锂同位素,特别是7Li。 人工锂分馏主要用于制造核武器和其它核物理用途。工业和军事库存大量分离轻同位素6Li,其程度已使自然界6Li和7Li比例在河流等地方有轻微但可测量出的变化。这使得锂的原子量不确定性极大,因为它取决于这些自然界存在的稳定锂同位素的自然丰度比例,它们可用于商业锂矿物来源。 锂的两种稳定同位素都可用雷射冷却,并用于生产第一量子缩退玻色-费米混合物。 通过人工制备,已得到锂的四种放射性同位素<chem>^5Li</chem>、<chem>^8Li</chem>、<chem>^9Li</chem>、<chem>^11Li</chem>,衰变方式如下: 锂的同位素可发生下列反应,放出热量: 也可用来制备氚: 制备. 锂矿的提取法. 硫酸盐法. 锂辉石和硫酸钾一起烧结,钾将锂置换出来,形成可溶于水的硫酸锂。 硫酸盐分解法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工业制备锂的唯一方法。此方法不仅适用于锂辉石,也可用来处理锂云母。 石灰法. 将石灰或石灰石与锂矿石一起烧结,然后用水处理,浸取液经多次蒸发,可从中结晶析出氢氧化锂,反应式如下(温度为1000℃): 此方法的优点是: 缺点是: 硫酸法. 首先提出此方法的是R.B.Ellestad和K.M.Leute,此方法适用于β-锂辉石和锂云母。原理如下(温度为250-300℃): 此反应的关键问题是硫酸只能与β-锂辉石反应,而对于α-锂辉石无法与之反应。用硫酸直接分解未经锻烧的锂辉石,提取出来的锂仅占总量的4%。 天然卤水的提取. 锂的来源也包括天然卤水和某些盐湖水。加工过程是将锂沉淀成Li2NaPO4,再将其转变为碳酸锂,即可作为原料来加工其他锂化合物了。加工天然卤水还可得到硼砂、碳酸钾、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镁等。 金属锂的制备. 电解法. 锂可由电解熔融氯化锂而得。Guntz首先建议用电解熔融氯化锂和氯化钾的混合物来制备金属锂,这样可以把熔融温度从单质锂的610℃降至400℃。以石墨为阳极,以低碳钢为阴极,电解槽压为6.0-6.5V。这样可以得到纯度达到99%的锂。 电解法制得的金属锂通常有Na、K、Mg、Ca、Fe、Si和Al等机械杂质,须提纯;杂质可重新熔融,再借助比重不同滤除,不易除去的钠和钾可以通过氢化法除去。 热还原法. 3Li2O+2Al → 6Li+Al2O3—33.6千卡 2Li2O+Si → 4Li+SiO2—76.3千卡 还原氧化锂是吸热反应,再加上金属锂性质十分活泼,只能在高温和高真空中反应。 用途. 合成原料. 锂在许多反应可作为原料或中间物。在合成与锂相关的无机化合物时,常常是将金属锂与其他单质反应。若要求纯度较高,可用锂与气态单质或化合物反应。例如用锂和硫化氢合成硫化锂。反应方程式如下: 还原剂. 金属锂溶于液氨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形成良好的还原剂,可用来还原含芳香环的有机化合物。贵重的甾化合物通常用这种办法来还原。此法的优点是产率较高,缺点是比用钠还原昂贵,所以仅用于还原一些贵重的化合物。 催化剂. 锂可用作丁二烯、异戊二烯等二烯烃聚合催化剂,也可用来制造共聚物。 电池工业. 锂的原子量很小,只有6.9g·mol−1,用作阳极的电池有很高的能量密度。锂也能制造用于低温或高温的电池。 用于低温的电池通常用有机溶剂作电解质,并加入无机盐使之更导电,常用无机盐有高氯酸锂、六氟磷酸锂、六氟砷酸锂和硫化锂等。二次锂电池中正极材料也为含锂化合物,如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铁氧化物等等,以及其多元化合物。二次锂电池中负极材料,也与锂的作用明显。 用于高温的电池,通常用熔融无机盐作电解质,必须在该盐的熔点以上方可使用。例如: 合金. 掺有锂的合金一般有强度大,密度小,耐高温等特性。也有人用锂合成了锂-铅液态半导体合金。 医疗. 医疗用途的锂目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外用的局部治疗,另一种则为已广泛使用的口服治疗。. 根据临床研究中显示,当锂使用于外用的局部治疗时,能有效治疗脂漏性皮肤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目前锂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这可能与锂可抑制物质-P(substance-P)及抑制Malassezia yeasts(引发痘痘元凶之一的细菌)生长所需的所有游离脂肪酸有关。过去的一些研究显示锂可以抑制许多酶(enzyme):钠钾泵(Na/K ATPase)、腺苷环化酶(adenylcyclase)、enzymes of the prostaglandins E1 synthesis、和inositol-1-phosphatase等。 锂亦有抗发炎(anti-inflammatory)及免疫调节(immunomodulatory)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法国的研究中显示含锂元素的活泉水( Evaux thermal spring water)能改善癌症患者因治疗所引起的皮肤指甲等的副作用。 口服的锂主要用于精神科,用来治疗躁郁症。临床使用的浓度为1毫克。口服用的锂会造成许多皮肤的副作用,像是斑点丘疹(maculopapular eruption)、痤疮(acne)、牛皮癣状疹(psoriasiform eruption)。因此显示口服的锂有可能会促进或使已经存在的皮肤疾病更恶化,像是牛皮癣(psoriasis)和脂漏性皮肤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其他用途. 锂还能用于: 保存方法. 干燥环境下,锂金属不与氧气发生反应,只有在潮湿的环境下才与氧气发生反应,颜色由银白色变成黑色最后再变成白色。实验室中锂金属一般保存在干燥的惰性气体环境或是煤油中。
用维基百科解释
汽油
汽油,是种从石油里分馏或裂化、裂解出来的具有挥发性、可燃性的烃类混合物液体,可用作燃料。在香港也被称为“电油”。 词源. 汽油的译源「gasoline」一说最初来自商标名「Cazeline」。可能是John Cassell拿他的姓氏Cassell所变化出来的名称。在1862年的泰晤士报登了一则广告:「The Patent Cazeline Oil, safe, economical, and brilliant … possesses all the requisites which have so long been desired as a means of powerful artificial light.」。后来因一些商业竞争,一位商店主Samuel Boyd将「Cazeline」改称「Gazeline」来贩售,而之后「Gazeline」或「Gasoline」便流行了起来。 性状. 汽油为无色液体(为方便辨识不同辛烷值的汽油,有时会加入不同颜色),具特殊臭味。易挥发。易燃。主要成分为C5~C12脂肪烃和环烃类,并含少量芳香烃和硫化物。 分类. 应用在内燃机内的汽油,必须保持在压缩过程不自动燃烧。汽油抗爆震的能力以按辛烷值量度。增加汽油辛烷值的其中一种方法为加入四乙基铅,但是对人体有害,且会损坏控制排气污染的触媒转化器,因此1980年代起无铅汽油逐渐取代有铅汽油(又称「高级汽油」,现时仅有航空汽油),由于部分旧型引擎可能使用未强化过的进气阀气门座,若只是使用无铅汽油会提早损坏,此种引擎也可以使用无铅汽油,但偶尔要添加代铅剂。 至2011年,全世界仍有阿富汗、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朝鲜、缅甸及叶门六国仍使用有铅汽油,联合国已与这六国合作订定有铅汽油退场计划,以能在2013年时全球不再使用有铅汽油。2021年8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全球最后一个供应有铅汽油的国家阿尔及利亚于7月起停供,有铅汽油正式走入历史。 为了在储藏、输送过程能够清楚了解储藏、输送的油品,一般炼油厂会在不同级别的油品中加入不同的颜料以兹识别。 用途. 用量最大的轻质石油产品之一,是引擎的一种重要燃料。 根据制造过程可分为直馏汽油、热裂化汽油、催化裂化汽油、重整汽油、焦化汽油、叠合汽油、加氢裂化汽油、裂解汽油和烷基化汽油、合成汽油等。 根据用途可分为航空汽油、车用汽油、溶剂汽油等三大类。主要用途为汽油机的燃料。 广泛用于汽车、摩托车、快艇、动力航空器(如直升飞机)等。溶剂汽油则用于橡胶、油漆、油脂、香料等工业。 价格. 亚洲地区价格. 中国部分地区92号汽油价格(2014年前标为93号). 单位:人民币 中国部分地区98号汽油价格. 单位:人民币 欧洲地区价格. 以下表格为每升汽油在欧洲部分国家的售价,单位为欧元
用维基百科解释
病毒分类表
本页面列出了病毒的分类,包含病毒以及类病毒、普利昂蛋白、卫星病毒等亚病毒因子。 由于病毒并不像其他生物能借由交配产生后代,因此在种别的定义上与一般生物有所不同。 概论. ICTV 分类法.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英文: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简称 ICTV)是国际微生物学联合会(英文: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gical Societies)发展、改进和维护通用病毒分类的唯一机构,在1966年建立起了一个病毒分类的通用系统和统一的命名法则。第七届 ICTV 会议首次规范化了病毒物种的概念,即病毒分类的分支层次中的最低分类单元。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病毒颗粒的特性、抗原特性与生物特性。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小部分的病毒得到了研究,从来自人体的病毒样品中发现有20%的序列是未曾发现过的,而来自环境中(如海水、大洋沉积物等)的病毒样品则大部分的序列都是全新的。 病毒分类从域开始,结构如下,分类后缀在括号中: 物种名称通常以病毒的形式出现,尤其是高等动植物。 ICTV 2023版分类表中总共有6个域、10个界、18个门、2个亚门、41个纲、81个目、11个亚目、314个科、200个亚科、3522个属、84个亚属与14690个种。除亚域、亚界和亚纲外,其他级别的分类单元都被使用。共有6个域、1个地位未定纲、22个地位未定科及2个地位未定属被承认。 巴尔的摩分类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物学家戴维·巴尔的摩在1970年代提出了巴尔的摩分类系统。巴尔的摩分类法与ICTV分类法一起用于现代病毒的分类。 巴尔的摩分类法是基于病毒 mRNA 的生成机制。在从病毒基因组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必须要生成mRNA来完成蛋白质合成和基因组的复制,但每一个病毒家族都采用不同的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病毒基因组可以是单链或双链的 RNA 或 DNA,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反转录酶。而且,单链RNA病毒可以是正义(+)或反义(-)。这一分类法将病毒分为7类: 举一个病毒分类的例子:水痘病毒,即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目,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水疱病毒属;同时,带状疱疹病毒是巴尔的摩分类法中的第一类,因为它是双链 DNA 病毒,且不含有反转录酶。 ICTV 2023版病毒分类表. 此套分类系统与细胞生物分类系统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分类单元结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所有分类名称都使用斜体,这与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及国际动物命名法不同。 单链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域 "Monodnaviria". 包含4界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包含2界、2科、4属 多变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域 "Varidnaviria". 包含2界 地位未定种类. 地位未定纲: 地位未定科: 地位未定属:
用维基百科解释
默冬章
默冬章(Metonic cycle或enneadecaeteris,后者源自,意思就是19)是月球的月相在大约19年的周期,于一年的同一天重现。它的重现并不是很完美,定义约为235个朔望月。精确观测显示,它比19个回归年长1小时27分33秒。雅典的默冬透过对第3年、6年、8年、11年、14年、17年和19年有13个月是长年的巴比伦历和希伯来阴阳历的研究,判断其周期为6,940天整数日。公元前432年,默冬在古希腊雅典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宣布发现19年的周期。但在公元前432年或以前,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已经知道这种周期,并且作为他们自己标准的历法周期。利用这个整数,有助于构建农历。 在中国古代,类似的概念为章,也就是农历19年7闰的法则;已知之最早历法古六历,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在玄始历与大明历以前,两者的章几乎相同。 中国一直到玄始历与大明历才废除19年7闰的章法。 在传统历法中的应用. 传统上,对巴比伦历和希伯来历的阴阳历而言,第3年、第6年、第8年、第11年、第14年、第17年和第19年是默冬章中有13个月的长年。这个周期构成了希腊历和希伯来历的基础,用于每年计算复活节的日期。 巴比伦人从西元前六世纪后期开始采用19年的周期,这是犹太王国被巴比伦囚虏的时代。在埃及,为了预测尼罗河的洪水泛滥,他们采用阳历;以色列民族宁愿遵守季节性事件的农历,他们将的那个月订为新年度的第一个月(出埃及记 9:31, 12:1-2),需要周期性的闰月。当他们测量月球相对于恒星的运动时,235:19的关系最初可能指的是恒星年,而不是各种历法中使用的回归年。 根据李维,罗马国王努玛·庞皮留斯(西元前753-673 年)插入闰月的规则是"在第20年,从那时开始,太阳落下的位置应该回到开始时的同一天。" 。由于"第20年"是"第1年"之后的19年,这似乎表明努玛的历法中应用了默冬章的周期。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报导说,阿波罗每19年会造访超级宝库一次。 默冬章(19年)是阴阳历周期,与76年的卡里普斯周期类似。在儒略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例子是19年的农历周期,但实际上只应用了一个默冬结构,在后续的世纪,卡里普斯发展了4个19年周期的卡里普斯周期,其周期为76年,平均年常为365.25天。在安提基特拉机械中实现了默冬章的循环,为以默冬章为基础的行事历盛行,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证据。 大约在西元260年,亚历山大的是第一位使用这种计算器确定复活节所在星期天的人,他在西元268年成为老底嘉(Laodicea)的主教。然而,它是后来但略有不同的默冬19年月球周期版本,最终成为狄奥尼修斯·伊希格斯和是比德制作复活节表的基本结构,至少直到1582年,儒略历被格里历取代之前,在整个基督教世界盛行很长一段时间。 是基于19年默冬章周期的万年历;它也被称为符文规杖 (Rune staff)或符文年鉴 (Runic Almanac)。这种历法不依据回归年或闰年来维系,它是在每年年初通过观察冬至后的第一个满月来确定。这是已知最古老,也是中世纪唯一的,据信可以追溯到13世纪。 19世纪中期建立的巴哈伊历法也是以19年为周期。 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从已知的第一个古代历法就开始使用了默冬章。默冬章一直使用到5世纪才被更精确的周期取代。 数学基础. 人们认识到回归年对农业的重要性,比采用农历月份来计时要晚得多。然而,人们也认识到这两者在很段的时间跨度内是不容易协调的。因此考虑了较长的时间间隔,并发现默冬章是相当好,但还不是完美的架构。现在所接受的值是: 一个默冬章的周期,两者的差值为0.086日,这意味著在十几次的周期之后,天文数据和计算之间将有整整一天的延迟。实际的误差是每219年差一天,即每一天的误差是百万分之12.4。然而,也有其它的周期与默冬章非常接近: 由于接近255个交点月(大约超过半天),默冬章也是一个交食周期,但只能持续4或5个周期。是默冬章的(47个月,3.8年),它大约重复20到25个周期。 这种循环似乎是种巧合。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周期被认为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已知的物理共振。非巧合的一个例子是水星的轨道,有著3:2的自旋轨道共振。 阴历一年为12个朔望月,约为354天;比365天的阳历短少约11天。 因此,当阴历年和阳历年之间的差异超过一整个朔望月时,就需要插入一个完整的月("闰月"),也就是置闰。雅典人起初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来插入第13个月;什么时候添加一个月的问题是由官员决定的。默冬章的发现使他们有可能提出一种规则的置闰方案。巴比伦人似乎在西元前500年左右提出了这样的方案,因此是早在默冬之前。 更多细节. 两个与默冬章相关但不太准确的子周期: 将11年的的周期与19年默冬章适当的结合起来,就有可能产生更加精确的周期。例如,经由简单的算术表明: 这使得687年的误差只有半小时(平均一年只差2.5秒),然而这取决于回归年与朔望月的长期变化组合。 在默冬的时代,尚未发现岁差,所以他尚不知道恒星年(现在是365.256363日)和回归年(现在是365.242190日)的差别。大多数的历法,例如常用的格里历,都是以回归年为基础,每年都维持相同的日历时间。
用维基百科解释
阿那克萨哥拉
阿那克萨哥拉(Αναξαγόρας,),伊奥尼亚人,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他首先把哲学带到雅典,影响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生平. 阿那克萨哥拉约在公元前500年出生于士麦拿附近,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是他的门生,20多岁时,他由伯里克利带到雅典,在雅典居住了30多年(约前462至前432)。雅典人相信天体是众神,阿那克萨哥拉的天文学说违背了他们的信仰,被控告不敬神,可能一度收监,由伯里克利救出,返回伊奥尼亚建校教学,享年72。 思想. 阿那克萨哥拉以「精神」(智性)的概念解释自然变化,「精神」超然独立,纯净无瑕,引发变化。他发展了色诺芬尼的见解,后者声称 神 的心灵是形成秩序的主因。太初的混沌分成冷的迷雾和暖的以太,冷雾形成水、木、石等。生命的「种子」由水载送至地,动物从湿暖的泥土中长出来。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自然界有热和冷、湿和干、白和黑等不同的「质」,每一件物件,都含有各种不同的「质」,按不同比例混和,就是雪也有少许的「黑」;何种「质」占有优势,决定物件的性质,例如比较一棵树和一座灯柱,火要更为热些、干些。变化就是各种「质」比例的变更。物件并无所谓「生成和消灭」,实际上只有结合和分解。时空是无限可分的,万物也可以无限地被分割。 天文学方面,阿那克萨哥拉主张机械宇宙论,了解到离心力,指出天体是借助其循环运动的速度,悬浮在空中的石头,否定天体是神祇的信仰。他发现太阳和星星都是赤热的石块,星星只因太遥远,热力不能传到地面;他又发现月亮是土,比太阳接近地面,上面有山岳,本身无光,月光是由太阳而来。 在解剖学方面,他对动物进行解剖,对大脑的解剖结构有一定认识,并且发现鱼用鳃呼吸。
用维基百科解释
维基百科列表索引
列表索引,列举各种列表以方便快速找寻资料。列表的排序参考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历史、地理与传记. 历史. 中国 台湾 日本 其他 地理. 地理列表分类
用维基百科解释
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通常是指一种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文、日语、韩语、义大利文、德文为自然语言的例子。而世界语则为人工语言,即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 不过,有时所有人类使用的语言(包括上述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以及人工语言)都会被视为“自然”语言,以相对于如编程语言等为计算机而设的“人造”语言。这一种用法可见于自然语言处理一词中。自然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主要工具。
用维基百科解释
历法
历法是以日为基础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一日以内的时间计算为计时。 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西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所以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中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时间元素(单位)尚有: 历法系统. 一个历法系统会为每一天设计一个历法上的日期,因此星期本身不算是完整的历法系统。若一个系统为一年内的每一天命名,但没有标别年份的方式,也不是完整的历法系统。 最简单的历法系统是以某一参考日或时间为准,计算经过了多少个时间单位,像儒略日和UNIX时间就是这种系统,在时间单位不变的情形下,唯一可能的变化是更改参考日或时间,使计算的时间单位少一点,计算历法系统只需要加法及减法。 其他历法系统有一个或是多个较大的时间单位。 有一个较大的时间单位的历法系统。 有二个较大的时间单位的历法系统。 较大的周期也可以和自然现象同步: 星期是少数没有和自然现象同步的时间周期。 常常历法系统会包括一个以上的周期,或是同时有周期内及不在周期内的日期,像法国共和历的一个月有30天,一年有五天或六天不属于任何一个月。 大部份的历法系统会整合更多复杂的时间周期,例如大部份的历法系统都会有年、月、星期、日,但定义可能不同。许多历法系统都有一星期的七天,已使用超过几千年。 太阳历. 太阳历中的日. 太阳历会为每一个太阳日定义一个日期,一日会以二次连续事件(如日落)之间的时间为准,一年当中,二次连续事件的间隔时间可能略有变化,或者会平均为平均太阳日,其他的历法也使用太阳日为时间单位。 历法改革. 有许多有关历法改革的提议,像是世界历、国际固定历、全新世纪年及汉克亨利万年历( Hanke-Henry Permanent Calendar)。类似的想法在不同时期都有出现,但因为没有连续性、实施时的大规模调整,或是宗教反对等原因,最后都没有实现。 太阴历. 不是所有的历法系统都用太阳年为单位。太阴历就是以月相变化来计算日期的历法。因为回归年的长度不是月相周期的整数倍。单纯的太阴历很快就会无法和季节对齐.不过和其他现象会对齐的很好,例如潮汐,像伊斯兰历就是太阴历。 Alexander Marshack在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书籍中认为一个骨棒上的痕迹(c. 25,000 BC)代表太阴历,而Michael Rappenglueck也认为一幅15,000年前的洞穴画中就有太阴历。 阴阳历. 阴阳历为了让月份和季节可以对应,会以依一定规则加一个月的方式来调整,像希伯来历就有19年的周期,而农历的闰月也有类似的规则。 历法的时间单位. 几乎所有的历法系统都会将数日整合为月或是年。在太阳历中,一年接近地球的回归年(也就是一个完整季节循环需要的时间),一般会用在农业活动的规划上。太阴历则是以月相变化为主,一些历法系统也会有其他的时间周期,例如星期。 因为回归年的长度不是一日的整数倍,因此太阳历有些年的天数会和其他的年的天数不一様,例如在闰年要加一天(闰日)。若像阴历的月或是阴阳历中一年的月份数,也会有类似的情形,这称为置闰。像大多数太阳历的一年也无法分为长度相同,不会变动的十二个月。 一些文化会定义其他的时间单位,例如星期,而中国以往使用的一干支是60,因此有干支纪年及干支纪日。有些文化会用不同的年代起算日期,例日本的年份就是以天皇即位为准,并且有对应的年号,例如明仁天皇的年号是平成,2006年就是平成18年。 有些历法会定义特定的日期,例如农历中就会针对季节的变化,将一太阳年中选出二十四个日期,定为二十四个节气。 其他历法分类. 计算历法及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astronomical calendar)是以天文观测为准的历法,例如使用定气定朔的现代农历、宗教性的伊斯兰历及第二圣殿时的古犹太历。这种历法也称为是以观测为准的的历法,好处是完美而且永远准确,缺点是没有一定的公式,若要回推多久以前某一天的日期比较困难。 计算历法(arithmetic calendar)是以严格的数学公式计算的历法,例如现在的犹太历,也称为是以规则为准的历法,好处是容易计算特定时间是哪一天,不过和自然变化的精准性就比较差,即使历法本身非常的精准,也会因为地球自转及公转的略为变化,造成其精准性慢慢变差,因此一个计算历法使用的期间有限,可能只有数千年,之后就要用新的历法系统代替。 完整历法及不完整历法. 历法也分为完整及不完整。完整历法会为每一天设定一个日期,而不完整历法就不会。像古罗马历没有为冬天的日子设计日期,直接跳过,统称为冬日,这就是不完整历,大部份的历法都是完整历法。 用途. 历法的主要用途是识别日期,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告知或同意末来的某一事件。日期可能有农业上、生活上、宗教上或社会上的重要性。例如历法可以用来决定何时要播种或是收割,哪几天是法定假日或是宗教假日,日期可以标示会计年度的开始及结束,有些日期有法律上的重要性.例如需缴税的日子或是合约的期限。一天的日期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讯,例如其季节。 历法也是完整计时系统的一部份,有日期及时间即可精确的定义某一特定的时刻,现代的计时器可以显示日期、时间及星期几。 一些特殊的历法. 会计年度. 会计年度是指政府或企业为预算、会计或纳税而设的年度。一个会计年度共有12个月,开始及结束时间则依各国而不定,例如美国的会计年度是从10月1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印度和香港的会计年度是从4月1日开始,到3月31日结束,不过有些小公司的会计年度会从屠妖节开始,到隔年的屠妖节前一天结束。 在会计上常会用4/4/5日历,每一个月会有固定的周数,以便各月之间和各年之间的比较。例如一月固定有四周,二月固定有四周,三月固定有五周等,每五至六年会自动加上第53周,ISO 8601是有关日期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办法,一周固定从周一开始,在周日结束。第一周是包括公历中一月四日的那一周。
用维基百科解释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Cuneiform),又名钉头字或箭头字,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两河文明时期)的古老文字,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西台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著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英语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意思是“钉头文字”)。 历史. 传播范围. 在乌鲁克古城(Uruk)发现公元前3200年左右刻有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这是最早的楔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楔形文字在西亚和西南亚地区散播开来,在西亚各地采用楔形文字时,都会根据各自的语言或多或少地改变楔形文字。埃兰人、加喜特人、米坦尼人、胡里特人、乌拉尔图人、波斯人以及乌加里特等民族都曾采用过楔形文字。 古朴时代或乌鲁克晚期(约前3400年-前2900年). 最古老的几个文字符号来源于公元前第九千年纪到公元前第二千年纪的各种形状刻有条文的筹码,例如表示绵羊的⊕。最早的文字用于经济。约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黏土球等通过图画、刻印的形式记录帐目。距今约3100年的文字成了后来楔形文字的雏形。要读懂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很困难,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复杂的语言积累;当时的楔形文字包含了分类词汇表,将各种符号、字和短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然后根据主题分为植物、人类定居区、城市、工具、金属及动物若干类。词汇表可能由于地域而不同,但楔形文字的书写保持恒定,有的可以延续千年不变。 早王朝时期(前2900年-前2350年). 早王朝时期的楔形文字比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使用更广泛,两河流域的大多数城市发现了这一时代的泥板书。正是苏美尔人在这一时期首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文字。他们还发明了王室书写体,并开始在石碗和权杖上刻写楔形文字,这些坚硬的材料将文字保留至今。在法腊时期,公元前2600年,楔形笔划取代了象形的圆笔划,每一划都有三角形。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余。 ,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并且使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而且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相当特别,在文法、字汇及语句构造上自成一系,与后来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差别。 在苏美尔的最早记录中,使用的符号约有两千个左右,但经过600多年的改进,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时,符号的数目已经削减到六百个左右。符号进一步简化,最后演变为楔形刻痕的组合,基本笔划有四种:横、竖、斜和折。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从上而下直写,后来从左而右横写,字形也从直坐变为横卧,转了90度。 早王朝时期的苏美尔人首创了乌德伽南缀字法,这是最早的编码方法,被后来的楔形文字学者普及使用,并因在埃及象形文字中使用,而为人们熟知。1970年代,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境内的埃勃拉遗址发现了楔形文字最早的双语现象:此时的王室铭文将苏美尔语翻译为埃勃拉语,出土的埃勃拉语文献中还包括了第一部字母表,每个字符代表一个发音,由于后来这种文字使用较多,当代学者才得以破译苏美尔语。 古阿卡德时期(前2234年-前2154年)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前2112年-前2004年). 萨尔贡大帝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阿卡德人,他所建立的阿卡德帝国使用楔形文字书写阿卡德口语,阿卡德人还编有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的双语词典。不过可能在更早的前3000年末期,阿卡德语就已经逐渐取代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从阿卡德语基础上改良,成为后来的南方巴比伦方言和北方亚述方言。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诞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苏美尔王表,苏美尔的第一部法律《乌尔纳姆法典》也定制于此一时期。 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前2017年-前1595年). 前2000年后的500年是苏美尔语言文学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神话、史诗、寓言、王室赞歌。在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时代的阿摩利人和前9世纪-前7世纪的亚述时代都传播者楔形文字。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摩拉比法典。在巴比伦,楔形文字已由衍形向衍声过渡,由象形发展到了关联实物的抽象概念,由表示实物或概念变为表示脱离原意的一定的语音。此时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共有640余个,比苏美尔人的更简化更进步。前第二千纪早期,与南方丰富的资料相比,北方的出土文献较少,但从土耳其出土的古亚述商人的泥板书来看,他们也简化了当时的楔形文字,可能由此推进了文字的普及。 中巴比伦时期或喀西特时期(约前1600年-前1155年). 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幅度的发展,书法精美且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使得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从埃及出土阿马尔奈文书来看,前1500年左右,当时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埃及、赫梯、米坦尼、埃兰、喀西特巴比伦、中期亚述都没试图改变当地的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而且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卡德语成为当时的外交用语。前二千纪后期,中亚述的国王图书馆出土了丰富的记录,包括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各种管理档案;喀西特人的文学遗存不多,但他们创造性的将楔形文字用于经济管理中,被称为“库杜如(kudurru)”的方式;这些材料给学者们的研究带来全面的资料。 新亚述时期(前9世纪-前7世纪). 再晚些的亚述帝国时期常用笔划精简到300多个,国王亚述巴尼帕(前668一前627在位)在首都尼尼微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图书馆,收藏大量泥板图书,亚述巴尼帕本人也能读出最复杂的楔形文字铭文。有不少泥板记录和解释了反常的天文现象,国王周围有许多精通楔形文字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任务是预测国王和国家的威胁。王国范围内的日常交流是新亚述语,但文学作品流行的是巴比伦方言。在此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了注释,它们被用来解释词或短语,并发展了不同传统流派间的联系。亚述楔形文字,词汇被扩展了,书法也变得更精美。此时亚述人用的楔形文字共有570个,其中300为常用字。后期亚述楔形文字实际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音节文字了。 新巴比伦时期(前625年-前539年)及后期. 尼尼微陷落后,在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中,王室和百姓中仍旧使用楔形文字。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由于波斯帝国的疆域极大,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需求,于是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改变为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公元前一千纪开始时,阿拉米亚语作为批注,出现在楔形文字的泥板书上。经过公元前一千纪,阿拉米亚语逐步取代了阿卡德语,成为该地区的国际语言,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再被阿拉伯语取代。直到前1000年,由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三千年,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考古发现. 楔形文字在1618年于波斯阿卡曼尼王朝的首都波斯波利斯首次被发现,早前被认为是建筑上的装饰图形,后来于1657年首度被抄录出版,但直到1712年,才开始有学者解读这些失落的古文字。1765年,德国学者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附近的村庄贝希斯敦(Behistun)发现一个摩崖石刻并拓得铭文摹本,此贝希斯敦铭文引起西方学术界重视。此后经英、法、德、丹麦、爱尔兰等国的学者们一百多年的钻研,这种文字才得以逐渐破解,其中英国人罗林森的贡献较为突出。 楔形文字的破译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过程非常相似,依靠位在伊朗西部山壁上发现的贝希斯敦铭文来进行破译工程。破译方法是从古希腊人记述的一则波斯碑文,人们已知其希腊文内容,可以与后来发现的相应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对照。但这种楔形文字与苏米尔、巴比伦和亚述的楔形文字无共同之处。直至18世纪末到19世纪,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读出来。解读顺序如下:波斯楔形文字-新埃兰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因苏美尔与其他楔形文字所属的语系完全不同)。 后来考古发现,现在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字,其实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不像楔形,只是一些平版图形。这些古老文字表达较为直接且写法也相当简单,并用复合符号方式来表达复杂或抽象的概念,后来还发展类似中国文字般一字多义的符号。随著文明进展与交流范围增广,需要愈来愈多的表达的事物,原始的象形图示已不符合需求,于是苏美尔人用简化符号与增加代表意义,将文字改变为表意文字,由图形引申出符号意义。苏美尔人随著征服领土渐增,于是再进一步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最后发展出表词音节文字,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后确立了以音节表意的楔形文字。 传说. 在苏美尔流传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写道乌鲁克国王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该书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目前为止,西方学者都凭这段诗歌认定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但诗歌中没有明确说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国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强调“国王把文字写在泥板上”,且“这样的事情从未遇见”,况且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国王恩美卡将自己创造的文字写在泥板上,让信使拿给阿拉塔王看,面对新创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只能说恩美卡国王创造楔形文字是传说。 这是部神话说的是乌鲁克的保护神伊南娜,前往智慧之神恩基的住处埃利都骗取“文化财产(me)”,并回乌鲁克庆功的事。文中有一句“nam-dub-sar ma-<an-sum>,<他给了>我书写手艺”但由于历史记载不详,原文开头与结尾都有残缺,成文年代有争议,且现实中在埃利都并没有发现早期文字。 在古希腊祭司贝洛索斯的《巴比伦尼亚志》(Babyloniaka)中,欧涅斯(Oannes)在早上从海里出来教授巴比伦人书写、耕作、建筑等,夜晚又回到海里。在亚述的传说中的马都克之子纳布(Nabu)教化愚民,包括书写。 拉丁转写. 法国学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编写了一份同音字符标准表,音节及序号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的。如读音为/tu/的字可用以下符号表示: 其中第一个tu所指代的音节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别用锐音符和重音符表示,在往后相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就用数字表示。tux表示该音的新记号而又未列入/tu/范围的音。总的来说,以上各种不同的标号都读/tu/,都表示同一个音值。 若转写文献时用到阿卡德语词汇,一般用斜体拉丁字母拼写阿卡德语音节:"bi-i-tum"。 就像埃及语中的定符和汉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组合文字中不发音:"ĝiš",用于木制品前,拉丁转写时写于词的前上角,当然也有转写时写于词的后上角的,"là" 。 转写时有三种转写方法: 在必要时也会使用一些辅助的符号: 文字考究. 当一个楔形文字用于单词拼写或在句子中充当语法结构时,原来该字表示的意思便不复存在,如苏美尔语中的AN,词意为“天”或者作为/"an"/的音符:ba-an-dù(他建造)中,AN表示主语是第三人称,于“天”的意思无关,读作"diĝir"则意为“神”。在阿卡德语中借用了该字符表示“神”的意思,但读作"ilum","ilu","il",后来发展成了一新音符/"il"/(igi眼),作为数词“千”时读"lim",或构成单词"a-wi-lim"人的。 参考许慎对六书的定义,将原始楔形文字分类如下: 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由两种 指事字由两部分组成 会意字有一下特点 如:原始楔形文字“吃(GUformula_4)”由“头(SAG)”和“面包(NINDA)”组成。而乌尔的楔形文字中将“头”换成了“嘴(KA)”,“嚼(TUKURformula_1)”由“嘴(KA)”“大麦(ŠE)”组成。乌鲁克原始楔形文字中的“男奴(IRformula_2)”由“男人(UŠ或NITA,NITAH)”和“山地(KUR)”组成,意为“来自山地的男子”。 这里的形声字多指双音节的原始楔形文字,且声符一般为单音节字,以标出该双音节的首音节或尾音节。 转注一般都建立在特定的文化传统,思想模式和宗教信仰上,如形状像“星”的楔形文字可以表示“天(AN)”,“神(DINGIR)”等。某些字的字形是一种工具,有的字意却是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如形如“钻”的字表示“木匠(NAGAR或NANGAR)”,有的字意是用这种工具所进行的动作,如用“人脚”表示“走(DU)”,“站(GUB)”,“带来(TUMformula_1)”。 德国学者魏泰克认为在苏美尔人创造出原始楔形文字之前,原始印欧人已经创造了文字,因为原始楔形文字中某些字的字音被他认为从原始印欧语假借而来,如形状像一种车的字在原始楔形文字中读作GURUŠ,表示年轻人,像原始印欧语中的*kṟs-o(意思也表示年轻人)。 字母的名称. 本条目出现的大写拉丁字母指的是该字的读音,而在苏美尔楔形文字中,每个字母都有其名称(如英语中字母A的名称为),学界一般以手写体小写表示。关于苏美尔楔形文字名称的由来有如下5中说法: 子书写系统. 古波斯楔形文字. 波斯楔形文字受到阿拉马字母的影响改成半字母制度。古波斯楔形文字有41字,除4字表示王、州、国和神阿胡拉·玛兹达,1个分界词符号外,其余都用于标音。 乌加里特楔形文字. 虽然这种楔形文字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的楔形文字没有关联,但在各种楔形文字中,它是最先进,最完整的音素文字,一共32个字母。明显地,它一方面从北方腓尼基字母(共22个)得到了启发,另一方面沿袭了泥板笔刀的书写方法与字形。它出现得比波斯楔形文字早,却比波斯的更完美,这值得重视。 音节表. 下表展示用于CV或VC形式的简单音节的符号。如同用于苏美尔语一样,楔形文字在原理上有能力区分14个辅音,转写为 和四个元音音质,。 阿卡德语 [母音系统则较为简化,包括三个基本母音:/a/、/i/、和/u/。] 需要区分它的重读系列,,为此采用了各种“多余”苏美尔符号(比如=, =, =, =, =, =等)。接受了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赫梯语进一步的给滑音介入了符号,如==, =,并为介入了一个连体符号。 Unicode. 在版本8.0中,Unicode分配给苏美尔-阿卡德楔形文字下列两个Unicode块: 它们都位于辅助多语言平面(SMP)内。 现在支援这些字元的字体有 Noto Sans Cuneiform和 Windows 10 内建的 Segoe UI Historic 。
用维基百科解释
星期
星期又作周或者礼拜,是一个时间单位,每星期有七天。古巴比伦人使用日、月、五星代表以七天为一周期的时间单位,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大陆。 唐朝时期,由于西域和中国的交流,传入了中土,再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袁嘉谷所定用「星期」代替「七曜日」,到了民国以后星期被广泛使用。 东亚. 七曜一词,大约出自东汉,《后汉书·律历志》载刘洪上书之言:「七曜之起,始于牛初。」,刘洪本人亦作有《七曜术》。 三国时代的《广雅·释天》有「七耀行道」一条。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解释七曜为「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 不过,利用七曜来纪日的方法则是从西方传入的,源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大约于八世纪时,由于西域和中国的交流,通过摩尼教、佛教传进中国唐朝。759年,北天竺佛教沙门不空译有《》: 不空弟子杨景风在为《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作注时,就七曜日有如下说明:“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下直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其所用各各于事有宜者、不宜者,请细详用之。忽不记得,但当问胡(指康居、粟特)及波斯-{并}-五天竺人总知。尼干子(指耆那教) 、末摩尼(指摩尼教)常以密日(星期日)持斋,亦事此日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故今列诸国人呼七曜如后。」 唐朝时,七曜和二十八宿结合。 二十八宿及其对应的动物与七曜相配,组成值日星君:“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㺄、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中国清末前使用七曜日为一周,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zh-hans:韩国; zh-hant:南韩;}-和-{zh-hans:朝鲜; zh-hant:北韩;}-仍沿用曜日名称。台湾日治时期由日本统治亦曾使用七曜日,但战后由中华民国统治后改成星期。 部分地方(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及中国部分东南沿海地区)受西方基督教影响称呼星期为“礼拜”(见下节)。 西方. 西方语言中星期的表达法大多源于拉丁语。而拉丁语的情况可分为基督教崛起前和崛起后两种: 基督教崛起前, 五颗行星的名称都对应古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 至于天体与特定日的排列顺序,则是与地心说及占星学有关。过去在地心说的观点下,古人认为天体绕行地球的速度从慢到快依序是土星、木星、火星、太阳、金星、水星、月亮。而占星学认为每个天体主掌一个小时,而每天第一个小时的主星便是该日的日主星。如某日第1小时是土星支配(土星之日),则该日的第8、15、22小时也是土星支配,第24小时会是火星,而次日第1个小时便会是太阳支配(太阳之日)。以此类推则得到土星→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的顺序。 基督教崛起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皆未变,唯星期六改为“安息日(dies Sabbati)”,来自古希伯来语שבת (šabbāṯ),星期日改为“主的日(dies Dominica)”。 英语继承基督教时代前拉丁语的表达,但将代表前四个行星的神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星期二(Tuesday)-战神“提尔(Tyr)”的日子,星期三(Wednesday)-(主神)“奥丁(odan)”的日子,星期四(Thursday)-雷神“索尔(Thor)”的日子,星期五(Friday)-女神“弗丽嘉(Frigg)”的日子,而星期六(Saturday)则沿用罗马神-农神“萨图尔努斯(Saturnus)”。 德语情况与英语相似,但是星期三「Mittwoch」的意思是「中间之日」(在一周七天的中间),星期六「Samstag」则源自希伯来语的安息日「Sabbat」。 宗教. 西方的星期最早来自于苏美尔。苏美尔人建立神塔对神进行礼拜,他们认为有七位星神轮流“值勤”,于是建立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苏美尔以后,星期制被古巴比伦人继承。 公元前70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的星期名,分别是: 古犹太人受到两河流域文明影响,也接受了星期制。后来,星期的概念随犹太宗教衍生出来的基督教传播到欧洲。「星期一」、「星期二」……在一些语言(如闽南语)也以「礼拜一」、「礼拜二」……方式称呼,星期日则称为「礼拜天」,一个星期又称为一个「礼拜」。因此,闪米特宗教均包含星期制,但又各有不同:犹太教以星期六(实际上是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为安息日,基督教以星期日为主日(礼拜日),伊斯兰教将星期五定为重大礼拜的主麻日。 周首问题. 对照: 在不同地区,一星期的开始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多数美洲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部分亚洲国家或地区如印度、日本、香港、澳门,以及以色列等地一般认为一个星期开始于星期日(Sunday)。多数欧洲国家,澳洲、南非、少数南美洲国家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如韩国,都以星期一(Monday)为一星期的第一天。周日也是所有星象制和希伯来历星期中的第一天。 在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一周的起始日是星期一或者星期日没有明确的说法。沿用样式的纸质日历多将星期日列为一周的第一天,人们在生活中可能将周六或周日称作周末,并可能将双休日合称为周末。 在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传统中,周日是一个星期中的第一天。根据圣经,上帝花六天的时间创造世界,而在第七天,也就是安息日(星期六)休息,这一天就被视为庆祝和休息之日,这使星期日成为一个星期中的第一天。在欧洲早期的基督徒开始采用星期的制度时,一开始是以星期日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 某些国家的日子名称的不同之处非常的明显:在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中,有些日子的名称是直接以它在这个星期中的顺序来称呼(以周日为第一天),例如:周一称为「第二天」。而还有一些使用斯拉夫语系语言的国家也会以其在星期中的顺序来称呼,但是是以周一来做为第一天,例如:周二称为「第二天」。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有些使用斯拉夫语系语言的国家并不是将日子以其在星期中的顺序来称呼,而是以其和周日的距离来称呼,例如:周三称为「中间日」,而这就证明仍然有一些使用斯拉夫语系语言的国家以周日来当作第一天。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ISO 8601中指定周一为一星期中的第一天,用来代表软体的时间格式。
用维基百科解释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克福,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一名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七,次于第六伟大的音乐家-{zh-tw:巴哈;zh-cn:巴赫}-。 生平. 出生与青少年时期(1749年-1765年). 歌德的父亲(1710年-1782年)是帝国议会的成员。约翰·卡斯帕·歌德首先就读于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萨克森-科堡大公国的首府科堡的卡西米利安乌姆中学,随后到莱比锡学习法学,在韦茨拉尔的最高法院工作,又到罗马和巴黎旅行,最后定居于他的故乡法兰克福。他家住在牡鹿沟街上的一所很宽敞的房子里。他在这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致力于建立一间自然博物陈列室和搜集绘画。 歌德的母亲,卡特丽娜·伊丽莎白·歌德(1731年-1808年),娘家姓泰克斯托(Textor),是法兰克福市长约翰·沃尔夫冈·泰克斯托(1693年–1771年)和妻子安娜·玛格丽特·泰克斯托(1711年–1783年)的长女,这位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在17岁时嫁给了当时38岁的议员约翰·卡斯帕·歌德。歌德的父亲以岳父的名字给长子命名。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歌德很早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14岁时,他就想参加一个田园诗协会。同时,他也喜欢戏剧,因此在法国占领期间他频频造访法国剧院。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学习和狂飙时期(1765年-1775年). 莱比锡(1765年-1768年). 1765至1768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Käthchen Schönkopf),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的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诗集《安内特》(Annette)) 莱比锡市最著名的和拥有第二长历史的饭店:奥厄巴克斯·凯勒饭店和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奥厄巴克斯·凯勒成了他在戏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斯特拉斯堡(1768年-1770年). 歌德度过了一段一年半之久的康复期,其间病症屡有反复。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母亲和妹妹的悉心照料。他母亲的一位女友苏珊娜·冯·克勒滕斯伯格(Susanne von Klettensburg)使他接触到了虔信主义的观点。 1770年他离开法兰克福,遵照父亲的意愿到斯特拉斯堡完成自己的学业。在斯特拉斯堡,他认识了牧师的女儿弗里德里克·布里翁(Friederike Brion),并把一些诗献给她,其中有:《欢会与离别》、《Sessenheimer Lieder》和《野玫瑰》等。 歌德在韦茨拉尔(1772年). 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枢密法院。同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枢密法院实习。他住在韦茨拉尔的姑妈,同时也是枢密官夫人的朗厄太太(Susanne Cornelia Lange)给他介绍了一间房子,他就和在莱比锡求学时所认识的,莱比锡市长的儿子伯恩(Jakob Heinrich Born)住在一起。在经历了与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歌德刚刚结束了法学的学习,并准备按照父亲的意愿拓展他在财政法和诉讼的进行方面的知识。歌德的父亲对自己的独子寄予厚望:他的目标是让儿子成为法兰克福的一个乡长。因此,他很早就让儿子熟悉和背诵法律书籍。 这次在帝国枢密法院的实习对歌德并非不重要。他对帝国枢密法院的情况很感兴趣,因为他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幅帝国现状的图景。他察觉到司法实践中的变化,并且可以把这些变化当成一个整体作出概观;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了在学习结束的时候他的专业知识的不足。歌德希望依照进步的、人本主义的裁决和实践,以及系统、严谨地建立的、顾及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法规工作。 然而,他很少去帝国枢密法院,也很少将其看成一个学习的场所。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看到了德意志的糟糕的社会状况的一个表现:腐败,所以对司法实践产生了怀疑。歌德的父亲在歌德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抨击过这种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歌德不信任帝国枢密法院和1767到1776年间的检查活动。歌德和他在旅店里认识的很多青年法律工作者一样,认为这种情形不可能好转。后来歌德在他的自传《》里写道,他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示过,他想做法律工作者不是出于对法律的兴趣而是出于对旅行的热爱。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歌德认识耶路撒冷,后者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绿蒂·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魏玛(1775年-1805年). 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他在大公送给他的带花园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并按照公园的规格亲自设计和建设了房子周围的花园。他也在图林根的伊姆河(die Ilm)边的自然风景公园的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为园丁或实验员,这样我该多幸福啊。” 他认识了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他们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亲密关系。 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为魏玛共济会分会:阿玛利亚(Amalia)分会的学员,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为正式会员,1782年4月2日升任会长。在他升迁的几周后,阿玛利亚分会不得不停止工作,因为当时共济会的活动遇到了敌对情绪。 1782年大公把一所妇女广场(Frauenplan)边的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被送给了歌德。在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妇女广场边的花园也是诗人自己建设的。(1885年,歌德的最后一名孙辈后代和继承人去世后,这所妇女广场边的房子就被宣布为国家博物馆。二战后这所房子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园艺师、作家卡尔·福斯特(Karl Foester)来到魏玛并重新建设了花园)。 1777年歌德进行了第一次哈尔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罗肯山(der Brocken),这被认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动。1783年他进行了第二次哈尔茨山之旅。此后的1784年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哈尔茨山旅行。 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颌间骨。 意大利之旅(1786年-1788年). 1786年歌德仓促地离开了祖国的土地。在魏玛,只有他亲密的侍从兼秘书赛德尔(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意大利,歌德自称“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给家里写的第一批信件没有署明日期。到了罗马,歌德才向亲友报告了自己真实的决定和打算:他要在意大利呆相当长的时间。 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了他的意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画家缇士拜恩,1787年他同缇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缇士拜恩的著名油画“歌德在意大利”诞生了,画中描绘了在罗马的丘陵地带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里认识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1788年到1805年. 大约从40岁起,歌德的身体就变得僵硬和难以行动。他受到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和多根胸椎变形之苦。 1795年他开始了与席勒的友谊。席勒最初是作为历史学教授来到耶拿的。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去世。 1798年歌德写下了哀歌“植物的变形”。 1805年之后. 席勒去世后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结了婚。歌德从1789年起与她同居,两人生有一子:奥古斯特。 在埃尔福特召开诸侯大会之际,拿破仑一世接见了歌德,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1814年歌德到莱茵河和美因河地区旅行。1817年他开始写作《我的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创办《谈自然科学,特别是形态学》杂志(直到1824年)。 他与矿物学家、植物学家施坦博格、音乐家菜尔特结成友谊。 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他的著名遗言是:“更多的光”。4月26日葬于诸侯墓地。 生活侧面. 歌德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人生的丰富性。这表现在许多相互映衬的方面。基本上每个这样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整整数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篇独立的传记。 两个特别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关系和他的疾病,上述两者是这样对抗的:女人通常标志着歌德生活发展的开始——新的一页被打开,而(一些严重的)疾病表示末尾、结束,也可能是逃避。 歌德和女人. (或被称为“凯特馨”(Käthchen)和“安内特”(Annette))(1746-1810)是铸锡匠勋考普夫(Christian Gottlieb Schönkopf)的女儿。歌德在莱比锡求学期间在他们家吃午饭。 1766年歌德在那里认识了比他大3岁的凯特馨,并爱上了她。这份爱激发他创作了洛可可风格的轻快的抒情诗(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安内特之歌》)。1768年春季这段一开始就遭受压力的关系因为歌德极度的嫉妒而结束。 在这段关系期间歌德创作了剧本《恋人的情绪》。在这部恋爱剧中,当一个嫉妒的恋人意识到他也可能不忠实时,就摆脱了他的嫉妒心。 在关系结束之后,歌德仍给安娜·卡特丽娜写了几封——完全是彬彬有礼的——信。她在1770年嫁给了受人尊敬的法学工作者卡纳(Karl Kanne)博士,他日后成了莱比锡市的副市长。 台湾知名作家钟肇政的著作《歌德激情书》主要内容就是描写歌德和他的红粉知己的关系。 自然科学研究. 在魏玛期间,歌德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最主要的是地质学和植物学。他首先在意大利寻找一种“原始植物”。作为植物学家,他的科研的出发点:,现在在科学上似乎不成立。他本人将色彩学视为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主要研究对象。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他的色彩学研究缺乏科学性。。在动物学方面,歌德以在人类的胚胎中发现颌间骨而闻名。 歌德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晚期作品有《植物的螺旋形倾向》(1831),在这部作品中,歌德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 假如更多地关注歌德的科学方法,即自然研究的基础,而不是单一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他的科学方法跟浪漫主义的自然哲学不同。他的方法,是经验主义的(而非抽象推论的),跟实证论的经验主义不同,它并不把人当成外在的观察者,而是把人当成观察对象内部的,从属于观察对象的对象来对待。 作品. 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完成一张以时间为顺序的作品列表很难,因为加工作品的时间段经常不明确,而首印的年份又和歌德的创作过程并不一致。以下的列表大致(可能并不准确)依照作品诞生的时间为序。 参考文献. 《歌德传》,(德)汉斯·尤尔根·格尔茨,伊德 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ISBN 7100016185
用维基百科解释
国歌
国歌是被一个国家的政府正式承认或在传统上被国民使用的、能代表该国家的乐曲,一般都带有爱国主义色彩。世界最古老的国歌制订于1568年,为荷兰的《威廉颂》,一说是日本的《君之代》,不过大部分的国家的国歌于19世纪和20世纪制订。 使用场合. 国歌在许多场合被使用,常在国定假日演奏,也常在体育竞赛中使用,以唤起或表达国民的爱国情绪。在升降旗仪式上,国歌通常作为升降国旗时所演奏的乐曲。大部分国家,作为爱国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对学生演奏国歌。泰国和中华民国曾规定在剧院或电影院正式放映前应演奏国歌或王室颂歌。在大型国际比赛如足球、橄榄球赛事时通常会演奏双方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在本国的体育赛事开赛前也常会演唱国歌。于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锦标赛颁发奖牌时,会演奏金牌得主国国歌。 国歌也常用作国家的声音标志使用。国际广播电台用国歌作为台呼音乐并在开播时演奏以方便识别。如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柏林国际广播电台等即用国歌的前几小节作为台呼。大多数国家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在清晨开播前和夜间停播后都会演奏国歌。在外交场合,常在欢迎仪式上演奏宾主两国国歌。 国歌演奏时常伴有具体的礼节要求,例如行军礼、起立、脱帽等等,有些国家的领导人甚至在一些场合与到会人员齐唱,在一些国家还要求手抚胸口或鞠躬。在正式的外交场合这些礼节更为严格。 制定. 相对国旗和国徽,国歌较少在宪法中有所涉及。至今还有一些国家未确定国歌的法律地位。国歌的制定通常选取最为本民族所认同的爱国歌曲,亦有另外创作赞歌,或是为广为流传的爱国诗篇谱曲作为国歌。在使用时通常选取全诗的若干段作为法定国歌歌词。大多数现代国家都制定国歌,仅个别国家例外。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由于禁止音乐,因此没有制定国歌(但阿富汗塔利班方面使用这里是勇士的家园作为非正式的国歌使用)。亦有一些国家存在一首以上的国歌,如 Himnusz(赞美歌)和 Szózat(恳求)在匈牙利通常都被认作国歌。一些前殖民地国家或英联邦国家亦将英国国歌和本国国歌都认作自己的国歌,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多数属地使用宗主国的国歌。 一些国家的国歌虽然制定歌词,但由于政治原因有时会很少演唱歌词。匈牙利国歌因为提及到上帝,在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时期只有演奏而没唱歌词;在东德与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后,由于语词「德国」(Deutschland)已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除去,因此在正式场合仅演奏国歌歌曲,不唱国歌歌词。两德统一后,歌词才得以重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曾被打为“右派”,因政治因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乐队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时只奏乐不唱歌词。1978年,《义勇军进行曲》被重新填词,但重填的歌词并不是原歌词,直至1982年才恢复原歌词。苏联国歌由于斯大林1953年去世后在苏共二十大上受到赫鲁雪夫的批判,歌颂他的歌词亦无法被接受,因而废弃不唱,直至1977年被修改歌词。 虽然国歌通常以该国家的一种主要语言演唱,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在拥有不止一种官方语言的国家,通常有不同语言的歌词。例如瑞士国歌具有四种官方语言的歌词(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芬兰国歌也有两种官方语言的歌词(芬兰语和瑞典语),加拿大国歌有两种内容不同的歌词(英语和法语)并且有时会交替演唱。斯里兰卡国歌以僧伽罗语写成,但泰米尔语的译词在泰米尔人聚集区广泛使用。南非国歌是罕见的一首里出现五种语言的国歌。新西兰的国歌之一《上帝保佑新西兰》通常先以毛利语,后以英语演唱,并且歌词内容不尽相同。 风格. 世界各国的国歌由于历史背景相似或地域相近的缘故通常具有以下几种音乐风格: 作者. 大多数著名国歌的谱曲者并不为人所熟悉。英国国歌《天佑吾王》的作者至今未知。只有很少国家的国歌是由著名的作曲家写成的,如德国的国歌《德意志之歌》使用的是海顿所谱写的旋律,奥地利的国歌《山的土地,河的土地》通常被认为是莫扎特所作。 少部分国歌的歌词是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创作的。1903年的得主比约恩斯彻纳·比昂松是挪威事实上的国歌《对!我们热爱祖国》的词作者。 而1913年的得主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曾为印度和孟加拉国国歌作词。这也是少见的一人为两个国家撰写国歌歌词的情况。 但甚至也有同一套作词作曲的班子创作两国国歌的例子。除去两国国歌相同的状况外,巴拉圭与乌拉圭国歌就有同一位作词者(F. A. de Figueroa)和同一位作曲者(Debály F. J.),而音乐形式竟然有所不同。 清朝外派大臣李鸿章访问欧洲时,各国代表轮流唱国歌。当时中国未有国歌,所以找了一首王建的七绝诗加以改编,后来成为清朝对外场合之代国歌。称《李中堂乐》。李鸿章大概是即场「杜撰」「国歌」的第一人。
用维基百科解释
武术
武术,又称搏击术、格斗术,是指以肢体或冷兵器、武器互相竞技的技术。前者之内容为锻炼身体各部位以攻击对手,种类分为踢打拿摔四大类;后者则以刀、枪、棍、剑、鞭、镖、锤、矛、钯、弓等冷兵器为主。武术虽是互相格斗的技术,但学习武术除了作格斗用外,学习的原因也可能是为了防卫、竞技。现代武器(火炮、电子形式)广泛运用后,冷兵器逐渐被淘汰,间接导致以冷兵器与肉体为武器的攻击技术在战场上式微。 武术一词一般会直接联想到东亚,不过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其特别的武术。欧洲最早是在1550年开始使用倾向于武术现代意义的英文“martial arts”。1639年英国一本击剑的书也提到此一词语,特别用来强调击剑的「科学和艺术」。 辞源. “武术”这词语,目前发现的第一个记载是负面的。南朝宋的太子舍人,颜延之(384~456)做了首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意思是“废止武术,促进文学。使百姓佩服,大家仰慕好榜样。”但是此句中的“武术”应该是指“军事”。此词后来还有在明朝用。李渔的《闲情偶寄·种植部》:“自幼好武术。”也称功夫。 武术的英文martial arts是来自拉丁文,和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有关,意义为「玛尔斯的艺术」。 武术分类. 古今中外发展出来的武术种类繁多,可以依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搏击武术. 徒手武术可以依身体接触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另外一种搏击武术分类方式分为使用自己力量(譬如咏春拳、跆拳道、空手道等)或使用对方力量破坏对方肢体平衡(譬如太极拳、合气道、柔道等)。换句话说前者是单纯以速度及力量取胜,后者则讲求正确身体力学及肢体平衡。 不过许多武术不一定完全是殴打型或是扭打型,可能两种类型都有,只是某一方面的比重较重。有关以速度力量取胜及讲求肢体平衡的分类也是如此。 兵器武术. 兵器武术可以依武器打击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远距兵器型的武术主要是使用射箭。如日本的弓道及中国的射艺,其他远距兵器包括手里剑、袖箭、菜刀、流星镖等。武术所提的兵器不包括需要火药的热兵器,兵器多半是靠人力投掷而运动,弓箭则是靠弓的张力而运动。 自卫、军事及执法上应用武术. 现代一些军事训练中已加入有关传统武术的概念。例如像需要靠肌肉记忆在许多不便瞄准的场合下用枪,也类似居合道快速拔刀还击的情形。 在二次大战时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处雇用威廉·费尔贝恩及艾瑞克·赛克斯来教授英国、美国及加拿大特种部队人员(一种融合西方拳击及日本摔跤术的武术)及手枪射击。的书《Kill or Get Killed》就是依照费尔贝恩及赛克斯教授的defendu。费尔贝恩的《Get Tough》及阿普尔盖特的《Kill or Get Killed》都是徒手战斗的经典作品。 传统的徒手、用刀的技术仍常用在今天部队的训练上,例如欧洲的、马特·拉森发展的美国陆军的个人战斗系统、以色列国防军的及以色列近身格斗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CMAP)。书中提到的无武装的匕首防御以及在中的有关概念在1942年已整合到美军的中,现今的训练系统除了沿袭以往的系统外,也受到其他传统武术的影响,例如及南洋的席拉。 步枪上的刺刀起源自东方的长枪,刺枪术仍保留在多数国家的军队里,也被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及英国陆军在战争中使用,像是伊拉克战争。 许多武术也用在警察人员的徒手训练及执法,例如东京都的镇暴警察会使用合气道。 各国武术. 世界上格斗技太多,以下只列出一小部份较为知名的武术 中国武术.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 台湾的罗汉拳及太祖拳不同于福建、广东地区流传的罗汉拳、太祖拳。 白鹤拳在台湾又发展出五派系: 兵器. 中国武术兵器多样且奇特,是中国武术发展中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异,其他兵器多简称"其兵",亦有写为"奇兵",其使用上并无特定门派或是套路,即使不同门派,在使用上亦无太大差异更加凸显此特点。包含一般生活工具,如:长凳、雨伞、扇子等,皆有编成套路以供演练,因过于琐碎不特别列入。 柬埔寨. 高棉武术,吴哥窟中的雕刻品和浮雕可以证明,堪称是东南亚武术鼻祖。 印度. 有云:「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功夫却来自天竺」,相传少林派的武功得自达摩老祖,可想而知印度的武术于很早以前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缅甸. 鼎(Thaing)在缅语语音中也能念作音相近的译音"泰恩"。是缅甸当地对所有体系武术一词的概称,就如同华人世界所说的"武术"、"国术"或"功夫"等这些名词,是同样概念的一种称呼。
用维基百科解释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该书最初叫《幼学须知》,亦叫《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丘濬。至清嘉庆年间,由邹圣脉(字梧冈)作了增补注释,并更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后来民国时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易懂易记。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对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做一些了解。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因此,《幼学琼林》在旧时的乡塾中颇为流行,是中国明清以来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在明清两代的乡塾蒙学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不过书中也有一些属于帝制时代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 体例. 全书共分四卷。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中国国歌
中国国歌,指中国的国家象征歌曲,1911年,清朝政府定《巩金瓯》为国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官方法定国歌。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了许多官方或非官方的国歌,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以后,《黄埔军校训词》被订为中华民国国歌。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49年成立后,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1789年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清朝跟进。 《普天乐》(半官方). 1878年(光绪四年),清朝外交官曾纪泽出使英、法,两年后又兼任驻俄公使,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并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过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节奏过于缓慢,经常受到批评。《普天乐》完整歌词已不可考,但其中包含了“一统旧江山,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最可叹:犹太、印度与波兰,亡国恨,谈之心寒!”之类的词句,有救亡图存之意涵。 (北洋政府). 《五族共和歌》1912-1913.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五族共和歌》。 《卿云歌》(第一次)1913-1915. 卿云歌分为第一次及第二次两版本,两版本词均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 第一次卿云歌为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后两句为汪荣宝所添加,比利时人(Jean Hautstont)谱曲。 《中华雄立宇宙间》1915,1916,1916-1921三版. 袁世凯大总统于1915年5月23日总统令颁采用,王露作曲,荫昌作词。 袁世凯称帝后,于同年12月19日改用下面歌词: 袁世凯下台后,北洋政府发行第三版 词: 中国雄立宇宙间, 万万年! 保卫人民中不偏, 诸业发达江山固, 四海之内太平年 万万年! 《尽力中华》“1919”.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以赵元任作词作曲的尽力中华作为代国歌,歌词为: 乐谱出自《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赵如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这支曲子的歌词、和声都是赵氏1914年前后写的。旋律原是一个焰口调。1920年曾发表在美国的中国同学会的一本小册子里,册子的名字叫《Songs and yells of the Chinese Student Alliance》。 《卿云歌》(第二次)1921-1928. 卿云歌分为第一次及第二次两版本,两版本词均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 1919年,北洋政府将《尚书》中的《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是为第二次卿云歌。 《国民革命歌》(非正式)“1926”. 《国民革命歌》由黄埔军官学校军官廖干五所作,1926年7月1日发布。其旋律与童谣《雅克兄弟》(亦为广东童谣《打开蚊帐》、儿歌《两只老虎》之原曲)相同。 《中华民国国歌》. 《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歌词作者为中国国民党总理孙文,由文胆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等捉刀。首次出自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总理在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对该校师生之训词。 国民党北伐成功后,国民党选择以此训词为党歌并公开征求伴随音乐。程懋筠的作曲在139名参赛者获胜,得到银元五百元的奖金。 1930年3月24日,许多国民党人提议使用党歌作为国歌。由于反对使用一党标志代表全国,所以设立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后该委员会支持国民党党歌。 1937年6月3日,国民党中央批准提案,该年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使用至今。 割据政权.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国歌。 <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建国后,使用至今。 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亦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200师的军歌。 根据马叙伦的提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文化大革命」时期,词作者田汉被指控为叛徒下狱,国歌遂变成纯演奏曲,一般情况下均不再高唱国歌。这段时间,《东方红》成为实际的国歌。至文革结束后,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集体填词的《继续革命的战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如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田汉冤案获平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197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歌词,恢复原《义勇军进行曲》之词、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修正案。(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由于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有国歌法,直至2017年10月1号到有正式法律及法定国歌(1949年9月27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所以2017年10月1号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施行成为全国性法律。
用维基百科解释
超文本传输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定(,缩写:HTTP)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HTTP是全球资讯网的数据通信的基础。 设计HTTP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通过HTTP或者HTTPS协议请求的资源由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URI)来标识。 HTTP的发展是由提姆·柏内兹-李于198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所发起。HTTP的标准制定由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和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进行协调,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的RFC,其中最著名的是1999年6月公布的 RFC 2616,定义了HTTP协议中现今广泛使用的一个版本——HTTP 1.1。 2014年12月,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Bis(httpbis)工作小组将HTTP/2标准提议递交至进行讨论,于2015年2月17日被批准。 HTTP/2标准于2015年5月以RFC 7540正式发表,取代HTTP 1.1成为HTTP的实现标准。 协议概述. HTTP是一个客户端(用户)和服务端(网站)之间请求和应答的标准,通常使用TCP协议。通过使用网页浏览器、网络爬虫或者其它的工具,客户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上指定端口(默认端口为80)。我们称这个客户端为用户代理程式(user agent)。应答的服务器上存储着一些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像。我们称这个应答服务器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在用户代理和源服务器中间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层」,比如代理伺服器、网关或者隧道(tunnel)。 尽管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应用,但是在HTTP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它必须使用或它支持的层。事实上HTTP可以在任何互联网协议或其他网络上实现。HTTP假定其下层协议提供可靠的传输。因此,任何能够提供这种保证的协议都可以被其使用,所以其在TCP/IP协议族使用TCP作为其传输层。 通常,由HTTP客户端发起一个请求,建立一个到服务器指定端口(默认是80端口)的TCP连接。HTTP服务器则在那个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请求。一旦收到请求,服务器会向客户端返回一个状态,比如"HTTP/1.1 200 OK",以及返回的内容,如请求的文件、错误消息、或者其它信息。 请求方法. HTTP/1.1协议中共定义了八种方法(也叫“动作”)来以不同方式操作指定的资源: 方法名称是区分大小写的。当某个请求所针对的资源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服务器应当返回状态码405(Method Not Allowed),当服务器不认识或者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应当返回状态码501(Not Implemented)。 HTTP服务器至少应该实现GET和HEAD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可选的。当然,所有的方法支持的实现都应当符合下述的方法各自的语义定义。 此外,特定的HTTP服务器还能够扩展自定义的方法。例如: 安全方法. 对于GET和HEAD方法而言,除了进行获取资源信息外,这些请求不应当再有其他意义。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应当被认为是“安全的”。 客户端可能会使用其他“非安全”方法,例如POST,PUT及DELETE,应该以特殊的方式(通常是按钮而不是超链接)告知客户可能的后果(例如一个按钮控制的资金交易),或请求的操作可能是不安全的(例如某个文件将被上传或删除)。 但是,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服务器在处理某个GET请求时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事实上,很多动态资源会把这作为其特性。这里重要的区别在于用户并没有请求这一副作用,因此不应由用户为这些副作用承担责任。 副作用. 假如在不考虑诸如错误或者过期等问题的情况下,若干次请求的副作用与单次请求相同或者根本没有副作用,那么这些请求方法就能够被视作“幂等(idempotence)”的。GET,HEAD,PUT和DELETE方法都有这样的幂等属性,同样由于根据协议,OPTIONS,TRACE都不应有副作用,因此也理所当然也是幂等的。 假如一个由若干请求组成的请求序列产生的结果,在重复执行这个请求序列或者其中任何一个或多个请求后仍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个请求序列便是“幂等”的。但是,可能出现一个由若干请求组成的请求序列是“非幂等”的,即使这个请求序列中所有执行的请求方法都是幂等的。例如,这个请求序列的结果依赖于某个会在下次执行这个序列的过程中被修改的变量。 版本. 超文本传输协议已经演化出了很多版本,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向下兼容的。在RFC 2145中描述了HTTP版本号的用法。客户端在请求的开始告诉服务器它采用的协议版本号,而后者则在响应中采用相同或者更早的协议版本。 HTTP/0.9. 已过时。只接受GET一种请求方法,没有在通讯中指定版本号,且不支持请求头。由于该版本不支持POST方法,因此客户端无法向服务器传递太多信息。 HTTP/1.0. 这是第一个在通讯中指定版本号的HTTP协议版本。 HTTP/1.1. 默认采用持续连接(Connection: keep-alive),能很好地配合代理服务器工作。还支持以管道方式在同时发送多个请求,以便降低线路负载,提高传输速度。 HTTP/1.1相较于HTTP/1.0协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HTTP/2. 当前版本,于2015年5月作为互联网标准正式发布。 HTTP/3. 最新版本,于2022年6月6日标准化为RFC9114。会抛弃使用TCP,通过UDP上使用QUIC来承载应用层数据。 状态码. 所有HTTP响应的第一行都是状态行,依次是当前HTTP版本号,3位数字组成的状态代码,以及描述状态的短语,彼此由空格分隔。 状态代码的第一个数字代表当前响应的类型: 虽然 RFC 2616 中已经推荐了描述状态的短语,例如"200 OK","404 Not Found",但是WEB开发者仍然能够自行决定采用何种短语,用以显示本地化的状态描述或者自定义信息。 持续连线. 在HTTP 0.9和1.0中,TCP连线在每一次请求/回应对之后关闭。在HTTP 1.1中,引入了保持连线的机制,一个连接可以重复在多个请求/回应使用。持续连线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等待时间,因为在发出第一个请求后,双方不需要重新执行TCP交握程序。 HTTP 1.1还改进了HTTP 1.0的频宽。 例如,HTTP 1.1引入了分块传输编码,以允许传递内容可以在持续连线上被串流传输而不必使用到缓冲器。HTTP管道允许客户端在收到每个回应之前发送多个请求,进一步减少用户感受到的滞后时间。协议的另一个补充是字节服务,允许客户端请求资源的某一部份,伺服器仅回应某资源的指明部分。 协议例子. 下面是一个HTTP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会话的例子,运行于www.google.com,端口80 请求信息. 发出的请求信息(message request)包括以下几个: 请求行和标题必须以<CR><LF>作为结尾。空行内必须-{只}-有<CR><LF>而无其他空格。在HTTP/1.1协议中,所有的请求头,除Host外,都是可选的。 客户端请求. <syntaxhighlight lang="http"> GET / HTTP/1.1 Host: www.google.com </syntaxhighlight> (末尾有一个空行。第一行指定方法、资源路径、协议版本;第二行是在1.1版里必带的一个header作用于指定主机) 服务器应答. <syntaxhighlight lang="http"> HTTP/1.1 200 OK Content-Length: 3059 Server: GWS/2.0 Date: Sat, 11 Jan 2003 02:44:04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Cache-control: private Set-Cookie: PREF=ID=73d4aef52e57bae9:TM=1042253044:LM=1042253044:S=SMCc_HRPCQiqy X9j; expires=Sun, 17-Jan-2038 19:14:07 GMT; path=/; domain=.google.com Connection: keep-alive </syntaxhighlight> (紧跟着一个空行,并且由HTML格式的文本组成了Google的主页) 在HTTP1.0,单一TCP连接内仅执行一个“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发送应答”周期,之后释放TCP连接。在HTTP1.1优化支持持续活跃连接:客户端连续多次发送请求、接收应答;批次多请求时,同一TCP连接在活跃(Keep-Live)间期内复用,避免重复TCP初始握手活动,减少网络负荷和响应周期。此外支持应答到达前继续发送请求(通常是两个),称为「流线化」(stream)。 类似协议. Gopher是1990年代早期被HTTP取代的内容传递协议。SPDY是Google开发的HTTP的替代方案,它被新版本的HTTP协议HTTP/2所取代。
用维基百科解释
博士
博士(Doctorate)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如某科系哲学博士、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医学博士。日常生活中博士学位会与姓氏相结合而被称为某博士,而博士的英文和「医生」一样是「Doctor」。如期望在大学获得教职,或进入研究机构工作,获得博士学位为基本要求。博士论文必须包含该领域创新又有深度的内容,并通过同行学者审查方能取得博士学位;然而,法律博士虽称作「博士」,这不是一般所指的学术型「博士学位」,与法学博士有本质不同,在美国与PhD博士学位具备同等地位(部分国家则视为类硕士学位)。中国古代的“博士”则是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例如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后来博士一词衍生为可指涉对特定的某一种专门职业精通的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类似近代对于服务业跟制造业师傅的称呼。 欧美名称差异. 英国牛津大学、约克大学及索塞克斯(Sussex)大学、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及一部份欧洲地区之哲学博士简称为“DPhil”,而非北美及一般英联邦学校常用的“PhD”。 中文名称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官职名. “博士”最早是指一种官名,史载,秦朝有“博士”70人(诸子、诗赋等博士),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 汉朝设立了五经博士,对精通《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经》五经中的每一项都设置一个博士官,“五经博士”的职责主要是传授这五部经学。 明清时,仍然设有此官职,只是稍有不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专门职业精通人士. 到了唐朝,人们把对特定的某一种专门职业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比如:“太学博士”、“太医博士”(医学博士)、“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等。 唐朝人称陆羽为“茶博士”,后来对卖茶的伙计就称为茶博士。 宋朝时期,“博士”也用来指服务业中专精某种技艺的服务员,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等。 明朝黄省曾《吴风录》上说:「至今称呼椎油作面佣夫皆为博士」。 现代最高等学位. 现代人们所说的“博士”,指学位中最高的一级。现代学位体系是从学士、硕士、博士,从初而高。 此外,还有“博士后研究员”,但是这职位的担任是必先拥有博士资格,所以一般不会有另外的独立称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一些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班研究生」也称“博士”,但这只是对他们一种恭维、祝福的称呼而已,并不具备“博士”资格。 在美国,攻读本专业的博士后,可能会被授予“Ph.D.”,直译为“哲学博士”(概略意思为有逻辑学术分析能力的最高学位)。
用维基百科解释
师傅
师傅或师父可以指:
用维基百科解释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即《孙子》,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被奉为中国兵家经典,是中国最高的战争哲学,也是作战原理的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是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体例. 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问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 另外清代学者毕以珣《孙子叙录》也收入了传世文献中留存的《孙子》佚文。 特色.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虚实〉篇)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火攻〉篇)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 「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皆〈形〉篇)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 编撰过程.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夺取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员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就带著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与伍员。 争议. 作者. 自《孙膑兵法》从东汉末年失传后,以致其书的存在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与孙武之书发生了纠葛。从北宋以来,就有部分学者怀疑《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如下: 后来随著1972年4月10日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才基本了结此案。虽然孙武即作者基本已无法动摇,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之后仍有如李零、杨丙安、陈彭则、郭化若、徐亚军等,提出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不排除孙膑参与了整理《孙子》的可能性之说,于汝波提出《孙子兵法》在春秋末期已成书,其后校理是在《孙子》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朔雪寒则总结论点,确认《孙子》成于春秋,孙武即作者无误。 内容.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 1979年,考古学家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发掘出土约400枚木简,其中有许多兵书竹简。〈上孙家寨汉简.四〉竹简则记载有:「孙子曰:夫十三篇……」字样,此一实物强化了《孙子兵法》原本就是十三篇,也就只有十三篇的观点。 1996年前夕陕西人张敬轩宣称有家传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但经已故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少将研究员于汝波(2006年5月14日逝世)率领一众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的人员一同研究验证,断定张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为造假。 翻译本. 自西元600多年左右,《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在18世纪尾传入西方各国。此书在欧洲最先出现的是法文版,由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在巴黎于1772年出版,书名是"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 1905年,首个英文版在东京面世,翻译者是英国军官卡尔斯罗普(英语:Captain Everard Ferguson Calthrop),但可惜由于卡尔斯罗普不认识汉字,此版本是从日文译过去的。在这以后,不同的英译本陆续出版,到了现在约有17种英译本,最受欢迎的是由美国将军翻译的版本,但译得最好的可能是由汉学家翟林奈翻译的版本。 影响. 军事. 吴王阖闾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表示他对孙武作品的欣赏。吴王知孙子能用兵,拜为大将。孙子以三万兵,西破强楚二十万兵,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因《孙子兵法》的关系,孙武被人誉作「兵圣」。 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 《韩非子》里面也有提到孙武的故事(但韩非的故事仅支持其论点,未必真实发生):某天吴王阖闾问孙武:「甚么人都可以用兵法训练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把他的后宫佳丽全部交给孙武,要他练出一支娘子军。这批娘子军起初认为吴王只是开玩笑,仍在校场上嬉闹。孙武为了建立军纪,把带头的队长,也是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场斩首,其他佳丽于是震慑于孙武的威信,严格遵守规定,任凭孙武指挥。 明朝军事家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包含孙子兵法。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刘伯温:「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敌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杜牧注孙子《用间篇》:「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刘伯温:「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 《孙子兵法》流传出中国后,对东亚及东南亚均有或轻或重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译成西方语言后,在欧洲亦大受欢迎;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更对此书爱不释手。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感称:「在《孙子兵法》中,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几乎包罗无遗。」 《孙子兵法》中的几个章节是中华民国政府军训教育的教材,而目前的义务役预备军官考试亦将《孙子兵法》列为国文科必考项目。 2022年俄乌冲突中俄军在乌克兰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地底的乌军居住地中发现一本乌克兰语版孙子兵法。 其他. 《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著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在《》("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也提到应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与《易经》。 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说法。 《孙子兵法》已经被应用到军事以外的许多领域,做为许多不涉及实战的竞技活动的训练指南,主要是关于如何以智取胜对手。最早是明朝(1617年)张应俞所撰的《杜骗新书》,在商业领域呈现兵法运用。 20世纪之后,许多商业书籍都借重《孙子兵法》,谈战略理论及经验应用于办公室的人际政治和商业策略。 《孙子兵法》在许多日本公司做为其高阶管理人员的必读之书,另在西方商界也很受欢迎,主要是用在管理应用的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许多企业家和高管借以在竞争环境中求取成功之道。该等理念也被应用于教育领域。 《孙子兵法》也是法律领域 在审判等法律文章的常见主题,其中包括谈判策略和审判策略。 罗伯特•格林 ( Robert Greene ) 的《权力的48 条法则》一书广泛采用《孙子兵法》的哲学。 《孙子兵法》在体育竞赛中也受到应用。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总教练比尔·贝利奇克,是超级杯史上领军夺冠次数最多的记录保持者,他曾多次表示对《孙子兵法》的钦佩及运用。 巴西足球协会教练路易斯·费利佩·斯科拉里积极运用《孙子兵法》赢得2002年国际足协世界杯的征战。在比赛期间,斯科拉里经常选取《孙子兵法》的文字段落放在球员的门下,做为比赛中智取敌手的激励。 在电子竞技游戏中,《孙子兵法》也经常会被引用。2014年《欧陆风云 IV》的战争艺术电子游戏发布时,《孙子兵法》以可下载内容(DLC)并同出现。 瑞典重金属乐队Sabaton在2010年推出专辑《孙子兵法》;专辑中每一首歌曲之前均以英文陈述一段孙子兵法原文。 2023年播出的电视剧《狂飙》中,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捧在手中的《孙子兵法》成为电商平台的热销图书。2024年3月14日,广西防城港边境管理支队东兴边境管理大队民警发现有三人企图偷渡出境,目的是前往境外参与所谓的“高薪工作”。期间民警在一名偷渡者的随身包发现一本《孙子兵法》,该偷渡者表示担心人在境外怕受欺负,于是便买了一本《孙子兵法》。
用维基百科解释
空间科学
空间科学,或称-{zh-hans:太空科学;zh-hant:空间科学}-、宇宙科学,与天文学密切相关。主要利用空间飞行器或遥感装置来研究发生在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和生命活动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