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input
stringlengths
1
35
output
stringlengths
0
70.6k
用维基百科解释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1994年的美国剧情片,由弗兰克·德拉邦特编剧并导演,根据斯蒂芬·金1982年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改编。影片讲述银行家安迪·杜弗伦(蒂姆·罗宾斯)因涉嫌谋杀夫人及其情夫被判无期徒刑,进入缅因州立肖申克监狱服刑后,他与能为狱友走私各种违禁商品的埃利斯·“瑞德”·雷丁(摩根·弗里曼)成为朋友,同时利用金融、税务才能为典狱长塞缪尔·诺顿(鲍勃·冈顿)等监狱官员和看守洗钱逃税的故事。其他演员包括威廉·托马斯·桑德勒、克兰西·布朗、吉尔·贝罗斯和詹姆斯·惠特摩。 德拉邦特早在1987年便买下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但直到五年后才利用八星期时间改写成电影剧本,拉开本片发展序幕。他把剧本呈送城堡石娱乐公司,并在两周后取得2500万美元预算,《肖申克的救赎》于1993年初开始前期制作。片中情节发生在缅因州,但1993年六至八月的主体拍摄几乎都是在俄亥俄州曼斯菲尔德完成,俄亥俄州立感化院便是片中的肖申克监狱。许多明星有意出演男主角安迪,包括汤姆·汉克斯、汤姆·克鲁斯和凯文·科斯特纳。托马斯·纽曼为本片配乐。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后获得普遍好评,特别是剧情及罗宾斯与弗里曼的表演,但票房表现不佳,首轮放映仅入账1600万美元。影片商业失利的原因很多,如《低俗小说》和《阿甘正传》的竞争、监狱题材电影普遍不受公众待见、片中几乎没有女角色等,甚至许多观众对片名感到摸不着头脑。不过这都不影响本片获得众多奖项肯定,其中包括七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经过院线加映和海外发行,电影票房最终提升到5830万美元。 美国各地共投入32万余份本片的VHS录像带,凭借各大奖项提名及口耳相传的良好口碑,《肖申克的救赎》在1995年录像带出租版创下佳绩。透纳广播公司收购城堡石娱乐公司后获得影片电视播映权,从1997年开始在特纳电视网定期播映,进一步提升作品知名度。如今,《肖申克的救赎》已被普遍视为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杰作。数十年后,影片仍在定期播放,而且跨越国界乃至洲界限制,普通观众和名流都称本片是灵感的来源,电影也在大量民意调查结果中名列前茅。2015年,本片因“文化、历史和美学领域的显著成就”,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影片登记表。 剧情. 1947年,缅因州波特兰法庭裁定银行家安迪·杜弗伦(Andy Dufresne,蒂姆·罗宾斯饰)谋杀夫人及其情夫罪名成立,判处两个无期徒刑。进入肖申克州立监狱服刑后,安迪结识同样被判无期徒刑的埃利斯·“瑞德”·雷丁(Ellis "Red" Redding,摩根·弗里曼饰),后者能为狱友走私各种违禁商品,安迪从瑞德手中买到地质锤和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不过,在洗衣房工作的安迪经常遭遇以伯格斯(Bogs)为首的“三姐妹”性侵。 1949年,安迪在做工时听到警卫队长拜伦·哈德利(Byron Hadley)抱怨政府征收的遗产税,于是主动上前提议帮他合法避税。三姐妹在又一次企图性侵时把安迪打得重伤入院,哈德利出手将伯格斯打成残废。伯格斯随后转送其他监狱,再也没有人敢欺负安迪。典狱长塞缪尔·诺顿(Samuel Norton,鲍勃·冈顿饰)见过安迪后安排他到监狱图书馆协助老犯人布鲁克斯·哈特伦(Brooks Hatlen)工作,以此为安迪给包括他在内的监狱工作人员洗钱逃税掩护,甚至还有其他监狱人员慕名而来。工作之余,安迪还坚持每周致信州议会,要求拨款改善老旧的监狱图书馆。 1954年,已服刑50年的布鲁克斯获得假释,但他对外界生活无所适从,最终上吊自杀。州议会给监狱图书馆发来捐赠品,其中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唱片,安迪打开公共广播并播放咏叹调《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Sull'aria...che soave zeffiretto),结果受到单独监禁惩罚。事后他告诉其他狱友,单独监禁时他心中充满希望,所以并不难熬,瑞德对此嗤之以鼻。经过安迪数年努力,图书馆变成了新英格兰最大的监狱图书馆。1963年,诺顿开始动用监狱劳工承包公共工程,利用低廉的用工成本并收受回扣大发横财。安迪向瑞德透露,他洗钱时是用化名“兰德尔·史蒂芬斯”(Randall Stephens)。 1965年,汤米·威廉姆斯(Tommy Williams)因盗窃入狱并与安迪和瑞德成为朋友,安迪还帮他取得普通教育发展证书。一年后,汤米告诉安迪和瑞德,之前在其他监狱服刑时曾遇到自称杀死银行家太太和情夫,最终却是银行家顶罪的犯人。安迪将线索告诉诺顿,但典狱长根本不信,安迪又称出狱也不会泄露洗钱的秘密,愤怒的诺顿又将安迪单独监禁,然后安排哈德利枪杀汤米并伪装成越狱现场。安迪不想再配合狱方洗钱,但面对诺顿摧毁图书馆、把他扔进环境更恶劣区域并取消警卫保护的威胁被迫让步。两个月的单独监禁结束后,安迪告诉瑞德,他梦想能在墨西哥沿海小镇锡瓦塔内霍生活,还称他在缅因州约克县巴克斯顿(Buxton, Maine)某处藏有包裹,请瑞德获释后去取。瑞德觉得安迪行为反常,担心他会自杀,特别是在得知安迪向另一名狱友拿了条近两米的绳子后。 次日早上点名时,警卫发现安迪不在牢房内。愤怒的诺顿将手中石头胡乱砸向周围,其中一颗打中墙上悬挂的拉寇儿·薇芝海报并穿墙面过,众人这才发现墙上的大洞及安迪19年来用石锤开挖出来的通道。镜头回到前一天夜晚,安迪洗钱后取走诺顿的西服、皮鞋,以及证明洗钱犯罪的账本,利用绳子从通道和监狱排污管越狱。警卫和警察搜查期间,他扮成兰德尔·史蒂芬斯从多家银行共计取走37万美元,并将账本及肖申克监狱贪污谋杀的其他证据寄到报社。州警赶到监狱逮捕哈德利,诺顿选择饮弹自尽。 一年后,服刑40年的瑞德终获假释。他对外界生活也很不适应,担心会走上布鲁克斯的老路。但他记得对安迪的承诺,来到巴克斯顿取出包裹,里面留有现金和信件,邀请他前往锡瓦塔内霍。瑞德违反假释规定来到德克萨斯州哈得斯佩斯县汉考克堡,并穿越国境进入墨西哥,电影最后,他在锡瓦塔内霍的海滩找到安迪,两名老友开心相拥。 演员. 其他演员包括:马克·罗斯顿饰伯格斯·戴蒙德(Bogs Diamond),“三姐妹”帮派头目,监狱强奸犯;杰弗里·德曼(Jeffrey DeMunn)饰起诉杜弗伦的检察官;阿方索·弗里曼(Alfonso Freeman)饰朝安迪等新入狱囚犯大喊“新人来啦”的老犯人;耐德·巴拉米(Ned Bellamy)和唐·麦克马纳斯(Don McManus)分别扮演监狱警卫阳布拉德(Youngblood)和威利(Wiley);狄翁·安德森(Dion Anderson)饰黑德·布尔·黑格(Head Bull Haig);芮妮·布莱恩(Renee Blaine)饰杜弗伦夫人,斯科特·曼(Scott Mann)饰她的高尔夫球教练情夫格伦·昆汀(Glenn Quentin)。弗兰克·梅德拉诺(Frank Medrano)饰大胖子,与安迪一起入狱,当晚就被哈德利打死;比尔·鲍伦德(Bill Bolender)饰埃尔莫·布拉奇(Elmo Blatch),曾与汤米·威廉姆斯关在一间牢房,很可能是杀害安迪夫人及其情夫的真凶;詹姆斯·基西基(James Kisicki)和克莱尔·史莱默(Claire Slemmer)分别诠释缅因国家银行经理和出纳。 分析. 学术著作指出,《肖申克的救赎》扎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片中的安迪仿若弥赛亚,是耶稣般的人物,瑞德在电影前段的台词称他虽然置身监狱,但却仿佛有光环保护。安迪和狱友用焦油打理屋顶可以视为最后的晚餐的娱乐,安迪为12名狱友(门徒)争取啤酒(葡萄酒),倘佯在自由的阳光之中,就像耶稣祝福中的“万物之主”。对此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表示,他无意传达上述理念,但也希望观众对本片都有各自的理解。剧本中《费加罗的婚礼》唱片类似圣杯,囚犯纷纷停下聆听,病卧在床的也站起身来。 典狱长诺顿在电影早期对安迪引述耶稣基督的话“我是世界的光”,自称安迪的救星,但这段引述同样能意指光的使者路西法。典狱长之后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行使法治,而是定下自认合适的规矩和惩罚,自订法律,所作所为一如撒旦。学术文章还将诺顿比作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他的外貌和公开讲话都有尼克松的影子。诺顿将自身塑造成圣人,衣冠楚楚地向囚犯和公众演说,借服务社会之名,行剥削贪污之实,尼克松也因类似行径臭名昭著。 评论认为,锡瓦塔内霍在片中代表极乐世界或天堂。根据安迪的描述,这里没有记忆,能够通过遗忘罪过或用太平洋的水洗净罪行,同时“太平”就包含“平静详和”之意。安迪是在承认对夫人的死负有责任后才提到锡瓦塔内霍,瑞德也是在承认罪行无法挽回或弥补后才重获自由。一如罪人必须承认罪行才能获得救赎,飞升天堂。瑞德的台词称安迪已经获得救赎,但自己的确有罪,故而只能期盼得救。部分信仰基督教的观众将锡瓦塔内霍视为天堂,但根据尼采哲学,这里也是超越传统善恶观念的无罪之地,遗忘不代表宽恕,是对罪的破坏,所以安迪的目标更加世俗化,与神无关。观众一方面可以把安迪视为耶稣般的圣人,另一方面也能理解成查拉图斯特拉般的先知,通过教育和体验自由逃离禁锢。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认为,本片是人身处绝境时保持自我价值感的寓言。安迪的诚信是片中重要主题,特别是在通常缺乏诚信的监狱。 蒂姆·罗宾斯认为,锡瓦塔内霍引起观众共鸣的重要原因是它代表逃离苦难,无论对任何自认身陷某种“牢笼”——如恶劣的工作、生活及社交环境等——多年的人来说,这样的理念都很诱人,更重要的是,人们需要相信有这样供人逃离的地方。艾萨克·莫尔豪斯(Isaac M. Morehouse)认为,影片从非常宏大的角度说明人物如何获得自由,无论他是身处牢笼、遭受禁锢,哪怕尚处自由身,也能根据不同的人生观找到希冀的自由。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认为,自由是持续不断的目标,需要保持关注和韧性,没有自由,人就落入其他人或机构的支配,就像瑞德认为囚犯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监狱一样。安迪的反叛体现出韧性,他用监狱扩音喇叭播放音乐、拒绝继续为管理人员洗钱。 片中包含大量的电影元素,可以视为向电影的影响力致敬。犯人在监狱影院观看1946年的电影《吉尔达》("Gilda"),但此处原订放映的是1945年电影《失去的周末》。监狱影院能够变更计划播放的电影,表明犯人不在乎影片内容,只是要体现逃离现实的感觉。安迪接下来马上在放映室遭三姐妹袭击,使用电影胶卷自卫。之后安迪又利用电影海报掩护挖出通道,最终逃离肖申克监狱。 另有评论认为,安迪和瑞德的关系已经超越性别限制,其他电影中很少会有类似的同性关系,两人的友谊与闲聊、追车或是追求女人无关。哲学家亚历山大·胡克(Alexander Hooke)指出,安迪和瑞德的友谊便是两人真正的自由,即能够彼此分享快乐和幽默。 制作. 创意. 斯蒂芬·金曾通过一美元宝贝计划(Dollar Baby)帮助新导演树立名声。1983年,德拉邦特用一美元从他手中买下《房间里的女人》的电影改编版权并拍成短片,这也是两人首度合作。1987年,德拉邦特凭《猛鬼街3》首度列名电影编剧,然后联系金并用五千美元买下《丽塔海华丝与萧山克监狱的救赎》的电影改编版权。这篇中篇小说全长96页,是金1982年合集《四季奇谭》的一分子,也是作者在赖以成名的恐怖题材小说之余尝试其他体裁。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瑞德长期照顾狱友安迪,金当时觉得这样的题材很难改编成电影,但德拉邦特却认为答案“显而易见”。金一直没有兑换德拉邦特拿来的五千美元支票,他后来把支票装裱起来送回德拉邦特手中,并附有说明:“为防万一哪天你需要保释金。爱你的史蒂夫”。 五年后,德拉邦特花费八个星期时间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在原作基础上增加许多内容。小说中的布鲁克斯戏份很少,最终在养老院去世,电影中改成最终上吊自尽的悲剧人物。小说里汤米以能洗清安迪罪名的证据为筹码调到环境更好的监狱,片中则被诺顿下令杀害。此外,诺顿是金小说中多名典狱长的合体,德拉邦特决定以单个典狱长角色作为电影中的大反派。据导演透露,法兰克·卡普拉导演的多部荒诞不经的故事对本片影响很大,如1939年的《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和1946年的《生活多美好》,在他看来,《肖申克的救赎》与其说是监狱电影,倒不如说更像荒诞不经的故事。其他电影也对本片产生影响,如1990年电影《好家伙》用对话表明剧本中时间的流逝,又如约翰·法兰克海默1962年的监狱剧情片《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Birdman of Alcatraz")。德拉邦特在为电影寻找取景地点时巧遇同样正为监狱题材电影《沉默战警》("Against the Wall")选址的法兰克海默,据德拉邦特回忆,法兰克海默当时还抽时间鼓励他并提供建议。 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监狱电影普遍不受观众待见,不大可能票房大卖,但城堡石娱乐公司制片人丽兹·格洛泽(Liz Glotzer)对监狱题材很感兴趣,对德拉邦特的剧本也很满意,她甚至威胁公司如果拒绝制作就辞职。公司创始人、导演罗伯·雷纳也很喜欢德拉邦特的剧本,表示愿意亲自执导并提供240到300万美元预算。雷纳曾把金1982年的中篇小说《总要找到你》改编成1986年电影《伴我同行》,他计划请汤姆·克鲁斯饰演安迪,哈里森·福特诠释瑞德。 城堡石娱乐公司表示,愿意为德拉邦特计划制作的其他任何电影注资。德拉邦特在2014年接受《综艺》杂志采购时表示,虽然在洛杉矶长大期间家中经济困难,接受建议能大幅提升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同时城堡石娱乐公司完全可以按合同解雇他,由雷纳出任导演,但他经过认真考虑还是决定亲自导演:“你可以一直用推迟实现梦想的时间来换取金钱,最终可能至死也没完成起初想做的事。”最终雷纳还是在电影拍摄上指导德拉邦特。将剧本呈送城堡石娱乐公司两周后,德拉邦特为电影取得2500万美元预算,其中包括75万美元编剧和导演薪水外加净利润分成,影片从1993年初开始前期制作。 选角. 经制片人丽兹·格洛泽推荐,摩根·弗里曼获选出演小说中的“爱尔兰裔白人”瑞德,其中瑞德的英语“Red”还有红色之意,因为红发在爱尔兰人中十分常见。片中安迪询问瑞德绰号来由时,对方就回答“可能因为我是爱尔兰人吧”。弗里曼有意不研究所需扮演的角色,理由是“饰演囚犯不需要特别了解囚禁……因为人不会变,身处那样的环境之后,你就知道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弗里曼曾在1980年的监狱剧情片《黑狱风云》("Brubaker")中出演小角色,德拉邦特便通过该片记住他的名字。罗宾斯看着儿童电视节目《电力公司》长大,弗里曼是剧中主要演员,所以罗宾斯对此次合作备感兴奋。 导演起初希望邀请他最喜欢的演员诠释安迪·杜弗伦,如金·哈克曼和劳勃·杜瓦,但他们都抽不出档期,他还一度考虑克林·伊斯威特和保罗·纽曼。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和凯文·科斯特纳都没有接受邀约,其中汉克斯已决定主演《阿甘正传》,科斯纳需主演《未来水世界》。此外,强尼·戴普、尼古拉斯·凯奇和查理·辛都曾进入导演视野。克鲁斯看过剧本后谢绝出演,觉得德拉邦特经验不足。据导演透露,他是在看过1990年心理恐怖片《异世浮生》("Jacob's Ladder")后决定请罗宾斯出演。罗宾斯入选后向德拉邦特极力推荐老牌摄影师罗杰·狄金斯,他曾与罗宾斯合作拍摄《影子大亨》("The Hudsucker Proxy",1994年)。为演好角色,罗宾斯在动物园观察笼子里的动物,还亲身体验一下午的单独监禁,并与监狱中的犯人和警卫交流,甚至把胳膊和腿铐起来几个小时。 毕·彼特本已获选出演汤米,但在《塞尔玛与路易丝》大获成功后退出,角色改由新人吉尔·贝罗斯诠释。詹姆士·甘多费尼谢绝出演三姐妹首领伯格斯。鲍勃·冈顿在拍摄1993年的科幻喜剧片《越空狂龙》期间抽时间参与典狱长诺顿一角试镜。为说服制片公司,德拉邦特和制片人妮基·马文(Niki Marvin)安排冈顿在演出期间抽一天假期制作试镜录像。拍摄《越空狂龙》需要他剃掉头发,所以试镜录像中他戴着德拉邦特等人准备的假发。冈顿希望片中的诺顿有头发,这样就能通过染色配合剧情中的时光流逝。这段试镜录像由迪金斯掌镜,冈顿和罗宾斯一起演出。获选出演典狱长后,他在电影摄制早期都戴着这顶假发,直到头发长出来为止。冈顿还称,马文和德拉邦特认为他真正理解人物精髓,所以请他出演,同时也因为他的身高和罗宾斯相仿,所以典狱长的西装在安迪身上才能合身。 获选出演监狱警卫队长拜伦·哈德利的克兰西·布朗本有机会经剧组联络员安排与退休监狱警卫交流,但他觉得即将出演的角色十分残忍,要是如此人物居然有现实生活中的俄州俄州惩教人员指导,传扬开来实在难听,所以选择谢绝交流机会。据扮演海伍德的威廉·托马斯·桑德勒表示,德拉邦特曾于1989年来到电视剧《魔界奇谭》拍摄现场,找上担任编剧的桑德勒,请他出演某部准备制作的改编电影。弗里曼的儿子阿方索在片中客串,瑞德假释资料上年轻时的面部照片就是他的照片,他同时还扮演安迪等新入狱犯人刚刚抵达监狱时大喊“新人来啦”的老犯人。片中群众演员既有昔日俄亥俄州立感化院的典狱长和犯人,也有附近监禁机构的现任警卫。原著小说的标题吸引许多人前来为出演丽塔·海华丝试镜,甚至还有变装皇后,但片中根本没有这个角色。 摄制. 《肖申克的救赎》拥有2500万美元预算。电影的主体拍摄从1993年6月开始,同年8月结束,耗时三个月。剧组通常每周拍摄六天,每天最多工作18小时。弗里曼称摄制工作十分紧张,称“演员和导演大部分时候关系紧张,记得我有时候也和导演合不来”。德拉邦特要求部分镜头拍摄多次,但弗里曼觉得其中没有明显区别。例如安迪首次找上瑞德购买石锤的戏段就花掉九小时拍摄时间,弗里曼接投棒球的桥段也反复当机,以致次日他来到片场时手臂都缠着吊带。弗里曼有时甚至拒绝拍摄感觉多余的重复镜头。罗宾斯也表示电影摄制过程漫长而艰辛。德拉邦特自认在拍摄本片过程中获益匪浅,“导演心里要有杆秤,清楚如何指示每一位演员”。在他看来,摄制期间与他分歧最多的是摄影师迪金斯,德拉邦特希望镜头风景优美,但迪金斯觉得应该尽量少拍监狱外的景色,这样可以增强电影的幽闭恐惧感,而且一旦出现广角镜头又能令画面更加震撼。 马文花费五个月时间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寻找适合取景的废弃监狱,既要有恒久的美感、又需已完全停止使用,因为电影素材需要每天拍摄几个小时,在尚未停用的监狱拍摄毕竟存在安全隐患。最终她选中位于俄亥俄州曼斯菲尔德的俄亥俄州立感化院,用于为片中虚构的缅因州肖申克州立监狱取景,这里入选的主要原因是哥特风砖石建筑。该感化院于1990年因生活条件缺乏人道关闭,到《肖申克的救赎》开拍已过去三年。 感化院占地6.07公顷,拥有独立的发电厂和农场,电影拍摄完成后不久被部分拆除,只留下主管理大楼和两幢囚舍。片中许多监狱独有的内部设施镜头,如看守室和典狱长办公室都是在感化院拍摄。布鲁克斯和瑞德住过的寄宿房内部是在行政大楼取景,但外景是在别处摄制。剧组在附近停用的西屋电气工厂搭建片场,用于拍摄牢房内部镜头。德拉邦特要求牢房的门面朝其他牢房,剧组为此在西屋电气工厂专门搭建外景地,几乎所有牢房内的桥段都是在这里完成,只有埃尔莫·布拉奇自承杀害杜弗伦夫人及情夫的戏码例外,是在真正的监狱牢房拍摄。此外,电影还在曼斯菲尔德和附近的阿什兰取景。片尾安迪把写给瑞德的信藏在橡树下,这棵树实际上位于俄亥俄州里奇兰县卢卡斯(Lucas)的马拉巴尔农场州立公园(Malabar Farm State Park)附近,后于2016年被大风刮倒。 片尾安迪和瑞德在墨西哥锡瓦塔内霍重聚,但就像片中位于缅因州的监狱是在俄亥俄州取景一样,锡瓦塔内霍的戏段实际是在加勒比海美属维尔京群岛圣克罗伊岛摄制,海滩实际位于该岛为保护棱皮龟设立的桑迪角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Sandy Point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瑞德及狱友听到《费加罗的婚礼》片段时正在做木工,这场戏是在上桑德斯基的木工店拍摄,该店后更名“肖申克木工”(Shawshank Woodshop);片头的法庭戏在怀恩多特县法院取景。其他拍摄地点包括马拉巴尔农场州立公园的普格木屋,用于拍摄片头安迪坐在外面,妻子在屋内偷情的戏码。片中的缅因州小村庄巴克斯顿实际上是俄亥俄州里奇兰县小镇巴特勒(Butler)。布鲁克斯和瑞德获假释后住在中途之家,实际取景地是曼斯菲尔德的比斯曼大厦(Bissman Building)。 德拉邦特对逃狱桥段起初的设想是让安迪用石锤砸开排污管,但之后意识到这根本不可能,所以改为使用大石头。片中安迪从到处都是粪便的排污管爬向自由,但罗宾斯实际上是在水、巧克力糖浆和木屑中行进。据电影艺术指导泰伦斯·马什(Terence Marsh)透露,安迪爬完排污管后掉进小溪,里面的溪水实际上有毒。剧组将溪流下游部分封堵,令溪水变深,同时通过氯化手段净化水流。罗宾斯对此表示,“拍电影就该像军人一样注重服从,不要耽误大家的工作,哪怕有时需要冒损害身体健康或危及自身安全的风险”。根据原订计划,这场戏的持续时间要长得多,而且戏剧效果更强,需要跟拍安迪跨过田野跑上火车,但因拍摄时间仅有一个夜晚,所以缩短成安迪站在水中冒雨伸展双臂做出胜利手势。迪金斯对这场戏的摄影很不满意,自认当时的照明太亮;但导演觉得摄影师无须如此妄自菲薄。在他看来,考虑到当时的拍摄时间很赶,自己对时机和精确程度的要求又很高,所以迪金斯必须非常精准地确定需要拍摄哪些镜头,具体又该怎么拍。德拉邦特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对当年急于完成摄制,导致未能拍下安迪爬出牢房通道时的面部特写镜头颇感后悔。 片中安迪蓄意违反警卫命令通过监狱广播播放音乐源自罗宾斯的设想,原本的设定是关掉音乐。犯人观看丽塔·海华斯主演电影《吉尔达》的桥段也与原计划不同,本应播放比利·怀德讲述酗酒危害的电影《失去的周末》。这主要是因为拥有《失去的周末》版权的派拉蒙影业要价太高,制片人马文为此联络拥有《肖申克的救赎》国内发行权的哥伦比亚影业,哥伦比亚影业列出低价电影清单,其中就有《吉尔达》。电影大部分戏段都是在监狱内及其周边拍摄,所以镜头大多根据剧情不同时代按时间顺序摄制。这反过来又对演员的表演有利,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也能像片中人物一样发展。据德拉邦特回忆,安迪告知瑞德去墨西哥生活的梦想这场戏的拍摄时间相对较晚,回顾电影制作过程时他经常重看这一段,他称赞罗宾斯和弗里曼只拍几次就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后期制作. 《肖申克的救赎》最终在影院上映时片长142分钟,片尾申明敬献的艾伦·格林(Allen Greene)曾是导演的经纪人,在本片拍摄期间因艾滋病去世。电影的初剪版时长近两个半小时,格洛泽认为太长,所以又剪掉多段镜头,例如瑞德出狱后适应外界生活的桥段本会更长。德拉邦特称,初剪版试映观众看起来对这段内容感到很不耐烦,觉得瑞德肯定也会自杀。另一段删掉的内容是狱警调查安迪的逃生通道,被剪原因是拖慢电影节奏。电影起初采用冷开场,开头就是安迪涉嫌犯罪的内容,法庭戏与片头字幕穿插在一起,但之后这些内容剪辑在一起,营造更加“强有力”的开局。剧本中还有一处导演自认最为得意的戏码因制作周期限制未能拍摄,这场戏讲述瑞德梦见他被吸入丽塔·海华斯的海报,然后孤独一人无比渺小地置身太平洋海岸,嘴里说道:“我真吓坏了,连回家的路都没有”。德拉邦特对未能拍出这一段深感遗憾。 根据导演的原有设想,本片是在瑞德乘客车前往墨西哥边境时结束,为之后的命运留下悬念,但格洛泽坚持要加上瑞德和安迪在锡瓦塔内霍重逢的镜头。制片人称,德拉邦特觉得这样的结局太商业化而且不够含蓄,但她希望观众看到两人团聚。城堡石娱乐公司同意为拍摄这场戏提供资金,同时承诺导演保留拍板权,最终电影无论是否包括这一段都可以。团聚的桥段原本更长,安迪和瑞德都引述两人首次见面时说过的话,但德拉邦特觉得这样的内容有些自作聪明,决定剪掉。海滩重聚是试映观众最喜欢的桥段,弗里曼和罗宾斯都觉得这样的结局很有必要。导演看到试映观众的反响后同意在最终版本加入这一段,称看着角色通过漫长旅程终于到达终点的感觉既神奇又振奋。 音乐. 本片配乐由汤玛斯·纽曼作曲,他觉得电影中即便没有音乐都足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很难在确保音乐不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情况下把剧情提升到新高度。安迪逃出监狱后响起的音乐名为《肖申克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主题本由三个音符组成,但导演觉得这样太具“凯旋和发迹感”,要求改为单音符主题。瑞德获释后响起《瑞德也来过》("So Was Red"),直到他发现安迪所藏物品为止,纽曼对这段非常满意。乐曲起初是双簧管独奏,作曲家在导演要求下勉强同意加入口琴声部,意指瑞德收到安迪留给他的口琴,继续希望的旅程。据德拉邦特所述,口琴演奏家汤米·摩根(Tommy Morgan)仅用一次就即兴吹奏出最完美的曲调,也就是电影最终包含的版本。纽曼的配乐非常成功,此后多年在许多电影的预告片中采用。 发行. 影院放映. 本片正式发行前先经过试映。据称试映反响极其热烈,观众热情“直冲屋顶”,格洛泽也称她很少看到如此良好的试映反响。制片商希望吸引“更具声望的观众”,但斯蒂芬·金凭《闪灵》和《狂犬库丘》等纸浆杂志作品成名,很可能不受这类观众待见,所以电影绝大多数宣传资料都没有列出金的名字。 1994年9月,《肖申克的救赎》先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和曼斯菲尔德的文艺复兴剧院(Renaissance Theatre)首映,然后从23号开始在北美洲限量放映,其中第一个周末共在33家电影院进账72.7万美元,平均每家两万2040美元。德拉邦特和格洛泽遵循好莱坞传统在电影开映当晚前往各影院现场了解观众看法,两人抵达日落大道的圆顶剧院,但却发现里面根本没人。格洛泽称,两人当时还在电影院外卖出两张票,并向对方承诺,如不满意可联系城堡石娱乐公司退款。虽有许多评论称赞本片,但格洛泽认为,《洛杉矶时报》批评电影乏善可陈的文章导致观众流失。1994年10月14日,《肖申克的救赎》开始全面发行,共在944家影院上映,但第一个周末仅收入240万美元,平均每家2545美元,在所有电影中排第九,低于入账300万美元的性喜剧《勇闯快活岛》("Exit to Eden"),略高于收入210万美元的《机智问答》("Quiz Show"),其中《机智问答》已经上映五周。截至1994年11月下旬结束放映,《肖申克的救赎》总票房约为1600万美元,属于票房炸弹,未能收回2500万美元预算,更不用说还有宣传成本和影院商家分成。 本片上映期间面临众多对手的强力竞争,如刚拿下金棕榈奖并于10月14日首映的《低俗小说》(最终票房1.08亿美元),以及持续热卖42周之久的《阿甘正传》(3.3亿美元),这两部电影之后都成为非常热门的文化现象。此时美国电影观众普遍热衷动作片,所以布鲁斯·威利斯和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也对《肖申克的救赎》发行不利。弗里曼认为片名不合适,观众根本记不住,罗宾斯也称有影迷向他问起:“那个叫什么‘缩缩减减’之类的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 电影上映前,发行商就曾因担心片名不利宣传考虑其他名称,但最终没有采纳。此外,片中缺少女角色来扩大观众群体,监狱题材电影此时普遍不受待见,并且宣传过程缺乏市场兴奋点都是影片商业失利的重要原因。 1995年初获得七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后,本片在2到3月重新上映,再进账1200万美元,北美市场总票房提高到2830万美元,再加上海外其他市场的3000万美元,电影的全球票房达到5830万美元。影片在1994年美国本土电影票房榜上排第51,在所有R级电影中排第21。 家用媒体和电视播映. 电影票房不佳,但华纳家用视频(Warner Home Video)仍在1995年把32万盒本片的出租录像带运到美国各地,这在当时可谓非常冒险。最终《肖申克的救赎》在1995年电影录像带出租榜上名列前茅。电影获得大量推荐,许多客户反复观看,而且无论男女评价都很高,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促使影院失利的本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993年,泰德·透纳的透纳广播公司收购城堡石娱乐公司并开通电视频道特纳电视网,获得本片的有线电视播映版权。据格洛泽透露,电影票房不理想,所以特纳电视网只需支付极低成本就能播放本片,同时又能加收高额广告费。1997年6月,影片开始定期在该台播放,累计播放次数创下新纪录,有评论认为这是《肖申克的救赎》票房惨败后获得极大关注并发展成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德拉邦特认为电影成功的转折-{}-点是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称影片本来“籍籍无名,但那年奥斯卡却七次提到它的名字”。1996年,华纳媒体与透纳广播公司合并,《肖申克的救赎》版权因此移交华纳媒体子公司华纳兄弟。 截至2013年,《肖申克的救赎》已在15个基础有线电视频道播出,并且这年的总播出时间达151小时,和1983年的《疤面煞星》不相上下,仅次于1993年的《窈窕奶爸》。电影在斯派克、Up、圣丹斯电视(Sundance TV)和终身(Lifetime)电视频道18至49岁年龄段观众收视率最高的电影中都排在前15%位置。虽然基本没有女演员,但本片依然是主要面向女观众群体的奥普拉·温弗瑞电视网(OWN Network)收视成绩最好的电影。2014年,《华尔街日报》发文,根据制片商从票房、家用媒体销售、电视播映版权等各项收入获得的分成计算,估计《肖申克的救赎》已进账一亿美元。时任华纳兄弟家用娱乐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杰夫·贝克(Jeff Baker)表示,本片家用媒体销售已赚得约八千万美元。虽然电影的电视播映版权收入不明,但据2014年华纳兄弟在任及前任高管透露,公司电影库总价值15亿美元,《肖申克的救赎》是其中价值颇高的资产。同年,冈顿自称电影十周年(2004年)时仍带给他六位数的版税进账,而且此后每年都为他赢得“可观收入”,考虑到电影已上映多年,这样的情况可谓非常罕见。 反响. 专业评价.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后获得普遍好评。部分影评人将本片与《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飞越疯人院》、《铁窗喋血》,以及《牢狱大暴动》("Riot in Cell Block 11")等广受好评的监狱或类监狱题材剧情片相提并论。吉恩·西斯克(Gene Siskel)称,《肖申克的救赎》就像《飞越疯人院》一样,都是讲述对抗霸道威权的励志电影。 欧文·格里伯曼(Owen Gleiberman)在《娱乐周刊》发文,称赞弗里曼扮演的瑞德真实可信,让人产生代入感。《纽约时报》刊登珍妮特·马斯林(Janet Maslin)的文章,同样表扬弗里曼表现出色,感叹瑞德一角在片中作用范围有限,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安迪的旁观者。在她看来,弗里曼的精彩演出已经让角色远远超出旁观者的需要。马斯林称,瑞德在生活上极其依赖监狱高墙,对此弗里曼的诠释特别感人。《综艺》的伦纳德·克拉迪(Leonard Klady)认为,弗里曼的角色“戏点更多”,注定人物不会平庸,始终保持优雅和尊严。德森·豪(Desson Howe)通过《华盛顿邮报》称弗里曼是喜剧和凄美节奏的“大师”。肯尼斯·图兰(Kenneth Turan)在《洛杉矶时报》发表的评论虽然对本片整体印象欠佳,制片人格洛泽甚至认为电影票房失利便是拜他所赐,但文中依然对弗里曼称颂有加,称他“轻而易举地把《肖申克的救赎》提升到最接近应有水准的高度”。 格里伯曼认为,安迪属于现代版的贾利·古柏式人物,为人善良而且言简意赅,但罗宾斯的演出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马斯林认为安迪的形象更加柔和,但罗宾斯的诠释偏向激烈,卓具成效地描绘出人物从新入狱囚犯向年长父辈的转变过程。克拉迪认为,罗宾斯对人物的刻画深刻而不花俏,精准、诚实而流畅,是本片的重要台柱。德森·豪认为安迪就像“俗气版弥赛亚”,能够轻易把所有人吸引到身边,就像“进监狱的阿甘”,但罗宾斯身上散发出恰如其分的纯真气质,让故事情节真实可信。《好莱坞报道》的评论认为,弗里曼和罗宾斯都为影片奉献精彩且层次分明的演出,令角色与众不同;《滚石》杂志的彼得·崔维斯认为两位演员创造的人物“强大而动人到无可否认”。克拉迪还称赞冈顿和布朗的演出,令人物的罪恶形象“极其真实可信”;但德森·豪认为冈顿对典狱长的诠释充满陈辞滥调,一面用宗教美德自称自赞,另一面却做着谋杀的勾当。 马斯林认为,德拉邦特的导演处女作就能有如此表现实在令人惊叹,故事情节充满柔情和意外丰富的关爱,克拉迪觉得电影唯一的缺点是德拉邦特在配角或支线剧情上花费的笔墨太多。《好莱坞报道》称赞导演和编剧表现干净利落,但批评影片实在太长。克拉迪认为《肖申克的救赎》时间较长,基调缓和,幽默和意外事件点缀其间,会削弱电影对主流观众的吸引力,但片中对囚犯天性的描绘着实令人着迷。格里伯曼对电影忽视囚犯罪行,刻意把他们描绘成好人的做法不以为然。图兰很反感片中那些在他看来极其暴力的内容和强奸场面,因为经过这些桥段对比,绝大多数囚犯看起来都成了心慈手软的好人,似乎给监狱生活蒙上“玫瑰色的光芒”。克拉迪整体认为《肖申克的救赎》“难能可贵、令人难忘”,就像只有小瑕疵的粗钻;但德森·豪批评电影偏离主旨的支线剧情太多,而且片尾应该留下悬念,不应为迎合观众拍出安迪和瑞德重聚的镜头。罗杰·伊伯特指出,本片故事的成功之处不是安迪的英雄行径,而是瑞德对他的感知和理解。 迪金斯的摄影也像往常一样获得赞赏,《好莱坞报道》称电影镜头的预兆感十足,而且设计精湛,崔维斯认为片中镜头通过精心布置体现监狱日常生活的艰难困苦,观众几乎能感觉到犯人皮肤内渗透的沮丧和愤怒。格里伯曼称赞片中景色,认为“苔藓般黑暗的饱和影像传递出柔和的愉悦感,感觉仿佛伸手就能碰到监狱的高墙”。《好莱坞报道》认为纽曼谱写的配乐达到个人最高水准,音乐氛围光芒四射、音调明亮而优雅,完美配合电影核心主题。克拉迪认为配乐在“忧郁和荒诞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平衡”。 荣誉. 《肖申克的救赎》在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七项提名,创下斯蒂芬·金作品改编电影的新纪录,分别是最佳影片(马文)、最佳男主角(弗里曼)、最佳改编剧本(德拉邦特)、最佳摄影(迪金斯)、最佳剪辑(理查德·弗朗西斯-布鲁斯)、最佳音响效果(罗伯特·利特、艾略特·泰森、迈克尔·赫比克和威利·D·伯顿),以及最佳原创配乐(纽曼,首次提名),但最终均未获奖。电影还获第52届金球奖两项提名,分别是弗里曼的剧情类最佳电影男主角,以及德拉邦特的最佳编剧。 罗宾斯和弗里曼均获1995年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德拉邦特获1994年美国导演工会奖长片电影最佳导演奖提名和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迪金斯获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院线发行电影摄影杰出成就奖,制片人马文获1994年美国制片人协会金桂冠奖(Golden Laurel Award)提名。 影响. 德拉邦特此后还两次把金的小说搬上大银幕,分别是1999年的《绿里奇迹》和2007年的《迷雾》。金在2016年接受采访时称,对于自家作品的所有改编电影,他最满意的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和《伴我同行》。 片尾安迪把留给瑞德的信件和现金藏在橡树下,这棵树随后得名“肖申克树”(Shawshank tree),成为希望的象征。据2016年《纽约时报》报导,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前来看望这棵树。2011年7月29日,肖申克树被闪电劈开,美国各地新闻主播、报纸和网站争相报导,消息甚至飘洋过海登上印度网站。2016年7月22日左右,该树完全被狂风刮倒,剩余部分在2017年4月锯断。肖申克树的残留之后与石锤、磁铁一起制成《肖申克的救赎》纪念品。 用于为肖申克监狱取景的俄亥俄州立感化院(又名曼斯菲尔德感化院)原计划在电影拍摄完成后彻底拆除,后来改造成旅游景点。热心影迷组建曼斯菲尔德感化院保护协会(The Mansfield Reformatory Preservation Society),于2000年以一美元价格向俄亥俄州政府买下废弃建筑,开始按监狱和电影拍摄地历史地标的标准保养维护。2019年的新闻报导估计景点平均每年进账达到1600万美元。许多房间和道具都保持原样,如安迪逃生的排污管道,以及片尾橡树的一小截,是在2011年该树遭闪电劈开后取得。影迷对感化院周边也很感兴趣,当地商家推出“肖申三明治”(Shawshanwiches)和监狱形状的圆环蛋糕。据曼斯菲尔德/里奇兰县会议和旅游局(Mansfield/Richland County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后更名曼斯菲尔德目的地)提供的统计数字,电影上映后当地旅游业收入逐年增长,2013年共有约1.8万游客慕名而来,为地方经济贡献超过三百万美元。曼斯菲尔德目的地(Destination Mansfield)开通“肖申克线路”(Shawshank Trail),沿途经过电影相关的15个地点,涉及地区包括曼斯菲尔德、阿什兰、上桑德斯基和圣克罗伊岛。2018年,该线路的运营收入为1690万美元。 2014年8月下旬,曼斯菲尔德举办一系列活动庆祝电影上映20周年,其中包括文艺复兴剧院的电影放映、部分拍摄地点的客车游览,以及感化院的鸡尾酒聚会。冈顿、斯科特·曼、芮妮·布莱恩和詹姆斯·基西基等片中演员出席部分活动。2019年8月,当地又举行类似的25周年庆祝活动,嘉宾包括德拉邦特、布莱恩、曼、冈顿、阿方索·弗里曼、贝罗斯、罗斯顿、克莱尔·史莱默,以及弗兰克·梅德拉诺。德拉邦特表示,这还是他在电影完成后首次回到曼斯菲尔德,只有在这里才能深切感受到影片的深远影响,他还称:“这么多年过去还能听到人们谈论那部电影,这种感觉十分超现实”。 时间的考验. Metacritic根据21篇评论计算出加权平均分82分(满分100分),代表“普遍赞誉”。 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的「IMDb二百五十大电影」排名之中,本片长年名列首位,观众评分达9.3分,较第二位的《教父》高0.1分。 1999年,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将本片列入他的“伟大电影”名单。美国电影学会从1998年开始连续开展百年电影史系列评选,《肖申克的救赎》多次入选或提名。1998年,影片获AFI百年百大电影提名,虽未上榜,但在十年后重新评选时名列第72位,超过《阿甘正传》(第76名)和《低俗小说》(第94名)。电影在2006年评选的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排名第23。安迪和典狱长诺顿分获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提名;片中台词“忙着活,或忙着死”(Get busy livin’, or get busy dyin')获AFI百年百大电影台词提名;《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费加罗的婚礼》选段)获AFI百年百大电影歌曲提名,纽曼的配乐获AFI百年电影史电影配乐提名。 2005年,美国编剧工会评选史上101部最杰出剧本,本片剧本排名第22。次年,英国第四频道公司的Film4频道评选“死前必看的50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排在第13位。2014年,针对2120名好莱坞娱乐从业人员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肖申克的救赎》认可度排在第四位,其中娱乐界律师的认可度最高。2017年,《每日电讯报》在评选史上最佳电影时将本片列在第17位;《今日美国》同年评选史上50部最伟大电影,影片高居第三位。2019年,GamesRadar+也把《肖申克的救赎》选入史上最伟大电影榜单。 《肖申克的救赎》还登上许多媒体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伟大电影名单,如《板岩》("Paste")和《新音乐快递》杂志(2012年)、《综合》杂志("Complex",2013年),CHUD.com网站(2014年)、MSN(2015年),TheWrap网站,以及《美信》和《滚石》杂志(2017年)。 文化影响. 2014年11月,为庆祝《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0周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在加利福尼亚州比佛利山的塞缪尔·戈尔德温剧院举行一晚特别放映活动。2015年,本片因“文化、历史和美学领域的显著成就”,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影片登记表。德拉邦特对此非常激动:“我想不出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肖申克的救赎》入选祖国电影遗产更有荣誉感。”《综艺》杂志刊登的文章认为,“肖申克”已经成为监狱的代名词,令人马上想到监狱的景像。 电影的公众认可度经久不衰,大部分情况下已经超出评论家能够诉诸笔端的程度。弗里曼接受采访时称,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告诉他,《肖申克的救赎》是他们眼中最伟大的电影,而且这样的溢美之辞简直可谓“张嘴就来”。罗宾斯也称,他敢向天神发誓,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告诉他,“那部电影改变我的一生”。史蒂芬·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便《肖申克的救赎》不是他小说最优秀的改编电影,“也至少能排到前三,而且在影迷心目中十有八九是第一,因为该片基本上在所有类似调查中都能排到前几名……这样的事情我以前连想都没想过”。2014年《综艺》杂志刊登采访罗宾斯的文章,声称南非政治家纳尔逊·曼德拉曾告诉罗宾斯他非常喜欢《肖申克的救赎》。许多运动员声称该片是他们信心和勇气的来源,如尊尼·韦健逊(英国)、奥古斯丁·皮克特(Agustín Pichot,阿根廷)、艾尔·查伦(Al Charron,加拿大)和丹·莱尔(Dan Lyle,美国),约克公爵夫人莎拉也有类似说法。冈顿自称在摩洛哥、澳大利亚、南美洲、德国、法国和波拉波拉岛都遇到本片粉丝。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形容本片就像口香糖,“一踩到就粘在鞋上”。德拉邦特在电影25周年之际表示,老一辈观众向新生代分享,令本片经久不衰。 2008年,《肖申克的救赎》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的用户评选“Top 250”榜单超越《教父》排名第一,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名列前茅。英国《帝国杂志》读者先经投票把影片评为20世纪90年代最佳电影,后又在2006年评为史上最佳电影,2008年评选“史上电影五百强”排名第四,2017年“百佳电影”同样排第四。2011年3月,BBC广播一台和BBC数字广播一台听众投票将本片选为他们最喜欢的电影。2013年,英国天空电视台开展民意调查,在所有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失之交臂的电影中评选最伟大的一部,当年败给《阿甘正传》的《肖申克的救赎》胜出。2015年的YouGov民意调查结果表明,本片还是英国观众最喜欢的电影,英国电影协会分析此次调查的人口年龄分布后指出,《肖申克的救赎》虽然并非所有年龄段投票人士的最爱,但至少都能排到前15,这表明该片能激起任何年龄观众的共鸣。相比之下,《低俗小说》更受青年投票人士青睐,老年人则对《乱世佳人》青眼有加。 2017年盖特威克机场向旅客开展民意调查,评选坐飞机时看过的十佳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排名第四。英国影评人马克·克莫德(Mark Kermode)同年采访许多美国影迷,他们觉得观看本片就像“宗教体验”。2015年的民意调查表明影片还是新西兰影迷最喜欢的电影。影迷历久弥新的热忱确保本片在史上最受欢迎的电影中始终位居前列。
用维基百科解释
汉斯·莫拉维克
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卡内基梅隆大学移动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著作有《智力后裔:机器人和人类智能的未来》、《机器人:通向非凡思维的纯粹机器》(ISBN 0195136306)。
用维基百科解释
吴子
《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是一部兵法著作。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 题解. 《吴子》相传为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现存《吴子》分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共六篇。不过,在后汉班固所编写之《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图书总目录)里,有「吴起四十八篇」说法,可见原来篇数相当多。究竟是因为散佚而剩下六篇,还是经过再编而浓缩,个中情形不同。总之,现今所能读到只是六篇。明清以来,许多学者怀疑此书是西汉或六朝时人的伪托之作。现在一般认为是经后人整理的吴起的军事思想的记录。 评价. 《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战国末年,据说「每家藏有孙吴书」(《韩非子》)。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 体例. 今本《吴子》六篇。
用维基百科解释
吴起
吴起,中国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生平. 早年. 吴起出生于家有千金的富足家庭,早年在外求官不成,耗尽了全部家产。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从东门逃出卫国。吴起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发誓说:“我吴起如果做不了公卿、国相,就绝不回卫国。”后来吴起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学习儒术。吴起的母亲病逝,他选择继续办公而没有回家奔丧,曾申恼怒吴起不孝,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于是弃儒学兵,侍奉于鲁国季孙氏门下。 侍奉鲁君. 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的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和安阳。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对他有所怀疑。吴起渴望成就功名,于是杀掉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取胜后的吴起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有人在鲁穆公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猜疑残忍的人,早年杀死乡人,又因为不孝被曾申逐出师门,君上对他有所怀疑的时候他就杀死自己的妻子。况且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就会招致各国的攻打。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邦,君上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穆公于是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投奔魏国. 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要前去投奔。魏文侯向大臣李悝询问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心而且好色,但是用兵连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为将军,辅佐乐羊攻打中山国。 吴起担任将领期间,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亲自替他吸吮脓液,你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当年吴将军替我丈夫吸吮脓疮,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脓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啊。” 西河郡守.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攻克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并筑城。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吴起规定凡是能够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背负箭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租税。武卒经过吴起的严格训练,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省孝义市西南)。据《吴子兵法》记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郡巡视,魏武侯感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错 在旁边附和道:“这就是魏国强大的原因。如果您再广修城墙,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侯的话,是亡国的论调,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魏武侯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固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也从来不因为山河的险固而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倚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流放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击败了。殷纣王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面对着黄河,背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敌兵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依靠河山险固,怎么能够成就霸业呢?”魏武侯十分赞同吴起的观点。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威信很高。魏武侯继位后,魏国国相一职空缺,许多人都认为吴起能够顺利当选,但最终魏武侯任命商文为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商文说:“我与您比一下功劳,可以吗?”商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死战,敌国不敢图谋侵犯魏国,您能和我比吗?”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国库的储备,您能和我比吗?”商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郡让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让韩国、赵国都服从归顺,您能和我比吗?”商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官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呢?”商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商文说:“这就是我的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阴晋之战. 魏武侯曾按照吴起的建议在庙堂设宴宴请士大夫,席间设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贵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比上等功差些;无功者坐后排,只有酒席,没有贵重餐具。宴会后又在庙堂门外按功劳大小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则每年派使者慰问,抚恤他们的父母。 此措施实行三年后,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魏国的士卒得知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准备抗敌的达数以万计。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5万人,外加战车500辆、骑兵3000大败秦军。 前387年,魏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至灵丘(今山东省滕州市东)。 投奔楚国. 商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公叔非常畏惧吴起的才能,他的仆人向他建议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又重视名誉声望。您可以对魏武侯说您的国土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当魏武侯问您怎么办时,您就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就一定会推辞。然后您找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在宴会中故意惹公主发怒,让她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羞辱您,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公叔采纳了他的建议,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魏武侯从此不再信任吴起。 王错不断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言,魏武侯于是派人召唤吴起。吴起行进至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时,停下车回头遥望西河郡,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您离开西河郡,却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啊?”吴起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让我尽自己的才能,那么我就可以帮助君侯成就王业。如今君侯却听信小人的谗言不信任我,西河郡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久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吴起于是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吴起变法.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才能,任命吴起为令尹。期间他曾两次巡视至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向屈宜臼询问在楚国的为臣之道,但屈宜臼对吴起将要在楚国进行的变法持坚决的反对态度。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1.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2.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3.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4.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5.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6.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身亡.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推翻吴起。贵族们号令士卒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处,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不为所动,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君王的尸体属重罪,将被诛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阳城君因参与此事逃奔出国,其封地被没收。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死后. 吴起在魏、楚两国军事、内政方面的成就在战国时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后任魏国国相的公叔痤在浍北之战获胜后主动将战功让给吴起的后人,并称获胜的原因是受“吴起的余教”。与吴起同为卫国人的商鞅,受吴起的影响也很大,如在商鞅变法中的徙木立信和什伍连坐法都是仿效吴起的措施。 著作. 《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吴起著有《吴起》48篇。现存《吴子兵法》仅有六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这些篇目。《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北宋时期将《吴子兵法》列入《武经七书》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的成书与吴起有关。最早把吴起同《左传》联系起来的是清代的姚鼐,他认为《左传》并非一人所写,左丘明有草创之功,但编撰增补工作主要是由吴起等人所为,近代学者童书业赞同这种观点。而钱穆和郭沫若则认为《左传》的成书于吴起而与左丘明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尚存争议。 军事思想.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吴起主张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的军队。建立这样的军队,要选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杀敌立功的人,为他们加官进爵,厚待他们的家人,让他们作为军队的骨干。对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使其发挥各自的特长。要按照同乡同里编组,同什同伍相互联保,对部众严格管理。采取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万人教三军的教战方法,严格训练。让士兵适应方阵、圆阵的变化以及掌握队列的前、后、左、右、坐、起、进、止等动作,熟悉金、鼓、旗、铃等指挥号令。前进有重赏,后退有重罚,赏罚必信。奖励有功者,勉励无功者,抚恤和慰问牺牲将士的家属。要选拔文武兼备、刚柔并用、安抚士众、威慑敌军、决断疑难的武将作为军队的主将。 吴起主张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地理条件、政治状况、人民习俗、经济实力、军队素质和军阵阵法等特点,制定不同的军事策略,为此他针对六国不同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吴起还强调要摸清敌人的部署情况,选择其薄弱环节进行打击,为此他列出了八种不需要占卜吉凶就可出击、六种不需占卜不要与敌作战的情况。吴起还主张用兵要随机应变,为此他提出击强、击众、谷战、水战、围城等具体战法。此外,吴起还最早对养马和骑战做了专门的论述。 逸事. 吴起谏君. 魏武侯曾向吴起询问国君继位后第一年称作“元年”的含义,吴起回答说:“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魏武侯问:“如何行事谨慎?”吴起说:“君主必须端正自身。”魏武侯又问:“君主应当怎样端正自身?”吴起回答说:“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话有什么办法能端正自身呢?那应当广开言路并从中选择,使自己的心智聪明。古代的君主一开始处理国政时,士大夫如有进言、士人如有请见、百姓如有请求,君主一定会满足他们,公族如果有人来请安问候一定接见他们,四方有人来投奔都不拒绝,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双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赏俸禄必须要周到,使用刑罚必须要恰当,一定要宅心仁厚,时常惦记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患,这样就不会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风要正派,亲信的大臣必须亲自挑选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职务,管理百姓的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中,这样君主就不会失去权力,这都是《春秋》中的嘱托,也是君主继位后第一年必须要做的大事。” 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魏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吴起上前对他说:“有人曾把楚庄王的话告诉过您吗?”魏武侯问:“楚庄王是怎么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退朝后他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说:‘我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深感忧虑。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他说过:“诸侯中能得到师傅的可称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称霸诸侯,得到提出疑问的人的能够保全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能比得上的会灭亡。”现在凭我这样的本事,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的国家将要灭亡了!因此我深感忧虑。’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您却因此而高兴。”魏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 吴起攻亭.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境内。这个岗亭会对魏国的种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征调部队攻打它。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没有人去搬它,最终有个人把车辕搬到南门,吴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红豆,下令说:“谁能把红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百姓们都争抢去搬。最后吴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岗亭,能冲锋陷阵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们争先恐后参战,一个早上就把岗亭攻占了。 吴起聚餐.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邀请他来家里用餐。这位老朋友让吴起先回家等他,说他过一会就去。吴起说:“那我等您来了再吃。”这人到黄昏都没有来,吴起也不吃饭,就等着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请这位老朋友。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吴起出妻. 吴起曾让他的一位妻室织丝带,结果幅宽比要求的尺度窄些。吴起让她改一下,吴妻说:“行。”等到织成,又量了量,结果还是不符合要求的尺度,吴起非常生气。吴妻回答说:“我开头就把经线确定好了。不可以更改了。”吴起休弃了她。吴妻请求见自己的哥哥,要求哥哥跟吴起求情。她哥哥说:“吴起是个立法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用来为大国建立功业。他必须首先在自己妻妾身上兑现,然后才能推行给民众,你不要希望回去了。”吴妻又去拜托弟弟,吴起妻子的弟弟是卫国的显贵,就凭着被卫君器重的身份,去请求吴起把妻子接回。吴起不听从,便离开卫国到楚国去了。 另一种说法:吴起把丝织的带子拿给他妻子,说:“你为我织条丝带,以这条当作样本。”结果吴妻织得特别美。吴起说:“让你织条丝带,要求像样品一样。现在为甚么织得特别美?”他妻子说;“用的材料是一样的,只是额外多用了工夫,所以更美。”吴起说:“这违背了我的吩咐。”让她穿好衣服,把她休弃。她父亲前去求情,吴起说:“我在家说话算话。” 评价. 正面评价. 吴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他拥有卓越统帅能力、先进军事思想,他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 此外,吴起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富国强兵,他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得到广泛赞誉。 负面评价. 吴起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他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贪财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也成为文人墨客诟病的对象: 此外,对于吴起执法严格、不近人情,用兵杀伐无度,造成横尸遍野、生灵涂炭的行为也多有非议: 纪念. 吴起县.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邻靖边县,西南邻甘肃省华池县。1819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吴起而命名。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此会师,结束长征。1942年,设立吴起县,后改名吴旗县。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为吴起县,属延安市管辖。 吴起县境内建有吴起广场,广场中心树立有吴起雕像。 起台镇. 起台镇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境内,相传吴起率兵东征讨伐齐国,曾在此地安营扎寨,筑起高台点将练兵。两军交战在即时吴起忽闻老母病故,悲痛万分。但吴起以国家为重,率兵出战大获全胜。后人为纪念吴起在此筑寺祭祀,名为“吴起台寺”,简称“起台寺”,起台镇由此得名。因历史的原因,起台寺未能完整保留。1773年,起台寺被重建,并在此立碑,现该碑仍树立在起台镇。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吴起于第八十五回《乐羊子怒餟中山羹 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中登场。在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中,吴起在鲁穆公手下任职,娶田氏之女为妻。齐国国相田和与田忌、段朋率军攻打鲁国,吴起杀妻取得将位后到达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到手下的信任。两军对峙时,田和派部下张丑前往吴起营中打探情报,吴起隐藏军中精兵,故意向张丑展示军中老弱病残,并款待张丑说无意与齐国作战,只想求和,让他麻痹大意。张丑回营时,吴起暗中调兵遣将尾随其后,偷袭齐军主营,齐军大败。田和随后命张丑带美女二人、黄金千镒贿赂吴起,又暗地散布吴起受贿通齐的事情。鲁穆公得知后罢免吴起的官职准备治他的罪,吴起逃奔魏国,居住于翟璜的家里,经翟璜推荐后担任西河郡守。秦惠公死后,吴起趁秦国君位动荡之机夺取河西五城。其余描述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基本相同。 此外,还有现代作家孙开泰、孙东以吴起为生平的长篇历史小说《吴起传》。 影视形象. 1999年上映的长篇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吴起由张山饰演。此外,吴起还出现在京剧名段《湘江会》、《战春秋》中。
用维基百科解释
司马法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者《司马穰苴兵法》,为中国著名兵书之一,其成书年代和作者均具争议。 题解. 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称《军礼司马法》,共155篇。汉朝以后,该书多有散佚,至唐朝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3卷5篇的原型,其中既涉及了春秋时的制度,亦涉及了战国时的制度。 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及作者谁属等问题,历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部份认为《司马法》是一部伪书;部份认为史书中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及《军礼司马法》是几种不同的书;部份认为今本《司马法》可分为两部分,前两篇为古《司马法》,后三篇为《司马穰苴兵法》。目前学者一般认为今本《司马法》不是伪书,历史上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及《军礼司马法》均包含于《司马法》之中,作者为司马穰苴及其追论者。 评价. 《司马法》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所重视。 体例. 共五篇:
用维基百科解释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作者是战国时齐国人孙膑。 题解. 《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已经失传。因此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评价. 《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用维基百科解释
孙膑
孙膑,或说号伯灵,妫姓,孙氏,,本名不详。是活跃于战国中期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生平. 家族. 据说孙膑是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的后代,而孙武活跃于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孙膑活跃于前4世纪,两人活跃年代相差100多年。孙膑的先祖是陈国公子陈完,陈完的曾孙田无宇有子陈书,因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改名孙书,封于乐安作为食邑,是妫姓孙氏的始祖。孙书之子孙凭生孙武,孙武因躲避齐国国内发生的陈、鲍、高、国五族之乱而出奔吴国,有子三人,孙驰、孙明和孙敌。次子孙明有子孙顺,孙顺有子孙机,孙机有子孙操,孙操即为孙膑之父。即孙武→孙明→孙顺→孙机→孙操→孙膑,此世系与二人相距年代几乎吻合。但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却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在魏受刑.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一同拜师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逃奔齐国. 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 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增加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田忌于是与齐威王和诸公子设每场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孙膑叫田忌用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首场大败;随后孙膑又叫田忌用上等马、中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赢得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孙膑由此名声大振。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并让他担任自己的兵法教师。 桂陵之战. 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前353年,齐军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景㪨、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孙膑坐在带着蓬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庞涓率军8万到达茬丘(今山东省茌平县西),随后进攻卫国,齐国方面田忌、孙膑率军八万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孙膑于是建议田忌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今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一带),因为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指魏国首都大梁以东的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要经过市丘,容易被切断粮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军,造成庞涓产生齐军主将指挥无能的错觉。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接近平陵时,孙膑向田忌建议由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两城的都大夫率军直接向平陵发动攻击,吸引魏军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两路齐军大败。孙膑叫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田忌按孙膑的要求一一照办,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设伏,一举擒获庞涓。 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再度为将。 马陵之战. 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向大臣们询问应当及早救韩还是推迟救韩。张丏认为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忌则认为趁韩、魏之兵还未疲惫就出兵,等于代替韩军遭受魏军的攻击,反而会受制于韩,不如晚救韩等待魏军疲惫,韩国危在旦夕一定会求救于齐国,这样可以名利双收。齐威王十分赞同田忌的观点,秘密与韩国使者达成协议,但没有立即派出援军援助韩国。而韩国自恃有齐国的援助,与魏国作战接连五次战败,不得不求救于齐国。齐威王于是派田忌、田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援助韩国。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况且齐军也有怯战的名声,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10万人,俘斩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从此每况愈下,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其后. 成侯邹忌一向与田忌不和。马陵之战后,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有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不知所以。孙膑说:“将军最好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是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把守住主地(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住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将军背靠泰山,左有济水,右有高唐,辎重可直达高宛(今山东省桓台县境内),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齐国首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大权就可以由将军掌握决定了,那时候邹忌必定出逃,否则将军有可能不能安全的返回齐国。”但田忌没有听从孙膑的劝告。后来邹忌派公孙阅令人携带重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阅就派人逮捕占卜的人,在齐威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讯后大为恐慌,被迫出奔至楚国,后被楚宣王封于江南(今长江以南的地区)。孙膑这时也随田忌来到楚国,有可能一起去了田忌在江南的封地,与弟子潜心著述。《孙膑兵法》的大部分篇章,可能是在楚国完成的。齐宣王继位后得知田忌被陷害,将田忌召回国内官复原职,而孙膑也于此时返回齐国。《太平御览》记载孙膑曾为齐宣王献上收服燕、赵两国来对抗秦国的计策。后孙膑返回故地乐安颐养天年。而班固的《汉书》和曾巩的《战国策序》却记载孙膑不得善终。孙膑有子孙胜,字国辅,担任秦国将领。据记载,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氏家族就是孙武、孙膑的后代。 著作.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孙膑著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孙膑兵法》自《隋书·经籍志》便不见于历代正史文献著录,失传近1700年,造成历史上诸多对孙武、孙膑其人及其著作的质疑。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竹简本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改变了学术界的认识。现存的《孙膑兵法》由出土的竹简整理而成,分上下两编共三十一篇。学术界认为上编是在孙膑著作和言论的基础上由其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编在内容上虽与上编类似,但在编撰体例上存在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以下为《孙膑兵法》的篇目及主要内容: 军事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明显地接受了先祖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在军队建设方面,孙膑主张:1.注重将帅的选拔和培养,将帅必须具有义、仁、德、信、智、忠、敢、勇等素质,此外还要“知道”(懂得有关天、地、民、敌、阵各方面的作战规律)和“数战”(长期的作战经验)。为此,他提出了二十种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缺点和三十二种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情况。2.军队的编制方面,孙膑主张要以地方行政组织为单位,以乡里之长作为军中长官;军队编制时要精简精良,不能滥竽充数。3.君主、将帅与兵、民之间的关系方面,孙膑主张君主要充分发挥将帅的军事才能,不要横加干预;将帅要取得君主的充分信任,以便不受约束地指挥军队;将官要对士兵“视如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将官要照顾士兵的利益,关心他们的疾苦,不能一味责罚;要合理运用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提高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只有获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军队才能具备强大的战斗力。4.在法制与纪律方面,孙膑主张军队必须有严格的法制和纪律约束;将帅要赏罚分明,一视同仁;将帅如果明于道义,信于赏罚,会在军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士兵就会自觉地遵守纪律。 在战略原则上,孙膑主张:1.战争之前要多作准备,要对战争结果进行谋算。2.将帅在指挥作战时,必须根据战场形势,大胆果断地执行战略战术。3.主张“必攻不守”,积极进攻敌人没有守备或守备薄弱的地方;攻势要猛烈,穷追猛打;积极夺取敌人的物资和战略要地;运用攻心为上的策略,合理运用政治和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4.鼓舞士气方面,孙膑提出分为激气、利气、励气、断气和延气五个步骤。5.战术要机动灵活多变,作战要创造有利态势。 在战术方法上,孙膑主张采用诡诈战术诱敌上钩、集中兵力以多击寡、精选锐卒进行突破、在运动战中歼敌、作战时合理运用地形、阵法,发挥长兵和弓弩的威力。此外,孙膑还专门论述了攻城战的策略和战术。 但是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这也是应当指出的。 武术. 孙膑拳是清末民初在聊城、馆陶、青岛一带流传的一种外家拳术,由于习练者穿长袖过指的衣服,又被称为“长袖拳”,但孙膑拳是否为孙膑所创所传,已无从考证;加上《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亦不见有孙膑拳之记载。另外孙膑拳在清末民初才在聊城、馆陶、青岛一带流传,因此孙膑拳为后人借用孙膑之名创出拳术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虽然如此,孙膑拳已在中国大陆广为流传,于2011年孙膑拳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价. 孙膑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两次击败魏国帮助齐国成就霸业,并且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为后世留下重要军事理论。历朝对于孙膑都有很高的评价:鲁仲连称赞孙膑: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班固称赞孙膑: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葛洪评价孙膑:孙膑思骋其秘略,而司马刖之。《幼学琼林》中称赞孙膑: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毛泽东对孙膑评价很高,称他: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孙膑遭到庞涓陷害失去双足,身体残疾,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两次击败庞涓,得以报仇。司马迁称赞孙膑: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孔融评价孙膑: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唐代的周昙有诗称赞孙膑: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 孙膑虽然在军事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班固和曾巩仍批评他鼓励发动战争,最后致使社稷倾覆,国家灭亡。 纪念. 孙膑墓. 孙膑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500米的向阳河东岸。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亿城寺的墓碑一块,上刻有“膑墓址深邃”,经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经孙氏族人重建,孙膑墓占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径4米,封土高3米,立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民间传说. 孙膑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共有制靴、制鞋业、皮革业、烧炭业、豆腐业和泥塑业尊孙膑为祖神。 传说孙膑被庞涓暗害后,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后世的靴匠将孙膑尊为祖神。 传说孙膑下山遇到一位被毒蛇咬伤的樵夫,为了不让蛇毒攻心,孙膑用剑将樵夫的双脚砍去,然后砍下自己的双脚献给樵夫,而樵夫将自己鞋穿在孙膑腿上供其行走。因樵夫忘记询问孙膑的姓名和住处,为感激孙膑的救命之恩,樵夫夫妇制鞋送人,使鞋匠一行逐渐兴旺。鞋匠们后来知道了孙膑舍足救樵夫的事,就把他尊为制鞋业的祖神。 传说孙膑被庞涓挖膝之后,只好跪步行走,需要用皮张裹缠膝部。因为带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将皮子去毛后加工柔软,使用起来舒服方便,从此便出现了皮革业,而孙膑也成了这个行业的始祖。 传说鬼谷子让孙膑、庞涓二人外出寻找“无烟柴”,孙膑在乌鸦“哇哟”的叫声提示下挖窑烧炭,找到“无烟柴”,鬼谷子对孙膑十分满意,而庞涓则对孙膑更加忌恨。从此,人们把孙膑尊为烧炭业的祖神。 传说鬼谷子为考验孙膑、庞涓而假装生病。孙膑为了让老师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磨了豆浆,正巧他晾的盐,被露水化成盐水流进豆浆,豆浆凝固变成了豆花(还有一个传说是庞涓往豆浆里洒了泡尿)。鬼谷子吃完豆花后,夸奖了孙膑,要求孙膑再做点。庞涓十分嫉妒孙膑,偷偷的往盐水里加了点石膏水,没想到也制成了豆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膑和庞涓供奉为豆腐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传说孙膑曾流落至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破了庞涓的“五雷阵”,无锡惠山人传承了孙膑捏泥人的技艺,孙膑也被无锡惠山的泥塑从业者尊为开业祖神。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孙膑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中登场,孙膑原名孙宾,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庞涓急于下山出仕,孙宾为其送行,二人流泪而别。次日夜晚,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交给孙宾习诵,三日后孙宾学成。庞涓出仕于魏国,在王错的推荐下担任魏国元帅,建立战功。墨翟游历至魏国时,向魏惠王推荐孙宾。魏惠王于是命庞涓写下书信,携带厚礼前往鬼谷迎接孙宾。鬼谷子推算出孙宾日后有劫难,于是让孙宾改名为孙膑。在第八十八回《孙膑佯狂脱祸 庞涓兵败桂陵》中,魏惠王想要试探孙膑的才能,命孙庞二人演练阵法。庞涓所布阵法,孙膑全部知晓并能破解。而孙膑布阵,庞涓却不知。庞涓于是私下询问孙膑,孙膑告知他后庞涓先行报告给魏惠王。魏惠王又问孙膑,得到相同的答案,于是认为二人才能不相上下。但庞涓深知孙膑才能远胜于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私通齐国,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事后又假装好人,治愈照顾孙膑,诱骗他写出《孙子兵法》及注解。孙膑在侍从的告知下得知真相,用装疯卖傻的方法欺骗庞涓。在淳于髡和禽滑厘的帮助下,孙膑逃奔至齐国寄居于田忌门下,庞涓以为孙膑已经投井自杀,没有追查。魏惠王命庞涓攻打赵国,夺回中山,庞涓献策直接攻打邯郸来迫使赵国割地,魏惠王于是命庞涓率兵车五百进攻赵国。赵成侯将中山国故地献给齐国,请求齐国出兵援助。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战场上田忌布下“颠倒八门阵”,在孙膑的指导下,庞涓破阵失败,损失两万人。庞涓得知孙膑未死,于是连夜撤兵,齐国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邹忌嫉妒田忌、孙膑的战功,又收受了庞涓的贿赂,于是派公孙阅陷害田忌,田忌于是交出兵权、孙膑也辞去军师一职来消除齐威王的怀疑。齐威王死后,齐宣王继位,得知田忌的冤情,将二人官复原职。其余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 此外,明末清初的吴门啸客所著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蓝本,夹杂以历代说部、戏曲的演绎,中间穿插了不少神怪小说内容,使孙庞斗智的故事深入人心。 影视形象. 孙膑作为影视形象多次出现在电视剧、电影、戏曲等影视作品中。 杨丽花歌仔戏中的孙膑下山,即是用孙膑的故事为剧本,由杨丽花饰演孙膑,陈亚兰饰演庞涓,阚水源则饰演郑安平。 1988年上映的TVB电视剧《奇门鬼谷》中,孙膑由欧瑞伟饰演。1999年上映的长篇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孙膑由温海涛饰演。2000年上映的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中,孙膑由仇永力饰演。2011年上映的电影《战国》中,孙膑由孙红雷饰演。此外,孙膑还出现在京剧《孙膑装疯》、《马陵道》、《五雷阵》、《金光阵》中,其他如豫剧、秦腔、同州梆子等也有相关曲目。
用维基百科解释
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 题解. 《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评价. 《尉缭子》的军事思想具有战国时代的特色,颇有价值。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虽然此书多少有其时代局限,但书中最后结语说:「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故曰:『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也...』。」文中(杀)为裁减之意,明确指出精兵主义之必要性,值得后人深思。 体例. 现存24篇,1~12篇主要论述战争和政治,13~24篇讲军令和军制。
用维基百科解释
六韬
《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又称《姜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问答形式呈现,以周武王设问、姜太公答之,来探讨各种古代军政议题。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留侯世家》则记载张良在流亡时认识了隐士黄石公,受赠《太公兵法》,潜心苦读十年而有成。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文字。 《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 内容.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今本共分六卷。 评价.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此外,在日本由于源义经盗得《六韬》因而作战得以出奇制胜的传说,使得《六韬》中的《虎韬》(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的同义词。
用维基百科解释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后人依托黄帝所作,成书年代不详,唐代始通行于世,言行事暗合天道,切应盗机,则能功成事遂。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四百余字分作三章,另有三百余字本,各传本字数有所增减,分章或不分章者皆有。 《阴符经》历代注家解经要旨不一,或以为兵家权谋之书,或解以道家之言,宋元道士多以内丹功法注经,文人则以儒家性理之说释之。作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经,《阴符经》迄清代已逾百家注解,其重要性不下于《道德经》和《南华真经》。 题解. 黄帝为中国传说帝王,史记列五帝之首,道教奉为得道仙真。郡斋读书志称黄帝受《阴符经》来由不一,「或曰受之广成子,或曰受之玄女,或曰黄帝与风-{后}-、玉女论阴阳六甲,退而自著其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序》则言明为西王母降于王屋山,遣九天玄女授予黄帝。 阴符,为暗合,内外契合之意。《黄帝阴符经疏》李荃释题:「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陶宏景注「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兵书六韬提及太公望有阴符,凡八等之语,指主将秘闻,用于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八种兵符。 李荃《黄帝阴符经疏·序》自称得《阴符经》于嵩山虎口岩石壁,骊山老母为其解说要旨:「黄帝阴符三百言...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人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 内容. 天地阴阳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关系,圣人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行为举动合乎天道,切应自然,则治国养生皆得其宜,可以长久。 考据. 关于作者,旧题黄帝撰,今日学者大多认为是后人伪托,三说如下: 关于成书年代,暂时无法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 评价. 唐朝时,陆龟蒙、皮日休作《读阴符经诗》,赞誉阴符经「备识天地意,献词犯乾坤」「口含造化斧,凿破机关门」「不测似阴阳,难名若神鬼。得以升高天,失之沉厚地」。 宋元开始,道教视《阴符经》为道士必读之经,常与《道德经》并称。 张伯端作《悟真篇》,就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并引《阴符经》盗机之理解说内丹,如「先且观天明五贼,次须察地以安民。民安国富方求战,战罢方能见圣君...三才相盗食其时,此是神仙道德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说自己:「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其弟子马丹阳亦说:「学道人不须广看经书……若河上公注《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二者时看亦不妨」。丘长春的高足尹志平认为:「道人虽未能广学,《阴符》、《道德》、《清静》三经,又岂可不学」。 当时儒士亦对《阴符经》有所称道,认为《阴符经》窥天道,有至理。程颐说:「《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元代大儒刘因教其弟子读《阴符经》,他说:「史既治,则读诸子者,庄、列、 阴符四书者,皆出一律,虽-{云}-道家者流,其间有至理存」。 但也有儒士对《阴符经》多所批评。黄庭坚评《阴符经》诡谲不经。黄震则批《阴符经》四处掇拾,而无所定见,他说:「后世有伪为道书者,曰《常清静经》;有伪为佛书者,曰《般若经》;千变万化,皆不出反常一语,初非异事,乃雷同语耳。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明其所以修炼,所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岂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明代哲学家吕坤说《阴符经》「洞造化精微,极天人蕴奥,契性命归指。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养身,兵家得之以制胜,术数家得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纵横家得之以股掌人群,低昂时变。是书也,譬江河之水,惟人所挹。其挹也,惟人所用」,指《阴符经》有如江河之水,各家皆能用之。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三略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著名兵书。 题解. 《黄石公三略》原名《黄石公记》。旧题黄石公撰。学者一般认为此书是后人托名伪作,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认为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 评价.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 体例. 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
用维基百科解释
考古学
考古学(archaeology或archeology,源自古希腊文:grc|ἀρχαιολογία, "archaiologia" ;grc|ἀρχαῖος,"arkhaīos",「古代」;以及grc|-λογία, "-logiā",「学问」),对于过去人类社会的研究,主要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与。由于考古学运用许多不同的研究程序,它可被认定为一门科学与一门人文学,而且在美国,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在欧洲则是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考古学是历史学的分支。 考古学研究人类历史,从距今250万年前东非最早的石器的发展,直到近代。这个学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学科,在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资料可供历史学家研究,而且这个时代占了人类整体历史的99%以上,从旧石器时代直到书写文字出现之前。考古学具有各种不同的目标,范围从研究人类演化到文化演化与了解文化史。 考古学包括、以及最后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以便更了解人类的过去。就宏观的视野来看,考古学仰赖跨学科分析,学科上的协助来自人类学、历史学、遗传学、演化生物学、生物科技、艺术史、古典学、民族学、地理学、 地质学、 语言学、物理学、资讯科学、化学、统计学、古生态学、古动物学、古生物学、与古植物学。 考古学在19世纪由欧洲的发展出来,从那时开始就成为遍布世界的学科。从一开始,各种特别型态的考古学就已发展,包括与考古天文学,以及多样的科学技术以辅助考古学调查。然而今日考古学家面对许多问题,包括面对、盗掘掠夺器物、与反对人类遗留的发掘。 名称溯源. 汉语的考古学来自于欧洲,而欧洲各国文字中的考古学都源于希腊文的αρχαίολόγί,这个词是由αρχαίος(意为古代事物或古代)和λόγος(意为科学)组成,在古希腊泛指古代史的研究。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柏拉图就使用这个希腊文的单词来指古代史的研究。这个词在一段时间内很少使用,在17世纪时又被重新使用,用以表示古物和古迹的研究。17、18世纪的主要指的是古物中的美术品,到了19世纪才泛指一切古物和古迹。 中国在公元1-2世纪(东汉)已有“古学”这个名词,来泛指研究古代的学问。到了北宋中叶(11世纪)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彝器和石刻的学问——金石学,即考古学的前身。这时“考”“古”二字也开始被连用。公元1092年成书的《考古图》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考古”这一名词,不过此时指的是考证古文字与古文章。 历史. 出身安科纳的巡回学者佩兹柯里(Ciriaco Pizzecolli,1391年-1453年),多次走遍地中海地区,以记录他对古代建筑和物质的发现。基于这个原因,他被称为考古学之父。 现代考古学在19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它是在地质学的科学研究进步之后发展出来。地质学呈现,地球的年龄是数十亿年,而不是当时普遍认定的几千年。在此后不久,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概述了他的演化论,最终导致科学家相信,人类事实上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从而提供一个时间限度,可在其中蓬勃发展考古研究。同时,在1836年丹麦历史学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出版《斯堪第那维亚古物指南》("A Ledetraad til Nordisk Oldkyndighed"),于1848年翻译成英文,其中他提议将欧洲史前史区分为三年代系统,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是依据人类使用的材料。这三个概念,包括人类古物、演化与三年代系统,往往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的基石。 不久,早期考古学家开始调查世界各地的各个不同区域,对于古代爱琴文明的研究,受到海因里希·施利曼在特洛伊,以及亚瑟·埃文斯在克里特的发掘所刺激,而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是在整个中美洲重新发现玛雅文明的关键人物。但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些考古学家所运用的方法有著极大的缺陷,往往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而且许多早期欧洲考古学家往往依赖于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等人所提供的人类学和民族志论述,从而比较现代的“野蛮”人群,如同美洲原住民以及在历史上住在类似社会的欧洲民族。 考古学田野研究法的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于十九世纪晚期。其中一位执牛耳的人物,是奥古斯都·皮特·里弗斯,他认真发掘了英格兰南部的Cranborne Chase,强调应该受到记录的,不仅是具有美感或有价值的项目,更包括世俗物品;因此他协助考古学从古物搜藏(antiquarianism)区分开来。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他几位重要的考古学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学科,他们是弗林德斯·皮特里(他在埃及和巴勒斯坦从事发掘),莫蒂默·惠勒(印度),多萝西·加罗德(Dorothy Garrod,在中东),麦克斯·乌勒(Max Uhle,秘鲁),以及阿尔弗雷德·基德尔(Alfred Kidder,墨西哥)。在整个20世纪,考古学进一步适应和创新,特别是在1960年代,当时乔治·巴斯推广海洋考古(maritime archaeology),都市考古(urban archaeology)则随著许多欧洲城市更新发展变得更普遍,抢救考古(rescue archaeology)则是在日益增加的商业发展之下应运而生。 理论. 目的. 考古学目的在于了解更多关于过去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人类有超过99%的历史是在史前史,当时的人类并未使用文字,因此并未留下关于他们自身的文字记录,以供我们研究。在欠缺这种书写文字的资源下,了解史前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古学。许多关于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发生在史前史,包括在旧石器时代发生的人类演化,当时在非洲,人族从南方猿人发展而来,最终成为当代的智人。考古学也找出许多人类技术演进的讯息,例如使用火的能力、石器的发展、炼铁术的发明、宗教的源头,以及农业的创造。假使没有考古学的话,我们无从了解在人类在没有书写文字的年代,所发生的演化与技术变迁。 研究取向. 考古学家并不全部服膺同一套考古学理论取向。当考古学于19世纪晚期开始发展,第一个考古学理论取向是,它所具有的目标是解释文化为何改变和调整,而不是仅仅强调这些文化曾经产生的事实,因此强调历史特殊论。在20世纪初期,许多考古学家研究的是与现存社会(例如美洲原住民、西伯利亚人、中美洲人的社会) 有所关联的过去社会,他们依循,比较在过去与当代族群及文化群体之间的连续性。在1960年代,由与等美国考古学家所领导的一场考古学运动,反对当时已经建置完备的文化史考古学。他们提议一种更具科学与人类学性质的「新考古学」,具有假设测试与科学方法,这在后来称为过程考古学。 在1980年代,兴起了一个崭新的后现代运动,由英国考古学家所领导,包括、 、 、以及伊恩·霍德,,这后来称为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它质疑过程主义对科学实证论与公正性的诉求,并强调自我批判的理论反思性。然而,后过程主义遭到过程主义批评为欠缺科学热情,而且学者依然争辩著过程主义与后过程主义的有效性。同时,另一个理论「历史过程论」(historical processualism)兴起,寻求整合出一个焦点,放在过程与后过程考古学所强调的反思性及历史。 现今的考古学理论采借了来自很大范围的理论思想,包括演化、现象学、后现代、结构与能动、、功能学派、与、以及等。 研究方法. 一场考古学调查往往包含几个清楚划分的阶段,每个阶段运用特有的研究方法。在任何的实际考古工作可以进行之前,考古学家必须先就所欲达成的清楚目标取得共识。做到这一点之后,进行对一处遗址的,尽可能发现关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区域的资讯。其次,展开发掘工作,以搜集埋藏在地下的任何考古特质;第三,研究从这场发掘中所搜集的资料,并评估是否达成考古学家原先设定的研究目标。然后将这些资讯出版,以便由其他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取得使用,学者认定这是一个好作为,即使有时被忽略。 分支学科. 正如大多数的学科,考古学有许多分支学科,区分的方式有些是依据特定的研究法或物质类型(如:、史前音乐、)、地理或年代(如:、),其他的主题(如:、、),或是一处特定的考古文化或文明(如:埃及学、印度学、汉学)。另外也有针对考古学的历史进行研究的。 历史考古学. 历史考古学研究已有某种文字的文化。例如,在英国,考古学家发掘了一些中世纪村落遗址,它们在14世纪的危机之后就遭到弃置,并发现17世纪的花坛园圃的布局,后来由于流行风格的改变,人们不再使用这种布局。在美国纽约市城区,考古学家发掘了18世纪非洲裔的墓园,现在成为。 民族考古学. 民族考古学是对于现存人群的考古学研究。这个取向在1960年代强调中程理论而声名鹊起,这是当时过程学派运动的一项特色。 早期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将焦点放在狩猎采集或搜食社会。民族考古学继续成为后过程或其他当代考古学研究取向的一个强力成份。民族考古学运用民族志研究来增进与改善它们的类比,然后运用这些类比,诠释考古学记录。简言之,民族考古学就是将民族志研究运用在考古学。 实验考古学. 是将实验方法用于发展受到更高度控制的观察,以分析那些创造并影响考古记录的过程。在逻辑实证论的脉络下,过程论具有改善考古学认识论的科学企图心,其中研究方法变得重要。在改善诠释考古学记录的推论架构方面,实验技术依然是一个重要成分。 文化资源管理. 虽然考古学可以是一门纯科学,但它也可以是一门应用科学,即是为面临发展计划所威胁的考古遗址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考古学成为在文化资源管理之下,一门受到资助的研究活动,在英国称为文化资产管理(heritage management)。今天,文化资源管理涵盖了在美国与西欧等地,大部份的考古学研究。在美国,自从1966年通过(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简称NHPA)之后,文化资源管理考古学就成为不断受到关注的焦点,而且大多数的纳税人、学者与政治人物都相信,文化资源管理协助美国保存历史以及史前史,避免随著城市、水库与公路的扩张而丧失。除了其他法令以外,国家历史维护法强制规定,在联邦土地上所执行的计划,或是涉及联邦经费或批准的计划,都必须考量这个计划对每一处考古遗址的影响。 文化资源管理在英国的运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政府出资的计划。自从1990年开始,要求计划者必须将考古学视为决定新发展计划的一项。因此,有许多考古学组织在考古学敏感地区的建筑工程开始之前,进行文化遗产减轻破坏调查(mitigation),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由发展商支付费用。部分文物也必须妥当保存以避免损坏。 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考古学的研究集中在对过去的研究上,包括过去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是属于一定时间以前的古代。比如 英国的考古学下限是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是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洲各国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 中国的一般是以明朝的灭亡(1644年)为下限。 近年来,英国出现的中世纪考古学(Medieval Archeology)则把时间下限推进到了1640年。而美洲各国的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eology)则研究近代工业初期的遗物。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下限都会自然地向后推移。 分支及其相关学科. 考古学中常用到的一些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 体质人类学— 古动物学— 古植物学— 物理学— 化学— 民族学— 民俗学— 社会学— 历史学— 宗教学— 语言学— 自然科学史— 美术史— 建筑史— 地层学
用维基百科解释
济南市
南市,别称“泉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省会,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市之一,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 济南同时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九大跨省区分行之一的济南分行也设立于此。济南北连首都经济圈,南接长三角经济圈,东西连通山东半岛与华中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济南被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 济南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故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刘凤诰对联)的美誉。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园林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临黄河,南依泰山。全市共辖10市辖区、2县,总面积10,244平方公里。济南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市、北部的德州市和滨州市、东部的淄博市、南部的泰安市交界。中共济南市委员会、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市政协均驻历下区龙鼎大道1号。 济南已成功举办2004年亚洲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等多项国际和国家级盛会。2015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办,标志着这项世界盛会创办一个多世纪后首次走进亚洲。2016年中国绿公司年会、2017年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在济南开幕。 2016年12月7日,济南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位列第18位。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支持济南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20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唯一支持建设的实体性新区。 202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继雄安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起步区。 词源. 「济南」之名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济南郡。济南之“济”指济水,济南意为济水之南。古济水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后因黄河在新莽天凤元年(14年)从濮阳改道流入其济水的以北的那一段河道。在1128年改道时,黄河下游流入泗水,1855年改道时,黄河下游流入济水。因此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南、济源、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 济南简称,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字即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44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春秋时期,济南称“泺邑”,地理位置位于齐国境内与鲁国交界的地方,现在济南境内还能看到齐长城的遗址。《春秋·桓公十八年》记载:“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历史. 上古史. 跟济南相关的最早的传说,是舜耕历山,《史记》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所以市内至今还散遗各个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耕山”等。因为叫历山的山有很多,所以现在比较有争议,其中一说是济南的千佛山。而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写道“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 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发生在市北的马鞍山一带。成书于春秋的《诗经·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汉代公元前164年设立济南国,公元前154年又废国改郡。西汉时期,有多位皇亲被分封在济南,刘辟光、刘就、刘圣等王公贵族先后被封为济南王,济南王刘辟光后参与了“七国之乱”。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史称“王莽改制”。其在位期间,把济南改成乐安,直到十六年后,光武帝又将乐安改为济南国。 东汉期间依旧设济南王,后因为无嗣导致“国除”:“安帝延光四年(125年),济南王香薨,无嗣国除。顺帝永建元年(126年),以阜阳侯刘显为济南王。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济南王广薨,无嗣国除。灵帝熹平三年(174年),以河闲王刘利子刘康为济南王。” 汉灵帝时,曹操曾任济南相。西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 中世史. 隋高祖开皇三年(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这段时期济南的佛教比较兴盛,留有千佛山、灵岩寺、千佛崖石窟造像、四门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等佛教遗迹。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齐郡,辖有历城、祝阿、临邑、临济、邹平、章丘、长山、高苑、亭山、淄川10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辖历城、章丘、亭山、临邑、长清、禹城、临济7县。 到了北宋初属京东路,元丰元年(1078年)属京东西路。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领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曾巩任职于济南时曾各种赋诗撰文,促进了济南文学的发展。两宋交际时期,济南府的文学更加繁荣,出现了李清照、辛弃疾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宋词作家,两人被称作“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中国广告史上最早的商业印刷广告,出现在北宋时期的济南府。上海博物馆藏的北宋济南刘家针铺广告铜版,是现存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在这则高12.5厘米,宽13厘米的广告铜板上,中心位置绘有商标——白兔捣药图,广告的标题是商店名称“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告诉人们商店的地址是“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商店经营项目、质量要求和经营方针是:“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可转为贩,别有加烧。请记白”。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印刷广告文物,比西方的印刷广告早三百多年。 1128年,北宋的京东东路的济南府被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宗泽、完颜宗弼、拔离速的3万金军攻占,之后依称济南府,属京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元初改为济南路,属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1214年,金朝的京东东路的济南府被成吉思皇帝与拖雷的大军攻占,1216年底—1217年初金军驱逐了之前攻占京东东路的济南府的大军驻军,1220年济南府再次被木华黎攻占。 元朝属于腹里的济南路,济南的文化依旧兴盛,产生过杜仁杰、张养浩等著名文学家和散曲文人。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年初朝廷征召附近民夫修理决口的黄河河道,由于监工管理极为粗暴,肆意鞭打这些民夫,因此颍川路人刘福通和韩林儿(韩山童之子)就利用这些民夫的不满情绪发动了红巾军之乱;参与红巾军之乱的军队对当时的大城市都要攻占和杀掠一番(对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和平民百姓等都是如此);红巾军之乱的队伍纯粹是一群不受指挥与控制的强盗土匪,他们于1358年从海宁州渡海攻占胶西路、益都路和济南路等地;1362年王保保镇压了之前攻占济南路、胶西路、益都路的红巾军驻军。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济南路,曾置山东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开启了作为山东省会的历史。时济南府治历城县,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县15县及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州领11县。泰安州辖新泰、莱芜2县;德州辖德平、平原2县;武定州辖阳信、海丰、乐陵、商河4县;滨州辖利津、沾化、蒲台3县。到了嘉靖、万历和天启年间(1521—1627年)济南府成为当时中原第一大都会,1635年,1636年,1638年,1639年,1642年满清五次引兵攻占北直隶和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杀掠无数,尤其是1642年攻陷济南府时,肆意戮掠后撤退,济南府城内外积尸十三万具。满清顺治朝时,山东多次爆发反抗满清统治而后被镇压的起义,这给当时的山东尤其是济南府造成不小的损毁。据说当时白天赤地千里,榛榛莽莽,夜晚手游鬼哭,人迹罕至(超过百万人遇害)。清康熙年间,济南的商业开始缓慢恢复发展。后为山东布政使司的治所。 近代史. 1904年,济南开设了商埠,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11年津浦铁路开通并路过济南。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济南改作济南市。民国时期济南的工商业更加繁荣,瑞蚨祥、大观园商业城和济南嘉禾卷烟厂开张,商埠的面积不断扩大。1928年,进行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占领济南。而日本却借口以“北伐军杀害济南日本侨民”为由,于5月3日出兵济南报复,将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职员17人虐杀,随后对城中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掠,超过6000济南市民被杀害,史称“五三惨案”。直至19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中日济案协定》之后,日军才退出济南。1929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析历城县城、城外商埠及其四郊置济南市,全市面积为175平方公里,设城内一、二、三区,城外一、二、三区,商埠一、二、三、四区,共10个区。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马良出城迎接欲侵略济南的日军进城,济南陷落。占领济南后,日军将济南划为11个区,称城内东区、城内西区、城外东区、城外西区、商埠东区、商埠西区、商埠中区、东乡区、南乡区、西乡区、北乡区。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国民政府于同年收复济南,此时济南设11个区,总面积177.62平方公里。1948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战乱导致全国物价飞涨、纸币贬值,济南经济全面崩溃,商埠逐渐消失。同年9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济南,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济南特别市和济南特别市人民政府,1949年5月改为山东省的省辖市。 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济南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各商铺以及工厂改由公私合营办理,同时,出现了中国重汽等著名企业。1958年,将泰安专区的泰安市和章丘、长清、莱芜、新泰、历城、宁阳划归济南市。1959年9月,平阴县、肥城县划归济南市,同时设立新汶市,撤销长清县。1960年,平阴县划归菏泽专区,1961年,泰安专区恢复,将济南市除历城县外的8个县(市)划归泰安专区,济南市辖区范围恢复1958年前的建制。文化大革命时期,济南再次陷入混乱局面。学校和单位以开批斗大会为由停止工作,全市各部门瘫痪,红卫兵上街抄家、武斗。 改革开放后,济南进入复苏阶段。相继出现浪潮、鲁能等著名企业,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商业、旅游业、体育业也有所发展。 1978年,长清、章丘2县重新划入,调整后,济南市共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郊区5个区和历城、长清、章丘3个县。1987年,撤销济南市郊区和历城县,设立济南市历城区。1989年,将德州地区的济阳、商河两县划归济南市。1992年,撤销章丘县,设立章丘市(县级市)。1994年2月,济南市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01年,撤销长清县,设立长清区。 2004年济南成为亚洲杯足球赛的主赛场之一,2004年还在大明湖举办了O-125世界摩托艇锦标赛。2007年7月济南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由于短时间雨量过大以及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足,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踪、170多人受伤,和重大财产损失。2009年济南承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运会,2013年,济南又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借助举办大型赛事的机遇,济南大力发展了东部新城与西部新城。2012年春节,市政府由济南市经二路193号搬迁到全运会时期建设的龙奥大厦,位于龙鼎大道1号。2016年,撤销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2018年,撤销济阳县,设立济南市济阳区。 2019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地理. 气候. 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3.6℃,无霜期235天,气温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最低气温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最高月均温27.2℃(7月),最低月均温-3.2℃(1月)。年平均降水量614.0毫米。 济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风大寒冷。1月平均气温-0.2℃,7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42.5℃(1955年7月24日,市区),极端最低气温-26.8℃(1985年12月8日,章丘),市区极端最低气温-19.7℃(1953年1月17日);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水量702.5毫米,且山区较平原降水量大达710毫米,由于地表倾斜,不易存水。济南夏季降水多于一般北方城市,加之三面环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热空气回流聚集,导致了济南的夏季高温湿热。1951-2013年日最高温≥40℃天数19天。 地形地貌. 济南市位于北纬36度40分,东经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陆地面积8154平方公里,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公里,平原5000平方公里。 地表径流. 济南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徒骇河、大汶河四大河流。除这四大流量较大的河流外,还有南部山区季节性比较强的锦阳川和锦绣川两大河流,淄河发源于莱芜区。湖泊有大明湖(历下区)、芽庄湖、雪野湖等。 泉水特色. 济南别称泉城,泉群众多、水量丰沛,被称为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白泉泉群、百脉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涌泉泉群、袈裟泉泉群以及平阴的洪范池泉群十大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属“济南泉群”。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说,流传甚广 。 济南之所以泉水众多,是因为它的独特地形地质构造。济南处在山东省的心脏地带,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正好把它夹在中间,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高差达500多米,市区的地势自然也就随之南高北低,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 济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长地质变迁年代,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了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网。济南南部山脉大量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纵横交错,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组织紧密的岩浆岩的阻挡,如同一面天然设置的石墙,将水脉阻断拦蓄。最终,拦蓄在这里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压力,沿地下连接地表的许多裂缝和通道,一股脑的涌出地面,于是就出现了天然涌泉。也正是这样的地质构造,使得济南虽然处在河北平原和鲁北平原地震带上,但地下的震动,却可以被地下水最大限度的有效缓冲。 水利设施. 济南属于中国东部大型城市,为保证城区供水与保证各大泉群喷涌,济南市采取关闭大部分地下水井,改用地表水源的方法。因此在城市南面,西面和北面都建有大型水库,保证全年的市区自来水供应。 除以上大型水利设施外,还有很多小型的塘坝和土坝建在南部山区的主要河流上。这些小型水利设施有效的降低水流速度,减小水土流失,加强地下水补给,同时也保障了南部山区农业有足够的灌溉用水。 这些水利设施除了为济南市提供必要的水源外,另外还有风景区的功能,水库广阔的水域面积和湿地气候吸引了很多野生动物在库区栖息。因此这几个水库也是济南市民经常光顾的休闲场所。另外水库中还发展有养殖业,淡水鱼类是主要的品种。 政治. 党政机构. 中国共产党济南市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济南市的领导机关,由中国共产党济南市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共济南市委接受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 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是济南市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各区和驻济解放军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市人大代表组成。 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市人大的常设机关,在闭会期间履行市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职能。 济南市人民政府是济南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济南市国家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由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政府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济南市政府同时接受山东省人民政府的领导。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南市委员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济南的地方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地方机构。 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与济南市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的机关。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是济南市的审判机关,组成人员由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济南市人民检察院是济南市的监察机关,组成人员由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同时接受山东省人民检察院的领导。 中央、山东省驻济机构. 济南作为军事战略要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机关、山东省军区驻地。大军区时期曾是济南军区所在地,负责山东、河南等2个省级行政区内陆、海、空军部队作战指挥和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济南作为重要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所在地;作为总行派出机构,济南分行负责领导和管理山东、河南两省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工作。济南是山东的经济中心,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济南海关也驻于此。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驻济特派员公署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办财政部驻山东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也坐落在济南。 由于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监察委员会、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和各民主党派山东省委员会也都位于此。 行政区划. 济南市现辖10个市辖区、2个县。 习惯上,济南的市中、历下、天桥和槐荫四区相连地区和历城区的洪家楼、山大路、全福和东风四个街道办事处,被视为主要城区,位于南部山脉和黄河之间。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南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行政独立于市辖区,设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高新区管委会),管理相关事宜。高新区管委会为济南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接受济南市人民政府指导。长清区(大学城)、历城区(唐冶、孙村)和天桥区黄河以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新城区,距离市区较远。且历城区仲宫镇等乡镇接近市区,实际常驻人口和城建面积均较大,远高于乡镇规模,近似于县城水平。济南南部山区设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管理相关事务。 近年来,济南东西部城区发展迅速。济南西站开通后,西部新城(大金庄、位里等地)吸引了一部分人口入住。在东部,随着济南东站的开通,王舍人已经很好地融入市区,而在“北跨黄河”发展战略提出后,华山迅速发展,成为济南市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大桥、贤文、郭店、港沟等地已经或正在成为城区的一部分。 济南近几年发展及其迅速,市区面积飞速扩展,现已大致形成西到西客站片区,东到历城、章丘两区交界处, 北到黄河边,南到南部山区的中心城区,长清区、章丘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新城区,东西狭长的城市病也在被逐渐治愈。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9,202,432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112,51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089,919人,增长13.44%,年平均增长率为1.27%。其中,男性人口为4,612,797人,占总人口的50.13%;女性人口为4,589,635人,占总人口的49.8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5。0-14岁的人口为1,512,643人,占总人口的16.44%;15-59岁的人口为5,852,677人,占总人口的63.6%;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37,112人,占总人口的19.9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94,977人,占总人口的14.0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760,007人,占总人口的73.4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442,425人,占总人口的26.54%。 2022年初常住人口93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92.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2%,比上年末提高0.7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816.6万人,增长1.2%。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055,707人,占98.4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6,725人,占1.5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074,362人,增长13.46%,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5,557人,增长11.86%,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2个百分点。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济南市有42个民族居住。其中汉族人口占98.31%,回族占1.6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较少。 经济. 古城西关在明清时期就有不少店铺。自清朝后期,济南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904年,山东巡抚会同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廷在济南开设商埠,“准各国洋商并华商与划定节内租地贸易”。开埠以来济南市的工商业有较快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城市。20世纪初由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与此,更促进了济南的繁荣。当时著名的商业区有“一巷,二路,三街,四场”(即剪子巷、经二路、估衣市街、筐市街、普利街、万紫巷商场、大观园商场、新市场、国货商场),著名的店铺摊贩有十大货栈、八大花行和十大酱园,多聚集于经一路、经二路与纬七路一带。瑞蚨祥也发祥于济南。 1948年国共内战时期,由于战乱,济南的商埠、市场逐渐凋零,大批商户倒闭,经济也随之萎缩。最近几年,济南致力于大规模整体商埠区,在规划开发上有所限制。 经济总量. 济南长期稳定居于山东省第三位置,2019年合并莱芜市前,济南市超过山东省烟台市成为第二。 第二产业. 目前济南的大型工业企业主要有: 第三产业. 1982年,人民商场盖成,2009年,振华集团收购人民商场。1997年10月1日,贵和购物中心开业。2013年9月6日,一二期工程全部改造完成,新老楼体贯通统一,以全新的现代建筑形象亮相,商场面积达5.5万平方米。 1983年,第一台浪潮微机在济南诞生。后来浪潮集团成为一家以云计算、大数据、关键应用主机、服务器、存储、人工智能和ERP等为主营业务的IT企业。2017年10月28日,华谊兄弟电影城(济南)在长清区正式开工。该项目位于长清大学科技园,总投资60亿元。 1999年10月31日,银座购物广场开业,后来银座成为济南乃至山东店最多的品牌。济南超市品牌多样,大陆品牌有银座、华润万家(Ole'精品超市)、济南华联、家家悦等,还有台湾大润发、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等。 2004年9月10日,台湾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济南签约,2005年7月经商务部批准成立。统一银座为便利商店。 2010年11月19日,济南魏家庄万达广场开业。该广场拥有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高档住宅、城市步行街以及超大LED天幕等奢侈场所及现代化设施,引发济南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些人认为这是济南向国内一线城市模式接轨的转折点,但还有人批评称济南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特有的城市文化和性格。 2011年8月27日,恒隆广场开幕,同年9月30日和谐广场正式开业,两个大型高级购物中心的出现,济南城市的档次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014年3月29日,世茂国际广场开业。,同年12月28日,领秀城贵和购物中心开业。 2015年1月10日,济南绿地中心竣工,建筑高度301.2米,竣工后分别取代188米的济南明珠国际商务港和249米的青岛国际金融中心成为济南市、山东省第一高楼。 2016年6月19日,济南高新万达广场开业。 2017年8月21日,宜家济南商场开业。 2019年9月28日,济南万象城开业。 物价. 济南的物价在全国属于中等。 交通. 山东省的交通建设位于全国前列,全省遍布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国家公路,省级公路和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公路互相连接,四通八达。公路路况良好。济南市作为省会,连接着全省主要干道,除此之外,铁路和航空也十分发达。 铁路. 济南的铁路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初,1904年建成胶济铁路,1911年建成津浦铁路,济南遂成为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途经济南的高速铁路有京沪高速铁路、济青高速铁路、胶济客运专线、石济客运专线、济莱高速铁路(在建)、郑济高铁(在建)、济滨城际铁路(规划),干线铁路有京沪铁路、胶济铁路、邯济铁路、辛泰铁路、磁莱铁路,支线铁路有济南铁路,济南铁路局也位于济南市。始建于1904年的济南站是全国大型综合客运货运站之一,属特等站,乘坐从济南火车站始发和途经的快速列车可以到达全国各省会和主要城市。2011年落成的济南西站是全国大型现代化客运站之一,属特等站,是京沪高速铁路的五大始发站,乘坐从济南西站始发和途径的高速列车和动车组可以到达京沪高铁沿线各城市。2018年落成的济南东站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火车站,是济青高速铁路、石济客运专线、济莱高速铁路、济滨城际铁路(规划)的起始站。大明湖站是胶济线上的二等客货运车站。2022年12月30日启用的历城站是济莱高速铁路上的高铁站。 航空. 据不完全统计,济南有往来各省会、首府和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班91个,直飞烟台、威海和日照的省内航班3个,以及通往大阪、首尔、新加坡、香港、台北等的国际及地区航班。1992年建成的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是全国大型综合机场之一,可以起降大型民航货运班机。2004年改建的机场建筑大大提高了济南机场的客货吞吐能力。 2019年从济南市发改委获悉,中国民用航空局于日前正式批复《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2019年版审定稿)》。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定位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大型机场。按照近期2030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8.3万架次,远期2050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0万吨、飞机起降59.3万架次进行规划,建设新型航站楼对标新加坡樟宜机场。 公路. 途经济南的全国主要线路有、、、。依托山东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号称“中华第一站”,连续六年发送旅客人数位居全国第一。1999年,中国第一万公里高速公路即在济南境内建成(位于济南至泰安高速公路中)。 经济南地区的高速公路: 和、与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互通。 济南市城区道路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定型。从总体上看,济南的城区交通呈现“六横五纵”的格局。 东部城区的奥体中路、春晖路等,有望成为济南城区的南北向干道。 2010年代以来,济南的市内公路建设逐渐加速,开始打造贯穿城区的城市高架桥及通往周边各地的高速公路网络。市内主要高架桥有: 济南的道路经纬命名源自“织物”长短称谓。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清政府勘定西关外一区域作为济南商埠。当时的商埠区境界东西长约五里,南北则不到三里。而在当时,济南纺织业较为兴盛,根据古时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称说,就命名商埠区内的东西方向道路为“经”;把南北方向的道路命名为“纬”,与经路垂直相交。而经纬之间的短纬路一般命名为小纬路,现在,济南仍有小纬二路、小纬四路、小纬六路等。 日本占领时期,经七路以南部分地区被辟为新区。抗战胜利后,该地区横向道路沿用经路称谓,是为经八路、经九路、经十路。后来又向南拓展至经十一路。 公共交通. 济南市区公共交通的历史始于1938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立的“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济南自动车营业所”。现在济南1路公交的中间一段仍沿当年1路车的路线运行。济南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为全国公共交通建设先进示范城市。为保证公交优先,市区主干道大多建设有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的信号优先措施也在逐步实施中。 公交车. 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市区内共有近5000辆公交车辆,公共交通线路300条左右,由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承运,基本遍布于城市每个角落,市区线路均为无人售票车,单一票价,普通车票价1元,空调车、K开头空调车及BRT线路2元(IC卡八折,两小时内换乘六折,学生卡四折)。 轨道交通. 2020年,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思斌在介绍济南轨道交通建设情况时提到,济南轨交共规划有47条线路,约1700公里,加上600公里的城际铁路,包括济莱高铁、济滨城际、济滨城际联络线、济泰城际、济南至济宁城际、济青高铁、胶济客专、京沪高铁、郑济高铁等线路,全域线网总里程超过2300公里。2019年9月18日,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开工建设了全长117公里的济莱高铁,这也是国内为数很少的由轨道交通集团建设的高铁工程。 新建至济阳区(起步区)有轨电车工程是济南市首条开工建设的跨黄河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是连接济南中心城区与济阳区、起步区的重要轨道交通线路,被列为省市重点工程。该有轨电车可在济南东站换乘济南地铁。工程已于2022年9月27日开工建设。 出租车. 济南市出租车车型较多,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由于收费标准不统一,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以常见的车型为例: 桥梁. 1909年4月(清宣统二年四月)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开建,1912年10月竣工。1978年12月济南黄河大桥开建,1982年7月建成通车。 市内黄河桥梁有(按上游到下游排序): 文化. 语言. 济南话属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使用于市中、历下、槐荫、天桥、历城、长清六区,与普通话相差不大,会普通话的很容易听懂济南话。而由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来济南工作定居的外地人的增多,90后出生的“新济南人”在家庭和学校里通常使用普通话,因而导致了济南话使用者的逐渐减少,传统济南词汇逐渐流失。 济南话的语调相对简单。一般在双音节词中首字为普通话的一声,济南话则为三声,普通话的三声济南话为一声(即一三对换),如末字为一声多数情况下保持一声,末字普通话为二声济南话则为四声,四声调基本相似。句法方面济南方言在比较句、反复问句和补语结构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但其基本语序和句子的主要组织方式上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因此大多数人可以听懂济南话,但有很多方言性词组及俚语需要额外解释。 此外,莱芜区与钢城区的莱芜话、平阴县的平阴话与济南话同属聊泰小片,而章丘区的章丘话属冀鲁官话章利片,济阳区的济阳话属冀鲁官话沧惠片阳寿小片,商河县的商河话属冀鲁官话沧惠片黄乐小片。 宗教. 佛教. 济南的佛教自隋唐时期开始发展,此后一段时间内十分兴盛。济南高僧义净,曾继唐僧之后赴印度取经,译佛经百余部。 济南市内有诸多佛教胜迹。历城的四门塔为中国现今最古老的石塔。建于隋朝的千佛山兴国禅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灵岩寺、青铜山、玉函山、龙洞等地亦有其他佛教遗迹。 道教. 元代在大明湖畔建立了一所道观,名为北极阁,供奉玄武帝。 伊斯兰教. 位于济南市中区礼拜寺街的礼拜寺,为中国伊斯兰教早期著名的清真寺之一,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由济南社会各界斥资重修。后殿的两个巨星圆窗雕刻有《古兰经》经文,为罕见的中国伊斯兰古典艺术珍品。 天主教. 1870年,顾立爵神父在济南东郊的洪家楼购地兴建教堂。1902年,方济各会的荷兰传教士利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政府的庚子赔款,在洪家楼动工兴建新的教堂,即今日的洪家楼教堂,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教堂。该教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关闭,济南全市亦严禁任何宗教活动。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圣诞节,洪家楼教堂重新开放,济南市的天主教徒在此举行了盛大弥撒。 文学. 济南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文人墨客,最著名的是“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和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易安体”,同时也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辛弃疾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词中之龙”。元代的张养浩,散曲造诣极高,元曲在他的时期达到顶峰。 历代许多墨客骚人也曾造访济南,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巩、苏轼,金元时期的元好问,明代的李攀龙、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祯、蒲松龄,民国的老舍等。杜甫曾诗曰:“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其中“此亭”指大明湖中小岛上历下亭。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已被选进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如今在大明湖南岸亦建有老舍纪念馆。 民俗. 千佛山庙会. 济南自元代开始,就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千佛山上举行庙会。旧时赶庙会者大多会购买一定数量的柿子,遂有“柿子节”之称。庙会鼎盛时段,千佛山上的各种摊位可以达到1000以上。全国各地的药商会趁此时机在山上进行药材交易,此被单独成为“药市会”。庙会期间亦有各种杂技、马戏、歌舞表演等。 近年来,千佛山庙会依然兴盛,举办时间为农历春节期间、农历三月初三、重阳节。以春节庙会为例,众多市民前来上香祈福,并有各色民俗活动,敲大鼓等活动亦允许市民参与。商贩亦借此机会在上山步道两侧摆摊设点贩卖商品,以特色小吃及工艺品为主,亦有书摊及其他特色摊位。 趵突泉灯会. 自1980年起,济南每逢元宵节和中秋节,会在趵突泉公园举行灯会,从未中断。灯会以老济南特色为主,亦吸引了不少外地及外国游客。近年来之灯会,强调环保、创新、参与,不仅逐渐使用LED灯替换原有卤素灯,还制作如扫码抽奖、头像合成等供市民参与的灯组。 放河灯. 据济南当地的传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为“超度亡魂”,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晚,济南市民以及寺庙的僧侣会制作众多的河灯及纸船,放入护城河及大明湖水中。北极庙的道士亦同在此日悼念亡魂,他们在大明湖畔放置大量“法船”并在岸边做法,后将“法船”一一烧毁,场面壮观。这个习俗在文化大革命后彻底消失。 曲水流觞. 从魏晋开始,济南市民及文人墨客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上巳节会举行一种名叫“曲水流觞”的诗酒宴会。人们围坐在溪水周围,把置有酒杯的托盘放在上游的水面,任其沿水流漂流。托盘若停下,则谁离停下的酒杯近,谁就得饮酒作诗,若作诗未果则要被罚酒。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后经考证,“流杯池”即为今日的王府池子,市民举行诗酒宴会的溪水便是其分流,被称作“曲水河”,所在的街巷因此而叫做曲水亭街。此习俗止于清末民初。 建筑. 济南目前已建成和已封顶的150米以上高楼超过50栋,主要集中于济南CBD和高新区。已建成的最高建筑为333米的济南云鼎大厦,已封顶的最高建筑为428米的山东国际金融中心。 社会. 教育.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此建驻。20世纪60-70年代文革时期,毛泽东号召高校转移到偏远地区,部分驻济南高校搬迁到泰安等地级市,文革以后,大部分院校回迁,2003年长清大学科技园开工程建设,部分高校入驻。除此之外,山东省实验中学等很多初等教育机构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体育. 济南曾举办第一届城市运动会、第十一届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济南拥有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山东高速篮球俱乐部等全国顶级俱乐部。济南拥有许多高标准体育馆,如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山东省体育中心。济南市区内有多处公共运动场馆,为方便该市市民休闲活动,各个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小区建设了不少小型的运动场,并配备若干健身器材,部分高校也配备体育馆。除大型体育设施外,很多公园在早晨也会免费开放,供公园附近市民晨练。 医疗.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医疗发达,在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医学机构,三甲医院众多。三级甲等医院有: 旅游. 济南的旅游突出“泉城”特色。市区为恢复旧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风貌,做了不少努力。改革开放初期济南的泉水曾遭到严重破坏,后来为了恢复市区内各个泉群的持续喷涌,济南市制定了“保泉”计划。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加强补给区水利建设等措施,现今济南各大泉群均已保证了全年喷涌。此外,济南作为明清两代省会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市区内即有英雄山(济南革命烈士陵园)、郎茂山等山丘,如今多数已辟为郊野公园。近年来亦在郊区开发众多主题公园及郊野公园,吸引市民游览。 友好城市. 截至2019年9月,济南市有市级友好城市27个,包括2个原莱芜市的友好城市。 外国驻济南领事机构. 英国、德国、日本、瑞士和美国曾于20世纪初在济南设置领事机构;意大利、奥地利也曾经在济南设立领事代办处,但均于1949年以前结束领事服务 。 2020年6月16日,中国-柬埔寨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据此会议的决议,柬埔寨将在济南市设立总领事馆,并于不久后在济南高新区经十东路7000号汉峪金谷开馆运营。该领事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国在济南的首个总领事馆。
用维基百科解释
握奇经
《握奇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专讲阵法的军事著作。 题解. 《握奇经》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旧题经文为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注解。一般书后还附有佚名的《握奇经续图》和题为晋朝的马隆所述的《八阵图总述》。此书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详考,历来众说纷纭。书中开篇说:“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此为该书名称的由来。 影响. 清代学者、政治人物张琦曾为该书做注解,在担任山东定陶县知县期间以此影响当地民风,后使该地成为义和团的发源地。 评价. 《握奇经》主要论述古代八阵的组合与运用,用五行和八卦的思想来理解和阐释八阵,并以奇正之说来讨论八阵的战术变化。
用维基百科解释
八阵图
八阵图可以指:
用维基百科解释
Visual Basic
Visual Basic(VB)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包含环境的事件驱动编程语言。它源自于 BASIC 编程语言。VB 拥有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式开发(RAD)系统,可以轻易的使用 DAO、RDO、ADO 连接数据库,或者轻松的创建 ActiveX 控件。程序员可以轻松地使用 VB 提供的组件快速建立一个应用程序。 2020 年 3 月 11 日宣布微软不会再开发 VB 或增加功能(Going forward, we do not plan to evolve Visual Basic as a language)。 发展史. .NET Framework 引入之前. VB 1. 1991 年 4 月,Visual Basic 1.0 for Windows 版本发布。1992 年 9 月,Visual Basic 1.0 for DOS 版本发布。这个连接编程语言和用户界面的进步被称为 Tripod(有些时候叫做 Ruby),最初的设计是由阿兰·库珀(Alan Cooper)完成的。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专家把 VB 的出现当做是软件开发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VB1.0 版的功能其实非常的弱,但它在推出当时可是第一个“可视”的编程软件。这使得程序员欣喜之极,都尝试在 VB 的平台上进行软件创作。 VB 2. 1992 年 11 月,VB2.0 发布。它对于上一个版本的界面和速度都有所改善。 VB 3. 1993 年夏天,VB3.0 发布,分为标准版和专业版。其中包含一个数据引擎,可以直接读取 Access 数据库。这使得 VB 的数据库编程能力大大提高。 VB 4. 1995 年 8 月,VB4.0 发布了 32 位版本和 16 位的版本。其中包含了对类的支持。从 VB4 开始,逐步引入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VB 功能强大,学习简单。而且,VB 还引入了“控件”的概念,使得大量已经编好的 VB 程序可以被我们直接拿来使用。 Visual Basic 1.0~4.0 都必须将源代码编译成 VB 伪代码后解释执行。 VB 5. 1997年2月,VB5.0 发布。程序员可以用 32 位的版本导入由 4.0 版本创建的 16 位程序,并且能顺利编译。同时还包含了对用户自建控件的支持。自从 Visual Basic 5.0 以后,VB 支持编译成本机代码,但必须在VB 运行库的支持下工作。 VB 6. 1998年夏天,VB6.0 发布。VB6 是 VB.NET 至今仍无法完全取代的版本。 .NET Framework 引入之后. VB.NET (VB7). 2001 年,Visual Basic .NET 和 .NET Framework发布。由于其使用了新的核心和特性,所以很多 VB 的程序员都要改写程序。 2002 年 Visual Basic .NET 2002(v7.0)问世,此后 Visual Basic 包含在 Visual Studio 套装中。 2003 年 Visual Basic .NET 2003(v7.1)推出。 VB 8. 2004年,微软开放了 Visual Studio .NET 2005 的测试版本(代号Whidbey)。包含了 .NET Framework2.0 的测试版本。2005 年 11 月 7 日 Visual Basic 2005(v8.0)发布,同时为初学者与学生提供 Visual Basic 2005 的免费简化版本 Express Edition。原定免费使用期限一年,之后微软宣布 Express 版本永久免费。微软在其软件名称中去掉了 .NET 部分。Visual Basic 2005 的“显著”优点是,可以直接编写出 Windows XP 风格的控件;但是其编写的小程序就需要近 10MB 的内存。 VB 9. 2008 年 2 月 1 日 Visual Basic 2008(v9.0)发布。 通过几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开发语言和环境。用户可用 Visual Basic 快速创建 Windows 程序,现在还可以编写企业水平的客户/服务器程序及强大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VB 10. Visual Basic 10.0 按计划于2010年3月22日随 Visual Studio 2010 一起正式发布。 新加入的功能: Visual Basic .NET 2002(7.0)及以后的版本运行在 .NET Framework 环境下。 Visual Basic 2015(VB 14.0). Visual Basic 2015(VB 14.0)于2015年7月20日发布。 由 VB 派生的语言. 微软开发了一系列有关 VB 的脚本语言: 当微软准备开发一种新的编成工具的时候,第一决定就是利用最抢手的VB6来进行修改,或者就是重新组建工程开发新工具。微软后来开发了 VB 的继任者 Visual Basic .NET,同时也是 .NET 平台的一部分。VB.NET 编成语言是一种真正的物件导向编成语言(VB4-VB6 祇能称为基于对象而不是物件导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 VB4-VB6 都不支持类的继承),和传统 Visual Basic 并不完全兼容。 语言特性. VB 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便于程序员使用,无论是新手或者专家。VB 使用了可以简单建立应用程序的 GUI 系统,但是又可以开发相当复杂的程序。VB 的程序是一种基于窗体的可视化组件安排的联合,并且增加代码来指定组建的属性和方法。因为默认的属性和方法已经有一部分定义在了组件内,所以程序员不用写多少代码就可以完成一个简单的程序。过去的版本里面 VB 程序的性能问题一直被放在台面上讨论,但是随着计算机速度的飞速增加,关于性能的争论已经越来越少。 窗体控件的增加和改变可以用拖放技术实现。一个排列满控件的工具箱用来显示可用控件(比如文本框或者按钮)。每个控件都有自己的和事件。默认的属性值会在控件创建的时候提供,但是程序员也可以进行更改。很多的属性值可以在运行时候随着用户的动作和修改进行改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程序。举个例子来说:窗体的大小改变事件中加入了可以改变控件位置的代码,在运行时候每当用户更改窗口大小,控件也会随之改变位置。在文本框中的文字改变事件中加入相应的代码,程序就能够在文字输入的时候自动翻译或者阻止某些字符的输入。 VB 的程序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窗体,或者是一个主窗体和多个子窗体,类似于操作系统的样子。有很少功能的对话框窗口(比如没有最大化和最小化按钮的窗体)可以用来提供弹出功能。 VB 的组件既可以拥有用户界面,也可以没有。这样一来服务器端程序就可以处理增加的模块。 VB 使用引用计数的方法来进行垃圾收集,这个方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对象,提供基本的面向对象支持。因为越来越多组建的出现,程序员可以选用自己需要的扩展库。和有些语言不一样,VB 对大小写不敏感,但是能自动转换关键词到标准的大小写状态,以及强制使得符号表入口的实体的变量名称遵循书写规则。默认情况下字符串的比较是对大小写敏感的,但是可以关闭这个功能。 VB 使得大量的外界控件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大量的第三方控件针对 VB 提供。VB 也提供了建立、使用和重用这些控件的方法,但是由于语言问题,从一个应用程序创建另外一个并不简单。 术语. 在讨论 Visual Basic(不包含 .NET)时,经常可以听到以下这些术语,因此掌握这些术语的基本理解对初学者十分有帮助。 VB.NET的变革. VB(6.0 及以前)不拥有的特性. Visual Basic .NET(VB 7.0)以后的版本基本支持了上述特性。 VB 6与VB.NET比较. VB.NET 的具体变革如下: 缺点. 这样大的变革一度被认为是微软为了延长 VB 的生命力而做出的,结果把 VB 改得几乎面目全非,成了一个类似于 C# 的新语言。VB6 的程序几乎无法运行在 VB.NET 中,尽管微软针对该问题提供了“升级向导”,也无法执行彻底的转换。这样,程序员不得不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手工转换代码。 2005 年,微软宣布将不会再对非 .NET 版本的 VB 进行支持。VB 社群立即作出反应表示关心这个消息,一些老用户还递交了希望能够继续对 VB 进行技术支持的请愿书。微软后续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决定,最终在 2008 年时微软对从 1.0 到 6.0 的所有 Visual Basic 开发环境版本结束支持。 关于VB的争议. 反对者. VB 是一种充满了争议的语言:很多程序员对 VB 程序的品质有强烈的反感。很多人认为 VB 不配他们使用,认为它是一种给儿童和菜鸟程序员的语言。它自从设计开始就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一些 C++ 和 Java 中的特性在 VB 中并没有出现。在感受开发的方便和快速的同时,一些类似于编译时进行类型和声明检查的功能在默认情况下是关闭的。这样一些程序员一边感叹 VB 的易用性,一边沮丧地看着一些类似于“未定义类型”错误的发生。 一些批评家认为 VB 的简单特性使得其在未来具有伤害性。很多人自学了 VB,但是并没有学到好的编程习惯。当 VB 进入课堂的时候,学生们不会学到很多基础的程序技术和结构,因为很多技术已经包含在那些对用户可见的组件里面了。不用学习标准的编程习惯,因为 VB 具有可视化的特性,所以导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代码的产生。而且很多错误和警告的检查默认情况下都是关闭的,程序员很难找到隐藏的错误。有经验的程序员在用 VB 编程的时候都会把这些选项打开。 支持者. 但是很多 VB 的支持者解释说 VB 的易用性就是它最大的优势,可以让经验丰富的 VB 程序员或是刚刚懂得皮毛的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快速开发程序。而且 VB 的程序可以非常简单的和数据库连接。比如利用控件可以绑定数据库,这样一来用 VB 写出的程序就可以掌握数据库的所有信息而不用写一行代码。 很多语言的特性比如 codice_16、codice_17 和用变量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符判断宣告类型(比如字符串型 codice_18)都是从BASIC中来的。VB 的语法和绝大部分语言都不同,可能会让新的程序员混淆。比如宣告“codice_19”宣告了 codice_20 为整数变数,但是 codice_21,codice_22 依然是 codice_23(.NET中 为 codice_24)类型的。(如果想宣告 3 个 codice_25,必须写 codice_26;而直接写 codice_27,后面不写类型,则自动变成 codice_23 类型——占用大量资源。这个问题在 VB.NET 以后的版本已经解决,codice_19 的类型都将为整数) 还有一些特性,比如下划线字符 codice_30 支持一行代码分多行写。一些程序员在使用的时候由于不符规范而引起错误。 总结. VB 会吸引更多的赞誉和批评,也会继续为广大的用户和程序员使用。它比较适合用来开发提供友好界面的程序(比如针对伺服器的数据),但是不适合开发需要进行繁重运算的程序(如联合计算程序)。 对于初学编程者,VB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软件,对于一些有编程才能而未发掘的人,由 VB 著手可轻易引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才华。
用维基百科解释
成语
成语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语言形式,存在于汉语中,它是一个固定短语,表达了一个固定的语意,常带有历史故事及哲学意义。成语大多数由四个汉字组成,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也有其他字数不等的成语,在白话文或者日常会话中也经常出现。 背景. 成语之主要来源如下: 语义变迁. 部分成语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而产生了意义变迁。 语法. 成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主谓关系. 主谓式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陈述说明的物件;后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特征,是陈述或说明前面部分的。 前面部分相当于主语,后面部分相当于谓语。如:螳螂捕蝉、燕啄皇孙。 而双主谓式成语是由两个以上主语构成的成语。如:人仰马翻、人亡政息。 并列关系. 成语中的两个部分相互关联,或者语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两次、国泰民安、集思广益。 动宾关系. 成语中有动词和宾语,并且在逻辑上构成关系。 如:平分秋色、大显身手、顾全大局、崭露头角 偏正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限定或修饰另一部分,常见的偏正结构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默默不语,擦肩而过。 补充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补充说明另一部分。如: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承接关系. 各个部分有连接、逻辑关系。往往前后部分均有动词,两者顺序不能被颠倒。如:马到成功、水到渠成。 转折关系. 语意与态度的转变,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说。如:不约而同 递进关系. 程度越来越深,后一部分相比较前部分而言,意思与语态更进一步。如:得陇望蜀、得寸进尺。 选择关系. 有选择之意的成语,此类成语大多数存在“宁愿做,也不做”、“要么,要么”等语法现象。如:宁死不屈 因果关系. 成语前后部分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如:温故知新 条件关系. 前后部分有主动发生和被动发生之区别,亦有因果关系,此类成语有“如果,那么”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目的关系. 此类成语有“做某事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假设关系. 虚拟语气,假设一个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闻必录 让步关系. 此类成语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后有让步关系。如:插翅难飞。 存在争议的语法. 此类成语的语法与结构含糊不清,具有争议性。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 修辞. 有些成语可用到对偶的句中对修辞法。如:千山万水、灯红酒绿。 与常用四字词语之区别. 成语跟常用四字熟语的本质区别是,成语有历史故事衬托与哲学意义,即表里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四字词语或四字熟语则未必两者兼备,如「东北季风」、「马来西亚」等词语,以及「全面来袭」、「」之类四字熟语,都不是成语。又如「见怪不怪」是成语,但「见惯不怪」或为该成语讹误而成的四字熟语,仅是词语而非成语。成语若拆开解释便会失去原本的意义,而词语拆开分别解释与组合解释,意思一样。成语中的文法及词语结构常与现今的白话文有所差异,文字的使用较为凝炼。另外,成语词组是固定的,其中的单字如无意中抽换成其他同意的单字使用,多被视为误用或衍生词;而刻意抽换成其他单字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则会被视为特殊的修辞手法(双关修辞等);随着现代汉语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以及大众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不一,误用成语和借成语讽刺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清楚。 台湾教育界关于成语的讨论. 中华民国前教育部长杜正胜表示现存成语可能与现实脱节,如「三只小猪」、「睡美人」等童话故事也可以作为“新成语”,舆论用「杜氏成语」讥讽他的这种主张。教育部成语典编辑召集人李鍌表示,「三只小猪」绝非成语,而是「参考语料」,放在成语典附录纯供参考, 杜正胜反而以教育部长身份坚持《三只小猪》作为成语并无不当,并批评成语“让人思考懒散”,认为“用成语会让人变得懒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语与现代生活无关,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引起轩然大波,受到舆论广泛批评。 杂志《亲子天下》即指出,汉字记忆已经相当困难,而台湾的小学生花太多时间在成语记忆上,师长的教学测验观念也有偏差、打压学习兴趣,造成台湾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香港学生差。 参见. == 参考文u Fffggg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中国人
中国人,可以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或构成中华民族的人。 历史学家王尔敏对先秦时期「中国」一词做了定量分析,当中表示「华夏」的意思比例为81.5%。当时华夏之人称为「华」,与夷相对。自汉代起有称为「中国人」的记载。元明时期,外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自清朝中叶后,华人自称中国人的比例已成为压倒优势。 晚清时,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这一概念传播甚广。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上海会议上表示: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辞典》认为:中华民族是构成中华民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字典》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所以中国人也可以指构成中华民族的人。 中国人的定义. 以中国国籍界定. 中国人可以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历史上可包括大清国籍、中华民国国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清朝以前,中国只有“户籍”而无“国籍”制度。清朝自顺治起便强调统治子民皆属于中国之民。清朝前期,中国疆域再次扩张,并控制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传教士、宫廷画师蒋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绘了第二幅高水准的《坤舆全图》上同样直接将大清统治地区标名为中国。自称中国人的比例自清中叶后已成为压倒优势。「中国国籍」一词始于1909年3月28日,当时清政府因应对荷属印尼华侨国籍问题而依据血统主义制定《》。其中规定:一、凡满足“生而父为中国人”、“生于父死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之任一条件,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二、“若父母均无可考或均无国籍而生于中国地方者亦属中国国籍。其生地并无可考而在中国地方发现之弃童同。” 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中国国籍指中华民国国籍。中华民国政府承认双重国籍,中华民国国民可以同时拥有中华民国国籍和外国国籍,持有其他护照,方便出国。1949年两岸分治,因两岸政府对全中国主权的主张,造成中华民国国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份重叠。香港、澳门居民亦同样拥有完全的中华民国国民身份,归为华侨、无户籍国民。由于两岸长期分治、1990年代香港和澳门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实,目前的中华民国国民一般指持有中华民国护照的台湾地区(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居民,即通常所说的台湾人。2013年7月,司法院释字第710号解释中,诸位大法官对大陆地区人民的宪法定位各有解释。实务上,关于公务员报考及投资事务,不适用国民身份,关于安全事故索赔事务,则适用国民身份。 现「中国国籍」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身份的各民族各地人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其出生地或民族、文化、信仰等都是“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的「一个中国」主张,认定中华民国国民亦是中国人,并与香港人和澳门人合称为“港澳台同胞”。香港、澳门主权移交后,两地中国籍居民自动转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以中华民族界定.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孙中山1921年讲演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时阐述:「民族主义方面,应该为汉族发扬光大,与其他满、蒙、回、藏各族,合一炉而冶之,在东亚大陆,建立一中华民族之国家。」1924年讲演时说:「四万万中国人中,大多数有同一血统、同一言语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那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由此便可见在汉朝的时候,中国便不主张与外人战争,中国的和平思想到汉朝时已经是很充分的了。」 世界华人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发展,他们都具有华人的血统,又传承中华文化。80年代以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海外华人还可以保留中国国籍,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不再承认双国籍,因此在国外的中国人取得居住国国籍后,会自动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部分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定里不算华侨。在世界各地非中国出生且具有华人血统的人,称为「华人」,当中包含中国大陆人、香港人、澳门人、台湾人及海外华人(新加坡华人、马来西亚华人、美国华人、加拿大华人、越南华人、泰国华人等)。 中国人之认同. 台湾人. 关于台湾人是否属于以政治涵义为主的「中国人」存在一定争议。原因是国共内战失败后,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仅统治台澎金马等岛屿。持「一中一台」、「台独」等主张的人士认为「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拥有「完整」的主权,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民国政府是「流亡政府」,是“外来政权”,“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因此“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但持「一个中国」、「一中各表」、「一中同表」等主张的人士则认为台湾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反对台独,认为“台湾人都是中国人”。 在清朝之前,如果不把澎湖群岛算上则历代中原王朝未曾统治台湾,而台湾人的祖籍多数为中国大陆闽南地区及粤东地区,属于汉族,一般最早在17世纪开始移居台湾,明郑及清朝统治台湾后,更多汉人移居台湾。从1895年马关条约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日本在台湾实行50年殖民统治,有些在台湾日治时期出生的台湾人认为依据当时台湾人的国籍,自己当时就是日本人,著名的如李登辉、金美龄等人。 由于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地位和中国代表权上的此消彼长,再加上1990年代以来,“中华民国在台湾”和“中华民国是台湾”等政治论述以及中国大陆对台湾国际空间的打压,以及中华民国教育部在教科书上的去中国化,使得愈来愈多的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受到了影响。1999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后,民进党内的主流派系为求执政也逐渐淡化主张台独的色彩,转而强调「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台湾的前途」。 2009年《远见杂志》民调结果,在可复数选择认同的情况下,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者占46%,「华人」或「中华民族」则占超过70%。 2013年3月《远见杂志》民调的结果显示:民众认为自己是(可以复选)台湾人:97%;中华民族:78%;亚洲人:75%;华人:69%;中国人:43%。 2013年10月,TVBS民调中心所做的一份调查中,若台湾人、中国人二选一,高达78%民众自认是台湾人,只有13%认为是中国人。若可选择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55%民众表示是台湾人,38%认为两者皆是,只有3%自认是中国人而非台湾人。 2015年,罗志祥、黄安等台湾艺人,在中国大陆公开称自己为中国人而遭到台湾网友砲轰。 2016年3月,《联合报》民调结果,自认为台湾人的民众高达73%,11%自认是中国人,10%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1%认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2017年6月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关于身分认同趋势的长期民调,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者有56%,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有36.6%,是中国人而非台湾人者有3.8%,无意见的有3.6%。 2018年1月,在倾向独立的总统及政党执政一年多后,天下杂志调查统计发现,台湾人认同有下滑趋势(56.4%),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则上升到近年新高(34.1%)。 2020年9月24日,根据台湾智库的民调显示,台湾人认同再度上升,有62.6%认为自己是台湾人,有2%认同自己仅为中国人,有32.6%认同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若在台湾人与中国人认同中二选一,则86%认为自己是台湾人。 此外,台湾艺术界从艺艺人的也是有自称「中国人」的认同。例如:刘家昌、凤飞飞、邓丽君、张雨生、周杰伦、吴宗宪、罗志祥等人。他们对「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有的是出于中华民国的国籍(即使国际上祇有少数国家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有的则是跳脱政治纯粹出于认同「华人」的民族、文化。 香港人. 香港经历英国殖民统治。香港人中,广东籍的人士占大多数,93.4%至94%都有华人(主要是汉族)血统,其中有香港原居民和香港新移民。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后持有英国属土公民、英国国民(海外)、或持有英国护照的香港人均为英国国民,这些香港人均为英国籍人士。 在2007年有关香港身份认同调查中,选择「中国人」的有22%,选择「香港人」则有23%;2008年香港身份认同调查中,选择「中国人」为39%,选择「香港人」为18%。部份受访者同时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和「香港人」。该调查同时进行单项测试,受访市民对「中国人」和「香港人」有8.02%和7.80%认同感2012年香港大学身份调查中,选择「中国人」为17%,选择「香港人」的比率比选择「中国人」的比率高约20%至30%。。 然而自2008年以后,香港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有下跌,2012年港大民意研究计划身份认同调查中,自称「中国人」的比率为17%,是2000年以来新低。结果显示,香港市民无论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香港人」,比率都比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中国人」的高约20%至30%。总体来说,市民对「香港人」身分认同感上升至10年新高,而对「中国人」身分认同感则跌至12年新低。 据香港01报道,2019年末,路透社曾对香港进行民意调查,调查内容为对香港独立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1%的受访者“强烈反对”港独,26%的受访者“有点反对”港独,而持“强烈支持”与“有点支持”港独的受访者分别占8%和9%。而表示“一半半/不清楚”的受访者占16%。 2021年9月7日至24日,香港研究协会在对1,012名拥有中国国籍的18岁以上香港市民进行抽样调查后,发布了最新一期的《香港市民的国民身分认同调查》民调。数据显示,在18-29岁的香港市民中,32%「非常不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另有14%的人「不太认同」。而表示「比较认同」与「非常认同」者分别占1%和40%。另有12%的人表示「一半半」、1%的人表示「不知道/很难说/无意见」。合共有46%的人总体上不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41%的人总体上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而在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的其他四组受访者中,除≥60岁者一组以外,其余三组受访者总体上认同自己中国人身份与总体上不认同自己中国人身份者则依次递增与递减,分别为52%/34%、73%/20%和76%/13%。而在≥60岁的受访者中,总体上不认同自己中国人身份者则出现逆势上升的趋势,合共有22%的人「非常不认同」和「不太认同」,而总体上认同自己中国人身份者比例也出现下降,合共有70%的人「比较认同」与「非常认同」。 澳门人. 澳门虽然经历葡萄牙帝国的殖民,但澳门内广东籍人士占大多数,绝大部分汉族人口皆自称为华人。 澳门学联与青年研究协会于2014年11月进行调查,发现澳门中学生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跌势明显,由2007、2009年有超过九成学生十分同意或同意“我是中国人”,跌至2011年的八成,2014年更下滑至五成半。其中,两成二学生“十分同意”自己是中国人,仅余2009年同一项目人数的三分之一。 相对而言,澳门中学生对“澳门人”的身份认同颇高,九成人认同自己是澳门人,虽较过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高位。七成四学生觉“澳门人”的身份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当他们向外人介绍自己时,七成会称呼自己为“澳门人”,其次是“中国的澳门人”,占一成一;会用“中国人”介绍自己的不足一成。如果“有得拣”(可以选择),五成中学生都希望做“澳门人”。 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 藏族. 据西藏流亡政府统计,有65%的流亡藏人愿意跟着达赖喇嘛回去,重做中国公民。而其他35%的是一些年轻藏人,他们在感情上不太能接受重新做一个中国人的未来,他们中有的人表示,宁可继续在海外流亡,也不回到中国人的管辖之下。 维吾尔族. 居住在新疆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各族居民被普遍视为中国人。但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支持者认为,「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政治上,在1759年被清朝控制之前,「东突厥斯坦」与中国没有隶属关系,而在1759年至1881年被设行省之间与中国是与朝鲜、越南等相类似的宗藩关系。经济上,在1759年被清朝控制之前,由于中国经济不佳,「东突厥斯坦」一直与中东的突厥、阿富汗等地区处于同一经济贸易体系之内,和中国没有内在的经济联系,仅有民间的转口贸易。文化上,突厥人的文化与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同一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而不像日本、朝鲜半岛(包括韩国、朝鲜)、台湾、越南、新加坡、琉球等国家及地区一样属于汉字文化圈。但实际上“东突厥斯坦”是直到十九世纪才被创造出来的概念,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早在公元前138年就被汉朝廷统治,历史上新疆一直被汉朝,唐朝,吐蕃,蒙古相互争夺从未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而所谓的突厥人和伊斯兰文化也是征服者之一而已,历史上的突厥人也不信仰伊斯兰文化。 蒙古族. 清朝皇帝通过联姻或征服的方式逐步将整个蒙古收入版图,1911年外蒙古单方面宣布独立,于此同时,内蒙古一部分盟旗的王公受到外蒙渗透,驱逐中国的驻军,派人到库伦(今乌兰巴托)表示向博格达汗效忠。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大蒙古国政权向内蒙古地区进军扩张。然而俄罗斯并不希望大蒙古国取得内蒙古,而中华民国政府通过《蒙古待遇条例》,东蒙王公会议及西蒙王公会议安抚了内蒙各王公,而后军队也在逐渐击退外蒙侵略军,由此内蒙局势逐渐安定。同时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中俄蒙协约》确保了继续拥有对外蒙的主权,但失去外蒙古的治权。 如今极少数内蒙古的蒙古人由于受到泛蒙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寻求建立主权国家或者高度自治、甚至与外蒙古统一的运动。 外籍华人. 外籍华人包括世界各地的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国籍的华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的支持者,「华人」与「中国人」两种称呼并用,而在英语是称ethnic Chinese及Chinese。 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占了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4%,然而当地华人主要自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华人或马来西亚人。当地华人教育体系和媒体也正努力鼓吹当地人对马来西亚人的认同,而非马来西亚华人。 2010年,新加坡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74.1%,即4个新加坡人就有3个是华人,是新加坡人口当中最大的华族族群。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根据不同民族和人种的需要,国家以英语作为第一通用语言。新加坡华人现时已主要自认为是新加坡人,而大部分不会认为是中国人,因为他们虽然属华裔,但国籍为新加坡共和国,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不过也是有部分新加坡华人内心自认为「文化上的中国人」。 中国人也可指「华人」(华侨),而「华裔」则指不具中国国籍的华人后代。在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颁布前,晚清没有国籍的概念。中华民国时期在中国出生的海外华人多数保留中国国籍,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双国籍,因此在国外的中国人取得居住国国籍后,会自动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些人并非华裔。
用维基百科解释
将苑
《将苑》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讨论为将用兵之道的军事著作。 题解. 该书宋朝称为《将苑》,明朝亦称《心书》、《新书》。旧题诸葛亮撰。南宋《遂初堂书目》始有记载。明王士骐编《》将其收入。现有明、清刊本及西夏译本。全书共50篇,约5,000字。该书本于《孙子》、《吴子》等军事名著。学者普遍认为此书内容大多采自其它兵书和史书,不是诸葛亮所写,但是其中某些思想与诸葛亮军事思想一致,因此认为是熟悉诸葛亮军事思想的后人所伪托。 评价. 该书非常系统的论证了将领在军队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领兵作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颇受后人重视。 体例. 共分2卷。
用维基百科解释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记录唐朝名将李靖的军事思想的兵书。 题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所撰。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朝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是熟悉唐太宗、李靖的思想的人根据他们的言论所编写的,系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多次谈兵的言论辑录,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军制、阵法、训练、边防诸问题,但主要讨论作战指挥。 内容简析. 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可见,问对论兵模式本身具有优点,同时也是古代文人对戎事笔录的一个传统。 内容特点.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评价. 该书继承并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军事思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军事理论,备受历代的重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收入到《武经七书》中,作为武学科举的必读教材。南宋戴少望《将鉴论断》称其:“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该书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阐述,例如奇正、攻守、虚实、主客,著重探讨了争取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并对阵法布列、古代军制、兵学源流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体例.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
用维基百科解释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的丹杨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灭南陈的名将,对这个外甥最为赏识。 生平. 早年. 李靖年轻时姿貌瑰伟。隋炀帝时代,年仅26岁的李靖就担任长安功曹(掌管人事,相当于县府人事主任)。不久雍州举行科举考试,他考中及第,被任命为汲县、安阳、三原三县县令,考绩连续被评为最优,深获尚书左仆射(左相)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的赏识。大业末年,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线,调任马邑郡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与李渊相处后,李靖发现他有“四方之志”(即拥兵自立之意图),于是伪装成囚徒,并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密告。结果走到长安的时候,因兵荒马乱不能前行,滞留在那里。李渊自晋阳起兵后,迅速攻下长安,李靖被俘。临斩前,李靖大叫:“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世民劝父亲赦免李靖,并将其召入幕府,充做三卫。 投效李唐. 隋末萧铣趁乱割据在江陵一带,地盘广大,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武德四年(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策。唐高祖采纳后,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摄孝恭行军长史,大造战舰,训练水军。唐高祖以李孝恭未更戎旅,将三军之任委托给李靖。唐军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以庐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阳),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汉口)。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涨敌懈、迅速进军江陵的建议,亲率战舰二千多艘顺江而下,直捣腹心,攻克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属湖北),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萧铣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今清江入长江口),前来救援。 九月,唐高祖下令大举进攻萧梁。下诏发巴、蜀兵,以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下;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击萧铣。 贞观元年(627年),官拜刑部尚书,赐封四百户。贞观二年(628年),兼任检校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转任兵部尚书。 夜袭阴山. 唐初,东突厥为最大边害。贞观三年(629年),以李靖为总指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分六路进攻突厥,次年寒冬冒雪抵达朔州。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骑,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定襄,颉利北撤铁山。李靖趁胜追击,以一万精兵趁夜袭击阴山,斩义成公主,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自此平定。太宗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封李靖为代国公。此战实为李靖军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战役。 晚年. 贞观八年(634年),西北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动请缨,太宗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唐帝国与西域诸国(如突厥、契苾)联军征讨吐谷浑。慕容伏允火烧荒野,尽毁草原,以为唐军不会追击。李靖采纳侯君集之议,分兵两道追歼,亲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南道唐军历经无人之境二千余-{里}-,于乌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贞观九年(635年),李靖在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追至且末(今属新疆),大败吐谷浑军。伏允部下不堪唐军追击,杀伏允。伏允之子大宁王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国土遂尽归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为卫国公。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李靖初以病作拒,唐太宗以司马懿年老却能立勋曹魏比喻后,李靖于是答应跟从出发,但至相州时因病重无法前进。驻驆山之战,高句丽与靺鞨联兵,江夏王李道宗认为高句丽倾国抗唐,平壤防守必然虚弱,于是建议请五千精兵亲自征讨,定能使数十万之众不战而降,唐太宗并未接纳。后来,军队受困处于劣势,唐太宗向李靖询问原因,李靖称江夏王早已解答过,太宗听后连忙安抚在旁的李道宗。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靖应唐太宗召,商议讨伐高句丽,并自请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许。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卒,享寿七十九,谥号为景武,陪葬昭陵。李靖墓“制如卫(青)、霍(去病)故事,起冢象铁山、积石山,以旌奇功。”远看作三丘,中间为圆锥形,两旁平面作长方形,东断西连,与李𪟝墓三丘平面作倒“品”字形不同。 其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李靖出自陇西李氏丹杨房,然而《中说》却记载李靖属于赵郡李氏。 李靖碑. 《李靖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亦称《卫景武公碑》。许敬宗撰,王知敬正书。此碑为昭陵陪葬碑之一。今在陕西醴泉县昭陵。唐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刻。共39行,每行82字。王知敬,河内人,善隶草,宋赵明诚《金石录》称“其书有虞书之舒放,欧书之谨严,褚书姿媚,备美三家,婀娜刚健”,是初唐碑版书中的精品。
用维基百科解释
卫公兵法辑本
《卫公兵法辑本》是《李卫公兵法》的辑佚本。 题解. 《李卫公兵法》又称《李靖兵法》,是由唐朝的军事家李靖所著的一部军事著作,现在已经亡佚。《卫公兵法辑本》是清朝人汪宗沂根据《通典》、《太平御览》、《武经总要》书中所引的佚文编录而成。 评价. 此书保存了李靖军事思想的一些主要内容,为研究李靖的思想提供了很大方便。 体例. 共分三-{卷}-。
用维基百科解释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军事著作。 题解.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 评价. 此书内容丰富,李筌在进书表中称:"“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囊括无遗,秋毫毕录。其阴阳天道,风云向背,虽远人事,亦存而不忘。”",后人非常重视。 版本. 版本源流梳理: https://www.shuge.org/meet/topic/140664/ 旧时常见本: 体例. 除《四库全书》为8卷外,其他版本都是10卷。
用维基百科解释
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是一部中国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宋初将领多出自行伍,拔卒为将,以殿前比试武艺,作为人事升迁的途径,称为转员制度,开国六十年后将领多不知兵法,景祐元年(1034年)富弼上《论武举武学奏》,建议设立武学,由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和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奉命于1040年至1044年编辑而成,完成于1044年(北宋庆历4年)。主题广泛,从各种类的海军船舰到投石机都有。武经总要是历史上最早含有硝石、硫磺、木炭等成分火药配方的记录。在1126年金国占领开封时,失去了武经总要的原本。1231年,南宋借由一些副本重制了新版本的武经总要。 内容. 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共四十三卷,计2869页。前集二十二卷 将军事制度、军事组织、选将用兵、阵法、山川地理等军事理论和规则;后集二十一卷 前半部分介绍古今战例,后半部分介绍阴阳占卜。 评价.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代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用维基百科解释
虎钤经
《虎钤经》是中国古代宋朝的一部军事学著作。 题解. 《虎钤经》的作者为北宋的许洞。他花了四年时间编写而成。 评价. 内容丰富,涉及了古代军事的各个方面。 体例. 全书共20卷,210篇。 前十卷汇辑《孙子兵法》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论述,并加上了自己的评述,后十卷多为兵家阴阳占卜之说。
用维基百科解释
苏州市
苏州市(苏州话:),简称苏,古称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号称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与杭州共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市人民政府驻姑苏区三香路998号。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50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苏州是历史上多个战乱时期小国之都城、譬如汉末江东孙氏政权和元末张士诚政权等;并且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中国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苏州成为至关重要的全国性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与同省的扬州市及广东省省会广州市是全国三大工商业都会,经济发达,成为中国“富甲天下”的地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19世纪时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上海开埠与之后太平天国的庚申之劫后,工商业衰败,人口锐减外移,苏州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众多开发区的建立,苏州经济开始快速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4%。据联合国的报告,苏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6.5%,在全球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高居增长首位,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苏州是国内经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重要的经济城市,是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前列,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根据2016年官方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苏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0.901,已超越世界第18位的韩国,达到新加坡水平。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还承办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2018年举办的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区大会上,苏州市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苏州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镇,被《米其林旅游指南》评为“全世界最顶级旅游推荐”(最高级别)。 历史.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第二任国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秦汉六朝时有“江东一都会”的美称,唐代时是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并有“甲郡标天下”之称,宋代时开始流传“上有天堂、下在苏杭”的俗语,元代时“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明代时是江南第一大都会,清代时又是“红尘中一等风流富贵之地”。 名称由来. 苏. 苏州现简称-{苏(苏)}-。传说在盘古开天以前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他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直至后来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将他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在苏州护城河上即有一桥名为“姑胥桥”。胥在江东的灵岩山脚下,建造了“姑胥城”(位置在今天的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姑”是当时古吴语的拟声词,无义。 到了周朝的时候,泰伯奔吴,后代迁居姑胥城。因为周朝是仁政治理天下的,有狱卒之意的“胥”字显然不符合周德,所以就选择《诗经》中的“山有扶苏”的“苏”字。因为“苏”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鱼米之乡,而且与“胥”读音相近,于是姑胥城就改名为姑苏城。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吴. 苏州旧称吴。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偏爱季历,但依照传统,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今无锡梅村),并随乡入俗。当时的江东人喜爱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在无锡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春秋战国.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商末泰伯奔吴,在今天无锡梅村(梅里)建“句吴”国,设都吴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公子光(后为吴王阖闾)杀吴王僚夺得王位,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城(或称姑苏城、阖闾大城,具体所在历来有争议)(另有一说为公元前559年建成的会稽,即今绍兴)。吴国重用兵家始祖孙武,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向西灭楚国,一度尽占今湘赣鄂地区,后北上伐齐,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前496年,阖闾葬于虎丘。但是在常州和无锡交界处发现了“阖闾城遗址”,目前吴都阖闾所在地一直是历史学上比较热门的话题。 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阖闾城又成为越国都城。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楚治时期,“吴县”初设。同时“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以吴为治所设“江东郡”,综理南至甚为模糊之江东全境。公元前300年左右,苏州人口已达10万人。 从秦汉到隋唐五代. 前222年,秦始皇灭楚后,江东郡变更名称“会稽郡”,领县26(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郡治吴县,即今苏州市区。后来从会稽郡的一部分另设行政区划,设置鄣郡。 前209年,项羽在会稽郡的首府吴县招募士兵并起义,几年后推翻了秦朝。 前202年,会稽郡归属汉朝。次年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吴。 129年,会稽郡北部改称吴郡,郡治吴县。南部地区另划出,设置会稽郡,郡治山阴。 三国属吴。孙权建立吴国前,吴县为孙吴的统治中心。南朝置吴州。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断,大批士绅举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苏州,并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位于重要的商路上。 唐朝,苏州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苏州为江南道治所,江南道分治后,苏州为江南东道治所。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修筑连接苏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五代十国时,苏州为南唐和吴越国的边境城市。 宋、元. 北宋时期属两浙路。宋徽宗政和三年,升为平江府。南宋时期属两浙西路。当时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著称。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庙、创办府学,此后,苏州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毁坏并屠杀该城,战后不久得到恢复。 1275年,蒙古帝国军队占领苏州。元改“平江路”。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路为隆平府,都治苏州。 明、清. 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攻破苏州,张士诚投降。明改“苏州府”,直隶南京。明时管理南直隶长江以南部分的应天巡抚驻扎在苏州。 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在当时的苏州,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这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清代,苏州为江苏巡抚和江苏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驻地。 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1911年)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长期保持在50万以上,最高将近500万市镇人口,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阊门)已经超过10华里。所谓“苏州以市肆胜”。 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2。当时活跃于全国的徽商这样评价全国的各大城市:“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会);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 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业中心)之一。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的浏河(通过娄江联系苏州),在清朝则是上海(通过苏州河联系)。这一时期,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 在明、清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的士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园林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 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苏州,苏州经历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建有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但战后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上海。整个苏州府的人口从战前1851年的654.1万锐减到战后1865年的228.9万,因为战时很多的苏州人移民去上海后没有再回苏州,所以苏州的人口减少了65%,直至1953年才恢复到313.2万人。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苏州连同重庆、杭州、沙市被辟为国内第一批内陆通商口岸商埠,城南还设立了苏州日租界,但该租界始终未繁荣起来,只是后来在界内开办了瑞丰丝厂。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以后,阊门外石路地区一度有所恢复,清末民初,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创办事业,苏州的民族工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状元陆润庠创办的苏纶纱厂。 20世纪起. 移迁各地的苏州居民.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苏州经济又受到重创。大批难民与富商分别逃亡往湖北和重庆。众多的苏州居民甚至在重庆主城区白象街附近形成了一条基本由苏甬沪居民组成的“苏州街”。现在白象街附近仍有苏州籍商会和民会会馆。 战后有约30万当时有经济能力逃难的苏州中产居民选择继续留在重庆生活,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苏锡生意人甚至40年代在重庆重新打出诸如陆稿荐、采芝斋、黄天源等老字号继续营业,这部分人口约占当年苏州居民人口数量的15%,除此之外另有约20万居民在回到苏州后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结束前夕再次迁往重庆或逃亡香港和台湾等地。 地理. 位置. 苏州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东接上海,西抱太湖,南连浙江,北枕长江,江苏省东南部,与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及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及上海市接壤。 地形. 苏州处太湖平原,沿江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其中平原约4,660平方公里,水面约3,607平方公里,丘陵约221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9%、42.5%、2.6%。 苏州的地表自然形态,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变的产物,它经历了从古生代寒武纪至新生代第四纪若干亿年的地层沉积和多次海浸、海退的沧桑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自然面貌。 苏州的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主,全市的地势低平,太湖水网平原可分为河网冲积—堆积高亢平原、低洼湖荡平原、平坦水网化平原、滨湖圩田平原。全市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洞庭山缥缈峰(336米)、洞庭山莫里峰(293米)、南阳山(338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渔洋山(170米)等。主要山体沿太湖呈东北—西南走向,构成七子山—东洞庭山,穹隆山—渔洋山—长沙岛—西洞庭山,邓尉山—潭山—漫山岛,东渚—镇湖一带残丘等四组山丘、岛屿群,穹窿、阳山和七子诸山之间,有灵岩、天平、天池等组成的花岗岩丘陵,沿江有香山等低丘,另有虞山、玉山等孤丘矗立于江湖之间的平原上。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全市水域面积(含太湖)3,608平方公里。大小河流2万余条,总长1,457公里;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通江港浦52条(并港建闸后留有41个口子)。湖泊荡漾323个,计421万亩(28.07万公顷);其中500亩以上的湖荡129个,千亩以上的湖荡87个,分布在阳澄、淀泖、浦南地区。 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其区域特征,苏州地貌分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区和太湖水网平原区两个大区,两个大区又分别包涵了隶归于三角洲平原、古湖平原、石质山地的6种地貌类型。 气候. 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缘,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7 °C左右,年降水量接近1,300毫米。 矿产资源. 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吴中区和高新区。已探明的中型以上矿产地13处,为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资源。苏州的金属矿产,已探明的铁、铜、银、铅、锌、锡、铌、钽、铟、镉等矿产,都与本期岩浆活动有成生关系。 苏州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高岭土、瓷石、花岗岩、明矾石、萤石、石灰岩、石英砂岩、煤等。 主要环境数据. 苏州在2003年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2017年苏州在英国《经济学人》公布的全球宜居城市中排名第72位,中国大陆第1位。 政治. 行政区划. 1993年,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下辖5个市辖区(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代管4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此外还有一功能区——苏州工业园区。 姑苏区的范围包含了传统上的中心城区,由原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而成,总面积85.1平方公里,南北分别与吴中区、相城区接壤,西侧为虎丘区,东面则是苏州工业园区。下辖8个街道,分别为沧浪街道、吴门桥街道、双塔街道、平江街道、苏锦街道、金阊街道、白洋湾街道、虎丘街道。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姑苏区内分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2处,289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处古桥、古井等古构筑物,国家5八级景区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条,8处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姑苏区与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在管辖范围上一致,但职权并不相同,前者为苏州市人民政府管理下的行政区,后者非行政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苏州经历了数次行政区划的变动: 人口. 至2013年年底,全市总人口13,076,908人,其中户籍人口数为6,538,372人,全市流动人口登记数为6,538,536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基本持平。2013年全市出生67396人,死亡44478人。 至2016年年底,全市常驻人口1064.74万人,城镇化率达75.5%。2016年末户籍人口达678.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8万人,增长率为1.66%,与上年相比,提高了0.78个百分点。其中:男性332.53万人,增长率为1.58%,女性345.67万人,增长率为1.77%,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6.20,比2015年末下降0.18。分地区看,市区户籍人口为34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6万人,增长率为1.98%;四市户籍人口为330.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2万人,增长1.36%。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12,748,262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59,89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288,372人,增长21.88%,年平均增长率为2%。其中,男性人口为6,657,110人,占总人口的52.22%;女性人口为6,091,152人,占总人口的47.7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9.29。0-14岁的人口为1,727,189人,占总人口的13.55%;15-59岁的人口为8,858,671人,占总人口的69.49%;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62,402人,占总人口的16.9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85,701人,占总人口的12.4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0,418,373人,占总人口的81.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29,889人,占总人口的18.28%。 2022年末,苏州市户籍总人口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0.6‰,比上年下降0.88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1291.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12%。 民族.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620,374人,占9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7,888人,占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233,412人,增长21.5%,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3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54,960人,增长75.36%,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31个百分点。 经济. 概述. 苏州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是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和物流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GDP从1995年的903亿元,急增12倍至2012年的12011亿元,与深圳同年的GDP12950亿元相差无几。2014年苏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13,760.89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重庆,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7位,华东第2位,地级市第1位。其中苏州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86.92亿元。 下辖的四个县级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五位,分居第1(并列)、3、4、5位。苏州是中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2014年,苏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80元,位居全国第四位,在上海、北京、深圳之后;其中城镇居民46,677元,仅次于上海;农村居民23,560元。 科技. 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0.32万件,专利授权量5.47万件,比去年明显减少,但结构得到优化,两项指标多年以来首次退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08万件,增长8.1%,仅次于北京;授权5264件,增长4.2%,位列北京、深圳、上海之后。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6件,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到627件,同比增长40.6%。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福布斯2014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中国大陆城市》中,苏州位列全国第二,县级市常熟和昆山也进入前25名。 201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644.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8%,占全省总量的23.82%,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深圳市。 截止2014年4月,苏州“千人计划”专家总数达到157名,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创业人才95人,位列全国第一位。苏州的人才总量近十年来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总量达210万人;高层次人才更是保持15%的增长率,总数已达15.5万人。 文化. 苏州文化是吴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包含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是人们长期创造积淀的产物。 昆曲.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 因曲调细腻婉转,有“水磨腔”的美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山腔始于元末明初,是南曲的一个支派,与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最早只是流行于吴中民间的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成为文人散曲吟唱的词曲音乐的主流,称为昆曲。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起源于苏州的一种说唱艺术,盛行于江南一带,俗称“说书”。苏州评弹是一种用苏州话演唱的地方曲艺。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话,只有说,没有唱;弹词有说有唱。评弹的听众几乎遍布全国,在海外侨胞中也有一定影响,被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吴歌. 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公元前13世纪,殷商末年周王派长子到江南建都并“以歌养民”,从那时算起,吴歌已有3200多年历史。吴歌是中国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江南水乡吴文化地区孕育的吴歌,有其鲜明的特色。自古以来,具有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等特点,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和耸立的高山、辽阔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2006年,吴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苏州市市歌《苏州好风光》即是吴歌的代表曲之一。 语言. 吴语是汉语族中历史较为悠久的分支之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苏州本地话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州话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吴语的代表方言,也是汉语语言研究中被较多被研究的语种之一。 苏州话发音清丽软糯,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音乐感,被形容为“吴侬软语”。 吴语还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语,有的已被普通话吸收。苏州话也是一种文学语言,19世纪兴起的吴语文学如《海上花列传》的对白就是以苏州话写成。现今苏州话在普通话的冲击之下日渐式微,很多苏州年轻人已经不再会讲上一辈的老苏州话,更是出现了一些祖孙之间苏州话、普通话杂相对话的情形,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动也使得苏州话的保护与传承变得举步维艰。 美术. 苏州美术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发轫于明代的“吴门画派”。著名人物包括任熊、任伯年、吴昌硕、颜文梁、董希文、朱士杰等。 民国时期创立有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简称「苏州美专」,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沧浪亭东侧,由被誉为「沧浪三杰」的颜文梁、朱士杰和胡粹中于1922年7月共同创办,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美术学府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政府正式命名的美术学校。 新闻出版和媒体. 苏州的广播电视事业可以追溯至1945年,当年国民党青年军202师政工处与国民党吴县县党部联合创办了苏州青年广播电台。1949年苏州解放后,于同年5月15日在拙政园内设立“苏州新华广播电台”,后更名为苏州人民广播电台,曾历经数次变迁。1959年10月1日,苏州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始试播,后于1962年停播,1983年以“苏州电视台”名义恢复播出。2001年,苏州电视台、苏州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为苏州唯一的公办广播电视台,现拥有11个电视频道(其中5个为总台运营,6个为江苏有线运营)、7个广播频率、4份报刊和1个移动电视频道,信号覆盖苏州全市和周边城市。该台播出的大部分节目均以普通话播出,只有少数节目使用传统苏州话(如施斌聊斋)播出。前江苏有线苏州数字电视共开播了100多个电视频道以及包括凤凰卫视、星空卫视在内的20多个境外频道(也可在网络上直接收看),还开通了互动电视服务。苏州市民亦可通过中国电信IPTV平台收看电视节目。2010年以来,智能电视机顶盒,网络智能电视大为普及,可收看、点播网络电视节目。 报纸出版方面,清末及民国时期苏州有《苏州白话报》、《吴郡白话报》、《江苏白话报》、《独立报》、《苏州日报》等民办报纸,也有官办报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有报纸均为官办,现时苏州境内报纸的主要出版方为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为苏州唯一的报业集团,其旗下报纸《苏州日报》于1949年7月1日创刊(前身《新苏州报》、《苏州工农报》),为苏州市党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为小报,其中《姑苏晚报》是全国第一张彩色晚报,在苏州有较高的发行量,该集团还拥有《现代苏州》杂志。面向全省发行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亦在苏州发行,当地的发行量亦较高。 另外,苏州历史上曾拥有为数不清的出版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主要的出版社仅有苏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撤销)、苏州大学出版社和古吴轩出版社。 当代杂志方面,有出版《苏州杂志》的杂志社成立于1988年,同年12月开始编印,陆文夫创刊。杂志社位于乌鹊桥东青石弄。目前《苏州杂志》出版已逾百期,主编为范小青。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有18个项目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市旗. 苏州市旗面背景为蓝色,代表“和平、进步、发展”,而市旗中央则绘有市徽图形。市徽直径为市旗的三分之一,市徽中央是红色水城门,城门下有白色流水,外环呈白色,外环下部有苏州的汉语拼音SUZHOU。图形市徽象征“日月同辉,天长地久”;两个圆形组成的偏心圆展示苏州勃勃生机,灿烂辉煌的明日;水城门则表示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城门下流水代表苏州是江南水乡;因此现在也有“一座姑苏城,整部江南史”的说法。 旅游. 苏州凭借其园林艺术和江南水乡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的自然和历史景观极为丰富。苏州市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就多达6个,它们分别为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虎丘山)、周庄古镇、同里古镇、金鸡湖、吴中太湖旅游区(旺山-穹窿山-东山)和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景区。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苏州现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9个古典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 苏州古城. 苏州城或称苏州古城,面积达14.2平方公里,是古代江南的最大的城市之一。一般将建城史追溯至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所建的阖闾城(有争议)。2500多年,城址从未改变,为世界罕见。今苏州古城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几乎完全一致。 苏州也被认为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之一,曾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唐代诗人杜荀鹤曾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全市共有城市桥梁总计3681座,其中特大桥27座、大桥125座、中桥520座、小桥3009座,总计长度达224443米。 苏州古城以其水乡特色而闻名。山塘街、平江路则是两个保护最好、具有水乡特色的老街区。早在1834年的《吴门表隐》就有记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 太湖. 太湖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洞庭东山和西山、渔洋山、木渎古镇、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1982年,苏州太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苏州拥有太湖72峰中的48峰,太湖13个国家级景区中的8个,其中包括西山景区、东山景区、光福景区、穹窿山景区、旺山景区、三山岛、太湖公园和东太湖生态园。不过拥有太湖面积30%无锡的太湖景色资源也十分优美,导致很多旅客认为太湖是无锡的。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民俗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场馆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利用坟冢形式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建筑物与其灵堂风格环境互相映衬。每到节假日,苏博人气就十分旺盛。 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阊门外5公里的枫桥镇,座东朝西,门对古运河。寒山寺相传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作住持,遂改名寒山寺。寒山寺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中外。嘉靖年间,僧本寂铸大铜钟和钟楼。全世界各地的游客经常专程在新历元旦、旧历除夕到寒山寺听新年钟声。 交通. 水运. 京杭运河纵横贯境。有内河航道2700多公里,构成水陆交通动脉。苏州港是河、海两用港,为江苏省第一大港口、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和世界第七大港口,2015年货物吞吐量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10.2万TEU。 此外,许多小型河流穿越市区,有的成为旅游游船路线。 国际海运. 日本下关港,前往苏州太仓(即苏州港太仓港区)、中国青岛、韩国釜山的渡轮航行。 铁路. 京沪铁路、沪宁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沪苏通铁路经过苏州市。2010年通车的沪宁城际铁路使上海与苏州之间的运行时间最快缩短到24分钟。 有轨电车. 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共将建成6条线路,6条线路总长超过80公里,其中1号线已于2012年9月11日开工建设,于2014年10月26日通车试运营。2号线于2014年11月1日开工,于2018年8月31日通车试运营。 航空. 在苏州光福机场停止民用航空服务后,当前苏州并无民用航空机场;民众若需要用过空港到达或离开苏州,只能前往邻近的无锡或者上海。 尽管苏州缺乏民用航空基础设施,当地政府仍然在努力争取在苏州设立民航机场的规划。2024年3月16日,苏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展关于苏州通用机场(暂定名)选址报告及可研报告(含专题)编制及上报服务项目招标等工作,并且苏州市国资委已于2024年3月27日成立了苏州航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虽然该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是以发展城市中低空航空产业集群与货运经济为推动点,但据政府内部消息透露,苏州本次通用机场编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苏州目前规划建设的通用机场改扩编转至大型民用运输机场做准备。 另外,苏州城市航站楼于2023年5月19日启用,位于圆融时代广场,为上海浦东与虹桥国际机场的旅客提供提前值机,旅客与行李预安检,行李托运,班/包车等服务,2楼设有休息室与贵宾厅。 公路. 截至2018年末,苏州公路总里程1217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98千米。 市内快速公交. 苏州目前共有8条快速公交线路,于2008年开始运营。苏州快速公交与一般公交车不同,采用加长型车体,并在苏州市内高架快速路与右侧专用车道上运营。 教育. 苏州历来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历史上先后有60名状元、1,500余名进士出自苏州。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达117名,位居全国首位。若按出生地计算,则仅次于上海市和北京市,位居第三;另外苏州的诺贝尔奖得主目前有两位——李政道和朱棣文,全国第一。 中小学. 全市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连续多年保持100%;2019年,苏州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682所(含幼儿园),在校学生195.81万人。其中,幼儿园867所,在园36.47万人;小学424所,在校82.13万人;初中含九年一贯制241所,在校28.03万人;高中74所,在校10.8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技工学校13所,在校8.44万人;特殊教育12所,在校1695人。在市区范围内,江苏省苏州中学是全国最重点中学、万年不可求一之名校;另外苏州市内还有一些传统名校如苏州市浒墅关中心小学校、景范中学、吴县中学、江苏省震泽中学、苏州实验中学、苏州市第一中学、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苏州市第三中学、星海中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附属中学一直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望。 苏州所代管的县级市也都较早开始近代化教育办学,如:常熟市的江苏省常熟中学,前身是1938年创办于重庆合川的国立第二中学。张家港市的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894年(清光绪年间)的梁丰书院。江苏省太仓中学、太仓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07年,其前身为清朝太仓州试院。 苏州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苏州共有53所国际学校,其中公办学校国际班有18所,民办国际学校3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4所;有台商子女学校1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26个;具备聘请外籍教师资格学校有119所,招收国际学生的学校145所;建立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课堂学校7所。在苏外国学生总数近6000人,在苏港澳台中小学生超过4000人,在职外籍教师600多人。 高校. 苏州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各类科研院所。苏州大学是江苏省公办本科,也是“211工程”高校,其创办地点位于1900年创立的东吴大学,在全市各处分布有共计五个校区和两个独立学院,另一所位于城区的苏州科技大学也在全市遍布两个校区和一个独立学院。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高教区成立于2002年,规划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一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基地。当前拥有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内等11所高等综合科研院,以及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苏州百年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和苏州评弹学校等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教区现在校生达6.8万人,其中在读研究生约1.3万名,教职工3000多人,近40%拥有高级职称。 坐落于苏州吴中区的苏州国际教育园,则是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目前,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东吴外国语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均在此设立校区办学。 此外,在地级苏州市范围内,苏州还拥有如常熟理工学院、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昆山学院等等众多本、专科高等学校。另有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吴江)、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等在建或开校,苏州职业技术大学也已经预定升级成本科院校。 饮食及土特产. 苏州小吃. 苏州小吃也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苏州小吃历史悠久亦闻名天下,苏式月饼,苏式酥糖,卤汁豆腐干,松子糖,黄埭西瓜子,虾子酱油,枣泥麻饼,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 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南侧,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太监弄,因明代苏州织造局的太监们聚居于此而得名。现在,它是苏州著名的美食街。 苏帮菜. 苏帮菜,属中国八大菜系中的苏菜下的分支,具有用料上乘、鲜甜可口、讲究火候、浓油赤酱等特点。属于“南甜”风味。不仅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更是因材施艺。四季有别。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代表菜有松鼠鳜鱼、碧螺虾仁等。 苏式汤面. 苏式汤面是苏州地方特色面食,以鲜美的面汤和丰富的浇头为特色。是苏州本地早茶文化的重要部分。 百年老店. 黄天源、采芝斋、干生元、松鹤楼、得月楼、稻香村、叶受和、朱鸿兴等。 土产. 阳澄湖大闸蟹,洞庭碧螺春,黄埭西瓜子,虎丘茉莉花茶,芡实(鸡头米),东山柑橘、杨梅、枇杷等。 苏州豆腐干(津津牌)、苏州腐乳(津津牌)、苏州西山杨梅(太湖绿牌)、苏州西山板栗(太湖绿牌)、苏州糕团(黄天源牌)、苏州糖果(采芝图牌)、苏州西山银杏(太湖绿牌)、苏州西山枇杷(太湖绿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友好城市. 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 截至2018年底,苏州市共有22个国际友好城市(省、县),此外还有数目不详的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友好城市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例如1996年时苏州市政府曾赠予俄勒冈州波特兰数块太湖石,目前放置于对面的。后来该市老城还建成了一座苏州古典园林风格的兰苏园。在该市的也有指示到苏州距离的里程牌。
用维基百科解释
许洞
许洞,字洞夫,一作渊夫,北宋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寿昌县太君许氏之兄,科学家沈括的二舅。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吴郡志》),任雄武军推官,擅长弓矢击刺之伎,精于兵学,有文才,尤精《左传》。景德元年(1004年)著有《虎钤经》一书,为均州(今湖北西北部)参军。恃才傲物,与僧人潘阆有往来,因忤逆知州马知节而被除名,一生未受重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献《三盛礼赋》,召试中书,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主簿,年四十二而卒。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洞平生以文章自负,所著诗篇甚多,欧阳修尝称为俊逸之士者是也。」《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用维基百科解释
何博士备论
《何博士备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 题解. 《何博士备论》又简称《备论》,作者为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该书是何去非在北宋元祐年间任教武学时完成的。 评价. 该书从军事角度评论了战国以来著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见解独特。原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苏轼称:“"其论历代所以兴废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用维基百科解释
何去非
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人。 何去非喜谈兵学,六举进士不第。元丰五年(1082年),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不久升任武学博士。而且善于做文,颇受苏轼赏识,称其对策“词理优赡,长于论兵”。元祐四年苏轼荐为承奉郎,不事阿谀奉承。元祐五年出京担任徐州教授。苏轼又推荐他担任富阳县令。曾参与校定《武经七书》。有子何䓕。
用维基百科解释
文化
文化(culture,)是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灵魂的培养”,由此衍生为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的人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潜意识的外在表现。 对“文化”有各式各样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义是「相互通过学习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精华来达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技术、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现今中文里文化一词的意思,借自于日文和制汉语中“文化”之义,其所表达的概念、集合与涵义和华夏古籍的原义相差甚远,应避免望文生义。 网际网路成熟的发展使原先相对疏离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很容易经由社群网站,建立许多新的基于价值观、理想、观念、商业、友谊、血缘等等非常错综复杂的联系,由此发展出特定社群意识的网路文化,这种网路文化联系瞬间的爆发力,对特定议题及选举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是新兴不可忽视的力量。 概念. 中文词源. 其中,人文化成,则可缩写成「文化」。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传统中国有华夷之辨,但无culture的概念,亦没有区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概念,将其翻译作文化两字是日本人之举。 外文词源. 拉丁语系中这一词源于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图斯库卢姆辩论》中首次使用,当时他所指的是灵魂的耕耘或“cultura animi”,即使用农业来暗喻哲学上所谓灵魂的发展即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塞缪尔·普芬道夫将这个比喻转化为现代所用的“文化”一词,但他已不认为哲学是人类的自然完美了。与此相对,他认为文化是在“使人类摆脱野蛮,通过巧法成为完全的人”。 因此文化的涵义不仅耕耘土地,还指照料土地、饲养动物;照料人们的生活,如穿衣、装饰身体、关心和照料朋友及祭祀祖先的风俗;还意味著居住在城镇或市区,以及培养正确的道德和心智等。在中世纪晚期,文化开始指道德完美与心智、艺术成就。 定义. 文化实际上主要包括器物(物质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对于文化的构成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说」。 文化和文明有时候在用法上混淆不清。于是有学者提出区别,文明偏在外,凡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科学的成果,可以认为是文明的表现。至于文化偏在内,偏重于精神方面,包含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已形成第一次分工,产生了农业民族和畜牧民族。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不容易产生大规模聚居,对文字没有迫切需要。农业民族的生活相较于游牧民族来说,不仅有固定的居所,还有固定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容易形成大部落,还为“早期文明”的生成提供了土壤。文字符号的出现,促使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第二次分工,为“中期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文字的定型,标志着原始社会时期的结束,封建社会的开始。 “文明”是一种需要学习得来的,社会群体交往的规则,使不同的人群差异越来越,是不断进步的、是大家遵循的一种交往的理性。“文明”有高低之分,取决于是否能建立社会秩序和国际秩序,守护公正、平等、自由和尊严。“文化”是与生俱来的习惯,使不同的民族保持不同面貌。“文化”没有好坏之别,只是族群的特征、习惯和风俗,是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也是与生俱来的如影随形的。继而人们应该区分“文明”和“文化”,既拥抱文明,又守护文化,不应对自己的文化做简单的价值评判,也不要因为自己的文化去贬低他人的文化。 "语言文化"比较. "语言文化"是指语言中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允许说话者"表演各种文化自我"。在美国,中英双语者,他发现普通话表达在表达自己的经历时比英语表达更强 在葡萄牙语和法语的双语者中,法语单词更愤怒,更有力和侵略性。法国人倾向于根据非个人结构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而美国人则倾向于用人称代词来表达他们的观点。法国人倾向于经常分享他们的观点,而不是私下里表达他们的观点。此外,美国人积极看待「个人主义」的概念,而法国人则消极地看待它。 观点. 不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理解。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 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论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还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等,都具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 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也可以作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T.S.艾略特在《基督教与文化》一书中,把文化界定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见诸于该民族的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之中。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各文字体系有相应的认知心理。 文化具有社会性、多样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的属性。 文化还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变异性、继承性等等的特征。 近年来动物学研究发现,某些高智商且分布地域较广的动物,如渡鸦、虎鲸、抹香鲸、黑猩猩等,其不同区域类群的生活差异,已非单纯的环境习性之别,而是跟人类相仿,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形式。 特点.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点。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不是出自个性,而系创自群性,不是天才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大多数人不断努力的结果。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文化既然是多数人努力之结果,必须有社会,彼此共同相处。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一些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文化的基础是象征。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现方式,如图像(如图腾旗帜)、肢体动作(如握手或吐舌)、行为解读(送礼)等。文化不是处在静止之状态,而是在动态中求发展,纵有廻澜也可望复兴。几乎可以说整个文化体系是透过庞大无比的象征体系深植在人类的思维之中,而人们也透过这套象征符号体系解读呈现在眼前的种种事物。因此如何解读各种象征在该文化的实质意义便成为人类学和语言学等社会学科诠释人类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词-{zh-hans:模因; zh-hant:迷因}-(Meme),表明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类比文化基因。-{zh-hans:模因; zh-hant:迷因}-包含甚广包括宗教、谣言、新闻、知识、观念、习惯、习俗甚至口号、谚语、用语、用字、笑话,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经过复制的观念并不会与原来观念完全相同,因此产生变异。这些相似但是有所不同的观念,则在散布时互相竞争,特别是在网际网路成熟发达的时代,普罗大众对内容的关切度影响其散播范围、存续时间的长短,因此出现类似天择的现象。 此外,文化作为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演变. 文化发明是指对一群人有帮助,在其行为上可以表示出来,但又不是实际物品的发明。人类在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加速演变时期」,其原因是来自国际贸易,大众媒体,更重要的是世界人口的爆炸性成长。 文化本身会受到支持改变及反对改变两方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和社会结构及自然事件有关,也和现有社会结构中的一些概念及实务有关,这些也可能是文化演变中的一部份。 社会冲突和技术的发展可以调整社会的动态,提出新的文化模式,可以改变社会。这些社会的演变可能伴随著意识形态的转移,或是其他的文化演变。例如美国的和社会中新的实务有关,也带来性别关系的改变,造成性别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变动。例如在上一个冰河时期结束后,热带森林开始出现,也开始有适当人类栽种的植物,这带来了农业的兴起,这后来也带来了许多文化发明及社会动态上的改变。 文化不是一种「存在」,其本身乃是一种「演变」;倘若不能演变而衰微而静止,便成死的之文化,也就失去文化对人生之价值。 文化会受到不同社会之间的接触所影响,可能会造成社会及文化的演变,也可能反而会阻止这様的演变。战争或是资源上的竞争会冲击技术发展及社会动力,另外,文化概念可能会透过扩散或是涵化的方式,由一个社会移转到另一个社会。在扩散中,某个事物的形式由一个文化移转到另一个文化,但其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汉堡是美国的速食,到中国后成为异国风情的象征。刺激扩散(概念共享)是指一文化中的一个元素造成另一个文化的进步或是发明。另一方面,直接借鉴(Direct Borrowing)是指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之间,技术上或是有形物质的扩散。创新扩散理论是一个以研究为基础的模型,描述为何个人及一个文化会接受新概念、新事物及新产品,也描述接受的时机。 涵化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在文化相关的文本中,是指用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像一些美洲原住民及全球各地的原住民在殖民化的过程遇到的情形一様。个人的类似情形有同化(个人适应了不同的文化)及。 研究.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启蒙」有一个类似教化的个人定义:「启蒙是一个人离开从他引起的不成熟。」。他认为这种不成熟不是来自缺乏了解,而是因为没有勇气独立思考。对于这种知识上的怯懦,康德提出「要勇于作智者!」像赫尔德等德国学者回应康德的呼吁,认为人类的创造力虽然带来许多不可预测及多様化的结果,但和人类的理性一様的重要。再者,赫尔德提出一种集体的教化:「对赫尔德而言,教化是人们整体经验的总和,给予人们共同的认同,以及有相同命运的感受。」。 1870年时的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应用之前提出的高文化及平民文化的概念,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宗教会由多神教慢慢演进到一神教。他也重新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特征的总和。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这也为现代的文化理解作了准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分类. 文化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大致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下面的这个分类是时间、地区、民族等方法的综合性运用。
用维基百科解释
T细胞
T细胞(T cell;T lymphocyte)是淋巴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T是胸腺(thymus)的英文缩写。T细胞在骨髓被制造出来之后,在胸腺内进行「新兵训练」分化成熟为不同亚型的效应T细胞,成熟后就移居于周围淋巴组织中开始工作。 T细胞膜表面分子有两大类:T细胞受体(TCR)和分化群分子(CD molecules),其与T细胞的功能相关,也是T细胞的表面标志(cell-surface marker),可以用以分离、鉴定不同亚群的T细胞。 发育. 起源. 所有的T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HSC),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多能祖细胞(MPP),多能祖细胞又会分化为共同淋巴祖细胞(CLP),之后CLP只有三种分化路径,即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 那些分化为T细胞的CLP将会随着血流到达胸腺,并成为早期胸腺祖细胞(ETP),现在这些细胞既不表达CD4也不表达CD8。这些细胞将经过一轮分裂之后会进入DN1阶段。 TCR-β选择. 在DN2阶段(CD44+CD25+),细胞上调RAG1/2并重排TCR(T细胞受体)-β基因座,V-D-J序列和恒定区序列,目的是产生一个有功能的TCR-β链。当细胞经过DN3阶段(CD44-CD25+)时,细胞将会和TCRβ一起表达一个未经重排的α-链(pre-Tα),如果重排后的β-链可以和pre-Tα形成二聚体,细胞将产生信号停止β-链的重排。虽然这个信号需要pre-TCR在细胞膜上表达,不过它与pre-TCR和配体的结合无关。如果pre-TCR形成了,细胞会下调CD25并进入DN4阶段(CD25-CD44-),这些细胞将继续分裂并重排TCRα的基因座。 阳性选择. 双阳性(CD4+/CD8+)的T细胞会向胸腺皮层深处迁移,并会接触到胸腺皮层上皮细胞表面的“自体抗原”(self-antigens)。这些自体抗原结合在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上,只有与胸腺细胞的MHC分子表现出足够强的结合力的T细胞,才能接收到必要的“存活信号”,而无法接收到足够“存活信号”的T细胞将会凋亡。在这个持续几天的阳性选择过程中,大部分的T细胞都会死去。 一个T细胞的命运就在阳性选择的过程中被决定。在双阳性(CD4+/CD8+)T细胞中,能够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得较好的将成为CD4+细胞,而和MHC Ⅰ类分子有更高亲和力的将成为CD8+细胞。将成为CD4+细胞的细胞将会逐渐下调自己的CD8,最终成为单阳性的CD4+细胞。 阴性选择. 在阳性选择中存活下来的T细胞将会向胸腺皮质边缘和髓质区迁移;在髓质区,它们又会接触到胸腺髓质上皮细胞(mTECs)表面的自体抗原。mTECs会在它们的MHC Ⅰ类分子上呈递来自全身各个组织的自体抗原。一些mTECs被胸腺树状细胞吞噬,它们的自体抗原就会呈递在树状细胞的MHC Ⅱ类分子上(经过了阳性选择的CD4+细胞只能识别MHC Ⅱ类分子)。在这里,与自体抗原表现出过强的亲和力的T细胞会接收到凋亡信号并凋亡(在这些细胞中也有一部分会成为调节T细胞),存活下来的细胞就作为成熟的初级T细胞离开胸腺。这一过程是中枢免疫耐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筛选掉可能对自体抗原产生反应的T细胞,从而避免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生。 胸腺输出. 经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最初到达胸腺的T细胞中有98%死亡,存活下来的2%成为了具有成熟免疫功能的T细胞。胸腺产生成熟T细胞的数量大致随着个体衰老而减少,在中年人的体内,胸腺的大小平均每年缩小3%。所以,对中老年人而言,外周T细胞的增殖和再生对于免疫系统的意义更大。 分类. T细胞根据功能的差异被分为几个亚型。虽然在胸腺中就分化出了CD4+和CD8+两者,但是在外周T细胞还会发生进一步的分化。 常规适应性T细胞. 辅助性CD4+ T细胞.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对其他淋巴细胞的活动起辅助作用,包括B细胞向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发育,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激活。它们也被称为CD4+ T细胞,因为它们的细胞表面有CD4蛋白的表达。辅助T细胞在遇到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MHC-II分子结合的外部抗原时被激活,一旦被激活就会快速分裂并开始分泌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辅助T细胞在受到不同细胞因子刺激的情况下,也会进一步分化成不同亚型的辅助T细胞。它们是已知的HIV病毒的目标细胞,在艾滋病发病时会急剧减少。滤泡辅助性T细胞是参与体液应答的CD4阳性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亚群,属一类专门为B细胞提供帮助的CD4+ T细胞。 调节性CD4+ T细胞.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旧称抑制性T细胞,对于免疫耐受至关重要。它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时有效的结束免疫反应,以及抑制那些从阴性筛选中逃逸的自体免疫T细胞,防止免疫反应对抑制性机体自身造成过度损害。 调节性T细胞既可以在胸腺中发育分化完成,称为胸腺调节T细胞;也可以在外周组织受免疫反应诱导分化,称为外周调节T细胞。两者都表达FOXP3作为其细胞表面标志物,FOXP3基因的突变会影响调节T细胞的发育,并诱发致命的自体免疫病IPEX。 其他几类不表达FOXP3基因的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例如Tr1细胞和Th3细胞。Tr1与IL-10相关,Th3与TGF-beta相关。最近,Th17细胞也被列入此类免疫抑制细胞之中。 细胞毒性CD8+ 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CTLs, killer T cells)负责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在对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中也有参与。其特点在于细胞表面的CD8蛋白质。它通过识别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MHC-I分子上的短肽抗原,来分辨正常细胞和应杀伤的异常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还可分泌重要的细胞因子IL-2和IFNγ,来影响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特别是巨噬细胞和NK细胞。 记忆性T细胞. 还未结合过外部抗原的初级T细胞,一旦结合了抗原呈递细胞表面MHC分子所包裹的外部抗原,就会开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其他信号适当的共刺激对这一过程也是必要的)。曾经,人们认为记忆T细胞只分为中央记忆T细胞和效应记忆T细胞。但是之后,新的记忆T细胞种类不断被发现,例如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 (Trm)等等。记忆T细胞的共同特点在于其寿命较长(可长达数十年),而且在识别到特定抗原时可以快速分裂为大量的效应T细胞。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忆T细胞就为人体的免疫系统保存了对之前感染过病原体的“记忆”。记忆T既可以是CD4+也可以是CD8+,一般会表达CD45RO。 类固有T细胞. 自然杀伤T细胞. 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请不要把它和固有免疫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混淆。 与一般T细胞识别MHC分子上的肽链抗原不同,NKT识别的是CD1d分子上结合的糖蛋白抗原。被激活后,它们可以执行类似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即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素。有证据表明,它们能够识别并杀灭某些肿瘤细胞和被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 粘膜相关的不变T细胞. 粘膜相关的不变T细胞(MAIT)具有固有免疫效应细胞的特质。在人体内,MAIT细胞分布于血液、肝脏、肺部、黏膜,具有抵御微生物感染的能力。MHC-I的类似物,MR1,可以向MAIT细胞呈递细菌产生的代谢物抗原。接受了MR1呈递的外部抗原后,MAIT细胞可以释放促炎症细胞因子并裂解被细菌感染的细胞。MAIT也可以通过不依靠MR1的信号通路激活。除了表现出类似固有免疫的功能外,MAIT细胞也辅助获得性免疫反应,甚至表现出类似记忆细胞的特征。此外,MAIT也被认为在自体免疫病中发挥作用,如多发性硬化、风湿和炎症性肠病,虽然决定性的证据还有待发现。 γδ T细胞. γδ T细胞代表了T细胞中一小部分不表达αβ-TCR而表达γδ-TCR的类型,在小鼠和人体内仅占全部T细胞的2%;在兔子、绵羊和鸡体内,γδ T细胞占全部T细胞的比例则可能高达60%。它们主要分布在肠道粘膜,作为一类上皮内淋巴细胞。关于其抗原识别的细节我们仍知之甚少,不过似乎γδ T细胞并不受限于MHC分子的呈递。特别的是,γδ T细胞能够对一类磷酸类抗原做出快速的反应,而这类抗原物质在各种细胞(细菌、植物、癌细胞等)中都有发现。 活化. CD4+ T细胞的激活需要T细胞上的TCR和共受体(CD28或ICOS),抗原呈递细胞上的MHCII和共激活分子两对分子的分别,同时结合。仅其中一对的结合,无法产生有效的T细胞激活。理想的CD8+ T细胞激活则依赖于CD4+  T细胞的信号转导。CD4+细胞可以在初级CD8 T细胞的初次免疫应答中给予帮助,并且在急性感染的后期维持CD8+ 记忆T细胞的活性。所以,CD4+ T的激活对于CD8+ T细胞的活动是有利的。 相比于MHC分子上的抗原,抗原呈递细胞的共激活分子一般是由病原体的副产物、热休克蛋白或者坏死的细胞碎片诱导表达的。共刺激机制被认为可以避免自体免疫的发生,因为即使T细胞错误地结合了自体抗原,也可能因为没有受到合适的共刺激而无法正常活化。一旦T细胞被正确地活化,它的细胞表面蛋白表达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活化T细胞的标志蛋白包括CD69,CD71,CD25 (也是调节T细胞的标志)和HLA-DR (人类T细胞的特异标志)。CTLA-4在活化T细胞表面的上调,对共激活受体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可以避免活化T细胞的过度活化。活化T细胞的表面糖基化情况也有改变。 T细胞受体(TCR)是由几种蛋白质组合成的复合体。TCR的两个主要组分是由两个独立基因分别编码的TCRα和TCRβ,其他的组分包括CD3家族的蛋白:CD3εγ和CD3εδ的异二聚体,以及最重要的CD3ζ同二聚体。CD3ζ同二聚体上共有6个ITAM基序,可被磷酸化并启动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TCR复合体的聚集。 虽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T细胞活化都依赖于TCR对抗原的识别,其他的活化途径也有被发现,例如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被其他CD8 T细胞识别并导致自身的极化。T细胞活化的过程也受到活性氧类物质的影响。 抗原识别. T细胞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分辨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的能力。不论是正常细胞还是异常细胞,都会表达大量的MHC-抗原多肽复合体(pMHC)。虽然T细胞与正常细胞的pMHC有一定结合力,但是T细胞并不会被激活;但即使异常细胞的pMHC与正常细胞只有细微的差别,也能够刺激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这样对不同抗原完全不同的反应特征称为T细胞的抗原识别,关于这一机理实现的具体细节如今仍然没有定论。 临床意义. 缺陷. T细胞缺陷可能意味着T细胞数量的减少或者T细胞功能的缺失。完全的T细胞缺陷可能来自于一些遗传因素,例如严重复合型免疫缺乏症(SCID)、欧门氏症候群或软骨毛发发育不全。(AT) 和欧德里综合征。 T细胞缺陷患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是一些细胞内病原体,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分枝杆菌和李斯特菌。同时,真菌感染在T细胞缺陷患者身上往往也很常见且严重。 癌症. T细胞癌变诱发的肿瘤称为T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约占10%。 耗竭. T细胞耗竭是一种T细胞功能失常的状态,其表现为进展性的功能丧失、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和抑制性细胞因子的持续分泌。T细胞耗竭可能发生于慢性感染、败血症、癌症的进程中。耗竭的T细胞即使再次暴露于抗原刺激之中也无法恢复正常功能。 慢性感染和败血症. T细胞耗竭的直接原因包括持续的抗原刺激、以及CD4细胞的缺失。长时间的抗原暴露和高病毒负载可以加重T细胞耗竭的程度。2-4周的持续抗原暴露就可导致T细胞耗竭。另一个可以导致T细胞耗竭的因素是包括PD-1在内的一系列抑制性受体。细胞因子IL-10或TGF-β也可以导致耗竭。调节T细胞因为可以分泌IL-10和TGF-β,也与T细胞耗竭相关。在阻断PD-1受体并减少调节T细胞数量后,T细胞耗竭的情况可以得到反转。在败血症中,抑制性的细胞因子风暴也会造成T细胞耗竭。现在已有致力于通过阻断抑制性受体的方式来治疗败血症的疗法研究。 器官移植. 与感染时的情况类似,器官移植带来的持续异种抗原暴露也会造成T细胞耗竭。肾移植后,T细胞应答能力会随时间减弱。这些数据说明T细胞耗竭导致的CD8+ T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器官移植耐受中的重要一环。已有几项研究证明了慢性感染对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耐受和长期生存有利,而T细胞耗竭起着一定介导的作用。虽然已有T细胞耗竭对器官移植有利的证据,但是T细胞耗竭同时带来的感染和癌变风险依然不能忽视。 癌症. 在癌症进程中,T细胞耗竭显然对癌组织的存活有利。已有研究证明癌细胞和一些癌症相关细胞可以主动地诱导T细胞耗竭的发生 。在白血病中,T细胞耗竭也与其复发相关。一些研究甚至提出可以基于T细胞抑制性受体PD-1的表达状态来预测白血病复发的情况。由于免疫抑制性受体与T细胞耗竭以及癌症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致力于通过阻断免疫抑制性受体来治疗癌症,其中有一些已经被认定有效并投入临床使用。
用维基百科解释
白血球
白血-{}-球(white blood cell)又称白细-{}-胞(leukocyte)、免疫细胞(immune cell,immunocyte),是免疫系统的细胞,参与保护身体抵抗传染病和外来入侵者。“白血-{}-球”最早在血液中发现而得名,是血液中重要的血细胞之一;其后在淋巴组织及其他组织中都有发现,而称“白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白血球虽命名「白」,但其实际上是无色的。白血球存在于血液、淋巴系统、脾,扁桃体以及身体的其他组织。 另一术语炎症细胞(inflammatory cell)或炎性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狭义上指白细胞,广义上则除白细胞外,亦含盖一些组织固定细胞,如肥大细胞、内皮细胞等。 白血球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白血球可以由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产生。白血球有核,能作变形运动,正常情况下白血球在健康成人体内的浓度为每升血液4×109到11×109个。白血球作为免疫细胞,在机体发生癌症或其他疾病时,血液内的白血球总数或细胞分类百分比可有变化。由于白血球的异常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种恶性疾病称为白血病。 白细胞种类. 粒细胞. 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若干微小囊性颗粒,颗粒中则贮有多种酶。按照颗粒的染色性质可分为: 幼稚白细胞. 幼稚白细胞(immature leukocyte)是未成熟的白细胞,一般特指在外周血中发现的未成熟白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几乎无幼稚白细胞,一旦发现,应考虑有炎症、感染、骨髓增殖性肿瘤、白血病,以及其他影响骨髓的疾病,但是也可发现于怀孕期间或类固醇的使用。
用维基百科解释
微软
微软(Microsoft)是源自美国的跨国科技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兹与保罗·艾伦创立,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与亚马逊、苹果、谷歌、Meta并列为五大科技巨擘。其中为研发、制造、授权及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体服务为主要业务,最为著名且畅销的产品是Microsoft Windows作业系统及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体,其它子公司如Xbox游戏业务等也都十分的著名。 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为Altair 8800发展和销售BASIC直译器,在1980年代中期藉著MS-DOS在家用电脑作业系统市场上取得长足进步,后来出现的Windows使得微软逐渐统治了家用桌面电脑作业系统市场。同时微软也开始扩大业务,进军其它行业和市场,建立了MSN网站,在电脑硬体市场上,微软商标及Xbox游戏机、Zune和MSN TV家庭娱乐设备也在不同的年份出现在市场上。微软于1986年首次公开募股,此后不断走高的股价为微软缔造了四位亿万富翁和12,000位百万富翁。 随著公司的强大,微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责备,数十年来从未间断。拒绝交易和捆绑销售等做法招致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诉讼。美国司法部和欧盟委员会根据反托拉斯法均对微软做出过不利裁定。 截至2015年,尽管在Android和iOS的竞争下,微软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行动装置的系统占比,但在IBM PC兼容操作系统市场和办公软件套装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该公司还为台式机,笔记型电脑,标签,小工具和服务器生产各种其他消费者和企业软件,包括互联网搜索(与Bing),数位服务市场(通过MSN),混合现实(HoloLens),云计算(Azure)和软件开发(Visual Studio)。 史蒂夫鲍尔默于2000年取代盖茨担任首席执行官,后来设想了“设备和服务”战略。随着微软在2008年收购 Danger 公司,于2012年6月首次进入个人电脑生产市场,随着微软 Surface 系列平板电脑的推出,以及随后通过收购诺基亚设备形成微软移动和服务部门。自萨蒂亚纳德拉于2014年接任首席执行官以来,该公司业务已多元化,除了原先的 Windows 、 Office 和游戏主机业务,还发展 Surface 系列和云服务,并更积极的参与开源,例如在2016年8月18日,宣布开源 PowerShell,并在Windows 业务、 Office 业务和 Xbox 业务之外新增对Linux平台的支援,发展 WSL,开源 Windows Terminal,收购 GitHub,.NET 框架 开源并跨平台,开源 VS Code,加强发展 Microsoft Azure 平台,Office 产品支援多平台。 2018年,微软曾一度超越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在2019年4月,微软达到了1兆美元的市值,成为仅次于苹果公司第二家股价市值超过1兆美元的美国上市公司(按:亚马逊公司2018年9月之盘中交易价即已曾超过1兆美元,但收盘时未能保持故不被视为正式纪录)。2021年6月微软市值首次突破2兆美金,成为第二家市值突破2兆美金的公司。微软是美国《财富》杂志2015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的第95名。 历史. 起步(1975年–1984年). 微软公司是由比尔·盖兹和保罗·艾伦在1975年创立的。他们是小时候认识的朋友及高中同学,并对电脑编程充满激情。他们利用他们的演讲技能,意图追求成功。1975年1月,MITS公司发售了Altair 8800大众化微电脑和遥测系统,这令他们注意到,可以编写一个BASIC直译器赚钱。他们致电给Altair 8800的发明者(MITS),提出在该系统中执行BASIC。MITS公司表示感兴趣,并要求艾伦和盖兹进行示范。之后MITS公司聘请艾伦为Altair进行模拟器的开发工作,而盖兹则开发直译器。他们的工作十分出色,1975年3月MITS公司同意出售Altair BASIC。他们顺利赚了第一桶金,于是盖兹离开哈佛大学,并搬到MITS在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的总部。1975年4月4日,微软正式成立,盖兹为微软执行长。他在1995年《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回忆,原名“Micro-Soft”是艾伦想出来的,之后更改为“Microsoft”。在1977年8月,公司和日本ASCII杂志签署了一个协议,成立了其首个国际办事处“ASCII Microsoft”。在1979年1月,公司搬迁到在华盛顿州贝尔维尤的新办公室。 微软在1980年开发了UNIX作业系统业务,叫做Xenix,并聘用圣克鲁兹作业改编该作业系统以应用于不同操作平台。发表后受到欢迎,并巩固了公司的霸主地位。1980年11月,微软获得了IBM公司的合同,这笔交易中,微软要提供CP/M作业系统给即将到来的IBM个人电脑。但微软没有时间开发一个全新的系统,于是微软从收购了86-DOS,并将它更名为MS-DOS,并授权给IBM使用;之后,IBM将自己获得的版本更名为PC-DOS,并安装在1981年8月发布的IBM PC上,但微软仍保留了MS-DOS的所有版权。当时,因为IBM有PC-DOS的版权,所以其它公司无法在非IBM硬件上运行这一系统。但由于微软仍握有MS-DOS的所有版权,微软除了授权该软体给IBM使用外,还与其他OEM厂商谈判,将经过更改后的MS-DOS系统安装到这些非IBM新电脑上。加上各种因素,微软最终成为了领先的个人电脑作业系统的系统供应商。从此在非IBM硬体上便可运行微软更改后的MS-DOS系统,从而完全改变了当时的电脑业的规则和生态。微软在1983年扩大业务,发布微软滑鼠,并成立微软出版社进入新的市场。但不幸的是,保罗·艾伦患上霍奇金病,于同年二月向微软辞职。 Windows和Office(1984年–1994年). 1984年,微软和IBM开始合作开发一款不同以往的作业系统OS/2。 1985年11月20日,微软推出了首款Microsoft Windows的零售版,最初作为其MS-DOS系统的图形拓展版本。于1986年2月26日,微软将其总部搬到雷德蒙德。1986年3月13日,公司上市;股价的显著上升为微软缔造了4位亿万富翁以及12000位百万富翁。由于与IBM的合作伙伴关系,导致1990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对微软的监视;标志著与美国政府超过十年的法律冲突的开始。1987年,微软终于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了首款OS/2版本。OS/2有一个新的模块化内核和Win32-{zh:应用程式编程介面; zh-cn: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zh-hant:应用程式编程介面}-(API),基于MS-DOS的16位元Windows可更容易移植。但之后,OS/2的伙伴关系日趋恶化。 1990年,微软推出其办公套件Microsoft Office。该软体绑定了办公室生产力应用程式,如Microsoft Office Word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等。5月22日,微软推出Windows 3.0。Windows 3.0有精简的用户介面,改进图形效能和适合Intel 386处理器的改良。从此,Microsoft Office和Windows在各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1994年7月27日,美国司法部提出的竞争影响报告书的一部分称:“从1988年开始,直到1994年7月15日,微软诱导许多OEM厂商进行反竞争行为。原装电脑制造商为每台电脑向微软支付版税。”根据每台处理器许可证,原装电脑制造商会向其出售的每台包含特定微处理器的-{zh-hans:计算机; zh-hant:电脑; zh-sg:电脑}-向微软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而无论原装电脑制造商出售的是装有微软-{zh-hans:操作系统; zh-hant:作业系统}-还是非微软-{zh-hans:操作系统; zh-hant:作业系统}-的-{zh-hans:计算机; zh-hant:电脑; zh-sg:电脑}-。 如果没有使用任何微软产品,则对OEM(原装电脑制造商)使用竞争PC操作系统的行为应处以罚款或税收。自1988年以来,微软对每台处理器许可证的使用增加了。” 法律议题及网际网路(1995年–2007年). 1995年5月26日,比尔·盖兹提出了“网际网路备忘录”。1995年,微软开始重新定义其产品,并扩大并进入电脑网路产品线和全球资讯网。该公司于1995年8月24日,发布Windows 95。具有先发制人的多工功能,新的开始选单,和与32位元兼容的用户介面,并提供Win32 API。Windows 95捆绑了线上服务MSN和IE。同时微软也开始扩张业务,进军其他行业和市场:与NBC合资建立MSNBC,拓展有线电视新闻业务。微软发布Windows CE 1.0,一个新的作业系统,设计为低记忆体设备提供简单操作,如PDA。1997年10月,司法部在联邦地区法院提交了一项议案,称微软违反1994年签署的一项协议,并要求法院责令微软停止将Internet Explorer捆绑于Windows。 2000年1月13日,比尔·盖茨将微软执行长的位置交给史蒂夫·鲍尔默,然后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职位:首席软件架构师。2001年10月25日,微软发布Windows XP,是首个使用产品启用与盗版竞争的Windows,然而Windows XP亦被部份使用者批评其安全漏洞与应用程式绑定(如Internet Explorer及Windows Media Player)等。2011年9月底前,Windows XP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作业系统,在2007年1月,Windows XP的市场占有率达历史最高水平,超过76%。根据Netmarketshare公司对全球网路使用者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8月份,统治作业系统市场长达11年之久的Windows XP最终被Windows 7超越。Windows XP成为有史以来销量最大及最常用的作业系统,更令下一代的Windows Vista惨澹收场(Windows Vista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只有18%)。2004年,微软发布的Xbox游戏机进入由索尼和任天堂主导的游戏机市场。 Windows Vista、Windows 7及行动装置(2007年–2011年). 在2007年1月30日,Windows Vista正式对普通用户出售。Windows Vista距离上一版本的作业系统Windows XP已有超过五年的时间,这是Windows历史上间隔时间第二久的一次发布(最久为Windows 11,间隔6年)。Windows Vista包含了上百种新功能;其中较特别的是新版的图形用户介面和称为「Windows Aero」的全新-{zh-hans:界面; zh-hant:视觉;}-风格(要求较高的硬体需求)、加强后的搜寻功能、新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例如Windows DVD Maker),以及重新设计的网路、音讯、输出(列印)和显示-{zh-hans:子系统; zh-hant:次系统;}-。Vista也使用点对点技术提升了电脑系统在家庭网路中的示通信能力,将让在不同计算机或装置之间分享档案与-{zh-hans:多媒体; zh-hant:数位媒体;}-内容变得更简单。针对开发者方面,Vista使用.NET Framework 3.0版本,比起传统的Windows API更能让开发者能简单写出高品质的程式。Windows Vista是第一版只能支援在NTFS硬碟分割区上安装Windows系统的Windows作业系统。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兹退休后,除了重点项目加以指导外,而其余时间都只当公司顾问。2008年10月27日推出的Windows Azure的服务平台,是该公司进入云计算入门市场上第一步。2009年2月12日,微软宣布有意图开一个微软品牌连锁零售店,并于2009年10月22日第一家零售商店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正式开幕当天,微软正式发表Windows 7。其易于使用的功能和性能增强,不但是一个大改造的Windows Vista,亦是Windows 7的重点。Windows 7将更「以使用者为中心」。Windows 7在执行程式方面上有较大的改进;微软将会在进步的前提下利用多种测量工具来测试作业系统,以增进其执行效率。Windows 7提高了萤幕触控支持和手写识别,支持虚拟硬碟,改善多核心处理器的运作效率,开机速度和内核改进。 随著智慧型手机行业的蓬勃发展,从2007年开始,微软努力保持与它的竞争对手苹果和谷歌的现代化的行动作业系统距离。微软于2010年4月12日上午在三藩市举行记者会,发表新一代智慧型手机。2010年10月,微软发布Windows phone 7。Windows Phone是一个触控操作模式行动作业系统,采用Windows CE 7内核。而Windows Phone 8采用和Windows 8相同的内核。微软在发行这个作业系统时,主要的销售对象是一般的消费市场,而非以前版本所瞄准的企业市场。在Windows Phone中,微软将其使用介面套用了一种称为“Metro”的设计语言(曾被使用于Zune中),并将微软以及其它第三方的软体整合到了作业系统中,以严格控制执行它的硬体。微软更紧密地与智慧型手机制造商合作,如:诺基亚。在智慧型手机行业的新战略,可望挽回失去的市场占有率。 Windows 8、Surface及收购诺基亚移动部门(2011年–2014年). Windows 8是微软公司改良研发中的下一代电脑作业系统,Windows 8试图打造一个可在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都能使用的跨平台作业系统,被认为是微软反击主导平板电脑及手提电话作业系统市场的苹果电脑iOS和Google Android系统。该软体除了具备微软公司的传统视窗系统显示方式外,亦将强化更适合使用于触控萤幕的平板电脑设计,使用类似Windows Phone作业系统中动态方块(live tiles)界面,新系统可透过官方网上商店Windows Store购买软体等新功能及特性。Windows 8于2012年8月第1周发布RTM版,并于10月26日正式上市。Windows 8.1中,微软发布了与Windows 8有区别的多个重要更新。微软公司于中原标准时间2013年10月17日发布Windows 8.1正式版。 平板电脑上,Microsoft Surface是一系列以Windows 8为作业系统的平板电脑。分别为Surface和Surface Pro,前者使用英伟达处理器而后者使用英特尔处理器。并使用10.6英寸、长宽比16:9的高解析度萤幕。这款产品由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在2012年6月18日于洛杉矶举行的记者会上公开。10月26日推出。虽然产品有多项新尝试,但销量并不理想,截至2013年5月仅售出150万部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约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公司几乎全部的手机业务,当中购买设备与服务部门50亿,支付相关专利21.8亿。福布斯评论认为诺基亚是白菜价贱卖,“出售给微软并不惊讶,惊讶的是出售时间和价格”并且“史蒂芬·埃洛普的动机将被仔细审视”。有媒体则指明埃洛普与微软的CEO职位令人遐想。 Windows 10 和新一代 Surface(2014年–2021年). 2014年9月15日,微软公司宣布并购瑞典游戏开发商Mojang,包含公司所有权和游戏(如该公司所开发的《Minecraft》)的智慧财产权。收购金额为25亿美元。 2015年7月29日,微软 Windows 10在全球 190 个国家同步上市,符合硬件资格的正版 Windows 7 、 Windows 8.1 及 Windows Phone 8.1 装置均能免费升级,预估全球将有数亿 Windows 用户受惠。<br />2015年9月23日,微软在全球同步上市新版Office 2016。2015年10月7日,微软发布新一代Surface Pro产品,以及全新的Surface Book,将Surface品牌扩大到笔记本领域。 2016年6月13日,微软以每股196美元的价格,斥资262亿美元现金收购商业社交平台领英。2016年8月2日,微软在官网宣布,Microsoft HoloLens 开发者版本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卖。2016年10月26日,微软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增强版的 Surface Pro 4 和 Surface Book,提高了其硬件配置。同时还发布了 Surface Studio 一体机和 Surface Dial 等辅助设备,将 Surface 硬件品牌再次扩大到纯桌面领域。 2018年6月4日,微软正式宣布以75亿美金收购GitHub。2018年6月底,微软和神州数字、热酷策略结盟,开拓区块链市场。神州数字的MasterDAX将使用Microsoft Azure作为其区块链云端平台。 2018年8月,丰田通商开始与微软合作,使用Microsoft Azure应用套件创建与水管理相关的物联网技术的养鱼工具。水泵机制是由金代大学的研究人员部分开发的,利用人工智能来计算传送带上鱼的数量,分析鱼的数量,并根据鱼提供的数据推断出水流的有效性。 此过程中使用的特定计算机程序属于Azure机器学习和Azure IoT中心平台。 在2018年9月,微软停止了Skype Classic。尽管拥有超过60,000项专利,微软仍于2018年10月10日加入开放发明网络社区。在2018年11月,微软为Microsoft Azure引入了Azure多重身份验证。 2018年12月,Microsoft宣布了Project Mu,这是Microsoft Surface和Hyper-V产品中使用的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内核的开源版本。 该项目推广了固件即服务的概念。同月,Microsoft宣布了Windows Forms和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的开源实现,这将使公司进一步朝着透明发行用于开发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和软件的关键框架的方向发展。12月,该公司还终止了Microsoft Edge项目,转而支持其浏览器使用Chromium后端。 2019年7月22日微软投资OpenAI $10亿美元,双方将携手合作替Azure云端平台服务开发人工智慧技术。其后的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了一个自然语言生成式模型,名为ChatGPT。 2019年10月,微软在例行更新Surface产品线的同时,发布了Surface Neo和Surface Duo两款新设备,进军双屏计算设备市场。其中Surface Neo 是一款由两块9英寸屏幕拼合起来的双屏笔记本设备,并搭载专门为双屏设备优化的Windows 10X操作系统。而 Surface Duo则是运行着定制版Android 系统的双屏手机设备,微软宣告终结失败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后,通过搭载Android系统再一次进军手机市场。 2020年9月,Microsoft 同意以75亿美金收购ZeniMax Media。 2021年4月,Microsoft洽谈收购Nuance Communications,估值160亿美金。 2021年7月,微软收购成立于2009年的网络安全公司RiskIQ。 Windows 11 和收购动视暴雪及其旗下工作室(2021年至今). 2021年10月初,微软推出Windows 11作业系统,并开放符合硬体需求的Windows 10用户免费升级。 2022年1月18日,微软宣布计划以687亿美元现金收购动视暴雪以及其旗下所有工作室,并将会把其现有以及未来所有游戏加入Xbox旗下的Xbox Game Pass订阅制服务。亦说明动视暴雪在交易完成前暂时不会有人事变动,交易完成之后整体运作将会交由Xbox部门的主管负责。微软也同时宣布Xbox Game Pass所有版本的订阅人数正式突破2500万人。随着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于2023年10月13日批准收购案,双方于同日正式完成收购。 微软企业文化. 可通过微软开发人员网络(MSDN)获得有关开发人员的技术参考以及各种微软杂志(例如Microsoft Systems Journal(MSJ))的文章。 MSDN还为公司和个人提供订阅,而较昂贵的订阅通常可以访问微软软件的预发布Beta版本。 2004年4月,微软为开发人员和用户创建了一个名为Channel 9(第九频道)的社区站点,其中提供了Wiki和Internet论坛。另一个提供日常视频广播和其他服务的社区网站On10.net。传统上,免费的技术支持是通过联机Usenet新闻组以及过去由微软员工监控的CompuServe提供的。一个产品可能有多个新闻组。同事或微软员工可以选出有帮助的人作为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身份,这使他们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并有可能获得奖励和其他福利。 部门结构. 企业开发平台产品及服务部门. 包括Windows用户服务处、伺服器暨开发工具处、MSN事业处。产品和服务如Windows Live。Windows伺服器版本,如Windows Server。 商业部门. 微软商业部门生产的Microsoft Office和该公司的在线办公软体。软体产品包括Word(文字处理器),Access(关系资料库程式),Excel(电子表格程式)的,Outlook(Exchange Server)时,PowerPoint(演示软体),和Publisher(桌面排版软体)。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其他产品,包括Visio,MapPoint,InfoPath和OneNote。 娱乐及设备制造部门. 娱乐及设备部生产的嵌入式系统和Windows智能手机。 产品.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同样这么做的还有苹果、Google、三星、小米等同业。 软体产品. 微软生产的软体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硬体产品.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体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体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体商品策略: 培训.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精通各样微软及配合公司环境的专家。目前最著名就是2012年10月最新改版的MCSE。 2012年10月,微软因应考古题泛滥以及认证与实务相差甚远的诟病,改采用新一代的云端解决方案,配合私有云建置、虚拟化、BI、自动化等,来识别认证的技能,并且以Solutions为主轴,IT技术为辅助,考试大幅加重了实作考题,和以前用认证的制度相比,解决(Solutions)字代表的是更广泛,较无明显界定的专业技术范围,且取消一试就发一张MCTS的制度,取消证照永久效用,改以两、三年再认证机制,减少85%认证数目,废除过期考试科目及证照。 微软MVP. 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icrosoft 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MVP)),是那些具备一种或多种微软技术专业知识,在微软相关技术社群中贡献突出的专家。目前全球大约有4200位以上MVP,以美国的人数最多,中国大陆约有240位,台湾约有110位。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于2006年1月18日正式宣布成立,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战略合作部,以及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多个产品研发机构组成,集团以矩阵式架构统一和协调微软在中国所有的研究及开发事务。张亚勤任集团董事长,张宏江任集团首席技术官。 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现任研究院院长是洪小文博士。 垄断问题. 微软的Windows产品垄断桌面电脑作业系统市场。持此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作业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微软的垄断地位. 有人批评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电脑作业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作业系统(Windows NT)伺服器作业系统(Windows NT Server)、办公室套装软体(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体(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E直接附加在Windows作业系统上后,微软在浏览器获得了非常大的占有率。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作业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美国诉微软案)。 面对这些指控中,微软认为它只是在满足客户需求,提供给Windows使用者免费的浏览器(IE)。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商业策略是「拥抱再扩充」(embrace and extend)策略。批评者认为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充」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拥抱、扩充再消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2004年3月,微软公司因违反欧盟公平竞争法,被欧盟委员会要求向竞争对手提供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源代码在内的必要技术资讯,并被处近5亿欧元的罚款,创下欧盟罚款的最高纪录。 2006年4月24日,欧洲初审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微软公司与欧盟委员会在软体市场上的争端。 2007年9月17日,欧洲初审法院裁定,维持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公司做出的反垄断处罚决定。 2008年2月,微软因未能执行2004年欧盟的反垄断裁决,被欧盟处以8.99亿欧元罚款。至此,欧盟已经以违反反垄断法和未执行反垄断裁决为名对微软处以总计16.8亿欧元的罚款。微软也是第一个因不合作态度而被处罚的公司。 微软在中国大陆也遭到有人举报涉嫌垄断行为,并提出10亿美元的索赔。举报人在举报信中说「微软的全球统一价策略和在作业系统捆绑应用软件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但中国国家发改委并未受理。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就《反垄断法》表态:「由于微软大部分以非正版方式存在,正版产品市场占有率很小,因此微软在中国构成垄断的前提不存在。」在一些调查中显示中国网民使用过番茄花园或类似的修改版作业系统的比例有六成之多,使用原版XP的网民不足一成。2014年7月28日,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组织由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福建、湖北、江苏、重庆、河北等9省市近百名工商执法人员对微软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四个经营场所,即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广州、成都分公司进行了反垄断突击检查。针对中国国家工商总局的反垄断突击检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7月30日发表声明称,微软始终如一遵守并符合中国法律法规,会积极解答政府部门可能有的疑问。2016年1月5日,中国国家工商总局专案组再次对微软公司、微软大中华区有关负责人进行反垄断询问调查,但微软没有作出回应。 轶事. 政治影响力. 根据政治反应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造就的亿万富翁. 微软最富裕的几个人的资产甚至可以傲视许多其他跨国大公司的创始人。在微软富翁当中进入「十亿美元超巨富级」的有: (2009年资料)。 (2009年资料)。 裁员. 美国时间2014年7月17日,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宣布,受精简机构与整合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的影响,公司将在今后一年削减1.8万个工作岗位。其中,约1.25万被裁员工将来自刚刚并购过来的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主要为手机业务)。这将是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 被入侵. 2017年10月17日,5位前微软员工称,四年前微软用于追踪自主软体漏洞内部资料库被入侵,微软在2013年发现到资料库被骇客入侵,但微软随后并未公开被攻击的严重程度,5位前员工被采访描述此事件,微软拒绝回应。 蓝屏死机 2024年7月19日,微软因CrowdStrike(CRWD.US)对「猎鹰感测器」软体的更新,导致其Windows 365云端PC出现了蓝屏死机的问题,并登上全球新闻热搜。 合伙关系. 在 Linux 与 Novell (Micro Focus 的子公司,OpenSUSE 的母公司(SUSE 已被出售))合作。 2019年5月2日,微软和J.P. Morgan(摩根大通)宣布,他们将以合作伙伴关系去加速企业区块链的采用,并使 J.P. Morgan 和 Microsoft 客户能够在云端中构建和扩展区块链网路。 区块链发展. 2019年5月,微软推出一个直接建立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的大型科技公司的第一个分散式基础设施。 这个名为"Ion"的开源项目涉及网路如何相互通讯的基础机制。 批评及争议. Facebook创办人马克·祖克柏出生时(1984年5月14日)被称为「第二盖兹」,自2002年(18岁)就拒绝微软,他哈佛大学时代就成立了社群网路服务Facebook。微软入驻Facebook以来,对与微软有关的照片来发送。Windows Phone自Windows 10推出以来,行动作业系统的后续系统为Windows 10 Mobile,但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争议。 2014年9月23日,微软宣布将自家旗下的网盘品牌OneDrive的免费用户永久储存空间上调至15GB,使用备份照片可再次奖励15GB。但此前尚未注册的用户于2015年12月31日将会缩减至5GB,Office365的订阅用户不能继续保持无限储存空间。Microsoft程式的终端使用者授权协定经常被严厉批评。
用维基百科解释
Windows 1.0
Windows 1.0是Microsoft Windows的首个主要版本,但其本身并不是操作系统,而是基于MS-DOS内核的图形应用程序环境。它于1985年11月20日在美国首次发布,而欧洲版本于1986年5月以Windows 1.02的形式发布。 Windows 1.0的开发始于1982年的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看到了类似软件的演示。1983年11月,Windows 1.0首次公开亮相,并得到了一些硬件和软件制造商的支持。但其推迟到两年后才发行。Windows 1.0以16位外壳程序的形式在实模式下运行。该环境中能够运行为Windows设计的图形程序以及先前的MS-DOS软件,各个程序窗口只能而不能;同时引入了多任务处理,并支持鼠标,还包括一些内置程序,如计算器、画图、记事本。Windows 1.0共发布了四个版本,后续版本中主要添加了对新硬件及其他语言的支持。 Windows 1.0反响平平:批评主要聚焦于其软件兼容性和性能问题,而现代的科技媒体普遍认可它在Windows历史上的地位。它的最后一个版本是1.04,随后被1987年12月发布的Windows 2.0所取代。Windows 1.0于2001年12月31日终止支持,是支持时间最长的Windows版本。 开发. 20世纪80年代左右,计算机正从字符用户界面过渡到图形用户界面。1981年,微软产生了开发基于位图的图形用户界面的想法。1982年的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上,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看到了的演示,这是由开发的一套-{}-用于IBM PC兼容机的图形用户界面软件套件。这启发微软开发自己的图形界面。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机配置,微软将这套图形界面定位为具有启动器功能的扩展模块,并着手开始开发。1983年初,苹果电脑公司发布了Apple Lisa。这款产品的图形用户界面同样基于位图,并借鉴了施乐公司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长足进展;不过其售价高昂,很多用户望而却步。微软希望开发出更便宜的产品,同时也需要有独特之处。同年8月,比尔·盖茨招募了作为新图形界面的开发团队负责人,他是中视窗系统的关键开发人员之一。在视窗系统开发前,这套图形界面被简单地称为「界面管理器」。麦格雷戈将自己先前开发的视窗系统称为「Windows」,同时微软营销副总裁也提议使用「Windows」这一名称:该词在软件中频繁出现;同时该词在英语中很常用,因此当媒体提及该产品时,必须在前加上公司名称「Microsoft」以避免混淆,这样能够提高微软的知名度。比尔·盖茨接受了这个意见,将该产品命名为Windows。 1983年9月,微软首次向媒体展示了Windows原型,其用户界面类似于Multiplan以及其他当时的微软应用,屏幕底端有命令栏;同时还能够同时显示多个应用程序窗口,既可以,也可以。这个用户界面概念很快被重新设计,只支持平铺窗口,并将类似Multiplan的命令栏更改为标题栏下的菜单栏。许多观点认为,微软做出这一决定是为了避免与Classic Mac OS雷同。不过根据微软工作人员的说法,这可能只是早期项目经理的偏好。重新设计后的环境在1983年11月的秋季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最初,微软将这款软件称为MS-DOS 2.0的设备驱动程序,需要192KB的内存和两个软盘驱动器。当运行「行为良好」(仅使用MS-DOS的系统调用)的程序时,Windows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平铺窗口的任务;当运行「行为不良」(不使用MS-DOS的系统调用,而是直接操作硬件地址以控制硬件)的程序时,Windows会让其全屏运行。通过这种方式,Windows能够运行MS-DOS中的应用程序。这让Windows从Visi On和Apple Lisa中脱颖而出。同时,与Visi On不同,Windows开发人员不需要使用Unix开发IBM PC应用程序。微软计划在第三方应用程序中不再强制要求使用微软的用户界面,以鼓励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其他公司开发Windows程序。 一些MS-DOS计算机制造商(包括康柏、、迪吉多)和软件公司(包括、莲花)承诺提供对Windows的支持。1983年12月,杂志在预览Windows后,称其「似乎提供了非凡的开放性、可重新配置性、可移植性,以及合适的硬件要求和定价……除非其他公司推出让人惊喜的产品,否则Windows将优先在大范围内测试桌面比拟这一概念。」Windows刚诞生时,比尔·盖茨就将其视为微软的未来。他在1984年4月告诉杂志:「我们公司的战略和资源完全倾向于Windows,就像我们专注于MS-DOS和Xenix之类的操作系统内核一样。我们也强调,只有充分利用Windows的应用程序才能长期保持竞争力。」但IBM并未出现在支持硬件制造商的名单中。IBM最初拒绝在其销售的设备上预装Windows,转而开发自己的产品。微软称Windows与TopView不同,强调其目的不是多任务处理,而是「让计算机成为内存占用较少且图形丰富的环境」。到了1984年末,Windows、TopView、数字研究公司的这三款视窗系统间存在竞争,有媒体称之为「视窗之战」。麦格雷戈于1985年1月离开团队后,史蒂夫·鲍尔默接替了他的位置。后来,微软说服IBM需要图形用户界面,两家公司联合开发OS/2,并于1987年12月完成了初代版本,旨在取代MS-DOS和Windows。 微软曾在1983年11月承诺于1984年4月前发布Windows,然而,由于各种设计修改,其发布日期推迟,并因此被称为「Vaporware」。 版本发布. 1987年12月9日,Windows 2.0发行。Windows 1.0于2001年12月31日终止支持,是迄今为止得到支持时间最长的Windows版本。 功能. Windows 1.0本身并不是操作系统,而是图形应用程序环境。其基于MS-DOS内核,以16位外壳程序的形式在实模式下运行。Windows 1.0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是多任务处理的早期想法。各个程序窗口只能平铺在屏幕上,不能堆叠或重叠。程序中的内容会会自动调整大小以适应可用空间。程序最小化后,其图标会出现在屏幕底部的水平线上,类似于现代的Windows任务栏。该操作环境支持鼠标,用户能够使用鼠标在屏幕上单击。与现代Windows操作系统不同,Windows 1.0中必须按住鼠标按钮才能显示所选菜单。 Windows 1.0包含简单的程序启动器和文件管理器——MS-DOS Executive,在其中打开.exe可执行文件将启动应用程序窗口。Windows 1.0也附带了计算器、画图、记事本、书写器、终端、时钟、等程序。系统中还包含RAMDrive(用于管理存储卡,突破内存限制)、剪贴板、打印后台处理程序等实用程序。Windows 1.0内置了《黑白棋》这一依赖于鼠标控制的电子游戏,旨在让用户学习如何移动鼠标以及单击屏幕元素;同时,《权力平衡》可能是唯一一款在Windows 1.0上发行的商业游戏。Windows 1.0引入了控制面板,能够配置环境功能。由于Windows的向下兼容性,现代Windows上很有可能能够直接执行Windows 1.0的二进制程序,并且仅需做很少修改即可将源代码重新编译为功能相同的「现代」应用程序。 Windows 1.0还包含三个动态链接库,分别为KERNEL.EXE、USER.EXE、GDI.EXE。其中KERNEL.EXE包含了诸如任务处理、内存管理、文件输入和输出等功能,USER.EXE提供了用户界面接口,GDI.EXE提供了图形设备接口。Windows 1.0 SDK中包含了这些文件的调试版本,可以用来替换安装盘上的相应文件。安装程序合并了多个系统文件,以便加快启动速度。使用Windows 1.0 SDK提供的调试版本KERNEL.EXE,可以创建Windows 1.0的「慢启动」版本,其系统文件未经合并。Windows 1.0可以移动内存中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段,以允许程序共享位于动态链接库中的代码和数据;同时能够按需将代码从磁盘中加载,并在内存不足时将其丢弃。 2022年3月,有人在Windows 1.0中发现了彩蛋:一个隐藏的对话框,包含Windows 1.0的开发人员列表以及欢迎语「恭喜!」。 系统需求. Windows 1.0的官方系统要求如下: 在最低系统要求的基础上,微软建议在使用多个应用程序或运行DOS 3.3时增加内存。 反响. Windows 1.0发布后反响平平,褒贬不一。多数评论者认为该平台具有潜力,但Cult of Mac的评论员Ed Hardy认为Windows 1.0无法与苹果同时期的Finder 1.0竞争,少数派的SUNTRISE认为Windows 1.0图形设计粗糙,不及当时Classic Mac OS的图标。Windows 1.0也因速度慢且软件兼容性糟糕而受到批评。也有评论批评其苛刻的系统要求,指出同时运行多个应用时性能不佳;并且用户需要额外购买鼠标才能充分使用操作系统。《纽约时报》将配备了512KB内存的计算机上运行Windows 1.0的速度比作「在北极倒糖蜜」,并且认为该操作界面的设计过于依赖鼠标,对仅使用键盘的用户不够友好。该报总结道,Windows 1.0性能糟糕、缺乏专用软件、与DOS程序的兼容性欠佳、缺少入门教程,而Borland Sidekick之类基于DOS的软件同样能够提供Windows 1.0中的功能并实现多任务处理,因此后者更适合大多数计算机用户。 Computerworld杂志报道,从1985年发布到1987年4月,Windows 1.0的销量达到了50万份。现代的科技媒体普遍认为Windows 1.0是失败的产品,但认可它在Windows历史上的地位。是卓有成就的技术专家,开发了MIME标准。Windows 1.0发布后不久,他正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IT团队中工作,微软代表向他们首次展示Windows后,他认为相比于团队内部的窗口管理器,「这些人带来了可怜又幼稚的系统」,「我们当时就知道他们不会取-{}-得任何成就」。事实上他也低估了该平台的未来影响。The Verge认为,Windows 8的设计理念与Windows早期版本类似,都是在保持兼容性的前提下简化操作,并且都面向新兴的人体学接口设备。Windows 1.0中提供了新的图形用户界面,并面向鼠标操作;Windows 8也提供了新型界面和软件,并面向触摸操作。 Netflix电视剧《怪奇物语》第三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5年,作为合作的一部分,微软在Windows 10上开发了Windows 1.0的模拟器,并与该季同步发行。
用维基百科解释
英语
英语(English),又称英国语、英吉利语、英伦语、,是源自西欧英格兰地区的一支西日耳曼语言,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语(至少70%的日耳曼语使用者是在说英语),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印欧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有近六十个国家将其做为唯一的官方语言或主要官方语言之一,是全世界官方使用最多的语言。英语也是至今唯一具有全球通用语和世界语言地位的语言,是联合国、欧盟、国际民航组织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是互联网的法通语,也是学习者最多的外语。 现今使用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主要是大英帝国及其盎格鲁-萨克逊裔居多的殖民地和海外属地的后代,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曾是殖民地但已经独立建国的爱尔兰、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也被广泛使用,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起组成了现在的英语世界,其中最核心的英、美、加、澳、新五国因其政治外交和意识形态上的紧密性与一致性也被统称为英语圈。 “English”一词源自于公元5世纪开始迁居大不列颠岛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Angles)之名,而“Angles”由日德兰半岛东南岸濒临波罗的海的盎格里亚半岛(Anglia)的名称衍生,在古日耳曼语中意思是“弯勾”或“狭窄”。低地苏格兰语是与英语最相似的语言,而同属盎格鲁-菲士兰语组的弗里西亚语是不列颠群岛外与英语亲缘最近的语言。古英语源自于日德兰半岛和莱茵河流域的北海日耳曼语,作为独立语支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趁西罗马灭亡渡海入侵不列颠行省并征服当地原住民布立吞人,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称作盎格鲁-撒克逊语或古英语)取代海岛凯尔特语成为大不列颠岛上的主流语言,开启了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时期。之后因为盎格鲁-撒克逊七国先后基督教化,古英语受到少量教会拉丁语的影响。在中世纪早期的维京时代因为丹麦法区建立,英语词汇受到 北日耳曼语中古诺斯语的大量影响,并开始向著更分析语化的方向发展。在中世纪中期,英语在诺曼征服英格兰后开始受到罗曼语族(特别是诺曼法语)的深度影响演变出了中古英语,在中世纪后期又受到了一些新拉丁语的影响。15世纪初,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在大航海时代后,英国通过制海权优势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主义日不落帝国并对全球施加政治和文化影响,现代英语在17至20世纪传播并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通用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属英语国家的美国取代了英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伴随著传播媒体及大众流行文化,使得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语言,已经许多行业(如科研、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作为一种屈折语,英语相比其他很多语言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动词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语体和语气,是一种相对简化的屈折语。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虽然有显著差异,而且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历史. 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的。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449年左右,不列颠群岛国王邀请“盎格鲁亲戚们”,希望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于是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作为回报。随后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便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七个王国: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威塞克斯。 5世纪时日耳曼人入侵后,到了7世纪,盎格鲁语言逐渐取代了统治当地的罗马人的拉丁语和本地的布里吞凯尔特语。英格兰、英语这两个个词是从“盎格鲁”发展而来的。 公元九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丹麦人大规模侵入英国北部。九世纪末,入侵者几乎占领整个英国的东半部。丹麦人说的是北日尔曼语。北日尔曼语和西日尔曼语的词汇上差别不是很悬殊,为提升沟通程度常替词形变化有意无意消音,古英语屈折变化的融蚀也在此开端。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使大量斯堪的纳维亚语(以古诺斯语为代表)的词汇融进古英语中。古诺斯语和古英语有许多同义同源,型态近似之类语,古英语在丹麦统治下吸收不少古诺斯语词汇,其中最显著及最具代表性的,是英语的人称代名词,为古诺斯语取代原本古英语词汇,即北日耳曼语式的代名词取代英语原本西日耳曼语式代名词,而演变至今日样貌。 1066年,法国的诺曼第公爵征服英格兰,在西敏寺登基加冕,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国君主与贵族讲一种属奥依语的古法语方言盎格鲁-诺曼语,教士们则习用拉丁文,古英语沦落为平民以及农奴的语言。因重要场合及贵族的使用,盎格鲁-诺曼语强烈影响古英语,古英语也因当时地位相对下贱,缺乏对文法规范的重视和约束,迅速大量丢失早期复杂的曲折变化,进而发展形成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其中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在语言学方面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献。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里故事集》。 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逝世1616年4月23日)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分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00年左右。随著大英帝国对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形成日不落帝国,对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发展,英语也是自19世纪起成为世界语言,而美国在20世纪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后,伴随美式文化和语言的推广,英语更加强化其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在二战后亦成为不少新独立国家的第二语言和官方语言。 虽然英语是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时英语加入大量拉丁语词汇,随著时代演进还加入更多西班牙语、义大利语、法语及希腊语的词汇,拥有大量罗曼语族起源的借用词。 方言. 英语是一种多中心语言,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地区性变体。语言学家已经不再把伦敦或英国上层人士的英语作为唯一的标准英语。除英国英语外,最重大发展的是美国英语和纽澳英语。自从17、18世纪,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洲英语、新西兰英语开始成为独特的方言。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地区性的语词、语法和语音。其他像印度英语、东南亚英语、加勒比地区英语和非洲某些新兴国家的英语,都各自受到当地语言影响、具有语音和词汇上的特点。 英语的主要方言在语音上有明显差别,拼写的差别则较小。一般人们以一些学术机构的辞书作为标准的英语,例如《牛津英语词典》等。在学术、科技文章方面,来自各国作者使用的是一种共同文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式英语”这个术语通常被理解为美国人特有的语词和语法,在当时的一些“纯洁主义”的英国文人看来,它不是纯正的英文,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式英语”一词的概念逐渐改变,只指在美国本土上使用的英语,而不论其与英国式英语的异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美国式英语已反过来对其他方言产生影响,并且正在日益扩大这种影响,电脑软件也以美国式英语为标准。 地理分布. 由于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有过许多殖民地,在现代,英语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都是通用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 汉族为主地域分述. 由于使用英语的两个主要国家英国与美国先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并在众多领域具较大影响力,加上英语相对易学,许多人都将英语作为一种外语甚至是第二语言,把英语作为外国语使用的人约3-5亿。在欧洲大陆则是最普遍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32.6%),接着是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在东亚,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等地,英语是学校的必修课程。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国语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法,说明英语正在愈来愈被看成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不同语言使用者交谈时,英语大多为第一顺位交流语言。 英语在多数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位,许多教科书的原文书即为英语,英语也成为多数学术领域必学的第一外国语。 基本英语是为了国际交流使用而简化的英语。它通常被一些飞机厂商和其他国际企业用作书写手册和交流。远东的一些学校把它作为基础英语来教授。 英语作为外语. 中国大陆. 在基本教育阶段(小学至高中),特别是中学阶段,几乎全部的学校选择英语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语必修课。中国大陆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对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课程与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达标要求。 在1949年至在1960年代中期,因与苏联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以俄语作为第一外语,直至文化大革命。从197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1978年特别是1983年以后,英语是在高等学校升学考试中,和其他主要科目一样同等对待。以此为导向,中学课程,特别是初中教育绝大多数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也因为这样,许多人说话时会以外语代指英语);除了非英语外语专业以外,在全日制普通大学,一般均以英语作为必修课,其他外语作为选修;而非英语专业的语言专业,一般要求同时对英语作为必要课程之列。 澳门. 1999年澳门主权移交。自此,英语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升,至今已超越葡语。 英语作为法定语文之一. 新加坡. 尽管英语原先不是新加坡的土著语言,但由于作为官方语言及实际上各方面的通用语,所以新加坡英语的普及程度极高,已逐渐走向成为本地化的语言。 香港. 中文和英文皆是香港的法定语文。由于香港曾被英国统治,英语在香港是第二官方语言,在香港十分通行。此外,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且使用普通法,英语因此是商业界、法律界重要语言。自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政府在正式文件中更多采用中文,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用中文译本满足正式文件要求,但实际处理事务仍然使用英语。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以英语为惯用语言(第一语言)者有5%(约20万4千人,主要为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 音系. 英语音系学是指对英语音系(亦即声音系统)的研究。正如所有语言,无论考虑历史与否,英语口语的发音因不同方言而异。 这种变异在英语特别明显,因为它在广泛地区使用,是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加勒比海英语国家等国的主要语言,在每一个洲都地有相当人口以之为母语或第二语言。 英语并没有决定性和国际承认的单一标准,所以不同国家通用的英语有时妨碍沟通。虽然如此,众多地区的英语口音仍能互相理解。 语法. 英语文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虽然一些18世纪和19世纪的学者试图把拉丁语的语法应用于英语,但是并不成功。英语与其他所有的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没有那么复杂的屈折变化,也失去几乎所有阴阳性变化,基本上,英语除了人称代词以外,已失去性和格的分别,更强调词语间相对固定的顺序,也就是说英语正朝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如猫尾可以写作cat tail,而不必写作cat's tail,这里的猫cat直接用词根原形,而没用属格词缀cat's)。 英语的基本语序为SVO,且基本上不能任意变换语序,除了在少数诗词以外。如下所示: 英语中仍然保留的屈折变化有: 比起其他印欧语系的语言,虽然英语的屈折变化数量大幅减少,但名词、动词等依旧有相当数量的不规则变化与强变化。 英语中所有的词可分成十大类,每一类词在句子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 这十大词类是: 词汇. 几乎所有的日耳曼语源字汇(包括一切基本字汇,如代词、连词等)都相对来说更短、更非正式。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代表更加优雅或更能显示专业造诣。但是,过多运用拉丁语源字汇,则会被认为矫饰或刻意卖弄。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政治与英语》对此作了透彻的描写。 英语使用者在选择单词时,通常可以从日耳曼语源和拉丁语源的近义字汇中挑选:如“sight”和“vision”、“freedom”和“liberty”。这些近义词之间都有微妙的差异,使用者能够自由选择组合表达不同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所用到的辞汇一般是日耳曼语源。大多数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用在更加正式的讲话和文章中,比如法庭发言或者编写百科全书。在医学、化学等的许多术语也为拉丁语词源。 英语以它巨大的词汇量而著称,很容易引入专业术语和输入新词到日常使用中。另外,俚语也为旧词换上了新的含义。这种灵活性非常明显,通常需要正确区分正式的用法和日常一般用法;英美的初等教育教师一般会提醒学生那些日常广泛使用但在正式场合中并不正确的字汇。请参看:社会语言学。 词汇量. 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总计990,000个),但如果要估计具体数字,必须先判断哪些能够算作其单词。不过与其他语言不同,并没有一个权威学术机构来规定何为正式的辞汇。医学、科技领域不断涌现新词,一些进入了大众日常用语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内部使用。移民群体带来的外语单词也经常融入英语社会中去。一些古词和方言单词能否算作英语也无法判断。 《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收录了超过五十万个条目,标准比较宽松:“包括文学与日常对话中的标准辞汇,无论当代、废弃或古语,也包括主要的科技辞汇和大量方言、俚语。” 自从电子计算机普及以来,不少与这范畴相关的词语进入大众的生活;另一方面,与电信科技相关的新词,有不少都是透过词缀的组合来构成新词。举个例子:「wiki」本身是夏威夷语,但由于维基百科的普及,创建了「wikify」(wiki + -fy,维基化的意思);然后又从wikify创建了「wikification」(维基化的过程或行动)。另外,在数据库中使用的一个新创词语「serializability」,意思是「把准备写入数据库的资料序列化的可行性」,本身亦是源自另一个新创建词「serialize」(序列化,源自「serial」,即序列)。 词源. 英语借词的词源很广泛。由于曾受到法语的影响,英语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分为日耳曼词源(大部分来自古英语),与拉丁语源(由拉丁语而来,大部分来自诺曼法语,有一些也直接从拉丁语借来)。 1973年,Thomas Finkenstaedt与Dieter Wolff出版《Ordered Profusion》,书中发表报告,对旧版《简明牛津词典》(第三版)中约八万个单词进行了电脑化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英语单词来源如下: 文字. 英语的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单词的拼写系统或正确拼写法是依据历史传统而继承下来的,并不严格按照发音规律。因此,英语单词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经常有很大差异,单词拼法也是所有字母语言中最难掌握的拼写之一,例如,pig和bible的i,follow和allow的ow,发音完全不同。 有些单字,连母语者也不一定会发音,例如Lieutenant colonel。 世界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是属于直接拼法,看单词就能正确发音,而英语拼写是属于间接拼法,要借助音标才知道单词的正确发音。 正写法. 英语正写法(English orthography)又称英语正字,是书写约定系统,用于以书面形式表示英语口语,它允许读者将拼写、声音和意义联系起来。用这种约定系统,以拉丁字母正确拼字书写出的语文即「英文」。 英语与许多语言不同的是,几乎每个音素(声音)都有多种拼写方式,而且大多数字母也有多种发音,具体取决于它们在单词中的位置和上下文。一些拼写错误甚至在母语人士中也很常见,这主要是由于在整个英语历史上大量借用了其他语言的词,并没有成功进行完整的拼写改革。 标音符号. 英语中有一些单词需要标记各种标音符号来提示发音,这些单词绝大部分都是从外语输入进来。例如"à la carte", "café", "coöperate", "élite", "façade", "naïve", "résumé" 等。 标音符号在诗歌或剧本中有时也会用到,能够将平常不发音的音节标记为发音,来达到戏剧化的效果或者保持诗歌的韵律。在古代或仿古作品中很常见,如“-ed”的后缀经常标记重音符,使其发音,例:cursèd。 在某些古文中(特别是英式英语),连字现象很普遍,如"archæology","œsophagus"和"encyclopædia"等。这些词都为拉丁或希腊词源。 随著时间推移和ASCII的盛行,越来越少的英语使用者选择标记,或已经忘记这些词是法语词源,即使在极为正式的书写当中也不加,甚至有时候标记符号还会被认为是在装腔作势;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正确的拼写应该保留符号,尤其是缺少符号后发音就会出现很大差异时更应该如此。有一些词明显不遵循英语的形态音位法,在这类词中一般会保留标音符号。比如"café"这个词,如果把e上的尖音符去掉,按照英语发音规则,e就会不发音。又比如"résumé"是摘要的意思,有3个音节,"resume"是继续的意思,有2个音节,它们在英语词典中始终分开两条排列。 有时也需要用到分音符号,但这些符号也经常省略或用连-{字}-符号代替,如"coöperate"(或"co-operate")、"daïs"、"naïve"、"noël"、"reëlect"(或"re-elect")等。 有一些单词如"rôle"和"hôtel"最初传到英语中时是要加标音符号的,最开始时这些词法国风情很浓,一些人甚至批评,本来英语中有对等的单词却偏要使用外国字汇。还有一些词如"élite"(精英)的标音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消失,但《时代周刊》等报刊杂志仍然在使用。
用维基百科解释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防止战争的发生并为各国提供外交平台。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并受到治外法权的约束。其他主要办事处设在日内瓦、内罗毕和维也纳。 到2018年中为止,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联合国遍布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联合国由六大主要机构组成:联合国大会(主要的审议机构)、安理会(以决定对和平与安全的某些决议)、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以协助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合作和发展)、秘书处(为联合国提供所需的研究、资讯和设施)、国际法院(主要的司法机构)以及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当前没有运作)。其他重要的联合国机构还有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是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的经费由会员国分摊和自愿捐赠。联合国现今有六种工作语言,分别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 历史. 背景和建立(1945年—1947年). 在联合国建立的之前一个世纪,为了规制国家之间的冲突,许多国际协约组织和会议被建立起来,例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1899年及1907年海牙公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损失之后,巴黎和会宣布建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国家间的和谐相处。这一组织解决了一些领土争端,并在一些领域建立国际架构,例如邮政、航空、鸦片控制等,其中一些后来被吸纳进联合国的体系中。然而国际联盟对于殖民地(当时占世界人口的一半)的代表权不够,并且诸如美国、苏联、德国和日本在内的列强参与度亦不足。它无法阻止1931年日本对中国的入侵、纳粹德国的扩张、1935年的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以及最终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创立一个新的世界性组织的最初完整构想可以追溯至1939年的美国国务院。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首先使用了“联合国”一词,用于描述同盟国家。1942年1月1日,26国政府签订《联合国共同宣言》,联合国一词得到首次正式使用。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召开,50国政府及诸多非政府机构参与并起草《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当时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苏联、英国和美国)及多数其他签署国(46国)共同批准宪章,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1946年1月6日,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51个国家代表出席)以及安理会在英国伦敦的卫理公会中央礼堂举行。大会选定纽约作为联合国总部,其设施于1952年完工。联合国总部同联合国在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的总部一样,被指定为国际领土。同时,大会还选举挪威外相特吕格韦·赖伊为第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总部完工前,在纽约长岛成功湖畔的临时总部即开始运作,即便后来1971年曾代表中国的中华民国被迫退出,其地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以及1991年发生苏联解体,地位被俄罗斯联邦取代。 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 虽然维持和平是联合国的主要权力和目的,但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立却时常导致联合国陷入瘫痪的境地,使其只能对冷战之外的冲突进行介入,例外之一是1950年的安理会决议,授权美国领导同盟军抵抗朝鲜对韩国挑衅行动的大规模反击;该决议在苏联代表缺席(因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联合国外)的情况下通过。。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同意分治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两年之后联合国官员拉尔夫·本奇调停此后造成的冲突。1956年,联合国第一支维和部队建立起来以应对第二次中东战争;然而,对于同时苏联在1956年革命后对匈牙利的入侵却无能为力。 1960年,联合国部署联合国刚果行动(UNOC)以维持叛乱的加丹加国的秩序,并在1964年将其归于刚果民主共和国治下,这是联合国早年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前往同叛军首领莫伊兹·冲伯会谈的途中,常被称为是联合国最高效的秘书长的达格·哈马舍尔德在空难中身亡;几个月后他被追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64年,哈马舍尔德的继任者吴丹部署联合国驻塞浦路斯维和部队,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维和任务。 20世纪60年代,随着去殖民化的发展,联合国迎来一批新的独立国家作为其会员;单在1960年就有17个新国家加入联合国,其中有16个来自非洲。1971年10月25日,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控制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控制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这一投票也被视为是美国在联合国中影响力下降的一大信号。第三世界国家在阿尔及利亚的领导之下建立七十七国集团,这一集团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联合国中的一股主导力量。1975年,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反对之下推动通过决议,宣布锡安主义为种族主义;1991年,在冷战结束之后,这一决议被废止。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积极活动和对中东、越南和克什米尔冲突的调停不力,使联合国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其次要目标——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上。到70年代,联合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预算要远远高于其维和预算。 冷战后(1991年至今).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维和方面有显著的扩展,在十年内的维和行动数量超过过去四十年。在1988年和2000年间,通过的安理会决议数量翻了超过一倍,维和的预算也增加超过十倍。联合国调停结束萨尔瓦多内战,成功进行纳米比亚的维和任务,并监督了南非种族隔离和柬埔寨红色高棉统治之后的民主选举。1991年,联合国授权美国领导的同盟军事行动,击退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1971年至1985年担任副秘书长的布莱恩·厄克特后来说这些行动的成功为联合国带来一种“虚假复兴”——在之后,联合国的任务变得更为艰难。 联合国宪章原本目的是阻止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进攻,但在90年代初联合国面临许多同时发生的严重国内危机,包括索马里、海地、莫桑比克和前南斯拉夫。在美国于摩加迪沙之战中损失惨重而撤出之后,联合国在索马里的行动被普遍认为是失败的;而联合国在波黑的行动则因为面对种族清洗显得任务不清和不果决而成为“世界的笑柄”。1994年,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在安理会无法决断的情况下没能对卢旺达大屠杀进行介入。 在冷战的最后数十年中,联合国受到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批评家的批评,被指管理不善和腐败。1984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停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英国和新加坡也紧随其后。1992年至1996年在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对秘书处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组织的规模。他的继任者科菲·安南(1997年—2006年在任)面对美国撤资的威胁进行进一步的管理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联合国授权的国际介入形式多样。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的任务得到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支持,而对阿富汗的入侵则由北约领衔。2003年,在安理会决议未能通过授权的情况下,美国仍然入侵伊拉克,新一轮的对联合国是否有效的争论就此展开。在秘书长潘基文任下,联合国维和行动介入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基伍冲突,并派出观察员和化学武器核查人员前往叙利亚内战。2013年,对联合国于2009年在斯里兰卡内战末期的行动的内部审查表明,该组织遭遇“系统性的失败”。在2010年海地地震中,有101名联合国人员殉职,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损失。 机构体系. 联合国系统建立于五大机构之上——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秘书处以及国际法院。第六个机构托管理事会在1994年最后一块托管领土帕劳独立之后已经停止运作。 五大机构中的四个都将总部设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国际法院的总部位于海牙,而其他专门机构的总部设在联合国驻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的办事处,剩余的联合国实体则分布在全球各地。联合国用于政府间会议和文件的六大语文分别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根据《联合国特权和豁免公约》,联合国及其机构在其进行运作的国家具有外交豁免权,由此保障联合国对东道国及成员国的公平公正。 下列六个主要机构,如琳达·法苏洛所说,是一个“各种实体和组织的奇妙结合,而他们有一些甚至比联合国本身还要老,并几乎完全独立于联合国进行运作。”这其中还包括专门机构、研究和培训机构、项目和基金以及其他联合国实体。 大会. 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合议性团体,包括联合国的所有会员国,每年定期举行会议,但紧急会议亦可以召开。大会由一位主席(由成员国中产生,根据区域进行轮换)和21位副主席主持。第一次会议于1946年1月10日在伦敦西敏卫理公会中央礼堂召开,有51个国家的代表参会。 大会对于重要问题的投票需要到场且投票的三分之二多数才能通过。重要问题的例子包括关于和平和安全的建议、主要机构的选举、接纳、暂停和开除会员,以及预算事宜。其他问题则由简单多数决定,每个国家只有一票。除预算事项外,通过的决议对于会员没有约束力。大会可以对联合国范围内的一切事项提出建议,但关于和平和安全的事项则属安全理事会考量。 决议草案由八个委员会进行讨论之后交付大会审议。这八个委员会分别是: 安全理事会. 安全理事会的职责是维护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安全。联合国的其他主要机构只有对会员国提出“建议”的权利,而安理会则有权提出具有强制性的决议,在宪章第二十五条规定下,会员国必须接受并履行。 安理会由15个会员国组成,其中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以及10个非常任理事国。其中五个常任理事国对于安理会决议具有否决权,因此常任理事国能够阻止通过安理会决议,但无法阻止讨论。十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根据地域分配原则由大会从成员国中选出。安理会的主席每个月根据英文字母顺序进行轮换。 秘书处. 联合国秘书处由秘书长主持,由来自全球的公务人员协助运作。它为联合国机构召开的会议提供研究、信息和设施,并根据安理会、大会、经社理事会和其他机构的指示进行工作。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发言人和领导人。根据联合国宪章,这一职位是这一组织的“行政首长”。宪章第九十九条规定秘书长可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理会注意,特吕格韦·赖伊之后的秘书长将之解读为为这一职位提供了在全球范围推动行动的机会。秘书长一职已经发展成为联合国管理者和会员国间争端及国际问题的调停者两项职责的结合。 秘书长在安理会(具有否决权)进行推荐之后由大会进行任命。这一职责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如今已形成惯例应有一至两个五年任期,应根据地区轮转任命,且不应来自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现任秘书长为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他在2017年接替了潘基文。 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ICJ)位于荷兰海牙,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于1945年根据联合国宪章建立起来,并在1946年作为常设国际法院的继承者开始运行。国际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9年,由大会任命,必须来自不同的国家。 国际法院的所在地是海牙的和平宫,与海牙国际法学院(私立国际法研究中心)共享一座建筑。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国家之间的争端进行裁决。法院开庭审理过战争罪行、非法国家干涉、种族清洗以及其他一些事宜。其他联合国机构可以请求国际法院提供司法建议。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在推动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及发展方面对大会进行协助。经社理事会有54个成员国,由大会选出,任期三年。主席同样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来自经社理事会中中等或较小的成员国。理事会每年7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地点在纽约或是日内瓦。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为会员国提供建议,与专门机构进行协调并提供建议。由于协调机构的职责较为宽泛,因此经社理事会时常被批评为不够集中及无关痛痒。 经社理事会的下属机构包括联合国土著问题常设论坛(为联合国机构就原住民问题提供建议)、联合国森林论坛(协调和推广可持续森林管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协调各机构间的信息收集)以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协调联合国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推动可持续发展)。经社理事会同时还为非政府组织提供顾问权,至2004年,已经有超过2,200个组织获得了顾问地位。 专门机构.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可建立专门机构以履行其职责。最为人所知的机构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国通过这些机构进行大部分的人道主义工作,其中包括大规模疫苗项目(通过WHO)来为全球人类消除疾病,提高全球的健康水平、防止饥荒和营养不良(通过WFP)、改善全球儿童的健康和生活质素(通过UNICEF)、以及保护难民(如联合国难民署)等。 办事范围. 联合国和联合国系统在各地设有办事处,以联合国办事范围分区,共五大区:非洲地区、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欧洲及中亚地区和中东地区: 会员. 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加入之后,目前联合国总共有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之外所有未受争议的独立国家。 联合国宪章中对会员国做出了规定: 此外,联合国大会中还有两个非会员观察员国家:圣座(对梵蒂冈拥有主权)和巴勒斯坦国。库克群岛和纽埃两国皆是同新西兰自由联合的国家,是多个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正式会员,秘书处承认它们的“完全缔约能力”。 七十七国集团. 联合国中的七十七国集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松散联合,目标是促进其成员的共同经济利益和提升在联合国中的集体谈判能力。该集团最初由七十七个国家创立,但截至2013年11月其成员国数量已经扩展至133个。1964年6月15日,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正式宣布集团成立。1967年七十七国集团在阿尔及尔召开第一次重要会议,采纳了阿尔及尔宪章并建立了永久的制度基础。 语文. 联合国共有六种工作语文,分别为阿拉伯文(以古兰经为基准)、中文(普通话、简体中文)、英文(牛津拼写之英国英语)、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联合国大会1973年将阿拉伯语列入工作语文。秘书处则使用英文和法文两种语文为工作语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则是除常任理事国外使用国家数最多的语文(阿拉伯语是26国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是20国的官方语言)。联合国创建后,1946年决议官方语文共有五种,在1973年增加了阿拉伯文。 联合国新闻部为联合国六种正式语文分别建立了语文日,庆祝多种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正式语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每年,3月20日是联合国法文日,4月20日是联合国中文日,4月23日是联合国英文日和联合国西班牙文日,6月6日是联合国俄语日,12月18日是联合国阿拉伯文日。 经费. 联合国机构通过成员国的会费与捐款这两种方式取得经费。联合国及其机构两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来自各成员国的会费。联合国大会审查联合国的经费,并确定各国应付的会费款额。各国的会费主要是依照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来决定的。会费由经常性预算、维和费用和国际法院费用三部分组成。联合国的特别专案不在常规经费预算之内,这些专案是通过成员国的捐款来运作的。捐款的很大部分是为所需要国家提供农产品,但主要还是资金的支援。 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原则是,联合国不应该在经费上过度倚赖任何国家。为此每财政年度联合国的会费设有“封顶”价格,规定各成员国所付会费的最高价。2000年协定的部分规定,单个会员国的会费占经常性财政预算最高额度从原先的25%降低到22%,目前这是美国承担的经费额度,而其他所有成员国的会费则更低,下限为0.001%。联合国会费缴纳比例每三年修改一次,会费比额编制方法的制定依据支付能力、同时给予人均国民收入低的国家适当宽减的原则。2010年至2012年,每年的会费总额约25亿美元。 联合国宪章第十九条规定:凡拖欠本组织财政款项之会员国,其拖欠数目如等于或超过前两年所应缴纳之数目时,即丧失其在大会投票权。大会如认拖欠原因,确由于该会员国无法控制之情形者,得准许该会员国投票。例如2022年1月初伊朗、委内瑞拉、苏丹及其它5国家就因拖欠联合国会费暂被取消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资格。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是向联合国提供最多经费的国家,同时也是拖欠会费次数最多、金额最大的国家。截至2014年9月底,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8亿美元、维和预算3.37亿美元。 近年来比较明显的变化有:日本的会费比额从2000年的19.4%降为2013年的10.833%;中国则从2000年的0.995%上升为2013年的5.148%(2013年缴纳约1亿3119万美元)。 2011年11月1日,巴勒斯坦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对此事的回应,美国、以色列中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缴纳会费。2013年11月9日,美国、以色列等5个国家因为拖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费,丧失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投票权。 任务. 裁军与军控.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裁军与维持和平是联合国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但是在《宪章》签署后仅几个星期,核武器就被开发出来,从而改变了旧有的裁军与军控概念。事实上,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1946年1月24日召开)所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是有关原子能和平利用的。 裁军会议是国际社会为多边谈判军控与裁军协定的唯一论坛,裁军会议目前有66个成员国,包括五个主要核大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虽然裁军会议并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机构,联合国秘书长向裁军会议派出私人代表,这名代表是裁军会议的秘书长。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往往要求裁军会议讨论特定的裁军议题,而裁军会议每年也向联合国大会汇报工作情况。 人权. 创立联合国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维护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发生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与种族灭绝令国际社会认识到,新的国际组织必须防止在未来发生类似的事件。早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以讨论并回应有关侵犯人权方面的投诉。 《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成员国尊重人权,并应为维护人权采取联合或单独行动。《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被联合国大会确认为是世界各国应该遵守的人权标准。联合国大会也经常就人权问题进行讨论。大会下属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内的人权机构,主要就人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供协助。 贡献. 联合国及其各机构在坚持与贯彻《世界人权宣言》的宗旨方面起到中心作用。联合国为一些过渡到民主政体的国家提供协助,包括监督与协助开展自由公平的选举、提高司法系统的品质、起草宪法、训练人权官员。联合国机构为全球的民主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联合国也支持妇女权益的提高。联合国组织从1985年起开始出现性别主流化的主张,用意之一就是鼓励妇女积极参加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 2005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同意设立一个新的机构“联合国和平建设委员会”,以协助刚刚摆脱战乱的国家避免再度陷入冲突。 2006年3月9日,联合国举行仪式,正式启动中央紧急应对基金,为联合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 争议. 联合国建立的初衷是维护世界和平,并且实行的是大国一致前提下的民主原则,使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但亦因此有些人对此模式表示异议。时任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认为联合国应该是中立的说法为错误,联合国定义应是扮演公正的机构而非中立的机构,对于错误的事情就应该指责,而正确的事情就应该支持,不依对象是谁而有不同标准。 2018年7月,52岁的美国记者因积极揭发联合国内部丑闻,其办公室及常驻身份均先后被撤销。到了8月被联合国永久禁止采访。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被联合国全面封杀的记者。 军事制裁. 冷战结束之后,联合国开始在国际安全、维持和平等方面扮演较为积极的角色;近年来维持和平任务(简称「维和」)的派遣频率以及规模不断突破历史新高,相关费用也已成为该组织财务支出的最大宗。然而受限于「国家」仍为国际舞台上最主要行为者的现实环境,联合国对于强国的行为仍无力约束,一些与强国利益没有直接相关的事务,也难以动员各国参与落实联合国的决议。 例如:1990年代在卢旺达,以及2007年苏丹南部发生的种族屠杀惨案,联合国均无法做出立即而有效的处置。2003年美国绕开联合国的议事程式,片面决定出兵攻打伊拉克,严重威胁联合国权威,但是安理会只能事后追认。2006年以色列军队进攻黎巴嫩南部,原驻该地的维和部队未能发挥作用,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停火,亦未能立即落实。对于印度、巴基斯坦、北韩等国家进行核武试爆的行为,安理会均决议反对,但是印度、巴基斯坦还是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2009年以色列军队进攻巴勒斯坦加萨地区,并攻击联合国该驻地设施与人员,安理会亦未能立即而有效的处置。 否决权. 部分人士认为大国所拥有的否决权有可能被滥用。例如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冲突,以及近年来许多国际事件在欧美与中俄的立场迥异,动用否决权的使用上,即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安理会中,五大常任理事国享有的否决权,被美国和苏联多次运用。 改革. 近年来改革联合国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具体联合国需要改革的地方依然没有获得共识。无论是那些希望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人,还是希望联合国只是提供人道援助的人,都宣称联合国应当“改革”,但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改革实质却是很不同的。 安全理事会改组. 联合国机构改革中最常被提到及论替的就是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英国、苏联、法国、美国、中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初时设立的。有声音认为其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结果,以及战后分配的世界权力格局,与今日的世界局势已有一定差异。 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明确表态共同寻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因各自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声音,而未能如愿;后来上述各国遂恢复独力运作争取的策略。 主要的改革提议,或者强调应透过扩大成员国集团来改善安理会的代表性,或者调整常任理事国结构以反映今日的国际政经实力。例如主张应让更多位在发展中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如印度、巴西等,或者新加入「不具备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由于安理会改革涉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并且极可能有损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分配利益,无论何种方案均有相当程度的反对意见以及窒碍难行之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达到共识。 大会投票权. 此外有声音主张改革投票权,原因是目前大会按国家作单位,每个国家拥有一票,变相小国享有否决权,大小国家票值不相等。小国集团(Accountability, Coherence, and Transparency, ACT)则坚持将改革重点放在安理会工作方法上,包括改革维持和平行动、加强问责、透明和一致性,加强国际刑事法院与安理会关系,不对种族清洗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使用否决权,以及加强区域组织、制裁机制和预防机制的作用等。 2009年2月联大决定启动有关安理会改革的政府间谈判,但关于安理会改革的谈判“文本”。但一些国家则认为,所谓“文本”只是一个对目前各种方案的归纳,包含了各种有争议的建议,且也没得到所有会员国的认同。 总部所在地改革. 2019年起陆续发生川普政府不向俄罗斯、伊朗代表团部分成员发出入境签证,让其无法在联合国会议出席,俄国和其盟友在联合国一般辩论会议提出是时候考虑迁出联合国总部大楼到一个更没有争议的国家了,其表示美国似乎误解了许多事情和误以为自己有某种不存在的权力,联合国所在地是国际领土,美国无权审查谁能否来开会的资格,任何国家的代表团中任何一个人只要想来开会就能来,不需要美国的同意。 美方说法是一些人签证没有如期发放为技术原因,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此种说法「非常可笑」似乎贬低了世上所有人的智商。伊朗在会上发言表示联合总部可以搬到一个更好的国家。其实联合国搬迁问题在历史上诸多事件中都曾被提及,属于一个长期存在议题。
用维基百科解释
勒内·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拉丁化:Renatus Cartesius;)是一位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他在荷兰共和国度过了大部分事业生涯,最初为拿骚的毛里茨的荷兰国家军队、奥兰治亲王和荷兰省督服务。作为荷兰黄金时代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笛卡尔也被广泛认为是近代哲学和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哲学的许多元素在亚里斯多德学派晚期、16世纪复兴的斯多葛主义或奥古斯丁等早期哲学家中都有先例。在他的自然哲学中,其与经院哲学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他拒绝将有形的实体分解为物质和形式;其次,在解释自然现象时,他拒绝任何诉诸神圣或自然的最终目的。 在他的神学中,他坚持上帝创造行为的绝对自由。笛卡尔拒绝接受先前哲学家的权威,经常将他的观点与他之前的哲学家区分开来。在现代早期关于情感的论文《灵魂的激情》(法语原名:"Les Passions de l'âme")的开篇部分,笛卡尔甚至断言他将在这个主题上写作,“就好像以前没有人写过这些问题一样”。他最著名的哲学陈述是“我思故我在”(拉丁语:Cogito, ergo sum;法语:Je pense, donc je suis),见于《谈谈方法》(1637年;法语和拉丁语)和《哲学原理》(拉丁文原名:"Principia Philosophiae";1644年,拉丁文)(类似的概念曾由戈麦斯·佩雷拉提出于约1554年)。 笛卡尔常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重要先驱,他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促使17世纪人们对认识论日益关注。 他为 17 世纪的欧陆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后来由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倡议,但遭由霍布斯、洛克、乔治·柏克莱和休谟等学说组成的经验主义学派的反对。在 17 世纪的荷兰共和国,早期现代理性主义的兴起—作为历史上第一次以其自身的高度系统化的哲学流派—对整个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两个有影响力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荷兰联合省完成了他的所有主要著作)和斯宾诺莎—即笛卡尔主义和斯宾诺莎主义(英语:Spinozism 或 Spinozaism)。正是17世纪的主要理性主义者,如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理性时代”(即「启蒙时代」)赋予了它的名字并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和笛卡尔都精通数学和哲学,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也对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1641年)仍是大多数哲学系的标准教材。 笛卡尔对数学的影响同样明显,笛卡尔坐标系以他的名字命名,被认为是解析几何的奠基者,该数学领域将先前独立的几何和代数领域联系起来,并被用于发现无穷小微积分和数学分析。 笛卡尔也是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之一。 生平. 1596年,笛卡尔出生在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这位伟人)。他出身于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Joachim是雷恩的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1岁多时母亲患肺结核去世,而他也受到传染,造成体弱多病。母亲去世后,父亲移居他乡并再婚,而把笛卡尔留给了他的外祖母带大,因此父子很少见面,但是父亲一直提供金钱方面的帮助,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不用担心经济来源问题。 1604年,笛卡尔进入位于拉弗莱什的耶稣会的学习。在那里,他学习到了数学和物理学,包括伽利略的作品。1616年12月毕业后,他遵从他父亲希望他成为律师的愿望,进入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并获得和文凭。毕业后笛卡尔一直对职业选择不定,又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1618年,笛卡尔加入荷兰的拿骚的毛里茨的军队。但是荷兰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了停战协定,于是笛卡尔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学习数学。 在笛卡儿的时代,拉丁文是学者的语言。他也如当时的习惯,在他的著作上签上他的拉丁化的名字——Renatus Cartesius(瑞那图斯·卡提修斯)。正因为如此,由他首创的笛卡儿坐标系也称卡提修坐标系。 笛卡尔对结合数学与物理学的兴趣,是在荷兰当兵期间产生的。1618年11月10日,他偶然在路旁公告栏上,看到用佛莱芒语提出的数学问题征答。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且让身旁的人,将他不懂的佛莱芒语翻译成拉丁语。这位身旁的人就是大他八岁的以撒·贝克曼。贝克曼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很快成为了他的导师。 4个月后,他写信给贝克曼:“你是将我从冷漠中唤醒的人……”,并且告诉他,自己在数学上有了4个重大发现。1619年9月,他去到了法兰克福,在那时他宣称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任何算术或几何问题。但笛卡尔认为基于所有学科的基础都是哲学,而哲学没有任何确定性,所以他要先在哲学建立确定性的基础。笛卡尔意识到任务是艰巨的,“那时我只有二十三岁,我想只有等到更成熟的年纪,在长时间的准备之后才可以去尝试完成这个任务。”实际上到1628年后他才开始建立他的准则。 1621年笛卡尔退伍。 1622年,当他26岁时,笛卡尔变卖掉父亲留下的资产,用4年时间游历欧洲,其中在意大利住了2年,随后迁住于巴黎。他在巴黎结识了马兰·梅森,梅森在1624和1625年出版的两部论战作品,既反对放纵派也反对怀疑主义。后来笛卡尔的《沉思集》就是专门讨论这两个主题的。离开巴黎后,梅森依然随时向他通报论战的进展。 因为在当时的法国教会势力庞大,不能自由讨论宗教问题,因此笛卡尔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在此期间,笛卡尔致力于哲学研究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形而上学的沉思》("Méditations métaphysiques")和《哲学原理》("les 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等,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1629年,笛卡尔开始写一部作品,想构建能解释所有自然现象的统一学说。第一部分名为《世界》,第二部分名为《论人》。《世界》中包含了地动说的假设,他本计划1633年将初稿寄给梅森,但他听到伽利略宣扬地动说被监禁的消息,因为害怕遭受同样的命运,他在34年放弃了出版。该作品在他去世才得以出版。 1639年11月笛卡尔开始写作《沉思集》,于40年完成,几个月后他5岁的女儿弗朗辛因热病去世。 1649年笛卡尔受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担任女王的私人教师,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患上肺炎,在1650年2月去世,享年54岁。 1663年他的著作在罗马和巴黎被列入禁书之列。1740年,巴黎才解除禁令,替代当时在法国开始流行的艾萨克·牛顿世界体系。 宗教信仰. 笛卡尔的宗教信仰在学术圈中一直被严格地争论着。他声称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天主教)徒,以及“沉思”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但是在他自己的时代,笛卡尔被指控宣扬秘密的自然神论和无神论信仰。与他同时代的布莱兹·帕斯卡说,“我不能原谅笛卡尔;他在其全部的哲学之中都想能撇开上帝。然而他又不能不要上帝来轻轻碰一下,以便使世界运动起来;除此之外,他就再也用不着上帝了。” 的笛卡尔传记中写到,“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有着很深的宗教信仰,并一直保持到他死的那一天,并带着坚定的,热情的探索真理的渴望。”在笛卡尔死于瑞典后,克里斯蒂娜女王放弃了她的王位转信罗马天主教(瑞典法律要求统治者是新教教徒)。她一直联系的仅有的天主教徒就是笛卡尔,他曾是她的个人家庭教师。 哲学思想. 笛卡尔在哲学方面影响力很大,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他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事实上,他在形而上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影响至今。 笛卡尔方法. 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形而上学与认识论. 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笛卡尔认为,人类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觉更可靠。例如,他认为数字、物理定律这类超出感官的实在是通过理性思考得知的,是无法通过感官认识的。他在“第一个沉思”中提出人无法完全区分睡梦的经验与清醒的经验,从而怀疑了感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经院哲学家“一切思想来源于感觉”的观念。 笛卡儿第一步认为怀疑就是出发点,感官知觉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我们并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所以他不会说「我看故我在」、「我听故我在」。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我们所不能怀疑的是「我们的怀疑」。意指:我们无法去怀疑的,是我们正在「怀疑」这件事时的「怀疑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是有真实性的,并非虚假的产物。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他却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笛卡尔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笛卡尔还试图从该出发点证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尔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的存在来让我们得到这个概念。从所得到的两点出发,笛卡尔继续推论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之前的恶魔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许这样的恶魔欺骗人们,因此借由不断的怀疑我们可以确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而且经由证明过后的数学逻辑都应该是正确的。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即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 身心二元论. 笛卡尔对二元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神学和物理学上。笛卡尔关于身心分离的标志性理论被称为笛卡尔二元论(或身心二元论),贯穿于他提出的其他理论中,对后来的西方哲学造成了深远影响。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尔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且阐述了人类的灵魂与身体的区别。他认为人是身心的结合体,心灵和身体是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笛卡尔用"样态"来称呼实体特定的存在方式。他在《》中写道:“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实体,而不需要我们所说的与它不同的样态。但相反的,我们不能离开实体来理解样态。"他认为,要想脱离实体来感知一种模式,我们需要智力上的抽象。 根据笛卡尔的说法,当两种物质中可以各自分开存在时,两种物质就真正不同了。因此,笛卡尔推断上帝与人类,以及人的身体和心灵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别。他认为身体是一种延展的实体,而心灵是一种不延展的、非物质的实体。这种巨大差异使得两者在本体论上截然不同。笛卡尔的不可分割性论证进一步强调了身心的区别。他认为心灵是完全不可分割的,因为:“当我考虑我的精神,也就是说,作为仅仅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的我自己的时候,我从精神里分不出什么部分来,我把我自己领会为一个单一、完整的东西。” 此外,笛卡尔在《沉思录》中通过对一块蜡的讨论,揭示了他二元论的最经典的教义:宇宙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即心灵或灵魂和身体。心灵或灵魂被定义为思考,而身体被定义为物质和非思考。笛卡尔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认为,宇宙本质上是有目的的或目的论的。发生的一切,无论是星星的运动还是树木的生长,都可以用自然界中的某种目的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称此为“目的因”,而这些目的因对于解释自然运行的方式是不可或缺的。笛卡尔的二元论支持传统亚里士多德科学与开普勒和伽利略的新科学之间的区别,后者在试图解释自然时否认了神力和 "最终原因 "的作用。笛卡尔通过把最终原因从物理宇宙中排除,并支持心灵,为后者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因此,笛卡尔二元论在为现代物理学铺平道路的同时,也为灵魂不朽的宗教信仰敞开了大门。   笛卡尔的心灵与物质的二元论暗示了人类的概念。笛卡尔认为,人是身心的复合体。笛卡尔优先考虑心灵,认为心灵可以没有身体而存在,身体却不能没有心灵而存在。在《沉思录》中,笛卡尔辩称,心灵是一种纯粹的实体,而身体仅由“偶然”组成。但他同时认为思想和身体是紧密相连的:自然也用疼、饿、渴等等感觉告诉我,我不仅住在我的肉体里,就像一个舵手住在他的船上一样,而且除此而外,我和它非常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融合、掺混得像一个整体一样地同它结合在一起。因为,假如不是这样,那么当我的肉体受了伤的时候,我,这个仅仅是一个在思维的我,就不会因此感觉到疼,而只会用理智去知觉这个伤,就如同一个舵手用视觉去察看是不是在他的船上有什么东西坏了一样。笛卡尔对具身化的讨论提出了他的二元论哲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一个人的身心结合到底是什么关系?因此,笛卡尔二元论在笛卡尔死后多年为身心问题的哲学讨论设定了议程。笛卡尔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相信先天观念的力量。笛卡尔主张先天知识理论,所有人类都是通过上帝的更高力量而生来就拥有知识的。正是这种先天知识理论后来遭到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4 年)和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经验获得的经验主义者的反对。 对数学和历史贡献. 笛卡尔对数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笛卡尔成功地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整合。在他的著作《几何》中,笛卡尔向世人证明,几何问题可以归结成代数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转换来发现、证明几何性质。笛卡尔引入了坐标系以及线段的运算概念。笛卡尔在数学上的成就为后人在微积分上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后者又是现代数学基石。他创新地将几何图形『转译』代数方程式,从而将几何问题以代数方法求解,这就是今日的解析几何(或称「座标几何」)。 此外,现在使用的许多数学符号都是笛卡尔最先使用的,这包括了已知数a, b, c以及未知数x, y, z等,还有指数的表示方法。他还发现了凸多面体边、顶点、面之间的关系,后人称为欧拉-笛卡尔公式。还有微积分中常见的笛卡尔叶形线也是他发现的。 在物理学方面,笛卡尔也有所建树。他在《屈光学》中首次对光的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论证。他还解释了人的视力失常的原因,并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力学上笛卡尔则发展了伽利略运动相对性的理论,强调了惯性运动的直线性。笛卡尔发现了动量守恒原理的原始形式(笛卡儿所定义的动量是一纯量,不是向量,因此他的动量守恒原理后来也被证明是错误的)。他还发展了宇宙演化论、漩涡说等理论学说,虽然具体理论有许多缺陷,但依然对以后的自然科学家产生了影响。 他还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彩虹现象,并且通过元素微粒的旋转速度来分析颜色。 在心理学方面,笛卡尔也是有所贡献的。 他的观点和重大发现,对后来心理学颇有影响。他是近代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理论著名的代表。他的反射和反射弧的重大发现,为“动物是机器”的论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提出,反应----刺激的假设。但是笛卡尔的反射概念是机械性的,他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没有心灵,人是有心灵的,这样的推断是二元论的典型表现。另外,心神交感论也是笛卡尔在身心关系上二元论的又一典型表现,他认为,人的肉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心灵和人体即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他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六种: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其他的情绪都是这六种原始情绪的分支,或者组合。 笛卡尔的二元论心理学思想虽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具有推动和进步作用的,他利用二元论摆脱了神学对科学的绝对控制,将人们的思想引导至理性思维和具体研究上,所以,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琐事. 笛卡尔死后坟墓遭盗墓贼挖掘,其头骨几经易手现存于法国巴黎夏乐宫人类博物馆。 笛卡尔坚决否认他与德国玫瑰十字会之间的关系,他所留下的相关文件中却有许多巧合,他不承认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当时的教会打压。 笛卡尔将早期在整合几何与代数的研究与贝克曼一同分享,且曾说:「如果有机会,你不嫌弃用到我的研究或想法时,你大可表示那是你的想法。」这只是他过于客气与谦虚的态度罢了,但贝克曼却真的当作是自己的功劳。这使笛卡尔备受侮辱,所以他谴责贝克曼的「愚蠢和不学无术」。 同行评审(peer-review)的制度渊源于笛卡儿。在《第一哲学沉思集》出版前,Mersenne 收到委托手稿后,将其发给多位哲学家与神学家阅读;随后收到了六组反对意见,这些《反驳》与笛卡尔所作的《答辩》被收录在书中的附录一同印行,为历史上最早的同侪评论。 著作. 2010年11月,之前未知的信件,1641年5月27日寄,由一位荷兰哲学家Erik-Jan Bos用Google发现。Bos 发现信件以总结形式提及了哈弗福德学院保存的自传,在。学院不知道信件从未发表。这是近25年来发现的第三封信件。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列表
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列表列出中国内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军事高等学校,不计中国大陆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截至2021年9月30日,教育部统计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军事院校则有44所。 世界排名. 世界大学排名. 以下为中国大陆,据2022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列出世界前百的大学;2012年度则依据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 以下为中国大陆,据2021年度QS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列出世界前百的大学:
用维基百科解释
免疫学
免疫学(Immunology)是生物医学的一个主要的大分支,其探讨的是在各器官中免疫系统为抵抗「非己」的异物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主要讨论在健康或是生病时免疫系统所扮演的生理功能角色;一些免疫系统发生病变所产生的疾病(例如自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免疫功能失调);在体内(in vivo)或是体外(in vitro)免疫系统构成分子的物理、化学、生理性质。免疫学也已被广泛应用于如下的领域上。 免疫系统的组织学. 主要的免疫系统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管、淋巴节和二次淋巴组织(如扁桃腺或是增殖腺)、皮肤。在免疫系统在组织学的检查上,主要的器官、胸腺以及脾脏只能在死后解剖上得以了解,但是类似淋巴结或是二次淋巴组织可以在存活的状态下经由外科手术来得以认识。免疫系统上许多组成分子多半以细胞的形式在身体的各器官、组织中运行。 古典免疫学. 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包含有近代医学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中国也在寻找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集稀痘方》(1557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用(白)水牛虱和粉作饼或烧灰存性和粥饭服下,以预防天花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实际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寻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多方面的临床实验,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牛痘接种法。 临床免疫学. 临床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造成的疾病,或是其他医疗导致的免疫系统产生病变。大多数发生的免疫疾病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项。一是免疫系统防卫上的缺陷,在这部分发生缺损,将无法产生适应免疫反应上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和自体免疫反应(autoimmunity),也就是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抗原(比方说红斑性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或重症性无力症 myasthenia gravis等疾病)。另一个则是因为其他免疫系统发生病变,包括引起各式的过敏反应,例如对于无害分子化合物的产生反应(如气喘asthma、过敏allergies)或是反应过渡激烈。 艾滋病即是著名的免疫系统疾病,其由HIV病毒所引起。目前了解,爱滋病导因于因HIV病毒感染后,导致含有CD4+(CD4阳性)受体的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及巨噬细胞和部分种类的B细胞受其感染、破坏,最终使得免疫系统崩溃。 临床免疫学也研究许多方法,来避免许多器官组织移植上所引起的过度激烈免疫反应。如:避免同种移植allograft或是异种移植xenograft后被免疫系统所排斥、破坏。 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成分来治疗疾病,也就是所谓的免疫疗法。在癌症的治疗上,常伴随著化疗(chemotherapy)或是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然而,通常免疫疗法被用来作为像是爱滋病患,或是其他免疫缺陷疾病,或是自体免疫病症病人之免疫抑制。 诊断免疫学.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所形成的特殊键结,为诊断科学上的相当有利的工具。而在抗体上可以标记放射线物质、可以呈色的酵素、以及萤光物质等。便可以当作探针来标记抗原所在。 常用的技术像是免疫墨点法,ELISA,或是于切片上做免疫组织染色等。而现今,一些抗体常被制作出快速准确且简单的检验试剂,用以检测疾病,或是特殊物质等。 演化免疫学. 以研究现存生物物种之免疫系统为主,使我们可以利用免疫系统上的差异来了解物种的演化以及物种间免疫系统上的差异。以演化角度来看,免疫系统的复杂度,可以由简单的微生物的胞饮作用,或是昆虫体内的抗菌蛋白质,到脊椎动物的淋巴系统。另外像是昆虫或是其他节肢动物并没有适应免疫系统,仅有先天免疫系统。附带一提,适应免疫系统也只有脊椎动物才具有。 心理神经免疫学.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是涉及心理学、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研究结果的一门学科。
用维基百科解释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学结构和过程所组成的疾病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将这些物质与生物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和组织区分开来。 病原体可以快速地进化和调整,来躲避免疫系统的侦测和攻击。为了能够在与病原体的对抗中获胜,生物体进化出了多种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的机制。就连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也发展出了可以对抗噬菌体感染的酶系统。一些真核生物,例如植物和昆虫,从它们古老的祖先那里继承了简单的免疫系统。这些免疫机制包括抗微生物多肽(防御素)、吞噬作用和补体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有颌类脊椎动物则发展出更为复杂多样的防御机制。 典型的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由多种蛋白质、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张精细的动态网络。除了“固有免疫”(又称“先天免疫”)外,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复杂的免疫应答,可以通过不断地适应来更有效地识别特定的病原体,这种适应过程被定义为“适应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的初次入侵,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能够产生具免疫记忆的记忆T细胞;当该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这种记忆就可以使免疫系统迅速作出强化的免疫应答(即“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记忆B细胞也有免疫记忆,能在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迅速产生IgG抗体。而适应性免疫正是疫苗注射能够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免疫系统的活力降低就会发生免疫缺陷,进而导致经常性和致命的感染。免疫缺陷可以是遗传性疾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也可以由药物治疗或病菌感染引发,如艾滋病就是由于艾滋病毒感染而引发的适应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另一方面,免疫系统异常会将正常的组织作为入侵者而进行攻击,从而引起自体免疫疾病。常见的自体免疫疾病包括慢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型糖尿病和全身性红斑性狼疮。 历史. 人们对于免疫系统的认知来自于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它发源自医学和对疾病免疫的原因的早期研究。目前已知的最早提及“免疫”这一现象是在公元前430年爆发的雅典大瘟疫期间;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发现在上一次瘟疫中得病的人在瘟疫再次爆发时不会再染病。但这一现象的原因却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18世纪,皮埃尔·莫佩尔蒂用蝎毒做实验发现某些狗和小鼠对毒素产生了免疫。随后,路易斯·巴斯德将这一发现连同其他对适应性免疫的报道进一步扩展,发展出了疫苗,并提出了。巴斯德的理论挑战了当时流行的致病理论,如瘴气致病论。1891年,罗伯·柯霍首次确定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他也因此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奖。1901年,发现黄热病病毒后,病毒被确定是人类疾病的一种致病原。 通过研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学在19世纪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保罗·埃尔利希和伊利亚·梅契尼可夫作出了重要贡献:前者建立了来解释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为了解体液免疫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细胞免疫的奠基者。两人也因为他们在免疫学上的成就而分享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脾脏、骨髓、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以及免疫分子(淋巴因子、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组成。 制造免疫细胞的器官. 制造免疫细胞的器官是指能够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和组织,是免疫细胞发生、定居和发挥效应的场所。按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制造免疫细胞的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以及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免疫系统#/editor/4] 骨髓是造血组织,也是免疫细胞的产生的场所。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的原始细胞,能够分化成各种成熟的血细胞。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发育前期是在骨髓内完成,另外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也回到骨髓,并在这里大量产生抗体。同时骨髓也生产其他重要的免疫细胞,包括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未成熟胸腺细胞等。 胸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成熟T细胞。不成熟的淋巴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随后迁移到胸腺,受到胸腺激素的诱导,成为成熟但还没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再把它们送到脾脏、淋巴系统和其他器官,让它们在那里受胸腺激素的影响进一步成熟,随时准备抵抗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敌人。胸腺激素还能提高淋巴细胞的防御能力,诱导淋巴B细胞成熟。 外周制造免疫细胞的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发挥免疫应答效应的场所。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是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定居的场所,T细胞占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总数的75%,B细胞约占25%。人体分布着大约500-600个淋巴结,广泛的分布在非黏膜部位的淋巴通道,是主要的外周免疫器官。在身体浅表区域,淋巴主要分布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在身体内部内脏区域,主要分布在器官门,沿血管分布。当抗原入侵机体通过淋巴液流入淋巴结时,抗原会被淋巴结表面的DC细胞(树突状细胞)捕获,并提呈给TH细胞(辅助性T细胞),诱发T细胞和B细胞活化、增殖,发挥免疫效应,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管,胸导管进入血液,清除血液中的异物,随后返回到淋巴结。 脾在胚胎时期具有造血功能,脾窦中存有大量血液以供机体调节血量。淋巴细胞成熟后在脾中定居。其中淋巴B细胞在淋巴细胞中占60%,淋巴T细胞占40%。与淋巴结一样,脾也是人体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同时体内约90%血液需要流经脾脏,脾脏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以及衰老的血细胞。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简称MALT),位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各种黏膜组织中,由黏膜表皮细胞下方的淋巴小结以及表皮细胞之间的微皱褶细胞(M细胞)组成。黏膜层淋巴组织充满淋巴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还有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每个黏膜层淋巴组织都正好位于抗原需要通过的黏膜上皮处。比如说肠道上的MALT,当微皱褶细胞(M细胞)同时存在时,微皱褶细胞(M细胞)从肠道内捕捉抗原并传递给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过程或与之有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等细胞。 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是免疫细胞分泌的产物,包括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人体白细胞抗原(HLA)等。 分层防御. 免疫系统通过特异性不断增加的分层防御来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简单说来,就是第一层物理屏障(如表皮)可以防止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进入生物体内。如果病原体通过了这层障碍,那么紧接着先天性免疫系统就会产生迅速但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先天性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中。如果病原体再次成功地逃过先天性免疫反应,脊椎动物体内还有第三层保护,即适应性免疫系统(又被称为后天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先天性免疫反应而被激活。在这一层防御中,免疫系统在感染过程中通过适应反应来改进对病原体的识别。在病原体被清除之后,这种改进后的免疫反应依然会以“免疫记忆”的方式得以保留;当再次感染该病原体时,适应性免疫系统就会利用“记忆”对其作出更为快速而强烈的免疫攻击。 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都依赖于免疫系统对自体和异体分子的区分能力。在免疫学中,自体分子是指生物体自身的组成物质,可以被免疫系统与外源物质区分开。相反地,异体分子是指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源物质的分子。抗原就是一类异体分子,可以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表层屏障. 许多屏障可以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这些屏障可分为机械、化学和生物学屏障。许多植物具有的蜡质叶面,昆虫所特有的外骨骼,蛋外层所包裹的膜和壳,以及脊椎动物的皮肤都属于机械屏障;这些机械屏障包裹住生物体,可以阻挡环境中的病原体入侵。但生物体不可能将自身完全隔离于生活环境之外,部分器官(如肺、肠和尿道)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因此这些器官有其他的机械防御机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可以排出呼吸道中的病原体和刺激原;流泪和排尿可以将病原体排出体外;呼吸系统和尿道所分泌的粘液可以黏附和包裹入侵的微生物。 化学屏障也可以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皮肤和呼吸道能够分泌抗微生物肽,如β-防御素。而唾液、眼泪和奶水中含有的一些酶,如溶菌酶和,也具有抗菌作用。在生殖系统中,初潮之后的阴道酸性分泌物,以及精液中含有的防御素和锌,都可杀死病原体。另一个化学屏障的例子存在于胃中:胃酸和蛋白酶是抵抗病原体强有力的化学屏障。 在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道中,片利共生的发挥着生物学屏障的作用;这些肠道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条件,如pH或可利用的铁元素,来与食物中的病原体细菌竞争。这种竞争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病原体的生长,降低了病原体引起疾病的可能性。由于抗生素能够非特异性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却不影响真菌;因此,口服抗生素可能导致真菌增生,而引发一些疾病,如阴道念珠菌症(由酵母感染所引起)。对于儿童的肠胃感染和细菌性肠胃炎、炎症性肠病、泌尿道感染及的初步研究表明,摄入消化道益生菌,如未经高温消毒的酸奶中所含的乳酸菌,有助于恢复消化道菌群的健康平衡。 先天性免疫. 成功突破表层屏障进入到生物体内部的微生物或毒素会遭遇到先天性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先天性反应通常是当入侵者为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后被触发。模式识别受体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关键分子,它们可以识别许多不同病原体中的保守组分,也可以识别发出警告信号的受损伤或受压细胞。先天性免疫对病原体的攻击是非特异性的,也就是说该系统是以一种通用的方式来对抗病原体。先天性免疫系统能够快速地对广泛的病原体入侵做出反应,但不能够对某一病原体产生持久的免疫。这一免疫系统是大多数生物体中的主要防御系统。 体液和化学屏障. 炎症. 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第一步反应就是炎症反应。炎症的特点是红肿,这是因为炎症部位的血液流入量增加而引起。炎症是引发自类二十烷酸(eicosanoid)和细胞因子,这两类分子由受损或被感染的细胞所释放。类二十烷酸包括可以导致发烧和血管舒张(与炎症相关)的前列腺素和可以吸引特定白血球(如粒细胞)的白三烯。一般的细胞因子则包括负责白血球之间联系的白介素、促进细胞化学趋向性的趋化因子以及具有抗病毒作用(如关闭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的干扰素。此外,炎症反应还可能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毒因子。所有这些细胞因子和其他相关化学物质将免疫细胞带到受感染部位,并且在消灭病原体后促进受损组织的复原。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是对入侵的外源细胞表面进行攻击的一种生化级联反应。这一系统包含了超过20种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补体”,因为它们可以补充协助抗体来消灭病原体。补体是先天性免疫反应中主要的体液免疫组分。除了哺乳动物,许多物种,包括植物、鱼类,甚至一些无脊椎动物都具有补体系统。 人体内,补体系统的激活是通过补体与识别了病原体的抗体结合或与病原体微生物表面的多糖结合来完成。补体结合信号可以引发快速的免疫攻击反应。这种快速的反应是来源于对补体分子一系列的蛋白酶解所引起的结果。补体分子本身就是蛋白酶。在与微生物结合(初始信号)后,补体分子激活了自己的蛋白酶活性。被激活的补体分子通过酶解其它补体分子来激活它们,这一过程不断循环,被激活的补体分子快速增加。这就形成了一个催化级联反应,通过这种可调控的正反馈从而放大了初始信号。这一级联反应导致大量产生被酶解的多肽,这些多肽可以吸引免疫细胞、提高血管通透性以及附着在病原体表面(方便免疫系统识别)。补体分子的沉积也会破坏病菌的细胞膜,达到杀菌的目的。 细胞屏障. 白血球(白细胞)以类似于独立单细胞组织的方式来工作,构成了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第二只手。先天性免疫白血球包括了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这些细胞以接触攻击较大的病原体或吞噬并杀死较小的微生物的方式,来识别并消灭入侵物。自然杀伤细胞还是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重要介导物。 吞噬作用是吞噬细胞通过包裹、吞噬病原体或颗粒的过程,也是细胞型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特征。吞噬细胞通常会在身体各处巡逻来搜寻病原体,但其也可以被细胞因子召唤到特定位置。病原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后,被包裹在一种被称为吞噬体的胞内囊体内;随后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在吞噬溶酶体中,病原体被其中的消化性酶所杀死,或者被所释放的自由基所杀死。吞噬作用的机制来源于细胞对于营养物质的摄取,但被吞噬细胞作为手段利用于吞噬病原体。吞噬作用可能是最古老的宿主防御形式,因为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发现了吞噬细胞的存在。 巨噬细胞和噬中性颗粒白血球可以在体内寻找并攻击入侵的病原体。噬中性颗粒白血球通常存在于血液中,是数量最多的吞噬细胞,能够占到血液中白血球总数的50-60%。在炎症发生的急性阶段,特别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噬中性颗粒白血球可以快速移动到炎症发生处(又被称为趋化性),也是第一个到达患处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是多功能细胞,位于组织内,可生产非常多种类的化合物,包括各种酶、补体蛋白、调控因子(如干扰素1)。巨噬细胞具有“清道夫”的功能,能够清除机体内受损老化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巨噬细胞也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吞噬细胞,主要位于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组织内,包括皮肤、鼻腔、肺、胃以及小肠。这种免疫细胞的名字来源于它们与神经树突之间的相似性,都具有大量的突起状结构,但树突状细胞与神经系统并没有直接联系。由于可以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之一),因此树突状细胞可以作为身体组织和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络桥梁。 肥大细胞位于结缔组织和粘膜内,调控发炎反应。它们通常与过敏或全身性过敏性反应相关。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白血球类似于噬中性颗粒白血球;它们分泌化学物质来参与抵御寄生虫,也在过敏反应中发挥作用。自然杀手细胞并不直接攻击入侵者,却能够攻击并杀死肿瘤细胞和被病毒侵入的细胞。 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系统是从早期脊椎动物开始演化而来,可以提供更强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使得每个病原体都可以通过特征性的抗原表位而被免疫系统“记住”。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能够经一个被称为抗原呈递的过程来识别“非自身”抗原。抗原的特异性使得应答的产生更有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的应答是由体内的免疫记忆细胞来实现的。如果一个病原体入侵机体超过一次,这些特异性的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地消灭这一病原体。 淋巴细胞. 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被称为淋巴细胞,属于特殊类型的白细胞。B细胞和T细胞是主要的淋巴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而T细胞则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和T细胞都携带能够识别特定靶标的受体分子。T细胞负责识别“非自身”靶标,如病原体,但需要抗原(病原体上的一些小片段)经处理并由一种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自身”受体呈递之后才能实现。T细胞主要有两类: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型T细胞。杀伤型T细胞只能识别由I型MHC分子呈递的抗原,而辅助型T细胞只能识别II型MHC分子呈递的抗原。这两种抗原呈递机制反映了两类T细胞所具有的不同作用。还有少量的T细胞属于第三类,即γδ T细胞,识别不结合MHC分子的完整抗原。 B细胞抗原特异性受体则是位于B细胞表面的抗体,负责识别整个病原体,而不需要经过抗原呈递。每一种B细胞的细胞系都表达各不相同的抗体,因此,B细胞抗原受体的集合代表了人体能够产生的所有抗体。 胞毒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是T细胞中的一个亚群,能够杀死被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或者受损和失去功能的细胞。与B细胞类似,不同类T细胞能够识别不同的抗原。当其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特异性地结合抗原,并与其他细胞表面的I型MHC分子共同形成复合物时,杀伤型T细胞就会被激活。对MHC-抗原复合物的识别是由T细胞表面的(CD8)来协助完成。而后,激活的T细胞会在整个身体内巡游来寻找是否有细胞表面带有这一抗原的I型MHC受体分子。一旦接触到这些细胞,T细胞就会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能够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形成孔洞,从而杀死细胞。由T细胞分泌的另外一种毒素,颗粒溶素(一类蛋白酶),能够进入靶细胞并引发细胞凋亡。T细胞杀死受感染的宿主细胞对于防止病毒复制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健康细胞而言,不受控的T细胞将是十分危险的。因此,T细胞的激活受到高度调控,通常需要很强的MHC-抗原激活信号或者由辅助T细胞提供附加信号才能够激活T细胞。 辅助型T细胞. 辅助型T细胞参与调控先天性与适应性免疫反应,根据病原体的情况,帮助机体确定免疫反应类型。这类T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无法直接清除受感染细胞或病原体,但它们可以引导其他免疫细胞来完成清除任务。 辅助型T细胞表达T细胞受体来识别结合在II型MHC分子上的抗原。同时,辅助型T细胞上的CD4分子作为辅助受体也参与结合MHC-抗原复合物,并招募T细胞内的其他分子来激活T细胞。与杀伤型T细胞相比,辅助型T细胞与MHC-抗原复合物的结合力较弱,这就意味着辅助型T细胞表面要有大量的受体(约200-300个)都结合上了MHC-抗原复合物才能够激活辅助型T细胞,而杀伤型T细胞只需要一个受体与MHC-抗原复合物结合就能被激活。辅助型T细胞的激活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能够较长时间的参与。处于静止期的辅助型T细胞被激活后,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从而影响许多类型细胞的活力。由辅助型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信号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以及杀伤型T细胞的活力。除此之外,激活辅助型T细胞会导致T细胞表面分子(如CD154,CD40的配基)表达上调,为进一步激活生产抗体的B细胞提供额外的刺激信号。 γδ T细胞. γδ T细胞具有与一般T细胞不同的T细胞受体,同时带有自然杀伤细胞、杀伤型T细胞和辅助型T细胞的多种特性。γδ 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条件还不十分清楚。如同其他非典型的T细胞亚型,γδ T细胞的界定跨越了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的抗体并具有免疫记忆,γδ T细胞被认为是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组分。另一方面,由于其表面的限制性T细胞受体或自然杀伤细胞受体可以作为模式识别受体来发挥作用,因此多种γδ T细胞也被归于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大量的人源Vγ9/Vδ2 T细胞可以对微生物产生的分子迅速(几个小时之内)发生反应,表皮内的高度限制性Vδ1+ T细胞会对受损的表皮细胞发生快速反应。 B淋巴细胞和抗体. B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外源抗原,从而识别病原体。所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被B细胞吞噬,这一抗原在细胞内被分解为肽段。随后B细胞将这些抗原性肽段通过其细胞表面的II型MHC分子呈递出来。这种MHC与抗原的组合吸引来合适的辅助型T细胞,而T细胞接着释放淋巴因子并激活B细胞。激活的B细胞开始分裂,所产生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分泌出数百万个能够识别该抗原的抗体拷贝。这些抗体在血浆和淋巴液内循环,结合到表达对应抗原的病原体上,被抗体所标识的病原体很快被补体系统或吞噬细胞所消灭。抗体也能够直接抵御(“中和”效应)病原体的入侵,通过与细菌毒素结合或与细菌和病毒表面受体(用于感染细胞)结合,来阻止病原体的感染。 其他适应性免疫系统. 虽然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经典分子(如抗体和T细胞受体)仅存在于有颌类脊椎动物,一种不同于经典分子的淋巴细胞衍生分子被发现存在于初等无颌类脊椎动物中(如七鳃鳗和盲鳗)。这些动物可生成大量被称为“可变淋巴受体”的分子,这些分子产生于少量(一到两个)基因,功能被认为接近有颌类脊椎动物中的抗原受体,以类似抗体的高度特异的结合方式来识别病原性抗原。 免疫记忆. 当B细胞和T细胞被激活后,就会开始复制分裂以产生子代细胞,这些子代细胞中的一部分会成为长寿的记忆细胞,例如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骨髓浆细胞(BMPC;区别于血循浆细胞 CPC,circulating plasma cells)。在动物的一生中,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记住免疫系统所遇到的每一个特定的病原体,一旦再次接触到此病原体就会触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便是“适应性”,因为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以此对入侵病原体产生适应,从而随时准备着应对入侵者的挑战。免疫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被动记忆和长期主动记忆。 被动记忆. 新生婴儿由于没有接触过病原体,因此特别容易发生感染。而母亲可以为婴儿提供多种被动免疫保护。在怀孕期间,一种被称为IgG的抗体从母亲体内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得婴儿即使在出生时体内也具有高的抗体水平,并且与母体的抗原识别特异性保持一致。母乳或牛初乳也含有抗体,可以进入婴儿肠道来保护其免受细菌感染,直到新生儿能够自己产生抗体。无论是胎儿期还是婴儿发育早期,其体内的免疫都是被动免疫,因为其机体并没有产生任何记忆细胞或抗体,只是借用母体。这种被动免疫通常是短期的,持续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在医学上,通过注射含丰富抗体的血清,能够将保护性被动免疫从一个个体人为地转移到另一个个体。 主动记忆与免疫接种. 长期主动记忆是通过感染而激活B细胞和T细胞来获得的。主动免疫也能够通过疫苗接种来产生。疫苗接种的原理是将来自病原体的抗原注入机体来刺激免疫系统,在不引起疾病的情况下引发免疫记忆。这一技术的成功在于它充分利用了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天然特异性和可诱导性。由于感染性疾病依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疫苗接种可以说是人类对免疫系统最有效的改造。 多数病毒疫苗是基于毒性弱化病毒开发的,而许多细菌疫苗则是来源于微生物中的非细胞组分,包括无害的毒素组分。由于来自于非细胞性疫苗中的许多抗原无法有效地诱导适应性反应,多数细菌疫苗中还添加了免疫佐剂(能够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从而最大化免疫原性。 人体免疫力紊乱. 免疫系统是一个极为高效的体系,具有特异性、诱导性和适应性。但免疫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功能紊乱,主要分为三类:免疫功能低下、自体免疫和超敏反应(包括过敏)。 功能低下. 当免疫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失去活性就会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一般而言生物体的免疫运作到足以产下子代的时间结束后就逐渐衰败,免疫系统在有生殖力的期间会达到高峰,繁殖周期结束后就会下降,人体的免疫力是在50岁之后开始下降,出现免疫衰老,会引发癌症等一系列疾病,中年以后易得癌症,这就是原因之一。剔除年龄因素,在发达国家,肥胖、嗜酒和滥用药品都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因素。而在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则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主因。饮食缺乏足够的蛋白质与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包括损害细胞介导免疫、补体活力、吞噬细胞功能、IgA抗体浓度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缺乏单个营养元素,如铁、铜、锌、硒、维生素A、C、E和B6,以及叶酸 (维生素B9),也能够降低免疫反应活力。此外,在发育早期,由于基因突变或者外科手术导致胸腺缺失,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力低下并且很容易感染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可遗传性或“获得性”。例如,慢性肉芽肿病的患者体内的吞噬细胞攻击病原体的能力降低,属于,可被遗传。而像艾滋病和一些癌症可以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 自体免疫. 与免疫功能低下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过度免疫反应,其同样会损害人体健康,造成自体免疫紊乱疾病。当免疫系统无法正确区分自体和异体抗原时,就会攻击自身部分机体。通常情况下,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人体发育早期就会消失。位于胸腺和骨髓中的特异化细胞将自体抗原呈递给新生淋巴细胞,并将能够识别自体抗原的细胞消灭,从而阻止自体免疫。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是损害自身机体的免疫反应。按照超敏的反应机制和时程,可以分为四类(I-IV)。I型超敏反应是一种即时的、急性的反应,通常与过敏相关,症状多样,从轻微的不适到死亡都可能出现。I型超敏反应由免疫球蛋白IgE所介导,当与抗体相连时,能够触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作用。当抗体结合到患者自身细胞的抗原上时,就会引起II型超敏反应,摧毁这些细胞。因此,这类反应又被称为抗体依赖(或细胞毒性)超敏反应,主要由IgG和IgM介导。 免疫复合物(包括抗原聚集体、补体蛋白、IgG以及IgM抗体)如果没有被及时清除,可能诱发III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又被称为细胞依赖型或延迟型超敏反应,通常发展2至3天后才产生症状。IV型超敏反应多出现于自体免疫和感染性疾病中,也出现于接触性皮炎。这类反应由T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所介导。 其他免疫机制. 多组分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很可能是从第一个脊椎动物开始出现的,因为无脊椎动物不能够产生淋巴细胞,也没有基于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但许多物种都发展出了免疫机制,这些机制可能是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前身。免疫系统甚至在构造上极为简单的生命形式中就已经出现。细菌就可以利用一种被称为“限制性修饰系统”的独特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身免受病毒的侵害(针对细菌的病毒被称为“噬菌体”)。原核生物也具有适应性免疫,主要是利用CRISPR序列保留过去接触过的噬菌体基因组中的基因片段,使得生物体可以通过RNA干扰的形式来阻止病毒在体内复制。 除了相对复杂的免疫系统外,生物体还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免疫机制。模式识别受体是几乎所有生物体都具有的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的一类蛋白质。抗菌肽(如防御素)是构成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分,存在于所有动植物中,也是无脊椎生物中主要的免疫形式。多数无脊椎动物也具有补体系统和吞噬类细胞。核酶和RNA干扰通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被认为参与了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不同于动物,植物体内缺少吞噬类细胞。因此,植物类免疫反应主要采用全身性的化学信号。单个植物细胞对病原体相关分子,如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产生免疫反应。当植物的一部分被病原体侵染,植物体就会进行局部的超敏反应,使得侵染处的细胞迅速凋亡,以阻止病区向植物体的其他部分扩散。系统获得性抗性是另一类植物特有的防御反应,可以使整株植物抵抗某一类特定传染物。RNA沉默机制可以破坏病毒的复制,因此在这种全身性反应中尤为重要。 肿瘤免疫. 免疫系统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发现和消灭肿瘤。肿瘤细胞会表达一些未在正常细胞中发现的抗原。对于免疫系统而言,这些肿瘤抗原是入侵者,它们的存在导致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肿瘤抗原来自于多个方面。有部分抗原是由致癌病毒所生成,如能够导致子宫颈癌的人类乳突病毒。有很多情况下,肿瘤抗原是生物体内自身蛋白,只是因为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很低,而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过高。例如,酪氨酸酶的高量表达会将特定的皮肤细胞(黑素细胞)转变为肿瘤,即黑色素瘤。还有一种可能的肿瘤抗原来源是通常在调控细胞生长和存活中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异常情况下却能够诱导癌症的产生,因此被称为原癌基因。 免疫系统针对肿瘤的应答主要是利用杀伤型T细胞来摧毁异常细胞,有时候也需要辅助型T细胞的参与。类似于病毒抗原,肿瘤抗原的呈递也是通过I型MHC分子来进行,使得杀伤型T细胞能够将肿瘤细胞作为异常细胞进行识别。自然杀伤细胞也能够通过类似途径杀死肿瘤细胞,特别是当肿瘤细胞表面的I型MHC分子少于正常细胞的情况(这也是肿瘤细胞的普遍现象)。有时生成针对肿瘤细胞的抗体,也让补体系统也可以参与到消灭肿瘤的进程中。 一些肿瘤能够躲过免疫系统的监测,从而发展成为癌症。肿瘤细胞表面的I型MHC分子通常少于正常细胞,因此可以避免被杀伤型T细胞所发现。一些肿瘤细胞可以释放出一些因子来抑制免疫应答,如分泌能够降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活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此外,针对肿瘤抗原的应答可能出现免疫耐受,使得免疫系统无法继续攻击肿瘤细胞。 矛盾的是,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肿瘤生长。当肿瘤细胞释放出细胞因子并吸引巨噬细胞到肿瘤附近,巨噬细胞会合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反过来促进肿瘤的生长。而且,肿瘤中的缺氧条件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会共同诱导肿瘤细胞来降低能够抑制转移的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癌细胞的扩散。 生理调节. 人体内的激素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调控免疫系统的活力。例如,雌激素属于免疫激活剂,可以激活适应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ref>一些自免疫疾病,如红斑性狼疮更容易发生于女性,常常出现于青春期女性(往往具有较高雌激素水平)。相反的是,雄激素则被认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他一些激素也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特别是催乳素、生长激素和维生素D。有理论猜测人体激素水平随年龄增大而降低是导致老年人免疫力低的影响因素之一。不仅激素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反过来也可以调节部分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的活性。 免疫系统与睡眠和休息之间也有紧密联系。睡眠剥夺会损害免疫功能。联系免疫系统与睡眠的是复杂的反馈网络,包括了一些细胞因子。例如,针对感染而产生的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参与调控非快速动眼睡眠。因此,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可以导致睡眠周期的改变,包括非快速动眼期中的慢波睡眠。 营养与饮食. 如同其他体内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依赖于正常的营养供应。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共识,严重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同样,营养过剩所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症,能够破坏免疫功能。而中度营养不良以及缺乏特定微量元素和营养,也会减弱免疫应答。胎儿期营养缺乏甚至会导致终身免疫系统缺陷。 食物可以影响免疫系统。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富含特定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帮助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统。在传统医学中,一些草药被认为可以激活免疫系统,</ref>如紫锥花、甘草、人参、黄芪、鼠尾草、大蒜、接骨木和牛膝草等,甚至蜂蜜;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 药用真菌,如香菇、灵芝、云芝、姬松茸和灰树花,可能具有上调免疫系统功能,得到了一些体内、体外及有限的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而这些真菌中具有调控免疫功能的活性物质可能是一大类多糖,特别是β-葡聚糖和α-葡聚糖(如从香菇中提取的活性己糖相关化合物)。β-葡聚糖激活免疫系统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种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与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的补体受体3(CD18)相互作用来影响免疫系统。其他免疫受体,如Toll样受体2,Dectin-1、乳糖神经酰胺(lactosylceramide)和也被发现能够接受来自β-葡聚糖的信号。 医学控制. 通过对免疫系统进行人工干预,一方面可以激活免疫防御来对抗容易躲过免疫系统的病原体,另一方面可以抑制由于自体免疫、过敏或器官移植所导致的不利的免疫反应。免疫抑制药可以用于控制自免疫紊乱或过度组装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也用于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消炎药常用于控制炎症作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代表的该类药物,疗效明显;然而由于它们会引起多种副作用(如中心肥胖、中暑、骨质疏松),治疗时的用量需要严格控制。低剂量的消炎药常常与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类药物(如氨甲蝶呤或硫唑嘌呤)联用。细胞毒性药物通过杀死快速分裂的细胞,如被激活的T细胞,从而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但这种无区分的杀伤作用同样会破坏其他持续分裂的细胞,而损害相关器官组织,引起毒副作用。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来阻止T细胞对信号进行应答。 具有更大化学结构的药物(大于500Da)会引起中和免疫反应,特别是反复或大剂量使用。这种现象限制了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通常分子量大于6000Da)的药效。不断发展的计算方法可用于预测多肽和蛋白质的免疫原性,这对于设计治疗性的抗体尤其有用,包括分析病毒颗粒表面的突变可能具有的毒性,以及验证基于多肽的药物治疗方案。早期的技术主要依赖于初步的分析,即在抗原表位中,亲水性氨基酸多于疏水性氨基酸。目前,更为先进的方法则基于机器学习,利用已知抗原表位的数据库(通常为病毒蛋白质的表位)作为训练数据集此外,能够为B细胞所识别的病原体表位的编目也被收录到一个公共数据库中,供研究人员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来研究免疫原性已经成为一个新兴领域,被称为“免疫信息学”。 病原体对抗免疫系统的对策. 任何病原体要成功存活,必须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病原体进化出了多种方法使得它们能侵染宿主而又不被免疫系统探测到和杀死。细菌经常能够分泌一些消化性酶(如)来降解并通过宿主细胞膜。也有一些细菌利用III型分泌系统将其针状结构插入宿主细胞膜,直接将自己的蛋白质(effectors)输入到宿主体内。而这些蛋白质可被用于关闭或激活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 病原体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机制非常多样。一种常见的策略是躲藏在宿主细胞内部(又被称为胞内致病)。在胞内致病机制中,病原体主要躲在宿主细胞内度过其生命周期,从而避免直接接触免疫细胞、抗体和补体。例如,病毒、沙门氏菌(可引起食物中毒)以及真核类的寄生虫,包括疟原虫(疟疾)和利什曼原虫(利什曼病)。有一些病菌,如结核分枝杆菌,被包裹在一个保护性的胶囊内,可以防止被宿主内的补体所裂解。很多病原菌会分泌化合物来降低或误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还有的细菌可以生成生物膜来保护自身免遭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类生物膜出现在许多病菌感染中,如绿脓杆菌和伯克氏菌(感染特征为引起肺部的囊肿性纤维化)。其他一些细菌可合成菌体表面蛋白质,用于结合抗体,使抗体失效。这类的例子包括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消化链球菌。 病原体逃避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机制更为复杂。最简单的策略是快速改变自身非必要的抗体识别表位(位于病原体表面的氨基酸、糖类),同时隐藏必要的表位。这一机制被称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HIV,病毒可进行快速突变,使得位于病毒包膜(包裹HIV病毒)的蛋白质处于不断地改变之中。这种高频率的抗原变异导致疫苗难以奏效。寄生虫布氏罗得西亚锥虫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持续地变换表面蛋白质,频率快于抗体反应,使得抗体攻击失去目标。另一种常用的逃避机制是利用宿主自身的分子来蒙蔽抗体。例如,HIV病毒可以用宿主细胞的外层细胞膜构建包裹病毒体的囊膜。采用这种逃避机制的病毒使免疫系统难以将其识别为外源物质而进行消除。 一些细菌可以分泌外源性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M蛋白等,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2%~20%某些亚型T细胞克隆)活化,诱导免疫抑制,即T细胞因过度激活而消耗,导致T细胞功能或数量失调。
用维基百科解释
红血球
红细胞(,RBC)又称-{zh-cn:红血球;zh-tw:红细胞;zh-hk:红血球}-(erythrocyte)或血红-{}-细胞,是脊椎动物中一种含血红蛋白且呈双凹圆盘状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形态可变性。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球,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氧及二氧化碳,尤其是血液内运送氧气最主要的媒介。红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将氧气从肺或鳃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裂红-{}-细胞(schistocyte)是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破坏,导致形状不规则,健康人血涂片中裂红-{}-细胞<2%;若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则其比例会增加。 历史. 1658年,荷兰生物学家扬·斯瓦默丹应用早期的显微镜首先发现了红细胞,并对其形态进行了描述。 生物学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子是血红蛋白,占红细胞的90%。血红蛋白是一种含有血红素的蛋白质分子,它可以在肺部或鳃部与氧气分子结合,然后在身体的组织中将结合的氧气分子释放。氧气分子可以很容易地以扩散方式通过红细胞的细胞膜。血红蛋白也可以运送有机体使用氧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到氧气总量的2%,更多的二氧化碳由血浆来运输)。另一种相关的蛋白质分子肌红蛋白,可以在肌肉细胞中存储氧气。此外,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活性要远高于氧气,因此当空气中存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时,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严重时可致死。 红细胞的颜色是来自于血红蛋白中所含的血红素。血浆本身是无色的,而红细胞则可以根据血红素状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结合氧气分子时,处于氧化态的血红素分子显鲜红色;而当氧气分子被释放后,处于去氧化态的血红素显暗红色,而且会使血管壁看起来带有蓝色(这时的血管俗称“青筋”)。脉动式氧合测量器正是利用了这一颜色变化的原理,采用比色法实现对动脉中血氧饱和度的测定。 红细胞这种携氧细胞(即将携氧蛋白质包含在细胞中而不是直接包含于体液中)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使得血液在低黏度情况下仍具有高携氧性。 在哺乳动物中,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常常误认为骆驼和羊驼的成熟红细胞是有细胞核的,但实际上,骆驼红血球并没有细胞核,只是形状不同),这意味着它们不含有储存于细胞核中的DNA。相比较而言,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的红细胞都是有核的(除了两栖动物有尾目中的蝾螈)。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糖酵解产生能量。而且红细胞表面也没有胰岛素受体,因此其糖摄入不能被胰岛素所调控。由于缺少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红细胞不能生产结构蛋白、修复蛋白或酶,使得其只有有限的寿命。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为扁平状,且两面中心都向内凹陷。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柔韧性,这使得它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并释放氧分子。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基本为圆形,只有在骆驼中为椭圆形。 在大血管中,有时红细胞可以以扁平的侧面互相堆积在一起,形成钱串状。当特定血清蛋白含量提高时(如炎症反应时),这一堆积情况发生的几率会增大。 脾脏是红细胞的储存器官。在一些哺乳动物,如马和狗中,脾脏积存了大量的红细胞,在必要时可以释放到血液中,以提供更大的携氧量。但在人类中,其作用有限。 人类的红细胞. 人类的红细胞同其他哺乳动物相似,也是扁平的卵状,中间凹陷。红细胞的直径通常是6~8µm,比大多其他类型的人类细胞要小。成人体内大约有2~3×1013个红细胞(女性大约为4~5百万/微升血液,男性为5~6百万/微升血液;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由于低氧压力,会有更高的红细胞含量)。相比于其他血细胞(白血球含量为4000~11000/微升,血小板为15万~40万/微升),红细胞在血液中更为常见。一个红细胞中含有约2.7亿个血红蛋白,每个血红蛋白中含有4个血红素分子;因此血液中的红细胞中共存储了约3.5克铁,比其他组织中的铁含量多5倍。 红血球生成. 红血球生成,即 Erythropoiesis ,需要以下养分作为原料: 生命周期. 产生红细胞的过程叫做红血球生成。红细胞是由大骨中的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持续制造,产率为每秒两百万个(在胚胎中,肝脏是主要的红细胞生产地)。促红细胞生成素(一种荷尔蒙,主要由肾脏产生,在肝脏中亦可生成小量)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其经常在体育比赛中被用作兴奋剂。在离开骨髓前后,初生的红细胞被称为网状红血球,约占循环红细胞数量的1%。红细胞由干细胞到网状红血球,再到成熟的红细胞,需要约7天;此后,还能够存活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脾脏、肝脏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并破坏,残余物质被释放到血液中。组成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则最终被分解为胆红素。 表面蛋白质. 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主要有两类: 人类的不同血型正是来自于红细胞表面所含的不同的血型糖蛋白。 血液分离与回输. 人类红细胞可以通过离心从血浆中分离出来。在献血过程中,红细胞被很快回输到献血者体内,而血浆则被收集。 一些运动员通过血液回输技术(或称“血液兴奋剂”)来提高比赛成绩。这一技术是首先从自身体内抽取约一升血液,然后将红细胞分离出来,并冷冻保存(红细胞在-79 °C下可以保存三个星期),在比赛之前再重新输回体内。这种作弊很难被检测,但这一方法不仅会导致血液黏度过高,而且对于使用者的循环系统会有极大的损害。 疾病与诊断. 与红细胞相关的血液疾病包括: 红细胞相关的血检包括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比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在输血或进行器官移植前,需要进行血型检测。
用维基百科解释
希腊
希腊共和国(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Ellinikí Dimokratía),通称希腊(Ελλάδα,"Elláda"),是位于东南欧的发达跨大陆国家。2019年其人口为1,08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北马其顿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传统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帕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年已经建立文明社会。其地理位置与文化交流丰富,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历经独立战争后,于1830年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希腊拥有18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文化遗产16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项,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zh-hans:质量; zh-hant:品质}-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航运及战略地位使其跻身中等强国之列。 语源. 希腊在现代希腊语中的名称是Ελλάδα(Elláda,发音为Δημοκρατία,[eliniˈci ðimokraˈti.a)。 希腊和希腊语的英文名称(Greece 和 Greek)来源自拉丁语的 Graecia 和 Graecus ,这两个词是Graeci(Γραικοί,Graikoí;单数Γραικός,Graikós)的名字,Graeci是最早在意大利南部定居Magna Graecia的古希腊部落之一。这个词可能来源于原始印欧语系词根*ǵerh₂-, “变老”,更具体地说,来自格雷亚(古城),亚里士多德说格雷亚是希腊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那不勒斯地区殖民者的来源。 中文词“希腊”的由来不甚明晰,有可能早期将该词带入中国的是欧洲的传教士。当时的传教士都是很有学问的人,通晓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大有人在,其时也正是纯正希腊语还很兴旺的时代。而在近代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中国人一般都持闽粤方言,他们在通过传教士翻译西方地名的时候,可能按照希腊语本身的方法称呼希腊,而“希”字在闽粤方言之中不是齿龈发音的“x”,而是清喉擦音“h”。 另外,东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带包括希腊,以希腊语写成的圣经新约里面也有若干处提及希腊,所以也许在唐朝已经有景教的圣经译本之中出现过希腊的其他名字,但此译本已经失传。后来在十七世纪有法国人巴设(或“白日升”,Jean Basset)将部分新约翻译为中文,其中提及希腊的部分应该与和合本圣经一样,作“希利尼”,例如《约 19:20》。其手抄本现存大英博物馆。 历史. 根据考古资料,希腊大约在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已经有人类聚居。约公元前3200年,青铜时代的希腊孕育了欧洲最古老的文明:米诺斯文明(位于克里特岛),基克拉泽斯文明(位于基克拉泽斯群岛)及赫拉斯文明(位于希腊大陆)。公元前1600左右被迈锡尼文明取代,以上统称爱琴文明。迈锡尼文明被多利安人取代,之后希腊经历了一段黑暗时期,之前人们认为,在这一时期,希腊与外国文化之间失去了所有交流,几乎没有文化进步。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考古研究发现希腊的一些地区比传统上想象的要富裕得多,与外国联系也更广泛。公元前9世纪,随着黑暗时代的结束,希腊半岛上出现了各种王国和城邦,这些王国和城邦分布在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Magna Graecia”)和小亚细亚。这些国家及其殖民地巨大的经济繁荣,使得希腊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古典希腊的文化繁荣表现在建筑、戏剧、科学、数学和哲学上。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在雅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主政体。这一阶段出现荷马史诗等希腊文作品,称为古风时期。此时希腊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并在前776年举办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前5世纪初,希腊城邦的联军成功抵御波斯帝国入侵,并在此时达到其科技文化的高峰,称为古典时期。希腊,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的文明被统称为海伦尼克(Ελληνιστική),为希腊一词的来源。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在腓力二世与其子亚历山大大帝领导下,统一希腊大部并挥师向东,灭亡波斯帝国,希腊文化传播到埃及、中东和中亚甚至印度河流域,史称希腊化时代。希腊历史中政治与军事上重要的城邦为: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和底比斯。 亚历山大死后,经过一段混乱的时期,亚历山大将军的后裔建立安提柯王朝并在在公元前276年重新控制了马其顿和大部分希腊城邦。大约从公元前200年开始,罗马共和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希腊事务,并与马其顿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最终马其顿在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战役中战败,标志着希腊反抗力量的终结。公元前146年,马其顿被罗马吞并为一个省,希腊其他地区成为罗马的保护国。公元前27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吞并了希腊其他地区,并将其变为参议院的亚该亚行省。 虽然在军事上被罗马完全征服,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影响罗马人的生活。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希腊文化继续主宰着东地中海。自公元324年开始,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330年建成。此新都后来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衰败的罗马帝国被狄奥多西一世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620年,希拉克略皇帝用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东罗马帝国完全希腊化,而希腊也在东罗马帝国的影响下引入了天主教(东西教会大分裂后改为东正教)。东罗马抵御了近千年来自东西方的攻击,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沦陷,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尽管奥斯曼帝国为伊斯兰教国家,但依然对希腊东正教采取宽容态度,并允许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保有相当的影响力,希腊文化也得以保留下来。 从十六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被称为“法那尔人”的富有希腊商人逐渐在帝国中获得了地位与话语权,他们被委以重要职务,如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地区就由这些商人代管。法那尔人普遍接受西式教育,对其希腊人身份有着认同感。因此随着启蒙运动民族主义概念的传播与世俗学习的增加,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现代希腊民族主义在精英阶层中诞生,这个国家将不再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它要独立于其他东正教民族,获得政治自主权。1814年,友谊社于敖德萨成立,其宣传希腊文化认同,开始筹划武装独立。1821年3月22日,希腊独立战争首先在今天的罗马尼亚地区爆发。尽管起义军开始时取得了一定优势,甚至于1821年10月攻占了特里波利,但在易卜拉欣于1825年2月登陆伯罗奔尼撒半岛后被埃及和奥斯曼联军完全压制。1822年和1824年,土耳其人和埃及人蹂躏了包括希俄斯岛和普萨拉岛在内的岛屿,对人口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希俄斯的12万希腊人口中,约有四分之三被杀害、奴役或死于疾病。这在西欧激起了支持希腊叛军的舆论。 经过多年的谈判,法国、俄国和英国签订《1827伦敦条约》决定介入冲突,在数次重创奥斯曼与埃及军队后,这个新生的希腊国家终于在1830年根据《1830伦敦议定书》得到承认,并于1833年建立君主政权。 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到1913年,希腊的领土和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吞并了克里特岛、伊庇鲁斯和马其顿南部。由于第二次希土战争希腊灾难性的失败以及之后导致的难民问题,人民对国王愈加不满。1923~1927年间,希腊由君主国变为共和国,旋即是短命的军人独裁统治,最终复归为君主国;三年内颁布三部宪法,此后虽过了四年相对稳定的日子却又遭遇经济危机,货币暴跌四分之三而政府却束手无策;1936年民主制彻底坍塌而专制政府正式登台,当局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宣布军事管制、镇压政党和反对派组织,并剥夺人民的政治自由,军警力量得以加强,几千人被投入集中营虐待,同时还发展法西斯式的国家青年组织,精心安排歌颂领袖的游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义大利自意属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希意战争爆发,但前者把意大利军打退,之后纳粹德国干涉巴尔干半岛,联合义大利和保加利亚发动希腊战役,轴心国军队占领希腊,1944年保加利亚向盟军投降,德军撤出希腊,希腊复国。意大利割让佐则卡尼索斯群岛,现代希腊版图定型。二战后,希腊又经历一次内战。1949年内战结束后的希腊宣布加入北约组织。1967年4月21日军人发动政变,之后又宣布废黜国王。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导致军人政权在1974年的垮台,同年公投通过废除君主制,共和国成立。1977年大选结果左派势力增长但是并未使政局混乱,希腊政局自此安定。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并在2001年接受欧元作为货币。2009年,希腊国债危机开始受到世界关注。 政治. 希腊是一个单一制的议会制共和国。现行宪法由希腊第五修正议会起草并通过,在1967年至1974年期间执政的军政府垮台后,于1975年生效。在1986年、2001年、2008年和2019年,各被修订了三次。《希腊宪法》由120条组成,规定将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并对公民自由和社会权利给予广泛的具体保障(2001年进一步加强)。1952年的宪法修正案保障了妇女的选举权。 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希腊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根据宪法,行政权力由总统和政府行使。然而,1986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总统的职责和权力,使其在很大程度变为了一个象征性职位;因此,大部分政治权力都归属于希腊总理。该职位由能够获得议会信任投票的政党现任领导人担任。共和国总统根据议会的意志任命总理,并根据他们的建议任命或罢免其他内阁成员。 立法权由300名成员组成的民选一院制议会行使,议会通过的法规由共和国总统颁布。议会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但如果鉴于要处理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国家问题,共和国总统有义务根据内阁的提议提前解散议会。如果反对派成功通过不信任动议,总统也有义务提前解散议会。希腊的投票年龄为17岁。 根据经合组织2016年的一份报告,与大多数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希腊人的公民参与程度属于中等;在最近的选举中,选民投票率为64%,低于经合组织69%的平均水平。 与周围的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不同,希腊是冷战时期没有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东南欧国家之一。 政党. 自恢复民主以来,希腊政党体系由自由保守的新民主党(ND)和社会民主的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PASOK)主导。希腊议会中的其他政党包括激进左翼联盟(SYRIZA)、希腊共产党(KKE)、希腊解决方案(Greek solution) 和欧洲现实不服从阵线 (MeRA25)。 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新民主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交替执政,直到2009年政府债务危机爆发。从那时起,两个主要政党支持率急剧下降。2011年11月,两大政党加入了规模较小的东正教人民集会,组成大联盟,承诺议会支持由前欧洲央行副行长卢卡斯·帕帕季莫斯领导的民族团结政府。帕诺斯·卡梅诺斯投票反对本届政府,他脱离了ND,组建了右翼民粹主义的独立希腊人。 联合政府领导该国参加了2012年5月的议会选举。希腊传统政党PASOK和ND的权力分别从43%下降到13%和从33%下降到18%。左翼政党SYRIZA成为第二大政党,得票率从4%上升到16%。没有一个政党能够组建一个可持续的政府,这导致了2012年6月的议会选举。第二次选举的结果是组建了一个由ND(29%)、PASOK(12%)和民主左翼(6%)组成的联合政府。 自那以后,SYRIZA已经取代PASOK成为中左翼的主要政党。阿莱克西斯·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在2015年1月25日举行的大选中带领SYRIZA获胜,但以两个席位之差未能在议会中获得绝对多数。第二天早上,齐普拉斯与独立希腊人达成协议,组建联盟,并宣誓就任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在2015年8月辞职后呼吁提前举行选举,这导致了由希腊首位女总理瓦西里基·塔努·克里斯托菲洛法官领导的为期一个月的看守政府。在2015年9月的大选中,亚历克西斯·齐普拉斯带领SYRIZA再次获胜,赢得了300个席位中的145个,并与独立希腊人重新组建了联盟。然而,他在2019年7月的大选中被领导ND的基里亚科斯·米佐塔基斯击败。2019年7月7日,在新民主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后,基里亚科斯·米佐塔基斯组建了一个中右翼政府。2023年5月22日,希腊内政部公布对96.91%议会选举选票的统计结果,新民主党以40.80%的得票率赢得大选,获得希腊300个议会席位中的146席,基里亚科斯·米佐塔基斯继续担任希腊总理。 行政区划. 2011年之前,希腊划分为13个大区,其下进一步分为54个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享有很大自治权的区域阿索斯山自治修道院州(圣山,Αγίου Όρους)。依照卡利克拉提斯法案,2011年1月1日,新的希腊行政区划体系开始生效。原有的13个大区保留,54个州被撤销。原有的1000多个市镇合并重组为325个。在13个大区之上,新设了7个权力下放管理局。大区与市镇实行自治,已在2010年11月7日和2010年11月14日分别举行了首次地方选举。圣山不受改革影响。 地理. 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和东南部,由一个多山的半岛和将近6000个岛屿组成,巴尔干半岛的南端自伯罗奔尼撒半岛伸入地中海,伯罗奔尼撒半岛则在地理上被科林斯地峡运河与欧洲大陆隔开,战略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由于其极为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希腊拥有世界上第11长的海岸线,长达13676公里(8498英里);其陆地边界为1160公里(721英里)。该国大致位于北纬34°至42°,东经19°至30°之间,各方向极点为: 希腊80%的地区由山脉或丘陵组成,使该国名列欧洲山区最多的国家之一。奥林匹斯山是希腊众神的神话住所,最高点位于2918米(9573英尺)的奥林匹斯山,这也是该国最高的山峰。希腊西部有许多湖泊和湿地,以品都斯山脉为主。品都斯山脉是阿尔卑斯山狄娜里克部分的延续,其最高点为海拔达到2637米(8652英尺)斯莫利卡斯山(希腊第二高峰),历史上一直是东西方旅行的重要障碍。 品都斯山脉穿过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基西拉岛和安蒂基西拉岛,进入爱琴海西南部,最终到达克里特岛。爱琴海的岛屿是水下山脉的顶峰,末次冰期时代曾经是大陆的延伸。品都斯山脉的特点是其高耸陡峭的山峰,经常被众多的峡谷和各种其他喀斯特地形分割。壮观的维科斯峡谷是品都山脉维科斯-奥奥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层是美特拉岩柱,其顶部是中世纪希腊东正教修道院。 希腊东北部是另一个高海拔山脉罗多佩山脉,分布在东马其顿-色雷斯地区;该地区覆盖着广阔、茂密的古老森林,包括位于该国东北部埃夫罗斯地区的著名的达迪亚森林。 广阔的平原主要位于色萨利、马其顿中部和色雷斯地区。它们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可耕地,因此构成了关键的经济区域。稀有海洋物种,如鳍足海豹和红海龟,生活在希腊大陆周围的海域,而其茂密的森林是濒临灭绝的棕熊、欧亚山猫、獐和野山羊的家园。 气候. 希腊属地中海型气候, 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漫长,春季短暂,在南部地区有时温暖的秋天可以持续到12月份。在沿海地区这种气候最为普遍,包括雅典、基克拉泽斯、多德卡尼斯、克里特、伯罗奔尼撒、爱奥尼亚群岛和希腊大陆中部的部分地区。品都斯山脉对该国的气候有一定影响,相较来说希腊东部气候比西部更加温和,年不同时间段降雨量相差更小。克里特岛等岛屿的气候更为接近希腊西部,有时夏季甚至无雨。全境日照充足,各地区每年平均日照超过2000小时,在希腊旅行的游客建议带上防晒霜,墨镜等防晒用品,避免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 希腊每年的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和2月,最高气温在7和8月,1月平均气温摄氏13度,7月8月平均摄氏33度。 希腊西北部的山区(伊庇鲁斯、希腊中部、色萨利、马其顿西部的部分地区)以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中部山区,包括阿契亚、阿卡迪亚和拉科尼亚的部分地区,都属于高山气候,并伴有大雪。希腊北部、马其顿中部、东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内陆地区气候温和,冬季寒冷潮湿,夏季炎热干燥,雷暴频繁。山区和北部地区每年都会下雪,即使在雅典等地势低洼的南部地区,短暂的降雪也并非没有。 经济. 希腊拥有综合了市场经济以及占GDP一半左右的公共版块。旅游业是支柱产业,占希腊GDP以及外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15%左右)。希腊是欧盟经济援助的主要受惠国,受欧盟援助的资金大约占总GDP的3.3%,在过去几年中希腊经济稳步增长。 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了降低失业率以及进一步的经济重组,包括了几个主要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社会保障体系、税收体系的改革,以及减少官僚系统的缺失。 希腊已自2002年1月1日起与其他「欧元区」会员国同步采用欧元取代旧制希币成为新流通货币。 2010年2月,希腊政府欠债3千亿欧元,恐无力偿债而导致国家破产,其他欧元区国家担心希腊的危机会对他们造成重大冲击。希腊名列PIIGS之一,在2011年几乎导致欧元区瓦解。2014年,由于市场担心希腊提前退出欧元区,导致国债收益率飙升、股市暴跌,欧洲债务危机可能爆发。 战后经济. 战后初期,希腊还是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但近几十年来,经济有了飞快的发展,工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第三产业也日益兴旺,现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14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485欧元。 农业. 希腊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6。农产品以橄榄、棉花和烟草为三大支柱。橄榄油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出口。此外希腊还盛产麦类、玉米、土豆、芦笋、甜菜、西红柿、桃子、葡萄、柑橘和柠檬。国土总面积30%为可耕种地,但由于地势较高,牧草稀疏,仅适合与饲养绵羊和山羊。希腊还出产一种著名的乳制品——羊奶酪,世界各地习惯性地将羊奶酪成为“希腊式奶酪”。最有名一种叫做菲达乳酪(Feta Cheese),沿海渔业发达。 工矿业. 希腊传统产业以纺织、食品和烟草加工为主。近年来,钢铁、造船、炼油、炼铝、化肥和水泥等重工业发展较快。雅典和塞萨洛尼基为两大工业中心。矿产资源有褐煤、铝土、镁、镍、铬、金、铁、铅和锌。大理石尤其丰富,古希腊许多建筑和雕塑都以大理石为原材料。希腊的大理石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5%,大量向外国出口。 交通运输业. 国内运输以公路和海运为主,铁路为辅,对外贸易主要靠海运。 由于希腊境内多山,铁路网比较稀疏,2004年铁路总长2 385千米,年货运量259万吨,年客运量888万人次。其中近1/3为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这种窄轨线路主要分布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从雅典经塞萨洛尼基北上的铁路是联系中欧、东欧的国际干线,自塞萨洛尼基通往伊斯坦布尔的铁路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希腊的公路网非常稠密,总长11.67万千米,2005年高速公路总长2 186千米,国道9 100多千米。链接雅典和各地的长途汽车线路很多,车次频繁。 希腊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海上轮渡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海运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普通客轮外,还使用速度较快的水翼船。连接爱琴海的主要港口是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去伊奥尼亚群岛的客轮则多从帕特雷和伊古迈尼察出发。主要港口有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沃洛斯和帕特雷。 希腊本土和个岛屿之间的空运飞速发展,国营奥林匹克航空公司将雅典和其他30多个城市及岛屿连成一片。另外有7家私人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内航线。全国有35个机场。主要机场有泽尼泽洛斯国际机场、塞萨洛尼基机场和克里特机场等。但因债务危机,希腊决定出售全国14座机场。 对外贸易. 希腊每年进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石油、肉类和饲料等;出口纺织品、橄榄油、葡萄酒、棉花、烟草、羊奶酪、大理石、铝土等。 旅游业. 希腊的旅游业非常兴旺。每年来希腊的外国游客约1,600万人次,超过希腊的总人口数。旅游业每年为希腊带来约140亿美元的收入。同时他们的侨汇也是重要的外汇收入。 2019-2-21希腊央行宣布,2018年赴希腊旅游的总人数为3012万人。这一惊人的数字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10.8%,2017年有2719万人访问该国。与旅游业和游客消费有关的收入在2018年达到161.1亿欧元(合183亿美元),比2017年的收入高出10.1%。 希腊央行的报告指出,大多数到访希腊的游客都是欧盟国家的公民。3012万名游客中,来自欧盟成员国的欧洲公民共计2140万人,另有873万名游客来自欧盟以外的国家。 在2018年期间,欧盟游客创造的收入增长了11.9%,总计达到110.34亿欧元(合125.18亿美元)。来自非欧盟游客的收入为46.62亿欧元(合52.9亿美元),增长了7.3%。 访问希腊的公民最多的欧洲国家是德国。在2018年,共有438.1万名德国人访问了希腊,增幅为18.2%。接下来是英国,有近300万公民前往希腊。法国在该国度假的游客数量中排名第三,有152.4万名。 从俄罗斯和美国赴希腊的游客人数可以看出旅游人数的显着变化。通常在度假期间前往希腊的俄罗斯游客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了11.6%,令人吃惊。与此同时,赴希腊旅游的美国人数达到109.7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6.9%。 根据希腊驻中国领事机构的数据,在2016年,选择地中海度假的10个中国高收入人群中就有1个选择了希腊,并在未来几年有增长趋势。 预计到2018年,每10个中就有2个将选择希腊,预计短短两年内将增长近100%。 投资移民. 由于希腊在二零零九年爆发欧债危机,于是希腊政府决定推行投资移民计划,祇要在希腊购买二十五万欧元(不含税)或以上的房产,便可以获得「黄金签证」,在希腊住满五年,可以获批永久居留权,而近年也有中国大陆居民通过申请「黄金签证」在希腊定居。 人口、语言、宗教和医疗. 希腊2011年人口为10,816,286 人。大多数希腊人(98%)信奉国教东正教。东正教会受国家保护,并有自治权,但受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元老院的精神指导。除此之外,还有1.3%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也是唯一受官方承认的除东正教之外的宗教。 语言. 在希腊,其官方语言为希腊语。而英语为最普遍的外国语言。 宗教. 《希腊宪法》承认,基督宗教中的正教会为国家的普遍的信仰,虽然如此,但同时也保证对所有宗教的信仰自由。希腊政府在人口普查时不统计公民的宗教信仰。据美国国务院,估计有97%的希腊公民确定自己为正教会基督徒,他们是属于希腊正教会。在2005年欧统处调查,81%的希腊公民的回应,他们“相信著有上帝”,这是仅次于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是欧盟成员国之中的比例最高。根据其他来源,有15.8%的希腊人形容自己作为“笃信宗教”,这是所有欧洲国家中最高的。该调查还发现,只有3.5%希腊人从不去教堂。 估计确认希腊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主要位于色雷斯,估计有十余万希腊公民,而有20-30万穆斯林移民。 医疗. 希腊的医疗系统得到广泛的普及,位居世界排名前列。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它在整体评估排名是第14位,在服务品质上是11位。2010年,希腊共有138家医院和31000张病床。但2011年7月1日,卫生和社会互助部公布的计划,已减少至77家医院和36035张病床,作为一个必要的改革,以减少开支,并进一步加强保健的标准。 军事. 希腊武装部队由希腊国防总参谋部(希腊语:Γενικό Επιτελείο Εθνικής Άμυνας – ΓΕΕΘΑ)监督,文职权力归属国防部。 它由三个分支组成: 希腊陆军 (Ελληνικός Στρατός, ΕΣ) 希腊海军 (Ελληνικό Πολεμικό Ναυτικό, ΕΠΝ) 希腊空军 (Ελληνική Πολεμική Αεροπορία, ΕΠΑ) 此外,希腊还设有海岸警卫队,负责海上执法、搜救和港口事务。 虽然它战时支援海军,但它在行政管理上隶属于航运部。 希腊军人总数为364,050人,其中现役142,700人,预备役221,350人。 希腊在军队服役的公民人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2009年之前,希腊对所有18岁以上的男性实行为期1年的强制征兵。虽然接受妇女的服役申请,但她们的征兵不是强制性的。此举引起了反对义务兵役人士的反对,希腊宪法第4条规定所有希腊公民都有义务保卫希腊,而负担完全落在男性公民身上。现在对于19至45岁的希腊公民来说,希腊陆军的服役期为九个月,海军和空军为一年。此外,居住在战略敏感地区的18至60岁的希腊男性可能需要在国民警卫队兼职服役。在希腊服兵役可以领取工资。 尽管其对北约任务的参与很少,但作为成员国希腊军方常常参与北约的军事演习和部署。希腊每年的军费开支超过70亿美元,占GDP的2.3%,按绝对值计算在世界上排名第24位,按人均计算排名第7位,在北约中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此外,希腊是仅有的五个达到或超过国防开支占GDP 2%之最低目标的北约国家之一。 希军拥有200架以上第四代战机,数百辆德制先进战车和数千辆装甲车辆、20多艘飞弹巡防舰,以其国力人口规模来讲属于异常庞大的战力,可能与处在北约对抗俄国和中东局势的较前线地位有关。 文化. 希腊文化自迈锡尼希腊开始已经发展了数千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希腊文明穿越数千年,经历了罗马帝国及其希腊化的延续东罗马或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从古典希腊一直延续下来。其他文化和国家,如拉丁化和法兰克化(中古日耳曼文化)的国家、奥斯曼帝国、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和大英帝国,也对现代希腊文化产生了影响,尽管历史学家认为希腊独立战争振兴了希腊,并将其变为了一个由多方面文化组成的,单一、有凝聚力的实体。 在古代,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现代民主国家要归功于希腊对人民政府、陪审团审判和法律平等的信念。古希腊人在许多依赖系统思想的领域开创了先河,包括逻辑学、生物学、几何学、政府学、地理学、医学、历史学、哲学、物理学和数学。他们引入了史诗和抒情诗、历史、悲剧、喜剧和戏剧等重要的文学形式。在追求秩序和比例的过程中,希腊人对于美的理念也深刻影响了西方艺术。 文学. 希腊文学可分为三大类:古希腊文学、拜占庭文学和现代希腊文学。 雅典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发源地。在希腊文学的开端,矗立着荷马的两部不朽丰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尽管创作日期各不相同,但这些作品的年代都是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在古典主义时期,许多西方文学流派变得更加突出。抒情诗、颂歌、田园诗、挽歌、短诗隽句;喜剧和悲剧的戏剧性呈现;史学、修辞学论文,哲学辩证法和哲学论文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两位主要的抒情诗人是莎孚和品达。古典时代还见证了戏剧的黎明。 在古典时代创作和表演的数百部悲剧中,只有少数三位作家的戏剧幸存下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现存的戏剧也是喜剧呈现的宝库,而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历史学家。4世纪最伟大的散文成就是三位伟大哲学家的哲学作品。 拜占庭文学是指拜占庭人用阿提西化,有中世纪文法特征的早期现代希腊语写成的文学,表现了中世纪时期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希腊知识分子的生活。尽管流行的拜占庭文学和早期的现代希腊文学都始于11世纪,但两者难以区分。 现代希腊文学是指用现代希腊语创作的文学,出现于11世纪拜占庭时代的晚期。克里特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埃罗托克里托斯》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希腊文学的杰作。这是一部1600年左右由维特森佐斯·科尔纳罗斯 (1553-1613)创作的浪漫诗歌。在后来的启蒙时期(Διαφωτισμός),阿达曼蒂奥斯·科莱(Αδαμάντιος Κοραής)和里加斯·费拉约(Ρήγας Φεραίος)等作家用他们的作品为希腊革命埋下了伏笔(1821–1830)。 艺术. 希腊的艺术创作始于史前前希腊基克拉迪文明和米诺斯文明,这两个文明都受到当地传统和古埃及艺术的影响。 古希腊有几个相互关联的绘画传统。由于技法的差异,它们的发展经历了些微的分化。并不是所有的绘画技术都能在考古记录中同样好地体现出来。根据普林尼·塞孔杜斯或保萨尼亚斯等作家的说法,最受尊敬的艺术形式是画在木板上的独立可移动绘画,被称为木版画,这也是版画最古老的一种形式。此外,希腊的壁画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米诺斯和迈锡尼青铜时代,克诺索斯、梯林斯和迈锡尼等地都有奢华的壁画装饰。古希腊的大部分人像或建筑雕塑都是彩绘的,因此这一类型的希腊石雕被认为是多彩华丽的。 古希腊雕塑几乎全部由大理石或青铜制成;到5世纪初,雕塑选用的主要材料便为青铜。大理石和青铜都很容易雕刻成型,而且非常耐用。用于寺庙宗教崇拜和奢侈建筑的克里斯里凡亭雕像使用黄金,最常见的便是用叶子形式的黄金和象牙来覆盖人物的全身或某些部位(面部和手部),可能还有用宝石和其他材料的,但不太常见,往往只有碎片幸存下来。到19世纪初,在古希腊遗址的系统挖掘已经发现了大量的雕塑,表面有明显的多色痕迹。不过直到20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文森兹·布林克曼发表关于多色雕像的研究结果,古希腊雕塑绘画才成为一个学界共识。 拜占庭时期的艺术创造并未停止。这种新美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抽象”或反自然主义的特征。如果说古典艺术的特点是试图创造尽可能模仿现实的作品,那么拜占庭艺术似乎已经放弃了这种尝试,转而采用更具象征意义的方法。拜占庭的绘画主要集中在圣像和圣徒传记上。马其顿艺术(拜占庭)是马其顿文艺复兴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个标签有时被用来描述拜占庭帝国的马其顿王朝(867–1056)时期,特别是10世纪,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对古典学术越来越感兴趣的时期,并将古典主题融入了基督教艺术中。 后拜占庭艺术流派包括克里特派和庚烷学派。希腊王国的首次艺术运动可以认为是19世纪的希腊学院艺术(慕尼黑学派)。著名的现代希腊画家包括尼古拉斯·吉热斯、乔治奥斯·雅科比德斯、西奥多罗斯·弗里扎基斯等,而著名的雕塑家则为帕夫洛斯·普罗萨伦蒂斯、约阿尼斯·科索斯。 建筑. 古希腊最主要的大型建筑是神庙。那时人们信奉的是多神教,各行各业各地方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希腊神庙的建筑特点是广泛地运用石柱。因此基石、柱子和盖在其上之檐部的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貌。列柱之美即建筑美学的具体体现。古代希腊人创造了多立克、爱奥尼亚、科林斯3种石柱形态,这三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哲学. 大多数西方哲学传统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最初的一批哲学家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学派”,也即生活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大多来自希腊西部或东部殖民地,他们的原作大多未能完整幸存,只有一些残篇留存至今。 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人物,他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阶段,并为后续西方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与同时代的智辩家类似,他拒绝前人为物质世界提出的各种推测,而将自身哲学建立在人的思想与意见之上。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他的作品中整合了苏格拉底的各种学说,并加入了部分早期哲学家的理论,构建了一个综合的哲学系统。 来自希腊斯塔基拉的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与老师柏拉图一同被认为是古典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倾向于由超出人类感官的理型来理解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偏好由人类经验事实入手构造理论。除了上述三位哲学家外,始于古希腊的著名的哲学流派还有斯多葛主义、伊比鸠鲁学派、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 拜占庭帝国流行于8至15世纪的拜占庭哲学也源于古希腊哲学,即使它带有一种基督教世界观,但人们仍可从中识别出源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 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夕,哲学家格弥斯托士·卜列东试图恢复“希腊人”的使用,并主张回归古典世界的奥林匹亚诸神。1453年后,许多希腊拜占庭学者去往西欧参与当时的文艺复兴。 18世纪末的欧洲启蒙运动亦波及希腊,其在希腊被称为(Diafotismos,),这一时期现代希腊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人物包括阿扎曼蒂奥斯·科莱斯、里加斯·费拉伊奥斯、。 希腊现代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还包括科尼利厄斯·卡斯托里亚迪斯、尼科斯·普兰查斯、。 教育. 希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公立中、小学免费,大学实行奖学金制。1837年,希腊开办了第一所大学。现在全国有大学21所,其他高等院校70多所,在校学生30多万。其中雅典大学和塞萨洛尼基大学规模最大,学生都在3万以上。著名大学有雅典大学、塞萨洛尼基大学、克里特大学、帕特雷大学、雅典工学院等。 社会保障. 退休. 在希腊,最低保险期限为 15 年,一般年龄限制为 67 岁且工作时间为 4,500 天。 一般来说,62岁和完成40个保险年限(12000个工作日)是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前提条件。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受抚养人有资格获得额外的每月款项。 体育. 希腊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用维基百科解释
十七史百将传
《十七史百将传》,又称《百将传》、《正百将传》,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名将的传记,共分十卷,收录了共一百位名将。 《十七史百将传》是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张预(字公立)用了数年时间编写而成的,他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按照《孙子》的思想编写,后世许多的名将传记都是受到了他的影响。至今传世的版本有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翁氏刻和隆庆元年(1567年)耿文光印本。
用维基百科解释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唐初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人,初唐诗人。 初唐的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寂寞的陶渊明。他以此为后世称赞。 生平. 出生于“ 六世冠冕”、“家富坟籍”,少与李播、吕才友好,十多岁游长安,拜见杨素,在宴会里大出风头,被称为“神仙童子”。隋朝大业末年,举孝悌廉洁科,官为秘书正字。简傲嗜酒,因不愿在京任职,去做了六合县丞,不理政事,天天喝酒(所以称为五斗先生),屡被弹劾。王绩叹曰:“网罗高悬,去将安所?”不久,“托以风疾,轻舟夜遁”,辞官回家。 唐朝武德年间,征集隋朝旧官,薛收推荐王绩征为门下省待诏,其弟王静问他:“待诏可乐否?”答曰:“吾待诏,俸殊为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尔。”日给酒一斗,时人称之“斗酒学士”。贞观四年(630年),因其兄王凝因弹劾大臣侯君集获罪,“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王绩称疾退隐。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家贫赴选”,他听说太乐署有位小吏焦革善于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王绩苦苦哀求,乃许。不久焦氏夫妇却相继去世,再无人供应好酒。王绩长叹道:“天乃不令吾饱美酒。” 贞观初年,因病回乡,与其兄王通隐居于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专心研究酿酒技术,他把焦革酿酒法撰为《酒经》一卷。又以诗赋著称于世。贞观十八年(644年),“终于家”。其文集由吕才辑为五卷,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有乐府余响”,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杨慎说他:“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是其侄孙。
用维基百科解释
沸石
沸石是一种含有水架状结构的铝硅酸盐矿物群,最早发现于1756年。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提(Cronstedt)发现有一类天然铝硅酸盐矿石在灼烧时会产生沸腾现象,因此命名为沸石(瑞典文:"zeolit"),其名称来自希腊文“grc|ζέω (zéō)”(意思为沸腾的)和“grc|λίθος (líthos)”(意思为石头)。此后人们对沸石的研究不断深入。 沸石族矿物主要由矽、铝、氧组成,其化学通式为・y,这里的 为金属离子或氢离子,这些阳离子可以跟电解质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交换。 晶体结构中有许多空腔(笼)和连接空腔的通道,水分子位于其中,可由通道运输。晶体和集合体形态及解理随着晶体结构的不同而异,一般呈浅色,玻璃光泽,硬度3-3.5,比重2.0-2.4。 沸石族矿物由低温热液作用形成,见于喷出岩,特别是玄武岩的孔隙中,也见于沉积岩、变质岩及热液矿床和某些近代温泉沉积中。 1932年,McBain提出了“分子筛”(Molecular sieve)的概念。表示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筛分物质的多孔材料。沸石用作分子筛,可以吸取或过滤其他物质的分子。虽然沸石只是分子筛的一种,但是沸石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因此“沸石”和“分子筛”这两个词经常被混用。 除了天然产品外,也可由人工合成,人造沸石是:磺酸化聚苯乙烯,天然沸石:铝硅酸钠。 A型沸石. A型沸石,代号LTA,是应用最广的人造硅酸盐沸石。典型品种组成为|Na12(H2O)27/8|[Al12Si12O48],|Na64(H2O)326.71|[Si96Al96O384]或|Na91.7|[Si96Al96O384]。孔穴十分巨大。该型始于立方晶系,具立方面心晶胞,晶胞参数formula_1 = 24.6Å左右。A型沸石具有吸附水分子的良好性能,干燥性能很高,易再生,可反复使用。5A型可以高效分立正丁烷和异丁烷,3A型可干燥乙烯、丙烯等气体。 磷酸铝沸石. 磷酸铝沸石,代号AFI,又称介孔磷酸铝(meso-porous aluminum phosphates)。典型组成是AlPO4。属于六方晶系,formula_1 = 13.827Å,formula_3 = 8.580Å。磷酸铝沸石具有优良的反应活性,可以制备单层碳纳米管;亦可用作催化剂,将乙烷氧化为乙二酸。
用维基百科解释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Αρχιμήδης;),希腊化时代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天文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锡拉库扎,据说他在亚历山卓求学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今天的埃及仍在使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罗马大军围攻锡拉库扎,阿基米德死于罗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视为古希腊最杰出的科学家。美国数学史学家埃里克·坦普尔·贝尔在其《数学大师》一书中将阿基米德与牛顿和高斯并列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 传记. 阿基米德于出生于意大利南部海岸的港口城市锡拉库扎,当时是大希腊的自治殖民地。其生日是根据拜占庭希腊裔历史学家的阿基米德活了75岁的说法推算的。 依照阿基米德的《》,阿基米德之父名为菲迪亚斯(希腊文:Φειδίας,Pheidias),是一个天文学家,除此之外我们对其一无所知。普鲁塔克于《名人传》中写道,阿基米德与锡拉库扎的统治者希伦二世有血缘关系。其友赫拉克利特(Heracleides)为阿基米德撰写的传记已经失传,使他生活点滴成为谜团。 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结婚,或育有后代。他在年轻时可能曾在古埃及亚历山卓学习,科农和埃拉托斯特尼是他的同辈。他把科农称作是他的朋友,他在另两本著作《》和《》之引言里提到了埃拉托斯特尼。 ,阿基米德死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当时马克卢斯将军领导的罗马军队在历时两年攻城战后占领了锡拉库扎城。根据来自普鲁塔克的知名说法:当城市被占领时,阿基米德还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名罗马士兵要求他去面见马克卢斯将军。他拒绝了,说要完成这个难题。士兵愤怒难当,挥剑杀死了阿基米德。关于阿基米德之死,普鲁塔克的一个说法认为他在尝试向罗马士兵投降的时候死亡。按照这个故事,阿基米德当时携带着数学仪器,士兵以为是什么贵重物件,因而杀了他。依记载,马克卢斯将军对阿基米德之死感到很生气,他认为阿基米德是重要的科学家并下令不得伤害他。马克卢斯曾称阿基米德为“几何学的巨人”。 相传阿基米德的遗言是“别打扰我的圆圈”,指当时他被罗马士兵打扰时正在研究的数学画图法中的圆圈。在拉丁语中常作“Noli turbare circulos meos”,但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阿基米德确实说了这些话,这在普鲁塔克的说法中也没有出现。公元1世纪,瓦莱里乌斯·马克西姆斯在《难忘的事迹名言》(英:"Memorable Doings and Sayings")中记载为:“...sed protecto manibus puluere 'noli' inquit, 'obsecro, istum disturbare'”(“……以双手保护着沙尘,说:‘求你了,别打扰它!’”)。这句话对应的纯正希腊语版本是"μὴ μου τοὺς κύκλους τάραττε!" (拉丁文转写:Mē mou tous kuklous taratte!)。 阿基米德之墓上刻着其最喜爱的数学证明的雕塑,包括高度、直径相同的球面和圆柱体。他曾证明球表面积等于其外切圆柱体侧面表面积,球的体积是外切圆柱体体积的2/3。公元前75年,阿基米德死后137年,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在西西里担任财务官。他听说了阿基米德之墓的故事,但当地没有人能告诉他其之具体位置。最终,他在锡拉库扎的阿格里真托之门附近寻到其墓,无人照料,灌木丛生。西塞罗打扫了其墓,得以阅览其上镌刻的碑文和雕刻。 1960年前期,锡拉库扎当地丽景酒店曾发现一座坟墓,据称属于阿基米德,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这一点。如今,无人知晓其墓地的具体位置。 “阿基米德传”的标准版本,在他死后许久才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写就。锡拉库扎攻城由波利比乌斯在记于其《通史》(英文:“Universal History”)中,大约在阿基米德死后70年写就,此后被普鲁塔克和蒂托·李维引用。此文主要着墨与其为保卫城市所建的“战争机器”,未有详述阿基米德为人。 生平. 亚历山大里亚求学.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出生在西西里岛东南端的叙拉古城。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所以他从小受家庭影响,十分喜爱数学。在当时古希腊的辉煌文化已经逐渐衰退,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城,大概在他九岁时,父亲送他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念书,亚历山大城是当时西方世界的知识、文化中心,学者云集,举凡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的研究都很发达,阿基米德在这里随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学习,包括有名的几何学大师欧几里得。 回到叙拉古. 在经过许多年的求学历程后,阿基米德回到故乡叙拉古。据说叙拉古的国王希伦二世与阿基米德的父亲是朋友,一说国王与他们是亲戚关系。总之,阿基米德受到国王的礼遇,经常出入宫廷,并常与国王、大臣们畅谈国事或闲话家常。阿基米德在这种优裕的环境下,作了几十年的研究工作,并在数学、力学、机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与成就,成为上古时代欧洲最有创建的科学家。 据说阿基米德经常为了研究而废寝忘食,走进他的住处,随处可见数字和方程式,地上则是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图形,墙上与桌上也无法幸免地成了他的计算板。 布匿战争时期. 公元前3世纪末,正是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为了争夺西西里岛的霸权而开战的时期。地处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一直都是投靠罗马,但是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大败罗马军队,叙拉古的新国王(希伦二世的孙子),立即见风转舵与迦太基结盟,罗马共和国于是派马克卢斯将军领军从海路和陆路同时进攻叙拉古。国难当前,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促使阿基米德奋起抗敌,于是他绞尽脑汁,日以继夜的发明各种御敌武器。 当时阿基米德造了巨大的起重机,可以将敌人的战舰吊到半空中,然后重重摔下使战舰在水面上粉碎;他还利用杠杆原理制造出一批投石机,凡是靠近城墙的敌人,都难逃他飞石与标枪的攻击。这些武器弄得罗马军队惊慌失措、人人害怕,连大将军马克卢斯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人的战争」、「阿基米德简直是神话中的百手巨人」。 阿基米德之死. 由于久攻不下,马克卢斯决定改变策略,以围城的持久战来断绝城内粮食,这个妙计使得阿基米德也无可奈何。公元前212年,叙拉古城终于被罗马军队攻陷。相传罗马军队进城时,阿基米德还在自家前的地上画图研究几何问题。罗马士兵走近沉思中的阿基米德,要求他立刻前去面见马克卢斯,并踩坏了画在沙地上的图形。阿基米德大骂:「别碰我的图!」士兵一气之下便杀了阿基米德。 成就. 数学. 对于阿基米德来说,工程机械和物理上的发明只是次要的,他更感兴趣而且投注更多时间的是纯理论上的研究,尤其是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利用「逼近法」算出球表面积、球体积、抛物线、椭圆面积,后世的数学家依据这种方法加以发展成近代的「微积分」。他还研究出螺旋形曲线的性质,现今的「阿基米德螺线」曲线,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另外他在《数沙者》一书中,他创造了一套记录庞大数目的方法,简化了记数的方式。 经由研究上的文字,科学家发现了失传的阿基米德手稿,并加以解读。在残卷《方法》命题14中,阿基米德提出无穷大的概念,是现代集合论的基础。在残卷《》(中文译名为“阿基米德小房”,英文译名直译为“阿基米德盒子”)中,由教士约翰·麦隆纳斯于公元1229 年4 月14 日抄写,想在耶稣复活周年日,当作礼物献给教会,阿基米德经由一种类似七巧板的图形游戏,研究以十四片碎片组成正方形的所有拼法(一共17152种方法,并可分成536个大类),成为组合学最早的开端。 当阿基米德经常被视为一个机械装置的工程师时,他也做了有关于数学领域的贡献。普鲁塔克写道:「他将他全部的情感和野心完全的投注在那些单纯的猜测里头,而在那里可能不需要有庸俗的生活。」 阿基米德使用无穷小量的数学分析方式,类似现在的微积分。通过反证法,他甚至可以让问题的答案达到任意精确度,同时也给出答案所在的范围。这种技术被称为穷举法,并且他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他做出圆的外接多边型和内接多边型。随著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将会越来越接近圆。 阿基米德将欧几里得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提出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当边数足够大时,两多边形的周长便一个由上,一个由下的趋近于圆周长。他先用六边形,以后逐次加倍边数,到了九十六边形,阿基米德计算出其面积,并且指出圆周率的值:formula_1 <Π < formula_2;:也就是 formula_3 他还证明了圆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在"球体和圆柱的研究"中,阿基米德假设,一个任意的数在自加足够多的次数之后,会大于任意一个给定的数。这被称为实数的阿基米德性质。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而他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这个定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在其著作《圆的测量》中,阿基米德给出了3的平方根的近似值,介于265 ⁄ 153 (约为1.7320261)和1351 ⁄ 780 (约为1.7320512)之间。其实际值大约为1.7320508,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近似值。他直接给出了结果却没有给出任何计算方法的解释。由此,约翰·沃利斯作出如下评价:「这就像是故意的,似乎阿基米德已经决定不向后人们透露他的算法的秘密,只是强迫他们接受他的结果。」 几何学. 阿基米德是第一位讲科学的工程师,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欧几里得的方法,先假设,再得到结果,他不断地寻求一般性的原则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成为物理学之父。 他应用杠杆原理于战争,保卫西拉斯鸠的事迹是家喻户晓的。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导出部分球体的体积、回转体的体积(椭球、回转抛物面、回转双曲面),此外,他也讨论阿基米德螺线(例如:苍蝇由等速旋转的唱盘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轨迹),圆、球体、圆柱的相关原理,成就斐然。 天文学. 在天文学方面,阿基米德曾运用水力制作一座天象仪,球面上有日、月、星辰和五大行星,根据记载,这个天象仪不但运行精确,连何时会发生月食、日食都能加以预测。晚年的阿基米德开始怀疑地球中心学说(地心说),并猜想地球有可能绕太阳转动,这个观念一直到哥白尼时代才被人们提出来讨论。 其他. 虽然杠杆原理不是阿基米德发现的,但是他在他的卫面平衡研究中解释了其工作原理。以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为主的逍遥学派学校中曾出现过更早的关于杠杆的描述,也有说是阿尔库塔斯。根据帕普斯所述,阿基米德关于杠杆的研究曾引出过其非常著名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普鲁塔克曾描述过阿基米德是如何设计滑轮机构的,该机构可以让水手们利用杠杆原理提起那些过重的无法单凭人力搬运的物品。阿基米德也被认为曾改进过投射器的威力和准确度,并且发明了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使用的计程器。这个计程器是一种车辆的形式,在每行驶过一定距离后车上的齿轮机构就会向特定容器中投入一个球。 西塞罗在他的对话录《国家论》中曾大致提到过阿基米德,这部对话录描述了一段发生在公元前129年的虚构的谈话。公元前212年,据说在占领叙拉古之后,马库斯·克劳狄斯·马塞勒斯将军将两部用于天文学的机械装置带回了罗马,这两部装置显示了太阳,月亮和五个行星的运动。西塞罗还提到了由泰勒斯和欧多克索斯设计的类似装置。对话录表明,马塞勒斯将其中一部机器据为已有,另外一部则捐赠给了罗马的功德庙。马塞勒斯持有的那一部后来被公开展示,据西塞罗说,加勒斯向演示的过程被后者记录如下 轶事. 真假皇冠. 希伦二世国王,请金匠用纯金打造了一顶纯金王冠,做好了以后,吹哨者密报金匠造假掺了「白银」在里面,但是又不能把王冠毁坏来鉴定。阿基米德想了好久,一直没有好方法,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当他坐在浴盆里时水位上升了,这使得他想到了:「上升了的水位正好应该等于王冠的体积,所以只要拿与王冠等重量的金子,放到水里,测出它的体积,看看它的体积是否与王冠的体积相同,如果王冠体积更大,这就表示其中造了假,掺了银。」 阿基米德想到这里,不禁高兴的从浴盆跳了出来,赤身裸体跑了出去,边跑还边喊著:「尤里卡,尤里卡!」(希腊语:εύρηκα,意即「发现了!」)然经过证明之后,王冠中确实含有白银,阿基米德成功的揭穿了金匠的舞弊诡计,国王对他当然是更加的信服了。 后来阿基米德将这个发现进一步总结出浮力理论,为浮体学建立了基本的定理,并写在他的《浮体论》著作里,也就是: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举起地球. 阿基米德对于机械的研究源自于他在亚历山大城求学时期。有一天阿基米德在久旱的尼罗河边散步,看到农民提水浇地相当费力,经过思考之后他发明了一种利用螺旋作用在水管里旋转而把水吸上来的工具,后世的人叫它做「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埃及一直到二千年后的现在,还有人使用这种器械。这个工具成了后来螺旋推进器的先祖。 当时的欧洲,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简单机械,譬如螺丝、滑车、杠杆、齿轮等,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去研究,发现了「杠杆原理」和「力矩」的观念,对于经常使用工具制作机械的阿基米德而言,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上是轻而易举的。他曾说只要给他一个支点和棒子,他就可以举起整个地球(当然这只是比喻,因为太空没有重力)。 刚好此时国王希伦二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替埃及托勒密王造了一艘船,但因为船太大太重,无法放进海里,国王就对阿基米德说:「你连地球都举得起来,把一艘船放进海里应该很容易吧?」于是阿基米德迅速地巧妙组合各种机械,造出一架机具。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将牵引机的绳子交给国王,国王轻轻一拉,大船果然移动下水,国王不得不为阿基米德的天才所折服。从这个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阿基米德可能是当时全世界对于机械的原理与运用,了解最透彻的人。 注释. a. In the preface to "On Spirals" addressed to Dositheus of Pelusium, Archimedes says that "many years have elapsed since Conon's death." Conon of Samos lived , suggesting that Archimedes may have been an older man when writing some of his works. b. The treatises by Archimedes known to exist only through references in the works of other authors are: "On Sphere-Making" and a work on polyhedra mentioned by Pappus of Alexandria; "Catoptrica", a work on optics mentioned by Theon of Alexandria; "Principles", addressed to Zeuxippus and explaining the number system used in "The Sand Reckoner"; "On Balances and Levers"; "On Centers of Gravity"; "On the Calendar". Of the surviving works by Archimedes, T. L. Heath offer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 as to the order in which they were written: "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 I", "The Quadrature of the Parabola", "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 II", "On the Sphere and the Cylinder I, II", "On Spirals", "On Conoids and Spheroids", "On Floating Bodies I, II", "On the Measurement of a Circle", "The Sand Reckoner". c. Boyer, Carl Benjamin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1991) "Arabic scholars inform us that the familiar area formula for a triangle in terms of its three sides, usually known as Heron's formula — "k" = , where "s" is the semiperimeter — was known to Archimedes several centuries before Heron lived. Arabic scholars also attribute to Archimedes the 'theorem on the broken chord' ... Archimedes is reported by the Arabs to have given several proofs of the theorem." d. "It was usual to smear the seams or even the whole hull with pitch or with pitch and wax". In Νεκρικοὶ Διάλογοι ("Dialogues of the Dead"), Lucian refers to coating the seams of a skiff with wax, a reference to pitch (tar) or wax. 延伸阅读. http://www.wilbourhall.org 《阿基米德著作》Heiberg版的PDF扫描件,现属公共领域]
用维基百科解释
垃圾电邮
垃圾电邮(junk mail或)是滥发电子讯息中最常见的一种,指的就是“不请自来,未经用户许可就塞入信箱的电子邮件”。 特性. 垃圾电邮的主要特性包括: 垃圾电邮的防制: 来源. “SPAM”最初是一个罐装肉的牌子。对于这个牌子的名字来源有很多解释,官方版本说它是“Specially Processed Assorted Meat”,特殊加工过的混合肉。这种SPAM在二战后粮食短缺的欧美非常普及,1970年蒙提·派森中有个喜剧小品就叫Spam,剧中两位顾客试图点一份没有SPAM的早餐,但却无法如愿。在互联网流行后,Spam被用来称呼互联网上遍布的垃圾邮件。 技术. 附件. 如果营销人员有某个包含客户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的数据库,他们可以付费将自己的数据库与包含电子邮件地址的外部数据库进行匹配,其公司就有办法向那些未要求接收电子邮件,甚至是主动隐瞒邮件地址的人发送电子邮件。 历史. 最早出现的滥发电子信息源自垃圾传真(Spam Fax),至今许多商业机构每天仍然会收到大量广告传真。此外,近年垃圾电邮(Spam Email)的问题也相当严重,有调查报告指出,于用户收到的电邮之中,平均有60%至90%均是垃圾邮件。这些垃圾邮件除了广告以外,部分更包含诈骗内容,甚至包含了间谍软体、木马程序等,以盗取用户的私人资料。 在垃圾电子邮件出现之前,美国一位名为桑福德·华莱士(或称Spamford或「垃圾福」)的人,成立了一间公司,专门为其他公司客户提供收费广告传真服务,由于惹起接收者的反感,以及浪费纸张,于是美国立法禁止未经同意的传真广告。后来垃圾福把广告转到电子邮件,垃圾邮件便顺理成章地出现。 垃圾邮件一般具有批量发送的特征。内容包括赚钱信息、成人广告、商业或个人网站广告、电子杂志、连环信等。垃圾邮件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的。良性垃圾邮件是各种宣传广告等对收件人影响不大的信息邮件。恶性垃圾邮件是指具有破坏性的电子邮件。 一些有心人会从网上多个BBS论坛、新闻组等收集网民的电脑地址,再售予广告商,从而发送垃圾邮件到该些地址。在这些邮件,往往可找到「从收信人的清单移除」的连结。当使用者依照连结指示去做时,广告商便知道该地址有效,使用者便会收到更多垃圾邮件。 随著垃圾邮件的问题日趋严重,多家软件商也各自推出反垃圾邮件的软体。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垃圾邮件的格式更加日新月异,以避过此类软体的侦测。 现时,多个国家已立法,试图设法杜绝垃圾邮件。不少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服务政策也有包含反垃圾邮件,并设立用作投诉的电邮地址。也有一些网上团体,提供邮件分析及代客送往相关的ISP作出投诉的服务。
用维基百科解释
石油化学
石油化学(Petrochemistry)是研究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其中最常见的两大类产物分别为:烯烃和芳香烃。炼油厂借由流化催化裂化提炼生产烯烃和芳香烃。化工厂通过天然气液体(如乙烷和丙烷)的蒸汽裂化生产烯烃,通过石脑油催化重整生产芳香烃。烯烃和芳香烃是各种材料(如溶剂、清洁剂和黏合剂)的原料。烯烃是用于塑料、树脂、纤维、弹性体、润滑剂和凝胶中的聚合物和低聚物的原料。 概述. 油井从陆地或海洋下,提取原油和天然气。之后用船舶、火车和管道运输,送到炼油厂。 炼油厂执行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来处理原油和天然气。这涉及到非常专业的制造工艺,重要的过程之一是蒸馏,即重质原油分离成更轻的群体(称为馏化)的碳氢化合物。原油蒸馏装置"(Crude Distillation Unit)"和VDU进程有两个进程。CDU的目的是从原油原料提取和分离有价值的馏分(石脑油、煤油、柴油)和大气气油(AGO)。用于开展上述过程技术被称为复杂的蒸馏,其目标是要收回宝贵的气油。两个蒸馏的馏分燃料油和石脑油,这是消费者所熟悉的燃油,用于提取柴油燃料在汽车上用。石脑油用于汽油和石化产品的主要来源。精炼加工成其他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在石化行业所用的原料是已知的作为原料。这是从炼油厂经过裂解:取出石脑油、丁烷,如天然气的组成部分,和一些副产品炼油工艺,获得如乙烷和丙烷。 裂解的重油分子分解成更轻、更宝贵的部分。分解过程中为两种:蒸汽裂解和催化裂解。 一旦这些操作完成后,新产品获得,作为石化行业添砖加瓦的衍生产品:烯烃,即主要是乙烯、丙烯和所谓的C4的衍生产品,包括丁二烯和芳烃(因为其独特的芳香气味,也就是苯、甲苯和二甲苯)。 石化后产品通过各种生产工艺,最终输出产品,如塑料、肥皂和洗涤剂,如阿司匹灵保健品、合成纤维衣服和家具、橡胶、涂料、绝缘材料等。 过程. 加氢裂化是在350~450℃、压力为15~18兆帕并有氢气及催化剂(双功能催化剂,由载体和金属组分组成,载体如氧化铝、分子筛等,金属如钨、钼、钴、镍等的硫化物)存在下,油品进行加氢、裂化和异构化反应;能使原料中大分子烃类发生裂化和异构化,使烯烃饱和,将硫、氧、氮等杂质除去。产品有液化气、高辛烷值汽油、低冰点喷气燃料、低凝柴油等。 催化裂化是在450~500℃及催化剂存在下,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主要采用带提升管反应器的流化催化裂化过程。一般以重质馏分油、脱沥青榨油等为原料,产品有高辛烷值的汽油、柴油等。 催化裂解一般在550~600℃及催化剂存在下,于提升管加床层或提升管反应器内进行,以正碳离子催化反应和二次裂化反应为主。产品有裂解气、高辛烷值的汽油、柴油、重油、焦炭等。 烯烃. 以下列出烯烃主要石油化学之一部分: 芳香烃. 以下列出芳香烃主要石油化学之一部分: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现今台湾亦沿用此称呼)。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艺、暗器射技、格斗理论与战法、实用功法。搏击技艺包含徒手搏击技和武器格斗术。实用功法蕴含保健功法及实战功法,理论部分则是来自前人之武术经验和拳谱记录。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著深远影响。 起源. 中国武术的起源被归因于中国古代自卫、狩猎技术和军事训练的需要。肉搏战和武器练习在训练中国古代士兵中很重要。最早提及中国武术的文献可在《春秋》中找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也记载了摔跤。班固所著的《汉书》 收录了“手战六章” 。此外,著名医师华佗在公元208年左右创作了“五禽戏”——虎、鹿、猴、熊和鸟。道家哲学及其养生和锻炼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武术。在“八仙”等风格中可以找到对道家概念的直接参考,它使用归因于每个仙人特征的战斗技术。少林功夫被认为是最早制度化的中国武术之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之间,少林僧侣开始练习武术,武术也成为少林僧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元时期,武术比赛由朝廷主办,武术的现代观念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清朝灭亡以及日本入侵和中国内战的动荡之间的过渡时期,由于鼓励许多武术家公开教授他们的艺术,中国武术变得更加大众化。当时,有人认为武术是提升民族自豪感、建设强国的手段。结果,许多拳谱被出版,培训学院被创建,组织了两次国家考试和示范队出国旅行。在中国各地和各个海外华人社区成立了许多武术协会。国民政府于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以及霍元甲于1910年创立的精武体育会都是提倡系统化训练方法的组织的例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知名武术家选择逃离共产党政府的统治,移居台湾、香港,并将中国武术带到了海外。1958年,政府成立了中华全国武术协​​会,作为规范武术训练的伞式组织。中国国家体委牵头为大部分主要艺术项目制定了标准化形式。在此期间,建立了包括标准形式、教学课程和教练等级在内的国家武术体系。1979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重新评估武术的教学和实践。1986年,中国国家武术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活动研究和管理的中央机构。 方式. 中国有著悠久的武术传统,包括数百种不同的风格。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已经发展出许多独特的风格,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和理念。中国武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来区分它们:例如外家拳和内家拳。中国武术也可以按位置分类,如北拳和南拳。 中国武术训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基础、形式、应用和武器;不同的风格对每个组件的重视程度不同。此外,哲学、伦理学甚至医学实践都受到大多数中国武术的高度重视。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还应该提供对中国态度和文化的洞察力。基本功是任何武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没有它们,学生无法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基础知识通常由基本技术、调节练习(包括姿势)组成。基础训练可能涉及重复执行的简单动作;其他基本训练的例子有伸展运动、冥想、击打、投掷或跳跃。没有强壮灵活的肌肉、气或呼吸的管理以及适当的身体力学,学生不可能在中国武术中取得进步。
用维基百科解释
八卦掌
八卦掌为中国武术的著名拳种,源自清朝末年武师董海川,与太极拳和形意拳并称三大内家拳。 主要掌法. 八卦掌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掌法为三个母掌,分别是单换掌,双换掌,顺式掌。 一般而言,八卦掌从董海川算起到了第二代便开始出现风格明显不同的流派,掌法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有部分如上述三母掌是共同的,八卦掌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绕圆走转,其中旋转与螺旋的动作为其特色,在走转中换的掌法一般统称转掌,以下举程派八卦掌的转掌部分掌名为例: 程派八卦掌的转掌部分可分为两阶段,其一为八大母掌共八掌(或称八大纲),其二为先天八卦共十掌(或称天干八卦或十天干): 八大母掌: 1单换掌 2双换掌 3顺式掌 4背身掌 5翻身掌 6磨身掌 7三穿掌 8回身掌 天干八卦:有四形与四身 1蛇形顺式掌 2龙形穿手掌 3虎形回身掌 4燕形盖手掌 5转身反背掌 6拧身探马掌 7翻身背插掌 8停身搬扣掌 9片旋掌 10五龙摆尾掌 八卦掌除了转掌部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后天掌或称地支八卦,共有六十四掌,故也有人会说八卦六十四掌,这六十四个散手掌便是八卦掌对敌的基础手法,配合天干八卦练出来的灵活身法与步法,便形成独树一帜的八卦掌,民国初年著名的第三代(从董海川算起)八卦掌传人高义盛先生有云「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本,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无先天掌则八卦掌无根源,无后天掌则八卦掌不齐全。」 源流. 八卦掌的来源由于资料的缺乏已无从考证,一般把它归之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武术家董海川(1797-1882)。董海川由于其围圆而习练,开始叫转掌,后来门人称作八卦转掌,最后定名为八卦掌。八卦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程廷华的龙爪掌为代表的程派,一个是以尹福的牛舌掌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这两个流派有关。 主要流派. 董海川以后,八卦掌主要分为二个重要流派,即程派八卦掌和尹派八卦掌。两者八卦掌的区别之一在于掌形,尹派所用的为牛舌掌,而程派所用的掌则是龙爪掌,其余区别主要在风格上,程尹二人由于是带艺投师,董海川因材施教,一般而言在风格上可以粗略的称程派为柔掌,尹派为硬掌 不过经现代的演化,中国的尹派八卦也把牛舌掌的特质改变了,大部份的八卦掌都采用龙爪掌,但台湾寿山八卦掌仍然保持传统的姿势。 尹福是清朝皇宫侍卫教头,故这一派主要于大内盛传,重要传人有尹玉璋,宫宝田与宫宝山。宫氏的八卦掌又传到刘云樵与宫宝斋,由此传至台湾。 程廷华则于北京城除皇宫外传授八卦掌,重要弟子很多,如程有龙,程有信,程有功,程有生,李文彪,刘斌,周玉祥,高义盛,孙禄堂等,其中有功为程廷华的姪子,有龙为程廷华长子,其武艺为程廷华亲授。程有信为程廷华的次子,程廷华死时,程有信年方九岁,其武艺为程有龙李文彪等程廷华弟子传授,现北京刘敬儒,刘兴汉,孙志君,香港的何可才,邓昌成,天津的刘凤彩,以及台湾的吴锦园,张峻峰等都是程派八卦掌开出的重要门派。 八卦掌流传至今,程尹两大支派可说是代表性的系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八卦掌与形意拳在拳理与招式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有些传人合并了这两个门派,被称为形意八卦掌。形意八卦掌脱胎于程派,始于张占魁及其门下。张占魁曾从刘奇兰学形意拳,后在董海川墓前拜师,由程廷华代师传艺,此派传承之后被称为形意八卦掌。 特征. 八卦掌的特征是身步法的灵活性,以及避正打斜,滚钻挣裹,并以淌泥步做为走转的主要步形,以摆步与扣步做变化。 八卦掌的特殊之处在于基本功由走转换掌中培养出来,一般所见的走圈只是八卦掌内容的一小部分,走圈中换掌的目的在于训练出八卦掌特有的灵活步法与身法,这也是避正打斜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螺旋劲与拧劲的重要过程。走圈只是筑基功,并不是用来对敌的招式。 除了走转中换掌锻炼出的基本功外,八卦掌还有散手掌,或称后天六十四掌,或称地支六十四掌,散手掌中的每一掌没有走圈时换的掌来的复杂,也不一定在圆圈上行步,每一掌都是对敌拆招的基础,包含数种八卦掌击人的重要手法,这个时候由走圈中练出来的功力就十分重要了。 于走圈换掌与散手掌练习纯熟后,亦可将散手掌化于走圈中,也就是身法步法与手法的多种变化,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但是所谓的不固定并非乱使,而是在有一定的拳理与基础上随意变化。任何拳法皆是如此,初学者仍须稳扎稳打,一板一眼的打基础。 八卦掌的特殊器械. 八卦掌有风格独具的掌法,在这样的基础上,有了相对应的特殊兵器:子午鸳鸯钺,或简称八卦双钺或双钺。 双钺是短兵器,两手各持一支,用法便是八卦掌的掌法,所以大体而言,双钺的功用是将八卦掌的杀伤力提高,攻击的武器从手掌换成钺。
用维基百科解释
董海川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朝直隶省顺天府文安县朱家坞村人,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 生平. 董海川的生平及创拳经过,经过后世的传说润饰,充满神话色彩,很难得知真假。在他死后,其弟子于1883年(光绪九年)立的碑铭,是目前最早的文字记录,是较为可靠的记载。其再传弟子在1982年再立一墓志铭。内容与碑铭又有所不同。 幼好拳术.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其父名董守业,务农为生,生有三子,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少时家贫,但喜爱武术、田猎,个性刚直,力气过人,擅长罗汉拳、二郎拳,精通各式兵械,以武艺闻名乡里。 壮游创拳. 他在咸丰年间,离开家乡。根据韩慕侠、高义盛一派的传说,董海川在安徽九华山得遇道士毕澄霞(一说为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这个说法并不被其他人所接受,但是他曾经受到道教仪式中的步法启示,即是可以肯定的,也因此他的拳术充满了道士的色彩。 王府当差. 董海川离家出走后,成为太监。最后到了北京肃亲王府当差(一说为睿亲王府)。董海川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人所知,其武术了得,旗人全凯亭求为弟子。因为他的武艺,升任七品首领职,名气逐渐在京城中传开。 他当太监的原因,人言各殊。 清朝太监管理甚严,太监净身,多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不允许私自净身,且需先向礼部登记,经内务府查验后才可进宫。所以董海川中年自阉说法,与清朝法制不符,可能性较低。根据其碑铭:「不意中年蹈司马公(即司马迁)之故辙,竟充宦官。」,可能是因为受宫刑,而成为宦官。 教徒授艺. 董海川最早是以转掌为名,在王府中传武术给王公贵族。因为声名日盛,北京城内外许多武术中人,向他公开挑战,皆尝败绩。如精于罗汉拳的尹福,擅长摔跤的程廷华,善用腿的史计栋等人,相继败在董海川手下,求为弟子,他的武术于是在北京城内外流传。 此后,董海川以易经道理加入拳术之中,改称为八卦掌。 因年事渐高,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从肃王府告老退休,遂在北京设馆授徒。他择徒标准很严,而且因材施教,因此使得八卦掌形成了许多不同特色的流派。 据称董海川寿享高龄,临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 弟子传人. 董氏传人众多,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据万安公墓董海川墓志铭所载有六十七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真、梁振蒲、刘凤春、司元功等。 未列入碑文的弟子有:全凯亭、阮古珍、梁世珍、贾岐山、张怀山、-{种}-香林、吴茂亭、李云贵、梁乐、张占魁等人。
用维基百科解释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上,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黄鹤楼被称为“天下绝景”,这一称谓源自宋徽宗的一幅画“天下绝景黄鹤楼”。黄鹤楼共5层,高51.4米。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历代屡修屡毁,黄鹤楼原址靠近江边,被选用为武汉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的引桥起点,现在的黄鹤楼是于1985年异址重建的。 历史沿袭.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现在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黄鹤楼从北宋至19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为“黄鹤楼头留圣迹”。 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 现况.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拆除黄鹤楼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作为桥基,1981年10月武汉市政府决定根据历史资料重建黄鹤楼,专家决定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新的黄鹤楼。1985年6月落成,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新楼共五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高51.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整个楼体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成。 新黄鹤楼的楼层内外绘有以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等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7米的楹联: 第二层是用大理石镌刻的《黄鹤楼记》,记述了楼的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此外还有“孙权筑城”、“周瑜设宴”等壁画。第三层大厅内是“绣画像”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白居易、陆游、岳飞等人的形像,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现在的黄鹤楼被改建为黄鹤楼公园,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占地约150亩。楼前牌坊上写「三楚一楼」四个大字,楼台基旁立有两座碑亭,石碑上记载着重建黄鹤楼的业绩与今人写的「重修黄鹤楼记」。 2003年2月,黄鹤楼开始进行1985年重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整修。此次整修主要是对楼顶的四块牌匾进行维修,在保持字迹不变的情况下对牌匾重新复制。 游客如欲参观黄鹤楼,需缴付入场费。2017年时入场费为人民币80元。 2023年7月,成人票价:70元,提前一天手机购票65元。学生、60-65岁老人、6-18岁儿童半价35元。65岁以上老人,6岁以下儿童免票。 现存版本黄鹤楼于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推荐申报名录”,但最终未列入第六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吟诵. 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黄鹤楼》诗更使黄鹤楼名扬天下。 崔颢《黄鹤楼》诗: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传说.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齐谐志》记载,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黄鹤。后来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述异记》上说,荀环喜好神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看见有仙人乘坐黄鹤从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饮酒,然后乘鹤而去。《鄂州图经》说,费袆登仙之后,曾经乘坐黄鹤到此休息。
用维基百科解释
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一词,通常被用来指涉: 国际社会的成员受国际法与国际习惯法的期待约束,而对和平、人权、人性尊严等普世价值均负有一定的道德责任。
用维基百科解释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西印度群岛西半部的一个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共和国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面积最大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2022年人口约1121万,为加勒比海第三大人口国,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区少数以白人为主、混血为辅的国家,同时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组成与美国类似,许多民众有亲戚居住在美国。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国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饥饿的国家。 2011年,劳尔·卡斯特罗接替兄长菲德尔·卡斯特罗出任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至2014年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出现古巴解冻。2018年,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成为新一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通过修宪,包括为领导人设立任期制及承认私有财产制,新宪法在2019年公投中通过。根据新宪法,古巴将设立国家主席和总理职务,取代之前的国务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2019年10月10日,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宣布,现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当选古巴共和国主席。劳尔·卡斯特罗留任第一书记。2021年4月19日,古巴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古巴国家主席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接替劳尔·卡斯特罗出任古共中央第一书记,结束卡斯特罗兄弟自1959年古巴革命以来62年的统治。 历史. 早期文明. 在西班牙人抵达之前,古巴岛上居住着泰诺人、西波内人和瓜纳哈塔贝伊人。他们的祖先自北、中和南美洲大陆漂泊而至。泰诺人最早掌握制陶术和农耕。西波内人和瓜纳哈塔贝伊人较落后,是穴居的狩猎收集者和渔民,到晚期才种植烟草等农作物。 殖民. 古巴于1492年10月被哥伦布发现。1511年成为殖民地。1515年,夏湾拿建立。不愿皈依基督教的原住民被西班牙殖民者强迫淘金。1529年在古巴爆发的麻疹杀死了三分之二幸存自天花的原住民,他们对来自欧洲的传染病毫无抵抗力,在一个世纪之内几乎全部灭绝。为了填补劳动力空缺,自16世纪开始大批非洲黑奴被输入,从事种植园劳动和采矿作业。1762年,夏湾拿被大英帝国短暂占领,最后由西班牙放弃佛罗里达而换回。1790年,古巴出现初期要求独立的运动,获得自由的农奴何塞·安东尼奥领导了奴隶起义。 据1817年人口调查,19世纪初古巴人口共68.8万人,其中西班牙人和土生白人为31万多,黑人为36万多。黑人中三分之一为自由人,其余为奴隶。白人移民依赖于对西班牙的贸易,并渴望得到庇护,以镇压海盗袭击和奴隶叛乱,这使古巴迟迟没有像其它拉丁美洲国家那样通过革命脱离西班牙帝国的统治,西班牙王室宣称古巴为“永远最忠诚的岛”。此时的古巴源源不断地向欧美输送着蔗糖、咖啡和烟草。直到1880年代,古巴才实现完全废奴。作为经济基础的种植业和采矿业难以放弃对奴隶的使用。 19世纪中期起,没有参政权,并承受着高赋税的古巴人开始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要求独立。1868年10月,种植园主、律师塞斯佩德斯解放了他的奴隶,在奥连特省发动武装起义,次年4月建立战时共和国,自任总统。此后西班牙增兵,并推行分化政策,制造分裂。起义军反复受挫,被迫在1878年2月签订《桑洪条约》,十年战争结束。1895年1月,流亡美国的革命领导人何塞·马蒂号召民众起义,2月各地响应,4月马蒂率领起义军在古巴东部登陆,队伍扩大,但不久马蒂在战斗中中弹牺牲。9月革命政府成立,1898年初,起义军已经占领三分之二的国土。 共和国时期(1902-1959). 奉命维护美国利益的缅因号战列舰在夏湾拿港爆炸,美国指这是西班牙所为,由此介入战争,史称美西战争,最后西班牙将古巴割让给美国。 1902年美国承认古巴独立,扶植独裁者埃斯特拉达·帕尔马。美国在古巴建国宪法中加入普拉特修正案,并迟迟不肯撤军,1903年2月美古签订“互惠条约”,美强行租占海军基地两处(至今仍占领关塔那摩基地),并降低美国产品的关税。1906年美国趁古巴地方政府垮台,再次出兵占领古巴,实行三年的军事占领,并持续干涉古巴内政和商业。1924年,赫拉尔多·马查多当选总统,在其统治期间,旅游业兴起,大量美资酒店与餐馆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赌博与卖春。1929年华尔街股灾带来了糖价暴跌、政局动荡、总罢工,以及反美、反独裁的抗议学生。1933年8月,蔗糖工人和一支叛军推翻了不得人心的马查多政权。随后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通过“中士兵变”推翻继任者塞斯佩德斯,通过操纵一系列傀儡政府,开始了对古巴政治长达25年的支配,在这位古巴史上唯一的非白人元首于1940至1944年出任总统时,言论自由得到一定的放开,妇女被允许参加选举,教育得到国家投资,国家开始对弱势群体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巴蒂斯塔曾提议美洲联合起来推翻西班牙佛朗哥独裁政权,但古巴未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巴蒂斯塔颁布的1940年宪法阻止他连任总统,此后,拉蒙·格劳·圣马丁和卡洛斯·普里奥的革命党政府因贪污腐败失信于民,但投资的涌入提高了各阶层的生活水平,中产阶级在多数城市成型。在美国支持下,巴蒂斯塔于1952至通过军事政变再次上台,实行军事独裁。在其独裁统治期间,他解散议会,废除1940年以来的初步具有宪政民主体制的宪法,制定了“宪法条例”和反劳工法,禁止政党活动和群众集会和罢工,还与美国签定军事互助条约。他从国库窃取4000万美元,与国外的资本建立裙带关系,纵容黑手党接管赌场等各种娱乐场所,而反对者多被处死,令古巴成了毒枭、皮条客和资本家的天堂。古巴出现了财富严重集中的现象,民众愤怒情绪滋长。 革命和社会主义时期(1959-). 1953年7月26日,以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劳尔·卡斯特罗为首的约160名革命者进攻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和巴亚莫兵营,打响了古巴革命的第一枪,行动失败后幸存者被捕,但在群众压力下又被特赦。之后,革命者以「建立古巴人的古巴」为口号,组建革命组织七二六运动,继续反对巴蒂斯塔独裁统治。1956年11月25日,卡斯特罗兄弟、切·格瓦拉等82名革命者乘格拉玛号游艇从墨西哥返回古巴,后赴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57年3月,安东尼奥·埃切维里亚等人攻打总统府,建立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1958年2月,福雷·乔蒙领导远征军开辟新战线。见到巴蒂斯塔政权气数将尽,美国于1958年3月14日开始对其施加武器禁运,此后,革命者冲出马埃斯特腊山,发动总攻,圣克拉拉被占后,巴蒂斯塔逃往葡萄牙。同日,即1959年1月1日,起义军进入夏湾拿。次日,宣布成立革命政府。 革命的头一年,卡斯特罗政府实施了包括土地改革在内的国有化改革,推广集体农业。原本美国掌握古巴40%的甘蔗田、几乎全部养牛场,90%矿场和80%的公共事业。包括这些在内的全部私人资本总计250亿美元,全部收归国有,这导致美国于1961年与其断交,并对古巴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关键的蔗糖出口和石油、零件的进口中断。此前古巴进口物资的三分之二依赖美国。4月16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1500名雇佣兵登陆吉隆滩,试图入侵猪湾,19日失败。虽然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妥协令古巴不满,但迫于美国威胁,古巴还是投向了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更于1972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76年举行公民投票通过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取消总统制,设立国务委员会。1960年至1985年期间,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3.1%,1985年超过3000美元,远超拉美其他国家1.8%和2200美元的平均值。 1990年8月,政府宣布国家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在这段时期,石油和器材的短缺导致古巴农业一度衰竭,断电和饥饿变得普遍。1991年苏联解体后,古巴失去每年40亿到6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美国于1992年和1996年相继出台了《托里切利法》和《赫尔姆斯-伯顿法》等旨在阻断外界与古巴的贸易与投资的经济制裁法案,以图古巴像东欧一样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但古巴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古巴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计划经济。1993年起,古巴开始进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举措出台。1997年10月,古共五大提出把经济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劳尔·卡斯特罗在2011年4月的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正式接替其兄长菲德尔成为古巴最高领导人。他接掌政权之后通过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提振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并废止领导人任期终身制。 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于2021年4月19日接任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位置,为古巴共和国历史上首位1959年古巴革命后成长起来的最高领导人,以及首位非卡斯特罗家族的领导人。 2019年4月,古巴新宪法经全民公投-{zh-hans:通过; zh-hant:通过;}-后正式生效实施,新宪法包括私有财产和外国投资,重新设立古巴总理一职,设立古巴共和国主席一职并规定每届任期为五年,最多连任一次,禁止性别、种族、族群、性取向、性别认同、残疾的歧视等内容。 2021年7月11日的圣安东尼奥德洛斯巴尼奥斯爆发2021年古巴抗议,在之后古巴抗议渐渐延蔓至全古巴。抗议者要求结束古巴共产党独裁统治和加快接种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古巴经济在2020年达到了最低端,部分原因主要是因古巴在经济上的效率逐渐低下,繁文缛礼即过分严格死板的规章制度。再加上美国对古巴的制裁而导致经济的完全崩溃。此外,古巴疫情也加剧了经济崩溃的情况,后而引发的食品和药品短缺,同时为这次的抗议埋下了导火线。 地理. 古巴陆地由古巴岛,青年岛以及大大小小共4,195个岛屿组成,古巴岛为主岛,周围环绕四个较小的岛群,包括西北海岸以外的科罗拉多群岛、主岛中北段大西洋沿岸以外的萨瓦纳 - 卡马圭群岛、中部南岸外的王后花园群岛和北部南岸外的卡纳雷奥斯群岛。 古巴的领土总面积为110,861平方公里。古巴岛形状狭长,从西端的圣安东尼奥角到东端的迈西角,长度为1,225公里,最宽处宽约210公里,最窄处不到32公里,平均约80公里,全岛面积为105,006平方公里,是加勒比海中最大的岛屿,世界第17大岛。地势比较平坦,山地、丘陵只占总面积的1/4,无独立山丘,可耕地达6.6万平方公里,利于发展大规模机械农业。主要山脉为东南部的马埃斯特腊山脉、中部的埃斯坎布拉伊山脉和西部的瓜尼瓜尼科山脉,存在喀斯特地形,有险峻的石灰岩山地和岩洞。哈瓦那周边的丘陵地覆盖着石灰岩风化土,是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种植业用地。最大山脉马埃斯特腊山脉沿着南部海岸延伸250公里,南坡陡峭而北坡较平缓,其主峰图基诺峰海拔1,974米,是全国最高点。由于古巴岛形状狭长,其河流往往短浅湍急,不利于航运,但利于水力发电。位于东部的考托河全长370公里,为最大河流,中、下游约110公里可通航,滋润着重要的稻米、烟草和甘蔗种植区。主岛曲折的海岸线全长3,735公里,峡湾、海湾、沙洲、红树林、珊瑚礁、湿地、大小岬角与半岛构成了多样的景观,近海有7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多天然深水良港,夏湾拿港条件尤佳。古巴第二大岛为青年岛,面积为3,056平方公里。 气候. 受墨西哥湾暖流增温增湿影响的当地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气温年较差相较于日较差很小,季节变化由降水量决定。旱季从十一月持续到次年四月,雨季从五月持续到十月。旱季时全国受干燥、单一的东北信风吹拂,气候比较温和,适宜旅游。雨季时东南信风将大西洋上空的湿润气流带到岛上,平均相对湿度高达90%左右,加强了闷热感。早晨的湿度可高达约95%,到正午有所下降。 平原地区的一月平均气温为23 °C,七月为27 °C,东部海岸的年均最高气温高达34 °C,马埃斯特拉山顶部约为20 °C。极端最高气温38.8 °C,于1999年4月17日在胡卡利托录得;极端最低气温0.6 °C,于1996年2月18日在巴伊诺阿录得。哈瓦那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190毫米,在特立尼达山区和青年岛可达2,000毫米,而马埃斯特腊山脉东侧的关塔那摩则少于1,000毫米。雨季的同时,特别是在八月到十月间,飓风频发。降水分配不均常会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 动植物. 古巴的气候条件培育了多样的热带植物,有超过6,500种种子植物。东部的森林尤为广阔,有王棕等棕榈科植物30余种。盛产贵重的硬木,有桃花心木、红木、檀木、墨水树、古巴松等。古巴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2011年达25%。 硬毛鼠和各种蝙蝠广布于古巴。137种鸟类中具代表性的有秃鹰、蜂鸟、火烈鸟、野生火鸡、金刚鹦鹉和雀科鸣禽。105种爬行动物全部无毒,包括古巴彩龟、美洲鳄和特有种古巴鳄。鱼类和甲壳动物中,珊瑚礁鱼类、陆地蟹、鲨鱼、鲷鱼和金枪鱼的种群数量相当丰富。 政治. 古巴共和国是现今少数几个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古巴1976年的宪法规定该国为社会主义共和国。1992年的宪法规定该国由何塞·马蒂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2002年追加“社会主义体制不可动摇”一条。古巴共产党为“社会与国家的领导力量”,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兼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兼古巴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该职务和国务委员会的31名委员均由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任期五年,可任两届。 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为古巴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609名委员享有立法权和修宪权。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两次例会。下设的国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休会时行使立法权的领导集体。地方设有省级、市级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委员任期两年半。大会候选人由公民投票认可,所有16岁以上没有因精神疾病或刑事犯罪失去投票资格的公民都可以使选举权,目前古巴全民投票率均在80%以上。宪法第131条规定:“选举是自由、平等和无记名的”。第136条规定:“获得选区内超过半数有效票的候选人才能当选为人大代表。”半数被提名人在公共会议上被提名并接受选举委员会核准,其余由社会团体(如工会、农协和学生会)提名。通过不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得票最多者获得相应的议席。 1992年修订的古巴宪法将组党行为除罪化,此后一些诸如古巴爱国联盟的有组织反对党开始在古巴国内公开运作,但包括古巴共产党在内的任何政党都不被允许在古巴提名候选人或参与竞选活动。古巴共产党是该国执政党,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青年共产主义联盟是其有力的下属组织。古共召开过六次党代表大会,2011年有约80万名党员。议会中至少有一半议员为党员,其余议员为无党派人士。反对党在国外进行抗议和集资,国内的反对势力微乎其微。 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最高司法部门,受理所有自省级法院提出的上诉。最高法官由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选出,各省区有下级法院。威胁国家安全的罪行由特别法庭受理。 2018年7月14日,古巴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格拉玛报》披露古巴新宪法草案要点,包括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十年,并且承认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古巴新宪法规定,古巴领导人只能连任两届,每个任期为五年。新宪法提出“规定古巴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职务”。古巴将新设原先被废除的古巴总理职务;此前,国家元首被称为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政府首脑被称为古巴部长会议主席。《格拉玛报》称,古巴宪法草案首次提出禁止性别歧视,承认私有财产权。新宪法草案原本删除了“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但在与民众协商后,最终提交公投的草案保留了前者。2018年7月21日,草案由国务委员会秘书提交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批准,再举行全国公民投票通过。同时古巴共产党仍将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力量”。新宪法在2018年7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会议上投票表决。新宪法修正案12月22日获得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批准,于2019年2月24日全国公投获得通过,支持率高达90.61%。 2019年7月13日,古巴第九届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第三次常规会议一致通过新的《古巴共和国选举法》,即日生效。根据新宪法与新选举法,古巴将设国家主席(国家元首)和总理(政府首脑)职位,国家主席由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两届,总理经国家主席提名后由全国人大任命。1976年颁布的现行宪法规定,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兼任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任期不受限制。2019年4月,古巴颁布新宪法,取代了1976年颁布的现行宪法。时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当天在会上说,新的国家主席将于今年10月选举产生,今年底前将产生新的总理和内阁成员。当天,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还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象征法》和首部《捕鱼法》。古巴第九届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在2019年10月10日宣布,现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当天当选古巴共和国主席。 行政区划. 古巴采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全国分为14个省、一个省级市(哈瓦那市)和青年岛特区,这些行政区多由以前的六个较大的历史省份分出,其中阿尔特米萨省和玛雅贝克省为2011年1月1日从原哈瓦那省划分出来,省下共设169个市。 军事. 古巴政府军称为古巴革命武装力量。2006年,军费占古巴国内生产总值的3.8%。,装备得仰赖中国和朝鲜的供应。古巴是一个长期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国家,年满17岁的男青年均有服兵役的义务。服役期1年或2年,长度取决于是否被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年满17岁的女性公民如果自愿,并符合军队需要,也可参军服现役。 卡斯特罗曾建立起仅次于巴西武装力量的拉美第二大武装力量。从1975年到1980年代末,苏联的军事援助使古巴提升了军事能力,使古巴军队有能力介入亚非拉国家左翼反对派或政权的行动。但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古巴失去军援,被迫裁军,军队人数由1994年的23.5万人缩减到2011年的约8.5万人。从此,军队除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外,还直接开办企业,其目的在于减轻政府的军费负担,并给予政权元老和高级军官好处以维系军内团结。古巴革命武装力量使用的苏制武器和本国开发的轻武器与美军装备的差距正在扩大。 古巴陆军2007年的兵力为3.8万人。部队可得到一个空防高炮团和一个地对空导弹旅的支援。地面部队的主要武器装备包括900辆苏制T系列坦克、700辆装甲运兵车、500门机动火炮等。古巴军队还拥有多种导弹,其中包括防空军装备的300枚苏制地对空导弹。古巴空军的员额约八千人,编为6个飞行中队,装备110架米格系列战斗机和45架攻击直升机。古巴海军约有三千军人,只有一些小型舰只,包括一支550多人组成的海军陆战队。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共110余万人,其中地方民兵100余万人、劳动青年军6.5万人、民防部队5万人、国家保安队2万人、边防警卫队6500人。 外交. 古巴政府认为,古巴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尊重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支持民族自决、各国平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认为国际合作应在平等基础上互惠互利,坚持和平共处,遵守《联合国宪章》。古巴外交政策的基础是国际主义、反帝国主义和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古巴政府谴责任何霸权行为,如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单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和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包括国家恐怖主义。 古巴与181个国家有外交关系。在116个国家驻有143个外交代表处,其中有114个大使馆、和2个总领事馆、19个领事馆、4个办事处、4个国际组织代表团。2015年,美国把古巴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除名。2015年7月1日,美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宣布美国与古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7月20日零时起,两国正式恢复邦交,两国在对方的利益代表处升格为大使馆。2016年3月,美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访问古巴。这是继1928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访问古巴之后,美国总统又一次访问古巴。古巴也是目前唯一与圣座保持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 古巴因奉行共产主义,与同样为共产党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良好,也奉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的原则,所以与中华民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古巴也是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建交的美洲国家。 为了拓展国际生存空间,革命胜利以来,古巴一直奉行国际主义。它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成员,1979年在哈瓦那举行了不结盟运动第六次首脑会议。古巴支持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是苏联代理人战争的主要支援者。古巴曾于1961至1965年支援阿尔及利亚革命并取胜,曾向安哥拉派出数万军队,与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对抗,促使纳米比亚独立。古巴在一些国家遭遇了挫折,它在格林纳达曾被美军击退,而得到卡斯特罗亲自指导的阿连德政府也被军事政变推翻。古巴也参与过南也门、埃塞俄比亚、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等国的冲突。 在苏联解体后,由于缺少外援,古巴减少了对国际事务的介入。但坚持派出医生、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支援发展中国家,也向受灾国家无偿提供各种人道主义援助。有数万名名古巴医务工作者在国外工作,包括多达三万名经由石油换医生计划在委内瑞拉工作的医生。A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il-for-doctors programme has not been welcomed uncritically in Venezuela. The initial impetus for Cuban doctors' going to Venezuela was a Chavez-government welfare project called "Misión Barrio Adentro".</ref>超过1.8万名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严重受害的儿童在古巴接受了免费疗养。自海地大地震发生以来,古巴医生在海地已经接诊达200万人次。作为美洲玻利瓦尔同盟的创始国,古巴支持促成拉美、加勒比地区国家经贸合作一体化,反对美国主导下的自由贸易协定。古巴得到了拉丁美洲各左翼政府掌权的国家,特别是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的支持。中国、越南和日本是古巴在亚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民间交流也较频繁。古巴与韩国亦于2024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此前两国之间已有较为频繁的经贸往来。 与于1996年颁布《古巴自由民主团结法》的美国相对,从1992年开始,联合国大会每年都通过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制裁的决议。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表示,加强同古巴在各方面的合作是反对美国封锁古巴的最好方式。古巴政府否认美国租占关塔那摩湾的合法性,因此从1960年以后一直拒绝收取美国的租金,并认为美国归还该地是古美关系正常化的五个基本要求之一。 2008年,欧盟与古巴恢复全面关系和双边合作,而美国则以古巴“拒绝走向民主化并尊重人权”为由,继续对其实施贸易禁运。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于2009年4月17日表示,将寻求美国与古巴关系新开端,取消了对古巴裔美国人到古旅行和汇款的限制。2014年,古巴与美国达成协议,双方同意通过谈判实现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 2015年8月14日美国驻古巴大使馆升起了国旗,暌违54年后两国复交。 2016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历史性访问古巴,是88年来首位访问古巴的在任美国总统,象征古巴与美国的关系解冻。 经济. 古巴政府以社会主义原则实施计划经济,大部分生产资料由国家控制,并且大部分劳动力为国家所雇佣。苏联解体后私有产业有所发展,在2006年约77.5%的工作从属于公共部门,剩下的约21.5%从属于私有部门,而在1981年,这个比例约为91.8%比8.2%。投资需要符合专门的条件,多数商品的价格由国家决定。2013年7月,平均月收入为466古巴比-{}-索,约合19美元。古巴维持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但多年来贸易逆差较重,偿还外债能力有限。 虽然不再维持单一作物经济,但如今古巴的经济结构仍然相当简单,且经济一直依赖某一国家,使国家经济易受自然灾害和国际环境冲击。据估计,委内瑞拉对古巴2008年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20%。政府逐步实施以出口替代进口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吸收外资来增加古巴的外汇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建于马列尔港的发展特区是古巴首个自由贸易区。 古巴也同时施行配给制,因此每个古巴家庭都有供应本,凭本每月供应最基本食品和日用品,并象征性收费。 货币方面,古巴曾经有一个双货币系统。古巴国内的薪资与市场主要使用古巴比索(CUP),在旅游经济中使用比美元币值稍高的可兑换比索(CUC)(2004年取消美元自由流通以前可兑换比索与美元等值)。但根据台湾三立电视的报道,因为可兑换比索(CUC)的货币价值比古巴比索(CUP)高,导致可兑换比索(CUC)主导了古巴国内的市场定价。但古巴人的月薪才仅仅20古巴比索(CUP),国民购买力很低,因此出现了社会问题,加上因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导致古巴经济陷入危机。因此从2021年起,古巴取消实施了二十几年的双货币政策,废除可兑换比索,并将唯一法定货币古巴披索汇率定在24披索兑1美元。 苏联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解体使古巴失去了巨大的蔗糖补贴市场和廉价石油的供应者。从1989年到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滑落35%,人均收入下降39%。面对这场叫做“特殊时期”的经济危机,古巴逐步而有限度地开放了市场,以缓解食品、日用品和公共设施的严重短缺。允许一些零售业和轻工业出现私营业者,并开放了旅游业。 2010年古巴的出口额为19.02亿美元,中国大陆占39%,委内瑞拉占12%,西班牙占9%;进口额25.45亿美元,中国占42%,巴西占16%,加拿大占15%。进入21世纪,中国逐渐取代加拿大等国,成为古巴最重要的进出口伙伴。主要出口物资为镍、蔗糖、烟草、医疗产品、鱼类、柑橘和咖啡。主要进口燃料、机械、电器、交通工具、衣物和农副产品。目前古巴持有债务约223.6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 提交古共六大审议的《经济社会政策方针》草案指出,古巴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困难时期:1998年至2008年发生的16次飓风使国家遭受206.64亿美元损失,严重旱灾造成13.5亿美元损失,再加上美国对古巴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和贸易封锁导致的上千亿美元损失,不改革原有体制,国家经济就有崩溃的危险。2011年4月,古巴通过经济改革计划,明确古巴经济体制继续以基本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及依据个人能力和劳动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住房、机动车买卖解禁,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决定实行政企分开,并计划废止粮食、香烟补贴和货币双轨制。为提高生产率,减少国家负担的各项补贴,国营企业裁员50万。将个体工商业者的经营许可范围由29个扩大到178个,以便吸收国营企业的下岗员工。一年之内,个体户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超过35万户。针对他们,2013年政府全面恢复了税收制度。 产业. 据2015年版《世界概况》,古巴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如下:农业占4%,工业占23.5%,服务业占72.7%。 菲德尔·卡斯特罗曾提出要在1969年实现产糖一千万吨的奋斗目标。当时,蔗糖业是古巴唯一的支柱产业。政府把整个古巴的人力和物力动员到了极限。1970年7月24日,甘蔗收获期结束,政府宣布产糖850万吨,达到该国蔗糖历史最高年产量。因干旱、飓风、国际糖价持续低迷和能源短缺等因素,古巴蔗糖工业陷入衰退。政府于2002年对食糖工业实行调整,把甘蔗种植面积削减到原来的60%,大量关闭糖厂,2011年古巴原糖产量降至110万吨。目前,该国积极开发和生产甘蔗乙醇。 古巴的药品进口减少计划始于1991年,现有先进的生物医药技术,1991年以来,古巴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80个生物制剂中心。已经有包括干扰素、生长素、抗体药物和抗癌药物在内的约38种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到包括英国、加拿大甚至美国在内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古巴生产的乙肝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了联合国采购名单。 古巴生产的雪茄普遍被认为是雪茄中的极品,每年创造产值在4亿美元左右,约占据国际市场顶级雪茄销售的70%。其优势在于比那尔德里奥省适宜烟草生长的小气候和红壤,同时归功于当地雪茄制作人的手艺和多年来选拔优秀烟种的传统。古巴现有35个雪茄品牌,500多个品种。来自中国大陆、东欧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需求使得该产业从国际金融危机和多国出台禁烟令的影响下恢复,其中中国大陆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和法国的古巴雪茄第三大销售地。同时,位于全球品牌饮料销售排名第25位的“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的销量仍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 1996年,古巴建立了免税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了冶金、制衣、农业机械、电子技术、建筑材料和化工产业,提高轻工业品自给率。传统上,除了甘蔗和烟草,大米、海鲜、蜂蜜、咖啡、马铃薯、菜豆、柑橘和畜产品也是古巴主要的农副产品。粮食依赖进口,长期实行定量供应,苏联的解体迫使古巴通过“复古农业”改变依赖苏联补贴燃料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占国土面积约一半的可耕地上,实际种植面积约为500万公顷,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可比公务员收入高2倍以上,但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9%。政府从2008年起实施农业改革,以承包形式向农民提供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面积和利用效率。2014年古巴粮食自给率达到六成以上。为缓解农药缺乏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在有机农业工作组和各个食虫动物与昆虫病原微生物生产中心的支援下,古巴目前有大约60%的农民从事种植业与畜牧业一体化的有机农业生产。独特的城市农业系统也是弥补苏联解体后农产品进口的空缺的一个手段。 矿产与能源. 古巴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镍、铬、铜、铁、锰。此外也开采硫磺、钴、硫铁矿、石膏、石棉、石油和石灰石。地下资源是政府所有的财产。其中镍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俄罗斯。古巴是世界第五大精炼钴生产国。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古巴海盆存有大约46亿桶石油和9.8万亿立方米天然气。2012年2月初,古巴深海商业采油计划正式付诸实施。 古巴镍产品在全球镍市场占有6.4%的份额,对出口总额的贡献约为25%。切·格瓦拉镍矿厂每年镍成品产量达到三万吨,占古巴镍总产量的40%左右,主要保证中国和加拿大市场的需求。 2006年上半年古巴石油日产量为7.6万桶/天,而石油消费量为20.9万桶/天。大部分石油产自北部的马坦萨斯省,原油主要是重质高硫原油,因此该国的炼油厂需要对原油进行特殊处理才能进行加工。古巴通过国家投资或与外国企业合作的方式重点投资电力和石油领域。目前委内瑞拉以优惠价格每天向古巴出口110,000桶石油,换得44,000名古巴的医生、教师和技术人员。 1989年,古巴的家庭电力普及率为96%。1993年5月,古巴国会通过「国家能源发展计划」,设定以提升能源效率、国内石油开采、糖业生质能等3大主轴发展,分散型再生能源供应体系也开始陆续建置。此时古巴基本仍依赖11座老旧大型火力发电厂,电力需求问题未有效解决。2004及2005年发生全国性严重停电后,古巴政府展开「能源革命」。6个月内,境内900万颗传统灯泡几乎完全替换成省电灯泡,并实行家电以旧换新。2年内,全国煤油、液化石油气、汽油使用量分别下降了34%、40%和80%。在政府补贴下,每月用电量在100度以内的用户每度电支付约0.38美分,超用部分施以惩罚性超高累进费率,300度以上的用电价格高达原本的14倍。 2006年政府在全国装设1,854座微型柴油发电厂,以解决由飓风和设备老旧造成的停电问题。4,000具紧急备用供电系统被装配在医院、农场、学校等重要场所,目前古巴分散型发电装置容量比例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丹麦。目前古巴正积极导入生质能气化复循环发电等第二代生质燃料技术,以合资创投方式兴建5所装置容量约32百万瓦的蔗渣发电厂。在2,364所学校引进太阳能发电的举措获2001年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奖肯定。古巴在2005至2007年间,达成18%的减碳成果,远超过京都议定书制定的5.2%减碳目标。 旅游业. 1959年革命胜利后的30年内,古巴只接待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少数客人。自1990年代旅游业开放以来,该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拉美地区第九大旅游目的地国。1994年,古巴成立旅游部,在1990年和2000年间,超过35亿美元用于投资兴建旅游设施。1995年,旅游业收入超过了蔗糖业收入,成为该国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国际游轮的重返带来了大批游客,2010年,古巴共接待外国游客250万人次,其中加拿大游客达94.5万人次,获得了约24亿美元的收入。虽然古巴期待更多美国游客的到来,但在《赫尔姆斯-伯顿法》制约下,美国游客数量非常有限,主要是探亲的古巴流亡者,此外每年有不到三万名美国人非法前往古巴。除了传统旅游,医疗旅游也受到重视,2005年,有超过19,600位游客在古巴的收费国际医院接受治疗,受欢迎的项目包括泥疗、特殊体检以及治疗色素变异视网膜炎、白斑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疑难病。 夏湾拿旧城有着各个时期的建筑,从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巴洛克建筑到受美苏影响而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和装饰主义建筑,这使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街道狭窄,无法满足美国游客对酒店和娱乐场所的需求,巴蒂斯塔政权决定拆除哈瓦那旧城。不过,该计划最终因为革命而搁浅。巴拉德罗拥有超过20公里的白沙滩,2008至2011年接待的国际游客均超过一百万,该地旅游业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42%,现有49家酒店,86.9%的酒店都是四星级或五星级水平。 交通. 古巴有约49,000公里的公路,其中铺面公路14,478公里,高速公路682公里,中央公路横贯古巴岛。古巴是加勒比岛国中唯一有客运铁路的国家,铁路长14,838公里,其中一半以上为甘蔗运输专线,有电气化铁路147公里,2010年5月,古巴政府宣布广泛的计划来修复铁路网,新买的机车车辆,并开放四个中心培训铁路工人。海运船只117艘,总吨位140万吨。有16个商业港口和23个辅助港口,其中较大的有7个。古巴一度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海运国家,但由于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海运量大幅下降。哈瓦那港和圣地亚哥港为主要港口。共有20个机场,其中11个为国际机场。2012年,古巴航空公司有13架现役客机,除了三架空中客车A320-200型客机,均为俄罗斯和乌克兰所制。它以哈瓦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为总部,与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俄罗斯、委内瑞拉等15个国家通航,共有35个目的地。也有很多外国航空公司经营直航古巴航线,美国与古巴之间没有正常的商业航线,运营形式为包机,美国政府在外交官遭到声波攻击的事件之后恢复禁止美国公民独自前往古巴。 以前古巴的高档车不多,主要集中于外国常驻机构、租车行。汽车多为老爷车,车况较差,需要频繁维修,且往往没有空调,不过这样的经典老车经常出现在古巴街头,形成观光风情。允许机动车买卖后,现代的高档车开始增多,但廉价的中国大陆吉利汽车在当地有一定地位。主要交通工具是客车、出租车和火车,部分城市主要交通工具还有自行车和马车(马车是除哈瓦那和巴拉德罗以外古巴各大中城市的常见交通工具)。古巴的出租车样式不一,甚至包括廉价的人力三轮车,私车载客非常普遍。供外国游客乘坐的“椰子出租车”(西班牙文:CocoTaxi,外形像椰子的机动三轮出租车)价格较高。2012年,私人运营出租车执照恢复发放。外观奇特、条件欠佳的“骆驼巴士”已退出哈瓦那历史舞台,被用来加强其他地方的公交系统,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宇通客车,亦有少部分为阿根廷生产的依维柯牌客车及巴西生产的奔驰客车,但公交运力依旧不足,车内经常十分拥挤。古巴的公车也可谓是真正的“公车”,古巴交通管理法规规定,挂蓝色牌照的公车如有空座位,遇有人搭车且搭乘人方向相符的情况下应允许乘坐,否则百姓可以上告。古巴的校车基本上是来自美国及加拿大的二手校车,一律漆成黄色。 社会. 人口. 截至2012年底,古巴全国人口为11,167,325人,是人口最多的加勒比岛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2.3人。古巴人的平均年龄为35.1岁,16.3%的人口超过60岁,75%的古巴居民居住在城市,即846.5万余人,农村人口为277.5万余人。与之前相反,女性占总人口的50.1%,略高于男性所占比例。古巴是美洲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2012年每千人中出生9.96人。人口总数从2006年起呈现出微弱减少趋势。由于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今后人口老龄化将日趋严重。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3%,0~14岁人口占17.2%。可就业人口502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54.3%。从2002到2012年,居民居住单位数量增长了9.9%。 古巴白人的祖先主要来自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加利西亚、安达卢西亚和加泰罗尼亚,而古巴黑人的祖先基本来自西属几内亚的黑奴交易中心。还有少量亚裔居民,主要是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华工后裔,古巴革命打破了种族的阶级界限,这促进了人种融合,即混血人种比例的增长。 移民. 和其它靠近美国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古巴有大批人出于经济目的移民美国,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由于担心财产被剥夺,大量古巴流亡者开始前往佛罗里达,他们主要是地主、商人和知识分子。仅1965年,就有约10万名古巴人通过每天两次的“自由航班”从哈瓦那赴美。1966年《古巴调适法》出炉,该法规定,任何自1959年后到达美国且在美国居住满一年的古巴移民,可以获得永久居留权。 在1980年的马列尔偷渡事件中,有15万古巴人渡海北上。跟1960年代的那批不同的是,这批难民中的大多数都很贫穷。卡斯特罗政府默许了此次偷渡,并利用此事件清走了大量的罪犯和精神病人。另一场大规模的古巴移民潮发生在1994年。为了防止马列尔偷渡事件重演,克林顿政府宣布在海上被拦截的古巴人将不被带往美国,而是送至关塔那摩监狱或巴拿马。在从1994年夏天开始八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三万名古巴人和被拦截,并被送往美国本土之外的营地。 1994年9月9日,美国与古巴就移民问题达成协议。规定美国需将古巴难民安置在美国本土之外安全的避难所,古巴也承诺阻止其国民偷渡。自此美国每年接受两万名合法古巴移民。1995年5月2日,第二项协议达成,允许关塔那摩难民营里的古巴人进入美国。同时建立了一个直接遣返在海上被拦截的古巴人的制度。古巴政府承诺不对这些被遣返者进行惩处。 约三分之一的古巴家庭在美国有亲戚,他们收到的汇款抵消了一小部分制裁带来的损失,但由于移民的种族构成,黑人家庭普遍在消费上处于一定的弱势。 卫生. 所有古巴公民都有权在该国所有医疗机构接受免费医疗。该国保障的医保权利如下:通过由诊所、疾控中心、家庭医生和医院组成的城乡三级医疗网络提供免费医药和医护;提供免费牙科保健;在卫生管理推广与健康教育发展计划下,进行定期体检、常规接种疫苗和其他疾病预防措施。上述计划与行动通过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覆盖全部人口。在财政补助下,古巴职业女性在分娩前后享有带薪产假和与其母育角色相容的临时性工作方案。 多年来,古巴医疗投入均占GDP的10%左右。古巴卫生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医生素质高、密度高,每163人拥有一名医生。平均每120户配置1名家庭医生,为每个家庭提供基本医疗、疫苗注射、健康教育、优生避孕等服务,并以此实现患者分流。古巴在生物医药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疫苗、干扰素、降血脂药物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针灸和草药疗法也被纳入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古巴人均寿命达78.3岁,排名美洲第三(仅次于加拿大和智利),世界第37。婴儿死亡率2011年为千分之四点九,与加拿大并列为美洲最低。根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古巴是肺结核发病率最低的国家,每10万人中仅7例。另外,工伤发生率由1999年的5.2‰下降到2011年的1.6‰(2010年德国为25.8‰)。2004年起,古巴启动“奇迹手术”计划,即视力复明计划,为多国贫困眼疾患者实行免费手术治疗。 古巴通过建立高效完善的基础医疗体制使其用低成本取得高效益。古巴的多项重要公共健康指数都达到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人均医疗支出成本却还不到美国的1/15。古巴的医疗制度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其他许多国际机构和专业人士的赞扬。 但古巴的真实医疗水平与现状并不乐观,而多项重要卫生指标均存在造假、掺水等问题。 比如婴儿死亡率,有证据表明医生可能将早期新生儿死亡(注:指活产婴儿在出生后头七天内死亡)重新分类为晚期胎儿死亡(注:指包括妊娠20周或500克后胎儿的任何死亡),从而缩小了婴儿死亡率(注:指活产婴儿出生后一年内死亡)统计数据,并提高了预期寿命。古巴医生将新生儿死亡重新归类为晚期胎儿死亡,以便医生迎合政府的婴儿死亡率目标对可能在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子宫内胎儿堕胎,也是一种策略: “当超声波显示胎儿发育异常时,医生经常在未经母亲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堕胎,这引发严重的医学伦理问题,背后原因是:‘不这么做可能会提高婴儿死亡率’。每100次分娩中就有72.8例堕胎,古巴是世界上堕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不计一切手段“保持世界领先的婴儿低死亡率”,是古巴公共卫生部门必须完成的任务。对预期寿命数据的掺水,据说也如法炮制,“本年死者被统计为正在治疗的濒死者,明年再死”。对婴儿死亡率的关注,可能导致其他类型死亡率增加: 这些结果以其他一部分人群为代价。2015年古巴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巴巴多斯、伯利兹、智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乌拉圭等拉丁美洲国家(《1990至2015年孕产妇死亡趋势》,2015年)。在预期健康寿命方面,古巴排在哥斯达黎加、智利、秘鲁和百慕大之后,略高于乌拉圭、波多黎各、巴拿马、尼加拉瓜和哥伦比亚。此外,根据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于2018年发布的世界各国医疗水平排名,古巴在拉美地区低于百慕大、波多黎各、智利,仅略高于美属维尔京群岛、哥斯达黎加、乌拉圭、巴巴多斯等,在世界排名中,低于黎巴嫩、黑山、白俄罗斯、罗马尼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发展中国家,略高于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波黑、伊朗、利比亚等发展中国家。 另外,古巴在医疗环境、设施、医护人员薪资上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医疗设施陈旧而过时,也时常缺乏必需药品。医生工资低。 教育. 古巴的教育普及程度在整个拉美国家中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常年占财政支出的一成左右。学生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可通过考试升入大学预科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落榜考生当年有一次补考机会。各级学校均为公立,一律免学费和书本费,还免费提供伙食和校服。小学入学率为100%,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受教育人数的57%,1957年的识字率为76.4%。1961年底,卡斯特罗政府宣布完成扫盲运动。如今古巴的识字率达99.9%,领先全球。 高等教育机构共63所,包括大学、专科学院、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建于1728年的哈瓦那大学是古巴最重要的高等学府,包含经济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有14个研究中心。由古巴高等教育部运作的远程教育系统为农民提供下午和晚间课程。古巴接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学习西班牙语和医学等专业。 在革命中有大批教师移民国外,造成师资紧缺。为此古巴政府在城乡建立起一批师范学校。政府还将巴蒂斯塔统治时期的69座兵营改建成学校。到60年代末教育得到普及。2000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赞扬古巴小学生的语言课和数学课成绩在被调查的13个拉美国家中得分最高。2002年年初,古巴政府提出新的教育体制改革计划,要求将每班学生数缩减至15~20名,在各教室配备电视,在各级学校中开设计算机课,并对高中生进行更加直接的专业教育。此外,在两个全国性频道中每天分别播出10小时和12小时的教育节目。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政府开展了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早期教育计划,名为“教育你的孩子”,为0—6岁儿童提供基于社区的服务。 教育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勤奋、自律、爱国”是所有中小学的校训。有特色的小学课程包括舞蹈、园艺、健康卫生、古巴革命史、棒球和国际象棋。城市中学生要定期到农村寄宿,参加收获农作物的义务劳动,而农村基础中学实行半日学习半日劳动制。 古巴的教育也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教材等教学用品的缺乏。学生用完教材后,需将其交给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 宗教. 古巴曾是无神论国家。1962年卡斯特罗政府曾关闭400多所天主教学校,声称这些学校散布威胁安全的信仰。1991年,古巴共产党撤除宗教禁令。次年,宪法修正,将古巴变为世俗国家,也就是说政府虽为非宗教性机关,但是不再反对宗教信仰。因此,宗教信徒也可以加入古巴共产党,天主教自此复兴。1996年11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受卡斯特罗之邀访问古巴。 古巴最普遍的宗教是由西班牙人带到岛上的天主教,国内有11个教区,650座教堂。与之相依相存,这是一种基于西非约鲁巴人信仰,并包含许多天主教元素的混合宗教,作为一种非政治、无组织的宗教形式,它多年来受到政府支持。据估计,大约有35%的古巴人为受洗的天主教徒,其中许多人同时也倾向于信萨泰里阿教。梵蒂冈宣称有六成古巴人信奉罗马天主教。仁爱圣母于1916年由教宗本笃十五世宣布为古巴的主保。而在萨泰里阿教中,她被奉为爱之女神。 有大约二十一万古巴人属于54个新教教派。随着五旬节运动的传播,神召会的信徒超过了十万人。约8.9万人属于耶和华见证人。此外古巴还有小规模的印度教徒、犹太教徒、穆斯林和巴哈伊信仰者。 媒体. 古巴的媒体都是国有的,由中央和各市政府掌管,政治讯息由古巴共产党监管。拉丁美洲通讯社是古巴官方国际通讯社,创建于1961年,在全世界设有37个分社。国家通讯社创建于1974年,主要负责国内新闻报道。 古巴广播电视协会(ICRT)控制着广播和电视节目。全国共有各级电视频道38个。国际性电视频道为古巴电视台国际频道(Cubavisión Internacional);全国性的电视台有古巴电视台(Cubavisión)、起义电视台(Tele Rebelde)、教育频道(Canal Educativo)、教育频道二台(Canal Educativo 2)和综合频道(Multivisión),以上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此外各省和一些城市也有地方电视台。电视台播放连续剧、喜剧、电影、纪录片、体育节目、音乐节目、新闻和政论节目,其中很多节目来自巴西、美国和西班牙。古巴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开播于1922年8月22日。目前有91个广播电台:一个国际台,6个国家台,18个省属台,66个市属台,遍布全国各地。从2013年1月20日起,南方电视台每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下午4点半的节目在古巴同步播出,该电视台由一些拉美国家政府资助,总部设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旨在推动拉美一体化。为观看外国节目,有不少古巴人私下安装卫星天线和开设影视库。 《格拉玛报》(GRANMA)是古巴共产党机关报,创办于1965年10月,发行量70万份;《起义青年报》(Jóven Rebelde)是青年共产主义联盟中央机关报;《劳动者报》(Trabajadores)是中央工会机关报;《波希米亚》(Bohemia)周刊创于1908年5月,每期发行30万份。《先锋》、《我们还年轻》和《Zunzún》是三份青少年杂志。也有一些网路媒体。 互联网. 古巴从1996年开始通过卫星讯号提供网络宽带服务,但以往任何试图扩大古巴互联网连接的举动,都需得到执行对古巴经济制裁的美国财政部的许可。由于卫星接入昂贵而缓慢,且政府态度谨慎,长期以来互联网发展很慢。目前,古巴的互联网连线率排美洲最末,约16%的古巴人使用网络,其中多数都只能在指定的单位、学校或青年计算机俱乐部上国内的局域网,仅有2.9%的古巴人能在国内不受限制地浏览世界各地的网页。为了提高网速,连接委内瑞拉、古巴和牙买加三国的ALBA-1海底光缆系统自2012年8月投入使用,带宽为640Gb/秒。2013年1月10日,古巴启动了海底光缆接入互联网的调试工作,以确保该通讯系统正常运行。 出于对网络异见分子的担忧,古巴建立了一些类似于西方热门网站的仿品。RedSocial(意为社会性网络)是与Facebook相似,但由古巴网民专用的社交网站。基于Wiki技术的网络百科全书EcuRed则反映着左翼意识形态。该网站于2010年12月建立,至2013年1月有超过十万个条目。同时,亲政府的“革命”博客作者进行着针对异见分子的“反击战”。 直至2015年7月初,古巴政府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开放了35个公共无线上网点,意味著古巴人开始可以使用Facebook和Twitter。 2018年12月6日,古巴首次开通手机互联网,虽然价格不菲,但还是有530万个手机上网用户选择激活了账户,人数占到古巴全国人口的约50%。当地时间6日早8点,古巴电信公司 (ETECSA) 的用户如果持有以53或者52开头的电话号码,就可以使用手机上网了,整个安装和-{zh-hans:开通; zh-hant:开通;}-过程需要3天。在价格方面,1MB需要花费10美分,套餐的话从7美元600MB到30美元4GB不等。报道称,目前古巴公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是一个月30美元,因此购买手机上网服务比较昂贵。 文化. 古巴如同一个熔炉,融合了以传统西班牙文化和非洲文化为主的多种移民文化,也融入了浓厚的政治气氛。 美术. 古巴画家于二十世纪初崭露头角,其中主要的画家有深受毕加索赞誉的华裔画家威尔弗雷多·林(中文名林飞龙,有作品被选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雷内·波托卡雷罗、阿米莉亚·佩莱斯等,他们都是先锋派艺术家。重要的当代画家有托马斯·桑切斯、何塞·贝迪亚、阿图罗·昆卡、罗伯托·法贝罗、纳尔逊·多明格斯、埃尔内斯托·佩纳等等。革命后,古巴出现了大量用于鼓舞群众斗志的革命宣传画。虽然艺术创作受到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强烈影响,但不同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古巴的先锋艺术并未受到政府压制,反而有机会出国展出。 文学. 古巴文学在19世纪初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占主导地位的主题是独立和自由。何塞·马蒂引领了古巴文学的现代主义运动。古巴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流亡国外的革命作家回到祖国。这时有许多作家沉醉于自我表现,有些作家宣扬爱国主义,抨击腐败的政治。小说家卡洛斯·洛维拉在《将军与博士》一书中谴责古巴出现的新贵族,表现坚定的反教权立场。米格尔·德·卡里翁发表了用自然主义手法写作的抨击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小说《诚实的女性》与反映下层社会生活的小说《不纯贞的女人》。作家何塞·安东尼奥·拉莫斯发表了谴责帝国主义干涉与种族歧视问题的小说与剧本《沼泽》、《科阿伊巴伊》等。而尼古拉斯·纪廉则侧重于批判现实的文学,作为黑人派运动的代表,他运用黑人民间诗歌的韵律或以黑人生活作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抗议。1928年何塞·塔列特发表的《拉·仑巴》开创了黑人诗歌的先河。在20世纪30、40年代,文学创作更多地反映民族觉醒和反抗。 现代的古巴文学作品亦多表达对旧时代的谴责。阿莱霍·卡彭铁尔,著有反映海地独立战争的小说《人间王国》。小说家吉列尔莫·因凡特的代表作是揭露古巴独裁者镇压人民的短篇小说集《平时和战时一个样》,以及反映古巴革命前夕哈瓦那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只可怜的老虎》。埃德蒙多·德斯诺埃斯的《没有问题》描写1952年巴蒂斯塔政变直至马埃斯特腊山游击战,诺埃尔·纳瓦罗的《在我们焦虑不安的日子里》揭露宪警罪行。胡安·阿尔科查的《只有死人在行进》,描写一群毫无理想的青年醉生梦死的生活。多拉·阿隆索的《无刺的土地》,反映土地改革问题。阿贝拉尔多·皮涅罗的《休息》,反映哈瓦那汽车工人的罢工斗争。达乌拉·奥莱马·加西亚的小说《志愿女教师》,反映古巴革命以后的扫盲运动。 1939年至1960年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体育. 体育是古巴的全民热点,由于历史上与美国的联系,古巴人较多地参与到流行于北美的运动中,而不是传统上在西班牙语国家比较普遍的运动。其中棒球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有篮球、排球、板球和田径等。古巴在业余拳击上居于主导地位,持续在国际比赛上取得奖牌。戴龙·罗伯斯曾是男子110米跨栏世界纪录保持者。古巴政府1962年就宣布取消体育职业化,实行全民免费观看各项体育比赛。 棒球和排球闻名世界。古巴排球的特点在于强劲的弹跳力和扣杀力,故有“黑色橡胶”之称。而身着红色球衣的棒球球员人称“红色闪电”。1951年起古巴成棒连续40次在世界杯、洲际杯、奥运及经典赛等国际赛都闯进决赛,赢过25次世界杯冠军、10次洲际杯冠军,在1992年、1996年和2004年三获奥运会棒球金牌。2000年开放职棒球员参赛之后,古巴的棒球优势不再,很难再一枝独秀。2008年在荷兰举行的哈连杯,古巴竟两度输给美国大学明星队,更是震撼国际棒坛。不过自2011年起,古巴棒球代表队位列国际棒球总会世界排名榜首。 比较起来,古巴足球缺乏群众基础,自1938年后一直未能闯入世界杯,而整个古巴体育界面临的球员叛逃问题更使其运作雪上加霜。仅在2008年的一场在与美国队战平的奥运会足球预选赛过后,就有七名古巴球员在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的引诱下叛逃。不过对欧洲联赛、欧洲杯、南美解放者杯,特别是对2010年世界杯全部比赛的现场直播,已经使人们对足球的参与升温。 音乐. 古巴音乐是西班牙民族音乐和黑人歌舞文化的混合产物。颂乐是音乐形式的中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其它音乐风格,如萨尔萨、恰恰恰、伦巴、曼波舞曲等等。三弦吉他诞生在古巴,而刮瓜、马林巴和崩歌鼓则是源自非洲的乐器。早期的印第安原住民在殖民统治时期几乎消失,唯一留下的音乐遗迹是名为沙槌的打击乐器,它也是其它拉丁音乐的主要乐器。除了节奏复杂,变化多端的古巴非洲音乐,重曲调变化,轻节奏变化的瓜希拉音乐(乡村音乐)是古巴传统民间音乐的另一种主要类型。它保持着浓郁的安达卢西亚音乐风味,村民多喜欢以这种音乐形式来议论政治,融入颂乐节奏的爱国歌曲《关塔纳梅拉》是流传最广的瓜希拉音乐。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起,雷鬼日益普及。 古巴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吟游歌谣颇有影响力,这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音乐,由歌颂爱情发展到记录重要事件,甚至成为了一种宣传武器,与拉丁美洲的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作品有《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和卡洛斯·普埃布拉为送别格瓦拉而作的《永别了,指挥官》。 1996年,英国世界巡回唱片公司(World Circuit)进入古巴开始录制专辑。通过制作人伊布拉印·飞列与其乐团同名的专辑《美景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成功,使得古巴音乐重回世界乐坛。埃内斯托·莱库奥纳的钢琴作品《黑人狂想曲》及歌曲《西波涅》是世界经典曲目。 饮食. 将马铃薯、胡萝卜、肉类和鳄梨炖在一起,就成了一锅阿西亚科,这道菜的名字也被用来形容古巴饮食文化的兼容并包。古巴菜谱将西班牙人的烹饪技术、菜式与包括香料在的本土热带物产相结合,也吸收了华人的红烧方法、米食传统和克里奥尔人的甜食。传统上,古巴人不讲究分道上菜,每顿饭盛在一盘中。黑豆饭被形象地称作“摩尔人和基督徒饭”(Platillo Morros y Cristianos,黑豆象征肤色黝黑的摩尔人;而白米饭象征基督徒的西班牙人),是最典型的主食,其它常见的主食还有芭蕉、木薯、古巴式面包和热带水果等。大蒜、小茴香、牛至和月桂叶是主要的香料。特色菜包括“旧衣服”(碎牛肉炒蔬菜)、烤乳猪、炸猪皮、木瓜煎鸡饭、洋葱肉馅饼和西蕃莲拌奶酪。在沿海的渔村,人们的蛋白质来源以鱼类为主,那里餐桌上常有旗鱼、鲷鱼、鳟鱼和烤龙虾。对餐饮业的限制影响了传统菜肴的普及。 咖啡和甘蔗的遍植自然使牛奶咖啡、甘蔗汁和以甘蔗酿制的朗姆酒成为了流行的饮品,有多种以朗姆酒为基酒的鸡尾酒诞生在古巴。哈瓦那旧城里著名的五分钱小酒吧至今还保留着海明威的手迹:“我的莫希托在(五分钱)小酒吧,我的德贵丽在小佛罗里达(餐馆)。”最地道的“自由古巴”由土可乐和哈瓦那俱乐部牌朗姆酒兑成。科佩里亚(Coppelia)冰淇淋是古巴冰淇淋的代表,差不多每个市镇都有其门店。 电影. 20世纪40至50年代,由于美国电影的垄断组织统治了古巴电影市场。古巴电影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为了摆脱困境,古巴电影工作者开始与墨西哥电影创作人员合作拍摄影片,合拍的影片中有《街头天使》、《不该出生的人们》、《命运的打击》。 1959年后,古巴政府成立了电影艺术和电影业研究所,它在1977年后成为文化部管辖的一个局,既是电影制片生产中心,管理影片发行、输出输入事宜的机构,又是培养电影工作者的学校,还设有电影资料馆,并出版电影刊物。这一时期有与苏联合拍的电影,如1964年的《我是古巴》,还有反映其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电影,如《安哥拉──希望的胜利》、《民族的矛》和《格林纳达:小国家、伟大的革命》。号称是古巴的第一部同性恋影片的《草莓与巧克力》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古巴影片,而2005年的公路片《古巴万岁》是罕有的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古巴电影。此外,古巴电影共四度获得戈雅奖最佳西班牙语外国片奖。 在古巴举行的国际电影节有:拉丁美洲新电影国际电影节、哈瓦那国际青年电影节。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世界燃油规范
世界燃油规范,汽车行业共同议定的燃油标准。1998年6月3-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燃料会议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汽车制造商联盟(Alliance)、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和(美国)发动机制造商协会(AAMA)代表全球汽车行业联合发表了“世界燃油规范”,提出了世界范围的汽、柴油标准。燃油规范的第一版于1998年出版,2000年4月又出了新一版的燃油规范。 第一版的燃油规范把燃油分成三个等级,第二版把燃油分为四个等级,增加了一个体现未来发展的IV类油。 虽然“世界燃料规范”对燃油的规定苛刻,且未能充分与全球石化行业协商就单方面推出,但其影响不可低估,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制定新燃油标准时都参考其内容。目前欧美国家的燃油标准大体相当于II档水平,2004年要求达到III档水平。
用维基百科解释
(Helium;源于ἥλιος,转写为「helios」,直译为「太阳」;旧译氜)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原子序数为2,原子量为。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毒的惰性单原子气体。它也是稀有气体族的第一个元素。其单质熔点和沸点为所有元素中最低的。继氢原子之后,氦是可观宇宙中第二轻且含量第二高的元素,在全宇宙的元素质量中大约占了24%,超过其它原子总和的12倍。它的总含量和太阳或木星内的比例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和接下来三个元素比较起来,氦-4有非常高的核结合能(每个核子中)。而它的高结合能也能解释为何它是核融合与核衰变的产物。氦-4是宇宙中氦最主要的同位素,最广泛的来源形成于大霹雳时期。而新的氦形成于恒星内部的核融合反应。 氦是以希腊神话中泰坦族的太阳神赫利奥斯命名。氦的首次发现是由乔治斯·雷页特、C. T. 海格上尉、诺曼·R·波格森和约翰·赫歇尔中尉在1868年的日全食观测到一条未知的黄色光谱,后来被法国的天文学家侏尔斯·詹森证实有这条光谱,同时约瑟夫·诺曼·洛克耶也独力在英国发现一样的结果。人们认为发现氦是侏尔斯·詹森和约瑟夫·诺曼·洛克耶的功劳。而洛克耶也是第一个提出这条光谱是来自一种新的元素,并命名此元素。而正式的发现则是在1895年由瑞典的两位化学家和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氦。在1903年,在美国发现大存量的天然氦气井,直到现在依旧为氦气的最大供应商。 而液态氦则用于低温(单用氦的最大宗,占了四分之一),特别是在超导磁体的冷却中,主要的商业应用是在MRI扫描仪中。 在工业上,氦气有许多用途。例如:作为加压和吹扫气体、电弧焊接时的保护气体、及参与制造晶体的化学反应过程(如制造矽晶圆时,氦气占所产生气体的一半)。日常生活中的小用途则是作为气球或飞艇上升所需的气体。与密度和空气密度不同的任何气体一样,吸入少量氦气会暂时改变人声的音调。在科研方面,氦(4He)两个流体相(He I & He II)的表现性,对于科学家在研究量子力学(特别是超流动性的性质)及观察如超导电性(产于近乎绝对零度)的现象是很重要的。 在地球上,它在大气中的浓度为5.2 ppm,较为稀少。今天陆地上大多数存在的为氦是由重放射性元素(例如钍和铀的天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这种衰变会发射出由氦-4核组成的α粒子。该放射性氦被天然气捕获,其体积浓度可高达7%,而后再经过分馏的低温分离过程,以进行商业提取。先前,地球上的氦为不可再生资源,因为一旦释放到大气中,它很容易逃逸到太空,人们认为这种情况将会使氦日益短缺。然而,近来的研究指出,透过辐射衰变生成于地球深层的氦气,在某些情况下透过火山运动被释放,使得大气中能被收集的氦气量比预期的更多。 历史. 首个证明氦存在的证据是太阳色球的发射光谱中的一条亮黄色谱线。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让森在印度的贡土尔观测日全食时,发现了这条波长为587.49 nm的谱线。起初人们推测这条谱线来自钠。同年10月20日,英国天文学家约瑟夫·诺曼·洛克耶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一条黄线。由于这条谱线的波长和夫朗和斐谱线中钠产生的D1线和D2的波长相似,洛克耶将其命名为D3线。他还提出这条谱线来自太阳上的一种尚未在地球上发现的元素。洛克耶和英国化学家爱德华·弗兰克兰以希腊语中「ἥλιος」(helios,意为“太阳神赫利俄斯”)一词,将这一元素命名为Helium. 188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在分析维苏威火山的岩浆时发现了氦的D3线,这是氦在地球上的首次发现记录。 1895年3月26日,苏格兰化学家威廉·拉姆齐爵士将(一种沥青铀矿,其质量的10%为稀土元素)用酸处理,首次在地球上分离出氦。拉姆齐当时在寻找氩,他用硫酸处理矿物,分离释放出的气体中的氮和氧。在剩下的气体中,他发现了一条和太阳光谱中的D3线吻合的黄色谱线。洛克耶和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鉴定了这一气体样品,证明了它是氦气,且氦非金属元素。同一年,两位化学家和在瑞典乌普萨拉独立从钇铀矿中分离出氦;他们收集的氦足以测定这一元素的原子量。在拉姆齐分离氦之前,美国地质化学家同样注意到一份沥青铀矿样品中的一条不寻常的谱线,并从中分离出氦;但他认为这些谱线来自氮气。他致拉姆齐的贺信是科学史上“发现”和“邻近发现”的一个有趣例子。 1907年,欧内斯特·卢瑟福与让α粒子穿透玻璃壁进入真空管,向管中放电后观察管内气体的发射光谱,证明α粒子就是氦核。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将氦冷却至不到1K的低温,从而首次制得液态氦。他还试着将氦固化,但是氦没有固、液、气三相平衡的三相点,因此他的尝试没有成功。1926年,昂内斯的学生在低温下向氦加压,制得了1 cm3的固态氦。 193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发现氦-4在接近绝对零度时几乎没有粘度,从而发现了今天所说的超流体。这一现象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有关。1972年,美国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戴维·李、以及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发现氦-3也有超流体现象,但所需的温度比氦-4低得多。氦-3的超流体现象被认为和氦-3费米子配对形成玻色子有关,这种配对和超导体中电子形成的库珀对类似。 1903年,在德克斯特镇区 (英文:Dexter, Kansas)的一场钻油作业中,产生了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间歇泉。堪萨斯州的地质学家收集了这些溢出气体的样本,并带回劳伦斯郡的堪萨斯大学,在化学家和的协助下,发现这种气体是由72%氮、15%甲烷、1%氢、12%的不明气体所组成。进一步的分析后,和发现样本中1.84%是氦。这显示了氦气虽然在地球上很罕见,但大量集中在北美大平原地区,可视作天然气的副产品并从中萃取。 这项发现也使美国成为全世界氦气的主要供应者。在理查德·特雷尔福尔爵士的建议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赞助了三座小型的氦气实验工厂。工厂的目标是提供比空气轻的不可燃气体供防空气球使用。在这个计划中,尽管先前已经获得了不到一立方公尺的天然气,但该计划共生产了5,700立方公尺(200,000立方英尺)的92%氦气。某些部分也运用在全球首艘氦气飞船──美国海军的C-7飞船,在1921年12月1日从维吉尼亚的汉普顿锚地首航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博林地区。比起美国海军飞机工厂制造,在1923年9月启航的第一艘硬式氦气飞艇──将近提早了两年。 虽然萃取过程中运用的低温气体液化技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间没有及时发展,但生产依然继续进行。氦气主要用于航空器中轻于空气的举升气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举升气体与氦气屏蔽电弧焊接的用途,氦气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氦质谱仪在制作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也非常重要。 1925年,为了供应战争时期军事飞艇、和平时期商业飞艇,美国政府在德克萨斯州的阿马里洛启用了国家氦储备。1925年的氦气法修正案,禁止出口氦气,使美国得以独占氦气生产,随著使用氦气的巨额花费,兴登堡飞船,如同所有的齐柏林飞船,被迫使用氢气当作举升气体。氦气市场在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消沉,但为了确保液态氦的供应,储备在1950年代开始扩大,在太空竞赛与冷战当作制作氢氧火箭推进剂(及其他用途)的冷却液。在1965年在美国使用的氦气是战时高峰消耗量的八倍多。 在1960年的氦气法修正案(美国公法86–777)通过后,安排了五间私人工厂从天然气当中提取氦气。因应氦气保存计划,当局在堪萨斯州的布什顿建造了425英里(684公里)的管线,将这些工厂与德克萨斯州阿马里洛附近政府部分耗尽的克利夫塞天然气田连接起来。这些氦-氮混合物被注入并储存在克利夫塞天然气田,直到需要时再进一步的纯化。 到了1995年,收集与保存10亿立方公尺的气体花费了14亿美元的债务,促使美国国会在1996年淘汰储备。1996年的氦气法修正案(美国公法104–273)便针对美国内政部,要求清空储备,并于2005年开始销售。 氦气生产纯度在1930到1945年间大约为98.3%(2%氮气),为飞艇提供充足的燃料。在1945年,少量的99.9%氦气作为焊接用途。到了1949,就可取得商业量的A级99.5%氦气。 多年以来,美国生产全球超过90%商业用氦气,其余的是由在加拿大、波兰、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萃取工厂制造。在1990年代中期,位于阿尔及利亚阿尔泽的新工厂开始作业后,制造了1700万立方公尺(6亿立方英呎),足够供应全欧洲的需求。同时,截至2000年,美国国内的氦气消耗量每年已成长超过1500万公斤。在2004至2006年间,在拉斯拉凡、卡塔、阿尔及利亚的斯基克达建立了更多的工厂。阿尔及利亚迅速成为氦气制造的第二大国。透过这次扩建,氦气的消耗量与生产成本都向上提升。从2002到2007年,氦气的价格翻了一倍。 截至2012年,美国国家氦储备占了全球30%的氦气,预估在2018年消耗殆尽。尽管如此,美国参议院所提议的法案仍允许继续贩售。其他大型储备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休哥顿和附近的天然气田,以及德克萨斯州和奥克拉荷马州的突出部。新的工厂预估在2012年于卡塔、俄罗斯和美国的怀俄明州投产,但他们不被预期能缓解短缺。 在2013年,卡达启用了全球最大的氦气工厂,虽然2017年卡达外交危机严重影响当地的氦气生产。2014年被广泛认定为氦气贸易供过于求的一年,但随后几年却是明显的短缺。那斯达克报导(2015年)三福气体股份有限公司(Air Products)—— 一家销售工业用气体的国际公司─由于原料供应的限制,氦气量仍然处于经济压力之下。 名称由来. 在皮埃尔·让森从太阳光谱中发现氦时,英国人洛克耶和弗兰克兰(E. F. Frankland)认为这种物质在地球上还没有发现,因此定名为“氦”(法文为hélium,英文为helium),源自希腊语ήλιος,意为“太阳”。 在中文里,晚清时由传教士创办的益智书会译作“氜”(读作“日”),以表示从太阳光中发现的气态元素。1915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无机化学命名草案》则采用发音与英文更为一致的“氦”,并沿用至今。 性质. 氦气在所有气体中最难液化,沸点仅为4.22K,这源于氦极低的极性。同时,氦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也没有固-液-气三相点。基于类似的原因,氦在水中的溶解度也极小,20°C时每升水中仅能溶解8.61毫升。 液氦在温度降至2.178 K(−271 ℃)时,性质会发生突变,粘度极小,能形成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薄膜,发生无粘度流动,成为一种超流体,称为氦(II),正常的液氦称作氦(I)。这种氦(II)的表面张力很小,能沿容器壁向上流动,直到两边液面等高。此时的氦热传导性为铜的800倍,成为导热性能极佳的热导体。其比热容、压缩性等都是反常的。液氦的另一重要性质是能穿透许多常见材料,如PVC、橡胶与大部分玻璃,所以玻璃杜瓦瓶无法用于液氦的操作。 氦的化学性质很不活跃,一般状态下不会和其它物质反应,但目前已获得在高于113GPa压力下热力学稳定的Na2He,并且可能存在15GPa条件下结构类似的Na2HeO。 同位素. 现时已知的氦同位素有八种,包括氦3、氦4、氦5、氦6、氦8等,但只有氦3和氦4是稳定的,其余的均带有放射性。在自然界中,氦同位素中以氦4占最多,多是从其他放射性物质的α衰变放出α粒子(氦4原子核)而来。氦3的含量在地球上极少,而在月球上储量巨大,它们均是由超重氢(氚)的β衰变所产生。 分布. 氦存在于整个宇宙中,按质量计占23%。但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天然气或放射性矿石中。在地球大气层中,氦的浓度十分低,只有体积比百万分之5.2。在地球上的放射性矿物中所含的氦是α衰变的产物。氦在某些天然气中含有在经济上值得提取的量,最高可以含有7%,在美国的天然气中氦大约有1%。在地表的空气中每立方米含有4.6立方厘米的氦,大约占整个体积的0.0005%,密度只有空气的7.2分之一,是除了氢以外密度最小的气体。 用途. 由于氦很轻,而且不易燃,因此它可用于填充飞船、气球、温度计、电子管、潜水服等。也可用于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激光器、冶炼和焊接时的保护气体,还可用来填充灯泡和霓虹灯管,也用来制造泡沫塑料。 由于氦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因此可以加到氧气中防止减压病,作为潜水员的呼吸用气体,或用于治疗气喘和窒息。 液体氦的温度(-268.93℃)接近绝对零度(-273.15℃),因此它在超导研究中用作超流体,制造超导材料。液态氦还常用做冷却剂和制冷剂。在医学中,用于氩氦刀以治疗癌症。 它还可以用作人造大气层和镭射媒体的组成部分。 由于化学性质极其稳定,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氦气也用于防腐,毛泽东水晶棺内的气体即为氦气。 其它. 对声音的影响. 因为氦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差不多为空气的三倍,这会改变人的声带的共振态,于是使得吸入氦气的人说话的声音的频率变高。这个有趣的现象使得吸入氦气的人说话尖声细气,就好像旧时代的卡通人物一样,与吸入六氟化硫后声音变粗正好相反。这种现象经常被错误地解释为音速的提高直接导致声音频率的增加,或者氦气使得声带振动变快。 危害. 如果大量吸入氦气,会造成体内氧气被氦取代,因而发生缺氧。这样死亡的人数包括2003年在温哥华窒息的一名青年和2006年在南佛罗里达州窒息的两名成年人。1998年,来自维多利亚的一名澳大利亚女孩在吸入派对气球的全部氦气后失去知觉并脸色发蓝。另外,如果是由高压气瓶中直接吸入氦气,那么高流速且高压的氦气会导致,严重破坏肺部组织。 因氦造成的死亡很少见。媒体记录的第一个因氦死亡的案例是来自德克萨斯州的15岁女孩,她于1998年在朋友聚会上因吸入氦气而死亡,死亡的确切类型尚不清楚。 在美国,2000年至2004年间仅报告了两起氦气死亡事件,其中一名男子于2002年在北卡罗来纳州因气压伤死亡。2003年,在温哥华有一名青年窒息,而在2000年有一名27岁的澳大利亚男子在吸入氦气瓶的氦气后发生栓塞。2006年,有两名成年人在南佛罗里达窒息。在2009年和2010年也有案例,一名加利福尼亚青年被发现头上套着一个挂在一个氦气罐上的袋子,而在北爱尔兰的另一名青少年死于氦气导致的窒息。在,一名少女于2012年在一次聚会上死于气压伤。同年,密歇根州的一名女孩因缺氧而死亡。 据爆料,2015年1月28日日本少女偶像团体3B junior的一名成员在参加BS朝日的综艺节目录影时,因玩变声游戏吸入氦气后失去意识陷入昏迷被送医治疗,该事件直到一星期后的2月4日才被公开。朝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紧急召开记者会,表示该成员已被送往医院,目前出现眼部和四肢活动等康复迹象,但意识尚未完全恢复。由于忽视安全措施,警方已展开调查。</ref>同年4月21日台湾艺人杨又颖吸入过量氦气自杀身亡。 液氦的危险性类似于液氮,其极度低温会造成冻伤,且如果不安装减压装置,氦的汽化膨胀比会引起爆炸。由于当温度低于10 K的氦气加热到室温时会发生快速而显着的热胀冷缩,因此装有5至10 K氦气的容器应当作装有液氦的容器进行处理。 大量而高压(20个大气压或2 MPa)的氦氧混合气体会造成,不过少量的氮就能够处理这问题。
用维基百科解释
汉字
[[File:Map-Chinese_Characters.png|right|thumb|500px| :主要使用繁体字的地区(、、) :正式采用简化字,但也使用繁体字的地区(、) :主要使用简化字的地区(、、、 勐拉) :汉字与其他书写系统在同一语言中并用的地区(、) :曾经使用汉字的地区(、、)]] 汉字(,;),又称中文字、华文字、华语字、唐话字、唐人字、中国字,为记录汉语而发明的语素文字,受到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为世界唯一仍广泛使用并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也是独有的指示会意文字-{}-体系。最初,由中国上古时代的黄河文明华夏族所发明创制,其字体历经长久改进及演变。目前确切出现的历史尚有讨论空间,最早可追溯至陶文,成熟于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战国与秦朝的籀文、小篆,发展至汉朝发生隶变产生隶书并于后世衍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在唐代稳定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唯一使用至今的原生文字。相较而言,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现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务上的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通用文字,在20世纪前都是朝鲜半岛、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国家的书面规范文字。除了汉语之外,古代东亚诸国均有自行创制汉字。 现代汉语汉字大体分为传统汉字与简化字两大标准,前者主要用于台湾以及香港、澳门,后者则由中国大陆制定并使用,且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侨众多的国家采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将部分汉字自行作简后,成为现在的日本新字体,大韩民国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鲜汉字使用规范,而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蒙古等国,汉字现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规范地位。 此外,汉语也是多数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的工作语言,加上这些国际组织均采用简体字为工作语言,以及中国崛起等原因,所以现今多数国家的外国人如果学习汉字,均以简体字为主。少数情况下才会学习繁体字(如研究中国历史、研究古代汉语、派驻港澳台地区等)。 「汉字」语源. 「汉字」一词最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习本朝语言小字,及汉字经书,以进士完颜匡、司经徐孝美等侍读」。《金史》也出现多次,如:「女真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于是诸子皆学之」、「长子布辉,识女真、契丹、汉字,善骑射」,将汉族文字、女真族文字、契丹族文字之间互相区别。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满文,当时已用「汉字」一词称呼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称呼为「汉字」,以别于由汉字衍生的假名。在李氏朝鲜,「汉字」则与训民正音(谚文)相区别。在越南,「」则与由汉字衍生的喃字相区别。在琉球国,「ryu|汉字」则与琉球国字头相区别。 汉字的历史. 传说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根据《淮南子》的记载,黄帝的右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zh-hans:搜;zh-hk:搜;zh-tw:搜;}-集、整理、统一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后来荀子在其《荀子·解蔽》中对此评论认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字形史.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将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国系、秦系四系。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发现了170多种符号,部分符号的特征与甲骨文很类似。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半坡陶符以及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龟甲上的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但是,这些几何符号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汉字前身,这些仍是争议颇多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学者王恩田与俞伟超等人认为,在龙山文化中发现的丁公陶文,是东夷系统的文字。冯时认为,丁公陶文属于古彝文系统,殷商甲骨文中的人方以及西周所称的东夷,可能与彝族有关。李象润、李浴洋等大多数学者认为,丁公陶文属于古汉字系统。 象形指事时代.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巨细靡遗描绘意象的方式,往简化成容易纪录刻画的方向变迁,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也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在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影响深远。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不同语族间的文化传播,对中国统一以及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诸多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很少,以象形与指事的独体字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来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后世的新字「纹」的功能,表示一组成各种事务的规律、型式,不单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兽身上的花「纹」、布上面的织「纹」、手指的指「纹」等数种含意。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发明,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经定型,成为下个时代形声会意组字法的基础。 形声会意时代. 为了能更精准的表述,最早从小篆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因应随文明发展不断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为基础,发展了形声、会意的组字法,以组合方式,来细化大量的字出来,使得文书上记载越来越精密,一直为造字主力。 例如: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独体字为基础,使用形声、会意组字法随著文明的发展,组出表示新事物的合体字,这使得记载为文时,以前述的各种不同的船来说,只要看一单位的字形,我们就知道指的是哪一种「舟」,这样辨识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过来,以组词的方式就要看过前后文(或短或长)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断正确的意义,较缺乏辨识效率,但方便口语沟通(汉字同音字太多,听觉不易辨识,解法一为组词,二为如韩日语数音为一字:「浬」发音为海-{里}-)。 繁化与简化. 繁化. 汉字非为一时、一地、一人所造,是古人共同使用流传后的结果,受到多数人使用的字形则可流传至今,不受流通的字形则收藏在金石古典,或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因此,有的字会为了书写简便,省笔或速写渐渐成为另一个笔画少的字体,称为「汉字简化」;但是亦有为了使汉字能清晰辨识或加强表音、表意,而将字形增加笔画或部件,使得该字能精准表达或是不易更动,称为「汉字繁化」。 「汉字繁化」的首要目的是加强汉字的辨识度,避免混淆。如国字数字的大小写中,因「一、二、三」等数字笔画少,在书写后容易遭到篡改而影响金额、数量等利益,除若干数字是借用笔画较多的他字来代表数字,如以「壹」代「一」、「贰」代「二」、「伍」代「五」、「陆」代「六」、「玖」代「九」等外,另外则采增加笔画或部件而造出的汉字数字,如「一」有「弌」、「二」有「弍」、「三」有「弎、-{叁、叁}-(亦为参之代字后变体)」、「四」有「䦉」等,在原来的汉字上再加上其他笔画部件,而音义并未改变,是汉字繁化情形。「上」和「下」也是由古文「丄」(或「𠄞」)和「丅」(或「𠄟」)增笔繁化而成。 有些繁化现象,则为加强字理。例如为加强汉字标音功能而增加识音的声符。例如「-{齿}-」字,古字作「𠚕」,是口中有牙齿的象形。可能因不易识别字音而增加声符「止」作为标音,「𠚕」与「-{齿}-」的音和义是一样的。又如「-{斗}-」字形是-{象}-二个散发动手打斗之人,可能因不易识别字音而增加声符「-{斗}-」、「豆」作为标音,繁化为「-{鬦}-」、「-{𩰒}-」,而「-{斗}-」与「-{鬦}-」、「-{𩰒}-」的音和义是一样的。如此字义并无改变,繁化是为了能增加该字的标音功能。又例如替汉字增加义符,像「-{华}-」的古字并无上方的「艹」,本身是花朵的象形,后来增添义符「艹」表示类属。又如「舂」、「-{旧}-」等字所含有的「臼」字,甲骨文只作「凵」,像凹陷下去的形状,然而这形状也很容易被理解作地面凹陷下去;因此金文就在「凵」内加像米粒、谷粒的小点,增强它的象形成份,使「臼」义明显。 另外,亦有汉字造字的繁化现象。汉字作为古人识别万事万物的工具,然而人事物众多,汉字却有限,若将万事万物都造一字表示,则汉字数量过于庞大,如古时以马作为生活交通工具,为不同类型的马造出许多汉字,如「骧(xiāng、ㄒㄧㄤ):后右蹄白色的马」、「馵(zhù、ㄓㄨˋ):后左脚白色的马」、「𩨊(qián、ㄑㄧㄢˊ):四蹄全白的马」等字,大量增加马部专属的汉字,虽能特定、精准地专指某种马匹的意思,至今却鲜少使用。因此,一般仍是以一个汉字具备多项意义来运用,再由一个汉字沿伸出多个汉字,称为「汉字繁化」。而相同字义的汉字繁化,为汉字同源词中的「累增字」,繁化后产生不同意义者为汉字同源词中的「后起字」及「孳乳字」。 此处与「简体字」(「相同字义而笔画减省」的汉字)相对,故仅论述「相同字义而笔画增繁」的汉字,即「累增字」,指原字虽已造,然而该字借给他用后对于表达原事物的意义渐渐不清,故再增加表意部件来表达原字意义,如「止」本意为脚趾,后世多借用此字表示「停留」义,于是加「足」繁化为「趾」以示本义;「然」本意为燃烧,后多将其用作虚词,原义加「火」繁化为「燃」;「它」本意为蛇,但逐渐用作代词,本义则加「-{虫}-」部繁化为「蛇」。 简化. 汉字结构复杂,异体字非常多。自古以来已经有许多的俗字,其中有一些是为了书写简便,较之正字笔画减少的简俗字,但俗字多半是人民私下使用,正式的文书仍然是用正体字。 近代,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亦有鼓吹放弃使用汉字。这些鼓吹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汉字落后论」,内容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尤其在近代个人电脑还没有普遍化以前,因为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书写,而必须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铅字,也就是说汉字已成为教育及资讯化上的瓶颈。但是近代个人电脑普遍化以后,汉字能透过个人电脑输入,此种论述已经不具说服性。许多使用汉字国家以政治推行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本的使用假名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考量。 对于「汉字简化」,执行的-{对象}-有民间及官方二种。在民间百姓写字只为纪录或交流,不需要严格遵守笔画规范,因为汉字笔画多,在书写时会有连笔、省笔以求快速书写是古今皆有的现象,如将「-{贝}-」、「-{见}-」、「且」、「直」等有框中二横、三横的笔画直接以一直笔代替,这是民间汉字简化的情形,加上普遍在社会中流通,成为民间「手头字」、「俗字」;而官方的「汉字简化」则是由政府以公权力进行并颁布实施。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36年2月被通令“暂缓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6年1月28日发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5月审定通过《简化字总表》,客观上配合了不久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政策。1986年经少量修订后重新发表,一直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至今。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布「二简字」,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于简陋且混乱而停用,并于1986年正式宣布废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分别发布了同中国大陆《简化字总表》相同的简化字表。 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也进行了汉字简化。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了《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中国大陆简化后的汉字一致,有些则有一定差异,部分为日本自创。 书体史.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进一步发展为楷书,到唐代,楷体完全定形。除端正的楷书外,亦同时衍生出适于手写的行楷,并进一步衍生出笔画更加简省而飞动的草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都发展为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明朝出现了用于印刷的宋体、民初出现仿宋体,宋体亦传入日本、韩国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成为当地通行的汉字印刷体。现代手写体仍以楷体为标准(钢笔字),除了传统的宋体外,现代又陆续出现了笔画大小粗细均衡的黑体等字形。 书写方向. 在纸张被发明之前,汉字通常写在竹简上。因此,传统汉字书写方向为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竖排格式。自二十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汉语出版社开始使用横排发行刊物,尤其是有关科学技术的期刊(横排便于书写数学公式和化学表达式,并且便于穿插同为横排书写的西方字符)。 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特点如下: 汉字的语文知识. 构造原理.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有人称为抽象的象形。 会意. 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形声. 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声符,结合不同的属性部件,表不同意义如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样的发音元素(也有的是完全同音),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如过、蜗。 转注. 六书中转注争议最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转注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有人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转注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老」、「考」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由于许慎对转注定义模糊,《说文解字》一书中除此例以外再无其他字被记载为转注字,因此,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有许多解释和争议。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认为「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亦有观点认为转注不是解释汉字字源必须的概念,中国著名文字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先生认为:「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 假借. 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别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古代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字形. 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体形状不一样。就算是同样的字体,也会因使用地区或-{使用者}-的不同而有字形上的差异。由于各地对字形的使用并没有统一,加之大陆地区使用“新字形”(与“旧字形”或“传承字形”相对)、日本使用“新字体”,便产生了许多差异。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写法都不尽相同。又如“口”字,中华民国官方规定最后一横要写得超过上面的横折露出来一点,其他地区的写法却是不出头的。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末级部件(或称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非字部件。 所谓的「文字」,古代是两个东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为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宋郑樵《象类书》云:「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个文,现代的术语叫作字根部件,汉字是以意念的表达需要组合所需部件于一方块,合成千千万万的字。 郑樵的搜集,以形为主的文有三百三十个,称为形母,以声为主的文共有八百七十个,称为声母,合计一千二百文。 但郑樵的声母形母已经失传,近代周何教授依据中文资讯交换码第二集的22394字的字集重新整理的结果,得出汉字有869个声母及265个形母,共计1134个。形母:郑樵的搜集,有三百三十个。现代的研究整理,是265个。声母:郑樵的搜集,有八百七十个。现代的研究整理,是869个。 末级部件,再行拆解,即为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笔画。汉字的笔画离不开「点」、「横」、「竖」、「撇」、「捺」、「折」这六种基本笔画,另外还有「提」。以书法为例,对各种笔画都有多种不同写法,尤其以折的变化最多。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以下举出几个各地字差异: 读音. 汉字是多种语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或数个音节(视语言而定)。此外念法上在日语以及各汉语中,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地区仍有少数字使用多音节字,如「浬」(-{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吋(英寸)、哩(英里)等。中华民国官方机构或民间均普遍使用,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不使用,但一般人也理解其意思。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发挥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透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并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仿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及众多拉丁化拼音方式。注音符号一直都是中华民国官方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汉字前先要求必需掌握。而目前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必须进行专门的汉语音韵学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ㄆㄤˊ」,后者为「lóng・ㄌㄨㄥˊ」。 潘悟云和法国学者沙加尔认为:汉朝之前,某些汉字可能代表著两个音节以上的发音,即这些字具有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大半可作单字词独立表义。随著语言发展,也出现了不少两字或多字词语,近代白话尤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不过,准确掌握其复杂的形式和用法也成为了学习汉语的一种负担。汉语中的常用词汇约几万条,总词汇量更有上百万条,数量的庞大可能使人却步。 在古文而言,使用单字比使用词语来得精确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复先生就提倡精确使用「字」的复古作为。 汉字的数量. 汉字由于是开放集合,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见于汉朝许慎之《说文解字》中,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近代编集的字典收字量更高,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中国的《汉语大字典》(第一版)收字54678个,(第二版)收字60370个;最新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包含了《汉语大字典》、《中文大字典》、《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的所有收字;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21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者,为日本《今昔文字镜》,收字17万个(含汉字以外的文字)。 20世纪所新创的,还有第一批简化字后跟第二批的「二简字」,其中也包括社会上不少人造文字,不过二简字已被大陆官方废除,只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但现时并没有于计算机编码中被收录。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正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在户政系统等官方机构普遍使用。台湾及港澳地区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正体汉字13053个。GB 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总共收录70244个汉字;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 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89个,另有七个扩展区、兼容补充、笔画和部首,总数亦高达94236个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过去在汉字组成基本因子(前述字根部件)研究与教学上落后,造成学习上必须逐字学习难以举一反三,汉字数量越多学习越困难,组建新字的风气日趋保守,也没有相应的资讯处理技术,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以词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所以近代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字位数量. 汉字字位(或者叫“字素”、“字种”)是指将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正体字、简体字、二简字、异体字、新字形、旧字形、讹字、缺笔字等)计算为同一个字,而不是分别计算为不同的字。例如:“-{够}-”和“-{够}-”被视为同一个汉字的不同字位变体,而不是两个汉字。 依据中华民国教育部《异体字字典(正式七版)》,汉字正字为29,920字,异体字为74,381字,另有待考附录字2,002字,但以上不含85字的和制汉字、255字的朝鲜汉字,若加计则正字为30,260字。近代编纂的字典所收的字越来越多,实际上增加的绝大多数是字位变体而不是字位。例如,收字42,174个的《康熙字典》仅仅比收字85,568个的《中华字海》少1,000个左右的字位。 常用字.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3,500字(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适用于中国大陆。 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里,在10.07亿汉字的语料上,进行汉字使用情况数据调查,结果为:595字数的覆盖率达到80%,964字数的覆盖率达到90%,2394字数的覆盖率达到99%。 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托,抽样统计200万字的材料,检测《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的使用频率。结果是:2,500常用字覆盖率达97.97%,1,000次常用字覆盖率达98.49%,合计共3,500字覆盖率达99.48%。 香港教育署于1986年起颁布的《常用字字形表》收录4,700多字,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197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收录4,808字,适用于台湾。 日本内阁于1946年颁布《当用汉字》,收录1,850汉字;文部省国语审议会(今文部科学省文化审议会)于1981年颁布《常用汉字》,收录1,945汉字,取代《当用汉字》。依《常用汉字》,1006个汉字在小学教授,939个在中学中教授,共计1,945个。2010年11月30日追加196个新的常用汉字,并削除5个汉字,合计共2,136字。 自1975年,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推出日本汉字能力检定,测试日本人对汉字的掌握。直至2007年,共2,716,711人考核。成绩分为12级,由最高至最低排列分别为:1级、准1级、2级、准2级、3级、4级、5级、6级、7级、8级、9级、10级。 多数日文汉字为一字多音。因为每个汉字在不同的日语词汇中有训读音或音读音,所以日文汉字会比中文汉字困难许多。 汉文教育用基础汉字是韩国教育中规定的标准汉字,皆为与正体字大致相同的韩文汉字。于1972年8月16日公布,数量约1,800字,在中高等院校进行普及。 笔画最少与最多的汉字. 最简单的汉字只有一笔画,但却不止一个字:除了「一」字以外,「乙」、「〇」、「丶」、「丨」、「亅」、「丿」、「乀」、「乁」、「𠄌」、「𠃋」、「𠃉」、「𠃊」、「乚」等都是汉字,而且都有各自的读音。 中文汉字中,笔画最多的汉字可能是“”,是一种面食的名称,此字至今习用,其不同写法的笔画数在54至71画之间不等。被传统辞典收录的笔画最多的汉字为《字汇补》、《汉语大字典》中由四个“-{龙}-”字组成的「」字,共64画;同样属于64划的字由四个“-{兴}-”字组成的“”字,收入自《中文大辞典》;之后的是由四个「雷」字组成的“”字,有52划,收录于《说文解字》。 另外,日本汉字「」收录于日本的TRON计划中,但此字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表明其确有使用,因此状况存疑。该字由3个「-{龙}-」字和3个「-{云}-」个组合而成,共有84划。该字曾提交到当时的统一码扩展C区,编号为JMK66147,后因扩展C区的时间原因被安排到了扩展D区,之后因找不到合适证据被撤销。最后提交到扩展G区并被接受。 汉字文化. 汉字所记录的语言. 现在,纯汉字仅仅被用于记录汉语。在日本,汉字和假名一起被用于记录日语。在韩国,除了纯汉字和纯谚文记录的朝鲜语,也有韩汉混用记录的朝鲜语。 其他一些民族在早期会将汉字单纯作为表音文字来记录他们的语言。如蒙古语最早的文献蒙古秘史即用纯汉字当做表音文字进行记录;日语最早的文献也是把汉字当做表音文字来记录日语,后来演变出万叶假名;朝鲜语最早的文献也是使用纯汉字当做表音文字来记录朝鲜语。直到1443年,当时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李祹发明了谚文,并在1446年颁布《训民正音》,使得整个朝鲜半岛从此开始使用谚文记录韩语。 衍生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础文字之一。在汉字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文字。 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它们跟汉字一样都是方块型文字,笔画形状也极其类似,其中契丹文、女真文也采用类似六书的造字法,西夏文则不采用六书造字法。但这些文字除个别字与汉字外形相同外,绝大部分字形都跟汉字不同,因此在Unicode中它们都是独立区块编码的。 古壮字(方块壮字)、古白字(方块白字)、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字喃等文字可以说是汉字在其他语言中的扩充,因为它们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汉字(赋予新义),另一些则是用已有汉字偏旁组合构成新字,因此,这些文字的外观上与汉字很相似,在Unicode中与汉字一道编入汉字区。 女书是用于记录汉语的另一种文字,它们的造字法与六书有部分相似之处,但字的外观与汉字差异较大,Unicode中作为独立区块编码。 以上文字有些因各种原因而消亡,如今除专家学者外无几人能识。 日语的假名(仮名)是由汉字的草体、简笔演变而成的。朝鲜半岛使用的谚文在创制时深受汉字影响。谚文和日语假名一样可以和汉字一同混写。 此外如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等也是在汉字书写方式和书写工具的影响下,将从右向左书写的源自察合台文的书写方式改为从上到下书写,文字的结构也随之有所变化。 汉字文化圈.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文化圈—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汉字被融合成它们语言的文字「汉字(かんじ)」、「汉字(한자)」、「汉字(hán tự)」。直到现在,日语中仍然把汉字认为是书写体系的一部分。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汉字;在大韩民国,汉字的使用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少;但是由于朝鲜语/韩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且重音现象严重,所以在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如法律条文)时仍然会使用汉字。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人名、公司机构名称等均使用韩文书写,不过大多数的人名、公司机构均有其对应的汉字名称。 日本. 汉字于公元3世纪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简化了部分汉字(日本新字体),不过文学创作使用的汉字,并不在限制之列。日本除从中文中传入的汉字外,还创造和简化了一些汉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道)和「-{広}-」(广)、「-{転}-」(转)、「-{働}-」(劳动)等。 朝鲜半岛.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韩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相传薛聪在当时发明了吏读,把朝鲜语用同音或同义的汉字来表示。例如:「乙」字被用来表示韩语中的后缀「-l(ᆯ)」。由于有不少发音都没有对应的汉字,所以朝鲜半岛的人民又运用组字法,把两个或多个汉字合组成为一个新的吏读字。相传后来的契丹文就是受到吏读字的影响。此外尚有乡札、口诀等以汉字表记朝鲜语的方法。 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但当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日吏读字的痕迹。现在的大韩民国虽禁止在正式场合下使用汉字,并停止了在中小学中教授汉字(但是从2011年开始,大韩民国的李明博政府已经决定将汉字重新纳入中小学的课程里),不过汉字在民间仍在继续使用,且可以按照个人习惯书写,但是现在能写一笔漂亮汉字的韩国人越来越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48年废除了汉字,仅保留了十几个汉字(参见废除汉字)。 越南. 公元1世纪汉字便传入了越南,越南语也曾完全使用汉字做为书写用文字,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喃字,但是由于书写不便,汉字仍是主要的书写方式。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成立后废除汉字,使用了称为「国语字」的拼音文字。现在的越南文已经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 汉字民俗. 汉人许多日常生活、民俗文化都与汉字有关,例如: 汉字艺术. 汉字独特优美的结构,书写的主要工具——毛笔有多样的表现力,因而产生了中文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而篆刻是和书法相关的艺术,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为印章,尚有勒石、山壁题字等。 书体. 同一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书体。当前汉字书体主要有篆书、隷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汉字变化. 造字. 汉字历史上是不断在组新字的,目前的各种汉字并非同时定型于某一年代,而是应时代需要逐渐发展而来的。例如:“人”字在商朝就已出现,“凹”字和“凸”字则是在唐朝才出现的。 此外不同的行业也会因用字需求而造字。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在记谱上会使用减字谱、工尺谱。 拉丁化. 自十九世纪中叶后,亚洲和西方都发布了很多汉字拉丁化方案,如: 现在,汉语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广且被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汉字拉丁化方案,同时也是被联合国接受的汉字拉丁化方案。而威妥玛拼音历史悠久,至今仍用于中华民国(台湾)的人名、地名拼写。不过随著汉语拼音在国际上的普及,现在使用频率正在大幅度的减少。2008年9月16日,中华民国行政院跨部会议通过提案,放弃此前使用通用拼音的政策,改采汉语拼音为译音标准,并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但旧护照姓名和部分地名、道路名称仍采用威妥玛拼音、邮政式拼音、国语罗马字、国音二式抑或通用拼音。 异体字整理. 汉字中存在许多异体字,它们的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写法不同。异体字的产生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则是人为造字,如「和、-{咊}-、-{龢}-」、「秋、-{秌}-、龝、𥤛」等。 台湾也有使用所谓的异体字,例如“-{台}-”与“-{台}-”、“-{体}-”与“-{体}-”以及“-{学}-”与“-{学}-”等等。 中国大陆于1956年公布整理异体字表,废除了大量异体字,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恢复了部分异体字。如“-{于}-”曾被当作“-{于}-”的异体字废除掉,但因为姓氏中「-{于}-」和「-{于}-」同时存在,不宜混为一谈,所以在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又恢复成为规范字。另外,不同地区对异体字的取舍有所不同,例如韩国就以汉字各种异体字中最早出现的样式为标准写法。所以,在韩语汉字的标准中,取“甛”而不取“甜”、取“-{幇}-”而不取“-{帮}-”、取“-{画}-”而不取“-{画}-”。 计算机处理. 由于英文文字是由26个字母排列组合而成的文字,因此可以简化输入步骤;相比较之下汉字则不能如此,从字形上汉字虽然可以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但是被分成的部首或偏旁数量过多,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简化输入的目的,反而显得更为繁琐。于是从汉字字音上去考虑,汉字输入被分成少量的语音元素组合排列,反而可以达到简化输入的步骤。因为是语音输入对汉字的读音必须清楚,某些生僻字或不知道汉字发音的则会很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字的输入。 由于打字机键盘是为欧美文字设计的,在设计时本身没有考虑汉字输入的问题,输入汉字往往比输入拼音文字困难。汉字没有经过中文打字机的普及,直接进入了电脑中文信息处理阶段。在电脑发明初期曾引起汉字能否适应电脑时代的问题,支持汉字拉丁化的学者甚至以此为理据。 随着各种中文输入法的出现,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存储、输出技术得到了基本解决,大大提高了中文写作、出版、信息检索等的效率。目前中文输入法有上千种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输入和表形输入两类,也有两者兼之的。汉字的语音输入、手写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收录数千字的GB 2312(中国大陆)、大五码及中文标准交换码(台湾)、HKSCS(香港)、JIS(日本)、KS X 1001(韩国)、KPS 9566(朝鲜),以及收录两万多字的GBK(中国大陆)、国际标准统一码、通用字符集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技术及其他种种因素,在收录字数,及收录字体等方面或做不同层次的调整。 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邮政户籍整理等的用字需要,于2000年实行了一个新的汉字编码的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 18030-2000,共收汉字27484个。后又发布了GB 18030-2005再次进行扩充,添加了42760个汉字。 汉字编码. 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动态造字. 随著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汉字的输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速度越来越快,并且这项技术仍在不断提高。 汉字词汇更新的实例 在化学领域,尤其需要大量描绘微世界的新词,因此化学学科汉字更新的情况最为显著。 化学名词曾用了“形声、会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很多是将两个字的字根组合,以表示新的意义的字,其发音也是原来两字发音之组合(反切法)。例如: 繁简体汉字的比较. 除了中国使用的简化字外,日本与韩国也分别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在台湾,官方用字或正式文书必须使用正体字;在手写的非正式文书中,有些人会使用行书、草书或民间的俗写,例如:「-{台}-」(-{台}-)、「-{门}-」(-{门}-)、「-{与}-」(-{与}-);但是,不会使用简化字中较难辨识字意的合并字,例如:「-{里}-」(-{里、里}-)、「-{后}-」(-{后}-)、「-{余}-」(-{余}-)、「-{制}-」(-{制}-)、「-{面}-」(-{面、面}-)、「-{谷}-」(-{谷}-)、「-{复}-」(-{复、复}-)、「-{台}-」(-{台、台、台}-),皆不简化。
用维基百科解释
稀有气体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left;" | ↓ 周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稀有气体(Noble gas),又称-{zh-cn:惰性气体;zh-tw:稀有气体;zh-sg:稀有气体;}-、懒性气体、钝气、贵气体等,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第18族(旧称ⅧA族)的化学元素。它们性质相似,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很难参与化学反应。天然存在的稀有气体有六种,即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和具放射性的氡(Rn)。而人工合成的鿫(Og)原子核非常不稳定,半衰期极短,因此目前未能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其性质。根据元素周期律,除了氖的反应活性最低外,其余惰性气体的反应活性随著原子序的增大而渐高,因此估计鿫应比氡更活泼。而且,理论计算显示,鿫可能会非常活泼,以至于不一定能称为-{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的特性可以用现代的原子结构理论来解释:它们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已「满」(即已达成八隅体状态),非常稳定,极少参与化学反应,至今只成功制备出几百种稀有气体化合物。每种稀有气体的熔点和沸点十分接近,温度差距小于10 °C(18 °F),因此它们仅在很小的温度范围内以液态存在。 经气体液化和分馏方法可从空气中获得氖、氩、氪和氙,而氦气通常提取自天然气,氡气则通常由镭化合物经放射性衰变后分离出来。稀有气体在工业方面主要应用在照明设备、焊接和太空探测。氦也会应用在深海潜水。如潜水深度大于55米,潜水员所用的压缩空气瓶内的氮要由氦代替,以避免氧中毒及氮麻醉的征状。另一方面,由于氢气非常不稳定,容易燃烧和爆炸,现今的飞艇及气球都采用氦气替代氢气。 名称. 自从惰性气体在十九世纪始为人知,其性质越趋透澈而多次改名。化学家最初认为它们很罕见,称之为稀有-{}-气体(rare gases)。不过,并非所有气体都很少见,这种说法只适用于部分气体。例如氩气在地球大气层的含量占0.9%,胜过二氧化碳;而氦气在地球大气层的含量确实很少,但在宇宙却相当充沛,占25%,仅次于氢。所以化学家又改称惰性-{}-气体(又称钝气,inert gases),表示它们在普通环境不化学反应,不曾在自然出现过化合物。对于那些早期需借由化合物来寻找元素的科学家来说,这些元素甚难寻找。不过,最近研究指出它们可以借助人工合成的方式和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此即稀有气体化合物),故最后改称noble gas,这称呼是由雨果·埃德曼于1898年所用的德语词Edelgas翻译而来,表示它们极不活泼,难以反应,但并非不能产生任何化合物,类比于与极不活泼的惰性金属(noble metal)。 在中文译名方面,两岸三地有不同称呼。中国大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1年公布的《化学名词》中正式规定「noble gases」称为稀有-{}-气体一词。香港教育局的《中学化学科常用英汉辞汇》称「noble gases」为(高)贵-{}-气体,而一般社会仍有使用惰性-{}-气体的称呼。而台湾方面,由国家教育研究院的国立编译馆建议常称「noble gases」为惰性-{}-气体,比较少用钝气(但审定高中以下化学课本统一使用钝气)、稀有-{}-气体等,然而最近也有称为-{zh-cn:高贵气体;zh-tw:高贵气体; zh-hk:稀有气体;zh-sg:高贵气体}-。 发现史. 1868年8月18日,皮埃尔·让森和约瑟夫·诺曼底·洛克伊尔在观测太阳的色球层时,发现一种发射光谱中有黄色谱线的物质,他们把该物质命名为“氦”(hélium、helium),该词源自希腊语ήλιος(ílios),意为“太阳”。在他们之前,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什已经在1784年在空气中发现一种微量的物质,其化学反应活性比氮气还低。一个世纪之后的1895年,瑞利勋爵比较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和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氮气,发现它们的密度有所不同。瑞利勋爵与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威廉·拉姆齐合作,推测从空气提取的“氮气”与另一气体混合物。此后,他们通过实验顺利地分离一种新的元素:氩,此名称源自希腊语αργός(argós),意思为“不活跃”。由此发现,元素周期表上欠缺一整类的气体。在寻找氩气期间,拉姆齐重复美国地质学家希尔布兰德的实验,即把钇铀矿放在硫酸中加热,他通过此法成功的分离出氦气。1902年,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接受氦和氩元素的发现,并为这些稀有气体纳入他的元素排列之内,分类为第0族,而元素周期表即从该排列演变而来。 拉姆齐继续使用分馏法把液态空气分离成不同的成分以寻找其他的稀有气体。他于1898年发现三种新元素:氪、氖和氙。“氪”源自希腊语“κρυπτός(kruptós)”,意为“隐藏”;“氖”源自希腊语“νέος(néos)”,意为“新”;“氙”源自希腊语“ξένος(xénos)”,意为“陌生人”。氡于1898年由弗里德里希·厄恩斯特·当发现,最初取名为镭放射物(radium emanation),但当时并未列为稀有气体。直到1904年才发现它的特性与其他稀有气体相似。1904年,瑞利和拉姆齐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稀有气体领域的发现。瑞典皇家科学院主席西德布洛姆致词说:“即使前人未能确认该族中任何一个元素,却依然能发现一个新的元素族,这是在化学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对科学发展有本质上的特殊意义。” 稀有气体的发现有助于对原子结构一般理解的发展。在1895年,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尝试将氟(电负性最高的元素)与氩(稀有气体)反应,但没有成功。直到20世纪末,科学家仍无法制备出氩的化合物,但这些尝试有助于发展新的原子结构理论。由这些实验结果,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在原子中的电子以电子层形式围绕原子核排列,除了氦气以外的所有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的电子层总是包含8个电子。1916年,吉尔伯特·路易斯制定八隅体规则,指出最外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是任何原子最稳定的排布;此电子排布使它们不会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因为它们不需要更多的电子以填满其最外层电子层。 1962年,尼尔·巴特利特发现首种稀有气体化合物六氟合铂酸氙。其他稀有气体化合物随后陆续发现:在1962年发现氡的化合物二氟化氡;并于1963年发现氪的化合物二氟化氪。2000年,第一种稳定的氩化合物氟氩化氢(HArF)在40K(-233.2℃)下成功制备。 2006年10月,联合核研究所与美国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成功地以钙原子轰击锎的方法,人工合成出鿫,它是18族的第七个元素。 物理和原子性质. 关于更多数据,参见稀有气体性质表。 由于稀有气体无极性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因而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弱,所以熔点和沸点非常低。它们在标准状况下都是单原子气体,甚至比一般固体元素原子量更大的氙、氡等也是如此。与其它稀有气体元素相比,氦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它的沸点和熔点低于其它任何已知的物质;它是唯一的一种表现出超流性的元素;它是唯一不能在标准状况下冷却凝固的元素——必须在0.95 K(−272.200℃)的温度施加25个大气压(2,500 kPa)的压力,才能使氦凝固。 到氙为止的稀有气体都有多个稳定的同位素,氡和鿫则没有稳定同位素。寿命最长的氡同位素222Rn的半衰期只有3.8天,222Rn会衰变为氦和钋,最终衰变产物则是铅;而目前已知的鿫同位素只有294Og,半衰期仅0.7毫秒。 稀有气体原子像大部分族中的原子一样,由于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加。原子的大小与影响物质的许多性质。例如,电离能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减少,因为较重的稀有气体中的价电子离核较远,因此更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稀有气体的电离能是每一个周期中最大的,这反映了它们的电子排布的稳定性,也导致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然而,有些较重的稀有气体的电离能较小,足以与其它元素和分子相比。巴特利特正是看到了氙的第一电离能与氧分子相似,而尝试用六氟化铂来把氙氧化,因为六氟化铂的氧化性非常强,足以把氧气氧化。稀有气体不能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的阴离子;也就是说,它们的电子亲合能是负值。 稀有气体的宏观物理性质主要来自原子之间的弱范德华力。原子之间的吸引力随着原子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极化性的增加以及电离能的减少。这就是在第18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和原子间力增加,导致熔点、沸点、汽化热和溶解度增加的原因。密度的增加则是由于原子序数的增加。 稀有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几乎是理想气体,但它们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偏差提供了分子间作用力的研究的重要线索。兰纳-琼斯势,通常用来模拟分子间的作用,由约翰·兰纳-琼斯根据氖的实验数据提出,那时量子力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作为从第一性原理(即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工具。这些作用的理论分析变得易于处理,因为稀有气体是单原子,且原子是球形,这意味着原子之间的作用与方向无关(各向同性)。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组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8族。已经确认的元素是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和鿫(Og),前六者在标准状况下都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不可燃的气体。 曾经有一段时间,它们称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0族,因为大家认为它们的化合价为零,也就是说,它们的原子不能与其它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然而,后来发现有些稀有气体确实可以形成化合物(氖除外),这样“第0族”的名称便再没有人使用了。目前对第18族的最新元素鿫了解非常少。 与其他主族一样,此族元素的电子排布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主导化学性质变化趋势的最外层电子: 稀有气体的价电子层已满。价电子是最外层的电子,通常只有这些电子参与化学键。价电子层已满的原子是非常稳定的,因此很难形成化学键,也极难得到或失去电子。然而,在较重的稀有气体中(例如氡),最外层的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电磁力要小于较轻的稀有气体(例如氦),因此较重的稀有气体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稀有气体记法. 由于价电子层已满,因此稀有气体可以与电子排布记法结合起来,形成稀有气体记法。这种记法是先写出元素之前的最近的稀有气体,然后再写出从那里开始的电子排布。例如,碳的电子排布是1s22s22p2,稀有气体记法则是2s22p2。使用这种记法更容易识别元素,也比完整的原子轨道记法要简短。 化合物. 稀有气体的化学反应活性极低;因此,目前只制备出了数百个稀有气体化合物。氦和氖参与化学键的中性化合物目前还没有成功制备(虽然理论上少数氦的化合物是可以存在的),氡、氙、氪和氩也只表现出极低的活性。根据艾伦电负性的大小,可知反应活性的顺序为Ne < He < Ar < Kr < Xe < Rn < Og。 1933年,莱纳斯·鲍林预言较重的稀有气体可以与氟和氧反应,生成化合物。他预言了六氟化氪(KrF6)和六氟化氙(XeF6)的存在,推测XeF8可能存在但不稳定,也预测了氙酸可以转化成氙酸盐。目前已经证明了这些预言基本上是准确的,只有XeF8已知不但热力学上不稳定,动力学上也不稳定。 氙的化合物是稀有气体化合物中数量最繁多的。在大部分这些化合物中,氙原子的氧化态都是+2、+4、+6或+8,与电负性很高的原子如氟或氧键合,例如二氟化氙(XeF2)、四氟化氙(XeF4)、六氟化氙(XeF6)、四氧化氙(XeO4)以及高氙酸钠(Na4XeO6)。其中有些化合物可以在化学合成中作为氧化剂,特别是XeF2可以作为氟化剂。到2007年为止,已经制备出了大约五百种氙与其它元素键合的化合物,包括有机氙化合物(氙与碳原子键合),以及氙与氮、氯、金、汞和氙本身键合的化合物。氙与硼、氢、溴、碘、铍、硫、钛、铜和银键合的化合物也已制得,但只能在低温的稀有气体基质或超音速稀有气体射流中存在。 理论上,氡比氙要更活泼,因此应该比氙更容易与其它原子键合。然而,由于氡的同位素皆具高度放射性和极短的半衰期,实际上只制备出了少数氡的氟化物和氧化物。 氪没有氙活泼,但仍然制备出了一些氪的化合物,其中氪的氧化态为+2。二氟化氪是最重要和最容易制备的氪化合物。氪与氮和氧键合的化合物也已制得,但分别只在−60 °C(−76.0 °F)和−90 °C(−130.0 °F)以下稳定。 氪原子与其它非金属(氢、氯和碳)以及一些过渡金属(铜、银、金)键合的化合物也已制得,但只能存在于低温的稀有气体基质或超音速稀有气体射流中。2000年用类似的条件制备了最初几个氩化合物,例如氟氩化氢(HArF),以及一些氩与过渡金属铜、银、金键合的化合物。到2007年为止,还没有成功制备出含有氦或氖的共价键的化合物。 稀有气体(包括氦)可以在气相中形成稳定的多原子离子。最简单是1925年发现的氦合氢离子(HeH+)。因为它含有宇宙中最丰富的两种元素:氢和氦,因此被认为广泛存在于星际介质中。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已知的稀有气体准分子。这些化合物比如ArF和KrF只能在激发态稳定存在,其中一些用于准分子激光器。 稀有气体原子除了形成共价分子,还能形成非共价化合物。它们的包合物最早于1949年报道,这类化合物中一个稀有气体原子被特定的无机或有机配体容纳在晶格中。它们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稀有气体原子的大小必须与配体晶格的大小匹配。例如氩、氪和氙能与氢醌形成包合物,而氦和氖却不能,因为它们太小并且可极化性不够强。氖、氩、氪和氙还能形成由冰的晶格容纳稀有气体原子的水合物。 稀有气体能形成由富勒烯分子容纳稀有气体原子的内嵌富勒烯。1993年时发现60个碳原子的球状分子,可以与高压的稀有气体反应形成诸如的配合物("2"这个记号表示氦原子在分子内,而不是与它形成共价键)。截止2008年,富勒烯与氦、氖、氩、氪和氙的配合物都已制得。这些化合物的用途主要是通过稀有气体原子的核磁共振波谱来研究富勒烯的结构和反应性。 稀有气体化合物例如二氟化氙被视作超价分子,因为它们违反了超价分子。这些化合物的成键可以使用三中心四电子键模型来解释。这种模型于1951年首次提出,描述了三个共线原子的成键状况。例如的成键可以用三个原子的p轨道进行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来描述,氙原子全满的p轨道与每个氟原子半满的p轨道重叠,形成一个全满的成键轨道、一个全满的非键轨道和一个全空的反键轨道。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定域在两个端基原子上,这表明氟的高电负性促进了电荷的定域化。 较重稀有气体氪和氙的化学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较轻稀有气体氖和氦仍处于开始阶段,而最稳定的氖至今仍没有一种确认存在的化合物,目前只发现了一些不稳定的阳离子和未经证实的水合物。 自然存在与制备. 稀有气体在宇宙中的丰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氦是宇宙中仅次于氢的最丰富的元素之一,质量分数大约为24%。宇宙中的大部分氦都是在太初核合成中形成的,但是由于恒星核合成中的氢的聚变,氦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地球上的丰度则完全不同,氦仅仅是大气中第三丰富的稀有气体。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大气层中没有太初氦,因为氦的原子质量太小,无法被地球的引力场吸引在地球表面附近,因此会散逸至太空中。地球上的氦来自地壳中重元素(例如铀和钍)的α衰变,这样产生的氦往往积聚在天然气田中。另一方面,较丰富的氩来自于钾-40的β衰变。钾-40同样存在于地壳中,它衰变产生的氩-40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氩同位素,尽管它在太阳系中相当稀少。这个过程是钾氩测年法的理论基础。氙在大气中的丰度比预想的要低,这被称作“氙失踪问题”(missing xenon problem)。有一种理论认为缺少的氙可能被限制在地壳的矿石中。二氧化氙发现后,有研究认为氙能取代硅酸中的硅从而固定在地壳中。氡在岩石圈中通过镭的α衰变生成。它会通过裂缝逸出石材进入建筑物,并在通风不佳的建筑物内积聚。因为氡的放射性很强,它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估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1000人死于氡引发的肺癌。至于鿫则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只能透过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且制备难度极大,至今科学家只成功合成出五个(亦可能为六个)鿫原子。 氖、氩、氪和氙都是从空气中使用气体液化的方法获得的,先将各种气体液化,再根据沸点不同来分馏,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馏分。氦通常提取自天然气,而氡可以从镭化合物放射性衰变的产物中分离出来。稀有气体的价格取决于他们的自然丰度,因此氩最便宜而氙最昂贵。右侧的表格给出了2004年时实验量的各种稀有气体在美国的销售价格。 应用. 稀有气体的熔沸点非常低,是用途广泛的低温学工作介质。特别是沸点低达4.2K(−268.95 °C)的液氦可以用于冷却核磁共振成像和核磁共振波谱法所需的超导磁铁。尽管液氖的冷却温度没有液氦那么低,但是仍在低温学中广泛使用,因为它的制冷量是液氦的40倍、液氢的3倍。 因为氦在液体尤其是脂质中的溶解度较低,它在潜水员的呼吸气体中代替了氮气。人受到类似于水肺潜水的压力时,气体会被血液和人体组织吸收,这会造成氮麻醉的严重后果。因为溶解度远比氮气小,少量的氦被带入细胞膜。而用氦代替呼吸混合气中的部分成分时(例如三混气和氦氧混合剂),潜入较深后上浮时的麻醉反应可以大大减轻。氦的低溶解性为减压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由于溶解在体内的气体减少,上浮时由于减压而形成的气泡将大大减少。另一种稀有气体氩被视作水中呼吸器潜水最好的防水衣填充气体。氦也用作核反应堆中核燃料棒的填充气体。 自从1937年的兴登堡灾难以来,尽管相对氢气会使浮力降低8.6%,但因密度小且不可燃,各国仍使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飞艇和气球。 稀有气体在许多场合中用于提供惰性气氛。氩在化学合成时常用于保护对氮气敏感的化合物。固态氩也用于研究活性中间体等非常不稳定的化合物,方法是在超低温下将其隔离在固态氩构成的基质中。氦是气相色谱法中的载色剂、温度计的填充气,并用于盖革计数器和气泡室等辐射测量设备中。氦和氩都用作焊接电弧的保护气和贱金属的焊接及切割的惰性保护气。它们在其他冶金过程和半导体工业中硅的生产中同样有着广泛应用。 由于化学活性很低,稀有气体广泛的应用于照明领域。氩和氮的混合气体是白炽灯中填充的保护气。氪可降低灯丝的蒸发率而常用于色温和效率更高性能白炽灯,特别在卤素灯中可将氪与少量碘或溴的化合物混合充入。此外,在放电灯中填充不同的稀有气体,可以产生不同颜色的光,如霓虹灯中常见的氖灯。尽管称为氖灯,其中通常含有其他气体和磷,它们在氖发出的橙红色光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颜色。氙通常用于氙弧灯,因为它们的近连续光谱与日光相似。这种灯可用于电影放映机和汽车前灯等。 稀有气体可用于准分子激光器,这是因为它们可形成短暂存在的电子激发态受激子(excimer)。这些用于激光器的受激子可能是稀有气体二聚体,例如Ar2、Kr2或Xe2,更有可能是与卤素结合的受激子,例如ArF、KrF、XeF或XeCl。这些激光器产生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其中ArF产生的紫外线波长为193纳米,而KrF为248纳米。这种高频率的激光使高精密成像成为现实。准分子激光有诸多工业、医药和科学用途。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显微光刻法和微制造必须用到准分子激光。激光手术,例如血管再成形术和眼部手术也需用到准分子激光。 一些稀有气体有直接的医学用途,如:氦有时用于改善哮喘患者的呼吸;氙则因为在脂质中的高溶解度成为一种麻醉剂,比常用的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更为有效,且容易从体内排出而麻醉后苏醒也较快。氙在超极化核磁共振成像中用于拍摄肺的医学影像。具有强放射性的氡可用于放射线疗法,由于其半衰期很短,通常只能制取出极少量。 大多数离子推进器以惰性气体作为推进剂。由于离子推进器不是以化学反应驱动的,因此需要化学惰性的燃料来防止燃料与推进器上的任何其他物质发生不必要的反应,从而腐蚀机体,减短使用寿命,化学惰性的燃料也能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许多推进器都使用氙作为燃料,因为它的高原子序使其游离能很低,从而很容易电离。且氙在室温下能够以液态储存,在推进器运作时可轻易转化为气体。然而,目前全球氙供应短缺且价格昂贵(2021年每公斤氙约3,000美元)。2018至2023年间,星链网路卫星上的霍尔效应推进器使用成本更低的氪作为燃料,之后星链卫星改用氩霍尔效应推进器以求更高的比冲。 由于鿫只能用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且制备难度极大,制备出的量又极少(至多几颗原子),生成后又会很快衰变,因此除了学术研究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用途。 放电色. 气体放电发出的光的颜色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
用维基百科解释
人口
人口(Human Population),通常是指一个地理区域的人类数目,对人口进行研究的科目有社会学和地理学,它是人口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范畴,一个地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限制了人口数目的增长,一些人类社会学观察员建议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人口,并且认为未受抑制的人口增长有可能导致马尔萨斯学说灾难,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这个观点。人口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 人口爆炸. 用来形容某地区的人口突然快速地增长,就像炸弹爆炸的一瞬间般。人口爆炸通常都会发生在战争之后的一至两年,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口爆炸。 历年来世界上的人口. 按照现代人是在5万年前出现的来算,考虑到那时没有人口限制,平均寿命短,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每个母亲大约会生6到8个孩子,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此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我们现在的地球有73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6.8%。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截至2011年11月,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大约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6%,由此估算,曾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口1167亿。
用维基百科解释
时区
时区,是地球上的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定义。以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时角)决定时间,这就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有所不同(地方时)。1863年,首次使用时区的概念,透过设立一个区域的标准时间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世界各国位于地球不同位置上,因此不同国家,特别是东西跨度大的国家日出、日落时间必定有所偏差。这些偏差就是所谓的时差。 历史. 在农业社会,世界各地一般采用各自的地方时。十九世纪随着长途铁路运输的发展,1870年代加拿大铁路工程师史丹佛·佛莱明(Sandford Fleming)首次提出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1883年11月18日,美国铁路部门正式实施五个时区。1884年华盛顿召开的子午线国际会议正式通过采纳这种时区划分,称为世界标准时制度。 理论时区. 理论时区以被15整除的经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7.5度,即每15°划分一个时区,这是理论时区。理论时区的时间采用其中央经线(或标准经线)的地方时。所以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相差多少个时区,就相差多少个小时。因此推算,东12区与西12区为同一地方,为避免同一地方日期却相差一天的矛盾,提出国际换日线的概念,国际换日线东侧比西侧迟整整24小时。 法定时区. 但是,为了避开国界线,有的时区的形状并不规则,而且比较大的国家以国家内部行政分界线为时区界线,这是实际时区,即法定时区。 时区表示法. ISO 8601. 协调世界时. 如果时间是以协调世界时(UTC)表示,则在时间后面直接加上一个“Z”(不加空格)。“Z”是协调世界时中0时区的标志。因此,“09:30 UTC”就写作“09:30Z”或是“0930Z”。“14:45:15 UTC”则为“14:45:15Z”或“144515Z”。 UTC时间也被叫做祖鲁时间,因为在北约音标字母中用“Zulu”表示“Z”。 UTC偏移量. UTC偏移量用以下形式表示:±:、±、或者±。如果所在区时比协调世界时早1个小时(例如柏林冬季时间),那么时区标识应为“+01:00”、“+0100”或者直接写作“+01”。这也同上面的“Z”一样直接加在时间后面。 "UTC+8"表示当协调世界时(UTC)时间为凌晨2点的时候,当地的时间为2+8点,即早上10点。 缩写. 时区通常都用字母缩写形式来表示,例如“EST、WST、CST”等。但是它们并不是ISO 8601标准的一部分,不应单独用它们作为时区的标识。一些缩写可能意义模糊,例如“BST”应当是英国夏令时,但在1968年到1971年间被重命名为“英国标准时”,这只是因为立法者不愿称其为中欧时间。在该法案中还确认英国的标准时间仍然为格林威治标准时。
用维基百科解释
王勃
王勃(,一作),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初唐诗人、文学家。王勃出身贵族世家,自少聪慧,十七岁时获沛王李贤征为侍读,平步青云,后因撰写《檄英王鸡》触怒唐高宗,被斥逐出王府。王勃流寓蜀地三年后,回京参加官员诠选,声名大噪,结果出任虢州参军,在职期间因杀人而获罪免官,其父王福畤亦受牵连,被逐交趾。王勃与父亲上路南行,渡海溺死,英年早逝,年仅廿八。王勃善写诗赋与骈文,擅长创作对偶句,扩大乐府体裁,辞赋风格清新脱俗,一反初唐宫廷诗的矫饰浮夸,下开盛唐诗风,代表作有《滕王阁序》、《春思赋》、《采莲赋》、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绝《山中》等。王勃才华洋溢,享负盛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生平. 王勃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为隋末大儒王通,叔祖为隋唐之际隐士诗人王绩,父亲王福畤。王勃自少聪慧,九岁时读颜师古《汉书注》,作《汉书指瑕》;少年时已在洛阳参加官员间的宴会,并受邀作诗;十四岁时得刘祥道举荐「幽素科」。王勃热衷于功名,致力撰写诗赋呈献给高官,刘祥道、贺兰敏之、沛王李贤和唐高宗都欣赏他的诗歌。十七岁时,王勃被沛王征为侍读,667年到东吴游览。正当少年得志之时,王勃遇上沉重打击。669年,诸王鬪鸡,王勃为沛王撰文《檄英王鸡》,唐高宗看到此文,愤怒地说:这样做会增加两位王子互相斗争之心。即日斥退王勃,不再让他进入王府。同年七月,王勃有西南之行,游览蜀地景物,借以排遣政治失意。自669年秋,王勃与卢照邻结伴而行,先后到梓州、成都、彭州等地,在蜀地结识各级官员,撰写宴会诗的序文,借机显露才华。 流寓三年后, 671年王勃回京,参加由吏部侍郎裴行俭主持的铨选考课,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时参选,成为文坛佳话。王勃致力呈献著作,对象包括当时掌管诠选的裴行俭与李敬玄,王勃又向裴行俭上「启」,陈述己见与大志,名气迅速传遍天下,结果「三府」交相征聘,王勃却因病请辞,请求为虢州参军。王勃在虢州时,官奴曹达因犯法而向王勃求保护,王勃把他藏起来,后来觉得藏不住了,怕受到连累,暗地里杀了曹达。事情被揭发后,王勃被判死刑,674年改元大赦,王勃得以出狱,于675年回归故乡龙门;父亲王福畤因王勃的罪行而失官,被逐为交趾县令。同年六月时李贤晋封太子,再大赦,王勃可以回复旧职,但没有接受,八月与父亲从龙门出发南下,这等于他与父亲同时被流放。父子路经洪州滕王阁,参与宴会,王勃撰成不朽名篇《滕王阁序》。后南行途中,王勃渡海溺死(一说王勃南下与其父会合时溺死),年二十八。王勃写文章时不打草稿,有时蒙上被子,像在睡觉,起来后下笔立成,时人称之「腹稿」。 文学. 诗歌. 近体诗. 王勃对诗歌的革新,表现在对偶句及诗歌结尾的撰写,其律诗较当时流行的宫廷诗歌简单和个性化,后来发展成盛唐律诗的特点。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直接,与当时宫廷诗风的矫饰作风形成鲜明对照:「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在长安送别友人到四川去做县尉,往西南望去,只见一片风烟,气象开阔博大,抒发即使远隔天涯,知己仍像亲近的邻居一样,心灵相通。五律《易阳早发》描述夜空中的凉飙和流萤,与白日艰苦的旅程,「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表达了诗人旅途上的愁闷。王勃也写过一些隐士诗和游仙诗,但不及其送别诗与旅行诗出色。 王勃的绝句自我色彩强烈,五绝《山中》是他在后世最流行的作品之一:「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此诗乃寓居巴蜀时所作,抒发未能回归长安的悲哀,在深秋黄昏时份,但见山上都是黄叶在飘零飞舞。王勃能走出宫廷诗人的园林游览,描写大自然的壮丽和险峻陡峭的景象。他途经剑阁山区,写下五绝《普安建阴题壁》,叙述在山上俯瞰看似无底的河流,旅途艰辛,云雾笼罩,引出游子何时可归的忧虑。《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头两句用字典雅,尾句则朴素,说明江亭关闭的原因,表现了渗透人和景物的寒冷感觉。王勃也善于用宫廷风格写精巧矫饰的绝句,如七绝《秋江送别二首》。排律《泥溪》对句出色,句法曲折,感受新鲜,将水行的危险与陆行的危险相对,景象奇异美丽。 古体诗. 乐府方面,王勃并不因循乐府旧题的固有体式规限,「自我作古」,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创制与旧题乐谱不同的作品,改造传统乐府体式,形式上的特色包括篇幅加长,以四句或六句为一解,以及多长短句杂言。其长篇歌行《秋夜长》、《采莲归》、《临高台》,都是从乐府扩展而成。王勃通过对原调的改动,在字句和分章都使之向整齐韵律推进,大幅加长原调短曲,以充实敍事抒情内容。《秋夜长》叙述思妇长夜不寐,悲伤幽怨,诗歌以思妇喻己,以征夫离家而去比喻君王疏远自己,透过描写传统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寄寓自己对昔日光辉的缅怀。《采莲曲》似为六朝同题作品的模仿,其诗增长篇幅,杂言为诗以及基本上以四句构成一韵组,最为明显的曲体特征是使用三言句,一曲之中自生起伏,以四句为一解,借以转换场景焦点,从采莲景象、女子相思、征夫未还、雁书来至等,一解一景,突出采莲女思念征夫的主题。采莲女怀想夫君之事有所寓意,诗句描绘采莲女的美艳,并加入游子思妇的题材。 王勃《陇西行》以乐歌形式重写史事,全诗分十章,叙述陇西故事,聚焦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所述的李广生平事迹。王勃七言歌行中的杰作是《临高台》,此诗沿用乐府旧题,音节富于变化,富于抒情色彩,描写从高台观察京城的景象,「高台四望同,帝乡佳气郁葱葱」;结尾的死亡象征写得漫不经意,寄寓对人生短暂的感伤。诗人通过俯瞰城市,看到美丽的短暂无常,表现及时行乐、荣华易逝的思想。七言古诗《滕王阁》表达世俗荣华短暂无常的主题,滕王阁只是短暂的寻欢作乐歌舞之地,与之相对的是永恒的大江。王勃从未从军塞外,却写有边塞乐府,对边塞地名的铺排妙用,展现了广博学问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辞赋. 王勃入蜀前辞赋文风绮靡,用典繁密,语言雕琢;入蜀后辞赋风格清新脱俗,语言平易晓畅。早期辞赋之作有《七夕赋》、《九成宫东台山池赋》。其中《寒梧栖凤赋》是唐代律赋的最早作品,是唐代定韵作赋的最早作品之一,赋文引经据典,用语雅正,写凤凰非醴泉不饮,非练实不食的高傲性格,勾画了作者清高却未受青睐的形象,抒发渴望得到重用,语气不卑不亢,行文婉转有度。四韵短赋经王勃的实践,使其题材开阔,体裁灵便,抒情咏物到达了新高峰。《驯鸢赋》体制趋向短小和格律化,有鲜明个人色彩,以自傲的鸢鸟形象,勾画自身仕途挫折的遭遇。卢照邻亦作有同名《驯鸢赋》,二赋互吐心声,嗟叹境遇。王勃感叹当初以为天地之大可作一番大事业,结果却受伤被困,抒发挫折后「与道浮沉」的豁达。在《江曲孤凫赋》中,作者磨平了愤慨,表达的是悠闲自适,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屈原楚辞《卜居》同样选用孤凫为意象,以对比手法突出己志,捕捉凫鸟孤身畅游之乐,寄托诗人摒弃名利,逍遥自乐的出世思想。 《春思赋》写于671年,为作者自喻之作,创作于仕途失意与旅居他乡流离转徒之际,序文用《世说新语》新亭对泣故事,表达身处蜀地的异乡情怀。赋文模倣潘岳《秋兴赋》的自叙模式及抒情手法,风格纤浓华丽,极尽模描雕绘之能事,却并非六朝春赋传统的延续,而是返回《楚辞》的抒情传统。内容写到长安、洛阳、江南的春色,也描写了各种人物的春思,包括荡子从军、娼妇闺怨等流行题材,成为一幅初唐的生活画卷。赋文叙述征夫守边,「羌笛唯横陇路风,戎衣直照关山月」,把乐府横吹曲吹奏的《陇头水》和《关山月》巧妙地融合情境,以呈现边塞景象。作者怀著愤懑失意的心情,面对春色无边,不禁悲从中来;全赋以失意落魄为主调,结尾则以司马相如和陈平后来得志的故事自况自励,表达了乐观与自信。形式上以赋体铺陈为基础,行文则以五、七言诗句为主,如「春江澹容与,春期无处所;春水春鱼乐,春汀春雁举」等句,以大量诗句入赋,与乐府传统渊源甚深,融和诗赋体裁。《采莲赋》作于675年,献给其旧主沛王李贤,期望这位新封太子加以重新提携。赋文袭用江淹《别赋》的体裁结构,善于修辞,描写丰赡繁复,运用典故旁征博引,集中描绘昔日宴会的场景,席上皆是才华洋溢的隐士与宾客,然后笔锋转至被疏远的诗人,他被流放至南方,正受羁旅之苦,「伤君王兮未知」,「忆离居兮方苦」,展现诗人人生挫折。 骈文. 王勃骈文《滕王阁序》非常著名,标志著他写作生涯的巅峰。王勃序的一大特色,在直抒胸臆,述己之幸酸,不时流露身世之感,《滕王阁序》即以自伤之情贯穿全文。滕王阁建在江西南昌附近,《滕王阁序》原题《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作于675年,王勃时年二十六岁,随父亲王福畤前往南方就任交趾县令的途上。王勃及父亲受到洪州都督阎伯屿的盛情邀请,临别时王勃在宴上受邀撰写宴会诗集之序。序文辞藻雅丽,夸赞洪州景物,大部份典故都和洪州当地历史与风俗紧密相连,写出悲伤和忧虑的色彩,注入作者个人身世之感,表现沮丧心情,结合了华丽文风与写景时偶尔表现的个人感情,用典精当,勾勒出一个失意青年的自画像。如「李广难封」句中引用了《史记》所载李广故事,李广未能封侯,与王勃不幸遭遇的原因类似。《滕王阁序》最有名的两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时就深受人们喜爱,传诵甚广。王勃常在序文中透露对个人不幸际遇的感慨,《滕王阁序》外,还写了大量骈文,大多作于类似宴会上,但大部份已散佚。《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序》叙述时地与背景后,以王褒、扬雄和司马相如自比文才,而以孔子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思想. 文艺观方面,王勃贬斥龙朔年间(661—664)的浮夸文风,大力主张文章的「刚健」与「风骨」。在上呈吏部侍郎裴行俭的启中,王勃上承裴子野《雕虫论》的观点,认为雕琢文风乃朝政衰败的因由,高举儒家经典以批评时文的绮靡,并指出时文崇尚雕琢乃「以诗赋为先」的选官制度使然,批评官员考核过度强调诗赋写作,使士人趋之若鹜,舍本逐末。王勃也写下大量学术著作,大部份与儒家思想有关。 文集. 杨炯编的王勃文集有三十卷(一说由王勃之兄王勮、王勔主持编纂),编纂于684至689年间。其后散佚严重,今存的明代刊本王勃集只有两卷,是从《文苑英华》等文集再编的辑本,清代蒋清翊加以注释,撰成《王子安集注》。初唐时《王勃集》就传至日本,至今保存了《王勃集》卷28、卷29、卷30的古抄本残本。日本正仓院保存著称为《王勃诗序》的抄本,年代记录是「庆云四年」(707年),共保存王勃序41篇,其中有20篇不见于明清时中国的文献,文字比中国现存的刊本更接近王勃原本。 评价. 王勃是初唐最享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裴行俭评论王勃「华而不实」,潜质优厚但却一事无成。杨炯称许王勃对宫廷诗歌雕琢的文体进行变革,赞扬王勃开一代之风,乃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其刚健文风超脱了南朝的绮丽,为一众时人所学习倣效。七世纪中期时人评论初唐四杰辞藻华丽而「轻薄」,据盛唐诗人杜甫诗《戏为六绝句六首》其二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元代方回高度评价王勃诗歌的技巧。明末唐汝询把唐代绝句抒情之功归于王勃。近人叶嘉莹批评王勃「对于人生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在思想性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度」,「不能成为真正好的第一流诗人」。宇文所安赞赏王勃对偶句的创作:「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骈文作家之一,王勃的真正力量在于描写及构造完美的对句的能力」。陈伟强评论王勃「诗赋骈文,雕琢华丽,不脱六朝气习」,其人「才华洋溢,可惜英年早逝,否则其文学与学术成就必定远不止此」。 传说. 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记载,王勃十四岁时出席了南昌的一次宴会,南昌府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宴请宾客,大家饮酒作诗收集起来,前面还要写一篇序文。阎公请参加宴会的文人作序,王勃以外,大家都谦让。都督事先已让其女婿准备好序文,以便在盛会中表现才能。不料王勃席间自告奋勇写了《滕王阁序》,阎公愤然离席,令下官伺其下笔。初闻文章开头,阎公评价说「亦是老生常谈」;接著又报,阎公听闻后沉吟不语;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对仗,阎公大惊喊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知道王勃作品的确精彩,远在其女婿之上,随即款待王勃。《唐摭言》这则轶闻成为后来野史、诗歌、戏曲相关故事的蓝本,被改编和渲染。晚明冯梦龙小说《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清初郑瑜杂剧《滕王阁》的情节梗概为:王勃偶遇一老翁,原来老翁是马当山神,他用风送王勃使之及时赶到滕王阁宴会去。
用维基百科解释
'(Sodium;natr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原子序数为11,原子量为。它是柔软且活性大的银白色金属。钠是周期表的第一族元素,为碱金属的一员。因为它的价壳层只有单个电子,所以容易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Na+。钠唯一的稳定同位素为钠-23。纯金属态的钠并不存在自然界中,须以含钠的化合物来制备。钠是地壳中含量第六多的元素,并且多数存在于矿物中,如长石、方钠石以及石盐(NaCl)等。多数钠盐溶解度都很高:超过亿万的钠离子都被水自矿物中给溶出,因此在溶于海洋的元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最常见的。 钠在公元1807年最先由汉弗里·戴维以电解氢氧化钠分解出来,钠化合物有许多应用,像是NaOH(碱液)可用于肥皂制造、NaCl(食盐)可做为除冰剂也是动物和人类体内的养分。 钠对所有动物植物都是必要的元素。钠离子是细胞外液(ECF)中最重要的阳离子,对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细胞外液的间隔具重要影响,间隔中的水份流失,会造成钠离子浓度上升,这种情况称为高钠血症,细胞外液间隔中的水和钠离子等渗性的流失,造成间隔大小变小,这种情况称为低血钠症。 钠钾帮浦在人的细胞中用来三个钠离子移到细胞外,并将两个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测量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钾离子为40:1,而钠离子为1:10。在神经细胞中,当神经细胞静止时,细胞膜电荷的交换会造成神经冲动的传导,称之为动作电位,而钠是此作用的关键。 物理性质. 在标准情况下,钠是一种软的银色金属。 除非浸入矿物油或惰性气体中(这也是它通常的储存方式),不然钠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灰白色的氧化钠。金属钠可以被刀轻易切割,也是良好的热导体和电导体。由于原子量低且原子半径大,钠是密度第三低的金属,也是三种可浮于水的金属之一,另外两种是锂和钾。钠的熔点(98 °C)和沸点(883 °C)低于锂但高于钾,符合元素周期律。这些性质在高压下变化:在1.5 Mbar下,金属钠的外观从银白色变成黑色,在1.9 Mbar下变成透明的红色,在3 Mbar下变成透明清澈的固体。这些高压同素异形体都是电的绝缘体,结构都为电子盐。 在焰色反应中,钠和其化合物是黄色的,因为激发态的3s电子会在从3p跌到3s时放出一个光子,而这个光子的波长为D线,也就是589.3 nm。自旋-轨道作用使得3p轨道和D线都分成两条,分别处于589.0和589.6 nm;而超精细结构使得这两条轨道放出更多的线。 同位素. 目前已知有20种钠的同位素,不过只有23Na是稳定的。23Na是在碳聚变中两个碳原子核聚变并放出质子而成的,这需要超过6亿开尔文的温度和3个太阳质量才能做到。两种放射性的是由宇宙射线散裂产生的:22Na的半衰期为2.6年,而 24Na的半衰期为15小时,其它钠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小于一分钟。两种钠的同核异构体也是已知的,半衰期较长的24mNa 的半衰期为20.2毫秒。在临界事故中,急性中子辐射会把人体内的一些23Na转变成24Na,因此可以通过 24Na和23Na的比例计算受害者的辐射剂量。 化合物. 钠原子有11个电子,比稀有气体氖多一个电子。钠的第一和第二电离能分别为495.8 kJ/mol和4562 kJ/mol,因此钠通常形成含有Na+阳离子的离子化合物。 钠的反应性比钾低,但比锂高。金属钠是一种强还原剂,Na+/Na的标准电极电势为−2.71V,不过锂和钾的标准电极电势都更低。 含钠盐类及钠氧化物. 钠化合物具有巨大的商业重要性,对于生产玻璃、纸、肥皂和纺织品的行业尤其重要。最重要的钠化合物包括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钠(NaHCO3)、氢氧化钠(NaOH)、硝酸钠(NaNO3)、磷酸钠、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氟化钠、醋酸钠和硼砂(Na2B4O7·10H2O)。在这些化合物中,钠通常形成离子键,是一种硬的路易斯酸。 很多肥皂都是脂肪酸的钠盐。钠肥皂比钾肥皂的熔点更高(也更硬)。 类似其它碱金属,钠和水的反应是强烈的放热反应。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钠和可燃的氢气。当钠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过氧化钠和一些氧化钠。 水溶液. 钠倾向于形成可溶于水的化合物,例如卤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羧酸盐和碳酸盐。钠的主要水合物是水配合物 [Na(H2O)"n"]+,其中"n" = 4–8。 从水溶液中直接沉淀钠盐是罕见的,因为钠盐通常对水具有高亲和力(铋酸钠 NaBiO3除外)。由于钠化合物在水中的高溶解度,钠盐通常是通过蒸发或用有机溶剂沉淀分离的。它们在有机溶剂的溶解度低,例如氯化钠在乙醇的溶解度只有 0.35 g/L。冠醚,像是15-冠-5,可用作相转移催化剂。 样本的钠含量可以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位差计测量。 电子盐和钠化物. 与其他碱金属一样,钠溶于氨和一些胺中,形成深色溶液。这些溶液蒸发后会留下一层闪亮的金属钠薄膜。这些溶液会形成配合物 (Na(NH3)6)+,它的正电荷会被作为阴离子的电子抵消。穴醚可以将这些配合物作为结晶分离。钠会和冠醚、穴醚和其它配体形成配合物。举个例子,15-冠-5对钠有高亲和性,因为它的孔径为 1.7–2.2 Å,可以装下一个钠原子(1.9 Å)。穴醚,类似冠醚和其它,也对钠离子具有高亲和力。通过歧化将穴醚加到钠的氨溶液中,可以获得钠负离子 Na−的衍生物。 有机钠化合物. 很多有机钠化合物是已知的。由于C-Na键的高极性,它们类似碳负离子。一些著名的有机钠化合物包括环戊二烯基钠(NaC5H5)和三苯基碳钠((C6H5)3CNa)。萘钠,化学式 Na+[C10H8•]−,是一种强还原剂,由钠和萘在醚类环境中反应而成。 金属间化合物. 钠可以和很多金属形成合金,例如钾、钙、铅、11族元素和12族元素。钠和钾的合金有 KNa2和NaK。含有 40–90% 钾的钠钾合金在常温下是液体,是极佳的热导体和电导体。钠钙合金是从 NaCl-CaCl2和 NaCl-CaCl2-BaCl2中电解钠的副产物。钙仅与钠部分混溶。在液态下,钠和铅完全混溶。有几种制造钠铅合金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将它们一起融化,另一种方法是将钠电解沉积在熔化的铅阴极上。NaPb3、NaPb、Na9Pb4、Na5Pb2和Na15Pb4都是已知的钠铅合金。钠也和金 (NaAu2) 、银 (NaAg2)形成合金。12族元素(锌、镉和汞)可以和钠形成合金。NaZn13和NaCd2是已知的。钠会形成 NaHg、NaHg4、NaHg2、Na3Hg2和 Na3Hg等各种汞齐。 历史. 钠的名称来自阿拉伯语"suda"(صداع),意思是头痛,因为人们很早就知道碳酸钠或苏打水有缓解头痛的特性。尽管钠(有时被称为苏打)长期以来一直在化合物中被识别,但直到1807年,汉弗里·戴维通过电解氢氧化钠,才分离出金属钠。1814年,钠的化学符号Na由约恩斯·贝尔塞柳斯在他的化学符号系统中首次发表,是这种元素的新拉丁语名称"natrium",指的是埃及的,即主要是水合碳酸钠组成的天然矿物。石碱在历史上有多个重要的工业和家庭用途,后来被其它钠化合物取代。 分布. 地壳中含有 2.27% 钠,是地壳中第七丰富的元素,也是第五丰富的金属,仅次于铝、铁、钙和镁,位于钾之前。钠在海洋中的丰度为 1.08 mg/L。 太空的钠. 原子钠在光谱的橙黄色部分有极强的谱线(和钠灯的谱线一样)。这存在于很多恒星的谱线中,包括太阳。1814年,约瑟夫·冯·夫琅和费在研究太阳光谱中的谱线(夫琅和费线)时首次研究了这条线。他把这条线命名为D线,尽管它其实是由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分开的紧密的线。 D 线的强度意味着它已在许多其他天文环境中被检测到。在恒星中,可以在任何表面冷却到足以使钠以原子形式(而不是电离的离子形式)看到它。这对应于黄-白矮星和温度更低的恒星。许多恒星似乎有钠吸收线,但这实际上是由前面的星际物质中的气体引起的。这两者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光谱来区分,因为星际谱线比通过恒星自转产生的线窄得多。 在许多太阳系环境中也检测到了钠,包括水星的大气层、月球的散逸层和许多天体。一些彗尾中含有钠,而它们是在 1997 年对海尔-波普彗星的观测中首次发现的。钠甚至在一些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中被检测到了。 生产. 全球每年生产 100,000 吨的金属钠。其在 19 世纪后期首次商业化生产,由碳酸钠在 1100 °C下的碳热反应而成。这类似于生产金属铝的的第一步。 人们对铝的高需求创造了生产钠的需求。通过电解熔盐浴生产铝的霍尔-埃鲁法的引入结束了对大量钠的需求。1886年,又开发了基于还原氢氧化钠的相关工艺。 基于 1924 年获得专利的工艺,钠现在是通过熔融氯化钠的电解来进行商业生产。这个反应会在中完成,其中 NaCl 会和氯化钙混合,使熔点下降到 700 °C以下。由于钙的电正性比钠低,所以没有钙会沉积在阴极。这个方法比之前的(电解氢氧化钠)便宜。 由于储存和运输困难,钠的市场波动较大。它必须储存在干燥的非活性气体气氛或无水矿物油里,以防止形成氧化钠或超氧化钠氧化膜。 用处. 尽管金属钠有很多重要的用处,钠化合物有更多的用处。例如,全球每年都会生产数百万吨的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氯化钠广泛用于除冰,也用作为防腐剂。碳酸氢钠的使用包括烘焙、作为膨松剂和。类似钾,许多重要的药物都添加了钠以提高生物利用度。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钾是更好的离子,但钠的价格和原子量较低。氢化钠在各种有机反应(例如羟醛反应)和无机化学中用作还原剂。 金属钠主要用于制造硼氢化钠、叠氮化钠、靛蓝和三苯基膦。曾经,钠常见的用途是制造四乙基铅和金属钛。由于四乙基铅被淘汰了,新的钛生产方法也出现了,钠的产量在 1970 年后下降。钠还用作合金、硬水软化、以及当其它物质无效时,金属的还原剂。钠灯有时用于城市的街道照明,会发出橙黄色至桃色的光。钠或和钾的合金都是干燥剂,在干燥时会和二苯基甲酮一起形成强烈的蓝色。在有机合成中,钠可用于各种反应,如伯奇还原反应,也可用于以定性分析化合物。钠和醇反应,形成醇钠;而钠的氨溶液可以把炔烃还原成反式烯烃。放射钠 D光的激光器用于制造激光导引星,辅助陆基可见光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 传播热量. 液态钠在某些核反应堆中用作传热剂,因为它具有在反应堆中实现高中子通量所需的高热导率和低中子吸收截面。钠的较高沸点允许反应堆在正常压力下运行,但它的缺点包括不透明性(阻碍了视觉维护)以及爆炸性。放射性的钠-24在运行过程中可能由钠的中子活化产生,有轻微辐射危害。在从反应堆中取出后的几天内,它的放射性就会停止。如果反应堆需要频繁开关,就会使用 NaK,因为 NaK 在室温下是液体,不会在管道中凝固。在这种情况下,钾的自燃性需要额外的预防措施来防止和检测。钠的另一种传热应用是高性能内燃机中的提升阀。阀杆部分中充满钠,并作为热导管来冷却阀门。 生物影响. 对人体的影响. 钠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营养素。它可调节血液体积、血压、渗透平衡和 pH。钠的最低生理需求从新生儿的每天约 120 毫克到 10 岁以上的每天 500 毫克不等。 含量与分布. 人体钠含量为105克,其中骨骼表面占总含量的30%。血钠正常浓度为每升血液含钠3.15-3.4克。 饮食. 氯化钠是饮食中钠的主要来源,在腌制食品、等商品中用作调味品和防腐剂。 对于美国人来说,大多数氯化钠来自方便食品。钠的其它来源包括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钠和谷氨酸钠 (MSG)、亚硝酸钠、糖精钠、碳酸氢钠(泡打粉)和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 成人每日建议摄取量为2.3克,儿童与少年为1.5-2.2克美国国家医学院将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设为每天 2.3 克,但一个普通美国人每天消耗 3.4 克的钠。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天摄入不超过 1.5 克的钠。 高钠消耗. 摄入高钠并不健康,会导致心脏机械性能的改变。高钠摄入还与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有关。 高血压. 较高的钠摄入量与较高的血压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有研究发现,每天将钠摄入量降低 2 克,会使收缩压降低约 2到 4毫米汞柱。据估计,钠摄入量的减少将会使高血压病例减少 9% 至 17%。 高血压每年导致全球 760 万人过早死亡。(注意盐里只含有 39.3% 的钠,剩下的部分都是氯和其它微量元素,所以 2.3 g 的钠就是 5.9 g的食盐,约为一茶匙。)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患有高血压和前高血压的成年人应将每日钠摄入量减少到 1.5 克。 生理影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体内的液体量和钠浓度。肾脏中血压和钠浓度的降低会导致肾素的产生,进而产生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从而刺激钠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当钠浓度增加时,肾素的产生减少,钠浓度恢复正常。钠离子 (Na+) 是神经元功能以及细胞和细胞外液之间渗透调节的重要电解质。这在所有动物中都是通过钠钾泵来实现的。 钠是细胞外液中最普遍的金属离子。 人类血液中异常低或异常高的钠水平在医学上分别为低血钠症和高血钠症。这些情况可能是由遗传因素、衰老或长期呕吐或腹泻引起的。 对植物的影响. 在C4类植物中,钠是一种有助于新陈代谢的微量营养素,特别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再生和叶绿素的合成中。它在多种作用中可以替代钾,例如维持膨压和帮助气孔的打开和关闭。土壤中过量的钠会通过降低水势来限制水分的吸收,这可能会导致植物枯萎。细胞质中钠浓度过高会导致酶抑制,进而导致坏死和萎黄病。作为回应,一些植物已经发展出机制来限制根部对钠的吸收,将其储存在细胞的液胞中,并限制盐分从根部向叶子的运输。过量的钠也可能储存在旧的植物组织中,限制对新生长的植物组织的损害。盐生植物已经适应在富含钠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危险性. 钠遇水形成可燃的氢气和腐蚀性的氢氧化钠,因此摄入并接触皮肤、眼睛或粘膜上的水分会导致严重灼伤。钠在水中爆炸,因为形成了高爆炸性的氢气和可溶于水的氢氧化钠(这使表面积增加)。然而,钠在空气中被点燃或自燃(据报道,当钠达到 290 °C时发生)产生的火相对温和。如果是大块的钠(非熔融),由于会形成保护层,它与氧气的反应会变慢。水类灭火器只会加剧钠火,二氧化碳和二氟氯溴甲烷也不应该用于钠火。金属产生的火是D类火,但不是所有的 D类灭火器都对钠火有效。一种对钠火有效的灭火剂为 Met-L-X。其它有效灭火剂包括 Lith-X,由石墨粉、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和干沙组成。通过惰性气体将钠与氧气隔离,可以防止核反应堆中的钠火灾。使用称为集水盘系统的多种设计措施可以防止池型钠火。它们将泄漏的钠收集到一个与氧气隔离的泄漏回收罐中。
用维基百科解释
杨炯
杨,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官员。初唐四杰之一。 生平. 杨炯的曾祖杨初在北周为大将军,隋朝任宗正卿、常州刺史、顺杨公,唐朝任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开国公,伯祖杨安被王世充封为鄯国公,因为谋划归附唐朝被王世充杀害,唐朝赠予大将军,另一伯祖杨善会是隋朝清河郡通守,被窦建德杀害,在《隋书》有传。杨炯父亲和祖父则史无记载,其自称小时穷贱。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十岁被举为神童,显庆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永淳元年(682年),被中书令薛元超举荐为崇文馆学士,及太子詹事司直。中书令裴炎十分看重杨炯和杨炯堂弟杨献,称他们为弘农二俊。在此期间,杨炯写作了不少文章,还为王勃编集并作序。在序中借以对王勃文学方面的评价,对当时盛行的上官体诗风进行了批判。 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因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失败而受到牵连,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与宋之问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后死于盈川任所,归葬洛阳。 卒年. 杨炯卒年不可确考。杨炯诗文可系年的最后一篇作于长寿二年(693年)。闻一多《唐诗大系》系其卒年为695年左右,并不确定,但不知定为该年依据。另一说卒年为692年,均是以任盈川令之年为其卒年。 文学评价. 杨炯恃才傲物,他听说自己为四杰之一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还传言他嘲笑朝廷中的官员是“麒麟楦”,意即披着麒麟皮的驴。 杨炯擅长写边塞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 著作. 诗文集有《杨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共33首。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用维基百科解释
1949年
奥斯卡金像奖. (第22届,1950年颁发)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用维基百科解释
'(Potass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源于Kalium),原子序数为19,原子量为。 钾最早于植物的灰烬中所分离出,故其名称源自植物的灰烬(pot ash)。在元素周期表中,钾属于碱金族,所有碱金属在外部电子壳中都具有单价电子在离子盐中发生。其易被去除电子而形成具有正电荷的离子──阳离子(阳离子可与阴离子结合形成盐)。 钾元素在自然界里仅以离子化合物存在,是一种柔软的银白色碱性金属。在空气中会迅速氧化,遇水会剧烈反应,产生足够的热量以点燃反应中释放的氢气,并放出蓝紫色的火焰。它被发现溶解于海水(自然界中的钾以化合物的形式溶解于海水中,按重量百分比计为0.04%),是许多矿物质的一部分。 钾与钠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而钠是元素周期表第1族中钾的前一个元素。它们具有相似的第一电离能,让原子丢弃其最外层唯一的电子。在1702年,钾与钠被怀疑可以与相同的阴离子结合形成类似的盐类,并且在1807年以电解证明。天然存在的钾由三种同位素组成,其中的是放射性的。微量的存在于所有钾中,它是人体中最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 钾离子对所有活细胞的功能非常重要。正常的神经传递需要钾离子通过神经细胞膜转移;过低或过量的钾也都会导致许多身体的征兆或症状,包括心律异常和各种心电图异常。新鲜水果和蔬菜是钾的良好来源。身体摄取钾时,血浆中的钾离子浓度会上升,造成钾离子从细胞外往细胞内移动,增加肾脏对钾离子的代谢。 钾的大多数工业应用了钾化合物(例如钾皂)在水中的的高溶解度。含钾的农业肥料占了全球钾化学产物的95%,用于补救因大量生产作物而耗尽钾的土壤。 性质. 钾的熔点、硬度低,比钠更活泼,在空气中很快氧化。钾的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钾和水会产生剧烈反应(产生高温使自己熔成一个银白色的球,释放大量氢,使金属球在水面高速移动,氢气燃烧,可以看到紫蓝色的火焰,生成氢氧化钾。方程式如下: 钾可以和卤族、氧族元素反应,还可以使其他金属的盐类还原(熔融状态下),对有机物有很强的还原作用。 钾容易与氧反应 在表面形成紫色的氧化钾 钾为爆炸性和易燃的物质,一般以汽油或煤油封存。 发现. 1807年由英国化学家戴维首次用电解法从熔融氢氧化钾中制得金属钾,并定名。 名称由来. "kalium",这个单字不存在于古典拉丁语中,这是由永斯·贝采利乌斯创造的新拉丁文名词。这个名词起源于القَلْيَه(al-qalyah),本义为植物灰烬。qaly是刺沙蓬一类的植物,古人焚烧这种植物,从灰烬中可以的得到不纯的钾盐和钠盐混合物,进而和石灰水反应可以得到强碱溶液。这个阿拉伯名词传入欧洲后,被拼为alkali,意为碱。永斯·贝采利乌斯以此命名钾为kalium。 钾英文名「potassium」则由「Potash」衍生而来。当时的人们焚烧木材,其灰烬用水浸泡,取上清液,在铜锅里煮沸除去水分,可得不纯的钾盐混合物,称为草木灰(Potash,Pot-Ashes:pot锅,ash灰烬,译作“草木灰”)。戴维使用的氢氧化钾就是从草木灰转化而来的,因此将钾命名为potassium。 分布. 钾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在云母、钾长石等硅酸盐中都富含钾。钾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2.09%,居第七位。在海水中以钾离子的形式存在,含量约为0.1%。钾在海水中含量比钠离子少的原因是由于被土壤和植物吸收多。在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钾。正常人体内约含钾175克,其中98%的钾贮存于细胞液内,是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 制备. 这种元素通过将其常见的氢氧化物进行电解而得到。将氢氧化钾与卤化物进行熔融电解,再经真空蒸馏制得。 早期,由法国化学家给吕萨克和泰纳尔发明的隔绝空气加强热于碳酸钾、碳粉、铁粉、明矾混合物的方法也被用于制备粗钾,并被用于当时的一种打火机中。 同位素. 已发现的钾的同位素共有16种,包括钾35至钾50,其中只有钾39和钾41是稳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应用. 钾主要用作还原剂及用于合成中。钾的化合物在工业上用途很广。钾盐可以用于制造化肥及肥皂。钾对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很大作用,是植物生长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 钾金属在工业上可作为较强的还原剂。钠钾合金在一些特殊冷却设备中作为热传导的媒介。 对人体的影响. 营养代谢. 钾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营养素,是体细胞内主要的阳离子,体重70公斤的成年男性体内,钾含量约3500mEq。饮食中的钾离子在小肠中很容易被吸收。人体钾离子主要流失途径有80-90%是由肾脏经尿液排除,其余10-20%是由粪便排出。肾脏对于钾离子具有调控作用,借以维持钾离子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基于弥补身体的流失量以维持正常储存及血浆浓度的平衡,成人每日的最小需要量为200 mg。含钾丰富的食物 包括乳制品、水果、蔬菜、瘦肉、内脏、香蕉、葡萄干、金枪鱼、菠菜、鳄梨、酸奶、鲑鱼、石榴、扁豆、蘑菇、牛奶等。饮食建议摄取量如下: 钾可以调节细胞内适宜的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参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有助于维持神经健康、心跳规律正常,可以预防中风,并协助肌肉正常收缩。在摄入高钠而导致高血压时,钾具有降血压作用。细胞对钾的调节与钠钾泵(Na+/K+ pump)和钾离子通道有关。 低血钾(Hypokalemia). 人体钾缺乏可引起心跳不规律和加速、心电图异常、肌肉衰弱和烦躁,最后导致心跳停止。一般而言,身体健康的人,会自动将多余的钾排出体外。但肾病患者则要特别留意,避免摄取过量的钾。 导致低血钾的原因包括:长期呕吐、腹泻、糖尿病酸中毒、神经性厌食症、长期营养不良、慢性酒精中毒、肾上腺肿瘤、烫伤、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异常、吸收不良或血钾过度流失、或使用某些药物而使血中之钾浓度不够。轻度低血钾(血清钾浓度3.0-3.5meq/L)经常是没有症状;中度低血钾(血清钾浓度2.5-3.0meq/L)有非特异性的症状像是虚弱、疲倦、便秘等;严重低血钾(血清钾浓度<2.5meq/L)可能发生肌肉坏死,甚至呼吸肌麻痺衰竭。补充钾离子是治疗低血钾的最根本办法。 高血钾(Hyperkalemia). 血中钾离子浓度高于5.5 mEq/L时称为高血钾,可能因摄取过多、排泄减少、或因钾离子由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液等原因造成。一般以肾脏衰竭病患容易发生高血钾。当人体发生高血钾时,会有血压降低、心律不整、心电图改变、严重时会有心室纤维颤动、心跳停止。神经肌肉的症状在早期为肌肉震颤、痉挛、感觉异常等情形,晚期则会有肌肉无力、弛缓性麻痺、呼吸停止。此外也会出现恶心、呕吐、肠蠕动增加、腹泻、腹绞痛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及少尿、无尿等泌尿系统的症状。
用维基百科解释
炼金术
炼金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目标是通过化学方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黄金,制造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现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炼金术在一个复杂网络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曾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波斯、印度、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古希腊和罗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后在欧洲存在直至19世纪。 西方的炼金术. 早期的炼金术者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1世纪到5世纪。西方最早的炼金术著作是假藉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的名字所著(约公元100年)。西方炼金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加以促进,或者用人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常见金属;这样常见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表现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常见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炼金术者所采用的一个相当普遍的方法是把四种常见金属铜、锡、铅、铁熔合,获得一种类似合金的物质。然后使这种合金-{表}-面变白,这样就赋给它一种银的灵气或者形式。接着再给它加进一点金子作为种籽或发酵剂使全部合金变为黄金。最后再加一道手续,或者把表面一层的常见金属蚀刻掉,留下一个黄金的表面,或者用硫磺水把合金泡过,使它看上去有点像青铜那样,这样转变就完成了。 另一种为早期炼金术者加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是一种更原始的观念,即金属是两性生殖的产物,金属本身就有雌雄之分。这种观念在伊斯兰教和中古炼金术里的地位比较重要。 自公元12世纪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开始翻译阿拉伯和希腊著作,包括炼金术文献。希腊炼金术对欧洲的影响远不及经过了系统化的阿拉伯炼金术所产生的影响。炼制黄金是欧洲炼金术的主要目标。欧洲学者根据伊斯兰炼金术的理论,作了大量实验。虽然不可能成功,但为化学的发展与出现积累了大量知识。 伊斯兰世界的炼金术. 伊斯兰炼金术体现了一种关于本质的哲学,它与古希腊赫耳墨斯的哲学和中国的炼金术,以及关于矿物和金属转变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对炼金术的效能长期争论不休。正统的宗教学者大多反对炼金术,而多数自然学科的学者,尽管他们也不相信一般金属能变成黄金,却接受了炼金术的基本观点。著名的伊斯兰医学家伊本·西那在他的《治疗书》中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便是以炼金术的理论为基础。 穆斯林中最早的炼金术者是倭麦亚王子哈立德·伊本·叶基德。8世纪初,炼金术甚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贾比尔·伊本·哈扬。他的著作《七十本书》和《平衡书》,被视为伊斯兰炼金术的基础理论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关于炼金术最重要的文献。穆斯林医生兼炼金术拉齐被誉为将炼金术发展为古代化学的奠基人。 中国的炼金术.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又称「黄白术」。炼丹术士(炼丹家)认为物质是可以变化的,加以人工锻炼,可以缩短年代,加速变化。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栾大自称能以丹砂制作「黄金」,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则自称能以汞制作金和银。西汉末年,刘向根据刘安留下的秘笈,却不能成功。王莽据说留下60多万斤「黄金」,应是一种合金。传说道士左慈、李根都能炼金。丹家所造的金银,大都是汞化物。水银氧化后,有红黄二色,黄色的就被视为「金」。后世丹家认为水银在炼金中是最关键的,汞加铅可以变金。唐宋时代的伪金伪银多用铜、铁、锡、水银合成,丹家如唐初成弼、北宋王捷;北宋时的《宝藏论》记载有伪金5种、伪银13种。 此外,炼金术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作“炼丹术”,其引用许多道家理念,有不少提及养生和修行的理论,相较于西方炼金术,中国的炼丹术更为关注如何达至长生不死。秦始皇在讨平六国之后,曾派方士徐福到海上求仙人长生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亦热衷于寻求神仙和长生术。东汉时期,炼丹术进一步发展,炼丹术士辈出,如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继后,南朝炼丹术士陶弘景著《真诰》。至唐代,炼丹术与道教结合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士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有颇多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元素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民间还传说道教净明道与闾山派的许逊、八仙中的钟离权、吕洞宾师徒会点石成金或点铁成金之术,所以把他们视为财神。 只是,大部分所谓「仙丹」乃是用重金属如铅、汞等炼制而成的,人若服食不仅无法长生不死,更有可能中毒加速死亡。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炼丹术有两大信条:一、相信其他金属可化为黄金;二、相信服食金丹可以成仙。在西元前四世纪的中国文献里,就明确提到这两种信条。学者普遍同意邹衍是炼丹术的创立者。在西元前二世纪,刘安和其他作者(淮南子)(仙药):「为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都提到金丹和长生不死的关系。 其他的炼金术. 佛教和婆罗门教的经文里曾提到一种能将铜转化为金,名曰hataka的液体, 影响. 现代科学证明炼金术是不可行的,因为金是原子序79的金属元素,而非化合物。但是,若使用核聚变或核裂变的方式,确有可能将其他元素转变为金,但不符经济效益,而且需要庞大能量,故目前无人采用此种炼金方式。 炼金术作为现代化学的先驱在化学发展史上有一定积极作用。通过炼金术,人们积累了化学实验的经验,发明多种实验器具,认识许多天然矿物。在欧洲,炼金术成为现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现代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认为,古代的炼金术实际上是一种人以自己的心灵发展为参照,对自然界现象的投射行为。
用维基百科解释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就是此时所作。 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被斩,一说剃发出家隐居。 生平. 以《易经.风地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名宾王,字观光。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幕府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骆宾王升任朝廷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有《在狱咏蝉》一诗传世。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为徐敬业的幕僚,起草了著名的《》,痛斥武则天的种种行为。武则天读到檄文中“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只是嘻笑,直到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大吃一惊,向左右大臣询问说:“这是谁写的?”有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非常不高兴的说:“这是宰相的过失,骆宾王有如此的才华,怎么可以让他流失在外怀才不遇?”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杀,《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认为“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诗》说骆宾王逃脱后削发为僧,“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一说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据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六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南通城东黄泥口一位曹姓农民挖地时曾发现骆宾王墓,农人掘开坟墓,见“棺内人还衣冠如新”。农人大异之,于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派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骆宾王的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他的五言律诗精工整炼,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笔力雄健。名作《》是初唐罕有的长篇诗歌,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绝唱”。他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用维基百科解释
碱金属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left;" | ↓ 周期 ! 2 ! 3 ! 4 ! 5 ! 6 ! 7 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第1族(旧称Ⅰ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其中钫具有强烈的放射性。 碱金属均有一个属于s轨道的最外层电子,,因此这一族属于元素周期表的s区。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显示出十分明显的同族元素相似性,是化学的例证之一。尽管氢也同属于第1族,但其显现的化学性质和碱金属相差甚远,因此通常不被认为是碱金属。 碱金属有很多相似的性质;它们都是银白色的金属、密度小、熔点和沸点都比较低、标准状况下有很高的。它们易失去价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它们一般质地较为柔软,可以用刀切开,露出银白色的剖面;由于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剖面暴露于空气中将很快失去光泽。由于碱金属化学性质都很活泼,贮存时一般将它们放在矿物油中,或封于稀有气体中保存,以防止其与空气或水发生反应。在自然界中,碱金属元素只有化合态,不能以游离态存在。 碱金属都能和水发生激烈的反应,生成碱性的氢氧化物,其反应能力与剧烈程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越强。 所有已发现的碱金属均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按照化学元素丰度顺序,自然界化学丰度最高的是钠,其次是钾,接下来是锂、铷、铯,最后是钫。钫的放射性很强,半衰期很短,十分不稳定,因此只能作为天然衰变链的产物,在自然界中痕量存在。已有实验试图合成可能的第七个碱金属Uue,但截至目前均以失败告终。此外,由于相对论效应会极大影响包括Uue在内的超重元素的性质,因此Uue可能不是碱金属;即使它真的是碱金属,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可能会和其它六个碱金属有较大差异。 碱金属有多种用途。铷或铯的原子钟是游离态碱金属元素最著名的应用实例之一,其中以铯原子钟最为精准。钠化合物较为常见的一种用途是制作钠灯,一种高效光源。 人类对食盐(氯化钠)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钠和钾是生物体中的电解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属于膳食矿物质。尽管其它碱金属并非膳食矿物质,它们同样会对身体产生或有益或有害的影响。 性质. 化学性质. 这一族的核外电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模式特殊,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呈规律性变化: 由于具有强烈的放射性,钫可展现的化学性质十分有限,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并未得到深入研究。对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研究主要针对这一族的前五个元素。 已知的碱金属元素均为活泼金属,至今尚未发现碱金属的天然单质。 因此,碱金属通常泡在矿物油或煤油中保存。 碱金属和卤素剧烈反应生成卤化物,为白色的离子晶体,除氟化锂外均可溶于水。 碱金属和水反应生成强碱性的氢氧化物溶液,因此应当妥善保存。原子量越大(越“重”)的碱金属,反应越为剧烈:比如铯加入水中引发的爆炸比钾更剧烈,就是一个例子。 由于拥有较低的有效核电荷,且只需失去一个电子就能达到稀有气体电子结构,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是同周期元素中最低的。与之相对的是,碱金属的第二电离能普遍很高,因为失去一个电子的碱金属离子为稀有气体电子结构,而且电子和原子核的距离下降了。这一能量差异导致碱金属在反应中通常失去一个电子,形成一价正离子。 化学家起初认为碱金属不会形成负离子,但后来的研究发现了一类含负一价碱金属离子的不稳定化合物,称作碱化物。碱化物中的碱金属负离子有充满的s亚层,这使得它更加稳定。“反氢化钠”,H+Na-,是这类化合物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通常的氢化钠应当是Na+H-,反氢化钠具有与之相反的电荷分布。因此,反氢化钠的能量高,纯净物很不稳定,但它的几种衍生物已被预测为稳定或亚稳定的。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除锂之外的碱金属都能形成碱化物。碱化物的化学性质和电子盐(一种以束缚电子为负离子的盐)类似。由于拥有不同寻常的化学计量和低电离电位,碱化物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锂离子(Li+)的半径很小(76pm),会极化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使化合物具有一定共价性; 因此,锂的化学性质和这一族中的其他元素有一些差异。例如,氟化锂是唯一不溶于水的碱金属卤化物;氢氧化锂是唯一不潮解的碱金属氢氧化物。锂和镁存在对角线规则,锂的某些化学性质和镁相近。比如说,锂可以形成稳定的氮化物,这一性质在镁所在的碱土金属中很普遍,但在碱金属中则显得独特。此外,在各自所在的族中,只有锂和镁可以形成共价有机金属化合物。此外,高氯酸锂和其它含有无法被极化的大阴离子的锂盐比类似的碱金属盐稳定,可能是因为 Li+ 有高溶剂化能。此效应也使最简单的锂盐基本以水合物的形式存在,因为无水物极易潮解:这也是氯化锂和溴化锂可以用作除湿器和空调的原因。 根据推测,钫和其它碱金属也会有一些性质差异。钫的原子量很高,它的电子运动较快,会引发更明显的相对论效应,钫具有的7s电子因而会更稳定。根据推测,钫的电负性、电离能会比铯更高,这和碱金属从上到下电负性和电离能的变化趋势相反。此外,钫的原子半径可能会反常地低。已经考虑到相对论效应而预测钫的几个特性是电子亲和能 (47.2 kJ/mol) 和 Fr2 分子的键解离能 (42.1 kJ/mol)。 CsFr 分子的极性为 Cs+Fr−,显示钫的 7s 壳层比铯的 6s 壳层更受到相对论效应的影响。 此外,超氧化钫 (FrO2) 预测有可观的共价性,这和其它碱金属超氧化物不同。这是由于钫的6p 电子成键导致的。 化合物及反应. 和水的反应(碱金属氢氧化物). 所有的碱金属都可和冷水剧烈反应——乃至产生爆炸——生成强碱性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释放氢气。沿这一族从上到下,反应逐渐加剧:锂和水反应平缓进行,伴有冒泡现象;钠和钾与水反应可产生燃烧;铷和铯沉入水中,迅速产生大量氢气并产生冲击波,足以将玻璃容器击碎。碱金属放入水中时产生的爆炸分为两个独立阶段:首先,金属和水反应,产生氢气。这一步中,反应性更强的重碱金属元素能更快地产生氢气。接下来,反应第一阶段产生的热量通常会点燃新产生的氢气,使其在空气中爆炸性燃烧。这一氢气爆炸可在水面上产生可见的火焰,而刚开始的金属和水的反应主要在水下进行,因此不产生火焰。 但是碱金属在水中发生爆炸原因仍存在争议。2015年国外的一份文献中称,碱金属与水反应在其接触水的一瞬间就被决定了,碱金属与水反应中碱金属会瞬间释放自己的电子,使之无法束缚自己内部的正电荷继而引发爆炸。 和第14族(第IVA族,碳族)元素的反应. 锂和钠可与碳反应生成(Li2C2和Na2C2),这类化合物也可由金属与乙炔反应制得。钾、钠、铷和铯可与石墨反应,碱金属原子嵌入到六边形的石墨层中,形成石墨层间化合物MC60(深灰色、近乎黑色)、MC48(深灰色、近乎黑色)、MC36(蓝色)、MC24(钢蓝色)、MC8(铜黄色)。它们的导电性比纯石墨强200倍,说明碱金属的价电子转移到石墨层中,形成M+Cx-的化合物。加热KC8时,钾原子发生脱嵌。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逐渐形成KC24、KC36、KC48直到KC60。KC8是强还原剂,可自燃,接触水则爆炸。和石墨反应时,较大的碱金属原子(钾、铷、铯)开始时形成KC8,而小的碱金属原子开始时形成KC6。 碱金属和碳族其它的元素反应时,生成含笼状结构的离子化合物。例如硅化物M4(M=K,Rb,Cs),含有M+和四面体离子。碱金属锗化物中含有简单的Ge4-离子,以及其它的簇合(津特耳相)离子,, , , 以及 [(Ge9)2]6−,其化学性质和相应的硅化物相近。碱金属锡化物主要为离子化合物。阴离子有Sn4-离子,有时有更复杂的簇合离子,例如 中的 , 简单的铅阴离子(Pb4-)尚未发现;碱金属铅化物均含有复杂的簇合离子。 和第15族(第VA族,氮族)元素的反应. 锂是唯一在标准状况下和氮气反应的碱金属,它的氮化物也是唯一稳定的碱金属氮化物。破坏N2分子中的N-N三键需要很高的能量,因而N2显惰性。形成碱金属氮化物需要消耗能量,从而将碱金属电离生成M+离子,破坏N2分子的三键并形成N3-离子;这些能量由形成碱金属氮化物释放的晶格能进行补偿。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高,晶格能越大;而碱金属无法形成高电荷离子,因而碱金属氮化物的晶格能只取决于金属离子的半径。所以,只有半径最小的锂能够释放足够的晶格能,让形成氮化物的反应成为一个放热反应,形成Li3N。而其它的碱金属无法释放足够的晶格能,形成氮化物的反应是吸热的,因而在标准条件下不生成氮化物。 Na3N和K3N极不稳定,容易分解为原来的组成元素(氮气和碱金属)。空间位阻禁止了氮化铷和氮化铯的存在。 不过,钠和钾可以形成无色的叠氮化物,包含线性的 。由于碱金属阳离子很大,它们是热力学稳定的,融化时仍未分解。 碱金属均易于和磷、砷反应,生成M3P/M3As. P3- 和As3-的半径更大,形成化合物需要提供的能量更低,因而不需要很高的晶格能。 M3P/M3As不是仅有的碱金属磷化物或砷化物。钾有9种不同的已知磷化物:K3P, K4P3, K5P4, KP, K4P6, K3P7, K3P11,KP10.3 以及 KP15。 大多数金属可生成砷化物,而只有碱金属、碱土金属可生成离子型砷化物。Na3As的结构很复杂:其中的Na-Na距离为328-330pm,比金属钠单质中的Na-Na距离更短。这说明即使和低电负性的碱金属形成的化学键也不是纯粹的离子键。已发现M3As以外的碱金属砷化物。比如LiAs,它带有金属光泽和强导电性,说明其中可能存在金属键。碱金属锑化物中的Sb3-离子是强还原剂,因此碱金属锑化物不稳定,易发生反应。碱金属锑化物和酸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剧毒气体SbH3。铋化物不完全为离子性,而是含有部分离子键和部分金属键的金属互化物。 实际上,它们具有某些金属性质,化学计量比MSb的碱金属锑化物包含以螺旋Zintl结构键合的锑原子。 铋化物甚至不是完全离子化的;它们是含有部分金属键和部分离子键的金属间化合物。 和第16族(VIA族,氧族)元素的反应. 标准状况下,碱金属均可和氧气剧烈反应,形成多种多样的氧化物。比如简单氧化物(含O2-离子),过氧化物(含 离子,氧原子间存在单键),超氧化物(含离子)等。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锂;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钾则形成过氧化钾和超氧化钾的混合物;铷和铯只形成超氧化物。锂、钠和钾在空气中仅仅是燃烧,而铷和铯可在空气中自燃,这也说明碱金属从上到下反应性增强。 半径小的碱金属离子趋向于极化复杂的负离子(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将复杂离子中的电子吸引到其中的一个氧原子中,形成一个O2-离子和一个氧原子。因此,锂在室温下和氧气反应只生成简单氧化物;而钠和钾的半径更大,极化效应更弱,因而可以形成较不稳定的过氧化物。这一族中最下方的铷和铯半径很大,可以形成最不稳定的超氧化物。形成超氧化物释放的能量最多,因此较大的碱金属原子和氧气反应更趋向于生成超氧化物。铷和铯的简单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确实存在,但是无法在标准状况下由碱金属和氧气反应制得。不过如果控制反应条件,除钫之外的所有碱金属都能形成简单氧化物,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碱金属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是强氧化剂。过氧化钠和超氧化钾可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碱金属碳酸盐和氧气,因而在潜艇的空气净化器中被使用。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使超氧化钾除去二氧化碳的反应更加高效。 铷和铯可形成比超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铷在空气中被氧化可生成Rb6O和Rb9O2.铯生成的氧化物种类丰富得多,比如臭氧化物CsO3, 以及几种色彩鲜明的低氧化物,如, , , (深绿色), CsO, ,以及.真空下加热可生成. 碱金属可和较重的氧族元素(硫、硒、碲、钋)发生类似反应。除钫之外,所有的M2Ch(M为碱金属,Ch=S、Se、Te、Po)都是已知的。碱金属和过量的氧族元素反应生成M2Chx,其中的氧族元素原子连接成链状。比如,钠可和硫反应生成硫化钠(Na2S)以及各种多硫化钠(Na2Sx, x=2~6),其中含有 离子。 Se2-和Te2-的碱性使得碱金属硒化物水溶液和碲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碱金属和硒、碲直接反应时,除生成M2Se或M2Te之外,还生成多硒化物和多碲化物。碱金属在300-400  °C下和钋直接反应,形成含Po2-离子的碱金属钋化物,后者化学上十分稳定。 和第17族(VIIA族,卤素)元素,以及氢气的反应. 碱金属是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低的元素,因而趋向于和电负性最高的卤素形成离子键,产物为碱金属卤化物。氯化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食盐,就是其中之一。碱金属和卤素的反应性呈规律性变化:从锂到铯,反应性越来越强;从氟到碘,反应性越来越弱。碱金属卤化物化学式均为MX(M为碱金属,X为卤素),均为白色离子晶体,常温下为固态。除氟化锂之外,碱金属卤化物均可溶于水。氟化锂中的Li+和F-的半径都很小,二者间静电相互作用很强,因而氟化锂的晶格能很高,因此不溶于水。 碱金属也和氢反应,形成离子型氢化物,其中的氢负离子可作为拟卤素。它们可用作还原剂,合成氢化物、氢配合物和氢气。 其它拟卤化物也是已知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氰化物。除了氰化锂,它们的晶体结构类似真正的碱金属卤化物,而氰离子可以自由旋转。 三元碱金属卤氧化物,像是 Na3ClO、K3BrO (黄色)、 Na4Br2O、 Na4I2O和 K4Br2O也是已知的。 碱金属多卤化物不稳定,尽管超大的铷和铯通过极弱的极化性来稳定这些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 碱金属的半径很大,而电荷仅有+1,所以碱金属通常不和简单的路易斯碱生成配合物。半径最小的Li+有最多的配合物,随着离子半径增大,形成的配合物越来越少。水溶液中,碱金属离子以八面体的六水合离子([M(H2O)6]+)存在;由于锂离子半径小,因而形成的是正四面体的四水合离子[Li(H2O)4]+.由于水分子的极性,二者由静电力相互吸引,形成水合离子。因此,含碱金属离子的无水盐常被用做干燥剂。同样由于静电相互作用的原因,碱金属易于和冠醚、穴醚形成配合物。比如,Li+可和12-冠-4形成配合物,Na+与15-冠-5形成配合物,K+与18-冠-6形成配合物。 氨溶液. 和大多数金属不同,碱金属在液氨中缓慢溶解,生成氢气和碱金属(MNH2).使用催化剂可加速这一过程。形成的氨基化合物不溶于液氨,从体系中析出;剩余的液体是有明显颜色的碱金属液氨溶液。这类溶液中含有溶剂化电子,因而颜色明显,具有强导电性。浓度小于3mol/L时,溶液呈深蓝色,导电性是氯化钠水溶液的10倍;浓度大于3mol/L时,溶液显铜黄色,导电性能和液态金属(如汞)相近。除了氨基化合物与溶剂化电子,溶液中还有碱金属离子(M+),碱金属原子(M),碱金属双原子分子(M2)和碱金属负离子(M-)。后三种粒子均不稳定,最终生成热力学稳定的碱金属氨基化合物和氢气。氨合电子为强还原剂,常在化学合成中使用。 金属有机化学. 锂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种类最多,相对最为稳定,成键为共价键。有机锂试剂为不导电的固体或液体,熔点低,易挥发,趋向于生成化学式为(RLi)x的多聚物(R为有机基团)。以甲基锂为例,其化学式为(CH3Li)x,x=4或6,结构分别为正四面体型和正八面体型。有机钠化物和有机钾化物也是多聚的。锂的电负性低,因而锂-碳键的电荷密度主要集中在碳原子上,可有效形成碳负离子;因此,有机锂化合物是非常强力的碱,也是强力的亲核试剂。丁基锂常被用做强碱,已经投入商业化生产。 有机钠试剂在化学中的应用较为有限。相比较而言,有机锂试剂已投入商业化生产,且反应性能更易于使用。有些有机钠试剂具有商业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是环戊二烯基钠。四苯硼钠也可归类为有机钠化物,因为在固态下这一化合物中的钠和芳基形成化学键。更重的碱金属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性更强,应用更为受限。施洛瑟碱是这类化合物中的一种重要试剂。它是正丁基锂和叔丁醇钾的混合物,可和丙烯反应,生成丙烯钾(KCH2CHCH2)。 顺-2-丁烯和反-2-丁烯在和碱金属接触时实现化学平衡。所用的碱金属为锂和钠时,这一异构化反应进行得较快;而使用钾、铷、铯时进行得较慢。钾、铷、铯更倾向高位阻的构象。有机钠、有机钾、有机铷和有机铯化合物成键以离子性为主,在非极性溶剂中几乎不可溶。 物理性质. 铯有金色光泽,其它的碱金属均为银白色。碱金属都很软,具有较低的密度、熔点以及沸点。 下表总结了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原子性质。标有问号的数据尚未确定,或者是由元素周期律推断所得,并非实际测量结果。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族是族内元素性质最为相近的一族。沿着周期表从上到下,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升高, 电负性逐渐降低, 逐渐升高,熔沸点逐渐降低。总体而言,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升高;钾是一个例外,它的密度比上面的钠略低。 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沿周期表从上到下,已知的碱金属原子半径逐渐升高。由于屏蔽效应,当一个原子有多于一个电子层时,每个电子被原子核吸引的同时都受到其他电子的排斥。碱金属价电子只受到一个+1的净电荷的作用,因为部分有效核电荷被内层电子(除去最外层的所有电子)所抵消,而碱金属内层电子的数量永远比核电荷数少一个。因此,碱金属原子半径只和电子层数有关;电子层数随周期数增加而增加,因此碱金属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碱金属的离子半径比原子半径小得多。失去最外层电子后,碱金属离子比碱金属少一层电子,因而半径更小。此外,碱金属离子的有效核电荷升高了,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更强烈,导致半径减小。 第一电离能. 元素或分子的第一电离能指将最容易解离的电子从气态原子/分子中解离出来,形成带+1电荷的气态离子所需的能量。第一电离能受有效核电荷数、内层电子的屏蔽效应、最易解离的电子(对主族元素而言,通常是最外层电子)到原子核距离的影响。核电荷数与屏蔽效应影响作用于易解离电子的有效电荷。作用于碱金属最外层电子的有效电荷相同(均为+1),因此影响第一电离能的只有最外层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沿这一族从上到下,外层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逐渐升高,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逐渐减弱, 第一电离能因而逐渐降低。钫是这一趋势的特例。由于相对论效应的作用和7s轨道的收缩,钫的价层电子比非相对论模型的预测值更为接近原子核,价电子受到更多的吸引力,因此钫的第一电离能比铯略高。由于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只受到一个有效电荷作用,且失去一个电子后能形成稳定的稀有气体电子构型,因此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是同周期元素中最低的。 碱金属元素的第二电离能远高于第一电离能,因为第二易解离的电子位于一个全充满的电子轨道中,因此难以解离。 反应活性. 沿周期表从上到下,碱金属反应性逐渐升高,这是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和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降低,外层电子逐渐易于在反应中解离,反应性逐渐升高。 原子化能被用来衡量元素的金属键强度,随着碱金属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上升,金属原子核间距上升,金属键的离域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上升,原子化能下降。将原子化能与第一电离能相加,可以得到一个数值,它和碱金属参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密切相关(但不相等)。从上到下,这个数值逐渐降低,碱金属的反应活化能也逐渐降低。因此,化学反应可以更快进行,反应性因而从上到下逐渐增加。 电负性. 电负性描述原子或官能团吸引电子的能力。假如氯化钠中氯和钠之间形成的是共价键,由于氯的电负性更高,两个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会被吸引到靠近氯的一侧。由于氯和钠的电负性相差实在太大,共用电子对过于靠近氯,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做钠上的电子被氯夺走,因此在氯化钠固体中实际形成的是离子键。如果将钠换成锂的话,电子对就不会离氯这么近。由于锂原子半径小,电子对与锂的有效核电荷的距离更近,碱金属原子和共用电子对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了。由此得出,半径较大的碱金属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更差,电负性越低。 由于锂的电负性较高,锂的某些化合物显共价性。比如,碘化锂可溶于有机溶剂中,大多数共价化合物拥有这一性质; 氟化锂是唯一不溶于水的碱金属卤化物; 以及氢氧化锂是唯一不潮解的碱金属氢氧化物。 熔沸点. 加热金属至其熔点时,原本将金属原子束缚在一起的金属键变弱,原子因而可以自由移动;加热至沸点时,金属键完全断裂。因此,碱金属熔沸点的变化规律说明碱金属的金属键强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弱。金属原子由原子核与离域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束缚在一起。从上到下碱金属的原子半径升高,离域电子和原子核的距离增大,金属键因而变弱,导致熔沸点降低。由于内层电子的屏蔽效应,核电荷的变化可忽略。 密度. 碱金属晶体均为体心立方结构。,因此影响密度的只有两个因素:单位体积可容纳的原子数,以及单一原子的质量。单位体积可容纳的原子数由原子半径决定,因此如果知道碱金属的原子半径和原子量数值,就可计算碱金属的密度。由结果来看,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依次增高,钾是一个例外。由于拥有同一周期中最小的原子量和最大的原子半径,碱金属是同一周期中密度最低的金属。锂、钠、钾是仅有的三个密度小于水的金属元素。 原子核稳定性. 碱金属的原子序数均为奇数,因此它们的同位素只可能为(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奇数,质量数为偶数)或(质子数为奇数,中子数为偶数,质量数为奇数)。奇数-奇数较为罕见——这类核素通常会发生β衰变,衰变产物为偶数-偶数核素,后者拥有更高的束缚能,因而更加稳定。 由于奇数-奇数核素十分罕见,碱金属几乎所有的主要同位素均是奇数-偶数核素。碱金属奇数-奇数同位素中,锂-6是稳定的,钾的放射性同位素钾-40也有较长的寿命。对一个给定的奇数质量数,只能有一种(不产生β衰变的同位素)。和偶数-偶数核素与奇数-奇数核素间的束缚能差距相比,奇数-偶数核素与偶数-奇数核素的束缚能几乎没有差距,因此和β衰变稳定同位素质量相等的其它核素(同量素)会产生β衰变,生成能量最低的核素。总之,质子数和/或中子数为奇数的核素相对不稳定,这就导致拥有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例如碱金属—— 拥有的稳定同位素数量比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少。26种单一同位素元素中,除铍之外的所有成员的质子数均为奇数,中子数均为偶数。(铍的质子数为偶数,中子数为奇数) 钠、钾、铷、钫拥有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 钠-22和钠-24为的痕量放射同位素 ,钾-40和铷-87有很长的 半衰期,得以在自然界中存在,钫的所有同位素均具有放射性。 20世纪初,人们认为铯是放射性的,尽管它没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钾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K-40约占自然界中的钾的0.012%,因此自然界的钾存在微弱的放射性。正是钾产生的这一微弱辐射,导致1925年有人错误地声称发现了87号元素。 铯-137是一种β放射源,也是一种强γ放射源。它的半衰期为30.17 年,是两种主要的中等寿命裂变产物之一(另一种为锶-90)。这两种裂变产物是核燃料棒使用完毕后数年到数百年产生的辐射的主要来源。经过高能β衰变,最终生成稳定的钡-137。捕获中子的速度很慢,因而不能通过中子照射的方法进行处理,只能任其衰变。在水文学研究中,被用做,和氚在这方面的应用类似。几乎所有的核试验都会向环境中释放少量的铯-134与铯-137。某些核事故也会释放这两种同位素,比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截至2005年,铯-137仍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附近隔离区的主要辐射源。 延伸. 尽管目前只发现了6个碱金属元素,目前已有研究预测比钫更重的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据推测,钫之后的第一个碱金属元素是目前尚未发现的第119号元素Uue。它是第八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性质和可能同族的其它元素类似。它的化学性质可能更接近钾或铷;而根据元素周期律,Uue的性质应当与铯或钫更为相近,乃至比它们更易反应。Uue的价电子运动速度高,产生相对论效应,导致Uue的第一电离能升高,金属半径和离子半径降低,反应性下降。目前已发现相对论效应对钫的性质产生了类似影响。相对论效应可能导致Uue元素不像其它碱金属那样反应。 Uue的8s轨道因相对论效应而变得稳定,导致 Uue的电子亲合能升高——远高于铯和钫的电子亲合能,甚至比其它所有的碱金属元素都高。 相对论效应同样会导致Uue的极化性大幅下降。另一方面, Uue的熔点可能仍符合碱金属元素的熔点变化规律,也就是比钫更低。据推测,Uue的熔点可能在0 °C 到 30 °C之间。 Uue的价层电子稳定性导致8s轨道的收缩,继而导致原子半径降低。据预测Uue的原子半径为240 pm,,比铷原子(247 pm)略小。 因此,+1氧化态的Uue的化学性质应当更接近铷,而不是钫。与之相反,据预测Uue+ 的离子半径比Rb+大。Uue+的最外层7p轨道不稳定,因而比低层数的p轨道更大。除碱金属特征的+1氧化态之外,Uue还可能拥有其它碱金属没有的+3氧化态。 Uue中7p3/2亚层不稳定且有膨胀,导致7p3/2亚层的最外电子的电离能比其他方式的预测值低,因此可能解离更多电子产生+3氧化态。 很多Uue化合物中可能有7p3/2电子参与成键,这些化合物因而显现部分共价性 关于比Uue更重的碱金属元素的预测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元素周期表向下推测,下一个碱金属应该是第169号元素Uhn;而根据狄拉克-福克方法计算,下一个碱金属应当是第165号元素Uhp,其核外电子排布为 5g18 6f14 7d10 8s2 8p1/22 9s1. 深入的计算显示Uhp的电离能会比Uup、钫、铯更高,与钠相近。Uhp的原子半径也会符合自铯开始的递减趋势:它的原子半径可能和钾相近。 除9s电子外,Uhp的7d电子也可能一道参与化学反应,形成比+1更高的氧化态,因而比起碱金属Uhp可能和硼族元素的行为更加接近。 截至2012年,尚未有关于Uhp以后的碱金属性质的研究。第八周期之后的元素拥有强烈的相对论效应和层结构效应,由较轻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做出的外推因而变得完全不准确。 相对论效应使s轨道稳定,层结构效应使层数高的电子层的p,d,f,g轨道变得不稳定,二者产生的效果相反。因此,对第八周期之后的元素而言,相对论计算和非相对论计算得出的结果差距更加明显。由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均为s区元素,对Uue和Uhp性质及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可能同样适用于相应的碱土金属: Ubn和Uhh. 具有部分类似性质的其它元素或基团. 很多物质和碱金属一样倾向于形成一价阳离子。类似拟卤素,这些物质有时称作“拟碱金属”。它们包括一些元素和更多的原子团,这些原子团在大小和极化性的方面和碱金属类似。 氢. 氢拥有一个核外电子,通常出于方便起见将其放在元素周期表第1族的最上侧。然而,氢通常不被看做是一个碱金属元素。 一般条件下,氢以双原子分子(H2)的形式存在; 然而,碱金属只有在高温下变成气态后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如Li2)。 和碱金属一样,氢拥有一个价电子,易于和卤素反应,但是氢和碱金属的相似性也只有这些了。 将氢放在锂上方,主要是由于它的电子构型和碱金属相似,并非出于化学性质的考虑。有时它被放在碳的上方,因为氢和碳的电负性相近;有时会放在拥有某些相似化学性质的氟上方。 氢的第一电离能为 (1312.0 kJ/mol),远高于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由于只需一个电子就可形成稀有气体构型,氢的行为有时更接近卤素。和卤素一样,氢可以形成-1价的氢负离子。尽管在碱化物中,碱金属也可形成负离子,然而这类产物很不稳定,只用于实验室研究。在极端高压的作用下(比如木星核心和土星核心的高压),氢发生相变生成金属氢,性质和碱金属类似。 反对这种放置的论点是,与卤素放热形成卤化物的反应不同,氢形成氢化物的反应是吸热的。 H− 阴离子的大小也违反卤素离子越往下大小越大的趋势。实际上,H -的扩散性很强,因为它的单个质子不能轻易控制两个电子。 当它们经受非金属过渡到金属的作用时,在3000 K下的液体金属氢的电阻率约等于在2000 K压力下的铷和铯的液体的电阻率。 氢的 1s1 电子构型类似碱金属 (ns1),不过由于不存在 1p 亚层,氢的这个构型很特殊。 它可以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氢正离子 H+,或是再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氢负离子 H−。 前者可以说明氢和碱金属类似,而后者显示氢和卤素相似。不过,由于 1p 轨道不存在,不管归类到碱金属或是卤素都不能完美解决问题。 在热力学性质如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方面,碳族元素也很合适,但是氢不能以四价存在。 所以,没有一种排法是令人满意的, 尽管碱金属是最常见的放置位置(如果选择一个放置位置),因为在所有单原子氢物种中,水合氢离子目前为止是最重要的,它是酸碱化学的基础。 氢因其异常的电子构型和小尺寸,产生的非正统性质的一个例子是氢离子非常小(半径约为0.15 pm,而大多数其他原子和离子的大小为50-220pm),因此除了与其他原子或分子缔合以外,它在缩合体系中不存在。 实际上,质子在化学物质之间的转移是酸碱理论的基础。 氢形成氢键的能力也是独特的,这是电荷转移,静电和电子相关贡献现象的影响。 虽然类似的锂键是已知的,但它们大多是有静电的。 然而,在某些分子晶体中,氢可以起到与碱金属相同的结构作用,并且与轻的碱金属(尤其是锂)有着密切的关系。 铵及其衍生物. 铵离子的性质像是一种介于钾和铷之间的“中间碱金属”,经常被看做碱金属的近亲。举例来说,绝大多数的碱金属盐易溶于水,绝大多数的铵盐也溶于水。根据推测,在极高压下,铵可以形成稳定的金属铵(由离子和游离电子构成)。这一反应可能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进行,这两颗行星的内部磁场可能受到了该反应的显著影响。据估计,从氨气与氢气的混合物转变为金属铵所需的压强为25 GPa 左右,低于将游离态物质转化为金属态通常所需的压强100 GPa 其它“拟碱金属”包括铵的烷基衍生物,其中铵的一些氢原子被替换成烷基或芳基。季铵盐可用于替代昂贵的Cs+来稳定又大又容易极化的阴离子(如 )。季铵氢氧化物和碱金属氢氧化物一样是强碱,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此外,铵的氮原子可以被更重的氮族元素取代,生成鏻或𬬹阳离子,它们的氢原子也可以被烷基或芳基取代。四氢锑阳离子本身仍未被发现,但它的衍生物已获得表征。 二茂钴和其衍生物. 二茂钴, Co(C5H5)2,是一种茂金属,是 二茂铁的钴类似物。 它是一种暗紫色固体。 二茂钴有 19 个价电子,比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常见价电子数量—18个多一个。它非常稳定的类似物二茂铁有18个电子,符合18电子规则。 该额外的电子占据一个于Co-C键的反键轨道。 因此, Co(C5H5)2 的很多化学反应都倾向于失去这个多余的电子, 形成极度稳定的 18电子阳离子二茂钴阳离子。 许多二茂钴盐与铯盐会共沉淀,而氢氧化二茂钴是可以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碳酸二茂钴的强碱。 与碱金属一样,二茂钴是一种强还原剂,由于十个甲基的诱导效应,十甲基二茂钴的还原性更强。 钴可以被其较重的同类物铑取代,从而得到更强的还原剂二茂铑。 二茂铱(用 铱代替钴)可能会更强,但由于其不稳定性,因此并未得到很好的研究。 铊. 和所有的碱金属一样,铊拥有+1氧化态。Tl+的离子半径为164 pm,和K+ (152 pm)、Ag+(129 pm)相仿,因此含Tl+的铊化合物性质通常和相应的钾化合物或银化合物相近。在铊被发现后的数年里,欧洲大陆认为铊是一种碱金属;在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1868年编制的周期表以及门捷列夫1869年编制的元素周期表中,铊被当做第六个碱金属,位置与铯相邻。后来两人都对周期表进行了修改。在迈耶尔1870年的周期表和门捷列夫1871年的周期表中,铊被放在了硼族,也就是如今它所在的位置;而铯下方的一格为空缺。不过铊同样有+3氧化态,而已知的碱金属都不具备这一氧化态。 如今人们认为钫是第六个碱金属元素。 第11族元素. 11族元素(又称货币金属)铜,银和金,由于它们可以形成具有不完整d轨道的离子,因此通常归类为过渡金属。 在物理上,它们相对于其它过渡金属,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电负性值,更像是后过渡金属。 Cu,Ag和Au被填充的"d"轨道和自由"s"电子形成它们的高电导率和热导率。第11族左侧的过渡金属会经历s电子和部分填充的d壳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电子迁移率。 化学上,第11族金属的行为类似于主族金属,处于+1价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碱金属有关:这是其先前被标记为IB族,与碱金属的 IA族有关的原因。它们有时被分类为后过渡金属。 它们的光谱类似于碱金属。 它们的一价正离子是顺磁性的,并且与碱金属的盐一样,它们的盐没有颜色(除非阴离子有颜色)。 在门捷列夫 1871年元素周期表中,铜、银和金被列出了两次,一次在VIII族下(铁系元素和铂族金属),另一次在IB族下。 尽管如此,IB族里的它们还是用括号括了起来,指出它是暂定的。 门捷列夫对元素进行分配的主要标准是元素的最大氧化态:在此基础上,由于当时已知存在二价铜和三价金化合物,因此无法将第11族元素归为IB族。 但是,消除IB族将使IA族成为唯一缺乏A–B分叉的主族(VIII族被标记为过渡族)。 此后不久,大多数化学家选择对IB族中的这些元素进行分类,并将它们从VIII族中删除,以得到对称性:这是主要的分类方法,直到现代的中长18列元素周期表的出现使碱金属和第11族金属分离。 传统上,第11族金属被视为碱金属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具有碱金属特征性的 s1电子构型(第1族:p6s1;第11族:d10s1)。 然而,相似性主要限于两组的+1化合物的化学计量数,而不是它们的化学性质。 这是由于被完全填充的d壳层比被完全填充的p壳层对最外层s电子的屏蔽作用弱得多,因此第11族金属比相应的碱金属具有更高的第一电离能和更小的离子半径。 此外,它们具有较高的熔点,硬度和密度,并且在液氨中具有较低的反应性和溶解度,在其化合物中具有更大的共价性。 最后,碱金属在标准电极电势表的顶部,而第11族金属几乎在底部。 第11族元素的d壳层比碱金属的p壳层更容易被破坏,因此第二和第三电离能更低,能够实现比+1高的氧化态和更丰富的配位化学,从而使第11族金属的性质更像过渡金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铷和铯可以和金形成离子化合物,在其中形成金离子(Au-)。金离子以溶剂化形式出现在液氨溶液中:此处的金的表现为拟卤素,因为它的5d106s1构型比准封闭壳5d106s2少一个电子,也就是很稳定的汞的电子构型。 历史. 碱金属族的出现. 1865年左右,约翰·纽兰兹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列出了这些元素,以原子量增加和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顺序出现,第一个元素会和第八个元素的性质类似。他将这种周期性比作音乐的八度。在这种情况下,分开了一个八度的音符具有相似的音乐功能。 他将所有已知的碱金属(锂到铯)以及铜,银和铊(它们表示出碱金属的+1氧化态特征)放入当时的元素周期表,一起成为一个族。他的周期表把氢归类为卤素。 1869年后,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元素周期表,将锂放在钠,钾、铷、铯和铊形成的族的顶部。 两年后,门捷列夫修改了元素周期表,将第1族中的氢置于锂上方,并且将铊移至硼族元素。 在此版本,铜、银和金被放置了两次,一次是11族元素的一部分,另一次是包含当今 8至11族元素的VIII族。 引入18列元素周期表后,第11族元素移动到了d区中的当前位置,而碱金属则留在了 IA组中。后来该组的名称在1988年更改为第1族。 碱金属这个名称来自以下事实:当碱金属溶于水中时,它们所形成的氢氧化物均为强碱。 锂. 1800年,巴西化学家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在瑞典的上发现了(LiAlSi4O10)然而直到1817年,正在贝采里乌斯的实验室工作的约翰·奥古斯特·阿韦德松才在分析透锂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这种新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和钠、钾的化合物相似;它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比钠、钾的对应化合物低。贝采里乌斯将这一未知的材料命名为""lithion"/"lithina"",这一名称来自希腊语的"λιθoς" ("lithos",意为“岩石”)。当时已知的另外两种碱金属中,钠因在动物血液中含量丰富而知名,钾是在植物灰烬中发现的,因此lithos这一名称体现了这种材料的独特来源——矿石。贝采里乌斯将这一材料中的金属命名为""lithium"". 钠. 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知道钠的化合物了。食盐(氯化钠)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物资。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海水部分的一处旁注中提到:“在罗马……士兵的薪饷曾经是食盐,‘薪水’(salarium)这个词就来自‘盐’(sal)”。受拉丁语影响的语言中的“薪水”一词多是salarium的变形,比如英语中的salary,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中的salario. 钠的英文名Sodium来自苏打(soda),而苏打的名称源自阿拉伯语的"suda" (صداع),意为“头痛”。人们很早知道碳酸钠有缓解头痛的功效,苏打因此得名。 1807年,汉弗莱·戴维用之前分离钾的类似方法电解熔融苛性钠(氢氧化钠),首次将钠分离出来。 钾. 从古代起人们就使用白草木灰了,然而它的使用史的大部分时间中,人们并不了解草木灰和钠矿物盐是完全不同的物质。1702年,格奥尔格·恩斯特·斯塔尔获取了一些实验证据,提出草木灰和矿物盐有本质上的差异,到了1736年 证明了这一差异。而那时人们仍然不知道钾、钠化合物的准确化学组成,也不知道钾、钠这两种元素。因此,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并没有将碱金属收录进他1789年编制的元素表中。纯钾的首次分离发生在1807年,由汉弗莱·戴维爵士在英国完成。戴维用当时新发明的伏打电堆电解熔融的苛性钾,得到了这一元素。钾是首个用电解法分离出的元素。同年,戴维宣布用相似的方法从苛性钠中分离出金属钠,从而说明了两种元素及相应化合物的本质差异。 铷. 铷在1861年由罗伯特·本生和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在德国的海德堡发现。本生和基尔霍夫最早提出用光谱学方法寻找新的元素;他们用分光镜分析矿石时发现了铷。铷的名称"rubidium"来自拉丁语的"rubidus",意为“深红”或“鲜红”,这一名称来自铷的发射光谱中的亮红色谱线。铷的发现紧随铯的发现,而铯同样是由本生和基尔霍夫用分光镜发现的。 铯. 1860年,罗伯特·本生和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在德国巴德迪尔克海姆的矿泉水中发现了铯。铯的名称"caesium"来自拉丁语的"caesius",意为“天蓝色”。这一名称来自铯的发射光谱中的蓝色谱线。铯在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分光镜仅一年后即被发现,是首个通过光谱学方法发现的元素。 钫. 1939年之前,第87号元素被错误或者不完整地发现了至少四次。 1939年,的玛格丽特·佩里在巴黎提纯一份锕-227样品时真正发现了钫。锕-227的衰变能为220 keV,然而佩里发现其中一些衰变粒子的能量低于80 keV。佩里认为这是一种之前未被分辨出的衰变产物,于是在提纯过程中将其分离出来,但是后来在提纯的后锕-227中又产生了这种物质。后续的大量实验证明这种未知物质不可能是钍、镭、铅、铋或者铊,而显现出可碱金属相近的化学性质(比如和铯盐形成)。佩里因而认为这种未知物是第87号元素,由锕-227的α衰变产生。于是佩里试图测定锕-227中α衰变与β衰变的比率。她的第一次实验测定的α衰变比率为0.6%,后来她将这一数值修正为1%。钫是最后一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 钫下元素(Eka-钫). 钫下方的元素(Eka-Francium, 类钫)极有可能是第119号元素Uue;然而相对论效应使得这一结论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合成Uue的首次尝试发生在1985年: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的超重离子直线加速器(superHILAC)中用钙-48轰击锿-254,结果未鉴别出任何原子。因而其收率限制为300nb。 这一反应选择了254Es做为原料。254Es的质量数大,半衰期相对较长(270天),可获得性高(数毫克),因此常被用来合成超重元素。然而这一反应近期极不可能生成Uue原子,因为很难生产足够多的锿-254来制作一个尺寸足够大的靶,从而将实验的灵敏度提升到所需级别。锿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只能在实验室制取。不过,由于Uue是扩展元素周期表第8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未来极有可能用其它反应来制取它。德国达姆施塔特的GSI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正在尝试用钛核轰击锫制取Uue.目前还没有发现位于第8周期的元素;而且由于液滴不稳定性,或许只有原子序数较低的第8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低于128)在物理上可能存在。比Uue更重的碱金属原子序数太高,因此尚未有合成尝试。 存在范围. 太阳系. 说明:除氢以外,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比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更为常见——后者拥有未成对的质子,趋向于捕获另一个质子,原子序数因此增加。而偶数原子数的元素中的质子均为成对质子,自旋彼此抵消,使得原子更加稳定。所有的碱金属的原子序数均为奇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丰度低于邻近的两族元素(稀有气体和碱土金属)。铷之后的碱金属只能在超新星中生成,而不能由恒星核合成获得,所以较重的碱金属比轻的碱金属稀有。锂的丰度低于钠、钾,因为它在太初核合成和恒星中都极少生成——大爆炸只能生成痕量的锂、铍和硼,因为这些元素缺少稳定的5核子或8核子核素;而恒星核合成反应会通过3氦过程生成碳来通过这一瓶颈。 地球. 地球是由形成太阳的物质云构成的,但是在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行星获得了不同的组成。此外,地球的自然史导致地球某些部分拥有不同的元素分布。地球质量约为5.98 kg. 其中主要的成分是铁(32.1%,质量分数,下同), 氧 (30.1%), 硅 (15.1%), 镁 (13.9%), 硫 (2.9%), 镍 (1.8%), 钙 (1.5%)以及铝 (1.4%);另外的1.2%为剩下的所有元素。由于质量层化,地球的核心区可能主要由铁构成(88.8%),此外可能还有镍(5.8%)、硫(4.5%),以及剩余0.9%的其它元素。 由于反应活性很高的缘故,碱金属在自然界不以单质形式存在。它们属于,极易和氧结合,因而和二氧化硅紧密关联,形成不会沉入地球核心的低密度矿物,因而停留在地球表面附近。钾、铷、铯属于地球化学中的不相容成分,因为它们的离子半径大,不能进入矿物中的阳离子聚集区域。 钠和钾在土壤中十分丰富。 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约为2.6%,是地壳中丰度排在第六的元素;钾的质量分数约为1.5%,排在第七。许多矿物中都含有钠,其中最常见的是大量溶解在海水中食盐(氯化钠)。很多固态矿物中也含有钠,比如岩盐、角闪石、冰晶石、、沸石等。 锂的反应活性相对较低,因而可以在海水中大量发现。据估计锂在海水中的质量分数约为0.14~0.25ppm ,若以体积莫尔浓度表示就是25μM. 铷的丰度和锌大抵相同,比铜要高,可在白榴石、铯榴石、光卤石、和中找到。铯的丰度低于铷,但比很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元素(比如镉、锡、锑、钨)更高。 钫-223是钫的唯一一种天然存在的同位素。它是锕-227的α衰变产物,在铀和钍的矿物中极少量存在。 在铀矿石中,大概有1018 个铀原子才会出现一个钫原子。 钫的半衰期极短,为22分钟;因此据估计地壳中最多只会有30 g的钫。 制备与分离. 制取纯的碱金属较为困难。碱金属的反应活性很高,这导致它们极易和常见的物质(例如水、空气)反应,且无法用其他元素置换制备。因此,碱金属只能用电解一类的高能方法分离。锂和钠通常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获得,为了降低熔点,通常会在混合物中加氯化钙。其它几种较重的碱金属一般用还原剂(通常是镁或者钙)还原的方法制备。用还原反应可获得液态或气态的碱金属,产物经分馏可获得纯化的碱金属。 锂盐必须从矿物泉水中、 卤水池或者卤水矿产生的卤水中提取。电解熔融的氯化锂和氯化钾混合物,便可以得到金属锂。 钾存在于多种矿物中,例如钾石盐(氯化钾)等。有时会用分解氯化钾来制取金属钾,但钾更常见的制备方法是电解氢氧化钾, 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取钠的方法类似。氢氧化钾矿物广泛存在于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美国和约旦等地。含钾矿物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 钠主要存在于海水和干涸的海床中。现在的制备方法是用电解,过程中会加入一些钙、锶、钡盐,以将氯化钠的熔点降至700 °C以下。 超纯钠可通过叠氮化钠分解制备。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数年间,铷主要从碱金属混合碳酸盐(Alkarb)中提取。碱金属混合碳酸盐是钾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物,包含21%的铷,剩余部分是钾和少量的铯。如今通常用将铷和钾、铯分开:将一种含铷和铯的矾(Cs,Rb)Al(SO4)2•12H2O经30步反应处理,可得到纯净的铷矾,从而进一步制取铷。铷的生产方法有限,矿物丰度低,导致含铷化合物的产量只有每年2到4吨。 然而铯并不是用这一反应分离制取的。铯主要从 铯榴石矿中提取,有三种常见的提取方法:酸消化、碱分解以及直接还原。 钫-223是唯一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钫的同位素,由锕-227的α衰变生成。据计算地壳中最多只会有30g的钫,极为稀少。因此钫主要通过核反应制备:197Au + 18O → 210Fr + 5 n,产物可以是钫-209、钫-210、钫-211.至今最大的一份钫样品含有300,000个钫中性原子,合成方法正是上述的核反应。 所有的碱金属都可以从硅酸盐中用同样的步骤获得:首先用硫酸将铝和所需的碱金属从矿石中溶出;溶液中加碱将铝离子以氢氧化铝的形式沉淀出来,将铝和碱金属分离。将剩余的碱金属离子以碳酸盐的形式选择性沉淀出来,再用盐酸溶解沉淀;浓缩所得溶液可得碱金属氯化物,将其电解即得碱金属。 应用. 除钫以外的碱金属均有很多种商业应用。锂常被用做电池材料,氧化锂可用来处理二氧化硅。锂还可用来制作润滑脂,处理空气,对铝的生产也有辅助作用 纯钠可用于制作钠灯,一种十分高效的光源; 还可以用来抛光其它金属的表面。钠化合物也有十分广泛的用途,比如常见的食盐就是氯化钠;常用的肥皂是钠或钾的脂肪酸盐。 钾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元素,因此钾的化合物常被用做化肥。 氢氧化钾是一种强碱,被用来控制各种体系的pH值。 铷和铯常用于制作原子钟。铯原子钟极其精确,如果一台铯原子钟从8千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开始运行到今天,它的偏差不会超过4秒。因此铯原子被用来定义“秒”单位。铯常添加在石油工业所用的钻井液中。铷离子常用于制作紫色焰火。 钫没有商业应用,但钫的原子结构相对简单,因而在光谱学实验中有广泛应用。钫的光谱学研究可以提供和能级、次原子粒子间的耦合常数相关的信息。科学家研究激光束缚的钫-210粒子发射的光,获得了原子能级跃迁的准确数据,和量子论的预测相近。 生物学作用及防护. 通常在生物系统中只有痕量的锂。锂没有已知的生物学作用,但是摄入锂确实对身体有影响。 精神病学中常用每天0.5 到 2 克的碳酸锂,做为治疗双极性情感疾患(躁郁症),不过这种治疗有一些副作用。摄入过量的锂会导致呆滞、言语不清、呕吐等症状,乃至引发中枢神经中毒。而用于治疗躁郁症的锂用量仅仅略低于中毒剂量。 锂在人体中的天然生物学功能尚待研究;不过从生物化学特性、被人体处理的方式以及在老鼠、山羊身上的实验结果来看,锂是一种必要的稀有元素。 钠和钾存在于一切已知的生物学系统中,通常作为细胞内外的电解质存在。 钠是控制血容量、血压、渗透平衡和pH的必须营养素,人类对钠的最小生理需求量为每天500毫克。 氯化钠——也就是俗称的食盐——是食物中主要的钠源,用作调味品和食物处理(比如泡菜、腊肉)。氯化钠主要来自处理过的食物。钠的DRI为每天1.5g,然而根据2010年的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摄入的钠相当于13.5g食盐(5.31 g钠)。而每天摄入的钠超过2.3克就会提高患高血压的几率。 由钠摄入过量导致的高血压每年在全球导致了760万例早逝。 钾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而钠是动物细胞外的主要阳离子。 这两种带电粒子的浓度差异导致了细胞内外的电势差,也就是膜电势。细胞膜两侧的钠钾浓度平衡由细胞膜内的离子泵维持。由钠钾浓度差产生的膜电势让细胞可以产生动作电位——一次急剧的细胞放电过程。细胞放电的能力是很多种身体机能(、肌肉收缩、心脏功能等)的基础。 铷没有已知的生物学作用,不过或许可能促进代谢。由于钾、铷、铯的化学性质相似,铷和铯有可能取代身体中的钾离子引发低钾血症,因此它们具有轻微的毒性。绝大多数人极少摄入铯。摄入大量的铯会导致剧烈过敏和痉挛,但通常不可能通过自然途径摄入这种剂量的铯,因此铯不属于主要化学污染物。 氯化铯在小鼠身上的LD50为2.3 g 每千克体重,和氯化钾、氯化钠的LD50相仿。一些癌症替代疗法用氯化铯作为治疗药物,这种未经科学证实的疗法可能和至少50名患者的死亡有联系。 铯的放射性同位素需要格外小心处理,若对铯-137γ放射源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这种放射性核素泄露,引发辐射伤害。最著名的例子是1987年的戈亚尼亚事故:巴西戈亚尼亚的一处废品堆积场中扫出了一台放疗仪,这台放疗仪属于一家废弃的诊所,未经妥善处理。放疗仪中发光的铯盐被卖给了好奇又缺乏教育的买家。事件造成了4人死亡及大量的辐射伤害。铯-137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释放的对健康威胁最大的四种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另外三种为铯-134、碘-131和锶-90)。 钫没有生物学功能。其强放射性可能引发辐射中毒,因此钫极可能有毒。 然而至今为止最大的钫样品只有约300,000个中性钫原子,因此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摄入钫。
用维基百科解释
镁(Magnes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原子序数为12,是一种银白色的碱土金属。镁与其他五个同族元素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同样的价电子数及相似结晶体。镁是在地球的地壳中第八丰富的元素,约占2%的质量。镁是宇宙含量第九丰富的元素,它是在巨大星体中由三个氦原子核加上一个碳原子核,核融合所形成,当星体爆炸成超新星时,镁元素会逸散到宇宙中,之后可能再融入其他新的星系。镁是地壳中第八多、地球中第四常见(前有铁、氧、矽)元素,占地球百分之十三的质量和地壳 的百分之二,且它是海洋中溶解第三多的元素,仅次于钠、氯。 镁在人体内构成了三百种酵素,且对于所有细胞都是必须的,是在人体中占有第十一多(依重量排序)的元素。镁离子会与身体中如同ATP或 DNA RNA等高分子聚合物反应,且数百种酵素都需要镁离子才能运作。在药理学上,镁离子聚合物通常被用为泻药、抗酸药(胃药)、或用来调整不正常的神经冲动与例如在子癫情况中的血管痉挛。镁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物的形式被发现,普遍来说具有氧化数为+2的氧化型态。其可以被人工制造,具有高度的活性。镁现今主要透过电解镁盐的方式得到,主要用来制造镁铝合金。铝加上镁制成合金后可变得更轻且提升其强度。 性质. 镁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的IIA族碱土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24.305。具有银白色光泽,略有延展性。镁的密度小,离子化倾向大。 在空气中,镁的表面会生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使空气很难与它反应。镁和醇、酸、热水反应能够生成氢气。粉末或带状的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出强烈的白光,自燃温度约473℃。在氮气中进行高温加热,镁会生成氮化镁(<chem>Mg3N2</chem>);镁也可以和卤素发生强烈反应;镁也能直接与硫化合。镁的检测可以用EDTA滴定法分析。 发现. 1755年,苏格兰化学家约瑟夫·布拉克最先发现镁元素。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熔融电解法首先制得了金属镁。1828年法国科学家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镁得到纯镁。 名称由来. 源自希腊语,指一种矿石苦土(即氧化镁)。 分布. 在地球上镁的含量比较多,含量约2.5%。天然含镁的矿石有菱镁矿、白云石、光卤石等。镁离子也是海水中的重要成分。镁也存在于人体和植物中,它是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制备. 化学反应方程式: 同位素. 已发现镁的同位素共有13种,包括镁20至镁32,其中只有镁24、镁25、镁26是稳定的,其他镁的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用途. 镁是用途第三广泛的结构材料,仅次于铁和铝。镁的主要用途是:制造铝合金,压模铸造(与锌形成合金),钢铁生产中脱硫处理,克罗尔法制备钛。 金属镁可用于熔融盐金属热还原法以制取稀有金属。 由于镁比铝轻,含5%-30%镁的镁铝合金质轻,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广泛在航空、航天上使用。如2015年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工程系研究院就公布最新科研成果:以约百分之八十六镁配以约百分之十四纳微米级别的碳化矽制造出新的质轻坚硬金属纳米复合材料,未来将应用于航空、航天及电子手提平板方面。 另外利用镁易于氧化的性质,可用于制造许多纯金属的还原剂。也可用于闪光灯、吸氧器、烟花、照明弹等。 加微量镁于熔融生铁中,冷却后得到球墨铸铁,比普通铁坚韧耐磨。 从18世纪初开始,苦卤(氯化镁,<chem>MgCl2</chem>)和泻盐(硫酸镁,<chem>MgSO4 * 7H2O</chem>)就已作为药品得到了使用。 一些运动员进行重量训练、攀岩或是硬举等运动时,在手掌沾的镁粉,实际上是碳酸镁,具有吸水和吸油性,可达到止滑作用。 由于镁燃烧的温度很高,可以用于制造热诱饵弹。 对人体的影响. 镁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元素之一。它能辅助钙和钾的吸收。它具有预防心脏病、糖尿病、夜尿症、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镁的摄取量为350毫克,女性为300毫克,婴儿50~70毫克,儿童150~250毫克,孕妇与乳母450毫克。最大日安全摄入量为3g。 缺乏镁会使神经受到干扰,引致暴躁及紧张,并且会肌肉震颤及绞痛、心律不整、心悸、低血糖、虚弱、疲倦、神经过敏、手脚颤抖等。而酒精、利尿剂、高量的维生素D及锌,均会增加身体对镁的需求。
用维基百科解释
文物
文物一词,在中国最早是指礼乐制度。《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现今则将过去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事物称为文物。对于文物的确切定义,现在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几乎与古董同义,只是古董这个词的商业色彩比较浓厚。 历史. 宋朝的帝王与平民多好文物,宋徽宗本人是艺术家,“效公麟之《考古》,作《宣和殿博古图》,凡所藏者,为大小礼器,则五百有已”。周密称宋高宗“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展玩摹拓不少怠”。米芾“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代中叶以后赏玩之风大盛。高濂“遍好钟鼎卣彝,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沈德符《敝帚斋馀谈》写道:“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与古敌……始于一二雅人,赏识摩挲,滥觞于江南好事之缙绅,波靡于新安耳食之大贾,曰千曰百,动辄倾囊相酬。”陈梦家与王世襄都喜爱收藏明式家具。1966年,陈梦家自杀身亡,所藏明清家具悉数没收,后辗转被上海博物馆珍藏。王世襄后来还编著《明式家具珍赏》,扉页印有:“仅以此册纪念陈梦家先生”。 文物价值. 文物价值一般包括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特殊的商品价值四类。文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文物价值的认定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文物分类. 文物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例如: 文物鉴别. 文物鉴定是指对文物进行鉴定,选择标准器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全面归纳总结标准器物特征,明确其时代特点和风格,从而来确定某件文物的时代,确定其价值。
用维基百科解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统计. 至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公布了八批,共505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至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和第四至七批类别不统一,其中前三批分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遗址、古墓葬等六类。从第四批开始,重新划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类。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以新分类为准,对前三批进行了统一归类(其中原“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改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原“石窟寺”、“石刻及其他”大部分改为“石窟寺及石刻”,少数改为“其他”,原“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大部分改为“古建筑”,少数改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同时对第一至七批重新进行了统一编号。现按新分类统计如下:
用维基百科解释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缩写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缩写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北约,是欧洲、北美洲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拥有大量核武器、常规部队,是西方世界重要的军事同盟。北约为二战后西方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亦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发展,是以美国、英国、法国为首的欧洲防务体系。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国、法国针对以苏联及东方集团,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各创始成员国于同年4月4日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宣告组织正式成立,而后者于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其抗衡。1990年代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后,北约成为联合国打击国际性恐怖组织的主力之一和地区性防卫协作的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层、外交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最新成员瑞典于2024年3月7日所加入,至此北约总共由跨域欧洲和北美洲的32个国家组成。 北约军事开支占世界国防开支的70%以上,成员一致认为,到2024年要达到或维持至少占GDP2%的国防开支目标。根据《》之规定,一旦确认其任一成员受到攻击,则视为针对全体成员之攻击,其他成员需作出即时反应。该条款一般被解读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需要各国政府授权参战,即集体自卫权。该条款于九一一事件期间被首次激活。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印度洋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组织. 该组织的主要机构为北大西洋理事会(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计划与分析委员会、常任代表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和军事委员会。北大西洋理事会为北约的主要决策机构,它经常举行大使级的会晤,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级会晤,必要时举行元首会议。军事委员会为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下辖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区域联合防空计划小组等,军委会每年开会两至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其主席由军委会成员选定,任期两到三年。除法国、西班牙和冰岛外,所有成员都指派一些本国军队由北约统一指挥。1991年12月,北约设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作为同它原来的东欧集团对手中的国家进行对话的一个论坛。 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是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高级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起源.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义大利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方完成批准手续,北约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西德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5月30日正式加入。 发展. 二十世纪末期. 1990年代,随着华沙公约组织解散和苏联解体,欧洲的政治和安全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北约面对的议题从过去的军事威胁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路攻击和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扩散等各种问题上。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 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准,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方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方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散后,北约增加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地区稳定等。 第一轮新成员加入. 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为北约新成员。 二十一世纪. 九一一恐怖袭击. 北约于2001年10月4日第一次引用北约宪章第五条,认为九一一袭击事件应视为对全体成员的攻击。2003年8月,北约进入阿富汗,开始了欧洲境外首次军事行动。北约亦参与伊拉克的军警培训工作。 第二轮新成员加入. 2002年11月21日布拉格召开的北约高峰会议,接受了第二波的申请,2004年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斯洛维尼亚。 第三轮新成员加入. 2009年4月1日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加入北约。 东欧导弹拦截系统. 就北约计划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导弹拦截系统,俄罗斯称这样部署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2009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不再继续运行部署在波兰和捷克的远程导弹拦截系统,转而部署由拦截对短程和中程导弹使用的神盾战斗系统代替,北约秘书长呼吁,明确北约和俄罗斯的导弹防御系统合作。 俄乌战争. 克里米亚危机.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后,芬兰与瑞典开始考虑是否寻求加入北约。芬兰政府谈论就加入北约展开“公开讨论”。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2022年5月,由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促使本来加入意愿不高的芬兰与瑞典决定申请加入北约,并于9月获得土耳其和匈牙利除外的所有成员国批准加入法案。 2023年3月27日,匈牙利议会通过批准芬兰加入北约,3月30日土耳其议会通过相关法案。最终芬兰于4月4日正式加入,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 2024年1月23日,土耳其议会通过批准瑞典加入北约,而匈牙利议会2月26日通过相关法案。最终瑞典于3月7日正式加入,成为北约第32个成员。 战争. 巴尔干内战. 冷战后北约的第一个军事行动是于1993年6月至1999年4月期间介入前南斯拉夫的内战。 阿富汗战争(2001年-2021年). 9月11日在美国发生的袭击导致北约在该组织的历史上首次援引《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该条规定,对任何成员的攻击应被视为对所有人的攻击。2001年10月4日,当北约确定这些攻击确实符合北大西洋公约的条款时,该调用得到确认。北约针对袭击事件采取的八项官方行动包括“雄鹰行动”和“”,这是一项在地中海开展的海军行动,旨在防止恐怖分子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移动,并加强航运的总体安全 ,从2001年10月4日开始。 2021年4月14日,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表示,该联盟已同意在5月1日之前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利比亚革命. 2011年3月27日,北约决定全面接管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的所有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潜在成员. 其他. 2022年6月,南韩计划在北约总部布鲁塞尔设立驻北约代表处。 2023年6月,北约计划在日本东京设立驻东京办事处。 军事支出. 相关争议. 2019年11月28日,北约宣布同意降低美国的分摊费用。预算新规定已于2021年生效,美、德各负担北约预算的16%,过去美国分摊占比为22%,北约每年预算约25亿美元。另外,成员国也同意在2024年达到军事支出占国内生产毛额(GDP)2%的标准,目前32个成员国中仅6国达到该目标。
用维基百科解释
集成开发环境
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简称IDE,也称为Integration Design Environment、Integration Debugging Environment)是一种辅助程式开发人员开发软体的应用软体,在开发工具内部就可以辅助编写原始码文本、并编译打包成为可用的程序,有些甚至可以设计图形介面。 IDE通常包括程式语言编辑器、自动构建工具、通常还包括除错器。有些IDE包含编译器/直译器,如微软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有些则不包含,如Eclipse、SharpDevelop等,这些IDE是通过调用第三方编译器来实现代码的编译工作的。有时IDE还会包含版本控制系统和一些可以设计图形用户界面的工具。许多支援物件导向的现代化IDE还包括了类别浏览器、物件检视器、物件结构图。虽然目前有一些IDE支援多种程式语言(例如Eclipse、NetBeans、Microsoft Visual Studio),但是一般而言,IDE主要还是针对特定的程式语言而量身打造(例如Visual Basic、Spyder)。 历史. 当人们开始在主机或终端机进行开发时,IDE最初有了实现的可能。早期的程式语言在送进编译器处理之前,必须要先经过流程图、撰写表格、打卡,所以当时并不需要IDE。Basic是第一个有IDE的程式语言,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直接在主机或终端机前开发程式,他的IDE(Dartmouth Time Sharing System的一部份)是采取命令列的方式,并不像现代的IDE使用选单和图形化。但是他良好的整合了编辑、档案、管理、编译、除错、执行等功能,符合现代化IDE的特性。 今天,IDE这个词和一些没有关连性的命令列工具(像vi、emacs、make)是一种对照,虽然你可以把Unix当成是一个IDE,但是多数的程式开发人员会把IDE当成是一个可以完成各种开发工作的一个程式,这个IDE程式提供许多的功能,例如:制作、修改、编译、发布、除错。IDE的想法是把各种命令列的开发工具结合起来,提供一个抽象化的工具,来减少学习程式语言的时间,增加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同时也将各种开发工作做更密切的整合,来提高生产力,例如在写程式的时候就直接做编译,一发现有语法上的错误就立即回应。虽然现代的IDE多数是图形化的,但是IDE在视窗系统(windowing system,例如Microsoft Windows或X Window System)出现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在当时IDE是纯文字模式,透过功能键和热键来从事各项工作,例如Turbo Pascal就是一个例子。 近几年来,最有意思的发展是Eclipse和NetBeans这类开放原始码IDE的出现和流行,在结合开放原始码的精神—开放、可扩张之下,激发了人们成立社群以延伸这些IDE的能力,让这些IDE也能支援其他程式语言和其他的应用。 视觉化程式设计. 视觉化程式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所谓的视觉化程式设计和Visual Basic或Visual C++并不同,支援视觉化程式设计的IDE可以让开发人员直接移动程式单元来建立流程图和结构图,然后直接做编译或直译,这一类的流程图通常是以UML为基础。 这样的界面因为乐高的Mindstorms开始普及,一些公司也开始透过浏览器Mozilla和分散式程式设计(LabVIEW)往这方面努力。从1980年代开始,第一个视觉化程式设计系统—Max,就是以类比合成器的设计为榜样,同时被用来开发即时音乐演出软体。 这种方法也被用在专业软体,例如Openlab,这类的使用者需要完整程式设计语言的弹性,并不想要传统的学习曲线。 视觉化程式设计语言有另一个半免费和开放原始码的替代品-Mindscript,具有加密系统和连结资料库等等。 图形介面开发工具. 微软的Visual Basic是早期的典型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后来的包括Borland公司的Delphi等。 可视化开发环境的特点是“控件组装”。很多控件都是自己象画图一样组装起来的,开发环境解决了很多例行的、标准化的代码,比起非可视化的开发环境来说,更加直观,开发速度快,效率高。 以Delphi为例:Delphi包含了程序代码文件(.PAS)和控件布局文件(.dfm),当你在画布(FORM)上拖放一个按钮(BUTTON)时,Delphi开发环境会自动创建一个DFM文件标明BUTTON位置,并且自动在PAS文件中将最基本的完整代码替你写出来,你只需要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或者增加就可以完成很多功能。
用维基百科解释
巴鲁赫·斯宾诺莎
巴鲁赫·斯宾诺莎(拉迪诺语:Baruch de Spinoza,Benedictus de Spinoza,)是一名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是17世纪理性主义先驱,启蒙时代以及现代圣经批判学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引导了现代对自我及宇宙的认识,因此被认为是“近世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斯宾诺莎继承了勒内·笛卡尔的思想,是荷兰黄金时代的哲学领军者。斯宾诺莎的名字“巴鲁赫”意为“受祝福的”,在不同语言中写法各不相同。在希伯来语中,他的名字写为 ,在现代犹太团体中,他的名字被写为“Bento”(“受祝福的”葡萄牙语)。 在斯宾诺莎的拉丁语作品中,他使用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这个名字。 斯宾诺莎生于阿姆斯特丹的。因对希伯来圣经的真实性和神性本质提出了极具争议的观点,葡萄牙犹太会堂向他发出谴责令,23岁的斯宾诺莎(包括他的家人)被逐出教会。斯宾诺莎去世后不久,他的作品随即被天主教会列为禁书。同时代人常称斯宾诺莎为“无神论者”,尽管斯宾诺莎从未在自己作品中怀疑上帝的存在。 斯宾诺莎生活简朴,以打磨镜片为生,他曾参与制作惠更斯兄弟设计的望远镜。斯宾诺莎回绝他人提供的资助和奖赏,并拒绝了荣誉性的教职工作。或许是因为常年打磨镜片吸入过量粉尘,斯宾诺莎于1677年死于肺病,年仅44岁。他被葬于海牙新教堂墓地。 斯宾诺莎的哲学研究几乎涵盖所有领域,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伦理学、心灵哲学、科学哲学。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斯宾诺莎是17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神学政治论》和《伦理学》中。其余作品要么是早期思想,要么是未完成作品,其中理论在前述两部著作中都有涉及(例如《》),或者不作为斯宾诺莎的哲学重点(例如《》和《希伯来语语法书》)。与此同时,斯宾诺莎也留下了许多通讯信件,其中内容可为其哲学思想作出明晰解释,或展示出他哲学观点的演化历程。 斯宾诺莎的著作《伦理学》于死后发表,这部作品让他成为了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斯宾诺莎在此书中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提出质疑,据罗杰·斯克鲁顿所言,“斯宾诺莎在这最后一本拉丁文杰作中指出了中世纪哲学细致概念背后的巨大缺陷,它们最终将反对自身,并完全覆灭”。 黑格尔曾表示“斯宾诺莎哲学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就不是哲学。” 鉴于斯宾诺莎的巨大成就及高尚品格,吉尔·德勒兹称他为“哲学王子”。 生活背景. 家世. 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斯雷翁省埃斯宾诺莎(Espinoza)镇的塞法迪犹太人。1492年,因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会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种族迫害,逃难到葡萄牙。 1579年,乌得勒支同盟颁布了《宽容法令》,彼时已皈依天主教的葡萄牙犹太人受此吸引,从1593年起陆续乘船来到阿姆斯特丹,并在此重新皈依犹太教。 1598年,阿姆斯特丹的犹太移民获准建造犹太教堂,1615年,接纳和管理犹太人的法令获得通过。 作为流亡者后裔,社区成员们对自己的身份有强烈认同。 斯宾诺莎的祖父艾萨克·德·斯宾诺莎出生在葡萄牙里斯本,后带幼子迈克尔·德·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的父亲)前往法国南特,并于1615年来到鹿特丹。1627年,艾萨克在鹿特丹去世。随后斯宾诺莎的父亲和叔叔曼努埃尔前往阿姆斯特丹,并在此重新皈依了犹太教。斯宾诺莎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并担任犹太人公会会长和犹太教会学校校长。 他的三任妻子都早逝,六个孩子中只有三个活到了成年。 17世纪荷兰. 在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作为两个重要的都会,集聚了来自世界各来的商船,不同文化信仰的人生活于此。商业繁荣促进了文化和观点的包容,这两座城市成为了异见者逃避教会审查的避风港(尽管一些“过于极端”的观念甚至在荷兰也无法被容忍)。因此,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作品在17世纪荷兰共和国的发展并非偶然。 在这种环境下,斯宾诺莎有机会结交持有非传统观念的朋友,例如成员。 斯宾诺莎结交的朋友包括莱顿的学生尼古拉斯·斯坦诺,以及保持通信关系的。 生平. 早年. 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出生于。他是其父的次子,本名巴鲁赫,后自己将名字改成本尼迪克特。他的父亲迈克尔·德·斯宾诺莎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事业成功但不算富裕。 斯宾诺莎的母亲安娜·狄波拉是迈克尔的第二任妻子,在斯宾诺莎年仅六岁时去世。 斯宾诺莎的母语是葡萄牙语,不过他也通晓希伯来语、西班牙语和丹麦语,或许还熟悉法语,以及后来学习的拉丁语。 尽管斯宾诺莎以拉丁语写作,但他直到青年时才学会这门语言。 斯宾诺莎早年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师从、玛拿西·本·以色列等犹太学者。 斯宾诺莎幼时致力成为拉比,但他没有完成高等的犹太律法教育。17岁时,其长兄艾萨克过世,斯宾诺莎不得中断学业照顾家族生意。 1654年,斯宾诺莎的父亲过世,时年二十一岁的斯宾诺莎按照犹太礼法为父亲守丧11个月。 其姐妹丽贝卡因遗产问题和他发生了纠纷,他虽然在法庭中胜诉,但还是将遗产交给了丽贝卡。 1654至1655年,斯宾诺莎跟随导师弗朗索瓦·冯·登·恩登学习拉丁语,当时斯宾诺莎二十岁左右。不过也有其它记录则显示,斯宾诺莎师从冯·登·恩登的时间是在1657至1658年。冯·登·恩登在当时是个臭名昭著的自由思想家,他是耶稣会士、激进的民主派,很可能传授给了斯宾诺莎有关笛卡尔的现代哲学思想。 在大约十年后的1660年代,冯·登·恩登被认为是笛卡尔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因此他的作品被天主教会列为禁书。 斯宾诺莎开始使用他的拉丁语名字本尼迪克特,并于冯·登·恩登所在学校担任教师。 根据为斯宾诺莎写的传记,斯宾诺莎曾爱上老师冯·登·恩登的女儿克拉拉,但克拉拉拒绝了他,并接受了另一位更富有的学生的求爱。不过这个逸闻的真实性不高,因为据称克拉拉出生于1643年,在斯宾诺莎学业完成时她年仅13岁。 但事实上克拉拉的出生时间是1641年,而假如斯宾诺莎是1657年开始在冯·登·恩登门下学习,故事则略微有些可信,因为此时克拉拉15岁,当斯宾诺莎学成离开阿姆斯特丹时,她的年龄在18至19岁。 1671年,克拉拉嫁给了那位更富有的学生,阿姆斯特丹医师。 在冯·登·恩登门下求学期间,斯宾诺莎与当时荷兰新教中旗下的学院党趣味相投,他们都倾向理性主义。他也同时与门诺会众有着联系。 当时,斯宾诺莎的许多朋友都是一些反对教会权威的基督教异见人物,他们时常聚会讨论教会权威和教条相关问题。 1650年代后期至1660年代前期,斯宾诺莎逐渐与部分反传统思想家熟识,这个交流组织被称为斯宾诺莎学派,其中成员包括、、、和。 斯宾诺莎违背犹太教,尤其是坚持《妥拉》作者并非摩西,这种思想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他内心长久挣扎的结果:若是有人认为我说得过于广泛,没有充分的证据,我就要请他把这些史书里有什么计划指给我们看,这种计划可以为别的历史作家所采纳而无过失。而且在设法融会解释的时候,要严格地观察和解释辞句以及前后的次序与连贯,这样我们也许在我们的写作中加以仿效。他若是办得到,我就立刻佩服他,我就视之如伟大的阿波罗神。因为,老实说,经过长久的努力,我还不能发见有这类的事。我也未尝不可以附带说,我这里所说的无一不是我思量了好久的。而且,我虽然自幼就灌注了关于《圣经》的通常的意见,至今我还不能抵抗我以上的主张的力量。人们开始指责斯宾诺莎为异教徒,他与宗教当局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明显。在接受当地犹太教堂两位成员询问时,斯宾诺莎表示上帝有一个身体,圣经文本中没有与之相悖的叙述。 不久他在犹太教堂台阶上被人持刀袭击,袭击者高喊“异教徒!”,斯宾诺莎对此次袭击深感震惊,他一直保留(并穿着)遭受袭击而破损的披风用以纪念。 父亲去世后,斯宾诺莎和弟弟加布里埃尔(亚伯拉罕) 运作家族生意,但是或许是因为第一次英荷战争影响,生意很快遇到困难。1656年3月,斯宾诺莎向阿姆斯特丹提出申明自己是孤儿,以避免成为父亲的债权人,并继承了母亲的遗产。此外,在1654和1655年向犹太学堂和犹太教堂捐赠大笔款项后,他将1655年12月和1656年3月的捐款减少到了名义金额(1656年3月的捐款从未兑付)。 斯宾诺莎最终放弃了照看家族生意,将其全权交给自己的弟弟加布里埃尔管理,他全身心投入到哲学研究,尤其是笛卡尔哲学思想,以及光学镜片的研究中。 逐出教会. 1656年7月27日,阿姆斯特丹犹太教会向时年23岁的斯宾诺莎发出谴责令(也称绝罚)。 谴责令内容如下:Ma'amad(犹太社区领袖)早已知晓巴鲁赫·斯宾诺莎的邪恶观点与行径,并为他的改邪归正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他无视我们的劝阻而一意孤行,甚而有关这位可憎的异教徒的恶劣事迹还日益增多,许多人都可证实他的言行。在荣耀的 chachamim (圣徒们)为此作出细致调查后,他们达成共识,斯宾诺莎应当被逐出以色列人的社区。根据天使和圣人的旨意,我们把斯宾诺莎逐出社区,并诅咒他。根据荣耀的上帝和全体圣会的旨意,根据六百一十三条戒律,他将受到像重修耶利哥城的人所受的那般诅咒,像嬉笑以利沙的男孩们所受的那般诅咒,并且附加律法书中的一切诅咒。他将被诅咒,无论日与夜,无论醒时和沉睡,无论来时和去时。主不会留他片刻安宁,主的愤怒倾覆于他,并把书中一切诅咒加于他。主会从天下抹去他的名字,使他与众人分离,不致伤害以色列人,所有这些都已写于律法书中。然后我们还需奉劝那些仍信上帝的人,你们不应再与他交流,无论口头还是书信;你们不应帮他,不应与他居于一室,不应距他近于四臂长,不应阅读他编撰或写就的任何东西。 阿姆斯特丹犹太教会经常会对大小事件发表谴责令,因此斯宾诺莎收到的谴责令并非罕见。 然而,与其他谴责令不同,这封谴责令的措辞异常严厉。 斯宾诺莎遭受驱逐的原因未有记录,谴责令只控诉他为“可憎的异教徒”,并表示他施行“异教徒的恶劣事迹”,并且“许多人都可证实他的言行”。事实上并不存在此类证词,斯宾诺莎受驱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斯宾诺莎公开表达了关于宗教的极端观点。正如他的传记作者所说:“毫无疑问,斯宾诺莎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他后续发表在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斯宾诺莎否认灵魂不朽,拒绝天国中的上帝——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信奉的上帝。他还表示,律法书不是上帝的作品,他对犹太人没有约束力。那么,对于这个有史以来最激进、最彻底的思想家,正统犹太社区与之断绝关系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大多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犹太社区的成员都是葡萄牙犹太裔难民后代,他们的祖先为逃避宗教迫害逃难至此。因此他们需要十分小心本社区的名誉,极力避免任何与斯宾诺莎的联系,以免因他的争议性观点为本社区招致可能的迫害或驱逐。 没有证据表明阿姆斯特丹市政当局参与了对斯宾诺莎的驱逐,但“在1619年,市议会督促(葡萄牙犹太裔社区)规范自身行为,并确保其成员遵从严格的犹太律法。”其它证据显示,犹太社区一直刻意避免激怒市政当局,例如禁止在犹太教堂举行公开婚礼或葬礼游行,禁止与基督徒讨论宗教事务,以免这类活动“干扰我们享受的自由”。就此看来,对斯宾诺莎的驱逐几乎是必然的,这是犹太社区为降低风险而作出的自我审查。 再者,似乎在驱逐之前,斯宾诺莎就已经和犹太教会疏远,并且通过口头和哲学作品(例如《伦理学》第一卷)表达了对犹太教的批评。斯宾诺莎可能是在与姐妹的诉讼后,或是在犹太教堂台阶受袭击后停止了参与宗教活动。他或许口头表达了他后续在《神学政治论》中提出的观点:政府应当压制犹太教,因为这个宗教对犹太人有害。也许是因为经济状况或其它原因,斯宾诺莎在1656年后终止了向犹太教堂的捐款。谴责令所提及的“恶劣事迹”可能是斯宾诺莎不顾犹太教会的规定和一些拉比(包括迈蒙尼德)的要求,而执意在民事法庭提起诉讼,选择放弃父亲的遗产及债务。获悉谴责令后,据称斯宾诺莎如此回复:“非常好,假如我不怕由此招致的非议,它不会强迫我去做任何违心之事。” 与以往颁布的谴责令不同,斯宾诺莎的这封谴责令并未使他悔改,因此也就从未撤销。 收到谴责令后,斯宾诺莎用西班牙语向犹太教会中的长者写了一封“申辩信”,信中“他称自己的观点符合正统,并表示拉比宣称他‘作出恶劣行径’的原因仅仅是他未参加宗教旁观仪式”。 这封“申辩信”并未存留至今,不过其中部分叙述可能出现在了斯宾诺莎的后续作品《神学政治论》中。 他在书中引用了中世纪圣经学者阿伯拉罕·伊本·埃兹拉关于的暗示(例如创世纪12:6中提到的“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伊本·埃兹拉称此段落“神秘”,并说“知晓其中意涵的人应当保守秘密”),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存在历史先例。 斯宾诺莎并未因驱逐转而皈依基督教,他仍保留拉丁文名字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并与和贵格会保持密切联系。 他甚至搬往社友会附近居住,并在死后葬于海牙新教堂。 尽管斯宾诺莎从未受洗,但有证据表明他参与了社友会的集会。 如学者哈瓦所说,“斯宾诺莎反对犹太教自斐洛以来的观点,他认为真理不在于圣经文本,而在于对它的阐释方法。” 没有证据表明斯宾诺莎仍保留有作为犹太人的身份认同,并且“斯宾诺莎对世俗的犹太教不抱有幻想,对他而言,成为一个世俗的、却又是同化的犹太人根本是无稽之谈。” 现代重估. 以色列国首任首相戴维·本-古里安称斯宾诺莎是“三百年来年来以色列复国主义先驱”,他在1953年的文章中赞扬了斯宾诺莎,并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他被犹太教会驱逐事件的讨论。以色列政治家、拉比以及世界各地的犹太出版机构都参与了这次讨论。不过这些参与者都没有推翻谴责令的权力,谴责令只能由阿姆斯特丹犹太教会收回。 2012年9月,阿姆斯特丹葡萄牙-以色列公会询问社区首席拉比是否可以根据一些斯宾诺莎研究者的意见,重估这份谴责令。然而托莱达诺以“斯宾诺莎理论太过荒谬,并试图借此打破我们宗教的基础”为由推迟并拒绝了这一请求。 2015年12月,阿姆斯特丹犹太社区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专门讨论是否应该取消这份谴责令。研讨会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包括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在500多人的辩论会上,纳德勒认为我们应当厘清“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当时颁布这份谴责令的历史背景,以及取消这份谴责令的好处与坏处”。大多数参会者认为应当取消谴责令,但犹太教会拉比却认为应当保留谴责令,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智慧并不高于前任们,并且斯宾诺莎的思想并未随时间流逝而降低破坏力。 2021年11月,斯宾诺莎研究者在提出制作一部有关斯宾诺莎遭受驱逐的电影后,被禁止进入阿姆斯特丹葡萄牙裔犹太社区,并且被当地拉比约瑟夫·塞尔法蒂称为不受欢迎者。 后续生活. 斯宾诺莎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他信奉并亲自践行了“基于宽容与仁慈的哲学”。 斯宾诺莎因其所谓无神论观点而受他人批评嘲笑,但即使是这些人也“不得不承认他过着如圣徒一般的生活”。 除争议性的宗教观点外,其他人对斯宾诺莎没有什么不好的评价,偶尔有人会说“他有时喜欢看蜘蛛追逐苍蝇”。 谴责令颁布后,市政当局也将斯宾诺莎驱逐出了阿姆斯特丹,“作为对拉比们的回应,也是对神职人员的安抚,因为他们对于这位犹太社区中的自由思想者十分恼怒”。 斯宾诺莎搬往阿姆斯特丹附近小镇,但不久后又悄悄搬回阿姆斯特丹居住。在阿姆斯特丹期间,他私下教授哲学课程,并研磨镜片。斯宾诺莎于1660至1661年左右离开阿姆斯特丹。 在阿姆斯特丹居住期间,斯宾诺莎写下了《简论上帝、人及其福祉》,这部作品没有于斯宾诺莎生前发表,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此书存有两部荷兰语译本,在1810年重新被人发现。 1660至1661年左右,斯宾诺莎从阿姆斯特丹搬往莱顿旁的小城莱茵斯堡,这里也是总部所在地。 在此期间,斯宾诺莎开始撰写《》以及《伦理学》。1663年,他短暂回到阿姆斯特丹,并在此发表了《笛卡尔哲学原理》,这是斯宾诺莎唯一一部以本名发表的作品。同年斯宾诺莎搬往。 在福尔堡期间,斯宾诺莎继续《伦理学》写作,并且与欧洲各地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通信。 1670年,他完成了《神学政治论》,以这部作品为世俗的宪政政府辩护,支持时任大议长约翰·德·维特,反对总督奥兰治亲王。 莱布尼茨拜访了斯宾诺莎,并在1672年奥兰治亲王支持者杀害维特后声称斯宾诺莎的处境十分危险。 尽管《神学政治论》匿名发表,但很快人们就发现它的作者是斯宾诺莎。维特的敌人认为此书“由恶魔和叛变的犹太人在地狱中写成,它的发表经过维特的认同”。 1673年,这部作品受到归正会指责,并在1674年被正式禁止。 斯宾诺莎依靠研磨镜片和制作光学仪器获取微薄收入,但福尔堡时他也参与了当时重要的光学研究工作。他的工作不止是研磨镜片,还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 斯宾诺莎与惠更斯兄弟建立了友谊,他们辩论显微镜的设计(斯宾诺莎偏好更小的物镜),并计划建造当时欧洲最大的望远镜(12米焦距)。斯宾诺莎制作的镜片品质受到惠更斯的赞赏,在斯宾诺莎去世十年后的1687年,出自他手的镜片被惠更斯用在了一个13米焦距的天文望远镜上。 阿姆斯特丹医师曾赞赏斯宾诺莎制作的显微镜“精美绝伦”,它帮助科克林取得了许多解剖学发现。 除制作镜片外,斯宾诺莎也定期接受朋友的小额资助。 1670年,斯宾诺莎移居海牙,依靠约翰·德·维特给予的小额补恤以及已过世的朋友西蒙·德弗里斯的兄弟的少量年金维持生活。 在此处他撰写了《伦理学》,一本未完成的希伯来文语法书,《神学政治论》,以及几篇科学论文(《论彩虹》和《论几率计算》),并开始将圣经翻译为荷兰语(他后来将这个译本销毁)。 1673年有一位巴拉丁选帝侯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或许是因为他认为此项工作不利于自己的思想自由。 人们常将斯宾诺莎描绘为孤独的人,仅仅依靠研磨镜片为生。但事实上斯宾诺莎有许多朋友,只不过他将自己的需求保持在了最低限度。 他践行宽容与仁慈的哲学。称他“过着有如圣徒般的生活”。 评论家M·斯图尔特·菲尔普斯写道:“从未有人比斯宾诺莎更接近理想的哲学家生活。” 哈罗德·布鲁姆写道:“作为现实的导师,他践行自己的智慧,可以肯定他是最杰出的人类之一。” 纽约时报评价说,“他从不做作,但也不漫不经心;他的作风极其谦逊隐僻;有时他几天不出房门。他十分节俭,开销每天仅有几块钱。” 布鲁姆写道:“他似乎全无性生活。” 斯宾诺莎也和激进派新教徒、千禧年主义者保持通信。斯宾诺莎被逐出犹太社区后,塞里乌斯成为了其资助者,他甚至还为斯宾诺莎收发信函。他们间的友谊直至1669年塞里乌斯的去世。 自1660年代起,斯宾诺莎逐渐出名。拜访了斯宾诺莎,并在余生中保持书信往来。1676年,莱布尼茨来到海牙与斯宾诺莎讨论当年早些时候完成的《伦理学》。 去世. 1676年,斯宾诺莎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并于1677年2月21日去世,年仅44岁。 他的死因是肺部疾病,很可能是长年磨镜片吸入的大量玻璃粉尘导致的肺尘病。 著作. 斯宾诺莎最初的写作始于对笛卡尔作品的分析。 他发表的首部作品是使用欧几里得方法对笛卡尔《》中定理与公理的几何证明。斯宾诺莎与莱布尼兹一起被认为是与“经验主义者”相对的“理性主义者”。 斯宾诺莎以匿名发表的《神学政治论》因其笛卡尔主义思想而在当时受到广泛批评,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公开发表后续作品。斯宾诺莎有一个用来标记信件的印戒,上面刻的词语便是“谨慎”,字样上方是一玫瑰图案,也是保密的标志。 “既然他选择使用一门广为人知的语言写作,那么他就不得不藏起他的作品。” 除《》与《神学政治论》外,斯宾诺莎包括《伦理学》在内的其余作品都在死后才发表。这些作品由斯宾诺莎的几个朋友秘密整理发表,以免遭当局没收销毁。《伦理学》以欧几里得几何作品方式写成,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该作品晦涩艰深,其中许多隐晦之处至今仍未明晰,被认为是“极其神秘的杰作”。 斯宾诺莎的早期作品《简论上帝、人及其福祉》也未在生前发表,后有荷兰文译本于1810年被发现,并在1851至1862年之间出版。 通讯信件. 1664至1665年间,斯宾诺莎与相互通信,布利杰伯格是加尔文主义者,他在信中询问斯宾诺莎有关恶的定义。1665年晚些时候,斯宾诺莎和提及他正开始撰写一部名为《神学政治论》的新作品,这部作品最终发表于1670年。莱布尼茨在《对斯宾诺莎的反驳》一文中表达了他对斯宾诺莎思想的反对,不过他也和斯宾诺莎至少有过一次会面(上文提及),而他作品中的一些概念也与斯宾诺莎思想十分相似(参见单子论)。 在1675年12月写给的信中,斯宾诺莎明确评价了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思想。他认为这两种宗教的目的都是“欺骗民众,约束他们的思想”,他还表示伊斯兰教所做的要远超天主教。 哲学思想. 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理性主义,其核心在于理念与现实完美对应,就如数学是外在世界的精准呈现。 他继承了笛卡尔的观点,认为真理可从“清澈明了”的思想中由逻辑推出,而推理的材料只能来自于“不言自明的真理”,也即公理。 形而上学. 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由实体及其样式组成。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声称只存在有唯一实体,它是绝对无限、自因,且永恒的。他称这唯一实体是“上帝”或“自然”。事实上,斯宾诺莎将这两个词语视为同义,他将其描述为“上帝或自然”。因此对斯宾诺莎而言,整个宇宙即是由唯一实体(上帝/自然)以及它的形式变化(样式)组成。斯宾诺莎的所有哲学主张:他的心灵哲学、认识论、心理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都或多或少受到《伦理学》第一部分中表述的形而上学观点的影响。 实体、属性和样式. 斯宾诺莎对上帝的认知照亮了他对各存在的基础构想。这些概念初看显得十分奇特。关于“是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实体,它的属性,及其样式。”——卡尔·雅思贝尔斯斯宾诺莎延续了迈蒙尼德的思想,将实体定义为“自我持存,自我构建”的事物,也即它可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被理解。 概念上的独立意味着本体论上的独立,它的存在不必借助它物,它是“自因”。样式是不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依附于其它事物,作为属性(比如颜色)、关系(比如大小)和个体物。 样式可进一步分为“有限”与“无限”两类,“无限”样式显著异于“有限”样式(这里斯宾诺莎举了静止与运动的例子)。斯宾诺莎的“样式”概念类似于传统哲学中的“属性”,而他的“属性”则用于表示一些不同的东西。 对斯宾诺莎而言,“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可能存在有无限种属性。 属性是知性所认为的、规定的现实的本质。 斯宾诺莎把上帝定义为“包含无限属性的实体,每个属性都表现出其永恒无限的本质”,并且鉴于“没有任何起因或缘由”能够阻止它的存在,那么也就是说上帝必然存在。 这个本体论证明显示了上帝的存在,但斯宾诺莎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写道:“一切都位于上帝之中,没有任何事物可在无上帝的情况下存在,如果没有上帝,它们甚至无法被设想”。 这也意味着上帝等同于整个宇宙,斯宾诺莎将这个观点称为“上帝或自然”,后世有人将其解读为无神论或泛神论。 上帝可从物质世界(广延)属性或精神世界(思维)属性而被认知,广延和思维代表了对物质或心灵世界的完整叙述。 至此,斯宾诺莎写道:“心灵与身体是一回事,在思维的属性中构建是心灵,在广延的属性中构建是身体”。 此外,斯宾诺莎还论证说:“由上帝创造的事物不能存在其它可能的方式或秩序”。 那么也就是说,诸如“自由”或“几率”这种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斯宾诺莎的决定论观点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伦理学》中:那投入母亲怀中的婴儿,亦自信这是出于自由意志,那忿怒的幼童亦相信他想要报仇也是由于自由意志。怯懦的人自以为依照自由意志而开小差,酒醉的人亦相信出于他的心灵的自由命令,他说出些他清醒时所不愿说的话。这样看来,疯人、空谈家、儿童以及其他类此的人,都相信他们的说话是出于心灵的自由命令,而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力量去控制他们想说话的冲动。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智慧是最高实体智慧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看事情。 在给G.H.舒勒的信中(Letter 58),斯宾诺莎写道:“人知道自己的欲望,但不知道这欲望的背后已注定的成因”。 斯宾诺莎哲学非常类似斯多噶学派, 但是他在一个重要的观点上与斯多噶学派有尖锐的分歧:他完全反对他们动机可以战胜情感的观点。相反,他主张情感只会被另一个更强的情感取代或战胜。他还认为,对消极情绪原因的认知可引发积极情绪,而这正是后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关键。 据埃里克·施利瑟所言,斯宾诺莎对获取自然知识的可能性存在怀疑,因此他与伽利略和惠更斯的观点存在冲突。 斯宾诺莎认为,感性所感知的一切都仅仅且仅能通过最高实体的存在而存在,单纯意义上的世间万物(不对最高实体加以反思)只是假象。 他在《伦理学》中阐释说:“存在属于实体的本性” 斯宾诺莎用圆形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圆形比喻为最高实体(或者神),在圆形之内随意划一个十字,形成一个直角(寓意世间万物的形成和持存),则该圆内有无限多的直角。但若非圆形(最高实体)存在,则不可能有角度,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直角”(万物)。在直角被划出之前,虽然说不存在该直角,但直角的观念本身是隐含在圆形中的,而万物的观念,根据斯宾诺莎,是最初就隐含在最高实体中的。 黑格尔指出他关于神的观念可以被称为“无世界论”。 因果. 莱布尼茨提出的充足理由律也广泛出现于斯宾诺莎的哲学作品中。 它被斯宾诺莎用于统一事件因果及其解释。 斯宾诺莎认为现象的成因总是可回答的,并且总是可以根据相关的原因作出回答。 于是这就排除了目的论和目的因的说法,虽然它对人类的意义有限。 斯宾诺莎也被描述为是“伊壁鸠鲁式唯物主义者”,尤其体现在他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反对。斯宾诺莎认同伊壁鸠鲁学派关于原子的说法:原子是世界的基础,万物皆由原子构成。 但斯宾诺莎在有关决定论的议题上与伊壁鸠鲁学派存在分歧,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原子的运动具有概率性(这与当代量子物理学观点类似),这方面斯宾诺莎的观点更类似于先前的斯多葛学派。 情绪. 关于人类情绪的观念,斯宾诺莎区别于笛卡尔和休谟的一点在于,他在某些重要方面视情绪为认知。乔纳森·贝内特表示,“斯宾诺莎视情绪为认知的后果。(然而)却未明确的表达这一观点,并且有时似乎又完全将其忽略。” 斯宾诺莎列举了一些例子,旨在展示情绪运作背后的真理,但如贝内特所说,这些例子所展示出的图景“不讨人喜欢,似乎沾染了普遍的利己主义。” 道德哲学. 斯宾诺莎的道德观与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类似,认为道德伦理超出了物质世界的范畴,不过伊壁鸠鲁学派注重身体愉悦,而斯宾诺莎更看重精神福祉。 斯宾诺莎在《》中表达了关于道德哲学的核心观点,叙述了什么是真实且最终的善。他认为善与恶是相对的概念,任何事物都不存在内在善恶之分,只有在相对于特殊个体时,这种区分才得以显现。传统中被视为善或恶的事物,只是因为它们对人类的价值不同。斯宾诺莎相信决定论的宇宙,“自然中所有事物都为一确定目的而精确完美的行动。”斯宾诺莎的宇宙中不存在几率,没有偶然。 斯宾诺莎认为世界一切运行秩序都是确定且必要的,因此善恶就失去了意义。这个世界之所以看起来并非完美,只因为我们视角有限。 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自然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斯宾诺莎在《》第六章第四节表达了对性别平等的反对,他写道:“但是有人会问,女性受男性的统治,这也是自然决定的吗,或者这只是制度的规定?假如说这只是制度规定,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将妇女排除在政府人选之外。但假如我们回溯经验,就会发现这结果是源自她们的软弱性。正因如此,从来没有一个男女合作的统治,无论地球何处,我们总是看到男性统治,女性被统治,依据这个规律,两种性别和谐共处。” 善与恶. 斯宾诺莎以下述语句定义“善”与“恶”:所谓善是指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言。 反之,所谓恶是指我们确知那阻碍我们占有任何善的东西而言。由此可见,斯宾诺莎在某种程度上将道德价值视为一种工具,特定物品的善与恶并非取决于其本质属性。斯宾诺莎强调“内在知识”,因为他认为确定知识的总和等同于对上帝的理解程度。 福祉.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以人的福祉为中心,他认为福祉(或奴役或自由)是: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就是神借以爱它自身的爱,这并不是就神是无限的而言,而是就神之体现于在永恒的形式下看来的人的心灵的本质之中而言,这就是说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乃是神借以爱它自身的无限的爱的一部分。正如乔纳森·贝内特所阐释的,这意味着“斯宾诺莎希望‘福祉’代表人有可能达成的最有价值、最适宜的状态。” 要理解何为“最有价值、最适宜的状态”,首先需要理解斯宾诺莎提出的(生存的努力和倾向)概念,并且这种“完美”状态并不是指代道德价值,而是表示一种圆满。因为个体只是无限之实体的一个变体,它们是无法达成完全圆满的,也即它们无法达成“完美”或“福祉”。只有唯一的宇宙实体才能达成完美的圆满。然而,单纯的形式可达成较小的福祉,也就是完成对自身的纯粹理解,作为宇宙实体的一个变体,理解与宇宙中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结尾部分所叙述的东西,在此他完成了关键的两步,使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本书中提出并发展的伦理学命题相结合。在《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二十四,对个别事物的理解与对神(宇宙实体)的理解相结合,在第五部分命题二十五,心灵的最高努力(conatus)与第三种知识(直观知识)相结合。 自此,福祉的概念与“对神的理智的爱”达成关联。 《伦理学》. 宇宙中任何事物的起因都源于自然本质,因此对斯宾诺莎而言,现实是完美的。如果某种境况看似不幸,那只能是因为我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够充分。尽管人类有能力理解各事件因果,但对于整体无限的复杂性却无能为力,因为科学具有局限性,人无法仅凭经验掌握整个宇宙事件序列。斯宾诺莎还认为,虽然知觉感官非常实用,但不足以借此发现真理。斯宾诺莎提出,万物(不只人类)都「努力于维护自己的存有」,他称这种努力为,这个词语同时意为努力和倾向。这双重涵义正是斯宾诺莎所要的,因为他认为这种自我保存的努力其实是出自万物本性的倾向,万物顺著本性就会努力维护自己。 而美德即是将理性作为伦理准则,借此实现这种保有本性。斯宾诺莎认为,最高的美德是智慧之爱,或者说是对于上帝/自然/宇宙的知识。 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还叙述了三种不同的知识: 在《伦理学》最后部分,斯宾诺莎关于“福祉”意义的探讨,以及认为掌控情绪的前提是将其与外部刺激分离的观点都预示了20世纪心理学方法的发展。他认为知识可分为三种类型——意见、推理和内在知识,而其中内在知识可为人类心灵带来最高的满足,因为我们关于自我、自然的认识越充分,我们(在现实中)获得的福祉就越完满,并且只有内在知识才是永恒的。 政治哲学.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受其生活时代的影响,他捍卫当时荷兰相对欧洲其他地方更加自由的社会环境。正如他在《神学政治论》序言所写:那么,我们幸而生于共和国中,人人思想自由,没有拘束,各人都可随心之所安崇奉上帝。自由比任何事物都为珍贵。我有鉴于此,欲证明容纳自由,不但于社会的治安没有妨害,而且,若无此自由,则敬神之心无由而兴,社会治安也不巩固。斯宾诺莎的政治观点分布在三部作品《政治论》、《神学政治论》和《伦理学》中。初看来这些观点似乎与霍布斯的思想类似,但两者的结论却不相同。斯宾诺莎的哲学以上述 conatus 概念为重点,这个概念意为个体为生存所作的努力和倾向,即使是在最恶劣的专制政体下,最强大的利维坦也无法剥夺这种倾向。斯宾诺莎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然权利,这个自然权利包含他所欲求的和他所能取得的一切事物。因此,个人自然权利就等于他的力量或权力。 故而在斯宾诺莎哲学中,主观权利(即人权)不存在于自然中,它是社会的构建,只存在于文明状态。此外,斯宾诺莎还指出,在社会形成之前不存在对与错的理念,因为在自然状态下并没有什么普遍的规范,而只有个体的欲求(这种欲求促使人们统治弱于自己的他人)。 但假如人们只受个人欲求驱使,那么文明社会又何以成形?斯宾诺莎认为有许多方式可以引向文明社会。首先是通过《伦理学》中描述的情感行为。 透过情感共识,个人情绪可以与他人产生共鸣,相似的个体聚集到一起,这种相似性又加强个体感受以及有关自身存在的体验。其次,社会也有助于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它借由任务的分配与调度,使个体可以花费更少精力达成更多需求。这也是科学和艺术能在社会中发展的原因,事物的演进不再受制于个体的有限生命,而是能够随社会持续发展。 此外,个体面临生存威胁的恐惧也是促成社会形成的原因,社会能保护其中成员,为他们带来安全感。虽然斯宾诺莎采用了与霍布斯类似的论证(恐惧促成社会形成),但他分析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人们需要一个自由的社会。 在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中,纳入社会的个体并未放弃他们的自然权利。如果说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描绘的社会起源类似契约,那么这种观点在其后续作品《政治论》中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联合,人们不再是借自由意志形成社会,而是透过感情或主导(众多个体因极具魅力的某人而被吸引到一起,这也可作为社会的可能诞生方式之一)形成社会。个体并非是国家绝对权力下的被动臣民,与此相反,国家的力量就来自其中公民。在斯宾诺莎的观念中,国家的存在完全依赖其中公民力量的聚集,假如政治制度设计得当,这些力量可促进社会发展。“设计得当”意味着这些制度应当引导政治领导者遵循规则,并且这种遵循必须是出于自主意愿。斯宾诺莎并不认为国家是社会的对立面,社会是人类的聚集,而国家只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国家并不像霍布斯哲学中那样超越了社会。 个体权利的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可从团体的力量中受益。个体权利由他们构成的政治团体(国家)得到保证,这些权利只存在于国家——也即有组织的社会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对其子民拥有绝对的权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政府或社会(这两者没有差别)完全依赖其中个体的存在。所以个体在文明国家仍保留有自然权利,他们不可避免的会对国家中的事物作出符合自身意愿的判断,任何违背这一倾向的行为都将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国家应当限制可能危及整体的行为。 也就是说,假如国家选择利用恐惧或反人类行径维护自身统治,这种统治是无法长久维持的,因为这种行为危害其力量发展,并强化民众("multitudo")的反抗或不服从倾向:服从是维持社会秩序与和平的基础。 于是,从上述理解可以窥见斯宾诺莎和霍布斯有关国家运作观点的差异。对霍布斯而言,国家存在的目的是借由安全保证来维持和平,因此如果有必要,利用恐惧是可取的。而根据斯宾诺莎的观点,这种利用恐惧达成的和平状态并非真正的和平,它仅仅是压制了动荡。真正的和平意味着国家中的个体能够意识并达成他们各自潜能,由此每个人都能在心灵中获得最低限度的和平。这也是斯宾诺莎偏向组织良好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公民可通过参与立法来提升法律质量,并影响国家运作。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好的政治意味着好的政府(定义为特定政治团体作出决策的方式),那这就意味着不同类型的政府可按其德行排序(例如据柏拉图所言,贵族政体优于民主政体,而民主政体又优于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斯宾诺莎的观点超越了这种简单的排序,他认为政府没有好坏之分:更好的政府是国家中更多人可适应的政府,那么改变这一政府就不是好的选择,因为这种变化会打破已有的力量平衡,不同利益团体将会发生冲突,从而带来动荡。因此斯宾诺莎主张,更好的方式是设计更好的制度,他为不同政体描绘了大致的制度轮廓,例如对于君主制,应当有一个代表国王官方的议会,其中成员应当公开选定,他们的意见作为国王可能做出的决策。这种制度通过正式程序,将国王周围的顾问圈公开与透明化,这有利于避免隐秘的朝臣干政,减少某人代替国王作出决策的可能。 影响. 泛神论之争. 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他集中批判了神学目的论、拟人观和天意说,要求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他认为构成万物存在和统一基础的实体是自然,也就是神。他开创了用理性主义观点和历史的方法系统地批判《圣经》的历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和历史作用,并建立了近代西方无神论史上一个较早和较系统的体系。他的学说克服了笛卡儿二元论的缺点,把唯理论和唯物主义、泛神论结合起来。后世哲学家称具有这种特征的学说为斯宾诺莎主义。 1785年,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发表文章批判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几年前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临终时承认自己是“斯宾诺莎主义者”,在那个时代,这个称号等同于无神论者。雅各比声称斯宾诺莎的学说为纯粹的唯物主义思想,因为斯宾诺莎提出一切事物都是神/自然的延伸。雅各比认为这种思想受到了启蒙时代理性主义思潮影响,并只能导致彻底的无神论。摩西·门德尔松对雅各比的说法提出异议,他认为有神论和泛神论没有差别。这个争论在当时欧洲思想界造成了巨大影响。 斯宾诺莎哲学为18世纪欧洲提供了除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自然神论外的另一选择。斯宾诺莎有三个观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到1879年,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观点已被许多人接受,但也仍有部分人强烈反对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这个观点过于危险、奇特。 斯宾诺莎提出的“上帝或自然”反映出了一个充满活力、自然的上帝,这与牛顿物理学所引出的生成第一因的上帝,以及朱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中提出的无生气的机械上帝有显著不同。柯勒律治和雪莱视斯宾诺莎哲学为自然宗教。 诺瓦利斯称斯宾诺莎为“心醉于上帝的人”。 雪莱的文章《》的灵感来自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被认为是无神论者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用“上帝(Deus)”一词指代与传统犹太/基督教一神论完全不同的上帝形象。“斯宾诺莎否认上帝的人格和意识:上帝既无智识,也无情感或意愿;他的行为并无最终目的,相反,万事万物皆遵循他的本性(也即遵循宇宙定律)活动……” 由此可见,斯宾诺莎所称的冷漠、对人类事务毫无兴趣的上帝和传统宗教中拟人化、类似父亲形象的上帝形成了鲜明对比。 广泛认为斯宾诺莎将上帝等同为物质世界,因此人们称他为“先知”、“王子”,以及泛神论的最杰出阐释者。在写给亨利·奥尔登堡的信中,斯宾诺莎表示“那些声称我将上帝与自然完全等同(也就意味着上帝是有质量、有形的物质)的人,他们无疑是错了”。 对斯宾诺莎而言,我们的宇宙仅是位于思维和广延这两种属性下的形式,而上帝仍有无限种其它属性并未呈现于我们的世界。 据卡尔·雅思贝尔斯所言,当斯宾诺莎写下“上帝或自然”一词时,他所要表达的是上帝是,而不是。雅思贝尔斯认为在斯宾诺莎的本意中,自然与上帝并不是可相互替代的概念,上帝的超越性表现于其所拥有无限属性,而其中只有两种属性可被人类知晓,即思维与广延。 甚至思维和广延这两个属性下的上帝也不与人类世界完全等同,这个世界仍是“可分的”,它由不同部分组成。但斯宾诺莎指出,“由实体的属性推出实体可分,是对于实体的属性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这意味着人们无法通过分割实体而设想某种属性,他还说,“绝对无限的实体是不可分的”。 依据这个逻辑,人所生活的世界应当被认为是思维和广延这两种属性下的一个形式。由此雅思贝尔斯认为,假如人们试图将斯宾诺莎哲学与泛神论的“一切皆在神里”相符,那么“神”必须保持其超越性,而“一切”不能被解释为有限事物的总和。 马夏尔·盖鲁主张使用“万有在神论”而非“泛神论”相容斯宾诺莎的思想。斯宾诺莎所言的世界并非上帝,而是“内在于”上帝。有限事物不仅其成因来自上帝,它们甚至必须在上帝存在的前提下被构造。 不过,万有在神论哲学家仍坚称斯宾诺莎的思想可由经典泛神论作出解释。 根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斯宾诺莎的上帝是“无限智慧”,他是全知的,并且他爱自己,因此也爱所有人类,因为人类也是他的一部分。 斯宾诺莎认为“对神的理智的爱”是人可达成的最高的善。 但这种行为是复杂的,因为上帝既无自由意志,也无目的或倾向,人们需要明白上帝不会因我们爱他而反过来爱我们。“凡爱神的人决不能指望神回爱他”,斯宾诺莎写道。 认为关于斯宾诺莎是无神论还是泛神论的探讨取决于分析的态度。假如分析者认为泛神论与宗教相关,那么斯宾诺莎就不是泛神论者,因为斯宾诺莎认为面向上帝的态度不该是宗教式的敬畏,而是基于客观研究与理智思考,他认为宗教立场将会附带错误与迷信的可能。 现代哲学. 许多学者探讨了斯宾诺莎哲学和东方哲学的相似性。德国哲学家最早注意到斯宾诺莎宗教概念与印度吠檀多传统的相似性,他写道:“……如此准确的表达了吠檀多的观点,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它的创始者是否从印度教中借鉴了其基础原则,但他的传记却不能使我们满意,因为似乎他完全不熟悉吠檀多的教义……” 马克斯·缪勒也发现了斯宾诺莎哲学体系与吠檀多的相似性,他将吠檀多中的梵等同于斯宾诺莎的宇宙实体。 乔治·桑塔亚那的毕业论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说》发表于,而后他又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和《论人类理解力的提高》写了导论。 1932年,桑塔亚那受邀为在海牙举办的斯宾诺莎300周年诞辰庆祝会议撰写一篇文章(后续以《终极宗教》为题发表)。 在自传中,桑塔亚那称斯宾诺莎对道德的自然基础有着“精湛超凡”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标题借鉴了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并且维特根斯坦同时也借鉴了斯宾诺莎“”的表达("Notebooks, 1914–16", p. 83),而他《逻辑哲学论》也采用了与《伦理学》类似的叙述结构,即在基本的逻辑断言上建立复杂的哲学论证。此外,在《逻辑哲学论》命题6.4311和6.45,维特根斯坦暗示了斯宾诺莎对永恒的理解以及对于永生宗教概念的阐释,他写道,“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6.4311)”,“用永恒观点来观察世界,就是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个有界限的整体。(6.45)”。 斯宾诺莎哲学在战后法国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哲学家“使用斯宾诺莎对抗现象学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当时现象学在法国的流行主要与黑格尔、海德格尔和胡塞尔有关。 路易斯·阿尔都塞等人认为可以用斯宾诺莎哲学弥补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尤其是可以利用斯宾诺莎哲学中内在因果性来减少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过度依赖。安东尼奥·奈格里在流往法国期间创作了许多关于斯宾诺莎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野蛮的异常》。其他著名的法国斯宾诺莎学者还包括亚历山大·马瑟隆、马歇尔·格鲁特、安德烈·托塞尔和皮埃尔·马舍雷,其中马舍雷曾发表五卷版斯宾诺莎《伦理学》评注,被认为是“斯宾诺莎评注的里程碑式作品”。 吉尔·德勒兹在其博士论文中称斯宾诺莎为“哲学王子”,他有关斯宾诺莎的阐释——尤其是恢复斯宾诺莎思想的政治维度方面,对法国哲学界有很大影响。 德勒兹曾发表了两部关于斯宾诺莎的作品,在巴黎第八大学就职期间,他也就斯宾诺莎哲学举行了多次讲座。德勒兹自己的作品也深受斯宾诺莎哲学,尤其是内在性与单义性的影响。称德勒兹的《哲学中的表现主义》是一部“革命性作品,它发现在斯宾诺莎哲学中,表达可被视为一个中心概念。” 爱因斯坦曾表示斯宾诺莎对他世界观形成影响巨大。斯宾诺莎将上帝(无限实体)等同为自然,这与爱因斯坦持有的非人格化神的观点一致。1929年,爱因斯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他所有存在的和谐一致中显现自身,但我不信一个会关注人类事务的上帝。” 列奥·施特劳斯在《斯宾诺莎宗教评论》中提出,斯宾诺莎可作为启蒙时代理性主义传统代表人物之一,而这个传统最终促使了现代的诞生。 此外,他也将斯宾诺莎作品视为犹太现代性的起始。提出,在1650至1750年间,“斯宾诺莎是神启宗教的主要挑战者,他动摇了固有的思想、传统、道德,以及专制与非专制国家都认同的神权政治思想。”
用维基百科解释
多用户
多用户软件允许多个计算机用户在同一时间内使用。分时系统就属于多用户系统。多数大型计算机使用的批处理任务也常被看作“多用户” ,以防在CPU等待I/O操作完成时处于空闲状态。然而,在此语境下,“多任务”这个概念更为常用。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Unix及类Unix系统,多个远程用户有权(如通过串行端口或Secure Shell)在同一时刻访问Unix Shell系统。另一个例子是在同一台机器上的多个终端上打开多个X Window会话——这也是一个使用瘦客户端的例子。类似的功能也在众多不属于类Unix系统的操作系统中可用,如Multics、VM/CMS、OpenVMS和多任务DOS. 一些多用户操作系统(如Windows NT系列起的Windows版本)既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 (如通过远程桌面连接),也允许某个用户断开一个本地会话,当另一个用户登录使用系统时保持自己的进程运行(也就是执行这些进程自己的任务)。操作系统在容许每个用户的进程与其他用户的进程同时执行的前提下进行隔离。 管理系统一定是多用户系统,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系统管理员和一大群终端用户。 与之相对的概念“单用户”常在谈到一套操作系统在某个时刻只能由一个用户操作或一个单用户软件的最终用户许可协议时使用。以Unix为例的多用户操作系统有时包含单用户模式或运行级别供紧急维护之用。MS-DOS、OS/2、Classic Mac OS等均为单用户操作系统。
用维基百科解释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决议通过的地标或区域,其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兼具两者的复合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地点,必须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在地理或历史上具有可辨识与特殊的意义。世界遗产可以是古代遗址、历史建筑、城市、沙漠、森林、岛屿、湖泊、山脉、荒野地区。 世界遗产设置的目的为后世子孙保护这些地点,以免因人类或动物入侵,非经授权、不受监控、行政疏忽等造成的破坏。世界遗产始于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1975年12月17日生效的《世界遗产公约》。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总计有1,223项世界遗产,包括952项文化遗产、231项自然遗产、40项复合遗产。以区域划分,欧洲和北美地区573项最多,其次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96项。以缔约国划分,意大利共和国60项最多,其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59项。 历史沿革. 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在旅游业兴起后,对于保留文化遗产的意愿更加浓厚。 国际上保护文化遗产的运动一说起源于《1907年海牙公约》,该公约禁止在战争期间损坏纪念碑与文化设施,1922年国际联盟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前身(ICIC),促进研究人员、科学家、艺术家与其他知识分子之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而后1935年的《洛里奇协定》与1943年的《雅典宪章》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45年成立时,其章程中包含「保存和保护世界的遗产书籍、艺术作品和历史和科学古迹」,它还规定向有关国家推荐必要的国际条约。UNESCO于1951年成立「国际古迹、艺术和历史遗产及考古发掘委员会」,根据该委员会的建议,1959年于UNESCO大会上通过设立「」(ICCROM),1965年依据《》成立「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ICOMOS)。 此外,UNESCO在《1907年海牙公约》的基础上,通过了《1954年海牙公约》,以强化当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于文化财产的保护。UNESCO之后又陆续通过了一系列保护文化财产的建议和条约。 1954年,埃及政府决定建造阿斯旺水坝,估计落成后的水库将淹没尼罗河谷的大片区域,包含古埃及和古努比亚的文化宝藏。1959年,埃及和苏丹政府请求UNESCO协助他们保护和拯救濒临灭绝的古迹和遗址。1960年,UNESCO发起了。这一呼吁促成数百个遗址的挖掘和记录,数千件物品的恢复,以及几个重要寺庙搬迁到地势更高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辛拜勒神庙和菲莱神庙。该运动成功于1980年告一段落,为感谢为活动中做出特别贡献的国家,埃及捐赠了四座神庙;丹铎神庙搬到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德波神庙搬到马德里的、塔法神庙搬到荷兰莱顿的国立古物博物馆、搬到到意大利都灵的埃及博物馆。 该活动耗费8,000万美元(相当于2020年币值的2.5亿美元),并成功带动了其他维护活动,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及其潟湖、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之后,UNESCO与ICOMOS共同起草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约草案。 自然遗产的保护. 1735年那不勒斯王国制定了保护自然区域的法律,当时很多自然保护区成立的目的为供皇室狩猎用,那不勒斯政府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已较接近今日的概念,而不像当时常见供皇室狩猎用的保护区。 1872年美国成立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之后1879年澳大利亚成立皇家国家公园;1890年,美国环保运动先驱约翰·缪尔在《Century》杂志发表的两篇文章,促成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设立。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国家公园的想法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194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法国成立,致力于寻找当前迫切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实用解决方式。在世界遗产构想发展之初,自然遗产部分即邀请IUCN作为咨询顾问。 《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 1965年,美国举行,倡议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联合保护,呼吁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以保护世界上珍贵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迹,供全世界各地的民众、未来的子孙使用。IUCN在196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并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提交讨论。 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在获得20个批准书后生效,其于1975年12月17日达成。,已有195个缔约国批准,其中包括191个联合国成员国,2个联合国观察员国(教廷、巴勒斯坦国),2个新西兰联系邦(库克群岛、纽埃)。尚有2个联合国成员国尚未批准该公约:列支敦士登、诺鲁。 1976年11月,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召开,此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以选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成员国,并确认每个缔约国需要向世界遗产基金捐款的金额。第一次缔约方大会选举了第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工作指南》,并于次年(1977年)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之后,在1978年的第二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厄瓜多尔的加拉巴哥群岛等12个项目被登记为第一批世界遗产。 提名规则修正. 1994年11月,日本政府、UNESCO、ICCROM,与ICOMOS共同筹办「奈良会议」,会中依据1964年制定的《威尼斯宪章》,针对「真实性」议题订定《奈良真实性文件》,简称《奈良文件》,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真实性之定义达成更广泛、客观地评估。《奈良文件》的主要观点为「不完整的原物」远比修护过「完整的非原物」更具有其真实性,因此并不鼓励只求完整但忽略真实性的古迹整修。 根据ICOMOS在1987-1993年的调查,《世界遗产名录》中与欧洲、基督教相关的项目占比过高,代表性缺乏平衡,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4年启动「全球性策略」加以修正。2000年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通过《凯恩斯决议》(Cairns Decision),限制已有较多世界遗产的缔约国申报数量,对没有世界遗产的缔约国的申报给予特别支持。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修正《凯恩斯决议》为《凯恩斯-苏州决议》(Cairns-Suzhou Decision),希望贯彻世界遗产的全球性策略,追求世界遗产所应具备的全球代表性和平衡性,各缔约国每年最多可提名两项世界遗产,但其中有一项必须是自然遗产。 相关组织与世界遗产基金. 世界遗产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职责为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审查成员国提交的报告,决定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分配世界遗产基金,对缔约国的遗产保护与修护工作给予财政援助。 世界遗产委员会由批准《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中选出21名代表组成。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委员会成员的任期为6年,但目前各缔约国均自愿将其任期限制为4年,以便让其他缔约国有机会参与委员会,已成为惯例。委员会中选举7名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其中包括1名主席、5名副主席、1名报告员,主席团负责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协调工作,包括决定开会日期、会议的主持等。 世界遗产委员会敦请相关组织协助,以提供世界遗产委员会专业意见。包括(ICCROM)、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世界遗产委员会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但有两届因外在因素改为隔年召开一次。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原订2020年举行,但因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推迟至2021年7月;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原订2022年在俄罗斯喀山举行,但因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部分成员国要求更改地点举行而延至2023年9月。 世界遗产中心. 成立于1992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辖下组织,负责世界遗产的各项相关事务,其位于法国巴黎丰特努瓦广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内。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办理世界遗产委员会及其主席团的年度会议、向缔约国提供关于准备遗址提名的建议、世界遗产基金的管理、组织当世界遗产受到威胁时的紧急行动、更新世界遗产名录和数据库、开发教材以提高各界对遗产保护必要性的认识等。 世界遗产基金. 世界遗产基金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第15条,于1977年成立,以作为世界遗产中心运作、世界遗产审查、专家咨询、教育宣导材料、活动举办,以及紧急援助活动的经费。世界遗产基金在2024—2025两年期的经费为580万美元,另外还有40万美元用于向处于紧急危险(例如由于火灾、洪水或战争)的场所提供紧急援助。 世界遗产基金的主要来源为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第16.1条,世界遗产中心定期向缔约国收取分摊费用。另外世界遗产基金也接受个人与组织指定特定用途、或是不指定用途的捐赠。 世界遗产登录. 各缔约国需要首先对该国有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份详细的目录,称为预备名单,原则上没有列入预备名单的遗产不能申报。之后,该国可以从预备名单中提名,世界遗产中心会对于如何准备提名表提供建议和协助。提交世界遗产中心的提名表先由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独立审核,评估报告送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会每年开会讨论是否将提名遗产「入选」至《世界遗产名录》。委员会有时作出「补充资讯」、「退回重报」结论并要求会员国提供更多信息,或者决议「无法入选」。「无法入选」提名项目除非有新科学事证,否则不得再次申请。 预备名单. 预备名单(Tentative Lists,或称暂定清单)为各缔约国在登记为世界遗产前,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的名录。各缔约国在提名登记《世界遗产名录》前,该项目至少需要在预备名单内超过一年,世界遗产中心鼓励缔约国至少每十年重新审查和提交其预备名单,预备名单需要以英文或法文撰写。 不在预备名单上的项目,原本不被允许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登记和推荐,但2003年巴姆大地震使得伊朗巴姆古城受到严重损坏,之后在2005年修订的《世界遗产公约工作指南》增列,当不可预见的情况,需要紧急注册时,可以采「紧急登记建议」方式登记。 当预备名单中获得缔约国提名的项目在世界遗产委会审议通过,该项目就会从缔约国的预备名单中删除。 世界遗产的命名. 世界遗产的官方名称,使用英文与法文,咨询机构在实地调查时,可能提出建议,以更好的描述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名称亦可以更改,例如1979年通过,编号第31号的项目,原登录名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改为「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40-1945年)」,以强调其为纳粹德国时期的设施;另外,1996年通过,编号第757号的爱尔兰「斯凯利格·迈克尔岛」项目,原登录名称采用英语名称「Skellig Michael」,后为尊重当地文化,改用苏格兰盖尔语名称「Sceilg Mhichíl」。 保护区与缓冲区. 世界遗产项目需要界定其保护区与缓冲区,保护区为该项目需要保护的核心区域,缓冲区可视需要设立或不设立。缓冲区的构想源自于自然保护区,而文化遗产同时应用此概念。在法国,历史古迹规定为周边500公尺,世界遗产则未限定缓冲区范围。《世界遗产公约工作指南》修订版规定,世界遗产预设为要设立缓冲区,若无设置要说明理由。 缓冲区不具有遗产价值,但其作为核心保护区域与一般区域的缓冲,缓冲区内会限制开发。另外,未列入缓冲区,但可能有影响的区域,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也需要列入管理。例如英国伦敦塔附近的碎片大厦未在缓冲区内,但其超过300公尺的高度影响了伦敦塔的景观,世界遗产委员会曾对表示关注,但没有采取任何进一步措施。部分人士认为限制过多将会妨碍城市的整体发展。 另一个案例为德国的科隆主教座堂,因为附近高楼层建筑的兴建将破坏其景观,科隆主教座堂于2004年被列入濒危遗产,甚至一度被讨论是否要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但在2006年其由濒危遗产除名。它是首例以周边开发对景观的破坏为由,而被列入濒危遗产的案例,当时引发广大的争论,部分人士担心,未来各历史名城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登录基准. 被提名的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以及至少满足以下十项基准的其中一项,其中(i)至(vi)项为文化遗产的基准,(vii)至(x)项为自然遗产的基准。 完整性与真实性. 世界遗产除了「突出的普世价值」、十项基准以外,还必须考量完整性(integrity)与真实性(authenticity)的要求。完整性适用于所有的遗产项目,真实性主要为针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概念原本用于自然遗产,指自然的、背景的、环境的完整,当遗产内或周边有不当的开发,而危及遗产的本质,即减损了遗产的完整性,后将此概念延伸至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概念经过时代演变,后以《奈良文件》中提出的概念为主。 提名流程. 《世界遗产公约工作指南》规定了世界遗产名录登记所需的前提、审查流程和登记后的保护状况报告。提名的流程如下所示: 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审议. 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审议的结果可分为四类,分别为入选(Inscribe)、补充资讯(Refer)、退回重报(Defer)、无法入选(Not to inscribe)。 「入选」为正式承认在《世界遗产名录》上登录;「补充资讯」为该项目已证实具备世界遗产要求的条件,但保存计划等尚未完备,需要申请国补充资料,于次一年的世界遗产委员会重新审查,若在「补充资讯」状态达三年仍尚未入选,需退回至最初申请程序;「退回重报」为该项目尚未达到世界遗产要求的条件,必须重新提交文件,再重新安排咨询机构实地调查,「退回重报」项目再进入世界遗产委员会审查,通常至少要再经过2年;「无法入选」为该项目未达到世界遗产的基准,除非有新的科学事证,可证明该项目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否则不能再提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认定申请项目为「无法入选」前,会告知申请国自行撤回,但仍有少数申请案件执意提报而被判定为「无法入选」。 世界遗产的监测、变更与除名. 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每6年需提供一份定期报告,以更新保护状态与相关资讯。另外UNESCO规划当遗产受到威胁时,须采取反应监测(Reactive Monitoring),原本此构想为针对濒危遗产,但也适用于其他的世界遗产项目。 世界遗产项目若是调整缓冲区范围,增加或减少保护区内容,需要做保护范围的变更。变更可以分为小变更(Minor modifications)与重大变更(Significant modifications),两种变更的区隔无明文规定,由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工作指南》,重大变更为可能影响「突出的普世价值」,需要与新申请项目一样,经过咨询机构评估,并在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小变更则不需要经过咨询机构评估,仅需在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 另一方面,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当失去「突出的普世价值」价值,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后,将会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有3件曾经列为世界遗产的项目被除名,分别是2007年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2009年德国的德勒斯登易北河谷、2021年英国的利物浦海事商城。曾任UNESCO总干事的松浦晃一郎认为,当出现世界遗产除名案例,可促进各国更重视已登录为世界遗产项目的保护。 濒危遗产. 濒危遗产为面对可能遭受破坏威胁的遗产,这些原因包括战争、自然灾害、污染、偷猎、不当的城市化、等。设置《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为唤起国际社会对这些濒危遗产的关注。世界遗产委员会可以从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直接财政援助,亦可制定因应计划、促请遗产所在地国家采取行动,以保护此类遗产。 濒危遗产的运作方式与一般世界遗产不同,一般世界遗产的提名只能由遗产所属缔约国政府提出,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第11.4条以及《世界遗产公约工作指南》第177至191项,将世界遗产项目列为「濒危遗产」可由任何个人或团体申请,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即可列为濒危遗产。,共有56项濒危遗产。 登记为濒危遗产原则上不需要经由拥有国本身的同意,但一般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咨询拥有国的意愿,不会强行登记。各国对于世界遗产项目被注记为「濒危遗产」,有些会视为耻辱并极力抗拒;有些则是相当欢迎该项目被列为「濒危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强调列为「濒危遗产」不是惩罚,而是在列为濒危遗产后可明了遭受破坏威胁的情形,并积极给予改善。 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于1979年列为世界遗产,1992年有人提议因该地的城市化会使遗产遭受危险,但因尼泊尔政府强力反对而作罢;2003年因改善有限,世界遗产委员会迳自将其列为濒危遗产,2007年则因获得较大改善因而从濒危遗产除名;2015年因地震造成遗产破坏,有人提议列为濒危遗产,尼泊尔政府强力反对,希望给一年宽限期以做改善;一年后(2016年),再度有人提议,尼泊尔政府仍反对,并希望再给一年宽限期;2017年尼泊尔政府再获得一年宽限期。 贝宁的阿波美王宫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案例,1985年因龙卷风造成阿波美王宫的损害,因应贝南政府提出的要求,阿波美王宫当年同时登录在世界遗产以及濒危遗产名单中,自此开始由多个国家的专家及机构所参与的修复工程,于2007年由濒危遗产名单中除名。 跨国遗产. 世界遗产中还有跨越多个国家的跨国遗产,UNESCO表示提名表最好由各持有国共同撰写,并联合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具备跨国遗产概念的自然保护区,其起源比世界遗产机制本身还要古老,例如跨越美国与加拿大的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于1932年设立,1995年登录为世界遗产。而后文化遗产仿造自然遗产的方式施行,例如跨越欧洲七个国家,2021年登录为世界遗产的欧洲温泉疗养胜地。 世界遗产统计. 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世界划分为五个地理区域,分别为:阿拉伯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北美地区。下表为五个地理区域的统计数据: ,各国拥有世界遗产数量前十名依序为:义大利(60);中华人民共和国(59);德国(54);法国(53);西班牙(50);印度(43);(35);英国(35);俄罗斯(32);伊朗(28)。 -{zh-hant: 相关议题. 登录国的不平衡. 部分缔约国拥有大量的世界遗产,但是仍有。日本历史学家羽田正表示,西亚地区世界遗产严重欠缺,其根源为现今文化财产保护的机制源至于欧洲,对西亚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世界遗产的制度设计太偏向西方中心主义。 在2000年以前,世界遗产委员会由少数缔约国主导,有10个缔约国曾经三度担任委员会成员国,特别是义大利被点名利用其长期在委员会,大量提名该国地点成为世界遗产。针对这个问题,后来《世界遗产公约工作指南》修正为,委员会成员国应「自愿」将任期由6年缩短至4年,委员会中成员国最低配额为非洲4席;亚洲和太平洋地区3席;欧洲和北美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阿拉伯国家各2席(最低配额合计13席,总席次为21席)。 对于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小国,登录世界遗产为该国的大事,希望能带动旅游观光,例如圣卢西亚积极推动皮通山成为世界遗产。部分人士认为世界遗产的登录应该优先考虑尚未有世界遗产的缔约国,部分则认为世界遗产登录不应对不同缔约国有不同的标准。 对于小国而言,登录世界遗产可能面临两个障碍,第一为资金,第二为语言。日本在推动琉球王国的城堡以及相关遗产群成为世界遗产的直接费用据说超过1亿日圆,周边相关费用则高达数十亿日圆,对于财力不充裕的小国可能形成负担;另外,世界遗产的申请文件必须用英语或法语撰写,对于部分缔约国,可能难以寻觅精通英语或法语,同时对该国遗产价值有深刻了解的人士。 新型态世界遗产. 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启动的全球性策略,揭示「文化景观」、「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等型态的遗产需要深入探讨。同一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马德里举行的专家会议上提出「文化路径」的概念。 文化景观. 1992年世界遗产引进「文化景观」类型,指人类与自然环境经长时间相互影响所形成具有历史、美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之场域,第一个采用文化景观概念的世界遗产为新西兰的东格里罗国家公园(1993年扩展)。1986年苏格兰的圣基尔达岛登录为自然遗产,当时ICOMOS认为该地应有文化遗产的价值,但当时没有文化景观的类型,所以未列为文化遗产。2005年圣基尔达岛以符合文化景观的条件被登录为文化遗产,成为兼具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复合遗产。现今文化景观概念已被广泛接受,甚至有人说它是21世纪申请世界遗产的主流类型,但由于大量案件以符合文化景观的概念申请世界遗产,ICOMOS对其价值的判断变得更加严格。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为文化遗产其中一种类型,在世界遗产设立之初即获得讨论,相关组织(TICCIH)为ICOMOS的咨询机构。工业遗产在1987年英国新拉纳克申请世界遗产后获得重视,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全球性策略发布后,工业遗产的数量逐渐增加。但在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部分与会代表对于德国弗尔克林根钢铁厂这种未经修饰的现代工厂可列为世界遗产感到疑惑。传统工业遗产往往以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中心,但西班牙的拉斯梅德拉斯为罗马帝国时期的金矿遗迹,其入选世界遗产让工业遗产的范畴更为广泛。 20世纪遗产. 20世纪遗产顾名思义为以20世纪建造的建筑物为对象的文化遗产,但有时候年代可延伸至19世纪后期,亦可称为近代遗产(Modern Heritage)。早期一些案例以美学观点列入世界遗产,如安东尼·高第的建筑作品。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于1981年开始申请世界遗产,据说当时对此建筑物的评价尚未完全确定,最终在2007年获得列入世界遗产。有人认为世界遗产不应该纪念个人建筑师,因此如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图根哈特别墅、、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等项目审议过程遭受推迟,也有人批评现行20世纪遗产概念太偏向欧洲中心主义,ICOMOS成立20世纪遗产国际学术委员会(ISC20C)探讨相关议题。 文化路径. 文化路径用主题故事将多个地点串联,以达到多元交流与理解,主题可以是宗教、文艺、族群、产业等。例如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将形成于西元前2世纪至西元1世纪、持续使用至16世纪,在东西文化交流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丝路作为主题,将重点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及相关遗迹等33处地点纳入。 文化路径的概念在1993年圣雅各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后,1994年11月在马德里举行的専家会议上首度提出;1998年ICOMOS成立「文化路径国际委员会」(CIIC);CIIC在2005年完成文化路径内容细则;ICOMOS在2008年公布《文化路径宪章》,揭示文化路径整体构想、管理与保护机制。文化路径反映当代文化资产保存的整合思维,遗产保护不只是单纯的修复与保存,还涉及环境教育、博物馆诠释、产业振兴、观光发展、文化认同、人才培育等面向,而成为一个整合性的地方发展战略。 世界遗产数量的上限. 世界遗产计划规划初期,曾有提议为上限数量为100个,但在1981年第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已达110个,2015年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时超过1,000个,而且至今数目仍持续增加。早期通过的世界遗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城、埃及的吉萨金字塔群、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印度的泰姬陵等均具有高知名度,但随著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有人士指出许多难以辨识「突出的普世价值」却列为世界遗产的项目正在增加中,世界遗产项目不断扩大,将减损世界遗产的品牌价值。ICUN表示,世界遗产从未打算过要将世界上所有的生态系统全部列入,而且已有其他计划如湿地公约、人与生物圈计划,列入世界遗产的数量应有上限;ICOMOS从保护遗迹的观点切入,表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有效提醒该地政府做好保护工作,名录内的数量不该设立上限。 游说活动. 随著世界遗产受到各国关注,游说活动日益兴盛,目的希望自己国家提名的项目被登录为世界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工作指南》,在咨询机构(ICOMOS、IUCN)提出建议报告至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审议之间,通常约有数个月的时间,此阶段常有大规模的游说活动,并使得咨询机构提出的建议在最终审议时被推翻。例如大韩民国提报的韩国滩涂原本IUCN建议为「退回重报」,202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审议时却翻盘为「入选」。 在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举办时,IUCN表示对部分保护措施尚不完善的地点,却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而入选世界遗产的情况表示担忧。在纪念《世界遗产公约》通过40周年的会议上,前世界遗产中心主任伯恩·冯·德罗斯特(Bernd von Droste)对于世界遗产委员会由外交官而非专家主导的现象表示忧心。在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举办时,担任主席的则表示,各国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中的发言时常为政治性考量。 政治介入. 政治介入世界遗产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两个引发严重纷争的案例「希伯仑」与「柏威夏寺」。希伯仑位于约旦河西岸,为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有领土争议地区。巴勒斯坦国一直积极推动希伯仑登录为世界遗产与濒危遗产,但遭以色列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多次申请失败后,于2017年获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希伯仑顺利登录为世界遗产。该案通过后,美国与以色列相继退出UNESCO,表达对于此案的强烈不满。 柏威夏寺在柬埔寨与泰国边界,两国对于柏威夏寺的归属长期存有争议。2008年由柬埔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请,柏威夏寺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后引发柬、泰两国局势紧张,2008-2011年间两国为此爆发军事冲突,造成多人伤亡。 除了上述两个案例之外,其他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高句丽时期的古坟群归属有争议,后来双方各自就境内遗产,分别登记为编号1091号「高句丽古墓群」与编号1135号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1996年日本「原爆圆顶馆」在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表示日本只强调自己为受害者;美国则在投票时弃权。2015年日本以「明治工业革命遗迹:钢铁、造船和煤矿」项目申请世界遗产,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抗议日本将有奴役劳工、战俘和宣扬军国主义的地点列为世界遗产。 气候变迁与世界遗产. 全球变暖对于全球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也对于许多世界遗产造成不可预测的危机。2007年UNESCO发布「气候变迁与世界遗产案例分析」,其中揭示26个备受全球变暖威胁的世界遗产案例,包括冰川、海洋、陆地生态保护区、考古遗迹、历史都市与聚落等。秘鲁瓦斯卡兰国家公园的冰河持续后退,往后的50年,冰河很可能会完全的消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瑞士的阿莱奇自然保护区;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因海水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使得许多的珊瑚礁产生了白化现象;在印度与孟加拉交界的苏达班为全球最大的红树林带,因为海平面上升可能使得75%的红树林消失;秘鲁的昌昌城考古地区,因罕见的暴雨、地下水位上升、盐分侵入使得遗址破坏持续扩大;义大利威尼斯因气候变迁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层下陷等因素,的问题日益严重。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表的报告《世界遗产—冰川:气候变化的哨兵》指出:由于全球暖化,到了2050年世界遗产中的冰川有三分之一将会消失。诸如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及肯尼亚山、亚洲的中国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冰川质量减损第一名,相较于2000年)、欧洲的庇里牛斯山、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卢斯阿莱尔塞斯国家公园(冰川质量减损第二名)以及北美洲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及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等。统计50个世界遗产大概有18,600处冰川,面积约为66,000平方公里,几乎占地球冰川总面积的10%。冰川生态系统是重要资源,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并可提供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如果全球升温不超过 1.5°C(相较于前工业时期),还有可能挽救另外三分之二的冰川。 过度商业化. (Overtourism,或称过度旅游)在世界遗产出现之前就已存在,被认为是对于遗产的保护有所危害。 对于许多地方的政府与民众而言,世界遗产为旅游的金字招牌,可带来丰厚收益,但是过度商业化却可能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丽江古城为一个案例。丽江古城保留了纳西族人的传统街道与风俗,在1997年登记为世界遗产前,1995年游客人数约70万人,但于2006年快速成长至370万人,众多游客带来的废水未妥善处理,使得当地的水质明显恶化。另一方面,随著商业活动的急速扩大,当地高涨的房价与物价导致原居民迁出,纳西族人从1997年约16,900人减少至2005年6,000人,纳西族人的原始生活领域与传统文化受到威胁。 然而,亦有登录为世界遗产,对于旅游限制更严格的例子。日本「神宿之岛」宗像·冲之岛及相关遗产群原本因宗教理由禁止女性进入,在登录为世界遗产后除神职人员以外完全禁止进入,限制较登录为世界遗产前更严格。 ICOMOS在1976年发布《文化旅游宪章》,呼吁以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对待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1年开始制定「世界遗产与永续旅游计划」,协助贫困国家制定政策,以在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与遗产地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用维基百科解释
Windows 3.1家族
Windows 3.1家族是微软于1992年到1994年间所发行的Windows系列操作平台。除Windows 3.1和Windows 3.11外,亦包括仅限于中国大陆市场并只有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 3.2(内部版本号为3.11)。 Windows 3.1家族的系统均需从MS-DOS操作系统执行。MS-DOS的文件管理程序被基于图标的程序管理程序(Manager)以及基于列表的文件管理程序(Winfile)取代,由此简化了程序的启动。控制面板作为系统设置的中心,包括了诸如界面颜色主题的有限控制功能。一些捆绑的应用程序也包括在Windows内,例如“-{zh-cn:写字板;zh-tw:小作家}-”、“计算器”等。 版本. Windows 3.1. 1992年4月6日,作为Windows 3.0的继任者Windows 3.1发行。随后的版本在1992至1993年间发布,直到1995年开始被Windows 95取代。在Windows 3.1的生命周期中,Windows 3.1对仍然基于MS-DOS的平台引入了多个增强功能,包括改进系统稳定性并扩展对多媒体、TrueType字体和工作组联网的支持。 为增加系统稳定性,Windows 3.1取消了对实模式的支持,至少需要286 PC和1MB内存才能运行。某些旧的功能被移除,例如CGA图形支持(尽管Windows 3.0的CGA驱动程序仍然可以在3.1上运行),以及与实模式Windows 2.x应用程序的兼容性。 Windows 3.1添加了对TrueType字体的支持,为Windows应用程序提供了可伸缩的字体,而不必求助于第三方字体技术,如Adobe Type Manager。Windows 3.1包括了三种带有常规、粗体、斜体和粗斜体版本的字体(Arial、Courier New和Times New Roman)以及可伸缩符号集合。Truetype字体可以取决于所调用的应用程序进行任意大小的伸缩以及旋转。 在386增强模式中,如果DOS应用程序支持鼠标,则窗口化DOS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使用Windows鼠标指针操作程序中的菜单和其他对象。少数DOS应用程序(如Microsoft Word的最新版本)可以访问Windows剪贴板。Windows自身附带的驱动程序不能直接与DOS应用程序一起工作,并且鼠标等硬件需要在启动Windows之前加载DOS驱动程序。 Windows 3.1中的图标除了具有更详细的外观外还能够拖拽。假设文件与能够处理打印任务的应用程序(如文字处理器)相关联,则可以将文件拖拽到打印管理器图标上,该文件会由当前打印机打印。或者可以将文件拖拽出文件管理器并放到应用程序图标或窗口上进行处理。 与Windows 3.0的最大内存限制为16MB不同,Windows 3.1在386增强模式下理论上可以访问最大4GB的内存,而实际上限是256MB。但是,任何单个进程都不能使用超过16MB的内存。与Windows 3.0相比,文件管理器有了显著改进。Windows 3.0 with Multimedia Extensions中附带的多媒体扩展在Windows 3.1中得到了增强,并且对所有Windows 3.1用户都可用。 Windows 3.1可通过720KB、1.2MB和1.44MB软盘发行媒介获得。它也是第一个以CD-ROM形式分发的Windows版本(尽管在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中更为常见),它通常随MS-DOS 6.22一并提供在一张CD上。完整安装后的Windows 3.1占用大约10MB和15MB的硬盘空间。 Windows 3.1中通过的(仅限386增强模式)通过使用32位保护模式驱动程序而非16位BIOS功能(需要Windows暂时退出保护模式)提高了系统性能。而Windows 3.1还引入了用于存储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设置信息的注册表。 Windows 3.1是第一个可以通过Command.com启动Windows程序的版本。 Windows 3.1 for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Windows 3.1 for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是微软专门为中欧和东欧地区发布的Windows 3.1版本,该版本允许使用西里尔字母,并使用带有中欧和东欧语言特征的变音符号的字体。微软引入了自己的代码页(Windows-1250),并支持其违反许多国家/地区的ISO标准的使用(例如,官方的波兰语代码页为ISO-8859-2,微软忽略了该代码页,但当代Internet Explorer版本支持该代码页 )。微软同样还发布了支持日语的Windows 3.1J,在日本市场上市的第一年(1993年)就发行了146万副本。 Modular Windows. Modular Windows是在Tandy视频信息系统(Tandy Video Information System)上运行的Windows 3.1的特殊版本。微软的目标是将Modular Windows作为各种设备(特别是用于连接电视的设备)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特别是那些设计用于连接电视的设备。然而,VIS是唯一已知的实际使用此Windows版本的产品。据称微软在VIS发布后不久就创建了一个新的且不兼容的Modular Windows版本(“1.1”)。目前尚无专用于Modular Windows 1.1的产品。 Windows 3.11. Windows 3.11于1993年11月8日发布。与Windows 3.1相比,该版本并没有添加太多功能改进,主要包含的是对Windows 3.1的错误修复。但正因为这些修复,Windows 3.11被认为是Windows 3.1的一个重大改进,对该操作系统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微软用Windows 3.11取代了Windows 3.1的所有零售版,并向目前拥有Windows 3.1的所有用户提供免费升级。。 Windows 3.2. Windows 3.2是微软专为中国大陆市场开发的视窗版本,仅提供简体中文版。1993年11月22日,微软为中国市场发布了Windows 3.1的简体中文版本。1994年4月14日,微软发布了更新,将其标识为Windows 3.2(但内部版本号为3.11)。因此,Windows 3.2是Windows 3.1中文版的更新版本。相比Windows 3.1,该版本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同时修复了3.1版本对中文的核心兼容性问题,而专门定做和完善的版本,针对印刷和照排行业的需要,也做了深度的改进。这个版本是当年中国大陆的学校、企事业机关普遍使用的版本,中国大陆的软件开发商也纷纷基于此平台开发出第一代Windows软件,例如WPS Office 1.0和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 Windows 3.2通常由计算机制造商附带着10张软盘版本的MS-DOS出售,该版本在基本输出和某些翻译的实用程序中也具有简体中文字符。 Windows for Workgroups. Windows for Workgroups是Windows 3.1x的一个扩展,允许用户无需集中式身份验证服务器即可共享其资源并请求其他资源。它通过NetBIOS使用SMB协议。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于1992年10月发布(最初代号为Winball,以后称为Sparta),具有本机网络支持。它通过基于NetBIOS的NBF或IPX网络传输协议提供了SMB文件共享支持,并引入了伤心小栈纸牌游戏和VSHARE.386(SHARE.EXE的VxD版本)(终止和驻留程序)。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于1993年8月11日公布,并于1993年11月发布(最初代号为Snowball)。它支持32位文件访问,完整的32位网络重定向器以及在它们之间共享的VCACHE.386文件缓存。 WFW 3.11放弃了标准模式支持,并且需要386机器才能运行。 Windows 3.x需要Winsock程序包才能支持TCP/IP网络。此前Windows 3.x用户通常使用第三方程序包,但在1994年8月,微软发布了一个附加程序包(代号为Wolverine),该程序包在Windows中为Workgroups 3.11提供了TCP/IP支持。 Wolverine是一个32位堆栈(可通过WinSock Thunk从16位Windows应用程序访问),使其具有优于大多数可用的第三方TCP/IP Windows堆栈的性能。但是,它仅与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兼容,并且缺少对拨号的支持。 Wolverine堆栈是TCP/IP堆栈的早期版本,后来随Windows 95一起提供,并且为16到32位兼容性层提供了早期测试平台,这对于Windows 95的成功至关重要。 由于改进的功能和更高的稳定性,在1994年发布MS-DOS 6.22之后,WFW 3.11很大程度上取代了Windows 3.1,用于在新的个人电脑上进行安装。 争议. Windows 3.1家族系统的Beta测试版本的安装程序使用一段称为AARD的特殊代码,检测当前运行的DOS是MS-DOS还是其他的DOS操作系统(如DR-DOS)。AARD代码代码在MS-DOS和PC-DOS上成功运行数个功能测试,但在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上会出现技术支持警告消息。如果系统不是MS-DOS,安装程序将失败。DR-DOS的开发者数位研究公司在Windows 3.x的Beta测试版本发布的几周后发布了一个补丁,屏蔽AARD代码以允许安装程序继续安装。而微软在Windows 3.1的最终版本中禁用了这段警告消息,但未将AARD代码删除。当Caldera从Novell手中购买到DR-DOS时,他们就AARD代码对微软提起诉讼,但后来达成和解。 影响. 1995年8月发布的Windows 95取代了Windows 3.1家族。微软在2008年11月1日正式取消了对所有16位版本的Windows的支持。 在个人电脑世界中被淘汰后的Windows 3.1以及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找到利基市场。截至2008年11月,维珍航空和澳洲航空都将其用于远程喷气式飞机上的某些机上娱乐系统。而在零售现金收银机中,Windows 3.1和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仍然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继续使用。此外,Windows 3.1还用作DOSBox中的辅助应用程序,以便在64位Windows上模拟Win16游戏。 2008年7月9日,微软宣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所有OEM分销商将不再提供用于嵌入式设备渠道的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 2013年7月14日,Linux内核版本3.11被正式命名为“Linux For Workgroups”,出于对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的玩笑式的引用。
用维基百科解释
Windows 95
Windows 95是微软于1995年推出的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 95是一个混合的16位/32位Windows系统,是Windows 9x系列的第一代产品,其版本号为4.0,开发代号为Chicago。于1995年8月15日发行给制造商(RTM),并于1995年8月24日发行零售版。 Windows 95整合了微软之前独立的MS-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并在其前身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进,最显著的是对图形使用者介面的重要的改进和和简化的“即插即用”特性。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也进行了重大更改,例如从主要为协作式多任务的16位架构转变为抢占式多任务的32位架构;抛弃了对前一代16位x86的支持,因此它要求英特尔的80386处理器或者在保护模式下运行于一个兼容的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同时也是第一个特别捆绑一个版本的DOS的视窗版本(MS-DOS 7.0)。这样,微软就可以保持由Windows 3.x建立起来的GUI市场的统治地位,同时使得没有非微软的产品可以提供对系统的底层操作服务。也就是说,Windows 95具有双重的角色。它带来了更强大的、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同时也结束了桌面操作系统间的竞争。 历史. Windows 95以强大的攻势进行发布,包括商业性质的滚石乐队的歌曲《Start Me Up》。很多没有电脑的顾客受到宣传的影响而排队购买软件,有些人甚至不知道Windows 95是什么。 后来的Windows 95版本附带了Internet Explorer 3,然后是Internet Explorer 4。当Internet Explorer 4被整合到操作系统后,它将给系统带来一些新特征。Internet Explorer被用来给系统的桌面提供HTML支持。这个也是在微软的反托拉斯案中的焦点,因为整合后的Internet Explorer排挤了微软的竞争对手网景的产品。Windows 95的后续产品是Windows 98。 版本. Windows 95共有五种版本: OSR2、OSR2.1和OSR2.5并没有对公众发行,而是由厂商预先安装在电脑上。 架构. 对物理媒体的访问请求被发送到输入/输出管理器,由其负责调度请求。每个物理介质都有自己的设备驱动程序:访问磁盘由端口驱动程序执行;访问SCSI设备则由在SCSI层上运作的微型端口驱动程序处理。端口与微型端口驱动程序绕过MS-DOS和BIOS,以32位保护模式执行读写操作,从而显着提高性能。若存储设备没有原生Windows驱动程序,或者设备被强制以兼容模式运行,则“实模式映射器”(Real Mode Mapper)可以通过MS-DOS访问此存储设备。 32位Windows程序能够自行分配内存段,且内存段的大小可以任意调整。程序无法访问段外的存储区。 某个程序崩溃并不会使其他程序收到损坏。而在此之前,程序会使用固定的非独占64KB段。虽然64KB大小是DOS和Windows 3.x系统的严重障碍,但缺乏对排他性的保证是造成稳定性问题的原因,因为程序有时会彼此覆盖内存段。在Windows 3.x中,崩溃的程序会破坏其内存段周围的进程。 Win32 API由三个模块实现,每个模块由一个16位和一个32位组件组成: 对MS-DOS的依赖.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MS-DOS是Windows 95的底层组件,例如用户可以阻止加载图形用户界面并将系统引导到实模式MS-DOS环境中。这引发了用户和专业人士之间程度不小的争论:Windows 95究竟是操作系统,还是仅仅在MS-DOS上运行的图形外壳。 在启动图形用户界面时,虚拟机管理器会接管与文件系统和磁盘相关的功能。MS-DOS本身被降级为16位设备驱动程序的兼容层。这与依赖于MS-DOS执行文件和磁盘访问的Windows早期版本形成对比(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在启用32位文件及磁盘访问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绕过MS-DOS)。将MS-DOS保留在内存中允许Windows 95在合适的Windows驱动程序不可用时使用DOS设备驱动程序。Windows 95能够使用所有16位Windows 3.x驱动程序。 与Windows 3.1x不同,在Windows 95中运行的DOS程序不需要为鼠标、CD-ROM及声卡加载DOS驱动程序,而是使用Windows驱动程序。启动Windows 95仍然需要HIMEM.SYS,但EMM386和其他内存管理器仅由旧版DOS程序所使用。此外,CONFIG.SYS和AUTOEXEC.BAT的设置对Windows程序没有影响(除HIMEM.SYS外)。无法在Windows 3.x上运行的DOS游戏可以在Windows 95中运行(游戏往往会将Windows 3.x锁定或导致其他问题)。与Windows 3.x一样,使用EGA或VGA图形模式的DOS程序会在窗口模式下运行(CGA和文本模式程序可以继续以全屏模式运行)。 要激活Windows 95的MS-DOS组件,可以在启动Windows 95之前按下键暂停默认启动过程并显示DOS启动选项菜单,由此允许用户继续正常启动Windows、以安全模式启动Windows或打开DOS提示符。此时系统与早期版本的MS-DOS一样没有32位支持,必须为鼠标和其他硬件加载DOS驱动程序。 由于Windows 95基于DOS开发,Windows 95必须保持内部DOS数据结构与的数据结构同步。即使是原生32位Windows程序,启动程序时MS-DOS也会被短暂执行以创建称为“程序段前缀”的数据结构。MS-DOS甚至可能会在执行此操作时耗尽常规内存,从而阻止程序启动,而Windows 3.x首先在常规内存中分配固定段。由于内存段是固定分配的,Windows无法移动这些内存段,从而导致无法启动更多的程序。 Microsoft在Windows 95 OSR2(OEM Service Release 2)中部分删除了对文件控制块(DOS 1.x和CP/M的API保留)的支持。FCB功能可以读取但无法写入FAT32卷。
用维基百科解释
Windows 98
Windows 98是微软于1998年推出的电脑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DOS的混合的16位/32位Windows系统,是Windows 9x系列的一部分,其版本号为4.1,开发代号为Memphis。于1998年5月15日发行RTM版本,零售版则于6月25日发行。 特点. 这个新的系统是基于Windows 95编写的,它改良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称为活动桌面(Active Desktop)。 此外并在内存管理中,改进Windows 95在同一存储区段混合存放的16位与32位的程序码,易导致一个程序出错就会连带造成整个系统崩溃的问题。从Windows 98开始,存储管理上有革新的进步,即是将16位与32位程序码放在不同记忆体区段执行,一旦某一应用程序发生错误,可以单独关闭该程序,不影响整个系统持续正常的运作。 从Windows 98开始的多任务操作系统,也与Windows 95的抢占式多任务处理有着完全不同的改善。它可以由使用者决定是平均分配系统资源进行多任务操作,或是将某一个较不急于达成、或完成时间较长的程式设为背景(后台)执行,高度增加了多任务的实用性。 在Windows 98中,微软新增一个名为Windows Update的组件,此组件可以自动从微软官网下载系统的重大更新(2011年停止)。 第二版. Windows 98 SE(Second Edition,第二版)发行于1999年5月5日(也有1999年6月10日这样的说法,可能是中文版的发布时间)。它修复了许多问题,包括一系列的改进,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对DVD-ROM和对USB的支持。核心部分上,Windows 98 SE增加了影音流媒体的接收能力以及5.1声道的支援。 市场反应. 由于Windows 98是一个16位和32位的混合操作系统以及基于Windows 9x内核,它运行中仍然容易出现问题,例如蓝屏死机发生机率过高。 Windows 98被人批评为没有足够的革新,第二版被批评不能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自由升级,但这仅限于OEM版的98SE,只要是98SE正式销售版,依然可以从98第一版上进行直接升级。 Windows 98的后续产品是Windows Me。 产品生命周期. 根据微软的消费者产品生命周期政策,对Windows 98的支持计划于2003年6月30日结束,然而,在2002年12月,微软将支持延长至2004年1月16日。2004年1月13日,以新兴市场的支持量为由,最终支持结束日期再次延长至2006年7月11日。 2002年6月30日,Windows 98的零售供应按计划结束,后来由于微软与Sun Microsystems达成的Java相关的和解条款,微软完全无法以任何形式(MSDN或其他形式)提供。 在Windows 98支持结束后,Windows Update网站仍然可用,然而,在2011年期间,Windows Update v4网站退休,并从其服务器上删除了Windows 98和Windows 98 SE的更新。
用维基百科解释
蓝屏死机
蓝屏死机(Blue Screen of Death,缩写为:BSoD)指的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在无法从一个系统错误中恢复过来时所显示的屏幕图像。 当Windows 9x出现BSOD错误时,通常会显示两次BSOD画面。 Windows NT系列(包括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的稳定性高于Windows 9x,当Windows NT出现致命错误而必须重新启动时,会显示BSoD画面。BSOD画面上所显示的信息会有侦错码,例如:STOP: 0x0000004e,以及其简短的错误讯息,用户可以在微软的技术支援网站 搜寻此侦错码出现时可能是什么原因。但有时错误码并不能让使用者很快的找到导致蓝白当机的原因,反而会误导用户,因此可能要以试误法(trial and error)才能找出原因。 Windows 9x/ME发生之BSoD允许用户选择继续或者重新启动。但是,VxD一般不随便显示BSoD──它们一般只在一个不透过重新启动就无法修复的错误发生时才显示BSoD,因此当BSoD显示时,系统已经不稳定或死机。在Windows 9x时代,出现蓝屏的最常见原因是DLL-{zh-hans:地狱; zh-hant:冲突;}-,意即同一个DLL的多个版本造成的不兼容;当应用程序需要使用这些DLL时,Windows将它们载入到内存;如果替换了DLL,下一次应用程序载入DLL时它可能不是该应用程序所希望的版本,且这种不兼容性随着安装更多的新软件而增加。Windows NT系列的稳定性明显优于Windows 9x,发生蓝画面死机的机率远低于Windows 9x。 历史. 蓝屏死机自Windows 1.0就已经存在。在Windows 1.x-2.x中,当Windows发现了版本过高的DOS系统时,它将会在继续启动前显示一个蓝底白字的界面“Incorrect DOS version”和一个列有内核模块及它们各自内存地址的列表。不过,这个蓝屏死机仍并非真正的系统错误;当真正的错误发生时,系统反而会锁死,或直接退出到DOS。Windows 3.0中设计了一个专门用来显示重要系统信息的对话框,这些信息通常会来自386增强模式下的驱动程序,或其他无法正常运行的程序。 在Windows 3.1中,这一对话框由黑色改为了蓝色,并且会在按下Ctrl+Alt+Del(用于打开任务管理器)时出现,如果当时没有无响应的程序。当系统错误足够严重时,Windows 3.x仍然会直接退出到DOS。 现在通常所说的蓝屏死机界面在Windows NT 3.1(Windows NT系列的首个系统,发布于1993年)中首次出现,并延续到了之后的所有Windows系统中。蓝屏死机界面通常由编写不良的驱动程序或故障的硬件引起,如内存故障、供电问题、过热或超出其规格限制的硬件。在Windows 9x的时代,系统内核中不完整的动态链接库或bug也会导致蓝屏死机。Windows 9x相比于后续的Windows版本,蓝屏死机非常常见。 格式. 在Windows 8和Windows Server 2012之前,蓝屏死机都以皇室蓝为背景色显示银色的文字,这些文字包含了当前内存和寄存器的值。Windows Server 2012、Windows 8和Windows 10则使用了蔚蓝色作为背景。 Windows 95、98和ME的蓝屏死机界面显示使用了80×25的文本模式。Windows NT系列使用的是720×400分辨率、80×50的文本模式。Windows XP、Vista和7的蓝屏死机中使用了Lucida Console字体。Windows 8、Windows Server 2012使用Segoe UI,并使用引导帧缓冲(the boot framebuffer)来显示内容,在UEFI的机器上使用最高的可用图形输出协议模式(Graphics Output Protocol mode),在传统BIOS的机器上使用1024×768(假设显示器是扁平横向放置的)或最高的VESA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扩展模式(如果引导配置数据库中设置了最高模式,'highestmode')。Windows 10版本 1607以后的蓝屏死机界面与Windows 8相同,但多了一个通向微软公司官网的二维码,网页主要是微软公司对蓝屏死机原因的群众调查。 虽然名叫“蓝屏死机”,但在Windows 9x时代,蓝屏画面的颜色可以由用户自定义;而在2016年9月及之后(Build 14997以上)的Windows预览版本中,蓝屏死机变成了深绿色,以方便开发人员快速分辨版本。Windows Insider内测主管多纳·萨尔卡尔称:“为了更好地区分Windows Insider内测用户与正式版用户的报告,我们将错误检查页面的背景(从蓝色)换成了绿色。Windows 10正式版会继续使用经典的蓝色,包括Windows 10 创意者更新的最终版本。” Windows NT. 在Windows NT的系列操作系统中,当内核或者运行在内核模式中的驱动程序发生无法修复的错误时,就会发生蓝屏死机。此处的蓝屏死机官方名称为停止错误(stop error),在Window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与驱动开发工具包(DDK)文档中也被称为“错误检查”(bug check)。它通常是被一般保护错误引起的。此时,操作系统能采取的唯一安全手段只有重新启动电脑;而作为结果,用户甚至没有机会来保存未保存的数据。 蓝屏画面中显示的文本包括了错误码和它的名称(如“0x0000001E, KMODE_EXCEPTION_NOT_HANDLED”),并在随后用括号括住四个与错误相关的值以方便维修。根据错误的不同,它可能还会显示问题发生的内存地址,以及在该地址下加载的驱动程序。此外,在屏幕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可能还会分别显示所有已经加载的驱动程序和堆栈转储信息,而所给的驱动程序信息分为三列,每一列分别是驱动程序的基地址、驱动程序的创建日期和驱动程序的名称。 默认情况下,Windows会在错误发生时创建一个内存转储文件,根据Windows版本的不同它可以小至64kB(小型转储),也可以大至RAM的完整复制(完全转储)。这个文件稍后可以使用调试器(一般是WinDbg)进行调试。调试器是进行堆栈追踪所必需的;并且由于蓝屏中的信息很有限,可能会造成误导或隐藏真正的原因,因此确定蓝屏的真正原因也需要它的参与。 在默认情况下,Windows XP被配置为只保存64kB的迷你转储文件,然后自动重启电脑。由于这一过程发生的非常迅速,蓝屏可能只会一闪而过甚至完全看不到,因此用户也很容易把它当作电脑随机重启的故障,直到重启完成后Windows提示刚刚曾发生过严重的错误。当然,可以通过关闭控制面板中“系统属性—高级—启动和故障恢复—系统失败”中的自动重启来达到显示蓝屏的目的。 Windows还可以被设置为将调试信息实时发送到在另一台计算机上运行的内核调试器。如果此时发生了停止错误,Windows将会暂停执行并且中断调试器,而不是显示蓝屏;之后,就可以用调试器检查内存的内容并寻找问题的原因了。 蓝屏死机也可能由严重的引导加载程序错误引起。在该错误中,Windows由于存储驱动程序错误、文件系统损坏或其他类似的问题而无法访问引导分区。它的错误码是STOP 0x0000007B (INACCESSIBLE_BOOT_DEVICE)。在这种情况下,Windows将不会保存任何内存转储文件。由于此时Windows无法从硬盘启动,因此要想修复这种错误就需要使用在Windows安装盘中所附带的工具。 细节. 在Windows Server 2012之前,蓝屏死机界面会显示一个大写的错误名称(例如APC_INDEX_MISMATCH)、一个十六进制的错误码(如0x00000001)和四个参数。一般的显示格式如下: 根据错误码及其性质,参数可能会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或位置。此外,蓝屏界面上还会显示四段一般性的解释与建议,有时也会指出其他的技术信息,例如出错文件的名称和内存地址。 而随着Windows Server 2012的发布,蓝屏死机的界面大幅改动并删去了以上的所有信息,只留下了错误名称和一段简短的描述。Windows 8加入了一个哭脸的颜文字。不过,十六进制的错误码和参数仍然能在事件查看器和内存转储文件中被查询到。从Windows 10 版本 14393开始,增加了一个用于快速故障排除的二维码。 不同版本的Windows发生蓝屏. 默认情况下,BSoD的显示是蓝(0x01或#0000AA,Windows 8/10则是#2067B2)底白(0x0F或#FFFFFF)字。显示的信息包括了当前的内存值以及寄存器值。 BSoD已经极少出现在Windows NT家族中。当在较轻微的软件错误出现时,虽然程序依然可能崩溃,但由于新系统中更好的内存管理,类似错误并不会损害到整个操作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真正的”BSoD只在整个系统崩溃时才会出现。 BSoD最早出现在Windows 1.0中。另外,在微软游戏主机XBOX出现的画面不是蓝色,而是绿色。而在XP/Vista/7中,存在一种比BSoD更严重的红白当机画面,常见于驱动程序故障。 Windows Insider Preview有绿屏死机画面和蓝屏死机画面。 在中文版本的操作系统中,Windows 3.2与Windows 95(不包括OSR2)中蓝屏内容为中文,之后版本的蓝屏均为英文提示,直到Windows 8之后才重新换回中文。
用维基百科解释
Windows NT
Windows NT,新技术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New Technology)的简称,是美国微软公司1993年推出的纯32位操作系统核心。其基于OS/2 NT的基础构造。OS/2是由微软和IBM联合研制,分为微软的Microsoft OS/2 NT与IBM的IBM OS/2。由于双方在协作后来不欢而散,IBM继续向市场提供先前的OS/2版本;而微软则把OS/2 NT改名为Windows NT,并在1988年11月开始了对于“WinNT”(即第一代的Windows NT 3.1)的产品研发。在研发初期,Windows NT曾一度被认为将会是原先OS/2的3.0版本,但面世之后的Windows NT是一种纯32位操作系统,采用NT核心技术。 后期更新的Windows NT支援32与64位元两种版本,直到2021年发布的Windows 11则只提供64位元版本,不再提供32位元版本。 名字由来. 有说法认为,NT一名源自原NT首席领导者戴夫·卡特勒,曾经开发过OpenVMS系统的他将“VMS”一词,利用恺撒密码原理将每个字母向前递增一位,使之成为“WNT”。但NT的其中一名原设计师马克·洛考夫斯基曾提到,NT一名源自该系统的目标处理器,代号为“N-Ten”的处理器。 在1998年比尔·盖茨的一次问答环节上,他透露“NT”一词曾经以逆向首字母缩略词的形式派生为“新技术”(New Technology)之意,但现已不再包含任何特定意义。尽管微软对于NT架构的系统产品仍描述为“基于NT技术构建”(台翻“NT技术平台”)(Built on NT Technology),但自Windows 2000之后基于NT架构的系统均抛弃了“NT”一词。 历史. 1988年10月,微软公司从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雇佣了一批人员,由戴夫·卡特勒领导,开发这个新系统。这个系统的很多元素反映了早期的带有VMS和RSX-11的DEC(迪吉多)概念。 Windows NT核心架构. Windows NT采用用户模式与核心模式的分层设计并且是抢占式和可重入的。可运行在单处理器或对称多处理器(SMP)上,并利用I/O请求包与异步I/O来处理所有的I/O请求。在Windows 2000(不含)之前采用的Windows NT皆为32位元版本的,第一个基于IA-64的64位元Windows NT首先用于64位元的Windows 2000,第二个则是Windows XP 64-bit Edition,而第一个基于x86-64的64位Windows NT则为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NT采用的核心是属于混合核心。其体系结构包括简单内核、硬体抽象层(HAL)、驱动程式、服务(总称为执行体), 这些均属于核心模式。用户模式下的程式与子系统仅能存取其可存取的资源,核心模式下的程式则可以存取所有资源与外部装置。
用维基百科解释
Microsoft 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或称Windows操作系统(可译视-{}-窗作业系统),是微软以图形用户界面为主推出的一系列专有商业软体操作系统。它于1985年问世,起初为运行于MS-DOS之下的桌面环境,其后续版本逐渐发展成为主要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并最终获得了世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此操作系统可以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平台上运行,如个人电脑(PC)、移动装置、服务器(Server)和嵌入式系统等等,其中在个人电脑的领域应用内最为普遍。在2004年国际数据资讯公司一次有关未来发展趋势的会议上,副董事长Avneesh Saxena宣布Windows拥有终端操作系统大约70%的市场份额。 微软于1985年11月20日推出了名为Microsoft Windows的操作系统,作为MS-DOS的图形操作系统外壳,以响应对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日益增长的兴趣。Microsoft Windows以超过90%的市场份额占领了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超过了1984年推出的MacOS。苹果公司开始将Windows视作对产品进行GUI开发的创新的不公平侵犯。例如丽莎(Lisa)和麦金塔(Macintosh)(最终于1993年在法院和解下获得微软的支持)。在PC上,Windows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然而,由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销量大幅增长,微软在2014年承认其将整个操作系统市场的绝大部分输给了Android。2014年,出售的Windows设备数量不到出售的Android设备的25%。但是,这种比较可能并不完全相关,因为这两个操作系统通常针对不同的平台。尽管如此,用于Windows的服务器使用数量(与竞争对手相当)仍显示出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与最终用户使用的相似。 截至2023年11月,用于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嵌入式设备的最新版本是Windows 11,版本23H2。用于服务器计算机的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22,版本21H2。Windows的特殊版本也可以在Xbox视频游戏机上运行。 版本历史. Windows可以指微软公司的某一个或全部操作系统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大致被分为以下几类: 早期版本. 早期版本的Windows通常被看作仅仅是运行于MS-DOS系统中的一个图形用户界面,不是操作系统,主要因为它们在MS-DOS上运行并且把它用作文件系统服务。不过,即使最早的Windows也已经具有了许多典型的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拥有自己的-{zh-hans:可执行文件; zh-hant:执行档;}-格式以及提供自己的设备驱动程序(计时器、图形、打印机、鼠标、键盘以及声卡)。与MS-DOS不同,通过协作式多任务,Windows允许用户同时执行多个图形应用程序。Windows还实现了一个设计精良的、基于记忆体分段的软件虚拟内存方案,使其能够运行大于物理内存的应用程序。代码段和资源在内存不足的时候进行交换,并且当一个应用程序释放处理器控制时,特别是等待用户输入的时候,数据段会被移入内存。 16-{zh-hans:位; zh-hant:位元;}-版本的Windows包括Windows 1.0、Windows 2.0及最后版本Windows 3.x。 Windows 1.0发布于1985年11月,在当时欲与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竞争,但收效胜微。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而是MS-DOS系统的延伸。Windows 1.0发布时即附带了包含计算器、日历、、剪贴板查看器、时钟、控制面板、记事本、画图、黑白棋和书写器等一系列组件。在Windows 1.0中尚不支持窗口的叠放,彼时所有窗口只能紧密相连,只有诸如对话框等部件可以叠在其他窗口之上。当时微软还一同发售了包含C语言开发环境的Windows开发库。 Windows 2.0发布于1987年12月,相比于上一代更受欢迎。它对用户界面和内存管理等功能进行了多项改进。在Windows 2.03中窗口首度允许叠放,而这一改动也招来了苹果公司侵害其知识产权的诉讼。Windows 2.0中还引入了更复杂的快捷键和对扩展存储器的支持。除了完整的Windows外,有时也会有一些公司将自己的程序与仅运行时版的Windows集成在一起,使用户无需安装Windows就可以在MS-DOS上使用他们的程序。 Windows 3.0发布于1990年,极大地改进了外观设计,还增加了虚拟内存和VxD功能。Windows 3.0中,应用可以运行在保护模式下,访问高达几兆的内存而无需参与对虚拟内存的管理。Windows 3.0是微软首部取得广泛商业成功的产品,在首销的六个月中便卖出了两百多万份。 Windows 3.1发布于1992年3月1日。1993年8月,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发布,这是一个支持点对点网络的特殊版本。 Windows 3.2发布于1994年,是Windows 3.1中文版的更新版本,仅提供简体中文版。它主要修复与汉语复杂的写作系统相关的问题。 Windows 9x系列. Windows 9x是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Me等以Windows 95内核作为参考的微软操作系统通称,与Windows NT分离于两个开发路线。它是一种多任务图形方式的操作系统。 Windows 9x仍然需要依赖16-{zh-hans:位; zh-hant:位元;}-的DOS基层程式才能运行,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32-{zh-hans:位; zh-hant:位元;}-操作系统,由于使用DOS代码,架构也与16位DOS一样,核心属于单核心,但也引入了部分32-{zh-hans:位; zh-hant:位元;}-作业系统的特性,具有一定的32位的处理能力。Windows 9x可视为微软将MS-DOS操作系统与早期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整合出售。 Windows 95在1995年8月24日正式发布,作为继Windows 3.x后的下一代消费级Windows。尽管仍然以MS-DOS为基础,Windows 95引入了对32位程序、即插即用硬件、抢占式多任务处理、长文件名等功能的支持,并提供更高的稳定性。与此同时,Windows 95引入了全新的、对象化的用户界面设计,用“开始”菜单、任务栏、Windows资源管理器等全新组件取代了之前的。Windows 95是微软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商业成功。CNET的Ina Fried评价道:“当Windows 95终于在2001年走下市场时,它已然牢牢地钉在了全世界的电脑上。”此外,微软的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首度与Windows捆绑发行。 Windows 98随后于1998年6月25日发布,引入了Windows Driver Model、USB通用设备、ACPI、休眠、等功能和硬件的支持。Internet Explorer 4还通过活动桌面和Windows桌面更新集成到了Windows 98。1999年5月,Windows 98的更新版本Windows 98 SE(Second Edition,第二版)发布。Windows 98 SE包括Internet Explorer 5.0和Windows Media Player 6.2以及其他升级。 Windows Me(Millennium Edition)发布于2000年9月14日,它是最后一代基于DOS的Windows。Windows Me借鉴了Windows 2000的外观,启动速度较前几代都更快(代价是失去了访问实模式DOS环境的能力,及一些旧程序的兼容性),增强了多媒体功能(包括 Windows Media Player 7、Windows Movie Maker和用于从扫描仪和数码相机检索图像的框架)并新增了诸如、系统恢复以及工具等功能。不过,Windows Me的运行速度和不稳定性,硬件兼容性问题以及取消对实模式DOS的支持而广受诟病,《个人电脑世界》杂志认为Windows Me是微软历史上最糟糕的一代系统,也是有史以来第四差的科技产品。Windows Me 也经常被戏称为 Windows Mistake Edition。 Windows NT系列. 不同于依然需要DOS基层程式的混合16/32-{zh-hans:位; zh-hant:位元;}-的Windows 9x,Windows NT系列采用的是重新设计的Windows NT核心,属于混合式核心。最早仅支持纯32-{zh-hans:位; zh-hant:位元;}-,后期加入了对64-{zh-hans:位; zh-hant:位元;}-的支持。 32-{zh-hans:位; zh-hant:位元;}-Windows NT系统包括: 64-{zh-hans:位; zh-hant:位元;}-Windows NT系统,分为支援于IA-64架构和x64架构的两种不同版本。在历史上微软曾对两种不同的64-{zh-hans:位; zh-hant:位元;}-架构提供支援,其一是英特尔公司和惠普公司联合开发具有革新化的Itanium家族架构,或称之为IA-64;和AMD公司开发的演进化的x86-64架构。由于两种架构的核心设计思想不同,因此两种架构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具有互通性,但都对传统的IA-32架构的软件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援。微软在发布Windows Server 2012 R2前放弃了对Itanium架构的支援。因此现在微软的64位元产品指的单单是x86-64架构,而在微软的词汇中称为x64。 支援Itanium家族架构的微软Windows产品有: 支援x64架构的Windows产品有: 下面以以发布时间为线索介绍。 早期版本(Windows NT 3.1/3.5/3.51/4.0/2000). 1988年11月,一支新组建的微软团队(包括前DEC开发人员戴夫·卡特勒和马克·洛考夫斯基)开始开发IBM和微软的OS/2操作系统的改进版本“NT OS/2”。NT OS/2旨在设计为一个安全的、多用户的,支持POSIX、模块化的、可移植内核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的操作系统。然而,在Windows 3.0的成功后,团队决定重新着手开发称为Win32的Windows API的扩展32位接口,而不是OS/2的接口。Win32保持了与Windows API相似的结构(允许现有的Windows应用程序轻松移植到其他平台),又支持NT内核的功能。在征得微软同意后,这样的开发继续了下去,直到Windows NT诞生。但是,IBM反对这些更改,并最终独自继续开发OS/2。 Windows NT首度基于混合核心运行。 初代的NT系统被命名为Windows NT 3.1(以和Windows 3.1相联系),于1993年7月发布,有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的版本。 Windows NT 3.5在1994年9月发布,专注于性能改进和对Novell的NetWare的支持。Windows NT 3.51在1995年5月发布,包括对PowerPC体系结构的额外改进和支持。Windows NT 4.0在1996年6月发布,向NT系列带来了Windows 95的用户界面设计。2000年2月17日,Windows 2000发布,自此之后NT系列不再保留“NT”的名称。 Windows XP. Windows NT 的下一个大版本Windows XP 于2001年10月25日正式发布。Windows XP的诞生旨在将Windows 9x的用户引入到Windows NT中,微软为此保证其将提供比DOS系列更好的性能和体验。Windows XP引入了经典的用户界面设计 Luna (其中包括了新版的“开始”菜单和面向任务的Windows浏览器)、流式传输的多媒体服务和Internet Explorer 6。 在零售中,Windows XP分为两个主要的版本:家庭版(Home Edition)和专业版(Professional)。家庭版主要面向普通客户,而专业版面向商业客户和专业用户。之后也发行了媒体中心版(Media Center Edition,设计于家庭影院的电脑,拥有更强的影音功能)和平板电脑版(Tablet PC Edition,设计于可携带的平板电脑,支持手写笔输入等功能)。 Windows Vista 和 Windows 7. 经历了漫长的开发进程,Windows Vista在2006年11月30日发布(此时发布的是批量许可版本,零售版稍后于2007年1月30日发布)。它引入了全新的Windows Aero设计,加入了大量新技术,但因为性能下滑、启动变慢等诸多原因饱受批评。 在2009年7月22日,Windows 7和Windows Server 2008 R2发行给制造商(RTM),零售版则于3个月后发布。与上一代Windows Vista大量引入新功能不同,Windows 7的升级更集中、更平缓,意图与Windows Vista的应用和硬件完全兼容。Windows 7继续改良了Windows Aero设计,并引入了多点触控、家庭组等新功能。 Windows 8 / 8.1. Windows 8在2012年10月26日发布,它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包括现代UI(Modern UI)的引入、迎合触摸设备的磁贴化设计等。这些变化中包含了对开始菜单的重新设计,在其中微软使用了巨大的磁贴以方便平板电脑等设备的触摸,并且磁贴本身也可以用于快速呈现用户需要的信息。此外还诞生了Metro应用程序,它们与常规的应用在外观和设计上大相径庭。值得一提的是,Windows 8激进地将最低分辨率上调至了1024×768像素,这使得很多上网本无法运行Windows 8。 Windows 8.1作为Windows 8的升级版,于2013年10月17日发布,包含了功能上的一些增强。 Windows 10. 2014年9月30日,微软宣布将以Windows 10作为Windows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并发行技术预览版。Windows 10在2015年7月29日正式发布,并且解决了Windows 8中用户界面设计的缺陷。Windows 10的改变包括传统开始菜单的回归、全新的虚拟桌面系统,以及可以窗口化运行的Windows Store应用。Windows 10声称会免费提供给符合条件的Windows 7、Windows 8和Windows 8.1电脑。Windows 10是微软有史以来安全性最高的Windows,其中支持Windows Hello、指纹以及面部ID登录。Windows 10包括数码笔、平板电脑等服务,同时也是兼容性最强的Windows。而Windows 10也是支持Xbox游戏机的操作系统。 当中也加入了新的语音助理Cortana 。 2021年6月,在Windows 11公布之后,微软更新了Windows 10的产品生命周期政策,表示Windows 10将在2025年10月14日后停止支持。 Windows 11. 在2021年6月24日的直播中,微软宣布了将以Windows 11作为Windows的下一代操作系统。据微软称,Windows 11将会被设计的更加友好和易用。Windows 11于2021年10月5日正式发布,并且会免费提供给符合Windows 11最低硬体需求的Windows 10用户升级。 Windows 365. 2021年7月,微软宣布将在8月2日推出虚拟化Windows订阅服务「Windows 365」。它不是Microsoft Windows的独立版本,而是一种Web服务。他被视为建立在Windows虚拟桌面之上的Windows 10和Windows 11。Windows 365可以跨平台使用,因此Apple和Android以及任何带有网络浏览器的操作系统用户都可以使用Windows 365。 行动装置作业系统. 微软针对移动产品而开发的精简-{zh-hans:移动设备操作; zh-hant:行动装置作业;}-系统包括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和Windows 10 Mobile。 历史. Windows之起源,可追溯到多年前全录公司所进行的研发工作。1970年,美国全录公司成立了著名的研究机构帕罗奥多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区域网路、激光打印机、图形用户界面和面向对象技术的研究。全录于1981年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Star 8010”工作站。但技术并未得到大众的重视,也没有协助商业化的应用。 这时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参观全录公司的帕罗奥多研究中心后认识到图形用户界面的重要性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开始着手进行自己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研发工作。之后在1983年研发出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系统Lisa OS。不久,苹果电脑又推出第二个图形用户界面系统System Software(现称macOS),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商用图形用户界面系统。苹果电脑在开发Macintosh时基于市场战略上的考虑,故意开发了只能在苹果电脑上作运作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但当时因为Intel x86微处理器芯片的IBM兼容电脑已渐露头角,因此就给了微软公司所开发的Windows生存空间和市场。 微软公司亦已经意识到建立业界标准的重要性,所以在1983年春季就宣布开始研究开发Windows,希望它能够成为基于Intel x86微处理芯片计算机上的标准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它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推出Windows 1.01和Windows 2.03。但是当时硬件和DOS操作系统的限制,这两个版本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后,Microsoft对Windows的唯读记忆体管理、图形用户界面做了重大改进,使图形用户界面更加美观并支持虚拟内存功能。此一突破性的由来是亚历桑那大学物理教授Murray Sargent 1989年去微软做暑期研究,发现当时Microsoft Windows不能处理大量记忆和同时处理多项程式,这问题可由他发明的一种程式来解决。他帮微软解决这重大问题后仍回学校教书,后来才加入微软成为微软员工。微软于1990年9月推出Windows 3.0并一砲而红。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操作系统一面世便在商业上取得惊人的成功;不到推出后的六个星期,微软已经卖出50万份Windows 3.0,打破了任何软体产品的六周内销售记录,从而开始了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但在1994年时被苹果公司控告侵权,展开了著名的“”诉讼官司。盖茨还讥讽乔布斯说:“我们有一个富邻居——施乐,他家有一张电视。当我们想偷的时候,发现乔布斯早就偷走了,可他却说我们是小偷。”乔布斯也反唇相讥:“毕加索不是说过吗,‘好的艺术家只是照抄,伟大的艺术家则是窃取灵感’。而我们在窃取伟大的灵感的方面上一直都厚颜无耻。” 自Windows 95和Windows NT 4.0以来,这个系统最明显的特征是桌面环境。微软设计的桌面大大增进了人机交流的界面,使得更多简单的操作只需要少许的书、知识就可以胜任了。但是Windows界面也使得用户和电脑的内部运作产生隔阂,令用户控制或设定电脑内部的选项感到更大的困难(这也是由于现代操作系统功能和复杂性不断增长、以及有大量低水平的计算机人员的增长所带来的困难)。 Windows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估计现在有90%的个人电脑使用这个系统。但从另一方面看,用户很难选择其它的操作系统,因为许多电脑已经预装Windows系统,而他们必须移除Windows之后才可以安装其他系统,况且市面上的很多流行软体及硬体厂商的驱动程序都是为Windows而编写的,如果用户安装其他操作系统便必须面临辛苦的适应新操作系统,并为新系统寻找驱动及第三方软体的尴尬,为此将抛弃他们可能获得的技术支持和常年累积的使用习惯。毕竟一款没有多数驱动软体和应用软体支持的操作系统很难普及。因此,它的市场占有率或保持市场主导位置的活动都是极富争议性的。不过目前一部分Linux系统选择试图兼容Windows的软体并因此开发了相仿的技术,更甚至有组织试图用C语言编写与Windows XP完全兼容的非Windows系统,但是这些技术对于普通用户还是有太高的难度。 对中文的支援. 早期IBM PC个人电脑并不支援中文处理,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个人电脑逐渐普及,台湾开始有公司为使用DOS作业系统的个人电脑,编写能处理中文的外挂式中文系统,著名建基于DOS的中文系统有国乔中文系统、倚天中文系统、震汉中文系统等等。由于实际上是用撷取绘写屏幕指令的方式,截取画面上的文字,将两个ASCII编码改为以图形显示的大五码中文字,导致中文文书处理相当复杂(例如换行、左右对齐)。再加上承继自DOS的固定行列显示、早期只能显示16×15图素的点阵字体,早期的中文系统只能算是勉强能于个人电脑上处理中文讯息。 微软早期的Windows 1.x和Windows 2.x没有中文版本,台湾资策会曾研发出配合Windows 2.11之外挂式中文套件,但能配合使用之软体不多。1990年5月英文版Windows 3.0推出之后,资策会亦曾配合此版与当时甫回台湾之朱邦复合作研发3.0版之中文套件,微软原拟收购此技术,但因价钱无法谈拢而作罢。其后微软收回对资策会之授权,采用日本汉字技术,于1991年8月推出繁体中文版Windows 3.0,开始吸引华文地区的用家转用。然而,迄1992年12月,微软Windows 3.1正式的繁体中文版尚未出版之前,宏碁资讯仍以「中文视窗工作室」为名,推出可搭配英文版Windows 3.0及3.1之资策会版中文套件。随著微软于1993年推出繁体中文版的Windows 3.1,由于支援向量字型TrueType技术,加上Microsoft Word 5.0中文版等软件的推出,用户首次能轻易的以「所见即所得」方式处理中文。 微软不久便推出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 3.11,奠定微软于华文地区的主导地位。 1994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部和微软签署《Windows 95中文版项目合作备忘录》。 1995年9月20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和美国微软就Windows95中文版项目标准规范等有关事宜成合作协议。 随著繁体中文版(1995年11月)和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 95推出,虽然同期倚天中文系统已支援SVGA模式以24×24图素点阵字型显示、使用平滑字型、图龙字型列亿、震撼中文系统已支援使用TrueType列印等改进,但各种基于DOS的中文系统,连同少数基于英文版Windows的中文套件,于Windows 95的普及下,很快便举行告别式。 早期的中文版Windows只对应该地区的中文编码,如正体版Windows只支援大五码中文,简体版Windows只支援GB2312中文。随著以统一码为基础的NT核心流行,由Windows 2000开始,基本上已可在繁体中文版的Windows上处理简体字(反之亦然)。当然,以大五码或国标码编写的程式,于预设为另一方编码(控制台内「地区及语言设定」)的Windows上运行仍会出现乱码,此一现象只能期待统一码完成取代各种区域性编码后才可解决。 市场情况. 使用份额. Windows在全球操作系统市场之中有统治性的地位,占了约90%,遥遥领先其他竞争对手(如Mac OS或Linux等);但其-{zh-hant:行动装置作业系统; zh-hans:移动操作系统}-如Windows Phone及Windows Mobile等则大幅落后于其他移动操作系统(如Android及iOS等)并失去了该领域大量的市场。
用维基百科解释
DOS
DOS,是磁碟作业系统(英文:Disk Operating System)的缩写,是个人电脑上的一类作业系统。从1981年直到1995年的15年间,DOS在IBM PC相容机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若是把部份以DOS为基础的Microsoft Windows版本,如Windows 95、98和Me等都算进去的话,那么其商业寿命至少可以算到2000年。 DOS家族包括MS-DOS、PC-DOS、DR-DOS、FreeDOS、、、JM-OS等,其中以MS-DOS最为著名。虽然这些系统常被简称为「DOS」,但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单纯以「DOS」命名(只有一个毫无关连的1960年代以此命名)。此外,有几个和DOS无关、在非x86的微电脑系统上执行的磁碟作业系统在名称中也有「DOS」字眼,而且在专门讨论该机器的场合中也会简称为「DOS」(例如:、、、Apple DOS、、、、ProDOS、等),但这些系统和DOS执行档以及MS-DOS API并不相容。 设计架构. 所有DOS类的作业系统都是在使用Intel x86或其相容CPU的机器上执行的(主要是IBM PC及其相容机)。最早的时候,DOS并未受限于此;为了在许多以x86为基础,但和IBM PC不相容的机器上执行,产生了不少特定机器版本的DOS及类似的作业系统。 DOS是单一使用者、单工的作业系统,拥有不可重入的基本核心函式(意即同时间只能有一个程式呼叫这些函式)。有一个例外的状况,就是常驻程式(Terminate and Stay Resident,缩写为TSR)。某些常驻程式允许使用者多工操作;然而此时仍有「核心不可重入」的问题:当一个行程(process)呼叫了作业系统核心中的服务函式(也就是系统呼叫)时,在这个呼叫结束之前,其他的行程绝对不能进行系统呼叫、打断第一个行程。 DOS的核心为使用者程式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函式,例如:在萤幕上显示文字、从键盘读入字元、存取磁碟上的档案等等。 脚本语言. DOS透过"批次档"(副档名为.BAT)提供界面脚本的功能。这些档案是纯文字格式的,可以用任何的文字编辑器(像是edit.com)编辑。他们执行起来和编译而成的程式没有两样。档案中的每一行都被视为命令来执行。批次档也可以使用数个内部命令,例如goto和条件运算式。 硬体存取. DOS提供了简单的硬体抽象层,让程式员可以开发文字界面的应用程式;但这个硬体抽象层无法存取大部份的计算机硬体,像是显示卡、印表机,或是滑鼠等。这使得程式员必须直接存取硬体,导致每个应用程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组硬体周边驱动程式。硬体制造商会将他们的硬体规格书释出,以确保在受欢迎的应用程式中有它们的驱动程式。 装置保留名称. 在DOS中,有数个名称保留给装置使用,无法拿来当一般档案的名称(不管副档名是什么);这些保留名称是用来将应用程式的输出传送给硬体周边用的。这样的限制也影响到数个版本的Windows,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当机和安全性弱点。 其中一些保留名称有:codice_1、codice_2或codice_3、codice_4、codice_5、codice_6、codice_7、codice_8或codice_9、codice_10、codice_11,以及codice_12。 磁碟命名法. 在DOS中,磁碟机是利用不同的字母命名的。标准的作法是保留「A」和「B」给软碟机。若是系统只有一台软碟机的话,DOS允许这台软碟机同时使用这两个代号,然后DOS会要求使用者更换磁片。这么做可以让使用者把档案拷贝到不同的软碟片上,或是执行某一片软碟片上的程式,然后把资料档案存放在另一片软碟片上。最早硬碟的代号为「C」和「D」。在一台硬碟机上,DOS只允许一个活动分割区的存在。随著支援的硬碟数量越来越多,磁碟代号的命名方法演变为:先将磁碟代号指派给每一颗硬碟机的活动主分割区,然后第二轮将代号指派给延伸分割区中的逻辑磁碟区,第三轮再把代号指定给非活动的主分割区。(前题是:它们存在,而且包含了DOS可以读取的档案系统。)最后,DOS才将代号指派给光碟机、RAM disk,以及其他的硬体。一般来说,磁碟代号都是依照驱动程式的载入顺序,按字母顺序指派的,但驱动程式也可以要求DOS指派不同的字母。例如网路磁碟机的驱动程式通常会指派最后的几个字母。 因为DOS的应用程式会直接使用这些磁碟代号(和Unix类系统使用/dev目录的方法不同),因此若是新增了需要分配磁碟代号的硬体,可能会导致这些应用程式出错。举例来说:若是原本硬碟中的延伸分割区中存在逻辑磁碟区,此时新增一颗有主分割区的硬碟的话,由于主分割区拥有较高的分配优先权,所以原本硬碟的逻辑磁碟区的代号就会改变。此外,就算是新增一颗只有延伸分割区和逻辑磁碟区的硬碟,还是会影响到RAM disk及光碟机的代号。这个问题一直到9x系列的Windows都仍然存在;NT系列才有解决方案:磁碟代号会保留给已存在的磁碟机机,除非使用者手动更改。 开机流程. PC相容机的开机磁区(MBR)位于第 0 扇区。对于DOS来说,这段代码会将DOS的HAL读入记忆体中然后执行。在DR DOS及PC DOS中,这个HAL放在文件中;而MS DOS则是放在。接下来这个HAL会载入位于(PC DOS或DR DOS)或是MSDOS.SYS(MS DOS)里面的DOS内核。Windows 9x中附的DOS版本(MS DOS 7和8)将HAL和核心合并放在IO.SYS里面,而MSDOS.SYS则是文字格式的组态档案。然后DOS核心会去执行这个档案。在CONFIG.SYS中,SHELL这个命令指定了SHELL的档案位置(通常是COMMAND.COM)。接下来这个SHELL会被执行,然后它会去开启开机启动项(通常是AUTOEXEC.BAT) 历史. MS-DOS(以及经授权更换商标而成的IBM PC-DOS)以及它的前身86-DOS是受到Digital Research公司的CP/M(Control Program / (for) Microcomputers)启发而完成的。CP/M是当时使用Intel 8080及 Z80这两颗8位元CPU的微电脑上最受欢迎的磁碟作业系统。 在1980年的时候,IBM使用Intel 8088微处理器,开发出了他们的第一台微电脑。他们需要一套能够在这台微电脑上使用的作业系统。IBM在找一套能和Intel 8088 (1979-1982)相容的CP/M,一开始找上了微软的执行长比尔·盖茨(可能是因为当时微软开发出了让CP/M可以在Apple II上执行的,所以IBM相信微软拥有CP/M)。IBM被转介到Digital Research,并且举行了相关的会议。然而,关于CP/M的使用权的初次谈判破裂了—因为Digital Research希望以权利金的方式贩售CP/M,但IBM希望单一授权,并且将名称改为"PC-DOS"。DR的创始人盖瑞·基尔多拒绝签约,IBM因此放弃购买CP/M。 IBM再次找上比尔·盖茨。盖茨转而找上了(SCP)。SCP的程式员开发了一套CP/M-80的变体作业系统,原本是打算用来测试SCP为S-100汇流排新开发的16位元Intel 8086 CPU界面卡。这套系统原本的名称是「QDOS」(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后来在商业发行前改名为86-DOS。微软买下了86-DOS(据说成交金额为50,000美元),后来成了1981年发行的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简称MS-DOS。 微软也将这套系统授权给数个电脑公司。这些电脑公司贩售给他们的硬体使用的MS-DOS,有时使用他们自己的名称。微软后来要求他们使用MS-DOS这个名称,除了IBM以外。IBM持续为IBM PC开发新版的PC-DOS。Digital Research查觉到IBM正在贩售和CP/M很类似的作业系统(而且还跟当初IBM谈判时坚持的名称相同),于是扬言要提出法律诉讼。IBM以一项协议回应他们:IBM让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要使用PC-DOS还是CP/M-86(Kildall开发的8086版CP/M)。两者相较,CP/M比PC-DOS贵上近200美元,销售量也低。CP/M逐渐淡出,而MS-DOS和PC-DOS则成了PC和PC相容机的主力作业系统。 Digital Research曾试图挽回CP/M-86错失的市场。一开始是发行了,后来又发行了DR-DOS(这两者都同时与MS-DOS和CP/M-86的软体相容)。Digital Research被Novell买下,DR-DOS变成了Novell DOS 7。之后,它又成为Caldera Systems(以OpenDOS及DR DOS 7为名)、以及的一部份。 后来,微软和IBM在两套DOS的继任作业系统(微软的Windows和IBM的OS/2)上发生了一连串争执。他们在DOS系统上的开发也因此分道扬镳。 MS-DOS在某些层面上转型成为Windows;而PC-DOS的最后一个版本为1998年发行的PC-DOS 2000。 FreeDOS计划开始于1994年6月26日。当天微软宣布他们将不再贩卖MS-DOS,也不再提供支援。于是吉姆·霍尔张贴了一份宣言,宣布要开发DOS的开放源始码替代品。在几个星期内,包括Pat Villani和Tim Norman的几位程式员加入了这个计划。他们利用共享他们撰写或现有程式码的方式,产生了核心、command.com命令直译器(shell界面)以及核心公用程式。在历经了数个版本的官方预览版本之后,FreeDOS 1.0版在2006年9月3日正式发布。使用FreeDOS不需支付任何的版权费用或权利金。 淡出. 早期版本的Microsoft Windows只是在DOS之上执行的应用程式。大约在90年代初,Windows仍相当依赖新版本的DOS。一直到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DOS才逐渐退居负责开机及载入Windows核心的角色。在Windows 95(以及其后推出的Windows 98与Me)中,MS-DOS核心依然存在,只是加上Windows当作系统的图形界面。Windows 95与98的MS-DOS元件可以在不开启Windows的情况下独立执行(但Windows Me不行)。随著Windows的普及,大部份的电脑使用者都使用Windows,DOS也越来越少人使用。英特尔计划于2020年彻底舍弃Intel平台的UEFI CSM(即UEFI的Legacy BIOS开机支援),届时Intel平台的个人电脑将无法启动DOS系统。 持续发展. 有些电脑制造商(包括Dell和HP)会预载FreeDOS当作OEM作业系统出货。 有一套以GPL方式授权的DOS,名为NX-DOS,目前正在开发中。它是一套16位元的即时作业系统,拥有网路功能,可以从软碟片开机,还有一个不太完整的USB驱动程式。NX-DOS专案从1992年就开始了,原本是个个人专案,在2005年的时候以GPL方式释出。 目前仍可取得的DOS系统有DR-DOS(以及加强的DR-DOS)、俄国人开发的、ROM-DOS、FreeDOS、NX-DOS、Multiuser DOS(以Digital Research的Concurrent DOS为基础)等等。 嵌入式系统. 由于DOS可以直接存取硬体,因此它很适合拿来控制嵌入式装置。新版本的DR-DOS便瞄准了这块市场。 佳能的数位相机PowerShot Pro 70使用ROM-DOS做为嵌入式系统。 模拟器. 在Linux下,使用""(一套用来执行真实模式程式的Linux原生虚拟机器)可以执行DOS及其衍生版本。另外在各个版本的UNIX下也有许多用来执行DOS的模拟器,有些甚至在非x86的平台上也可以执行,像是DOSBox。 由于Windows XP和Vista无法和纯DOS相容,DOS模拟器在这些系统上也越来越流行。这些模拟器可以用来执行过去的老软体或其他DOS软体。其中一个最为知名的是DOSBox,主要的设计目标是在当前的作业系统上执行DOS的游戏程式。 在Microsoft Virtual PC下也可以执行DOS的应用程式,相容性比DOS模拟器好。使用者可以安装合法的MS-DOS,然后除了那些最难对付的应用程式以外,绝大部份的DOS应用程式都可以在上面执行。 与Microsoft Windows的关系. 纯32位元版本的Windows(从NT开始;包含了2003、XP和Vista)并非以DOS为基础的。这些系统中内含了一个(NT Virtual DOS Machine,缩写为NTVDM),在上面执行一个修改过的DOS。原本以DOS为基础的系统使用传统的COMMAND.COM做为命令列界面,而Windows NT及其衍生版本则是使用cmd.exe(不过cmd.exe也移植了许多DOS的命令)。x64架构的Windows也有cmd.exe(命令提示字元),但是无法执行16位元DOS程式(没有NTVDM)。 软体. 由于DOS在长时间内是PC相容机的主要平台,有许多为DOS撰写的知名软体。例如: 易用性. 用户界面. 所有的DOS均使用命令列界面。执行程式的方法是在命令列中键入程式的名称。DOS系统包含一些公用程式,也提供了一些不是以程式方式存在的命令(通常被称为"内部命令")。 为了提供对使用者更友善的操作环境,许多的软体厂商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档案管理程式。这些程式通常使用选单及图示做为界面。Microsoft Windows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最后发展成为完整的作业系统,取代DOS成了PC相容机上最受欢迎的作业系统。-{使用文字模式的使用者界面}-有:、、、Quarterdesk的,以及SideKick。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程式有:Digital Research的(最早是写给CP/M用的)以及。 发展到最后,主要的DOS厂商开始在DOS中加入自己的环境管理程式。MS/PC-DOS 4中有;而次年发行的DR-DOS 5则加入了以GEM为基础的。 多工. 在最初的设计中,DOS是一个单工的作业系统。MS/PC-DOS使用DOS shell做到工作切换的功能,而DR-DOS则是在DR-DOS 6中利用"TaskMAX"做到类似的功能。 MS/PC-DOS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工的能力; DR-DOS则是在DR-DOS 7中提供了这个功能(DR-DOS的DPMI必须启用)。 限制. DOS的架构有数项恼人的限制。最早的8088微处理器只能定址到1 MB的实体记忆体空间。由于附加的硬体装置也必须映射到这段空间,因此最高可以使用的记忆体只有640 KB(被称为「传统记忆体」)。在DOS的结构上,640 KB被视为最大的记忆体空间,DOS无法定址更高的位址。早期避开这个问题的做法是使用扩展记忆体;80286出来之后,发展出了延伸记忆体。虽然这些技术提供了更多的记忆体应用程式,但应用程式仍必须从传统记忆体开始执行,占用640 KB中的部份空间。80386微处理器使用了重新设计的保护模式,应用程式可以透过DOS extender及DOS保护模式界面(DOS Protected Mode Interface,缩写为DPMI)等技术使用额外的记忆体,也可以有多工的功能。 DOS还有硬碟分割区大小的限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许多DOS类的作业系统只支援到FAT16,而FAT16在设计上就不支援超过2.1 GB的硬碟分割区。另外,DOS存取硬碟的方式是透过INT 13这个中断呼叫,然后往下再利用CHS系统对应到磁碟上的资料。在这个架构下,作业系统只能看到8 GB的硬碟空间。比较新的作业系统使用软体的方式(例如:32位元磁碟存取)存取硬碟。 FAT16和FAT12(用于软碟片)上的档案名称必须遵守「8.3命名规则」:档案的主档名不得超个8个字元,而副档名则不得超过3个字元。 命令集. (部分)
用维基百科解释
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简称Win2K,是由微软公司所开发并销售的电脑作业系统,属于微软Windows NT产品线的一部分。于1999年12月15日发行给制造商(RTM),并于2000年2月17日发行零售版。 Windows 2000发布了四个版本:专业版(Professional)、伺服器版(Server)、进阶伺服器版(Advanced Server)、资料中心伺服器版(Datacenter Server)。虽然每个版本有不同的市场目标,但都使用相同的核心功能,包括许多系统应用程序,例如微软管理控制台和系统管理程序。 Windows 2000引入了NTFS 3.0、加密文件系统、动态逻辑磁碟管理。相比Windows NT 4.0,Windows 2000通过辅助技术改进了对残障人士的支持。另外增加了对语言和地区设定的支持。服务器版本具有附加功能,最引人注目的是活动目录的引入,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为商业场景中广泛使用的目录服务。 微软称Windows 2000当时最安全的Windows版本;不过Windows 2000也成为许多高危电脑病毒的攻击目标,像是知名的红色代码(Code Red)和Nimda病毒。 在发布后的十年里,它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安全漏洞补丁,直到2010年7月13日终止支援为止。该系统多年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公用电脑广泛使用。 Windows 2000后续系统为Windows XP(2001年10月上市)及Windows Server 2003(2003年4月上市)。 开发历史.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家族中的一部份,目的是取代Windows NT 4.0。原先被称作Windows NT 5.0,随后称之为Windows NT 2000,最后微软决定简化名称,在1998年10月27日定名为Windows 2000。Windows 2000的第一个测试版在1998年9月释出,测试版一直发布到1999年4月29日第三个测试版为止,测试期间有针对DEC Alpha平台的Windows 2000释出,但是第二个测试版取消(因此直到Windows XP开始支援x86-64平台为止,Windows NT 4.0是微软最后一个支援跨平台的作业系统)。测试结束之后,从1999年7月到1999年11月微软还发布三次释出候选版(release candidates)。最终在1999年12月12日,微软发布Windows 2000的RTM版本。 在2000年9月29日发布了能够支援32个处理器的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目标是大型的电脑系统。 新功能与改进. Windows 2000 将 Windows 98 和 98 SE 的许多新功能引入了 NT 系列,例如 Windows桌面更新、Internet Explorer 5(2001年,Internet Explorer 6紧随其后,也可用于Windows 2000)、Outlook Express、 NetMeeting、FAT32支持、Windows驱动程序模型、Internet 连接共享、Windows 媒体播放器、WebDAV 支持等。某些新功能在所有 Windows 2000 版本中都很常见,其中包括 NTFS 3.0、Microsoft管理控制台 (MMC)、UDF 支持、加密文件系统 (EFS)、逻辑磁盘管理器、图像色彩管理 2.0、支持基于 PostScript 3 的打印机、OpenType (.OTF) 和 Type 1 PostScript (.PFB) 字体支持(包括一种新字体——Palatino Linotype——以展示一些 OpenType 功能)、数据保护API (DPAPI)、支持 LDAP/Active Directory 的通讯簿、可用性增强以及多语言和区域设置支持。 Windows 2000 还为 USB 打印机、大容量存储类设备引入了 USB 设备类驱动程序,并改进了对打印机和扫描仪的 FireWire SBP-2 支持,以及用于存储设备的安全删除小程序。 Windows 2000 SP4 添加了本机 USB 2.0 支持。 Windows 2000 也是第一个在操作系统级别支持休眠(操作系统控制的 ACPI S4 睡眠状态)的 Windows 版本,这与需要硬件制造商或驱动程序开发人员提供特殊驱动程序的 Windows 98 不同。 引入了一种旨在保护关键系统文件的新功能,称为 Windows文件保护。这通过防止除 Microsoft 操作系统更新机制以外的程序(例如 Package Installer、Windows Installer 和其他更新组件)修改它们来保护关键的 Windows 系统文件。系统文件检查器实用程序使用户能够手动扫描所有受保护系统文件的完整性,并可选择修复它们,方法是从存储在单独的“DLLCACHE”目录中的缓存或从原始安装媒体中恢复。 Microsoft 认识到严重错误(蓝屏死机或停止错误)可能会导致需要持续运行的服务器出现问题,因此提供了一个系统设置,允许服务器在发生停止错误时自动重新启动。还包括一个选项,可以将前 64 KB 内存转储到磁盘(用于调试目的的最小内存量,也称为 minidump)、仅转储内核内存或转储内核内存。将内存的全部内容写入磁盘,并将此事件记录在Windows 2000事件日志中。为了提高运行 Windows 2000 的服务器的性能,Microsoft 让管理员可以选择为后台服务或应用程序优化操作系统的内存和处理器使用模式。 Windows 2000 还在操作系统中引入了核心系统管理和管理功能,如 Windows Installer、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和 Windows 事件跟踪 (ETW)。 架构. Windows 2000是高度模组化的系统,系统中包含了两个层次:使用者模式和核心模式。使用者模式顾名思义代表了使用者程式在这个模式中执行,-{只}-能存取部份的系统资源。核心模式则可以存取所有的系统资源,包含了记忆体和外部的设备。使用者模式执行程式是透过“Executive”的介面来执行,而Executive本身是位于核心模式,因此可以存取到各种系统资源。 系统需求. Windows 2000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部署。它可以通过传统媒介(如CD)或通过共享文件夹安装到服务器上。安装可以选择手动安装或无人值守。手动安装时,管理员必须指定配置选项。无人值守安装则是通过填写了所有选项的应答文件或INI文件形式编写的预定义脚本。应答文件可以手动创建,也可以使用图形安装管理器创建。之后Winnt.exe或Winnt32.exe程序使用该应答文件来自动安装。无人值守安装可以使用微软系统配置管理器,通过可引导光盘执行;可以通过系统准备工具(Sysprep)执行;可以通过使用/syspart开关的Winnt32.exe程序执行;或者通过(RIS)执行。Windows 2000中也引入了可集成(slipstream)一个服务包到原来的操作系统安装文件。 版本. 微软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业务需求发布了多个版本的Windows 2000:专业版(Professional)、服务器版(Server)、进阶服务器版(Advanced Server)和数据中心服务器版(Datacenter Server)。每个版本都是单独的包装。 另外,微软也贩卖64位元处理器Itanium专用的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Limited Edition和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 Limited Edition,不过功能上有些限制。 Service Pack(服务包). 微软为Windows 2000发布了四个完整的服务包(Service Pack)和一个在SP4之后的更新汇总包,这是最后一个服务包。微软在Windows 2000 SP3中逐步淘汰了其Java虚拟机(JVM)的所有开发。 微软最初打算为Windows 2000发布第五个服务包,但在其开发早期取消了该项目,而发布了SP4的更新汇总1做替代,这是所有安全补丁和其他一些重要修复的集合。更新汇总不包括所有与安全无关的补丁,也不会像完整的服务包一样进行广泛的回归测试。微软称此更新将比完整的新服务包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仍将帮助Windows 2000客户保护他们的电脑、降低支持成本并支持现有的计算机硬件。 安全性. 2002 年 10 月,Microsoft 委托 IDC 确定 Windows 2000 上企业应用程序的总拥有成本 (TCO) 与 Linux 上相同应用程序的 TCO。 IDC 的报告基于对 104 家北美公司的 IT 主管和经理的电话采访,他们确定了他们在文件、打印、安全和网络服务的特定工作负载中使用什么。 IDC 确定,Windows 2000 的 TCO 优于 Linux 的四个领域(对于一个平均 100 名员工的组织来说,在五年内)是文件、打印、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基础设施。然而,他们确定 Linux 在 Web 服务方面比 Windows 2000 具有更好的 TCO。报告还发现,最大的成本不是软件和硬件的采购,而是人员成本和停机时间。虽然该报告在 IT 基础设施停机期间应用了 40% 的生产力因素,但认识到员工并非完全没有生产力,但它没有考虑停机时间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该报告指出,Linux 服务器的计划外停机时间少于 Windows 2000 服务器。它发现与 Windows 2000 服务器相比,大多数 Linux 服务器每台服务器运行的工作负载更少,而且受访企业中没有一家使用 4 路 SMP Linux 计算机。该报告也没有考虑特定的应用服务器——需要低维护并由特定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器。该报告确实强调 TCO 只是考虑是否使用特定 IT 平台的一个因素,并且还指出,随著管理和服务器软件的改进和更好地打包,所显示的整体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源代码泄露事件. 2004年2月12日(或者之前),发生部分Windows 2000和Windows NT 4.0的源代码在网络上泄漏的事件。这次泄漏源后来追踪到,一个伙伴。微软发表以下的声明: 微软的原始码既受版权保护,又作为商业机密受到保护。任何公布、传播、下载或者使用这些泄漏的原始码都是非法的。 尽管微软发出警告,但是这些泄漏的原始码已在文件共享网络上广泛传播,甚至在2004年2月16日还有从泄漏的原始码中发现Internet Explorer的安全漏洞。
用维基百科解释
英国大学列表
下面是英国各大学的列表,这个列表包括了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斯、英格兰和英国海外领土的大学: 北爱尔兰.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英国海外领土. 安圭拉 英属维尔京群岛 开曼群岛 直布罗陀 蒙塞拉特岛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用维基百科解释
清华大学
用维基百科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缩写:GDP),-{zh-cn:亦称国内生产总额; zh-hk:亦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毛额; zh-tw:亦称国内生产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在描述地区性生产时称地区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之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亦有相当重要性。 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之处在于: 计算公式. 生产面. 又称最终产出法,先将社会一至三级产业加以区分后,再把各产业的增加产值相加。 当中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渔业等提取天然资源的经济活动,第二产业包括轻纺工业、重化工业等将天然资源转换成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的经济活动,第三产业则包括商业、旅游业、零售业等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产总值乃按要素成本计算,若加上间接税,再扣除补贴,将得到按市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 分配面. 分配面又称所得面,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所得总和来估计。 当中 W = 工资,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润 此方法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样按要素成本计算,若加上间接税,再扣除补贴,将得到按市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 以此方法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又称为国内总收入。 支出面. 又称最终用途衡量法,从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面来估计。 当中C = 私人消费开支,I = 投资总额, G = 政府消费开支,X = 出口总值,M = 进口总值 由于出口总值减去进口总值等于净出口(NX),所以公式可表示成: 本地生产总值要计算出口是因为本地公司所生产的商品不一定全部反映在本地私人消费(C)和政府开支(G)中。出口商品或服务也是以本地为基地的公司的生产所得,应计算在本地生产总值内。而进口成份要减去因为本地消费或投资当中或有进口商品或服务,而这些开支都非本地生产所得。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产总值乃按市价计算,若加上补贴,再扣除间接税,将得到按要素成本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 三面等价原则. 以上三方面计算结果在理论上应当相同。 其他. 个人面. 当中 c = 消费,s = 储蓄,t = 税 名目GDP与实质GDP. 由于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价值,而物价水准是不断变化的。是指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某特定时期的GDP。名目GDP包含了物价水准的因素,若现在的物价水准上涨1倍,名目GDP也会随之上涨1倍,故名目GDP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因而有了实质GDP(Real GDP)的概念。 在经济学中,实质GDP并非舍弃了物价的变化因素,而是使用了基准年的价格水准。例如,假设以2000年为基准年,则2011年的名目GDP是使用2011年的物价所计算出,而实质GDP是使用2000年的物价所计算出。 各国比较. 不同国家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需要转换各国货币,转换方式主要有两种: 通过两种方式得到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会有很大不同(见下),因为如果使用国际汇率,就会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在国际市场过弱,而低估国内消费者与生产商的购买力50%~60%;但是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则又无法精确计算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与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名目国内生产总值与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其中,名目国内生产总值是以现行价格水平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值,不仅包含了当期产量的资讯也包含了当期该国的价格水平资讯。实质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基准点价格水平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值。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用名目国内生产总值与实质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目前共有3个组织分别对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统计比较,分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包含在其出版的《世界概况》中)。
用维基百科解释
朝鲜的名称
(谚文:조선)或韩(谚文:한)可以指文化上的,包括地理上的朝-{}-鲜半岛,也包括朝鲜的主体民族、即朝鲜民族。 “”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在公元前200年的《尚书大传》中提到朝鲜的意思为“朝日鲜明”。1392年,高丽(고려)被李成桂推翻,明太祖朱元璋选定了朝鲜为其号。1401年,明惠帝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国王。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韩合并后,日本使用「朝鲜」一名,设立朝鲜总督府。在上海建立的流亡政府名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1948年,南方政权建国,国号为大韩民国;北方政权也建国,国号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为',大韩民国则简称为'。 辞源. 朝鲜.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在公元前200年的《尚书大传》中提到朝鲜的意思为「朝日鲜明」,“朝”读如“朝日”的“朝”。而唐代司马贞所撰《史记索隐》中提到「朝鲜」的发音为「潮仙」:「案,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所以可以推测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朝鲜的发音有所改变。西周灭商之后,商朝的遗老箕子不愿意成为周臣,带领一部分侍从到达朝鲜半岛和当地居民一起建立了「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武王的承认和册封,《尚书大传》和司马迁的《史记》均记载了此事,史称「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的管辖地区主要指现在朝鲜半岛外侧靠北的地方。如果北海为今天的渤海的话,有学者认为箕子朝鲜初期位今中国河北、辽宁和内蒙古东南部。箕子朝鲜在半岛统治近一千年,历经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纪被燕人卫满取代。这段历史为朝鲜留下了光彩的记忆,等到后来朝鲜进入「高丽」和「朝鲜王朝」时,箕子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称其为「箕圣」,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鲜”(王俭朝鲜)、“卫满朝鲜”。“古朝鲜”与“卫满朝鲜”并立而言,所以今天在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鲜,多指王俭朝鲜(即檀君朝鲜)。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成为箕子朝鲜的国相。公元前194年,卫满推翻了箕子朝鲜,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国号仍称“朝鲜”,成为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史称「卫满朝鲜」。此时期,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还分布著扶余、高句丽、沃沮等部落。 公元前108年(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未成功,接著派来增援部队。公元前108年夏,朝鲜右渠王(卫满的孙子)被杀,卫满朝鲜灭亡。 西汉在此设立四郡,“朝鲜”一词消失在中国典籍中。 可是,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高句丽崛起,很快瓦解了真番、临屯两郡,玄菟郡也改动了辖区。到西晋末年公元313年,高句丽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最初李成桂原想继续使用高丽的国号。但由于高丽王室在高丽末期对朝鲜半岛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李成桂决定改国号,以朝鲜(为纪念古朝鲜)、和宁(李成桂父亲李子春就仕之地)两号请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明太祖选择了“朝鲜”,但不肯册封。直到1401年,明惠帝才正式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国王。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到了高丽时期,编纂史书,尊箕子朝鲜为祖先,同时檀君朝鲜也作为开国神话写入史书,“朝鲜”一词再次出现于文字史料中。 韩. 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处的“韩”字既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古称“三韩”,同时“韩”字在韩语中更有“伟大”或“第一”的意思。这也是第一次「韩」从民间走向官方。 在朝鲜半岛历经的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代、后三国时期和高丽时期,国名均与“朝鲜”无关,中国史书中也以朝鲜半岛各国之名相称,并未将其统称为朝鲜。陈寿《三国志》把三韩统称为韩国。反倒是源自“三韩”的“韩”称呼一直在国号频变的半岛民间延续,成了“朝鲜半岛”的简称,这一简称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日本国内主张以武力迫使朝鲜半岛开国的“征韩论”,以及甲午战争时期清帝宣战诏书中的「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但在康熙字典中,对“韩”字的解释有春秋时期的韩国、韩姓和三韩,却并没有查到朝鲜半岛之意。 高丽. 由于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zh-hans:朝鲜民族;zh-hant:朝鲜民族;}-的形成和朝鲜文化形成的也开始于这一朝代,因此在朝鲜王朝建立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仍然继续以“高丽”(其中「丽」读作-{|zh-cn:; zh-hant:; zh-tw:; zh-hk:; zh-mo:}-)作为朝鲜的别名。另外西方语言中的Korea/Corea(「高丽」)也是来自于该王朝,而西方对于朝鲜半岛的称呼并没有因为政权变迁而更改,因此西方语言中没有「朝鲜」与「韩」的区分,统称Korea/Corea(或其他类似词汇),对于半岛南北政权的称呼也因此没有汉字文化圈中如此多样,而称为南、北「高丽」,另外高丽大学的翻译也是「Korea」大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故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提出的朝鲜半岛统一后的国名「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也是基于「高丽」该词汇。 其他名称. 在朝鲜王朝时期,朝鲜人自称多为“东国”、“大东”、“海东”、“东邦”,此外还会以“震域”、“槿域”、“青丘”、“鸡林”、“八道”、“三韩”来指代韩或朝鲜。 各地对于朝鲜有关的称呼.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这一称呼既是官方和民间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在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专有名词时,又是包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的称呼。 中国大陆对于、、等名词时全部沿用「」这一称呼,但对于其语言,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皆以「」作为称呼,但近年来有不少人士开始用“韩语”称呼该语言,尤其是大韩民国(韩国)使用的-{朝}-鲜语,对于中国朝鲜族所使用的-{朝}-鲜语,偶尔也会称呼为韩语,虽然实际上朝鲜族所使用的朝鲜语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朝鲜语更接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曾以“”称呼,但在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对韩方的称呼改为“”。 港澳. 在香港、澳门,「朝鲜」这一称呼的用处并不如中国大陆一般广泛,一般只用于历史(如朝鲜王朝相关词汇)、地理(如朝鲜半岛、-{朝}-鲜湾)还有民族(朝鲜族)。其他与当地相关的事物一般以“韩国”形容(如韩语、韩服、韩剧等等)。 “韩-{}-国”这一称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代表“南北方”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但一般情况下则通常特指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故容易产生误解时常称大韩民国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以避免歧义。 台湾. 在台湾的中文语境里,「-{朝}-鲜」这一称呼平时不常用。通常也是用于史地词汇,如“朝鲜半岛”。而受到过去冷战时期中华民国政府只承认大韩民国的影响,「韩国」这一称呼至今仍常惯指大韩民国或整个朝鲜半岛。当今官方或民间多以「」称呼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民视是目前唯一使用「北-{朝}-鲜」这一称呼的台湾媒体。 马新. 在新加坡的中文语境里,均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为“”,大韩民国称为“”。马来西亚中文媒体及华社民间也经常以“韩国”、“朝鲜”称呼朝鲜半岛南北政权。 越南. 越南民主共和国及其继承者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为「-{朝}-鲜」,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越方以“南-{朝}-鲜”称呼韩方。但在1992年韩越建交之后,越方正式对韩方的称呼将“南-{朝}-鲜”改成“韩-{}-国”。 而越南共和国政府在1975年灭亡以前,将大韩民国视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权并拒绝承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将大韩民国简称为“韩-{}-国”。 日本. 在日本,「-{朝}-鲜」是整个-{朝}-鲜半岛的简称,当今日本称-{大}-韩民国为「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朝}-鲜」。 大韩民国. -{大}-韩民国国内官方及民间均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为“-{北}-韩”(북한),在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专有名词时也一律以“韩”称呼,如“韩半岛”、“韩民族”。然而,韩国各大媒体的中文版网页方面,则大多使用“-{朝}-鲜”,例如韩联社、《-{朝}-鲜日报》、《东亚日报》、《中央日报》和《韩民族日报》;只有KBS使用“-{北}-韩”。 过去大韩民国官方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贬称「北傀」(북괴),意指北方政权为前苏联操纵的傀儡政权。随着1980年代以后韩国实现民主化以及韩朝关系的改善,现今韩国政府已不再使用官方词汇中的贬义词来形容朝鲜政权。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内对于有关事物皆统称为「朝鲜」,而几乎不使用「韩」字样。对于本国常简称为「-{朝}-鲜」,和南边政权相对时有时也称为「北-{朝}-鲜」。而称呼大韩民国为「南-{朝}-鲜」。有时,朝鲜的对南宣传(如“我们民族之间”网站发布的部分视频)会使用“韩半岛”“韩国”等词语,以符合朝鲜半岛南方使用习惯。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官方对南韩当局的蔑称为「南朝鲜傀儡」(남조선괴뢰),意指南方政权为美国操纵的傀儡政权。 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官方在韩朝首脑会谈等会谈相关事项、韩朝协议文、国内外媒体或第三方发言引用等情况下,会使用「大韩民国」这一称号。2023年7月以来,朝鲜官方越来越多地使用“大韩民国”一词来称呼韩国。在朝鲜劳动党八届九中全会的官方报道中,朝鲜官方宣称朝韩是“两个国家”,从此“韩国”“大韩民国”成为朝鲜对韩国的正式称呼,有时会加上“傀儡”一类的形容词,如“傀儡韩国”。 西方. 西方语言中称为Korea(英语、德语等,或其他类似词汇,如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中的Corea和法语的Corée),该词汇来自于高丽王朝。而西方对于朝鲜半岛的称呼并没有因为政权变迁而更改,因此西方语言中并没有多种词汇来表达有关概念,无论是「朝鲜」还是「韩」,统一译为Korea(或其他类似词汇)。对于半岛南北政权的称呼也因此没有汉字文化圈中如此多样,而单纯称为南、北Korea。
用维基百科解释
NTFS
NTFS(New Technology File System),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专用文件系统,从Windows NT 3.1开始成为Windows NT家族的默认文件系统。它提供了一整套功能,包括安全描述符、加密、磁盘配额和丰富的元数据。 它可以和群集共享卷 (CSV) 一起使用,以提供可以从故障转移群集的多个节点同时访问的连续可用卷。 NTFS取代FAT(文件分配表)和HPFS(高性能文件系统)并进行一系列改进成为更加完善的安全系统,例如增强对元数据的支持,使用更高级的数据结构以提升性能、可靠性和磁盘空间利用率,并附带一系列增强功能,如访问控制表(ACL)和文件系统日志。 其他台式机和服务器操作系统也支持NTFS。Linux和windows提供代码的软件NTFS-system,可用于读写NTFS文件。Mac OS X内核不能对NTFS进行写入操作。 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软(Microsoft)和IBM合作,希望创建下一代的图形操作系统。该项目的成果为OS/2,但由于微软和IBM在很多重要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最后合作被终止,目前OS/2至今仍属于IBM,而Microsoft从此后开始研究Windows NT。 OS/2的文件系统HPFS包含许多重要功能,当Microsoft开始创建他们自己的新操作系统时,NTFS文件系统的很多功能正是从HPFS中借鉴改善的。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同一个项目,HPFS和NTFS使用相同的磁盘分区标识代码(0x07)。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因为可用的标识码并不匮乏,其它每个文件系统具有自己的标识码,例如,FAT拥有超过九个编号(FAT12、FAT16、FAT32等等各自都拥有不同的标识码)。这种特例也导致之后用于区分文件系统的算法当遇到代码0x07时候不得不进行额外的检测。 NTFS的开发者包括:Tom Miller、Gary Kimura、Brian Andrew以及David Goebel。 版本. 微软正式发布的NTFS版本有五个: 的文件版本号(例如在 Windows 2000 里面是 v5.0)是基于操作系统版本号的,不该与 NTFS 版本号(例如 Windows XP 里面是 v3.1)混淆。 后续的Windows的版本更新增加了许多文件系统相关的功能,但并没有改变NTFS本身。例如Windows Vista增加了NTFS符号链接、事务NTFS、磁盘收缩和自我修复,但除了符号链接外其他功能其实都由操作系统实现。 功能. 相对于之前的版本,NTFS v3.0包含若干新功能:磁盘使用限额、稀疏文件支持、重解析点、分布链接跟踪,以及文件级加密(即“加密文件系统(EFS)”)。 可伸缩性. 理论上,NTFS卷的最大容量为264-1簇。在Windows XP专业版中,由于分区表限制,实际实现的最大容量为232-1簇。例如,在当簇的从大小为64 KiB时,Windows XP的NTFS卷的最大容量为256 TiB减去64 KiB;而当簇大小为默认的4 KiB时,卷最大容量将变为16 TiB减去4 KiB(但这都超过了Windows XP SP1对磁盘容量的128 GiB限制)。由于主引导记录(MBR)分区表最大支持单个分区容量为2 TiB,因此如果要创建超过2 TiB的NTFS卷,必须要使用动态卷或者GPT卷。注意:微软默认的引导程序必须使用UEFI和64位操作系统才能从GPT卷引导系统。 日志. NTFS是一个日志文件系统,使用NTFS日志($Logfile)记录卷更改元数据。这是NTFS一个非常关键的功能(FAT/FAT32不提供此项功能),可确保其内部的复杂数据结构(如比较重要的如卷分配图、磁盘碎片整理API产生的数据转移操作、MFT(主文件表)记录的更改情况(包括移动MFT记录中存储的变长属性和属性表等))和索引(在目录和安全描述符中使用)即使在系统崩溃后仍然能保证一致性,而当在卷被重新加载后,可以非常容易地回滚这些关键数据的意外修改。 USN日志是一项系统管理功能,用于记录卷中所有文件、数据流、目录的内容、属性以及各项安全设置的更改情况。应用程序可以利用日志追踪卷的更改。对于非系统卷,可以选择打开或关闭日志。当添加一个新卷后,默认情况下日志功能处于打开状态。 硬链接. 硬链接可用于将不同的文件名直接关联到同样的文件内容。 硬链接类似于目录连接,但必须引用到文件。硬链接只能连接到同一个卷内的文件,因为每个卷拥有自己的主文件表(MFT)。硬链接有自己的元数据,因此如果更改某个硬链接的文件大小或尺寸,其他硬链接在被打开前可能不会自动更新这些信息。 硬链接原本用于支持Windows NT的POSIX子系统。 Windows使用硬链接实现对8.3文件名的支持。操作系统需要该功能,因为有些古老的应用程序只能使用短文件名。NTFS将会为文件和目录创建额外的NTFS记录,但他们将总是自动同步更新(常规硬链接并不会同步更新)。 NTFS文件系统限制单个文件只能关联到1024个硬链接。 可选数据流(ADS). 可选数据流使单个文件可以关联到多个数据流。NTFS数据流的表述方式为“文件名:流名”,例如“text.txt:extrastream”。 NTFS流从Windows NT 3.1开始被引入,起初设计目的是为了Services for Macintosh(SFM)能够正确存储Macintosh的资源分岔。现在的Windows服务器已经不再包含此功能,但很多第三方的Apple归档服务(AFP)产品(例如Group Logic的ExtremeZ-IP)仍然会继续使用可选数据流。Internet Explorer和其它一些浏览器会在从网络上下载的文件中添加一个非常小的可选数据流,用于标记它们来自于外部网站(表示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用户在打开这些文件前系统将会显示一个确认提示。当用户表示不希望再次看到这个确认对话框的时候,这个可选流将会从下载的文件中被直接删除。 可选数据流不会显示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也不会算入查看文件属性时显示的文件大小。如果将文件复制到FAT格式的磁盘、附加到电子邮件、上传到网站,或者移动到任何其它不支持可选流的位置上时,则只有主数据流会被保留下来,其它可选流将被全部丢弃,因此使用可选流来保存重要数据很可能会发生意外。Microsoft提供了一个叫作Streams的工具,用户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查看卷中的可选流。从Windows Powershell 3.0版本开始,以下cmdlet支持对可选数据流进行操作:Add-Content、Clear-Content、Get-Item、Out-String、Remove-Item,以及Set-Item。 有些媒体播放器也尝试使用可选数据流记录多媒体文件的自定义元数据,用于管理媒体文件。MPEG、OGG等格式通常在文件内签入信息标签记录媒体信息,但不是所有格式都支持这种设计,而使用可选数据流的好处正是他不会影响文件本身的内容。在Windows中注册外壳扩展程序后,系统就可以解析这些数据,然后可以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信息栏中显示它们。但大部分媒体播放器还是选择使用独立数据库而非可选数据流来保存这些信息,因为可选数据流可能带来一些其它问题,一个典型问题是文件上的信息对于所有用户都可见并且是共享的,因此使用可选数据流将无法根据不同用户的安全设置和喜好进行分别管理和保护。 一些恶意软件会使用可选数据流来隐藏程序代码,不过不少恶意软件扫描程序和特殊工具现在已经能够检查可选数据流中的内容。 文件压缩. NTFS能够使用LZNT1算法(LZ77算法的一种变种)压缩文件。文件压缩以16个簇为一个区块进行,也即如果簇大小为4KB,则压缩时单个区块的大小为64KB。NTFS压缩算法支持的最大簇大小为 4KB,如果簇大小超过 4KB,则压缩功能将不可用。 如果压缩可以将64KB数据压缩到60KB或者更小,则NTFS会将多余的4KB页面视为稀疏文件簇,认为他们未经写入。对此类簇的随机访问的性能是可以接受的,操作系统只需跟踪碎片链接即可。但如果处理大型可压缩文件,则会产生大量碎片,因为NTFS会将每个小于64KB的区块都看成一个碎片区域。微软NTFS开发团队的研究表明,在簇大小为4KB(默认设置)时,NTFS卷上压缩文件的合理最大尺寸应当在50-60GB之间。当簇大小更小时,最大尺寸也会减小。硬盘空间受限的单用户系统可以使用NTFS压缩在处理小文件(4KB到64KB,或者更大尺寸,具体范围取决于压缩比)时受益。小于900字节的文件将被直接存储在MFT的目录项中。 闪存设备(如固态硬盘)没有传统硬盘的磁头移动延迟,因此对此类设备,磁盘碎片的影响非常有限。具有快速多处理器系统的用户可以通过压缩应用程序文件和数据以提升速度并降低磁盘空间使用率。请注意,使用Sandforce控制器的SSD本身也会压缩数据,但文件系统压缩会导致传输的数据量变少,因此I/O负载会降低。 数据压缩的最佳目标是内容具有重复性、很少写入、通常顺序访问,并且尚未被压缩过的文件。例如,日志文件就是一种理想的压缩目标。 压缩系统引导时需要使用的文件,如驱动程序、NTLDR、winload.exe,或者BOOTMGR,会导致系统无法正确启动。不过在较新版本的Windows系统中,重要的系统文件会被禁止压缩。 当在驱动器或目录的“高级设置”中更改“将文件进行压缩”的设置时,每个文件将被独立进行压缩或者解压缩。 对于压缩文件的读写绝大部分时候是透明的,但Microsoft建议避免对服务器系统或者通过网络共享的远程配置文件进行压缩,因为这可能增加处理器的负担。Microsoft建议不要压缩超过30MB的文件,因为这可能会产生性能问题。由于压缩文件会产生很多碎片,因此磁盘碎片整理过程通常需要花费更长时间。 计算机系统中最慢的设备通常不是CPU而是硬盘,因此NTFS压缩通常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慢速的非RAM存储系统,节省空间和时间(前提是假设压缩文件的碎片不会连续存放) 稀疏文件. 稀疏文件是包含稀疏数据集的文件,稀疏文件只储存文件中各个有意义的片段,而片段之间的空白将被忽略,这种设计特别适合实际数据非常少、大部分区域空白的文件。读取文件时,对任何被忽略的位置,文件系统程序都会返回数据0,因此文件内容看起来几乎全是零。很多数据库和科学程序使用稀疏文件。Microsoft实现对稀疏文件的高效存储支持,允许应用程序指定文件的空(零)数据区域。读取稀疏文件的应用程序不需要做单独处理,可以继续使用常规方法读取数据,操作系统将根据读取的位置决定返回零或者实际数据。和压缩文件类似,磁盘限额对稀疏文件的尺寸判断以声明大小而非实际占用大小为准。 卷影复制. 卷影复制(VSC)服务通过将新改写的数据复制到卷影(写入时复制)来保存NTFS卷上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历史版本。当用户请求恢复文件的早期版本时,旧的文件数据将会覆盖新数据。该功能也使得数据备份程序可以存档当前系统正在使用的文件。对于负载较重的系统,Microsoft建议将卷影副本设置到单独的磁盘上,以减小系统主要卷的I/O负载。 Windows Vista通过持久卷影副本实现系统还原和先前的版本功能。但旧版本的操作系统加载NTFS卷时,由于其无法识别持久卷影副本的数据格式,这些副本将被删除。 事务. 在Windows Vista中,应用程序可以使用事务NTFS(Transactional NTFS,TxF)将一系列对文件的更改归组到一个事务中。事务能够确保所有更改要么同时生效,要么同时作废,并能确保在事务提交完成前,其它应用程序无法无法检测到其中的更改。 该技术使用和卷影复制类似的技术(也即写入时复制)以确保在事务不成功时,被改写的数据可以安全地回滚。通用日志文件系统的日志将记录下尚未成功提交或者已经提交但尚未完全生效的事务(常见原因是事务的某个参与者在提交过程中系统意外崩溃)。 事务NTFS并不要求事务是本机NTFS卷的文件操作,可以包含在其它位置的任意事务数据或操作,例如对其它卷、本地注册表、SQL数据库中、系统服务或者远程服务中的事务修改。所有这些事务使用Windows系统中的“分布事务协调器(DTC)”服务在网络级别协调所有参与者,以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接收到同样的提交状态,并传输所有经过确认的更改。分布式NTFS事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可以以事务方式创建一个网络级别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并且每个客户端都保留每个文件的准确的脱机缓存。 安全. 在NTFS中,每个文件或文件夹具有一个安全描述符,用于说明其所有者,并包含两个安全控制列表(ACL)。 第一个列表被称为自主访问控制列表(DACL),用于描述是否允许或禁止特定的用户或用户组进行特定的操作(如读取、写入、执行或删除)。例如,“C:\Program Files”文件夹可能被设定为允许所有用户读取并执行,但只有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才能修改其内容。Windows Vista为DACL增加了强制访问控制功能。DACL是Windows Vista及后续操作系统的用户账户控制功能的主要检查点。 第二个列表被称为系统访问控制列表(SACL),用于描述对文件或文件夹的特定行为是否应当被审核,以及在操作成功后是否应当记录操作。例如,企业可能会对高度敏感的文件开启审核功能,这样管理员就可以了解到是否有人尝试删除或复制这些文件,以及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完成。 加密. 加密文件系统(EFS)提供对NTFS卷上任意文件和文件夹的用户透明的强保护。加密文件系统需要与EFS服务、Microsoft的加密应用程序接口(CryptoAPI)以及EFS 文件运行时库(FSRTL)联合工作。 EFS使用对称密钥(也被称为“文件加密密钥(FEK)”)加密文件,这比起使用非对称密钥加密在加密和解密大量数据时消耗的时间较少。该对称密钥使用一个和请求加密文件的用户相关的公钥加密文件的内容,加密后的数据储存在被加密文件的可选数据流中。当需要解密文件时,文件系统使用用户的密钥解密储存在文件头中的对称密钥,然后使用该对称密钥解密文件。这些操作在文件系统级别完成,因此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为了处理用户丢失密钥的情况,加密文件系统中还支持多个附加解密密钥,因此除用户外,授权过的恢复代理也能访问数据。NTFS提供的加密和压缩功能是互相排斥的——如果同时希望加密和压缩,则NTFS文件系统级别只能打开其中一种功能,另一种功能需要使用其它第三方工具完成。 Basic、Home和MediaCenter版本的Windows上不支持EFS功能。要使用这个功能,必须安装Professional、Ultimate或者服务器版本的Windows,或者使用Windows域中的企业部署工具进行部署。 限额. 磁盘限额是NTFS v3开始提供的功能。此功能允许计算机管理员在受支持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为每个用户分别设定允许使用的磁盘空间阈值,或者跟踪查看每个用户使用的磁盘空间使用量。管理员可以设定当某个用户使用特定量的磁盘空间后收到“磁盘空间超限”的警告,甚至拒绝他们继续占用更多空间。如果有文件或者目录使用NTFS文件压缩,则磁盘限额管理的尺寸以压缩后的实际尺寸为准。如果应用程序通过操作系统接口查询用户可用的剩余磁盘空间大小,开启限额后程序得到的大小将是在限额范围内的剩余空间,而不再是磁盘的总剩余空间。 Basic、Home和MediaCenter版本的Windows不支持磁盘限额功能。要使用这个功能,必须安装Professional、Ultimate或者服务器版本的Windows,或者使用Windows域中的企业部署工具进行部署。 重解析点. 该功能从NTFS v3开始可用。该功能可以在用户空间中为文件或目录添加一个关联的重解析点属性。当对象管理器(请参见Windows NT线执行)解析文件系统名称并遇到重解析点属性时,它将“重新解析”名称,具体做法是:Windows会将需要重解析的名称传递给已经加载的所有文件过滤驱动程序,每个过滤驱动程序都会检查重解析数据并判断自己是否和该重解析点相关联。如果某个过滤驱动程序判定自己匹配该重解析点,则它将拦截这次文件系统调用,然后执行对应的特定功能。重解析点是实现卷加载点、目录连接、分层存储管理、本机结构存储,以及单实例存储等功能的基础。 卷加载点. 类似于Unix 加载点,可以将一个卷的根目录附加到另一个文件系统的某个目录下。这项功能可以让驱动器不需要单独的卷标(如C:或D:)就可以被访问。 当卷被加载到另一个卷的某个目录时,该目录原来的内容将无法访问,而被新加载的卷中的内容所代替。被加载的卷仍然可以继续拥有独立的卷标。NTFS文件系统不允许卷之间相互加载。卷加载点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非永久的。前者在系统重启后会自动加载,而后者需要手动重新加载。 被加载的卷可以使用NTFS外的其它文件系统。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被加载的卷一个远程共享的目录,该目录拥有自己的权限设置,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文件系统的策略为当前操作系统设定特定的访问权限。 目录连接. 类似于卷加载点,但目录连接的连接目标是文件系统中的某个其它目录。例如,目录codice_1带有一个目录连接属性,连接到codice_2。当用户级别的应用程序访问时,NTFS将自动把所有引用重定向到codice_2。目录连接功能在概念上类似于Unix的目录符号链接,但符号链接可以连接到任何目标,而NTFS目录连接只允许连接到目录。 目录连接可以在控制台中通过命令MKLINK /J连接名目标目录创建,使用RMDIR连接名删除。目录连接是永久性的,如果在客户端访问服务器的目录连接,则操作系统会使用被链接的目录所属的系统(或域)的安全设置。但连接本身可能拥有独立的安全设置,并且删除一个目录连接不会同时删除目标目录。 有些目录连接是Windows Vista系统创建的,用于保持和早期版本的Windows的兼容性,例如系统驱动器中的Documents and Settings文件夹会被连接到同一个卷中的Users物理目录上。这些目录默认情况下是隐藏的,并且进行相关的安全设置,因此Windows资源管理器不允许外壳或者大部分应用程序直接打开它们,这样的设置可能是为了防止用户发现两个看上去相同的文件夹,然后错误地删除其中的某一个。默认情况下只有本机的SYSTEM账户或者的Administrators用户组成员可以访问这些目录,这是考虑到这些账户安装软件的权限,而安装时可能会产生兼容性问题。 目录连接属于软链接(即使目标目录已经被删除,他们也仍然存在),使用一种类似符号链接的方式工作(只不过对于目标位置和类型有额外的限制),但NTFS文件系统对它们进行特殊优化,解析更快,相比于之后提出的NTFS 符号链接,目录连接的开销更小,且可以在服务器端解析,因此可以在远程共享目录中使用它们。 符号链接. 符号链接(或称软链接)从Windows Vista开始引入。符号链接在客户端解析,因此如果服务器上共享一个符号链接,则客户端访问时将服从本机而非服务器端的访问限制。 符号链接可以链接到文件(使用MKLINK符号链接目标文件名创建),也可以链接到目录(使用MKLINK /D符号链接目标目录创建)。和Unix符号链接不同的一点是,NTFS符号链接在创建的时候就要决定目标类型(目录或文件),但创建符号链接的时候并不需要目标已经存在或可以访问,在访问时才会实际检查可访问性。NTFS在访问符号链接时也会检查目标的类型,由于NTFS不允许在任何位置有目录和文件同名,因此如果目标名称存在但是类型不正确,系统也会返回一个找不到目标的错误。 符号链接也可以引用远程主机上的共享文件夹或者其中的文件、子文件夹。但目标并不会被立即加载,而是在应用程序使用OpenFile()或者CreateFile() API请求打开目标的时候才加载到系统中。符号链接是永久的(重新启动后仍然保留在对应的卷上),可以在命令行或者脚本中使用DEL符号链接删除它们。 分层存储管理(HSM). 分层存储管理是一种转移一定时间不用的文件到价值更低的储存介质中的方法。当文件再次被访问时,文件上的重解析点将判定文件需要被使用,并将文件从储存介质中恢复出来。分层存储不但可以节省存储开销,也可以提高操作系统的数据读写和运行效率。 本机结构存储(NSS). 本机结构存储是一种已经被Microsoft终止使用的ActiveX文档存储技术。这项技术允许ActiveX文档使用和ActiveX内部的多流格式相同的方式进行储存。操作系统会加载一个NSS文件过滤驱动程序,可以在应用程序使用文件时透明地处理多流格式。当NSS文件被传输到非NTFS格式的磁盘卷上时,文件内部的多个流将被合并转换为一个流。 分布链接跟踪(DLT). 分布链接跟踪功能允许应用程序跟踪被重命名或者移动到同一计算机、域或工作组的其它卷中的文件、快捷方式和OLE链接。跟踪功能由一个系统服务提供,使用存储在元文件中的对象标识符(OID)索引实现。当应用程序请求跟踪某个文件或目录后,跟踪服务将会创建对象的OID项并指向目标。在一个NTFS v3上执行文件重命名、复制或移动操作时,也会同时复制对象的OID,这样跟踪服务就可以有效地寻找到目标。 单实例存储(SIS). 当若干个不同目录中存有内容相同的文件时,单实例存储允许将相同文件归并到一个单一文件中,并将所有文件引用到实际的文件上。单实例存储功能包含一个用于管理复制、修改和归并文件的文件系统过滤器和一个用于搜索需要归并的相同文件的用户空间服务(“groveler”)。单实例存储提出时的主要针对目标是远程安装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上往往拥有若干个包含大量相同文件的安装镜像,单实例存储可以将它们统一起来,因而节省需要占用的总尺寸。和硬链接不同的一点是,在SIS下,每个文件在逻辑上仍然是独立的,更改被合并为单个文件的任意其中一个文件都不会影响其它文件,而是会取消对该文件的合并并产生一个新的副本。不过新文件不会立即写入到硬盘,NTFS使用类似于写入时复制的技术,在文件最终需要保存时才执行复制。 内部实现. 在内部,NTFS使用B+树索引文件系统数据。这种数据结构的方式实现比较复杂,但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提高文件的查找速度。文件系统日志用于确保文件的元数据完整,不存在孤立的文件内容。相比于FAT文件系统,NTFS文件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NTFS允许对名称(包括文件名称、流名称、索引名称等)使用除了0x0000以外的任意16位值序列进行编码。这意味着支持NTFS支持UTF-16码位,但文件系统并不会检查某个UTF-16序列是否有效(也即允许NTFS内部任意16位整数序列,不受Unicode标准的限制)。 分区引导扇区. 操作系统首先通过0x30位置的8个字节找到 $MFT 所在的簇编号,然后将其和每簇扇区数(0x0D位置的1字节)以及每扇区字节数(0x0B位置的2字节)相乘,获得$MFT的字节偏移量。 主文件表(MFT). 在NTFS中,所有文件数据——文件名、创建日期、访问权限(使用访问控制表(ACL)实现),以及内容——都作为元数据储存在主文件表中。这种抽象的实现方式能够大大简化为文件系统添加功能的成本。例如,Active Directory(活动目录)服务可以很容易在文件系统中为文件添加索引字段。这种设计方式也使得Everything或者Ultrasearch一类的软件可以不依赖于Windows Search实现对文件和文件夹名称的实时搜索。 MFT结构支持最小化磁盘碎片的算法。一个目录项同时包含“文件名”和“文件ID”,后者是用于在主文件表中标识文件的记录编号。文件ID也包含“重用次数”信息,可用于检测对文件的过期引用。这点设计非常类似于Files-11文件系统的W_FID,和NTFS的其他部分迥然不同。 元文件. NTFS包含若干用于定义和组织文件系统的文件。总体来说,这些文件中的绝大多数结构和其它用户文件类似(只有“$Volume”比较特殊),但不能被文件系统客户端直接访问。这些元文件为定义文件、备份文件系统的关键数据、缓存文件系统的更改、管理空闲空间的分配、满足BIOS的要求、跟踪坏扇区单元,以及储存安全信息和磁盘空间使用情况等等多种不同需求提供支持。 Windows对这些元文件的处理方式较为特殊,直接由NTFS.SYS进行处理,因此难以直接查看,需要使用特殊工具进行提取。从Windows 7开始,NTFS驱动程序完全阻挡了用户访问权限,任何尝试访问元文件的请求都会直接进入蓝屏死机界面。微软“OEM支持工具”中的“nfi.exe(NTFS文件扇区信息实用工具)”是一个可查看这些文件的工具l.liru,要查看“$MFT”的内容,只需使用下列命令行:codice_4。另一个绕过操作系统保护限制的方法是使用7-Zip文件管理器工具并输入低级NTFS路径codice_5,此时将会出现三个新的文件夹:codice_6、codice_7以及codice_8。这个操作可以用于任何可移动设备,但如果需要访问当前活动分区,则需要进入离线模式(也即WinRE)。 从MFT到属性、属性表和流. 对于每个MFT记录所描述的文件或目录,都有一个线性存放的流描述符(也即"属性")存储区,被打包后存放在一个变长记录(也即"属性表")中,然后使用额外的填充符填充以满足MFT记录的1Kib对齐要求。这部分数据完整地描述了和文件相关联的所有数据流。注意此处的“流”和文件数据流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所有数据信息的统称。 每个流(或称"属性")本身包含如下数据:类型(内部通常存储为一个固定长度的整数或者一个描述符,但通常开发应用程序开发时调用FileOpen()或者FileCreate() API时会使用等效的标识符来代表它)、流名称(可选,注意和文件名没有任何关系),以及数据(可选,但大部分流具有数据)。对于NTFS而言,文件的主数据(也即文件内容)、目录的索引信息、文件的可选数据流、以及文件的所有属性,处理方式都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属性表中的某个属性而已。 可以使用nfi.exe(NTFS文件扇区信息实用工具)查看任意文件或者目录的数据流,这个实用工具目前包含在Microsoft OEM Support Tools中,可以免费发布。 常驻文件和非常驻文件. 为了优化小数据文件的资源占用并降低I/O负荷,在流描述符和文件数据大小总和不超过单个MFT最大记录大小时,NTFS会直接将数据放入流描述符区域中(通常情况下,MFT中数据流的内容是实际文件数据锁在的簇的列表)。此类直接将数据存入MFT的文件被称计算机取证工作者称为“常驻数据”。常驻文件允许的数据量受到文件其它信息占用的流描述符大小的影响,通常一个没有可选数据流、文件名不长且无特殊ACL设置的文件允许存放700到800个字节。 由于常驻文件不直接占据簇(也即基本的“分配单元”),这使得NTFS卷有可能包含比簇数目更多的文件。例如,一个80GB(74.5GiB)的分区,NTFS可以将其格式化并产生19,543,064个4KiB的簇。除去系统文件(64MiB日志文件,一个2,442,888字节的位图,以及大约25个簇的固定头部),还剩余19,526,158个簇可用于文件和索引。由于每个簇有4个MFT记录,因此卷理论上可以包含将近4×19,526,158 = 78,104,632个常驻文件。 机会锁. 机会锁(Oplock)允许网络客户端改变对文件或数据流的缓存策略,以便于增强性能或降低网络占用。机会锁应用到文件某个打开的流上,不影响同一个文件的其它流。 机会锁可以用于在后台透明访问文件。如果没有其它进程访问服务器文件,网络客户端可以避免向文件写入数据;而如果没有其他进程正在写入数据,客户端可以缓存即将读取的数据。 Windows支持四种不同类型的机会锁: 在Windows 7和Windows Server 2008 R2系统中,机会锁得到增强,支持每个客户端使用独立的机会锁键。 时间. Windows NT和后续产品使用UTC作为内部时间戳,并在显示时进行适当的转换。也就是说,NTFS时间戳使用UTC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不支持NTFS的Windows使用本地时区作为时间戳,而目前版本的Windows对非NTFS分区也是用此方式进行处理。这意味着当文件在NTFS和非NTFS分区间进行移动时,操作系统需要实时转换时间戳。如果某些文件移动时处于夏令时,而某些文件处于标准时间,则可能移动后的时间可能会产生歧义,特别是当执行时间正好在时制转换前后时,用户可能会看到一小时的时间差。基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夏令时规则,在任意12个月中,可能会产生最多4个小时的永久时间戳错误。 互操作性. NTFS具体的内部实现细节属于商业秘密,这给第三方开发者制作NTFS文件系统处理程序带来很大的困难。 Microsoft Windows. 尽管绝大多数NTFS版本的绝大部分都完全向前以及向后兼容,但在旧版本的Microsoft Windows加载新版本的NTFS卷仍然会产生不少技术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来自于同一台计算机的多重启动功能,或者使用移动硬盘设备传输文件。 例如,在不支持的操作系统上尝试使用带有“先前版本”(严格的说称为卷影副本)的NTFS分区,会导致先前版本数据丢失。 Windows提供了一个命令行工具“convert.exe”可用于将部分文件系统转换为NTFS,包括HPFS(仅在Windows NT 3.1、3.5和3.51中受支持)、FAT16和FAT32(在Windows 2000及后续版本中受支持)。 Mac OS X. Mac OS X 10.3及后续版本包含对NTFS格式分区的只读支持。基于GPL授权的NTFS-3G也可以通过用户空间文件系统在Mac OS X上使用并读写NTFS分区。NTFS-3G的开发团队还提供一个性能更好的商业版本,名称为“Tuxera NTFS for Mac”。 Paragon Software Group也出售可执行读写操作的驱动程序,名称为“NTFS for Mac OS X”,部分希捷(Seagate)硬盘包含该组件。Mac OS X 10.6和后续版本中包含有本机NTFS的写入支持,默认情况下此功能未激活,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打开。但有用户报告此功能不稳定并会导致内核错误,可能这也是该功能未启动或者被宣告的原因之一。 Linux. 完整并安全的对NTFS的读写功能由NTFS-3G 驱动程序提供。该驱动程序包含在绝大多数Linux发行版中。同时也存在过时的,大部分仅只读的解决方案: 请注意,上面所有三个用户级别驱动程序(NTFSMount、NTFS-3G以及Captive NTFS)都基于用户空间文件系统(FUSE)实现的,该系统是一个用于在用户空间和内核代码间通讯以获取或保存数据的Linux内核模块。上面所有的驱动程序(除了Tuxera NTFS和Paragon NTFS for Linux)都是以GPL的方式开源的。由于NTFS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内置的2.6.14内核驱动程序和FUSE都不允许修改被认为是不安全的卷,以避免发生数据丢失。 其他. eComStation和FreeBSD都提供对NTFS的只读访问支持(eComStation有一个测试版本的驱动程序允许写入/删除操作,但通常认为该驱动程序还不安全)。BeOS有一个基于NTFS-3G的第三方工具,允许完整的NTFS读写操作。除了Linux,NTFS-3G也能工作在Mac OS X、FreeBSD、NetBSD、Solaris以及Haiku上。同时,也有一个称为“NTFS4DOS”的商用驱动程序允许在DOS下进行读写。 Ahead Software曾经在2002至2004年间开发了一个名为“NTFSREAD”的驱动程序(版本1.200),可用于DR-DOS,并曾包含在他们的Nero Burning ROM软件中。OpenBSD在2011年5月1日发布的4.9版本中提供了针对i386和amd64体系结构的NTFS只读支持。 Google开发的Chrome OS作业系统也支援NTFS。 调整大小. 有许多第三方工具可以安全地重新调整NTFS分区的大小。在Windows Vista中,Microsoft添加收缩和扩展分区的功能,但该功能非常有限,因为该功能无法整理页面文件碎片或者标记为不可移动的文件,因此限制对分区的收缩能力。取消页面文件重新启动或使用第三方的工具进行磁盘碎片整理也许能改善收缩效果。
用维基百科解释
长春市
长春市,简称长,又称北国春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的省会,副省级市,位于北 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位于中国东北平原腹地松辽平原,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是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也是“一带一路”北线重要节点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腹地城市。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位于长春。1932年3月至1945年8月间为满洲国首都。 长春市总面积24,662平方公里。长春户籍居民包括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38个民族。长春市区内居住着3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侨,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欧洲人、阿拉伯人等。长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最早的电影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沿边开放城市、东北地区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 长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众多历史古迹、工业遗产,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也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集中见证地。长春的绿化率居于亚洲大城市前列。长春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首批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2003年长春被世界银行评定为中国基础建设最佳城市第2位、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最低城市第1位、国际化及国际融入度第10位、政府行政效率及廉洁度第10位。 释名. 长春地名的历史由来,有几种说法: 历史. 古代. 石器时代的长春地区大致属于榆树文化范围。 三代时期属肃慎领地。东周时期成为秽貊族的主要聚集地。秦汉之后属夫余。南北朝时期并入逐渐兴盛的高句丽。唐朝高宗时期,高句丽被灭国,这里成为唐安东都护府的一部分,开元后属渤海国扶余府管辖。926年契丹灭渤海国后,属东京道黄龙府(今农安县)。金改黄龙府为济州,属上京路,后济州更名为隆州。元初又更名为辽东路,后建辽阳行省,改称开元路。明初建奴儿干都司属伊通河卫,后成为兀良哈与女真各部争夺要地。明末清初成为蒙古科尔沁部王公的领地,后隶属漠南蒙古郭尔罗斯前旗管辖。 清建立政权后,为了防止汉族和蒙古族人擅自进入满族发祥地,对满洲地区实施了封禁政策,但在1791年,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开始『招民开荒』,暗中鼓励关内汉族移民满洲,移居者增加,长春-吉林一线尤甚。 嘉庆五年五月戊戌(1800年7月8日)设置理事通判、巡检各一,隶属于吉林将军。吉林将军开始实地调查,发现已开垦土地面积达26.55万亩,住户达3330户,移居者已和辅国公签订了长年地租,强行驱逐已经不可能,另外考虑到辅国公经济利益,清政府将这一区域纳入行政区划。理事通判衙门始设于伊通河畔长春堡东之新立城,因地属长春堡境界、乃于治署之前冠以地名,称为长春厅。长春之名正式使用于此。 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署移址于宽城子(长春旧城的名称,该城的城墙四至位于今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路以东,伊通河以西,长春大街以南,解放大路以北一带),厅署修筑于今四道街,厅名依旧,厅之所在地名宽城子与长春并用。 同治四年(1865年),为防匪患,当地商人自发集资,挖壕建城墙。初建成的城墙高一丈五尺,总长20华里,共有9个城门。 光绪七年(1881年)理事通判改抚民通判。1888年8月14日,吉林将军长顺奏请长春厅改升长春府,光绪十五年(1889年)春,准长春厅改为长春府,抚民通判升为知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改长春城墙为砖墙,并增开三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将军改为吉林省。 近代. 1896年沙俄侵入中国东北,1898年后俄国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南满支线(今京哈线铁路),长春作为一处沿途的重要站点,于1899年在旧城西北二道沟设立了宽城子火车站,在车站附近修建了俄国的铁路附属地。 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两国为争夺东北地区的殖民权益展开激战。1905年9月5日,双方签订《朴茨茅斯条约》结束了战争,日俄以宽城子站为界重新划定势力范围,日本从俄国手中攫得旅顺至宽城子段之铁路及其一切权益,改名为南满铁路。1907年日本开始着手在旧城北面头道沟一带建设长春火车站及长春满铁附属地。 1907年,长春应列强之要求正式开辟商埠,设立了开埠局,在旧城以北(今长春大街)至满铁附属地(今上海路)之间建设商埠地。 1913年1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发布第24号《命令》:“各府、直隶厅、州、县,一律改称县,仍冠以原地名,长官一律称县知事。各县衙门改组为县公署,行政区域不变。”1913年3月2日,吉林省民政公署发布府、厅、州均改为县的《通令》,布告吉林府、长春府、延吉府、新城府等11府及各厅、州均改为县。各县管辖区域及应办事务,“悉仍现制办理”;“各处均暂用旧印,新印颁发到日,再行转发启用”,长春府遵令改称“长春县”,县衙称县公署,县官称知事。 1914年6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长春县划属吉林省吉长道所辖;民国九年(1920年)8月始筹建市政,吉长道尹蔡运升倡办长春市政公所。8月26日,吉长道尹兼长春市政公所督办蔡运升发布训令第二十三号,知照长春县知事。至此,长春市政公所正式成立,隶属吉长道。1929年废道制,县公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1929年9月,长春市政公所与开埠局合并,称长春市政筹备处,置处长。市政管理机关与长春县并立。长春县隶属吉林省,为一等县。 清朝政府被推翻后,从1912年到1928年,本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为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由于张不能满足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要求,于1928年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长春地区正式归入国民政府隶属。 满洲国时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1月1日,长春县改制“长春市”,至此市制始成。1932年3月1日,满洲国建国,3月14日宣布定都长春,15日改名为“新京”,为满洲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1932年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满洲国国务院。 在14年的满洲国时期,日本及满洲国,利用西方工业化的经验对城市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新京的城市建设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至1944年市区面积已经由21平方千米扩展为80平方千米,人口达到121.7万人,其中日本人约为14万。1945年8月,苏联红军攻入满洲国,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伪满洲国灭亡。8月20日苏军空降兵占领新京,并实行军事管制。12月20日苏军把新京改回旧名长春,国军接收长春。 现代. 1945年12月2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长春市设置长春市政府,隶属吉林省。1946年4月14日上午,苏军撤离长春回国,将长春市全面移交国民政府。下午2时,东北民主联军吉林军区部队在周保中指挥下发起围攻长春战役,国民政府称为“四一四”战役。4月18日,共军歼灭长春守军满铁石部队,市长赵君迈等被俘。1946年5月23日,由于国军于第二次四平街会战取得胜利,驻长春的共军各机关撤离,国民政府重新控制长春。 1947年6月5日政府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废除新京特别市,正式批准析长春县置长春市,为吉林省省辖市,同长春县均隶属于吉林省。 1948年5月23日东北野战军萧劲光部包围长春,封锁城区对外交通,禁止人员出入。10月19日解放军占领长春。长春围城持续150天,部分数据称其造成长春城内约十几万(一说数十万)平民死亡。后长春市改为“长春特别市”,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市政府称“长春特别市政府”。 1949年3月11日,长春特别市政府改称长春市政府。1949年4月21日,长春市政府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属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属。1949年5月9日,长春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1952年撤销长春县,改为长春市郊区。1953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理。1954年8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长春市改为吉林省省辖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到长春市,长春市成为吉林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指示,根据1954年《宪法》,长春市人民政府改称长春市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23日,成立长春市革命委员会。1979年列为全国十五大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 地理. 地形. 长春位于东北平原中部,处于松嫩平原和松辽分水岭的结合部。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主要为大黑山),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长春就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长春地区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较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山地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台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35.23%,高台地占5.77%。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阶地占7.5%,湖积平原占3.1%。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地区归纳起来有三个地质特点:一是地表起伏小,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部分处于台地丘陵地区,地下水相对松辽平原大部分地区较深,不利于采用。 长春城区最高点为大顶子山,是南关区、净月潭开发区、双阳区的分界点,海拔406米。 气候. 长春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较短,干旱多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温热多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秋季天高气爽,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冬季漫长,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6.5°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4.7°C,极端最低气温−36.5℃(1970年1月4日)。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7℃,极端最高气温38.0℃(1951年7月9日)。年降水量593.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596.8小时,无霜期140-150天。 政治. 行政区划. 长春市现辖7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特殊区域. “亚区域”:长春市在主要市辖区之内还包含有两个重要的亚区域: 开发区:长春市先后成立了四个主要的开发区作为特殊经济区域: 区划沿革. 1949年长春市为吉林省辖市。1952年原由省直辖的长春县撤销,并入长春市。1953年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1954年长春市划归吉林省,为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原公主岭专区所属农安、九台、德惠、双阳、榆树等5县交由长春市领导。1966年将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榆树5县划归德惠专区。1969年撤销德惠专区,所属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榆树5县划归长春市。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2020年,公主岭市划归长春市。 撤县建市时间: 1995年8月,正式撤销双阳县建制,设立双阳区,属于长春市。撤销长春市郊区建制,组建绿园区。长春二道河子区改名二道区。长春市6个区的各行政区域做了相应的调整。市辖区面积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将九台市的卡伦湖镇、龙嘉镇(原龙家堡镇)、东湖镇3个镇划归二道区管辖,将德惠市米沙子镇、万宝镇、农安县合隆镇3个镇划归宽城区管辖。经过此次调整,长春市辖区面积由3616平方千米扩大到4756平方千米,扩大了31.5%。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九台市,设立九台区,属于长春市。 2020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公主岭市划归长春市代管。 人口. 简要列出长春个别年份的人口数据。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767443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541650人,增长7.59%。年平均增长率为0.73%。其中,男性为3878513人,占总人口的50.52%;女性为3798576人,占总人口的49.4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10。0-14岁的人口为921367人,占12.00%;15-64岁的人口为6137509人,占79.9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18213人,占8.05%。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9,066,906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767,37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99,531人,增长3.42%,年平均增长率为0.34%。其中,男性人口为4,538,382人,占总人口的50.05%;女性人口为4,528,524人,占总人口的49.9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22。0-14岁的人口为1,100,957人,占总人口的12.14%;15-59岁的人口为6,075,939人,占总人口的67.01%;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90,010人,占总人口的20.85%,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82,886人,占总人口的14.15%。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979,069人,占总人口的65.9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087,837人,占总人口的34.06%。 202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906.5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08.6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1%,增长0.3个百分点。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666,496人,占95.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00,410人,占4.4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94,747人,增长2.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1.0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04,784人,增长35.44%,占总人口比例增加1.04个百分点。其中,满族人口增加37,190人,增长21.7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35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增加37,446人,增长67.04%,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39个百分点。 交通. 铁路. 吉林省铁路密度居中国第三位,长春地区更处于核心位置,位处京哈铁路大动脉上,是长春至大连、哈尔滨、白城、图们4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与长图线大致并行的长珲城际铁路也以长春站为起点。现已开通直达北京、广州、西安、上海等地的特快、直达列车,长春火车站旧站舍建于1913年,1992年爆破拆除改建,目前日发送旅客达到7万多人次,并在长春西部新建了长春西站,其是哈大高铁上的一个重要车站。 航空. 长春的民用机场多年以来一直是大房身机场,不过由于其距离市区较近,缺乏扩建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客流量需求。2005年8月长春市开始启用了位于九台市龙家堡镇与东湖镇交界处的新机场:龙嘉国际机场。目前已经开辟了50多条国内外航线,国内航线包括至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厦门、西安、桂林等主要城市。国际上已开通至首尔、仙台、东京、香港、新西伯利亚等航线。 公共交通. 截止2007年5月,包括国有公共汽车线路、小公共汽车、专线小公共汽车和郊线公共汽车共计255条公交线路。其中,保留并改造了54路有轨电车线路,新建了55路有轨电车线路,是全国仅存的几个保留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 长春轨道交通. 长春共计划修建1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1、2、5、6、7号线为地铁线路,3、4、8号线为轻轨,空港/九台线(9号线)和双阳线(10号线)为市域铁路,10条线共同组成三主七辅双模式轨道交通459.7公里的线网。目前3号线已于2002年通车使用,4号线已于2011年通车使用,2012年至2018年建设地铁1、2号线市区段工程、3号线东延线、8号线工程。其中地铁1号线已于2017年6月30日通车使用,地铁2号线已于2018年8月30日通车,轻轨8号线已于2018年10月30日开通运营,地铁6号线已于2024年3月28日开通运营。 出租车. 长春的出租车行业发达,出租汽车总量、人均出租车占有量以及出租车行业对经济贡献率均居于全国前列。根据长春市公布的出租车运价调整及建立运价与燃气价格联动机制。长春市出租车起步价拟由5元/2. 5公里调整至8元/2. 5公里(夜间22时至次日4时为9元),取消每乘次1元的燃油附加费。基础里程价基础里程2. 5公里,由5元调整至8元(夜间22时至次日4时为9元)。取消每乘次1元的燃油附加费。基础里程至15公里,基本运价由1. 95元/公里调整为2. 2元/公里,按实际行驶里程计费,每100米计价器增加0. 22元。空驶费计费距离和标准15公里(不含)至30公里基本运价加收50%空驶费,超过30公里后基本运价加收75%空驶费。低速等候计费由低于5公里/小时调整为低于12公里/小时开始累计低速等候费,计费方式由1元/2. 5分钟调整为0. 4元/分钟。高档巡游出租车实行优质优价,B级车(如红旗H5)基础里程运价和基本运价上浮50%;C级车(如红旗H7)基础里程运价和基本运价上浮100%.计价器累计里程费和低速等候费四舍五入后以整元计费。单程(打车往返视为两个单程)过路过桥费由乘客负担。 公路. 全市共有公路569条,总里程达709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条,279.3公里;国道6条、672.5公里;省道7条,398.9公里;县道28条、1,420.5公里;乡道515条、4,288.1公里;专用车道8条、35.5公里。另外,长春“两横三纵”快速路全长84.5公里,缓解了各城区交通压力。 环路. 长春市正在构建的城市闭合交通网络,包括:一环路全长15.13公里;二环路(旧中环)全长33.21公里;三环路(旧环城公路)全长47.88公里;四环路全长68公里;五环路全长89.8公里;六环全长约198公里(规划中);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七环)全长约372公里(一期工程已于2022年竣工)。 经济. 在民国满洲国时期,长春主要为消费型经济,第三产业发达,第一产业随着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长春逐渐转型为制造型经济,一直到现在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以下为长春地区2001-2008年的主要经济指标: 第一产业. 长春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2004年全国十大产粮县排名,长春地区有三个,其中,榆树市以23.2亿公斤粮食产量名列榜首。相关知名企业包括大成集团、德大集团、吉粮集团和皓月集团等。 第二产业. 工业仍然是长春经济的主导力量。主要的产业有:汽车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建筑和材料制造等。 汽车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超过70%,是名副其实的龙头产业。一汽集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汽车厂,1953年始建,1956年出车,生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辆汽车、第一辆轿车,现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化汽车生产科研基地。全世界汽车零配件行业百强大都在长春设厂生产。长春客车厂生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辆轨道客车、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列地铁和第一辆磁悬浮列车。产品包括北京地铁、武汉轻轨、重庆轻轨、广州地铁、平壤地铁、德黑兰地铁和悉尼地铁,以及中国很多铁路客车。 第三产业. 长春最繁华的商圈有六个:重庆路商圈、红旗街商圈、同志街商圈、长春站商圈、桂林路商圈、亚泰商圈。 另外,位于光复路附近的新天地购物公园建立后,也逐渐形成商圈,亚泰大街逐渐繁华,聚集越来越多的商场和饭店。 长春的星级宾馆数量众多,五星级的有香格里拉大饭店、紫荆花大饭店、名门饭店、锦江花园大酒店、金安大饭店、华天大酒店、卓展天天酒店、南湖宾馆、松苑宾馆、开元名都酒店、喜来登饭店、兆隆酒店(在建)、广泽大酒店(在建)、凯悦酒店、长春国际金融中心大酒店(在建)、龙湖酒店、五环国际酒店、净月大饭店等十六家(在建),四星级的还有吉林省宾馆、长春市宾馆、长白山宾馆、会展中心大饭店、吉祥酒店等十几家。从数量和质量上看,对于长春建设东北亚地区旅游和会展中心的目标尚有所距离。 长春的电影工业,1945年10月中国在长春建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5月迁佳木斯,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现址。在此诞生了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年5月)。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改名为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文化. 语言. 长春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吉长方言长哈小片,起源于大量的河北,山东移民与原关外汉人和满族人语言的混合。由于长春在建国后大量各地移民融入,所以又形成了口音较东北大部分地区为轻,即更接近普通话的特点,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普通话普及程度排名前列的。 长春方言当然也具备了东北话很多特点,比如儿化音较多,(r)和(y)不分,平舌音和卷舌音容易混淆等。此外有大量独特的用词,特别是形容词方面,比如:埋汰(形容脏,音:mai2-tai),膈应(形容让人反感不适,音:ge4-ying),隔路(形容奇怪,特立独行,音:ge2-lu4),得瑟(形容爱张扬,音:de4-se),砢碜(形容相貌难看,音:ke1-chen)等等。也有名词,如:嘎拉哈(一种常见的少儿玩具,一般用羊拐踝骨做成,音:ga3-la-ha4)。有的词甚至无法用现有的汉语拼音表达,如:“pia4-ji”(口扁(pia读四声)叽”,一种男孩子玩的扇纸片游戏,一般为圆形)。随着一些小品和影视作品在全国流行,很多本地土语已为各地人所知。 相对于南方很多地区“十里不同音”的状况,东北的广阔领域内口音则相对一致,对于长春来说,来自周边市县的人和市区的人交谈时,一般也不易区分。当然各市县也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例如有一句话叫:“农安县,三大乏:嗯哪嘎哈不远遐”,说的就是当地主要的特色用语。 长春城区内有特有的方言,如大回(左转),小回(右转),踩一脚(公交车,出租车乘客用来说下车用语),得儿(der 一声儿化音,与其它东北吉林全为贬义不同,既可能有贬义,也可能有褒义,看具体语境)。 宗教. 长春最大的佛教寺院是位于人民广场东北角的护国般若寺(bōrě,智慧之意),该寺始建于1922年,1934年满洲国命名为“护国般若寺”。寺院占地1.5万平方米,造型古朴典雅,香客如织,现为吉林省和长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知名寺庙还有百国兴隆寺、观音寺、大佛寺等。曾在电视剧《红楼梦》扮演林黛玉的艺人陈晓旭曾在2007年初在百国兴隆寺剃度为尼。 儒学方面,长春文庙是现有的全国十四家“祭孔”的文庙之一,每年二月和八月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先圣。仪式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钟磬齐呜,韶乐绕梁”的盛况,其作用也超脱了信仰寄托的范畴,更多表达了文化传承的理念。 长春的穆斯林人口不多,但仅有的两座清真寺都雄浑绮丽,整体布局和建筑艺术与中国内地伊斯兰建筑一脉相承,同时又有着中国北方地区吉林民居的特点。其中,长通路清真寺始建于1824年,见证了长春城市大部分的历史,也是长春最大的清真寺。为了满足长春穆斯林人口不断增加的需求,近年来又异地重建了二道清真寺。 长春的基督宗教团体主要分为新教与天主教。长春最大的新教教堂为位于西五马路的长春基督教堂,它有两个礼拜堂,是长春基督教会所在地。最大的天主教堂是位于东四道街的长春天主教堂,因主要奉祀圣女小德兰,也称德肋萨堂。其他还有春城基督教堂、宽城基督教堂、朝鲜族基督教堂等。长春曾经也有过东正教教堂,由于俄国在长春的影响力衰竭而毁弃拆除。下辖的德惠市现有一座东正教堂,也已经年久失修了。 东北地区是满族人的故乡,而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信仰的萨满教正在逐渐消逝,因此其宗教特质也成了本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在长春有着东北地区唯一一个萨满文化专门研究机构——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 城市建设. 1825年,长春厅署从新立城移址于宽城子(长春旧城),宽城子成为长春城市的第一块街区,长春城建以此为始。 1899年,随着旧城西北二道沟 沙俄宽城子火车站的修建,俄国在车站附近设立了铁路附属地,长春城市的第二块街区形成。 1907年日本开始着手在旧城北面头道沟一带建设长春火车站及长春满铁附属地,长春城市的第三块街区形成。同年长春正式开辟商埠,在旧城以北至满铁附属地之间建设商埠地,此为长春城市的第四块街区。 长春现有城市布局基本形成于新京时期。当时满洲国推行“国都建设”,由主要来自于日本的一批一流建设工程专家,借鉴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编制了《大新京都市计划》。该规划设计以长春满铁附属地为基础,注重新旧城区间的有机结合。考虑到城市扩张发展的可能方向,将新城区置于旧城区的南面。新城区的城市绿化、市政工程设施以及交通道路的规划设计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准,建成了以满八大部为代表的花园城市风貌的大片新街区。道路系统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状结合的多心形式,重要路口设置环岛广场(如直径300米的大同广场、直径244米的安民广场),加宽道路设计,绿化带结合公园形成绿化系统。 建国后长春城市的主要变化是建成区面积大大增加,在京哈铁路以西和以北,以及南湖以南和伊通河以东开拓了大片的城区。但是老市区长期保持着旧貌,真正的城市改造和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1985年5月4日,《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国务院在这个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长春市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长春市建设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城市。要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发挥长春市园林绿化的优势,本着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原则,精心塑造建筑别致、街景独特、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形象”。其后又经过了几轮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编。长春城市规划与建设延续并发扬了优良的传统,形成舒展、通透、大气、开放的风格特色,建成区版图不断向四周拓展。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体衰落,长春也在积极进行城市转型,当时政府和专家们参考了德国鲁尔区的一些成功典范,如由重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文教和会展中心的杜塞尔多夫,也对长春的未来发展有所借鉴。长春市城市面积广大,城市类型也可以趋于多元化,在保留大部分重工业区域的同时,在其他地区开发新的城市功能,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目标。 建筑. 长春由于历史上受俄日的影响,满洲国新京时期的遗留建筑,中西结合、多种文化混合的特点,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特色。 餐饮. 长春饮食是东北菜系下吉菜分支的代表,特点是口味重(偏咸)、菜量足、荤菜多。同时也由于移民城市的特点,各大菜系汇集,川、鲁、京等都不鲜见。民族风味则包括满、蒙、朝鲜等民族的特色食品。另外,长春人喜欢吃涮锅子,大街小巷总能找到不同风味的火锅店。 特色菜及小吃包括东北家常熬鱼、红烧丸子、满族八大碗、人参汽锅鸡、烧鹿尾、羊肉烧芸豆、朝鲜冷面、尖椒干豆腐、地三鲜(茄子、土豆、青椒)、回宝珍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酸菜白肉火锅等。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巷子里可以吃到很多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如坛肉、酱骨头、麻辣烫、酸辣粉、炒粉、烤蒜、豆腐串、烤馒头、打糕、朝鲜咸菜、狗肉、明太鱼等。不过最有地方特色的还是排骨炖豆角、杀猪菜。 长春的酒吧主要分布于同志街、重庆路、隆礼路等地段,像五月花、欢乐时光克罗娜、浪漫夜、百花深处等几家都颇有特色。 影视媒体. 长春的电影文化历史较长,底蕴深厚。早在1937年,满洲国在新京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在满映存在的八年里,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纪录片189部。著名演员有李香兰(山口淑子)、刘恩甲、浦克、张奕、于洋和凌元等,导演有内田吐梦、朱文顺等。在八年抗战中,半个中国都陷入战火之时,长春的电影界成为灯红酒绿的世外桃源。解放后满映被接收并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刘三姐》、《五朵金花》、《白毛女》等影片成为共和国经典。如今的长影在中国电影界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至高地位,但仍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电影制作中心。 长春是吉林电视台和长春电视台所在地,高218米的吉林电视塔已成为本市地标。目前,省台有7个频道,市台有5个频道,此外下辖各市、县及双阳区和一汽也拥有各自的电视台。节目一般以普通话播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节目使用方言,特别是综艺节目等。 同样,吉林省广播电台和长春市广播电台也都坐落于长春,像长春台的交通之声频道和文艺频道等都有大量听众。 长春报业属于百家争鸣,没有巨头垄断,影响最大的有两家:吉林日报系的《城市晚报》 和省文化厅的《新文化报》,此外《吉林日报》、《长春晚报》等也有较大销量。 体育. 长春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体育城市,近年来在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上有过突出的表现。 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是近年来中国足坛的一支劲旅,2006年第一次升上顶级联赛就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在2007赛季更是第一次夺取了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冠军。2008年,又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了亚洲冠军联赛。 吉林九台农商银行队已在CBA征战多个赛季,曾经在2004-2005赛季闯入季后赛半决赛,败于当年的总冠军广东华南虎队。 东北师范大学男篮是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一支劲旅,曾连续三年闯入八强并捧得过一次冠军。 另外,长春市在冬季项目,乒乓球,射击等项目上都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其中,长春的短道速滑选手曾经占据了大半支国家队,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年仅19岁的长春籍小将周洋夺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军,为长春市赢得了第一枚奥运会个人项目金牌。 2007年,长春市成功举办了2007年亚洲冬季运动会,成为继哈尔滨之后第二个举办这一赛事的中国城市。 南岭体育场主要用于田径和足球赛事,目前是长春亚泰足球队主场,可容纳观众50,000人。 经开体育场曾于2009-17年作为长春亚泰队主场,可容纳观众25,000人。 五环体育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主赛场,可用于冰上及篮球,排球等赛事,可容纳观众12,000人。 长春市体育馆目前是吉林东北虎篮球队主场,可容纳观众4,400人。 吉林省滑冰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2,664人。 吉林省速滑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2,000人。 富奥冰球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800人。 长春市滑冰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300人。 教育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机构列表: 普通高等学校. 长春普通高等学校: 中学. 普通高级中学: 初级中学: 友好城市. 长春市现有14个国际友好城市:
用维基百科解释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唐朝诗人。著有《宋之问集》。 生平. 宋之问弱冠即有文名,是刘希夷的舅舅。唐上元二年(675年)舅甥双双进士及第。但之问因为想抄袭刘希夷所写《代悲白头翁》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句,向刘询问,刘一开始答应,不久又反悔。宋之问大怒,就用土袋将刘希夷活埋。 之问历任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宋之问长得一表人才,写得一手好诗,却因口臭不能当男宠。之问甚是惭恨,常含鸡舌香(丁香)于口中。他曾为张易之兄弟手捧溺器,而“天下丑其行。”。在京时期,他与沈佺期并称为“沈宋”,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和陈子昂及杨炯、骆宾王、杜审言等有交往。武则天时因附张易之,连坐,降官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宋之问与宋之逊暗中逃回洛阳。躲在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家借宿。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张仲之与王同皎等人密谋暗杀武三思。之问为了立功,派使兄长宋之逊之子宋昙、外甥李悛同给事中冉祖雍向武三思告密。不久以功升为鸿胪主簿,官至吏部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史称“宋考功”。 后又谄事太平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景龙三年(709年)岁暮,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被流放到钦州(今广东钦县),玄宗先天初年,被赐死于桂州驿站。 文学. 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为近体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所作多粉饰太平、颂扬功德之应制诗,靡丽精巧,尤善五言律诗,对初唐律体之定型颇有贡献,尤其贬谪之后,诗句逐渐简单辽阔,但开盛唐气象。钱木庵《唐音审体》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 代表作. 渡汉江 题大庾岭北驿
用维基百科解释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是出身德国的哲学家、诗人、文化批评家、古典语言学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转向研究哲学前他是古典语言学家。他也以创作诗歌和音乐作品为副业。他最初是普鲁士公民,1869年移居瑞士的巴塞尔后,他应自己的要求成为无国籍人。 24岁时,在完成学业后,他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副教授。1879 年,他因健康原因辞去教职。此后,他开始四处旅行,以寻找适合其健康状态的环境,主要是在意大利和瑞士。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中的大部分。1889年起,尼采已精神失常,他在余生中接受母亲及妹妹的照护,最后于1900年去世。 尼采的作品涵盖了哲学论战、诗歌创作、文化批评及小说等领域,他表现出对格言体和反讽的喜爱。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对真理的强烈批判和支持观点主义。他批判宗教和基督教道德并提出主奴道德。他对生命以一种美学式的肯定以回应“上帝已死”和虚无主义危机。他将人类描述为竞争意志的表达,并将其总体理解为权力意志。他还提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概念,如超人和永恒轮回。在他晚期的作品中,他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创造力以克服传统文化和道德,以追求新的价值和审美健康。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艺术、语言学、历史、音乐、宗教、悲剧、文化、科学。 叔本华的哲学给年轻的尼采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后来摆脱了悲观主义。他的作品包含对道德、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形式的严厉批评。在他看来,当代文化比古希腊文化还要弱。他一再攻击的目标首先是基督教道德以及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他质疑一般真理的价值,从而成为后现代哲学途径的先驱。 尼采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流行起来,他的思想对20世纪和21世纪早期的哲学思想家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欧陆哲学流派。 生平. 早年(1844—1869). 尼采在1844年10月15日生于接近莱比锡的小镇,当时那里隶属普鲁士的萨克森省管辖。他的名字来自于当时正值49岁生日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这个巧合被他的父母视为是好预兆,不过后来尼采放弃了「威廉」这个名字。尼采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1813-1849年)是路德教派的牧师和教师,母亲是法兰齐斯卡娜·奥勒尔(1826-1897年),双亲在1843年结婚。他的妹妹在1846年出生,小弟路德维希·约瑟夫则在1848年出生。尼采的父亲因脑软化症而在1849年去世,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去世了。1850年尼采全家搬迁到萨勒(Saale)河畔的瑙姆堡,与尼采的祖母和父亲的两名未婚姊妹共同生活,由于他的母亲终身未改嫁,因此尼采几乎在充满女性的环境中成长。在祖母于1856年去世之后,尼采全家搬了出来。 尼采就读于私立的男子学校,在那里他认识来自显赫家庭的古斯塔夫·克鲁格和威廉·皮德尔,与他们结为至交。这时的尼采希望以父亲为榜样也成为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小牧师的称谓。他也认识了一些当地的音乐家,开始他对音乐的爱好。14岁时他进入普夫达(Pforta)中学,课程以古典教育为主,且以训练严格出名,开始让尼采很不适应。尼采在学校里也认识保罗·杜森(Paul Deussen)和卡尔·冯·格尔斯多夫。尼采在这段时间也专注于撰写诗赋和音乐。在普夫达中学里尼采接受希腊和罗马古文学的训练,这也是他首次接触到与家中基督教教育完全不同的环境。 于1864年毕业后,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开始对神学和古典语文学进行研究,并在此期间做了大量有关于荷马与古典语文的演讲。在经过一学期的研究后(也是出于对他母亲的不满)尼采失去对基督教的信念,停止对宗教的研究。尼采转变的缘故可能为阅读神学家大卫·史特劳斯所著的《耶稣的生平》一书,这对当时年轻的尼采产生极大震撼。尼采接著将心力放在研究哲学上,不久受到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尔(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教授的赏识,并且在隔年追随他前往莱比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也认识后来成为古典学家的同学欧文·罗德,并且发表了第一份文字学的研究。 在1865年尼采研读了许多亚瑟·叔本华的著作,并在1866年读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朗格所著的《唯物主义之历史》一书。他很快便迷上两本书里的哲学观,这促使他将他的研究领域扩展至文字学以外,并且决定继续深入学习。1867年尼采自愿入普鲁士军队于瑙姆堡的砲兵部队服役一年,然而在1868年3月发生的车祸却使他无法继续服役。尼采于是继续他的研究,在他研究暂停的那年他也认识了理察·华格纳。 教授生涯(1869—1879). 在里奇尔教授的帮助下,尼采得以轻易获得瑞士巴塞尔大学提供的古典哲学教授职位,而无需先取得博士学位或教学的证书。在搬至巴塞尔后,尼采宣布放弃他的普鲁士公民权,从此保持无国籍人士的身分到去世。尽管如此,他仍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参军,担任医护兵职务。短暂的军旅生涯带给他极大的震撼,让他见识到战争带来的毁灭,同时萌发日后“权力意志”思想的雏形。在从军期间他也染上痢疾和白喉。 在1870年回到巴塞尔后,尼采以旁观者的身分见证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接下来奥托·冯·俾斯麦执政的年代。尼采以「荷马与古典哲学」作为他教授教职演说的主题。在大学里他认识神学教授弗朗茨·奥韦尔贝克,两人从此成为终身至交。尼采也认识默默无名的俄国哲学家阿夫里坎·斯皮尔以及他的同事—历史学家雅各·布克哈特(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尼采还经常前往聆听布克哈特的授课,两人对尼采都产生极大影响。尼采也长期与在莱比锡认识的理察·华格纳和他的妻子柯西玛保持联系,尼采相当欣赏华格纳夫妻,经常前往华格纳在琉森州的住所拜访。华格纳夫妻将尼采引入他们的社交圈子,还邀请他共同出席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开幕演奏。 尼采在1870年他还将《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手稿送给柯西玛作为生日礼物,后在在1872年正式出版《悲剧的诞生》一书。然而,其他的古典语文学教授包括里奇尔在内都对尼采的新书不感兴趣,甚至还表露极大的失望,认为尼采抛弃了“他的母亲”,即古典语文学。因为尼采在这本书里放弃精确的语言学研究方式,而是改用哲学的演绎方式进行论述。另语言学家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则发表了篇严厉的批判文章,虽然其默默无闻(此前他对尼采十分恭敬),但他的观点代表语文学界对于尼采这本书的主要看法。尼采青年时期的好友欧文·罗德(这时已在基尔担任教授)以及华格纳则挺身替他辩护。尼采坦承他在古典语文学界被孤立的处境,以至于曾经人头攒动的尼采先生的课堂变得冷清,到了来年,只有两个外来系的学生。这是令人苦恼的,对于尼采更是如此。 在1873年至1876年之间,尼采陆续发表四篇长篇论文:《大卫·史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历史对生命的利与弊》、《教育家叔本华》、和《理察·华格纳在拜鲁特》(这四篇论文后来被收录以《不合时宜的考察》为名出版)。四篇论文都带有文化批判的色彩,吸纳叔本华和华格纳的思想(但在第四篇《理查德.瓦格纳在拜罗伊特》中隐隐表露与瓦格纳之间的矛盾),挑战当时正快速发展中的德国文化。从1873年开始尼采也陆续撰写短文,这些短文在他死后以《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为名出版。在这段时间里尼采活跃于华格纳的社交圈中,认识玛毕达·莫森布(Malwida Von Meysenbug)女士和汉斯·冯·彪罗,也认识道德学家保罗·雷(Paul Rée代表作《论道德感的起源》),雷在1876年对于尼采产生极大影响,使他脱离早期著作中的悲观写作风格。然而,1876年的拜鲁特音乐会却使尼采大为失望,他被演奏的平庸和大众的粗俗反应所震怒,从此开始与华格纳保持距离。 尼采接著在1878年出版《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以格言方式讨论从形而上学到宗教乃至于性别等各种议题,也是在这本书里尼采明确的抛弃华格纳和叔本华的哲学。尼采与欧文·罗德等人的交谊也在这时开始冷淡。尼采在这段时期在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却始终没有著落。自从幼年时期开始便为许多慢性疾病所苦的尼采,健康状况亦越来越差。严重的近视使他近乎丧失视力、偏头痛的疾病、以及剧烈的胃部疾病。1868年的车祸和1870年的大病也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健康状况,迫使他在巴塞尔任教期间必须申请越来越长的病假。终于在1879年,尼采不得不辞去他在巴塞尔的教授职位,正常教学活动完全中止。 孤独的哲学家(1879—1888). 由于饱受疾病煎熬,尼采开始四处旅游以寻找气候较为理想的地区定居,从此到1889年为止以私人身分游遍许多城市。他多年在瑞士的格劳邦顿州地区度夏,并多年在义大利的热那亚、都灵以及法国的尼斯等地过冬。在1881年当法国占领突尼西亚时,他曾计划前往突尼斯以观赏从非洲眺望欧洲大陆的风景,但后来打消这个主意(或许是因为健康原因)。尼采偶而会返回瑙姆堡探望他的亲人,在这段时期尼采与他的妹妹也经常爆发争执、但通常到最后都得以和解。尼采依靠他从巴塞尔大学获得的退休金生活,但也获得一些朋友的资助。曾是尼采学生的彼得·加斯特(Peter Gast)也自愿担任尼采的个人秘书。直到尼采去世为止弗朗茨·奥韦尔贝克和彼得·加斯特两人始终与尼采保持紧密关系。即使已经脱离华格纳的圈子,玛毕达·莫森布女士仍在尼采生活中扮演著类似母亲一般的角色。不久后尼采开始与音乐评论家卡尔·富克斯接触。这段时期是尼采创作的黄金时期,从1878年出版的《人性,太人性的》一书开始,尼采在接下来每年都会出版一本书(或文集)直到1888年为止,在最后一年里尼采完成了五本书。 在1882年尼采出版《快乐的科学》的第一部分,他在那年也透过玛毕达·莫森布和保罗·雷认识女作家露·莎乐美。尼采和莎乐美在图林根一同度夏,妹妹伊莉莎白也经常陪伴他们。尼采最后深深爱上莎乐美,在保罗·雷的协助下开始追求她,但当尼采向她求婚时,莎乐美拒绝了他。尼采与莎乐美和雷两人的亲密关系最终在1882年/1883年的冬季破裂,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出自妹妹伊莉莎白的从中阻挠和离间。在失恋的痛苦下尼采的病情再度复发,他与母亲与妹妹的关系也由于莎乐美而几近破裂,更数度萌生自杀的念头。尼采接著躲至意大利的利古里亚,在那里他仅花了十日的时间,写下第一部分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彻底切断他与叔本华的哲学联系、以及与华格纳的友谊后,尼采的朋友所剩无几。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风格之独特使他更被当时的主流所疏离,著作的卖出量也少得可怜。尼采对此无动于衷,继续保持他孤独的生活,尽管他经常对此抱怨。尼采的书籍都是自费出版,且大多仅卖出几百本,最多也不到两千本。在1885年他只印出40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将其分送给他的亲密朋友们阅读。 在1886年尼采与他的助理编辑恩斯特·施梅茨断绝合作关系,对其保持的反犹太思想感到厌恶。尼采写道他的著作被「完全埋在反犹太的垃圾堆中」,甚至将他与那些「应该被所有理智人类所瞧不起的活动」连结在一起。他接著自费出版《善恶的彼岸》,并在1886~1887年再版了他之前的几本著作(《悲剧的诞生》、《人性,太人性的》、《朝霞》、以及《快乐的科学》),附上新的引言,重新解释这些早期的著作。这时尼采认为他的著作已经大致完成,并期望可以吸引新的读者群。事实上,对于尼采思想的兴趣在这段时期的确有所提升,即使尼采本人并没有发现。也是在这些年里尼采认识作家卡尔·施皮特勒等人。1886年,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与一名反犹太主义者结婚,并前往巴拉圭企图创建纯种的「德意志人」殖民地,她们的计划则被尼采大肆嘲笑。长年下来尼采与伊莉莎白兄妹两人冲突不断,最后大多是以和解告终,但这次的分离之后,要到尼采发疯后两人才得以再次团聚了。这时尼采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使得他根本无法进行较长期的写作计划。在1887年尼采发表《道德谱系学》一书,引发相当的争议。 在这几年里尼采持续接触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很快便受之影响。他也与依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保持书信联系,后来也认识丹麦文学家。在1870年代以讲授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为主的布兰德斯曾邀请尼采同去研读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尼采在回信中承诺会抽空前往哥本哈根拜访他,但在他来得及实现这个承诺前自己便已经被病魔缠身。在1888年初,布兰德斯于哥本哈根大学首次正式讲授尼采的哲学思想,不过这已是他发疯前夕了。 虽然尼采在1886年曾宣布(在《善恶的彼岸》的结语中)他会著手撰写名为《权力意志》的新书,他最后放弃这个计划,并且以其中未完成的文稿汇编另外两本著作:《偶像的黄昏》与《反基督》(两本书都在1888年完成)。 这时尼采的健康状况稍有改善,1888年的夏季里他都保持旺盛的写作精力。当年秋季的著作和书信中显示他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地位和「命运」抱持更高的期望,他开始高估社会上对于他的著作的名声和肯定,尤其是在当时引起相当争议的《华格纳事件》一书。在完成《偶像的黄昏》与《反基督》两本书后,尼采在他44岁生日时决定替自己写下一本自传《瞧!这个人》,尼采在这本自传中希望读者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一面:「听我说啊!我是这样独特而又这样杰出的人。不要把我与任何其他人混淆。」(考夫曼的英文译本)。在12月,尼采开始与剧作家奥古斯特·史特林堡通信,由于觉得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上缺乏重视,尼采向一些以前的出版商买回自己作品的版权,企图将它们翻至其他的欧洲语言在国外出版。除此之外他还开始撰写《尼采反对华格纳》一书。 发疯和去世(1889—1900). 在1889年1月3日,尼采开始显露出精神状况不稳的征兆。有日在意大利都灵街上引起公众骚动后,尼采被意大利警方带回。当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至今已无从得知,经常流传的一说是尼采在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见一匹马被马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接著便瘫倒在地上(巧合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有幕是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看见马遭到鞭打的场景。尼采曾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唯一让我受益良多的心理学家」)。 在接下来几日里尼采寄出几封短信给他的几名朋友(包括布克哈特以及华格纳的妻子柯西玛在内)—这些信被称为“"Wahnbriefe"”(「发疯的信件」)。 在给布克哈特的信中尼采写道:「我已经被该亚法(新约圣经中陷害耶稣基督的祭司)套上脚镣了。去年我还被那些德国医师长期折磨。威廉皇帝、俾斯麦、还有那些反犹太主义者都被废止吧!」 在1889年1月6日,布克哈特把尼采的信拿给奥韦尔贝克阅读,隔日奥韦尔贝克也从尼采那接获一封类似的信,他们决定必须想办法把尼采带回巴塞尔。很快的奥韦尔贝克赶赴都灵将尼采护送回巴塞尔的精神病诊所,在那时尼采显然已经完全发疯了,尼采的母亲决定将他转送至耶拿以接受精神病医师奥图·宾斯汪格的治疗。从1889年11月至1890年2月间尤利乌斯·朗本也企图治疗尼采,他批评主治医师的方式对于尼采的情况并无法发挥效果。朗本对于尼采的控制似乎越来越深入,直到后来他对尼采全权管理的要求和他隐秘的举止使得他逐渐失去尼采母亲等人的信任。在1890年初尼采的母亲将他从精神病医院带回瑙姆堡的家中疗养,在这段期间奥韦尔贝克和彼得·加斯特也讨论要如何处理尼采未完成的著作。尼采的《偶像的黄昏》已在1889年1月依照原定计划出版,他们并在2月下单印刷50份《尼采反对华格纳》的拷贝,但出版商秘密的印刷了100本。奥韦尔贝克和加斯特决定暂停《反基督》以及《瞧!这个人》的出版,因为这两本书包含更为激进的道德理论。这时尼采的名声开始第一波的复苏。 在1893年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从巴拉圭返回德国,殖民地计划以彻底失败告终,她的丈夫还在那里自杀了。回到德国后,伊莉莎白开始阅读尼采的著作,并且一步接著一步的控制了这些著作以及它们的出版。奥韦尔贝克最后被伊莉莎白驱离,但彼得·加斯特则选择和她合作。在母亲于1897年去世后,尼采搬到魏玛,由伊莉莎白负责照顾他,伊莉莎白也允许一些包括鲁道夫·斯坦纳在内的访客前来探望已经无法与人正常沟通的尼采。 一些人长期怀疑梅毒为尼采发疯的病因,然而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许多尼采的病征、以及他在发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的健康状况似乎与传统的梅毒感染不同。近来,根据他的医疗档案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如遗传性脑中风(CADASIL)这类疾病也可能导致他在生命结束时的精神错乱。 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尼采的发疯与他的哲学思想无关,但有一些人则主张他发疯的缘故是他自己哲学思想所带来的心理失调。 在1900年8月25日,尼采死于肺炎,伊莉莎白将他与父亲的坟墓并列安葬。他的朋友加斯特在葬礼上致哀悼词道:「愿你神圣之名受所有后代彰显!」(尽管尼采曾在《瞧!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不希望自己被人称为「神圣的」)。 在尼采死后不久,妹妹伊莉莎白将他留下的一些笔记整理为《权力意志》一书出版。由于这本书是由他妹妹编汇的,学者一般认为这本书并没有反应出尼采的真正思想。研究尼采的学者便说《权力意志》一书「根本是假的」。伊莉莎白篡改和删除许多尼采原稿的段落,例如在《反基督》一书的第35节中,伊莉莎白便删去尼采为了讽刺圣经而写下的一段落。 哲学思想. 作为身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对尼采思想的研究却可能是在当代哲学界缺乏共识的领域。人们可以容易的看出尼采提出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先后都是相当具有争议的。尼采曾知名地提出「上帝已死」的主张,而这种上帝之死不是为了形塑成激进的观点主义,便是迫使读者接受「真相」永远是具有既定观点的主张。尼采也区分主人-奴隶道德说,主人的道德是来自于对生命的颂扬,而奴隶的道德却是来自于对前者的愤恨。这种区分方式直接指出「好与坏」与「善与恶」两种道德标准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在主人道德中的「好」却在奴隶道德中被视为是「恶」。 从道德与伦理引发的各种争议也因此可以被归属为心理学的领域,尼采提出的观点主义可能减少知识论在心理学界的重要性。尼采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了「权力意志」的概念,在最基本上,尼采曾主张意志的力量在解释人类行为上要比柏拉图学派的爱欲("Eros")概念、叔本华的「生存的意志」、或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主张都要来的清楚有力多了,但若从这个概念进一步延伸,尼采的涵义究竟为何则仍有争议。 许多尼采的哲学思想都带有批判性的风格,尼采常受到「缺乏一套建设性的体系」的批评。然而,尼采自己曾表示他不认为哲学本身可以建构一套思想体系,在《善恶的彼岸》的序言中他指出许多以教条原则建构哲学体系的思想家带有的往往只是普遍的偏见罢了(例如灵魂的概念)。不过尼采也有一些带有建设性色彩的概念例如超人说以及永恒轮回,尼采认为超人是人类以及个人可以靠著自己力量达成的目标。 著作. 《悲剧的诞生》. 尼采在1872年出版他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则改以《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和悲观主义》("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序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之中尼采对他的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评论和检讨。 与启蒙时期传统中认为古希腊文明属于高贵、单纯、优雅而宏伟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将古希腊文明描述为两种独特派系的不断斗争——阿波罗派与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罗在尼采来看属于"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原则上的个人主义),带著其优雅、冷静、以及对于外表美观的重视,人得以立刻将其自身与朴实的自然界区隔开来。而狄俄倪索斯则代表酒醉、非理性、以及无人性,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他受到叔本华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导人类创造力的概念所影响。尼采描述在苏格拉底之后阿波罗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并且提出德国浪漫主义(尤其以理察·华格纳为代表)作为复兴狄俄倪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欧洲的文化。 《悲剧的诞生》刚发表时受到古典文字学家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等人的激烈批评。1886年尼采也对这本书抱持保留态度,将其称为「一本难以忍受的书…写的很糟糕、沉闷、让人难堪、疯狂。」 《不合时宜的考察》. 尼采在1873年开始撰写,并于1876年完成了《不合时宜的考察》。这本书收集四篇(原先计划13篇)讨论当时欧洲情况的论文,尤其是有关德国的文化。另外还有第五篇原标题为《我们文字学家》的论文要到尼采死后才被出版。 《人性的,太人性的》. 《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最初于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增补的第二部分《各种看法和原则》,1880年出版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阴影》。三个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为名出版。这本书代表尼采创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开端,抛弃德国浪漫主义和华格纳的影响,开始显现出完全的实证主义的倾向。这个时期的写作风格在于很少提出一套建设性的哲学体系,这些作品都是以数百条格言编汇而成,有时只有一句话,有时则长达一页或两页之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揭发出许多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对这些假设提出解释,虽然尼采也在许多论点中使用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实证主义以及权力意志的概念作为解释问题的手段,虽然权力意志的概念在这时还没有发展成熟。 《朝霞》. 在《朝霞:道德偏见之反思》("Morgenrö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eile",1881年)一书中尼采减少快乐主义在驱动人类行为上的重要性,并且改强调「对权力的感觉」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相对主义观点既是道德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而他对于基督教的批评至此也发展成熟。尼采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格言都相当清楚、冷静、并且都带有一致的风格,尼采的这本书似乎是要呈现给读者独特的体验,而不是试图说服读者接受任何的观点。在后来几本书里尼采会继续将之中许多的概念发展成熟。 《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1882年)是尼采中期作品里最庞大而又最完整的一本书,尼采继续使用格言的风格写作,这本书也包含大量的诗句,多过其他所有的作品。这本书的主题是颂扬生命的快乐,并且将美学的乐趣以轻松的哲学风格带入生命中(书名是源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方言——代表著诗歌的艺术)。尼采提出永恒轮回的理论作为例子,纯粹以一个人的生命来考量一个人应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与基督教传统主张的死后生命——亦即人可以牺牲当前肉体欲望以换取长久心灵平安喜乐——不同。不过,《快乐的科学》最为人所知的是尼采提出「上帝已死」这个说法,这代表尼采试图以自然主义与美学取代宗教传统的概念;在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文中,这句话被阐释成数千年来西方的理性-宗教传统所信奉的超感性世界的破灭。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1883-1885年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象征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这本书成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著作。该书写作格式相当独特,尼采使用哲学小说风格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相当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里的语调,经常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尼采也经常提及西方文学及哲学的各种传统,解释并讨论这些传统的问题。以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这个角色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些听众的反应(像其他的教育小说一样)就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学的评论。这些特色和书中本身论点的模糊性和矛盾本质,最终使这本书获得阅读大众的青睐,但也使得这本书相当难以被学界分析(或许这就是尼采原先的意图),《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也因此在哲学界曾不受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分析哲学传统),到20世纪的后半期人们才对这本书以及尼采混合小说和哲学的独特写作风格产生广泛兴趣。尼采在这本书中正式提出永恒轮回的理论,并且第一次用「超人」("Übermensch")这个词,尼采在之后所有的作品里都使用了超人这个理论。 《善恶的彼岸》.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最接近于他的中期作品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尼采定义了真正的哲学应该具备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危险、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其他的他都认为是附带的条件。从这里触发尼采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例如许多哲学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评这些传统概念是没有足够证据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尼采在书中提出他对「生命的观点」,并且认为那是「超越善与恶的」,否定人类世上存在著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隶道德说里尼采重新评价称霸西方哲学已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主张即使是对于弱者施与支配、占有甚至伤害,也不见得是任何人都有资格指责。尼采在这本书里贯彻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观点主义的论点。 《道德谱系学》. 由三篇专文构成、在1887年出版的《道德谱系学》("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书是尼采在进入混乱的1888年前的最后著作。每篇专文都专注于讨论道德概念的发展以及传统,尼采试著证明当代道德观的最初起源根本没有半点道德根据,残酷的权力斗争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与其他作品相较,这本书在写作形式和语调上都较为倾向哲学论述的风格,也因此这本书成为哲学界对于尼采思想分析的主要来源。 在第一篇专文中尼采将基督教的道德观追溯至那个被他称为「奴隶借由道德造反」的时期,他描述位居社会底层的成员对于那些强大、富有而高贵的上层成员的「怨恨」。贵族成员们是以「好/坏」作为价值的区分标准,认为他们在社会中所占的优势证明他们自身的优越,并且藐视那些底层的成员。而奴隶们则发现他们无法面对自己被强者征服的事实,于是构思出一套「想像的复仇」,将那些强者描述为「恶」、并将他们自身描述为「善」,也因此建构出基督教的道德观,透过这套道德观,无能而软弱的成员才有资格住在地球上。 在第二篇专文中尼采则描述在这套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的景象(他将之称为「传统的道德」),在那之前以暴力伤害人的权利来自于人的能力,就如同动物也有记忆和进行承诺的能力一般,违背承诺者会遭致的惩罚就是被暴力伤害。也因此,依据尼采的说法,惩罚的传统并不是来自于任何道德目标或理论。「坏的结果」也是在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就已存在的概念。若是人不再有自由四处游荡和进行劫掠,他所带有的暴力的动物本性便会转而发泄至自己身上。 在第三篇专文里尼采则讨论到基督教道德观里所呈现的「完美的禁欲者」的概念,尼采主张埋藏在这个禁欲概念之后的只不过是一连串可笑而又没有根据的迷信,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迷信仍然企图以新的、「秘密的」形式腐败人类。 《华格纳事件》. 《华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是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1888年是尼采创作的高峰期、但也是他发疯前最后一年。在这本书里尼采规模空前而毫无节制的攻击理查·华格纳,他承认华格纳的作品是极为杰出的音乐成就,但他批评那只不过是文化衰退和虚无主义的产物,也因此只是象征软弱无能。这本书显示尼采也是相当犀利的音乐评论家,并且也替他后来在对艺术本质、及艺术在人类未来扮演的角色的思考上奠定基础。 《偶像的黄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Götzen-Dä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是取自华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第四部「诸神的黄昏」(Die Götterdämmerung)。在这本篇幅不多的书里,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生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企图以辩证法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尼采批判了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向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开炮。比起那些所谓的“颓废主义”,尼采更赞成像凯萨、拿破仑、歌德、修昔底德、以及诡辩家们,他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这本书的最后告诉了读者尼采最重要的计划: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同时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多了。 《反基督》. 《反基督:对基督教的诅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知名而又具争议的著作,尼采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于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尼采集结他在之前的作品里对于基督教的各种批评,但改以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于基督教伦理中奴隶道德腐败高尚的古罗马道德的恶心和痛恨。 他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书、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于奴隶道德中的怨恨,认为基督教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以牺牲掉那些更强壮的道德。 尼采也不忘批评耶稣基督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征,这本书也因此抛弃他其他作品中相对而言较为中立(虽然仍都很激动)的分析风格,转而采取全然事实的论战风格批判。尼采并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进未来: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 《瞧!这个人》. 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瞧!这个人》("Ecce Homo")是风格极为独特的自传,有些章节的名称甚至是「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为什么我这么聪明」、「为什么我写出这么好的书」。自传中记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而不是尼采个人的生平。书中凸显尼采在研究各种哲学传统上的计划,但较少提起他对于哲学与文学之分裂的理论,以及哲学与个人特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冲突。尼采试著将许多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身体外貌相连结,他偶尔还会刻意以极为谦虚的评论描述自己,甚至呈现出半开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笔风(这同时也是讽刺苏格拉底的谦虚)。在描述完自己后,尼采宣称世上所有的美德都已经呈现在他身上(包括父亲的早逝以及奇差无比的视力——用以证明他的逆来顺受),他也短暂的评论他所有的作品。最后一章节则名为「为什么我是一个宿命」,尼采在书的结尾告诉读者,「永恒轮回」以及「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他哲学研究的中心。 《尼采反对华格纳》. 1888年底出版的《尼采反对华格纳:来自一个心理学家的档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录一系列尼采在1878至1887年间撰写的有关华格纳及其音乐的评论。这些文件说明尼采与华格纳之间在美学上的差异,并且记述华格纳的音乐如何逐渐的遭到基督教、雅利安人种至上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的腐化。 未出版的笔记. 长年下来,尼采写下大量的文稿和笔记,尤其是记述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尼采死后,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成为这些档案的合法继承人,她将这些文稿编汇后以《权力意志》为名出版。 后来的研究发现伊莉莎白对这本书动了许多手脚,包括极为选择性的挑选文稿、擅改段落的排序,因此当前主流的学界认为由伊莉莎白编汇的这本书属于修正主义的篡改版本,只不过是她以哥哥的作品为媒介夹带自己的政治观点罢了,尼采在世时极为厌恶自己的文稿遭到这样的篡改。除此之外,伊莉莎白在日后进一步篡改哥哥的作品以迎合纳粹的思想,这些纪录都证明尼采后来被与法西斯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画上等号有可能是伊莉莎白篡改的后果。 1960年代,学者马齐诺·蒙蒂纳里和乔治·科利出版第一本经过详细重新检验和整理的尼采笔记本,将尼采的文稿依据时间先后排序(伊莉莎白和彼得·加斯特是以主题分类,还擅自加上标题、剪贴段落,甚至加上其他作家的文件而没有注明,误导读者认为那是尼采的文笔),这个版本接著也被翻译为各种语言出版。 另外,尼采生前还有几篇论文,谈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亦在死后以《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为名出版。 影响. 尼采对20世纪的哲学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欧陆哲学,虽然以分析哲学为主的英美国家要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重要的贡献有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型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也大为影响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 尼采不仅深深影响后来的存在主义,他的影响所及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如果没有上帝,那么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如果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那么人类应该如何自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尼采的思想开始被人与纳粹主义与反犹太主义相连结,这很大程度上出自他的妹妹伊莉莎白对于他作品的篡改;伊莉莎白甚至主动与纳粹人士合作,选择性地解释尼采的理论以正当化对其他人种及国家的战争和侵略,尽管尼采本人曾明确反对反犹太主义。 研究书籍. 关于19世纪哲学家尼采的相关作品,主要是学者翻译引入对尼采思想的讨论,也包括少量电影。
用维基百科解释
广州市
广州市,通称广州,简称广、穗,别称羊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的省会、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和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广州市为中国大陆和广东对外的商贸中心兼综合交通枢纽,是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和超大城市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指挥部亦驻扎该地。 广州拥有2200多年以上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1982年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和中国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法律及科教中心,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摇篮。广州在南越国与南汉两个时期曾短暂作为地方割据政权的都城,进入现代后于1921年建立市政厅机构,开创了中国大陆的市政建制。 因自古以来多远离大一统中央政权核心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广州作为中国南方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自建城以来一直保持着繁荣,是世界上少数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之一。广州从三国时期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且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明清时期广州更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中国垄断性的商业中心、世界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于1957年成为素有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之称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地。改革开放启动后,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经济随之得到高速发展,其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长期保持第一至今。 因为位于珠江入海口和珠江三角洲中心的缘故,广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获誉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被中国国务院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和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连续入选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路的国际大都市名册,2018年曾被评为全球第27名,2020年则维持世界一线城市,全球排名第34名。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由广州市、佛山市全域以及肇庆市、清远市部分地区组成的广州都市圈,是中国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城市之一。 名称. 溯源. 城(亦称任嚣城)是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称,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征服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和禺山上(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的一座城池,其名称一直沿用至民国。公元226年和246年吴国两次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合浦以西仍称「交州」,合浦以东取交州刺史部原治所广信之“广”而称「广州」,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治所在番禺。这是两广分治之始,亦是「广州」得名之始,但当时的广州仅为管辖区,约等同于现之广东省。自唐朝始,设广州府,成为广府由来,1921年正式设广州市,番禺城才第一次正名为“广州市”。 别称. “五羊城”、“羊城”、“穗城”此等广州的别名来自于五羊传说。相传有五位仙人穿着五色衣裳骑着五色羊,手执“一茎六出”的谷穗来到广州城,将谷穗交给城中人后,飞升而去,而五羊则化为石。故广州也简称为“穗”。广州适宜种植花卉,进而衍生出广州花市,广州也享有花城的别称。2017年,有调查表明81.02%的市民最喜欢“花城”的别称。 广州自唐代起就是广州府的府城,清代后是广东省的省城,因此省城亦成为广东人对广州城的通称。古时广州还有“南武城”、“楚庭”、“番禺”、“南海”等称谓。 译名. 「Canton」之称最早见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日记《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当时该词指广东。此后,士丹顿所著的《》、龙思泰所著的《早期澳门史》("An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威廉·亨特所著的《广州番鬼录》("The 'Fan Kwae' at Canton")与《旧中国杂记》("Bits of Old China")均使用该词指代广州。由于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又因1841年以前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清朝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Canton」一词作为广州的称呼名扬世界。 1957年汉语拼音方案出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普通话拼音统一汉族人口聚居城市及地名的英文译名,取消国民政府以往根据各地语言特点而设定的传统英文名。广州的对外正式用名被改为“Guangzhou”并使用至今。不过由于传统称谓认受度较高,部分半官方机构主办的活动仍使用「Canton」的译名,如广府文化节、广交会、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IATA代码和广州塔就采「Canton」作为标准译名。 历史. 先秦至三国. 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州一带就有“百越人”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泛称为岭南,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在周朝,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春秋末期,越国为楚国所灭,宰相公师隅带领越国臣民南迁至广东,建城南武,即今广州。 广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以海上商贸为主要特色,有“三朝十帝”的建都史。公元前219年,秦王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军力攻取岭南。越人杀死屠睢,任嚣获派为主将。公元前214年,秦攻占岭南,选址白云山和珠江之间南越人聚居的高地(番山)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为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前204年,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都城。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征服南越国,设立九郡,其中南海郡治仍设在番禺。三国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骘重迁州治回番禺,扩建城郭,后称为步骘城。后陆胤任交州刺史时,由于州治番禺临海,缺少淡水而凿甘溪引水入城北,并建水塘储水,解决了番禺城的用水需要。 两晋至隋唐. 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中原北部战乱频仍,汉人大量移入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另有一定数量的汉人迁入岭南,促进了广州一带的经济开发。海外贸易中心由交趾转移到广州,广州港的海上贸易日趋繁荣。广州亦是当时海外各国与中原进行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枢纽。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大秦使者循海道由广州登陆,到达京城洛阳。同年,印度僧人迦摩罗尊前来广州,建立首座佛寺仁王寺;东晋时高僧昙摩耶舍由海道来广州,建立王园寺,即今光孝寺。此后的中外佛教交流也大多经由广州。 隋唐时期的广州仍然维持着海上贸易中心的地位。隋文帝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唐显庆六年(661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以及外贸。自中唐以后,西部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受到阻断,“海上丝路”代而兴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枢纽之一,广州的繁盛景象一度达到顶峰。自开辟从广州到爪哇和阿拉伯的航道之后,海上商船来往十分频繁。唐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外商可在中国自由贸易,聚集在广州的外商有十多万人。此时,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并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不仅是全国最大贸易港,也是世界贸易大港,更同时是中西文化宗教的交流重地,各国高僧、传教士陆续经由广州来到中国。唐干符六年(879年),黄巢军攻占广州,杀害在广州的众多“蕃商”,广州的海外贸易受到重创。 五代至宋元. 917年,刘䶮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这是广州在历史上第二次建都。此时广州的财政收入主要仍靠对外贸易。开宝四年(971年),北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国,废兴王府,复称广州,属岭南道,并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由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陷于停顿,两宋海运皆十分兴盛。北宋时广州仍为最大贸易海港,前来广州贸易及朝贡的国家超过唐代,达五十余国。至道三年(997年),北宋设广南东路,广州属之并为治所。南宋中期以后,泉州港超越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 宋、元交替之际,广州成为宋军与元军最后争夺之地,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对外通商陷于停顿。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为江西行中书省辖广东道及广州路治。1279年崖山之役后,元政府确立了在广州地区的统治;同年,元政府派遣广东招讨使出使俱蓝,招谕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国家前来通商朝贡。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广州始恢复市舶司的设置。元代的广州仍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上贸易同样繁荣,航道通往亚、欧、非洲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达到一百四十余个。 明清时期. 明朝初期,一改宋、元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唯一开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港。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广州路为广州府,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治。嘉靖年间,葡萄牙舰队入侵广州,发生屯门海战及西草湾之战,明政府在战败葡人后封锁广州。但葡萄牙人转而占据澳门,基本垄断广州的对外贸易。1567年(隆庆元年),由于沿海倭寇逐渐平定,明朝开放海禁,默许私人对外贸易,广州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广州专门为外商服务的牙行也不断扩大。万历以后出现专门代理外商的买办商人“十三行”,市舶司的外贸具体业务也为牙行所操纵。1650年,满清为了压制反清势力在广州屠城,史称庚寅之劫。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一度成为唯一对西方国家开放的通商港口,史称“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垄断大部分中国的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三大城市(次于北京及伦敦)。1840年夏,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五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开通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辟为自由港,逐渐代替广州成为货物的集散地。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广东巡抚投降,外人委员会成立,广东政府成为傀儡政府。英法两国在1861年起占领沙面岛达80多年。 晚清革命到民国. 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于此地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出岭南画派,为辛亥革命积蓄巨大能量。但1910年新军燕塘起义以及1911年黄兴等人发起的黄花岗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省城各团体咨议局于11月宣布独立,并推举胡汉民为广东都督,成立广东军政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广州府。孙中山在广东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1917年8月,约百名原在北京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行使中华民国行政权,展开护法运动。后因“非常国会”倒向桂系,迫使孙离开广州。同年设立广州市政公所。1918年10月,市政公所宣布拆除全部城墙,开辟旧城墙基为马路。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个市。1921年4月,非常国会声称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在广州就职。 中国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孙中山在长洲岛创办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爆发历时16个月的省港大罢工,期间示威人士被镇压,史称沙基惨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同年在广州正式成立。1926年蒋中正在广州东校场带领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同时,毛泽东、彭湃等人在这里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骨干力量。1927年四一二事件发生期间,李济深在广州戒严,持续逮捕处决两千多名共产党员。12月,-{zh:广州暴动;zh-hans:广州起义;zh-hant:广州暴动;zh-cn:广州起义;zh-tw:广州暴动;zh-hk:广州暴动;zh-sg:广州暴动;}-爆发,广州苏维埃政府在成立三天后被镇压。 1929年至1936年为陈济棠主政广州时期,广州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城市发展显著,留下海珠桥、中山纪念堂、国立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爱群大酒店等著名建筑。1930年,广州曾一度升格为特别市,但同年改回省辖市。陈济棠在1936年发动两广事变,最后失败逃往香港。粤汉铁路也在同年修通。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0月,日军进攻广州,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广州地区沦陷,之后人口由超过120万迅速减至30万,绝大部分逃至香港。香港沦陷后的1942年发生粮荒,又有逾46万人回穗。 二战后到共和国. 1945年9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广州,广州光复。1947年3月29日,国民党第六届三中全会决议通过广州市改为特别市;同年7月1日,广州市复为院辖市(直辖市)。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近长江,中华民国政府从南京南迁广州,广州市成为中华民国首都至10月13日为止。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广州战役,同日国军撤退并炸毁海珠桥。此后广州由中国共产党统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地;此后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陆续有大量人员偷渡至英属香港,史称“逃港潮”,此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好转。1954年6月19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广州并入广东省建制,改为省辖市。1956年,当局开始推行公私合营,充公所有私人经营的商号,其中有企业迁至澳门、香港等地;亦有部分私立和民办学校迁往香港办学。1957年,广州举办了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此后每年都举办两届,巩固了广州作为中国重要外贸城市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于1966年发生后,市内陷入混乱状态,名胜古迹遭到毁坏。 经济再开放. 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居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广州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当地优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由1980年的第六位前进到1992年的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巩固与提高。1984年10月,划为国家计划单列城市。1998年,当局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发展规划。 在21世纪,「广佛同城化」成为讨论的热点议题,电视台、电台、电信等相互落地,两地人民交流更加密切。2001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开幕。2010年11月,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为广州再次成功举办综合大型运动会。2016年,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2017年末,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公告,广州被委以发展成继上海、深圳后中国第三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任。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中一个中心城市,明确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 地理. 地质地貌. 广州位于东经112°57′至114°3′,北纬22°26′至23°56′之间,市域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地形复杂,有中低山地、丘陵地、岗台地、冲积平原和滩涂五种土地类型。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区与惠州市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地,市区有获誉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广州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占全省总数的31.5%,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22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 气候.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其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为21.7~ 23.1摄氏度之间,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923毫米,最多年降雨量为2637.8毫米(2016年),最少年降雨量为1239.5毫米(1990年)。由于广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因此在冬季,广州的降雪机率极低,但因为极地大陆气团南下的关系,冬季温度有时相当低。在明清两代长达400年的小冰期内,广州至少出现了11次降雪;而近代曾出现的降雪纪录分别在1928年1月31日、1967年12月29日和2016年1月24日。 广州有确切气象纪录的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0.0℃(1957年2月11日和1999年12月23日),也有-5.0℃的非正式记录(1893年1月18日),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39.1℃(2004年7月1日),也有39.2℃的非正式记录(2014年8月1日)。最多高温日数为65日(2014年),最少高温日数为0日(1975年)。全年中,3月气温回升,多出现回南天,4至6月为雨季,受冷暖空气交汇及季风槽影响,多暴雨,7至9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高温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为晴朗干燥的秋季,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 水文. 广州市位于西江、东江和北江的下游,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阔。全市河流属珠江水系,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北江两个二级水系,主要归属珠江三角洲水系。其中东北部以山区河流为主,主要河流有流经从化区、花都区和白云区的流溪河,流经增城区的增江、东江北干流及白坭河等;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要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交织成的河网。河网区主要水道总长度416公里,其中前、后航道纵贯广州市城区。珠江入海有八大口门,其中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口门在广州市境内,其河川径流分别注入伶仃洋。珠江口海岸线522公里,浅海水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广州市的湖泊主要为人工湖,境内水库及各类蓄水工程1322宗,总库容11.1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即流溪河水库,总库容为3.8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5座,总库容为4.12亿立方米。市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续修建的人工湖泊有20多个,兼有调洪与观光游览功能;其中东山湖、麓湖、流花湖、荔湾湖、白云湖等5湖总面积5.79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6平方公里。广州城内由五代时开凿六脉渠,贯通城内外河道密布,在晚清后城市逐步拆城墙、开马路一系列工程下,老城内河涌也就逐渐湮没,在2010亚运后如东濠涌等获当局重新开发作为休憩观光地。 生物. 广州市生物种类繁多。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基本是次生林和人工林,天然林已极少。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多,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市首个获得地理标志的保护品种。果树以热带、亚热带品种为主,是荔枝、龙眼、黄皮、乌榄、橄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广州市的陆地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界天堂顶,包括蟒蛇、穿山甲和苍鹰等,水生野生动物主要有中华白海豚、花鳗鲡、中华鲟等。 行政区划. 广州市现辖11个市辖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 现时的广州市区主要位于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与天河区,历史上的广州城区面积一直在扩张;由建城伊始的越秀区、东山区,直至清代的西关,民国时候的河南(今海珠区西北方一带),以至20世纪末的白云、芳村、天河与21世纪开始的番禺区、萝岗区。2005年调整行政区划后,未来广州市区或将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萝岗区(不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和九龙镇)的城市延伸地区,面积约1310平方公里。 广州市在2005年5月调整行政区划,撤销东山、芳村两区,东山区并入越秀区;芳村区并入荔湾区。同时新设立南沙、萝岗两区。南沙区由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原番禺区的部份村落组成;萝岗区则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原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和增城市的部分组成。新区机构在同年9月末正式挂牌。至此,东山区和芳村区已不复存在,但部分地名、机构名称则继续保留。此次调整也引起广泛争议,不少人担心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称呼逐渐被人淡忘。 2005年区划调整前的原市区设置如下: 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萝岗区和原黄埔区,建立新黄埔区;从化、增城撤市设区。这亦代表着广州辖下已没有县和县级市。 交通. 广州交通发达,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以人民路高架、东濠涌高架为代表的高架桥;广园快速路、华南快速路为代表的快速路与内环路、外环路(广州环城高速)、二环高速(广州绕城高速)为代表的环状路共同对广州的道路交通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私家车太多、道路通行能力低等原因,交通挤塞成为广州市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公共交通方面,广州市内已有地铁、快速公交、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等各种运输方式。2007年1月,广州市政府全面禁止在市区内驾驶摩托车。但在2021年11月,广州市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允许市民骑行电动自行车。广州长途汽车直达香港和澳门(实际上直达珠海),繁忙的长途汽车每年会从城市中的不同载客点(主要为酒店)接载旅客至香港和澳门。 广州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铁路与航空枢纽城市之一,旅客能乘坐火车或飞机到达中国国内各大主要城市,而来往广州和国外的国际航线更遍布世界各地。根据《福布斯》2014年的客货运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榜单,广州客运、货运指数均排名全国第一。 城市轨道交通. 1997年,广州开通地铁1号线,是继北京、天津和上海之后第四个拥有地下铁道系统的中国大陆城市。截至2023年12月29日,广州地铁共有16条营运路线,运营里程为653千米,位于中国内地第三名。广州地铁现时已经成为广州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2021年全年累计客流超过28亿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61%。为更好地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广州市仍在大规模扩建地铁。截至2022年6月,广州在建地铁线路达到10条,合计201.9公里。 而广州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海珠有轨电车已在2014年12月31日开通试运营,黄埔有轨电车1号线也在2020年12月开通运营。未来广州市将会有多条有轨电车线路覆盖各区。 路面公共交通. 广州的士(出租车)在1978年开启“扬手即停”的经营模式,结束了“路上空驶的士不载人”的局面,而广州巴士(公共汽车)也在1993年率先实施无人售票,这些创新的举措迅速地在全中国大陆推行开来。 2010年引进的广州快速公交运输系统属世界第二大快速公交系统,曾被评为BRT的金牌标准。其日常载客量可达100万人次,高峰时期每小时单向客流高达26,900人次,仅次于波哥大的快速交通系统,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辆巴士,每个站平均每小时进站公交达到350辆。师大暨大站包括桥梁在内的站台是世界最长的BRT站台,长达260米。2018年,广州市的公共汽车营运路线共有1,251条,总里程达2.3万公里,市区的公交线网密度超3.9公里/平方公里;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519.4公里,公交车辆1.5万辆;2019年7月,广州市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达627万人次。 广州市区的出租车和公共汽车在早期主要使用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燃料,后期陆续更换为油电、气电混合动力甚至是纯电动的车辆。其中公共汽车在2017年开始大规模投放纯电动公共汽车,随后所有投放或更换的公交车均为纯电动汽车。2018年广州中心六区的纯电动巴士已达1.1万辆,基本实现了公交电动化,电动公交车投入规模居全球第二。 航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位于白云区与花都区交界,2004年8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是中国大陆第三繁忙的机场,粤港澳大湾区第二繁忙的机场和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亦为中国大陆三大门户复合枢纽机场之一。该机场取代原先位于市中心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航空需求的旧机场。机场现有两座航站楼和三条飞机跑道,成为中国国内第三个拥有三跑道的民航机场,比邻近的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预计的2023年落成早8年。广州白云机场是中国南方航空、海南航空、中国东方航空、九元航空、龙浩航空等航空公司的枢纽机场,联邦快递的亚太转运中心亦设在机场内。2019年,白云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230多个通航点,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94个,已有超过80家中外航空公司在此运营,同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338.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2万吨,年起降量达49.1万架次。2020年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造成的全球影响下,白云机场以较佳的恢复水平实现旅客吞吐量4,376.8万人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铁道运输. 广州是中国大陆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主要车站有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和广州白云站。另外还有广州北站、庆盛站等车站。广州站是京广铁路(北京-广州)、广深铁路(广州-深圳)、广茂铁路(广州-茂名)和广梅汕铁路的终点站,而广州南站是京广高速铁路(广州-北京)、广深港高速铁路、广珠城际铁路、南广铁路和贵广客运专线的始发站。广九直通车从广州东站开出,直达香港红磡站,总长度约182公里,车程在两小时内。2009年末,武广客运专线投入运营,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小时。2011年1月7日,广珠城际铁路投入运营,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2019年12月,穗深城际铁路正式开通。2020年11月30日,广清城际一期、新白广城际铁路一期投入运营。由广州南站乘坐高速铁路至深圳北站至少需35分钟起,至香港西九龙站至少需要47分钟,至上海虹桥站至少需要6小时38分钟,至北京西站至少需要7小时16分。 航运. 广州港位处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汉武帝征服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百越人所开航路,拓展了横越孟加拉湾到斯里兰卡的航线,标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端并成为始发港,延至现代,也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广州港主要由黄埔港和南沙港两大港区组成,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8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91万标箱,居国内港口第四位、全球港口第五位。马士基、达飞、地中海、中远海运等全球前21名班轮巨头均进驻广州港。 除去需提前预约的「如约」航线,在市区运营的广州水上巴士共有9条航线,作为市民过江重要方式及广州市公共运输的补充力量。除此之外,珠江上还有各类渡轮线路,用于近江居民直接渡江;其中南沙码头和莲花山码头间每天都有高速双体船往返,亦有往返香港的客、货轮。 经济. 广州自古已是华南地区著名的商埠,拥有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历史。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广州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国务院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广州是中国大陆首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604.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也是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2012年9月,南沙区广州南沙新区获批,成为第六个国家级开放开发新区。2021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232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人均GDP达15万元。GDP总量为中国第4,人均GDP水平与葡萄牙相当,购买力平价水准已和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相当。 农业. 广州市内雨水充润、土地肥沃,市区曾经有非常广大的农业用地。两千年前就已经有水稻种植的记载。宋代的广州拥有中国较大的米市,蔬菜、水果、糖蔗、花卉也享有盛名。由于曾长久作为中国主要港口,广州引进多种优良作物品种。二十世纪上半叶,交通发展造成外地农产品入侵以及战争的影响下,广州农业增长缓滞。1950年代初中期农业产量大幅增长,但后期的“大跃进”以及其后的文革严重打击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随着广州发展为大城市,逐渐形成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农业格局,政府的方针为服务城市,富农利民,鼓励出口创汇。具体措施为降低产粮比例,增加蔬果蛋奶等农副产品比例,致力发展林牧渔业。广州农业产值大幅增长,在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97.61亿元;但随着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增长,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在逐渐下降:1978年广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67%,1990年下降至8.05%,2010年仅为1.78%。 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耕用地迅速萎缩。清光绪五年(1879年)广州府登记在册的田地山塘总面积为1062.32万亩;1978年广州的耕地面积为374.22万亩,到2020年减至只有131.75万亩。目前,广州种植农产品的地方主要在白云、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1990年农业人口有250.46万人,2014年为76.13万人。广州著名的农业特产有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以及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为首的四大岭南佳果等各类热带生果。 工业. 古代广州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船舶业、冶铸和五金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中成药业、陶瓷业、美工等都享誉全国。广州清初所产棉花,以轻暖出名,于广州十三行之财富积累也有助推。由于本埠棉布价廉物美于英国布,出口甚多。巨大利益驱使棉花来料加工迅速兴起。广州纺织业带之形成,带动相关行业的兴盛 。1870年代起,清廷展开洋务运动,广州近代工业开始起步。清朝末期,广州附近已经集中大量各种轻工业工厂。民国开始,广州轻工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较为发达的城市。1929年至1936年,陈济棠主粤时建立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对广东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国有化。1950年代及1960年代时,工业有所恢复,但文化大革命再次严重冲击广州工业生产,工业发展减慢。但其间仍在政府扶持下建立重工业体系。1975年后,政治局面好转,政府大力扶持日用品为主的轻工业,广州工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80年代后期,广州市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工业产值比重下降。 1990年代起乃至2000年以后,广州市政府力图改变产业构成,加大扶植重工业;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已成为21世纪初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为广州市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支撑了广州市的主要GDP占比和财政收入。在该产业方面,相继成功吸引日本三间主要汽车制造企业投资设立工厂,令广州在数年间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在2017年,广州市汽车产量达310.8万辆,产量居全国第一;江南地区最大的广州市陈田汽配市场位于市郊,广州同时亦是国内出产日本汽车最多的城市。广州主要的石化企业有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广州珠江化工集团和广东南方碱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广州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四位,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全年产值2,643亿元。 广州在近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城市之一。早在1991年3月,广州就成立了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推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将重点发展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现已引进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冷泉港实验室等研发项目和机构。2011年,广州国际生物岛(官洲岛)正式开放,定位为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推动广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截至2016年有132家企业签约落户。2017年3月,广州宣布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从三大支柱产业到“IAB“计划的升级。2018年,广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总数从2015年的1,919家增加至2018年的1.1万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商业. 六朝时期的广州对外贸易已相当兴旺,外国海商“久停广州,往来求利”。隋唐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到顶峰,外国人数量一度达到全城人口的30%以上,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经过元朝的短暂沉寂后,明清两朝广州再次崛起,在清朝一口通商政策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口岸,成为具垄断地位的全国商业中心。上海开埠后,随着全国逐渐开放,广州逐渐失去对外贸易中心地位,但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韩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被世界多国实行经济封锁及货物禁运的情况下,广州在1957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拓展与东南亚贸易并争取有关商人的支持,成为新中国通向世界大门的窗口;此后每年均举办春、秋两届,2007年开始更增加进口展区并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时每届展会均吸引来自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20万客商,是共和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成功的国际展会。截至2022年第130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5万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900万人。随着琶洲展馆四期即将落成,展会能力将跃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后的广州百货业蓬勃发展,1980年代起友谊商店专门为港澳及外宾销售电器等入口商品,西湖路灯光夜市则是平民的热门去处。而地处沿江西路江边的南方大厦就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百货商店,更创立中国大陆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和华夏百货形成人民南商圈,是上下九传统西部商圈的延伸,后者在1995年成立步行街。位于北京路的新大新公司和广州百货大厦业务亦蒸蒸日上,马路后来也辟为步行街。超级市场万客隆及吉之岛1996年在广州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分店,随后香港7-Eleven、百佳超级市场、OK便利店等广州人熟悉的超市及便利店品牌陆续进入广州。因受交通压力及天河新区发展影响,90年代尾的人民南商圈开始衰落,成为电子服装批发集散地,城市商圈向东部新区转移。到21世纪,以天河城、天环广场、正佳广场、太古汇、万菱汇为代表的天河路商圈,成为广州的中心商圈。 政治. 从古至今,广州基本上是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秦末为南越国都城,汉朝征服南越国后立番禺为南海郡治。汉末郡治迁至龙湾与古坝之间(今番禺沙湾附近)。三国时,吴国迁郡治回番禺,后又设为交州治所。交广分治后为广州治所。晋、南北朝沿用南海郡,番禺为郡治。隋文帝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唐代分全国为十道,其中岭南道治所设在广州。862年,岭南分东、西二道,广州为岭南东道治。五代时期广州为南汉国国都。宋初复设岭南道(后改为广南东路),广州为治所。明朝广州为广州府城,由番禺县、南海县两县分管,亦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驻地。清军占领中原后,南明绍武帝在广州建都,不久南明灭亡,清朝的广州成为广东省会、广州府城及番禺与南海县治。两广总督衙门、广东巡抚衙门、广东布政司、广东按察司都在广州南海县界内。 清朝末期,广州爆发数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最大的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广东省独立,11月10日成立军政府。12月初,广东临时省议会成立,公布21岁以上广东籍人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议会由120名议员组成,通过比例选举制产生。其中女性议员须占10名,开中国妇女参政先河。1913年4月,广东省议会成立,罗晓峰任议长。1918年10月,广州市市政公所成立。1921年2月广州正式设市,成立广州市政厅,孙科任市长。 1917年至1922年间,孙中山以及西南各省的国会代表两次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1925年孙中山逝世,同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7月4日成立广州市市政府,实行市政委员会制,伍朝枢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1929年,广州市实行市长制。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广州,28日成立广州市军事管理委员会,叶剑英任主席。目前广州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架构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市政府在中共广州市委的领导下运作,政府驻地越秀区。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亦驻扎该地。 社会运动. 作为近代革命发源地,广州自民国时期就是中国社会运动的中心,每次全国性社会运动都有广州民众的响应和参与。以广州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最早有1925年至1926年在广州和香港同时举办的省港大罢工。广州市民在1989年发起活动,声援天安门民主运动,数万人聚集在海珠区主干道集会。6月4日发生六四事件后,广州爆发大游行、罢工、罢市,交通瘫痪,持续至6月5日。1999年的全国反美活动,有数十万群众、学生在市内游行示威,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同时驻广州美国领事馆也受到部分激进示威人士破坏。2005年的全国反日示威,也有数十万人在主干道游行,不过广州封锁消息,大学和中学也禁止学生游行。 2010年7月逾千市民在地铁江南西站出口聚集举行2010年广州撑粤语行动请愿活动,为广府文化发出自己的呼声。事后中国大陆传媒封锁消息,广州亦屏蔽香港电视相关的新闻片段。而8月1日于广州人民公园的撑粤语集会被当局强力阻挠,民众被逼转移路线,当至北京路南段时被大量警察包围,集会人士被押送上大巴带离,在东山体育场等地接受问话。当局将活动定性为“非法集会”,出动大批公安阻止,扣查多名集会人员和记者。 2012年8月,随着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不断发酵,反日游行示威在中国各地爆发,包括广州,但其中一部分演变为恶意破坏事件,包括任意打砸其他市民的日本产汽车等恶劣行为。 由于中国大陆信访制度允许民众直接到上级政府部门表达诉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在东风中路的正门就经常有本省不同地方的请愿人士到来希望得到省政府帮助。2014年初较为重大的请愿群体,有禽流感期间因强行关停街市而蒙受损失的省内家禽业者,还有反对石化项目在茂名落地的在穗茂名青年。 市政工程. 创卫及创文. 广州市自1990年开始参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简称“创卫”),于2008年成功取得该“称号”。1998年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简称“创文”),2011年成功。“创卫”期间,广州市区的卫生情况有显著改善,如清理城区卫生死角、城中村、污水处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相关负责官员称“创卫”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文”是“民心工程”。本地传媒《南方都市报》就曾质疑及批评此类工程花费巨额公共财政,属形式主义和行为扰民等;两项工程历年来共花费的公共财政数以十亿计,难以细算。 亚运相关工程. 位于广州新城的亚运村主体工程于2008年5月全面动工、2010年8月建成,总用地达到110.9公顷,总投资超过41亿元。在广州亚运来临之际,广州市政府于2010年之前完成大量城市规划工程,当中包括主干道“四位一体”综合整治、老城区迎亚运环境整治、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场馆周边和重点区域整治和迎亚运绿化改造专项等,完成多条,并为大部分临街骑楼及历史建筑翻新及居民楼房顶店铺门面整饰,体现城市特色。但这些亚运工程亦引起不少争议。这期间有多条完好的马路被翻新,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就曾质疑越华路在半年里开挖六次、换了五次地砖。除此之外,临街骑楼与历史建筑时破坏原本但历史与艺术感;而临街几千座大厦公寓统一装修时,不少窃贼通过脚手架进入上百户居民家盗窃。 微改造. 2016年,广州市印发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提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随后,市政府开始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首先改造的,是198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及位于广州城区核心的229个老旧小区。。广州市对基础设施、市政设施、街道外立面及公共环境实行改造,提升街区的品质。有的社区将闲置工地改造为小广场、小公园。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成立了“微改造建设委员会”,经由设计师出方案,居民提出意见,设计师加以修改,最终形成微改造定制方案。有的街区成立了“共同缔造工作坊”,由居民、高校专家、艺术家和设计团队组成。截至2021年8月底,广州市的521个项目(667个小区)已完成改造。不过,有些微改造存在缺乏后续维护,设计不实用的问题。 社会. 人口. 2021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881.06万人,城镇化率为86.46%。年末户籍人口1011.53万人,城镇化率为80.81%,市区常住人口1112.6万人,外来人口占总数46.2%。广州是中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人口多数集中在旧城区,中心四区(越秀、荔湾、天河、海珠)平均常住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945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越秀区则达到每平方公里31,036人,为人口密度最低的从化区的80倍以上。 广州市的年出生率自2001年来一直在9.6‰以下,自然增长率在4.3‰以下。市民预期寿命81.34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亦日益突出。截止2018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9.2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8.25%,其中旧城区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已超过25%;而2020年老年人口已超过200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市民男性较女性为多,2010年末男女性别比为109.46,男性比女性多出573,694人。其中,0至14岁年龄段性别比例失调现象严重,达到115.62,预示未来广州性别比例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广州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常住人口的98.3%左右,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1.29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壮、土家、苗、瑶、回、满、侗、蒙古、布依族等9个民族。广州市高速发展的经济与高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外地人口前来,在2018年外地人口就达到全市人口50%,如何妥善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是市政府的艰巨任务。 外地人口. 广州市作为大城市,有大量外地人士涌入广州工作,但「本地人」与「外地人」存在部分矛盾,同时亦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2014年,广东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要求控制广州、深圳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2018年统计数据表明,广州户籍人口为912万人,而广州登记在册流动人口967.3万人,广州流动人口已经反超户籍人口。青壮年占绝大部分,20-50岁占85%,大专以上学历占12%。其中白云区、番禺区、天河区的流动人口超过百万。番禺区登记在册流动人士就有111.7万人,流动人士户籍地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性别比例看,男性稍多,占总数53.5%。2019年农民工占广州流动人口比例达到70%,大部分是男农民工。 外籍人口. 广州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再加上靠近香港和澳门的原因,来自北美、日韩、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外籍人士众多。而在这其中又是以非洲裔黑人居多,因此广州被获誉为第三世界的“首都”。其主要聚居于环市东路、淘金坑、建设新村一带以及天河区以天河北路为中心一带大厦外企办事处;番禺区的某些楼盘,如祈福新村、丽江花园等亦有较多外国人。 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2019年统计显示,在广州登记居住的外籍人士为8.3万人,其中临时居住的2.3万人,常住半年以上的为6万人,日韩、欧美国家人员占大多数,有13,000多名登记的是来自非洲的外籍人士;约1万人来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虽无大规模定居,但常出现于小北-登峰一带的商业区贸易;棠景街也有较多韩国人。2019年,出入广州口岸外国人290余万人次,其中有35万人次来自非洲国家,大部分为同一人反复出入境,多数是由于签证允许逗留时间较短或商务需求,而非移民。近年来广州的治安问题时有涉及到广州黑人,引起广州民间的不满。而针对于因大量外籍人士入境广州所造成的“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广州公安机关内部建立了四支执法服务队伍来处理此事;2008年起,广州于居住超过200名外国人的社区建立“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以应对“三非”外国人问题。 语言. 长久以来,广州绝大部分地方通行的语言主要为广州话,基本上属于粤语广府片。广州城主要有西关和东山口音,而建置属于外郊的从化、花县、番禺等的粤语也各具特点。因此广州也就形成以粤语为载体的包括粤剧、粤曲、南音、咸水歌等在内的“粤语文化”。广州话中除粤语中所含的词语之外,还吸收不少潮州话及客家话的词语,例如「口渴」读成「口涸」。广州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词汇亦受到英语影响。花都区、增城区、从化区部分人口及白云区小部分人口通行客家话,白云区亦有个别居民点讲潮汕话。 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大量市外及广东省外的人口急剧涌入。因省、市籍族群不同,所操语言种类众多,以及年轻人长期受普通话作教学媒介及推广普通话之影响,目前广州在语言交流上整体上粤语和普通话为主;因此在许多大型公众场合,普通话为主导语言。有部分场合会加上粤语或英语广播,而族群内部仍多用自己的语言交流,部分外来人口为融合当地文化会以粤语与当地人交流。虽然21世纪初以来配合行政手段的人口结构和语言环境变化,使普通话逐渐冲击粤语的强势地位,但受到本土文化以及香港地缘的支撑、以及广州民间近年来发起检讨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以着手保护粤语,使粤语在当地仍有一定的地位。2016年起广州一带出现多个粤语网络及综艺节目和网络歌手,使粤语的关注度再度提高。 教育. 。三国时期,骑都尉虞翻曾在番禺虞苑办学。宋朝设有番山书院。清朝时,设有府学宫,为广州最高学府,另设有县学宫番禺学宫与南海学宫。除此之外,民间自行筹办义学与社学。清末年间,力图改革风气日盛,洋务派于同治三年在广州开设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大量教会学校也在此时成立,并在后来成立港澳分校,分别是培正、培道、培英、协和、真光。康有为在光绪年间开办万木草堂,以教授新学。当时书院林立,著名的有粤秀书院、、圣心书院、羊城书院、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广雅书院等。 广州是中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早在1866年,广州就有了中国的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博济医学堂;在1888年也有了格致书院,后成为民国时期13所中国基督教大学之一的岭南大学。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立了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和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分别培育国家建设、国民革命专门之政治和军事人才,对中华民国历史具有深远影响,享有“文校中大,武校黄埔”的美誉。除此之外,勷勤大学、光华医学院、广东国民大学、广东工业专门学校等院校在民国时期亦有着重大影响力。 1949年后,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陆续接管所有的学校的校舍或组织,陆续合并或撤销教会学校,其中部分学校迁至澳门、香港等地,部分公立和私立学校也在1950年代院校调整时期进行调整及撤并。在现代,广州等高等教育依然发达。广州高等教育人口共有288万,占人口比例约20%;全市共有高等院校40余所,是岭南地区高校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广州的全国著名学府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当局以巨资兴建的广州大学城也在2004年投入使用。广州有10所市属高等院校,其中两所本科院校分别是广州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 体育. 广州地区体育运动源远流长,是中国较早发展近代体育的地方。广州每年都会举办、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和“市长杯”系列赛等覆盖各年龄段的大小赛事。广州还曾举办过1987年第六届和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1991年第一届女子世界杯足球赛、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十六届亚洲(夏季)运动会和第一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主要有越秀山体育场、天河体育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广州足球公园、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黄埔体育场、英东体育场、增城体育场、燕子岗体育场、宝岗体育场、等。 广州市羽毛球队是全国知名强队,从1978年起就获得单独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在足球方面,广州足球俱乐部(2010-2014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2014-2020年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在2011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首次为广州队夺得全国规模的足球比赛冠军,并在之后连续6年,9年8次获得冠军(2011-2017年、2019年);除此之外还夺得2012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国足协超级杯冠军,2013年、2015年亚冠联赛冠军以及2013年、2015年世界俱乐部杯殿军。 医疗卫生. 广州是中国大陆医疗卫生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市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与广州市内的多间医科院校和药厂共同构成完整的医疗体系,经常收治广东省内其他医院送至的危重病人。2020年全市共有38家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分工较为全面。其中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眼科医局建立于1835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作为中国中心城市,广州市的医疗保险便民服务已覆盖全市。 制药业在广州同样发达,陈李济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制药厂。而王老吉、敬修堂、潘高寿、何济公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现统一由广药集团管理。 宗教. 广州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汉传佛教(于255年传入)、道教(于306年传入)、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于明末传入)、基督新教(于清初传入)五大宗教一应俱全;截至2020年末,经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登记及允许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已达82处,其中佛教23处、道教10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7处和基督教38处。由于广州本具外贸港口之地位,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之外,其余均由外国传入,包括随商而来的祆教(琐罗亚斯德教)。 广州五大宗教近10间重点寺观教堂均分布于广州旧中轴线上,显示出宗教文化与广州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景观。2020年,广州市有信教群众90余万人,其中佛教徒约56万人,道教徒约20万人,伊斯兰教徒8万人,天主教基督徒约2.9万人,新教基督徒6.7万人,外国人信徒约5万人。经宗教团体认定的专门从事宗教职业的人员(宗教教职人员),包括比丘、比丘尼、道士、阿訇、牧师、神父、修女等共450人。 传媒. 广州的言论比中国大陆其他地区较开放。从理论上来说,广州的传媒与中国大陆其他传媒一样,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监管与审查。但在实际操作上,广州传媒比其他城市的传媒更为灵活,亦即“打擦边球”。相对开放的言论,使得广州传媒与其制造的话题时常成为全国关注的对象,也多次引发大规模讨论。且广州的本土方言节目分布广泛,基本上大多数频道都有使用粤语广播和主持节目。 广州的广播事业可追溯至1929年5月启播的广州特别市无线电播音台,而广东电视台的前身广州电视台就在1959年启播。现今广州的广播电视机构有省属的广东广播电视台(含原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和广东电台)和市属的广州广播电视台,其大多数频道使用粤语广播,近年来普通话节目比例也在增加。广东电台旗下的珠江经济台是全国首家经济广播电台;南方台旗下的经济频道前身广东经济电视台是中国大陆首家商业电视媒体,南方卫视更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上星的粤语电视频道。广州市各电视台的综合频道在晚上七点到九点的黄金时段主要以社会新闻、民生类节目为主,与国内其他电视台在该时段密集播放综艺、娱乐、连续剧等节目相比,予人“更具社会责任”的感觉。广州共有广州有线和广东有线2间有线电视公司使用数字电视形式传送节目。两司在2007年起开始由模拟电视逐步地转向数字电视,并在2010年起逐步推广高清电视服务。广州的有线电视还提供部分经过滤审查的境外电视频道,包括香港无线电视旗下的免费电视频道翡翠台和明珠台,以及卫星电视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澳亚卫视中文台。 广州是中国大陆报刊发行较发达的城市,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三大报业集团,三大集团之间多有商业竞争和观点争鸣。《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日发行量都超过100万份,此外还有《南方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等报纸每日发行。曾于广州各地铁站免费派发的《羊城地铁报》是中国大陆第一份免费地铁日报,惟该报于2018年12月休刊。除报纸外,广州还发行多份周报,其中包括得到中国大陆民众认可、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南方周末》,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更接受《南周》的独家专访,而2013年的《南周》新年特刊被删改事件曾引发国际传媒广泛报道。广州的杂志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南风窗》、《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等时政社会类杂志被不少中国大陆居民认可,具有全国影响力。 建筑. 秦汉时广州就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筑城和建造宫室的技术早有发展。明代后期到清代,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传入,由于广州在对外贸易中长期是唯一对外通商港口,以及周边的澳门、香港先后为葡、英所租占,使广州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早传入中国的城市。鸦片战争后,沙面租界的出现使广州有成片西方风格的建筑。在19世纪以来,城市建造经历西洋建筑风格的传入、传统建筑复兴及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等时代,令当地建筑呈现融合本土特色、传统中国建筑体系主题特色和西方建筑特色的面貌。 传统和近代建筑. 广州在明清时期,曾有18座城门,主要分布在今越秀区。1920年广州大举开路时全部清拆,现时只剩下西门口等遗址,而由城门衍生出来的地名如大东门、西门口、小北路(小北门)等仍然使用至今。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修葺和保护传统建筑,如修复五仙观、广州城隍庙等,但部分文物建筑仍然受到强拆和破坏。在2009年,开发商强拆东山新河浦保护区内的小洋楼,在文化及建筑专家联名上书至市长后才被紧急叫停。 骑楼. 骑楼是岭南一带常见的建筑形式,广州骑楼的大规模建造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民国11年(1922年)《广州市内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和民国19年(1930年)《取缔建筑章程》的引导下形成持续到现今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时期,当局先后清拆中山路、宝华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一带的骑楼,造成历史建筑的破坏,主干道上大部分老字号亦被迫结业。到21世纪,当局开始限制骑楼街区的拆迁,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保护骑楼街区便占据相当大的篇幅。惟部分骑楼,如恩宁路、北京南路、一德路、万福路等地的骑楼,在旧区重建和地铁工程当中仍面临迁拆危机,其去留亦引发社会上激烈的讨论。2021年,当局拟出台新政,在老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也加强包括骑楼在内老建筑的翻新、维护等支持力度。像恩宁路(永庆坊)一带骑楼,在政府投资改造工程下获得系统化维护和翻新。 书院. 北京街曾矗立自清末以来中国最大古书院群。大小马站古书院群,分布于北京路西边的大小马站、流水井街巷两侧约2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早年曾保留书院12间,现存书院6间。其中小马站西侧3间(曾家祠、濂溪书院和见大书院);流水井两侧3间(西侧庐江书院、考亭书院,东侧冠英家塾)。由于广州书院多数已经日久失修,部分已经相当破落,广州市政府计划拨资修缮书院。在广州,较有代表性的书院祠堂建筑是陈家祠。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位于旧城区西关一带,主要由清代豪门富商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西关大屋因各种原因,日久失修,多数已经相当破落。随着旧城改造,越来越多的旧楼被发展商清拆,即使有数十年历史的西关大屋也不能幸免。现时龙津西路、逢源路一带比较集中的典型西关大屋民居已划为“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 东山洋楼. 在环市东路华侨新村的别墅群和东山新河浦一带的小洋楼是广州近代建筑史的代表。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路通车后,有侨民和本地富商于此地以欧美风格建造民居。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军、政、官僚亦纷纷在此修建别墅、官邸,因此,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东山成为广州的政治前台。 现代建筑. 广州经济发达,90米以上的高楼超过400栋,150米以上的高楼数目与密度均排在中国大陆甚至世界城市的前列。高楼群主要集中在天河区和越秀区,并随着广州都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正在兴建。中心商务区珠江新城,正在规划18栋200米以上的高楼,150米以上的高楼50栋左右。其中,具代表性的高楼有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俗称东塔,530米)、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俗称西塔,443米)、中信广场(391米)、中华国际中心(269米)和广东电信广场(260米)等。而广州塔的塔身主体450米,天线桅杆150米,总高度600米,也成为仅次东京晴空塔的世界第二高的电视观光塔。 宗教建筑.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悠久的通商口岸,广州保留许多珍贵的宗教建筑,大部分密集分布在旧城区内,五大宗教各有至少一座建筑获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9项,此外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佛教的六榕寺塔、光孝寺,天主教的石室圣心大教堂、沙面露德圣母堂,伊斯兰教的怀圣寺光塔,基督新教沙面堂以及道教的五仙观和南海神庙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有代表性的为石室圣心大教堂,1863年兴建,1888年落成,是全球四座全石构的哥德式教堂之一。 文保单位. 经历多年本地建筑发展,广州积累众多历史古迹尤其建筑方面,也有相当数量获得保护评定。截至2019年,广州市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28处。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单位3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7个。南越王墓建于西汉时期,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已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历史,还有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庙,明朝的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的陈家祠、余荫山房、大佛寺等。近代革命史迹有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 文化. 曲艺戏剧. 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两广、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国共内战时有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后来一度受到文革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罗品超等。 饮食. 广州的饮食业发达,全市饮食企业多达数万家。在市区,店家普遍经营「三茶两饭一宵夜」(早茶、下午茶、夜茶和午饭、晚饭、消夜),全日供应几乎没有中断。这使得广州市每年的餐饮零售总额高达上千亿元,人均消费常年居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之首。广州每年举行「广州国际美食节」,促进饮食业的发展。 广州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代表性城市,传统本地菜以广府菜为主。广州位于珠江口,因此海鲜及河鲜也是常见的菜色。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湿热易上火的环境使饮凉茶成为广州人常年的生活习惯。广州菜选料庞杂,在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被介绍的粤菜就有5457种之多,著名菜式有五蛇羮、烤乳猪及龙虎凤、冬瓜盅、老火汤。蒸、煎、炸等是粤菜餐馆最普遍的烹调方法,因为这些方式烹调时间短,符合保留原味的烹调哲学。早茶是广州饮食文化最有名的标签之一,广式点心是广州人饮早茶的标配。茶点分为干湿两种,干点有饺子、粉果、包子、酥点等,湿点则有粥类、肉类、龟苓膏、豆腐花等。 作为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著名侨乡,广州的饮食也呈现出融会贯通、风格多样的特点。一方面,广州菜善于借鉴外来菜系的用料和烹饪手法,如上汤焗龙虾、盐焗海螺等菜品即是西餐中“焗法”在广州菜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广州菜也对周边国家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越南粉相传原型是起源于广州的沙河粉,在20世纪初由广东人传入越南。改革开放以来,广州饮食国际化的趋势加强。外地餐饮企业在广州设分店,异国风味食肆繁多,中国大陆最初的一批东南亚菜大厨就在此发围,市面除了有专做南亚风味的印度餐厅,也有适合中东人士的穆斯林餐厅。2018年,世界知名美食年鉴《米其林指南》发布首版《米其林指南广州》,标志着广州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亚洲第九个获得米其林指南评鉴的地区。 民俗. 广州每年一度于新年春节之前举办特别的迎春花市,供市民购买贺年年花及各式用品。在明万历年间,广州已经出现花市。清中叶后,广州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上市品种也越来越多。1919年后因城墙拆除和“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而更兴旺。一般春节前的三四天花市就会开始,到农历除夕的午夜收市。越秀公园、文化公园、烈士陵园、流花湖等公园,也在春节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荔枝湾公园内还有广州唯一的水上花市,开创了与传统花市有别的新形式。 传统工艺. 广州独有的传统美术工艺有“三雕一彩一绣”,三雕指牙雕、玉雕和木雕,一彩一绣是指广彩和广绣。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生产,后创制出著名的珐琅彩;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艺闻名;广州玉雕与北京、扬州、上海齐名,获公认为玉雕界四大“门派”之一“南派”之首,工艺源远流长,造型典雅秀丽,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通雕座件、镂雕玉球、组合镶嵌等新工艺在业界颇具影响力。另外还有广州榄雕、广州砖雕、广州骨雕以及家具工艺等等。由于年轻一代多不愿继承学习,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州工艺有广绣、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榄雕、灰塑、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和广彩瓷-{zh-hans:烧制;zh-hant:烧制}-技艺。 旅游. 广州是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现有长隆旅游度假区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州塔、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动物园、黄花岗公园、越秀公园、广州烈士陵园、陈家祠、正佳广场、华南植物园等2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羊城八景”是指广州历代列出的8个旅游景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羊城八景”并不一致。2011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评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绵绣、湿地唱晚。 公园. 广州市公园分布广泛,下辖十一个区均有分布。2009年起,除少数公园(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广州动物园),广州市区各主要公园均为免费入园。其中,开辟于1917年的人民公园,为广州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广州市第一个免费公园。 除作为市民休憩用地之外,有的公园具特殊意义。如越秀山上越秀公园就有广州地标五羊石像;黄花岗公园内有多位革命者的墓;广州中山纪念堂为纪念孙文逝世而建立;海心沙亚运公园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地。此外,也有公园具各种文化功能,突出的有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儿童公园、等等。而各人工湖公园,则更兼具城市湿地的调节功能;其中,建于1958年的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公园,并称广州四大人工湖公园。2011年开园的白云湖公园和海珠湖公园成为广州市新增的大型人工湖公园。市内公园也常开设花展、画展、灯展等展览以使公园活动更为丰富。2013年开始,广州各区均陆续建设儿童公园,面积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不过,广州个别免费公园内部仍有需收费才能入内的景点,此现象引起市民争议。 博物馆. 广州的博物馆主要有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南越王博物院、广东美术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等。 广东省博物馆是广州市乃至广东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筹建于于1957年,现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址位于珠江新城,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7.27万余件(套),其中馆藏中的书画、古陶瓷两类文物,在数量和质量上居全国博物馆中前列。馆藏精品有信宜铜盉(西周)、千金猴王砚等。而广东出土文物与金木雕、端砚的收藏最为丰富,也最具地方特色,尤其注重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民俗文物的收集。 而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珍藏了目前最古老来自广州的文物。博物院位于解放北路867号,是在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陵寝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博物馆。博物院占地面积为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由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空间组成。院藏“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等文物,这些文物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对外交流. 广州的对外交流始于汉朝,源于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环东海北上最先抵达的外国港口即为福冈。历经多个朝代后,航运商业仍旧相当发达,至今与多个国家交流频繁。 领事机构. 改革开放后,美国率先于1979年在广州重设领事馆,之后外国驻穗领馆不断增加,至2023年4月共有68个国家在广州设有总领事馆,在中国大陆仅次于上海。许多国家在广州设领后,与广东的经贸往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大多数领馆的领区除广东之外还包括广西、福建、海南,有部分还包括湖南、江西,甚至云南、贵州等省。 友好城市. 1979年,日本福冈市成为广州第一个友好城市。截至2023年2月,广州已与67个国家的102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国际友好城市38个,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64个。广州流花湖公园建有法兰克福玫瑰园,内有该市赠送的歌德半身青铜塑像;而温哥华唐人街内立有广州赠送的云石中华门牌坊。
用维基百科解释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获历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正史」一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由「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学术界则一般奉《清史稿》为「二十五史」之一而摒除《新元史》,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成「二十六史」。 历史发展. 「二十四史」的概念形成.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范晔《后汉书》问世,唐代以后遂渐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其后,在《三国志》编成之后,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于唐代,记载三国至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合称「十史」。后来出现了「十三史」,即包括「十史」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唐朝时吴武陵有《十三代史驳议》二十卷,宗谏注《十三代史目》十卷。 于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北宋王令著有《王先生十七史蒙求》,南宋吕祖谦有《十七史详节》。 于明代,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说:「宋时止有十七史,今则并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一史。」 清代雍正年间,《明史》编成,合称「二十二史」,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是依此命名。其后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在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即二十四史。 后续. 因《元史》撰写之内容实为缺漏,且用字离疏,故柯劭忞于民国六年(1917年)召编《新元史》,民国九年(1920年)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将赵尔巽等编的《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的总数计算,合称「二十六史」。 1971年,主持「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的顾颉刚在其《整理国史计划书》中说:「钱海岳独竭数十年的精力,编成纪传体的《南明史》百数十卷,足备一代文献。」「如能觅得,应置《明史》之后。」等到钱氏女婿堵仲伟拜访顾颉刚并出示《南明史稿》时,顾氏又作题跋,将此书「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但此计划并未得到支持,众人认为应等《二十四史》点校完成后再议此事。
用维基百科解释
碱土金属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left;" | ↓ 周期 ! 2 ! 3 ! 4 ! 5 ! 6 ! 7 碱土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第2族(旧称Ⅱ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铍(Be)、镁(Mg)、钙(Ca)、锶(Sr)、钡(Ba)、镭(Ra),其中镭具有放射性。 碱土金属有相似的性质:标准情况下,它们都是银白色的、闪亮、高反应性 且比较软的金属 ,密度比其他金属小。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是以+2的氧化态存在。碱土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时,最外层一般是8个电子,但铍离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 碱土金属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制成许多合金,如镁铝合金等。 碱土金属对水的溶解度低,且都是活泼金属、强电离,但仍不如碱金属般活泼。 在结构上,它们(与氦一起)共同具有一个全充满的s轨道。 也就是说,该完整的轨道包含两个电子,而碱土金属容易失去该两个电子,以氧化态+2 的阳离子出现。 目前,所有已被发现的碱土金属均存在于自然界中,尽管镭仅作为铀和钍衰变链的中间衰变产物在地壳中微量存在。 为了合成出可能是该族下一个成员的120号元素,科学家们尝试了多次实验,不过目前都以失败告终。 性质. 物理性质. 碱土金属均为银白色、较软的固体,具有相对较低的密度、熔点以及沸点。 下表总结了碱土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原子性质。 化学性质. 例子: Ca+2 H2O=Ca(OH)2+H2 formula_1 formula_2 镁还能形成氮化物(氮化镁),钡和氧气加热下反应除了得到氧化钡,还能得到过氧化钡(过氧化钡可以吸氧、放氧,用来提取大气中的氧气)。 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 碱土金属的离子氢化物是强还原剂,其和水的反应方程式通式为: 放射性. 除镁和锶外所有碱土金属在自然界中都至少存在著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其中铍-7、铍-10、钙-41和镭-226是微量放射性同位素。钙-48和钡-130由于有很长的半衰期,因此它们都以一定的量存在于大自然中。镭在自然界中没有稳定的同位素,含量最多的是具放射性的镭-226。 蕴藏量. 钙和镁在地壳中十分常见,它们分别是现时地球上蕴藏量第五多和第八多的元素。这两个元素在地壳中形成数种的矿物,如白云石、石灰石和方解石等。其他非放射性的碱土金属在地球的蕴藏量较少,但也形成一些矿物,如绿柱石(铍)、天青石(锶)和重晶石(钡)等。放射性元素镭最长的半衰期只达1601年,因此它只能由其他较重的元素经放射性衰变所得,从而少量地出现在大自然中,如沥青铀矿等放射性矿物中便可能含有镭。 应用. 铍主要用于军事工业,但铍还有其他用途。铍在电子科技方面被用作3-5族化合物半导体的P型掺杂物,而氧化铍被用作高强度的电绝缘体和导热体。由于铍刚性高、密度低,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都可稳定保持形状,所以在国防及航空航天工业中可做轻质结构部件材料。 镁的用途十分广泛。它的主要用途是:制造铝合金、压模铸造(与锌形成合金)、钢铁生产中脱硫处理、克罗尔法制备钛等。此外,利用镁易于氧化的性质,可用于制造许多纯金属的还原剂。也可用于闪光灯、吸气器、烟花、照明弹等。 由于钙的高活性,因此可用作合金的脱氧剂,以及油类的脱水剂等,另外钙也用作从矿石中分离出其他金属(例如铀等)的还原剂。钙也可用于生产多种金属的合金,例如铝和铜合金。此外钙在干酪、砂浆和水泥的生产中也有起作用。 锶和钡的用途不及前三种较轻的碱土金属,但它们仍有用处。碳酸锶常用于制造红色烟花,纯锶则用于研究神经元中神经传递物的释放等。 放射性同位素锶-90的衰变热常作为苏联/俄罗斯式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的热源(通常是以氟化锶的形式)。纯钡或钡铝合金可用于吸收真空管(如电视映像管)中的多余气体。硫酸钡常用于石油和天然气井中的钻井液,或用作消化道X光成像中的放射性造影剂,以及制造名为立德粉的白色颜料等。 由于镭具有放射性,因此在现今的用途并不广。但镭在过去有著许多应用。镭曾经常用于发光涂料中,无知的人们甚至经常将镭添加到饮用水、牙膏和许多其他产品中,认为放射线可以促进健康,直到他们发现放射线对人体的致命危害时才逐渐停止使用。现今镭被少量地用作工业及医疗上的放射源,但也多被其他更强大且更安全的放射性同位素所取代。
用维基百科解释
Emacs
Emacs(,源自Editor MACroS,宏编辑器),是一个文本编辑器家族,它具有可扩展性,使用者以程序员和其他以技术工作为主的计算机用户为主。最初由理查德·斯托曼于1975年在MIT协同盖伊·史提尔二世共同完成。这一创意的灵感来源于TECO宏编辑器TECMAC和TMACS,它们是由盖伊·史提尔二世、、李察·格连布勒、Charles Frankston等人编写的宏文本编辑器。 自诞生以来,Emacs演化出了众多分支,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两种分别是:1984年由理查·斯托曼发起并由他维护至2008年的GNU Emacs,以及1991年发起的XEmacs。XEmacs是GNU Emacs的分支,至今仍保持着相当的兼容性。它们都使用了Emacs Lisp这种有着极强扩展性的编程语言,从而实现了包括编程、编译乃至网络浏览等等功能的扩展。 在Unix文化里,Emacs是黑客们关于编辑器之战的两大主角之一,它的对手是vi(Vim)。 历史. Emacs在1970年代诞生于MIT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在此之前,人工智能实验室的PDP-6和PDP-10电脑上运行的ITS操作系统的默认编辑器是一个叫TECO(Text Editor and Corrector)的行编辑器。与现代的文本编辑器不同,TECO将击键、编辑和文本显示按照不同的模式进行处理,稍晚出现的vi与它有些类似。在TECO上击键并不会直接将这些字符插入到文档里去,必须先输入一系列相应的TECO指令,而被编辑的文本在输入命令的时候是不会显示在屏幕上的。在如今还在使用的UNIX编辑器ed上,我们还能看到类似的工作方式。 1970年代初,-{zh-tw:理查·史托曼;zh-cn:理查德·斯托曼}--{zh-tw:拜访;zh-cn:访问}--{zh-tw:史丹福大学人工智慧实验室;zh-cn: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Stanford AI Lab)时见到了那里的"E" editor。这种编辑器有着所见即所得的直观特点,深深打动了-{zh-tw:史托曼;zh-cn:斯托曼}-,后来成为了大部分现代文本编辑器都具有的特性。后来斯托曼回到MIT,那时候MIT AI lab的黑客Carl Mikkelsen已经给TECO加上了称作“Control-R”的编辑显示模式,使得屏幕能跟随用户的每次击键刷新显示。斯托曼重写了这一模式,使它运行得更有效率,后来又加入了宏,允许用户重新定义运行TECO程序的键位。 这一新版的TECO立刻在AI实验室流行开来,并且很快积累起了大量自定义的宏,这些宏的名字通常就以“MAC”或者“MACS”结尾,意为“宏”(macro)。两年后,盖伊·史提尔二世承担起统一当时存在的各种键盘命令集的工作。史提尔和斯托曼经过一夜奋战,最终由斯托曼完成了这一任务,包括一套扩展和注释新的宏包的工具。这个完成的系统被称作EMACS,代表“Editing MACroS”,也代表“E with MACroS”。 根据斯托曼的说法,他采用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E>在ITS里还没有被当作缩写用过”。也有说法指出,当时波士顿在MIT附近有家名为“”的商店出售的冰淇淋很受欢迎,Dave Moon是那里的老主顾,他就将ITS上一个给文本排版的程序命名为BOLIO,然而斯托曼并不喜欢甚或根本不知道那种冰淇淋,此事后来成了黑客界的一桩公案。 斯托曼意识到过多的定制、在开发过程中事实上的分支以及针对特殊用途的限制,威胁着Emacs的发展。后来他写道: 最初的Emacs同TECO一样-{只}-能运行在PDP系列的电脑上。Emacs虽然是在TECO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它已经足以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文本编辑器了。很快,Emacs就成为ITS上的标准编辑程序,接着由Michael McMahon从ITS移植到Tenex和TOPS-20操作系统上。其他Emacs早期的贡献者还包括Kent Pitman、Earl Killian和Eugene Ciccarelli。到了1979年,Emacs已经是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它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主流编辑器了。 其他早期实现. 后来几年,程序员们写了很多类Emacs的编辑器。其中包括Michael McMahon和Daniel Weinreb为Lisp机器写的EINE(“EINE Is Not EMACS”)和ZWEI(“ZWEI Was EINE Initially”),还有Owen Theodore Anderson写的Sine。Weinreb的EINE是第一个以Lisp实现的Emacs。1978年,Bernard Greenberg写了Multics Emacs,大部分由Multics Lisp实现。Multics Emacs后来由Richard Soley维护。很多Emacs的变种,包括GNU Emacs,后来都将Lisp作为自己的扩展语言。 詹姆斯·高斯林,在1981年写了Gosling Emacs,他后来还发明了NeWS和Java。作为第一个在Unix上运行的类Emacs编辑器,Gosling Emacs由C语言实现,并且以Mocklisp作为扩展语言。1984年,Gosling Emacs成为专有软件。 GNU Emacs. 1984年,斯托曼开始致力于开发GNU Emacs,这将是一个自由软件,以代替专有的Gosling Emacs。最初GNU Emacs是在Gosling Emacs的基础上开发的,不过斯托曼后来用一个真正的Lisp解释器代替了原来的Mocklisp解释器,由于Lisp解释器在此软件中的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实际上重写了几乎全部代码。GNU Emacs是GNU计划的第一个项目,以C语言编写,将Emacs Lisp(其解释器由C实现)作为扩展语言。GNU Emacs最早广泛发布的版本是15.34,出现于1985年。实际上版本2到12并不存在,GNU Emacs的早期版本都是以“1.x.x”的形式编号,直到1.12版时开发人员放弃了这一记法,因为他们认为主版本号是不应该改动的,所以版本号从“1”跳跃到了“13”。因此,Version 13是第一个public release,它发布于1985年3月20日。 GNU Emacs后来被移植到了Unix系统上。它比Gosling Emacs拥有更多的的功能,尤其是它有一个真正的Lisp作为扩展语言。结果,GNU Emacs很快就取代了Gosling Emacs,成为Unix系统上预设的Emacs编辑器。 到1999年为止,GNU Emacs的开发工作基本是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开发方式在《大教堂和市集》中被称为“大教堂模式”。从那以后,GNU Emacs项目建立了公共开发邮件列表和匿名CVS代码访问,开发工作在一个CVS代码仓库中进行。2008年,Emacs开始使用Bazaar进行版本控制。 斯托曼是GNU Emacs的主要维护者,但他曾经有几次把维护工作交给别人。他于2008年将代码的维护工作交给了Stefan Monnier和Chong Yidong。他在mail list上发出以下内容: XEmacs. 1991年,Lucid公司的Jamie Zawinski等人以GNU Emacs 19的一个早期alpha版为基础,添加了一些新的特性,开发出Lucid Emacs。很快,Lucid Emacs的开发与GNU Emacs渐行渐远,最终双方的团队放弃了将两者合并的努力。Lucid Emacs被重新命名为XEmacs;至今为止,XEmacs仍然是最流行的Emacs变种之一。 其他GNU Emacs的衍生版本. 其他的衍生版本,包括: 其他Emacs变种. 除上述编辑器以外,还有很多不基于GNU Emacs的编辑器,有些项目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精简版的Emacs。在1980年代,GNU Emacs只能在很高端的电脑上运行,这就为精简版的Emacs实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还有一些Emacs变种是为了克隆一个完整的Emacs,但是使用不同的Lisp方言或者其他的编程语言。比如: 版权. Emacs的版权遵从GNU通用公共许可证,赋予他人自由地对包括C和Lisp在内的Emacs源文件进行修改和再发行的权利。较早版本的GNU Emacs文档是在一种点对点(ad-hoc)的许可下发布的,要求所有修改过的副本都要包含某些特定的文字。例如,GNU Emacs的用户手册中必须包含如何获得GNU Emacs的说明,以及理查·史托曼的文章——《GNU宣言》。作为较早版本的GNU Emacs的分支,XEmacs的手册也采用相同的使用许可。较新版本的GNU Emacs文档则采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以使用“不变段落”("invariant sections")的形式包含有同样的文本,并且要求这些文档自我声明为“GNU手册”("GNU Manuals")。 功能特点. Emacs不仅仅是一个编辑器,它是一个整合环境,或可称它为集成开发环境,这些功能如让使用者置身于全功能的操作系统中。Emacs可以: 此外Emacs还有如下特点: 可定制性. GNU Emacs几乎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定制,有的可以通过C语言实现,有的可以通过一个Lisp的方言——Emacs Lisp来实现。在Lisp环境中,变量和子程序可以在不重新编译/启动Emacs的前提下被修改。Emacs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偏好对编辑器进行定制。强大而自由的个人定制功能是Emacs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定制Emacs主要有三种方法: 如果一段Emacs Lisp代码确实有用,它通常会被打包并发布给其他用户。在因特网上能找到很多这样来自第三方的Emacs Lisp库,例如能用于编辑维基百科条目的。Usenet上的新闻组gnu.emacs.sources专门发布新的Emacs Lisp库。有些第三方代码最终还成为了Emacs的一部分。 手工配置安装各种Emacs Lisp代码毕竟有些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macs 24自带包管理器ELPA(package.el)。用户可以方便的浏览可用的包(M-x package-list-packages)和自动下载安装包(M-x package-install)。详细信息可以参考Emacs Wiki上的ELPA词条。 性能. 在GNU Emacs刚诞生时,它比相同系统上的其他编辑器运行速度要慢很多,但是现代的电脑可以很快地运行GNU Emacs。早期的GNU Emacs可以处理256 MB以下的文件,GNU Emacs 23.2将这一限制提升到512 MB,而在64位系统的GNU Emacs 24中,这个限制是大约2 EiB。 平台. Emacs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可移植性的重要软件之一,能够在当前绝大多数操作系统上运行,包括各种类Unix系统(GNU/Linux、FreeBSD、NetBSD、OpenBSD、Solaris、AIX、OS X等)、MS-DOS、Microsoft Windows等。甚至在Android和诺基亚的Maemo上,Emacs也能运行。 GNU Emacs既可以在文本终端也可以在图形用户界面环境下运行。在类Unix系统上,GNU Emacs使用X-Window产生GUI,或者直接使用“框架”(widget toolkit),例如Motif、LessTif或GTK+等等。Emacs也能够利用OS X和Microsoft Windows的本地图形系统产生GUI。用GUI环境下的Emacs能提供菜单栏(Menubar)、工具栏(toolbar)、滚动条以及环境菜单(context menu)等交互方式。 编辑模式. 主模式. Emacs采取的编辑方式是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入相应的编辑模式,即“主模式”(major mode)。Emacs针对多种文档定义了不同的主模式,包括普通文本文件、各种编程语言的源文件、HTML文档、TEX与LaTeX文档,以及其他类型的文本文件等等。 每种主模式都有特殊的Emacs Lisp变量和函数,使用户在这种模式下能更方便的处理这一特定类型的文本。例如,各种编程语言的主模式通常会提供: 次模式. Emacs还能进一步定义“次模式”(minor mode),用以深度定制Emacs。一个GNU Emacs的缓冲区(buffer)-{只}-能关联于一种主模式,却能同时关联多个次模式。比如,编写C语言的主模式可以同时定义多个次模式,每个次模式有着不同的缩进风格(indent style)。 国际化. Emacs支持对多种文字的文本编辑,加上对多种字符集、字母系统、书写系统,以及不同文化的书写习惯都提供了支持,使得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者都能通过Emacs进行文本处理。Emacs还能通过调用诸如Aspell这样的外部程序,实现多种语言的拼写检查。GNU Emacs 24添加了对双向文字的支持。 Emacs支持包括UTF-8在内的诸多编码系统。GNU Emacs从23开始以UTF-8作为自身的编码系统,而在之前的版本,Emacs拥有一种特殊的内部编码系统MULE(MULti-language Environment),在读写文件时进行编码和解码。XEmacs编码系统和GNU Emacs相似,但具体的实现方法不完全一样。 一个叫做Emacspeak的子系统可以通过音频反馈,让拥有视觉障碍的用户和盲人用户使用Emacs。 使用Emacs. 命令. 在普通的编辑模式下,GNU Emacs和其他文本编辑器一样,允许用户通过按下键盘上的键插入其相对应的字符,也可以使用键盘上的方向键来移动光标。使用各种修饰键(如、、等)和其它的普通键配合可以调用Emacs Lisp函数和宏。 某些GNU Emacs命令会调用外部程序,比如使用Aspell进行拼写检查或者使用GCC进行程序编译,解析被调用的外部程序的输出,并将结果显示出来。习惯IBM Common User Access的用户可以使用“cua-mode”,“cua-mode”曾经是一个第三方插件,从GNU Emacs 22开始被包含在Emacs中。 下表给出了一些基本命令。键以大写"C"表示,键键以大写"M"表示。 注:中文系统C-一般为系统输入法,可使用C-@代替。 小缓冲. Emacs使用“小缓冲”(通常在最下面一行)显示信息提示以及输入命令和命令参数。在合适的情况下,小缓冲支持使用制表键或空格键补全。每个frame只有一个小缓冲。 文件管理与显示. Emacs将文本存放在缓冲区中。用户可以创建新的缓冲区,也可以关闭不需要的缓冲区,Emacs可以同时存在很多缓冲区。大部分的缓冲区的文本来自文本文件,用户可以编辑缓冲区的内容,并且保存到磁盘上。缓冲区也可以保存临时文本,比如“help”库显示的文档字符串。 Emacs小拇指. 很多Emacs用户都有过重复性劳损的经历,原因是Emacs强烈依赖Ctrl键和Meta键,也由于Ctrl键在现代键盘中的位置。 解决方法有软件方法,也有硬件方法。软件方法包括: 硬件方法包括使用特殊的键盘,如Kinesis键盘的修饰键放在大拇指很容易按到的位置,或者微软自然键盘,它的修饰键对称的放置在键盘的两边,并且可以使用手掌按下。脚控踏板也是一种方法。 如果使用普通键盘,可以在按Ctrl组合键时手掌下移,用无名指击Ctrl,或者直接以小指掌骨压下Ctrl,以规避小指过度利用。 “Emacs小拇指”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在Emacs诞生时,键盘的Ctrl键非常大,并且在空格键的旁边,使用大拇指很容易按。 Vim 的拥护者经常以Emacs小拇指作为切换编辑器的原因,虽然有些 Vim 用户(因为相似的原因)也会交换模式转换键和大小写转换键的功能。
用维基百科解释
'(Carbon;Carbonium,意为「煤炭」),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原子序数为6,原子量为,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IV A族,属于非金属。每个碳原子有四颗能够进行键合的电子,因此其化合价通常为4。自然产生的碳由三种同位素组成:12C和13C为稳定同位素,而14C则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约为5730年。碳是少数几个自远古就被发现的元素之一(见化学元素发现年表)。 碳的同素异形体有数种,最常见的包括:石墨、钻石及无定形碳。这些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包括外表、硬度、电导率等等,都具有极大的差异。在正常条件下,钻石、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热导率是已知材质中最高的。 所有碳的同素异形体在一般条件下都呈固态,其中石墨的热力学稳定性最高。它们不易受化学侵蚀,甚至连氧都要在高温下才可与其反应。碳在无机化合物中最常见的氧化态为+4,并在一氧化碳及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中呈+2态。无机碳主要来自石灰石、白云石和二氧化碳,但也大量出现在煤、泥炭、石油和甲烷水合物等有机矿藏中。碳是所有元素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的,目前有近一千万种已记录的纯有机化合物,但这只是理论上可以存在的化合物中的冰山一角。 碳的丰度在地球地壳中排列第15(见地球的地壳元素丰度列表),并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见化学元素丰度),名列氢、氦和氧之下。由于碳元素极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环境下所能产生的聚合物种类极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学根本。 特性. 碳的各种同素异形体的物理特性差异极大,例如钻石是最坚硬的天然物质,而石墨则是最柔软的物质之一。碳可以和众多较小原子(包括碳原子)产生多个共价键,因此碳化合物的总数是各个元素中最高的,已发现的有近一千万种,占所有已知化合物的绝大多数。碳的升华点是所有元素中最高的。在标准大气压下,碳没有熔点,因为它的三相点位于formula_1MPa、formula_2K(约4,330°C),而是会在3,900K左右升华。因此所有碳同素异形体的固体温度上限比熔点最高的金属还要高,如钨和钌。虽然碳能够进行氧化反应,但它的耐氧化性比铁和铜等元素都强。 碳化合物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学基础。碳氮氧循环反应是太阳以及其他恒星内部部分能量的来源。虽然碳拥有上千万种化合物,但碳在一般条件下的化学性质并不活跃。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碳能够抵抗几乎所有的氧化剂,并只会与最强的氧化剂反应。无论是硫酸、盐酸、氯还是任何碱,都无法侵蚀碳。在高温条件下,碳会和氧反应形成碳氧化物(CO、<chem>CO2</chem>),也会把金属氧化物还原为纯金属,例如将氧化铁还原为游离态铁。这一放热反应应用于钢铁工业中,用以控制钢铁的碳含量: 碳能和某些金属在高温下形成碳化物,如钢铁中的碳化三铁及用作制造坚硬钻头磨料的碳化钨等。 截至2009年,石墨烯是所有已知物质中最坚固的。然而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的过程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在工业中应用。 碳的各种同素异形体有著两极化的异常特性: 同素异形体. 的存活时间极短,因此碳一般以多原子形态稳定存在,这些碳原子的不同排布方式称为同素异形体。最常见的三种碳同素异形体为无定形碳、石墨及钻石。富勒烯曾经是新发现的奇异物质,但今天已大量生产,受到了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富勒烯共包括巴基球、碳纳米管、碳纳米芽及碳纳米纤维等。其他同素异形体还有:蓝丝黛尔石、玻璃碳、碳纳米泡沫及直链乙炔碳等等。 碳的无定形体是碳原子以非晶体形式不规则排列时形成的玻璃态物质,也就是不具备宏观晶体结构的石墨。无定形碳呈粉末状,是煤炭、煤烟(炭黑)及活性炭的主要成份。在正常压力下,碳以石墨的形式存在,其中每个碳原子都和另外三个碳原子键合,形成平面六边形环平铺结构。这一种网状平面结构能够层叠起来,每层间有弱范德华力。因此石墨性质柔软,也可作润滑剂(因为层与层间能轻易平行滑动)。由于石墨中每个碳原子都有一颗外层离域电子,共同形成遍布整个平面的π-云,所以电能顺著石墨的每个共价键合平面上传导。因此碳的整体电导率低于大部分金属。由于含有离域电子,因此在标准条件下石墨比钻石更加稳定。 在极高压力下,碳会形成原子排布更紧密的钻石,其密度几乎为石墨的两倍。钻石中的每个碳原子以四面体状与另外四个碳原子键合,形成一个三维密铺网状结构。钻石晶体属立方晶系与矽和锗相同。由于碳-碳共价键非常强,因此钻石是最抗刮损的天然材质。虽然民间有「钻石是永恒的」一说,但实际上钻石在标准环境下并不具备热力学稳定性,而且会转变为石墨。然而由于转变需要较高的活化能,所以该过程极为缓慢,肉眼无法观察。碳在某些情况下会结晶成蓝丝黛尔石。这一形态为六方晶体,所有碳原子间都以共价键键合。因此蓝丝黛尔石与钻石特性相近。 富勒烯的结构与石墨相似,但除了六角碳原子环以外,它还含有五角环和七角环。这些环镶嵌成平面,卷缩成球体、椭球体和圆柱体等形状。各种富勒烯(包括巴基球、碳纳米管和碳纳米芽)的特性仍尚待研究,属于纳米材料科学的范畴。「富勒烯」(Fullerene)和「巴基球」(Buckyball)是以推广网格球顶作为建筑结构的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命名的,而网格球顶与富勒烯的几何结构相似。巴基球是较大的纯碳单质分子,每个碳原子与三个碳原子键合,形成椭球体(最简单的一种为足球形的<chem>C60</chem>,亦即巴克敏斯特富勒烯)。碳纳米管则是碳原子六角形密铺平面所卷缩而成的管状(圆柱体)分子。2007年,科学家首次宣布发现碳纳米芽,一种巴基球和碳纳米管的混合体(巴基球键合在碳纳米管壁上)。碳纳米芽同时具有巴基球和碳纳米管的属性。 其他同素异形体还有碳纳米泡沫,发现于1997年,具铁磁性。碳纳米泡沫由众多碳原子低密度聚集而成,每个原子与三个碳原子键合,形成由六角或七角环串联而成的松散三维网格。它是已知最轻的固体之一,密度约为2kg/m3。同样,玻璃碳也含有大量的内部气孔。但与普通石墨不同,其每一层并不平行层叠,而是以相对随机的方式排布。直链乙炔碳的化学结构为<chem>-(C:::C)n-</chem>。这一分子呈直链型,具有"sp"混成轨域,是一种在三键和单键之间交替的聚合物。其杨氏模量是世\,因此在纳米科技中有相当的研究空间。 存量. 碳在全宇宙各元素中总质量排列第四,位于氢、氦和氧之后。碳大量存在于彗星、大部分行星大气层、太阳以及其他恒星中。一些陨石含有太阳系还处于原行星盘时所遗留下来的微钻石。陨石撞击时的巨大温度和压力也会在撞击坑处形成微钻石。 碳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大量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当中约有8100亿吨碳)并溶解在所有水体中(约有36万亿吨碳)。整个生物圈共含有约1.9万亿吨碳。碳氢化合物(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同样含有碳:煤矿储备共有约9000亿吨碳,石油储备有约1500亿吨碳,而天然气则有约1050亿吨碳,但仍不包括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源(含有5400亿吨碳)。碳也封存在地球两极和海底的甲烷水合物中,碳含量估计共有5千亿至2万5千亿吨,另有研究估计含量为3万亿吨。过去的碳氢化合物含量比今天要多。从1751年至2008年有大约3470亿吨碳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层中。 碳酸盐岩石(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等等)中含有大量的碳。最大的碳矿石来源是煤,占化石燃料的80%。 若以个别同素异形体计算,则石墨主要位于美国(以纽约州及德克萨斯州为主)、俄罗斯、墨西哥、格陵兰和印度。天然钻石主要出现在古火山的「颈部管道」部分的金伯利岩内。大部分钻石矿藏都位于非洲,其中以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刚果共和国及塞拉里昂居多。其他矿藏地点包括美国阿肯色州、加拿大、俄罗斯北极圈内、巴西以及西澳洲。好望角对出的洋底也有进行钻石的开采。虽然自然界中存在著不少钻石,但是在美国有30%的工业用钻石都是人工合成的。 宇宙射线会在海拔9至15公里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处产生碳-14。这一反应中,热中子撞击氮-14原子核,形成碳-14原子核及一颗质子。 同位素. 所有碳同位素的原子都有6颗质子,但中子数各异(从2到16颗不等)。碳有两个自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碳-12(<chem>^12C</chem>)占地球上碳的98.93%,而碳-13(<chem>^13C</chem>)则占剩余的1.07%。生物体中<chem>^12C</chem>同位素的比率更高,因为生物化学反应会选择性地消除<chem>^13C</chem>。196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决定以碳-12同位素作为原子量单位的定义标准。核磁共振所探测的就是<chem>^13C</chem>。 碳-14(<chem>^14C</chem>)是自然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地球上的丰度为一万亿分之一(0.0000000001%),主要存在于大气层和地表矿藏中,如泥炭及其他有机物质等。碳-14以0.158 MeV能量进行β−衰变。由于半衰期只有5730年,所以该同位素在古老岩石中几乎绝迹,但会在大气高层(低平流层及高对流层)中经宇宙射线和氮间的反应而不断产生。14C在大气层及生物体中的丰度几乎守恒,但在生物体死亡后有规律地衰减,这就是放射性碳定年法的原理。该定年法可测量年龄在4万年以下的含碳物质。 碳有15种已知同位素,其中半衰期最短的是<chem>^8C</chem>,它会进行质子发射,半衰期为3.5秒。同位素<chem>^19C</chem>有核晕效应,即其半径比密度均匀的正常球体原子核高得多。 星体内部核合成. 碳原子核的合成需要在巨星或超巨星内部,通过3颗α粒子(氦原子核)几乎同时互相撞击而形成,称为3氦过程。进一步与氢或氦融合后分别产生的锂-5和铍-8都很不稳定,因此会迅速衰变回较小的原子核。这种情况下的温度达到1亿开尔文,所需的氦浓度极高。大爆炸后的宇宙迅速膨胀、冷却,因此大爆炸没有产生大量的碳元素。赫罗图中的水平分支恒星则具备3氦过程的所需条件,可以大量生成碳。超新星爆炸再将这些恒星内部的碳散布到太空中,这些含碳的尘埃聚合形成第二代、第三代恒星及其行星。太阳系属于第三代恒星系统,因此地球生物所赖以为生的碳元素,最初也是在巨大恒星的内部合成的。另外,通过碳氮氧循环过程,碳作为聚变反应的催化剂,为恒星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能量。 亚毫米波天文学能够探测到含不同碳同位素的一氧化碳间的循环转换(<chem>^12CO</chem>、<chem>^13CO</chem>及<chem>C^18O</chem>),这可用于研究分子云中刚刚形成的恒星。 碳循环. 在地球上并不容易发生元素间的转变,因此地球上的碳基本上是守恒的。任何使用到碳的物理及化学过程都必须从一处取得碳,并在过程后转移到另一处。环境中碳所遵循的路径称为碳循环。例如,植物从周围环境中吸取二氧化碳,用以增加自身质量。动物可能会进食一部分植物体,并再以二氧化碳把碳还原到环境中。整个碳循环实际上复杂得多,比如一些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海洋中,动植物死亡后也会成为石油或煤,再经焚烧把碳还原到大气中。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碳能够形成串连的<chem>C-C</chem>键,形成很长的分子链,这种特性叫做成链。碳-碳键强而稳定。因此,碳可以形成几乎无限种不同的化合物。其实,碳化合物的数量比其他所有元素的化合物加起来还要多(除氢以外,因为大部分碳化合物都含有氢)。 最简单的有机分子是碳氢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以一条碳链为主干,并有氢原子键合在碳链上。链长、支链及官能团等都会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所有生物体中都含有碳,并以碳作为有机化学的基础。碳氢化合物在工业上可用作制冷剂、润滑剂、溶剂、塑料的制造原料、化石燃料等等。 碳与氧和氢结合后,会形成众多必不可少的生物化合物,包括糖、木酯素、甲壳素、醇、脂、酯、类胡萝卜素、萜烯等等。碳与氮结合会形成生物碱,再加上硫后会形成抗生素、氨基酸及橡胶等等。最后加入磷,会形成生命所需的化学编码分子DNA及RNA,以及生物细胞用以传递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 无机化合物. 矿石中的含碳物质以及不含氢或氟的碳化合物一般不归于有机化合物中,但这种定义并不是绝对的。这些无机化合物包括最简单的各种氧化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二氧化碳(<chem>CO2</chem>)。二氧化碳曾是古大气层的主要成份,但今天则只占地球大气层中的极小一部分。当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会形成碳酸(<chem>H2CO3</chem>)。但由于有多个氧原子以单键连结到一颗碳原子上,所以它并不稳定。然而通过这一中继状态,因共振而稳定的碳酸盐离子得以形成。一些重要的岩石都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白垩岩和大理石等。 另一常见的碳氧化物是一氧化碳(<chem>CO</chem>),一种在不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三键,而且极性非常强,所以会不可逆转地与血红蛋白分子结合,使得亲和力较低的氧无法经血红蛋白传输。氰化物(<chem>CN-</chem>)的结构相似,但其特性更类似于卤素离子(拟卤素)。例如,氰分子(<chem>(CN)2</chem>)与双原子卤素相似。其他较罕见的氧化物包括二氧化三碳(<chem>C3O2</chem>)、不稳定的一氧化二碳(<chem>C2O</chem>)、三氧化碳(<chem>CO3</chem>)环戊五酮(<chem>C5O5</chem>)、环己六酮(<chem>C6O6</chem>)和苯六甲酸酐(<chem>C12O9</chem>)。 当碳遇到如钨等活性较强的金属时,会形成碳化物(<chem>C^4-</chem>)或乙炔化物(<chem>C2^2-</chem>),大大提高这些合金的熔点。碳的电负性为2.5,所以会主要形成共价键。碳有几种共价键晶格化合物,如结构与钻石相近的碳化矽(<chem>SiC</chem>)。 金属有机化合物. 金属有机化合物是任何具有碳-金属键的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类别繁多,主要分为烷基金属化合物(如四乙基铅)、η2烯烃化合物(如蔡斯盐)和η3烯丙基化合物(如氯化烯丙基钯二聚物);含环戊二烯配位体的茂金属(如二茂铁);以及过渡金属卡宾配合物。金属羰基配合物有很多种,包括四羰基镍等。 历史. 中文的「碳」字为形声字,以石部表示固体非金属,并以「炭」旁表示碳元素源自木炭或煤炭等物质。韩文及日文中碳的汉字写法均为「炭素」。在英文中,carbon来自拉丁文的carbo,即煤炭和木炭;法文中的charbon同样也是木炭的意思。德文、荷兰文和丹麦文中碳分别写作Kohlenstoff、koolstof和kulstof,都是「炭物质」的意思。 最早的人类文明就已在煤烟和木炭中发现了碳。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发现了钻石。人们在古罗马时代就开始通过在无氧环境下加热木材制造木炭。 1722年,瑞尼·瑞欧莫发现铁在转变为钢的过程中会吸收一种物质,今天人们知道这就是碳。1772年,安东万·拉瓦节证明钻石是完全由碳组成的。他燃烧了木炭和钻石,发现两者都没有产生水,而且形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人们曾以为石墨是铅的一种形态,但卡尔·威廉·舍勒在1779年证明了它和木炭相同,但混有小量铁,并会经硝酸氧化之后释放二氧化碳。178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贝托莱、加斯帕·蒙日和沙尔·奥古斯丁·范德蒙以拉瓦节对钻石所用的方法证明,石墨同样主要由碳组成。石墨在燃烧后同样留下了铁,因此他们以为铁在石墨结构中是必要的。拉瓦节在他1789年的教科书中将碳列为化学元素。 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碳单质富勒烯,其中包括巴基球、碳纳米管等等。发现者罗伯特·柯尔、哈罗德·克罗托和理查德·斯莫利因此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他奇特的碳同素异形体也被陆续发现了,例如玻璃碳。 生产. 石墨. 大量天然石墨矿藏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主要出产国为中国、印度、巴西和朝鲜。石墨矿石都是变质岩,与石英、片岩中的云母和长石、片麻岩及变质砂岩和石灰岩一同出现,呈透镜状或叶脉状,厚度可达1米多。位于英国坎伯兰博罗戴尔(Borrowdale)的石墨矿藏巨大且纯度高,直到19世纪,人们都直接锯下石墨块,削成条状后包在木条中,作铅笔出售。今天,要从较小的石墨矿中提取石墨,需要把矿石压碎后,用水浮出较轻的石墨。 天然石墨以三种形式出现:无定形态、薄片状或结晶薄片状以及叶脉状或块状。无定形石墨的质量最低,但也最常见,一般被用于生产价值最低的产品。在工业中「无定形」指的是晶体细小,而非科学中所指的完全缺乏晶体结构。无定形石墨大量出现在位于中国、欧洲、墨西哥以及美国的大型矿藏中。薄片状石墨的价值更高,也较少见,通常出现在变质岩中。质量较高的薄片石墨价格可以是无定形石墨的4倍,可制成一膨胀性石墨,用作阻燃剂等。薄片石墨出产于巴西、加拿大、中国、德国和马达加斯加。叶脉状或块状石墨最为罕见,是天然石墨中质量与价格最高的一种。这种石墨整块出现在岩石与岩石之间,目前只有斯里兰卡出产。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10年全球石墨产量为1100万吨,其中中国占了80万吨,印度13万吨,巴西7.6万吨,朝鲜3万吨,加拿大2.5万吨。美国没有开采自然石墨,但2009年共生产了11.8万吨合成石墨,估计总值9.98亿美元。 钻石. 全球的钻石生产由少数大型企业控制,而钻石矿藏也只分布在地球的少数地区。 钻石矿石中只有极小部分是钻石。在最初压碎矿石时须避免损伤大块钻石,压碎后再以密度分开各种粒子。今天,人们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能够预先找到钻石含量较高的部分,接著的分类过程则由人工进行。在X光科技普及之前,人们用涂上油脂的运输带提取钻石。钻石比矿石中其他的矿物更容易粘在油脂上。 历史上只有南印度出产钻石。自公元前9世纪左右至公元18世纪中叶,印度都是世界唯一的钻石产国。18世纪末,印度的矿藏已经衰减了许多,因此巴西1725年发现钻石后,成为了印度以外的首个钻石产地。 1870年代人们发现了南非的钻石矿场,才开始了对主要矿藏(金伯利岩及钾镁煌斑岩)的开采。产量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一共已有45亿卡拉钻石从当地开采出来。钻石在美国主要分布在阿肯色州、科罗拉多州和蒙大拿州。 今天经济效益最高的钻石产国有俄罗斯、博茨瓦纳、澳洲及刚果共和国。俄罗斯的钻石产量为全球的五分之一。澳洲拥有钻石含量最高的矿藏,其年产量在1990年代达到4200万吨的顶峰。其他的商业钻石矿场位于加拿大加拿大、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在雅库特地区)、巴西以及澳洲北部和西部。 根据贝恩公司的报告,全球2018年钻石产量为1.47亿克拉,预计2019年产量为1.42亿克拉。 应用. 所有生物都依赖碳。如果没有碳,我们所知的生物形态都不可能存在(见假定性生物化学)。除了作食物和木材以外,碳的最大用途是在化石燃料上(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如天然气和石油等。石油化学工业利用炼油厂把原油蒸馏成汽油和柴油。纤维素是一种植物制造的碳聚合物,出现在棉花和麻中。植物中的纤维素主要有支撑结构的作用。动物来源的碳聚合物有羊毛、羊绒和丝绸。塑料是人工合成的碳聚合物,一般在分子链中含有固定间隔的氧和氮原子。塑料的制造原料都可以从石油加工而成。 碳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非常广泛。碳可以和铁形成合金,亦即钢。石墨与粘土混合后可制成铅笔芯,用于书写和绘画。石墨还能用作润滑剂、颜料、玻璃生产过程中的铸模材料、亁电池中或电镀和电铸过程中的电极、电动机中的碳刷以及核反应炉中的中子减速剂等等。 木炭可用于绘画、烧烤、炼铁等等。木材、煤炭和石油都可用作燃料,用以发电或保暖。高质量钻石被用作首饰,而工业用钻石则可在金属或石头上进行钻孔、切割和磨光。化石燃料中的碳氢化合物能加工成塑料。聚酯纤维裂解后形成的碳纤维可以为塑料加固,产生轻盈的复合材料。碳纤维的制造原料为经拉伸过的聚丙烯腈(PAN)以及其他有机物质,其最终的晶体结构和力学属性取决于初始原料和制作工序。由PAN做成的碳纤维结构与细长的石墨丝相似,而经过热处理后,结构就会变成连续的一张薄片。这种纤维的拉伸比强度比钢还要高。 炭黑的应用包括:黑色颜料、印刷墨水、艺术油墨和水彩、碳式复写纸、汽车油漆、墨和激光打印机碳粉。炭黑还可以用作橡胶和塑料的填充剂。活性炭可吸附、过滤物质,其应用范围包括防毒面具、水净化、厨房吸油烟机等,也可从消化系统中吸收毒物或气体作医学治疗。碳在高温下可以进行还原反应,如焦炭可将铁矿石转化为铁金属。钢与碳粉末一起加热后,可以达到表面硬化的作用。碳化矽、碳化钨、碳化硼和碳化钛都是超硬材料,在切割和碾磨时被用作磨料。几乎所有衣料都由碳化合物组成,如人造纺织品和皮革等。不同形式的碳是有希望的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和电极材料。 钻石. 钻石工业可基本分为宝石级和工业级钻石的生产和加工,两种市场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宝石级钻石交易市场巨大。但与金、铂等贵金属不同,钻石宝石的交易并不像日用品:其利润幅度很高,二手市场也不大。 工业用钻石市场主要注重钻石的硬度和热导率,而几乎忽略钻石的清澈度和颜色。因此开采出来的钻石中,有80%(即1亿卡拉、20吨)无法用作宝石,需要转到工业用途上。1950年人工钻石被发明之后,马上就有了工业用途,年产量共有30亿卡拉(600吨)。钻石在工业中主要被用于切割、钻孔、碾磨和磨光等,一般大小不需要太大。大部分宝石级钻石都可以用在工业上。钻石可以镶嵌在钻头或锯子上,或磨成粉末后进行碾磨和磨光。在专门用途上,钻石可以作高压实验的器材(如钻石对顶砧)、高效轴承以及特殊窗户等。在人工钻石生产技术的发展下,更多应用将在未来实现,如作为集成电路中的半导体或电子产品中的散热片等。 安全. 纯碳对人类的毒性很低,甚至可以以石墨或木炭的形式直接安全进食。碳可以抵抗化学侵蚀,包括消化道中的酸。因此当进入人体组织后,碳会长时间存留。炭黑有可能是第一种被用作纹身的颜料。冰人奥茨的身上有碳刺青,一直保留到他死后5200年后的今天。然而,大量吸入煤灰或煤烟却会刺激肺部,并造成煤工尘肺等阻塞性肺病。作磨料用的钻石粉末在进食或吸入后同样会造成危险。柴油引擎排烟中含有碳微粒,这些微粒会在肺部积聚。如果进入身体的含碳物质还有其他的杂质,如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等,就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 碳对大部分地球生物来说毒性都很低,但对某些生物却有毒。比如,碳纳米微尘对果蝇属是有毒的。 碳在高温下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如温斯乔火灾就是因加热的石墨造成的。大量煤炭在无氧状态下经过数亿年后,首次被挖出时,可能会在接触到空气后自燃。 碳的众多化合物中,有著多种剧毒,如河豚毒素、蓖麻毒蛋白、氰化物(<chem>CN-</chem>)和一氧化碳。
用维基百科解释
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Temps Universel Coordonné,简称UTC)是最主要的世界时间标准,其以原子时的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zh-tw:格林威治标准时间;zh-hk:格林威治标准时间;zh-mo:格林威治标准时间;zh-cn: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台湾采用CNS 7648的《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与ISO 8601类似)称之为「世界协-{}-调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ISO 8601:2000的国家标准GB/T 7408-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中则称之为「协调世-{}-界时」。 现在时间<br> (UTC) 协调世界时是世界上调节时钟和时间的主要时间标准,它与0度经线的平太阳时相差不超过1秒,并不遵守夏令时。协调世界时是最接近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的几个替代时间系统之一。对于大多数用途来说,UTC时间被认为能与GMT时间互换,但GMT时间已不再被科学界所确定。 协调世界时(UTC)正式形成于1963年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的374号建议中,该建议由多国时间实验室共同提出。人们对该时间系统进行过数次调整,直到1972年引入了闰秒机制,调整工作得以简化。也有很多人提议用一个没有闰秒的时间系统来替换掉协调世界时,但目前尚未就此达成一致。 现行的协调世界时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建议《Standard-frequency and time-signal emissions》(ITU-R TF.460-6)所确定。UTC基于国际原子时,并通过不规则的加入闰秒来抵消地球自转变慢的影响。闰秒在必要的时候会被插入到UTC中,以保证协调世界时(UTC)与世界时(UT1)相差不超过0.9秒。 缩写. 协调世界时的缩写为UTC。国际电信联盟希望协调世界时能够在所有语言有单一的缩写。英语和法语区的人同时希望各自的语言缩写-CUT和TUC能够成为国际标准,结果最后妥协使用UTC,这个缩写跟从世界时变种(UT0、UT1、UT2、UT1R等等)的缩写模式相似。 机理. 协调世界时把时间分为天、小时、分钟和秒。通常,天是使用格里历(公历)定义的,但也能使用儒略日。每天包含24小时,每小时包含60分钟。一分钟通常有60秒,但加入了随机的闰秒后,一分钟可能是61秒或59秒。因此,在UTC系统的时间尺度中,秒和比秒小的单位(毫秒、微秒等)其长度是固定的,但是对于分钟和比分还大的单位(小时、天、周等),其长度是可变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做出插入闰秒的决定,并至少在加入前6个月发布在该组织的“公告C”中 。闰秒是无法提前很早预知的,因为地球的自转速率是不可预测的。 几乎所有的UTC天都包含 86,400 SI秒,即每分钟正好有60秒。然而,由于一个平太阳日比 86,400 SI秒稍微长一些,偶尔会有一个UTC天的最后一分钟被调整为61秒。多出的这一秒被称为闰秒,它体现了上一闰秒后比平太阳日多出来的全部时长(大约每天2毫秒)。一个UTC天的最后一分钟也可以是59秒,以此来适应地球自转得更快的情况,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很小,至今还没有出现过。UTC天的长度不规则意味着带小数的儒略日和UTC时间不能很好的对应。 为了保证协调世界时很接近世界时UT1,UTC从基于TAI的线性方程转变成另一方程时,偶尔会出现不连续点。这些不连续点以闰秒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不连续点就是造成了UTC天的长度不规则的闰秒。IERS规定不连续点仅出现在6月或12月底,但也有规定将3月或者9月作为备选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跟踪并公布UTC时间和世界时的差别,即DUT1 = UT1 - UTC,另外,IERS也负责引入不连续的闰秒来保证它们的时间差DUT1在±0.9秒之间。 由于时间膨胀效应,不在大地基准面或者快速运动的标准时钟,将不会和UTC时间保持同步。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从大地基准面时钟有确定关系的时钟那里获取的遥感信号,可以用来提供UTC时间,比如装在航天器等位置上的时钟。 如果查询不到描述两UTC时刻之间闰秒数量的列表,就不可能计算出这段时间内的精确时差。相应的,计算出一段以未来时刻为终点的时间间隔的时差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中可能包含了数量不定的闰秒(比如,“现在”和“2099-12-31 23:59:59”之间有多少TAI秒)。因此,许多要求长期(多年)高精度测量的科学应用使用TAI来代替UTC时间。TAI也经常被用在不能处理闰秒的系统中。GPS时总是恰好比TAI时落后19秒(TAI时和GPS时都不受UTC中引入的闰秒影响)。 历史. 国际原子时的误差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误差为每日数毫秒。对于这种情况,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衷时标于1972年面世。为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闰秒。因此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之间会出现若干整数秒的差别。位于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负责决定何时加入闰秒。 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国际子午线会议(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当地平太阳时被指定为通用日,以午夜零时作为当天的起点。这种规定符合民用格林尼治时间(GMT),民用GMT自1847年起就在大不列颠岛使用。相比之下,天文GMT开始于当天午夜后12小时的中午,直到1925年1月1日都是如此。与之相反,航海GMT开始于当天午夜前12小时的中午,至少到了1805年英国皇家海军还在使用,航海GMT在其他地方又被使用了更长的时间,因为1884年的国际子午线会议提到了它。1884年,有三分之二的图表和地图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Greenwich Meridian)作为它们的本初子午线(Prime Meridian)。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引入了世界时(UT)的概念来指代GMT,UT的一天开始于GMT的午夜。直到20世纪50年代,广播时间信号都是以世界时UT为准,因此也以地球的自转为准。 1955年,铯原子钟的发明,提供了一种比天文观测更稳定且更方便的授时机制。1956年,美国国家标准局(U.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和美国海军天文台(U.S. Naval Observatory)开始研究以原子频率为准的时间尺度。到了1959年,这些时间尺度被用来生成WWV时间信号,并通过广播它们的无线电台广为人知。1960年,美国海军天文台、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以及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UK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协调了它们的无线电广播,由此时间的步长和频率的变化得到了协调,这样产生的时间尺度也被正式命名为“协调世界时”。 1958年,将新确立的铯原子跃迁频率和历书秒联系起来的数据被公布 。当历书秒在支配太阳系行星和卫星运动的定律中充当自变量时,历书秒这种时间间隔可以使得这些定律能够准确预测太阳系中天体的观测位置。在观测精度允许的范围内,历书秒的长度是一定的,就像原子秒一样。这次公布的数据使得原子秒的某一长度值可以妥善地用于天体运动定律中。 1961年,国际时间局开始在国际上协调不同的UTC时间( 但是直到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才采用“协调世界时”这个命名 ) 。从那以后,每几个月就会出现时间跳跃的情况,频率的改变发生在每年的年末。每次跳跃都使时间增加100毫秒,这种UTC时间旨在能和世界时UT2保持很近似。 1967年,国际单位制秒根据铯原子钟产生的频率被重新定义,这样定义的秒实际上和历书时的秒长度一样。这个频率就是1958年以来暂时用于TAI时间的频率。很快人们发现让不同长度的UTC秒和SI秒并存于TAI中是不对的。人们认为,时间信号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频率会更好,而那个频率应该和SI秒相符合。因此,有必要依赖于时间跳跃来保持时间信号和世界时UT很接近。人们在一个被称为“跳跃原子时”(SAT)的服务中尝试了这项实验,SAT时的秒长和TAI时的秒长一致,另外SAT使用了长度为200毫秒的时间阶跃来保持其和世界时UT2的同步。 在UTC以及SAT系统中进行频繁的时间跳跃并不令人满意。1968年,G. M. R. Winkler以及铯原子钟的发明人Louis Essen,各自独立地提出时间阶跃的长度应仅为1秒。连同UTC的秒长应和TAI的秒长一致的观点,这样的系统最终得到了认可。UTC时间的最后一次不规则时间跳跃发生在1971年底,其长度为0.107758TAI秒,因此UTC时间1972年1月00:00:00恰好等于TAI时间的1972年1月00:00:10,这样一来UTC和TAI之间的时间差就被调整为了整数秒。同时,UTC时间每秒的变化和TAI的变化精确地一致。另外,UTC时间也开始在时刻上更接近UT1而非UT2。一些报时信号开始播报UT1和UTC之间的修正值DUT1,来满足那些需要比当前UTC更接近UT1的应用。 用途. 这套时间系统被应用于许多互联网和万维网的标准中,例如,网络时间协议(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就是协调世界时在互联网中使用的一种方式。 在军事中,协调世界时区会使用“Z”来表示。而在航空上,所有使用的时间划一规定是协调世界时。而且Z在无线电中应以北约音标字母读作“Zulu”,协调世界时也会被称为“Zulu time”。比如说飞机在香港时间(UTC+8)18:00整起飞,就会写成1000z,又或者读作“1000Zulu”。 日常使用. 如果本地时间比UTC时间快,例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蒙古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西部的时间比UTC快8小时,就会写作UTC+8,俗称东八区。相反,如果本地时间比UTC时间慢,例如夏威夷的时间比UTC时间慢10小时,就会写作UTC-10,俗称西十区。 极地. 所有经线都在南极和北极汇聚,所以任何时区都可以在南极和北极使用。实践中,极地探险家和科学家只需选择最方便的时区即可。
用维基百科解释
无定形碳
无定形碳(Amorphous carbon)一种非构造、富含反应性的碳。所谓无定形碳是指其内部结构而言。部分无定形碳的末端可能与氢以结合,形成氢化无定形碳。 矿物学. 在矿物学上的定义,无定形碳泛指除了石墨与钻石之外的不纯碳物质,包括了:
用维基百科解释
辅助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h)又称辅助T细胞、CD4+ T细胞,是能辅助T、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的T细胞功能亚群,其表面有抗原受体,可以辨识抗原提呈细胞的MHC-II类分子呈献的抗原片段。 一旦受到抗原刺激,Th细胞就会增殖和分化成作用性Th细胞(effector Th)和记忆Th细胞(memory Th)。 很多Th细胞在细胞表面表达CD4蛋白质。这种亲和力使得Th细胞和靶细胞可以在抗原特化反应中紧密地贴在一起。带有CD4分子的Th细胞称为CD4+ T细胞。辅助T细胞主要可区分为Th1、Th2、Th17及Thαβ等四种。 TH1辅助细胞. TH1辅助细胞主要作用为对抗细胞内细菌及原虫的免疫反应,其主要为白介素12(IL-12)所驱动诱发,其主要的执行的细胞因子是伽马干扰素(IFNγ),其最重要的执行细胞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另外还有杀手CD8-T细胞、产生IgG的B细胞以及分泌IFNγ的CD4-T细胞等、其主要的转录因子为STAT4,另外还有T-bet等等 。CD4-T细胞分泌的IFNγ会活化巨噬细胞,使其能够吞噬并消化掉细胞内细菌及原虫,另外IFNγ也会活化iNOS而放出等自由基而直接杀死细胞内细菌及原虫。TH1免疫反应对应的是「第四型过敏反应」(Type 4 hypersensitivity)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也就是过度的TH1表现将会导致巨噬细胞自体免疫疾病,比如麻风病或结核菌素过度反应以及第一型糖尿病等都属此类。 TH2辅助细胞. TH2辅助细胞主要作用为对抗细胞外多细胞寄生虫的免疫反应,主要为白介素4(IL-4)所驱动诱发,而主要作用的细胞因子是IL-4、IL-5和IL-13;其最重要的执行细胞为肥大细胞(Mast cell)、嗜酸细胞(Eosinophil)及嗜碱细胞(Basophil);另外还有产生IgE的B细胞以及分泌IL-4/IL-5的CD4-T细胞等;其主要的转录因子为STAT6和GATA。CD4-T细胞分泌的IL-5会活化嗜酸细胞,使其能够攻击细胞外寄生虫;另外IL-4和IgE会活化肥大细胞而放出组织胺(histamine)、血清素(serotonin)等,造成气管收缩、腹泻及肠蠕动而排出寄生虫。TH2免疫反应对应的是「第一型过敏反应-IgE调节性反应和一般过敏」(Type1 IgE 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 allergy),也就是过分的TH2激活将会导致肥大细胞及嗜酸细胞过敏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气喘及异位性皮肤炎等都属此类。 TH17辅助细胞. TH17辅助细胞主要作用为对抗细胞外细菌及霉菌的免疫反应,其主要为白介素6(IL-6)及TGFβ所驱动诱发,其主要的执行的细胞因子是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以及TNFα,其最重要的执行细胞为中性球(Neutrophil),另外还有产生IgG/IgA/IgM的B细胞以及分泌IL-17的CD4-T细胞等,其主要的转录因子为STAT3,另外还有RORγ等等。CD4-T细胞分泌的IL-17和TNFα会活化中性球,使其能够吞噬并消化掉细胞外细菌及霉菌,另外IL6等也会活化补体反应而直接杀死细胞外细菌及霉菌。TH17免疫反应对应的是「第三型过敏反应-免疫复合体及补体性反应」(Type3 Immune complex & complement hypersensitivity),也就是过分的TH17激活将会导致中性球自体免疫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超敏反应(Arthus reaction)等都属此类。 THαβ辅助细胞. THαβ辅助细胞主要作用为对抗细胞内病毒的免疫反应,其主要为阿尔发或贝他干扰素(IFNα/β)所驱动诱发,其主要的执行的细胞因子是白介素10(IL-10),其最重要的执行细胞为自然杀手细胞(NK cells),另外还有杀手CD8-T细胞、产生IgG的B细胞以及分泌IL10的CD4-T细胞等,其主要的转录因子为STAT1和STAT3,另外还有IRF等。CD4-T细胞分泌的IL10会活化自然杀手细胞,使其能够启动ADCC作用杀死受病毒感染之细胞,使其发生凋亡而将细胞内病毒的DNA分解掉,另外IFNα/β也会抑制细胞转译和转录活化以防止病毒继续感染。THαβ免疫反应对应的是「第二型过敏反应-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Type2 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也就是过分 的THαβ激活将会导致自然杀手细胞自体免疫疾病,比如重症肌无力等属此类。